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发展及趋势

有机合成发展及趋势
有机合成发展及趋势

有机合成发展及趋势

摘要:总结了有机合成的发展及未来的趋势,特别介绍了绿色合成化学的进展及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有机合成, 发展, 趋势, 绿色合成化学

The development and trend of organic synthesis

Abstract: The development and trend in future of organic synthesis are summarized, especially introducing the development and problems of green synthesis chemistry.

Key words:Organic Synthesis, Development, Trend, Green Synthesis Chemistry

1828年德国科学家F.维勒利用无机物氰酸铵成功合成出了动物代谢产物尿素,开创了一个新的化学领域—有机合成。有机合成是指利用化学方法将简单的化合物或单质制备成新的有机物的过程。伴随着越来越多的化学工作者的研究,有机合成已经经历了180年的发展历史。

总体而言,有机合成化学的发展可以划分为两个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前的初创期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辉煌期。

越来越多的化合物的合成,为有机合成的辉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马钱子碱、麦角新碱、利血平;甾体化合物胆甾醇、皮质酮、黄体酮以及羊毛甾醇;抗生素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及维生素B

。提出了反合成分析,并运

12

用这种方法合成出了银杏内酯、大环内酯、前列腺素类化合物以及白三烯类化合物。

如今,有机合成已经成为化学领域中最为重要的学科之一,其研究内容遍布材料、能源、环保、生命等各个学科,在社会文明发展与人们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上世纪90年代,Seebach “Organic Synthesis-Where now?”的文章论述了当时的有机合成以及发展趋势[1],他认为从大的反应类型上讲有机合成已经难有新发现,当然新的改进和提高还在不断延续,而过渡金属参与的反应、对映和非对映的选择性反应以及在为的多步连续反应则可望成为以后发现新反应的领域。近年来新发展的合成反应的确较多是金属参与的有机合成反应,而过渡金属参与的合成反应则尤为突出。作为近几年来发展的一类新型反应[2],烯烃复分解反应(metathesis,olefin metathesis)现已成为有机合成中合成烯烃以及通过烯烃合成其他结构的一种重要手段。该反应通过用钼、钨的卡宾配合物(Schrock催化剂)或钌的卡宾配合物(Grubbs催化剂)作催化剂,可以高效实现烯烃偶联。烯烃复分解反应是一个原子经济性非常好的绿色反应,现已广泛应用于复杂分子、天然产物的合成[3],可以用于手性催化剂催化不对称反应[4],可用于合成轮烯等[5]各种各样的环烯。

1977年美国Heeger,MacDiarmid发现,聚乙炔膜与其他化合物如碘掺杂发生氧化还原时,电导率会提高13个数量级[6],于是具有光电功能活性的有机光电材料成为有机合成的研究热点。王佛松等在聚苯胺的研究中,成功地合成了可溶性聚苯胺并制备了聚苯胺的支撑膜[7]。钱人元等在聚毗咯研究中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8]。曹墉、钱人元、朱道本、王佛松等在导电高分子,如稀土催化制备聚乙炔[9]、有机导体设计与制备[10]、导电掺杂机制等的研究工作也取得一系列成果,沈之荃等用稀土催化剂在室温使乙炔聚合得到了高顺式聚乙炔膜[11]。Shi等用BF

/乙醚体

3

系控制噻吩电化学聚合电位,得到强度超过铝的聚噻吩薄膜[12]。1995年Pei等[13]与其他几个研究小组先后独立发现具有电池原理和发光二极管结构的发光电化学池。1996年Tessler[14],Hide[15],Brouwer[16]等分别发现了光泵浦可产生激光的聚合物材料与器件,而电泵浦聚合物激光材料正在研究之中,后者更具挑战性,应用前景更大。1998年在聚合物激光领域又取得新进展[17],已观察到BEH-PPPV聚合物膜在室温下的受激发射可高达104cm-1的光学增益,由fs泵浦-探针实验发现在振子态阶梯内的超快(短于l00 fs)的激子弛豫。

新世纪的有机合成–绿色合成,作为当代有机合成发展的一个重要学科前沿,已成为化学发展的一个方向。

20 世纪90 年代初,化学家提出了与传统的“治理污染”不同的“绿色化学”的概念,即如何从源头上减少甚至消除污染的产生。通过研究和改进化学化工过程及相应的工艺技术,从根本上降低、以至消除副产品或废弃物的生成,从而达到保护和改善环境的目的。“绿色化学”的目标要求任何一个化学的活动,包括使用的化学原料、化学和化工过程以及最终的产品,对人类的健康和环境都应该是有利的。因而,绿色化学的研究成果对解决环境问题是有根本意义的。对于环境和化工生产的可持续发展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十几年来,关于绿色化学的概念、目标、基本原理和研究领域等已经迈步明确,初步形成了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新的研究领域。

绿色有机合成是指采用无毒、无害的原料、催化剂和溶剂,选择具有高选择性、高转化率,不生产或少生产对环境有害的副产品合成,其目的是通过新的合成方法,开发制备单位产品产污系数最低,资源和能源消耗最少的先进合成方法和技术,从根本上消除或减少环境污染。目前,绿色合成研究的方向是清洁合成、

提高反应的原子利用率、取代化学计量反应试剂(如在催化氧化过程中只以空气中的氧气作为氧源)、新的溶剂和反应介质、危险性试剂替代品(如使用固态酸以取代传统的腐蚀性酸)、充分的反应过程、新型的分离技术、改变反应原料、新的安全化学品和材料、减少和最小化反应废弃物的产生等。

有机合成实现绿色合成的途径绿色合成的目标已为有机合成实现绿色合成指明了方向。近年来,实现绿色合成的研究工作在不断进行,几种可行的途径已隐约可见。

使用环境有利介质,改善合成条件

传统的有机合成中,有机溶剂是最常用的反应介质,但是有机溶剂的毒性和难以回收又使之成为对环境有害的因素。理想的有机合成,可以水为介质进行;可用超临界液体为介质进行;可在无溶剂存在下进行;可以离子液体为介质进行等。

1.1.1在有机合成中,用来代替有机溶剂是一条可行的途径。这是因为水是地球上广泛存在的一种天然资源,它价廉、无毒、不危害环境。尽管大多数有机化合物在水中溶解性很差,且易分解,但研究表明有些合成反应不仅可以在水相中进行,而且还具有很高的选择性。最为典型的例子是环戊二烯与甲基乙烯酮发生的D-A 环加成反应,在水中进行较之在异辛烷中进行速率快700 倍。

1.1.2超临界流体是当物质处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以上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状态的流体,是一种介于气态与液态之间的流体状态。这种流体具有液体一样的密度、溶解能力和传热系数,具有气体一样的低粘度和高扩散系数,同时只需改变压力或温度即可控制其溶解能力并影响它为介质的合成速率。在有机合成中,CO2 由于其临界温度和临界压力较低、且具有能溶解脂溶性反应物和产物、无毒、

