咏物诗四首优秀教案

咏物诗四首优秀教案
咏物诗四首优秀教案

咏物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4、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写出作者表达的情志。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诗谜导入)

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爆竹》明?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二、关于咏物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1、咏物诗: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咏物诗主要写作特点——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3、咏物诗鉴赏要点:

①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②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③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④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⑤体会表达技巧。

4、咏物诗常用的写法: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正面

描写、侧面烘托等

《子规》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二、朗读诗歌

(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抛砖引玉(正音:啼血.xuè;著.子规zhuó)

(3)学生试读,一显身手

(4)全班齐读

三、品味赏析

思考:(一)、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有何特点?

(二)、借所咏之物表达什么感情?

(三)、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分析:

(一)、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有何特点?

1、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

明确: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杜鹃却是花鸟同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

2、由一名学生讲杜宇传说。(传说为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鸟,啼声悲

高三语文咏物诗鉴赏复习教案

咏物诗鉴赏复习教案 执教:黎军红 一、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二、学习重点 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三、学习过程 一.课题引入 世间万物纷繁芜杂,各具形态,各有性情,有些与人情相近、相似或相通。 看着辽远无际的蓝天,我们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我们会想起了出于污泥而不染的高洁的品情;看到杨柳,少不了轻吟杨柳岸晓风残月,顿生绵绵惜别之情;看到天空高悬的一轮明月,我们也许会不禁想起了跨越千古的思念。 二、出示学习目标 三、出示学习重点 四、.考点扫描 《考试大纲》对诗歌鉴赏这一考点的要求是: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作品得思想内容和作者得观点态度。近几年得高考对咏物诗考查频率较高。 五. 示例感悟,归纳咏物诗的情感类型 1、骆宾王的《咏鹅》 2、赏牡丹刘禹锡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3、鹧鸪天·桂花李清照 暗淡轻黄体性柔,情疏迹远只香留。何须浅碧深红色,自是花中第一流。 梅定妒,菊应羞,画栏开处冠中秋。骚人可煞无情思,何事当年不见收。 4、子规顾况 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 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 1)描摹事物的情态,表达喜爱之情 2)托物言志(对某种精神品格的赞美或追求) 3)借物讽喻,针砭时弊 六、师生归纳鉴赏咏物诗的方法 画眉鸟欧阳修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1)“百啭千声随意移”写出了画眉鸟的什么特点? (2)本诗三、四句主要使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请作简要说明?作者以此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1)“百啭千声随意移”写出了画眉鸟歌声优美、自由自在的特点。 (2)本诗三、四句主要使用了对比的手法,以受羁绊的“笼中鸟”与自由的“林间鸟”作对比。表达了作者希望挣脱羁绊以及对自由生活的向往、追求。 写画眉实是写自己,画眉鸟的百啭千声的表达的是归隐山林、不受羁绊的心曲。看山花烂漫、叶木葱笼,管什么金带紫袍;无限的欣喜快慰如山间清流泻出,洗尽俗尘,只余下

咏物诗鉴赏与创作设计方案13

附件2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目标分析(结合课程标准说明本节课学习完成后所要达到的具体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咏物诗歌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思路。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实验观察、实例探究讨论交流的过程,体验自由落体运动现象。 (2)体会科学探究的方法,领略运用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咏物诗的写作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思路,和咏物诗歌的创作。 学习者特征分析(结合实际情况,从学生的学习习惯、心理特征、知识结构等方面进行描述): 利用多媒体的声光色影可为学生带来一泓可以触摸的诗意清泉,毫不夸张地说,看得见松间明月影,听得到石上清泉声。 诗歌意境深远,感情丰富,语言精练准确,富有节奏感和音乐美,常能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受到美的熏陶,从而开阔视野,增长心智,提高文化品味。各版本中学语文教材,均选取了古今中外有代表性的作家的优秀诗歌。但往往由于学生知识面狭窄,生活阅历浅,表象储备贫乏,对诗歌中所描绘的社会时代、人物思想、风土人情等均感到陌生疏远,往往讲台上的天花乱坠,在学生往往还是略知皮毛,隔靴搔痒,故而诗歌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一大难点。而信息技术与之整合则解决了这一问题,我们可以为诗歌配以声情并茂的朗诵,有的甚至是带有视频的朗诵,还有优美的视频图片以及flash制作的诗歌改编的歌曲等等。不仅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还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学习理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所以我认为将信息技术与高中古典诗歌教学有机地整合起来,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高三语文《咏物诗鉴赏》教案范文

【高三语文《咏物诗鉴赏》教案】原文注释、翻译 赏析_古诗大全 课题: 咏物诗鉴赏 课型: 专题复习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类诗歌的特点和写作技巧。 2、掌握鉴赏咏物类诗歌的步骤和常用方法。 教学重点: 托物言志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 语言表达的条理性。 教学时数: 一教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沾不脱,不即不离” 二、初步感知:

1、20xx年北京春季高考题: 蝉 虞世南 垂绥饮清露,流响出疏桐。 居高声自远,非是借秋风。 ⑴诵读解意 ⑵形象特点:一只在高树上饮着清露、自在鸣叫的夏蝉。 ⑶思想内容:只要品性高洁,声名自然远扬,无须任何外在凭借。 ⑷手法:托物言志 2、小松杜荀鹤 自小刺头深草里,而今渐觉出蓬蒿。时人不识凌云木,直待凌云始道高。 [解说]:咏物言志诗先要看清所赞扬的“物”有什么特点,其次再分析作者所赞扬的精神和品质。本诗是说,松树在小的时候没有引起人的重视,直到高耸入云,人们才说它高。可以想道作者是以“小松”自喻。 这首小诗借松写人,托物讽喻,寓意深长。 松,树木中的英雄、勇士。数九寒天,百草枯萎,万木凋零,而它却苍翠凌云,顶风抗雪,泰然自若。然而凌云巨松是由刚出土的小松成长起来的。小松虽小,即已显露出必将“凌云”的苗头。《小松》前两句,生动地刻画出这一特点。 “自小刺头深草里”──小松刚出土,的确小得可怜,路边野草都比它高,以至被掩没在“深草里”。但它虽小而并不弱,在“深草”的包围中,它不低头,而是“刺头”──那长满松针的头,又直又硬,一个劲地向上冲刺,锐不可当。那些弱不禁风的小草是不能和它相匹敌的。“刺头”的“刺”,一字千钧,不但准确地勾勒出小松外形的特点,而且把小松坚强不屈的性格、勇敢战斗的精神,活脱脱地勾画出来了。一个“刺”字,显示出小松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它的“小”,只是暂时的,相对的,随着时间的推进,它必然由小转大。不是么?── “而今渐觉出蓬蒿。”蓬蒿,即蓬草、蒿草,草类中长得较高者。小松原先被百草踩在脚底下,可现在它已超出蓬蒿的高度;其他的草当然更不在话下。这个“出”字用得精当,不仅显示了小松由小转大、发展变化的情景,而且在结构上也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出”是“刺”的必然结果,也是未来

《元代小令四首》学案(北京版八年级下册)

《元代小令四首》学案(北京版八年级下册)2.细细品味,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3.学会探究,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重点:体会景物描写的作用。 难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一、知识解读 1.字 飞鸿(hóng)枯藤(kū)天涯(yá)思量(liang)宫阙(què) 峰峦(luán)波涛(bō)潼关(tóng)踟蹰(chíchú) 经行(xíng)

2.词 飞鸿:飞雁 昏鸦:黄昏时的乌鸦 表里:内外 山河:河,指黄河 二、内容理解 (一)《天净沙秋》 1.作者简介: 白朴(1226-约1306),字仁甫,原籍山西河曲,后移居河北正定,元朝戏曲家。著有《梧桐雨》等杂剧。 2.背景解说:

《天净沙秋》,白朴散曲常用本色的、直抒胸臆的写法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却用一些文采斐然的曲子咏物写景,追求含蓄的意境。 3.写作特色: 《天净沙秋》这首小令的突出特点是意象的构成和语言的运用。前三句描写了“落日残霞”下的孤村、轻烟、老树、寒鸦,天空中飞翔的“一点飞鸿”,景色比较暗淡。后两句描写青山绿水、黄花白草,景色比较明朗。秋景中没有人,只有一种动态生物“飞鸿”,基本上是静景。 (二)《天净沙秋思》 1.作者简介: 马致远(约1250-约1324),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人,元朝戏曲家。他的散曲豪放洒脱,语言清俊,意境深,韵味足,对散曲由俗到雅的发展,有很大影响。著有演绎王昭君出塞故事的《汉宫秋》等杂剧。 2.背景解说:

《天净沙秋思》,不同心境的人对于同一景物有迥乎不同的反映。志得意满的人即使看见萧条秋景,内心里仍然充满春天的阳光。所以要写好秋思,还得选好抒情主人公。这个小令就选择了秋思满腹的主人公--流落“天涯”的“断肠人”。 3.写作特色: 《天净沙秋思》中写的是秋景中的人,突现一个“思”字。前三句写景。首句写“枯藤老树昏鸦”,第二句写“小桥流水人家”,色调明朗;第三句是“古道西风瘦马”,色调暗淡;形成明暗对照。后两句写人,写夕阳映照下,在天涯孤岛上赶路的断肠人,色调更暗淡。 (三)《四块玉闲适》 1.作者简介: 关汉卿(约1240-约1310),号已斋叟,大都(今北京)人,元朝戏曲家。他的散曲最能表现曲的本色与精神。1958年被世界和平理事会评为“世界文化名人”。所作杂剧今知有六十余种,现存《窦娥冤》、《望江亭》、《救风尘》、《单刀会》等全剧十三种。他的戏剧创作比英国的莎士比亚(1564-1616)还早三百多年。

