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贸易名词解释

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可以引申除一条结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是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在这里,商品价格不变是一个重要条件,因此,这一理论只适用于国际贸易中的“小国”。
里昂惕夫之谜:按照H-O理论模型,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反之亦然,但经列昂惕夫研究美国进出口情况得出结论,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赫-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
特里芬难题: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一书中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在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难题,正是这“难题”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
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Em+Ex>1。
一价定律:指在没有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情况下,不同国家的同一种商品的价格,用同一种货币表示时应该相同。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或协定取消区域内关税或其他进口限制,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率而缔结的同盟。
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有用的上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要素丰裕度(或要素禀赋)是针对国家而言的,它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要素丰裕度
要素密集度是针对产品而言的,

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相
对比例。
,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重要结论便是所谓的H-O定理。
倾销:在国际贸易中,价格歧视被称为倾销。价格歧视是指厂商虽然出售的是同样的商品,但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不完全竟争市场,也就是说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售价格;第二,市场必须是分割的,即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倒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第三,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弹性不同。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经济交易的系统纪录。
浮动汇率:汇率水平完全由外汇市场上的供求决定、政府不加任何干预的汇率制度。
贫困化增长:指大国经济增长引起贸易条件恶化,并导致本国净福利水平下降的情形。
外汇倾销:指出口商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争夺国外市场的行为。一国货币贬值后,以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价格降低,本国商品的竞争能力增强,从而达到扩大出口和限制进口的目的。
贸易创造:指关税同盟成立后,国内生产成本高的产品被生产成本低的成员国的产品所代替,获得自由贸易所创造的比较经济利益。
贸易转移: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这就是贸易转移。这对进口国是种福利损失。
特定要素模型:即假定某些要素是特定用以某些行业的,这些要素是不可在行业之间流动的。
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所谓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它部门的需要。
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B出口的贫困化增长(或悲惨增长)是指一国生产要素增加使产品出口增加时,该国的出口收入不但没有增加,反而减少了。造成这种局面的直接原因就是国际比价贸易条件的恶化。出口的贫困化增长主要发

生在发展中国家,根源在于出口量随着生产能力提高而增加,引起国际市场价格下
跌,进而造成贸易条件恶化。
B比较优势理论:比较贸易理论者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着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
B边际进口倾向: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边际进口倾向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
B?比较利益:由托伦斯提出、李嘉图发展的国际贸易理论。认为:即使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具有最高生产率,处于绝对优势,而另一个国家生产每种产品都处于绝对劣势,只要它们的劳动生产率在不同产品上存在区别,遵循“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的原则,便能从国际分工和贸易中获得利益。
B边际进口倾向:国际贸易理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指每一单位增量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通常在公式中用m来表示。边际进口倾向越大,则每单位国民收入中用于进口的比重越大,乘数效应对经济的刺激作用就越小,反之则较大。
B外汇倾销:利用本币对外贬值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行为成为外汇倾销。这是因为本国货币贬值后,出口商品用外国货币表示价格降低,提高了该国商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有利于扩大出口;而因本国货币贬值,进口商品的价格上涨,削弱了进口商品的竞争力,限制了进口。外汇倾销需要一定的条件主要是本国货币对外贬值速度要快于对内贬值速度以及对方不报复。
B边际要素生产率:是指增加一个单位的生产要素所增加的产量,即要素的边际产量。边际要素生产率跟要素的投入量有关。一般来说,当一种要素不变时,另一种要素的边际生产率会随着其投入量的不断增加而下降,即“边际要素生产率递减规律”。




















C出口补贴:为了刺激出口政府采用的一种经济政策。直接补贴包括价格补贴和收入补贴,政府按照商品出口的数量或价值给与补贴是一种价格补贴,整部设立保证价格,保证支付出口产品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的差价也是一种价格补贴。收入补贴则包括对企业的出口亏损进行补偿等。间接补贴的办法包括低息贷款、外销退税、免费或低费为本国出口产品提供服务等。
C出口扩张性增长:指的是出口行业生产能力的增长超过了其他行业,使得生产和出口都得到了进一步扩张。
C出口关税:是针对某些特殊商品出口征收的税赋。出