阻燃、价廉易得、可循环使用等优点而迅速成为最常用的超临界流体。

1.1.3固态化学反应的研究,使有些反映可在无溶剂存在的环境下进行,且比在溶液环境中的反应能耗低、效果更好、选择性更高,又不用考虑废物处理问题,有利于环境保护。例如,手性1,γ联二萘酚的合成,常规方法是由β萘酚与FeCl3 在液相氧化偶联制得,但会产生醌类副产物。而以FeCl3-6H2O 为氧化剂反应就可以在固相进行,且可得到产率为95%的联二萘酚。

1.1.4离子液体,简单地说就是安全离子组成的液体。目前研究最多的是在室温左右呈液态的含有机正离子的一类物质。例如,含N-烷基咪唑正离子的离子液体等。它们不仅可以作为有机合成的优良溶剂,且具有难挥发等优点,对环境十分有利。

使用环境友好催化剂,提高原子利用率

有机合成中,减少废物的关键是提高原子利用率,所以在选择合成途径时,除了考虑理论产率外,还应考虑和比较不同途径的原子利用率。如在有机合成中,选择合适的、环境有利的催化剂,则可以开发新的合成路线,缩短反应步骤,提高原子利用率。

采用洁净的有机电合成

电化学过程是洁净技术的重要组成。由于电解一般无需使用危险或者有毒试剂,且通常在常温、常压下进行,所以在绿色合成中独具魅力。例如,实现自由基环化反应,常规的方法是使用过量的三丁基锡烷,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是原子利用率低、使用和产生着有毒的锡试剂。然而,利用天然、无毒、手性的维生素

B12 为催化剂进行催化反应,可在温和、中性条件下完成。

运用高效的多步合成技术

在药物、农用化学品等精细化学品的合成中,往往涉及分离中间体的多步骤反应。为实现绿色合成,近年来,研究发展的串联反应是非常有效的。串联反应包括有一瓶多步串联和一瓶多组分串联。前者是仿照生物体内的多步链锁式反应,使反应在同一反应器内从原料到产物的多个步骤连续进行,无需分离出中间体,又不产生相应的废弃物,和环境保持友好;后者是涉及至少三种不同原料的反应于同一反应器中进行,而每步反应都是下步反应所必需的,而且原料分子的主体部分都融进到最终产物中,这是一类高效的合成方法。

发展和应用安全的化学品

发展和应用对人和环境无毒、无危险性的试剂和溶剂,以及其他实用化学用品,是实现绿色合成最直接的一环。可以采取适当的手段使某一分子的毒性降低而不影响其功能。例如,腈类化合物的毒性,认为是由于腈类分解而生成氰离子产生的。若将腈的α位进行取代,使其难生成自由基而不产生氰离子,则可使毒性降低,而反应功能不受影响。又如,人们开发的新型化工原料碳酸二甲酯,以其较高的反应活性和低微的毒性,代替了剧毒的光气和硫酸二甲酯,从而被誉为21 世纪的“绿色化工原料”。

综上所述,有机合成的发展在不断的提高,也越来越考虑到在合成过程中对环境的影响,而绿色合成作为新的科学前沿已逐步形成,但真正发展还需要从观念上、理论上、合成技术上等,对传统的、常规的有机合成进行不断的改革和创新。

参考文献:

[1] Seebach D. Angew Chem Int ED Engl, 1990, 29: 1320.

[2] (a) Schuster M, Blechert S. Angew Chem Int ED Engl, 1997, 36: 2036.

(b) Armstrong S K. J Chem Soc Perkin Trans 1, 1998, 371.

(c) Fustner A.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00, 39: 3012.

(d) Trink T M, Grubbs R H. Acc Chem Res, 2001, 34: 18.

(e) Connon S J, Blechert S.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03, 42: 1900.

(f) Schrock R R. Recent Advances In Olefin Metathesis By Molybdenum And

Tungsten Imido Alkylidene Complexes. JMol Catal A Chem, 2004, 213(1):

21.

[3] Crimmins M T,She J. J Am Chem Soc,2004,126:12790.

[4] Tsang W C P, Jernelius J A, Cortez G A,et al. J Am Chem Soc,2003,125(9): 2591.

[5] (a) Coumans R G E, Elemans J A A W, Thordarson P, et al. Synthesis of

Porphyrin-Containing (b) Rotaxanes by Olenfin Metathesis Angew Chem Int ED Engl, 2003,42(6): 650-654

(c) Iwamoto H, Itoh K, Nagamiya H, Fukazawa, Y. Convenient Synthesis

of (d) Catenane by Olefin metathesis Dimerizatios. Tetragedrin Lett, 2003, 44(31): 5773.

[6] Feast W J. Synthesis and properties of some conjugated potentially

conductive polymers. Chem Ind, 1985, (8): 263.

[7] 王佛松,唐劲松,景遐斌等.可溶性聚苯胺的合成及研究.高分子学报,1987, (5): 384.

[8] 钱人元,李永舫.导电聚吡咯的研究.中国科学基金,1996,(3): 163

[9] Cao Y, Qian R Y, Wang F S, et al. Structure of trans-polyacetylene

prepared by rare-earth catalysts. Makromol Chem Rapid Commun, 1982,3: 687

[10] Zhu D B, Wan M X, Li M Z. Charge transfer complexes of 2,2’-DIPS

Φ4 with TCNQ and Iodine. Mol Cryst Liq Cryst, 1982, 86(1-4): 1797.

[11] Shen Z Q, Yang M J, Shi M X. New coordination catalysts based on rare

earth compounds for the sterespecific polymerization of acetylene. J Polym Sci, 1982, 20: 411

[12] Shi G Q, Jin S, Xue G, et al. A conducting polymer film stronger than

aluminum. Science, 1995, 267(17): 994

[13] Pei Q B, Yu G, Zhang C, et light-emitting electrochemical cells.

Science, 1995, 269: 1086

[14] Tessler N, Denton GJ, Friend R H. Lasing from conjugated-polymer

micracavities. Nature, 1996, 382: 695.

[15] Hide F, Diaz-Garcia M A, Schwartz B J, et al. Semiconducting polymers:A

new class of solid-state laser materials. Science,1996, 273: 1833 [16] Brouwer H J,Krasnikov V V, Hiberer A, et al. Blue siperradiance from

neat semiconducting alternating copolymer films. Advanced Material, 1996, 8: 935.

[17] Kawabe Y, Spiegelberg C, Schulzgen A, et al. Whispering-gallery-made

microring laser using a conjugated polymer. Appl Phys Lett, 1998, 72(2): 141.