【2018年人教版高三语文】古诗鉴赏定势思维-咏物诗 教案

教学过程 一、课堂导入 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初唐504首,盛唐746首,中唐1455首,晚唐3556首。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 今天我们学习的正是咏物诗。 二、复习预习 请鉴赏下面两首咏物诗。 石灰吟 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

鉴赏提示: 诗的首句写石灰的来之不易,铿锵有力的字句中寄寓了千锤百炼才能造就人才的深意。次句以拟人化的手法表现了石灰临难不惧、处变不惊的不凡气度,从中也寄寓了少年于谦不畏艰险的性格。第三句诗人再次以拟人化的手法充分表现了石灰不怕粉身碎骨的崇高精神和甘愿献身的美德。同样,从中也展示了诗人不怕牺牲、视死如归的英雄情怀。诗的末句“要留青白在人间”是前三句的收结与归宿,是全诗的画龙点睛之笔。石灰何以能如前面所吟唱的那样,关键在于它具有“要留清白在人间”的志向,这也是诗人的志向和理想。我们可以说,作者句句写石灰,正是句句写自己。 三、知识讲解 知识点1 咏物诗概念 咏物诗就是托物言志或借物抒情的诗歌,通过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在诗中作者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知识点2 咏物诗的类型 1、“托物言志”型。这类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如:在狱咏蝉骆宾王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此诗尾联“高洁”二字,是“居高食洁”的蝉性的浓缩。这两句将所咏之蝉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 2、“借物抒情”型。在这类咏物诗中,作者往往或流露出作者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如贺知章的《咏

《唐诗宋词元散曲》之咏史咏物诗专题教案新部编本教师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古代咏史咏物诗阅读鉴赏专题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已学过咏史、咏物诗的回顾,掌握咏史、咏物诗的相关知识。 2、运用相关知识,对其他咏史、咏物诗进行鉴赏。 教学重点:通过对已学过咏史、咏物诗的回顾,掌握咏史怀古诗的相关知识。 教学难点:运用相关知识,对其他同类诗进行鉴赏。 一、咏史诗概述 (一)概念 余秋雨先生说过,中国传统文学中最大的抒情主题,不是爱,不是死,而是怀古之情、兴亡之叹。咏史怀古诗主要是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来表达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的诗歌。 (二)特点

方若虚云:“怀古者,见古迹,思古人。其事无他,兴亡贤愚而已。” (1)结构: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2)描写对象与表达内容:国家——国运衰微、爱国情怀,统治者——荒淫奢侈,名地——昔盛今衰,古人——壮志难酬,忧国伤时,孤寂失意。 (3)意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吴钩、乌衣巷、淮水、细柳营、后庭花 (4)表现手法:触情入景、寓情于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虚实结合、对比、拟人、借古讽今、吊古伤今、用典。 (5)语言:含蓄蕴藉 (6)风格:或雄浑壮阔,或含蓄沉郁(三)、咏史怀古诗的主题: 1.怀古伤今,感伤兴衰 既然是怀古咏史,现实的不尽人意就难免使诗人触景生情,抒发盛衰之感伤,独抒思古之幽情。抒发对物换星移、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如唐代韦庄的《金陵图》:“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

语文:2.11《咏物诗四首》教案1(粤教选修之《唐诗宋词选读》)

