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

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61页

常见恶性肿瘤诊疗规范 第一节鼻咽癌 【病史采集】 1.有无耳鼻症状如鼻塞、鼻出血或回缩性血涕、耳鸣 及听力下降等。 2.有无上颈部无痛性进行性增大的肿块。 3.有无头痛。头痛部位多位于颞顶部、顶枕部、额部或普遍性头痛,常呈持续性钝痛。 4.有无颅神经受累,常以Ⅲ、Ⅴ、Ⅵ对神经受累多见。 5.询问与鼻咽癌发病可能的相关因素,如遗传因素、地理环境与生活习惯、某些化学致癌物质刺激及某些微量元素摄入不平衡(高镍饮食)等。 【物理检查】 1.头颈部检查:应检查鼻腔、口咽、外耳道、鼓膜、 眼眶、软腭有癌肿向外扩展。 2.眼部检查:是否有视力减退或丧失、突眼、眶内肿 块、上睑下垂伴眼球固定。 3.颈部淋巴结检查:是否有单侧或双侧颈淋巴结肿大。 4.颅神经检查:是否有颅神经受累的表现。 5.全身检查:有无远隔部位转移的表现。远处转移常 以骨、肺、肝等部位多见。 【辅助检查】

1.间接鼻咽镜或纤维鼻咽镜检查。 2.鼻咽部活组织检查。 3.鼻咽及颈部肿块针吸细胞学检查。 4.影像诊断学检查,如鼻咽部CT或MRI检查、鼻咽侧 位及颅底片等。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如VCA - IgA和EA - IgA 测定。 【诊断要点】 1.对有头痛、耳鼻症状和颈淋巴结肿大等三大症状或其中之一者,需作鼻咽部检查,以排除鼻咽癌。 2.鼻咽部检查发现鼻咽肿物、溃疡坏死、出血等异常 病变。 3.鼻咽部活组织检查是确诊依据。鼻咽涂片脱落细胞检查可作辅助诊断,但不能单独作为确诊的依据。 4.鼻咽或颈部肿块细针穿刺检查找到癌细胞。 5.EB病毒血清免疫学检查,对确诊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6.影像诊断学检查,有助于确定病变范围。 7.病理学分类:分为高分化鳞癌、低分化鳞癌(其中包括泡状核细胞癌)、未分化癌和其它类型的癌四种类型。 8.临床分型: (1)根据肿瘤生长形态分为浸润型、菜花型、结节型 和溃疡型。

ZD-2001体外电场热疗机简介

ZD-2001体外电场热疗机 设备简介 该仪器应用高频电磁场,能在患者病灶处转化为热能,进而达到杀菌、抑菌、止痛、促进血液及淋巴循环,增强免疫系统功能,最终达到消除炎症的目的。 设备特点 该设备采用非介入治疗模式,无创、无痛、疗效显著,能迅速改善临床症状。其独特的高频输出频率,使透热深度可达27cm,可治疗不同深度的病变组织。全电动“C”型治疗臂可灵活调整方向,适用于不同病人、不同病变部位;智能实时测温系统,可连续实时测量透热部位的温度,独特的风冷设计,防止皮肤烫伤,增强有效穿透深度;先进的控制软件,具有完善的病例管理系统及打印功能。 治疗特色 由于热疗使炎症组织的通透性增加,药物更易扩散,组织的吸收及代谢更好,从而达到综合治疗炎症的目的。临床反映对前列腺炎和前列腺增生效果显着。这种利用生物物理的方式达到治疗目的非手术疗法在治疗过程中几乎不对患者构成损伤和痛。低损伤和微创介入治疗是近年来世界卫生组织(WHO)极力提倡的,代表了当今医疗和康复器械的发展方向。治疗效果治疗精确、灭菌全面、疗程更短、杜绝复发。 适用范围 急慢性前列腺炎、良性前列腺增生、尿道炎、睾丸炎、附睾炎、病毒疣、膀胱炎、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胀痛、睾丸坠痛、性功能障碍、尿路感染、男性不育等。治疗原理:治疗系统集热效应、磁疗为一体,对于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以及泌尿系统验证,有着非常明显的治疗效果。 原理 一,热效应使前列腺部内部温度升高,血管扩张,以改善前列腺血液循环,增加腺泡,腺管的通透性,有利于前列腺产生多种免疫球蛋白和合成具有抗感染作用的含锌多肽,增强大小吞噬细胞的功能,促进局部炎症的消散吸收。二,磁场能缓解横纹肌平滑肌痉挛,降低肌张力,皮肤感觉神经的兴奋性,减轻炎性肿胀对神经末梢压迫作用,纠正由于缺血、缺氧、水肿致痛物质聚集所致疼痛。三,脉冲按摩能使充盈腺体活力减小,有利于药物的渗透吸收达到治疗目的。 优点 体外电场热疗机主要由高热短波源,体外电机和微波控制系统组成,具有以下优点: (一)治疗范围广,临床应用对前列腺炎,前列腺增生有效率达到90%以上,而且对盆腔炎、附件炎、膀胱炎、生殖道感染疾病等有显著疗效。是目前治疗各种妇科病,泌尿性疾病后遗症的首选仪器。 (二)非接触式治疗,对正常组织无任何损伤,病人无任何痛苦。 体外电场热疗机对疾病的治疗机理是体外高能短波源的光热透热疗法,病变组织在受热作用后血管扩张,血流加速,组织的供氧和营养物质加强,代谢废物排泄加快,免疫力增强,吞噬细胞活动加强,使致病源及代谢毒物得以消除,最终使炎症消除,达到治疗目的。

