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光的反射》学案(沪科版初二)

第二节《光的反射》学案(沪科版初二)
第二节《光的反射》学案(沪科版初二)

第二节《光的反射》学案(沪科版初

二)

一、学习目标

1、认识光的反射规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不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明白得平面镜成像特点。

3、能用反射讲明一些简单现象。

4、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和平面镜成像特点。

二、学习指导

1、光的反射

光从空气斜射到玻璃镜面上,会像4-7那样转折一个

大弯、改变方向后,又返回空气中连续传播。光射到水面上、

射到玻璃上、射到光滑物体的表面上都会发生如此的现象,我

们称为光的反射。在光的传播中,我们把水、玻璃、物体都称

为是一种介质,在物理学上把光从一种介质照耀到另一种介质上,在两种介质交界面上改变传播方向,又回到原介质中传播的现象叫作光的反射。

正是由于反射现象〔专门是漫反射〕才能使我们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否刚我们的世界就可不能这么生动有味。

2、平面镜成像

我们视物的印象是光总是沿直线传播的,因此我们

所看到的物体看起来总是和视线在同一直线上,即发出光的

位置确实是物体所在的位置。如图4-8所示,我们看物体上

A点在平面镜中的像时,实际上进入眼睛的是A点发出的经平

面镜反射的光,然而由于视觉的〝体会判定〞错误,认为光是从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上的A1点射过来的,也就认为物体是位于A1 点。因为光线实际上并没有到达A1点,并不能使放在A1处的光屏上呈像,因此我们看到的是A点的虚像。

三、释疑解难

咨询:法线有什么意义?

答:反射光与入射光是真实存在的是能够看见的。但法线那么是人们为研究反射现象时引入的一条位置参考线,它与反射物体的表面垂直。引入法线后,对反射光和入射光的位置方向就有了描述的参照物。这是提到的参照物与物体运动的参照物又不全像,因为运动参照物能够依照情形而选择,但对反射现象来讲,法线那么是唯独的,不能随意选取。

法线的引入也是科学研究和处理实际咨询题中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因为法线是一条参考线,因此在画光路图时,总是用虚线表示。

咨询:什么缘故皮鞋涂上油后,会会越擦越亮??

因为皮鞋的表面,不是专门光滑,假如是脏的皮鞋,因此更加不平了,如此它就不能使光线集中朝一定的方向反射,因此看上去就不发亮。涂鞋油的目的,是让油里面的微小颗粒填到皮鞋表面低洼的地点去,使它变得专门平,而皮鞋油有一种渗透的本领,它能填入每一小孔,再用布一擦,让油涂得更匀,皮鞋表面不平大大改善了,光就会朝着某一方向反射,皮鞋看上去就光亮专门多。因此,皮鞋涂上油后,会越擦越亮。

咨询:课本上介绍用光电信号能够分拣信件,它的原理是什么?

答:不同的物体对光的反射能力是不同的,一样浅色的、较光滑的物体反射能力强一些深色的、较粗糙的物体反射能力弱一些。颜色深浅相差〔称对比度〕越大,反射光的本领相差也越大。将一幅有图的纸放在强光照耀下,图上的不同部分由于颜色的差不,其反射出的光的强弱也就不同,将反射光收集〔通常用含有凸透镜制成的镜头〕起来,并通过半导体光学器件转换成电信号,再送入电脑中处理,能够得到一份与原件一样的图像资料,此资料可用打印机打印出来,也能够送到相应的电子或机械系统中辨不和操作。

用光照耀图像,转换成电信号的过程通常叫做光电阅读,光电阅读一样不是整幅图像同时读,而是分点和分行进行阅读〔扫描〕。扫描的方法能够用光电阅读的镜头完成,也能够是图像移动,或二者综合完成。

课本图4-24中两个强光源发出的光照耀在信封上的邮政编码部分,因邮政编码上有字迹和没有字迹处反射光的强弱不同,强弱不同的反射光被镜头接收后

变成电信号,送入电脑辨识出邮政编码后,由电脑指挥传送带等机械系统将邮政编码相同的信件放到一起完成分拣。

四、自我检测

1、平面镜成像的原理是。

2、物理学里把出现在光屏上的像称为,不能在光屏上出现,只能用眼睛直截了当看到的像称为。

3、入射光线与镜面成300角,那么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假设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增大100时,反射角为。

4、假如你站在一块平面镜前看见另一位同学的眼睛,那么不管这平面镜多么小,依照,你的同学也一定能在平面镜中看到你

5、一个人站在平面镜前,当他走近平面镜时,那么像的大小及像与他本人的距离变化情形分不是〔〕

A.变大,减小 B 变小,增大 C不变,减小 D 不变,增大

6、假设使入射光线经两次反射后,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且方向相同,那么两个平面镜的关系是〔〕

A.两镜面平行 B 两镜面垂直 C两镜面成600 D两镜面成450

7、在湖边看到倒映的白塔是〔〕

A白塔的影子 B 白塔的实像

C比白塔大的虚像 D与白塔等大的虚象

8、一个人从远处走向一面竖直挂着的平面镜,下在关于他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的讲法中正确的选项是〔〕

A、像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不变

B、像向靠近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像的变大

C、像向远离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像的变小

D、像向靠近平面镜的方向移动,像的大小不变

9、新学期小明班搬到一间新教室里,然而上课时小明却感到黑板因〝反光〞而耀眼,请你想个方法解决那个咨询题,并讲明理由。

10、小明学了光的反射知识后,回家在一间黑房子里做了一个实验:在桌面上铺一张白纸,把一块平面镜平放在纸上,让手电筒的光正对着平面镜,从侧面看去,白纸被照亮了而平面镜却比较暗,做做看,并讲明什么缘故?

