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经济史之明代经济概述

明朝经济史之明代经济概述
明朝经济史之明代经济概述

明朝经济史之明代经济概述

发布时间:2009-6-6 阅读次数:739 字体大小: 【小】【中】【大】

明代经济概述

在每一个历史时期内,由法律设施和政治设施以及宗教、哲学和其他各种观点所构成的全部上层建筑,归根到底,都应由经济基础来说明。因此,只有首先了解一个时代的社会经济情况,然后才能了解那个时代的政治、军事和文化。同样,只有首先深入了解明代社会经济发展的基本面貌及其主要特征,然后才能更好地了解明代的政治、军事与文化的运行轨迹。研究明代经济史的重要意义,就在于此。它是整个明朝历史研究的重大课题和中心环节。

明朝,从公元1368年建国至1644年灭亡,为时276年。它上承秦、汉、唐、宋、元,下启有清一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继往开来的重要王朝。当时中国封建社会已经发展到晚期。这一时期政治混乱,思想裂变,文化领域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所有这些都与封建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

中国封建经济,自秦汉数千年一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这种经济的主要特征是,在封建国家的严密监控下,以种植粮食为主体,以一家一户为单位,以生产自给为目的,经营方式落后,农民年复一年重复简单劳动,所得很少,而赋役负担无穷。由此造成社会经济长期发展缓慢,封建财政主要依靠赋税剥削,国家经济实力低下,农民始终摆脱不了贫困。但是,在另一方面也应当看到;发展缓慢,不等于停滞不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区域,由于生态环境、历史文化差异以及政治形势的影响,其发展速度亦有不同。有的区域比较发达,有的区域较为落后;有些时期发展较快,有些时期较为缓慢。总趋势是不断向前发展。进入明代以后,社会经济发生了哪些新的变化?明代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是否还是高于唐、宋?中国由古代社会逐渐向近代社会过渡的变革是不是始于明代?这些都是明代经济史研究中必然碰到的一些带有根本性的问题。

在中国封建时代,所谓社会经济,说到底是农业经济,手工业和商业的收入在整个国家的收入中所占的比例很少。而所谓农业经济,主要是粮食作物生产,经济作物甚为有限。而粮食生产,则主要取决于人口和土地的开发。

为此,要把握明代经济的发展脉络,就必须紧紧地抓住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这根主线,从农村人口流动、土地利用和封建王朝赋役政策调整诸方面,进行多层次的探讨。基于这种认识,我们以为明代经济同以往相比,确实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其突出表现是:经过明初的人口大迁徙和土地大开发以及赋税征收方式的不断改革,农业经济结构逐步由单一的粮食生产,转向农、工、商并举的多种经营。从而诱发了明中叶以后以东南地区为先导的农村人口大分化、大流动,大批劳动力从粮食生产中分流出来,或就地迁业,从事商业性农业,或流入市镇从事各种工商业活动,于是削弱动摇了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为新的生产方式的诞生开辟了道路。并由此奠定了近现代中国农业与工商业经济,以东南沿海地区为最发达的基本态势。具体说来,明代经济的发展变化过程,大体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洪武元年(1368年)开始,至正统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变以前为止的80多年,为社会经济的重建时期。这一时期的重点是建立典章制度,移民垦荒,调整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以实现田野辟、户口增.当时,由于元末以来连年战争,社会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死亡、逃散,土地大片荒芜,使明王朝面临着严峻的经济形势,很不利于政权的稳固。为了医治战争创伤,与民休养生息,缓解社会矛盾,巩固新生政权,明太祖朱元璋在继续为完成统一大业而进行南北军事征战的同时,果断地把主要精力转移到以田野辟、户口增为目标的复兴社会经济之上,并为此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措施。其中,主要有:组织军、民、商大力开垦荒地;兴修水利交通;整理赋役制度,调整生产关系;实行田赋部分折包与田赋减免。同时,积极进行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以及有限度的对外经济贸易。

总的说是开荒种田和经济立法。从而使社会生产得到迅速的恢复,并有新的发展,为后来的经济发展打下了基础,为有明一代的经济政策定下框架,构筑了基本思路。明成祖即位以后,在恪守祖制的前提下,加快边区建设,积极开拓海外贸易,进一步开创了繁荣盛世的新局面。但是到了永乐后期,由于大造宝船、出兵安南、迁都北京,大大消耗了国家的物力,阶级矛盾开始尖锐起来,社会经济也逐渐由迅速恢

复、发展,而转入缓慢发展之中。

第二阶段,从正统十四年八月土木之变开始,至正德末年为止的70余年,为社会经济陷入徘徊和进行赋役政策调整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是法制开始破坏,土地兼并激烈,农民大量逃亡,社会生产发展缓慢。

明朝兵败土木堡,标志着明初繁荣富强、太平盛世时代的终结。随之而来的是,朝政日非,国力衰退,社会动荡,农民逃亡的现象日益严重,明初开垦的土地,不少再度废弃,封建财政发生困难。封建统治者为了保证自己的享用与国家的财赋收入,由皇帝本人带头与贫民较利,在农村广建皇庄,加征赋税,并进一步扩大田赋折色范围。于是官僚、地主、宦官乘时射利,大肆掠夺官民田地,土地兼并之风由此盛行,农民大批破产。于是,中国农村在明初大量逃民尚未还乡复业的情景下,又出现了新的人口流动,农民起义此伏彼起,同时出现大规模的流民运动,农业生产因此受到严重影响,国家赋入无从所出。地主阶级中的一些有识之士,为了维护本阶级的长远利益,保障赋役征发,缓和人民的不满情绪,首先在国家财赋重地江南进行赋役改革,减轻了百姓的一些负担。从而使农业生产又逐渐得到复苏,手工业生产得到较快的发展,市镇开始兴起,整个社会经济慢慢地出现了一些新的面貌。

