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学传统课程笔记(1).docx

中国文学传统课程笔记(1).docx
中国文学传统课程笔记(1).docx

中国文学传统

汪涌豪

传统:构成文学背后的东西,大本大宗、传的下来、统的下去、基本的内涵特性。生存样态、言说方式、用园诗意、精神梦境。

总论:关注现世的文学

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传统:关注现实(以《诗经》为代表)

日本汉学家百川静:辞书、诗经、神话研究大家,认为中国神话不成体系,因为中国人把神话历史化。“游仙诗”不是对宗教本身感兴趣,而是表达长生久视的现实渴望,—但现实渴望无法满足,神话体系即分解。西洋文学则发端于超现实文学,古希腊始,到近代宗教题材也是主流。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学观来源于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生态理论)

第一节生存环境的制约

一、社会地理环境

活方式文化产生认同。江河、湖泊众多,交通发达,从而语言、思想、生活习惯流通。

地域封闭:心理上保守因循。

材料1

古人重视道路的建设(陆路为主,海仅为浴盐之利)

《诗经·小雅·大东风》:“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大陆性意识:以海为田,补贴农耕。而非重视航海。

周振鹤,曾撰文认为郑和航海是孤立的事件,

历代皇帝不允许存在超出自己理性掌控的东西。康熙帝下令:“片帆不得入海”——出现“锁国”。

《礼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海,吞吐日月之地,是一可怕的存在)

材料2

地势优势,漠视海洋——缺乏信仰,“人定胜天”

相比之下,腓尼基人、希腊、罗马人,都是海洋文明,扩张侵略,出航前的祷告变为上帝信仰;

日本同样是大海文明,由于灾害频繁,故有宿命意识,认为自然力不可控,视生命如樱花般脆弱,不惜死。神社遍布,宗教情结强烈。

二、物质生产方式

农耕:夏商周三代耕种只为裹腹不为交换,土地公有,集体劳作,不可买卖;

小农经济:私有出现,男耕女织小生产,可以买卖,解放生产力。

原材料→生产→销售;距离短→产品低廉→商品经济不发达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司马光《资治通鉴》官本位思想

资本主义萌芽

三、社会组织形式

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宗法意识大量留存: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祭祀仪式。

等级森严,上下亲和的超稳定结构。

家国同构,群体意识发达,最期望有一个统一的天下存在。

辜鸿鸣:基督教强调个人本身对个人的价值,做个好人。儒家强调个人本身对全体的价值,做个中庸的顺民。

第二节社会意识的影响

文化是人和自然的分离程度以及掌握自然程度的总和。

一、崇尚伦理

宗法社会,重视血缘(350个称谓,隆重的祭祀)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从双亲到君主,国家政治也蒙上了礼、仁的色彩“德主刑辅”

材料3

二、务实精神

农耕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利无悻悻,力不虚掷”“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章太炎、朱希祖《研究孔子文艺思想及其影响》:人比神重要,生比死重要。传统中国人不太会关注空空精神,会在不可验出止步。

材料4

鲁迅:中国人重实际,黜玄想。因此在中国难以形成全民族的宗教。

儒家让人做好一个群众,基督教让人做好一个“我”。

中国人也重视过天,但是以天人之际(天人感性说)为视野。汉代用天来象征人事,如下雪代表瑞兆等。看似敬天,实把天当傀儡。

中国经验理性vs.西方科学理性

三、循环观念

因为务实,会从周而复始的自然中(播种-收割)得出循环——万物循环,朝代更替——万事循环。

这使得中国人更追求现在,安于现状,不思变革(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进步)。

老子:天道反本复始

荀子:天行有常

无往不复,任何发展都会回归原点(不断认识自己、确认自己;所以中国人历史感深重)

四、恒久意识

路径依赖:竞争、尝试少了,不确定因素,躁动就少了(虽然和谐,但是创新就少了)

传统观念一直流传

传统中国人认为世界是恒久的、静定的、无需质疑的;认为改变是一种冒进和功利。

所以“袭故蹈常”,改革是很难的。(正面来看:非竞争、忍耐)

五、乐天安土的生活情结

乐天知名,不做非分之想,免受无妄之灾。

自然农业使与外界联系较少,安于自己的小土地,不走出——安土重迁的观念。

费考通《乡土中国》:不流动、孤立、隔膜。以宗族为单位,不需创立新的社会关系。求稳定。

对离乡背井的人怀有不好的想法,具有道德戒备。

不事生产的人被称为浮脚、游手(无根的)。

上编中国文学传统的精神内涵

第一节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与文学的表达

中国人的一个性格特点:重视现世世界,漠视彼岸世界。这很大地影响到中国文学。

吉川幸次郎(日本的汉学专家)认为中国人一般写的都是日常生活,非虚构的,这得以构成中国的文学传统。

中国人从不将信仰建立在空想之上,认为只有在现实中才有陶冶情操的美好之物。

古代中国人常把自然看作和人同等的,而西方则认为人和自然可以区别开来。

例如:比德现象

歌德:中国人认为人与自然之间没有无法度越的壕堑。

山尾郊一:中国人只有在自然之中才能得以安居,只有在自然之中才能找到真正的美。

中国人认为自然是有生命的,所以中国诗人常常让自然景物自己呈现,自己演出。相比之下,西方人常把自然当做科学的对象,用以研究,当做体育的对象,用以征服。

鲍尔·戴密微:西方之所以没有诞生山水画,是因为与东方对自然的态度截然不同。

西方的山水画确实晚于宗教画、人物画出现。而中国的人物画则不行,中国人是很羞于观照

自己的。

一、自然与人生的契合

传统中国人强调人生变化和自然变化的同一性和相对性。

材料5:通过人和自然的同一性,抒发情感

材料6:自然的循环往复vs.人生的短暂

二、投入与移情

把主观感情有意识地投入到无生命的自然物质。

陆游《春游》

平生乐行役,不耐常闭户。

今朝新雨霁,一笑整巾屦。

青猿导幽蹊,春草伴微步。

虽云尊酒薄,蔬果亦略具。

辛夷发高枝,杨柳吹堕絮。

行歌不知远,落日呼野渡。

横林已栖鸦,浅水犹立鹭。

归来意颇豪,古锦有新句。

陆游《咏梅》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古诗十九首》: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

三、物我消泯的境界

消除隔阂,直接联系人与自然。

汉武帝《落叶哀蝉曲》

罗袂兮无声,玉墀兮尘生。

虚房冷而寂寞,落叶依于重扃。

望彼美之女兮,安得感余心之未宁?

——前4名写景,后2句写人,其间毫无过渡,读来却不会觉得不适

美国汉学专家高友工、梅祖麟曾在书中提到中国人总是把秋风落叶与悲伤联系起来,而西方没有这一文化背景,则很难产生这种情绪。

中国人还喜欢以第二人称来称物,把自然当作人来看:

黄颖《江上》:待汝成荫系钓舟(用第二人称称呼柳树)

甚至把物当作人一样会说话会思考:

王质《山行即事》

浮云在空碧,来往议阴晴。

荷雨洒衣湿,苹风吹袖清。

鹊声喧日出,鸥性狎波平。

山色不言语,唤醒三日酲。

龚自珍:“此山不语望中原”

陶渊明:“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

材料7

西方人是很明显的物我二分“距离说”

第二节恒久的时间意识

一、属人的时间

《追忆似水年华》:人在时间上占的位置比在空间上的沉重。(伟大的小说是复调的,一眼看不到头)所谓“永垂不朽”

把自己时刻放在赴死的流程中。

时间本来是客观的,但这样置于人之上便主观化了。

“时间是表示物质连续运动的物理量”

莱布尼茨“记忆对时间的意识”

西方哲学喜欢谈死亡、生生灭灭,而这一主题在中国则主要体现在文学领域。

时间、生命、死亡都是不可逆转的。

中国人认为时间是带来死亡的,所以古人对时间的认识实际是对生命有限性的认识。

韩愈《秋怀诗》:浮生虽多涂,趋死惟一轨。

所以说中国古人喜欢写春夏秋冬的循环,但实际他们更认识到时间的一去不复返。

“瑶光游何速,行愿去何迟。仰视云间星,忽若割长帷。低头还自怜,盛年行已衰。依依恋明世,怆怆难久怀。”

中国古代作品往往带有一种悲剧感,有一种生命的虚无。

二、对不同时间段的感觉

早晨-中午:祥和

傍晚-深夜:伤感、愁苦

第三节作为生命对应的季节观

一、来自风土环境的影响

最显著的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季节意识的发达,反映了时间和生命意识的强烈

二、对季节的选择性咏叹

以作为过渡期的春、秋为主

万物皆春,“春”不仅是新的开始,也是美好事物新一轮流逝的开始

“春女思,秋士悲”

惜春,伤春,闺怨

悲秋,哀婉、绝望的秋,生命垂死

“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三、生命的参照

季节与人生都是要流逝的(浅;写的人比较少)

季节的循环往复vs.人生一去不复返的悲哀

“年年岁岁花香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人们对夏、冬的认识是凝固停滞的,写它的人很少。类书中,“岁时”部里多是写春秋。

而在日本,春夏秋冬是被一概看待的。(日本文学中的“季语”)

日本佛教徒遍照金刚来中国时编了部《文镜秘府录》,里面对四季的处理是相同的。所以,这的确是文学传统的不同。

并且,古人写春秋一般是关照普遍的生活现象,而写夏冬往往寄予特殊的风土或特殊的节日,所以夏冬很难进入诗歌,且成功的作品较写春秋的少,没有深刻的人生感慨。

寇准《夏日》

离心杳杳思迟迟,深院无人柳自垂。

日暮长廊闻燕语,轻寒微雨麦秋时。

歇夏的传统

《礼记》里写,仲夏君子应“处必掩身”,“养之长之,假以仁也”

