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病毒载体概述.pdf

2020年病毒载体概述.pdf
2020年病毒载体概述.pdf

病毒载体概述

引言

基因导入系统(gene delivery system)是基因治疗的核心技术,可分为病毒载体系统和非病毒载体系统。本章主要论述用于人类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系统。

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携带外源基因并能包装成病毒颗粒;

2、介导外源基因的转移和表达;

3、对机体不致病。

然而,大多数野生型病毒对机体都具有致病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后才能用于人体。原则上,各种类型的病毒都能被改造成病毒载体。但是由于病毒的多样性及与机体复杂的依存关系,人们至今对许多病毒的生活周期、分子生物学、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等的认识还很不全面,从而限制了许多病毒发展成为具有实用性的载体。近20年来,只有少数几种病毒如反转录病毒(包括HIV病毒)、腺病毒、腺病毒伴随病毒、疱疹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痘苗病毒及EB病毒)、甲病毒等被成功地改造成为基因转移载体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第一节病毒载体产生的原理

病毒载体的产生建立在对病毒的生活周期和分子生物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研究病毒载体首先要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有充分的了解,最好能获得病毒基因组全序列信息。病毒基因组可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基因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根据其对病毒感染性复制的影响,又可分为必需基因和非必需基因。非编码区中含有病毒进行复制和包装等功能所必需的顺式作用元件。

各种野生型病毒颗粒都具有一定的包装容量,即对所包装的病毒基因组的长度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病毒包装容量不超过自身基因组大小的105~110%。

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使病毒载体的产生成为可能。最简单的做法是,将适当长度的外源DNA插入病毒基因组的非必需区,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比如,本实验室曾将4.5kb的lacZ基因表达盒

(CMV-lacZ-polyA)插入HSV1病毒的UL44(糖蛋白C)基因的XbaI位点中,病毒基因组的其余部分不改变,构建成重组病毒HSV1-lacZ100(吴小兵等,1998)。由于UL44基因产物对于HSV病毒在培养细胞中产毒性感染是非必需的,因此,该重组病毒可以在细胞中增殖传代。用这种重组病毒感染细胞,能将lacZ基因带入细胞并高效表达。用同样的方法,将AAV-2病毒的rep和cap基因片段(4.3kb)插入HSV1病毒的UL2(编码尿嘧啶DNA糖基化酶)或UL44(编码糖蛋白C)基因中,构建成具有提供重组AAV载体复制和包装所需的全部辅助功能的辅助病毒rHSV-rc(伍志坚等,1999)。

然而,这样的重组病毒作为基因转移载体有许多缺点。首先,许多野生型病毒通过在细胞中产毒性复制而导致细胞裂解死亡;或带有病毒癌基因而使细胞发生转化。因此必须经过改造使其成为复制缺陷性病毒并且删除致癌基因后才能用于基因治疗。其次,插入外源DNA的长度受到很大限制,尤其对于基因组本身较小的病毒如腺病毒伴随病毒(AAV,4.7kb)、反转录病毒(8~10kb)、腺病毒(36kb),如果不去除病毒基因,可供外源DNA插入的容量就十分小。因此,必须删除更多的病毒基因以腾出位置插入较大的外源DNA。为了增加病毒载体插入外源DNA的容量,除了可以删除病毒的非必需基因外,还可以进一步删去部分或全部必需基因,这些必需基因的功能由辅助病毒或包装细胞系反式提供。

病毒载体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重组型病毒载体:这类载体是以完整的病毒基因组为改造对象。一般的步骤是选择性地删除病毒的某些必需基因尤其是立早基因或早期基因,或控制其表达;缺失的必需基因的功能由互补细胞反式提供;用外源基因表达单位替代病毒非必需基因区;病毒复制和包装所需的顺式作用元件不变。这类载体一般通过同源重组方法将外源基因表达单位插入病毒基因组中。如在传统的重组腺病毒构建方法中,将外源基因表达盒(exogenous gene expression cassette)插入穿梭质粒(如pXCX2或pFGdX1)的腺病毒同源序

第二节病毒载体的包装系统

将外源基因包装到病毒壳粒中,是病毒载体生产的核心技术。一般地,病毒载体的制备包括以下要素:宿主细胞

虽然现在已有可能对有些病毒载体(如AAV载体)进行体外(无细胞)包装(Zhou XH et al . 1998; Ding L et al. 1997),但是这种包装系统仍然需要细胞提取物,并且包装效率相当低,远远达不到可生产水平。至今为止,病毒载体的包装主要是在对该病毒敏感的宿主细胞中进行的。宿主细胞不但提供了病毒复制和包装的环境条件,许多细胞成分还直接参与了病毒复制和包装的过程。

病毒复制和包装所必需的顺式作用元件和外源基因的表达盒

一般地,病毒复制和包装所必需的顺式作用元件和外源基因的表达盒由细菌质粒携带,组成病毒载体质粒,是被包装的对象。由于病毒复制方式的不同,有些病毒载体如单纯疱疹病毒扩增子(HSV amplicon)载体在包装时,整个载体质粒都被包装进入病毒颗粒中;而有些病毒载体如反转录病毒、腺病毒伴随病毒载体的质粒骨架部分并不被包装到病毒颗粒中,只有病毒复制和包装所必需的顺式作用元件和外源基因表达盒被包装到病毒颗粒中。

构建重组型病毒载体时,病毒复制和包装所需的顺式作用元件存在于病毒基因组中(病毒基因组可以由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提供,也可以质粒形式提供)。先将外源基因表达盒插入穿梭质粒携带的病毒同源序列中;将重组穿梭质粒转染至细胞中,再用辅助病毒超感染;或将重组穿梭质粒与病毒基因组质粒共转染细胞;重组质粒与病毒基因组在细胞中进行同源重组而产生表达外源基因的重组病毒。重组腺病毒

(Graham FL and Prevec L 1995)和重组单纯疱疹病毒(Pyles RB et al. 1997;Kramm CM et al. 1997)的传统制备方法都是采用这种方式。

为了使病毒载体的生产更为方便,病毒复制和包装所必需的顺式作用元件和外源基因的表达盒除了可以用质粒携带以外,也可以用另一种病毒(往往是辅助病毒)或生产细胞来携带。

辅助元件

包括病毒复制和包装所必需的所有反式作用元件。这些元件一般包括病毒基因转录调控基因、病毒DNA 合成和包装所需的各种酶类的基因、病毒的外壳蛋白基因等。辅助元件的表现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常用的形式有:

①辅助质粒(helper plasmid),如用于产生重组腺病毒的质粒JM17,用于重组AAV包装的辅助质粒pAAV/Ad(Rolling F and Samulski J 1995)等;

②辅助病毒(helper virus),如用于HSV 扩增子载体包装的辅助病毒HSV1 tsK株;

③包装细胞系如用于反转录病毒载体包装的PA317细胞。

这些表现形式之间可以相互转化或合并。例如,辅助病毒可以转化为辅助质粒:传统的AAV载体生产系统常用腺病毒作为辅助病毒。研究发现,并非腺病毒的所有基因对AAV病毒的产生都是必需的,只需要腺病毒E1a, E1b, E2a, E4和VA RNA 5种基因就行了。因此,将这5种基因置于同一个质粒中,构建成的这种新的辅助质粒就完全可以替代原来的辅助病毒(Xiao X et al. 1998; Grimm D et al. 1998 ),不但提高了包装效率,而且避免了产品中腺病毒污染的问题。

上述几种要素的不同组合,便产生了各种各样的病毒载体包装策略。根据病毒载体生产系统的组成因素的多少,可将其分成以下几种:

单组成因素生产系统(one-component system):

所有的组成成分都集中在生产细胞中。经典的反转录病毒生产系统就是由产病毒细胞(VPC)组成,重组反转录病毒由VPC细胞不断分泌至培养上清中。这种生产系统操作最为简单,但是往往产量不高或不

稳定。采用这种策略,需要将重组病毒产生所需要的所有元件都稳定地置于生产细胞中。由于许多病毒基因产物本身对细胞有破坏作用或不能在细胞中稳定表达,因此这种策略在许多病毒载体的生产中难以实施。

双组成因素生产系统(two-component system)

这种生产系统一般由"一株病毒/一株细胞"组成。典型的例子是重组腺病毒生产系统。先用共转染的方法获得重组腺病毒毒种,再由该毒种和生产细胞(如293细胞)组成一个双组成因素的生产系统使病毒大量扩增。