第三阶段,从正德嘉(靖)之交开始,至万历中期的70多年,为社会经济形态出现新变化、自然经济的统治地位开始动摇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是,商业性农业获得空前大发展,农业人口减少,工商业人口猛增,农业经济结构出现历史性的变革。自正德末年起,农民大规模四出逃亡的现象已经有了转变。代之而起的是,由东南沿海地区农民首先自发进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或纷纷从农村流入城市,脱离农业生产,从事工商业;或就地迁业,弃粮他种,发展商业性农业,大种经济作物、大力发展家庭手工业和各种加工业。这个新动向表明:经过明中叶以来的长期动荡起伏,社会秩序已渐渐趋向相对稳定,经济发展由此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其主要标志为:随着人们本末观念的更新,商品意识增强,商业性农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商业日趋繁荣;手工业中的某些生产部门隐隐约约地闪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萌芽的曙光;新兴市镇大量涌现,工商业人口大增,城乡市场网络开始形成;随着海禁的解除,民间海上贸易得到新生。而最引人注目的变化,是农业经营方式发生历史性变革,出现富裕农民的规模经营,集约化程度提高。这种发展势头的到来,主要是由于两方面的推动。一是国内大局比较平和,除南倭北虏的骚扰之外,没有发生大规模的战争,使社会经济有一个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南方农、工、商业得以继续稳步发展,湖广、四川等地迎来了新的机遇,成为全国重要的产粮区。特别是广大北方地区,生产发展速度明显加快,华北平原的发展更为突出。南北之间的经济交流日益频繁,北方部分地区水稻的种植面积进一步扩大。二是以一条鞭法为中心的赋役改革。一条鞭法,从嘉靖初年开始在部分地区试行,虽因有利有弊,而时行时止,但一些地区的赋役改革并没有停止,仍在不断探索之中。至万历初年张居正进行政治、经济综合改革,一条鞭法终于在全国得到全面推广,这是明中叶以来赋役改革的继续和发展。赋役实行合一、计亩征银,使生产关系得到一些调整,农民的人身依附关系更为松懈,促进了生产力的解放。同时,赋役实行折征银两,简化了项目,有利于由实物地租向货币地租转型,又反过来激发了商品经济生产的发展。另外,这一时期高产粮食作物蕃薯和高效经济作物烟草的引进,也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前者,由于对土质的适应性广泛,使各类土地得以充分利用,省时省工,为更多的农村人口投入工商业活动提供了可能。而后者的高利润,则刺激着更多的农民弃粮种烟,使粮食作物的收入在农业中的比重开始下降。

这些也加快了农业经济结构的变革进程。

第四阶段,从万历中期开始至崇祯十七年(1644年)为止的50多年,为社会经济滑坡、王朝财政崩溃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主要问题是,连年战争,政局混乱,土地兼并恶性膨胀,国家财政崩溃,人民群众更加贫困,社会生产又遭到严重破坏。万历十年张居正一死,明神宗就迫不及待地扼杀了这场颇有生气的社会变革,使一切改革成果付之东流。社会故态复萌,阶级矛盾再度紧张尖锐。首先是官僚地主加紧掠夺,贪污盛行,侵渔成风,霸占田地,使明中叶以来的土地兼并现象恶性发展,形成了土地空前高度集中,农民纷纷破产,中国大地再次出现了人民大逃亡的惨象。结果又是田园荒芜,生产凋敝,国匮民穷。其次是赋入则日损,赋出则日加,国家财政陷入绝境。

从万历十四年开始,统治集团内部为了册立皇太子问题,发生了延续近30年的国本之争;为了权力分配,党争无休无止。与此同时,又进行平杨应龙、平嗦拜和援朝抗倭战争等万历三大征,总计耗费银子1000多万两,于是国无蓄积,而民不得食。明神宗为了满足自己的贪婪欲望、维持皇室的高额消费、不顾臣民的强烈反对,从万历中期起派出大批太监为矿监、税使,到全国各地督领开矿榷税,实则搜括民膏民脂、榨取商人血汗,时称矿税之祸.自是民穷财尽,商旅不通,成为万历一朝最为严重的社会问题。万历后期,后金(清)发动辽东战争、明军丧师失地,而军饷骤增。为了支撑明朝在辽东的败局,于万历末年接连三次加征全国田赋银,名为辽饷.崇祯时为了镇压农民起义,又加派剿饷、练饷、与辽饷一起并称为明末三饷加派。可悲的是,三饷加派除了加重人民的负担之外,并未能改变明朝在辽东的失败命运,更阻挡不了明末农民起义军气壮山河,攻占北京,推翻明王朝的磅礴气势。

综上所述,在明代经济发展中,以下几点是最突出的:明初大规模调军、移民、募商垦荒;东北、西北等边疆地区的经济开发;各种具有近代城市性质专业市镇的勃兴;以一条鞭法为中心的赋役改革;从东南沿海地区率先开始的农业经济结构的调整,等等。这些都是前所未有的,都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光辉灿烂的篇章。

在明代270多年中,经济发展迅速,变化很快,内容丰富,种类庞杂,而头绪繁多。在这样一本小册子里,全面展开,详细描述,显然是不可能的。为此,我们在撰写过程中,始终坚持《中国全史》的宗旨与操作规程。同时,注意突出重点而又不致于有重大的遗漏;充分吸收国内外学界的研究成果而又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以明代经济由单一经营向着农、工、商多种综合经营过渡为主要线索,循其运行轨迹,稽其来龙去脉,以纵通为主,纵横结合,力求多视角、多层面展示有明一代经济发展风貌。

在明初社会经济的恢复中,强调召军移民开荒屯田的重大经济效益及其对改变全国人口与土地布局和缩小边区与内地经济差距的巨大意义;强调交通运输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强调明太祖经济立法对有明一代经济发展的深刻影响;强调田赋折色对生产发展的刺激。对于明中叶的经济问题,从土地占有关系的变动上入手,指出由法制破坏而引发土地兼并激烈,导致农民大量破产逃亡。于是迫使封建统治者不得不进行赋役改革,以保障国家的财政收入,维护王朝的统治地位。对于明后期社会经济形态的新变化,则紧紧把握住农业经济结构变化这一重大课题,重点探讨了商业性农业的掀起、专业经济市镇的勃兴、一条鞭法、计亩征银的意义以及对外贸易的新发展。对于明末封建国家的财政危机,从政治上的动荡必然导致经济上的混乱出发,着重勾勒了三饷加派的严重后果。而对于明末农民起义军的经济政策,则本着农民起义的历史作用,肯定其应有的进步性。

明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声有色的时代。明代经济是中国古代经济发展史上处于变革的重要时期,有诸多新现象、新特点,值得认真总结,深刻分析、取其精华,以资借鉴。