第四节走不出的乡土

一、独特的思乡情绪

故乡是人生长的地方,父母之邦,祖上之邦,亦是你将来的归宿,精神上的归宿。

故乡进入人们的意识,是一个人认识世界的原型。口音、习俗都是表象。

人为何眷恋故乡:熟悉感、亲切感、历史感、延续感。

相比外国人,中国人对故乡的感情尤为强烈。

“每个中国人都会觉得他的根扎在家里……”

“他们最热切的期盼,最执着的追求就是重回故里,与祖先归葬在一起。”这种思乡情绪对于中国人是根深蒂固的。

中国文化是种偏阴性的文化,“重母”。

上古时思乡情怀已成为文学的主题,后来成为一个传统。

材料第12条

思乡分主题:

①故乡的有意隔置,明明思念却强装冷漠

李频《渡汉江》

岭外音书绝,经冬复立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②描述美好的东西,仍不及故乡

在古人眼里,所谓的理想国、桃花源,都不如自己的故乡:

王维《桃源行》

渔舟逐水爱山春,两岸桃花夹去津。

坐看红树不知远,行尽青溪忽视人。

山口潜行始隈隩,山开旷望旋平陆。

遥看一处攒云树,近入千家散花竹。

樵客初传汉姓名,居人未改秦衣服。

居人共住武陵源,还从物外起田园。

月明松下房栊静,日出云中鸡犬喧。

惊闻俗客争来集,竞引还家问都邑。

平明闾巷扫花开,薄暮渔樵乘水入。

初因避地去人间,及至成仙遂不还。

峡里谁知有人事,世中遥望空云山。

不疑灵境难闻见,尘心未尽思乡县。

出洞无论隔山水,辞家终拟长游衍。

自谓经过旧不迷,安知峰壑今来变。

当时只记入山深,青溪几曲到云林。

春来遍是桃花水,不辨仙源何处寻。

刘禹锡《桃源行》

渔舟何招招,浮在武陵水。

拖纶掷饵信流去,误入桃源行数里。

清源寻尽花绵绵,踏花觅径至洞前。

洞门苍黑烟雾生,暗行数步逢虚明。

俗人毛骨惊仙子,争来致词何至此。

须臾皆破冰雪颜,笑言委曲问人间。

因嗟隐身来种玉,不知人世如风烛。

筵羞石髓劝客餐,灯爇松脂留客宿。

鸡声犬声遥相闻,晓色葱笼开五云。

渔人振衣起出户,满庭无路花纷纷。

翻然恐失乡县处,一息不肯桃源住。

桃花满溪水似镜,尘心如垢洗不去。

仙家一出寻无踪,至今流水山重重。

③创造替代故乡

贾岛《渡桑干》

客舍并州已十霜,归心日夜忆咸阳。

无端更渡桑干水,却望并州是故乡。

④故乡之外,有了多好的享受,也抹不去对故乡的思念

昭君出塞,她是功臣,是一个很伟大的女性,然而诗人写她往往不从这一角度,而是把她塑造成一个哭哭啼啼的形象;而外国人则认为她脱离了深宫,在远方找到了自己的故乡,他们看不起一辈子不出家门的人。

“曲罢不知青海月,徘徊游作汉宫看”材料13

而且从东汉至唐,女性的形象是很好的,“刚贞”“哲女”“清淳”,人们之所以把昭君写得哭哭啼啼,就是源于这种思乡传统,认为她离开了故乡,必然是伤痛的。

李大钊:西方是动的文化(动物文化),而东方是静的文化(植物文化)——不愿离开家乡。

二、怀乡是文学发达的原因

①离别:游官;谪居(贬官);充军

②诸多不便,使远离故土更添悲情:交通不便;通讯不便,邮路不畅;无人身保障、生病

三、怀乡情绪的低落

①失去心理依赖的孤独感

马戴《灞上秋居》

灞原风雨定,晚见雁行频。

落叶他乡树,寒灯独夜人。

空园白露滴,孤壁野僧邻。

寄卧郊扉久,何年致此身?

有些人天生是一种天涯孤旅的性格,并非是不怀乡,看似喜爱新的挑战,回头来看爱得更深沉。如李白。

②生活上的不方便

汉乐府《艳歌行》

翩翩堂前燕,冬藏夏来见;

兄弟两三人,流宕在他县。

故衣谁当补,新衣谁当绽?

赖得贤主人,览取为吾绽。

夫婿从门来,斜柯(倚)西北眄。

语卿且勿眄,水清石自见。

石见何累累,远行不如归。

四、怀乡文学的表达方式

怀乡文学最主要的表达方式:身处异乡,怀念家乡

尤其是:

①佳节

薛道衡《人日思归》

入春才七日,离家已二年。

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②秋天

凋零的季节

秋风萧萧愁煞人,出亦愁,入亦愁。座中何人,谁不怀忧,令我白头。胡地多飙风,树木何修修。离家日趋远,衣带日趋缓。心思不能言,肠中车轮转。

曹丕《艳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林语堂《人生自然的节奏》郁达天《故都的秋》

例外:杜甫“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③黄昏

《诗经·王风·君子于役》

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毛泽东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④月色

日本汉学家石川忠久:在东方月亮是人的朋友(“风光霁月”),而在西方则认为月亮是引人疯狂的东西。

因为月亮的阴晴圆缺和家人的聚合离散相联系,发展出以月写思乡的文学传统:

张九龄《赋得自君之出矣》

自君之出矣,不复理残机。

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

月亮的光可照遍大地,通过月亮似乎自己与家人联系在一起:

张九龄《望月怀远》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李白《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卢纶《晚次鄂州》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

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

明月何时照我还?

第五节一生出入在人间(中国人的人生观)

人生观是建立在“人要死”(生命有极限)这样的基础之上。

海德格尔:人生观就是人死观。

我们对人生所有浪漫的幻想,所有意义的追寻都应建立在人生毫无意义,比灰色还灰的基础上。

动物也会恐惧死亡,但它们不能预知死亡,并且对之能默然。而人不仅恐惧死亡,而且能预知死亡,并对死亡有大悲哀。

人类不懈地追求以摆脱这种悲哀,因此形成各种人生观:

一、建功立业的渴求

《左传》:“太上立德,其次立功,再次立言”

战国大争之世,尚力之世,东汉末年与战国相似。魏晋时,天下大乱,人口锐减,民不聊生,人们开始对生命、对死亡的思索,文学自觉,个人意识觉醒,于是提出立德立功立言。

但有人提出名声的不朽也是虚无。(如:阮籍)

不过也有人反思,这些人尽管是在否认“名”,但总是提“名”,说明“名”是横亘在他们心中的。所以人们认为与其去否定它,不如去追求它,并用它为自己服务。(中国人很务实)

二、放达与享乐的选择

建功立业是一种很实惠的选择,一些人认识到名利的虚妄,彻底否定它,于是选择放达与享乐。

魏晋文人在这一点上很突出:那时没有科举,盛行名教,举孝廉选官,所以出现了大批伪孝子、伪君子,(如戴孝、苦节、愚忠)很多真正的有识之士看透了这种现象,不甘如此,欲反抗这一状况,如:孔融,张翰。男子开始注重容貌。

三、在独善与兼济中平衡

幸福与人生活的意义是相联系的,与物质、精神都有关系,但它始终始终精神的满足。所以享乐主义在我国不太流行,相反禁欲主义较流行“养心在于寡欲”。

但最主流的是“从心所欲不逾矩”的人生哲学,平淡而达观,做知其不可为而不为的闲人。

三种具体情形:

1.身在官场,心处自然

王维:官场三打击,皇室之舞;李林甫打击张九龄;安史之乱。30岁太太去世,具后一生未娶,此后过着亦官亦隐的生活,田园山水诗人。

王维《积雨辋川庄作》

积雨空林烟火迟,蒸藜炊黍饷东菑。

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

山中习静观朝槿,松下清斋折露葵。

野老与人争席罢,海鸥何事更相疑。

2.外儒内道,随缘自适

表面上一生宦海沉浮,但心中始终有自己的舒解之法。

苏轼

林语堂称其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伟大的人道主义者”。

3.隐士

最容易产生隐士的世代:乱世和太平盛世。

分为时隐和身隐。陶渊明就属于身隐,身心俱隐,以隐为事。

白居易《归履道宅》

驿吏引藤舆,家童开竹扉。

往时多暂住,今日是长归。

眼下有衣食,耳边无是非。

不论贫与富,饮水亦应肥。

朱光潜:“以出世的情怀做入世的事情”。

第六节历史的叩问

历史:对过去的反求构造。

尽管我们不能脱离客观因素,但当你试图了解什么的时候,它会因你的了解而改变。

“任何历史都是当代史”

一、发达的历史意识

史官文化:从先秦思想家就很注重以史为鉴。

司马迁:“居今之世,志古之道,所以自镜也。”

章太炎:“国之历史久矣,其灭亡难矣。”

龚自珍:“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国可亡,史不可亡。”

汪涌豪:“中国的历史在世界上是最发达的。”

每一个士大夫都是潜在的史学家,因为他们的理想官职是翰林。他们常将自己的史学理想(写史、评史、论史)寄予诗词、曲、小说等中。

如:李商隐

且恰恰喜欢写出历史的怪诞之处,并表现出一种垂死、伤感的心态。

余光中《中西文学之比较》:咏史诗(中国)︽宗教诗(西方)