五、课外空间

1、你能让一束平行光的传播方向改变180°吗?假如能做到,请你讲出需要的器材和具体的做法。你想出的方法或许确实是美国宇航员带到月亮上的一个装置,其目的是用激光精确测量月球与地球之间的距离。查一下资料,你的方法与他们的是否一样?

2、利用两块平面镜和一个长纸筒按照图4-9

所示制作一个潜望镜。制作时要求两块平面镜要相

互平行,且与平面成45°角固定。

八年级物理:二、光的反射教案 沪科版

第二节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德育目标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 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 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方法 探究法、实验法、讲练法、归纳法. ●教学用具 演示用: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

学生用:手电筒(玻璃上有1~2 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课时安排 1 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引入新课 [师]举例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生]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 [师]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多少? [生]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 [师]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 [生]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师]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 [生]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 [师]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 [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 [师]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光的反射.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实验1] 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 师生共同活动得: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板书) [师]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演示实验2]让氦氖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

光的色散学案 沪科版

第四节光的色散 一、课前知识准备 1.太阳光可以分解出七种颜色的光。白光不是单色的,而是由各种色光而成的. (答案:红、橙、黄、绿、蓝、靛、紫混合) 2.色光的三基色为,颜料的三原色是 . (答案:红、绿、蓝红、黄、蓝) 二、名师解读点拨 知识点1:光的色散 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在光屏上形成__________,这是因为各种单色光通过棱镜时偏折的程度不同,偏折最小的是__________光,偏折最大的是__________光,依次介于它们中间的单色光分别是 ____________。 答案:光谱,红,紫,橙、黄、绿、蓝、靛 【点拨】光从空气通过三棱镜再到空气,发生两次折射,如图,玻璃对不同颜色的光折射情况不一样,对红光的偏折最小,对紫光的偏折最大。 【拓展】如图所示,光从空气通过三棱镜再到空气,发生两次折射,折射光线向底边偏折,透过玻璃三棱镜观察一物点S,其位置比实际位置高,即像向顶角偏 移。 知识点2:色光的混合,色光的三基色 用放大镜看正在工作的彩色电视机,可以看到三色。 如图所示,为色光三原色的示意图,图中区域1应标色,区域 2应标色。 答案:红、绿、蓝色光的三基色的示意图中的区域1应标绿色,区域2应标白色 【明确】电视机屏幕上显现出画面的丰富多彩的颜色,都是由红、绿、蓝三色光的适当混合而得到的.这三种颜色的光是无法用其它颜色的光混合而成。 【拓展】物体会呈现五颜六色,这是由于不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反射的光的颜色决定的,某种颜色的不透明体只能反射这种颜色的光,其它颜色的光全部被吸收;透明的物体的颜色是由它透过的光的颜色决定的,某种颜色的透明体只能透过这种颜色的光,其它颜色的光全部被吸收. 【注意】无色的透明物体几乎将各种色光全部透过,白色的不透明物体几乎将各种色光全部反射,黑色的不透明物体几乎将各种色光全部吸收。 知识点3:颜料的混合,颜料的三原色 自然界的色彩种类繁多,人们可以用____________调出其它色彩,但却不能用其它颜料调出这三种颜色,因此这三种颜色称为颜料的____________。 答案:红、黄、蓝三原色 【拓展】混合颜料的颜色由组成它的颜料共同反射的色光决定。 三、拓展整合创新 类型之一:光的色散 【例1】在商店里买布时,特别是花布,为了看准颜色,要把布拿到太阳光下观察,而不是在日光灯下看,这是为什么? 解析:因为太阳光中的色光最全,而且各种色光的强度也比较均匀,照射在花布上,

(新)沪科版光的反射教案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2.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含义。 3.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4.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观察光的反射现象。 2.体验和感悟我们是如何看不见不发光的物体的。 3.经历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用实验的方法获得反射光线、入射光线跟法线位置的关系,测量反射光线与法线、入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总结探究的结论,获得比较全面探究活动的体验。 4.通过观察,理解镜面反射和漫反射的主要差异。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光反射时的规律”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态度。 2.密切联系实际,提高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和社会的意识。 3.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重点:用探究法研究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用光的反射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教学准备:氦氖激光器、刻度尺、手电筒、水、盆、光的反射演示装置图、平面镜、玻璃片、投影片、手电筒(玻璃上有1~ 2 mm缝隙的黑纸)、白纸、小平面镜、大头针、量角器、钢笔、图钉、刻度尺、透明胶条。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都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你能举例说明吗?小孔成像、影子的形成、日食和月食的形成都说明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是3×108 m/s。我们为什么能看见日光灯、烛焰?日光灯,蜡烛是光源,我们能看见光源是因为光源发出光射入我们的眼睛。 在漆黑的夜晚,我们看不到屋子里的桌子、电视,怎样才能看到呢?打开灯就能看到屋子里的东西。为什么打开灯就能看见屋子里的东西呢?所有的物体表面都反射光,我们能看到不发光的物体,就是因为它们反射的光射入了眼睛。本节我们学习有关光的反射的知识。 二、新课教学 (一)光的反射定律 演示实验1:在桌面上放一盆水,用强光的手电筒照射到水面上。 实验现象:可以看到墙壁上有明亮的光斑,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能发生反射。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在讲光的反射规律时,让我们先弄清几个光反射中的名词。 演示实验2:让氦氖激光器发出的一束光线射在平面镜上,引导学生观察一点、两角、三线。教师在黑板上画出反射图。 ?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基础知识总结