口关税限制产品出口,但同时会对本国的生产、消费和社会福利带来影响,其影响也会因各国在世界上地位的不同而不同。

C出口禁运:禁止向被制裁国出口商品。
C产品生命周期:产品周期理论认为,一个新产品的技术发展大致有三个阶段:新产品阶段,成熟阶段,标准化阶段。在第一阶段,产品仍属新颖,技术上市新发明,除了发明国外,其他国家对这一新技术知之不多。而且生产者对于新产品生产技术根据市场反应还在不断摸索和改进。在这一阶段,发明国垄断该产品的生产,满足国内外消费者的需求。在第二阶段,技术已经成熟,生产过程已经比较标准化,成熟的生产技术也随着产品的出口而转移。与此同时,国外的生产也已增加,发明国的出口开始下降,一些产品进口国能够迅速的模仿掌握技术进而开始在本国生产该产品并出口到其他国家。到了第三阶段,技术已不再是什么新颖的和秘密的了,已经在世界范围内扩散。许多技术都已包含在生产该商品的机器中了。任何国家只要购买了这些机器也就购买了该技术,技术本身的重要性已经逐渐消失。至此,新产品的技术也完成了其生命周期。
C重叠需求:不同国家收入水平相近的消费者有相似的需求,本国产品在收入水平接近的国家有市场对方国家产品也会在本国有市场
C偿债率:在经济上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即该债务国当年还本付息的债务额与当年出口收入的比率。实践证明,该比率在20%以内为宜,30%为警戒线。(2001)
D贷方与借方项目:贷方项目是在国际收支表中表示国家资产减少或负债增加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输出或金融资产的流入。借方项目是在国际收支表中表示国家资产增加或负债减少的项目,是本国商品、劳务的进口或金融资产的流出。(新)

















F福利恶化性增长:福利恶化性增长的主要原因是贸易条件的恶化,如果增长后贸易条件恶化所造成的利益损失超过增长本身带来的利益,就会出现“恶化增长”。造成福利恶化性增长至少具备两个条件:第一,这种增长必须发生在出口部门,而该国的出口产业在国际市场上有必须是举足轻重的,因为只有大国才会出现出口增加价格下跌的情况。第二,国际市场对此种商品的需求价格弹性必须是较低的,需求量不会因为价格的上升而下降多少,也不会因价格的下跌而增加多少,因此,当出口供给增加价格下跌时,需求量并没因此而增加多少,过剩商品会使价格继续猛跌直到很低的水平。
F反倾销:是指对外国商品在本国市场上的

倾销所采取的抵制措施。一般是对倾销的外国商品除征收一般进口税外,再增收附加税,使其不能廉价出售,此种附加税为“反倾销税”。
F放大效应:要素价格的
变动幅度大于产品价格的变动幅度。
F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出口,如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另一类是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条件和标准,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进口押金制、苛刻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规定等。’
F浮动汇率:指一国货币汇率根据市场供求状况,任其自由涨落,国家没有义务干预的汇率。在实践中存在着完全的自由浮动与当局一定程度干预的有管理的浮动的情况。
F封闭经济:一国在经济活动中没有与国外的经济往来,如没有国际贸易或国际金融、劳动力的交流,仅仅存在国内的经济活动,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并末存在密切的往来,称该国处于封闭经济状态。
F非关税壁垒:是指除关税以外的一切限制进口的各种措施,可分为两类:一类是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直接对进口商品的数量或金额加以限制,或迫使出口国直接限制商品出口,如进口配额制、“自动”出口限制等。另一类是间接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指进口国对进口商品制定严格的条件和标准,间接地限制商品进口,如进口押金制、苛刻的技术标准和卫生检疫规定等。世界贸易组织力图通过谈判使其限制、消减。



















G 关税同盟(Customs Union):它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国家通过签订条约或协定取消区域内关税或其他进口限制,并对非同盟国家实行统一的关税率而缔结的同盟。
G 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指在产出的某一范围内,平均成本随着产出的增加而递减。
G 国际收支:国际收支是一国居民在一定时期内与非居民之间全部政治、经济、文化往来所产生的经济交易的系统纪录。
G关税配额:在实践中,各国常常将关税和配额一起使用,成为关税配额。关税配额的实行方法是,对配额内进口的商品免税或实行低关税,对超过配额的进口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
G购买力平价理论,又简称“PPP 理论”,是两方西方汇率理论中最具影响力的理论之一。这一理论强调经常项目即商品、劳务贸易流量对汇率的决定作用,它将商品、劳务的价格与汇率联系在一起。
G国际资本流动,即国际投资,它是指资本在国际间的转移。
G国际经济