我国有修史的传统——史书不可信。而且修史是为了资治,具有危险性。

所以中国文人不注重事实和人物的真实和材料收集,他们注重的是事实背后的一般道理和人

生智慧。

顾冰《中国文人的自然观》:“历史不是一个合理展开的过程”

历史结局是唯一的,但已经发生的历史并非是必然的。

二、无情最恼人

历史的虚妄性,历史的不足依持,历史带走一切——这是中国古人最为强烈和深刻的认识。这与中国古人迫切想被写入历史的愿望有关。

怀古诗:揭示历史荒芜——更为感激人心

咏史诗:揭示历史教训,以讽刺当今政治(顺向;逆向)

韦庄《台城》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

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

唐人最喜欢写三国和六朝。写三国是为了歌颂贤臣仁相,写六朝是为了表达对当时繁华浪漫的向往以及一切烟消云散的悲哀(历史无情)。

真正的诗人是“深于情而浅于理”的。

他们认识到历史一去不复返与自然循环往复的对比,诗人的敏感让他们对这种反差很清醒,而他们的脆弱让他们常为此伤感。

李白《苏台览古》

旧苑荒台杨柳新,菱歌清唱不胜春。

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人类的功业如云如烟,唯有自然的月亮至清至洁。)

李白《越中览古》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两首诗对象不同,但要传达的意思是一样的:吴越都很悲哀,时间带走了一切,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

而更深一些,汪涌豪认为尽管荣耀会被时间带走,但一个连荣耀都不曾享受过的人,岂不是更没意义。(只有体会过真正的无意义才有资格谈无意义)

杜牧《泊秦淮》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它关注的是这首曲仍被演唱与王朝不复的反差。

历史是如此荒诞,毫无逻辑。

中国古人常常不是因为历史而垂泪,而是因为自己也终将成为历史而垂泪。

李商隐《贾生》(顺向)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王安石《贾生》(逆向)

一时谋议略施行,谁道君王薄贾生?

爵位自高言尽废,古来何啻万公卿。

第七节此情可待成追忆

一、缺乏对精神的关注,强调感情的现实性

中国情诗不及西方多,西方男性追求荣誉是为了赢得女人芳心,中国男性则是为了光宗耀祖。

中国男人以立业为主;中国女性地位低,男女之间难以志趣相投;中国人对爱情婚姻的态度比较实际,现实不是柏拉图式的精神恋爱。

中国情感诗中很少有思想情感的挣扎,多为女性的服饰、体态,寄托男性的绮思,而女性的所思所想不得而知。

对外在的喜爱——人性的价值低于物质的价值

《诗经》中的女性则大都身心俱美,健康、主动而活跃。

从《楚辞》开始,诗歌开始只关注女性外在。

二、面对现世终结的情缘

西方人相信人生不终结于死亡,因此感情也不终结于死亡,他们相信爱人能在天堂相遇。而中国人的现世传统让人相信人死了一了百了,对爱情也更为现实。

中国文学不将女性理想化,也不崇拜爱人。

三、用情的含蓄和表达的委婉

直白:

《上邪》

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主流:委婉

善用谐音:梨—离,莲—连,藕—偶;

善用象征:

杜牧《叹花》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为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李白《玉阶怨》

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李商隐《锦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下编中国文学传统的艺术体现

第一节整赡的诗型

英文诗:读起来全齐,写起来不全齐,音节的一致≠文字的一致

中文诗:听觉长度和视觉长度一致。

律诗,长方形;

绝句,扁长方形;

回文诗,圆形;

宝塔诗(一字七言诗),梯形;

三五七言诗,矩尺形;

杂体诗。

古体诗?

中国人对统一、均衡、秩序、对称美的喜爱。

第二节和谐的平仄

骈文、箴、铭、诔等都讲究音韵的和谐

这和汉语的特性相关

外国汉学家说过“诗歌是翻译所遗漏的东西。”

日本汉学家青术正说过:性格谨重、木讷、内向的写律诗好;放荡不羁、叛逆的写古体诗好。

第三节工稳的对偶

各国诗歌都如此,但这在别国不是一种占主导地位的修辞方法。

并且,别国只能是意义上的对偶,而中国诗歌可以同时做到形式对偶(视觉和听觉)和意义对偶。(因为汉语是象形表意文字;英语日语是表音文字)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温庭筠《商山早行》

晨起动征铎,客行悲故乡。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槲叶落山路,枳花明驿墙。

因思杜陵梦,凫雁满回塘。

对偶是阴阳二元论思想的反映。中国人强调异种异质之物之并列,以达到一种对比,这才是对偶的本色;而日、英多是同种同质的并列。

且存在很多变体,显得并不刻板。(不总是天对地,日对月)

1.互文对

2.逆挽对

李商隐《马嵬》

海外徒闻更九州,他生未卜此生休。

空闻虎旅传宵柝,无复鸡人报晓筹。

此日六军同驻马,当时七夕笑牵牛。

如何四纪为天子,不及卢家有莫愁!

李白《古风·其一》

黄河走东溟,白日落西海。

逝川与流光,飘忽不相待。

春容舍我去,秋发已衰改。

人生非寒松,年貌岂长在。

吾当乘云螭,吸景驻光彩。

第四节参差的句法

利用汉语孤立语的特性,表意空间大,句法规制弱,文字活性强。

省略:

1.人称省略(省主语)→客观化,非个人性的抒情效果;个人体验→人类共同感受,使

得众人皆可参与。

李煜《相见欢》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李后主思念故国,消除了人称、性别。西方人甚至会将此诗理解为相思情诗。

“没了主谓的限制,提供了一个情景,任由读者移入”

2.时空省略:

无需限制过去、现在、将来

孟浩然《宿建德江》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给人一种超越时间的愁绪。

时间→历史短暂虚无,稍微维持人在无限时间前的尊严。

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茂陵刘郎秋风客,夜闻马嘶晓无迹。

画栏桂树悬秋香,三十六宫土花碧。

魏官舝车指千里,东关酸风射眸子。

空将汉月出宫门,忆君清泪如铅水。

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携盘独出月荒凉,渭城已远波声小。

3.变换词性的句法

词性的多元,使词的内涵大大增加——多面延展性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春:①春天被困长安城,目睹国家叛乱。

②岛城已被叛军占领,春天犹自茂盛昂然,草木不知人变,与睹者心情形成对立。

4.虚词省略(实词位置变动自由)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实词间互相映射,增加了诗歌的内含。

杜甫《旅夜书怀》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错置材料18

(2)穿插:王维“柳色春山映,梨花夕鸟藏”

王昌龄“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3)无关联并置

王维《过香积寺》

不知香积寺,数里入云峰。

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

泉声咽危石,月色冷青松。

薄暮空潭曲,安禅制毒龙。

——瞬间的感受,无意于纠缠是月色冷了青松,还是青松冷了月色。

杜甫“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如果类比和反衬都不是,就是无关联并置

实词并列突出了物象的视觉性。

意大利的马里内蒂,未来派诗人:“动词拘束了诗意表达”

第五节意象的类别

中国诗不喜欢抽象论理,喜欢意象抒情。

意象:包含主观情思的形象,意在唤起人的感情共鸣。

意象组合分类:

1.从结构方式来看

①并列:两意象彼此独立,对照并列,常为人与自然

杜甫《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②比较

“江上柳如烟,雁飞残日天”

③转借:将本不属于事物的特征赋予它

2.从数量关系来看:单一意象;复合意象

中国诗多用单一意象:受限于文体;稳定、纯净;抛开具体所指,有原型感

3.从活动能力来看:静态意象;动态意象(二者可以转换,因为词性可以转换)“春风又绿江南岸”——既动又静

4.从指称对象来看:特指意象;泛指意象

泛指意象更多

写“花”,而不具体写是“菊花”还是“梅花”

写“鸟”,而不具体写是“大雁”还是“鹰”

因为中国人在写什么东西时总是象征、喻指着什么的

5.从感觉器官来看:听觉意象;视觉意象;触觉意象;联觉意象(通感)

意象的组合、并置、叠加

第六节意象的营造

1.抽象性和直观性

西方强调抽象性,比如“你是我的自我”

东方强调直观性

李清照《声声慢》

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

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充满具体可感的意象

李商隐《登乐游原》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这是中国人直观、形象思维的体现

2.丰富性和凝练性

直观形象→丰富性

方式:并置和叠加意象(诗歌中的蒙太奇)

陆游《书愤》

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

事物时间地点

马致远《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强化了物象本身,让物象自己表现自己,产生强烈的绘画效果。

庞德《神州集》:中国诗歌是个宝库

张继《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个案:王安石《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相比之下,日本诗人松风的俳句,则讲求单纯、简洁的美。

所以,丰富也是中国的一大特点。

而与西方相比,我国的诗则相对凝练。(易于感动,易于记忆)

李白:“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

在诗之中,凝练性明显占上风。

第七节比德与象征

一些意象被稳定地赋予某种含义→象征。

自然象征

情绪象征:移情

观念象征

以自然物象征,是象征的基础,也是中国文学贯穿始终的手法,(西方文学后发展为以抽象的观念象征)

