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 总目录(完整版)

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 总目录(完整版)
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 总目录(完整版)

2

第3 页共7 页

4

第5 页共7 页

6

第7 页共7 页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衔接的实践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衔接的实践 摘要:高、初中的地理教学实践中,针对学生地理基础差的情况,采取了一些有效措施,将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知识有机的整合,使学生的初中地理知识已基本填上空白,为他们较好地学习高中地理扫清了障碍,学习成绩普遍提高。 关键词:初中地理知识、高中地理教学、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衔接 一、研究的背景 初、高教学脱节现象是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地理学科尤其属“重灾区”。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对于既不参加统考,更不属于中考科目的地理学科来说,学生基本不重视。而初三整整一年都在忙于中考,地理课早就抛在一边,即便是初一、初二所学的那些本不扎实的地理知识,在经历初三仅对付中考科目的强化复习后,更是所剩无几。到了高中,地理与其它科目一样既属统考科目,又属会考科目,还属高考科目,难度上的跨度很大,与初中地理知识联系又十分密切,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遇到与初中知识相联系的地方,学生经常会“卡壳”,特别是学生在地图知识方面的匮乏,更是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 这种现象在短时期内受“大环境”的影响,初中地理不被学生重视的现状估计无法从根本上得到改变。但我校是一所完全中学,初中学生的学习质量将直接导致高中教师的伸缩度,进而间接影响高中学生的升学。初高中两个阶段联系密切。如何使学生获得地理学习后续发展的能力,为高中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成为本课题研究的重点。为此,应当探索灵活的教学模式,大胆地进行改革尝试。在初高中教师对口协商的前提下,允许初中教师在教材取舍、考核方式及考

核侧重点等方面进行改革,以务实创新的态度,努力搞好初中地理教学,让学生更好地适应高中阶段的学习。 鉴于以上的情况,我们提出地理特色习惯的养成教育。因为一个人的日常的学习行为决定了他的学习习惯,习惯的养成会决定其的前途命运。初中阶段正是良好习惯塑造时期,利用地理课堂时间,培养学生阅读地理书籍、收集资料的兴趣,广闻博见,养成随手翻看地图的习惯,将会使之获益终身,同时也为高中后续学习提供了稳妥的支撑。 二、理论思考 (一)概念界定 本课题以初中为立足点,解决初高中地理学习的衔接问题,是自下而上的发展性研究,而非传统的补偿性研究。 所谓地理特色习惯是基于地理学科的特点而提出来的,因为各种地理事物在空间上的分布、事物内在的联系及变化发展的过程需要借助地图、地理数据、地理图表来表述。正确地阅读地图、科学地分析地理数据,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是学好地理的重要保证,也为后续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以有利于学生在初中阶段获得尽可能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高中课程改革顺利推进。 (二)研究目标 在基础课程培养目标的引领下,深入学习和研究多种有效的教学理论,并落实到课堂教学实践活动中,发现并解决实际问题。促进学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和融合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和融合自从地理再次成为高考科目之一以后,高中地理的教学 任务就明显受到重视。而初中地理作为非考试科目,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在初中教学中,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甚至被砍掉。即使正常开设地理课,教师、学生也因它是“副科”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难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 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呢?下面浅谈我的教学观点,与广大地理教学同仁商榷、共勉。一、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

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 (2)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的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总结【高中生必读】

高中地理学习方法总结【高中生(必读)】 一、文理交融,学法兼用 高中地理中的自然地理,包括宇宙、大气、海洋、陆地等,主要属于理科内容。特别是其中的地球运动及时间计算、太阳高度角、各种日照图以及气候、洋流、各种等值线图等内容,具有鲜明的理科特点,需要较多的逻辑思维。学习时,应该采用偏重理科的学习方法,强调理解重于记忆,以会用为目的,侧重于对地理原理、地理规律的理解运用,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平时还应多做练习,重视解题思路,特别要多画图,以加深理解和巩固所学知识。 高中地理中的人文地理和区域地理,主要属于文科内容,适合采用偏重文科的学习方法,在理解的基础上加强记忆非常重要。学习时要多看书,熟悉和掌握知识要点;会看书,把握教材的脉络和主要思想、观点;还要多思多想,善于总结,形成自己的看法。学习人文地理侧重于观点、方法的运用,结合实际进行评价与反思。 二、图文结合,易学好记 地理学习离不开地图,必须重视地图,识图、用图也是地理学科最重要的基本技能。高中地理教材中有着丰富多彩的各种类型的插图,与文字配合,使教材内容的呈现更加直

