《回乡偶书》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认识2个生字,会写3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

3、懂得热爱家乡。

二、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热爱家乡的真情实感。

三、教学准备:教学课件、实物投影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已经学了很多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指名背)

2、揭示课题:《回乡偶书》

二、初读感知

1、范读《回乡偶书》

2、学生借助拼音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有困难找同学或老师帮忙。

3、认读生字:客何

说说你是怎么记住它们的?并用它们组词。

4、说说你在预习中知道了什么?

5、质疑并适时解疑。

6、看图说说《回乡偶书》这首诗的大意。

7、我会说:

贺知章小时侯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地问:“_____________。”

三、朗读感悟

1、创设情境:如果你就是贺知章,离开家乡几十年之后,回到了自己的家乡,回到了自己的爸爸、妈妈身边,你的心情会怎样?

2、指导感情朗读(师范读、指名读、生自读、小组读、展示读)

(第一句:语速稍慢,读出诗人离乡之久。第二句:“无改”读得昂扬一些,“衰”读得起伏一些,读出诗人对家乡的思念、热爱之情。第三、四句:语速稍快,读出儿童的天真活泼、惊奇。)

3、背诵这首古诗,看谁先背下来。

四、实践活动

1、借助课文插图和诗句进行想象,小组合作表演《回乡偶书》。

2、师生评价表演情况

五、指导写字:音客何

先观察字的特点,再描红、临写,最后评一评。

六、拓展活动

课外阅读古诗,开一次古诗朗诵会。

七、设计板书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

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

笑问/客从何处来。

《回乡偶书》教学评析

古诗是我们祖国优秀文学遗产的瑰宝,古诗中有许多诗句,已成为千古名言。那么怎么教孩子们学古诗,并将一堂古诗课上得生动又有新意?这一直是我在积极思索和探求的问题。而今天,高姗老师执教的《回乡偶书》至少为我们提供了四个方面的启示。

一、以读为本,以读悟情

在古诗词教学中少分析,多朗读乃至熟读成诵是一条宝贵的经验。诗读百遍,其义自明,其情自见。通过读也能将自己的体会、情感表达出来。指导学生诵读时要注意诗的节奏、韵脚及合适的音调,恰当地表现诗中的思想感情。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是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高老师很好地把握了“初读”这个环节,课上为学生做声情并茂地范读,尽可能地让学生自己多读,特别是指导学生划节奏读很有意思。我们说,古诗词原用于吟唱,它合乎乐曲的韵律、节奏,讲究韵脚的合辙、平仄的搭配,以及字数、句数的整齐(散),均衡。因此,即便不唱,诵读起来也琅琅上口,铿锵有声,让人感受到悦耳顺畅的音韵美,均匀和谐的节奏美,使诗词流溢着音乐的旋律。高老师这堂课朗读是贯穿始终的,有的孩子已经熟读成诵。虽然有些学生还不能完全理解诗中的情感,但是一遍遍古诗的朗读,就是一次次情感的体验,久而久之,我们就能从学生的朗读声中,感受到

散发出来的情感,那么教学到这里也就成功了。

高老师在教学《回乡偶书》时,把知诗人,解诗意,读诗句为教学主线索,期间以读贯穿始终,通过初读理解诗意,通过诵读悟出诗情,整个课堂扎扎实实。

教学时引导学生想像诗中的意境,深刻地领悟诗中蕴涵的诗情,这是古诗教学的难点。古诗之情节与现代的孩子相隔甚远,孩子更没有这样浓郁的思乡之情,这种思乡之情终于成为现实时那百感交集之情涌上心头,孩子更是难体会。如何让学生读出真挚的深沉的情感,让古诗丰韵起来?我想高老师如果再在情景的创设和情感的渲染上多下点功夫,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更好些。

比如可以这样“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先介绍贺知章回乡的背景:贺知章在天宝三年辞去官职,告老还乡,时已86岁,距他年轻时离乡已有五十多个年头。同学们想象一下家乡会有怎样的变化,诗人会发出怎样的感慨?

是啊!50年后,朋友大多离去,昔日朝夕相处的朋友再也不见身影。读——

50年后,亲人大多离去,往日一家人团圆欢乐的景象再也无处找寻。读——

50年前风华正茂,50年后却老态龙钟,真是人生易老,物是人非啊!读——

是啊!岁月在少年的脸上留下了深深的皱纹,日子给乌黑的头发染上了白霜。漂泊在外的游子已不再是从前的模样,家乡的人与事每天也在变幻,但唯一不改的是游子的那颗回家的心,唯一不变的是对家乡深深的爱。请同学们带着这种深深的爱、浓浓

的情再次朗诵全诗。

如果这样“以情引读,读中悟情”,能让学生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读到作者的内心里去,试着把“感悟”变为“感动”。那么我们的教学课堂就真正进入了理想的境地。

其实像这样成功的例子又很多,例如在教学《渭城曲》“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时,有人大师这样“以情引读,读中悟情”——

第一次“以情引读”

教师问道:同学们注意到这个“酒”字吗?“酒逢知己千杯少”的酒是连心的酒,“为此春酒,以介眉寿”的酒是祝福的酒,“何以解忧,惟有杜康”的酒是浇愁的酒,那“劝君更尽一杯酒”是一杯怎样的酒?

生1:离别的酒。生2:友谊的酒。生3:也是一杯祝福的酒。

生4:也是一杯连心的酒。

师:这是一杯离别的酒——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是一杯友谊的酒——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也是一杯连心的酒——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们说在对“酒”的多元解读后,教师情满胸腔地采用了“这是一杯离别的酒——”“这是一杯友谊的酒——”“这也是

一杯连心的酒”“这更是一杯祝福的酒”的层进式步步引读,使学生透过“更”这似乎平淡的表层看到了它内里蕴涵的深挚情谊。于是每复读一次,学生的感情也随之澎湃升腾。

到此老师又接着第二次“以情引读”

问道:已经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透过窗外,看到窗外的景色,这种难分舍的情绪更为强烈。读读整首诗,元二和王维看到哪些景物,离别的愁绪会更浓?生:雨,老天也为他们的分别而伤心。

生:是老天想让元二多留一会儿。

生:客舍。王维是山西人,他也孤身在外,现在朋友也要离开家乡,他感到更加伤感了。

生:柳,我知道古人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生:因“柳”与“留”谐音,以表示挽留之意。

师:古人听到《折杨柳》曲,也会触动离绪,而今天看到满目的青青杨柳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小雨还在下着,是想挽留友人的脚步吗?而朋友终将离我而去,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客中送客,想想自己也只身飘泊,而今天朋友也将远走他乡,怎不伤感别离——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这部分教学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巧妙地运用景语,不但写出风景,给风景抹上感情色彩:“朝雨”在这里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

色。客舍,本是羁旅者的伴侣;杨柳,更是离别的象征。选取这些事物,自然有意关合送别。而上课的老师进一步借助这些景物,对“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句的层层渲染和引读,无疑对诗旨的解读又推进了一步。

第三次“以情引读”

教师问道:真的记不清喝了多少杯酒,也真的记不清说了多少遍祝福的话。此次分别,不知何时相见。时间呀,你能走得慢一些吗,安西呀,你能离我近一些吗?这可能吗?安西有多远?(屏显:元二出使安西图。)

经过老师提示,学生不禁惊叹发现:大约有3000多公里。横穿了大半个中国。

师:自古人生重离别。古代社会由于种种原因,人们是重视定居而难得远行的,因为前途和生命安全都很难预料。而此朋友远去不远千里,朋友之间怎不留恋,况且古人说:安知千里外,不有雨间风?