中国诗是关于隐喻的语言的集合系统。

通过象征,营造了两个世界,背后隐蔽了一个巨大的精神世界。

浮云

兰花:不事声华,纤纤君子,以兰为友

松树:耐寒,“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莲花:高洁

竹子

第八节抒情的传统

戏剧和叙事诗、史诗是西方文学中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在中国则更注重抒情诗。

因为我国务实的传统,所以神话不发达。

尽管《诗经》《山海经》《左传》中有叙事诗,但十分零散,无法形成整个史诗的框架。

而《吉尔伽美什史诗》《荷马史诗》则情节曲折,人物丰富。

并且在我国,叙事诗往往的不到好的评价,如《蜀道难》《长恨歌》。

我国偏好简约、含蓄、诗情合一。

中国文学传统

时间观 1松浦友久《中国诗歌原理》(孙昌武、郑天刚译)第39页“人是可以认识时间之为物的唯一存在”。P3“伴随着时间意识的逐渐明晰,人才形成为人。” 只有既有生命又有思想的人类,才能既处于变化的过程之中,又能意识到这种变化的过程,从而产生时间意识。 主观性时间意识成为人类文化(宗教、哲学、历史与文学)所关注的对象。 2松浦久友《李白——诗歌及其内在心象》P88“中国古典文学,尤其是诗歌,其感情的核心,正是通过对时间的推移,作出敏感的反映而产生出来的。” 人生忽如寄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届时会剥夺人行乐的权利——“今我不乐,日月其除”“今我不乐,日月其迈”(《秦风·车邻》)——及时行乐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从而使理想和抱负化为泡影——“老冉冉其将至兮,恐修名之不立”(《离骚》)——及时建功立业 时间流逝带来死亡,人生因而如朝露或远行客一般匆促——“浩浩阴阳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寿无金石固。”(《驱车上东门》)——悲观情绪 “惊风飘白日,光景驰西流。盛时不再来,百年忽我遒。生存华屋处,零落归山丘。”(曹植《箜篌引》)——从头认识生命的虚妄与死亡的必然。 有花堪折直须折 时间会使人生不断走向衰败,激发了中国诗人对于年岁的特殊敏感。——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杜甫《赠卫八处士》 “及时”意识——“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冉冉孤生竹》暮去朝来颜色故——怀疑现在 过去的相聚与现在的别离对比——“昔为形与影,今为胡与秦。胡秦时相见,一绝逾参辰”(傅玄《豫章行苦相篇》) 过去的成功与现在的失败对比——“力拔山兮气盖世,是不利兮骓不逝。”(项羽《垓下歌》)过去的友谊恩爱与今天的背弃对比——“锦衾遗洛铺,同袍与我违”(《凛凛岁云暮》) 过去的走红与现在的冷落对比——“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 明年花开复谁在——恐惧未来 未来不属于自己,而由冥冥命运去支配——“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苏武——重大变故生命本身的脆弱性——“明年此会知谁健,醉把茱萸仔细看”“砌下梨花一堆雪,明年谁此凭阑干”(杜甫) 吉川幸次郎“自己也不清楚在等待什么的对未来的不安” 此生此夜不长好——趁时而为 单纯的幸福感——“今夕何夕?见此良人!子兮子兮,如此良人何!”(《唐风·绸缪》)——其快乐是纯粹的快乐,并不同时伴有明天的阴影。“且极今朝乐,明日非所求”陶渊明《游斜川》——尽情地享受眼下的快乐的同时,保留智者的冷静。 眼下快乐难以久持恃,使得良辰美景变色。“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苏轼)眼下的快乐不过是一次偶尔遇到的生之高潮,时间的流逝转瞬间便会把它带走,人生便重又会坠入到那无边的空虚之中,去等待那也许永远不会再来的“又一次”。因此对快乐持一种有所保留的迟疑态度。 却话巴山夜雨时 时间会带走不幸带来幸福——“风雨如晦,鸡鸣不已。既见君子,云胡不喜?”《郑风·风雨》普希金《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2

《中国古代文学史》终极笔记 总纲与原则 在你开始这份笔记的学习之前,我想先让你明白一件事:文学史不是死的文学史,它是活生生的我们的伟大作家们在文学的园地上辛勤耕耘的成果,同时更是他们心力的凝结。他们的所思所想,所喜所恶都原原本本地出现在了我们眼前的书上。当时活生生的感情,我希望大家在复习的过程中能够融入自己的感情,以作者当时的情境、身世、性格能真实处境来还原历史、还原作品本来面目、最后珠串而成文学史,简言之:你们学习文学史和背诵文学史的途径和目标只有一个:用自己的理解描绘文学史的轮廓,或者说叫做重写文学史。 其实所有的学习和记忆方法都是相通的,归纳总结、联想记忆、滑稽谐音等等,文学史当然也不例外。我们要以最真诚的态度来对待文学史,同样的,在其中要贯穿自己对文学史中文学家、文学思想、文学流派、文学现象的理解。我说的重写文学史当然不是摒弃各位先贤的文学史研究成果,而是形成自己独到的理解,敏锐地体察到那些文学史书籍上不能言传出来的关于某位作家或事件的精髓,这是理解层面的。也就是说:重写文学史是一个在研读文学史书籍的基础上更深入一层的理解,而非解构文学史或者否定文学史。 在记忆层面更是这样。我曾经接触到过部分考生,他们笃信的只有一条,就是“只要我把文学史上的内容都背会了,考试肯定就没问题了”,我告诉他们有的考研题目综合性非常强,像一套试卷最后的论述题,常常会让你横向比较两部作品或两位作品中的人物等等,更有类似于诗词赏析之类的题目,这些都是文学史中所没有的。然而他会告诉我“那我找本文学史真题答案的参考书,把那上面的所有题目都背会了,不是就行了吗?”想要说的是,我曾经也走过同样的弯路,出于对自己记忆力的高度自信,我们常常忽略了理解知识的重要性。其实不管是专业课还是公共课,我们文科的东西从来不是死记硬背能够了事的,当然脑子里要有大量的书本知识,但是这些都需要先理解了然后吸收,只有这样,你的知识才是你自己的,不但容易记住,而且更能由死的知识变换为活的能力。

学术读书笔记.docx

学术读书笔记 microrna-150 regulates steroidogenesis of mouse testicular leydig cells by targeting star. 标题:microrna-150通过靶向star调控小鼠间质细胞的甾体合成功能 时间:2017 杂志:reproduction 影响因子:3.086 摘要:睾丸间质细胞是雄性整个生命中生殖发育的必要条件。雄激素的生产被类固醇严密调控。尽管 micrornas (mirnas)在精子发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已被提出, 但目前很 少有人知道类固醇激素分泌在睾丸间质细胞中mirnas 的调节作用。在这里, 我们发现, mir-150 主要表现在睾丸间质细胞内的小鼠睾丸。因此, 我们确定了类固醇激素分泌的睾丸间质细胞, 其中 mir-150 被击倒或抗原使用 mir-150 antagomir 和 agomir 分别。与阴性对照组相比, mir-150 antagomir 治疗的睾丸间质细胞的星表达显著增加。相反, mir-150 agomir 转染的睾丸间质细胞中的星表达明显减少。mir-150 还对性类固醇前 体和睾丸间质细胞睾酮的产生负控。我们进一步确定的star作为 mir-150 的目标, 使用荧光素酶的记者化验。最后, 我们证实, mir-150 是必要的类固醇激素分泌和精子发生在体内通过睾丸注射 mir-150。我们的研究表明, mir-150 对小鼠睾丸间质细胞的表达和类固醇激素分泌有消极的调节作用。 启示:mir-150可直接靶向star调控甾体合成酶,我们可以借鉴本实验的方法,寻找与甾体合成酶靶向结合的mirna,并于疾病相联系起来。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of micrornas in luteinising hormone-treated mouse tm3 leydig cells 标题:lh处理tm3后micrornas的分化表达 时间:2018 杂志:andrologia

中国文学传统课程笔记.docx

中国文学传统 汪涌豪 传统:构成文学背后的东西,大本大宗、传的下来、统的下去、基本的内涵特性。生存样态、言说方式、用园诗意、精神梦境。 总论:关注现世的文学 中国文学最重要的传统:关注现实(以《诗经》为代表) 日本汉学家百川静:辞书、诗经、神话研究大家,认为中国神话不成体系,因为中国人把神话历史化。“游仙诗”不是对宗教本身感兴趣,而是表达长生久视的现实渴望,—但现实渴望无法满足,神话体系即分解。西洋文学则发端于超现实文学,古希腊始,到近代宗教题材也是主流。 东西方不同的哲学文学观来源于不同的生存环境(文化生态理论) 第一节生存环境的制约 一、社会地理环境 活方式文化产生认同。江河、湖泊众多,交通发达,从而语言、思想、生活习惯流通。 地域封闭:心理上保守因循。 材料1 古人重视道路的建设(陆路为主,海仅为浴盐之利) 《诗经·小雅·大东风》:“周道如砥,其直如矢” 大陆性意识:以海为田,补贴农耕。而非重视航海。 周振鹤,曾撰文认为郑和航海是孤立的事件, 历代皇帝不允许存在超出自己理性掌控的东西。康熙帝下令:“片帆不得入海”——出现“锁国”。 《礼记》:“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海,吞吐日月之地,是一可怕的存在) 材料2 地势优势,漠视海洋——缺乏信仰,“人定胜天” 相比之下,腓尼基人、希腊、罗马人,都是海洋文明,扩张侵略,出航前的祷告变为上帝信仰; 日本同样是大海文明,由于灾害频繁,故有宿命意识,认为自然力不可控,视生命如樱花般脆弱,不惜死。神社遍布,宗教情结强烈。 二、物质生产方式 农耕:夏商周三代耕种只为裹腹不为交换,土地公有,集体劳作,不可买卖; ↓

