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材料的凝固与结晶

第三章  材料的凝固与结晶
第三章  材料的凝固与结晶

第三章材料的凝固与结晶

本章授课学时:4 学时

本章重点内容: 1 、结晶的基本规律;2 、金属结晶后晶粒大小与性能的关系; 3 、晶粒大小的控制;4 、二元合金相图的基本类型、结晶过程,以及合金相图与性能间的关系。

本章难点内容: 1 、二元合金相图的基本类型、二元合金相图的识别与相图的分析;2 、合金中“相”和“组织”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凝固的概念

目的要求:通过讲授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使学生掌握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重点:晶体结晶时过冷现象及热力学条件。

难点:晶体与非晶体凝固的不同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并结合多媒体演示。

授课内容:

一、晶体的凝固

物质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过程统称为“凝固”,如果通过凝固能形成晶体结构,则可称为“晶体”。凡纯元素(金属或非金属)的结晶都具有一个严格的“平衡结晶温度”(即理论结晶温度T0),高于此温度(即实际结晶温度T1)才能进行结晶;两者之差ΔT=T0-T1称为过冷度,处于平衡结晶温度时,液体与晶体同时共存,达到可逆平衡。

为什么纯元素的结晶都具有一个严格不变的平衡结晶温度呢?这是因为它们的液体与晶体之间的能量在该温度下能够达到平衡的缘故。这一能量叫做“自由能(F)”。同一物质的液体与晶体,由于其结构不同,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自由能变化是不同的, 如图所示。

由此可见,要使液体进行结晶,就必须使其温度低于理论温度,造成液体与晶体间的自由能差:(ΔF=F 液- F 晶),即具有一定的结晶驱动力才行。

二、非晶体的凝固

若凝固后的物质不是晶体,而是非晶体,那就不能称之为结晶,只能称为凝固。

非晶体的凝固与晶体的晶体,都是由液体转化为固体,但本质上又有区别。非晶体的凝固实质上是靠熔体粘滞系数连续加大完成,即非晶体固态可看作粘滞系数很大的”熔体”,需在一个温度范围内逐渐完成凝固。

第二节金属的结晶和铸锭

目的要求:通过讲授使学生掌握金属的结晶过程。

重点:凝固的概念, 金属结晶的铸锭。

难点:对结晶热力学条件的理解, 金属的铸锭组织。

授课内容:

一、金属的结晶过程

纯金属的结晶过程是在冷却曲线上平台所经历的这段时间内发生的。它是不断形成晶核和晶核不断长大的过程。

二、金属结晶后的晶粒大小。

1 、晶粒大小与性能的关系。

金属结晶后是由许多晶粒组成的多晶体, 而晶粒的大小是金属组织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情况下, 晶粒愈细小, 金属的强度就愈高, 塑性和韧性也愈好。

2 、晶粒大小的控制

金属结晶后单位体积中晶粒数目Z, 取决于结晶时的形核率N( 晶核形核数目/S ·m ㎡) 与晶核生长速率G( ㎜/s), 它们存在着以下的关系:Z ∝√N/G, 由上可知, 当晶粒生长速率G 一定时, 晶核形核率N 愈大, 晶粒数目就愈多, 反之则愈细。

1) 、增大过冷度:金属结晶时的冷却速度愈大, 其过冷度便愈大, 不同过冷度ΔT 对晶核形核率N 和生长速率G 的影响, 如图3-6 所示。

2) 、变质处理:在液态金属结晶前, 加入一些细小的变质剂, 使金属结晶时的晶核形核率N 增加或生长速率G 降低, 这种细化晶粒的方法, 称为变质处理。

3) 、附加振动:金属结晶时, 如对液态金属附加机械振动。超声波振动。电磁振动等措施, 由于振动能使液态金属在铸模中运动加速, 造成枝晶破碎, 这就不仅可以使已长成的晶粒因破碎而细化, 而且破碎的枝晶可以作为晶核, 增加形核率N 。所以, 附加振动也能使晶粒细化。

三、金属的铸锭组织

1 、表面细晶粒层:表面细晶粒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钢液刚浇入铸模后, 由于模壁温度较低, 表面金属遭到剧烈的冷却, 造成了较大的冷却所致, 此外, 模壁的人工晶核作用也是这

层晶粒细化的原因之一。

2 、柱状晶粒层:柱状晶粒的形成主要是因为铸锭模壁散热的影响。

3 、中心等轴晶粒:随着柱状晶粒成长到一定程度, 铸锭中心部的剩余液体温度差也愈来愈小, 趋于均匀冷却的状态;同时由于一些未熔杂志推移至铸锭中心, 或将柱状晶的枝晶分枝冲断, 漂移到铸锭中心, 它们都可以成为剩余液体的晶核, 这些晶核由于在不同方向上的成长速度相同, 因而便形成较粗大的等轴晶粒区。

第三节合金的结晶过程

目的要求:通过讲授二元相图使学生掌握二元相图的基本类型与相图的分析。

重点:二元相图, 合金性能与二元相图的关系

难点:二元相图的识别与分析

授课内容:

一、二元相图的建立

1 、相图的定义及几个名词的解释

1) 、组元:通常把组成合金的最简单、最基本,能够独立存在的物质称为组元。

2) 、合金系: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组元按不同比例配制成的一系列不同成分的合金, 称为合金系。

3) 、相图:用来表示合金系中各个合金的结晶过程的简明图解称为相图, 有城状态图或平衡图, 相图上所表示的组织都是十分缓慢冷却的条件下获得的, 都是接近平衡状态的组织。

2 、二元相图的建立

以Pb-Sn 合金系为例, 说明用热分析实验方法测定相图的过程。

1) 、配制一系列不同成分的Pb-Sn 合金。

2) 、在非常缓慢冷却条件下, 测定这些合金从液态到固态在平衡结晶过程中的冷却曲线

3) 、找出各合金冷却曲线上的临界点, 并将它们标注在成分一温度坐标系。

4) 、将各成分线上具有相同意义的点连接成线, 并根据已知条件和实际分析结果写上数字。字母和各区所存在的像或组织名称, 就得到一个完整的二元合金相图。

二、二元匀晶相图

当两组元在液态和固态均无限互溶时所构成的相图, 称为二元匀晶相图, 具有这类相图的合金系主要有:Cu-Ni,Cu-Au,Au-Ag,Fe-Ni 及W-Mo 等。

1 、相图分析(以Cu-Ni 合金相图为例)