师:也许渭城这儿春雨绵绵,安西那儿——生答:黄沙满天!

师:也许渭城这儿生机勃勃,安西那儿——生答:满目荒凉!

师:渭城这儿有饮不尽甜甜的故乡水,听不完浓浓的家乡话,安西那儿——生答:举目无亲,乡音不再有。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

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师:想到朋友即将远去塞外荒漠,孤身飘泊,前途渺茫,这种难分难舍的情绪化作——生读“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此时,“劝君更尽一杯酒”,就象是浸透了诗人全部丰富深挚情谊的一杯浓郁的感情琼浆。这里面,不仅有依依惜别的情谊,而且包含着对远行者处境、心情的深情体贴,包含着前路珍重的殷勤祝愿。

总之,教师大胆地采用“以读代讲,层层推进”的形式进行教学,教师层进式的“以情引读,读中悟情”,学生心潮逐浪高的“复读”,可谓一唱三叹,荡气回肠,引领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从而充分展示了优秀古诗词的独特魅力。

二、自主学习,理解诗句。

高老师让学生带着要求,自己读诗,想想诗句的意思。学生带猜带想,相互启发,在加上教师适时点拨,很轻松地理解了全诗的意思。而在现实的课堂中,一些老师还在用教学参考书的诗句解释照搬给孩子,取代了孩子的多元理解和个性解读。不但没有调动学习的积极性,还慢慢助长了孩子的惰性思维习惯。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因此,在“初读古诗理解诗意”环节中,我们要尽可能放手让学生分小组互帮互学,借助注解或请教工具书来理解诗句的意思,对实在不明白的地方可以做好记号以备讨论。然后通过反馈,对学生普遍不解的语句进行集中讨论、释疑。这样既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又能突出课本中释义的重点,提高学习效率。

三、想象演说,感悟形象。

古诗精练的语言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想象的空间。采用表演的方式可以使其中的人物形象活起来。高老师教学“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两句时,在学生想像画面之后,老师请一个同学做诗人贺知章,又请几个同学做村上的孩子表演当时的情形,这样就促使着学生带着角色转换的真切感受理解课文,对课文中的角色必然产生亲切感,很自然地加深了内心体验。另一方面,由于表演的形式,不仅使课文所描述的形象直接作用于同学的感官,而且罩上了情感的色彩。表演中学生情绪迅速提升,印象深刻是必然的结果。

因此,适度的课堂表演使得课堂上不在是那种没完没了的单调重复的各种习题和可有可无的乏味的回答,学生的视野、思想也不被禁锢在小小的教室里,不仅能促进学生正确理解并灵活运用文本语言,也是拓展学生想象空间和进行语言实践的有效方法。

此外,我们教学诗词时还可以让学生在想象中与文本对话,感悟形象。

例如在教学《长相思》这首诗词时,著名特级教师王崧舟这样问道:通过想象,同学们看到了那么多的画面。但是,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他的家乡,他的故园,又是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背景播放《琵琶语》音乐,学生写片段。)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

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

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但是现在,这样的画面,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大大的“碎”字,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

就这样,在音乐和王崧舟声情并茂的范读感召下,学生张开了想象的翅膀,走进了纳兰性德的“生活”和“世界”,直接与词人展开对话。学生们通过想象,感悟纳兰性德的“征途”——跋山涉水、辗转反侧、抬头仰望、孤独沉思,充满了远离与牵挂。在与“征途”对话后,王崧舟通过问题将对话切换到词人的家乡和故园。学生在《琵琶语》的情思中,又展开了与“故园”的对话。在“故园”想象中,感悟着家乡的美丽、温馨、安宁和祥和。

“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通过想象,“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身”和“心”的对话使学生感到征途的艰辛、战争的酷烈;两次想象的对比使词人倍感家乡的美好,亲人的温暖!通过朗读与想象,一颗思乡怀故、感情细腻哀怨而又勇赴疆场、保家卫国的高大鲜活纳兰性德形象生成在我们的语言和精神中。

四、立足课本,拓展阅读。

高老师在课的最后,出示另一首《回乡偶书》(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消磨。惟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让学

生来学习,这是对知识的系统学习,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又能让学生在进一步地学习中,更深地体会第一首《回乡偶书》的情感。再次,学诗贵在积累。补充与课文相关的阅读材料,既增加了课堂教学的容量,又培养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又一次让学生体会到诗人贺知章浓浓的爱乡之情。

“拓展阅读”是古诗诵读教学中常用的一种方式。教材无非是个例子。我们的教学目的就是把教材当作一个例子,指导学生怎样去学习。中国的诗歌浩如烟海,单凭教授一首诗还不能充分体会诗歌的美妙,这就需要进行拓展阅读,将同一位作者的诗或同一题材的诗展现给学生,让他们在对比中体味诗人不同的创作风格,以点带面,引导学生在诗歌的海洋中遨游,使他们真正体味出诗歌的巨大魅力和灿烂多姿,从而得到美的享受。

比如在教学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前,我们可以把一组描写春光的诗句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读读诗句,想想画面情景。这一组诗句有:

●春城无处不飞花。——韩愈

●红杏枝头春意闹。——宋祁

●东方风来满眼春。——李贺

●春到人间万物鲜。——冯梦龙

●春到人间草木知。——张拭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叶绍翁

●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白居易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

●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苏轼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

●不须迎向东郊去,春在于门万户中。——卢道悦

学生读完后,教师说道:同学们,当春天到来时,人们会自然而然地想起古代诗人对春天的赞叹。他们对春天是那样痴情,那样狂放,那样欣赏!真可谓把春天描摹得绚丽而又迷人,达到了绝妙的地步。古人赞美春天的诗词很多,然而,人们最喜爱、最推崇的是南宋诗人朱熹的《春日》: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出示《春日》)这样,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此外,我们还可以开展主体古诗教学,进行拓展阅读,加强积累感悟。