小农经济:私有出现,男耕女织小生产,可以买卖,解放生产力。 原材料→生产→销售;距离短→产品低廉→商品经济不发达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司马光《资治通鉴》官本位思想 ↓ 资本主义萌芽 三、社会组织形式 氏族社会解体不充分,宗法意识大量留存:嫡长子继承制、分封制、严格的祭祀仪式。 等级森严,上下亲和的超稳定结构。 家国同构,群体意识发达,最期望有一个统一的天下存在。 辜鸿鸣:基督教强调个人本身对个人的价值,做个好人。儒家强调个人本身对全体的价值,做个中庸的顺民。 第二节社会意识的影响 文化是人和自然的分离程度以及掌握自然程度的总和。 一、崇尚伦理 宗法社会,重视血缘(350个称谓,隆重的祭祀) “万恶淫为首,百善孝为先” 从双亲到君主,国家政治也蒙上了礼、仁的色彩“德主刑辅” 材料3 二、务实精神 农耕生活:“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利无悻悻,力不虚掷”“大人不华,君子务实” 章太炎、朱希祖《研究孔子文艺思想及其影响》:人比神重要,生比死重要。传统中国人不太会关注空空精神,会在不可验出止步。 材料4 鲁迅:中国人重实际,黜玄想。因此在中国难以形成全民族的宗教。 儒家让人做好一个群众,基督教让人做好一个“我”。 中国人也重视过天,但是以天人之际(天人感性说)为视野。汉代用天来象征人事,如下雪代表瑞兆等。看似敬天,实把天当傀儡。 中国经验理性vs.西方科学理性 三、循环观念 因为务实,会从周而复始的自然中(播种-收割)得出循环——万物循环,朝代更替——万事循环。 这使得中国人更追求现在,安于现状,不思变革(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进步)。

高考《经济生活》必背基本知识点

《经济生活》基本知识点必记必背 第一单元生活与消费 第二课多变的价格 (1)价值决定价格。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等成本上升,导致价值量增大,这是造成物价不断上涨的根本原因。 (2)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涨。 (3)纸币发行量。当纸币的发行量超过流通中实际需要的货币量时,就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上涨。 (4)其他因素: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市场调节的自发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对物价上涨起了助推作用). (1)一般说来,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2)价格变动对生活必需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小,对高档耐用品需求量的影响比较大。 (价格变动对不同商品需求量有不同影响。) (3)消费者对既定商品的需求,还受相关商品价格变动的影响 (替代品和互补品的价格变动影响人们消费选择:替代品比较多的商品,其价格上涨后,消费者会选择替代品。在互补商品中,当一种商品的价格下降,不仅会使这种商品的需求量上升,也会使另一种商品需求量上升,反之,也是这样。) (1)调节产量。某种商品价格下降,生产者获利减少,就会减少产量;相反,会增加产量。 (2)调节生产要素的投入。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哪种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生产者就

会增加这种要素的使用量;相反,会减少这种要素的使用量 【拓展延伸】政府调控物价的原因以及稳定物价的措施 原因 ①价格较快上涨导致人们实际生活水平下降。特别是食品价格上涨,影响中低收入群众的基本生活,不利于社会稳定。 ②加强宏观调控是为了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是我国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③稳定物价,防止通胀是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目标之一。 ④降低流通成本、稳定供给,这是尊重市场规律的要求。 ⑤调控物价有利于保障人民的基本生活,体现以人为本。 措施 提示科技+发展生产+纸币发行+市场监管+宏观调控 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 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 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 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 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 第三课多彩的消费 客观因素: (1)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消费的根本因素。 (2)收入是消费的基础和前提。(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人们的可支配收入越多,对各种商品和服务的消费量就越大。居民的消费水平不仅取决于当前的收入,而且受未来收入预期的影响,同时社会总体消费水平的高低与人们的收入差距的大小也有密切的联系。) (3)物价水平。商品价格高低影响人们的消费选择。(物价上涨,购买力普遍降低;物价下跌,购买力普遍提高。基本生活消费品受价格水平变动的影响要远远低于奢侈品。)

稻草人》读书笔记.docx

读书笔记认识《稻草人》作者: 叶圣陶( 1894 年- 1988 年),原名叶绍钧,字秉臣,辛亥革命后改字圣陶。汉族人,江苏苏州人,现代着名作家、教育家、编辑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曾当过10 年的小学语文教师。解放后,叶圣陶曾担任出版总署副 署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教育部副部长。他也是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委员、第五届全国 政协常委委员、民进中央主席。叶圣陶于1988 年 2 月 16 日于北京逝世,享年94 岁。 叶圣陶的文教理念 “教是为了不教” 叶圣陶对改进现代中文教育有重要影响。他给中文教育引入了一个全新的观念,“应当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而不是长期 详细的灌输书本知识。”这一观点冲破了习惯于强烈依赖记忆和灌输的传统语文教学观念。此外,叶圣陶促 进了批判思维的深入人心,让人们认识到个人价值判断的重要性。他认为这些学习技能应当被用来构筑学生的基础, 同时也将成为学生终生学习的起点。 文学为人生 叶圣陶在他反思现实生活的作品中动情地写道: “在记忆中,我似乎从来没有撰述过自己有些模糊或者不甚清楚的知识。换句话说,我不能写那些只是通过想象 得来的东西,但我也没有失掉想象力。我生活在城市里,乡镇和农村,我写在那些地方观察到的事物。作为一名老师, 我了解一些教育圈的生活,我也记录下来。在一些相当基础和浅显的层面,我关注着中国革命逐渐的发展,同时,我 也记录下这些事情。” 他大多数的新闻作品由人们的生活得到灵感。他相信文学作品不仅是用来供人消遣,而且也是反映生活和鼓舞读 者思考现实的工具。他感觉有义务去让读者知道在他们周围真实发生的事情。这就是他为什么想要将文学和新闻报道 联系起来的原因。他认为文学作品应该也被用来唤醒青年对社会的关心与敏感。这个观点如同新闻工作者讲述真相的 基本原则。叶圣陶也以记者为毕生职业。 易读性 在叶圣陶的作品中易读性是一个显着特征。它意味着读者更有效率的感知和理解文章内容。作为一名记者,叶圣陶作中强调词语的运用。这大概是因为在他做编辑之前,曾作了10 多年的教师的缘故。他认为文章是为读者而作的, 同时他把文章看作是读者与作者交流的工具。当时的作者面临的一个巨大问题是他们不是拥有优秀写作技巧的素养。 他们的表达是不准确且意义模糊的。只有受过良好教育的人才能够欣赏他们的文章。作者不注意实用的重要性。因此,文学作品难于被普通大众接受。叶圣陶认为一个人只有把文章写得实际且易于理解,他才能够去只写一些风雅作品。 如果读者不理解文章内容,文章就毫无用处。 好词好句摘抄: 整天整夜安安静静清清楚楚满天星斗沙拉沙拉结队归去夜景隐没无限惊恐摇得更勤水正合适 车水进来全很壮实沉甸甸的直挺挺的一模一样不可收拾流干了泪揉碎了心反覆警告警告无效 托风带信铲除灾害怀着愁闷显得憔悴像害了病夜深人静咬嚼稻叶越吃越馋直打哆嗦不由自主 格外凄惨无可奈何好久好久硬着心肠柔弱无能受苦受难连连摇头断断续续抽抽嗒嗒一动不动 见死不救默默祈祷探了几探美妙的诗生动的画到处都是吃了一惊微弱火光时常传出实在渴极 非常心酸十二分力挺了起来支持不住悲哀的夜高兴得很显得无光不多几步急得跺脚放声大哭 (拟人) 1他的骨架子是竹园里的细竹枝,他的肌肉、皮肤是隔年的黄稻草。 2破竹篮子、残荷叶都可以做他的帽子;帽子下面的脸平板板的,分不清哪里是鼻子,哪里是眼睛。 3他的手没有手指,却拿着一把破扇子——其实也不能算拿,不过用线拴住扇柄,挂在手上罢了。 4他的骨架子长得很,脚底下还有一段,农人把这一段插在田地中间的泥土里,他就整天整夜站在那里了。 5稻草人看见主人就要走了,急得不得了,连忙摇动扇子,想靠着这急迫的声音把主人留住。

(完整版)读书笔记.docx

不抱怨的世界读后感(篇2) 今年暑假翻看了美国作家威温的《不抱怨的世界》,在了以后,真正理会了其中的道理。也有人会,不抱怨如何人泄,期不抱怨会不会得病。其不抱怨是人生的 一种境界,是一种放下挫折和不去找和追求新目的一种接方式。真正的做到不抱怨,再加上努力和拼搏,你的事会更加成功,你的人生会更加美好。 在生活中,在我渴望找人生幸福和快之,我每个人都免要遭遇很多挫折和 失或不尽如人意的事情。每当,有些人便不能正确待,生不,引很多牢和 抱怨,往往是怨天、怨地、怨命运、怨同事、怨??其抱怨的最大受害者是自己。 抱怨然没有明的果,但一种心感恩、容大度的度却我来另外一种人生, 如果做到一点我的人生会更加快。不抱怨需要一个程,加入“不抱怨”活,戴上紫手,快代替抱怨,关那扇抱怨之。 想想,人生真正得抱怨的理由真的很少,但人都不想抱怨,可都禁不住的怨。也 了众多挫折和困苦之后,人需要更多的抱怨,可是抱怨又有什么用,又能解决什么?期抱怨之后,也有一天我会真正成代的“祥林嫂”。我要学会更多的放弃, 放弃去的挫折我的害和痛楚,我要未来充信心,自己找更多的前的借口。 在工作中,我更放弃抱怨。我常常会抱怨工作境不好,同事之不和,工不高等等,但当我放弃抱怨,心感恩,用一容的心投入工作,你会你所期待 的一切又已“水到渠成”。多的抱怨不不能解决,只能你的心情更加不好。学会不 抱怨之后 ,心情会比开朗,也会有能量去面生活中的各种。 中不乏至理名言,但我却深深的住了一句:任何人和要成功,就永不要抱怨, 因抱怨不如改,要有接批的包容心,以及解决的行力。朋友,着加入“不抱怨”活吧!不要匆匆个程,不是跑,而是一种程。从着紫手的那一 刻起,你就在改,你用你的意志在完成一种挑,自己造心想事成的无怨人生的挑。 放弃抱怨,相信自己! 中写道“你会了最微不足道的小事而感恩,就以前得理所当然的事也不例外”“活出 感恩的生命,而非抱怨的生命,就能种确保健康的力量”是的,生活有一感恩之心的人,生命会 得到滋,即使遇到再大的困,也能熬去,喜抱怨的人,即使 是福至将来也会成。曾看一段:“活在感恩的世界里:感激斥你的人,因 他助了你的智慧;感激倒你的人,因他化了你的能力;感激弃你的人,因他教你自立;感激欺 你的人,因他增了你的;感激害你的人,因他磨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教学文稿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 笔记