咏物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很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天,时常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想起了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感受到惜别的情意;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二、推进新课: 1、关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1)概念: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2)特点: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2、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2)言什么志。——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3)有什么技巧。——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3、注意: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2)“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三、学习课文: (一)《子规》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2、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苦啼,以致口中流血。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19-2020年高中语文《咏物诗四首》教案1 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教学重点: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这个世界真美好!这个世界给我们很多的美的感动!看着这姹紫嫣红的春天,时常感叹生命的绚丽;看着那辽远无际的蓝天,时常感叹宇宙的恒常;看到莲花,想起了纯洁的爱情;看到杨柳,感受到惜别的情意;看到黑幕中悬挂的一轮明月,不禁想起了一首诗“楚楚心皎洁,盈盈清如晶。纤柔光似泉,斜移树影倾。”正所谓“一枝一叶总关情”,古代多少文人墨客借物抒情,借物述志,于咏物中寄情寓兴,赋予所爱之物以深意,于是形成了我国古典诗歌的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咏物诗。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二、推进新课: 1、关于咏物诗: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古人很喜欢咏物,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 1)概念:描写客观的“物”,细致刻划其外在形态或表现其内在精神品质,借以抒怀兴感,托物言志。 2)特点: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2、读懂咏物诗的方法: 1)写什么物,有什么特征。——概括事物的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精神品格) 2)言什么志。——体会所言之“志”(思想、感情、志向、愿望等) 3)有什么技巧。——分析表达技巧(比喻、象征、拟人、对比、侧面烘托) 3、注意:1)物:托物言志常常借助于某物的一些特性,此“物”非“景”,咏物不是写景。借景抒情的“景”是指自然风景,而不是某种物品。 2)“志”:可以指感情、志向、情操、爱好、愿望、要求等,借景抒情的“情”专指热爱、憎恶、赞美、快乐、悲伤等感情。 三、学习课文: (一)《子规》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2、子规──凄凉哀伤的象征: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宇(即望帝)因被迫让位给他的臣子,自己隐居山林,不幸国亡身死,死后魂化为鸟,暮春苦啼,以致口中流血。于是古诗中的杜鹃也就成为凄凉、哀伤的象征了。 3、基本解读:此诗借咏子规,抒发诗人对历代遭受苦难、蒙受冤屈而死之人的深深同情和对黑暗社会的不满。(主旨) 1)前二句“杜宇冤亡积有时,年年啼血动人悲”说古蜀国国君杜宇冤死已经很久了,但他的魂魄所化的杜鹃鸟却长年啼叫,以致口中流血,令人闻而悲凄。“积”,指时间已过了很久。“啼血”,杜鹃的嘴是红色的,人多以其啼血所致。 2)后二句“若教恨魄皆能化,何树何山著子规?”对此一传说提出质疑:历代的冤魂多得很,如果这些冤魂都能如同杜宇那样化鸟鸣冤,那么这些冤魂所化之鸟到哪里去找那么多的山和树来栖身呢?“著”,附着,栖息。此二句翻出新意,以反诘语气,由鸟及人,由自然到社会的巧妙联想:历代冤魂何止亿万,而能得以显灵于人世的又有几多呢?如此看来,杜宇倒是其中之幸者。写历代冤魂之多,正是诗人对当时黑暗现实的不满。

最新人教版高中语文 咏物诗鉴赏与创作公开课教学实录

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与创作公开课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咏物诗歌得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得思路。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得感情,并学习如何将自己得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咏物诗得写作特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得思路,和咏物诗歌得创作。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互动、合作、探究 【教学过程】 一、导语 师:郑板桥有句话说:一枝一叶总关情,其实,世间万物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得对象。王安石说“古人之观于天地、山川、草木、虫鱼、鸟兽,往往有得,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诗人在细致描摹得同时,寄托自己得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诗。我们今天学习得主要内容就是学会鉴赏咏物诗,如果我们一切顺利,我希望能看到大家能尝试写一首咏物诗。 二、[初步感知]: 提问:什么是咏物诗?诗人笔下都会咏什么物?试举出一些我们学过得例子或身边得例子。(2分钟) 生一:咏,就是歌咏。咏物诗就是歌咏一种事物。比如,贺知章得《咏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二:还有,毛泽东《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生三:咏物诗里还会描写一些动物。比如骆宾王得《咏鹅》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小结:】“很好。大家都用心去想了。不难看出,诗人笔下得咏物诗包含了自然界中得万物,大至天地山川,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得对象。” 三、『合作探究』“那么,请想一想,作者在这一过程中会表达什么样得思想情感?小组讨论一下,给3分钟时间。” 生一:对景色得喜爱及向往。 生二:对景物精神得赞美。 生三:表达自己得情感态度或价值观。 “大家做得很好,那么,这些所咏之物与作者得思想感情有关系吗?”异口同声:“一切景语皆情语。”“好得。那我们在鉴赏这类诗歌时理解情感就要先干什么?” 生一:找到歌咏得对象。 生二:对。还要找到物得特点。 “不错,什么样得词能体现物得特点?” 生一:形容词。 生二:动词和叠字叠词。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 导学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古代诗歌四首》导学案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 1、了解古代诗歌体裁的有关知识及作者 2、掌握诗歌四首表达的思想感情 3、准确朗读并默写,培养学生朗读古代诗歌的节奏感 4、品味语言,体味诗词意境,学会赏析名句的方法,增强古诗文修养 5、了解诗歌情景交融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朗读法,自主、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价值观: 反复朗读中启发阅读兴趣,领会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教学重难点诵读;引导学生领会诗歌的意境美,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学习内容 【知识奠基、自学前导】 古诗的分类我国古代不同历史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文学体裁:汉赋、汉乐府、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诗歌按内容可分为: 送别诗、边塞诗、山水田园诗、怀古诗、咏物诗、悼亡诗、行旅诗、闺怨诗、战争诗、抒情诗、叙事诗 2、诗歌按形式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 古体诗古体诗是与“近体”相对而言的诗体。近体诗形成以前,除楚辞体外的各种诗歌体裁,也称古诗、古风。这是依照古诗的作法写的,形式比较自由,不受