观、形象、生动。学习时,不论是自然地理还是人文地理,都要重视图的学习和运用,采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才能更好地认识、理解和掌握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地理规律和原理,使地理易懂易学、好记好用。 例如,“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内容,必须结合“二分二至日全球昼长和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图像来学习,才能阐述清楚,理解透彻,遇到相关知识的试题时才能灵活运用,顺利解答,脱离了地图是难以弄懂和解答这类问题的。又如,“世界城市化的进程”内容,结合“世界城市人口比重的增长图”和“上海城市建设用地的扩展图”学习,使我们比较容易地理解城市化的概念,记住城市化的三个主要标志。 地图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和学习地理最重要的工具,运用地图记忆地理知识是最准确、最牢固、最有效的记忆方法。地理内容纷繁复杂,但几乎所有的地理知识都源于它在相关图上的位置。学习时要做到看书与看图相结合,将地理知识逐一在图上查找落实,熟记;平时要多看地图(还可以填图、绘图),“图不离手”(每次看几分钟也行),把地图印在脑子里,并能在图上再现知识。这样,当我们解答地理问题时,头脑中就能浮现出一幅形象、清晰的地图:“地球运动”,“大气分层”,“山河分布”,“洋流流向”,“国家位置”,“铁路干

如何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

如何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 林顺目前的中考模式使得初中生的地理基础普遍比较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脱节。高中地理老师应该了解初高中《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学生的实际水平,精心设计课堂教学,利用灵活多样的形式激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从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上做好初高中教学的衔接;同时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适应高中的学习特点。 有一些同学升入了高中,步入新的学习环境,遇到新的教师,新生需要一段时间的适应过程,不仅要适应教师的教法、特点、要求、课外活动等,还要熟悉学校的情况和身边新的同学;当然教师也面向的是来自不同学校、学习成绩千差万别的新学生,对于他们在初中的学习情况不了解或知之甚少,在这种“不知彼不知己”的情况下,如果盲目的学习高中知识,学生和老师都会产生一种不适应感。如果教师能够利用这段时间的相互适应期(大约2-3周),适当的安排初中知识的复习,做好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学法指导,使学生逐渐适应教师的教法,教师逐渐掌握学生的情况,然后再组织高中知识的学习,这应是最佳选择。然而,在大部分学校,教师为了赶进度,往往忽视这方面的问题,常常是进度赶上了,但教学效果往往不大,究其原因,大多是学生对初中和高中知识的衔接没有处理好。学习高中地理知识时,还是用学习初中知识的思维方式和学习方法,很难适应高中注重培养学生分析、判断、推理、归纳等能力的要求,学习效果经常是事倍功半,这样几周下来,学生学习高中地理知识的兴趣和新鲜感很快就会丧失,认为高中知识太难学,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学生很难学好地理知识,甚至采取放弃的思想。由此可见,做好适应期知识的衔接是十分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做好初中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呢? 衔接的主要难点 初、高衔接的首要任务是对初中知识的查漏补缺,如围绕“中国的疆域和行政区划”、“陆地和海洋”、“地球和地图”、“重要自然地理要素的分布”等四方面知识来进行补充。 如何应对初升高衔接 1.培养读图的习惯和方法。在知识衔接时,应把重点放在图上,用图来引导学习书本上的知识,学会用图来分析和推理问题。在高中阶段,应该人手一本地图册。