世界经济史(高德步)第八—十章课后习题答案

第八章农业革命 近代农业革命最重要的表现是农业体制改革,是工业革命另一个重要的前提。近代农业革命在荷兰发生后,欧洲各国先后出现了农业技术和农业制度的创新,并且人口在18世纪末期迅速增加,摆脱了马尔萨斯陷阱,为工业革命准备了条件。 马尔萨斯陷阱人口增加需求超过社会粮食供给时候,生活水平下降,就会通过某种暴力方式(战争、疾病、抢劫、饥荒和瘟疫)促使人口下降到与生存资料生产水平相适应的道路。之后又开始了新的一轮的人口增加和减少的循环 人口革命18 世纪下,随着欧洲各国近代农业革命的发生,欧洲国家的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凸显了突破人口周期变化曲线的特征。并且以【死亡率持续显著地下降和生育率缓慢地上升】为特征的人口变革的突破期 大租佃制租入土地、雇工经营农业的经营方式。是英国农业的主要经营方式。16世纪末,英国出现了富有的租佃农场主阶级,土地所有者自己经营土地或者出租给租地农场主。到18世界下半期英国农村中土地所有者很少自己经营,个体农民也在减少,大片土地被长期租给大农场主经营,大租佃制经营方式在英国农村处于统治地位。 容克式经济保存君主制度,贵族特权、农民无权以及中世纪残余条件下,由农奴制地主经济缓慢地转化为资产阶级的容克式经济。 雇佣制大农场《宅地法》后形成的小农经济并不稳定,在大生产排挤小生产、兼并、破产后,土地集中的趋势日益加剧。小农迅速失去土地沦为佃农和农业工人,被人雇佣劳作,资本主义雇佣制大农场逐渐形成并占据主要地位,标志着美国式道路胜利 1、农业革命和人口变化的关系 1.在近代农业革命之前,世界人口一直没有超越马尔萨斯陷阱,即没有同时具有巨大的人口数目 和人口高速增长这两项特征。 2.近代农业革命以后,农业生产力持续稳定地提高,农业剩余率不断提高,保证了新增人口的供 给,提高了整体人口的生活标准,促成了人口革命。18世纪,欧洲大陆人口开始持续增长,人口增长率迅速提高,打破了马尔萨斯陷阱

读《中国近代经济史》有感

读《中国近代经济史1840-1894》后有感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写1840鸦片战争到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前中国经济的著作。其主要内容有前言写了海盗掳掠和所谓“闭关自守”和所谓贸易自由和两次鸦片战争,第一章是介绍40年代初至70年代初西方入侵者对中国政治上的间接统治和经济上的暴力强制。如西方入侵者在中国的行动方式一般、为所欲为的海陆掳掠、惨绝人寰的“苦力”贸易、畅通无阻的鸦片走私和合法商品的走私漏税等。第二章是介绍农民大起义时期的经济形势。如鸦片战争对中国经济的破坏和阶级矛盾的激化、太平天国为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所采取的财政经济措施。第三章写了农民大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强化封建统治的政策措施。如清政府强化封建统治和维护地主产权的政策等。第四章是介绍70年代初至90年代初国际资本主义发展的新形势和中国经济半殖民地性的加深。第五章写了中国资本主义近代民用企业的产生及其和内外势力的联系和矛盾。 严中平主编《中国近代经济史》是一本规模宏大、内容丰富深刻的著作。读完后给我了很大的震撼。首先,打开此书,就被书中强烈的爱国主义激情所感染。这种爱国主义激情没有任何偏狭之处,它完全是以全面、丰富的史实为基础。作者对伟大祖国备受外国侵略势力欺凌、侮辱无比愤恨,无情地揭露了外国侵略者凶残、卑鄙、毒辣的嘴脸。武装侵略、武力恫吓、通过条约掠取特权、在签约过程中玩弄花招、得寸进尺,在中国土地上横行无忌、极其凶残地凌辱、残害中国人民,等等。任何一个不怀偏见的中国人在读了这些后,都会加深对外国侵略势力的仇恨及其本质的认识,同时也会加深对伟大祖国命运的关切。再次。此书在一系列问题上大大拓展了我对知识认识广度和深度。比如我对两次鸦片战争性质认识的变化,以前是我认为就是列强的侵略战争,但看了此书后,我知道了在两次鸦片战争期间有许多外国侵略势力的走私、鸦片贸易、苦力贸易等而且这些外国侵略者的侵略活动也是论述鸦片战争性质的证据。所以我就认识到两次鸦片战争是西方列强“直接间接地对殖民地征服和掳掠的战争”。

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赵子龙12)

岢岚县与神池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比较分析 县域经济是以县级行政区划为地理空间,以县级政权为调控主体,以市场为导向,优化配置资源,具有地域特色和完备功能的一种行政区划型区域经济。它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部分,是宏观经济与微观经济的结合部,是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的连接点。本文在对汾西县与蒲县县域经济发展状况作出分析,运用相关经济系数对比法,对岢岚县和神池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进行了定量测度、分层比较,剖析两县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并对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提出一些参考建议。一、岢岚县和神池县基本概况 (一)两县简介 1、岢岚县 岢岚县位于忻州地区西南部, 南与吕梁地区为邻,地处晋西北黄 土高原中部,管涔山西北麓,北依 五寨、河曲,南靠兴县、岚县,东 邻宁武、静乐,西与保德相连。面 积1984平方公里,其中耕地面积 71.2万亩,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 23.9%。全县辖2镇10乡204个行 政村,8.4万人口,,其中农业人 口68066人,非农业人口14980人是全市的版图大县、人口小县、畜牧大县。

岢岚县是山西省忻州地区辖县。岢岚县地势东南高,西北低,东部山地以岢岚山主峰荷叶坪为最高,海拔2783米,山上森林茂密,植被良好。西南部为烧炭山,山上牧草繁茂,宜于放牧。西与西北部为黄土丘陵区,水土流失严重。中部沿岚漪河两岸形成带状平川区。全县山地为1140平方公里,丘陵为799平方公里,平原为45平方公里。 岢岚地域辽阔,交通便利,矿藏丰富。全县人均土地11.2亩,在全国2000多个县份中首屈一指;境内三大流域水量丰富,是晋西北少有的富水县。 岢岚交通便捷,公路铁路均通过本县,乘坐铁路客运可达太原,大同,忻州,原平等县市。209国道贯穿本县,路况较好。此外,已建好的忻保高速公路途径岢岚,按计划将在岢岚设3个出口,到时,岢岚的交通将更加便捷,到太原的时间可控制在两个小时以内。209国道途经县境47公里,干线公路店临线纵贯南北55公里。宁(武)岢(岚)铁路由北入境直通县城, 计有31公里。晋西北循环公路横 贯东西82公里。各乡镇均能通行 汽车。 2、神池县 神池县位于晋西北黄土高原, 踞管涔山北麓,地跨东经111° —112°18′,北纬38°56′—

2017年中考历史试卷分类汇编:经济史专题(含答案)

经济史专题(经济、农业、农村、农民、工业化、民生) 一、选择题 ◆(2017·河北)15.宣传画深深打上时代的印记。下列宣传画共同反映了我国()A A.农业发展道路的探索 B.工业化的发展过程 C.改革开放的历程 D.国有企业改革的经过 ◆(2017·湖北鄂州)7.小说《平凡的世界》中描述道:田福堂太痛苦了!当年搞合作化时,他曾怀着多么热烈的感情把左邻右舍拢合在一起,做梦也没想到二十多年后的今天,大家都散伙了。小说中描述的“拢合在一起”和“都散伙了”分别是指()D A.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 B.土地改革和农业合作化运动 C.土地改革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农业合作化运动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2017·江苏常州)1.生产工具是人类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下列生产工具中,代表人类社会发展水平最高的是 A.钻孔石斧 B.骨耜 C.铁犁铧 D.(青)铜铲 ◆(2017·黑龙江牡丹江)15.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 农民必须富。下列政策解放了农村生产力,调动了农民生产积极性的有()B ①1950年土地改革②农业合作化③人民公社化运动④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二、非选择题 ◆(2017·黑龙江龙东)25.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请跟随以下图片足迹,重温不同时期党和政府在农业建设方面的重大举措。(6分)材料一

