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是由文化素养引申而来的。素养和素质含义接近,但素

养与素质相比更强

调后天修习涵养的作用,即学习提高的重要性。那么,科学素养都

包括哪些内容?如何

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了科学素养呢?这个问题与科学素养的发展现

状密切相关。然而,

由于人们处于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受教育的程度不同、经济发展

状况和生产力发展水

平不同、关注的重点和研究领域不同,因而对科学素养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也

不尽相同。

1、国外研究状况

“最早尝试给“科学素养”下定义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科

学教育专家赫德(Hurd)。1956年,他在其撰写的《科学素养:对于美国学校

的意义》

一文中使用“科学素养”来描述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科学的理解和运用,这

也是把科学

素养真正引入基础教育的开始。

20世纪50、60年代,科学教育的内容仅仅是学习科学概念和科学知识,赫德

提出

的科学素养教育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20世纪70年代,人们开始认识到科学素养理念在科学教育中的重要价值。众

多学

者开始阐释、丰富科学素养的内容。1970年,赫德用“科学启蒙”这个词语,

对科学素

养的概念进行描述。他认为,培养一个启蒙的市民是科学教学广义的目的,

他能够使用

科学的智力资源去生产一个有利于人类发展的环境。1974年,肖瓦尔特

(V.M.Showalter)

在总结50年代末到70年代初关于科学素养的文献后,对具有科学素养的人

提出了一个

描述性定义:“了解科学知识的本质;在和环境交流时,能准确运用合适的科

学概念、

原理、定律和理论;采用科学的方法解决问题,作出决策,增进对世界的了

解;和世界

打交道的方式和科学原则一致;明白并接受科学、技术、社会之间的相关性;对世界有

更丰富、生动和正面的看法;具有许多和科学技术密切相关的实用技能。”[1]这一时期,

科学素养的基本理念已被众多学者所接受,而且对它的研究也不仅限于内容的讨论,而

是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和立场去研究科学素养的理论基础和未来走向等。20世纪80年代,科学素养的理念已经深入人心,对它的讨论也越来越活跃,其中

影响最大的是美国科学素养国际发展中心主任米勒(Miller)的阐述,他从概念和经验

-3-角度审视了科学素养概念的定义和内涵,提出了科学素养概念的三维模型,“它包括三

个维度:对科学原理和方法(即科学本质)的理解;对重要科学术语和概念(即科学知

识)的理解;对科技的社会影响的意识和理解。”[2]他将科学素养的定义概括为:“在

某个社会中为满足一些角色功能所需要的基本可以接受的知识和技能水平。”

[3]80年代

对于科学素养的研究已经不仅仅是理论层面的讨论与研究,而是贯彻到教育政策的实施

中。其中一个明显的趋势就是出现了大量的综合化科学课程,虽然具体的科学课程千差

万别,但科学素养理念已经得到充分反映。

20世纪90年代至今,科学素养已经超越科学教育本身,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

90

年代初,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发起了旨在提高全体公民的科学和技术素养的“2000+计

划”。90年代中期,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的诞生把科学素养教育推向了一个新的

高潮。2006年,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对科学素养进行的第三次评价中,对科学素养进行

了与时俱进的描述,科学素养的内容也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认识的深入而不断的丰富和发

展。

综上所述,科学素养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具有动态性和发展性的特点。不同时期

对科学素养的理解和重视程度均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发展,科学素养的内涵也在不断

地发展,但科学素养的核心内容是基本一致的。科学素养应该包括科学知识和技能、科

学过程和方法、对科学本质的理解、科学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等

方面。

2、国内研究状况

中国关于科学素养理念的形成过程与西方国家不同。西方国家关于科学素养的讨论

是由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引起的。中国是在确立建设社会主义小康社会的目标之后,意识

到国民的科学素养对实现这一目标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借鉴西方国家关于科学

素养的理念,逐步形成了自己对于科学素养的认识并逐渐认识到国民科学素养是国民素

质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6年3月,国务院印发《全国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

年),通过该纲要的实施,到2010年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较大发展,公民科

学素养明显提高,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世纪80年代末的水平;到2020年,我国

的科学技术教育、传播与普及有长足发展,形成比较完善的公民科学素养建设的组织实

施、基础设施、条件保障,检测评估等体系,公民科学素质在整体上有大幅度的提高,

达到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1世纪初的水平。

我国在公民科学素养建设上坚持不懈的努力,使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有了大幅度的

提高,但由于我国科学素养建设起步较晚,人口众多,文化多元,因此,我国公民的科

学素养建设仍有很长的路要走,而对于社会的未来人——学生,提高他们的科学素养更

有特别的意义。

-

“科学素养”或“科学素质”,是“scientific literacy”两种不同译法,我国学术

性或政策性文献中分别使用,没有实质上的差别。本文所讲的“科学”是对客观事物正

确认识和理解的知识体系,是自然科学。《语言学辞典》里解释,“素”是“平常”,“养”

是养成、修养,“素养”就是长期以来逐步形成的养成或修养。“科学素养”指人们长期

在科学方面逐步形成的养成或修养,其概念是动态发展、理解多元化、渐进的。

追溯科学素养理论历史,自从著名教育改革家、原哈佛大学校长科南特1952年在

《科学中的普通教育》提出“科学素养”以来,国内外有关科学素养概念内涵、结构模

型的探讨与争论持续至今:(1)上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在著名的《2061计划》中对

