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制结构设计

控制结构设计
控制结构设计

控制结构设计:一项调查

Marc van de Wal, Bram de Jager, 埃因霍温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

摘要

本文的重点研究被测变量和操纵变量的选择和分散控制结构的选择这几个控制系统设计的子问题。论文概述了文献中各种方法的关键思想,并推荐今后研究的主题。

1.绪论

一个如图1的控制系统的设计包括下列步骤:控制目标Z的确定,标称模型

G的推导

( 代表建模误差),控制结构设计(CSD), 控制器的设计, 控制系统的评价和调整, 最后,控制器的实现. 本文中, CSD的定义为控制系统设计的一个部分,处理控制控制变量u(w 代表外输入,包括干扰,传感器噪声和参考信号)的数量,位置和类型,并且选择被测参数y.然后选择控制量和被测变量间的连接结构。CSD的第一阶段被称为输入输出(IO)选择阶段. 必须强调的是,在本文“输出”是指测量变量而不是将要被控制的变量; 后者必须在CSD前被表述清楚. CSD的第二阶段被称为控制结构(CC)选择阶段。CC的选择必须在设计分散控制系统时完成, 这个过程用来确定哪一个输出对应哪一个输入,即确定K的互连结构。

与控制器设计相反,CSD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然而,恰当的选择以及连接被测量变量和操纵变量与控制器设计本身一样重要:一个错误选择的控制结构,可能带来系统性能原理上的限制[18]. 此外, 控制系统的复杂性,本文定义为输入和输出个数和他们之间互连反馈的个数, 这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潜在的控制结构。通常情况下,一个更为复杂的控制系统将更加昂贵,不太可靠,而且较难维护[ 29 ] 。

本文的主要贡献是以下几方面。首先它提供了一个被认为是比较完整的CSD方法的概述,其次, 从文献和新提出的方法种推荐了一套可以用作CSD方法初步分类根据的标准。

在第二节, 提到一些CSD方法的例子,揭示了CSD在大量控制应用中的重要性。第3节推荐了一些关于期望用CSD方法解决的标准. 在第4节, 列出文献中不同的IO和CC的选择方法的关键思想. 第5节讨论了两种能满足第3节中标准的CSD方法,这两种CSD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最后, 第6节对CSD 技术水平进行了评价并支持了将来研究的主题。

2. 应用

显然,一个简单的CSD算法对于大型控制系统是特别重要的,也就是说, 系统会存在许多潜在的输入,输出和控制器系统结构。因此,大部份关于CSD的文献源于过程控制并不奇怪。在这个研究领域涉及到了CSD,举例来说, 精馏塔[16, 19, 24]上的温度传感器的优化结构, 双效蒸发器[25, 27]输入输出选择, 重油分馏器[31]的输入选择,催化裂化过程[13]的输入输出和控制结构选择,精馏塔[ll, 33]和锅炉[22, 29]的控制结构选择. 在[29], 田纳西州东部人口控制问题可以用来说明CSD的方法的. 在[20], CSD应用于热集成精馏序列。

然而, CSD在飞机的控制[ 29,32 ]和磁悬浮列车[2, 34]设计中也发挥了关键作用。此外, 一个适当的传感器和驱动器位置对于控制结构灵活的系统是非常重要的,见例, [l, 6, 28]. 卫星姿态控制驱动器位置的选择,在[ 26 ]中已经讨论过了。

CSD应用的详细资料,请读者参阅[ 34 ,第5章]

3. CSD的重要特征

实际上, CSD往往是通过一个直观的和特设的方式进行的,而不是系统:工程师利用经验,模拟仿真和反复试验来选择IO和CC。特别是对于大规模的系统,良好的候选控制结构可能很容易被忽视。由于一些替代控制结构的发展极为迅速,控制系统的复杂性增加,对于这样的系统,向CSD提供特别低效率的搜索技术是不切实际的。因此,研究应着眼于发

展更系统的和定量的CSD方法,以取代基于工程搜索法的只注重定性的一些方法。

必须有一套标准来评估现有的工具或开发新的CSD。因为解决所有可能条件是不可行的,在这里只建议一个限制性规定,即应具备代表了最重要属性的“理想”CSD程序。

·它必须是能够利用控制结构实现鲁棒特性。这个特性意味着鲁棒稳定和标称性能二者本身可以用于筛选候选控制结构。

·必须能够最大限度地允许实行控制系统的复杂性。

·CSD的方法最好是普遍适用的,也就是说, 该方法应适合于一大类控制系统,比如,非线性系统,输入和输出变量个数不相等的系统,和某个特定的频率范围特别关注的控制系统。·独立的控制器设计方法(例如,PID控制,H ,滑模控制)和调整对于初步筛选大量候选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它必须能去除那些不存在能满足控制要求的控制器的候选结构。特别是在大量的替代结构的情况下,依赖控制器的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为这需要控制器结构和控制器本身的设计应同时进行,这可能是非常耗时。

·通常, CSD 是利用一套可行性标准试验所有候选结构; 不符合某一标准的候选结构被排除在进一步考虑之外。这样的话,设计将是重复迂回的.比较好的是,当给定控制系统要求时,CSD方法直接产生一个或者一些良好的控制结构。

·效率,取决于分析和计算工作量总数的,也是一项重要的性能。它必须能够快速,轻松地评价大量的候选控制结构。

·最后, 一个CSD方法必须有效, 也就是说, 它必须能够消除不可行候选结构和维持可行的。请注意,效率是可行性试验的充要条件。不幸的是,这种情况下通常需要设计控制器,因此对于初步筛选目的可能效率较低。

4. CSD 中的关键思想

在这一节中,列出了文献中遇到的不同的IO和CC选择方法的基本思想,大部份是为线性系统开发的。在第5节,扩增一些额外的概念。为了更广泛的阅读和更详细讨论各种方法,请读者参阅[ 34 ] 。

4.1. IO选择的关键想法

·在[30]中,输入的选择是在控制功率和速度的基础上进行的,也就是说,输入变量对输出变量的影响应很大。一个有关应用Morari弹性指数进行输入选择的概念,在[ 35 ]中可以找到。·众所周知,系统在右半平面(RHP )极点和零点会制约系统的性能[ 9 ] 。在[12, 32]提出, IO的选择必须实现RBP零点最小个数,并且他们应尽可能地远离虚轴。

·结构可控性和可观性的概念常常被用于IO选择, 例如, [25]. 在[6, 26, 32]中,提出可控性和可观性的量化措施作为筛选工具。

·在[l0]中讨论了一个基于稳态系统因果关系图的可行IO对生成程序. 事实上, 该方法利用状态可达性作为输入选择的标准[ 25 ] 。自从非线性系统也可用因果关系图表示出来,该方法预计也将适用于这些系统。