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衔接的探讨

2005年第6期 新秀近作 56 高 中地理知识是初中地理知识的延伸和提高,但不是简单的重复,这就需要教师在地理课堂教学中正 确处理好二者的衔接,“低起点,小步子”,减缓坡度,使学生的学习不产生“断层”的感受。 一、正确认识,寻找差异 初中地理教材整体框架是按照自然地理、世界地理、中国地理的顺序构建的基本知识。高二地理则分为两大块: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的基础知识,以人地间的关系为主线,介绍自然环境和人文地理的基本规律,人地和谐地可持续发展。初中、高中地理教材内容之间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①初中地理教材中具体地理事实, 地理材料较多,高中地理则侧重于揭示地理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规律。②初中地理以区域地理为主,讲述世界各地区和主要国家的自然和经济特征;高中地理是系统地理,主要论述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形成原理和发展变化的规律,以及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③初中地理以感性知识为主,高中 地理则上升到理性知识;前者是基础和依据,后者则是前者的加深和拓宽,两者相辅相存。 从内容上看,高中地理教学与初中地理相比,深度掘进,广度拓宽,梯度增强,角度多维。这正是高二学生难以适应的重要原因。例如,初中地理讲地球表面大气运动的规律时,教师通过“近地面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图片引导学生认识并记住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的名称、所处的纬度位置及范围,而高一学生则还要在教师引导启发下运用热力环流形成的特点,深入探讨这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的形成过程、移动规律及对气候的影响。在高中地理课中,教师引导学生对地理教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探究,发现一般性的地理规律,同时介绍大量的相关资料,延伸地理内容,拓展学生视野,培养学生从特殊地理现象到一般地理规律的抽象概括能力;通过 各种方法训练学生多角度多视野观察和分析问题,得到正确的结论。 从教学方法看,初中地理教学活动通常以具体的地理事实及相关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兴趣,以传授基本的地理知识和训练基本的地理技能为主要目的,对教学活动控制程度比较高,老师就像学生的拐杖,学生的依赖性较大。而高中阶段侧重学生自主意识和自学能力的培养,训练学生更高层次思维的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同时要使学生养成研究性和合作性的学习习惯,培养良好的情感品质;需要学生靠自己的头脑去自主思考解决以前没有遇到的很多问题。 二、有效衔接,发展学生 1.基础知识点的衔接巩固 初中阶段,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点学习得比较多,但每一个地理知识点都属介绍性的,每一部分知识只介绍其中的一个点或很少的一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很少谈及,没有进行较具体的运用,未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所以学生容易淡忘。进入高二后,学生要回忆起初中部分基础知识会比较困难。这时,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一些预习旧知的工作,并请学生把初中教材在上课时带着,课堂中进行初中知识点的复习,以此来引出高中的知识,“温故而知新”,这样的课堂效果是比较理想的。如高二“地球运动的意义”部分,较完整和系统地讲授了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意义,而初中阶段只突出罗列了“昼夜交替”。新授时可以从“昼夜交替”的原因入手,请同学思考,再从结论“地球自转”还会产生哪些现象,降解难度。这样,把初高中的地理知识点有效地穿插起来,形成一线,也为后面的学习作好铺垫。 2.读图技能的衔接 学习地理学科的有效捷径就是读图、用图的技能。在初中阶段只要求学生“学会阅读和运用常见地图、地理图表等”,高中阶段还要求学生在此基础上初步掌握“运用图表和数据分析有关地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技能”,培养目 标在不断深化,有一定的梯度性。初中阶段停留于图上有什么地理事物,较少探究为什么。初中学生在探究“为什么”中读图、分析、解决问题等方面还未能深切体会到,而进入高中后,这一有效方法运用得好,那么学习地理就会感到轻松而有趣乃至事半功倍。如“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是重点又是难点,有效利用读图方式从初中所学知识入手,引出更深层次的知识,学生不再感到难点“难”学,而且利用图示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在以后的学习中,将图作为一种得力的学习工具,逐步做到观其“图”而知其“地”,知其“地”而求其“理”,养成良好的地理学习习惯。 3.学习方法的衔接 初中地理解决问题的方法比较单一,只是从某一方面看待问题,而高中地理需要从多角度、多方位、不同的层次去看待问题,也是将初中的知识“点”过渡到高中知识层“面”进而形成知识“网”所必须经过的途径。在教学中引导学生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看待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如学生学习“划分地球内部圈层的依据”部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认为内地核物质是固体状态?依据是什么呢?”百思不得其解。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分析,解决这一问题。有同学提出:在“地震波速与地球内部圈层构造”图上,内核只有纵波通过,无横波,则排除液态,可能是气态或固态。也有同学通过上网查找,发现这一情况,纵波在5149千米深度处也有可能转化为横波,所以说内核部分是固态,图上在深度 5120 ̄6371千米之间如能添绘一小段横 波,这样就更完整……通过合作研究,不仅张扬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合作中相互取长补短,使地理学科学习充满了乐趣与生机。 4.评价方式的衔接 初中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好胜心理,即较注重结果。学生习惯上的评价比较注重分数等。进入高中, 初高中地理课堂教学衔接的探讨 ●何四群/上海奉贤区致远高级中学 (201400)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高级中学)

《地理学科知识与教学能力》(初级中学高级中学)一、考试目标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地理科学的特点。 2.掌握地理科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方法和基础理论。3.运用空间思维等地理科学的方法观察、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二)地理教学知识与运用能力 1.了解初中地理课程的性质、地位、理念、设计思路和主要内容。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常用方法。 3.会初步运用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分析、解决地理教学的实际问题。 (三)地理教学设计能力 1.了解初中学生地理学习需求和已有学习经验。 2.掌握地理教学设计的基本环节。 3.能够结合具体的课题进行地理教学设计。 二、考试内容模块与要求 (一)地理科学知识与运用 1.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概念;熟悉主要的地理过程;掌握组成地理环境的基本要素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熟悉中国和世界的地理概况。 2.掌握运用地图和其他地理图像、绘制地理图表等基本技能;