学:以经济学的一般理论为基础,研究国际经济活动和国际经济关系,是一般经济理论在国际经济活动范围中的应用与延伸,是经济学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要研究对象有国际贸易理论与政策、国际收支理
论、汇率理论、要素的国际流动、国际投资理论、开放的宏观经济均衡等。
G国际分工:即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生产的国际专业化。它是国际贸易的基础,是社会分工从国内向国外延伸的结果。各国对于分工方式的选择以及分工的变化,反映了彼此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及各国经济联系的程度。主要有产业间、产业内、垂直、水平以及不同要素密集度之间的分工等类型。
?G关税壁垒:指高额进口税。国家通过对进口商品征收较高的关税,提高进口商品的成本从而削弱其竞争能力,形成对国外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阻碍,像一堵墙一样保护国内生产和国内市场。故名。是贸易保护的主要措施之一。此外,还有差价税和进口附加税。它是在贸易谈判中迫使对方妥协让步的重要手段。
G国际收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地区之间由于贸易、非贸易和资本往来而引起的国际间资金收支流动的行为。包括两种具体形式:直接的货币收支和以货币表示的资产的转移。反映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国际间的债权、债务关系。
10.G广义国际收支: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是指为系统记载的、在特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一个国家或经济体的居民与世界其他地方居民的全部各项经济交易,不仅包括外汇收支的国际借贷关系,还包括一定时期全部经济交易与往来,如无偿援助、易货贸易、捐赠等。
G国际收支调整的弹性方法是指在收入不变动的情况下,运用汇率与价格的变动对经常项目失衡进行调节,由于这一调整机制与进出口商品的供求弹性关系密切,所以被称为弹性论。

G固定借贷: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但尚未进入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无实质决定性作用,有时甚至会产生相反的现象,即债务存在时汇率反而走高。
G国际投资头寸: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定义,其为一国对外的金融资产与负债存量的余额。其不属于国际收支表的标准构成,但与该表共同构成一国全面的国际账户。它的构成与国际收支表中的金融账户是一致的。
G官方储备:指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或其他官方货币机构所掌握的外币储备资产及其对外债权。包括货币、黄金、外汇和分配的特别提款权及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普通提款权。
H H-O定理:根据比较优势原理,一国出口密集使用本国充裕要素

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本国稀缺要素的产品。


J进口配额:是一种非关税壁垒,其目的与征收关税一样,是为了限制进口,保护国内的工业。进口配额是直接的数量控制,而不像关税是通过提高进口商品价格间接地减少进口。
J绝对优势理论:
国际贸易和国际分工的原因及基础是各国存在的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的绝对差别。一国如果在某种产品上具有比别国高的劳动生产率,该国在这一产品上就具有绝对优势。绝对优势也可以间接地用生产成本来衡量:如果一国生产某种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比别国生产同样产品所需的单位劳动要少,改过就具有生产这种产品的绝对优势。各国应该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劳动生产率和生产成本“绝对优势”的产品,进口其不具有“绝对优
势”的产品,其结果比自己什么都生产更有利。
J间接标价法是指以一定单位的本国货币为基准,将其折合为一定数额的外国货币的标法方法。
J交换所得:是产品在消费领域的重新配置所得。
J价格支持:是政府通过未定价格来支持生产者的一种手段。为了稳定生产和保障生产者的收入,政府设立一个不由市场供求变动决定的“支持价格”或“保证价格”。如果市场价格高于保证价格,生产者可以根据市场需求卖出高价,如果市场均衡价格下跌到低于这一保证价格时,生产者则从政府手中得到两种价格的差额,产品产量和生产者的收入都不会因价格的下跌而受到多大影响。
J进口替代性增长:指的是进口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的比较快,从而使得国内生产增加,一部分原来进口的商品被国内的产品替代了。
J进口抵制:禁止从被制裁国进口商品。
J绝对购买力平价理论:汇率是两国货币在各自国家里所具有的购买力之比,这就构成两国货币交换的基础。而一国货币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该国物价水平的高低表现出来的。
J经济同盟:它是共同市场和经济共同体向超国家一体化的宏观协调机制发展的具体步骤,是一种较高层次的区域经济一体化组织形式。
J绝对利益:由英国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提出,指在某种商品生产上,一国所耗费的劳动成本绝对低于其贸易伙伴国,劳动生产率占绝对优势。各国从事占绝对优势产品的生产,便可获益,世界总体福利水平也可得到提高。
J经济全球化:联合国贸发会议对经济全球化定义如下:“全球化是世界各国在经济上跨国界联系和相互依存日益加强的过程,运输、通讯和信息技术的迅速进步有力地促进了这一过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经济全球化下的定义则是:“跨国商品、服务贸