这类相图很简单, 只有两条线, 其中AB ︿为液相线;AB ︶为固相线,在液相线以上,称为液相区;在固相线以下称为固相区;在液相线与固相线之间称为液。固两相并存区。固相线的两个端点A和B是合金系统的两个组元Cu和Ni的熔点。

2、合金的结晶过程

如图(a)所示,设有合金K,其成分垂线ok与相图上的相区分界线交于1,4两点,分析合金在冷却曲线上的各段所发生的结晶或相变过程,如图(b)所示。通过分析可知,液(固)相线也表示在无限缓慢的冷却条件下,液。固两相平衡存在时,液(固)相化学成分随温度的变化情况。理论和实践都已证明了这一结论的正确性。必须着重指出:除了液。固两相并存时的情况以外,在其他性质相同的两相区中也是这样,即相互处于平衡状态的两个相的成分,分别沿着两相区的两个边界线改变。

3、二元相图的杠杆定律

在两相区结晶过程中,两相的成分和相对量都在不断变化。杠杆定律就是确定状态图中两相区内两平衡相的成分和相对重量的重要工具。

如图所示,假设:合金的总重量为W O ,液相的重量为W L, ,固相的重量为W S 。若已知液相中的含Ni量为X 1, 合金的含Ni量为X,则可写出

W L +W S =W O

W L ×X 1 +W S ×X 2 =W 0 ×X(3-1)

解方程式(3-1)得

W L /W S =(X 2 -X)/(X-X 1 )=bo/oa(3-2)

式(3-2)好象力学中的杠杆定律,故称之为杠杆定律。式(3-2)可写成

W L /W O =bo/ba×100% (3-3) ;W S /W O =oa/ba×100% (3-4)

必须指出,杠杆定律只适用于二元系合金相图中两相区,对其他区域就不适应,自然就不能在用杠杆定律。

4、固溶体合金中的偏析

在平衡条件下结晶,由于冷速极为缓慢,原子可充分进行扩散,最后仍能得到成分均匀的固溶体。但在实际生产条件下,由于冷速较快,最后将得到晶体内部化学成分不均匀的树枝壮晶体,这种现象,称为枝晶偏析或晶内偏析。

枝晶偏析的存在,会严重降低合金的机械性能和加工工艺性能。因此在生产上常把有枝晶偏析的合金加热到高温,并经长时间保温,使原子进行充分扩散,以达到成分均匀的目的,这种热处理方法称为扩散退火或均匀化退火,用以消除枝晶偏析。

5、二元共晶相图

当两组元在液态时无限互溶,在固态时有限互溶,而且发生共晶反应时,所构成的相图称为二元相图。具有这类相图的合金系主要有:Pb-Sn,Pb-Sb。

1、相图分析:(以Pb-Sb合金相图为例)

图中A、B分别表示组元Pb。Sn的熔点,ACB线为液相线,AECDB为固相线。

L、α、β是该合金系的三个基本相,α为Sb溶于Pb中的固溶体,EF为溶解度曲线,β为Pb溶于Sb中的固溶体,DG为溶解度曲线。相图中三个单相区为L、α、β三个双相区为L+α、L+β、α+β。

ECD为三相平衡线。在该恒定温度下,c点成分的液相L C 同时结晶出两种成分和结构不同的固相α E 和β D 。其反应式为L C ≒(共晶温度)α E +β D 。此反应称为共晶转变。

2、合金的结晶过程

<1>、共晶合金的结晶过程

合金在共晶温度以上△L在此共晶温度时发生共晶反应:L C ≒(恒温)α E +β D 其转变产物称为共晶体。

<2>、亚共晶合金和过共晶合金的结晶过程

成分在共晶线上的E点和C点之间的合金称为亚共晶合金;在C点和D点之间的合金称为过共晶合金。

如图所示,合金Ⅱ为亚共晶合金。当液相的温度降低至1点时开始结晶出α固溶体。当温度降低至3点时,剩余的液相恰好只有共晶成分,因此发生共晶转变,得到共晶体。在3点以下由于α和β溶解度曲线的变化分别从α、β析出αⅡβⅡ,由于共晶体中的次生相可以不予考虑,因而只需考虑先从先共晶α固溶体中析出的βⅡ的数量。合金Ⅱ的最终组织应为α+(α+β) C +βⅡ,如图所示。

过共晶合金的冷却曲线及结晶过程,其分析方法和步骤与上述亚共晶合金基本相同,只是先共晶为β固溶体,所以合金Ⅳ的最终组织应为β+(α+β) C +αⅡ。

<3>、含Sb量小于E点的合金结晶过程(以合金Ⅰ为例)

含量在1点以上为液相,1至3点为匀晶转变得到α固溶体。3点以下,由于α固溶体溶解度的变化,伴随次生相βⅡ的析出,最终组织为α+βⅡ。

3、比重偏析

亚共晶或过共晶合金结晶时,若初晶的比重与剩余液相的比重相差很大时,则比重小的初晶将上浮,比重大的初晶将下沉。这种由于比重不同而引起的偏析,称为比重偏析或区域偏析。比重偏析的存在,也会降低合金的机械性能和加工工艺性能。

四、二元包晶相图

两组元在液态无限互溶,在固态有限溶解,并发生包晶反应时,所构成的相图,称为包晶相图。

以Pt-Ag相图为例。图中abc为液相线,abcdb为固相线,cf为Ag组元在α固溶体中的溶解度曲线,dg是Pt组元在β固溶体中的溶解度曲线,cde是包晶线,d是包晶线,d是包晶点,包晶线cde代表在这个合金系统中发生包晶反应的温度和成分范围。现已合金Ⅰ为例,分析其结晶过程。

从0→1段为液相,此时结晶尚未未开始。1→2段自液相中不断析出α固溶体,至2点时液相成分为e,α相成分为c。

此时合金在恒温条件下发生包晶反应,因此在合金的冷却曲线上出现代表包晶反应的水平台阶。

五、形成稳定化合物二元合金相图

所谓稳定化合物是指:在熔化前,即不分解也不产生任何化学反应的化合物。如Mg和Si 即可形成分子式为Mg 2 Si的稳定化合物,Mg-Si相图就是形成稳定化合物的二元合金相图。