体外高频热疗机治疗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体外高频热疗机治疗前列腺炎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高频热疗机治疗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方法对120例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患者,按随机方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 热疗组:采用 体外高频热疗仪,嘱患者仰卧,将上下电极分别于耻骨联合上缘和腰骶部对置, 1周2次,40min/次,8次一疗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治疗。结果体外高频热疗 组有效率83.13%。对照组有效率49.23%。经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存在显著差异( P>0.05)。结论体外高频热疗技术治疗性病后慢性前列腺炎,疗效显著。 【关键词】体外高频热疗慢性前列腺炎 前列腺炎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发病机制复杂。前列腺炎是因感染 所导致的急慢性炎症,可引起全身或局部症状。目前西医治疗对前列腺炎的治疗有 局限性,前列复方饮联合微波热疗对前列腺炎的治疗有很大疗效。我科自2009~2012年抗生素联合微波热疗治疗前列腺炎60例,取得良好疗效。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120例病人均为住院病人,他们均有不同程度的尿频、尿急、 尿痛、尿无力、尿分叉等症状,部分有乏力、头晕、失眠等神经衰弱症状、还有 的出现性功能减退症状。直肠指检大部分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前列腺压痛,前列腺 质地偏硬、不均质,有小硬结。B超检查:显示前列腺组织结构界限不清楚、紊乱,包膜回声增强,内部光点不均匀。 1.2治疗方法将120例患者分成热疗组60例(A组)和对照组60例(B组)。(1)A 组采用HG-2000体外高频热疗机治疗。病人热疗前排空大小便,仰卧于绝缘塑胶 床上,耻骨联合水平腹、背侧各置一圆形电极板,距离皮肤5~7cm,启动电脑 操作系统,使高频电磁波透射至前列腺内。最大输出功率1200W,工作频率 13.56MHz,温度显示43.5℃,每次热疗时间40min,1次/2d,10次为1个疗程。 同时口服左氧氟沙星片0.2g,2次/d。连服2周。疗程结束后1周复查。(2)B组 仅口服左氧氟沙星0.2g,2次/d。连服2周,复查。 1.3疗效评价:⑴显效:症状消失,前列腺液涂片镜检:白细胞<10个/HP,卵 磷脂小体+++~++++;⑵有效:症状明显缓解, 前列腺液图片镜检:白细 胞>10个/HP,卵磷脂小体>+;⑶无效:症状及各项指标无明显变化。 1.4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下X2 检验。 2 护理 2.1心理支持 护士根据病人的年龄、职业等个性特点实施心理护理,鼓励安慰病人,介绍 成功的治疗实例,并向病人及家属详细介绍治疗原则、操作工程及治疗的优越性 和先进性。 2.2热疗护理 2.2.1热疗前准备了解患者相关情况,及时向患者说明注意事项。病人治疗前尽量少喝水,尽可能的排尽尿,摘除患者身上的一切金属及具有磁性的物品,以 免发生烫伤。 2.2.2热疗中护理认真评估患者对热的耐受程度,治疗过程中护士应密切观察病情变化,了解治疗的副作用,当热疗加温至42.5℃时,因体温升高可使循环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因此应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若出现面色苍白!冷汗,应警惕虚脱或低血容量性休克。治疗过程中患者出汗较多,应用毛巾及时擦干汗

妇科五大常见疾病诊疗规范

子宫肌瘤 子宫肌瘤是女性生殖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临床表现及诊断要点】 1.月经改变:最常见症状,主要表现为经量增多,经期延长,周期缩短。 2.腹部包块:肌壁间肌瘤;粘膜下肌瘤,逐渐增大,突向腹腔,当增大》3月妊娠大小时, 于耻骨联合上可触及硬且活动的肿块,清晨膀胱充盈将子宫推向上方时更易扪及。 3.压迫症状:子宫肌瘤增大时,可出现压迫症状。宫体下段前壁的肌瘤,压迫膀胱,影响 膀胱充盈而发生尿频、尿急、排尿困难、尿潴留。子宫肌瘤生长于子宫后壁,特别位于 子宫体下段或宫颈,可以压迫直肠引起便秘,甚至排便困难。 4.不孕。 5.继发贫血:长期月经过多可导致继发贫血。 6.妇科检查:子宫增大,质硬,表面不规则,结节状突起。 7.B超检查:最常见,声像图显示肌瘤区为边界清晰的实质性低回声、等回声或中回声, 中间常有稀疏光点。 【治疗】治疗应根据患者年龄、生育要求、症状及肌瘤部位、大小、数目全面考虑。 1、非手术治疗(保守治疗): 1)随访观察:肌瘤较小且无症状,尤其是近绝经期妇女。但需定期随访,可期3-6个月复查1次,随访中如发现肌瘤增大或症状明显时,再考虑进一步治疗。 2)药物治疗:适应症:年轻要求保留生育功能者;子宫<2 月妊娠子宫大小;近绝经年 龄,肌瘤较小,症状轻;全身情况差,不能胜任手术者。 主要药物: (1)雄激素: 常用药物:丙酸睾丸酮25mg 肌注,每5日一次,月经来潮时,肌注,每日一次, 共3次,总量小于300mg。 (2)黄体生成激素释放激素(LHRH)类药物 适应症:术前辅助治疗;子宫肌瘤合并不孕者;有合并症暂不能接受手术者;更年 期或近绝经患者。 用法:LHRHa 150 ug,肌肉注射,每月一次,连续用3-6个月。 (3)孕三烯酮:孕三烯酮2.5mg,口服,每周2次,连服3~6个月。用药期间注意肝 功能情况,每月查肝功一次,若异常则停药。 (4)抗雌激素制剂|:三苯氧胺 10mg Bid×3-6月;或米非司酮12.5-25mg口服,每日一次,共3个月。 2、手术治疗: ⑴肌瘤切除术:适用于35岁以下未婚或已婚生育,希望保留生育功能的患者。 术式:经腹或腹腔镜下切除肌瘤;子宫粘膜下肌瘤经阴道或宫腔镜切除。 ⑵子宫切除术(全宫或次全宫,筋膜内子宫切除):适用于患者无生育要求,子宫≥2.5月妊娠大小,月经多伴失血性贫血,肌瘤生长较快,有膀胱或直肠压迫症状,保守治疗失败或肌瘤切除后复发。 术式:子宫次全切除术;子宫全切除术。 卵巢外观正常者可保留卵巢。若患者已绝经,在征得患者同意后可同时行双侧附件切除,若患者不愿意切除也可保留。