格律的束缚。篇幅长短不限。句子可以整齐划一为四言、五言、六言、七言体,也可杂用长短句,随意变化,为杂言体。 近体诗: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观沧海曹操 【涉入话题、导入课文】 古人云:“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古人借登山观海来抒怀的诗作很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曹操观海的名篇《观沧海》。 【预习积累】 1.作者简介: 曹操,字,沛国谯qiáo县人(今安徽省亳bó县)。东汉末年家家和。和、合称“三曹”. 2.字音检测 碣()沧()澹 澹()竦峙()萧 瑟()哉() 3.结合注释读懂诗意(参照注释以及小提示,对每句话进行描述)。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感悟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一丛一丛的,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翻腾着巨大的波浪。

新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第四单元10.古诗三首(教案)

《马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重点: 1.学习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并结合插图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一幅渴望立功报国的赤子之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1.教师启发谈话: 《马诗》是一组以马诗为题材的组诗,共有二十三首,名为咏马,实则咏人。这首诗为组诗中的第五首,诗人借咏马来抒写自己的情怀。 2.板书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教师范读,使学生整体感受,激起兴趣。

自己试读课文。 对照格里的生字画出文中的生字,同桌间互相读一读,读准字音。 出示生字卡,开火车读生字。 三、细读课文,读懂诗句。 你一定想把这首诗读给同学们听吧,那你可得多读几遍。(生自由读诗句) 指名学生读诗句。 (请读的好的学生配上音乐再读一读) 你可以看着图也可以看着诗,你想到了什么? (诗中一、二句展现出边疆战场的景色:连绵的燕山山岭上,一弯明月当空;平沙万里,在月光下像铺上一层白皑皑的霜雪。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图画,这是一幅任凭千里马奔驰飞腾的“画卷”。平沙如雪的疆场寒气凛凛,但它是英雄用武之地。三、四句借马以抒情:何时战马才能配上金络脑,快步驰骋在清秋的大地上?) 男、女生进行比赛,看谁读的好。 四、朗读背诵,体会感情。 指导学生背诵古诗。 会背这首古诗了吗?先自己试一试吧。 指名学生背诵。 分四人小组,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 集体背诵古诗。

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第11课《咏物诗四首》导学案(含答案)

第11课咏物诗四首 学习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析咏物诗中寄寓着的诗人情志和说明的道理。3.掌握对比、衬托手法。 山园小梅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诗意解读此诗为作者隐居西湖孤山时所作。诗开篇便直写诗人对梅花的赞赏:当严冬尚未全退,春风尚未来到之际,早被寒风冬雪摇落的百花尚未开放,艳丽的梅花却迎风怒放,以其明丽的风姿竟把小园风光占尽了。一个“独”字和一个“尽”字,写出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非同凡响的性格和引人入胜的风韵。这一联明写梅花,实是暗喻作者远离名利、超然物外的清高品格。三、四句是对梅花的具体描绘。“疏影横斜”,写梅花稀疏错落的姿态;“暗香浮动”,写梅花清幽芬芳的神韵;再加上黄昏月下、清澈水边的映照反衬,愈发突出了梅花的上述个性和特点。所以这两句为千古咏梅绝唱,一直为后人称颂。这一联特别出名,“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吟咏梅花的词调名(这两种词调名创自宋代词人姜夔),足见其对后世影响之大。第五、六句用拟人手法,是说白鹤因爱惜梅花,每次要从枝头飞下,还要偷看梅花几眼;花间的蝴蝶如果知道梅花如此美丽清高,定会喜欢得失魂落魄。以上三联,先写胸中之梅,次写眼中之梅,作者的感情早已融合其中。因此写到诗要结尾时,作者按捺不住感情,便直抒胸臆:如果人们在花间月下,以低声吟诵小诗与梅花相亲相近,便能领略到梅花的风韵;又何必一定要在手击檀木白板,轻歌曼舞,举杯豪饮时,才来欣赏梅花呢?言外之意,便是作者委婉地讽刺了那些世俗的所谓爱梅之人,实是借梅花之高雅而装点自己的平庸。 名句识记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考点演示颔联被誉为“神来之笔”,试加以赏析。 答案颔联写梅影错落有致和梅香清幽四溢。以水映影,梅枝俊俏清丽;以月衬香,梅花色香俱全。其中“横斜”、“浮动”两词,不仅把梅枝由静态变为动态,还把梅香从无形化为有形。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咏物诗的解读赏析,让学生初步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 过程与方法 朗诵、互动、合作、探究、赏析与练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 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设想 本堂课主要谈谈在鉴赏古典诗词中咏物诗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关于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为了便于掌握,本堂课主要谈狭义的咏物诗的鉴赏。 教学步骤 一、导入 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咏物诗是我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历代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 凝注于自然景物,写出了一首首脍炙人口、流传千古的诗歌。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走进咏物诗的殿堂,学习鉴赏咏物诗。 二、青灯有味似儿时——回顾自己熟悉的以自然景物为引用对象的诗。 墨梅王冕 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 这幅画画的是我家洗砚池旁边的一棵树,每一朵梅花都呈现出淡淡的黑色,没有鲜艳的色彩。我不需要别人夸它颜色多么漂亮,只要它能在天地之间留下清淡的芳香。 【赏析】梅花,开放在万花凋零的严寒季节,她傲冰斗雪既有清肌玉骨的仙姿,又能先于众花报春,寒