科学素养的定义为:“熟悉自然界;尊重自然界的统一性;懂得科学、数学和技术相互

依赖的一些重要方法;了解科学的一些重大概念和原理;有科学思维的能力;认识到科

学、数学和技术是人类共同的事业,认识它们的长处和局限性。同时,还应该能够运用

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处理个人和社会问题[11]。”(2)国际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

在2006年国际学生评价项目PISA中对科学素养进行了描述:“科学素养是一种能力,能

够运用科学知识来发现问题、得出有证据支持的结论,以便有助于对自然界和人类活动

对其造成的影响的理解和决策[12]。”(3)我国《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指出“公

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一般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树立科学

思想,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13]。”

尽管学术界尚存诸多争论,但科学素养的核心内涵,

即具备与科学有关的知识、能力、思维习惯的修养,能正确认识“科学是什么”(概念、

原理和理论),“科学怎么样”(科学的过程),“科学为什么”(科学的本质),“科学怎么

办”(科学、技术、社会的关系)等内容,已成为人们的共识。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

目前国际所采用的科学素养的基准是由国际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哥科

学院副院长米勒(Miller)教授提出的科学素养的三个基本标准:一是对科学术语和基

本概念的基本理解;二是对科学研究方法和过程的基本理解;三是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

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理解[14]。他的这一观点目前在国际上基本得到普遍认同,并

成为我国及其他许多国家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理论依据。根据测试指标和评估体系,达到

这三个基本标准就被认为具备了基本的科学素养水平。

2.科学素养的相关研究综述

(1)科学素养的概念

科学素养在英文中有两种表述:Scientific Literacy和Science Literacy。Scientific Literacy指的是一种长期沉淀下来的习惯、素养,是一种内在的品质,其

重点在于对科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Science Literacy

指的是一种短期的实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知识和方法,它的重点在于获得知识、

技能而非抽象的批判精神和科学的思维习惯。

[29]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社会信仰、

社会传统、意识形态等存在差异,科学技术传播的方式也不一样,因此,世界上不存在

适用于所有国家公众的统一的科学素养的标准,同时,科学素养的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

发展而变化的。科学素养最早由美国学者P.D.赫德在《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

义》中提出,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是基于科学技术高速发展及其给人

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巨大影响而提出的。

[30]

1980年,美国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权威人士R.E.雅格在《科学、技术、社会、科

学教育在综合中的趋向》的文章中,提出“有科学素养的人”,主要从科学、技术、社会的角度来解释科学素养。

1985年,美国启动“2061计划”,这是一个面向21世纪,致力于科学知识普及的

中小学课程改革工程。对“科学上有素养的人”下的定义是:“认识科学、数学和技术

是具有力量和局限的、相互依赖的人类事业;理解科学的关键概念和原理,熟悉自然世

界并认识它的多样性和统一性;为个人和社会目的而使用科学知识和思维的科学方法。”

其焦点在于科学世界、探究的科学方法、科学事业的性质、数学和数学过程的特征、科

学和技术间的联系,技术自身的原理以及技术与社会间的联系。

[31]

1996年,美国发布“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对科学素养的定义是:“为个人决策,参

与市民的和文化的事务以及经济生产力需要的知识和科学概念的理解及过程。”

[32]

目前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科学素养的含义是由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

芝加哥科学院副院长乔.D.米勒教授提出的,他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至少应该包括三

个方面的内容: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

法有所了解,具备科学的思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判断某种说法在什么条件下才有

可能成立;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广泛影响,能够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

中出现的科技问题做出合理的反应。

[33]

从以上对科学素养的概念分析可以看出,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对科学素养的表述

尽管侧重有所不同,但其核心因素有着共同之处,即:对科学技术的理解,包括理解科

学技术的性质、概念、原理、过程;对STS(科学、技术、社会)三者关系的理解;科

学的精神和态度;运用科学方法的能力、判断和决策的能力、与他人合作交流的能力、

自我补充和继续学习的能力。

在英文中,若仅就字面意义而言,seientifieliteraey和seieneeliteraey均与“科学素养”相对应,然而,这两个词在含义上是有差异的。简而言之,scientific literacy指的是一种长期积淀下来的习惯、素养,是一种内在品质,其重点在于对待科

学的态度,观察和思考问题的科学性以及批判精神。而SCienCeliteraCy指的是一种短

期的实用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知识和办法。因此,它的重点在于获得知识、技能

而非抽象的批判精神和科学的思维习惯(MaienSCheinetal,1999)。与中文“科学素养”

含义对应的,通常指SCientificliteracy,但我们将看到,由于科学素养是一个有多个

方面含义的语汇(我们称之为多维度,即mu1ti一dimensional),因此,现在的科学素养概

念,通常也就包括了:CienCeliteraCy所指的内容t习。

一科学素养的涵义

现代素养观认为,人的素养是人的先天察性与后天沉淀个体内化的有机结合,是人们的潜在力量的重要标志。人的科学素养、道德素养、审美素养与

生存素养是人的社会素养的四大支柱,是人在与自然界、与社会和谐发展、共

同前进中追求真理、探索未来、创造世界的基本要素,其中科学素养则是这一

要素的核心和基础。

如美国著名学者

米勒认为“科学素养能够定义为对于科学技术具有读写的能力。”国际经济

合作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作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作出决定的能力”。OECD还认为:“科学素养包括运用科学基本观点理解自然世界并能作出相应决定的能力。科学素养还包括能够认识科学问题,使用证据作