比如孙双金在学生学会《赠汪伦》一诗的基础上,分别出示了《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别董大》和《渭城曲》三首送别诗,让学生运用学习《赠汪伦》所掌握的方法自学这三首诗。学生通过朗读,很快弄清了《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作者李白是用目光送别孟浩然,《别董大》一诗作者高适是用语言送别董大,《渭城曲》是以酒相送,再通过吟诵领悟了诗中所表达的朋友之间依依惜别之情。短短三十五分钟,学生便读懂了三首古诗,可见效率是很高的。课末,老师设计了开放式作业,布置学生课后搜集、吟诵有关送别的诗歌,更是将语文教学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了学生搜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

孙老师“精读一首,带读一组”的古诗教学方法是非常我们借鉴。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根据诗歌的体裁特点、内容特点,结合大纲推荐篇目,精读一首,带读几篇,丰富其文化底蕴。尤其在教学中,我们要充当好引导者、组织者、点拨者的角色,引导学生自学、自读、自悟,组织学生质疑、讨论,着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建议:

1、关于语言文字的品味。。语文课尤其是教古诗文就是要带动学生这样细细品味语言,我们古典文言的魅力就出来了,学生就会喜欢上民族的语言,就会接受语言承载的思想文化。比如找出意思中相对应的词语(少小老大、离回),换一换词语“笑与请”。

“春风又绿江南岸”“红杏枝春意闹”“云破月来花弄影”,一字风流,境界全出。

2、识字与写字问题。

3、教师个人文化底蕴积累问题。

【备课资料】:

贺知章生于公元六五九年,死于公元七四四年,活了八十五岁。直到他三十七岁的时候才考中了进士。后来在长安做秘书监等无足轻重的小官,他一直未受到重视,在政治上很不得志,常常饮酒作诗,来消除心中的不快。

天宝初年(约742年)八十三岁的贺知章,在外面度过了七十多个寒暑,终于迈着蹒跚的步子,回到了朝思暮想的家乡。人老了,头发早已花白了,但因为他多年和父亲生活在一起,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当他踏上阔别了七十年的故土时,正碰上在村

口玩耍的一群小孩,看着眼前这位老人,孩子们当然不认识他了,他们凑成一堆,迎上前去,很有礼貌地笑着向他打问:“老伯伯,您是从哪里来?”听了孩子们的问话,贺知章感慨万分,看着眼前这些活泼可爱的孩子,往事一一映入眼帘,写下了这首《回乡偶书》。

这是一首久客异乡,返回故里的感怀诗。全诗抒发了山河依旧,人事不同,人生易老,世事沧桑的感慨。一、二句,诗人置于熟悉而又陌生的故乡环境中,心情难于平静。首句写数十年久客他乡的事实,次句写自己的“老大”之态,暗寓乡情无限。

三、四句虽写自己,却从儿童方面的感觉着笔,极富生活情趣。诗的感情自然、逼真,内容虽平淡,人情味却浓足。语言朴实无华,毫不雕琢,细品诗境,别有一番天地。全诗在有问无答中作结,哀婉备至,动人心弦,千百年来为人传诵,老少皆知。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 主备人:郭颖欣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略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创作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实践活动中注意多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积累及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教学步骤】 (一)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简洁导入 2.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3.教师点拨:读书三功:“诵”、“疑”、“评”。 读书方法介绍:读书“三功” 诵,不是看,而是声情并茂地念。疑,不是一般地想,而是追问作者,同作者探讨。评,不是复述,而是评价优劣得失,揭示艺术规律。具备了这三功才能读出智慧,读出境界,读出一个灿烂的自我。 4.掌握一些有关阅读散文的方法。 二、走近鲁迅了解创作风格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三、深入文本了解背景 四、合作交流概括内容 1.阅读文本,把握整体内容; 《朝花夕拾》目录: (1)小引(2)狗?猫?鼠(3)阿长和山海经 (4)二十四孝图(5)五猖会(6)无常 (7)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8)父亲的病(9)琐记(10)藤野先生(11)范爱农(12)后记 2. 小组讨论,畅谈喜爱篇目; 3.踊跃演讲,发表独到见解。 五、联系作品,分析人物 找出在全书中你认为认为描写得最好或者给你留下印象最深的人物并讲述。

朝花夕拾教案阅读课教案

《朝花夕拾》阅读指导课教案 教学目标: 1、学生进一步了解鲁迅,了解他童年、青年时期的生活经历。 2、学习用浏览、略读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阅读书籍。 3、熟读《朝花夕拾》中的精彩片段,学习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1、了解鲁迅,掌握全书内容,提高理解水平。 2、掌握浏览、略读、精读等阅读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高尔基说:“书籍——人类进步的阶梯”、莎士比亚说“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古往今来,有很多读书的至理名言。你知道吗? 师生交流读书名言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热爱书吧——这是知识的源泉!——高尔基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二、合作交流 (一)、教师介绍《新课程标准》推荐的10部名著。 冰心《繁星》《春水》施耐庵《水浒传》 鲁迅《朝花夕拾》老舍《骆驼祥子》 吴承恩《西游记》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高尔基《童年》罗曼·罗兰《名人传》 笛福《鲁滨孙漂流记》斯威夫特《格列佛游记》 (二)、介绍叶圣陶谈读书。1、靠自己的力量阅读2、阅读要讲究方法(三)、读书要讲究一定方法,老师介绍三种读书方法。 1、浏览:就是我们所说的“随便看看,随便翻翻”。即自主的、没有很强目的性的大略阅读。对一本书不是从头到尾读下去,而是对该书的的部分内容有选择地阅读。如作者、前言、内容提要、目录和大小标题等。 1、《朝花夕拾》写于哪一年?是本什么集?共多少篇? 1926年间。回忆性散文集。共10篇。 2、这十篇分别包含:

《狗?猫?鼠》 《阿长与〈山海经〉》 《二十四孝图》 《五猖会》 《无常》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父亲的病》 《琐记》 《范爱农》 《藤野先生》 小结:浏览之后,要做进一步阅读,介绍第二种读书方法。 2、略读:略读法就是用尽快的速度,抓住几个要点把书读一遍,对全书有一个大概的了解,他是一种不求深入精研只求概览大意的阅读方法。(不是逐字逐句的读,而是快速的观其概貌) (默读是略读的一种方法。默读时,要做到:不发声读,不动嘴唇;不用手指着读;还要边读边思考。) 你最喜欢哪篇文章?略读课文,概括内容。 《狗?猫?鼠》——作者追忆了童年时救养的一只可爱的隐鼠遭到摧残的经历和感受。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阿长与〈山海经〉》——记述儿时与长妈妈相处的情景,描写了长妈妈善良、朴实而又迷信、唠叨、“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的性格;对她寻购赠送自己渴求已久的绘图《山海经》,充满了尊敬和感激之情。 《二十四孝图》——重点描写了作者在阅读“老莱娱亲”和“郭巨埋儿”两个故事时所引起的强烈反感,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记述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揭露了封建教育扼杀儿童天性的本质。 《无常》——记述了儿时在乡间迎神会和戏台上所见的“无常”形象,并借此对“正人君子”予以辛辣的嘲讽。揭露了“鬼有情,而人无情”的社会现实。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玩耍的无限乐趣以及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抒发了作者对儿时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以及对封建私塾教育的批判。 《父亲的病》——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 《琐记》——主要回忆了自己离开绍兴去南京求学的过程。作者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