这类相图的主要特点是在相图中有一个代表稳定化合物的垂直线,以垂直线的垂足代表稳定化合物的成分,垂直线的顶点代表它的熔点。十分明显,若把稳定化合物Mg 2 Si视为一个组元,即可认为这个相图是由左。右两个简单共晶相图所组成(Mg-Mg 2 Si和Mg 2 Si-Si),因此可以分别对它们进行研究,使问题大大简化。

六、具有共析反应的二元合金相图

自某种均匀一致的固相中同时析出两种化学成分和晶格完全不同的新固相的转变过程称为共析反应。同共晶反应相似,共析反应也是一个恒温转变过程,有是与共晶线及共晶点相似的共析线和共析点。共析反应的产物称为共析体。最常见的共析反应是铁碳合金中的珠光体转变。最简单的具有共析反应的二元合金相图如图所示。

图中A和B代表两组元,c点为共析点,dce为共析线,(β 1 +β 2 )是共析体。共析反应为

α≒(β1d +β2e )。

七、二元相图的识别方法

由上述可知:二元合金相图的类型很多,但基本类型还是匀晶,共晶和包晶三大类。在分析二元合金相图时,应掌握以下要点:

<1>、相图中每一点都代表某一成分的合金在某一温度下所处的状态,此点称为合金的表象点。

<2>、在单相区中合金由单相组成,相的成分即等于合金的成分,它由合金的表象点来决定。

<3>、在两个单相区之间必存在一个两相区,在此两相区合金处于两相平衡状态,两相的相对量运用杠杆定律可以计算。

<4>、在二元合金相图中三相平衡共存表现为一条水平线---三相平衡线。

八、合金的性能与相图间的关系:合金的性能取决于合金的化学成分和组织,合金的化学成分与组织间的关系体现在合金相图上,故合金相图与合金的性能之间必然存在着一定的联系。

1、合金形成单相固溶体时的情况:当合金形成单相固溶体时,合金的性能显然与组成元素的性质及溶剂元素的溶入量多少有关。对于一定的溶剂和溶质来说,溶质的溶入量越多,则合金的强度,硬度愈高,电阻率愈大,电阻温度系数愈小,如图3-25所示。单相固溶体合金不宜制做铸件而适于承受压力加工。在材料选用中应注意固溶体合金的这一特点。

2、合金形成两相混合物的情况:合金形成两相混合物时,分成两种情况:一种通过包晶反应形成的普通混合物;另一种是通过共晶或共析反应形成的机械混合物。当合金形成普通混合物时,合金的性能将随合金化学成分的改变在两种性能之间按直线变化。当合金形成机械混合物时,合金的性能主要取决于组织的致密程度,组织愈细密,组织敏感的合金性能如强度,硬度,电阻率等提高愈多。当合金形成两相混合物时,通常合金的压力加工性能较差,当切削加工性能较好。

3、合金形成化合物时的情况:当合金形成化合物时,合金具有较高的硬度,硬度和某些特殊的物理化学性能,但塑性,韧性及各种加工性能极差,因而不宜用于做结构材料。当它们可以作为烧结合金的原料用来生产硬质合金,或用以制造其他要求某中特殊物理,化学性能的制品或零件。

材料结构与性能(珍藏版)

材料结构与性能(珍藏版) 一、何为金属键?金属的性能与金属键有何关系? 二、试说明金属结晶时,为什么会产生过冷? 三、结合相关工艺或技术说明快速凝固的组织结构特点。 四、画出铁碳合金相图,并指出有几个基本的相和组织?说明它们的结构和 性能特点。 五、说明珠光体和马氏体的形成条件、组织形态特征和性能特点。 六、试分析材料导热机理。金属、陶瓷和玻璃导热机制有何区别?将铬、 银、Ni-Cr合金、石英、铁等物质按热导率大小排序,并说明理由。 七、从结构上解释,为什么含碱土金属的玻璃适用于介电绝缘? 八、列举一些典型的非线性光学材料,并说明其优缺点。 九、什么是超疏水、超亲水?超疏水薄膜对结构与表面能有什么要求? 十、导致铁磁性和亚铁磁性物质的离子结构有什么特征? 答案自测 特别重要的名词解释 原子半径:按照量子力学的观点,电子在核外运动没有固定的轨道,只是概率分布不同,因此对原子来说不存在固定的半径。根据原子间作用力的不同,原子半径一般可分为三种:共价半径、金属半径和范德瓦尔斯半径。通常把统和双原子分子中相邻两原子的核间距的一半,即共价键键长的一半,称作该原子的共价半径(r c);金属单质晶体中相邻原子核间距的一半称为金属半径 (r M);范德瓦尔斯半径(r V)是晶体中靠范德瓦尔斯力吸引的两相邻原子核间距的一半,如稀有气体。

电负性:Parr等人精确理论定义电负性为化学势的负值,是体系外势场不变的条件下电子的总能量对总电子数的变化率。 相变增韧:相变增韧是由含ZrO2的陶瓷通过应力诱发四方相(t相)向单斜相(m相)转变而引起的韧性增加。当裂纹受到外力作用而扩展时,裂纹尖端形成的较大应力场将会诱发其周围亚稳t-ZrO2向稳定m-ZrO2转变,这种转变为马氏体转变,将产生近4%的体积膨胀和1%-7%的剪切应变,对裂纹周围的基体产生压应力,阻碍裂纹扩展。而且相变过程中也消耗能量,抑制裂纹扩展,提高材料断裂韧性。 Suzuki气团:晶体中的扩展位错为保持热平衡,其层错区与溶质原子间将产生相互作用,该作用被成为化学交互作用,作用的结果使溶质原子富集于层错区内,造成层错区内的溶质原子浓度与在基体中的浓度存在差别。这种不均匀分布的溶质原子具有阻碍位错运动的作用,也成为Suzuki气团。