·在[16]中, 选择的被测量应能使系统的状态估计获得最大可能的精度. 在[28]中提到一个相关的方法, 选择噪声量的动态执行机构和动态传感器以最小化LQG控制的某一评价方程。·在[ 27 ]中,选择IO的目的是经济最优,同时保持良好的可控性。性能指标的最小条件数和RHP零点位置被用作可控性指标。

·性能指标的奇异值分解(SVD )通常作为IO选择工具,例如, [24] 作为测量选择and [15] 作为输入选择。

4.2.控制结构选择方面的关键思想

·在[12]中, 它指出,分散型控制结构应避免不稳定的分散固定特征根。

·在[8]中, 控制结构选择是基于输出对于一个输入的相关程度,在系统中作为表征动态相互作用。该方法也适用于非线性控制系统。此外,它似乎也为IO选择提供了前景。

·所谓相对增益矩阵(RGA ,例如,见[ 33 ] )无疑是最广泛应用的分散(即使用对角控制器)控制系统控制结构选择方法。块相对增益[ 22 ]将RGA 转为块对角控制器。密切相关的概念是动态块相对增益[ 3 ],性能相对增益矩阵[ 33 ]和相对灵敏度[ 4 ] 。在[ 21 ] 中,引入(动态)非线性块相对增益作为非线性系统CC 选择工具。

·在[ 14 ] 中,提出评价完全分散控制系统中控制回路之间潜在的相互作用的评价方法,以确定最好的IO 配对。

·在[ 23 ]中,表明稳态时对象的数值转化在分析相互作用和IO 配对上是有意义的措施。 ·闭环系统的完整性是指分散控制系统,如果一个或多个控制回路停止工作,也能保持稳定的能力, 例如[7]中CC 选择就是这个目的.

·在[17]中, 开发出一个基于SVD 的方法,表明一个回路与其他回路的细微互动作用,从而首选IO 配对去控制系统。

·在[12], 提出源于稳定裕度的考虑的直接奈奎斯特矩阵作为IO 配对另一个工具的。

5. 两个突出的CSD 方法

在这一节中,更详细地分析其他两个CSD 方法的重要思想。基于第三节中的设置条件, 该方法对于线性系统似乎是很有应用前景[ 34 ,第6章和第7章] 。必须强调的是,并非令人满意的满足所有的条件。

5.1. 一种基于鲁棒稳定性和性能退化的方法

在[29]中, 提到一个利用MATLAB 控制结构设计工具箱实现的CSD 方法。反复执行IO 选择和CC 选择可获得可行的控制结构。

这一IO 选择基本思想是在加性∞-范数有界干扰?下维持控制系统的鲁棒稳定性, 如图2. 为存在鲁棒稳定性控制器和使闭环标称系统灵敏度导10)(-+=C P I S 的大奇异值在

一个指定的(低)频率范围内小于特定的值。因为S 在鲁棒跟踪和干扰抑制问题上都至关重要,后一性能被称为性能评估。这一条件被表示为一个可计算的关于标称系统P0条件数的简单测试,Po 的行和列分别对应选择的输出y 和输入u 。不符合标准的候选IO 结构将被排除。

下一步,查找一个适当的(块)对角分散控制结构。选择标准是基于必须限制性能由于采用分散控制而不是集中控制所带来的性能退化这样的一个想法。在一个集中控制系统中,每个输入u 取决于所有测量y 的反馈,也就是, 所有信息交替发生。在分散控制系统中,只有有限的信息流通过控制器,其中的性能可能受到影响。预期性能退化大于指定量的候选结构将被排除。.

上述CSD 方法的一个主要的缺陷是事先的假设所选择的测量y 与被控变量Z 密切相关, 它们在原理上可能是不同的(见图1 )。根据这一假设与图2 ,试图依靠控制y 来控制Z 。然而, 由于IO 选择标准只要求鲁棒稳定性,被选择的IO 对能真正满足系统鲁棒稳定性,然而对于控制目标z 不再满足,因而是不可行的。此外, 控制结构的选择是基于测量变量的性能退化,这也会不一致,因为性能是和被控制变量Z 相关的。围绕这些问题的方法在下面一节讨论。

5.2. 基于鲁棒特性的一个方法

在[ 18 ]中,结构奇异值μ的概念是用于测量的选择,而在[ 11 ]它表明是一个对结构选择有用的工具,在[ 5,31 ]里面,这个方法应用μ结构作为筛选工具执行IO 和CC 选择。

考虑图3与0G ,广义性能指标包括的额定性能指标模型和权重函数,控制器K, 误差

U ?和一个假设的说明特性的扰动量P ?; w, u, z 和 y 与图1中的意义相同.所有 1≤?∞

和只有()()1,01

鲁棒特性. μ -结构的有效性在于,它允许同时获取许多不确定性和性能规格。

在[31], μ装置选择工具从约束补偿, 鲁棒稳定性,约束补偿和了鲁棒稳定组合, 额定可控分散积分 (DIC, 例如, 见[5]),约束补偿, 鲁棒稳定 和DIC 组合这些中得出的. 不幸的是,这些试验仅限于稳定状态,并基于维护不确定性下的积分控制。在实践中,系统的动态特性可能是更重要的,这些是常规工具是无法处理的。

在[5]中,开发出了CSD 应用的结构奇异值的筛选工具,对鲁棒整形回路控制器和独立与这个设计方法的工具都有益。此外, 他们大多数是在根据整体控制和限制在稳定状态的假设下实现的。目前本文作者正在研究工具的实用性和推广到非零的频率的可能性。

6.论述

到目前为止, 不存在一个符合第3节中规定条件的CSD 方法。即使是最有希望的方法,也有明显严重的缺点。因此,进一步的研究将进行。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研究将是旨在实现以下目标:尽量减少测量和操纵变量选择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且实现鲁棒性。

也就是说,即使存在建模误差,稳定性和性能方面,必须实现选定的控制器结构。开发新的工具,非矩形控制系统和动态特征值得特别注意。此外,被测变量Y 和控制变量Z 必须明确区分和区别对待,这是图3中表现的 。

非线性控制系统,我们一无所知。理想的情况下,这些系统的CSD 也是基于鲁棒特性。因此, 如果能推广非线性系统基于 -H ∞ 和μ-结构的选择工具,我们将研究这个方向.