图一图二河北邯郸市郊农民报名入社图三农民领取生产承包合同材料二这一时期大办公共食堂,吃饭不要钱,生产队及社员家庭的一些财产被无偿地收归公社所有,由公社统一调配。这导致了“共产风”盛行,劳动纪律废弛,农业生产受到极大破坏。 ——岳麓版八年级下册(1)图一反映的是哪一历史事件?(1分) (2)图二反映的是国家对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造中采取的主要方式是什么?(1分)(3)材料二反映了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中出现的哪一失误?(1分) (4)图三契合了我国哪次重要会议的精神?随后,在中央的指导下,农村实行了什么制度?(2分) (5)哪个地方的农民率先进行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尝试,实行包产到户?(1分) 25.(6分)(1)土地改革;(1分)(2)农业生产合作社;(1分)(3)人民公社化运动;(1分)(4)十一届三中全会;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2分)(5)安徽风阳小岗村。(1分) ◆(2017·湖北荆门)30.(6分)近现代以来,中国人民为实现国家富强,不断的进行探索与实践。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李鸿章在上海联合洋枪队镇压太平军时感叹,西方国家“大炮之精绝,子弹之细巧,器械之显明……实非中国所能及”,主张“外交和好,内要自强”。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教材材料二 1953~ 工业生产发展情况中国英国美国 工业生产年平均增长速度18% 4.1% 2.8% 增长400万吨钢所用时间5年24年15年 ——数据组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材料三到1956年底,全国加入农业合作社的农户占农户总数的96.3%,加入手工业合作社的人数占手工业者总数的91.7%;全国私营工业人数的99%、私营商业人数的8%。实现了全行业的公私合营。 ——摘编自《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教材材料四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情况简表 时间1979年1989年1997年 深圳国内生产总值 1.96亿元93亿元1130.01亿元 时间1992年2002年2010年 我国国内生产总值20370亿元102398亿元421368亿元 我国进出口(2001年)总额5098亿美元,外汇储备2000亿美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说明李鸿章为实现“自强”做了怎样的努力?(1分)这些努力在客观上起了什么作用?(1分)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网上作业及参考答案

1:[判断题]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参考答案:正确 2:[多选题]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参考答案:AD 3:[多选题]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融合 C:冲撞 D:排斥 参考答案:AC 4:[多选题]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参考答案:ABCD 5:[多选题]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美洲 B:西亚 C:中南美洲 D:东亚和南亚

参考答案:BCD 6:[单选题] A:乡镇 B:部落 C:农村 D:城市 参考答案:D 7:[单选题]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男女分工 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 D:动物的减少 参考答案:C 8:[单选题]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锄头的发明 B:犁的发明 C:镰刀的发明 D:水车的发明 参考答案:B 9:[单选题] A:旧石器时代 B:中石器时代 C:新石器时代 D:青铜时代 参考答案:C 10:[判断题]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参考答案:错误

2017年-2016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综(历史部分)试题(天津卷,含答案)

2017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天津卷) 文科综合历史部分 文科综合共30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历史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3页,第Ⅱ卷4至6页,共100分。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并在规定位置粘贴考试用条形码。答卷时,考生务必将答案涂写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祝各位考生考试顺利! 第Ⅰ卷 注意事项: 1.每题选出答案后,用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2.本卷共11题,每题4分,共44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③ 3.马丁?路德反对罗马教廷,宣扬因信而得救。他倡导的改革运动得到农民、手工工匠、下层僧侣的支持,推动了宗教民族主义的发展。王公贵族为扩大自身政治权力,也纷纷建立其辖区官方教会。这主要说明宗教改革 A.使社会各阶层有了共同目标 B.扩大了世俗贵族权力 C.有利于近代民族国家的形成 D.有着广泛的社会基础 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5.19世纪后,许多国家尤其沿海国家无可选择地与海洋联系在一起。但近代中国发展海军并未真正认识这一世界大潮,而始终局限于对西方列强炮舰政策的本能反应,呈现出“海患紧则海军兴,海患缓则海军弛”的状态。这体现出近代中国 A.自觉意识到发展海军的重要性B.主动与世界联系在一起 C.发展海军呈现被动和短视现象D.发展海军顺应历史大潮 6.1830年,英国正式启用第一条商业铁路,十年后公布火车时刻表。因为火车比马车快太多,所以各地时间的微小差异就造成了巨大的困扰。1880年,英国首次立法规定全国的时刻表都必须以格林尼治时间为准,这就要求人们依据人工的时钟而非依据当地日升日落周期来过生活。这段材料重在说明 A.工业革命带来社会生活的变化B.技术发展对人类生活有所制约 C.时间的精确成为日常生活的必要D.统一的时间有利于国家管理 7.“12月18日,天津商会等团体召开市民大会……到会者约十万余人。社会人士李实忱宣布了与日交涉原则:反对会外交涉;取消二十一条;山东权利无条件收回;满蒙领土完全。经全场同意后,致电张仲述,

高考中国近代经济史总结

近代中国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与物质生活的变迁 一.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1.自然经济的逐渐解体 表现:农业和家庭手工业逐渐分离并日益商品化。 原因: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是中国自然经济解体的最主要原因。①鸦片战争后,洋纱洋布先后输入东南沿海,取代了中国的土纱土布,,使得耕织分离②列强大量收购中国的农副土特产品,使得丝、茶商品化。 影响:客观上促进了中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必要的条件;自然经济是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自然经济的瓦解,从根本上冲击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 2.洋务运动 背景:二次鸦片战争后,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面。 指导思想:中体西用,即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的先进技术来维护清朝的统治。 代表人物:奕 ,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起止时间:19世纪60年代-90年代 内容:①“自强”,19世纪60年代,创办近代军事工业,比较重要的代表: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制造局。 ②“求富”,70年代开始,创办了一批近代民用工业,为军事工业解决资金、燃料、运输等方面的困难。重要代表: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 ③海防方面:从70年代开始,初步建立了北洋、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④教育方面:创办新式学堂(代表有京师同文馆,福州船政学堂等),派遣留学生 失败的标志:甲午战争的惨败,宣告了洋务运动的彻底失败。 作用:引进了西方的一些近代科学技术,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中国第一批近代企业在洋务派的倡导下出现了,它们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的封建经济瓦解也起到了一定作用。 失败的根本原因:只引进西方的技术,没有触及封建制度本身 3.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 原因:受到外商企业丰厚利润的吸引以及洋务派引进西方技术的诱导 诞生时间:19世纪六七十年代 分布:主要在东南沿海地区 代表:发昌机器厂,继昌隆缫丝厂,贻来牟机器磨坊 影响: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在中国产生了 二.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 1.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 时间:19世纪末20世纪初 原因:①甲午战后,列强争相向中国输出资本,进一步瓦解了中国的自然经济。 ②清政府为了扩大税源,解决财政危机,放宽了对民间办厂的限制。 成果:商办企业数量增加和规模扩大,分布上由沿海向内陆扩展。 2.短暂春天——空前迅速发展,但是时间短暂 时间:1912——1919年 原因:①辛亥革命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奖励发展实业,激发了民族资产阶级投资近代企业的热情。③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此起彼伏(抵制洋货,提倡国货)。④一战爆发,欧洲列强忙于战争,暂时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外部条件)。