二年级语文上册《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上册《回乡偶书》教学设计范文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文,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3、在读诗、悟诗的过程中,体会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浓浓爱乡之情。 二、教学重点: 理解偶、鬓、衰、客、何等5个生字,会写客、何两个字,理解诗句的意思,能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三、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感慨万千的真实情感。 四、教学设计: (一)从学生的生活经历中导入: 你是哪里人,离开家乡到了宁波,会想念家乡吗?你的爸爸妈妈呢?(指名外地的学生回答)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二)揭诗题,释题意: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 1、简介作者 板书课题:回乡偶书 2、重点书写:偶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呢,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贺知章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三)初读古诗,理解诗意。 1、范读,听清生字的读音,听清停顿。 2、自由读: (1)读准生字的字音,有节奏地读通诗句。 (2)借助词语手册理解新词语的意思,想想每句诗大概讲了什么意思,实在不明白的划上横线准备提问。 3、交流自学情况: (1)检查生字与古诗朗读情况。 A、检查生字(幻灯片生字):读生字卡片,重点记鬓的字音、字形。 B、指名读古诗,评议要求:字音有没有读准(2个);停顿是否合适(2个);齐读。 (2)说说你已经理解了古诗中那几个词语的意思。

部编版 二年级上册 《回乡偶书》 (1)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广东省佛山市高明区更合镇合水小学陈春丽 教材分析:《回乡偶书》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三册第25课《古诗两首》里的其中一首古诗。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贺知章晚年的一首佳作。诗中那个老人家,面对故乡的小顽童,在感叹时移世易之余,涌现在心头的或许是那鞍马困顿的人生旅途,是那故乡的清风明月,是那童年时听到的儿歌、吹起的牧笛,是“少小离家老大回”时急切的足音……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临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学生分析:二年级的学生年纪还比较小,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上课的注意力比较容易分散,在课堂充分利用电教手段能很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经过一年级的学习,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识字认字的方法,大部分学生能自主识字,因而在认字识字方面可以采取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法进行。学生的朗读水平不高,要采取不同的朗读形式引导学生读出文中的感情。 教学模式与教学策略:运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考,热情参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还运用情境教学法、鼓励欣赏法、识字教学法等一系列方法帮助学生学习。引导学生通过看画面,感受诗人当时的喜悦与感慨。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诗歌,加深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的认识。指导学生通过“互联网搜索”丰富孩子的见识。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初步掌握本课的四个生字。 2、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有感情诵读课文。 3、体验作者重归故里的情感;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准备:互联网搜索、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一课时。

《朝花夕拾》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薈湛江市第二中学麦晓敏 2016年11月5日 莆【教学目的】 蚃 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 生的阅读。 螇2.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蚅3.学会欣赏运用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人物。 螄【教学重点】 莂 1.了解全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袇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肆【预习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集有关资料; 蒆【教学过程】 膁一、导入(30秒)

膁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 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 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蒇(板书:朝花夕拾鲁迅) 羃二、了解名著阅读的方法(5分钟) 膄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名著? 芁(生谈阅读方法)后出示(PPT1:) 羈名著基本的阅读方法: 蚅(一)先读序言、后记和目录。以便对这本书的作者情况、写作背景、写 作目的和大致内容有初步的了。 羂(二)略读与精读相结合。略读全书,有利于整体把握主要内容。精彩部 分和难点,则需要像读课文那样精读。二者结合,收获更多。 莁(三)做点读书笔记。可以概括大意,抄名言,作评注,列提纲,制卡片,画图表,写心得等,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莈(四)利用工具书和有关参考资料。 膃三、阅读《朝花夕拾》(5分钟) 螁师:我们也借鉴以上方法来读读《朝花夕拾》。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 知识目标: 会认“偶、鬓、衰”三个生字。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 结合图画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点: 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会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藏着的诗人淡淡的悲伤。 教学难点: 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会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藏着的诗人淡淡的悲伤。 教材分析: 《回乡偶书》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贺知章在早年离开家乡,晚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后,发现人事的变化,面对孩童的不识与陌生,心中荡起无限感慨之情。本课学习中一共有5个生字,字形结构都不太难,学生易于识记。本课的难点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及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回到家乡后的万分感慨之情。古诗不同于语体文

的阅读课文,它结构严谨、语言简练,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年代久远,字词和句型与语体文都有区别。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这首诗中重点需要学生理解的词语有“少小、老大、乡音、鬓毛衰、笑问”等词语,只有对这些词语理解了,才能把握全诗的感情。学习古诗,理解后还要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 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思维活跃,有丰富的想象力,本课的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体会、创设不同的情境,以情引读使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回到家乡后不被认出的万分感慨之情。 教具: 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同学们都跟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吗?可是文老师就没有那么幸福了!老师离开家乡来深圳学习工作已经6年了。这6年老师每年只回家两次。老师可想念家乡了!”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 “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对从小生长的故乡非常依恋,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边说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左权镇中心校清泥小学:胡卡利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二、学情分析 《回乡偶书》这首诗主要写了诗人回到久别的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诗中虽写哀情,却借欢乐场面表现;虽为写己,却从儿童一面翻出。而所写儿童问话的场面又极富于生活的情趣,即使我们不为诗人久客伤老之情所感染,却也不能不被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景所打动。从而使学生感悟到诗人眷恋故土强烈而复杂的情怀。因为古诗含蓄、凝炼,节奏强,跳跃大。对于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对古诗的理解比较有难度,因此,在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渗透一点理解诗意的方法,将学生吸引到古诗的意境中来。 三、重点难点 重点:抓住重点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大意,把握作者的思乡之情,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 难点:引导学生想像诗中的意境,深刻地领悟诗中蕴涵的浓郁的思乡之情。 四、教学过程

师:今天,老师也和小朋友们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题目是《回乡偶书》。孩子们你们知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吗?你认识贺知章吗?(出示贺知章图片)关于贺知章还有一个小故事呢?(教师讲故事) 今天就来学习贺知章回到家乡写下的这首著名的古诗《回乡偶书》,请同学们伸出手指跟老师一起来写一写课题。 课题中藏了一个字宝宝,你们和它打声招呼吧。 2、【讲授】解诗题 课题回乡偶书就是贺知章回到家乡偶然写下的一首诗。 3、【讲授】读诗句 老师范读:认真听老师读这首回乡之作,看看哪些字不认识,在心里多读几遍。学生自由读文:要求读准字音。 出示并学习重点词语:偶然、乡音、何处、衰老、鬓毛、客人。 指名读诗,学生评价。 全班再读,但是要读出停顿,读出节奏。(出示节奏读) 4、【讲授】明诗意 这首诗4句,28个字,是什么意思?你有哪些字或者哪些词不理解? 出示: 鬓毛:耳边的头发。 衰:又白又少。 何处:哪里。 全班交流讨论,解释四句诗的意思。 (1)少小离家老大回: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年老了才回来。 看谁火眼金睛,找到这句诗里藏着的反义词? 板书:少小--老大 (2)乡音无改鬓毛衰:家乡的口音没有改变,但耳边的头发已经又白又少了。 你见过谁的鬓毛衰?你的鬓毛在哪里?谁能形容一下老师的鬓角? 板书:音不改鬓毛衰 (3)儿童相见不相识:村里的小孩子见了贺爷爷都不认识啦。 情境创设:背对学生,你们看见我了吗?我看见你们了吗?这是相见吗?面对大家,你们看见我了吗?我看见你们了吗?这就是“相见”。你们认识我吗?我认识你们吗?你认识他吗?他认识你吗?这就叫“相识”。