熟悉地理实验和野外观察、社会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的过程和方法。 3.掌握地理科学的基本思想和学科特点;了解人地关系的发展历程、现状与趋势;会运用地理科学一般方法解释、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二)教学知识与运用 1.熟悉初中地理课程在学校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特点;熟悉初中地理课程设置和设计思路;掌握初中地理课程的基本理念和培养目标。 2.掌握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熟悉地理教材的结构和使用方法;掌握地理教学方法的特点和使用条件;掌握地理教学基本技能的作用和要求;掌握地球仪、地理图册、投影仪、多媒体、网络等多种媒体的基本用途和使用方法;掌握形成性评价、终结性评价等教学评价的基本方式和作用。 3.熟悉地理教学的基本理论;能够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条件,分析和解决教学目标设计、地理教材使用、地理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媒体选用、地理教学评价等方面的实际问题。 4.熟悉《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 (三)教学设计 1.确定教学目标 (1)了解一般初中学生的地理学习基础和需求。 (2)依据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标准。

初中高中地理知识大全

中国地理知识大全(上次打印到了第20页) 1、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太平洋西岸,它的版图被形象地比作一只头朝东尾朝西的金鸡。 2、中国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在世界各国中,仅次于俄罗斯、加拿大,居第三位,差不多同整个欧洲面积相等。 3、中国领土东西跨经度有60多度,跨了5个时区,东西距离约5200公里。 4、中国领土南北跨越的纬度近50度,南北距离约为5500公里。 5、中国领土最北端在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53°N)。 6、中国领土最南端在南海的南沙群岛中的曾母暗沙(4°N附近)。 7、中国领土最东端在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的相交处(135°E)。 8、中国领土最西端在新疆帕米尔高原(73°E)。 9、中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公里,沿海有许多优良港湾,便于船舶避风和停靠。 10、中国岛屿大约有5000多个,绝大部分分布在长江口以南的海域。 11、中国最大的群岛是舟山群岛,它位于浙江省东面的海域。 12、中国南海有四个群岛,即东沙群岛、西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 13、中国所濒临的海洋,从南到北,依次为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4、内海是一个国家神圣不可侵犯的领土,山东半岛与辽东半岛之间的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15、中国最大的岛屿是台湾岛,第二大岛是海南岛。 16、辽东半岛是中国最大的半岛,山东半岛是中国第二大半岛。 17、台湾海峡位于福建省与台湾省之间,从南到北连接着南海和东海,是中国海上运输的重要通道,人们称它为“海上走廊”。 18、中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台湾省是中国地震最频繁的省份。 19、与中国陆地相邻的国家有15个。 20、东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朝鲜; 21、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俄罗斯、 22、西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塔吉克斯坦。 23、西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阿富汗、巴基斯坦。 24、西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 25、南面同中国相邻的国家有缅甸、老挝、越南。 26、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6个。 27、东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韩国、日本。 28、东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菲律宾。 29、南面同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为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0、中国的行政区域,基本分为省(自治区、直辖市、特别行政区)、县第 1 页