沪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第十一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平面内点的坐标特征 1、各象限内点P(a ,b)的坐标特征: 第一象限:a>0,b>0;第二象限:a<0,b>0;第三象限:a<0,b<0;第四象限:a>0,b<0 2、坐标轴上点P(a ,b)的坐标特征: x轴上:a为任意实数,b=0;y轴上:b为任意实数,a=0;坐标原点:a=0,b=0 (说明:若P(a ,b)在坐标轴上,则ab=0;反之,若ab=0,则P(a ,b)在坐标轴上。) 3、两坐标轴夹角平分线上点P(a ,b)的坐标特征: 一、三象限:a=b;二、四象限:a=-b 二、对称点的坐标特征 点P(a ,b)关于x轴的对称点是(a ,-b); 关于y轴的对称点是(-a ,b); 关于原点的对称点是(-a ,-b) 三、点到坐标轴的距离 点P(x ,y)到x轴距离为∣y∣,到y轴的距离为∣x∣ 四、平行于坐标轴的直线 (1)横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x轴,平行于y轴; (2)纵坐标相同的两点所在直线垂直于y轴,平行于x轴。 五、点的平移坐标变化规律 坐标平面内,点P(x ,y)向右(或左)平移a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a,y)或(x -a,y);点P(x ,y)向上(或下)平移b个单位后的对应点为(x,y+b)或(x,y-b)。(说明:左右平移,横变纵不变,向右平移,横坐标增加,向左平移,横坐标减小;上下平移,纵变横不变,向上平移,纵坐标增加,向下平移,纵坐标减小。简记为“右加左减,上加下减”) 第十二章一次函数 一、确定函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 1、自变量以整式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2、自变量以分式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分母不为0的数; 3、自变量以偶次方根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被开方数大于或等于0(即被开方数≥0)的数; 自变量以奇次方根形式出现,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全体实数。 4、自变量出现在零次幂或负整数次幂的底数中,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使底数不为0的数。(说明:(1)当一个函数解析式含有几种代数式时,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是各个代数式中自变量取值范围的公共部分; (2)当函数解析式表示具有实际意义的函数时,自变量取值范围除应使函数解析式有意义外,还必须符合实际意义。) 二、一次函数 1、一般形式:y=k x+b(k、b为常数,k≠0),当b=0时,y=k x(k≠0),此时y是x的正比例函数。

高中生物 3.1《细胞膜》学案 沪科版第一册

高中生物 3.1《细胞膜》学案沪科版第一册 1、简述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进行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实验,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 3、认同细胞膜作为系统的边界,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1)、细胞膜的成分和功能。(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 2、教学难点(1)、用哺乳动物红细胞制备细胞膜的方法。(2)、细胞膜对于细胞这个生命系统的重要意义。自主学习: 1、细胞作为一个基本的生命系统,它的边界就是。 2、细胞膜主要由和组成。此外,还有少量的。其中脂质约占细胞膜总量的50%,蛋白质约占40%,糖类占2%~10%。在组成细胞膜的脂质中,最丰富。蛋白质在细胞行使功能时起重要作用,因此,功能越的细胞膜,蛋白质的种类和数量越多。 3、哺乳动物在发育成熟过程中,红细胞的逐渐退化,并从细胞中排出,为能携带氧的腾出空间。 4、膜的出现是生命起源过程中至关重要的阶段,它将生命物质与分隔开,产生了原始的细胞,并成为相对独立的系统。细胞膜保障了细胞的相对稳定。

5、细胞膜能控制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交流,细胞间信息交流的方式多种多样,细胞分泌的 (如激素)随血液到达全身各处,与的细胞膜表面的受体结合,将信息传递给。 6、植物细胞在细胞膜的外面还有层,其化学物质主要是和,对植物细胞有和作用。 要点讲解: 一、细胞膜的制备体验制备细胞膜的方法:①为什么选择动物细胞?②为什么选择哺乳动物成熟的红细胞做实验材料?③怎样才能获得细胞膜?思考:制备细胞膜的时候用鸡的新鲜的红细胞稀释液可以吗?为什么? 二、细胞膜的成分 1、细胞膜的成分有哪些?各成分的比例关系如何? 2、细胞膜的功能主要和哪种成分有关?例 1、细胞膜的主要组成成分是 ( ) A、糖类和蛋白质 B、脂质和蛋白质 C、糖类和磷脂 D、糖类、蛋白质和磷脂例 2、动物细胞与植物细胞细胞膜的功能差异较大,其主要原因是构成细胞膜的成分中( ) A、脂质不同 B、磷脂不同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案全集 【新教材】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册教案 第11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11.1 平面上点的坐标 第1课时平面上点的坐标(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有序实数对的概念,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相关知识,如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构成:横轴、纵轴、原点等. 2.理解坐标平面内的点与有序实数对的一一对应关系,能写出给定的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某一点的坐标.已知点的坐标,能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描出点. 3.能在方格纸中建立适当的平面直角坐标系来描述点的位置. 【过程与方法】 1.结合现实生活中表示物体位置的例子,理解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的作用. 2.学会用有序实数对和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的点来描述物体的位置.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引入有序实数对、平面直角坐标系让学生体会到现实生活中的问题的解决与数学的发展之间有联系,感受到数学的价值. 重点难点 【重点】 认识平面直角坐标系,写出坐标平面内点的坐标,已知坐标能在坐标

平面内描出点. 【难点】 理解坐标系中的坐标与坐标轴上的数字之间的关系.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师:如果让你描述自己在班级中的位置,你会怎么说? 生甲:我在第3排第5个座位. 生乙:我在第4行第7列. 师:很好!我们买的电影票上写着几排几号,是对应某一个座位,也就是这个座位可以用排号和列号两个数字确定下来. 二、合作探究,获取新知 师:在以上几个问题中,我们根据一个物体在两个互相垂直的方向上的数量来表示这个物体的位置,这两个数量我们可以用一个实数对来表示,但是,如果(5,3)表示5排3号的话,那么(3,5)表示什么呢? 生:3排5号. 师:对,它们对应的不是同一个位置,所以要求表示物体位置的这个实数对是有序的.谁来说说我们应该怎样表示一个物体的位置呢? 生:用一个有序的实数对来表示. 师:对.我们学过实数与数轴上的点是一一对应的,有序实数对是不是也可以和一个点对应起来呢? 生:可以. 教师在黑板上作图:

沪科版必修2《研究功与功率》word学案

【课题】 3.3 研究功与功率 【学习目标】 1、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2、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3、知道功的原理。理解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理解什么是机械效率。 4、理解功率概念和计算公式,并应用解决机车牵引力问题。 【学习重点】 1.理解功的两个必要因素。理解功的计算公式。 2.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3 ?理解功率概念和计算公式,学习解决机车牵引力问题。 【学习难点】 1.理解功的物理意义及正功、负功的物理意义 2?理解功率概念和计算公式,学习解决机车牵引力问题。 【基本知识点】 「、功的概念的探究 1?我们已经知道:在力的作用下,使物体沿力的方向发生位移,我们就说力对物体做 了功。所以力对物体做功有两个必要条件;一是有力作用在物体上;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 要发生位移。 2?功的计算公式: (1)如果力的方向与物体的位移方向相同,我们已经会计算做功的值。 公式是W二F s,其含义是力的大小与位移大小的乘积。 (2)如果力F的方向与物体的位移s方向夹:?角,做功的值应如何计算? 方法探究:我们利用力的分解和已有知识来解决这个问题。 推导探究:如图物体在力 F作用下,从位置1移至位置2,发生位移s, F 与s夹:角。 我们把F分解在沿位移s的方向和垂直于位移 s的方向上。 得到分力F1和F2,根据合力的概念可以知道:合力做的功应该等 于两个分力做功的代数和。设分力做功分别为W、W2,所以有W * W2 显然有W1=F1s=Fco^- s, W2=0 ( F2与s垂直,根据做功的概念可知F2不做功)

所以W=W W2=F SCOS: (3)我们就把公式W 二FSCOS〉作为较为普遍的功的计算公式。其中F、S、a确切的 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F: _____ 力的大小__________ 。 s:_____ 位移的大小__________ 。 :■: ____ 力和位移方向的夹角____ 。 (4)公式表述:力对物体做的功,等于力的大小、位移的大小、力与位移夹角的余弦这三者的乘积。 (5)功是个标量,没有方向。 在国际单位制中,功的单位是焦耳,国际符号 J 3 .讨论: (1)若:=0,贝U W=Fs,且W>0,因为cos〉=1。这正是我们初中学过的公式。 (2)若 0< :< —, W=Fscos:,且 W>0 ,因为 cos: >0。 2 (3)若严二,W=0 ,因为cos〉=0。即F不做功。 2 (4)右■■<、?;-< 二,W=Fscos、;,但 W<0 ,因为 cos、;<0。 2 (5)若:■=二,贝U W=— Fs,且 W<0 ,因为 cos「=—1。显然,在功的计算中「角很重要, 它决定着功的正负。 二、正功和负功的含义 探究方法:把功的正负与动能定理相结合,看看正功、负功的含义 思维轨迹:动能定理W = E k2-E k1中,E k2—E k1是物体动能的变化,即末动能减初动能。 若W=0则E k2 — E k1=0,即E k2=E k1,含义是物体动能不变。 若W>0则E k2 — E k1>0,即E k2>E k1,含义是物体动能增大。 若W<0则E k2 — E k1<0,即E k2

沪科版物理八年级全一册4.1光的反射 教案

《光的反射》教案 〖自主学习、知识提练〗即教学目标 ?1.知道光在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 ?3.知道平面镜成像的特点、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教学重点〗 1.光的直线传播规律; 2.光的反射规律; 3.平面镜成像特点. 〖教学难点〗 ?①应用镜面反射改变光路的作图。 ?②对虚像的认识。 〖教学器材〗 ?幻灯片、投影仪、平面镜两块、直尺、演示三角板、量角器等等。 〖教学方法〗采取“新课程实践中的目标教学教法研究”模式 〖教学设想〗 ?本节采用“新课程实践中的目标教学教法研究”,围绕教学目标即定向自学进行设疑、析疑和解疑,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通过演示实验来验证、推导本节课的重点,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使学生在探索、分析实验的基础上掌握本堂课的教学目标。 〖教学步聚〗 一、[问题感知,情景切入] 1.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并能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2.知道光线是表示光的传播方向的直线. 3.知道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知道光在其它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比在真空中的 速度小. 4.知道光的反射现象,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用反射定律解释一些简单的问题. 5.知道镜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解释一些简单现象. 6.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并用来解释简单现象. 7.知道平面镜成像的原理和虚像的概念. 8.知道平面镜的应用.