多组成因素生产系统(multi-component system)

是由两种以上的组成因素组成的生产系统。传统的AAV载体生产系统就是由载体质粒,辅助质粒,辅助病毒和生产细胞4种因素组成。这种策略的缺点是影响因素多,操作复杂,产量不容易稳定,不利于大规模生产。以上各种生产系统也可以相互转化。我们实验室通过将上述AAV载体生产系统的4种因素进行两两合并,即将辅助质粒和辅助病毒合并成一种重组的辅助病毒,将载体质粒和生产细胞合并成AAV前病毒细胞株,成功地将其转化成一种双组成因素的新型高效生产系统(伍志坚等,1999)。

一般来说,发展新的包装策略主要是为了以下几种目的:

(1)减少生产系统中的组成因素,简化操作过程;

(2)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

(3)避免或降低野生型病毒的产生;

(4)避免使用难以与产品病毒分离的辅助病毒。

第三节病毒载体的纯化方法

重组病毒的纯化与基因工程产品的纯化既有许多共性,又有显著的不同之处。病毒可以看作是一个具有特定结构的生物大分子,一般都由位于中心的核酸和包裹于其外的蛋白外壳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脂质膜和糖蛋白或糖脂。许多分离纯化蛋白质的方法如离心和梯度离心、盐析、柱层析、超滤、透析等方法都可用于病毒的纯化。然而,由于病毒结构的复杂性,纯化时不能采用蛋白质变性和复性的方法,因为一旦

病毒蛋白发生变性,或病毒结构发生破坏,在体外就很难再重建成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因此,在病毒的纯化过程中必须保持病毒的结构不受破坏,并且监测其感染活性。

病毒的纯化一般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初始物(start material)的收集或制备

根据病毒产生方式的不同而采取不同的方式。对于不导致细胞病变和死亡的病毒如反转录病毒,可不断收集产毒细胞(VPC细胞)的培养上清作为初始物;对于在生产病毒过程中宿主细胞发生病变和死亡的病毒如腺病毒,在病毒产生达到高峰时,收集培养上清,并裂解细胞以释放细胞内的病毒。

培养上清和细胞裂解液都可作为纯化的初始物。在实验室的小规模制备中,往往采用将培养上清与细胞一起反复冻融3~4次的方法制备细胞裂解液作为初始物。对于初始物体积大于500ml的较大规模的制备,则需要考虑采用不同初始物的损益率。如果收集时大部分(90%以上)目标病毒仍存在于细胞中,为了减少操作大体积初始物带来的不便,可以考虑放弃上清中含有的目标病毒,而通过低速离心收集细胞,重悬于较小体积的缓冲液中进行细胞裂解制备细胞裂解液。对于腺病毒和AAV病毒的大规模制备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如果通过延长培养时间可以使大部分的目标病毒释放到培养液中,也可以只收集培养上清而弃去细胞,从而省去反复冻融的步骤。

除了用反复冻融方法裂解细胞外,还可以根据目标病毒的生物学性质采用其它不影响其感染性的方法,如超声法、化学法(如在AAV病毒制备中用脱氧胆酸或氯仿)等。

初始物的浓缩

当初始物体积较大时,要考虑对其进行浓缩后再分离纯化。浓缩时最好同时能获得初步纯化对于效果。在不影响目标病毒的感染性的前提下,可选用盐析、超滤、透析等方法进行浓缩。盐析法不仅可以用来浓缩初始物,同时也能达到一定的分离纯化效果。最常用的盐是硫酸铵;许多病毒如腺病毒、AAV病毒和单纯疱疹病毒用聚乙二醇/氯化钠系统沉淀可获得很好的效果并且不影响病毒的感染性。

目标病毒的分离纯化

第五节安全性检测

总的来说,病毒载体制剂的安全性检测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Aderson RW 1996):

有复制能力的病毒(replication competent virus, RCV)

RCV一般产生于重组病毒生产过程中基因重组事件。由于RCV具有复制能力,在生产过程中一旦出现,就可能呈现优势生长,从而影响载体病毒的产量;另外,含有RCV的制品用于人体内可能导致严重的病毒感染或急性/慢性病毒血症。

RCV是对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制剂安全性检测的特有项目。检测RCV的方法因不同的病毒载体而异。对于反转录病毒载体,检测有复制能力的反转录病毒(RCR)的方法主要是PG4 S+L- 分析法;也可

采用其它的变通方法。对于腺病毒载体,检测有复制能力的腺病毒(RCA)主要采用空斑分析方法及PCR 方法。

辅助病毒

对于生产过程需要辅助病毒参与的病毒载体如AAV病毒载体,由于这些辅助病毒本身具有复制能力并对机体细胞有破坏性,因此检测病毒制剂中的辅助病毒如腺病毒或单纯疱疹病毒的残存量十分重要。

其它成分的污染

检测指标包括细菌、霉菌、支原体、内毒素等及在纯化过程中所用试剂如氯化铯等的残余量。

第六节病毒载体的发展方向

基因治疗研究的快速发展对基因导入系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病毒载体的发展也日新月异,包括对已有病毒载体的不断改进和完善,和越来越多的其它病毒被改造成为新的病毒载体。病毒载体的发展方向可归纳成以下几个方面:

简便、高效的病毒载体包装系统:考虑到包装的高效性和操作的简便性,越来越多的病毒载体生产系统将采用双组成因素系统。这种系统容易用于病毒载体的大规模生产(Liu XL et al.1999; Conway JE et al. 1999 )。

无病毒基因的病毒载体(gutless viral vector):去除病毒载体中所有的病毒基因,只保留其复制和包装所必需的顺式作用元件,是病毒载体的重要发展方向。这种策略可最大限度地扩大载体的容量和减少病毒对细胞的直接毒性和病毒蛋白表达引起的免疫毒性。腺病毒的微载体(mini-Ad)、AAV载体、HSV 扩增子载体都是无病毒基因的病毒载体。这一发展方向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建立高效、安全(无辅助病毒污染)的包装系统。

可调控表达外源基因的病毒载体:在许多疾病的基因治疗中,实现外源基因的可调控表达十分重要。如糖尿病的基因治疗,外源的胰岛素基因的表达最好能受血糖水平的调控;肾性贫血的基因治疗,EPO基因的表达最好能受血氧含量的调控等。目前所研究的表达调控系统主要包括各种药物诱导的表达"开关"。其

中四环素控制系统(Tet-on和Tet-off)是人工设计的一种基因表达调控模式。这个系统在体外和动物体内实验中都表现出良好的表达调控作用(Fotaki ME et al.1997; Miller N and Whelan J 1997)。然而,由于其中的反式作用蛋白(tTA或rtTA)是异种蛋白,在机体内可能引起毒性作用和免疫反应,因此用于人体前还需考虑其安全性和长期有效性。

最近Binley K等(1999)报道了用缺氧反应元件(hypoxia response element ,HRE)腺病毒载体中外源基因的表达。缺氧可激活bHLH/PAS 家族转录因子的表达,它们可结合HRE核心序列上,诱发其下游基因的表达。

自我扩增型载体(self-amplifying vector)(Herweijer H and Wolff JA 1997):目前的基因转移方法基因转移的效率仍相对较低,尤其是在体内。为了提高外源基因表达总水平,除了提高基因转移效率外,另一种方法是尽量提高外源DNA在细胞中的表达水平。用自我扩增型的表达载体是达到此目的的方法之一。这些载体是以正链RNA病毒Sindbis病毒和Semliki Forest 病毒为基础的。用目的基因代替病毒的外壳蛋白编码序列,导入靶细胞中,病毒的复制蛋白大量复制重组的基因组,mRNA水平的大量增加导致高水平的转导基因表达。自我扩增型载体的表现形式可以是RNA,DNA和重组病毒。

特异性复制型性病毒载体(specifically replicating vector):指可在某种特性的组织中产毒性复制,而在其它组织中不增殖的病毒载体。这类病毒载体主要用于特异性裂解肿瘤细胞。如腺病毒突变株