初高中地理学习内容差异

高中地理学习内容以及与初中地理差异 马上步入高中的学习生活中去,不仅要调整好心态,迎接新学期,还要从本质了解初中与高中学科内容之间的差异,这里我们研究一下地理这一门学科初中与高中的学习内容有什么差异。 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材虽然各有侧重,但两部分知识内部联系紧密、相辅相成。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大量的地理事实可充分证明、解释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论。而高中地理又从原理、成因及规律等方面对初中地理的区域知识有指导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要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 首先初中地理通过地图反映了大量的地理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高中地理则以众多的原理或成因图来解释上述事物的时空分布原因。可以说高中的成因理论决定着初中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而分布状况有很好的体现了高中地理中所学到的成因理论。例如:通过初中对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中国地形的特点已了如指掌。西部高耸的山地,坦荡辽阔的高原以及面积广大的盆地:东部沃野千里的平原,起伏不平的丘陵交错,组成了中国地形起伏多样的格局。在高中地理就解释了形成的原因;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先后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发生激烈碰撞,从而决定了中国地表起伏的基本格局和大势,同时在风力、流水、冰川及海浪的作用下形成各种侵蚀地形(如:云贵高云)和沉积地形(如;河流冲积平原);又如;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多、山区少;为什么会趋向这种形势?在高中地理知识中就可以找到答案,人口分布受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联系中国城市乃至世界城市的分布状况。 在初中地理所学的知识中,大部分以局部区域的知识出现很难了解全球整体上某一地理事物的基本状况。高中地理除了讲解地理事物成因以外,从整体概括初中所学到的局部分散的地理知识。初中局部地理知识是形成高中整体地理知识的重要促成部分:反之。高中整体地理知识又是对初中局部地理知识的概括,并有助于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学习各国资源分布时,对煤炭资源在全国的分布已有具体的了解,但仅限于此,难以全面掌握。如果从高中地理整体的高度认识煤炭资源在全球的分布规律。这样可使零散的知识按系统组合成整体的带状图示。又如:在学习各大洲气候时都要分析该大洲的等温线图,并积累了一些方法。高中地理学习的是全球等温线图,对全球气温分布的特点(全球分布规律,半球对比分布规律,海陆分布规律)和三大影响因素(太阳辐射、下垫面状况及大气运动)有了全面比较深刻的理解。运用高中所学的地理知识,分析各大洲等温线分布时,就会感到灵活方便多了。 由于年龄和能力的水平限制。初中的地理知识以具体形象的内容为主,抽象思维活动较少,而高中地理知识适当讲述些抽象模式式的内容,具体形象思维过程是抽象思维的基础,一旦掌握了抽象的知识模式,对具体知识的记忆和理解就有了明确的指导,因此,两者是相互促进的。例如:基塘农业,是珠江三角洲特殊的人工生态系统。它以塘筑基,以基植桑,以桑养蚕,以蚕产丝、以废水肥塘,以塘养鱼,又以塘泥修建桑基、形成了良好的物质循环:但其抽象的模式则是:生产者、环境、分解者、消费者之间的相互关系;有利于对任何生态系统物质循环的基本原理的理解,形成了区域实例的根本能力。 初、高中之间的地理识从总体上看是一致的。高中地理知识中的原理及成因都适于说明初中地理的具体实事。但是任何事物都存在着特殊性和规律性。高中课程中的原理和规律未必完全解释初中的一切地理事实。反之初中地理知识中的特殊性实力也不能完全反映高中地理知识中的原理和规律,这就提出更高的要求,既要抓好高中的普遍规律又要不漏掉初中地理知识中的特殊实例。如:温带季风气候存在着普遍规律和特殊实例的关系,在高中地理课本中,介绍了温带季风气候的特征: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但在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中分别介绍了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中国气候特征之一)和温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日本北部)

【优质文档】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之间的区别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之间的区别 初中和高中的地理教材虽然各有侧重,但两部分知识内部联系紧密、相辅相成。从知识的广度、深度、能力和技巧的要求层次上来看。初中地理是高中地理学习的基础,大量的地理事 实可充分证明、解释高中地理的基本理论。而高中地理又从原理、成因及规律等方面对初中地理的区域知识有指导作用,因此,在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要加强两者之间的联系。一、 加强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的目的 1、使中学地理知识形成有机的整体。 2、明确指示重点,掌握学习方法。初中、高中地理讲述的同一知识点往往是重点地里知识, 运用联系发法,逐层深入学习是突破重点知识的好方法。 3、可以形成综合分析、推理、空间想象等方面的地理能力。 4、适应考试中试题跨度大、联系实际,机动灵活的解题能力。 二、初中、高中地理知识联系的基本方法 1、逐步形成两者之间相互联系的意识。 2、从分布与成因、局部与整体、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表象与本质等五个方面去联系 学习初、高中地理知识。 3、通过大量的实例训练,归纳总,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联系线索。 三、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的基本思路

1、分布与成因 初中地理通过地图反映了大量的地理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状况,高中地理则以众多的原理或成因图来解释上述事物的时空分布原因。可以说高中的成因理论决定着初中地理事物的分布状况,而分布状况有很好的体现了高中地理中所学到的成因理论。 例如:通过初中对中国地理的学习,对中国地形的特点已了如指掌。西部高耸的山地,坦荡辽阔的高原以及面积广大的盆地:东部沃野千里的平原,起伏不平的丘陵交错,组成了中国地形起伏多样的格局。在高中地理就解释了形成的原因;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先后在中生代和新生代发生激烈碰撞,从而决定了中国地表起伏的基本格局和 大势,同时在风力、流水、冰川及海浪的作用下形成各种侵蚀地形(如:云贵高云)和沉积地形(如;河流冲积平原);又如;中国人口的分布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多、山区少; 为什么会趋向这种形势?在高中地理知识中就可以找到答案,人口分布受社会经济条件,自 然条件和开发时间长短等因素的制约,还可以让学生进一步联系中国城市乃至世界城市的分 布状况。 二、局部与整体 在初中地理所学的知识中,大部分以局部区域的知识出现很难了解全球整体上某一地理事物 的基本状况。高中地理除了讲解地理事物成因以外,从整体概括初中所学到的局部分散的地 理知识。初中局部地理知识是形成高中整体地理知识的重要促成部分:反之。高中整体地理知识又是对初中局部地理知识的概括,并有助于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例如:在学习各国资源分布时,对煤炭资源在全国的分布已有具体的了解,但仅限于此,难以全面掌握。如果从 高中地理整体的高度认识煤炭资源在全球的分布规律。这样可使零散的知识按系统组合成整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自从地理作为高考科目以后,高中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明显加重。而初中受中考指挥棒的影响,地理仅作为可有可无的“副科”出现在初中教学中,地理课往往遭受排挤,甚至被砍消。即使正常开设地理课,教师、学生也因它是“副科”而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难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成了高中地理入门的最大困难,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呢?下面浅谈一下我的教学观点,与广大地理教学同仁商榷、共勉,促进高中地理教学。 一、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