二、[自主学习]即[教学目标] (投影幻灯片) 三、[第一次收集信息](投影幻灯片) (一)、填空题 1.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是沿_________传播的,光在真空中的速度是___________千米/秒,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真空中要_______. 2.日食、月食及影的现象都可以用__________________来解释. 3.光射到任何物体表面都可以发生__________.我们能看见许多本身不能发光的东西,是因为_______射入到我们眼睛内的结果. 4.入射角是________与_________间的夹角;反射角是_______与_______间的夹角.光在反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居在法线的_______,并且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 5.平行的入射光射到平整光滑的物体表面后反射光线方向仍保持平行,这种反射叫做_________;如果平行入射光线反射后不平行,向四周散开,这种反射叫做____________. 6.物体经平面镜反射后成_______像,像和物体到镜面距离________,像和物大小__________,像和物体的连线与镜面_______,即像和物体关于镜面对称. (二)选择题 7.镜面反射和漫反射() A.只有前者遵循反射定律; B.只有后者遵循反射定律; C.两者都不遵循反射定律; D.两者都遵循反射定律. 8.人在平面镜中成的像是() A.比人小的实像; B.和人等大的虚像; C.像到镜面的距离比人到镜面的距离大; D.和人等大的实像. 9.一个人站在穿衣镜前,他的像离他2米远,若他再离开镜面0.5米,则镜中的像离他() A、0.5米 B、1米 C、2米 D、3米 四、[问题探究] 1.人是怎样看见周围的各种东西的? 简单分析:物体发出的光射入眼内,眼逆着入射光方向看去发现物体的存在.人的眼睛是不能发光的,所以在漆黑的液晚才有“伸手不见五指”这种说法. 2.一束太阳光与水平地面成300角入射在一个小平面镜上,如果要使镜面反射出的光沿水平方向射出,平面镜应如何放置.试作出反射光路图.

沪科版八年级物理 光现象模块光的反射训练

2019-2019学年沪科版八年级物理光现象模块-光 的反射训练 一、单选题 1.当光线与平面镜成40°角入射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是() A. 40° B. 50° C. 80° D. 100° 2.如图所示,一条光线经空气和玻璃的界面时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 AA′为界面,其上方为空气 B. AA′为界面,其下方为空气 C. BB′为界面,其右方为空气 D. BB′为界面,其左方为空气 3.如图所示,入射光线与平面镜成30°角,则:() A. 入射角是30° B. 反射光线与镜面的夹角是60° C. 反射角是60° D. 入射角增大5°,反射角不变。 4.下列现象中,可以用光的反射定律解释的是( ) A. 阳光下人在地面上的影子 B. 看到岸边树木在水中的倒影 C. 泳池里的水看起来变浅 D. 露珠下的叶脉看起来变大 5.我们学过的许多成语包含了物理知识,下列成语中的“影”哪个是由光的反射形成的( ) A. 杯弓蛇影 B. 形影不离 C. 形单影只 D. 立竿见影 6.一束光线以和平面镜成30°夹角射到平面镜上,当入射角增大20°时,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 A. 100° B. 120° C. 140° D. 160° 7.关于光的反射,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光只有射到光滑平面上才能发生反射 B. 只有在镜面反射中,每条光线才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C. 在漫反射中,每条光线也遵循光的反射定律 D. 光射到不透明的物体表面上时才会发生反射 8.光射到平面镜上,入射角为15°,反射角为 A. 15° B. 20° C. 30° D. 60° 9.若入射光线与法线之间的夹角为30°,则反射角为() A. 15° B. 30° C. 45° D. 60° 10.下列关于“影”的形成,属于光的反射现象的是() A. 在阳光照射下,大树底下出现的“阴影” B. 皮影戏中的“手影” C. 立竿见“影” D. 岸边树木在河水中的“倒影”

八年级物理全册怎样描述力学案新版沪科版

6.2怎样描述力 预习案 一、预习目标及范围 1、预习目标 (1)知道力的单位是牛顿。 (2)知道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作用点。 (3)能用示意图的方法表示力。 2、预习范围 教材第6章第二节内容 二、预习要点 1.在物理学中,力的单位是_____ ,简称______,用符号____表示,这个名称是为了纪念英国科学家牛顿而命名的。 2.影响力的_____________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物理学中,把它们称为力的三要素。 3.力的示意图:在________上沿力的方向画一根带_____的线段,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上受到的力。线的_____或____代表力的作用点。同时可标注出力的大小。 三、预习检测 1.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两个力,若这两个力的三要素完全相同,则这两个力() A.一定是平衡力 B.一定不是平衡力 C.可能是平衡力 D.无法判断 2.游泳时手和脚向后划水的力和水向前推手和脚的力,在力的三要素上() A.大小、方向都相同,作用点不同 B.完全相同 C.大小相同,方向和作用点都不同 D.作用点相同,大小、方向都不同 3.对下列物体的受力分析正确的是:(不计空气阻力)() A. B.

不倒翁静止在墙角的小球 C. D. 抛出手的铅球停在斜面上的汽车 探究案 一、合作探究 1.力的三要素 学生猜想:力可以产生一些作用效果(改变形状和物体的运动状态力产生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有关,。让学生结合教材图情景及生活经验交流与讨论。 教师还可以有身边的物体来做实验: 用大小不同的力向里挤压一个皮球,引导学生观察现象。 一名同学上台演示拉拉力器的过程,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力的大小可以影响力的作用效果。 你认为还与哪些因素有关呢?猜一猜! 学生活动:1)利用身边的物体探究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2)根据教师的要求做推门的小实验。 3)教师拉学生和推学生实验。 学生活动:交流归纳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板书:影响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有三个,它们是 ,力作用的位置。在物理学中,把它们叫做力的三要素。 学生活动:举出一些生活中的力现象说明力的三要素对作用效果的影响。 2.力的单位和示意图 (1)力的单位: 对比学习:提问学生描述自己身高,强调单位的重要性,对比引入力的大小也有相应的单位来描述(力的单位是,简称,用符号表示。是为纪念而命名的。) 学生活动:学生讲述牛顿的小故事。 阅读材料:阅读课本P107信息窗的内容,学习牛顿注意观察、认真实验、积极思考科