Onyx-015是55Kdal E1B基因功能缺失的腺病毒突变株,可以选择性地在p53基因突变的肿瘤细胞中增殖,而在正常组织细胞中不增殖。用这种突变株联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II期临床结果令人鼓舞(Kirn D et al. 1998),已进入III期临床试验,从此,许多人工改造的腺病毒突变体被用于肿瘤治疗研究中。如将腺病毒E1基因的表达用甲胎蛋白(AFP)启动子控制,使得该病毒只能在甲胎蛋白阳性的肝癌细胞中增殖导致细胞死亡。也可以将这种病毒的基因组分开装在两个互补的缺陷性腺病毒载体上(Alemany R et al. 1999),其中一个载体除了腺病毒复制和包装所必需的顺式作用元件外,只含有E1区基因,其中E1A基因的表达受AFP启动子的控制;另一个载体为E1区缺失的重组腺病毒。这两个载体同时感染AFP阳性的肝癌细胞

时,病毒可不断增殖而引起细胞死亡;对于AFP阴性的细胞,E1A基因不表达,因而病毒不能增殖。类似的设计在HSV载体系统也有报道。除了用甲胎蛋白作为反式激活因子外,各种其它组织特异性表达的蛋白和调控序列都可被用来控制病毒的增殖。

嵌合型病毒载体(hybrid viral vector):是指将不同病毒的基因元件进行组合,形成的重组杂合病毒。如腺病毒与AAV病毒的杂合体病毒,既具有腺病毒的感染性和基因组特性(双链线状DNA),又具有AAV 病毒的染色体整合性(Lieber A et al. 1999)。各种病毒基因元件组合形成新的杂合载体的报道层出不穷,如单纯疱疹病毒扩增子与AAV病毒杂合载体(Johnston KM et al. 1997)、腺病毒与EB病毒复制子杂合载体(Tan BT et al. 1999)腺病毒与反转录病毒杂合载体(Caplen NJ et al. 1999)等,不一而足。这些杂合载体使重组病毒的特性多样化,以适应不同基因转移目的的需要。

靶向性病毒载体(targeted viral vector):是指能特异性地结合并感染某种细胞的病毒载体。靶向性病毒载体的产生主要有两种方法。一种方法是将病毒颗粒与某一靶向分子(Harari OA et al.1999 )或特异性抗体(Bartlett JS et al. 1999)偶联;另一种方法是通过改变病毒外壳蛋白的结构,使其对细胞的亲嗜性发生改变(Reynolds P et al. 1999;Krasnykh VN et al. 1996 )。

用各种其它病毒构成新型病毒载体:略。

参考文献

Aderson RW. 1996. Forum'96: Gene Therapy. P21-24

Alemany R, Lai S, Lou YC et al. 1999. Complementary adenoviral vectors for oncolysis. Cancer Gene Ther. 6:21-25

Bartlett JS, Kleinschmidt J, Boucher RC et al. 1999. Targeted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 transduction of nonpermissive cells mediated by bispecific F(ab'γ)2 antibody. Nature Biotechnology. 17:181-186

Caplen NJ, Higginbotham JN, Scheel JR, Vahanian N et al. 1999Adeno-retroviral chimeric viruses as in vivo transducing agents. Gene Ther. 6:454-459

Conway JE, Rhys CMJ, Zolotuklin I et al. 1999. High-titer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production utilizing a recombinant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I vector expressing AAV-2 rep and cap. Gene Ther. 6:986-993 Ding L, Lu S and Munshi NC. 1997. In vitro packaging of an infectious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2. Gene Ther. 4:1167-1172

Fotaki ME,Pink JR, Mous J 1997. Tetracycline-responsive gene expression in mouse brain after amplicon-mediated gene transfer. Gene Ther. 4:901-908

Gene Ther. 6:1336-1339

Graham FL and Prevec L. 1995. Methods for construction of adenovirus vectors.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3:207-220

Grimm D, Kern A, Rittner K et al. 1998. Novel tools for production and purification of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s. Hum. Gene Ther. 9:2745-2760)

Harari OA, Wickham TJ, Stocker CJ et al. 1999. Targeting an adenoviral gene vector to

cytokine-activated vascular endothelium via E-selectin. Gene Ther. 6:801-7

Johnston KM. Jacoby D. Pechan PA et al. 1997. HSV/AAV hybrid amplicon vectors extend transgene expression in human glioma cells. Hum Gene Ther. 8:359-370

Kirn D, Hermiston T and McCormick F. 1998. ONYX-015: Clinical data are encouraging. Nature Med. 4:1341-1342

Kramm CM, Chase M, Herrlinger U et al. 1997. Therapeutic efficiency and safety of a

second-generation replication-conditional HSV1 vector for brain tumor gene therapy. Hum. Gene Ther. 8:2057-2068

Krasnykh VN, Mikheeva GV. Douglas JT et al. 1996. Generation of recombinant adenovirus vectors with modified fibers for altering viral tropism. J Virol. 70:6839-6846.

Lieber A, Steinwaerder.DS, Carlson CA et al. 1999. Integrating adenovirus-adeno-associated virus hybrid vectors devoid of all viral genes J Virol. 73:9314-9324

Liu XL, Clark KR, Johnson PR. 1999. Production of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s using a packaging cell line and a hybrid recombinant adenovirus. Gene Ther. 6:293-299

Miller N and Whelan J. 1997. Progress in transcriptionally targeted and regulatable vectors for genetic therapy. Hum. Gene Ther. 8:803-815

Pyles RB, Warnick RE, Chalk CL et al.1997 A novel multiply-mutated HSV-1 strain for the treatment of human brain tumors. Hum. Gene Ther. 8:533-544

Reynolds P, Dmitriev I, Curiel D. 1999. Insertion of an RGD motif into the HI loop of adenovirus fiber protein alters the distribution of transgene expression of the systemically administered vector.

Rolling F and Samulski J. 1995 AAV as a viral vector for human gene therapy. Molecular Biotechnology. 3:9-15

Summerford C and Samulski J. 1999 Viral receptors and vector purification : new approaches for generating clinical-grade reagents. Nature Med. 5:587-588

Tan BT, Wu L, Berk AJ. 1999. An adenovirus-Epstein-Barr virus hybrid vector that stably transforms cultured cells with high efficiency. J Virol . 73: 7582-7589

Xiao X, Li J, Samulski J. 1998. Production of high-titer recombinant adeno-associated virus vectors in the absence of helper adenovirus. J Virol. 72:2224-2232

Zhou XH and Nicholas Muzyzca. 1998. In vitro packaging of adeno-associated virus DNA. J Virol. 72:3241-3247.

伍志坚,吴小兵,侯云德. 1999. 具有AAV载体包装功能的重组HSV的产生. 科学通报. 44(5):506-509 吴小兵,董小岩,伍志坚等. 1998. 以粘粒为基础产生重组单纯疱疹病毒HSV1-lacZ的研究. 病毒学报. 14:359-364

病毒载体概述

病毒载体概述 引言 基因导入系统(gene delivery system)就是基因治疗的核心技术,可分为病毒载体系统与非病毒载体系统。本章主要论述用于人类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系统。 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携带外源基因并能包装成病毒颗粒; 2、介导外源基因的转移与表达; 3、对机体不致病。 然而,大多数野生型病毒对机体都具有致病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后才能用于人体。原则上,各种类型的病毒都能被改造成病毒载体。但就是由于病毒的多样性及与机体复杂的依存关系,人们至今对许多病毒的生活周期、分子生物学、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等的认识还很不全面,从而限制了许多病毒发展成为具有实用性的载体。近20年来,只有少数几种病毒如反转录病毒(包括HIV病毒)、腺病毒、腺病毒伴随病毒、疱疹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痘苗病毒及EB病毒)、甲病毒等被成功地改造成为基因转移载体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第一节病毒载体产生的原理 病毒载体的产生建立在对病毒的生活周期与分子生物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研究病毒载体首先要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与功能有充分的了解,最好能获得病毒基因组全序列信息。病毒基因组可分为编码区与非编码区。编码区基因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与非结构蛋白;根据其对病毒感染性复制的影响,又可分为必需基因与非必需基因。非编码区中含有病毒进行复制与包装等功能所必需的顺式作用元件。 各种野生型病毒颗粒都具有一定的包装容量,即对所包装的病毒基因组的长度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病毒包装容量不超过自身基因组大小的105~110%。