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供应链管理的绩效评估体系 摘要:在供应链管理中,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已成为一个研究热点问题。从供应链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评价指标、评价方法等方面,对供应链绩效评价的研究现状进行回顾和评述,指出供应链绩效评价存在供应链绩效评价应该包含哪些内容没有明确界定等问题,井对今后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供应链;绩效;评价 当前企业的外部环境正经历一个巨变的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席卷全球,客户的需求不断增长,产品生命周期日趋缩短,市场变化呈现不确定性。为了增强竞争,迫使企业和上游、下游合作者(如供应商、客户、物流公司等)更加重视相互间的协调,共同为最终用户创造新价值,这就使原来企业与企业之间的竞争已演化成供应链与供应链之间的竞争。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要有效地管理供应链就必须对供应链绩效进行评估,因此如何科学、客观、全面地分析和评价供应链的运营绩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一)供应链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目前,为了评价供应链整体运营绩效,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考察供应链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总体上可以将这些评价体系划分为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评价体系、基于供应链平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和Beamon提出的ROF(资源、输出及柔性,Resourc-es,Output,Flexibility)体系三大类。 1.基于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的评价体系 供应链运作参考模型(SupplyChainOperationRefer-enee—modd简称SCOR)是目前影响最大应用面最广的参考模型,它能测评和改善企业内、外部业务流程,使战略性的进行企业管理(Strategic Enterprise Manage-merit简称SEM)成为可能。 Bullinger等人用SCOR框架对供应链进行了“自底向上”的绩效评价。高萍等人运用SCOR模型从供应链的可靠性、响应能力、灵活性、成本以及资产五个方面衡量和测评供应链绩效并给出相应的评价指标。何忠伟等人选择SCOR模型的绩效衡量指标作为基准分析的基础,对供应链流程进行绩效评价。中国电子商务协会供应链管理委员会(简称CSCC)于2003年10月颁发的(中国企业供应链管理绩效水平评价参考模型(SCPRl.0)构成方案》17),包括5个一级指标,15个2级指标和45个3级指标,也与SCOR相似。 2.基于供应链平衡记分卡的评价体系 RobertS.Kaphn等人提出了“平衡记分卡”(BalancedScorecaxd简称BSC)评价体系。BSC不仅是一种评价体系而且是一种管理思想的体现,其最大的特点是集评价、管理、沟通于一体,即通过将短期目标和长期目标、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滞后型指标和超前型指标、内部绩效和外部绩效结合起来,使管理者的注意力从短期的目标实现转移到兼顾战略目标实现。该体系分别从财务角度、顾客角度、内部过程角度、学习和创新角度建立评价体系。其中,财务角度指标显示企业的战略及其实施和执行是否正在为供应链的改善做出贡献;顾客角度指标显示顾客的需求和满意程度;内部过程角度指标显示企业的内部效率;

中海地产结构设计限额控制(全)

精品 中海地产结构设计限额控制 中海地产建筑结构管理部

目录 一、总则 (2) 二、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标 (3) 三、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标说明 (4) 四、附表 (6) 附表A:钢筋和混凝土含量统计表 (7) 附表B:各公司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标 (8)

一、总则 编制目的:为加强结构专业设计管理,做好限额设计和成本控制工作。编制时间:20013 年1月 1 日主编单位:中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建筑结构管理部 使用说明:1. 项目结构材料用量指标(包括钢筋和混凝土)均不得大于本限额控制值。各项目完成合约统计后,按《钢筋和混凝土含量统计表》(见附表 A)的要求统计、上报。 2. 在结构方案定案与扩初设计之间,由设计院编写项目《结构统一技术措施》,经集团建筑结构部或 区域、地区公司设计管理部评审后,进行结构限额设计。 3. 本标准由中海地产集团有限公司建筑结构管理部负责管理和条文解释。制订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05)

二、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标 各公司结构限额指标控制值对照表如下:

三、 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标使用说明 1. 结构材料用量指标计算规则为:计算范围内相应结构材料(包含梁板柱、构造柱、过 梁、女儿墙、拉板等的钢筋(G ) 和混凝土(V ),不含砌体)用量除以计算范围内的“结 构成本计算面积”(M ),即钢筋用量指标=G/M (kg/m 2 ),混凝土用量指标=V/M (m 3/m 2)。 2. 统计结构材料用量指标所用的“结构成本计算面积”计算规则如下: 结构成本计算面积 M =M0+M1+M2+M3+M4+M5/2+M6/2,其中: 3. 当项目存在留给装修加层的两层高房间面积(M7)时,钢材用量计算规则为: 结构钢材用量=[G+(8~10kg/m 2 )*M7]/(M+M7) 4. 常规采用钢筋主要包括:直径 6mm 钢筋统一采用 H PB300,直径 8mm 及以上钢筋统一采 用 H RB400;也可以全部采 用 H RB400 钢筋。 5. 结构体系包含钢筋混凝土普通框架、异型柱框架、短肢剪力墙结构及剪力墙结构。当 结构采用异形柱框架或短肢剪 力墙结构体系时,混凝土用量应取下限甚至更低。 6. “上部结构”、“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及“基础”的定义如下: 6.1 当没有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时,“上部结构”的范围指±0.000(不包括)以上 的部分,其余部分如浅基础、 筏板、基础梁、承台、桩和±0.000(包括)以下的 墙、柱等计入“基础”范围(地下部分的统计范围见图 1)。 6.2 当设置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时,“上部结构”范围指地下室或半地下室顶板以上部分 (不含顶板);“地下室或半地下 室”的范围指地下室或半地下室底板至顶板范围内 的部分(含顶板、底板及与底板相连的浅基础、筏板、承台、基础梁等);其余部 分如桩等计入“基础”部分(地下部分的统计范围见图 2、3、4)。 6.3 在限额控制指标中,基础部分计入地下室或半地下室指标。