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肺癌诊疗方案

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肺癌诊疗方案 一、诊断 (一)疾病诊断 诊断标准:参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医政司编《中国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第六分册·原发性支气管肺癌》。 1. 病史和症状 ﹙1﹚对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呛咳,反复痰中带血时应予警惕,特别是在40岁以上的男性,但青年也不能排除肺癌的可能性。 ﹙2﹚慢性咳嗽者,当咳嗽性质发生改变,肺部局限性炎症反复发作,也应警惕。 ﹙3﹚对长期吸烟、慢性咳嗽,有家族肿瘤病史者,以及对某些有害物质长期接触史者,应列为重点定期检查。 ﹙4﹚对诊断为肺结核者,经抗痨治疗无效或治疗后病灶好转而又出现新的病灶者,应进一步检查来排除肺癌。 ﹙5﹚对一些肺外表现如恶病质,内分泌改变表现的异位甲状腺素、高钙血症(鳞癌),抗利尿素分泌失常的低钠血症 (小细胞癌),异位ACTH分泌为主的Cushing综合征(小细胞癌)。骨骼方面如杵状指(趾),增生性关节病。神经肌肉方面可出现肌无力综合征 (小细胞癌)。周围神经炎病,多发性肌炎。皮肤方面可出现皮肌炎、黑棘皮病、硬皮病等,出现以上情况时都应注意。 2. 体征:全面细致检查,注意淋巴结肿大、皮下结节、静脉充盈、骨关节、神经系统等。 3. 影像学诊断:X线检查对肺癌诊断价值很大,其确诊率可达80%以上。中心型肺癌常以局限性肺气肿、肺不张、阻塞性肺炎,肺门增宽、肺门块影为特征;周围型肺癌常见肺部单发结节、孤立性块影,肺炎型或粟粒型肺浸润。支气管造影可明确支气管的狭窄、梗阻及充盈缺损情况。CT为70年代发展起来的诊断方法,CT的密度分辨力高,可分辨出组织间0.5%的X线衰减密度,而普通X线片为2.8%,其次CT的横断面无影像重叠,故能显示隐蔽部位的肿瘤,如胸膜下,肺周围、纵隔旁的病变。

体外高频热疗机及免疫治疗机的临床应用

体外高频热疗机和免疫治疗机的临床应用 肿瘤治疗现状 肿瘤热疗-绿色疗法 1 肿瘤热疗是国际上继手术、放疗、化疗和免疫治疗之后的第五大疗法。是治疗肿瘤的一种全新的独特手段。 2 热疗能够有效地杀伤恶性肿瘤细胞,提高病人的生存质量,同时对病人自身组织毫无损伤,因此被国际医药界称为绝对绿色的-绿色疗法。 3肿瘤热疗机于二十世际九十年代用于临床,目前已更新第三代产品。 肿瘤血管特点 ?肿瘤血管特点:(1)形态异常:肿瘤血管受肿瘤组织压迫,盘旋、扭曲、狭窄、形成瘤内血栓或闭塞; ?(2)毛细血管壁由单层内皮细胞和缺乏弹性基底膜的外膜组成,管壁在高温、压力增高的情况下,脆弱易破裂; ?(3)肿瘤组织毛细血管的大量窦状隙,在正常情况下处于开放状态,加之肿瘤血管神经感受器不健全,对温度的感受性差,致使温度升高,但血流不增加或增加甚少。 二、高热可选择性杀灭癌细胞 热疗的生物学原理 ?由于血管的以上特点,使得正常组织与肿瘤组织在同样条件下加温,肿瘤组织滞热多,温升高,其温度差可达5-10℃。 ?在同样的加温条件下,对正常组织无损害。 ?而这种温度差会使肿瘤组织的微血管破裂,肿瘤组织血管血流淤滞,形成血栓,肿瘤组织缺氧、PH下降、能量缺乏,肿瘤细胞膜通透性增加,溶酶体增多和活化,最后导致细胞死亡。 肿瘤高频热疗机 高热对正常组织的影响 ?皮肤和皮下脂肪对<45℃加温能良好耐受,哺乳动物完整的皮肤产生早期热损伤的临界温度为45℃。 ?与皮肤皮下组织相比,局部加温疗法对较深在的脏器和组织一般不宜发生热损伤。食管对热的耐受性高于胃肠。 技术原理 ?应用频率为13.56Mhz的电磁波,在两极板之间形成电容加热场,人体作为介质在电容场内吸收电能并转化为热能,热能在肿瘤组织内堆积温度升高,抑制肿瘤细胞合成。 热对肿瘤细胞具有直接杀伤作用 肿瘤热疗治疗肿瘤的原理 ?实验证明:当肿瘤组织温度升高至41-45度,并维持30 分钟以上,可杀灭肿瘤细胞。 ?高热使肿瘤细胞膜最先受到破坏,同时高热抑制DNA、RNA 和蛋白的合成,使癌细胞增殖受到抑制,导致癌细胞死亡。 ?高热使癌细胞中溶酶体的活性升高,加速癌细胞死亡。 ?高热抑制了癌细胞的呼吸,导致无氧糖酵解增加而乳酸增加促进溶酶体的活性升高,最终导致癌细胞死亡。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标准

癌症疼痛诊疗规 (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其中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脏痛。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枪击样疼痛。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