公司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公司现状与未来发展趋势 中国物业管理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发展起来,经历了20多年,已逐步走入千家万户。物业管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原有开发商的附属单位到现在的自主营利、自负盈亏,已形成一个独立的行业,其表现出良好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日益明显,这期间物业管理企业走过了一段相当艰难的路程。 1994年8月8日,宁波市第一家物业管理公司——新街物业管理公司成立,并开始对新街小区实施了物业管理。15年后,物业管理得到了快速发展,市场主体也在快速增加,根据有关部门相关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仅宁波市就有经营资质的物业管理企业225家,从业人员3.4万余人,管理物业项目(住宅小区、大楼、别墅区)1513个,管理面积9829万平方米,享受物业管理服务住户近60万户,中心城区物业管理覆盖率达到88%。可以说,物业行业为宁波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加速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绿城物管公司为占领长三角地区市场空间,在05年组建并成立了宁波分公司,经过近四年的运作和发展,风雨之后终见彩虹,但是对公司未来的发展我们不容乐观,我们只有在不断进步当中,总结经验、找准差距,应运对策,公司才能得以健康发展,才能立于同行业不败之地。以下是我进入公司两年,通过在三个园区一个部门的工作实践中,结合目前物管行业的发展现状, 对我们宁波公司的现状及未来的发展趋势作如下分析: 一、回顾公司的昨天:起步较晚,发展迅速。

宁波物管市场现有经营资质的物业公司225家中,我们绿城宁波分公司也属其中一家,公司成立于2005年,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从当年第一个外接楼盘慈溪清水湾开始,07年又相继接管了新时代小区、聚金家园小区,08—09年外接楼盘紫郡花园、江南一品到内接楼盘桂花园、绿园、皇冠花园等,短短四年公司已经管理13个项目,面积达300万方(包括已签未交付),目前宁波分公司员工已有400多人,发展速度之快足以见证物业管理的发展空间之大。 二、俯视公司的现状: 宁波公司发展过快,人才出现紧缺;员工主动服务意识缺少、淡薄,员工的培训力度还需加强;与同行相比培训力度尚有差距;其次,基层团队的凝聚力、向心力也显现出不足,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发展过快、物业专业人才紧缺: 公司要发展,就要不断地向外拓展,不断拓展的同时,人才应该跟上公司的发展需求,然而宁波分公司过快的发展速度,出现物业管理人才的紧缺,熟、懂工程强、弱电,公司内部管理、办公自动化软件操作、硬件管理等专业的物业管理人才更是稀少,如何提升内部优秀员工及引进同行业中的物业精英,成为了当前公司应该面对的重头问题。 (二)、服务意识淡薄,团队凝聚力尚佳,员工的培训力度需进一步加强,整体现状与高端物业相比仍有差距: 1、员工主动服务意识淡薄: 目前园区除接管较早的新时代、聚金家园、慈溪清水湾和紫郡花

电机发展历史及趋势

电 机及 发未 展来 历趋 史势 班级:水动0901班学号:200981250220 姓名:马学

电机发展历史及未来趋势 【摘要】本文对电机的发展历史及未来做简要分析,结合电机发展特点,对未来的趋势进行预测和构想。 1.电机发展历史 1949年全国总装机184.83万千瓦,全国仅有为数不多的电机修理厂;1958年上海电机厂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双水内冷发电机(汪耕院士);1999年中科院电工所(顾国彪院士1958年开始 研究)东方电机厂(饶芳权院士)合作用蒸发冷却改装成功李家峡 400MW 水轮发电机的4 号 发电机;2003年已达3.9亿千瓦,为1949年的211倍,形成了以上海,哈尔滨及四川东方三大发电设备制造集团为骨干的制造企业群.但人均装机容量不到0.3千瓦,我国年人均用电量仅相当于世界水平的 1/3 . 我国中小型电机有一定生产规模的企业有300多家,生产的电机产品有300多个系列.近l 500个品种。1997年我国中小型电机产量约为25 288MW,1998年约为42 505MW,1999年约为42 O00MW。电动机出口量约l为7 O00MW。可以看出1998年较1997年电机产量有较大的提高,到I999年电机产量略有下降,企业负债持续攀升.效益不断下滑,行业整体形势有所下降。但随着改革开放的深人,国家宏现政策的调整以及市场需求的推动,我国电机产品由劳动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向高附加值和高技术含量的产品转移,出口产品结构也逐步趋向于市场化和台理化。我国300多个中、小型电机企业大

多集中在沿海地区西部地区的企业寥寥无几,在国家开发西部的大好机遇里对电机行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发展的机会。另外我国加入WTO后可将国内一部分富裕的电机生产能力转移到国外击,也是发展的一条出路。在国际市场上,电机是机电产品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每年的贸易额约35亿美元中、小型电机行业单机出口产品主要为交流电动机、交流发电机及直流电动机。目前我国常年为出口生产的厂家达40家左右,出口的地区及国家达60多个,主要分布情况是东南亚最多,其次是欧洲及美国、日奉、加拿大等国。据中、小电机行业近80个企业调查.产品出口产量为1996年3 917.4MW,1 9 9 7年4 6 3 8MW 、1 9 9 8年4456MW。据海关统计:中、小型电机出口量为1996年3 768MW 、1997年4 532~1W、1998年6 721MW 和1999年7 O00MW。中.小型电机出门产量占当午辛年产量的10%左右,大约创汇分别为1.I4亿美元、1.56亿美元、1.85亿美元和2.2亿美元。约占世界贸易额的3%~5%,份额很小。由此可以看到中、小型电机的发展还是有很大发展空间的。 据统计,我国电机耗电占全国耗电量的60%以上,其中小型三相异步电机耗电约占35%,所以在我国开发推广高效电机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重要措施之一,也符合国际发展趋势。 我国目前已具备了生产高效电机的技术条件,但由于市场条件不够成熟,产量和市场容量都较小。1999年高效电机国内市场占有率仅2%,2000年为4.7%;2001年也只有6.5%,其中70%以上为出口。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与发展趋势.

中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与现状及发展趋势 社会经济的现代化贯通于资本主义产生、发展和社会主义确立、发展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从传统的农业文明向现代工业文明转变的必然趋势。从内容上看,它是以科技为动力,以工业化为中心,以机器生产为标志,并引起经济结构、政治制度、生活方式、思想观念全方位变化的一场社会变革。 一、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动 1、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1842年五口通商以后,西方商品输人与日俱增,尤其是洋纱洋布的输入,摧毁了东南沿海地区中国传统的家庭手工棉纺织业,造成纺与织、织与耕的分离。传统的小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其后,随着更多的通商口岸的开放,洋纱洋布得以倾销,进而为机器棉纱纺织业的产生和发展准备了一定的原料和产品市场;陷入破产与失业的农民和手工业者,则为近代机器工业提供了劳动力市场。 传统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瓦解只是发生在沿海局部地区,内地广阔的农村封建生产关系基本没变。另外,在东南沿海地区,棉纺等中国传统的手工业部门也同时受到打击和排挤,这些部门的资本主义萌芽受到遏制。 2、近代机器工业的出现 19世纪40年代外国资本的近代机器工业在中国出现。60年代开始的洋务运动,标志着中国工业近代化的开始。 鸦片战争后,外国商人为了贸易和航运的需要,在通商口岸私自创办了一批船舶维修厂、砖茶厂和机器缫丝厂等。外国企业在中国的开办,给中国带来了先进的机器与技术,打开了中国人的眼界,从而为中国资本主义机器工业的产生起了诱导的作用。