智能控制器产品结构研发设计

智能控制器产品结构研发设计 发表时间:2018-09-18T15:13:47.697Z 来源:《电力设备》2018年第13期作者:阳金伟 [导读] 摘要:智能机器控制设计是基于一个控制系统网络。 (珠海派诺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519085) 摘要:智能机器控制设计是基于一个控制系统网络。这需要一个无缝通信基础设施来处理时间要求严格的数据、优先级较低的数据和状态信息,并与监控系统进行通信。为了应对日益增加的分布式嵌入式系统复杂性,机器制造商可以采用以软件为中心的系统设计方法。本文就智能控制器产品结构研发设计进行探讨。 关键词:智能控制器产品研发设计 引言:智能控制器是以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集成微电子技术、电力电子技术、信息传感技术、显示与界面技术、通信技术、电磁兼容技术等诸多技术门类而形成的高科技产品。目前,智能控制器应用领域广泛,主要涉及家用电器、健康与护理产品、电动工具及工业设备装置、智能建筑与家居、汽车电子等极为广泛的领域,是部分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的牵引力,也是某些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重要驱动因素。随着市场需求的高速增长、市场应用领域的持续扩大,除了传统的制造业领域,智能控制器在电力、化工、农业、建筑、军事等其他领域及其相关产品中的应用将越来越普及,整个市场前景广阔。 1.智能控制器设计方法与挑战 现代机器控制系统通过获取环境、进程和机器参数等相关数据和信息来适应不断变化的条件、执行不完全重复的任务或者提高效率和性能。传感器与测量技术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为他们使得设备制造商能够开发出可感知环境以及实时监测执行过程的系统,从而确保重要机械部件的良好状态,并利用这些信息进行自适应控制。这要求控制系统能够集成传感器数据、实时采集信息,并在高速运行控制循环的同时并行处理来自多个传感器的信息。具有工业级耐用性的高性能嵌入式系统通过模块化 I/O 设备提供直接的传感器连接。当今领先的设备制造商采用实时处理器和可编程硬件相结合的异构计算架构来满足最苛刻的应用需求。过去,设计团队是由机械、电气和控制工程师组成,各自负责自己的设计任务。然而,当今的现代化机器需要不同的设计团队更紧密地合作。面向机电一体化的设计工具可仿真整个设计过程中机械和电气子系统之间的交互,从而优化了机器开发。以前,来自各个学科领域的工程师团队都各自独立地工作或按顺序进行开发。设计决策都是独立做出的,导致开发时间和成本增加。如今,为了通过机电一体化方法来简化开发,团队就需要同时并行工作,在设计、原型和部署上相互合作。机电一体化方法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构建虚拟原型的能力,因为它有助工程师和科学家在机器尚未实际成型之前就可以先对机器进行研究。 2.智能控制器产品结构研发设计——分散协同控制 现代机器采用的是模块化方法。它们包含了一个智能子系统网络,这些子系统共同执行机器内的所有自动化任务,并与更高层次的控制系统进行机器设备层面的通信,从而使智能工厂成为可能。如果要创建自适应且可扩展的系统,控制系统结构必须能够反映这种模块化特性。互连多个子系统并保持定时和同步需要使用工业通信协议。以软件为中心的设计方法和能够让单个设计工具实现多个不同自动化任务的编程工具可以帮助用户在控制软件中反映机械系统的模块化特性。 虽然简单的系统可能没有采用将一个中央控制器连接至分散 I/O 的典型概念,但现代机器采用了一个基于分层结构的控制架构,其中较高层次的控制系统连接到从控制器,从 控制器负责执行定义清晰且受控制的自动化操作。 LabVIEW RIO 架构提供了一种混合的方法:一个完全自定义的现成平台,搭载可编程 FPGA 模块,并且能够访问 NI 和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各种 I/O 模块。通过使用 LabVIEW FPGA 模块所提供的功能和 IP,机器制造商可以专注于自定义算法的设计和优化,而不是花费数周甚至数月的时间在硬件设计上或者让第三方公司设计又一个针对特定应用的黑匣子嵌入式解决方案。基于相同架构的自定义 I/O 前端和仅板卡模块提供了更高的灵活性。 3.异构计算架构 随着机器控制应用越来越复杂,硬件架构和嵌入式系统设计工具也必须满足日益苛刻的需求同时还要缩短设计时间。过去,许多嵌入式系统仅采用单个 CPU,因此系统设计师都依赖于 CPU 时钟速度的提升、多核计算技术以及其他创新方法来满足复杂应用所需的处理能力。然而,越来越多的系统设计工程师开始转向具有多个不同处理元件的计算架构上,这种架构保证了吞吐量、延迟、灵活性、成本等因素之间的最佳平衡。异构计算架构便可提供所有这些优势,使先进机器应用所需的高性能嵌入式系统得以实现。 为了说明异构计算架构带来的好处,我们来设想一个由 CPU、FPGA 和 I/O 组成的架构。 FPGA 非常适用于处理并行计算,比如并行控制循环、在大量数据通道上运行信号处理,以及在一个系统中执行多个独立的自动化任务。另外,由于 FPGA 可直接在硬件中执行计算,因而为自定义触发和高速闭环控制等任务提供了低延迟处理方法。将 FPGA 集成到计算架构也可提高嵌入式系统的灵活性,使它们相比具有固定逻辑的系统更容易升级,也更能适应不断变化的 I/O 要求。将 CPU 和 FPGA 集成到同一个异构架构意味着系统设计人员不需要在 FPGA 和和 CPU 之间做出抉择。此外,相比尝试使用单元件解决方案来解决该元件并不擅长解决的问题,选择异构架构要明智得多。例如,单个 FPGA 就可以处理通常使用大量 CPU 来执行的低延迟并行任务。 虽然包含多个处理单元的嵌入式系统设计有很多优点,但当涉及到软件开发时同样也存在诸多挑战。嵌入式系统的专业架构包含了许多独立的处理单元和各种不同的工具,需要专业知识来对其进行编程,这意味着需要大型的设计团队。例如,FPGA 编程通常需要具备VHDL 编程知识,这个技能可能需要大量的培训投资、更多的员工或昂贵的外包。此外,开发软件栈来支持异构架构的工作量非常大,涉及驱动集成、板卡支持、开发中间件来实现元件间通信、I/O 接口逻辑等。系统设计工程师可以使用由标准异构架构、可互换 I/O 和高层系统设计软件组成的集成软硬件平台来解决这些挑战。高层设计工具基于底层硬件知识,可在开发过程中抽象系统架构和 I/O,提高生产力以及减少系统设计人员管理低层实现细节的需求。开发基于异构架构的嵌入式系统时,系统设计人员可以使用高层系统设计工具来抽象单个处理元件(如 FPGA)的架构,并提供一个统一的编程模型来帮助设计人员利用不同元件的性能优势。此外,高层设计软件的抽象可进一步简化功能行为的描述,即使硬件或通信接口发生变化也可重复利用代码。 4.机电一体化设计方法 在现代机器设计中,每个决定都会产生连锁反应。如果机械团队决定更改材料,就会改变机械部件的重量,进而影响电机规格,有时

供应链绩效评价常用指标

供应链绩效评价常用指标 我们将这些指标分成内部绩效评价指标、外部绩效评价指标和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指标三类。 内部绩效评价指标和外部绩效评价指标包括: 1.准时交货率 是指下游供应商在一定时间内准时交货的次数占其总交货次数的百分比。供应商准时交货率低,说明其协作配套的生产能力达不到要求,或者是对生产过程的组织管理跟不上供应链运行的要求;供应商准时交货率高,说明其生产能力强,生产管理水平高。 2.成本利润率 这是指单位产品净利润占单位产品总成本的百分比。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是由市场决定的,因此,在市场供需关系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供应商生产的产品价格可以看成是一个不变的量。按成本加成定价的基本思想,产品价格等于成本加利润,因此产品成本利润率越高,说明供应商的盈利能力越强,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越高。在这种情况下,由于供应商在市场价格水平下能获得较大利润,其合作积极性必然增强,必然对企业的有关设施和/或设备进行投资和改造,以提高生产效率。 3.产品质量合格率 这是指质量合格的产品数量占产品总产量的百分比,它反映了供应商提供货物的质量水平。质量不合格的产品数量越多,则产品质量合格率就越低,说明供应商提供产品的质量不稳定或质量差,供应商必须承担对不合格的产品进行返修或报废的损失,这样就增加了供应商的总成本,降低了其成本利润率。因此,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与产品成本利润率指标密切相关。同样,产品质量合格率指标也与准时交货率密切相关,因为产品质量合格率越低,就会使得产品的返修工作量加大,必然会延长产品的交货期,使得准时交货率降低。供应链综合绩效评价