出科学结论并就结论与他人进行交流的能力”。而我国多数学者认为“科学

素养是以正规教育为基础,通过日常学习和媒体等多种渠道所提供的信息而逐步积累形成的对科学技术的理解能力”。

二.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

目前对于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也存在着各种表述。像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提出:“科学素养”应由科学知识、科研过程、科学对社

会的作用三方面构成。欧盟国家科学素养调查领导人J.社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构成即: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研机构功能等

组成。而世界各国对科学素养的组成部分普遍认为是指:科学术语和科学基

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本观点,科学的探究过程,科学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科学学术研究团体的组织功能。我国学者根据国内科学教育课程的改革,也提出了许多关于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的表述。如有的学者提出科学素养由哲学、心理、认知三个层面组成:1.哲学层面,指科学观念即科技价值观;2.心理层面,指由科学精神(包括等组成;;3.认知层面,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实践能力。另外有的学者提出科学素养基本要素为::1.科学知识与技能;2.科学方法与能力;3.科学

行为与习惯:4.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关于科学素养的涵义和基本要素都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可结合当代社会科技教育的水平和国际潮流提出相对合理的基本符合时代特点的表述。目前我国较为公认的一种表述是将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分为:

1.科学知识与技能

科学知识是各种知识的汇总,包括科学理论知识、科技应用知识及各种科学信息。科学技能是主体在己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经练习形成的完成某项

科学任务所采取的活动方式。

2.科学方法与能力

科学方法是人们在科学研究中所遵循的途径和所运用的各种方法和手段的总称。它是人们揭示客观世界奥秘、获得新知识、探索真理的工具。科学方法通常指各个科学部门中较为通用的一般科学方法,其中包括观察方法、实验方法、调查方法、测量方法等获取经验材料或科学事实的一般方法,还包

括分析、综合、归纳、演绎、类比等逻辑方法以及假设方法、思想实验、理

想化方法等。

3.科学精神、态度与价值观

科学精神是在对科学真理探索的过程中,在对科学本质的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推动科学进步的价值观和心理取向。科学精神主要表现为:怀疑精神、求真精神、创新精神等。

科学态度是通过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科学发展的整体把握而形成的科学信念与科学习惯。情感、态度、价值观,既是科学学习的动力因素,影响着学生对科学学习的投入、过程的效果,又是科学教育的目标。

⑧硕士学位论文

MASTER'S THESIS

4.科学行为习惯

科学行为习惯是科学素养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一般包括:

勤动脑探究的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科学的生活习惯与自然环境和谐共处的习惯。

科学知识与技能是构成和发展科学素养的基本要素,没有一定的科学事实作基础,科学素养就无从谈起;科学方法是科学素质的核心要素,即科学研究方法和科学学习方法的训练,科学的方法可以在更高的层次上有助于良好科学素养的养成;科学态度是科学素质的灵魂,体现的是对科学的关心和热爱,对科学的关注程度,是科学素质培养的人格要素;科学行为、习惯即科学素质的外在标志,通过主动参与体验、内化、外显等活动方式所形成的。由此可看出科学知识、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行为、习惯从不同侧面构成了人的科学素养。

1第一部分前言

第一章问题的提出

一、概念的界定

(一)科学素养的内涵及其发展

科学素养又称为科学素质,是当今国际科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目标。目前学术界对“科学

素质”尚无公认的确切定义,但有关科学素质的论述却有许多。科学素质(scientific literacy)

一词源自英文(literacy)。Literacy的原始含义主要有两层:一是指有学识,有学养,跟

学者有关;二是指能够阅读,能够书写,对象是一般的普通大众【徐学福,2001】。

目前国际社会所认同的科学素养的含义是由国际公众科学素养促进中心主任、美国芝加

哥科学院副院长https://www.360docs.net/doc/e317425682.html,le教授所提出的。他认为,公众的科学素养至少应该包括三个方

面的内容:①认识和理解一定的科学术语和概念的能力;②对科学研究的一般过程和方法有

所了解,具备科学的思维习惯,在日常生活中能够判断某种说法在什么条件下才有可能成立;

③全面正确地理解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广泛影响,能够对个人生活及社会生活中出现的科技

问题做出合理的反应【朱效民,1999】。

“科学素养”的理念早已蕴藉于科学教育思想与实践中。但这一概念是1952年美国著

名的教育改革家科南特在《科学中的普通教育》一书中才被明确地提出的,不过,科南特在

这里只把它当作一般术语使用,并没有进一步阐明它的意义。把科学素养这一概念当作科学

教育的一个重要论题来对待并加以倡导的是美国的著名教育家赫特(P.D.Hurd),它把科

学素养解释为对科学的理解及其对社会经验的应用。从此以后,科学素养这一概念就频繁出

现在科学教育文献中【丁邦平,2002】。

由于世界各国经济、文化、教育体制、教育思想、社会制度、宗教信仰、社会传统、意

识形态等的差异,科学技术传播的方式也不一样,因此,世界上不存在适用于所有国家公众

的统一的科学素养的标准,同时,科学素养的内涵也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变化的。20世

纪50年代,科学素养注重“概念性的知识”、“科学的本质”、“科学的伦理”。到60年代,“科学与社会”、“科学与技术”和“科学与人文”已扩充为科学素养的内涵【陈菊,2003】。