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它是现代经济的一个动态过程,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新)
K开放经济:一国与国外有着经济往来,如存在国际贸易、国际金融往来,也就是对外有进出口和货币、资本的往
来,本国经济与外国经济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即为开放经济。











L 罗伯津斯基定理:在商品相对价格不变的情况下,某种生产要素的增长会使密集使用该要素的商品生产扩大,是密集使用其他要素的商品生产缩小。中国资本的增加会使资本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增加,使劳动密集型产品的生产减少。在这里,商品价格不变是一个重要条件,因此,这一理论只适用于国际贸易中的“小国”。
L 里昂惕夫之谜
按照H-O理论模型,资本丰裕的国家应进口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资本密集型产品,反之亦然,但是,经列昂惕夫研究美国进出口情况得出结论,美国进口的是资本密集型商品,出口的反而是劳动密集型商品,这一结果与赫-俄理论的预测完全相反,这就是里昂惕夫之谜。
L利率平价理论是从资本收支的角度来解释短期内汇率的剧烈波动,这弥补了购买力平价仅从商品和劳务角度考虑汇率决定。利率平价理论可以分为套补的利率平价与非套补利率平价。
L流动借贷:指国际借贷中形成了借贷关系并且进入了实际支付的那种债权、债务关系,它对国际收支的平衡从而对汇率的走向有着重要的决定性影响。
L联系汇率:即盯住汇率。国际金融中汇率决定的一种做法,即将本币盯住某单一国家的货币,与之建立某种联系来确定自己货币的汇率,实际汇率围绕它根据供求状况在一定幅度内浮动。某些发展中国家实行之。
M 马歇尔-勒纳条件:货币贬值后,只有出口商品的需求弹性和进口商品的需求弹性之和大于1,贸易收支才能改善,即贬值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是:Em+Ex>1。
M贸易条件是指一定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多少进口商品,或者说是一国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如果A国出口X商品,进口Y商品。A国的贸易条件可以表示为PX/PY。一国的贸易条件是其贸易伙伴的贸易条件的导数。
M贸易制裁:国际贸易政策优势也用来为政治目的服务,用来作为对别国的政治或经济政策进行报复的手段,最典型的做法是通过进出口地址和商品禁运等实行贸易制裁。贸易制裁的目标是通过削减进出口造成被制裁国经济上的损失从而迫使其做出某些改变。
M贸易转移:改变井口来源,从非贸易集团成员转向了成员

国。
M贸易创造:增加了总进口量,是由于取消对成员国关税而增加的进口量。任何区域性或集团性的自由贸易都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降低贸易壁垒,因此,都具有“贸易创造”和“贸易转移”的双重结果。
M贸易创造效应是指由于关税同盟内实行自由贸易后,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往成本较低的成员国生产,从成员国的
进口量增加,新的贸易得以“创造”。
M.贸易乘数:指乘数理论在对外贸易研究中的作用,探讨对外贸易与国民收入和就业之间的关系。在贸易乘数公式中,它是边际储蓄倾向与边际进口倾向的和的倒数。贸易乘数原理主要分析在边际储蓄倾向和边际进口倾向之和小于l的条件下,增加出口有利于提高有效需求、增加国民收入和就业量。
M贸易创造: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结成关税同盟后,因取消关税降低了贸易商品的价格,使产品从成本较高的国内生产转向成本较低的贸易对象国生产,本国从贸易对象国进口,这就是贸易创造。
M贸易转移: 国际贸易理论与实践中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间的关税同盟建立后,成员国的部分进口商品将从低成本供应国(非成员国)转向高成本供应国(成员国),这就是贸易转移。这对进口国是种福利损失。
M贸易条件:一般指单位出口能够换回的进口,即出口商品价格与进口商品价格的比率,简称“交换比价”。一般用在一定时期(如一年)内的出口商品价格指数同进口商品价格指数对比来表示。所谓贸易条件改善,是指与基期相比较而言,交换比价上升,即同等数量的出口商品能换回比基期更多的进口商品;反之则称贸易条件恶化。