中国现当代文学整理笔记 (以钱理群版《中国文学三十年》和朱栋霖版《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为基础)第一章 20年代文学思潮与运动(依钱版名称) 一、名词解释: 1、晚清文学革新运动: 1、在维新运动直接促助下,出现了突破传统的观念和形式,以适应社会改良与变革要求的尝试,其中包括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以及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 2、在晚清,裘廷梁呼吁提倡过白话文,为后来的文学革命大力倡导白话文造成一种蓄势。 3、清末民初,域外小说翻译大盛,打破思想封闭状态,开始参与世界文学“对话”,晚清域外小说输入造成的开放态势被文学革命承续并扩展。 2、“人的文学”: 1、1918年12月,《新青年》刊登了周作人的《人的文学》,对当时的文学革命影响很大。 2、周作人从个性解放的要求出发,充分肯定人道主义,强调一种“利己而利他,利他即是利己”的“理想生活”,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本,对于人生诸问题,加以记录研究的文字,便谓之人的文学”,认为新文学即人的文学,应充分表现“灵肉一致”的人性。这深深影响了五四时期表现个性解放主题的创作,“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

3、在《平民文学》中,周作人进一步阐述“人的文学”的主张,强调文学须应用于人生上,提出“普遍”与“真挚”的原则,并申明“以真为主,以美即在其中”的文学观念,这对五四时期尤其是为人生派的创作影响很大。 3、鸳鸯蝴蝶派: 1、始于20C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得名于清之狭邪小说《花月痕》中的诗句“卅六鸳鸯同命鸟,一双蝴蝶可怜虫”。因其内容多写才子佳人情爱,又因鸳蝴派刊物中以《礼拜六》影响最大,故又称“礼拜六派”。主要作家有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李定夷等。主要刊物有《礼拜六》《小说时报》《眉语》等。 2、他们的文学主张,是把文学作为游戏、消遣的工具,以言情小说为骨干、情调和风格偏于世俗、媚俗的总体特征。代表作有徐枕亚的《玉梨魂》、李涵秋的《广陵潮》。 3、这股文学思潮存在时间较长,到1949年才基本消失。这一流派的出现有社会和文学自身原因,在从古代小说到现代小说的过渡期间起过一定的承前启后作用。 4、文学研究会: 1、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是文学革命后第一个纯文学团体,主要成员有周作人、沈雁冰、郑振铎、王统照、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后来发展到170多人。以《小说月报》为阵地,积极倡导新文学。 2、其文学宗旨为"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明显表现出对"为人生而艺术"的现实主义倾向。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别

【中国文学史_袁行霈_超全笔记】第三卷

中国古代文学史笔记(第三卷) 第五编宋代文学 绪论 宋文学基本沿中唐的方向发展: 一.古文运动。道统与文统更紧密结合,形成具很强政治功能又实用宋代古文。 二.诗歌。重反映现实,题材风格倾向通俗化。三.词达到巅峰。 四.戏弄、说话等通俗文艺。形成以话本和诸宫调、杂剧、南戏等戏为代表的通俗叙事文学,改变了古代文学长于抒情短于叙事、重视正统文学轻视通俗文学的局面。 第一节高度繁荣的文化及其对诗文的影响 一.崇文抑武的国策,士大夫社会责任感和参政热情空前高涨。 二.理学在元明清是官方意识形态。 (一)理学思想主要是士大夫阶层主体意识的理论表现; (二)宋士大夫较自觉的卫道意识,积极著书弘己斥人。北宋后期有王安石与司马光、二程等的新、旧学之争,旧学内部有以苏轼为首的蜀学与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之争,及朱熹与叶适、陈亮之争。 三.政治上和学术的使命感,重视政治教化功能。 (一)儒家重“文”“道”关系,“道沿圣以垂文,圣因文而明道”《文心?原道》。 (二)韩愈“文以贯道”思想,重视文学社会政治功能。 (三)宋代。 1.宋初柳开、穆修石介等观点矫激偏颇,欧阳修观点平正通达,总体认同“文以贯道”思想; 2.理学家:周敦颐率先提出“文所以载道”(《周子通书?文辞》)新命题,强调“道”的第一性,“文”仅被视为负载工具;朱熹反对“文以贯道”说,对“文以载道”说作更深入的理论阐述。 3.苏轼蜀学文道观与“文以载道”接近,但其“道”内容较宽泛。 4.“文以载道”说把文学的社会政治功能置于审美功能之上。推向极端即是“作文害道”,从根本上否定文学;但宋作家强调“道”,未放松“文”。 四.印刷业和教育事业空前发展。 (一)私人藏书丰富;《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以私人藏书为对象的目录学专书宋首次出现。 (二)学校数量和种类增加:除官办学校外,私立学校兴盛。如白鹿洞书院等。 (三)宋士人学术水平高度空前。欧阳修、王安石、苏轼、陆游等是学者型作家,学养提高使作家更善于深刻地思考社会和人生,也更善于细密周详地议论。 五.宋文学家普遍关注国家社会。 (一)宋文学作品,尤其被视为正统的诗文,反映社会、干预政治是最重要主题。 (二)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传统,描写民瘼或抨击时弊成为整个文坛的创作倾向。虽缺少名篇,但普遍程度高。 (三)社会政治功能加强使宋诗文具鲜明的时代气息和刚健的骨力,负面影响是严肃有馀、灵动不足,有时还因过于注重社会性而削弱个体抒情意味。 六.上述历史背景对宋代文学的另一个影响——诗文中议论成分加强。 (一)奏议文总数多,单篇奏议篇幅扩展。 (二)不宜说理的题材如亭台记类,也多有议论。 (三)影响: 1.大量出现在诗歌中,会削弱诗歌抒情功能,如理学家诗歌往往变成押韵语录; 2.适度议论为诗歌开辟新题材范围和美学境界,如王安石咏史诗和苏轼哲理诗; 3.宋诗所以有重意倾向,议论成分增强是重要因素。 第二节忧患意识与爱国主题的弘扬 内忧外患的局面和忧患意识,影响: 一.少歌功颂德,多反映现实;二.表达个人抱负时拘谨收敛。 三.爱国主题的高扬。 第三节宋代作家的性格特征和审美情趣 一. 儒释道三家思想的有机融合。对宋人文化性的格影响: (一)整合传统处世方式,承担社会责任与追求个性自由不再互相排挤。 (二)采取新型生活态度: 1.传统观念和集体意识强,结盟结党得到普遍认同。 2.认为个人努力和贡献是传统或阶层中一部分,应受到理性和道德制约。 3.个体意识倾向理智、平和、稳健和淡泊,以平淡美为艺术极境。 二.审美情趣转变。 (一)佛教: 1.禅宗是中国化、世俗化的佛教宗派,尤其慧能创南宗禅,经南岳、青原一二传后,更将禅味渗透在日常生活中,形成了随缘任运的人生哲学; 2.以内心顿悟和超越为宗旨,轻视甚至否定行善、诵经等外部功德。 (二)儒学。弘扬韩愈把儒家思想与日用人伦结合的传统,更重视内心道德修养。 (三)认为雅俗之辨应该注重大节而非小节,应体现在内心而非外表。 (四)审美态度世俗化;认为审美活动中的雅俗之辨关键在主体是否具高雅的品质和情趣,而不在于审美客体高雅还是凡俗。 三.审美情趣转变促成宋文学转向以俗为雅,扩大了诗歌的题材范围,增强了诗歌的表现手段,也使诗歌更加贴近日常生活。 第四节城市的繁荣与词的兴盛 一. 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繁荣。 二.宋朝财政措施是用物质享受笼络官员,使纵情享乐之风盛行。 三.宋文人社会责任感和个性自由的整合的人生态度:用诗文表现有关政治、社会的严肃内容,用词抒写纯属个人私生活的幽约情愫;诗文述志,词娱情。 四.词是宋代社会文化消费的热点;社会对词作的需求,刺激了词人的创作热情,也促进了词的繁荣和发展。 第五节宋代文学的独特成就与历史地位 宋代古文对唐代古文的继承与发展:文体的多样化古文的实用价值与审美价值的整合风格的变化古文的普及宋诗对唐诗的因革:题材向日常生活倾斜以平淡为美的美学追求唐诗之外又一美学范式的创建宋词在词史上的巅峰地位辽金诗文的成就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新版.docx

读书笔记 题目:《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报告人: 指导教师: 日期:2012年6月10日