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 一、概述 恶性淋巴瘤(也称为淋巴瘤)是我国最常见的十大肿瘤之一。根据《中国肿瘤登记年报》公布的数据,2003年至2013年,恶性淋巴瘤的发病率约为5/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规范我国淋巴瘤诊疗行为,提高诊疗水平,改善患者预后,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医政医管局委托中国抗癌协会肿瘤临床化疗专业委员会,制订我国常见病理类型恶性淋巴瘤的诊疗规范。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检查结果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血沉、乙肝和丙肝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或)活检等。对于存在中枢神经系统受侵危险的患者应进行腰穿,予以脑脊液生化、常规和细胞学等检查。对NK/T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

(四)影像学检查 常用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为CT、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y-computed tomography,PET-CT)、超声和内窥镜等。 1.CT:目前仍作为淋巴瘤分期、再分期、疗效评价和随诊的最常用影像学检查方法,对于无碘对比剂禁忌证的患者,应尽可能采用增强CT。 2.MRI:对于中枢神经系统、骨髓和肌肉部位的病变应首选MRI 检查;对于肝、脾、肾脏、子宫等实质器官病变可以选择或者首选MRI 检查,尤其对于不宜行CT 增强者,或者作为CT 发现可疑病变后的进一步检查。 3.PET-CT:除惰性淋巴瘤外,PET-CT 推荐用于有条件者的肿瘤分期与再分期、疗效监测、肿瘤残存及复发时的检查;PET-CT 对于疗效和预后预测好于其他方法,可以选择性使用。 4.超声:一般不用于淋巴瘤的分期。对于浅表淋巴结和浅表器官(如睾丸、乳腺)病变的诊断和治疗后随诊具有优势,可以常规使用;对于腹部、盆腔淋巴结可以选择性使用;对于肝、脾、肾、子宫等腹盆腔实质性器官的评估,可以作为CT 和MRI 的补充,尤其是不能行增强CT 时。超声可用于引导穿刺活检、胸腹水抽液和引流。 (五)病理诊断 病理诊断是淋巴瘤诊断的主要手段。病理诊断的组织样本应首选切除病变或切取部分病变组织。如病变位于浅表淋巴结,应尽量选择颈部、锁骨上和 腋窝淋巴结。粗针穿刺仅用于无法有效、安全地获得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的患者。初次诊断时,最好是切除或切取病变组织。对于复发患者,可以通过粗针或细针穿刺获取的病变组织来诊断。淋巴瘤的病理诊断需综合应用形态学、免疫组化、遗传学及分子生物学等技术,尚无一种技术可以单独定义为金标准。

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制度与流程

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制度与流程为规范我院肿瘤诊疗行为,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降低医疗费用,减轻患者负担,根据《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卫办医管发〔2010〕153号)通知精神,结合我院实际情况,制订本制度与流程。 一、严格遵守《卫生部办公厅关于开展市、县级医院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试点工作的通知》中的要求。 二、八个常见肿瘤规范化诊治指南: 1.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2.肝细胞肝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3.宫颈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4.结直肠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5.乳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6.食管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7.胃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8.胰腺癌规范化诊治指南 三、相关科室成立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工作组,组长为科主任。在科室培训学习相关理论知识,针对本科实际情况,对照指南制订易操作的本科诊疗规范。 四、对肿瘤化学治疗药物的超常规、超剂量、新途径的用药方案,由临床医师和临床药师通过病例讨论确定。 五、药剂科对相关科室提供必要的相关化疗药物信息,为此类特殊药品的新制剂、新采购药品提供详细的使用说明文件。

六、在工作过程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联系医务科,医务科及时向分管院长汇报,分管院长组织相关专家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医务科按整改意见以书面的形式通知相关科室。 七、常见肿瘤规范化诊疗诊治流程: 1.肺癌规范化

2.肝癌诊断流程 发现肝脏占位 <1CM 1-2CM >2CM AFP ≥ 200ng/ml a AFP <200ng/ml 间隔3月复查超声及AFP b 肿物保持稳定18-24个月 恢复每6个月监测 肿物增大 根据大小进入相应流程 2种动态显像检查c 均为肿瘤典型表现 1种为肿瘤典型表现 无典型肿瘤表现 无典型肿瘤表现 任何1种动态显像检查 典型肿瘤表现 活检d 阳性 阴性 重复活检或影像学随诊 诊断原发性肝癌

各类肿瘤的治疗原则

各类肿瘤的治疗原则

第四章各类肿瘤的治疗原则 一、头颈部恶性肿瘤 头颈部恶性肿瘤是指颅底到锁骨上、颈椎前这一解剖范围内的所有恶性肿瘤,这些肿瘤可以来源于耳鼻咽喉、口腔、涎腺、头面部软组织、颈部软组织和甲状腺等部位,一般不包括颅内、颈椎及眼内的肿瘤。头颈部的恶性肿瘤大部分为鳞癌。本章只讨论鼻咽癌、鼻腔和鼻旁窦恶性肿瘤、喉癌和甲状腺癌。 【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原则】 1.抗肿瘤药物治疗前需取得明确的病理学或细胞学诊断,治疗期间应定期评估疗效。 2.头颈部恶性肿瘤的治疗方法复杂,各种治疗手段间的配合繁复,对个体化的要求较高,因此建议在有经验的中心治疗,并且以综合治疗组(MDT)的形式开展。 3.头颈部恶性肿瘤的各种治疗手段可能造成并发症,疾病本身和治疗都可能影响患者的营养状况,因此需重视患者的营养支持治疗、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还需重视患者的对症治疗和护