材料的凝固及结晶

第三章材料的凝固与结晶 第一节凝固的概念第二节金属的结晶和铸锭第三节合金的结晶过程 第一节凝固的概念 目的要求:通过讲授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使学生掌握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授课内容: 一,晶体的结晶 二,非晶体的结晶 重点:晶体结晶时过冷现象及热力学条件 难点:晶体与非晶体凝固的不同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并结合多媒体演示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晶体的凝固 物质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过程统称为"凝固",如果通过凝固能形成晶体结构,则可称为"晶体".凡纯元素(金属或非金属)的结晶都具有一个严格的"平衡结晶温度"(即理论结晶温度T0),高于此温度(即实际结晶温度T1)才能进行结晶;两者之差ΔT=T0-T1称为过冷度,处于平衡结晶温度时,液体与晶体同时共存,达到可逆平衡. 为什么纯元素的结晶都具有一个严格不变的平衡结晶温度呢?这是因为它们的液体与晶体之间的能量在该温度下能够达到平衡的缘故.这一能量叫做"自由能(F).同一物质的液体与晶体,由于其结构不同,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自由能变化是不同的,如图3-1所示. 由此可见,要使液体进行结晶,就必须使其温度低于理论温度,造成液体与晶体间的自由能差:(ΔF=F液-F晶),即具有一定的结晶驱动力才行. 二:非晶体的凝固 若凝固后的物质不是晶体,而是非晶体,那就不能称之为结晶,只能称为凝固.非晶体的凝固与晶体的晶体,都是由液体转化为固体,但本质上又有区别.非晶体的凝固实质上是靠熔体粘滞系数连续加大完成,即非晶体固态可看作粘滞系数很大的"熔体",需在一个温度范围内逐渐完成凝固. 第二节金属的结晶和铸锭

目的要求:通过讲授金属的结晶过程 授课内容: 一:金属的结晶过程 二:金属结晶后的晶粒大小 1:晶粒大小与性能的关系 2:晶粒大小的控制 三:金属铸锭组织 1:表面细晶粒层 2;柱状晶粒层 3:中心等轴晶 重点:凝固的概念,金属结晶的铸锭. 难点:对结晶热力学条件的理解,金属的铸锭组织 讲授重点内容提要: 一:金属的结晶过程 纯金属的结晶过程是在冷却曲线上平台所经历的这段时间内发生的.它是不断形成晶核和晶核不断长大的过程,如图3-3所示.(P38页) 二:金属结晶后的晶粒大小. 1:晶粒大小与性能的关系. 金属结晶后是由许多晶粒组成的多晶体,而晶粒的大小是金属组织的重要标志之一.一般情况下,晶粒愈细小,金属的强度就愈高,塑性和韧性也愈好.表3-1(P39页)说明晶粒大小对纯铁机械性能的影响. 2:晶粒大小的控制 金属结晶后单位体积中晶粒数目Z,取决于结晶时的形核率N(晶核形核数目/S·m㎡)与晶核生长速率G(㎜/s),它们存在着以下的关系:Z∝√N/G,由上可知,当晶粒生长速率G一定时,晶核形核率N愈大,晶粒数目就愈多,反之则愈细. 1):增大过冷度: 金属结晶时的冷却速度愈大,其过冷度便愈大,不同过冷度ΔT对晶核形核率N和生长速率G的影响,如图3-6所示. 2):变质处理: 在液态金属结晶前,加入一些细小的变质剂,使金属结晶时的晶核形核率N

第三章-钛合金及合金化原理

第三章-钛合金及合金化原理

第三章钛合金及合金化原理 3.1钛合金相图类型及合金元素分类 1.钛合金的二元相图 (1)第一种类型与α和β均形成连续互溶的相图。只有2个即Ti-Zr和Ti-Hf 系。钛、锆、铪是同族元素,其原子外层电子构造一样,点阵类型相同,原子半径相近。这两元素在α钛和β钛中溶解能力相同,对α相和β相的稳定性能影响不大。温度高时,锆的强化作用较强,因此锆常作为热强钛合金的组元。(2)第二种类型β是连续固溶体,α是有限固溶体。有4个:Ti-V Ti-Nb Ti-Ta Ti-Mo系。V、Nb、Ta、Mo四种金属只有一种一种体心立方,所以它们与具有相同晶型的β-Ti形成连续固溶体,而与密排六方点阵的α-Ti形成有限固溶体。 V属于稳定β相的元素,并且随着浓度的提高,它急剧降低钛的同素异晶转变温度。V含量大于15%时,通过淬火可将β相固定到室温。对于工业钛合金来说,V在α钛中有较大的浓度(>3%),这样可以得到将单相α合金的优点(良好的焊接性)和两相合金的有点(能热处理强化,比α合金的工艺塑性好)结合在一起的合金。Ti-V系中无共析反应和金属化合物。 Nb在α钛中溶解度大致和V相同(约4%),但作为β稳定剂的效应低很多。Nb含量大于37%时,可淬火成全β组织。 Mo在α钛中的溶解度不超过1%,而β稳定化效应最大。Mo含量大于1%时,可淬火成全β组织.Mo的添加有效地提高了室温和高温的强度。Mo室温一个缺点是熔点高,与钛不易形成均匀的合金。加入Mo时,一般是以Mo-Al中间合金形式(通过钼氧化物的铝热还原过程制得)加入。 (3)第三种类型与α、β均有限溶解,并且有包析反应的相图。Ti-Al、Ti-Sn、Ti-Ca、Ti-B、Ti-C、Ti-N、Ti-O等。5%~25% Al浓度范围内的相区范围内存在有序化的α2(Ti3X)相,它会使合金的性能下降。铝当量Al*=Al% +1/3Sn%+ 1/6Zr% + 1/2Ga% + 10[O]% ≤ 8%~9% 。只要铝当量低于8%~9%,就不会出现α2相。Sn是相当弱的强化剂,但能显著提高热强性,以锡合金化时,其室温塑性不降低而热强性增加。微量的B可细化钛及其合金的大晶粒,Ga可以与钛良好溶合,并显著提高钛合金的热强性。氧是较“软”的强化剂,在含量允许的范围内时,不仅可保证所需的强度水平,而且可以保证足够高的塑性。 (4)第四种类型与α、β均有限溶解,并且有共析分解的相图,有Ti-Cr、Ti-Mn、Ti-Fe、Ti-Co、Ti-Ni、Ti-Cu、Ti-Si、Ti-Bi、Ti-W、Ti-H。 Ti-Cr系中,形成的Ti2Cr化合物有两种同素异晶形式,其固溶体以δ和γ表示。Cr属于β稳定元素,在α钛中的溶解度不超过0.5%。Cr含量大于9%时,通过淬火可将β相固定到室温。Cr可以使钛合金有好的室温塑性并有高的强度,同时可保证有高的热处理强化效应。 Ti-W系中,会产生偏析转变:β′ ? α + β′′。偏析反应温度较高,Ti-W系的热稳定性比Ti-Cr合金高的多。W在α钛中的溶解度不高。W含量大于25%时,通过淬火可将β相固定到室温。 氢降低钛的同素异晶转变温度,形成共析反应,从而使β固溶体分解而形成α相和钛的氢化物,在共析温度下氢在α钛中的溶解度为0.18%。氢组成间隙型固溶体,属于有害杂质,会引起钛合金的氢脆。在非合金化钛和以α组织为基的单相钛合金中,氢脆的主要原因是脆性氢化物相的析出,急剧降低断裂强度。在两相合金中,不形成氢化物,但形成氢的过饱和固溶体区,在低速变形时引起脆性断裂。在β相含量小的合金中,这两种产生联合作用。纯钛和近α