经济史入门书目

一、通史 罗伯特·艾伦:《全球经济史》,译林出版社2015年 弗雷德里克·努斯鲍姆:《现代欧洲经济制度史》,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12年 龙多·卡梅伦、拉里·尼尔:《世界经济简史:从旧石器时代到20世纪末》,上海译文出版社2012年 许涤新、吴承明:《中国资本主义发展史》(全三卷) 武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 巴里·诺顿:《中国经济:转型与增长》,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年 朱伯康、施正康:《中国经济史》,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 二、农业 黄宗智:《中国的隐性农业革命》,法律出版社2010年 珀金斯:《中国农业的发展(1368—1968年)》,上海译文出版社1984年 三、工业 郑友揆:《中国的对外贸易和工业发展(1840—1948)》,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4年 大卫·兰德斯:《解除束缚的普罗米修斯》,华夏出版社2007年 钱德勒:《看得见的手——美国企业的管理革命》,商务印书馆 严鹏:《战略性工业化的曲折展开:中国机械工业的演化(1900—1957)》,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路风:《光变》,当代中国出版社2016年 四、贸易 迈克尔·赫德森:《国际贸易与金融经济学》,中央编译出版社2014年 皮厄特波·里佛利:《T恤的全球之旅——一位经济学家对世界贸易的市场、权力与政治的考察》,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年 查默斯·约翰逊:《通产省与日本奇迹》 张夏准:《富国陷阱:发达国家为何踢开梯子?》,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年 五、金融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西欧金融史》,中国金融出版社2010年 查尔斯·金德尔伯格:《疯狂、惊恐和崩溃:金融危机史》,中国金融出版社 彭信威:《中国货币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巴里·艾肯格林:《资本全球化:国际货币体系史》,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 罗恩·彻诺:《摩根财团》 卡尔·沃尔特、弗雷泽·豪伊:《红色资本:中国的非凡崛起与脆弱的金融基础》,东方出版中心2013年 六、思想史 哈里·兰德雷斯等:《经济思想史》,人民邮电出版社2014年 霍奇逊:《经济学是如何忘记历史的》,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高柏:《经济意识形态与日本产业政策》,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七、经典 亚当·斯密:《国富论》,陕西人民出版社 李斯特:《政治经济学的国民体系》,商务印书馆2012年 熊彼特:《经济发展理论》,商务印书馆2014年 希法亭:《金融资本》,商务印书馆 凡勃仑:《有闲阶级论》,商务印书馆 亚历山大·格申克龙:《经济落后的历史透视》,商务印书馆2009年 道格拉斯·诺思:《理解经济变迁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年

西南大学《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及答案

世界经济史复习思考题 第一章 选择题: 1、经济史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A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自身演变过程及其内在规律 B 研究社会经济活动 C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过程 D 研究人类经济活动的演变规律 思考题: 1.什么是世界经济史? 2.什么是学习和研究世界经济史的必要前提? 第二章 单项选择题: 1、农业革命产生的基本条件是() A 男女分工B采集能力的提高 C植物栽培的原理被发现和应用D动物的减少 2、旧石器时代生产工具以什么为主() A 磨制石器 B 打制石器 C 敲击石器 D 青铜器 多项选择题: 1、早期人类两种最基本的经济活动是() A 采集 B 狩猎 C 捕鱼 D 种植 2、根据生产技术水平的发展,石器时代可分为:()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C新石器时代 D 中古石器时代 判断题: 1、人类的第一次分工是男女分工。() 2、在欧洲,最有代表性的石器是舍利文化和阿舍利文化的石刀。() 思考题: 1.人类控制和使用火的意义是什么? 2.中石器时代开始的气候和生态环境的变化给人类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哪些影响? 第三章

单项选择题: 1、畜牧业产生于() A 旧石器时代 B 中石器时代 C 新石器时代 D 青铜时代 2、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基本特征是() A 南富北穷 B 南穷北富 C 东富西穷 D 东穷西富 3、什么的发明是生产工具变革史中最重要的里程碑() A 锄头的发明 B 犁的发明 C 镰刀的发明 D 水车的发明 4、什么是文明的核心特征和首要因素() A 乡镇 B 部落 C 农村D城市 多项选择题: 1、人类最早的3个农业中心是哪些?() A 美洲 B 西亚 C 中南美洲D东亚和南亚 2、农业传播的最后结果是:() A西亚、北谷类植物区 B 东亚和东南亚的稻米区 C 美洲的玉米区 D西亚、北非、欧洲、中亚以及从中亚到黄河流域这一带的小麦区 3、农耕和游牧两大世界的交往方式是() A交流 B 融合 C 冲撞 D 排斥 4、就暴力冲突而言,人类文明拓展的实现方式有哪两种:() A 先进农耕国家对落后游牧地区的经略和征服,前者不断地吞食后者,使文明区域的周边地带逐步地被纳入到文明世界的体系之中 B 先进的农耕国家和落后的游牧地区出于自己本身发展的需要而进行文化的交流,使落后地区向先进地区靠拢 C 先进的农耕国家向落后的游牧地区派遣使者进行先进文化的传播,使落后地区接受先进文化 D 落后的游牧民族,在条件具备时,以暴力为开路手段,冲入农耕世界,而后以定居或建立新王朝统治的方式,融入文明体系之中 判断题: 1、农业革命的直接起因,源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自然环境的变异所导致的食物匮乏。() 思考题: 1、农业革命的影响有哪些? 2、原始畜牧业的特点是什么? 3、试论述农耕世界与游牧部落之间的关系。 4、为什么文明首先在大河流域产生? 第四章 单项选择题:

应用文-关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

关于xx 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问题 '\r\n\xa0\xa0\xa0\xa0 一、问\xa0\xa0\xa0\xa0 题 \xa0\xa0\xa0\xa0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国民 史是一门新建设的学科。几年来,在这门学科的建设上已经取得很大的成就,特别是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部分;随着这门学科的建设,许多有关的基本问题都提到讨论的日程上来了。这些问题,有的已经在公开讨论,如对象问题;有的虽未公开讨论,但不同的意见都以各种方式提出来了,如中国近代经济史的分期等问题。很明显,这些问题的讨论是有助于这门学科的 的。本文企图对后一问题提出一些不成熟的看法。 \xa0\xa0\xa0\xa0 根据近年来 的著作、文章和一些学校的讲义或提纲来看,对于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分期,大致有下列几种意见: \xaO\xaO\xaO\xaO( —)把1840年鸦片战争起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止的经济发展分成八个时期:1840?1895年,1895?1912年,1912?1919年,1919?1927 年,1927?1931 年,1931 ?1937 年,1937?1945 年,1945?1949年。“以上的八个时期又分成两个阶段,从1840年到1919年是旧民主主义 革命阶段,从1919年到1 949年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① (二)在好几个学校的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的讲义中,虽然没有明确提出分期 意见,但在讲义编章的安排上和内容的叙述上大 ① \xa0\xa0 吴杰:《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16 页。 \xa0 致是把中国近代国民经济史分为七个时期:1840?1864年,1864?1894 年,1895?1914 年,1914?1927年,1927?1937 年,1937?1945年,1945 1949年。①,\xaO\xaO\xaO\xaO(三)在中国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的中国近代工业、

中国古代经济史研究综述(1977—1996)之一

一、中国经济史学发展的新阶段自太史公作《货殖传》和《平准书》,历代关于经济史的记述形成延绵不断的传统。现代意义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是本世纪初由一批接受了西方近代历史学、经济学的学者开创的,马克思主义史学家在推动这一学科的发展中起了积极作用。建国以来,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社会科学中的指导地位,作为社会基础的经济,其史的研究受到了重视。但迄至六十年代中期,中国经济史学科基本上停留在资料收集整理和若干专题研究的阶段。“十年浩劫”中断了中国经济史学科的正常发展,但一些学者在困难条件下坚持研究,潜积力量。在“文革”后的“科学的春天”,人们研究经济史的积极性也勃发出来,经济史一度被视为新时期整个史学发展的突破口,“六五”“七五”全国社科规划中的史学部分,均把有关经济史课题放在重要位置。八十年代中期以后,部分史学工作者的兴趣向文化史社会史转移,但经济史研究仍在发展。新时期中国经济史学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研究队伍有所扩大。文革中遭到破坏的中国经济史研究机构和队伍,在新时期迅速恢复和发展。如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经济史研究室,除加强原有近代经济史的研究力量外,又增加了古代经济史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部分的研究力量;后者发展为现在的现代史研究室。中国社科院的近代史所和历史所也有相应的研究机构或研究人员。一些地方的社科院(如上海、广东、山西)和大学(如厦门大学、中山大学、云南大学、中南财经大学——也成立了经济史的研究所室或教研室,或把其史的研究的重点转到经济史方面来。老一辈学者焕发了学术青春,在科学研究和培养人才方面取得了累累硕果,新时期培养的一批博士、硕士又迅速成长为具有新的知识结构、富于开拓精神的研究骨干。在经济史研究者迫切要求加强联系和交流的情况下,各地(如东北、广东)纷纷建立了经济史的学术团体,全国性的中国经济史学会(挂靠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也于1986年正式成立。专业学术刊物《中国经济史研究》和《中国社会经济史研究》也分别于1986年和1982年创刊,为经济史工作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交流成果和信息的园地,推动了学科的繁荣发展。2.研究领域大为拓展。文革前中国经济史研究偏重生产关系,不大注意生产力、流通、消费等领域;从地区讲,偏重汉族和经济发达地区,不大注意少数民族和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从断代讲,独立的经济史研究以近代基础较好,古代经济史很大程度上依附一般史的研究,围绕古史分期、封建土地所有制形式,资本主义萌芽等问题展开,现代经济史则基本上没有起步。“文革”后这种状况有了很大改变。传统重大课题的研究继续深入,又围绕现实生活和现代化建设提出的问题开拓了新领域、形成了新热点,对我国传统经济特点及其近代化道路进行全面的再认识。中国经济史学的研究范围已涵盖了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分配、流通、消费诸环节,生产力和流通受到特殊的重视。部门史、专题史、区域史、民族史均已全面展开,尤以区域史、部门史的勃兴引人注目。除近代经济史继续积极进行外,独立的古代经济史研究得到加强,现代经济史从无到有地建立起来。断代的、跨代的、贯通古今的和中外对比的研究均在进行。可以说,中国经济史学进入了一个全方位发展的新阶段。[!--empirenews.page--]3.学术思想空前活跃。文革前的中国经济史研究,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取得重大进展的同时,也受“左倾”思想的干扰,出现教条主义的倾向,窒息了学术研究的活泼生机,以致文革中形成万马齐瘖的局面。文革后拨乱反正,沉闷空气为之一扫。经济史研究者在“实事求是、解放思想”的思想路线的指引下,在相当程度上摆脱了教条主义的束缚,突破了种种禁区,加深了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改革开放后国际学术交往的日益频繁,新理论、新方法不断引进。所有这些使得中国经济史研究者思想空前活跃,新思路和新见解层出不穷,在探求中国经济史自身特点和规律方面迈出了坚定的步伐。这是新时期中国经济史学最显著的特点,实乃文革前所不可同日而语。4.学术论著大量涌现。迄今中国经济史学绝大多数成果出自文革后的二十年,尤其是最近的十年。1988年出版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经济史组编的《中国社会经济史论著目录》(齐鲁书社),收录了1900年—1984年上半年包括大陆和港台的中国经济史专著和论文近二万种,其中以文革后出版者为多。最近我们编的1986—1995年的中国经济史书目和论文索引