理。在制定治疗计划时,应充分考虑到患者的耐受性。 4.患者的合并症会影响诊断、治疗、预后和生活质量。合并症评价应在治疗前完成,在制定整个治疗计划时应考虑合并症因素。 5.应重视生活质量的评估与改善。 6.由于同步化放疗的效果优于单纯放疗或序贯化放疗,但不良反应较重。因此建议在有经验的中心进行,并需重视不良反应的处理。 7.鼓励患者戒烟、戒酒,以免降低疗效。 (一)鼻咽癌 鼻咽癌传统上的标准治疗是放疗,但这一疾病在头颈部肿瘤中最易发生远处转移,并且局部晚期鼻咽癌在单纯放疗后局部复发率也较高,化疗在本病的治疗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适用范围和治疗目标】 1.同步放化疗和辅助化疗:对于局部晚期的鼻咽癌患者,同步化放疗序贯辅助化疗,与单纯放疗相比,可降低局部、区域和远处复发率,提高无进展生存率和总生存率。这一治疗策略适于T1-2aN1-3M0以及T2b-4 N0-3M0的患者。在同步化放疗后可加用。

深部热疗在艾滋病相关肺炎中的应用

深部热疗在艾滋病相关肺炎中的应用 发表时间:2015-12-04T13:32:34.140Z 来源:《航空军医》2015年4期作者:吕明张春梅刘海霞 [导读] 山东省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深部热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其能通过能量作用有效控制急性期炎症反应和疾病的进展。 吕明张春梅刘海霞 山东省淄博市第四人民医院 255000 【摘要】目的:探讨深部热疗在艾滋病相关肺炎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2年7月到2015年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艾滋病相关肺炎患者26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3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深部热疗。结果: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6%,对照组为46.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与咳嗽消失时间都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深部热疗在艾滋病相关肺炎中的应用能取得更好的效果,有利于患者症状的恢复,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关键词】艾滋病相关肺炎;深部热疗;体温;咳嗽 艾滋病又称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是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以T4(CD4+)淋巴细胞受损为主要特征的细胞免疫功能不全性疾病【1】。我国艾滋病病毒感染者逐渐增加,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深部热疗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其能通过能量作用有效控制急性期炎症反应和疾病的进展。本研究具体探讨了深部热疗在艾滋病相关肺炎中的应用方法与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12年7月到2015年2月选择在我院进行诊治的艾滋病相关肺炎患者26例,纳入标准: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及X线检查结果确诊为艾滋病相关肺炎;治疗期间无死亡发生;经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艾滋病确认中心查HIV-1抗体阳性(免疫印迹法);肺部病变短期内变化不大,或对正规抗生素治疗无反应;纵隔或全身淋巴结肿大;患者知情同意且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批准。排除标准:合并严重的疾病或其他感染患者;临床资料不完整者。其中男16例,女10例;年龄最小24岁,最大78岁,平均年龄59.52±4.42岁;入院平均体温为38.81±0.84℃;婚姻状况:在婚20例,不在婚6例;发病后至确诊时间为1-12个月,平均为4.55±1.28个月。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13例,两组的上述基线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治疗方法 对照组:根据病人临床特点及微生物检查结果采取不同的基础治疗,给予头孢哌酮、阿奇霉素、左旋氧氟沙星等加强抗感染治疗;给予抗病毒、调节免疫及对症,加强支持治疗;给予异烟肼、利福平、乙胺丁醇、吡嗪酰胺抗痨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深部热疗治疗,采用TYHP700-1体外高频热疗机进行患侧胸腔的深部热疗,根据患者实际耐受情况设定治疗功率500-1000W,治疗时间40-60min,每16为1周期,共治疗2个周期。 1.3 观察指标 综合疗效: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实验室指标完全改善为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实验室指标明显改善为有效;治疗后无达到上述标准为无效。对比观察两组的体温恢复正常时间与咳嗽消失时间。 1.4 统计方法 用SPSS13.0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等级资料对比采用轶和检验,计数数据组间对比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综合疗效对比 经过观察,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84.6%,对照组为46.2%,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两组综合疗效对比(n) 3 讨论 在艾滋病患者中,肺部是最多见的受累器官,且肺部条件致病原感染往往是艾滋病的首发症状,因此可能在呼吸内科首诊。艾滋病患者肺部感染的常见病原体有分枝杆菌、真菌、肺炎链球菌、巨细胞病毒、肺孢子菌等。相比单纯性肺部感染,艾滋病患者合并的肺部感染往往症状严重,病情疾病进展迅速,极易发展为重症肺炎。 当前研究显示,与其他感染靶器官相比,肺脏可能是艾滋病病毒增殖和复制的主要场所,引起肺部机会性感染的病原体以原虫,真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1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1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严重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疼痛发生率约为25%;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如果得不到缓解,患者将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患者的焦虑、抑郁、乏力、失眠、食欲减退等症状,严重影响患者日常活动、自理能力、交往能力及整体生活质量。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癌痛诊疗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癌痛的原因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肿瘤转移累及骨等组织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检查操作、放射治疗,以及细胞毒化疗药物治疗后产生。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包括其他合并症、并发症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及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是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