第三章__纯金属的凝固答案

第三章纯金属的凝固 本章主要内容: 液态金属的结构; 金属结晶过程:金属结晶的条件,过冷,热力学分析,结构条件 晶核的形成:均匀形核:能量分析,临界晶核,形核功,形核率,非均匀形核:形核功,形核率 晶体的长大:动态过冷度(晶体长大的条件),固液界面微观结构,晶体长大机制,晶体长大形态:温度梯度,平面长大,树枝状长大、结晶理论的应用实例:铸锭晶粒度的控制,单晶制备,定向凝固,非晶态金属 一、填空 1..在液态金属中进行均质形核时,需要__结构_起伏和____能量起伏。 1.金属凝固的必要条件是__________过冷度和能量起伏_____________。 2.细化铸锭晶粒的基本方法是:(1)___控制过冷度_,(2)___变质处理__,(3)____振动、搅拌等____。 5、形成临界晶核时体积自由能的减小只能补偿新增表面能的____2/3____。 6、液态金属均质形核时,体系自由能的变化包括(体积自由能)和(表面自由能)两部分,其中__表面_____ 自由能是形核的阻力,____体积___自由能是形核的动力;临界晶核半径r K与过冷度△T呈__反比_ T L T r m m ? - = σ2 _ 关系,临界形核功△G K等于____ ()2 2 3 3 16 T L T G m m k? ? = ? σ π 表面能的1/3___。 7 动态过冷度是______晶核长大时固液界面(前沿)的过冷度___。 8 在工厂生产条件下,过冷度增大,则临界晶核半径__减小___,金属结晶冷却速度越快,N/G比值___越大_____,晶粒越细_小。 9 制备单晶的基本原理是__保证一个晶核形成并长大__,主要方法有____尖端成核法和___垂直提拉法。 10. 获得非晶合金的基本方法是_____快速冷却___________。 11 铸锭典型的三层组织是______细晶粒区________, ___柱状晶区____, _____等轴晶区____。 12 纯金属凝固时,其临界晶核半径的大小、晶粒大小主要决定于_______过冷度_______________。 14 液态金属凝固时,异质形核需要的过冷度比均质形核小,这是因为_异质形核时固相质点可作为晶核长大,其临界形核功较小。 15、液态金属凝固过程中晶体长大的方式有(垂直长大方式)和(横向长大方式),其中大多数金属采用(垂直长大方式)方式长大。 二、名词解释 过冷度,临界晶核,临界晶核半径,自发形核,结构起伏、能量起伏,形核功,形核率,变质处理, 异质形核,非晶态金属、光滑界面、粗糙界面、温度梯度、 三、判断 1 纯金属中含有少量杂质在热力学上是稳定的。(√) 2 临界半径r K大小仅与过冷度有关。(×)

3 材料的凝固与结晶

第三章材料的凝固 物质由液态转变为固态的过程称为凝固。物质由液态转变为晶态的过程称为结晶。 物质由一个相转变为另一个相的过程称为相变。因而结晶过程是相变过程。 3.1 纯金属的结晶 一.结晶的热力学条件 结晶的驱动力是实际结晶温度(T 1)下晶体与液体的自由能差ΔGV。而 理论结晶温度(T 0)与实际结晶温度(T 1)的差值称作过冷度(ΔT),即ΔT= T 0 -T 1。 过冷度大小与冷却速度有关,冷速越大,过冷度越大。 液体和晶体的自由能-温度曲线 纯金属的冷却曲线 二、纯金属的结晶过程 1、结晶的基本过程 结晶由晶核的形成和晶核的长大两个基本过程组成. 液态金属中存在着原子排列规则的小原子团,它们时聚时散,称为晶坯。在T 0以下, 经一段时间后(即孕育期), 一些大尺寸的晶坯将会长大,称为晶核。 晶核形成后便向各方向生长,同时又有新的晶核产生。晶核不断形成,不断长大,直到液体完全消失。每个晶核最终长成一个晶粒,两晶粒接触后形成晶界。 气体、液体、晶体的结构 纯金属结晶过程示意图 气体晶体 液体 2、晶核的形成方式 形核有两种方式,即均匀形核和非均匀形核。 由液体中排列规则的原子团形成晶核称均匀形核。 以液体中存在的固态杂质为核心形核称非均匀形核。非均匀形核更为普遍。 3、晶核的长大方式 晶核的长大方式有两种,即均匀长大和树枝状长大。实际金属结晶主要以树枝状长大。 6 三、凝固组织及其控制 1、晶粒度 表示晶粒大小的尺度叫晶粒度。可用晶粒的平均面积或平均直径表示。 工业生产上采用晶粒度等级来表示晶粒大小。 z 标准晶粒度共分八级,一级最粗,八级最细。通过100倍显微镜下的晶粒大小与标准图对照来评级。 z (一)结晶后的晶粒大小及其控制