指标包括: 1.产销率指标 产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已销售出去的产品与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产销率指标又可分成如下三个具体的指标: (1)供应链节点企业的产销率,反映供应链节点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经营状况。 (2)供应链核心企业的产销率,反映供应链核心企业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 (3)供应链产销率,反映供应链在一定时间内的产销经营状况。 该指标除了反映产品生产和销售量的比率外,还反映了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的有效利用程度,产销率越接近l,说明资源利用程度越高。同时,该指标也反映了供应链库存水平和产品质量,其值越接近1,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小。产销率指标中所用的时间单位越小(比如:天),说明供应链管理水平越高。 2.平均产销绝对偏差指标 该指标反映在一定时间内供应链总体库存水平,其值越大,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大,库存费用越高。反之,说明供应链成品库存量越小,库存费用越低。 3.产需率指标 产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节点企业已生产的产品数量与其上层节点企业(或用户)对该产品的需求量的比值。具体分为如下2个指标: (1)供应链节点企业产需率。该指标反映上、下层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产需率越接近1,说明上、下层节点企业之间的供需关系协调,准时交货率高,反之,则说明下层节点企业准时交货率低或者企业的综合管理水平较低。 (2)供应链核心企业产需率。该指标反映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和快速响应市场能力。若该指标数值大于或等于1,说明供应链整体生产能力较强,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能力;若该指标数值小于1,则说明供应链生产能力不足,不能快速响应市场需求。 4.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投产)循环期或节拍指标

建筑结构设计试题及答案

建筑结构设计 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20分) 1、单层厂房下柱柱间支撑设置在伸缩缝区段的( )。 A 、两端,与上柱柱间支撑相对应的柱间 B 、中间,与屋盖横向支撑对应的柱间 C 、两端,与屋盖支撑横向水平支撑对应的柱间 D 、中间,与上柱柱间支撑相对应的柱间 2、在一般单阶柱的厂房中,柱的( )截面为内力组合的控制截面。 A 、上柱底部、下柱的底部与顶部 B 、上柱顶部、下柱的顶部与底部 C 、上柱顶部与底部、下柱的底部 D 、上柱顶部与底部、下柱顶部与底部 3、单层厂房柱牛腿的弯压破坏多发生在( )情况下。 A 、0.751.0 C 无论何时 q γ=1.4 D 作用在挡土墙上q γ=1.4 12、与b ξξ≤意义相同的表达式为()

结构设计七大比值

七个比值问题 1.有那七个比值 2.控制的是什么东西 3.所对应的要求有那些 4.当不满足时如何调整 5.计算时要满足那些东西 6.PKPM的结果在那查询 7.专业名词的理解 一.刚重比《GG》 5.4 1.控制原因:重力荷载的水平用位移效应上引起的二阶效应比较严重,对砼结构随刚度的降低效应不利影响成非线性关系 2.控制方法:框架>20不满足稳定性要求 >10考虑P—Δ效应 剪力墙>2.7不满足稳定性要求 >1.4考虑P—Δ效应 3.调整方法:不满足稳定性要求加刚或减重 大于10或1.4要考虑P—Δ效应 4.PKPM结构查看:总信息最下面 5.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要考虑P—Δ效应。大20% 时认为稳定性不满足要求 二.剪重比《KG》5.2.5《GG》 4.3.12 1.控制原因:长周期结构地震加速度小,但此时地面运动的速度,位移对结构的破坏更大,通过放大地震地的方式提高结构的承载能力,增大安全储备 2.控制方法:扭转效应明显周期小于3.5秒6度7度8度9度 0.8% 1.6% 3.2% 6.4% 基本周期大于5.0秒的结构0.6% 1.2% 2.4% 4.8% 1.8% 3.6% 3.调整方法:在6度区经常会发生 A: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统一培训教材54页当不满足以下结果时不可以用系数调整在方式 1)有15%以上的楼层不满足最小剪力系数椒 2)底部楼层剪力不满足最小剪力系数要求85%以上时 3)调整系数大于1.15时即不满足87%时 B:不能用系数调整时的方法 1)T折减多折一些 2)提高振型个数 3)通过加墙和梁来提高结构风度减小T增加地震作用 4)跨高比小于5的梁按洞口输入来提高结构刚度

计算机组成原理课程设计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与实现

硬布线控制器的设计与调试 教学目的、任务与实验设备 教学目的 熟练掌握实验5和硬布线控制器的组成原理与应用。 复习和应用数据通路及逻辑表达式。 学习运用ISP(在系统编程)技术进行设计和调试的基本步骤和方法,熟 悉集成开发软件中设计调试工具的使用,体会ISP技术相对于传统开发技术的优点。 教学任务 按给定的数据格式和指令系统,在所提供的器件范围内,设计一台硬布线 控制器控制的模型计算机。 根据设计图纸,在通用实验台上进行组装,并调试成功。 在组装调试成功的基础上,整理出设计图纸和其他文件。 实验设备 微操作控制信号·····CnC1结果反馈信息指B1硬布线控制器指令(组合

逻辑网络)令Bn译寄码ispLSI1032E-70LJ84存模器块 T1W1T1W4启动 TJ停止节拍脉冲节拍电位/时钟发生器SKIP复位硬布线控制器结构方框图 计算机组成原理实验系统一台-4TEC 直流万用表一只 器件,则需要一台ISP)ispLSI1032。采用集成电路建议使用ISP芯片(一片 作设计、编程和下载使用。ispEXPERT)机运行设计自动化软件(例如PC 总体设计思路(描述指令系统,给数据通路) 条机器指令。实验设计中采用12采用与模型计算机相同的指令系统,即 条指令93条机器指令,只保留该指令系统的子集:去掉中断指令后的。采用的数据通路和微程序控制器方案相同。 ·数据通路图和数据通路控制信号 DBUS

CINS S2T4CEL#CER端口指令口端数据S1ALUALU_BUS LRW(T3)口端A口端BS0RAM LDAR1(T4) LDDR1(T3)LDDR2(T3)AR1_INC LDAR2(T2)AR1AR2DR2DR1M3MUX3M1M2MUX2MUX1DBUS LDPC(T4)RS_BUS#IAR_BUS#PC PC_ADD LDIAR IAR ALU2PC_INCRD0、RS0RD1、RS1端口B端口A RF WR0、 WR1WRD(T2)LDR4(T2)R4LDER(T4)ER M4MUX4DBUS SW_BUS#WR0、WR1RD0RD1、RS0、RS1控SW7—SW0制器控制..LDIR(T4)信IR.INTQ、C号 图4数据通路总体图2. 控制器的设计思路 硬布线控制器能够实现控制功能,关键在于它的组合逻辑译码电路。译码 电路的任务就是将一系列有关指令、时序等的输入信号,转化为一个个控制信号,输出到各执行部件中。 根据硬布线控制器的基本原理,针对每个控制信号S,可以列出它的译码

结构设计常用数据表格

建筑结构安全等级 2 纵向受力钢筋混凝土保护层最小厚度(mm) 不同根数钢筋计算截面面积(mm2)