八年级物理全册第四章第一节光的反射教案1新版沪科版

光的反射 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认识光的反射定律,能从众多的光现象中辨识出光的反射现象。 2.在实验探究中能主动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对实验现象作出总结。 3、能在实际中应用光的反射现象。 教学重、难点 1、重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培养学生的观察和收集数据以及团队合作精神等能力。 2.难点 (1)用科学探究方法探究光的反射定律。 (2)镜面反射与漫反射。 教学方法 科学探究法。 教具准备 学生分组实验 教学过程 一、课题引入 师:月亮不是光源,它本身不发光,我们看到的月光是月亮反射太阳的光;用一面镜子可将室外的阳光反射到室内,光的反射现象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能看到黑板上的字,看到桌子、看到同学、看到马路上行驶的汽车都是由于发生了光的反射,可以说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光的反射;对于光的反射,你想知道什么?或你想提出什么问题? 生甲:反射光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生乙: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 生丙:为什么光会发生反射现象? 生丁:反射光与入射光存在什么关系? 师:大家提的问题提得很好,由于时间所限,我们不可能每个问题都去研究,这节课我们先来探究光的反射有什么规律,其他问题大家可以回去查资料,回去研究。 二、新课内容 1.光的反射。 师:这是一条入射光线射到一个平面镜上,下面请问这们讨论猜想一下反射光线将沿什么方向射出?

师:请同学将其猜想在黑板上一一画出,为了便于说明标出1、2、3……如图2所示。 下面我们先表决一下,支持1的请举手,支持2的请举手,支持3的请举手。 下面我们调换一下座位,请支持1的坐在左边,请支持2的坐在中间,请支持2的坐在右边,支持1的最多,支持2的最少,不过不要灰心,真理有时掌握在少数人手里,我们现在三军对阵,如何决出胜负呢? 生:做实验。 师:做实验首先要设计实验方案,需要什么器材?怎样去做?请各组利用桌面上的实验器材:光源、一个平面镜、一个可折转的光屏、量角器、三角板、铁架台,讨论设计实验方案。 学生讨论、思考,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视指导。 师:先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其实验方案演示给全体同学看,其他组的同学要进行评议:这个设计方案行不行。 该组同学设计实验装置与课本P52图4一15相同,可在光屏上看到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全班同学给予掌声鼓励。 生:分4个人一小组做实验,找反射光线。 师:1、2、3组的实验结果,得出反射光线将沿哪个方向射出? 生:沿1方向射出。 师:有没有沿2、3方向射出? 生:没有。 师:可见光沿2、3方向射出的猜想是错误的。 师:请1的支持者站起来,通过实验证明你们的猜想是正确的,让我们用掌声向他们表示祝贺。其他同学也不要气馁,下次受到鼓励的可能就是你们。 通过实验我们找到了反射光的射出方向,谁能给这两条光线起个名字呢? 生:入射光的光线叫入射光线,反射光的光线叫反射光线。 师: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存在怎样的位置关系呢?我们还需要通过实验来研究,为了研究问题方便,我们可以把我们在塑料板上找到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路径以及平面镜所在的位置像课本P52图4一15一样在塑料板上画出来。因为两点决定一线,所以在找到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传播的路径后,点两个点就可将其传播路径画下来。 生:在纸板上画入射光线、反射光线以及平面镜的位置,找两线位置关系。 师:反射光线的位置与入射光线的位置有什么关系。 生:入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跟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相等。

沪科版42光的反射课时教案

沪科版《4.2光的反射》课时教案 时间:年月日教学目标:①了解光在一些物体表面可以发生反射。 ②认识光反射的规律,了解法线、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及入射角、反射角的含 义; ③理解反射现象中光路的可逆性。 ④了解什么是镜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教学重点:光的反射定律。 教学难点:光的反射的应用、入射角、反射角的理解。 教学方法:实验教学 活动资料:光源(激光手电筒)、平面镜、纸板、烟雾箱。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内容、步骤 师生互动策划备注 (活动目 的)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情景引入问题:我们为什么能够看见发 光的物体? 进一步引入:我们为什么 能够看见不发光的物体呢? 学生简单讨论后总结出: 物体发出的光进入了我们的 眼睛,不发光的物体是反射光 源的光进入了我们的眼睛。 凡是不发光的物体表面都 能反射光。 ⒈学生讨论,作出回答 ⒉观察发光的日光灯、白炽 灯,印证这个科学事实。 激发学生的 好奇,激发 探究的热情 光的反射规律⒈板书:光的反射 ⒉组织学生探究“光的发射定 律”(向学生介绍实验装置: 光源、平面镜、白纸板光屏。 说明各部分的作用。) 学生探究时教师介绍:入 射光线、反射光线、法线、入 射角、反射角的概念。 结论:在反射现象中,反射 角等于入射角。 补充:反射光线、入射光线 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反射光 ⒈学生按课本图4-15实验, 如实记录。(以300、450、 600 入射角射向平面镜,记录反 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位置; 量出每次的反射光线、入射 光线与法线的夹角,记录在 表格中。 ⒉分析表中数据,你能得出 什么结论? ⒊阅读反射定律的内容。 让学生理解 反射定律。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期末测试卷(含答案)

八年级数学(沪科版)(上)期末测试卷 考试时间:120分钟 满分150分 一、精心选一选(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每小题给出的4个选项中只有一个符合题意,请将所选选项的字母代号写在题目后的括号内. 1、下列各条件中,能作出惟一的ABC ?的是 ( ) A 、AB=4,BC=5,AC=10 B 、AB=5,BC=4 40A ? ∠= C 、90A ? ∠=,AB=8 D 、60A ? ∠=,50B ? ∠= ,AB=5 2、在下列长度的四根木棒中,能与4cm 、9cm 长的两根木棒钉成一个三角形的是( ). A 、 4cm B 、 5cm C 、9cm D 、 13cm 3、李老师骑自行车上班,最初以某一速度匀速行进,?中途由于自行车发生故障,停下修车耽误了几分钟,为了按时到校,李老师加快了速度,仍保持匀速行进,结果准时到校.在课堂上,李老师请学生画出他行进的路程y?(千米)与行进时间t (小时)的函数图象的示意图,同学们画出的图象如图所示,你认为正确的是( ) 4、下列语句不是命题的是………………………………………………( ) A 、x 与y 的和等于0吗? B 、不平行的两条直线有一个交点 C 、两点之间线段最短 D 、对顶角不相等。 5、在下图中,正确画出AC 边上高的是( ). (A ) (B ) (C ) (D ) 6、如果一次函数y kx b =+的图象经过第一象限,且与y 轴负半轴相交,那么( ) A .0k >,0b > B .0k >,0 b < C .0k <,0b > D .0k <,0b < 7、在以下四个图形中。对称轴条数最多的一个图形是( ). 8、如图(8),已知在△ABC 中,AD 垂直平分BC ,AC=EC ,点B 、D 、C 、E 在同一直线上,则下列结论○1 AB=AC ○2∠CAE=∠E ○3AB+BD=DE ○4∠BAC=∠ACB A B C D