第6章习题及答案无机材料科学基础

第六章相平衡和相图 6-1名词解释 相组元数独立组元数自由度相图相平衡凝聚系统介稳平衡无变量点可逆多晶转变不可 逆多晶转变一级变体间转变二级变体间转变一致熔融化合物不一致熔融化合物共熔界线转熔界线连线规则切线规则低共熔点(三升点)单转熔点(双升点)双转熔点(双降点)液相独立析晶 6-2什么是吉布斯相律?它有什么实际意义? 6-3固体硫有两种晶型,即单斜硫、斜方硫,因此,硫系统可能有四个相,如果某人实验得到这四个相平衡共存,试判断这个实验有无问题? 图6-1 图6-2 6-4如图6-1是钙长石(CaAl2Si2O)的单元系统相图,请根据相图回答:(1)六方、正交和三斜钙长石的熔点各是多少?(2)三斜和六方晶型的转变是可逆的还是不可逆的?你是如何判断出来的?(3)正交晶型是热力学稳定态?还是介稳态? 6-5图6-2是具有多晶转变的某物质的相图,其中DEF线是熔体的蒸发曲线。KE是晶型I的升华曲线;GF是晶型II的升华曲线;JG是晶型III的升华曲线,回答下列问题:(1)在图中标明各相的相区,并写出图中各无变量点的相平衡关系;(2)系统中哪种晶型为稳定相?哪种晶型为介稳相?(3)各晶型之间的转变是可逆转变还是不可逆转变? 6-6在SiO2系统相图中,找出两个可逆多晶转变和两个不可逆多晶转变的例子。 6 - 7 C2S有哪几种晶型?在加热和冷却过程中它们如何转变?β-C2S为什么能自发地转变成γ-C2S?在生产中如何防止β-C2S 转变为γ-C2S?

6-8今通过实验测得如图6-3所示的各相图,试判断这些相图的正确性。如果有错,请指出错在何处?并说明理由。 图6-3 6-9根据图6-4所示的二元系统相图回答:(1)注明各相区;(2)写出无变量点的性质及其相平衡关系;(3)写出M1和M2熔体的平衡冷却析晶过程;(4)计算从熔体刚冷至T P温度及离开T P温度时系统中存在各相的百分含量。 6-10图6-5为具有一个不一致熔融化合物的二元系统,在低共熔点E发生如下析晶的过程:L A+A m B n。E点B含量为20%,化合物A m B n含B量为64%,今有C1和C2两种配料,其配料点分置于E点两侧。已知C1中B含量是C2中B含量的1.5倍,且在达低共熔点温度前的冷却析晶过程中,从该二配料中析出的初晶相含量相等。试计算C1和C2的组成。 图6-4 图6-5 6-11图6-6是一个未完成的具有一个不一致熔化合物并形成固溶体的二元系统相图。请根据已给出的诸点完成此相图的草图。

第三章定向凝固

第三章定向凝固技术 3、1定向凝固技术概论 定向凝固技术就是上世纪60年代,为了消除结晶过程中生成得横向晶界,从而提高材料得单向力学性能,而首先提出得。目前,定向凝固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高温合金、磁性材料、单晶生长、自生复合材料得制备。定向凝固技术得最主要应用就是生产具有均匀柱状晶组织得铸件。利用定向凝固技术制备得航空领域得高温合金发动机叶片,与普通铸造方法获得得铸件相比,它使叶片得高温强度、抗蠕变与持久性能、热疲劳性能得到大幅度提高。对于磁性材料,应用定向凝固技术,可使柱状晶排列方向与磁化方向一致,大大改善了材料得磁性能。用定向凝固方法得到得自生复合材料消除了其它复合材料制备过程中增强相与基体间界面得影响,使复合材料得性能大大提高。 定向凝固就是指在凝固过程中采用强制手段,在凝固金属与未凝固金属熔体中建立起特定方向得温度梯度,从而使熔体沿着与热流方向相反得方向凝固,最终得到具有特定取向柱状晶得技术。热流得控制就是定向凝固技术中得重要环节,获得并保持单向热流就是定向凝固成功得重要保证。伴随着对热流控制技术得发展,定向凝固技术由最初得发热剂法(EP法)、功率降低法(PD法)发展到目前广泛应用得高速凝固法(HRS法)、液态金属冷却法(LMC法)何连续定向凝固法。 3、2 定向凝固得理论基础 定向凝固就是研究凝固理论与金属凝固规律得重要手段,定向凝固技术得发展直接推动了凝固理论得发展。从Chalmers等得成分过冷到Mullins得界面绝对稳定动力学理论,人们对凝固过程有了更深刻得认识。 在定向凝固过程中,随着凝固速度得增加,固液界面得形态由低速生长平面晶→胞晶→枝晶→细胞晶→高速生长得平面晶变化。无论就是那一种固液界面形态,保持固液界面得稳定性对材料得制备与材料得力学性能非常重要。因此固液界面稳定性就是凝固过程中一个非常重要得科学问答题。低速生长得平面晶固液界面稳定性可以用成分过冷理论来判定,高速生长得平面晶固液界面稳定性可以用绝对稳定理论来判定。但就是,到目前为止,关于胞晶、枝晶、细胞晶固液界面稳定性问题,尚没有相应得判定理论。 (一)成分过冷理论 20世纪50年代Charlmers,Tiller等人首次提出单相二元合金成分过冷理论。 在固溶体合金凝固时,在正得温度梯度下,由于固液界面前沿液相中得成分差别,导致固液界面前沿得熔体得温度低于实际液相线温度,从而产生得过冷称为成分过冷。这种过冷完全就是由于界面前沿液相中得成分差别引起得。产生成分过冷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就是固液界面前沿溶质得富集引起得成分再分配。由于溶质在固相得溶解度小于液相,当单相合金冷却凝固时,溶质原子被排挤到液相中去,在固液界面液相一侧堆积着溶质原子,形成溶质原子得富集层。随着离开固液界面距离得增大,溶质分数逐渐降低。二就是固液界面前沿液相一侧得实际温度分布低于平衡时液相线温度。在凝固过程中,由于外界冷却作用,在固液界面液相一侧不同位置上实际温度不同。外界冷却能力越强,实际温度越低;相反,实际温度则高。如果在固液界面液相一侧溶液中得实际温度低于平衡时液相线温度,由于溶质在液相一侧得富集,将出现成分过冷现象。