古诗词复习教学实录--公开课

走进古诗词大观园 江西省瑞金市古海涛 课前:疯狂背古诗(配乐) 一、直接导入,紧扣主题(2分钟) 导语:同学们,古诗词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短小精悍、节奏分明、意境优美 ,千百年来传诵不衰。当孩童牙牙学语时,就能摇头晃脑地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抬头静听)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词大观园,去采撷珍珠,欣赏画卷,聆听乐曲(板书客厅,略微弧形) 【设计意图:开门见山地点明课题,直接进入学习,明确学习的内容。】二、整体复习,分类梳理(10分) 师:同学们,古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化瑰宝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传诵不衰,深受人们喜爱。它不但能陶冶我们的性情,更能启迪我们的思想。今天我们就复习小学阶段学习的古诗。在小学阶段一至六年级教材里,收录了近70首古诗词,有的为烘托单元主题以“精读课文”出现,有的为拓展单元主题以“日积月累”呈现。一节课要复习70首古诗词,看起来不太可能。。 那么,如何既准确又快速地记忆所有的古诗呢?相信同学们一定有自己的绝招,谁愿意把你的绝招说出来与大家共同分享?生1:我记忆古诗的方法是多读几篇结合注释背诵。 师:其他同学呢? 生2:理解诗意来记忆。 师:其他同学还有吗? 师:其他同学还想分享吗? 生3:多读几篇,头脑中想象诗的画面来记忆。 生4:了解诗人的身世际遇来记忆 师:有这么多的好方法,确实让我们大开眼界!今天老师也给大家带来几种复习古诗的方法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课件出示古诗复习法:分类整理法、熟读成诵法、古诗吟唱法、理解记忆法...... 1、体裁分类:今天我们就用第一种方法“分类整理,科学记忆”(板书)”来复习我们所学过的古诗,说不定还能超额完成任务呢。想不想挑战一下?下面请大家拿出老师刚才发下来的“古诗词汇总”,我们来根据这个诗歌体裁给它们分分类。第一组同学找“写景诗”,用“√”在诗题前标起来;第二组同学找“咏物诗”,用“△”标起来;第三组“叙事诗○”;第四组“说理诗※”……,同桌分工合作,快速浏览,一人从前往后看,一人从后往前看,这样又快又准。(师:举头望明月,生:低头思故乡) 汇报分类结果(对于汇报过程中的分歧先不管)。

咏物诗鉴赏教案.doc

“咏物诗鉴赏”导学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教学重点】学会赏析咏物诗歌。 【教学难点】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方法】诵读法、讲练结合法、方法点拨法 一、知识链接 1.概念:咏物诗,就是借描写客观物体,表达诗人的志向、理想、情操的诗歌。 2 内容特点: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形态、色泽、所处环境等)着意描摹,追求“形似”。思想上往往是托物言志,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格,追求“神似”。 3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描写方式: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烘托)4.情感分类: 1)言志---表现诗人的志向操守 2)抒愤---倾吐心中的不平之气。 3)刺世---鞭鞑社会的丑恶现象 4)言理---通过具体的物象来阐明事理。 5)寄趣---通过对物象情态进行描摹来表达喜爱之情。 5.赏析方法: 2010全国卷1 诗歌赏析(8分) 咏素蝶诗刘孝绰 随蜂绕绿蕙,避雀隐青薇。映日忽争起,因风乍共归。 出没花中见,参差叶际飞。芳华幸勿谢,嘉树欲相依。 【注】刘孝绰(481-539):南朝梁文学家,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文名颇盛,因恃才傲物,而为人所忌恨,仕途数起数伏。 (1)这首咏物诗描写了素蝶的哪些活动?是怎样描写的?(3分) 明确:这首诗描写了素蝶随蜂悠游,遇雀躲藏;衬日光腾起,顺风势来回飞;在花丛中时出时没,于树叶间上下翻飞。是通过素蝶和周围事物的关系、对不同情况的反应来描写的。(2)这首诗有什么含意?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5分) 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2分)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欢、沉浮(1分),突出了作者对美好事物的依恋和向往(1分),最后“嘉树欲相依”蕴含作者期盼得明主之意,为全诗主旨。(1分) 归纳方法:1)审读题目,明白写何物。 2)分析物象:抓关键词语(体现其特征,形态、色泽),概括物象特征 3)辨析情感,联想诗人生平,找诗人和物象间的契合点,达到 4).明白这首诗的表现手法:托物言志、象征、比喻等手法 【教学过程】 一、旧题回顾:鹦鹉【唐】白居易 竟日语还默,中宵栖复惊。身囚缘彩翠,心苦为分明。 暮起归巢思,春多忆侣声。谁能坼笼破,从放快飞鸣。 (1)全诗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3分) 参考答案:比喻、拟人、象征、托物言志。 (2)这首诗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咏物诗四首优秀教案