世界经济史考试重点

名词解释 1、普遍奴隶制: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 2、价格革命:大量廉价金银的涌入,使欧洲在16世纪经历了持续不断地的、规模空前的通货膨胀。价格绝对水平的提高和工资落后于其他价格的巨大差距,使这次价格上涨被称为“价格革命”。 3、庄园制: 中古西欧封建主剥削农奴的基本组织,是整个中世纪西欧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它是在封建产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封建庄园相当大程度上是一个经济上自给自足、政治上自成体系的独立社会组织。这种经济社会组织大致同当时西欧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到12、13 世纪,商品货币关系渗入农村,农奴改纳货币地租并逐渐取得人身自由,封建庄园制度逐渐瓦解衰落。 4、南海泡沫事件:法、英政府用国家债券购买股票导致股价上涨。股票投机现象严重,最终股市泡沫破裂,巴黎、伦敦股票市场崩溃,刚刚建立的金融制度摇摇欲坠。英法两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治理危机,清算南海公司债务,恢复政府信用和公司信用。南海泡沫事件是金融制度不健全的产物,这次危机使初建的金融大厦几乎垮掉,严重影响金融业的发展。 5、日本模工厂: 为提高官营工厂和矿山的示性,日本政府在国开办“劝业博览会”,设立“工业试验所”,期望官营工厂能起到“模”作用,故将这个时期大批的官营工厂成为“模工厂”。由于其规模大、技术水平高,民间纷纷效仿其,一度出现官营民助的好景象。但只注重引进外国投资技术和设备的工业化战略很快破产,低效率使得政府财政状况恶化,明治十四年,金银价格暴涨,纸币暴跌,官营模工厂失败。 6、亚细亚生产方式: 是历史中一个特殊的生产方式,以“亚细亚生产方式”为基础的社会是原始社会的最后阶段。具体为:国家以农村公社为基本社会组织;国家在社会生活中管理农村公社;国家指挥农村公社来进行大型工程的建设。亚细亚生产方式的重要特点是土地公有,不允许自由转让。典型的国家有印度、西周前的中国等。 7、欧洲拓殖运动: 是英国中世纪的一种恢复动乱发展经济的手段工程.随着社会的逐渐安定和经济的恢复与发展,人口也逐渐增加,并对封建化的土地形成沉重的压力.消费与贸易的需要,使一切希望保持自己收益的封建主阶级和希望通过劳动去改善自己命

1978-1989年中国经济大事件

1978-1989年间中国经济大事件 1、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年12月) 除了对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重大历史事件的拨乱反正之外,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会议还提到我国经济管理体质的一大缺点是“权利过于集中”,应该“大胆下放”,这一思想直接奠定了79年以后实行的改革方针的基础,即“放权让利”等方式进行。此次会议确定了改革的重心在农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提出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展开、乡镇企业等非国有企业的兴起奠定了思想基础。十一届三中全会成为我国经济腾飞的起点。 2、设立经济特区(1980年3月) 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厦门相继设立。按其实质,经济特区也是世界自由港区的主要形式之一。以减免关税等优惠措施为手段,通过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鼓励外商投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科学管理方法,以达促进特区所在国经济技术发展的目的。经济特区实行特殊的经济政策,灵活的经济措施和特殊的经济管理体制,并坚持以外向型经济为发展目标。 影响:使我国可以利用外资引进技术,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产品竞争力;可以利用外商销售渠道,适应国际市场需要和惯例,从而扩大出口,增加外汇收入;有利于引进先进技术,了解世界经济信息;有利于学习现代经营管理经验,培训管理人才;可以扩大我们走向世界的通道,开辟世界了解我国改革开放政策的窗口。 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2年1月1日)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大陆推行“改革”,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 1982年1月1日,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指出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 影响: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关键是改变了人民公社体制,人民共社强调一大二公,削弱了劳动者的积极性,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主要特征是包产到户,虽然没有改变土地的所有制,但是因为农民掌握了生产经营的自主权,所以极大地提高了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因此有利于生产效率的提高,最终,它带领中国解决了温饱问题,实现了三步走的第一步。此外,这次在农业生产中的制度变迁,没有党的号召、群众运动和计划指令,而是中央顺从民意和尊重经济发展本能而进行适当引导,开创了一个先例。 4、八二宪法诞生(1982年12月4日) 1982年宪法承认国营、集体、个体三种经济都不可缺少,申明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权益。同时,该宪法历经1988年、1993年、1999年和2004年4次修正,先后将市场经济制度、私有财产权保护、依法治国和人权保障等写入《宪法》。为改革开放以来的三十多年奠定了国家治理的框架和基础。 影响;该宪法对非公有制经济给予的明确支持,指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城乡劳动者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的合法的权利和利益。这标志着

世界经济史问答题

1、普遍奴隶制是指奴隶一般来源于战俘和债务奴隶,尽管有时奴隶的数量可能是很大的, 但不作为主要的社会生产者,不是生产力的代表。而作为社会主要生产者的是在国家统治下、被组织在村社中的广大农民。他们他们不是奴隶,但也没有独立的人格,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奴隶并没有多大的差别,他们依附于土地、依附于国家。而不依附于某个奴隶主。 2、城邦奴隶制:指的是在奴隶制形成阶段,城市中的居民和城外的居民是有贵贱之别的, 以后这种区别逐渐消失,成为一个统一体,即城邦。城邦是奴隶制占有国家,它的中心是一个全面设防的城市,以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的农村公社,形成国家。 3、封建地主制经济:建立在地主土地私有制基础上,主要实行实物地租的租佃制,并由个体 农民分散经营的一种生产方式。其特征是:地主占有土地,土地租给农民,实行小农经营,主要收取实物地租;土地可以自由买卖。农民生产的产品,一部分用以满足自己的需要,另一部分以地租形式交给地主,供其享用。地主对农民保持有宗法性的关系,具有超经济的强制力量。农民户籍被固定,对封建君主专制国家负有徭役、丁赋等义务。 4、封建小农经济:小农经济,也可以说是自然经济,它的特点一是分散,二是生产出来的 产品都用来自己消费或绝大部分用来自己消费,而不是进行商品交换,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比如封建社会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就是小农经济占主导,现在偏远农村的农村,也都大量存在这种经济现象。但小农经济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经济,小农经济强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而自然经济主要与商品经济相对。小农经济产生于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背景下,而自然经济早在原始社会就产生了。 5、抑商政策:抑商政策其主张是重视农业、以农为本,限制工商业的发展。我国历朝历代 的抑商政策包含四个方面:官工业制度,土贡制度,禁榷制度,规制交易。 1、简述中国领主制经济的形成、发展和衰落 形成与发展:西周时代建立了典型的分封制,土地上的人民成为附庸,农奴对领主形成依附关系,这就是农奴制。 受封的诸侯在领地上建立采邑,形成所谓的井田制度,这种土地制度是封建领主经济的基础。 井田制度下的农奴经济具有以下特点: (1)农奴有了自己的土地,但农奴所拥有的仅仅是对土地的占有权而不是所有权。 (2)农奴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 (3)农奴要使用自己的工具,用固定的时间在领主的土地上无偿劳动。 (4)领主除在农奴提供无偿劳动的前提下,保证农奴使用土地的权利外,对农奴的生产和生活方面不承担其他责任。 (5)农奴有了自己的利益 衰落:相对于奴隶制经济来说,领主制经济有其优越性,因为农奴经济取得了相对的独立性,调动了农奴生产劳动的积极性。但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制度矛盾也越来越明显: 第一,农奴的劳动生产率极低,使公田经营日益困难。 第二,由于农业生产国提高和人口日益增加,领主制遭到破坏。 第三,领主为了满足自己的奢侈消费和不断的争夺土地的战争,开支巨大,对货币的需求也相应扩大,而为了维持这种巨大的开支,就必须对现有的土地剥削制度进行改革。到了春秋时期,封建土地制度逐渐瓦解,封建领主制经济开始衰落,并出现新的生产关系萌芽。