板宽1000mm内各种钢筋间距时钢筋截面面积表(mm2) 每米箍筋实配面积 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中纵向受力钢筋的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柱全部纵向受力钢筋最小配筋百分率(%)

框架梁纵向受拉钢筋的最小配筋白分率(%) 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配箍特征值λν(ρν=λνf/f)

受弯构件挠度限值 注:1 表中lo为构件的计算跨度; 2 表中括号内的数值适用于使用上对挠度有较高要求的构件; 3 如果构件制作时预先起拱,且使用上也允许,则在验算挠度时,可将计算所得的挠度值减去起拱值;对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尚可减去预加力所产生的反拱值; 4 计算悬臂构件的挠度限值时,其计算跨度lo按实际悬臂长度的2倍取用。

注: 1 表中的规定适用于采用热轧钢筋的钢筋混凝土构件和采用预应力钢丝、钢绞线及热处理钢筋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当采用其他类别的钢丝或钢筋时,其裂缝控制要求可按专门标准确定; 2 对处于年平均相对湿度小于60%地区一类环境下的受弯构件,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可采用括号内的数值; 3 在一类环境下,对钢筋混凝土屋架、托架及需作疲劳验算的吊车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2mm;对钢筋混凝土屋面梁和托梁,其最大裂缝宽度限值应取为0.3mm; 4 在一类环境下,对预应力混凝土屋面梁、托梁、屋架、托架、屋面板和楼板,应按二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在一类和二类环境下,对需作疲劳验算的须应力混凝土吊车梁,应按一级裂缝控制等级进行验算; 5 表中规定的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裂缝控制等级和最大裂缝宽度限值仅适用于正截面的验算;预应力混凝土构件的斜截面裂缝控制验算应符合本规范第8章的要求; 6 对于烟囱、筒仓和处于液体压力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 7 对于处于四、五类环境下的结构构件,其裂缝控制要求应符合专门标准的有关规定; 8 表中的最大裂缝宽度限值用于验算荷载作用引起的最大裂缝宽度。 梁内钢筋排成一排时的钢筋最多根数

结构专业设计要求及控制要点(结构必备)

90(一)住宅结构设计控制要点 原则:经济、合理、安全、优化 一.选用的标准图集及技术措施: 为统一出图的质量,建议采用以下标准图集、技术措施: 1.《混凝士结构施工图平面整体表示方法制图规则与构造详图(现浇混凝士框架、剪力墙、框架-剪力墙、框支 剪力墙结构)》03G101-1。 2.《2003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结构》。 3.《广东省住宅工程质量通病防治技术措施二十条》。 二.设计单位注意事项: 1.从方案到施工图设计,设计单位需向甲方提供各专业至少3次以上过程文件(以图形、表格或文字方式),时间为方案确定、初步设计提交正式文件前、施工图设计提交正式文件前,结构专业提供的内容包括:1)分析与设计参数定义; 2)设计荷载取值; 3)结构计算的总体控制要求; 4)基础选型(内附基础埋深的相对标高和对应的绝对标高以及室外地坪的原貌、标高和设计绝对标高); 5)地下室及上部结构的结构布置方案(包括各层竖向、水平构件的定位、截面尺寸和主要连接节点构造大样、阁楼及坡屋面结构布置方案); 6)地下室底板和顶板的结构找坡(排水)方案(要求地下室各部位地坪特殊标高处注明结构标高与建筑标高的 关系)、后浇带(包括底板、顶板和外墙、楼盖等部位)布置方案、地下室层高、各设备用房(如发电机房、高低压配电房等)的层高和净高要求、上部结构层高要求等结构技术过程文件,供甲方掌握和确认。 以在结构安全的基础上合理、经济和优化设计,取得良好的技术经济指标。 2.项目组各结构设计人员应始终保持技术措施、设计概念的一致性:在结构布置、构件选型、材料选用以及构造 做法等结构技术措施上应协调一致,避免差异,否则必然造成施工成本及设计工程量增加。 3.设计单位需及时协助政府有关职能部门完成本工程的设计审查。施工图审查合格后需向甲方提供各专业施工图 最终版电子文件一份,并协助施工单位完成本工程的竣工图设计。 4.地质勘察成果涉及的技术指标如钻孔深度、抗浮水位(标高)、场地地震动参数、安全性评价等内容及要求需 经设计单位确认或补充。 5.施工图设计前,设计单位需书面提供楼面活载取值供甲方确认。 三.基础设计 1.根据结构状况(结构类型、柱网、荷载、有无地下室)、地质条件(地层分布、岩土物理力学指标、地下水、 地震情况)、施工条件(场地周围环境、地方污染限制、当地施工机械、施工技术条件)三个方面从技术上初步确定二个比较适合的方案: 1)基础形式的选择次序:扩展地基→高强预应力管桩基础→人工挖孔灌注桩基础→钻(冲)孔灌注桩基础→筏板基础; 2)常用桩基础选型原则:高强砼预应力管桩→人工挖孔(混凝土护壁)→钻(冲)孔(泥浆护壁,水下灌砼); 3)高强砼预应力管桩施工选择次序:锤击→静压; 4)对高层建筑≥18层,预应力管桩优先选用大直径Φ500、Φ600。 2.设计时应对初定的二个基础方案进行经济比较,包括桩、承台、工期和施工现场的影响。对预应力管桩基础, 应增加比较大直径与次直径情况下的桩与承台造价。 3.选择一个技术可靠、经济性好、工期合理的方案呈报批准后,进行基础施工图设计。 4.对场地复杂或大面积楼盘的基础设计,应根据岩土分布,在满足沉降等设计要求的情况下,分块(分栋)采取 适用的基础形式、桩径,以节约造价及满足工期要求。 5.采用桩基础时,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及R a的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 1)竖向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在轴心竖向力Q k作用下:Q k≤R a,在偏心竖向力Q ikmax作用下,尚应满足Q ikmax≤1.2R a; 2)竖向荷载与风荷载效应标准组合: 在轴向竖向力Q k作用下Q k≤1.2R a,在偏心竖向力Q ikmax作用下,尚应满足Q ikmax≤1.3R a; 3)竖向荷载与地震作用效应标准组合: 在轴心竖向力Q k作用下Q k≤1.25R a,在偏心竖向力Q ikmax作用下,尚应满足Q ikmax≤1.5R a; 设计时应按满足第1)条要求后,进行第2)、3)条验算,同时除按地基岩土条件确定单桩竖向承载力特征值R a外,桩身尚应满足截面承载力设计值的要求。 6.对高强砼预应力管桩: 1 2)对非抗拔桩,可利用桩的纵向钢筋或另加插筋锚入承台,两者无特殊情况不应同时采用; 3)对管桩承台,底筋50%上弯即可; 4)采用高强混凝土预应力管桩(PHC,桩身混凝土强度等级C80)基础时,如无特殊要求,应采用A型管桩;5)设计中应明确管桩节间的焊接(满焊)要求(尤其对抗拔桩,否则按最后一节管桩计算抗拔力),并注明壁厚、桩尖构造等; 6)桩顶与承台的连接须区分抗拔与非抗拔的要求; 7)根据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 15-31-2003第10.3.3条规定,桩顶嵌入设有混凝土垫层的承台的长度为50mm即可; 8)对预应力管桩基础,要求提供静压和锤击两种工艺标准; 9)对先开挖后打桩的施工顺序,若施工中桩顶标高低于设计标高时要求提供桩顶接驳大样; 10)对采用管桩基础的地下室,其外墙中的单层柱子以单柱单桩为宜,同时可在外墙的拐角处视墙体跨度大小情况布置一管桩; 7.灌注桩的配筋率为0.2~0.65%。地质条件差,桩径小取大值,地质条件好,桩径大取小值。 8. 基础(地下室)的埋深设计: 1)根据广东省《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J15-31-2003第 6.1条以及国标《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第5.1.2、5.1.3条规定,在满足地基稳定和变形要求的前提下,基础宜浅埋。对桩基础,其埋置深度取建筑物高度的1/20。此外还应比较场地地貌的原始标高与设计标高的关系,以确定填土或挖土两者对基础埋深不同的处理要求; 2)由于塔楼基础(承台)与底板结合,设置在同一标高平面,有更好的基础整体性,受力传递明确,同时避免出现延性差的小剪跨比剪力墙(柱),亦简化施工工序有利于保证施工质量,故高层结构在有地下室的塔楼基础(承台)与底板应取同一标高(无地下室部分按第1)条设计; 9.电梯井剪力墙基础与地下室底板不能一次浇筑时应处理好施工缝问题:电梯底坑井壁与电梯基础不能同时浇筑 时建议于基础以上300mm处增设止水钢板(厚度3mm,宽300mm)。 注:电梯底坑井壁与基础不允许以“采取扩宽至基础边的做法”来达至一次浇筑。 10.对‘T’形或‘I’形墙柱截面,有条件的尽量设置三角形、矩形或菱形基础以增强基础的纠偏能力,避免设 置‘T’形或‘I’形基础。 11.对桩基承台,除单桩、双桩、两柱(或多柱)联合承台、电梯承台以及体积超过15m3的桩基承台需要设置面 层构造钢筋外,其余承台一律不需设置。当基础面与地下室底板面标高一致时,底板面的贯通筋应视为基础面层的附加构造筋。 六.结构选型 1.本工程为32F或33F高层住宅,建议采用剪力墙(局部短肢剪力墙,但其面积<50%,抗倾覆弯矩<40%)结构,电梯井应根据计算需要设置剪力墙; 2.地下室顶板:本工程地下室层高为 3.2米,需要采用预应力平板结构形式,该层梁板选用C35混凝土。七.塔楼平面布置原则