1996年,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颁发了《美国国家科学教育标准》,并对科学素养的概念和内

涵进行了描述性说明:“所谓有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和深谙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事务和文

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美]国家研究理事会著,戢守志、

今庆和、梁静敏等译,1999】。988年英国在国家理科课程目标中将“科学素质”界定如下:理解科学观念;建立科际联系;训练科学方法;理解科学对社会的贡献;理解科学对个人发展的贡献;认识科学的本质【郑长龙,于志民,2000】。1995年10月加拿大大西洋省编制的科学课程中认为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有6个特征(:1)

理解科学的性质、科学知识及技术的性质;(2)运用科学知识,运用认知和技术的技能对自

然界进行调查,解决问题和做出有见解的决定;(3)能够理解科学和技术的主要概念和原则;

(4)理解全球社会、经济和生态系统的相互依存;(5)具有科学的态度,并对科学技术持

正面态度;(6)对科学技术职业感兴趣,具有终身学习的习惯【王素,1999】。随着科学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尽管各国对科学素养的表述有所侧重,但是其核心的因

素还是共同的。如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提出“科学素质”应该由科学知识、

科研过程、科学对社会作用三大方面构成。我国大多学者提出大众科学素养应由四个方面组

成:(1)科学知识和技能;(2)科学探究(过程、方法与能力);(3)科学态度、情感与价

值观;(4)科学、技术与社会【蔡志凌,2004】。

[23]陈学清.大学生科技文化素质及其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9

[24]李荣华.对培养大学生创新素养的思考[J].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

育版),2009,(05):12-14

[25]李耀俊.国内大学生科学素质研究的文献状况分析[J].科学研究,2008,(S2):

72-75[26]李磊,王立丁.试论大学生科学素质的教育内涵及培养途径[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1):244-245

[27]唐斌.论STS教育的后现代意蕴[J].教育研究,2002,(05):74-77

[28]陈建新,罗文标,黄理稳.智慧在科学与哲学之间闪光[M].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29]华南理工大学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科学技术与社会发展研究[M].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

[30]朱铁群.培养科学精神是提升人学生创新素质的前提[J].当代青年研究, 2000,(05):10-12

[31]郭元婕.“科学素养”之概念辨析[J].比较教育研究,2004,(11):14-17

[32]郑礼平,韩雯琛.论大学生科学素质培养体系的建构[J].宁波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6):80-82

[33]孙莉玲.工科人才科学素质培养体系建构初探[J].煤炭高等教育,2006,(04):84-86

[34]彭利荣.大学生科学素质的现状及对策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08.

[35]李骏.昆明市农村公众科学素养状况分析及改进研究[D].浙江大学,2008.

[36]唐文佩.中国期刊网收录的科学素质文献状况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7,

(03):106-109

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摘要】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需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注重生物科学史,提高学生的科学思维和方法;引典激励,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要变革评价方式。 【关键词】培养加强注重引典变革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参加社会生活、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概念和科学探究能力,包括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新课标四大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 要想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教师须做到以下几点: 一、夯实基础知识,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 科学素养教育的第一特点在于其基础性,即使所有受教育者都具备一种最基本的学识、能力、思想和品质,发展和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基础在于掌握科学基础知识。因此,在教学中,应依照课标的要求,力求通过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学习主动性进行基础知识教育,通过“师生互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理解掌握生物科学知识。还应充分运用多媒体优势解决教学中难点,达到新课标要求的教学目的。比如,在学习“细胞减数分裂”这一节课时,可以通过设计三维动画来显示染色体有规律变化,并通过音频、

色彩的辅助,变抽象为直观,化静为动,学生感知鲜明,印象深刻,让学生在网络环境下,通过人机互动的手段获得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和思维的积极活动,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激发学生对学习科学知识倾注极大热情,形成对科学执着追求的意志品质。还要充分挖掘生物科学的成就在生活中运用的实例,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从而实现基础知识教育和培养学生良好科学品质(对科学的兴趣、情感、意志和作风)相统一。 二、加强实验教学,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 生物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科学。重视实验教学、培养探究创新实践能力是新课标的最大特点之一。 1、通过验证实验培养操作技能 科学技能是构成科学素养的另一个基础要素。新课标对此有明确要求,实验操作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和培养学生的生物学技能,也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一个重要手段。教学中,采用开放实验室、课内课外相结合的形式,加强实验操作,让学生多动手,多实践,从操作的角度培养学生的科学技能。并严格要求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科学观察、记录、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分析和解释实验中产生的现象或数据,得出符合实际的科学结论。 2、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创新能力

科学素养与科研方法(答案)