世界经济概论考试试题

×××学年度第×学期学业考试 《世界经济概论》试题(二) (适用于商学院××级××专业××学生) 一、选择题(每小题至少有1个正确选项,每题1.5分,共30分)1.世界市场主要包括的领域有()。 A.国际商品流通领域 B.国际资本流通领域 C.国际人才流通领域 D.国际货币流通领域 2.理解经济全球化的内涵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A.经济全球化是经济范畴和历史范畴的统一 B.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与时空相联系的概念 C.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及其载体扩张的全球化 D.经济全球化是由发达国家主导的,其结构中存在着多种不对称3.下列列属于全球性经济协调组织的有()。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B.欧洲联盟(EU) C.世界银行(IBRD) D.关税与贸易总协定(GATT)4.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新趋势()。 A.高技术化 B.服务化 C.信息化 D.融合化 5.人口过快增长对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包括()。 A.而且不利于世界的和平与稳定 B.经济发展负担沉重C.加剧发展中国家的贫困问题 D.两极分化问题日益突出6.下列属于实现全球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的是()。 A.保持经济增长,提高经济增长质量 B.满足人的全部生存需求 C.控制人口的数量增长,不断提高人口素质

D.维持、扩大和保护地球的资源基础 7.一般说来,各国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目的在于()。 A.保护本国的市场 C.促进本国产业结构的改善和升级 B.扩大本国的出口市场 D.积累资本或资金 8.GATT规定了许多关于贸易的国际规则,但其基本原则可以概括为如下几个方面()。 A.无歧视性待遇原则 B.关税减让原则 C.取消数量限制原则 D.透明度原则 9.跨国公司作为一个微观经济主体,它之所以开展对外直接投资活动,必然有许多微观层面的动因。具体来看,一个企业从事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机大体上有()。 A.充分利用本企业在技术、资金、管理等方面的垄断优势 B.推动自己的成熟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售 C.为了充分利用东道国在特定产业部门的比较优势 D.通过跨国内部化交易,实现降低成本、减少风险的目的 10.跨国公司对东道国经济的正面影响()。 A.跨国公司投资有助于东道国的资本形成 B.跨国并购推动了东道国企业的资产重组及产业结构的调整 C.东道国的主导产业和新兴工业部门可能为外国资本所控制 D.拓展了东道国产业空间 11. 欧洲货币体系包括()。 A. 欧洲货币单位 B. 稳定汇率机制 C. 欧洲货币合作基金 D. 联合浮动 12. 与小型经济开放体相适应的汇率制度为()。 A. 汇率目标区 B. 浮动汇率制度

中国近代经济史论文

早期官督商办企业经营管理初探 年级:09级班级:历史1班姓名:梁铁芹学号:2009210035 洋务企业开中国近代企业之先河,尤其是早期官督商办企业,仿效西方近代股 份制公司的经营管理模式,出现了招商认股、股息分配及任用精通近代企业的买 办参与经营管理等做法,对中国近代股份制企业的兴起具有开山辟路的先导作 用,但官权运作因素仍占较大分量,对中国近代企业的持续发展产生了一定的消 极影响。 军事工业中经营管理的诸多弊端,使洋务派对早期官督商办企业采取了西方 近代股份制公司的一些做法,虽未摆脱封建官僚习气的桎梏,但与军事工业相比, 的确是一个不小的进步。本文从股份制实践、买办经营、官权运作3个层面谈谈 早期官督商办企业的经营管理。 一、早期官督商办企业中的股份制实践 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原材料不足等一系列问题和达到“先富而后能 强”的目的,洋务派创办了一批与军事工业相关的近代采矿、炼铁、运输等新式 企业,并模仿西方近代公司管理的运行规则,进行了初步的股份制实践,开中国 近代股份制企业风气之先。 早期官督商办企业,已经出现了西方股份制企业的雏形。以黑龙江漠河金矿 为例,该矿初具招商认股程序和股息分配的形式。1888年,漠河金矿“现议筹 本20万两,分作2000股,每股收天津行平化宝银100两。如交上海规元,每股 收106两。填发股票一张,息折一扣,认票不认人。一股至百股均可附搭①”又 股友“不准提本,只准招人接替,更易姓名,调换股票息折②”可见,漠河金矿 以20万两作为启动资金,向社会公开募股集资,不仅降低了平民商人入股的门 槛,还保证了企业创始之初流动资金的稳定性,有利于解决资金周转不灵的问题。 在股息分配方面,其年度收入“除将借款陆续提还,并将官利及员司矿师薪水及 局费夫役护勇工食一切开支外,若有盈余,作为20成均分,内呈交黑龙江将军 衙门6成报充军饷,商股10成,本厂员友司事花红4成③”在盈利的前提下进行 股息分配,初步体现了西方股份制企业股息分红的形式,引导中国企业迈进了一 大步。其次,在财务管理上,规定“主厂者不当兼理钱财,致涉嫌疑。今拟将收 支事务,由股本最大者公举保荐平素诚实有望之人,然后延订,将来如有亏空舞 弊等情,一经查出,惟原荐主理直认赔…凡收支各帐,周年汇齐,刊刻成册,分 送各股友阅核,以凭征信,并报北洋大臣黑龙江将军查核④”主厂者与财务管理 权的分离,有效地防止了其以权谋私的弊端,而股董与掌管财务者之间结成的垂 直经济责任关系,能够保证企业高层员司的经营管理素质,且企业年度收支的公 开化和透明化及股友和政府的监督核查,不仅提高了漠河金矿的社会信用度,还 收到了积极的监督效果。此外,在生产管理上,由于行业的特殊性,严格管理工 作交接,“每日所得金沙,由监工稽查,同送至收金所,给主厂者眼同兑收,登 册盖戳…凡出入之人,一体严搜⑤”对防止金沙流失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在 人事方面,量才授职,赏罚分明。对外国矿师,“有功则赏,有过则罚…延订合 ①《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矿务档》(七),台湾精华印书馆1960年影印本,第4363页 ②孙毓棠《中国近代工业史资料》第1辑(下),北京科学出版社1957年版,第729页 ③《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矿务档》(七),台湾精华印书馆1960年影印本,第4370页 ④《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矿务档》(七),台湾精华印书馆1960年影印本,第4368—4369页 ⑤《中国近代史资料汇编:矿务档》(七),台湾精华印书馆1960年影印本,第4370、4402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