经验分享 供应链管理8大关键指标!

经验分享供应链管理8大关键指标! 企业在进行供应链管理的优化和革新时,首先必须明确未来新供应链体系下各主要业务指标的,要使供应链的优化和改革有目标、有方向,做到有的放矢。下面跟大家聊聊供应链管理8大关键指标。 (一) 产销率指标工业产品销售率(产销率)是指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已经销售的产品总量与可供销售的工业产品总量之比,它反映工业产,反之则小。企业供应链产销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各节点已销售出去的产品和已生产的产品数量的比值。产销率=一定时期内供应链某节点已销售产品数/一定时期内供应链该节点已生产产品数该指标可反映供应链各节点在一定时期内的产销经营状况、供应链资源(包括人、财、物、信息等)有效利用程度、供应链库存水平。该指标值越接近1,说明供应链节点的资源利用程度和成品库存越小。(二) 产需率指标产需率是与产销率密切相关的一个指标,它从另一个角度衡量了供应链系统的整体运营状况。产需率是指在一定时间内,企业供应链各节点已生产的产品数(或提供的服务)与其下游节点(或用户)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量的比值,即:产需率指标=一定时期内某节点已生产的产品数(或提供的服务)/一定时期内下游节点对该产品(或服务)的需求数该指标反映供应链各

节点间的供需关系。产需率越接近1,说明上下游节点间的供需关系协调,准时交货率高,反之则说明上下游节点间的准时交货率低或综合管理水平较低。根据企业管理中的“木桶原理”,在实际评价中,我们可以选取“木桶”中最短的那块“木板”即产需率最低的节点的产需率作为企业供应链产需率总体评价的指标值。(三) 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指标供应链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是指供应链各节点产品出产(或服务)的出产节拍或出产间隔时间。该指标可反映各节点对其下游节点需求的响应程度。循环期越短,说明该节点对其下游节点的快速响应性越好。在实际评价中,我们可以以各节点的循环期总值或循环期最长的节点指标值作为 整个供应链的产品出产(或服务)循环期。(四) 供应链总运营成本指标供应链总运营成本包括供应链通讯成本、各物料、在制品、成品库存费用、各节点内外部运输总费用等。反映的是供应链的运营效率。(五) 库存周转率库存周转率是指某时间段的出库总金额(总数量)与该时间段库存平均金额(或数量)的比。是指在一定期间(一年或半年)库存周转的速度。提高库存周转率对于加快资金周转,提高资金利用率和变现能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库存周转率考核的目的在于从财务的角度计划预测整个公司的现金流,从而考核整个公司的需求与供应链运作水平。库存周转率的计算公式,实际评价中可用如下公式进行计算:库存周转率=(使用数