N内部规模经济:厂商之平均生产成本随着产量增加而下降,因此大厂商有成本上的优势,而规模较小的厂商则因生产成本较高而逐渐退出市场。所以竞争环境将转而成为不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P 贫困化增长:指大国经济增长引起贸易条件恶化,并导致本国净福利水平下降的情形。
P配置所得:从贸易中获得的社会福利分别来自于“交换所得”和“专业化生产和分工所得”两个部分。前者是产品在消费领域的重新配置所得,后者是资源在生产领域的更有效配置所得。在总体上,都可称为配置所得。
Q倾销:在国际贸易中,价格歧视被称为倾销。价格歧视是指厂商虽然出售的是同样的商品,但在不同的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者收取不同的价格。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必须是不完全竟争市场,也就是说企业有能力决定其销售价格;第二,市场必须是分割的,即低价格市场的消费者不能把产品

倒卖到高价格的市场上去;第三,在不同的市场上,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弹性不同。
Q区域性经济合作类型:一共有四种类型的区域性经济合作方式。第一,自由贸易区。自由贸易区形式的经济合作是一种区域内的自由贸易。第二:关税同盟。它比自由贸易区更进一步,在关税同盟内部,各成员不仅取消了相互间的贸易障碍,还取消了对外贸易政策的差别,建立起对同
盟外国家的共同的关税壁垒。第三,共同市场。在共同市场内,除了有一个关税同盟之外,各成员国还允许生产要素在他们之间完全自由流动(劳动及资本的流动)。第四,经济同盟。在这种同盟内,各成员国统一所有经济政策,包括货币、财政、福利政策,以及有关贸易及生产要素流动的政策。
S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国际贸易使不同国家生产要素价格趋于一致的定理,即“生产要素价格均等化定理”
S 萨缪尔森定理:某一商品相对价格的上升,将导致该商品密集使用的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提高,而另一种生产要素的实际价格或报酬则下降。可以引申除一条结论:国际贸易会提高该国丰裕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降低稀缺要素所有者的实际收入
S生产补贴:是一种产业政策,除了出口补贴以外的补贴都是生产补贴。生产补贴和出口补贴的区别:生产补贴对所有生产的产品进行补贴,不管该产品是在国内市场销售还是向国外出口。这些补贴包括政府对商业企业的资助、税收减免、低利贷款等直接的方式,也包括对某些出口工业生产集中的地方给与区域性支持,这些政策手段看上去只是对具体企业或行业的支持,但实际上降低了这些出口企业的生产成本,提高了出口竞争力,起到鼓励促进进出口的作用。
S升水与贴水:国际金融中的概念,在直接标价法下,远期汇率与即期汇率的差额用升水、贴水和平价来表示,升水意味着远期汇率比即期的要高,贴水则反之。一般情况下,利息较高的货币远期汇率大多呈贴水,较低的货币则大多为升水。
S所有权特定优势:是指企业在资产和所有权方面所获得的为其他企业所不拥有的优势,包括产品、技术、商标、组织管理技能等。所有权优势的大小决定了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能力,可以克服在国外生产碰到的附加成本和制度风险。是国际生产这种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








T 特里芬难题
1960年,美国经济学家罗伯特·特里芬在其《黄金与美元危机——自由兑换的未来》一书中提出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存在着其自身无法克服的内在矛盾:“由于美元与黄金挂钩,而其他国家的货币与