(一) 单选题 1. 作为一种理解性的阅读,它不仅要求深入地、正确地理解文献的精华部分,掌握作者的真实意图,而且还要求研究人员能够恰如其分地对文献予以评价,这是指()。(C) 精读 2. 追溯查找法也称()。(B) 参考文献查找法 3. 创立了形式逻辑体系的人是()。(C) 培根 4. 以科学方法为研究对象的学科被称为()。 (D) 科学方法论 5. 进行科研课题选题的时候要根据自己的特长选题,这里所谓特长,是指()。(B) 在科研方面所具有的优点 6. 下列哪项不属于文献的组成要素?(D) 历史发展的各个 时期相同 7. 《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颁布实施的第一年是指()年。(D) 2006 8. “This report contains ...,first, ... second, ...; finally,”是属于国际学术会议的哪一项常用语?(B) 导言语句 9. 生物与其生存环境之间相互作用的变化所导致的部分或整个生物群体遗传物质的一系列不可逆转的改变,这是指( )。 (B) 生物进化 10. 研究清代两大代表性传奇《长生殿》与《桃花扇》的异曲同工,即是一种()。(D)横向比较 11. 查阅建国后的报刊资料,可以利用()。(D) 《新华日报》 12. 科研的客观条件中,哪一项是最重要的条件?(D) 资料 13. 通过授予有限时间内的专有地位是指()。(A) 专利 14. 人从本质上讲,是()。 (A) 经济动物 15. 人的认识、意志、信念、自信、向往和理想、目标、气质、性格等个性心理特征的总称是指()。(D) 心理素质 16. 作为调整人与人之间、个人与集体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是指()。(A) 道德 17. 用字母符号表示未知数的值进行运算,求解各种代数方程是( )学的核心内容之一。 (C) 代数 18. 我国宋代著名学者()曾指出:“读书有疑,所有见,自不容不立论。其不立论者,只是读书不到疑处耳!”(D) 朱熹

测试一下你的科学素养

科学的素养 科学素养的英文名字叫做Scientific Literacy。对科学素养涵义的理解和表述与时代背景密切相关,所以目前还没有形成统一的、广泛认可的表述。针对社会公众的科学素养问题,以下为国际上几个有代表性的表述。 z国际经济合作组织(OECD)认为,科学素养是运用科学知识,确定问题和做出具有证据的结论,以便对自然世界和通过人类活动对自然世界的改变进行理解和做出 决定的能力; z国际学生科学素养测试大纲(PISA)中提出,科学素养的测试应该有三个方面组成:科学基本观念、学实践过程、科学场景,在测试范围上由科学知识、科学研究 的过程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三个方面组成; z美国学者米勒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相互关联的三部分组成: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和科学对社会的作用。具体来说就是,具有足够的可以阅读报刊上各种不同科学观 点的词汇量和理解科学技术术语的能力,理解科学探究过程的能力,关于科学技术 对人类生活和工作所产生的影响的认识能力; z欧盟国家科学素质调查的领导人J·杜兰特认为,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理解基本科学观点、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学研究机构的功能。 这些表述虽然很专业很到位,但对大部分读者来说,理解起来还是有相当难度的。让我们换一个轻松一点的话题:中国古代文学名著《西游记》中,猪八戒是怎么称呼孙悟空的? 猴哥!估计很多人会给出这样的回答。这是影视剧中最常用的称呼,很贴切、很直观,可翻遍《西游记》也找不到这个深入人心的称呼。猪八戒可以称孙悟空“哥”、“哥哥”,不高兴的时候称“猴子”,生气的时候还可以称“弼马温”,就是不能称“猴哥”。估计如果称“猴哥”,不仅猴子会生气,连唐僧都不答应。理由很简单,生活中可以“王哥”、“李哥”地称呼,但那是对朋友的称呼。王大妈可以容忍别家的孩子称她们家老大为“王哥”,但绝对不能容忍自己家老二称老大为“王哥”。 我不是研究文学的,因此也没有攻击影视剧导演的动机。为什么会读出这样一个怪异的问题?是习惯,一种在阅读科技文献过程中自然养成的阅读习惯。科技文献中,名词定义的准确性非常重要,阅读这些科技文献,对一些专用词汇的使用方式会变得更敏感,在阅读其他文字时,自然就会有挑剔的眼光。所以我个人对科学素养的理解是这样的:对于一种新观点、新知识、新方法,是否能够有足够专业的挑剔眼光,应该可以作为评

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学素养主要是指人们在认识自然和应用生物科学知识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内禀特质,包括人们所掌握的生物科学知识、技能和方法,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生物科学能力、科学观以及科学品质等方面。 生物课程能力目标中的发展科学探究能力包含哪些方面的要求? 提出问题尝试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或学习中发现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这些问题。描述已知科学知识与所发现问题的冲突所在。 作出假设应用已有知识,对问题的答案提出可能的设想。估计假设的可检验性。 制定计划拟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选出控制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实施计划进行观察、调查和实验。收集数据。评价数据的可靠性。 得出结论描述现象。处理数据。得出结论。 什么是课程资源?生物学科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途径? 一、建设目标 课程资源是指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课程的必要而直接的条件。高中课程资源建设的基本目标是: 1、学校的人力、物力和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动态课程资源基本满足普通高中课程实施的需求。 2、学校人力资源配置更为完善和优化,形成数量适当、结构合理的专兼职教师队伍。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和运用能力切实增强,并实现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对其它课程资源建设的有效带动。 3、学校图书馆、实验室、专用教室等各类教学场地、设施设备等的配置更为完备,使用更为充分,潜在的各类物力资源得到更为积极的挖掘和利用。 4、教材、教辅等教学素材得到科学、灵活地开发、加工和利用,以学科为单位的教学素材的建设与利用有效支持和保障课堂教学。 5、全省城乡间、区域内、校内外各种有利于课程实施的人力、物力资源得到有效挖掘、整合和利用,初步形成校内外有机结合的课程资源开发利用机制。 6、各级教育行政、教科研等部门对课程资源开发建设的规划、统筹、管理和指导作用充分发挥,建立起行之有效的课程资源开发、建设、利用、共享制度。 二、建设要求 1、教师队伍。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培养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骨干教师,建设一支适应课程改革发展需要,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高水平教师队伍。要根据课程要求,认真规划教师队伍建设工作,抓好薄弱学科和新增科目的教师队伍建设,保证所有学科必修模块有专任教师。对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选修模块的任课教师可采用校际共享的办法,提高选修模块的开设率和开设质量。通用技术课程选修模块教师可采取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职和高等院校或其它相关机构选聘共享的办法予以解决。各级师训部门要加大教师培训力度,不断提高教师对课程方案的理解程度和对新增内容的掌握程度。教研部门要加强教研培训和指导工作,不断提高教师课程实施的能力。高中学校要强化校本教研工作,以教师队伍素质提高为突破口,促进课程资源开发利用,切实服务课程实施。