常用建筑结构设计软件比较

常用结构软件比较 本人在设计院工作,有机会接触多个结构计算软件,加上自己也喜欢研究软件,故对各种软件的优缺点有一定的了解。现在根据自己的使用体会,从设计人员的角度对各个软件作一个评价,请各位同行指正。本文仅限于混凝土结构计算程序。 目前的结构计算程序主要有:PKPM系列(TAT、SATWE)、TBSA系列(TBSA、TBWE、TBSAP)、BSCW、GSCAD、 SAP系列。其他一些结构计算程序如ETABS等,虽然功能强大,且在国外也相当流行,但国内实际上使用的不多,故不做详细讨论。 一、结构计算程序的分析与比较 1、结构主体计算程序的模型与优缺点 从主体计算程序所采用的模型单元来说 TAT和TBSA属于结构空间分析的第一代程序,其构件均采用空间杆系单元,其中梁、柱均采用简化的空间杆单元,剪力墙则采用空间薄壁杆单元。在形成单刚后再加入刚性楼板的位移协调矩阵,引入了楼板无限刚性假设,大大减少了结构自由度。 SATWE、TBWE和TBSAP在此基础上加入了墙元,SATWE和TBSAP还加入了楼板分块刚性假设与弹性楼板假设,更能适应复杂的结构。SATWE提供了梁元、等截面圆弧形曲梁单元、柱元、杆元、墙元、弹性楼板单元(包括三角形和矩形薄壳单元、四节点等参薄壳单元)和厚板单元(包括三角形厚板单元和四节点等参厚板单元)。另外,通过与JCCAD的联合,还能实现基础-上部结构的整体协同计算。TBSAP提供的单元除了常用的杆单元、梁柱单元外,还提供了用以计算板的四边形或三角形壳元、墙元、用以计算厚板转换层的八节点四十八自由度三维元、广义单元(包括罚单元与集中单元),以及进行基础计算用的弹性地基梁单元、弹性地基柱单元(桩元)、三角形或四边形弹性地基板单元和地基土元。TBSAP可以对结构进行基础-上部结构-楼板的整体联算。 从计算准确性的角度来说 SAP84是最为精确的,其单元类型非常丰富,而且能够对结构进行静力、动力等多种计算。最为关键的是,使用SAP84时能根据结构的实际情况进行单元划分,其计算模型是最为接近实际结构。 BSCW和GSCAD的情况比较特殊,严格说来这两个程序均是前后处理工具,其开发者并没有进行结构计算程序的开发。但BSCW与其计算程序一起出售,因此有必要提一下。BSCW一直是使用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的一个框剪结构计算软件,这个程序应属于空间协同分析程序,即结构计算的第二代程序(第一代为平面分析,第二代为空间协同,第三代为空间分析)。GSCAD则可以选择生成SS、TBSA、TAT或是SSW的计算数据。SS和SSW均是广东省建筑设计研究院开发的,其中SS采用空间杆系模型,与TBSA、TAT属于同一类软件;而SSW根据其软件说明来看也具有墙元,但不清楚其墙元的类型,而且此程序目前尚未通过鉴定。 薄壁杆件模型的缺点是: 1、没有考虑剪力墙的剪切变形。 2、变形不协调。 当结构模型中出现拐角刚域时,截面的翘曲自由度(对应的杆端力为双力矩)不连续,造成误差。另外由于此模型假定薄壁杆件的断面保持平截面,实际上忽略了各墙肢的次要变形,增大了结构刚度。同一薄壁杆墙肢数越多,刚度增加越大;薄壁杆越多,刚度增加越大。但另一方面,对于剪力墙上的洞口,空间杆系程序只能作为梁进行分析,将实际结构中连梁对墙肢的一段连续约束简化为点约束,削弱了结构刚度。连梁越高,则削弱越大;连梁越多,则削弱越大。所以计算时对实际结构的刚度是增大还是削弱要看墙肢与连梁的比例。 杆单元点接触传力与变形的特点使TBSA、TAT等计算结构转换层时误差较大。因为从实

结构限额设计控制指标(版)

地产集团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标 地产集团研发中心 二〇一五年四月一日

目录 一、总则................................................ 错误!未定义书签。 二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标说明 ............................. 错误!未定义书签。三、附表.. (6) 附表A:钢筋和混凝土含量统计表 \ 一、总则 编制目的:加强结构专业设计管理,做好限额设计和成本控制工作。 编制时间:2015年4月 主编单位:地产集团研发中心 使用说明:1. 项目结构材料用量指标(包括钢筋和混凝土)均不得大于本限额控制值。各项目完成施工图预算统计后,按《钢筋和混凝土含量统计表》(见附表A)的要求统 计、上报。 2. 在结构方案定案与扩初设计之间,由设计院编写项目《结构统一技术措施》, 经集团工程、地区公司设计管理部评审后,进行结构限额设计。 3. 本标准由地产集团研发中心负责管理和条文解释。 制订依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12)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GB/T50353-2013)

二、结构设计限额控制指标使用说明 1.结构材料用量指标计算规则为:计算范围内相应结构材料(包含梁、板、柱及女儿墙、 拉板、凸窗板、空调板等(除构造柱、过梁、砌体拉筋、室外楼梯等二次构造)的钢筋(G)和混凝土(V))用量除以计算范围内的“建筑面积”(M),即钢筋用量指标=G/M(kg/m2),混凝土用量指标=V/M(m3/m2)。 2.统计结构材料用量指标所用的“建筑面积”为成本计算方式采用的《建筑工程建筑面积 计算规范》GB/T50353-2013为准,其与建筑设计计算方式的规划面积主要差异处如下: 3.当项目存在留给装修加层的两层高房间面积(M7)时,钢材用量计算规则为:

cpu控制器的设计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 课程设计报告 题目:CPU控制器设计 院(系):信息科学与工程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顾兵 20 15 年 06 月 15 日至20 15 年 06 月 26 日 华中科技大学武昌分校制

计算机组成与结构课程设计任务书

目录 目录 (i) 1需求与总体设计 (1) 1.1设计任务及功能要求 (1) 1.1.1设计任务 (1) 1.1.2功能要求 (1) 1.2总体设计 (1) 1.2.1总体设计原理 (1) 1.2.2总体设计说明 (1) 1.3总体框图 (2) 2详细设计与实现 (3) 2.1方案设计与实现 (3) 2.1.1输入与输出逻辑图 (3) 2.1.2指令与控制信号真值表 (3) 2.1.3控制器设计思路流程图 (4) 2.2指令分析及逻辑电路图 (4) 2.2.1 R-type型指令 (4) 2.2.2 Ori指令 (5) 2.2.3 lw指令 (6) 2.2.4 sw指令 (7) 2.2.5 branch指令 (7)

2.2.6 Jump指令 (8) 2.2.7逻辑电路图 (9) 2.3 VHDL代码分析及实现 (10) 2.3.1代码分析 (10) 2.3.2代码实现 (11) 3电路仿真调试 (14) 3.1代码仿真 (14) 3.2功能仿真及调试 (14) 总结 (17) 参考文献 (18)

1需求与总体设计 1.1设计任务及功能要求 1.1.1设计任务 通过对CPU的工作原理和逻辑功能的理解,运用VHDL硬件描述语言实现能支持基本指令的单时钟控制器设计,采用QUARTUS II软件设计仿真和调试完成。 1.1.2功能要求 1.运用VHDL实现能支持基本指令的单时钟控制器设计与调试。 1>实现能够执行R类型、ori、addiu、lw、sw、beg以及jump指令的单时钟控制器使其能够支持基本的指令。 2>实现cpu的控制。 2.采用QUARTUS II软件设计仿真和调试完成。 1.2总体设计 1.2.1总体设计原理 CPU每次从存储器读取一条指令后,PC指针指向正在取值的指令并存放到指令寄存器IR中,IR将指令送到控制器,控制器对指令进行译码,判断指令类型,从而生成相应指令对应的的数据通路控制信号,指挥整个CPU的运转。 控制单元主要包含一个指令译码器,输入的是指令操作码op(R-型指令还包括功能码func),输出的是控制信号。所以,控制单元的设计过程如下。 1>根据每条指令的功能,分析控制信号的取值,并在表中列出。 2>根据列出的指令和控制信号的关系,写出每个控制信号的逻辑表达式。 1.2.2总体设计说明 1)指令格式如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