沪科版数学九年级下册-圆的确定学案

圆的确定 教学目标 了解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以及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点作圆的方法,了解三角形的外接圆、三角形的外心等概念. 教学过程: 一、知识连接: 1、线段的垂直平分线有什么性质? 2、如何用尺规做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确定圆的两要素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 1、做一做: (1)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 友情提示:以点A以外的______点为圆心,以这一点与点A所连的线段为半径就可以作一个圆.由于圆心是任意的.因此这样的圆有无数个.如图(1). (2)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B.你是如何作的?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其圆心的分布有什么特点?与线段AB有什么关系?为什么? 友情提示:在AB的_________上任取一点都可以作为圆心,这点到A的距离即为半径.圆就确定下来了.由于线段AB的垂直平分线上有无数点,因此有无数个圆心,作出的圆有无数个.如图(2). (3)作圆,使它经过已知点A、B、C(A、B、C三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你是如何作的?你能作出几个这样的圆? 友情提示:要作一个圆经过A、B、C三点,就是要确定一个点作为圆心,使它到三点的距离相等.因为到A、B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是线段AB的________,到B、C两点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是线段BC的_________,这两条垂

直平分线的交点满足到A、B、C三点的距离相等,就是所作圆的圆心.因为两条直线的交点只有一个,所以只有一个圆心,即只能作出一个满足条件的圆. 作法图示 1.连结AB、BC 2.分别作AB、BC的垂直 平分线DE和FG,DE和 FG相交于点O 3.以O为圆心,OA为半 径作圆 ⊙O就是所要求作的圆 回思:过已知一点可作_____个圆;过已知两点也可作______个圆,圆心在______;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只能作____个圆,圆心在________________。 由此可得到定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个点确定一个圆. 2、有关定义 由上可知,经过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可以作一个圆,这个圆叫做三角形的外接圆(circumcircle of triangle),这个三角形叫这个圆的内接三角形. 外接圆的圆心是三角形三边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外心(circumcenter). 巩固新知: 已知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分别作出它们的外接圆,它们外心的位置有怎样的特点? 解:如下图.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

一、学生情况分析: 从上学期学生期末考试的成绩总体来看,成绩不算太好,已经开始出现两极分化,对优生来说,能够透彻理解知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也较为清楚,对后进生来说,简单的基础知识还不能有效的掌握,成绩较差。在学习能力上,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较差,在以后的教学中,应培养学生课外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学生的逻辑推理、逻辑思维能力,计算能力需要得到加强,以提升学生的整体成绩,在学习态度上,绝大部分学生上课能全神贯注,积极的投入到学习中去,少数几个学生对数学处于一种放弃的心态,课堂作业,大部分学生能认真完成,少数学生需要教师督促,这一少数学生也成为老师的重点牵挂对象,课堂家庭作业,学生完成的质量要打折扣;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还不理想,预习的习惯,进行总结的习惯,自习课专心致至学习的习惯,主动纠正(考试、作业后)错误的习惯,比较多的学生不具有,需要教师的督促才能做,教育就是培养习惯,这是本期教学中重点予以关注的。 二、教材整体分析 本学期教学内容,共计五章,知识的前后联系分析如下: 第十二章平面直角坐标系 本章以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中的经验、题材,说明在日常生活中,在生产实践军事上常常需要确定物体的坐标,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主要内容,同时也是数形结合的基础、本章还学习图形在直角坐标系中的平移,从运动的观点来体现直角坐标系的实际运用。 第十三章一次函数 本章通过变量间关系的考察、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并且进一步探究一次函数这个函数家族中最简单的函数、我们希望解剖一次函数、使学生了解函数的有关性质和研究方法、并初步形成利用函数的观点认识现实世界的意识和能力。

第十四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 本章主要学习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以及命题与证明等几何知识。本章是在学生对几何结论具有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概念和结论的学习,比较系统的对证明的思维方法和表达形式展开研究。第一节呈现出三角形边角关系,对三角形的分类以及高、中线、角平分线等有一个认识;第二节给出了命题、定理的概念,为几何推理证明打下坚定的基础;第三节给出了三角形外角和定理,并进行了严格的证明。 第十五章全等三角形 本章教学内容是研究全等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研究其基本性质,促进学生对几何知识的认识,发展几何证明的能力。 第十六章轴对称图形与等腰三角形 轴对称是现实生活中广泛存在的一种现象,本章首先学习轴对称的基本性质,欣赏并体验轴对称,密切数学与现实之间的联系,认识、描述图形形状和位置关系,进而学习与轴对称有关的图形如等腰三角形、角等内容,研究它们的性质和判定以及应用,发展图形意识。 三、本学期教学目标: 通过本学期的学习,掌握平面直角坐标系,学习变量间的关系、让学生初步体会函数的概念、并且进一步探究一次函数三角形中的边角关系,以及命题与证明等几何知识全等三角形以及三角形全等的条件、直角三角形全等的特殊条件,研究其基本性质,促进学生对几何知识的认识,发展几何证明的能力。通过轴对称的基本性质的学习,欣赏并体验轴对称,要使学生认识平移、旋转、和中心