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对待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轻敌”的“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否则学生会渐渐感觉学习吃力,特别是刚进入高中不久的学生,他们对于地理的学习,还处于一种摸索阶段,如果能对及时他们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生。 (2)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地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 自从地理再次成为高考科目以后,高中地理的教学任务就明显加重。而初中毕业生的地理基础知识普遍薄弱,初、高中地理教学严重脱节。而在高中的地理教学中,初高中地理知识联系十分密切,且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要求明显不同,难度上的跨度大,大部分学生初中地理知识严重缺乏,严重影响高中地理的正常教学。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初中与高中地理知识的衔接与融合非常重要。那么如何将初、高中地理知识有机的糅合在一起呢? 一、学生学习方法的衔接与融合 初、高中是学生成长的两个重要阶段,这两个阶段跨度比较大。升入高中的学生在思维方式、学习态度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上都要有一个质的飞跃,才能适应高中学习要求。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迅速转变对知识学习的态度与方法,启发、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引导学生从本质上理解所学内容。 (1)学习态度与方法的转变 高一新生来自不同的初中,各初中地理教学情况不一,因此首先可通过各种方式了解学生初中地理学习的内容,掌握的程度,及对地理的认识与态度,寻找学生地理学习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同时要告诫学生遇到初中学过的知识,千万不要有“轻敌”与“骄傲”情绪;要通过新课讲解让学生看到,新知识是怎样在初中知识基础上发展获得的;通过对比使学生看到初、高中地理知识的不同要求与不同学习方法。如气候知识,在初中只要求掌握主要气候的主要的分布区域,而高中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这些主要气候的特点、成因和分布规律,还要根据文字描述或图表等相关资料,分析、判断和推理气候类型、形成原因、怎样分布等一系列问题。教师要在原有基础上适时对学生加以正确地引导,教给他们良好的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协助学生找到正确的学习途径,如果能及时进行适当的诱导和点拨,他们将很快适应高中知识的学习,并可能会受益终身。(2)地理学习兴趣的培养 地理知识不是孤立的,它与其他学科联系交融,在讲课时不仅要充分利用课本图表、地图册、挂图等,还要利用其他学科资源活跃课堂气氛,创设身心愉快的学习氛围。如讲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时,诗句“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可用来印证;“正午太阳高度角测量”,运用到相关的数学知识,“大气热力环流”,又涉及到物理理论;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原因可以用化学上的知识来解释等。这些让学生发现,原来各学科知识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地理知识有着如此丰富的内涵。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教学衔接初探