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使病毒载体的产生成为可能。最简单的做法就是,将适当长度的外源DNA插入病毒基因组的非必需区,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比如,本实验室曾将4、5kb的lacZ基因表达盒 (CMV-lacZ-polyA)插入HSV1病毒的UL44(糖蛋白C)基因的XbaI位点中,病毒基因组的其余部分不改变,构建成重组病毒HSV1-lacZ100(吴小兵等,1998)。由于UL44基因产物对于HSV病毒在培养细胞中产毒性感染就是非必需的,因此,该重组病毒可以在细胞中增殖传代。用这种重组病毒感染细胞,能将lacZ基因带入细胞并高效表达。用同样的方法,将AAV-2病毒的rep与cap基因片段(4、3kb)插入HSV1病毒的UL2(编码尿嘧啶DNA糖基化酶)或UL44(编码糖蛋白C)基因中,构建成具有提供重组AAV载体复制与包装所需的全部辅助功能的辅助病毒rHSV-rc(伍志坚等,1999)。 然而,这样的重组病毒作为基因转移载体有许多缺点。首先,许多野生型病毒通过在细胞中产毒性复制而导致细胞裂解死亡;或带有病毒癌基因而使细胞发生转化。因此必须经过改造使其成为复制缺陷性病毒并且删除致癌基因后才能用于基因治疗。其次,插入外源DNA的长度受到很大限制,尤其对于基因组本身较小的病毒如腺病毒伴随病毒(AAV,4、7kb)、反转录病毒(8~10kb)、腺病毒(36kb),如果不去除病毒基因,可供外源DNA插入的容量就十分小。因此,必须删除更多的病毒基因以腾出位置插入较大的外源DNA。为了增加病毒载体插入外源DNA的容量,除了可以删除病毒的非必需基因外,还可以进一步删去部分或全部必需基因,这些必需基因的功能由辅助病毒或包装细胞系反式提供。 病毒载体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重组型病毒载体:这类载体就是以完整的病毒基因组为改造对象。一般的步骤就是选择性地删除病毒的某些必需基因尤其就是立早基因或早期基因,或控制其表达;缺失的必需基因的功能由互补细胞反式提供;用外源基因表达单位替代病毒非必需基因区;病毒复制与包装所需的顺式作用元件不变。这类载体一般通过同源重组方法将外源基因表达单位插入病毒基因组中。如在传统的重组腺病毒构建方法中,将外源基因表达盒(exogenous gene expression cassette)插入穿梭质粒(如pXCX2或pFGdX1)的腺病毒同源序列中,与辅助

反病毒技术发展四部曲

击,开始把这些攻击称为APT。2010年,随着震网(Stuxnet)病毒重挫伊朗核进程,APT终于成为了以国家和政经集团为支撑,对特定目标长期持续作业的网络新威胁的统称。 由于APT广泛使用0day漏洞、隐蔽通信、签名仿冒,加之攻击者承担成本能力之强大、攻击意志之坚决,前所未有,其对安全体系的冲击和造成的心理恐慌都到达了空前的程度。这种压力一方面驱动了传统反病毒厂商进行产品和技术的改进,另一方面也驱动了新兴厂商的出现。FireEye倡导了传统网络侧检测设备与沙箱结合的产品形态,其核心价值不仅是可以将可执行对象直接投放到设备附带的虚拟环境中运行,进行行为判定,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个虚拟环境实现利用不同的解析器、也包括不同的解析器版本打开,以诱发文件格式溢出。这样就可以让0day漏洞在数据向代码转换的过程中被显现出来。而国内瀚海源的星云、安天的追影等都是同类方向的产品。 图1 安天在分析Stuxnet过程中临时搭建的工控沙盘Bit9则引领了企业级终端防护产品基于白名单和安全基线进行重构的浪潮。由于反病毒是一种易于获得的资源,导致其易于进行对抗测试的传统软肋难以改变,因此利用企业网络环境相对单纯的特点,建立一套自定义的白名单则成为一个新的安全选择。当然,如果只有单纯的相关机制只是一种静态执行体的可信,其对溢出、脚本等依然不能有效应对,需要传统的主动防御机制进行补充,在这一点上,无疑传统反病毒厂商更有优势。而在白名单线路上传统企业反病毒的成熟架构、公有云安全知识的积累,也都有独特的优势。因此我们也看到,国内的金山安全、360企业级产品线也纷纷跟进形成解决方案,不仅发布了私有云产品,也将基于沙箱的鉴定器前置。总体来看,无论是网络侧与沙箱结合,还是私有安全云,都反映出在APT的高度定向化以及持续化攻击的压力下,安全解决方案呈现出了能力前置、知识私有的趋势。网络侧的沙箱与传统反病毒的后端自动化行为分析并无本质的差异,而私有安全云亦可看成是厂商安全云的微缩版本。其革命意义不在于技术点,而在于部署位置和安全资产所有者的变化。 结束语 反病毒技术和体系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至今,如一道穿越时空的硝烟火线,是信息技术的保卫者和使用者联合与威胁对抗的不屈历史。每当恶意代码展现出新的趋势、威胁和压力时,反病毒工作者都在积极求变,作出应对。虽然魔道之高下,难有公论,但显然作为守方的我们,虽有短暂被动尴尬之时,但从无无计可施之日。在这种持续的对抗中,既形成了反病毒的体系能力和方法,也历练了反病毒团队和从业者的价值取向。 此间的精彩过程显然不止我所描述的四段,只是这些对于我而言参与更多而已。作为一名反病毒老兵,从20世纪90年代分析学习国外反病毒引擎起步,2001年正式开始反病毒引擎的设计工作,完整经历了团队建立网络恶意代码检测能力和驱动后台分析机制成熟的全程,今天亦与同事们依托这些工作积累,投身APT的检测与对抗。虽心力微薄,才华拙劣,依然虔诚前行,值2013岁尾临近,作此总结,希望能带领读者分享我们一直以来的经验与坚持、以及我们对这份正直而有原则之事业的热爱。 文章系根据作者在ISF2013

流行性感冒

第二节流行性感冒 Avian Influenza(AI) 一、流行性感冒 (一)概述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简称流感病毒)引起人和多种动物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接触性传染病 在人和哺乳动物,此病以发热和伴有急性呼吸道症状为特征,在禽类则表现为急性败血症、呼吸道症状、隐性感染等多种临床症状 发病急骤、传播迅速,感染谱广,呈流行或大流行性 本病分布于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于多种动物和人群之中 历史很久。鸡群—1878,意大利;猪群—1918,美国;马—1955,欧洲;人—1918,美国。有详细记载的人流感共有6次世界大流行,分别是1918(全球2100万人死亡)、1946、1957、1967、1976、1999 危害和损失与FMD相似。1997年以来,流感在全球范围内的流行有泛滥肆虐之势,引起高度警惕 对人具有感染性的亚型及大事件 (二)病原学 1 病原 流感病毒(Influenza virus),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 ,RNA病毒,有囊膜 2 分类 主要有A型、B型、C型流感病毒属 A型在禽类、哺乳动物和人群中存在,B、C型流感病毒,主要是人类的病原 造成危害的禽流感病毒主要是A型 3 形态结构 流感病毒粒子呈多型性,多呈球形,还常见椭圆形或长丝状等。A、B型流感病毒的基因组分为8个节段,C型为7个节段 囊膜上有两种密集排列的纤突,即血凝素(HA)和神经氨酸酶(NA) HA具有凝集红细胞的特性,并可被相应抗体所阻断,HA、HI试验 HA能够与宿主细胞上的特异受体结合,便于病毒侵入细胞 NA主要与病毒成熟后从细胞内通过细胞膜出芽释放或从细胞膜上脱落有关 4 抗原和血清型 表面抗原:HA和NA,糖蛋白,良好的免疫原性,很强的变异性。至今,A型流感病毒HA抗原有16个亚型(H1~H16),NA有9个亚型(N1~N9)。两者可组合形成众多的血清亚型,如H1N1、H1N2、H1N3、H5H2、H7N1、H9N2等 作用:HA诱导的抗体能够中和病毒和抑制病毒血凝活性;NA诱导的抗体可以干扰病毒释放、抑制病毒复制 内部抗原:核蛋白(NP)和膜基质(M)抗原,保守性强。据此可将流感病毒分为A、B、C三型(琼脂扩散试验),其中B型仅感染人,C型感染人很少引起动物发病,A型可对人、猪、马、禽致病 抗原变异:流感病毒基因组具有多个片段,复制时不同片段间很易发生重组和交换。 主要发生在HA和NA抗原上 抗原漂移(antigenic drift):HA或NA抗原的微小变异,只引起个别氨基酸或抗原位点的变化。只产生新的毒株