自19世纪60年代始,李鸿章、左宗棠等洋务派大官僚,先后创办了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机器局等军事工业,清政府各省当局大多也创办了自己的军火生产机构。这些军事工业从外国购进设备生产船舰、枪炮、弹药,将大机器工业引入了中国。洋务派在这一时期所创办的上海机器织布局、汉阳铁厂等民用工业,也都属于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企业。除制造业外,洋务派大官僚李鸿章等人创办了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总局,修筑了铁路,从而建立了中国自己的近代采矿、航运、铁路和通讯事业。 二、中国社会经济近代化进程的阶段 1.初步发展阶段(1840~1895 年) (1)鸦片战争后,西方列强利用不平等条约的特权向中国倾销商品,并非法开办企业(这是在中国最早出现使用机器生产的近代工业)。 (2)洋务运动,兴办了一批近代军事和民用工业。洋务运动是中国早期现代化的第一次大规模实践,产生了中国机器工业。 (3)19 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兴起。民族资本主义工业冲击自然经济,中国社会的经济结构发生了重要的变化。 2.整体发展阶段:(1895—1927 年) (1)甲午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 (2)1912—1919 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进一步发展。 3.曲折前进阶段(1927—1949 年) (1)国民政府统治前期,官僚资本形成,民族工业发展。 (2)抗战期间,原有的工业在军国主义的大举进攻下遭到严重摧残,近代化被打断。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世界银行2000年研究报告《中国:服务业发展和中国经济竞争力》的研究结果表明,在中国有4个服务性行业对于提高生产力和推动中国经济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它们是物流服务、商业服务、电子商务和电信。其中,物流服务占1997年服务业产出的42.4%,是比重最大的一类。进入21世纪,中国要实现对WTO缔约国全面开放服务业的承诺,物流服务作为在服务业中所占比例较大的服务门类,肯定会首先遭遇国际物流业的竞争。 物流的配送方式从手工下单、手工核查的方式慢慢转变成现今的物流平台电子信息化管理方式,从而节省了大量的人力,使得配送流程管理自动化、一体化。 当今出现一种智能运输系统,即是物流系统的一种,也是我国未来大力研究的方向。它是指采用信息处理、通信、控制、电子等先进技术,使人、车、路更加协调地结合在一起,减少交通事故、阻塞和污染,从而提高交通运输效率及生产率的综合系统。我国是从70年代开始注意电子信息技术在公路交通领域的研究及应用工作的,相应建立了电子信息技术、科技情报信息、交通工程、自动控制等方面的研究机构。迄今为止以取得了以道路桥梁自动化检测、道路桥梁数据库、高速公路通信监控系统、高速公路收费系统、交通与气象数据采

集自动化系统等为代表的一批成果。尽管如此,由于研究的分散以及研究水平所限,形成多数研究项目是针对交通运输的某一局部问题而进得的,缺乏一个综全性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研究项目恰恰是覆盖这些领域的一项综合性技术,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智能运输系统将原来这些互不相干的项目有机的联系在一起,使公路交通系统的规划、建设、管理、运营等各方面工作在更高的层次上协调发展,使公路交通发挥出更大的效益。 1.国内物流产业发展迅速。国内物流产业正处在前所未有的高速增长阶段。2008年,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89.9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4.2倍,年均增长23%;物流业实现增加值2万亿元,比2000年增长1.9倍,年均增长14%。2008年,物流业增加值占全部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6. 5%,占GDP的比重为6. 6%。预计“十一五”期间,我国物流产业年均增速保持在15%以上,远远高于美国的10%和加拿大、西欧的9%。 2.物流专业化水平与服务效率不断提高。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 的比例体现了一个国家物流产业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例在近年来呈现不断下降趋势,“十五”期间,社会物流总费用占GDP的比例,由2000年的19.4%下降到2006年的18. 3%;2007年这一比例则下降到18. 0%,标志着我国物流产业的专业化水平和服务效率不断提高。但同发达国家相比较,我国物流

径向磁通开关磁阻电机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文献检索 径向磁通开关磁阻电机的发展历史及趋势 姓名 学号825 所在学院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 专业班级12电气7班 日期2014年12月26日