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括躯体痛和内脏痛。躯体性疼痛常表现为钝痛、锐痛或者压迫性疼痛。内脏痛通常表现为定位不够准确的弥漫性疼痛和绞痛。 (2)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于外周神经或中枢神经受损,痛觉传递神经纤维或疼痛中枢产生异常神经冲动所致。神经病理性疼痛常被表现为刺痛、烧灼样痛、放电样痛、枪击样疼痛、麻木痛、麻刺痛。幻觉痛、中枢性坠、胀痛,常合并自发性疼痛、触诱发痛、痛觉过敏和痛觉超敏。治疗后慢性疼痛也属于神经病理性疼痛。 2.疼痛按发病持续时间分为急性疼痛和慢性疼痛。癌症疼痛大多表现为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相比较,慢性疼痛持续时间长,病因不明确,疼痛程度与组织损伤程度可呈分离现象,可伴有痛觉过敏、异常疼痛、常规止痛治疗疗效不佳等特点。慢性疼痛与急性疼痛的发生机制既有共性也有差异。慢性疼痛的发生,除伤害感受性疼痛的基本传导调制过程外,还可表现出不同于急性疼痛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机制,如伤害感受器过度兴奋、受损神经异位电活动、痛觉传导中枢机制敏感性过度增强、离子通道和受体表达异常、中枢神经系统重构等。 三、癌痛评估 癌痛评估是合理、有效进行止痛治疗的前提。癌症疼痛评估应当遵循“常规、量化、全面、动态”评估的原则。 (一)常规评估原则。 癌痛常规评估是指医护人员主动询问癌症患者有无疼痛,常规评估疼痛病情,并进行相应的病历记录,应当在患者入院后8小时内完成。对于有疼痛症状的癌症患者,应当将疼痛评估列入护理常规监测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淋巴瘤诊疗规范(2018年版) 一、概述 淋巴瘤(lyphoma)是我国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公布的数据,2014年我国淋巴瘤的确诊发病率为10万,2015年预计发病率约为10万。由于淋巴瘤病理类型复杂,治疗原则各有不同,为进一步提高淋巴瘤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配合抗肿瘤药品供应保障有关政策调整,保障医疗质量与安全,现对《中国恶性淋巴瘤诊疗规范(2015年版)》进行修订和更新。 二、淋巴瘤的诊断 应当结合患者的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影像学检查和病理学等进行诊断。 (一)临床表现 淋巴瘤的症状包括全身和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包括不明原因的发热、盗汗、体重下降、皮肤瘙痒和乏力等。局部症状取决于病变不同的原发和受侵部位,淋巴瘤可以原发于身体的任何器官和组织,通常分为原发于淋巴结和淋巴结外两大类。最常见表现为无痛性的进行性淋巴结肿大。如有以上述症状的患者在基层医院就诊时,应予以重视,并尽早转诊至上级医院或肿瘤专科医院。 (二)体格检查 应特别注意不同区域的淋巴结是否增大、肝脾的大小、伴随体征和一般状态等。 (三)实验室检查 应完成的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常规、肝肾功能、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β2微球蛋白、红细胞沉降率、乙型肝炎和丙型肝炎病毒检测以及骨髓穿刺细胞学和活检等,还应包括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筛查在内的相关感染性筛查。对原发胃的黏膜相关边缘带B细胞淋巴瘤,应常规进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染色检查;对NK/T 细胞淋巴瘤患者,应进行外周血EB病毒DNA滴度检测。对

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治原则及预防

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治原则及预防 第一部分:前言 恶性肿瘤的发病和分布有地理和区域性差异,也有 性别和年龄特点。在我国常见而又重要的恶性肿瘤有食管癌、胃癌、肺癌、大肠癌、肝癌、乳腺癌、宫颈癌、恶性淋巴瘤、白血病等。目前恶性肿瘤的病因尚不清楚,但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和研究,可以知道引起肿瘤发病的一些条件和因素。人类的大部分癌症(80%左右)是由环境因素引起的, 有的生活习惯如吸烟、饮酒、饮食不卫生,环境污染,职业因素,生物因素如病毒、寄生虫。体内的代谢产物和内分泌机制紊乱所致的激素水平异常等内源性致癌因素,外源性因素如放射线和一些化学药物等。因而,可以说癌症病因虽不清楚,但是可以设法预防,或在早期发现,争取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 以下着重介绍我国常见恶性肿瘤的自我发现、诊治 和预防。 第二部分:目录 一)食管癌 二)胃癌

肺癌 大肠癌 五)肝癌 宫颈癌恶性淋巴瘤 白血病 第三部分:正文常见恶性肿瘤的诊治原则及预防(1 食管癌) 1自我诊断: 食管癌在早期阶段症状轻微,时隐时现,主要为 吞咽食物时胸骨后不适、疼痛或烧灼,食物通过时有异物感或摩擦感,有时吞咽食物时在某一部位有停滞或轻度哽噎,有时有剑突下或上腹不适,呃逆、嗳气等,这些早期症状可持续数月或数年。上述症状在食管炎或其他良性疾病时也可出现,因此要高度警惕,及时到医院就诊做有关检查。早期食管癌如不及时诊治,经过若干时间后上述症状会逐渐加重。直至出现吞咽困难并进行性加重,肿瘤侵犯周围组织和器官时可出现胸背痛、上腹痛、声音嘶哑,穿孔后合并有呛咳或大出血、肺炎、脓胸等晚期征象。 2确诊方法: 食管钡餐造影,食管拉网作脱落细胞检查,及食管 镜或纤维内窥镜检查同时取活检,作病理学检查。 3治疗原则: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2018年版)