咏物诗四首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理解四首咏物诗所言之志。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3、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4、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探索作品的丰富意蕴,写出作者表达的情志。 【教学方法】 讲授法、诵读法、涵咏法和讨论法。以读为主,讲、读和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尝试用三步法鉴赏咏物诗。 【教学重点】 1、了解咏物诗托物言志的手法。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方式】传统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诗谜导入) 请你猜猜下面这首咏物诗所咏之物: 自怜结束小身材,一点芳心未肯灰。时节到来寒焰发,万人头上一声雷。 ——《爆竹》明?黎淳【简析】虽然我的身材瘦小,全身被扎得紧紧的,但是,我并不因而心灰意冷。等到适当的时节,我的心中就会引燃火焰,在万人头上发出如雷的声响。 二、关于咏物诗 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这就产生了咏物类诗歌。 1、咏物诗:咏物诗是指内容上以某一物为描写对象,抓住其某些特征着意描摹,借以抒发思想感情的诗歌。 2、咏物诗主要写作特点——托物言志 托物言志:在描摹事物以尽其妙的基础上融入作者的感情,寄托作者的心志。

3、咏物诗鉴赏要点: ①提炼所写物象描写特征的词语,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 ②挖掘物象内在品格和精神。 ③抓住物与“志”的契合点。 ④联系诗人自身经历和所处社会环境,揣摩诗人所托之情,所言之志。 ⑤体会表达技巧。 4、咏物诗常用的写法:借物喻人、托物言志、比喻、象征、对比、烘托、拟人、正面 描写、侧面烘托等 《子规》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 顾况(725—814),字逋翁,苏州(今属江苏)人,唐肃宗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曾为校书郎、著作佐郎,贞元初,因作诗嘲讽权贵,贬为饶州司户。曾至崂山受道箓,后传其隐居于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顾况性诙谐,诗名较著。他重视文学的社会作用,认为诗歌“信无逃于声教,岂徒文采之丽耶”,其诗多以揭露现实黑暗为主,如《囝》、《公子行》。 二、朗读诗歌 (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抛砖引玉(正音:啼血.xuè;著.子规zhuó) (3)学生试读,一显身手 (4)全班齐读 三、品味赏析 思考:(一)、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有何特点? (二)、借所咏之物表达什么感情? (三)、运用了哪些写作手法? 分析: (一)、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有何特点? 1、诗中所咏“子规”为何物? 明确:子规:又叫杜鹃、杜宇、怨鸟。(杜鹃却是花鸟同名。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诗,曾有“杜鹃花落杜鹃啼”之句。) 2、由一名学生讲杜宇传说。(传说为周时蜀国国君,后被迫逊位,死后魂魄化为鸟,啼声悲

咏物诗鉴赏教学设计

花鸟草虫皆有品,一草一木总关情 ——咏物诗鉴赏 【教学目标】 1、了解咏物诗歌的特点。 2、掌握鉴赏咏物诗的方法和答题技巧。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2、尝试咏物诗歌的仿写训练。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方法】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大自然的万事万物,大到山川河流,小到花鸟虫鱼,都会成为诗人笔下描绘的对象。诗人在描绘事物的时候,要求做到:体物肖形,传神写意,不粘不脱,不即不离。既要写出事物的特点,又要传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最妙的是全诗不点破所咏之物,却可以曲尽其妙。 1、赏诗猜谜。 2、小结咏物诗特点: ①以物象为题;②咏(题、赠、赞)+物象 形似——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所处环境等 [曲尽其妙] 神似——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出精神品质。 [不滞于物]