流感病毒基础的知识

流感的危害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行性感冒病毒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具有传染性强、流行面广、潜伏期短、发病率高等特点,在儿童、老人及高危人群中的死亡率很高。有数据表明,每年冬季流感爆发期会使全球人口近10%感染致病。 流感病毒简介 流行性感冒病毒(influenza virus)简称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流感)的病原体,属于正粘病毒科(Orthomyxoviridae)。(是与粘液蛋白有特殊亲和性病毒中的1科)粘病毒是指对人或某些动物红细胞表面的黏蛋白有亲和力的病毒。正、副粘病毒的区分以其核酸是否分节段为标准,分节段者为正粘病毒,不分节段者为副粘病毒,正粘病毒科只有流感病毒一个种。 (一)形态与结构 流感病毒具有多形态,一般为球形,也有的呈丝状或杆状,病毒直径为80-120nm。流感病毒的结构主要包括内部的核心、衣壳(核衣壳)和外面的包膜(附图)。 Fig. (1) Schematic representation of the influenza A virus (Reference [22]) 1、核心(core)流感病毒的核酸为分节段、负链单股RNA,称为分节段基因组(segmented genome)。其中甲型和乙型流感病毒的核酸分为8个节段,而丙型流感病毒的分为7个节段。每一基因节段分别编码不同的蛋白,决定流感病毒的遗传特性。第1~6基因节段分别编码RNA多聚酶(RNA polymerase)PB 2、PB1、PA、血凝素(hemagglutinin,HA)、核蛋白(nucleoprotein, NP)、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第7基因节段编码包膜蛋白,包括内膜基质蛋白(M1)和膜蛋白(M2);第8节段编码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 NS)NS1和NS2。流感病毒各基因节段复制后,组装入子代病毒体中,但在组装过程中极易发生基因重组而导致新病毒株的出现,这是流感病毒容易发生变异而出现大流行的主要原因。 2、衣壳(caspid)核蛋白是流感病毒的主要结构蛋白,构成病毒衣壳卷曲包绕在RNA外,并与3种RNA多聚酶(PB1、PB2、PA)一起与RNA节段形成核糖核蛋白(ribonucleoprotein,RNP),即螺旋对称的核衣壳。RNA多聚酶PB1、PB2、PA与RNA的转录有关,核蛋白的抗原性稳定,很少发生变异,具有型特异性。 3、包膜(envelop)流感病毒包膜由内向外,可分为内膜基质蛋白(matrix protein, MP)和脂蛋白(lipoprotein,LP)两层。内膜基质蛋白M1,是包围在病毒核心外的一层膜结构,介于核蛋白与脂质双层膜之间,与组成脂质双层膜的类脂紧密结合,在维持病毒形状与完整性上起重要作用,具有型特异性。脂蛋白层是脂质双层膜的结构成分,来源于宿主细胞膜或核膜。基质蛋白M2为镶嵌其中的膜蛋白,形成膜通道,有利于病毒脱壳及血凝素的生成。 流感病毒包膜上镶嵌的两种糖蛋白向外突出形成刺突(spike),一种是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另一种是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 NA)。HA的数量是NA的4~5倍。

流行性感冒简介

流行性感冒简介 一、什么是流行性感冒?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特点是起病急,传染性强,流行广泛,传播迅速,易引起流行和大流行。 二、流感病源体的特点有哪些? 流感的病源体是流感病毒,流感病毒在外界的抵抗力弱,在56℃30分钟条件下易被灭活,在室温下传染性很快丧失,100℃1分钟即被灭活,但在0~4℃能存活数周,在-20℃真空干燥条件下可长期保存。对紫外线和化学有毒剂敏感。流感病毒可分甲、乙.丙三型,同型病毒又可分为若干个亚型。甲型病毒易发生变异,常引起流行,乙型病毒变型缓慢,流行比较局限,丙型病毒很少变异,多呈散发,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 三、流感的传染源有哪些? 流感病人是主要的传染源,自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轻型患者在传播上有重要意义。隐性感染者排病毒的数量较少而时间短,故传染意义不大。 四、流感是怎样传播的? 流感是通过飞沫传播的。当病人咳嗽.喷嚏及大声说话时,病毒随飞沫喷到病人周围空气中,侵入正常人的鼻粘膜而传染,通过尘埃及日常用品的间接接触传播也有可能。 五、流感的易感人群有哪些? 人群对流感普遍易感,病后免疫时间短,而流感病毒变异性大,但型间无交叉免疫,所以人在一生中可多次患流感。 六、流感的流行特征有哪些? 本病常突然发生,传播迅速,发病率高,流行时间短,常沿交通线迅速蔓延,先集体后散居,先城市后农村,在几个月内,可遍及世界各地,造成全球性的大流行。本病一年四季均有发生,但以冬春季节多发。 七、流感的临床表现有哪些? 流感临床上分单纯型流感和肺炎型流感两种,潜伏期1—3天。 1.单纯型流感:起病急、畏寒.发热.头痛、肌肉酸痛.动眼痛.身软无力.恶心.食欲减退,并有轻度呼吸道症状,鼻塞.流涕.喷嚏.咳嗽.干咳.咽痛.咽痒.剧咳时可伴有胸骨后痛,少数患者有胃肠道症状。体温升高时,脉搏.呼吸相应加快,病人呈急性发热面容。发热与临床症状可在1--2日达高峰,3--5日内退热,症状也随之消失,但咳嗽可持续1--2周。 2.肺炎型流感:较少见,易发生于老.幼.弱及原有心肺疾病的患者。起病时与典型流感病人相似,起病24小时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高热。烦躁、剧烈咳嗽,痰呈血性,并有呼吸困难及发绀,双肺呼吸音低,布满干.湿罗音,但无肺实变的体征。调线胸片呈双肺弥漫性结节性阴影,近肺门区较多,症状日益加重,多于5--10日内发生呼吸和循环衰竭,病死率较高。 八、流感的诊断依据有哪些? 诊断流感有以下几点: 1.流行病学资料。该地区是否有流感流行,有否接触史,是否多发季节。 2.临床表现。突发高热、头痛、肌肉酸痛、身软无力.全身中毒症状重而呼吸道症状较轻。 3.实验室检查。血象:白细胞总数正常或减少,肺炎型流感可有白细胞总数与中性粒细胞增高。鼻粘膜细胞检查:下鼻甲鼻粘膜压印片中,可见纤毛柱状上皮细胞堆积,并在细胞浆中

禽流感病毒的简要介绍

禽流感的介绍与防治 林泽宇201400111040化学 摘要: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这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征。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并不容易使人类发病。 关键词:禽流感、传播途径、对人致病性 1.引言: 禽流感是禽流行性感冒的简称,这是一种由甲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引起的传染性疾病综合征,被国际兽疫局定为A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或欧洲鸡瘟。不仅是鸡,其它一些家禽和野鸟都能感染禽流感。按病原体的类型,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三大类。一般情况下,禽流感病毒并不容易使人类发病。禽流感病毒属甲型流感病毒,甲型流感病毒根据其表面蛋白质的不同被分为H1到H15等15种亚型。世界各地的禽流感主要由高致病性的H5和H7两种亚型引起,而人对其中的H1和H3亚型易感。 2.研究历史: 连月来,以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为主要病原的禽流感疫情在亚洲多个国家先后暴发,其传播的范围和规模是空前的。尽管目前只在越南、泰国发现了人感染禽流感的病例,但这场成千上万只家禽病死或被宰杀的禽流感危机,无疑给人类健康带来巨大的威胁。 禽流感病毒攻击人类在历史上已非首次。有据可查的禽流感病毒直接传染人的首个病例为1996年的1例结膜炎患者,Banks等对其病毒分离株(268/96)进行了DNA测序后发现,7个神经氨酸酶(NA)及内部基因与禽流感病毒高度同源,血凝素(HA)基因的全部核苷酸序列也与1995年从爱尔兰火鸡身上分离出的H7N7病毒株有98.2%相同。 3.基本特征: 成分:甲型流感病毒呈多形性,其中球形直径80~120nm,有囊膜。基因组为分节段单股负链RNA。依据其外膜血凝素(H)/和神经氨酸酶(N)蛋白抗原