癌症疼痛诊疗规范 (2018年版) 一、概述 疼痛是人类的第五大生命体征,控制疼痛是患者的基本权益,也是医务人员的职责义务。疼痛是癌症患者最常见和难以忍受的症状之一,严重地影响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初诊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约为25%,而晚期癌症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可达60%-80%,其中1/3的患者为重度疼痛。 如果癌症疼痛(以下简称癌痛)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患者往往感到极度不适,可能会引起或加重其焦虑、抑郁、乏力、失眠以及食欲减退等症状,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活动、自理能力、社会交往和整体生活质量。因此,在癌症治疗过程中,镇痛具有重要作用。对于癌痛患者应当进行常规筛查、规范评估和有效地控制疼痛,强调全方位和全程管理,还应当做好患者及其家属的宣教。 为进一步规范我国医务人员对于癌痛的临床诊断、治疗和研究行为,完善重大疾病规范化诊疗体系,提高医疗机构癌痛诊疗水平,积极改善癌症患者生活质量,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特制定本规范。 二、癌痛病因、机制及分类 (一)癌痛病因。 癌痛的原因复杂多样,大致可分为以下三类: 1.肿瘤相关性疼痛:因为肿瘤直接侵犯、压迫局部组织,或者肿瘤转移累及骨、软组织等所致。 2.抗肿瘤治疗相关性疼痛:常见于手术、创伤性操作、放射治疗、其他物理治疗以及药物治疗等抗肿瘤治疗所致。 3.非肿瘤因素性疼痛:由于患者的其他合并症、并发症以及社会心理因素等非肿瘤因素所致的疼痛。 (二)癌痛机制与分类。 1.疼痛按病理生理学机制,主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伤害感受性疼痛和神经病理性疼痛。 (1)伤害感受性疼痛:因有害刺激作用于躯体或脏器组织,使该结构受损而导致的疼痛。伤害感受性疼痛与实际发生的组织损伤或潜在的损伤相关,是机体对损伤所表现出的生理性痛觉神经信息传导与应答的过程。伤害感受性疼痛包

体外高频热疗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应用

体外高频热疗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应用 发表时间:2017-10-23T10:35:50.387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2017年第8期作者: 1、王伟2、杨洁清[导读] 体外高频热疗法治疗肿瘤具高效、安全等特征,可有效改善肿瘤内科患者病情,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新疆喀什地区第一人民医院新疆喀什市 844000 【摘要】目的:探讨体外高频热疗在肿瘤内科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62例我院所收治的各种肿瘤患者,对其行体外高频热疗,回顾性分析其治疗效果及安全性等。结果: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为93.55%;未出现皮肤灼伤、出血、空腔脏器穿孔等并发症,临床常规生化检测显示患者无明显改变。结论:体外高频热疗法治疗肿瘤具高效、安全等特征,可有效改善肿瘤内科患者病情,取得良好治疗效果。【关键词】体外高频热疗;肿瘤内科;临床应用热疗治疗肿瘤的本质特征在于利用加热方式将癌症组织进行加热,使其升温至可杀灭癌细胞的程度,并将此温度维持至治疗目的。热疗所使用热源技术有很多种,加热方式也有所不同,在实际临床治疗过程当中,应依患者病情及病症选择恰当热源技术及加热方式,同时联合抗肿瘤化疗治疗,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患者耐药性,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1]。本案选取了62例我院所收治的各类肿瘤患者,对其行体外高频热疗,并观察了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 选取62例我院所收治的各种肿瘤患者,包括盆腔、腹腔及其他脏器肿瘤患者。其中男38例,女24例;年龄24-68岁,平均(43.2±6.3)岁;癌症肿瘤分型:实质脏器肿瘤38例,空腔脏器肿瘤24例;宫颈癌30例,直肠癌8例,结肠癌8例,胃癌8例,前列腺癌4例,肝转移癌4例。所有患者肿瘤均分布于盆腔、腹腔和体表浅层。 1.2方法 所有患者均行体外高频热疗,以HG-2000I型体外高频热疗机实施操作,操作方法:患者躺于治疗床上,调整极板高度及床体位置,使病灶体现表投射区对准极板中央,上极板距体表垂直距离5-7cm,下极板升至适当位置;闭合空气开关,旋转控制台电源钥匙于开的位置,当屏幕提示“电子管预热完毕”,高压处关按钮类变绿后即按高压处开按钮,开始高压输出;将功率调节旋钮转至高处,使栅极电压长至100V,转动输出调谐,使其升至此栅极电压下的最高点;2-3min后升高栅极电压,每次20V,并同时调整输出调谐至最佳状态,栅极电压升至140-240w;遇紧急情况可按急停开关,断开高压输出,若要继续治疗则顺利时旋转急停开关,重复上述步骤【2】。每次治疗时间30-40min。 1.3观察指标与评判标准 观察患者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依WHO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对临床疗效进行评判,分为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稳定和进展四个级别:经治疗,患者癌变组织完全好转,病情得到有效控制者判定为完全缓解;经治疗,患者病情明显好转,癌细胞活跃程度明显下降者判定为部分缓解;经治疗,患者病情趋于稳定者判定为稳定;经治疗,患者病情有所缓解。治疗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4统计学分析 利用统计学软件 SPSS17.0对所得数据进行分析,以例数百分比[n(%)]表示计数资料,并利用进行检验。 2.结果 62例肿瘤患者当中,治疗效果为完全缓解者8例(12.90%),部分缓解者50例(80.65%),稳定者3例(4.84%);进展者1例(1.61%),治疗总有效率为9 3.55%(58/62);所有患者接受热疗共463次,均未发生皮肤灼伤、出血或是空腔脏器穿孔等并发症;经常规生化检测,结果显示患者无明显变化。 3.讨论 伴随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临床治疗肿瘤的方法及技术也不断发展。现临床治疗肿瘤的方法不仅有手术治疗,而且还有化疗、放疗、生物疗法、热疗等【2】。手术、化疗、放疗等虽可取得一定疗效,但具很大局限性,而热疗因操作简便、疗效好、不良反应少等优势广泛应用于现代肿瘤临床治疗当中。相比于正常细胞,肿瘤细胞更易发生热损伤。肿瘤组织血管、结构及毛细血管因病变而发生变形或受压,于局部形成血窦,其供血量相对较少,这使得肿瘤组织极易吸收热量,且散热较慢,可长时间贮热。同时,因肿瘤组织长期处缺氧状态、血供较差,致肿瘤细胞处酸性环境,这使得细胞具较高热敏感性。此外,热疗还可使肿瘤细胞膜的稳定性遭到破坏,加大细胞膜的通透性,使化疗药物可更易渗入肿瘤细胞内,而在加热状态下,药物浓度及反应速度会迅速加快,因此,热疗联合化疗或放疗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相关研究还表明,热疗还有利降低肿瘤细胞的DNA聚合酶活性,抑制DNA的单链聚集,从而有效控制肿瘤细胞的自我修复,同时,热疗还有利提高患者机体网状内皮系统功能和免疫能力,进而加强机体自身抗肿瘤能力,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转移,使患者病情得到有效控制[3]。 热疗需借助热源技术方可实施,当前临床所使用的热源技术主要有电磁波,如射频、微波等,超声波、光源等,加热方式包括局部肿瘤组织介入性加热、体外局部加热及全身性加热三种。其中全身性加热因存在很大危险性而未被广泛推广应用,临床多选择以射频或超声波技术实施体外局部加热。体外高频热疗是应用高频震荡电流通过空气作为人体与电极之间加热的介质,产生高频电磁场作用于肿瘤组织,磁场的能量被组织吸收,转变为热能,通过热量堆积,使肿瘤内温度升高,抑制肿瘤细胞合成,破坏其细胞骨架,最终使肿瘤细胞凋亡[4]。此热疗方式有效避免了皮肤灼伤、疼痛、麻醉、穿孔、出血等技术性问题,同时也不易发生并发症。另此治疗方式具疗效优、适应证宽等优势,适用范围广,且易被患者接受【5】。 本案对62例各种肿瘤患者行体外高频热疗,研究结果显示,患者临床治疗总有效率达93.55%,说明此体外高频热疗治疗肿瘤具良好临床疗效;另未有患者发生并发症,表明此治疗方法的安全性较高。要注意的是,此方法不可用于患者头部,另存在凝血功能障碍、出血性疾病、化脓性感染、急性炎症、体温超38℃孕妇等患者也不宜使用此方法进行治疗。在实际工作当中,应结合患者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热疗方式。