一、开关磁阻电机发展简介 开关磁阻电机是80年代初随着电力电子、微电脑和控制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调速驱动系统,具有结构简单、运行可靠及效率高等突出特点,成为交流电机调速系统、直流电机调速系统和无刷直流电机调速系统的强有力的竞争者,引起各国学者和企业界的广泛关注。跨国电机公司Emerson电气公司还将开关磁阻电机视为其下世纪调速驱动系统的新的技术、经济增长点。目前开关磁阻电机已广泛或开始应用于工业、航空业和家用电器等各个领域。 1970年,英国Leeds大学步进电机研究小组首创一个开关磁阻电机(Switched Reluctance Motor, SRM)雏形,这是关于开关磁阻电机最早的研究。1972年,进一步对带半导体开关的小功率电动机(10w~1kw)进行了研究。到了1975年有了实质性的进展,并一直发展到可以为50kw的电瓶汽车提供装置。1980年在英国成立了开关磁阻电机驱动装置有限公司(SRD Ltd.),专门进行SRD系统的研究、开发和设计。1983年英国(SRD Ltd.)首先推出了SRD系列产品,该产品命名为OULTON。1984年TASC驱动系统公司也推出了他们的产品。另外SRD Ltd. 研制了一种适用于有轨电车的驱动系统,到1986年已运行500km。该产品的出现,在电气传动界引起不小的反响。在很多性能指标上达到了出人意料的高水平,整个系统的综合性能价格指标达到或超过了工业中长期广泛应用的一些变速传动系统。 从上世纪90年代国际会议的上有关SRD系统的文章来看,对SRD系统的研究工作已经从论证它的优点、开发应用阶段进入到设计理论、优化设计研究阶段。对SR电机、控制器、功率变换器等的运行理论、优化设计、结构形式等方面进行了更加深入的研究。 二、开关磁阻电机的分类 按气隙磁通方向分类方法将开关磁阻电机分为两类:径向磁通开关磁阻电机和横向磁通开关磁阻电机。这里,着重分析径向磁通开关磁阻电机。 1、径向气隙磁通 发电机依靠转子对定子的相对运动来发电,在定子与转子之间的间隙称为气隙。在传统电机结构中,定子在外围,转子在中间旋转,见图1右图,定子与转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机器学习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计算机科学与软件学院 引言: 机器能否象人类一样能具有学习能力呢?1959年美国的塞缪尔(Samuel)设计了一个下棋程序,这个程序具有学习能力,它可以在不断的对奕中改善自己的棋艺。4年后,这个程序战胜了设计者本人。又过了3年,这个程序战胜了美国一个保持8年之久的常胜不败的冠军。这个程序向人们展示了机器学习的能力,提出了许多令人深思的社会问题与哲学问题。 机器学习的研究是根据生理学、认知科学等对人类学习机理的了解,建立人类学习过程的计算模型或认识模型,发展各种学习理论和学习方法,研究通用的学习算法并进行理论上的分析,建立面向任务的具有特定应用的学习系统。这些研究目标相互影响相互促进。 机器学习是关于理解与研究学习的内在机制、建立能够通过学习自动提高自身水平的计算机程序的理论方法的学科。近年来机器学习理论在诸多应用领域得到成功的应用与发展,已成为计算机科学的基础及热点之一。 机器学习是继专家系统之后人工智能应用的又一重要研究领域,也是人工智能和神经计算的核心研究课题之一。现有的计算机系统和人工智能系统没有什么学习能力,至多也只有非常有限的学习能力,因而不能满足科技和生产提出的新要求。对机器学习的讨论和机器学习研究的进展,必将促使人工智能和整个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 一.机器学习的发展史 机器学习是人工智能研究较为年轻的分支,它的发展过程大体上可分为4个时期。 第一阶段是在50年代中叶到60年代中叶,属于热烈时期。…> 第二阶段是在60年代中叶至70年代中叶,被称为机器学习的冷静时期。 第三阶段是从70年代中叶至80年代中叶,称为复兴时期。 机器学习的最新阶段始于1986年。 机器学习进入新阶段的重要表现在下列诸方面: (1) 机器学习已成为新的边缘学科并在高校形成一门课程。它综合应用心理学、生物学和神经生理学以及数学、自动化和计算机科学形成机器学习理论基础。 (2) 结合各种学习方法,取长补短的多种形式的集成学习系统研究正在兴起。特别是连接学习符号学习的耦合可以更好地解决连续性信号处理中知识与技能的获取与求精问题而受到重视。 (3) 机器学习与人工智能各种基础问题的统一性观点正在形成。例如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进行、知识表达便于学习的观点产生了通用智能系统SOAR的组块学习。类比学习与问题求解结合的基于案例方法已成为经验学习的重要方向。 (4) 各种学习方法的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一部分已形成商品。归纳学习的知识获取工具已在诊断分类型专家系统中广泛使用。连接学习在声图文识别中占优势。分析学习已用于设计综合型专家系统。遗传算法与强化学习在工程控制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与符号系统耦合的神经网络连接学习将在企业的智能管理与智能机器人运动规划中发挥作用。 (5) 与机器学习有关的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国际上除每年一次的机器学习研讨会外,还有计算机学习理论会议以及遗传算法会议。 二.机器学习分类 1、基于学习策略的分类 学习策略是指学习过程中系统所采用的推理策略。一个学习系统总是由学习和环境两部分组成。由环境(如书本或教师)提供信息,学习部分则实现信息转换,用能够理解的形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近年来经济发展的现状及趋势 进入21世纪之后,中国的经济环境有了很大的变化。从国 际形势看,欧元区国家的经济合作已经启动,但发展前景不明朗;美国自从经历“9.11”事件之后本国经济陷入低迷,至今尚未全 面恢复;日本经济则长期低速徘徊.尽管我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 积极的措施,例如:正式加入WTO;推动APEC的发展和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发展;加强同中亚国家的合作等;但整体外部形势依然严峻。这就需要我们从内部经济入手,找到推动经济增长的有效方法和途径。在国内经济中,由于存在众多的问题,无法一一列举,所以本文试图从通货膨胀、失业、GDP的增长几个方面来探讨影响中国经济的原因,并且试图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一、对三条曲线的复合与分析 (一)三条曲线在一个坐标系中的复合:图一(% (二)三条曲线各自特点的分析 A、GDP增长率曲线 1、曲线走势:最近中国十几年的GDP增长率变动呈现前快后慢的特点。在第一个阶段,1991——1996年,GDP增长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平均达到11.6%;而在第二个阶段,1997——2001年间,GDP增长保持平稳中速的增长趋势,平均达到 7.8%。前后两个阶段平均增长率差异较大,呈现出比较明显的 阶段性特点。 2、原因

1)、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基于以下方面: 第一,经历了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末的经济衰退,当时称之为“市 场疲软”之后,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财政、货币政策, 推动了经济的快速增长;第二,邓小平同志的南巡,一方面澄清 了许多人认识上的误区,另一方面,他以个人的远见,在宏观上 为中国创造了一种宽松、积极的氛围,加速了经济的增长。 2)、1997——2001年经济增速下降,主要是以下原因:首先,在经历了1991——1996年的经济高速增长之后,一些经济指标过热,造成诸如通货膨胀水平过高等方面的问题。所以国家在宏观上需要执行一套稳健、收缩的财政、货币政策。其次,1997年爆发的亚洲金融危机虽然没有对我国经济造成直接破坏,但也严重地影响了我国的整体外贸环境。重要表现之一就是传统东南亚国家进口市场的缩小,外贸行业整体效益的下滑,对我们这个外贸依存度非常高的国家来说,对经济增速的下降造成了实际的 压力。第三,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加入WTO的要求,我国陆续开放了一批部门和行业,大力下调平均关税水平;这一系列的举措使国内原本受到很大程度保护的许多产业顿时感受到巨大 的压力,使得这些传统上的经济增长点在实际推动经济增长时显 得力不从心。 B、通货膨胀水平曲线 1、曲线走势:1992——2001年中国通货膨胀水平呈现先 高后低、先正后负的情况,同样具有阶段性的特点。1992——1996年间,平均商品零售物价指数保持在12.2%,而1997——2001年其平均水平仅为-0.6%。两个阶段相差13%,这种有趣的现象非常值得我们研究。 2、原因

我国微电机的发展史

我国微电机的发展史 我国微电机行业创建于20世纪50年代末期,从为满足国防武器装备需要开始,经历了仿制、自行设计和研究开发的阶段,至今已有40余年的发展历史,已形成产品开发、规模化生产和关键零部件、关键材料、专用制造设备、测试仪器配套的完整的工业体系。据统计,我国微特电机生产及配套厂家在1000家以上,从业人员超过10万人,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微特电机行业已成为国民经济和国防现代化建设中不可缺少的一个基础产品工业。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微特电机的国内需求在不断增长。我国已引进50余条生产线,实现25个大类、60个系列、400 个品种、2000个规格微特电机大批量、规模化生产。主要产品是有刷永磁直流电动机、小功率交流电动机、交直流串激电动机、罩极电动机、步进电动机、振动电机(手机用)等。1999年我国微特电机产量约30亿台,其中民营和国企的产量约2.5亿台,独资企业的产量约12亿台,香港地区的产量约14亿台(德昌公司12亿台),台湾地区的产量约1.8亿台。2000年生产量约39亿台,占全球总产量的60%。技术含量高的微特电机,如精密无刷电动机、高速同步电动机、高精度步进电动机、片状绕组无刷电动机、高性能伺服电动机以及新原理新结构超声波电动机国内尚未形成商品化或批量生产能力。所以国内对高精密微特电机还依赖进口。据海关统计,1995-2000年年均用汇增长26.9%,2001年虽然增幅降至14.81%,还达11.97亿美元。 我国自1995年至2000年微特电机出口年均创汇增长18.6%,2001年比2000年减少6.02%。受美国“9.11”事件的影响,美国、日本经济受到严重挫折全球经济不景气,是2001年出口减少的主要因素。2001年出口创汇在5000万美元的企业有6家。青岛三美电机有限公司14134万美元,天津三美电机有限公司12450万美元,珠海三美电机有限公司10803 万美元,东芝华强三洋马达有限公司9955万美元,万宝至马达大连有限公司9690万美元,珠海松下马达有限公司8082万美元,三协精机(福建)有限公司7271万美元。 丽水是国内工业微电机和家用缝纫机马达生产中心,年产100万台电机和50多万套马达。近年来,通过产业的改造和提升,丽水微电机在技术和产品结构上确立了新的比较优势,把竞争对手瞄准日本的“兄弟”,“松下”、“三菱”等知名企业,把目标市场转向长期被日本和台湾厂商垄断的欧美市场。丽水的几家微电机龙头企业相继投巨资搞技改,陆续推出高技术含量的新产品,提升产品档次。“方正电机”与浙江大学联合开发成功变频调速交流伺服机电,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迅速占领了欧美市场。目前,“方正电机”等3个龙头企业的产量占了丽水微电机总产量的90%。每年“龙头”后面都连接着100多家配件加工企业,形成了长长的“产业链”,据不完全统计,除丽水本地外,丽水微电机在外地的联营配件厂还有200多家。 我国多年来由于重视制造技术提高与改造,特别是引进了先进技术和设备,微电机行业目前已经初步具备了现代化大规模生产的特点,主要集中在家用电器用交流单相电动机和直流有刷电动机。估计国内市场用于电风扇、洗衣机、冰箱、空调和小家电产品等家用电器的交、直流微型电动机年产量约2亿台;用于各种影音装置,激光视盘机等方面的有刷直流电动机年产量约2.5亿台;用于汽车电器的直流微电机约6000万台;用于计算机及外围设备的有刷和无刷直流电机超过1亿台。上述用途电机产量约占中国微电机市场总需求量的60%。另一方面,高档精度微电机,如无刷直流电动机、步进电动机、无磁芯电动机、盘式绕组电动机等需求急剧增加。此外,汽车、医疗器械与仪器仪表、照相机、玩具等产业对微电机的需求也在逐年增加,但与其他用途产品比较,增加速度较慢。 虽然中国成为微电机生产大国,但是技术水平与工业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中国微电机产量约占世界总产量的60%以上,但是民营企业产品档次低,独资企业的产品虽属于中