美元挂钩,美元虽然因此而取得了国际核心货币的地位,但是各国为了发展国际贸易,必须用美元作为结算与储备货币,这样就会导致流出美国的货币在海外不断沉淀,对美国来说就会发生长期贸易逆差;而美元作为国际货币核心的前提是必须保持美元币值稳定与坚挺,这又要求美国必须是一个长期贸易顺差国。这两个要求互相矛盾,因此是一个悖论。”这一内在矛盾在国际经济学界称为“特里芬难题,正是
这个“难题”决定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不稳定性和垮台的必然性。
T特定要素模型:即假定某些要素是特定用以某些行业的,这些要素是不可在行业之间流动的。
T“特定要素”(specific factor):所谓特定要素是指一种要素的用途通常仅限于某一部门,而不适合于其它部门的需要。
产业内贸易的概念
不同国家在同一产业内同类产品之间的进出口贸易
即:一国出口的同时又进口某同类产品
.T 特别提款权:是与基金组织有关的储备资产之一,其目的是通过人为地创造一种储备资产以弥补当时作为主要储备资产的黄金的不足。作为国际结算的信用资产,其不具有内在价值。每隔一定时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按照份额将其分配给会员国,会员国可以用它支付债务,或卖掉以获取外汇现金。它是无附带条件的流动资金。
T提供曲线:由马歇尔和艾奇沃斯提出的,它是相互需求曲线,表明一个国家为了进口一定量的商品,必须向其他国家出口一定量的商品,因此提供曲线即对应某一进口量愿意提供的出口量的轨迹。两个国家的提供曲线的交汇点所决定的价格,就是国际商品交换的价格。(新)

W 外汇倾销:指出口商利用本国货币对外贬值的机会,争夺国外市场的行为。一国货币贬值后,以外国货币表示的本国出口商品价格降低,本国商品的竞争能力增强,从而达到扩大出口和限制进口的目的。
W外部规模经济:规模较大的厂商并没有成本上的优势,该产业宛如众多规模大小不同,但生产优势相同的厂商所构成,故竞争环境仍然合乎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
W外汇汇率: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和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用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等价关系,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汇率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远期汇率、即期汇率等。
18.W外汇倾销:利用本币对外贬值机会,向外倾销商品和争夺市场的行为。条件是对外贬值要快于对内贬值且对方不报复。
W外汇汇率:国际金融理论与实践中的

重要概念。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和政府证券等形式保有的在国际收支出现逆差时可以用作支付使用的国际支付手段或债权。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其他货币之间的比价关系,是外汇在市场中的价格。汇率有多种表现形式,如固定汇率、浮动汇率、远期汇率、即期汇率等。
X现值经济债务率:在经济上衡量一个国家对外债务水平的指标,即该债务国当年未偿还债务的现值与当年国民生产总值的比率。世行认为80%为临界值,债务超过
临界值60%的为中等债务国。

Y 一价定律:指在没有交易成本和贸易壁垒的情况下,不同国家的同一种商品的价格,用同一种货币表示时应该相同。
Y要素禀赋: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这是一个相对的概念与其所有用的上产要素绝对数量无关。要素丰裕度(或要素禀赋)是针对国家而言的,它是指一国所拥有的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用数学语言来描述要素丰裕度
Y要素密集度是针对产品而言的,是指生产某种产品所投入两种生产要素的相对比例。
,一国出口密集使用其丰裕要素的产品,进口密集使用其稀缺要素的产品。这一重要结论便是所谓的H-O定理。
Y幼稚产业:某种产业由于技术经验不足、劳动生产率低下、产品成本高于世界市场价格,因而无法与国外产业竞争,但在关税、补贴等保护措施下继续生产一段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能够在自由贸易条件下获利,达到其他国家水平而自立,形成比较优势并良性发展,这类产业就是幼稚产业。

Y有效保护率:为了正确反映一个行业的世界保护程度,经济学家使用有效保护率,即一个国家的整体保护措施使该行业每单位产出增加值提高的百分率。“整体保护措施”指的是对一个行业所有产品(包括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和原材料)的关税与非关税保护。
Z自愿出口限制:是非关税贸易保护的另一种手段,即出口国“资源”限制其出口量,对进口国来说,由于对方自愿限制,进口量也就自然减少。所谓资源,其实并不完全自愿,只是在进口国的要求和压力下出口国不得不采取的限制政策。因此自愿出口限制被看成是进口配额的一种特殊形式,亦称“被动配额”。

Z专业化生产和分工所得:是资源在生产领域的更有效配置所得。
Z铸币平价理论:含金量,在金铸币本位制度下,黄金被用来规定货币能代表的价值,各国均规定了每一金铸币单位包括的黄金重量和成色,即含金量(Gold Content)
Z直接标价法:以一定单位的外币为标准,用一定本币来表示其价格,简言之,外币不

动本币动。它说明的是银行在购买一定单位的某外币时应付出的本币数量。(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