《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之读书笔记 最近我有幸拜读了约翰·杜威的《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在读书的过程中联想到自己的经历,有一些感想和体会,跟老师分享一下。首先介绍一下作者约翰·杜威,他是美国实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和评论家。他于1899年辞去密歇根大学哲学系主任,到芝加哥大学担任哲学、心理学、教育学系主任。杜威在芝加哥大学待了十年(1894~1904)。在这个时期里,他从事多方面的学术研究工作,并以专著、论文、讲演、报告和书评的形式,发表了关于哲学、心理学、伦理学、教育学、逻辑、社会学的研究成果,其中教育著作占有极重要的地位。 一思想总结 在《学校与社会明日之学校》一书中,杜威主要从以下六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一)我的教育信条 杜威在1879年应某日报要求,发表了著名的《我的教育信条》,在这篇文章中,杜威提出了五个信条。 第一个信条说明什么是教育。他说,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的社会意识进行的。每个个体从出生开始就接受着各种各样的教育,教育能够不断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 第二个信条说明了什么是学校。杜威认为,学校主要是一种社会组织,是一个传授某些知识,学习某些课业或养成某些习惯的场所。 第三个信条谈到了教材问题。杜威认为,儿童的社会生活是他的一切训练生长的集中或相互联系的基础。学校课程的内容应当注意到从社会生活的最初不自觉的统一体中逐渐分化出来。“学校科目联系的真正中心不是科学,不是文学,不是历史,不是地理,而是儿童本 身的社会活动。” 第四个信条说明了教育方法的性质。杜威把方法问题归结为儿童的能力和兴趣的发展问题。他相信,兴趣是生长中的能力的信号和象征。 第五个信条认为教育是社会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本方法。教师不是简单地从事于训练一个人,每个教师应当认识到他的职业的尊严,他是社会的公仆,专门从事于维持正常的社会秩序并谋求正确的社会

中国现代文学史考研笔记(完整版)

中国现代文学史 几本《中国现代文学史》教材 1、《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钱理群温儒敏吴福辉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2、《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1997上册)朱栋霖丁帆 朱晓进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 3、《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史》黄修己著中国青年出版社 4、《中国现代文学史简明教程》许祖华主编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一) ?1922年,胡适的《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的最后一节,是“略述文学革命的历史和新文学的大概”,可视为最早的以“史”的角度研究现代文学的尝试。 ?20年代末期始,少数高校以开设了新文学研究的课程和讲座。陈子展、周作人、朱自清、李何林等都讲授过现代文学的课程,并出版过文学史著作,如周作人的《中国新文学之流源》、李何林的《近二十年来中国文艺思潮论》等。因此,现代文学的早期研究有很强的“当代性”。 ?现代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是1951年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上册)的出版和他在北京大学所开的课。王瑶可以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奠基者。 “中国现代文学” 学科的建构历史(二) ?1955年,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丁易的《中国现代文学史略》。这本文学史建构了一种激进的写作框架。在文学运动部分,用革命运动统摄文艺运动和现象;在作家作品部分,简单地使用了阶级划分的方法。 ?同年10月,作家出版社出版了东北大学张毕来的《新文学史纲》第一卷。作家都被纳入“革命作家”、“进步作家”、“小资产阶级作家”、“右翼作家”等范畴进行评价。 ?1956年,作家出版社又出版了刘绶松的《中国新文学史初稿》上下卷,作者阐发了研究现代文学的三大目的:第一,叙述“五四”以来先驱者使用文艺武器与统治阶级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的实况;第二,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战斗史实和经验加以正确的叙述和总结;第三,全面深入地考察和研究各个历史时期的重要作家和作品。 ?文学史的“历史建构”在这样一种政治文化背景下有了“主流”和“非主流”的区别。“非主流”的作家在不断的过滤和批判的过程中被逐渐淘汰。 绪论 一、中国现代文学的含义 1、1917年1月《新青年》杂志刊出的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为标志,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树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志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 2、什么是现代文学? 所谓“现代文学”,不仅是时间概念上所划定的1917——1949年这一通常所说的“现代”阶段的文学,更是“现代”性质意义上所指的区别于传统文学的新的文学。即是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感情、心理的文学。从性质来看,“现代”是相对于“传统”中国文学而言的。“现代”作为时间的标志,表明了中国现代文学与中国传统文学的联系性,说明了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发展到20世纪出现的一种形态的文

《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

《中国文学史》考研笔记 (考研期间根据根据[《中国文学史》游国恩主编,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国文学史》袁行霈 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整理) 学,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初步形成时期。本编依据这一时期文学发展的先后顺序,重点论述介绍了以下内容:上古歌谣的保存、分类及特点;上古神话的保存、分类及艺术特点;《诗经》的名称、编集、内容、艺术特点及影响;先秦历史散文发展的历程、特点及《尚书》、《春秋》、《国语》、《战国策》等重要历史散文著作;先秦诸子散文的发展的阶段、特征及《论语》、《墨子》、《孟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等重要的哲理散文;屈原的生平、思想及其《离骚》、《九歌》、《九章》等楚辞作品的内容和艺术特点等。 第一章上古文学 一、基本知识 1、上古歌谣:上古时期的民歌、民谣,是民间文学的一种。我国古代,以合乐为歌,徒歌为谣。上古歌谣是先民表达思想、抒发感情、促进生产的重要工具,是在生产力极为低下的原始时代产生的,是出现最早的文学样式。按题材内容,可分为劳动歌谣、祭祀歌谣、图腾歌谣、婚恋歌谣、战争歌谣等。它们具有集体性、综合性和再现生活的直接性,词句简朴,节奏流畅,以赋为其主要表现手法。 2、《周易》:先秦时的一部卜筮书。其文字分经、传两部分。其中的卦、爻辞为《易经》,约成于西周初年。它们记载了上古社会的一些情况,保存了一些具有朴素色彩的上古歌谣。《易传》是对经的说明和解释,大部分作于战国时期,反映了当时的哲学思想。 3、神话:神话是上古先民通过幻想以一种不自觉的艺术方式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所作的形象描述和解释,用虚幻的想象表现了先民们征服自然、战胜自然的强烈愿望和乐观主义、英雄主义精神,是人类早期不自觉的积极浪漫主义艺术创作。它是原始文学的一种重要样式,是后世文学艺术的重要土壤和武库。 4、《山海经》:一部与巫术有关的古代地理著作,作者不详,约成书于战国时,秦汉时又有增补。共18卷,以记载传说中的地理知识为主,兼及民俗、物产、医药、巫术、祭祀等,尤其是保存了大量上古神话传说,如精卫填海、夸父逐日、黄帝杀蚩尤、鲧禹治水等,是我国先秦保存神话最多的古籍,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 二、简答论述 1、谈谈我国上古歌谣的分类及内容。 参考答案:我国现存上古歌谣,从题材内容看,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类:一为劳动歌谣,是最早出现的上古诗歌,它们对劳动行为的再演和生产经验的总结,是先民有意识创作出来的,带有明显的功利目的,以《弹歌》最典型。二为祭祀歌谣,表现了上古先民幻想祈神降福或指挥自然服从自己的愿望,带有较浓的原始宗教意识,《卜辞通纂》375片和《伊耆氏蜡辞》是其代表。三为图腾歌谣,是先民在图腾崇拜基础上创作的诗歌,《燕燕往飞》尚可窥见其端倪。四为婚恋歌谣,一般都表现出粗犷、野蛮的特点,如《周易。屯·六二》。五是战争歌谣,如《周易·中孚·六二》、《周易。同人》,由其绘声绘色的描摹中,令人仿佛听到了古老的杀伐声,看到了上古战争的礼仪、部族成员奋勇作战的身影及失败的悲哀和胜利的欢欣。 2、简述我国上古歌谣的艺术特征。 参考答案:我国上古歌谣在艺术特征有四:一是它的集体性、综合性的艺术形式。二是它再现生活的直接性。三是句式简单、语言简朴、节奏流畅。四是以赋为主的表现手法。

读书笔记100字.docx

读书笔记100字 【导语】 读书笔记100字 (汇总20篇) 由***整理投稿精心推荐,我希望对你的学习工作能带来参考借鉴作用。 【目录】 篇1:读书笔记100字 篇2:读书笔记100字 篇3:读书笔记100字 篇4:读书笔记100字 篇5:读书笔记100字 篇6:读书笔记100字 篇7:读书笔记100字 篇8:读书笔记100字 篇9:读书笔记100字 篇10:读书笔记100字 篇11:读书笔记100字 篇12:读书笔记100字 篇13:读书笔记100字 篇14:读书笔记100字 篇15:读书笔记100字 篇16:读书笔记100字 篇17:读书笔记100字 篇18:读书笔记100字 篇19:读书笔记100字 篇20:读书笔记100字 【正文】 篇1:读书笔记100字