高中地理与初中地理的教学衔接初探 发表时间:2013-04-23T11:05:38.357Z 来源:《中小学教育》2013年5月总第133期供稿作者:邓仕举 [导读] 举一些具体直观的例子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逐步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邓仕举四川省成都市实验外国语学校(西区)610213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学习是积累性的,也就是说,一切新的学习都是在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当前许多学校尤其是普通中学在高中地理教学中遇到许多困难,一般表现为学生在课堂上似乎听懂了老师的课,而课后作业完成质量欠佳,考试效果也不理想,甚至高三阶段的学生临近高考还问出许多老师认为非常弱智的问题等等。如何解决高中地理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断层”、 “拦路虎”、“脱节”,最为重要的是作好“衔接”工作,此衔接分为以下六方面。 一、基础知识衔接 基础不牢,学生听课云里雾里,不知所云,上课无精打采,学习兴趣下降,因此一定要“温故”而“知新”。如讲授高中必修(上)之前应复习世界地形图、中国地形图尤其是常用到的地理事物、地理名称(如蒙古、西伯利亚、亚速尔群岛、青藏高原、长江中下游平原等),学习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需要补充经纬度的基础知识并挖深拓宽;讲授高中必修(下)应补充世界政区图、中国政区图及重要城市等。 二、基本知识运用能力的培养、提高 在初中未作为重点知识的能力培养,在高中地理学习中则显得非常重要,这部分知识需要在平时教学中适当补充讲解、练习,以防因高初中部分地理知识跨度大、跳跃性强出现学生听不懂课,做不来题的现象。如分层设色地形图判读,五种基本地形类型的判读,等值线图判读,气温、降水图判读等。 三、学习方法的转变 学生进入高中,学生自己要主动改变学习方法,老师也应教给他们学习地理的基本方法。首先高中地理学习不能简单地采用初中地理学习方法,不仅仅需要背诵、记忆,“依样画葫芦”式学习,更需要理解、逻辑推理、分析、归纳总结等。知识的掌握应达到 “既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其次由于高中地理知识总量大,知识的系统性和内容的逻辑性加强,学习密度和作业量猛增,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导学生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如根据艾宾浩斯的遗忘先快后慢的规律,分散学习效果优于集中学习,提醒学生易混淆知识需用练习巩固、加强等方法;再次在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有意设置一些问题,逐步使学生获得假设、分析、推理、论证等高层次的思维训练。同时注意学生自学和阅读能力的培养,最终让学生达到“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最后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地理事物、地理现象、地理规律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等认知活动,尤其是比较法的运用对帮助学生知识记忆有莫大的好处。 四、教材内容和教法的衔接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高中地理教师应主动深入初中地理课堂,了解初中地理教学现状,对初中地理教学内容深难度有一个深入的了解与把握,避免高中地理教学的主观性、盲目性,从而浪费大量时间。其次在教法上注意避免“一言堂”,多学习初中地理教法的多样性、灵活性,知识易被学生吸收等特点。再次伴随着学生的成长,教材的难度加大,高中地理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刚入高中的学生形象思维强而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薄弱的特点,讲授部分知识时,举一些具体直观的例子以提高学习兴趣,加深对书本知识点的理解,逐步帮助学生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如带学生做实验、野外考察等。再次对于高初中教材中同一内容的学习应先了解初高中难度要求,宜将初中基础内容复习巩固,再因势利导引出高中知识学习,注意知识逐渐深化、循序渐进;如世界地形图阅读、地球运动、大气运动等知识的传授。再次将看似孤立、零散知识成串讲解,浑然一体,以地图为载体,捏沙成团,解决枯燥无味的学习状态,达到对知识的系统掌握,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最后将所学与生活实际相联系,学以致用,提高学习兴趣;如借助人口稠密与稀疏,分析当地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工业、服务业、人口素质高低之间的关系,经纬度位置与世界地形、气候、河流之间的关系等等。 五、空间定位能力的培养 不管在平时听课还是在考试过程中,学生不可能带地图册随时翻阅。因此需要培养学生识图、记图、用图、脑中有活地图的能力,高中地理教师在平时教学中,有意识地抽一定时间恶补地图知识,达到“胸中有世界”的境界,为以后地理的顺利教学打下坚实基础;如世界地理的学习,一般方法多让学生填写世界空白地形图,世界空白政区图,配合经纬网进行学习,多次记忆,多次练习巩固,采用顺口溜、小故事等方法记忆地名、国名、首都名、城市名等;讲授地球运动时先看书再做实验演示,再次看多媒体动画,最后头脑想象。 六、相关物理、化学、语文古诗词、历史、政治、生物等基础知识的补充,学以致用 增强地理学科知识的综合性、趣味性,让学生真正学习到有用的地理,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深刻体会“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真正内涵,体会“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如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气压的定义和气压值大小的比较、中国长江中下游地区三大名楼、人类社会发展史与产业结构的变化、植物的光合作用与对环境的指示作用、人文旅游资源的欣赏等等。 应该说,以上衔接涉及到整个高中三年的地理学习,所以教学衔接工作应持之以恒,不可掉以轻心,否则会事倍功半,劳心劳力,学生知识结构漏洞百出,考试成绩不理想,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受挫,因此老师要深入钻研、持之以恒,一旦作好了“衔接”,相信学生对地理学习游刃有余,兴趣浓厚,感觉在知识的海洋里浸泡、遨游,体会到学以致用的饱学之感,“上知天文,下知地理”所言不虚。

地理地图与中学地理教学

地理地图与中学地理教学 地图地理学的第二语言,是学生获得地理知识的主要途径,使用地图也是学生应掌握的最基本的地理能力。地理图象印证文字内容,文字描述图象。图象知识的讲授,也就是地理知识的传授过程,掌握了图象知识能更好地理解教材的文字内容,教学中要将二者有机结合起来,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边讲解边引导学生看图,做到“左图右书”,图文结合。这样,才便于学生理解、记忆,建立空间概念,收到事半功倍之效。运用地图进行教学,把地理知识落实在地图上,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许多较为抽象的地理知识;有利于学生认识地理事象的分布、演变规律;有利于学生建立地理事象的空间概念;有利于对学生进行地理基本技能的培养训练和发展学生能力。 一、地理地图能直观地显示地理事物的形象 学生在学习地理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地理事物的形象问题,既“什么样的”。教学地图可以将地理事物真实的展现在学生面前,比任何语言的描述都更有利于学生接受。更重要的是,地理课不同于语文课或美术课,他的目的不是形成对某一地理客观事物或景观的想象的或创意的图景,而是认识地理事物的真实面貌,在此基础上形成科学的概念总结。 二、地理地图能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 视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比起听觉刺激和触觉刺激产生的兴趣来得更快。在地理教学中,教师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利用地图创设适宜学生探究的情境,引起学生进行有目的的探究活动,使学生产生期盼解