电从哪里来学案(全章) 沪科版3

第十七章电从哪里来 第一节电能的产生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常见电池的结构、性能及使用注意事项,在生活中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电池。 2、了解目前常用的几种发电方式中能量的转化过程、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情况。 3、了解各种电池和火力发电方式存在环境污染,提高学生的环境保护意识。 二、重点与难点 重点:了解常见的干电池、蓄电池、太阳能电池和燃料电池的能量转化特征,以及它们的主要结构;知道干电池和蓄电池能够造成环境污染。 难点:能量之间的转换 三、学习活动 (一)电池 1、化学电池: (1)电池是把能转化为能的装置,化学电池是把能转化为能。 (2)化学电池提供的是电,其电流的和不随时间变化;给家庭电路提供的是电,其和随时间做周期性变化。交流电每秒变化的次数称为。我过交流电的频率是。(3)观察干电池的构造,认清哪是正极,哪是负极? (4)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V,n节干电池串联的总电压是V。(5)为什么说化学电池对环境有污染,应该处理废旧电池? 2、蓄电池 (1)蓄电池充电时,把能转化为能,使用时把能转化为能。 (2)一个铅蓄电池的电压是V,3个铅蓄电池串联电压是V。(3)与普通干电池相比,蓄电池的优点是什么? 3、太阳能电池 (1)太阳能电池是将能转化为能的装置。 (2)与普通的化学电池相比,太阳能电池最大的优点是什么? 4、燃料电池 (1)燃料电池是通过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燃料电池利用、等做燃料。

(2)燃料电池的优点是什么?(从效率、环保角度回答) (二)发电机 1、发电机是一种把能转化为能的装置。 2、常见的发电方式有、和等。 3、列举火力发电、水力发电和核能发电的工作过程、能量的转化过程及优缺点。 4、我国建造的第一座核电站是。 5、你还知道哪些发电方式? 四、应用与训练 1、电池是一种把能转化为能的装置,电池提供的是电。 2、常用的电池是电池和电池,它们是把能转化为能的装置。另外还有电池和电池。 3、也是一种把其他形式的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能提供更充足、更强大的电能。目前常用的发电方式有、和等。 4、1991年我国建成的中型核电站是,1994年我国建成的大型核电站是 。 5、我国常用的干电池电压是,蓄电池电压是。要得到6V 的电压,需要个干电池或者个蓄电池联使用。 6、燃料电池是通过反应产生电能的装置。燃料电池利用、等做燃料。 燃料电池的优点是。 7、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蓄电池的主要优点是体积小,容量大 B、氧化银电池能够把太阳能转化为电能 C、干电池可以反复使用,反复使用 D、蓄电池是一种可以多次使用的电源 6、下列装置中不是电源的是() A、干电池 B、蓄电池 C、发电机 D、电动机 五、当堂测试 1、请你把下列相对应的能量转化连接起来 火力发电站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沪科版八年级数学上学期期末试卷

八年级数学期末试卷 考试范围:沪科版八上全册。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40分) 1.下面四个交通标志图中为轴对称图形的是( ) A . B . C . D . 2.点A 在y 轴的右侧,x 轴的下方,距离每个坐标轴都是2个单位长度,则点A 的坐标是( ) A .()2,2 B .()2,2- C .()2,2-- D .()2,2- 3.下列长度的三条线段能组成三角形的是( ) A .1,2,4 B .3,5,8 C .5,5,11 D .4,9,6 4.函数y = 1 x x -的自变量x 的取值范围是( ) A .x ≠1 B .全体实数 C .x ≤1 D .x >1 5.下列命题中是真命题的是( ) A .对顶角相等 B .内错角相等 C .同旁内角互补 D .同位角相等 6.如图,OP 平分∠AOB ,PC ⊥OA 于C ,点D 是OB 上的动点,若PC =6cm ,则PD 的长可以是( ) A .3cm B .4cm C .5cm D .7 cm 7.若实数m 、n 满足等式︱m ?2︱+4n -=0,且m 、n 恰好是等腰△ABC 的两条边的边长,则△ABC 的周长是( )

A .12 B .10 C .8 D .10或8 8.如图,∠ACB =90°,AC =BC ,AD ⊥CE ,BE ⊥CE ,若AD =3,BE =1,则DE =( ) A .1 B .2 C .3 D .4 9.如图,在射线OA ,OB 上分别截取OA 1=OB 1,连接A 1B 1,在B 1A 1,B 1B 上分别截取B 1A 2=B 1B 2,连接 A 2 B 2,…按此规律作下去,若∠A 1B 1O =α,则∠A 10B 10O =( ) A .10 2 α B .9 2 α C . 20α D . 18 α 10.甲、乙两辆汽车沿同一路线从A 地前往B 地,甲车以a 千米/时的速度匀速行驶,途中出现 故障后停车维修,修好后以2a 千米/时的速度继续行驶;乙车在甲车出发2小时后匀速前往 B 地,比甲车早30分钟到达.到达B 地后,乙车按原速度返回A 地,甲车以2a 千米/时的速度返回A 地.设甲、乙两车与A 地相距s (千米),甲车离开A 地的时间为t (小时),s 与t 之间的函数图象如图所示.下列说法:①a =40;②甲车维修所用时间为1小时;③两车在途中第二次相遇时t 的值为5.25;④当t =3时,两车相距40千米,其中不正确的个数为( ) A .0个 B .1个 C .2个 D .3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