附:关于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总体设计的思考

附:关于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总体设计的思考 (修订一稿) 《在科学探究活动中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合作研究》课题组* 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蔡正秋执笔 2002年5月16日 教育部制订的《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开卷明示:“从小必须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这是小学科学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可见它的重要性。 然而,科学素养的概念是什么?它的内涵是什么?如何进行调查?┄┄这些问题都有待于研究。我们认为,科学素养是一个复合概念,其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加强这方面的研究,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刻的意义。 我们在进行了大量的文献研究之后,又进行了反复的讨论,认为科学素养至少应涵盖情感态度价值观、科学探究方法和基本的科学知识三个维度。而每个维度又可分解为若干个调查指标,每个调查指标又应该采用多种的调查方法。 鉴于调查指标的复杂性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特征,我们归纳了20个具体指标,并对20个具体指标进行了概念界定,以便通过调查,全面地、客观地反映小学生科学素养的实际水平,以此作为下一步研究具体对策的依据。 一、小学三年级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的总体框架 注:1、本资料由武进市湖塘桥中心小学吴小江、常州师范二附小潘亚清、常州市盛毓度小学蒋钰、常州市博爱路小学自然组、常州市局前街小学自然组编写,由常州市教育局教研室蔡正秋修改统稿。 2、我们在进行小学生科学素养调查(问卷)总体设计的过程中,曾得到苏州大学心理学博士樊琪教授的指导,并得到武进市湖塘桥中心小学等单位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需要说明的是,这20个调查指标并不是具体的测试题,而是作为编制测试题时的参考。编制测试题同样是一个艰巨复杂的创造性劳动。如在调查学生的个性时,可以按科技、社会、文学、艺体、环境、学习、其他、未填等若干类设计填充题或别的题型。 二、各调查指标的具体概念界定 (一)科学探究 提出问题: ●能敏锐地从多个角度对周围观察到的现象或事物提出疑问,并对问题进行比较、评价和 筛选,从而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方向性问题或提出富有成效的研究活动的问题。 ●能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从新的角度针对已有的现象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 猜想与假设: ●能根据一定的科学知识或应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和对所观察到的新的科学事实及所要研 究的问题的规律或原因作出一种具有一定说服力的或与观察结果相一致的推测论断和假定性解释。 ●能对所提出的问题的结果和未来发展作出可能性预测。 ●能认识到不论哪一种科学设想和假设对某种现象的解释是要多么完美,但总是不断地进 行理验证、修改,甚至有可能会被抛弃。 制定计划: ●能根据假设对自己或小组提出的探究问题,提出进行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如解决问题 的策略、探究的步骤、方法,安排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实施的行动方案,并做出书面记录。 观察、实验、制作: 观察 ●能用各种感觉器官对自然界的事物,在自然条件下进行有目的、有计划的、细致的感知, 并用语言、文字或图表描述所观察到的事实的特征; ●能借助简单的工具(如测量工具)或实验手段对事物和现象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采集数 据,并作简单记录和整理; 实验 ●能根据研究课题规定的任务,利用专门的仪器、设备,对研究对象进行积极的干预、人 为地控制变量、变革或模拟研究对象,并会设计简单的实验报告、绘制简单的图表,进行操作、记录和整理事实; 制作 ●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选定原材料,设计简单的科学模型,制作带有创造性的科技作品。 测量: ●能设计并使用简单的测量仪器(工具),选择和应用恰如其分的标准或专用单位对现象或 物体的某些属性进行量化的操作、采集数据、记录整理,并会核定给定测量法的精确度。 搜集整理信息: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简述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 答:科学素养的四大要素是:一、科学兴趣(求知本能),即对科学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由此生发的亲近科学、体验科学、热爱科学的情感;二、科学方法(探究核心),即了解或把握认识客观事物的过程和程序,知道如何运用科学技术知识去尝试解决手头身边的问题;三、科学知识(概念核心),指对自然事物、自然现象和科学技术知识的理解;四、科学精神(理念行为),即对科学技术具有正确的价值判断,形成负责的学习态度,既勇于探究新知又能够实事求是,既敢于质疑、独立思考又乐于互助合作。 2、马铃薯、荸荠、蕃薯和萝卜,哪些是根,哪些是茎,为什么? 答:茎的特征是①有节和节间;②节上有叶或变态叶;③有芽。因此,在上述植物中,马铃薯和荸荠是茎,其中马铃薯是块茎,荸荠是球茎;蕃薯和萝卜虽然形状与马铃薯和荸荠差不多,但由于它们没有节和节间之分,也没有芽。所以蕃薯和萝卜是根,且都属于变态根。3、简述科学探究的实现途径。 答:科学探究的实现宜通过三条途径:①贯穿与教学、学习的全过程,不仅使学生进行探究活动,教师讲授中也要引发、引导学生的探索活动。把科探究渗透在整个科学课教学的全过程。②把科学探究作为教学的一个内容。③在各个主题中有活动建议,渗透和体现探究。4、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 答:教学中的引导,主要是指教师要创设各种条件、运用各种方法让学生去经历提问、发现、验证、分析解释、交流等探究过程。如: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多媒体、演示实验引导;通过提问引导;通过有效的结构材料引导;通过一起写下来归类、分析引导;试图解释引导;展示资料引导;鼓励提问引导;鼓励验证引导;赞赏特别办法引导等等。 (答题的教师可根据自己的经验与体会,灵活回答这个问题。) 5、如何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答:要准确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就要说清楚以下几个因素:物体的位置与参照物;运动的相对性;运动的方向和快慢;运动与时间的关系等。 6、简述冬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冬季星空主要的星座有仙后、英仙、金牛、御夫、双子、猎户、大犬、小犬等星座。冬季星空最为壮丽,冬季,是一年四季中亮星最多的季节。 7、可以根据哪些特征对物体或材料进行分类和排序? 答:对物体,可以根据大小、轻重、形状、颜色、冷热、沉浮、结构、所用材料等特征进行分类或排序;对材料,可以根据软硬程度、透明性、可溶性、吸水性、导热性、导电性、磁性、韧性、隔音能力等进行分类或排序。 8、简述秋季的主要星座和星空特点。 答:秋季星空出现的主要星座有:天琴、天鹅、仙女、飞马、仙后、天鹰、天蝎、人马、南鱼等星座。秋季的星空银河横跨天空,但亮星较少,像仙女座河外星系这样的深空天体却比比皆是。