反病毒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反病毒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 【背景】 由于Internet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病毒制作技术扩散、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计算机病毒已成为当代信息社会的致命杀手,正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病毒像幽灵一样,无处不在。病毒开发者之间已经出现了团队合作的趋势,尤其是病毒与黑客技术相结合,使其对抗反病毒技术的能力越来越强。面对这种严峻形势,人们急需要了解病毒的特征和反病毒技术,做到防杀结合,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计算机病毒的产生 1983 年11 月,世界上第一个计算机病毒在美国实验室诞生,1986 年,巴基斯坦两兄弟为追踪非法拷贝自己软件的人,又制造了世界上第一个传染个人电脑兼容机的“巴基斯坦”病毒。1988 年,计算机病毒开始传入我国,在短短几个月之内迅速感染了全国20 多个省、市的计算机。 二、计算机病毒的特点 1.电子邮件已成为病毒快速传播的主要媒介 前期,病毒只能通过软盘或光盘在计算机之间传播,而在网络中则可以通过网络通讯机制迅速扩散。1989 年,FORM 引导区病毒用了整整一年时间才流行起来,而通过电子邮件,Sircam 病毒一周之内就使全球数以万计的计算机用户受到波及,Nimda 更是用了不到30分种。电子邮件在为信息社会提供方便的同时,也使计算机病毒找到了一条新的传播途径和载体。 2.病毒与黑客技术相互融合 病毒结合黑客技术利用系统漏洞进行双重攻击的方式,已经成为病毒编码的新趋势。这类病毒更具伪装性、主动性和破坏性,所造成的威胁不容忽视。2001 年引起轩然大波的“尼姆达”、“红色代码”和“求职信”病毒就是典型的黑客型病毒。 3.病毒采取了诸多自我保护机制 计算机病毒为了能够躲避现有病毒检测技术,争取较长的存活期,进而实现广泛传播的目的,想尽各种办法隐蔽和保护自己,蠕虫病毒更是采取主动抑制杀毒软件的手段,加强对反病毒技术的对抗。 4.大量采用压缩技术 目前的大部份病毒都是在原生病毒的基础上,经压缩变形而成。压缩后的病毒内容虽然同原生病毒一模一样,但病毒特征代码已经完全改变,相当于产生了一个新的变种病毒。 5.影响面广,后果严重 病毒,尤其是蠕虫病毒轻则降低网络速度,影响工作,重则使之崩溃,破坏数据,使多年工作毁于一旦。据Computer Economics 的统计,仅红色代码病毒就吃掉了全球电脑用户26 亿美元,其中11 亿美元用于对100 万台以上的受感染服务器进行清理和对800 万台以上的其它服务器进行检查。 6.病毒编写越来越简单 传统病毒的编程技术比较复杂,往往需要编程者对系统有深入的了解才行,但是病毒自动生产技术的产生,使得对计算机病毒一无所知的用户,也能随心所欲地组合出算法不同、功能各异的计算机病毒。 7.恶意网页给传统的病毒定义带来了新的挑战 随着Internet 的逐步普及,又出现了能够摆脱平台依赖性的“恶意网页”,它们以ActiveX 技术和java Applet 为载体,潜伏在HTML 网页里面,用户只要浏览这类网页,恶意程序就会悄然自动下载到硬盘中。

禽流感病毒介绍

January 10, 2006 Page 1 of 3 KEY FACTS Information about Avian Influenza (Bird Flu) and Avian Influenza A (H5N1) Virus This fact sheet provides general information about bird flu and information about one type of bird flu, called avian influenza A (H5N1) that is infecting birds in Asia and has infected some humans. Also see the 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FAQs) (http://www.who.int/csr/disease/avian_influenza/avian_faqs/en/index.html ) on the 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WHO) website. Avian Influenza (Bird Flu) Avian influenza in birds Avian influenza is an infection caused by avian (bird) influenza (flu) viruses. These influenza viruses occur naturally among birds. Wild birds worldwide carry the viruses in their intestines, but usually do not get sick from them. However, avian influenza is very contagious among birds and can make some domesticated birds, including chickens, ducks, and turkeys, very sick and kill them. Infected birds shed influenza virus in their saliva, nasal secretions, and feces. Susceptible birds become infected when they have contact with contaminated secretions or excretions or with surfaces that are contaminated with secretions or excretions from infected birds. Domesticated birds may become infected with avian influenza virus through direct contact with infected waterfowl or other infected poultry, or through contact with surfaces (such as dirt or cages) or materials (such as water or feed) that have been contaminated with the virus. Infection with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in domestic poultry causes two main forms of disease that are distinguished by low and high extremes of virulence. The “low pathogenic” form may go undetected and usually causes only mild symptoms (such as ruffled feathers and a drop in egg production). However, the highly pathogenic form spreads more rapidly through flocks of poultry. This form may cause disease that affects multiple internal organs and has a mortality rate that can reach 90-100% often within 48 hours. Human infection with avian influenza viruses There are many different subtypes of type A influenza viruses. These subtypes differ because of changes in certain proteins on the surface of the influenza A virus (hemagglutinin [HA] and neuraminidase [NA] proteins). There are 16 known HA subtypes and 9 known NA subtypes of influenza A viruses. Many different combinations of HA and NA proteins are possible. Each combination represents a different subtype. All known subtypes of influenza A viruses can be found in birds. Usually, “avian influenza virus” refers to influenza A viruses found chiefly in birds, but infections with these viruses can occur in humans. The risk from avian influenza is generally low to most people, because the viruses do not usually infect humans. However, confirmed cases of human infection from several subtypes of avian influenza infection have been reported since 1997. Most cases of avian influenza infection in humans have resulted from contact with infected poultry (e.g., domesticated chicken, ducks, and turkeys) or surfaces contaminated with secretion/excretions from infected birds. The spread of avian

病毒载体

基因导入系统(gene delivery system)是基因治疗的核心技术,可分为病毒载体系统和非病毒载体系统。本章主要论述用于人类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系统。 用于基因治疗的病毒载体应具备以下基本条件: 1、携带外源基因并能包装成病毒颗粒; 2、介导外源基因的转移和表达; 3、对机体不致病。 然而,大多数野生型病毒对机体都具有致病性。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改造后才能用于人体。原则上,各种类型的病毒都能被改造成病毒载体。但是由于病毒的多样性及与机体复杂的依存关系,人们至今对许多病毒的生活周期、分子生物学、与疾病发生及发展的关系等的认识还很不全面,从而限制了许多病毒发展成为具有实用性的载体。近20年来,只有少数几种病毒如反转录病毒(包括HIV病毒)、腺病毒、腺病毒伴随病毒、疱疹病毒(包括单纯疱疹病毒、痘苗病毒及EB病毒)、甲病毒等被成功地改造成为基因转移载体并开展了不同程度的应用。 第一节病毒载体产生的原理 病毒载体的产生建立在对病毒的生活周期和分子生物学认识的基础之上。研究病毒载体首先要对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和功能有充分的了解,最好能获得病毒基因组全序列信息。病毒基因组可分为编码区和非编码区。编码区基因产生病毒的结构蛋白和非结构蛋白;根据其对病毒感染性复制的影响,又可分为必需基因和非必需基因。非编码区中含有病毒进行复制和包装等功能所必需的顺式作用元件。 各种野生型病毒颗粒都具有一定的包装容量,即对所包装的病毒基因组的长度有一定的限制。一般来说,病毒包装容量不超过自身基因组大小的105~110%。 基因重组技术的发展使病毒载体的产生成为可能。最简单的做法是,将适当长度的外源DNA 插入病毒基因组的非必需区,包装成重组病毒颗粒。比如,本实验室曾将4.5kb的lacZ基因表达盒(CMV-lacZ-polyA)插入HSV1病毒的UL44(糖蛋白C)基因的XbaI位点中,病毒基因组的其余部分不改变,构建成重组病毒HSV1-lacZ100(吴小兵等,1998)。由于UL44基因产物对于HSV病毒在培养细胞中产毒性感染是非必需的,因此,该重组病毒可以在细胞中增殖传代。用这种重组病毒感染细胞,能将lacZ基因带入细胞并高效表达。用同样的方法,将AAV-2病毒的rep和cap基因片段(4.3kb)插入HSV1病毒的UL2(编码尿嘧啶DNA糖基化酶)或UL44(编码糖蛋白C)基因中,构建成具有提供重组AAV载体复制和包装所需的全部辅助功能的辅助病毒rHSV-rc(伍志坚等,1999)。 然而,这样的重组病毒作为基因转移载体有许多缺点。首先,许多野生型病毒通过在细胞中产毒性复制而导致细胞裂解死亡;或带有病毒癌基因而使细胞发生转化。因此必须经过改造使其成为复制缺陷性病毒并且删除致癌基因后才能用于基因治疗。其次,插入外源DNA的长度受到很大限制,尤其对于基因组本身较小的病毒如腺病毒伴随病毒(AAV,4.7kb)、反转录病毒(8~10kb)、腺病毒(36kb),如果不去除病毒基因,可供外源DNA插入的容量就十分小。因此,必须删除更多的病毒基因以腾出位置插入较大的外源DNA。为了增加病毒载体插入外源DNA的容量,除了可以删除病毒的非必需基因外,还可以进一步删去部分或全部必需基因,这些必需基因的功能由辅助病毒或包装细胞系反式提供。 病毒载体大体上可分为两种类型: 重组型病毒载体:这类载体是以完整的病毒基因组为改造对象。一般的步骤是选择性地删除病毒的某些必需基因尤其是立早基因或早期基因,或控制其表达;缺失的必需基因的功能由互补细胞反式提供;用外源基因表达单位替代病毒非必需基因区;病毒复制和包装所需的顺式作用元件不变。这类载体一般通过同源重组方法将外源基因表达单位插入病毒基因组中。