部编本七年级上册语文名著导读《朝花夕拾》阅读指导(学案+教案)

《朝花夕拾》读前指导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激发学生阅该的兴趣,指导学生运用相关方法阅读《朝花夕拾》。 教学重点 指导学生掌提运用快速阅读与精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阅读。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使用批注法阅读,并及时有效地填写相关读书表格。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以单元教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的已知信息导入:同学们学习了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后,印象最深刻的是什么?是“高大的皂夹树”“紫红的桑葚”,还是“美女蛇”“怪哉”虫?这些都是鲁迅童年的生活片段,充满了童年的气息。像这样回忆美好的童年生活的文章,鲁迅先生把它们收进了同一个散文集里,那就是——《朝花夕拾》。鲁迅先生的成长经历是悲喜交织的,今天起,我们就开始阅读《朝花夕拾》,在鲁迅先生的记忆长河里,与他一起感受他曾经的喜怒哀乐。 作品介绍: 1.“鲁迅知多少”:看哪个同学的作者简介更详细、更丰富。 2.“《朝花夕拾》知多少”:看哪个同学对本书的篇章、内容、人物了解的更多些。(让学生先介绍,教师视情况补充、更正、点评。) 试读名著: 1.方法介绍 由于《朝花夕拾》是回忆性散文集,所以阅读的时候可以围绕着鲁迅青少年时期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去写。其中,要注重鲁迅的“所感”,它是丰富的,既有快乐、又有忧愁。我们在阅读这本书时,要将快速阅读与精读相结合,要用批注法进行阅读记录,并将有价值的信息填写在读书记录表上,再写下自己的阅读感受。 2.教师示范

3.实践运用 (1)以《五猖会》为例,让学生在本篇散文中找出“我”的所见、所闻、所做、所感,练习填写读书记录表,表达自己的阅读感想,为以后的自主阅读做准备。 (2)汇报热身 ①让学生在组内展示自己的读书卡。 ②小组推荐优秀读书卡,向全班展示。 注意:要确保学生在本次练习中明确了阅读方法,并能够在以后的阅读中自主完成阅读与读书记录表。 4.布置作业 ①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开展阅读实践活动,运用本课学到的“快速阅读与精读相结 合”“批注阅读”的方法进行全书的两遍阅读,并将每篇散文的读书记录表填好,小组间互相交流,汇总问题,评选出最具代表性的几张表格在全班展示。(时间为两个星期) ②将每组汇总上来的问题以及感悟进行各小组之间的探讨,最终得出结论,可以以文字、演讲、手抄报等灵活的方式呈现,留在交流展示课进行分享。

回乡偶书优秀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 浙大附小祝成其 教学目标: 1、以随文识字的方法,认识诗中的2个生字“客、何”,会写“客、何、音”3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2、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进行想像,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通过读诗、悟诗,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教学重点:抓住“客”为切入点,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课前背古诗,背《咏柳》。引出作者-------唐朝着名诗人贺知章。 今天我们要再来学习一首贺知章写的古诗。 2、读题。回乡偶书。 指名读,齐读。 二、初读。 1、自由读,读准字音。你觉得哪个词比较难读准,带小朋友读一读。正音:鬓毛衰。开火车读该词。 指名读整首诗,去拼音指名读,齐读。 三、研读感悟。(抓线索“客?”) 1、生字学习。 会读这首诗并不难,我们很多小朋友小时候就会背了呢。如果能把其中的生字会记会写那才能干呢。老师考你一个生字,“笑问客从何处来”,这里有一个生字“客”,(板书“客”)你怎么记住它?扩词,书写指导。 2、不是一家的人或者不是当地的人,我们尊称他为客人。那么你知道诗中所说的“客”是说谁呢?(贺知章),他到 底算不算客人呢?(板书?)请带着这个问题,再好好地去读一读这首诗,然后和同桌交流这个问题,说说你的理由。 3、贺知章是不是客人?反馈中指导朗读和体验感悟。 (1)不是客:学习第1、2行。你从哪里知道的? 从诗句中看出: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 ①理解诗意。找两对反义词,板书:少小----老大离----回 贺知章在十岁的时候,就和父亲离开了家乡去长安求学,离开家乡后,他们生活十分艰苦,有的时候吃不上一口饭,有的时候穿不上一件完整的衣服,但是贺知章克服困难坚持读书,因此他的书读得非常好,后来还在京城当官了 呢。在他八十三岁那年,他终于回到了家乡。这一别就是70小时候离开这里,老了又回来了,是这个村的人,怎么能说是客人呢! ②你还从哪里看出他不是客人?70多年过去了,他有什么变化了呢?理解“鬓毛衰”,摸摸两鬓在哪里。(两边的头发都白了,人老了) 可是什么却依旧没有改变?理解“乡音”。“乡”就是“故乡,家乡”的意思,“乡音”就是家乡的口音,家乡话。 ④介绍贺知章的家乡背景:你知道诗人的家乡在哪里吗?老师告诉你,是我们杭州的萧山,这可是我们杭州人的骄傲,出了一位大诗人呢!当年他离开杭州到长安去,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虽然路途非常遥远,可是他时刻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家乡,老了一定要叶落归根呀! ⑤用自己的话说说第1、2行诗意。自己说,指名说,同桌互说。用“虽然--但是”这组关联词语放进这句诗中说说。(贺知章很小的时候就离开了家,直到很老了才回到家乡。虽然头发白了,模样变老了,但是他的家乡话没有改变。)⑥指导朗读。指名读,女生读,男生读,齐读。 那现在再来看看,原来这个看似“客”的人其实――(并不是客!擦掉板书中的问号)不是远道而来的客人“来”了!而是离乡多年的游子――(“回”到这里了!)我们把离开家乡在外生活的人称为“游子”。这位在异乡生活了70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故乡------杭州了!心中怎能不激动呢?再齐读。 那么为什么诗人年纪那么大了最后还要回来呢?(想念家乡,想见家人朋友)板书:想念家乡 (2)是客:学习第3、4行。 既然贺知章就是这个村子的人,不是客人,可是谁认为他是客人呢?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同桌交流。