小学科学素养题库2.doc

小学科学素养题库 2 实验题: 过滤实验的操作。 实验要点:四靠四低于 连续测量并融化成水的问题,并把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制成折线 统计图,并分析。 实验要点:测量温度的注意事项 制图的基本要求 分析要体现数字模型解释物理模型。 客观试题: 判断题。 华氏温度是选取氯化铵和冰水的混合物的温度为温度计的零 度,水沸腾的温度为100 度。() 解析:正确答案为“错”。华氏温度是选取氯化铵和冰水的混合 物的温度为温度计的零度,人体温度为温度计的100 度,把水银温度计从 0 度到 l00 度按水银的体积膨胀距离分成100 份,每一份为 1 华氏度,记作“1℉ ”。按照华氏温标,则水的冰点为32 ℉,沸点为 212 ℉ 。 简述题。 (1)溶化、融化、熔化三个概念中任选两个概念进行辨 析?解析:能答出两个概念的定义即可得分。 “融化”与“熔化”是一回事,都是从固态转化为液态,对 常温下是液态的用“融化”,常温下是固态的用“熔化”。“溶化”则是另外的意思,是物质在溶剂里溶解。 (2 )凝结、凝华、升华三个概念任选两个概念进行辨析? 并能举出日常生活中的现象。 解析: 凝结:物体从气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现象:烧水时壶嘴冒出白气,冬天的最里出来的哈气等 升华:【定义】物质从固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转化为气态的相变 过程,是物质在温度和气压低于三相点的时候发生的一种物态变 化。升华的现象:冬天晾衣服,没有风风,低温状态下,衣服上的冰 升华,衣服被晾干了。 凝华【定义】物质从气态不经过液态而直接变成固态的现象。 凝华的实际现象有:冬夜,室内的水蒸气常在窗玻璃上凝华成冰 晶,集聚成冰花;使已有碘蒸气的烧瓶降温散热,碘蒸气将直接 凝华成固态碘;用久的电灯光泡会显得黑,是因为钨丝受热升华 形成的钨蒸气又在灯光泡壁上凝华成极薄的一层固态钨。 连线题。 浮力伽利略 摆哥白尼 日心说托勒密 地心说阿基米德 解析:浮力——阿基米德;摆——伽利略;日心说——哥白尼; 地心说——托勒密;恒星周年视差——贝塞尔 选择题。 牛顿是几世纪哪国的伟大的科学家()。任选两个方面并 说一说,他在数学、天文、物理力学、光学成就和贡献 A 、十六世纪英国人 B 、十六世纪波兰人 C 、十七世纪英国人 D 、十七世纪波兰人 解析:本题应选 C。 数学方面:发明了微积分。 天文方面:万有引力定律。 物理力学:牛顿三大定律。 物理光学:发现太阳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 简答:伽利略被称为近代物理学之父,他是几世纪哪国的伟大的科 学家?请说出伽利略在摆的研究方面的贡献?并说出摆的摆动周期 公式。 解析: 16 —— 17 世纪,意大利的伟大科学家。摆的快慢在一定的摆角 下,只与摆长有关。 单摆的周期公式是T=2π√(L/g) ,只与摆长和当地的重力加速 度有关 ,与摆长的平方根成正比,与当地重力加速度的平方根成反 比. 主观题: 简答题。 怎样理解与体现“科学学习要以探究为核心”? 解析: 探究既是小学生科学学习要达到的目标,又是小学生科学学习 的主要方式。科学学习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由于科学素养 的目标是由多因素组成的,因此其教学过程与单纯传授知识的讲授课 相比,也应该有所不同,这涉及到教师教学观的转变。 在以知识传授为主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学会与掌握书本知 识是教学的最主要任务。书本知识在知识论里面属于陈述性知识, 或称为编码知识。这类知识对学生来说大多属于间接经验,是可 以通过接受、理解、巩固、应用学到的。围绕着学生的上述学习过 程,教师的任务就是组织好教学活动。通过以适当的方式展示新知 识、讲解、提问、练习、组织学生讨论等活动,让学生接受、理 解、学会与掌握这些知识。这是现行大多数教师所认识与具有的教 学观。 在以培养科学素养为目标的科学教学中,由于教学目标的多 元性,除了书本知识的学习,还包括科学方法与技能的训练,科 学能力的培养,以及科学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其教学方 法就不能简单地照搬知识传授的做法,必须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这是因为科学素养中的智慧、能力、情感、态度等因素与书本知 识不同,不属于陈述性知识,而是程序性知识,或称为经验知识 或默会知识。这类目标学生不可能通过简单地记忆、模仿性操练 学会,而是必须习得的。这里的习得是指学生需要通过亲历某些 科学探究活动,在参与的过程中产生体验、感悟、最终内化的结 果。这是直接经验习得的过程。教师只有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 教学过程中安排好各种相关的情景与有意义的科学探究活动,组 织学生参与其中,亲历过程,自主地、充分地开展活动,才能达 到既学会知识与技能,又培养智能与情感、态度、价值观,促进 学生科学素养形成的目的。这是科学学习与传统自然学科知识学 习最大的不同。 简述题。 在教科版科学教材中关于溶解的概念的建立时,有一个把面粉放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之见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之见 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之见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作为教育工作者应尤为关注社会的科学技术化,以及科学技术的社会化,需要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科学素养。就中学而言,科学素养包括科学观点、态度、思维、方法、精神等,所以重视对学生的科学素养的培养乃是素质教育的一项基本要求。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物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呢? 我觉得要想使学生具备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首先要学习和掌握一些必备的生物学知识。如果我们不懂得自身的结构和生理特征,就不可能有效地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也不可能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不能健康的生活;如果没有遗传和变异的基础知识,何谈优生优育、怎麽让农作物能高产和优产;如果没有植物、动本文由收集整理物学方面的基础知识,怎能理解保护生态平衡的意义、提高全民的环保的意识,如何能创建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转变角色,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挂图、实物、模型、多媒体等直观教具来提高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同时应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如在讲传染病时,可通过学生亲诉发病过程引出课题,让学生逐步理解传染病的途径和危害,从而有效地防止传染病的发生。通过学习使学生明确认识传染病预防的重要性,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然后再以爱滋病为例,提供给学生一些爱滋病的资料,让学生充分认识到爱滋病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