内容特点:咏物言志,借所咏之物表达自己的志向、志趣或品质;或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思考、对人事的评价。 常用手法: 托物言志、象征、比喻、拟人、对比、烘托 分析角度:物与人的相同点(物我合一的结合点),重点把握:①写的什么物,有什么特征。②寄托什么志。 二、初步感知。 1、例题讲解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所处环境—断桥黄昏,风雨交加,苦寒荒凉。 自身特点—不与群芳争春,粉身碎骨仍矢志不渝。 作者处境—主战派,仕途坎坷,屡屡受挫。 所言之志—虽遭不幸,前途坎坷,但决不同流合污的高尚情操和即使粉身碎骨而此志不渝的斗争精神。 手法分析—托物言志,环境烘托。 2、小结。 咏物诗的特点: (1)实写其形态、色泽特征,或写其所处环境,求其“形似”。 (2)由物到人、由实到虚,写其精神品格,求其“神似”。 (3)从整体构思看,托物言志,以物喻人,常用比喻、拟人、象征、对比等。 (4)从描写方法看,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 步骤归纳 (1)“读清”全诗 (2)分析物象的外在特征、环境特点和内在品性。

公开课-高三总复习-咏物诗鉴赏教案

咏物诗鉴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咏物诗的解读赏析,让学生初步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让学生初步明确欣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欣赏作者对于所咏之物特点的把握和刻画即意象分析,把握作者在描摹事物中所寄托的感情,分析咏物诗的写作技巧,学习比较中进行鉴赏。 过程与方法 朗诵、互动、合作、探究、赏析与练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培养学生对我国古典诗歌的兴趣,提高文学素养和欣赏水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方法。 教学设想 本堂课主要谈谈在鉴赏古典诗词中咏物诗时常用的一些方法和技巧。关于 咏物诗的界定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咏物诗包括借物抒情诗、托物言志诗和 哲理诗;狭义的咏物诗就是指托物言志诗。为了便于掌握,本堂课主要谈狭义的 咏物诗的鉴赏。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咏物诗是中国古典诗歌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内容丰富、特点鲜明,在2002—2009年的高考中共考查了13首咏物诗,它是我们高考备考的一个重要 组成部分。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咏物诗的鉴赏。请同学们拿出《高中语文备考工

程》,翻开第199页。 二、阅读积累 同学们已经预习了第一层次“阅读积累”,并动笔将诗歌大意、思想感情、艺术特点的要点划了出来,在这13首诗中,你最喜欢哪一首,或简单说说喜欢的理由,或把你喜欢的诗读给大家听一听。 这些都是咏物诗,请同学们根据这13首诗和过去接触过的咏物诗试着归纳咏物诗常通过哪些意象来寄托作者的情感。 了解咏物诗常见的意象对提高同学们解读咏物诗的能力很有帮助,请同学们一起读。(咏物诗中常见的意象预备读) 植物: 岁寒三友:松、竹、梅(高洁) 菊花(隐逸、高洁、脱俗) 莲花(出淤泥而不染、高洁) 兰花(高洁、君子之德) 杨柳(离情别恨;摇摆不定;春天的美好) 动物: 雁(思乡怀亲、羁旅伤感) 蝉(悲凉;高洁) 杜鹃(哀怨、凄恻、思归) 其它 风(自由、奉献) 莎衣(脱俗、高洁) 老师要补充一点:世间万“物”都有多面性,诗人的处境、性格、思想也各不相同,诗人在咏物时往往只抓住其中的一个特点来加以发挥,因此即便同咏一“物”,也常常情各有别。现在同题诗的比较在考试中时有出现,同学们要抓住物的具体

《咏物诗四首》教案

《咏物诗四首》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2.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过程与方法 朗读、互动、合作、探究、赏析与练习相结合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诗歌中包含的感情,体会“一枝一叶总关情”的生活感悟,并学习如何将自己的情感通过“一枝一叶”表达出来。 教学重点和难点 了解咏物诗借物抒情,托物言志的特点。 学习鉴赏咏物诗的步骤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1、(1)导入: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诗传情,诗言志,文脉传承,曲韵流觞,诗历经岁月的洗礼,仍然闪烁着不可磨灭的光辉。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仅《全唐诗》已存6021首咏物诗。 (2)回顾我们学过的有哪些咏物诗?《鹅》《咏柳》《石灰吟》等 (3)猜谜语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竹)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蝉)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品味赏析咏物诗,一起来感受“一枝一叶总关情”的意蕴。 2.教学目标: 二、(一)1、介绍作者:顾况(?~约806后),唐代诗人。字逋翁。苏州人,。至德二载(757)登进士第。建中二年(781)至贞元二年(786),韩滉为润州刺史、镇海军节度使时,曾召为幕府判官。贞元三年为李泌荐引,入朝任著作佐郎。贞元五年,李泌去世,他也于此年三、四月间贬饶州司户参军。约于贞元十年离饶州,晚年定居茅山,自号华阳真人,有《华阳集》。其诗多为揭露现实黑暗为主。 2、朗读诗歌 (1)学生自读 (2)教师范读,抛砖引玉(正音:啼血.xuè;著.子规zhuó) (3)学生试读,一显身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