《伊索寓言》的作者伊索是一位古希腊作家,他生活在约公元前世纪左右的小亚细亚。他以非凡的智慧和哲思,运用以动物为主角的拟人手法,将寓言故事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读了寓言大师伊索的文章,我感受颇深,受益匪浅。它能够培养我的阅读本事理解本事,更能让我了解人生的真谛领略生活的智慧明白做人的道理。 篇2:读书笔记100字 《红鞋子》读书笔记100字 今日,我读完了妈妈给我买的《红鞋子》这本故事书,这本书全是汉字,没有拼音,读起来比较费劲,所以我读了很长的时间。可是这个故事很温暖,我很喜欢。 如果真有这样的红鞋子世上是不是会少了许多爱慕虚荣的人呢?做一个谦虚、诚实的人很重要。 篇3:读书笔记100字 后面还有多篇读书笔记100字! 《生命的意义》读书笔记 爱,是一种人间最完美的感情,它能让寒冷中的人感到》温暖,让身陷绝境的人看到期望,让迷途中的人认清自我。 爱,是生命的意义,爱你所爱的人,爱你正在做的事,爱一切让生命得以升华的工作。这样,到生命结束的时候,你会觉得自我是幸运儿,因为你以往竭尽全力付出了爱,以往敞开过自我心灵的大门,明白过付出爱是生命的意义。 篇4:读书笔记100字 此刻我来品味一篇小故事,叫《命运》。《命运》讲的是连个孩子的命运,一个被高僧占卜为“状元”,另一个为“乞丐”。二十年后,当初的“状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却成了“状元”。上帝说:“我赋予每个人的天分之占他命运的三分之一,其余的在于他如何去把握。” 篇5:读书笔记100字 《猜猜我有多爱你》读书笔记100字 《猜猜我有多爱你》书里讲得是大兔子和小兔子互相表白自我有多爱对方。 妈妈说,当你很爱很爱一个人的时候你会想把这种感觉描述出来,可是爱不是容易衡量的东西。虽然我不是太明白妈妈说得,但此时此刻我想对妈妈说:妈妈我爱您! 篇6:读书笔记100字

中国传统文化(重点及笔记总结)

第一章古代中国概况 第一节地理环境和经济结构 【地理环境】农耕生产是其主要的经济方式。中国的古代文明,其性质是农业文明,这是一种早熟型的人类文明。 【中国古代的经济结构】以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业社会。 第二节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 中国文化是世界最古老的文化之一,而且是世界上唯一的长期延续没有中断的文化。 中国文化的结构是“多元一体”的。 中国文化以我为主。 【先秦文化】先秦是中国文化的发展由萌芽到初具体系规模的时期。 夏、商、西周史称“三代”,“三代”是统一的、宗法性的王权专制国家形成发展的时期。春秋、战国是中国早期文化大发展并形成初步体系和规模的时期。 春秋时期中国的生产力发展进入铁器时代,促成了战国时期经济的大发展。 【先秦文化】秦汉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时期。 无论是疆域的开拓,还是政治经济的发展,都达到了一个空前的水平,文化发展居于当时世界的前列。 在精神文化建设的层次,尊奉法家思想,并实行博士官制度,试图调和法家思想与黄老、儒学的关系,但终究由于法家思想的偏狭和酷刻,最终酿成了“焚书坑儒”的惨祸,归于失败。汉朝初立,但这毕竟是政治上的权宜之计。主张积极进取的儒学受青睐。“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学说的价值观成为传统民族文化的灵魂。汉代还产生了中国自己的民族宗教——道教。儒学与道教一雅一俗,一上一下,遥相呼应,对中国的传统社会持续地发挥着文化教化功用,对我们民族性格的塑造产生了巨大作用。 秦汉还是交流的重要历史时期。 【魏晋南北朝文化】这一时期中国文化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士族文化的兴盛和民族间文化的冲撞和融合。 玄学是士族的学术化。玄学清高孤傲,清通简要,精妙雅致,超凡脱尘,是士族形象的学术化。摆脱了汉代经学庸俗实证的特点,进入了重抽象思辨的玄妙境界。 【隋唐文化】在学术文化领域,儒、道、佛三家思想竞相斗艳。在“三教合一”的基础上建立了此后宋明理学的体系。隋唐文化以其宏大的气象向世界展现了它的自信。 【宋辽夏金元文化】与北宋卑弱的对外形象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其文化的兴盛发展。 Def:理学又称“道学”,是吸收了部分佛、道思想而形成的一种新的儒学体系,其代表人物是北宋的程颢、程颐和南宋的朱熹,所以又称“程朱理学”。 评价:理学是古代中国理论水平最高,学说体系最完备的意识形态,把古代传统思想推举到一个最高的发展。 主要内容:着重张扬了道德的力量,一方面培养了忠君爱国的道德情操,另一方面压制了个性的自由发展。 人格的弱化和精致化成为一种时尚。 【明清文化】明清的文坛,小说的成就最大。著名的长篇小说有《三国志通俗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合称四大古经典小说。著名的短篇小说集有“三言二拍”和《聊斋志异》。

中国文学史笔记

《中国文学史》绪论 何谓文学 属“文学发生学”或艺术起源论 1、宗教说 2、劳动说:淮南子》“今夫举木者,前呼邪许,后亦应之,此举重劝力之歌也” 3、模仿说 4、游戏冲动说:康德,跟劳动相比,艺术可以说是一种游戏。 席勒,艺术跟游戏同样都是不带实用目的的自由活动,基本上就是一种过剩精力的表现。 5、自我表现说:厨川白村,文学不是苦闷的象征。 6、吸引本能说:欧威尔(《一九八四》、《动物农庄》)在《我为何写作》中夫子自道A、纯粹的自大B、美学的爱好 C、历史的冲动 D、政治的目的 文学作品:是诗歌和一切从强烈情感出发的文字作品,这些作品都必须有相应的艺术形式。广泛地说,文学是社会生活的一个 形象的反应。 概念核心,要有美的规范|(即艺术形式)的参与。 卡西勒,把艺术的世界定义为纯粹形式的领域,文学的世界是一种形态和构质。它必须有有一套很特殊的组织, 跟它本身的一种内在的机理。它有它的趋势和节奏,有它独特的表现方式。当艺术家选择实在的某一方面来表现的 时候,他这个选择的过程,其实也就是客观化的过程。(进入透镜)

钱基博,(基于《易经》《说文解字》《周礼》《礼记》《释名》的考证)“文”指天文、地文、人文,有“复杂、组 织和美丽”三种含义。“复杂”即言之有物,“组织”即言之有序,“美丽”是“文”的止境。 如何理解文学 美Wellek和Warren《文学论》,指出有两种切入点 1、外部研究,社会内容,侧重作者本身及社会脉络研究,包括历史时代、创作背景等 以陈寅恪对元稹《莺莺传》中崔莺莺身份的考证为例 2、文学作品本身(“字质”,如“诗眼”),外部研究一定不能作为文本的依据。 什么叫文学史 布朗先生,面对学术问题,我们有两种解决的途径,一种叫共时性,一种叫历时性(贯时性)。“共时性”Synchronic,指同一个时代,同一个时间背景。“历时性”指在一个历史的流程当中有前后关系。 所谓文学史,就是文学历史演变的勾勒,就是指由作品构成的整个体系。文学史本身是一个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 不等于文学批评,后者是分析评价作品的艺术特色。 也不等于文学评论,后者是探讨文学的普遍规律。 文学史中的作品体系在一个时间序列里,去描写文学的发展,去阐释各种文学内容、形式、思潮、流派及其产生与进展、演变,去寻求它们前后的继承关系,沿革嬗变的过程及意义。简言之,文学史就是要勾勒出文学发展的历史图示。 文学史背后的史观 追踪猎迹文学史:1904年,第一本中文版,林传甲为京师大学堂的国文课程编写。

读书笔记 Word 文档

《管理者的口才艺术》读书笔记 口才训练大师戴尔〃卡耐基说过:“一个人成功,约有15%取决于专业知识,85%取决于沟通能力——发表自己意见的能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一个管理者如果善于言辞,就能把自己的工作和生活安排得有趣而且有序,就能赢得下属的尊重和信赖,就能凝聚团队意识,提升团队的效能。 在《管理者的口才与演讲艺术》一书中,作者陈墨分九个章节,详细阐述了一个具有优秀口才的管理者所要具备的素质以及如何成为一名善于言辞的管理者。通读全文,我印象最深的还数以下几点: 一是要有“一语中的”的说话术。语言是思想的外壳,说话者的语言是否准确、周密,直接影响说话者主旨的鲜明性和说话的条理性。理清思路,围绕这个中心有条理地逐次展开会话,言简意赅,以朋友的口吻与下属说话,掌握好说话的时机,只有管理者懂得说,下属才会听。因为这一方面正是我欠缺的,每天上班前一天我都会将早会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写在小本上,根据内容提炼,使自己的语言能够准确、精炼、有说服力。 二是学会巧妙地赞美他人。善于发现别人身上存在的微不足道的优点,并且会努力去满足他人的这种乐于收到赞美的心理需求。不会吝啬自己的赞美之词,因人而异、情真意切、合乎时宜地去赞美他人,会得到更多的认可与号召力。

年前外请积水潭医生来我院做手术,我找来配台护士说:“因为你们很能干,对骨科手术配合也轻车熟路了,希望你们能帮助我配合好今天的手术”。仅仅两句话俩护士很认真、很高兴的配合了本不属于他们班次内的手术。 三是给批评加上“善意”的外衣。人是在不断地犯错误、不断地改正错误中成长,所以犯错误是不可避免的、是正常的。在批评下属时,会采取先扬后抑的方式。从赞扬其优点开始,然后再提出忠告批评,就像手术前用麻醉药一样,能把病人的痛苦程度降到最低,这样才能严格执行制度,使下属配合工作。此方法运用到批评中收到很好效果。 四是巧妙的运用“当众批评”当众批评的举动,,不仅可以警示当事人,还可以敲山震虎。选对“受批”人切忌选取情绪波动比较大、容易陷入悲观情绪或者过于敏感的人。批评自己下属是合情合理的,但是有时候也会遇到必须斥责其他科室人员的情况。虽然会越权,但有时也能解决问题。面对多科室的协作,每个科室或多或少的存在一定问题。 骨科、妇产科同时手术,手术医生都在刷手,正好发现骨科医生刘鹏飞刷手没按流程做。抓住机会说:“怎么回事,没学过刷手术吗?主任没教你吗?感染了,算你的还是算我的?”正好妇产科主任和手术大夫也在,妇产科医生操作相当不规范,我想主任应该会想一想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