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

关于新型材料结构与性能的关系相关文章读后感 通过阅读文献,我了解了关于新型材料的一些基础知识。 新型材料是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的、具有优异性能和应 用前景的一类材料。新型材料的特征: (1)生产制备为知识密集、技术密集和资金密集; (2)与新技术和新工艺发展密切结合。如:大多新型材料通过 极端条(如超高压、超高温、超高真空、超高密度、超高频、 超高纯和超高速快冷等)形成。 (3)一般生产规模小,经营分散,更新换代快,品种变化频繁。 (4)具有特殊性能。如超高强度、超高硬度、超塑性,及超导 性、磁性等各种特殊物理性能。 (5)其发展与材料理论关系密切。 新型材料的分类,根据性能与用途分为新型结构材料和功能材料。新型结构材料是指以力学性能为主要要求,用以制造各种机器零件和工程结构的一类材料。新型结构材料具有更高力学性能(如强度、硬度、塑性和韧性等),能在更苛该介质或条件下工作。 功能材料指具有特定光、电、磁、声、热、湿、气、生物等性能的种类材料。广泛用于能源、计算机、通信、电子、激光、空间、生命科学等领域。根据材料本性或结合键分为金属材料、元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新型材料,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新一代材

料的要求是:(1)材料结构与功能相结合。(2)开发智能材料。 智能材料必须具备对外界反应能力达到定量的水平。目前的材料还停留在机敏材料水平上,机敏材料只能对外界有定性的反应。 (3)材料本身少无污染,生产过程少污染,且能再生。(4)制造材料能耗少,本身能创造新能源或能充分利用能源。 材料科学发展趋势:(1)研究多相复合材料。指两个或三个主相都在一个材料之中,如多相复合陶瓷材料,多相复合金属材料,多相复合高分子材料,金属—陶瓷、金属—有机物等。(2)研究并开发纳米材料。①把纳米级晶粒混合到材料中,以改善材料脆性。②利用纳米材料本身的独特性能。 基于材料结构和性能关系研究的材料设计,其核心科学问题有三: (l)寻找决定材料体系特性的关键功能基元; (2)材料微观结构和宏观功能特性的关系的研究; (3)基于功能基元材料体系的设计原理。 各种新型材料的开发研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活性碳纤维(ACF)(或纤维状活性碳(FAC)是近几十年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颖的高效吸附材料。 ACF的吸附性能与其结构特征有密切关系.影响性能的结构因素可分为两个方面:其一为孔结构因素,如比表面积、孔径、孔容等。在通常情况下,比表面积与吸附量有正比关系;其二为表面官能团的种类和含量,例如含氮官能团的ACF对含硫化合物有优异的吸附能力.

第三章-钛合金及合金化原理

第三章-钛合金及合金化原理 第二章钛合金及合金化原理 3.1钛合金相图类型及合金元素分类 1. 钛合金的二元相图 (1) 第一种类型 与a 和B 均形成连续互溶的相图。只有 2个即Ti-Zr 和Ti-Hf 系。钛、锆、铪是同族元素,其原子外层电子构造一样,点阵类型相同,原子 半径相近。这两元素在 影响不大。温度高时,锆的 强化作用较强,因此锆常作为热强钛合金的组元。 (2) 第二种类型 B 是连续固溶体,a 是有限固溶体。有4个:Ti-V Ti-Nb Ti-Ta Ti-Mo 系。V 、Nb 、Ta 、Mo 四种金属只有一种一种体心立方,所以它们与具有 相同晶型的B Ti 形成连续固溶体,而与密排六方点阵的 a-Ti 形成有限固溶体。 V 属于稳定B 相的元素,并且随着浓度的提高,它急剧降低钛的同素异晶 转变温度。V 含量大于15%时,通过淬火可将 B 相固定到室温。对于工业钛合 金来说,V 在a 钛中有较大的浓度(>3% ),这样可以得到将单相a 合金的优点 (良好的焊接性)和两相合金的有点(能热处理强化,比 a 合金的工艺塑性好) 结合在一起的合金。Ti-V 系中无共析反应和金属化合物 Nb 在a 钛中溶解度大致和 V 相同(约4%),但作为B 稳定剂的效应低很 多。Nb 含量大于37%时,可淬火成全B 组织。 Mo 在a 钛中的溶解度不超过1%,而B 稳定化效应最大。Mo 含量大于1% 时,可淬火成全B 组织.Mo 的添加有效地提高了室温和高温的强度。 Mo 室温一 个缺点是熔点高,与钛不易形成均匀的合金。加入 Mo 时,一般是以Mo-AI 中 间合金形式(通过钼氧化物的铝热还原过程制得)加入 (3) 第三种类型 与a B 均有限溶解,并且有包析反应的相图。 Ti-Al 、Ti-Sn 、 Ti-Ca 、Ti-B 、Ti- C 、Ti-N 、Ti-O 等。5%?25% Al 浓度范围内的相区范围内存 在有序化的a (Ti 3X )相,它会使合金的性能下降。铝当量 Al *=Al% +1/3Sn%+ 1/6Zr% + 1/2Ga% + 10[O]% < 8沧9%。只要铝当量低于 8%?9%,就不会 a 钛和B 钛中溶解能力相同,对 a 相和B 相的稳定性能 a 、