最新名著导读《朝花夕拾》优秀教学设计名师资料汇编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一、学习导引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1)、《朝花夕拾》全书篇文章,外加一篇《》,一篇《》,是鲁迅惟一一本集;是鲁迅回忆、和时期不同生活经历与体验的文字,是,是回忆性。 (2)、我们已学过该集中的文章有《》、《》等;在初中阶段,我们还将学到《藤野先生》一文。 (1、十;小引;后记;散文;童年少年青年;记叙文;散文。2、《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长与〈山海经〉》) 二、课文重温 (3)、讨论:《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①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衬托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揭露和批判封建腐朽、脱离儿童实际的私塾教育。 ②用百草园的自由快乐同三味书屋的枯燥无味作对比,表现了儿童热爱大自然、喜欢自由快乐生活的心理,同时对束缚儿童身心发展的封建教育表示不满。 ③通过对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回忆,表现作者儿童时代对自然的热爱,对知识的追求,以及天真、幼稚、欢乐的心理。 (4)、《阿长与〈山海经〉》围绕阿长写了哪些事情,重点写了什么。从这些事情中,可以看出阿长是怎样的一个人? (3、③;4、称呼的由来,喜欢“切切察察”的毛病,“大”字形的睡相,一肚子烦琐的道理,给“我”讲长毛的故事,谋害“我”的隐鼠等;重点是写她给“我”买来了《山海经》;阿长是一个很不幸而又热望一生平安的劳动妇女,她没有文化、粗俗、好事,而又心地善良。) 三、发人深思 有一句校园民谣: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意思是说,学生平时学习语文,对鲁迅的作品的阅读理解,感到困难较大。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究竟在哪里? 1、专家说 大家普遍感觉到鲁迅作品比较难懂。那他难懂在什么地方?通常的说法是认为鲁迅作品的时代背景比较复杂,我们不太了解,这样就很难进入鲁迅作品。其实我觉得这不是阅读鲁迅作品的障碍。鲁迅作品之所以难懂,难懂在你很难知道他真正在想什么,真正想说什么,这一点非常难把握。鲁迅先生关于他的作品,说过两句话:我所想的和我所写的是不一样的,我为自己写和为别人写是不一样的。所以,你要真正了解鲁迅作品的真意,是很困难的。

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回乡偶书教学设计教案教学设计 同学们,上学期我们学过一首古诗叫《咏柳》,你还能背下来吗?(指名背再齐背)(课件) 2、介绍背景。 (出示课件) 你们还记得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对,他是诗人贺知章,他以写七绝为见长。他一生仕途顺利,直到八十六岁才告老还乡,在离开京城时,文武百官都来送行,直到城门外,唐玄宗还亲自写诗送行,真够风光荣耀。当他以一个普通老人的面貌回到阔别了五十年的故乡时,又是一番怎样的场景呢? 3、揭示题目:

今天,我们来学习古诗《回乡偶书》。(师板书课题) 4、据题质疑: ⑴理解偶书,这里的偶书各是什么意思? ⑵看了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师根据学生所提问题,进行副板书,并梳理归纳) ㈡自主合作,初步感知 师:自由读诗,边读边观察,你发现了什么?或者你读懂了什么?

⒈生自学,并在小组内交流:自己读懂了什么? ⒉检查反馈:(课件) ⑴①出示生字新词,指名读,师生纠正②齐读生字新词。 ⑵①指名读诗②范读(出示课件),生画节奏 ③分组读诗④齐读古诗 ㈢细读品味,感悟理解 ⒈学习第一句(课件)(出示第一二行)

(1)指名读。 (2)点击重点词语:少小、老大、乡音、无改、鬓毛衰 引导学生边观察插图边说意思(板书:少小、老大、音无改、鬓毛衰) (3)这两行诗的意思是什么?(自己试讲,再讲给同桌听,最后全班交流) (4)师归纳,生质疑: 师:学了这两行诗,你有什么要问的? 生1:为什么几十年后作者还回到家乡来?

生2:这时他的心情如何? (以上问题让其他生来回答) (5)师:看来同学们不仅会读,还会思考。那么你们能从乡音无改与鬓毛衰这两个词中体会到什么? (6)指导朗读: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作者,在阔别多年后又返回到养育了自己的家乡与故乡的人们团聚,想到家乡人民的热烈欢迎、盛情款待的情景时一定会兴奋不已。现在谁能用读出作者此时的喜悦心情?(指名读、齐读) (7)总结学法: 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我们刚才学习的方法。(生试讲,师概括:

《回乡偶书》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115页“回乡偶书”。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偶、鬓、衰、客、何”五个生字,重点会认“客、何”。 能力目标:在谈话交流、看图(PPT图片)解读诗意后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结合图画了解古诗大意,在诵读的过程中,感受回乡人又悲又喜,百感交集的心境。 教学重难点: 1、把诗句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 2、体会古诗平淡的描写中隐藏着的诗人淡淡的悲伤。 教材分析: 《回乡偶书》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贺知章在早年离开家乡,晚年回到久别的家乡后,发现人事的变化,面对孩童的不识与陌生,心中荡起无限感慨之情。本课学习中一共有5个生字,字形结构都不太难,学生易于识记。本课的难点是通过对词语的理解及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回到家乡后的万分感慨之情。 古诗不同于语体文的阅读课文,它结构严谨、语言简练,但对于小学生来说,年代久远,字词和句型与语体文都有区别。因此,学生理解起来有困难。在这首诗中重点需要学生理解的词语有“少小、老大、乡音、鬓毛衰、笑问”等词语,只有对这些词语理解(借助PPT图片、反复诵读等手段)了,才能把握全诗的感情。学习古诗,理解后还要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也是本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学生分析: 本班学生理解能力一般,只有少数学生思维比较活跃,有较丰富的想象力,因此本课的教学根据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主要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及想象体会、创设不同的情境,以情引读使学生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怀念以及回到家乡后不被认出的万分感慨之情。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诗题。 1、谈话导入: 同学们都是岱山本地人,而且你们从未长时间离开过家乡岱山吧?可据方老师了解,我们同学中有几位同学的爸爸或妈妈不是我们岱山本地人。他们离开自己的老家来我们岱山,肯定非常想念家乡了!”看(出示幻灯片:回家),“每年春节人们都会赶着回家过年,为了买一张回家的车票甚至不惜整夜守候在车站,多么感人的思乡之情啊!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着浓浓的故乡情结,人在外地而常常心系故乡。今天我们就来学一首描写回家的古诗《回乡偶书》。点击出示课题“回乡偶书”。 2、教学“偶”字,师板书偶,边释字形,学生跟着书空右半边;读“偶”。 学生齐读课题。 3、理解题意:“偶”偶然的意思,“偶书”,偶然间写下的诗。 “偶然间写下的诗”常常是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才有了一时的感受。诗人回家时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呢,我们就要来细细地读一读他写的这首诗。