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体会

体外高频热疗治疗恶性肿瘤患者的护理体会 发表时间:2019-08-13T16:35:03.603Z 来源:《中国医学人文》(学术版)2019年3月下第6期作者:黄玲玲 [导读] 为接受体外高频热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能获取较好效果,适宜临床推广。 江苏省启东市中医院 226200 【摘要】目的:探究为恶性肿瘤患者实施体外高频热疗干预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2017年1月-2018年9月,将84例接受体外高频热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为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针对研究组行系统性护理干预,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SDS评分和SAS评分。结果: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护理前,研究组的SDS评分和SAS 评分均与参照组大致相当(P>0.05)。护理后,研究组的SDS评分和SAS评分均低于参照组(P<0.05)。结论:为接受体外高频热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实施系统性护理干预,能获取较好效果,适宜临床推广。 【关键词】体外高频热疗;恶性肿瘤;系统护理;护理效果;探讨分析 体外高频热疗技术的实质,就是要利用频率参数为13.56MHz的电磁波,通过在两块极板组件之间建构形成电容加热场,以人体作为介质,在电容加热场内部通过吸收电能转化为热能,继而热能在人体肿瘤病理组织中持续堆积诱导温度升高,以抑制肿瘤细胞进一步合成增殖的形式,实现对肿瘤疾病的治疗技术目标[1-2]。在恶性肿瘤患者接受体外高频热疗干预过程中,选择适当方法为患者开展护理干预,能助力患者获取到良好效果[3]。本文以我院收治的部分接受体外高频热疗的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为其实施了系统性护理干预,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7年1月-2018年9月,将84例接受体外高频热疗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每组各42例。参照组男性25例,女性17例,年龄介于41-82岁,平均(61.2±3.4)岁。研究组男性26例,女性16例,年龄介于42-81岁,平均(61.4±3.6)岁。研究组与参照组在性别,以及年龄等基础资料方面无差异。 1.2临床护理处置方法 为参照组行常规护理干预,针对研究组行系统性护理干预,其具体内容如下: (1)治疗前护理:在患者接受治疗前,护士要指导患者尽量少喝水,将膀胱中蓄存的尿液尽量排出,运用纸巾彻底擦干残余在尿道口位置尿液。要指导患者在治疗过程中维持体位不变,穿纯棉制衣服,暴露治疗部位,完全摘除身上佩戴的一切金属物品、含磁性物品,以及假牙和假肢,避免在接受治疗过程中发生烫伤,以及其他危险。 (2)治疗中护理:护士要针对患者的耐受程度展开全面观察,遵照患者对热的耐受程度为其开展治疗方法的调整,避免患者发生皮下脂肪组织结节问题或者是烫伤问题。护士要针对患者的各项基础性生理指标展开动态化的监测和记录,结合患者实际获取的治疗效果和临床反应特征,为其选择适当手段开展临床干预。治疗过程中有出汗珠者,应擦拭干再进行治疗,注意观察输出调谐表,一般改变介质后都需要重新调整输出调谐表。 (3)治疗后护理:护士要在患者接受治疗后,针对患者的血压生理指标和心率生理指标展开测定,等候患者的指标测定结果恢复正常之后,方可指令其离开治疗室,要指导患者尽快更换汗湿衣物,维持和保障患者皮肤组织的干燥清洁状态。 1.3临床评价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的护理满意度,以及接受护理干预前后的SDS评分和SAS评分。 1.4统计学方法 择取统计学软件包——SPSS19.0,计数资料(n,%)行卡方检验。计量资料()行t检验。若P<0.05,则组间有差异。 2结果 2.1两组的护理满意度比较 研究组的护理满意度高于参照组(P<0.05)。详情参见表1: 3讨论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显示,恶性肿瘤疾病是最近若干年间诱导世界各国民众发生因病死亡结果的重要原因,且伴随着经济社会建设发展事业的快速稳定持续组织推进,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条件的持续改善,以及日常行为习惯的不断变化,恶性肿瘤疾病的发病率展示出了逐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