材料科学基础试题及答案

第一章 原子排列与晶体结构 1. fcc 结构的密排方向是 ,密排面是 ,密排面的堆垛顺序是 ,致密度 为 ,配位数是 ,晶胞中原子数为 ,把原子视为刚性球时,原子的半径r 与点阵常数a 的关系是 ;bcc 结构的密排方向是 ,密排面是 ,致密度为 ,配位数是 ,晶胞中原子数为 ,原子的半径r 与点阵常数a 的关系是 ;hcp 结构的密排方向是 ,密排面是 ,密排面的堆垛顺序是 ,致密度为 ,配位数是 ,,晶胞中原子数为 ,原子的半径r 与点阵常数a 的关系是 。 2. Al 的点阵常数为,其结构原子体积是 ,每个晶胞中八面体间隙数为 ,四 面体间隙数为 。 3. 纯铁冷却时在912ε 发生同素异晶转变是从 结构转变为 结构,配位数 , 致密度降低 ,晶体体积 ,原子半径发生 。 4. 在面心立方晶胞中画出)(211晶面和]211[晶向,指出﹤110﹥中位于(111)平面上的 方向。在hcp 晶胞的(0001)面上标出)(0121晶面和]0121[晶向。 5. 求]111[和]120[两晶向所决定的晶面。 6 在铅的(100)平面上,1mm 2有多少原子?已知铅为fcc 面心立方结构,其原子半径R=×10-6mm 。 第二章 合金相结构 一、 填空 1) 随着溶质浓度的增大,单相固溶体合金的强度 ,塑性 ,导电性 ,形成间隙固溶体时,固溶体的点阵常数 。 2) 影响置换固溶体溶解度大小的主要因素是(1) ;(2) ;(3) ;(4) 和环境因素。 3) 置换式固溶体的不均匀性主要表现为 和 。 4) 按照溶质原子进入溶剂点阵的位置区分,固溶体可分为 和 。 5) 无序固溶体转变为有序固溶体时,合金性能变化的一般规律是强度和硬度 ,塑性 ,导电性 。 6)间隙固溶体是 ,间隙化合物是 。 二、 问答 1、 分析氢,氮,碳,硼在α-Fe 和γ-Fe 中形成固溶体的类型,进入点阵中的位置和固溶度大小。已知元素的原子半径如下:氢:,氮:,碳:,硼:,α-Fe :,γ-Fe :。 2、简述形成有序固溶体的必要条件。 第三章 纯金属的凝固 1. 填空 1. 在液态纯金属中进行均质形核时,需要 起伏和 起伏。 2 液态金属均质形核时,体系自由能的变化包括两部分,其中 自由能是形核的阻力, 是形核的动力;临界晶核半径r K 与过冷度?T 关系为 ,临界形核功?G K 等于 。 3 动态过冷度是指 。 4 在工厂生产条件下,过冷度增大,则临界晶核半径 ,金属结晶冷却速度越快,N/G 比值 ,晶粒越 。 5. 获得非晶合金的基本方法是 。 二、 问答 1 根据凝固理论,试述细化晶粒的基本途径。

第三章 材料的凝固与结晶

第三章材料的凝固与结晶 本章授课学时:4 学时 本章重点内容: 1 、结晶的基本规律;2 、金属结晶后晶粒大小与性能的关系; 3 、晶粒大小的控制;4 、二元合金相图的基本类型、结晶过程,以及合金相图与性能间的关系。 本章难点内容: 1 、二元合金相图的基本类型、二元合金相图的识别与相图的分析;2 、合金中“相”和“组织”的联系与区别。 第一节凝固的概念 目的要求:通过讲授晶体与非晶体的凝固,使学生掌握物质从液态转变为固态所遵循的基本规律。 重点:晶体结晶时过冷现象及热力学条件。 难点:晶体与非晶体凝固的不同点。 教学方法:课堂讲授并结合多媒体演示。 授课内容: 一、晶体的凝固 物质从液态到固态的转变过程统称为“凝固”,如果通过凝固能形成晶体结构,则可称为“晶体”。凡纯元素(金属或非金属)的结晶都具有一个严格的“平衡结晶温度”(即理论结晶温度T0),高于此温度(即实际结晶温度T1)才能进行结晶;两者之差ΔT=T0-T1称为过冷度,处于平衡结晶温度时,液体与晶体同时共存,达到可逆平衡。 为什么纯元素的结晶都具有一个严格不变的平衡结晶温度呢?这是因为它们的液体与晶体之间的能量在该温度下能够达到平衡的缘故。这一能量叫做“自由能(F)”。同一物质的液体与晶体,由于其结构不同,它们在不同温度下的自由能变化是不同的, 如图所示。 由此可见,要使液体进行结晶,就必须使其温度低于理论温度,造成液体与晶体间的自由能差:(ΔF=F 液- F 晶),即具有一定的结晶驱动力才行。 二、非晶体的凝固 若凝固后的物质不是晶体,而是非晶体,那就不能称之为结晶,只能称为凝固。 非晶体的凝固与晶体的晶体,都是由液体转化为固体,但本质上又有区别。非晶体的凝固实质上是靠熔体粘滞系数连续加大完成,即非晶体固态可看作粘滞系数很大的”熔体”,需在一个温度范围内逐渐完成凝固。

06 材料科学基础 第六章 单元组相图及纯晶体的凝固 教案

第6章 单组元相图及纯晶体的凝固 由一种元素或化合物构成的晶体称为单组元晶体或纯晶体,该体系称为单元系。对于纯晶体材料而言,随着温度和压力的变化,材料的组成相随之而变化。从一种相到另一种相的转变称为相变,由液相至固相的转变称为凝固,如果凝固后的固体是晶体,则又可称之为结晶。而由不同固相之间的转变称为固态相变,这些相变的规律可借助相图直观简明地表示出来。单元系相图表示了在热力学平衡条件下所存在的相与温度和压力之间的对应关系,理解这些关系有助于预测材料的性能。本章将从相平衡的热力学条件出发来理解相图中相平衡的变化规律。在这基础上,进一步讨论纯晶体的凝固热力学和动力学问题,以及内外因素对晶体生长形态的影响,鉴于单组元高分子(均聚物)的某些特殊性,本章专列一节"高分子的结晶特征"。 6.1单元系相变的热力学及相平衡 6.1.1 相平衡条件和相律 组成一个体系的基本单元,例如单质(元素)和化合物,称为组元。体系中具有相同物理与化学性质的,且与其他部分以界面分开的均匀部分称为相。通常把具有n个组元都是独立的体系称为n元系,组元数为一的体系称为单元系。 处于平衡状态下的多相(P个相)体系,每个组元(共有C个组元)在各相中的化学势都必须彼此相等。处于平衡状态的多元系中可能存在的相数将有一定的限制。这种限制可用吉布斯相律表示之: f=C-P+2 式中,f为体系的自由度数.它是指不影响体系平衡状态的独立可变参数(如温度、压力、浓度等)的数目;C为体系的组元数;P为相数。 对于不含气相的凝聚体系,压力在通常范围的变化对平衡的影响极小,一般可认为是常量。因此相律可写成下列形式: f=C-P+1 相律给出了平衡状态下体系中存在的相数与组元数及温度、压力之间的关系,对分析和研究相图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