机器人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 趋势 院系:信息工程学院 专业:电子信息工程 姓名:王炳乾

机器人发展历史、现状、应用、及发展趋势 摘要:随着计算机技术不断向智能化方向发展,机器人应用领域的不断扩展和深化,机器人已成为一种高新技术产业,为工业自动化发挥了巨大作用,将对未来生产和社会发展起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文章介绍了机器人的国内国外的发展历史、状况、应用、并对机器人的发展趋势作了预测。 关键词:机器人;发展;现状;应用;发展趋势。 1.机器人的发展史 1662年,日本的竹田近江利用钟表技术发明了自动机器玩偶并公开表演。 1738年,法国技师杰克·戴·瓦克逊发明了机器鸭,它会嘎嘎叫、进食和游泳。 1773年,瑞士钟表匠杰克·道罗斯发明了能书写、演奏的玩偶,其体内全是齿轮和发条。它们手执画笔、颜料、墨水瓶,在欧洲很受青睐。 保存至今的、最早的机器人是瑞士的努萨蒂尔历史博物馆里少女形象的玩偶,有200年历史。她可以用风琴演奏。 1893年,在机械实物制造方面,发明家摩尔制造了“蒸汽人”,它靠蒸汽驱动行走。 20世纪以后,机器人的研究与开发情况更好,实用机器人问世。 1927年,美国西屋公司工程师温兹利制造了第一个机器人“电报箱”。它是电动机器人,装有无线电发报机。 1959年第一台可以编程、画坐标的工业机器人在美国诞生。 现代机器人 有关现代机器人的研究始于20世纪中期,计算机以及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原子能的开发利用是前提条件。1946年,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问世。随后,计算机大批量生产的需要推动了自动化技术的发展。1952年,数控机床诞生,随后相关研究不断深入;同时,各国原子能实验室需要代替人类处理放射性物质的机械。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北京市绿化隔离带可持续经营技术及效益评价 二、项目所属领域国内外研究开发现状和发展趋势 1、由城市绿地到城市林业的发展 城市绿地是城市中一种特殊的生态系统,它是城市系统中能够执行“吐故纳新”负反馈调节机制的子系统。这个系统一方面能为城市居民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为城市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境;另一方面能增强城市景观的自然性、促进城市居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它是城市现代化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 绿地(green space)一词,各国的法律规范和学术研究对它的定义和范围有着不同的解释,西方城市规划概念中一般不提城市绿地,而是开敞空间(Open Space),我国建国以来一直延用原苏联的绿地概念,包括城市区域内的各类公园、居住区绿地、单位绿地、道路绿化、墓地、农地、林地、生产防护绿地、风景名胜区、植物覆盖较好的城市待用地等。 尽管各国关于开敞空间(或绿地)的定义不尽相同,但它们都强调了开敞空间(或绿地)在城市中的自然属性,即都是为了保持、恢复或建立自然景观的地域。绿地作为城市的一种景观,是城市中保持自然景观,或使自然景观得到恢复的地域,是城市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综合体现,是城市中最能体现生态性的生态空间,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为人工设计的植物景观、自然植物景观或半自然植物景观。绿地在城市中的功能和作用主要包括:组织城市空间的功能、生态功能(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生物多样性保护功能)、游憩休闲功能、文化(历史)功能、教育功能、社会功能、城市防护和减灾功能。 城市绿地发展和研究进程包括:城市绿地思想启蒙阶段、城市绿地规划思想形成阶段、城市绿地理论和方法的发展阶段、城市绿地生态规划和建设阶段。 吴人韦[1]、汪永华[2]、胡衡生[3]等从城市公共绿地的起源开始介绍了国外城市绿地的发展历程,认为国外的城市绿地建设经历了从公园运动(1843~1887)、公园体系(1880~1890)、重塑城市(1898~1946)、战后大发展(1945~1970)、生物圈意识(1970年以后)等一系列由简单到复杂的城市绿地发展过程,其中“重塑城市”阶段提出了“田园城市”和城市绿带概念,绿带网络提供城区间的隔离、交通通道,并为城市提供新鲜空气。“有机疏散”理论中的城市与自然的有机结合原则,对以后的城市绿化建设具有深远的影响。193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绿带法案(Green Belt Act)。1944年的大伦敦规划,环绕伦敦形成一道宽达5英里的绿带。1955年,又将该绿带宽度增加到6~10英里。英国“绿带政策”的主要目的是控制大城市无限蔓延、鼓励新城发展、阻止城市连体、改善大城市环境质量。早在1935年,莫斯科进行了第一个市政建设总体规划,规划在城市用地外围建立10公里宽的“森林公园带”;1960年调整城市边界时,“森林公园带”进一步扩大为10~15公里宽,北部最宽处达28公里;1971年,莫斯科采用环状、楔状相结合的绿地布局模式,将城市分隔为多中心结构。目前,德国城市森林建设已取得了让世人瞩目的成绩,其树种主要为乡土树种,基本上是高大的落叶乔木(栎类、栗类、悬铃木、杨树、核桃、欧洲山毛榉等)[4]。在绿化城