决问题的强烈动机,激发探究兴趣。例如,在讲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的时候,让学生用手电筒光照射地球仪,同时拨动地球仪,地球仪表面会出现什么现象?整体移动地球仪模拟地球公转又会出现什么现象?等同学们顿时兴趣盎然,积极思考踊跃回答,同时也就把地球自转及公转意义这个教材中的难点给突破了。 三、地理地图能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 进行地理空间分布知识的教学,最重要、也是最好的方法就是使用教学地图,同时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例如:普通地图本身是平面的,但其颜色、符号和注记却表示着地理事物的立体形象特征,经过形象思维可以从地图的二维平面中想象出地理事物的三维形象,如在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可以通过国界、山峰符号和国名注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位置,通过颜色和数字注记确定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教学地图也有利于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综合发展,因为地图是形象的,但地图上的各种符号是对地理事物和现象的抽象,某种意义上说地图是抽象化的形象。因此,经常阅读地图,综合各种地理要素归纳地理特征和地理演变过程既有利于形象思维又利于抽象思维。 四、地理地图能活跃课堂气氛 在地理教学活动中,教师充分发挥地图形象生动的特点,以地图为重要媒介,设计有情趣的课堂学习活动,容易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讲地球公转的方向和周期时,就让一个同学来扮演太阳,另一个同学来扮演地球并围绕太阳公转,其他同学注意观察地球转的是否正确。在讲到等高线时,就仿照军事中的沙盘的制作,通过等高线图来制作

谈高中与初中地理教学之时空差异

谈高中与初中地理教学之时空差异 【摘要】面对学生普遍的不正确地理学习观,我们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纠正是必需的。改变传统地理教学方法也是不要缺少的一环。在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 【关键词】地理教学学习观方法层次 笔者在中学地理教学十多年,先后从事了初中地理和高中地理的教学,虽然教的都是地理,但我清醒认识到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方面发生了明显变化,要求、方法也有很大不同。在接受高中地理教学任务之后,通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践,发现目前很多高中生缺乏地理基本知识,住地理学习中有较大的困难,尤其是高中地理必修(1)的内容,有不少学生听课比较模糊,难以把握。尤其是广东省山区“普高”后学生整体素质有相对下降,教学现状令我如履薄冰。据此,我试着进行高中与初中地理教学之时空差异对比,得出以下几个启示: 一、潜移默化,转变学生的地理学习观 在初中地理学科的地位是边缘化的,虽然中考科目有地理,但分值很低,所以多数初中学生对这门课程很不重视。甚至很多老师自己也不重视,在初一、初二年级,有些学校常用地理课上主科、有的学校甚至取消了地理课;在初三年级又没有开设地理课,因此学生的地理知识普遍遗忘和欠缺,几乎是一片空白;升入高中后上地理课感到十分吃力;这是高中地理教学的拦路虎。 面对学生普遍的不够端正地理学习观,我们作为地理教育工作者,纠正是必需的。先从生活中常见到的自然现象,如降水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条件?你知道台风是怎样旋转的吗?你知道什么是厄尔尼诺现象吗?在平时教学中先从身边的地理事例谈起,使学生对地理知识其实就在身边。也可以把刚刚发生在国内外的大事从地理角度进行分析,使学生潜移默化中对地理知识的学习发生改变。许多学生对于初中地理普遍认为,只要看一看书,背一背,记一记就可以了。在会考时临时突击,过关就可以了。在高中后,多采用老师提出问题,让学生讨论解决,使每位学生都能参与进来。经过足够多的引导作用,学生形成了良好的地理学习态度,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方法之后,地理教学自然也就容易多了。 二、精心策划,准确把握学生地理知识的程度 心理知识告诉我们,对知识的学习主动性,与学习者的认知水平有很大关系,没有良好的学习基础,在多数基本知识缺乏的情况下去学习更深奥的知识,非常容易挫伤人的积极性的。因此,在高中地理教师的教学过程中,准确把握学生已有的知识水平是非常重要的。在上高中地理第一节课,或者课下找学生了解,通过书面义字的形式上交上来,老师经过认真阅读了解学生对初中地理知识的掌握情况。对学生普遍反映、暴露的问题要记录下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教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情况,才能在今后的教学中有的放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