病毒载体的应用

病毒载体的应用 关键词:病毒标准物质标准物质网北京标准物质网 随着病毒载体的发展,病毒载体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尤其在人类疾病的基因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1.在肿瘤基因治疗中的应用 根据肿瘤的类型和分布,可采用多种技术来抑制和消除肿瘤细胞。复制缺陷型和条件复制型腺病毒载体已经应用于肿瘤的生物治疗,这主要是通过病毒载体将肿瘤抑制基因、免疫激活基因或凋亡基因导入靶细胞中来实现的。例如腺病毒载体ONYX-015已经应用于多种肿瘤的治疗中,并已经用于Ⅰ期和Ⅱ期临床试验。疱疹病毒(HSV)胸苷激酶(TK)基因缺失的病毒载体能够在动物肿瘤模型和肿瘤组织中抑制肿瘤的生长。痘苗病毒载体可以传递很多的肿瘤特异性抗原,并诱导机体产生很强的针对该肿瘤抗原的细胞免疫。 慢病毒介导的RNA干扰、免疫基因的激活也应用于肿瘤的基因治疗中。 2.在疫苗中的应用 腺病毒载体可以迅速刺激机体产生高水平的免疫反应,故常应用于HIVH5N1等病原体疫苗的研制中。如腺病毒载体Ad5就应用于研制HIV疫苗。 美国Merck公司开发的HIV疫苗(MRK Ad5)即采用了Ad5腺病毒载体。虽然Ad5疫苗最终失败,但是为后续的HIV疫苗研制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现在又开发出了DNA-腺病毒联合免疫的方法,它将腺病毒载体与其他载体联合起来,以实现持久、有效的免疫保护。将外源基因插入疱疹病毒的非必需基因的位置,构建出来的疱疹病毒载体可用于疫苗的研制。HSV最早应用于构建乙肝(HBV)表面抗原的表达,并成功研制出HBV的疫苗。 3.在神经生物学中的应用 疱疹病毒是一种嗜神经性病毒,它在感染外周神经后可逆行进入中枢神经系统,并可建立无细胞毒性的隐性潜伏感染,然后高效、长期地表达外源基因,而不影响神经细胞的功能,所以可利用疱疹病毒载体将外源基因导入中枢和外周神经系统柬治疗神经紊乱和神经疾病。此外,慢病毒载体可以转染非分裂细胞并可以长期表达外源基因。慢病毒载体也被用于神经疾病病理模型的建立,以及表达神经生长因子以促进神经损伤后的修复治疗等。

禽流感概述

对禽流感的认识 姓名陈凯莉专业公管141 学号14096102 摘要:了解禽流感的发病症状和预防措施,加强对禽流感的认识,关注禽流感,预防健康。 关键词:禽流感预防措施健康 禽流感是鸟类病毒性病,通常导致无明显特征的疾病,可通过家禽传播并导致严重的大规模疾病疫情。绝大多数禽流感病毒不会感染人类,但是甲型H5N1和甲型H7N9等某些病毒却造成严重的人间感染,可跨越物种传播,症状严重,并发症多,病死率远高于“非典”的病死率。预防并彻底灭杀高致病禽流感,是必须的。 一、禽流感的概述 1.定义 禽流感是流行性感冒的简称,它是一种由A型流感病毒的一种亚型(也称禽流感病毒)引起的传染性疾病,被国际兽疫局定为甲类传染病,又称真性鸡瘟和欧洲鸡瘟。 2.分类 根据病原体的类型不同,禽流感可分为高致病性、低致病性和非致病性禽流感三大类。高致病性禽流感最为严重,发病率和死亡率均高,死亡率约为60%,家禽鸡在感染后死亡率为100%。低致病性禽流感使禽类出现轻度的呼吸道症状,食量减少,产蛋量下降,出现零星死亡。非致病性禽流感不会引起明显的症状,仅使染病的禽鸟体内产生病毒抗体。 根据蛋白核的抗原性可分为若干亚型。血凝素(H)有16个亚型,神经氨酸酶(N)有9个亚型,以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的序号命名。典型的鸡禽流感病毒是H7N。 3.历史 文献中记录最早出现的禽流感在1878年,意大利发生鸡群大量的死亡,当时被称为鸡瘟。 到1995年,科学家证实禽流感的致病病毒为甲型流感病毒,以消毒、隔离、大量宰杀禽畜的方法防止蔓延。

1960年,南非有1000多只燕鸥死亡,第一次发现禽流感引起的该死亡率案例,属于H5N3型。 1999年,香港出现过H9N2型禽流感的人类感染,出现人员死亡。 2003年,荷兰出现H7N7型禽流感,疫区有超过1亿只鸟因禽流感而死亡或被捕杀。2006年,美国出现H3N2。2月26日,全球发现H5N1案例170个,死亡人数92人。 2006年,美国出现H3N2。2月26日,全球发现H5N1案例170个,死亡人数92人。 2009年,墨西哥、美国爆发H1N1猪流感,在全世界210个国家和地区流行,致使1.8万多人死亡。 2003-2013年10年时间全球感染H5N1人数约624人,死亡371人。 2016年5月28日,湖南省确诊一例H5N6病例。 二、禽流感的症状以及传播途径 1.症状 (1)禽类症状 轻度至严重的呼吸道症状,伴随着咳嗽、打喷嚏、流眼泪,头部和脸部水肿,精神紊乱,腹泻。这些症状中的任何一种可能单独或以不同的组合出现。(2)人类症状 早期时发热、流鼻涕、鼻塞、咳嗽、咽痛、头痛,全身不适等症状,病程短,恢复快,没有后遗症。但少数患者特别是年龄较大、治疗过迟的患者病情会迅速发展成进行性肺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症、肺出血、胸腔积液等多种并发症而死亡。 2.传播途径 (1)禽流感病毒结构 禽流感病毒基因由8个负链的单链RNA片段组成。一般为球形,直径80-120纳米,病毒表面有10-120纳米的密集钉状物或纤突覆盖,病毒囊膜内有螺旋形核衣壳。 (2)传染源 主要是患禽流感或者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其他的禽类、野禽也