国内外公路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第1章绪论 1.1我国公路现状 交通运输业是国民经济中从事运送货物和旅客的社会生产部门,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动脉,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行业、先行产业。交通运输主要包括铁路、公路、水运、航空、管道五种运输方式,其中,铁路、水运、航空、管道起着“线”的作用,公路则起着“面”的作用,各种运输方式之间通过公路路网联结起来,形成四通八达、遍布城乡的运输网络。改革开放以来,灵活、快捷的公路运输发展迅速,目前,在综合运输体系中,公路运输客运量、货运量所占比重分别达90%以上和近80%。高速公路是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在交通运输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设计和建设上,高速公路采取限制出入、分向分车道行驶、汽车专用、全封闭、全立交等较高的技术标准和完善的交通基础设施,为汽车快速、安全、经济、舒适运行创造了条件。与普通公路相比,高速公路具有行车速度快、通行能力大、运输成本低、行车安全、舒适等突出优势,其行车速度比普通公路高出50%以上,通行能力提高了2~6倍,并可降低30%以上的燃油消耗、减少1/3的汽车尾气排放、降低1/3的交通事故率。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过60多年的建设,公路建设有了长足发展。2011年初正值“十一五”规划结束,“十二五”规划伊始。“十一五”时期是我国公路交通发展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服务水平提升最为显著的时期。经过4年多的发展,公路交通运输紧张状况已实现总体缓解,基础设施规模迅速扩大,运输服务水平稳步提升,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保障社会和谐稳定、进一步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十一五”前4年,全国累计完成公路建设投资2.93万亿元,年均增长近16%,约为“十一五”预计总投资的1.2倍,也超过了“九五”和“十五”的投资总和。公路建设投资的快速增长,极大地拉动和促进了国民经济的迅猛发展。从公路建设投资占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来看,“十一五”期间基本保持在4.5%左右。 在投资带动下,公路网规模不断扩大,截至2009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达到386万公里,其中高速公路6.51万公里,二级及以上公路42.52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36.4万公里、2.5万公里和9.4万公里;全国公路网密度由“十五”末的每百平方公里34.8公里提升至40.2公里。预计到2010年底,全国公路网总里程将达到395万公里,高速公路超过7万公里,分别较“十五”末增加45.3万公里与3万公里。农村公路投资规模年均增长30%,总里程将达到345万公里,实现全国96%的乡镇通沥青(水泥)路。 “十一五”期间公路的快速发展,为扩大内需、拉动经济增长作出了突出贡献。特别是2008年以来,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以高速公路为重点,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十一五”末高速公路里程将达到"十五"末的1.78倍。“十一五”期间全社会高速公路建设累计投资达2万亿元,直接拉动GDP增长约3万亿元,拉动相关行业产出

电机的历史与未来发展--

摘要 在现代社会中,电能是现代社会最主要的能源之一。在电能的生产、输送和使用等方面,电机起着重要的作用。从19世纪30年代法拉第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机—法拉第圆盘发电机开始,到现在21世纪10年代,电机的发展已经经过了近200年的历史。从最初的直流电机到现在大热的超声电机,随着科学的进步,生产力的迅猛发展,电机更新换代的速度日益加快,应用范围也越来越广,遍及生产生活的各个领域。我国在电机方面起步比西方国家晚了100年,但研究发展速度很快,很多企业和高校也都有自己新的研究技术,与国外先进国家的差距在逐渐缩短。未来,相信电机的应用和发展将会更加环保,更加智能。 关键词:电机、历史、发展、中国电机发展、未来

1、电机的简介 电机是指依据电磁感应定律实现电能转换或传递的一种电磁装置。电机主要包括发电机、变压器和电动机等类型。发电机是将其他形式的 能源转换成电能的机械设备,电动机将电能转换成为机械能,用来驱动 各种用途的生产机械。 在自然界各种能源中,电能具有大规模集中生产、远距离经济传输、智能化自动控制的突出特点,它不但成为人类生产和活动的主要能源,而且对近代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与此相呼应,作为电能生产、传输、使用和电能特性变化的核心装备,电机在现代社会所有行业和部门中也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纵观电机的发展,其应用范围不断扩大,使用要求不断提高,结构类型不断增多,理论研究也不断深入。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电力电子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进步,尤其是超导技术的重大突破和新原理;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新方法的不断推动,电机发展更是呈现出勃勃生机,其前景是不可限量的。 2、电机的历史 2.1直流电机发展史 1820年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发现了电流磁效应 随后安培通过总结电流在磁场中所受机械力的情况建立了安培定律 1821 年 9 月法拉第发现通电的导线能绕永久磁铁旋转以及磁体绕载流导体的运动,第一次实现了电磁运动向机械运动的转换,从而建立了电动机的实验室模型,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台电机 1822年,法国的阿拉戈.盖.吕萨克发明电磁铁,即用电流通过绕线的方法使其中铁块磁化。 1829年,美国电学家亨利对斯特金电磁铁装置进行了一些革新,绝缘导线代替裸铜导线,就大大提高了把电能转化为磁能的能力。 1826年德国G.S.欧姆提出电路实验定律――欧姆定律。 1831 年,法拉第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之后不久,他又利用电磁感应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台真正意义上的电机──法拉第圆盘发电机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国内外现状和发展趋势 引言 快速成型技术 (RapidPrototyping,简称RP)是国际上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制造技术”。它基于增材制造的原理(MaterialIncreaseManufacturing,简称MIM),根据零件的CAD模型直接成型复杂的零部件或模具,不需要任何工装,突破了传统去材法或变形法加工的许多限制,堪称制造领域人类思维的一次飞跃。其汇集了计算机科学、CAD,CAM、数控技术、计算机图形学、激光技术、新材料等诸多工程领域的先进成果,解决了,传统加工方法中复杂零件的快速制造难题,能自动、快速、准确地将设计转化成一定功能的产品原型或直接制造零件,对缩短企业产品的开发周期、节约开发资金、提高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均具有重大的意义。RP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在国外得到了广泛重视。本文将从以下儿方丽对该技术的最新成果作一综述,并对未来的发展趋势加以探讨。 1 快速成型新设备 最近几年,快速成型新设备的研制与开发集中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原有RP 的设备完善与提高,推出性能更高、功能更强的改进型;二是新型RP设备的涌现。在原有设备的完善与发展方而,德国EOS公司树脂光照成型设备STEREOSMAX60O的制作范围为60Omm×60Omm×400n'fin(激光扫描速度可达 10m,s;粉末烧结成型设备EOSINTS一700的制作范围为700mnl×380mm×380mlTl,激光扫描速度可达2(5m,S,专门用于铸造砂型的制作。日本CEMT公司的树脂光照成型设备SOUP一1000的制作范围更大,为1000 mrn×800mnl×500mnl。美国DTM 公司的Sinterstation2500的制作范围达300nlln×381mlTl×432mlTl,制作能力比Sinterstation 2000儿乎大一倍,在汽车和航空制造业中将有更大用途。它采用在z方向的动态聚焦技术,使激光光斑在大零件的边缘也能保持较小的圆形,