教案《朝花夕拾》教学内容

名著推荐与阅读——《朝花夕拾》教案 主备人:陆远见 【教学目标】 1、继续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引导学生用粗读和细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的内容,熟悉精彩片断; 2、了解作品诞生的文化历史背景,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容。 3、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4、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及难点】 1、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2、教会学生一些阅读的方法;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教学准备阶段 1.师方面:搜集资料,编写课件脚本,制作课件,制作与课文有关的片段;从网上下载视频,帮助学生了解鲁迅 2.生方面:布置预习课文,利用课外时间到阅览室读《朝花夕拾》这部书,了解本书的写作背景和全书内容。 (二)教学过程 一、培养兴趣提高能力 1. 简洁的导入

2. 学生自由发言:说说自己的读书方法和读书的感受。 3.教师点拨:读书三功:“诵”“疑”“评”。 二、走近鲁迅了解创作风格(视频) 1、以小组为单位,交流作者生平。 2.了解作者的其他作品。 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文学运动的奠基人。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出身于破落的封建家庭。 鲁迅的一生,对中国的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他领导和支持了“未名社”、“朝花社”等进步的文学团体;主编了《国民新报副刊》、《莽原》、《奔流》、《萌芽》、《译文》等文艺期刊;热忱关怀、积极培养青年作者;大力翻译外国进步的文学作品和介绍国内外著名的绘画、木刻;搜集、研究、整理了大量古典文学,批判地继承了祖国古代文化遗产,编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等。 三、深入文本了解背景 本书为鲁迅一九二六年所作回忆散文的结集,共十篇。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最初以《旧事重提》为总题目陆续发表于《莽原》半月刊上。一九二七年七月,鲁迅在广州重新加以编订,并添写《小引》和《后记》,改名《朝花夕拾》。 1925年11月2日,北洋军阀政府教育部部务会议决定,小学生要读经,自初小四年级起,每周一小时,直至高小毕业。北洋军阀竭力鼓吹那些所谓“以正人心而厚风俗”的读物。上海出版了《男女百孝图全传》作为“家庭教育的好模范”的必读本。《朝花夕拾》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其用意,正如许广平在讲到关于鲁迅对待儿子海婴的态度时所指出的那样:“他自己生长于大家庭中,一切戕贼儿童天真的待遇,受得最深,记得最真,绝不肯让第二代的孩子再尝到他所受的一切。尤其是普通的所谓礼仪,把小孩子教成木头人一样,见了人都不敢声响的拘拘为仁”。鲁迅希望儿童“敢说、敢笑、敢骂、敢打。”(《欣慰的记念》第183页)因而,《朝花夕拾》中的许多作品,是对封建教育制和封建家长制的无情鞭挞。 这十篇散文,是“回忆的记事”〔《三闲集·〈自选集〉自序》〕,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幼年到青年时期的生活道路和经历,生动了描绘了清末民初的生活画面,是研究鲁迅早期思想和生活以至当时社会的重要艺术文献。这些篇章,文笔深沉隽永,是中国现代散文中的经典作品。 四、合作交流概括内容 1.阅读文本,把握整体内容;

回乡偶书教案

《回乡偶书》教案 刘晓娟 教学目标: 1、认识“偶、离、鬓、何、衰、客”六个字,会写“音、客、何”三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诵读古诗。 3、理解诗人久别家乡后归来的悲欣交集之情。 教学过程: 一、以旧引新、情境导入 播放少儿歌曲《静夜思》,你知道它的作者是谁吗?(李白)《静夜思》是李白客居他乡时写下的一首思乡之诗,今天我们也要学习一首和家乡有关的诗,他的作者不是李白,但和李白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们经常在一起饮酒作诗,你知道他是谁吗?(贺知章)多媒体介绍贺知章。 贺知章三十多岁离乡做官,直到八十多岁才再次回到故乡,五十年过去了,当再一次回到故乡的时候,他的心中感慨万千,于是提笔写了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回乡偶书》(齐读课题)。 二、初读古诗 自由朗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 这是一首古诗,学习古诗要讲究一定的方法。老师这儿有一颗苹果树,树上有四个苹果,如果你能把四个苹果都摘下来,那这首诗你

就学会了。我们来看看四个苹果分别是什么?(我会认、我会解、我会读、我会想)有信心把它们摘下来吗? 1、我们首先来看看第一个苹果能不能摘下来,多媒体出示生字,带拼音齐读,去拼音指名读。 2、让我们来看看第二个苹果,我会解。解,是什么意思?(理解)很好,你已经知道了解释古诗的第一个方法,那就是“扩词”。怎样去理解这些跟我们隔了一千多年之远的古人说的话呢?别急!我们先来看看这首诗的名字《回乡偶书》,我想请人再给这四个字扩扩词。(回到、家乡、偶然、书写)我们把扩的词联合起来看看,这句话能读的通吗?不能,那我们给它补一补,回到家乡偶然写下的一首诗,这样通不通?理解了吗?(齐读一遍)你看,我们把书写换成了写下,又补上了“的一首诗”这几个字,回乡偶书的意思就出来了,这就是我们学习古诗的第二和三种方法,学会了运用“扩、换、补”的方式,那么你学任何一首古诗就都不难理解了。是不是真的呢?我们进入诗文你就知道了! 出示“少小离家老大回”,先给加点字扩词(离开、家乡、回来)。我们还有少小和老大的意思还不知道,老师说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小儿子离开家,大儿子回来住”对不对?哦,不对,那应该是什么意思呢?嗯,有些字的意思古代和现代可不一样,所以我们要换一换,我把少小换成“年轻的时候”,老大换成“年老的时候”,现在能不能解释的通?能了,再补上一个“才”字就更完整了,“年轻的时候离开家乡,到年老了才回来。”我们就用上了刚刚讲的三种方法,扩换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1 人教版完美版

《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2,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重点: 培养学生阅读的兴趣,提高学生阅读的能力。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提高读整本书的能力,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教法:三疑三探。 学法:自学、合作、探究 教具学具: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设疑自探(10分钟)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2、鲁迅及其代表作 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且介亭杂文》《二心集》《而已集》等16部。第一篇白话小说是《狂人日记》。 (二)出示学习目标 1,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并能够对重要的作品作深入的了解。 2,在一系列实践活动中发展学生多向思维的能力,提高其语言综合素养。 3,引导学生在对人物进行分析的同时引申到对社会、人生的深入思索。 (三)根据课题和学习目标,提出问题 看到这个课题和学习目标,你想知道什么?请提出来。 预设: 《朝花夕拾》有那些文章?写了什么内容? 同学们提的问题都很好(真好),大多都是我们本节应该学习的知识,老师将大家提出的问题归纳、整理、补充为下面的自探提示,希望能为大家本节的学习提供帮助。请看: (四)出示自探提示,组织学生自探。 自探提示: 1,《朝花夕拾》有哪些文章? 2,这些文章都写了什么内容?突出了什么主题? 二、解疑合探(15分钟) (一)小组合探。 1.小组内讨论解决自探中未解决的问题; 2.教师出示展示与评价分工。 (二)全班合探。 1.学生展示与评价; 2.教师点拨或精讲。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_教案教学设计