反病毒技术

浅析网络安全技术——反病毒技术 一、引言 由于Internet的普及,互联网已经成为病毒制作技术扩散、病毒传播的重要途径,病毒开发者之间已经出现了团队合作的趋势,病毒制作技术也在与黑客技术进行融合。他们对现在的病毒对抗技术提出了挑战,因此,病毒防护技术正在发生重大的变化,概括起来说,就是病毒对抗的理论在做从作品对抗到思想对抗的转变,产品形态在从独立软件产品向操作系统的补丁转变。 二、计算机病毒及其特征 1、病毒概述 “计算机病毒”最早是由美国计算机病毒研究专家F.Cohen博士提出的。“计算机病毒”有很多种定义,国外最流行的定义为:计算机病毒,是一段附着在其他程序上的可以实现自我繁殖的程序代码。在《中华人民共和国计算机信息系统安全保护条例》中的定义为:“计算机病毒是指编制或者在计算机程序中插入的破坏计算机功能或者数据,影响计算机使用并且能够自我复制的一组计算机指令或者程序代码”。 世界上第一例被证实的计算机病毒是在1983年,出现了计算机病毒传播的研究报告。同时有人提出了蠕虫病毒程序的设计思想;1984年,美国人Thompson开发出了针对UNIX操作系统的病毒程序。1988年11月2日晚,美国康尔大学研究生罗特·莫里斯将计算机病毒蠕虫投放到网络中。该病毒程序迅速扩展,造成了大批计算机瘫痪,甚至欧洲联网的计算机都受到影响,直接经济损失近亿美元。 计算机病毒在中国的发展情况:在我国,80年代末,有关计算机病毒问题的研究和防范已成为计算机安全方面的重大课题。 计算机病毒按传染方式分为引导型、文件型和混合型病毒;按连接方式分为源码型、入侵型、操作系统型和外壳型病毒;按破坏性可分为良性病毒和恶性病毒. 计算机病毒具有刻意编写,人为破坏、自我复制能力、隐蔽性、潜伏性、不可预见性等特点,网络计算机病毒具有传染方式多、传染速度快、清除难度大、破坏性强等特点。 解说病毒和反病毒日益尖锐的斗争,让人们认识到反病毒技术的重要性和严峻性。近年来,互联网安全环境日益严峻。科技在发展,病毒也在不断演变,病毒的破坏力不仅给业界和用户带来无尽的烦恼,而且对国家信息安全构成了严重威胁。计算机病毒异常活跃,木马、蠕虫、黑客后门等轮番攻击互联网,从熊猫烧香、灰鸽子到艾妮、AV终结者,重大恶性病毒频繁发作,危害程度也在逐步加大,而此时的杀毒软件却显得应对乏力。如何准确地把握反计算机病毒的发展趋势,在与计算机病毒的斗争中占得上风,为信息安全保驾护航?业界专家及杀毒软件厂商在思索、在行动。 2、病毒的发展史

流感病毒

流感病毒 A型流感病毒是人类最常见的感染原之一。因为IAV的基因组中没有编码处理病毒膜融合糖蛋白前体的加工蛋白酶的基因,所以病毒要进入细胞内部首先就要依靠宿主细胞的胰岛素样加工蛋白酶,此酶可以使IAV的膜融合糖蛋白水解。现在已经在人和动物的呼吸道上发现至少五种不同的加工蛋白酶。这些蛋白酶决定了IAV在何种组织中感染,同时也决定了病毒在呼吸道或是脑中增殖的效率。在上呼吸道中,这些蛋白酶被分泌型的白细胞蛋白酶抑制剂所抑制。而在下呼吸道则被肺表面活性物质所抑制。肺表面活性物质是通过在病毒吸附时阻止加工蛋白酶和病毒膜蛋白相互作用而起抑制作用的。既然,在人呼吸道中蛋白酶活化是内源性抑制剂复合物的主要部分,那么在感染的早期可以通过给予蛋白酶抑制剂的方法来抑制病毒的侵入和增殖。很多IAV的神经氨酸酶抑制剂被当作抗病毒药物用于临床,这是基于它可以抑制病毒从被感染的细胞中释放出来。此外,加工蛋白酶抑制剂可以用于神经氨酸酶抑剂抵抗的病毒感染时。我们同时发现,一种有粘液溶解作用的抗氧化剂—氨溴索可以在感染早期提高呼吸道分泌液中内源性蛋白酶抑制剂复合体的表达。而且还发现一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克拉霉素可以通过增加呼吸道中IL-12的水平提高IgA表达和粘膜免疫。神经氨酶抑制剂和蛋白酶抑制剂同时应用,再加上克拉霉素或氨溴索可以在有效抗病毒治疗时使抗药病毒株出现的机率降到最低。现在高致病性H5N1型禽流感病毒在亚洲的家禽中广泛传播,而且最近也传播到了非洲及欧洲的一些国家。禽到人的跨种间的病毒传播给人类的公共健康造成了主要威胁。为了更好的了解H5N1型流感病毒的致病基础,我们分别用从人类病人中分离得到的A/香港/483/97(HK/483)和A/香港/486/97(HK/486)两种病毒感染转基因小鼠,以研究致炎性细胞因子在流感病毒感染中的作用。这些转基因小鼠是IL-6,MIP-1alpha,IL-1受体缺失或是TNF受体1缺失的。而用于感染的两种病毒,前者对小鼠有高致死性,后者则只有低致死性。分别用两种50%致病剂量的H5N1型病毒感染IL-1和MIP-1alpha缺失的1000只小鼠,发现在急性感染期,这些小鼠的病程和病毒复制及传播与野生型的小鼠无差别。然而,用HK/486病毒感染IL-1受体缺失的小鼠时表现有高发病率和高致死率。而当用病性更强的HK/483病毒感染这种小鼠时并没有观察到明显的不同。此外,TNFR1缺失的小鼠在感染两种H5N1型病毒时发病率都显著降低,但是其病毒复制和传播及病终结局与野生型小鼠相比并无不同。这些结果显示:TNF-alpha可能对H5N1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发病起作用,而IL-1可能对非致命性的H5N1型病毒的清除有重要的影响。

中国计算机反病毒30年重要反病毒技术

中国计算机反病毒30年重要反病毒技术 从1988年我国发现第一个病毒“小球”算起,至今中国计算机反病毒之路已经走过了三十年。三十年弹指一挥间,计算机病毒和反病毒技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算机病毒迄今为止已经超百万种,而计算机反病毒技术也已经更新了一代又一代。 中国计算机反病毒发展史以1998年为界分为前十年和后二十年两个重要阶段。前十年历史主要是查杀感染文件型和引导区病毒的历史,后二十年主要是针对蠕虫和木马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计算机病毒更加复杂,多数新病毒是集后门、木马、蠕虫等特征于一体的混合型病毒,而病毒技术也从以前以感染文件和复制自身,给电脑用户带来麻烦和恶作剧为目的,变成了以隐藏和对抗杀毒软件并最终实施盗号窃秘为目的。 DOS杀毒时代 无论是病毒还是反病毒,在一定时间阶段内必定是基于某一类主流平台的,从DOS 时代至今,操作平台发生了几次重大演变,从DOS进展到WINODWS时代,从WINDOWS 单机操作到目前互联时代,计算机已经单一的信息孤岛发展成为全球互联网中的一个信息节点,相应地计算机病毒的发展也与此息息相关。 DEBUG手工杀毒 1988年至1989年,我国先后出现了最早的计算机病毒“小球”和“大麻”,而当时国内并没有杀毒软件,这时候,一些程序员使用微软的软件缺陷调试程序DEBUG来跟踪清除病毒,这也成为最早最原始的手工杀毒技术。DEBUG通过跟踪程序运行过程,寻找病毒的突破口,然后通过DEBUG强大的编译功能将其清除。由于DEBUG强大的侦错能力,在早期的反病毒工作中发挥了重大作用,但由于使用DEGUG需要精通汇编语言和一些硬盘底层技术,所以,能够熟练使用DEBUG杀病毒的人并不多,而早期经常使用DEBUG跟踪破解病毒的程序员,在长期的杀毒工作过程中积累了经验以及病毒样本,多数成为后来计算机反病毒行业的中坚技术力量。 随着操作系统和病毒技术的发展,以及DOS病毒的退出历史舞台,现在的反病毒工程师已经很少用DEBUG去破解病毒,而是普遍应用了IDA、OllyDbg等反编译程序,但用DEBUG手工杀毒至今仍然是老一代反病毒人员津津乐道和难以忘怀的往事。 宏病毒杀毒技术 1997年下半年,微软的Office逐渐普及,然而,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许多用户开始发现,平时很正常的WORD文档无法打印,一篇稿件写完后去无法保存......一场“宏”病毒大潮来袭!经过反病毒工程师分析,导致此类怪现象的原因,是因为电脑用户的WORD文档中多了一个未知的“宏”。“宏”是WORD中的一种自动执行的一组操作命令,病毒正是利用WORD此项功能,将一些有害的代码添加为“宏”命令,从而破坏WORD的正常使用,甚至可以删除WORD文档。由于这种“宏”极具传染性,所以被称为“宏病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