中国管理研究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徐淑英《光明日报》( 2011年07月29日11 版) 过去20多年来,中国管理学研究关注西方情境的研究课题,验证西方发展出来的理论,并借用西方的研究方法论。而旨在解决中国企业面临的问题和针对中国管理现象提出有意义的理论解释,这方面的研究却迟滞不前。围绕到底是追求“中国管理理论”(即在中国管理情境中检验西方理论)还是“管理的中国理论”(即针对中国现象和问题提出自己的理论)的争论,很多学者作出了积极探索。中国的管理学研究者应遵循科学探究的自主性原则,保持对常规科学局限性的警觉,从事既能贡献普遍管理知识,又能解决中国管理问题的研究。 国际管理学研究中的一个现象 全球化商业活动的增加,不仅使得全球化的跨国公司对管理知识的需求大大增加,而且那些处于新兴经济体(比如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中的公司,由于在国际市场上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也非常渴望得到管理实践所需的知识。除了新兴经济体外,许多发达地区的管理研究也十分活跃。有学者观察到了国际学者的一种明显偏好:从主流管理学文献(基本上是基于北美,特别是美国的文献)中套用已有的理论、构念和方法来研究本土的现象。这导致了JamesMarch(詹姆斯·马奇)所认为的组织研究的“趋同化”。这个趋势是值得注意的,因为它有可能放慢有效的全球管理知识的发展速度,也会阻碍科学的进步。这样的趋势在中国也是存在的。

科学研究总是有目的的:执著于寻找真相(reality)和追求真理(truth)。科学的研究方法确保了科学家的发现是接近于真理的,这也是所有科学研究应该达到的严谨性(rigor)标准。然而对于管理学这门应用科学来说,真理本身是不够的。管理研究的第二个目标是获取有益于提高实践水平的知识,这就是管理学者应该达到的切题性(re levance)标准。但现在大部分的中国学者都是严谨有余,切题不足。 目前,套用西方发展起来的理论在中国进行演绎性研究主导了中国管理学研究领域。用这种方法进行的研究倾向于把成果发表在国际性杂志上,尤其是国际顶尖杂志。这类研究成果验证了已有理论或者对其情境性边界进行了延伸研究,说明了如何使用现有研究成果来解释一些新情境下出现的独特现象和问题。但这样的研究倾向对现有的理论发展只能提供有限的贡献,因为它的目的并非寻找对地方性问题的新的解释。这种方法也限制了对中国特有的重要现象以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的事件的理解。 笔者并不认为学者的目标就是发展新的理论,而是提请注意这一事实:绝大部分中国的研究都不约而同地采用西方已有理论来解释中国现象。这一趋势形成的原因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解释。 首先是因为缺乏先进的科学研究方法的训练和对科学目的的正确理解。一些研究者错误地认为,科学的目的是发表文章,而非寻找对重要现象的恰当理解和解释。中国学者可以很快学会如何正确使用研

Internet 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Internet 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发展趋势 Internet的应用范围由最早的军事、国防,扩展到美国国内的学术机构,进而迅速覆盖了全球的各个领域,运营性质也由科研、教育为主逐渐转向商业化。Internet,中文正式译名为因特网,又叫做国际互联网。它是由那些使用公用语言互相通信的计算机连接而成的全球网络。一旦你连接到它的任何一个节点上,就意味着您的计算机已经连入Internet网上了。Internet目前的用户已经遍及全球,有超过几亿人在使用Internet,并且它的用户数还在以等比级数上升。Internet是一个“没有首脑,没有法律,没有警察,没有军队”的机构,没有人能完全拥有和控制它。在许多方面,Internet就象是一个松散的“联邦”。加入联邦的各网络成员对于如何处理内部事务可以自己选择,实现自己的集中控制,但是这与Internet的全局无关。一个网络如果接受Internet的规定,就可以同它连接,并把自己认作它的组成部分。如果不喜欢它的方式方法,或者违反它的规定,就可以脱离它或者被迫退出。Internet是一个“自由王国”。 互联网(Internet)发展简史: 1、1969年,为了能在爆发核战争时保障通信联络,美国国防部高级研究计划署ARPA资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分组交换试验网ARPANET,连接美国四个大学。ARPANET的建成和不断发展标志着计算机网络发展的新纪元。

2、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计算机网络蓬勃发展,各种各样的计算机网络应运而生,如MILNET、USENET、BITNET、CSNET等,在网络的规模和数量上都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一系列网络的建设,产生了不同网络之间互联的需求,并最终导致了TCP/IP协议的诞生。 3、1980年,TCP/IP协议研制成功。1982年,ARPANET开始采用IP协议。 4、198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资助建成了基于TCP/IP技术的主干网NSFNET,连接美国的若干超级计算中心、主要大学和研究机构,世界上第一个互联网产生,迅速连接到世界各地。90年代,随着Web技术和相应的浏览器的出现,互联网的发展和应用出现了新的飞跃。1995年,NSFNET开始商业化运行。 5、1994年4月20日,NCFC工程通过美国Sprint公司连入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实现了与Internet的全功能连接。从此中国被国际上正式承认为真正拥有全功能Internet的国家。此事被中国新闻界评为1994年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被国家统计公报列为中国1994年重大科技成就之一。 互联网(Internet)发展现状: 1995年以来,互联网用户数量呈指数增长趋势,平均每半年翻一番。截止到2002年5月,全球已经有5亿8千多万用户。其中,北美1.82亿,亚太1.68亿。截止到2001年7月,全球连接的计算机数量约1.26亿台。互联网还在以超过摩尔定律的速度发展。有人预计,全球互联网的用户数量2005年将达到13亿,2010年将达到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医用信息系统同其他行业的信息系统相比具有其明显的特殊性,医用信息系统有大量的CT、MRI等的图象,B超、内窥镜等的视频数据,还有大量的CT、MRI、B超、PET、电子内窥镜等的医用检查设备。医用信息系统中大量的如HIS,RIS,PACS,MODALITY,CPR等部门级的系统之间有大量需要交流和共用的信息,如何将这些数据有效的交流,如何减少重复手工劳动,减少数据冗余.以提供给医生、护士从而提高诊断和治疗水平,或者提供给医院管理者以提高医院的管理水平.换而言之,就是将医院各部门之间的数据互相平滑高效的交流以及医用信息的整合集成成为世界各国致力于医用信息系统的专家学者和相关研究机构的研究话题。 Radiological Society of North America(RSNA)和Healthcare Information and Management Systems Society(HIMSS)提出了IHE框架试图解决这些信息的交流和集成问题。

IHE规范遵循DICOM标准和HL7标准.DICOM标准的全称是“医学数字成像与通信”(digital imaging and communication in medicine)标准,不仅支持医学放射图象,而且面向所有的医学图象,只要简单的增加相应的服务对象类(SOP)即可,可扩展到心电图,内窥镜图象,牙医图象,病理学图象等。HL7主要为面向健康的计算机系统提供临床、金融、管理信息的电子交换标准.IHE规范还提供了HL7到DICOM的互操作. 国内随着医疗行业改革,医疗服务行业开始面向市场,通过信息化的战略来提高医患的满意度以提到很多医院的议事日程.因此构建一个集成化的标准化的系统来及时的获取各种临床信息变的非常迫 切.目前国内有许多厂商拥有遵循DICOM标准的PACS系统,然而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