《回乡偶书》的教学设计 知识与能力目标:认识诗中的5个生字,会写“客、何、音”三个字,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目标:紧扣识字教学,巧妙抓住“客”作为切入点,结合“何来”一词扩展开来,让学生思如泉涌,想象万千,再通过品读了解词句的含义,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在读诗、悟诗中懂得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情感。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体验,激趣引入。 刚才有个小朋友一脸兴奋地告诉我,本周六是他的生日,他想邀请几个小朋友到他家和他一起过生日。看来,这个小朋友是想干什么呀?(生:请客。)他想邀请小朋友到他家去――(生:做客。)小朋友就是他的客人。“请客”、“做客”、“客人”都有一个――“客”字。对,现在我们就一起把这个“客”请到黑板上的田字格中来。(师范写,提醒“横撇”的“撇”和“捺”要写得舒展才好看,生书空。)说说怎么记住这个“客”字,然后生根据同学的发言再写写、记记“客”。 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谈话,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学生的兴趣。)

二、初读古诗,读准字音。 1.自读全诗,巡视指导:孩子们,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这首诗中恰恰也有一个“客”字,来读读这首诗,注意读准诗中的生字,不认得的字借助下面的小精灵的帮助来读准。也可以留心一下“客”字在哪里。开始! 2.生划出生字,师小黑板出示(偶、鬓、衰、客、何、音)。“同学们看看这些字读准了没有?” 3.指名读字;师:“说说你是用什么方法记住这些字的?” 4.同桌互相读全诗:听一听字音读准了没有? 5.指名读,生评议。及时表扬。 设计意图:(学生自读的目的,让学生读有所获并且懂得读的方法。) 三、找准切入,读诗悟诗。 1.紧扣““客”字”,启发思考: 师:老师刚才说这首诗中也有一个“客”字,发现它了吗?生:“笑问客从何处来”。师:再读读这句诗,思考一下:对这个“客”字你还有什么发现或疑问?生提问:客是谁?从什么地方来的客?为什么要来?师:我们一起写“何来”,在“客”后板书:何来?)师:孩子们都很会动脑,提出了几个很好的问题。现在请孩子们仔细读诗或观察插图,去寻找答案。(生自读诗歌,勾画。) 2.品读诗句,分享感受: 预设一:从诗中“笑问客从何处来”这句来看,他是客,那些不认识他的孩子把他当作“客”了。师:你在诗歌中找到了答

《朝花夕拾》整本书阅读导读教学设计

名著导读——《朝花夕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了解《朝花夕拾》产生的时代背景,鲁迅的写作动机,激发学生的阅读。 2.引导学生用浏览和精读相结合的方法,了解全书内容,欣赏精彩片段。 3.学会欣赏运用对比手法、细节描写人物。 【教学重点】 1.了解全书内容,提高学生理解水平; 2.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预习要求】阅读教材相关内容,搜集有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早在三十年代,他的作品就已被编入学校教材;解放后,他的文章更是频频出现在各级各类学校的语文课本中,并成为经典篇目。可以说,一代又一代的新中国人,无不是在鲁迅思想的熏陶下成长起来的。 的确,鲁迅作品内涵丰富,思想深刻,大多如”无花的蔷薇”,而在这蔷薇丛中唯一开着花的,当数他的散文集——《朝花夕拾》了。 (板书:朝花夕拾鲁迅) 二、了解名著阅读的方法 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名著? 三、阅读《朝花夕拾》

(一)作者介绍 (二)整体感知《朝花夕拾》 《朝花夕拾》全书篇文章,分别为《》、《》、《》、《》、《》、《》、《》、《》、《》、《》。外加一篇《》,一篇《》,是鲁迅惟一一本集;比较完整地记录了鲁迅从到的生活道路和经历,追忆那些难于忘怀的人和事,抒发了。作品在夹叙夹议中对 进行了抨击和嘲讽。 四、选文例析《五猖会》 (一)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并归纳主题。 (它主要记述“我”儿时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以及因被父亲强迫背诵《鉴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指出强制的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板书:五猖会→批判封建教育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二)文章是如何来表现这个主题的? 主要是通过叙写“我”去看五猖会前后的情感变化的经历来表现:

《引领学生深度阅读——《朝花夕拾》读书交流会》课堂教学设计

四、《如何引领学生深度阅读——《朝花夕拾》读书交流会》课堂教学设计 一、缘起 当前,信息时代里整个成人世界碎片化、浅表化的阅读习惯,已经严重影响我们学生的阅读姿态和阅读选择,长此以往,令人忧虑。2017年3月7日,人教社编辑尤炜老师在“部编初中语文教科书介绍”中特别指出:从七下开始,在阅读策略上,“重在精思细析,渐趋专业,针对性佳”,并明确提出“批注式”、“笔记式”等具体方法,主要目的是为了“破除学生大而化之、笼笼统统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更多关注文字深层的东西,在思考的深度与精度上,在思维方式的多元化等方面的教学要求都有所提高。“传统文化类”教学内容被列为综合性学习三大类之首。我认为,这是对2011版《语文新课程标准》最精准的解读,不仅只适用于新教材,我们的八年级教材当然可以以此理念为引领。 因此,作为语文教师,无论是使命还是职责,都实在想尽己所能,引领自己的学生以深度阅读的姿态,抛去功利,除去浮躁,沉心,静气,将自己浸入经典中,去感受经典中的文字美、文学美、文化美,去理解、思考、表达、体验、传承……运用好的阅读方法,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真正将书中的精华转化为属于自己的价值,并试着影响他人。希望我们的学生能在这种分享和被关注的喜悦中促进自己的阅读走向深入,为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打下厚重的底子。这是我设计这节课的初衷。

二、课程目标 开展本次活动,希望达成以下目标: 1.让学生能沉心静气,以安静阅读的姿态真正浸入文字中,能 够享受阅读。 2.学一点有效的阅读方法,掌握一点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3.更多关注经典中的文字美、文学美、文化美。 4.学会多种形式的自我表达。 三、重点难点 重点: 1. 让学生能沉心静气,以安静阅读的姿态真正浸入文字中,能够享受阅读。 2. 学一点有效的阅读方法,掌握一点知人论世的阅读方法。 难点: 1. 更多关注经典中的文字美、文学美、文化美。 2. 学会多种形式的自我表达。 四、教学资源准备: 1.老师和学生一起课前精读《朝花夕拾》。 2.教师为课堂开始和结束准备PPT。 3.每小组根据各自需要自己准备文字资料、PPT、背影音乐、视频资料、简单道具等。 五、课前准备及课外学习活动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