预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学生的讨论能够使学生正确对待爱滋病病人,不是远离而是关心和帮助他们的生活,关怀他们的情感,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学生只有掌握了必要的生物学知识,才会提高自身的生物科学素养、才会学以致用。作文/zuowen/ 其次,良好生物科学素养的形成,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品质、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教材中设置了课外阅读栏目其中有关于“科学家的故事”。这一栏目旨在反映科学发展的过程,帮助学生认识科学的历史和本质。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入一些对人类有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勤奋求实的故事,让学生懂得要想做到事业有成就,必须具备顽强刻苦的精神和惊人的毅力。其中袁隆平院士搞杂交水稻育种获得巨大成功,便是有利的证明,成为唯一被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授予教学奖的中国人。 此外,在教学中教师应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多给学生提供参与的机会和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生物学本身就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规律,主要是通过观察、实验来获得的。如在学习“两栖动物的生殖和发育”时,可提前让学生采集蛙的受精卵,再观察记录受精卵孵化成蝌蚪,发育成青蛙的过程,并查阅有关资料共同探讨,分别写出研究报告。以这种方式为作业形式,可以教会学生观察、实验、动手操作,让学生们可以学会合作、学会面对陌生领域,自己去收集资料,自己寻求答案,去创造奇迹,以体验成功的愉悦。 良好素养的形成,还需要形成正确的科学观。而科学观的核心是

提高科学文化素养的重要性

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是新世纪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思维创新是科技创新的先导,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倡导“解放思想、追求真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科学精神,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的氛围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公民科学素养与自主创新的关系 公民科学素养是指公民了解必要的科学知识,具备科学精神和科学世界观,以及用科学态度和科学方法判断各种事物的能力。科学素养是公民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公民的科学素养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软实力,从根本上制约着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和经济、社会的发展。自主创新、科技发展不仅依赖于社会的物质保障,还有赖于能够激发创新的社会文化环境和广大公众具备较高的科学素养。21世纪国家与国家之间的竞争,主要表现为综合国力的竞争,但实质上是科学、人才的竞争。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那么公众科学素养就是第一国力,必须不断提高公民的科学素养,才能为自主创新提供一个不竭的源泉。这就好像“鱼”与“水”、“树木”与“土壤”的关系,离开了公民科学素养的提高,自主创新就没有扎实根基。但目前我国公民的科学素养现状远远不能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因此在《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提出,“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环境”。把我国公众培养成具有一定科学知识、科学精神的群体,既是发展的需要,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根本。科普工作是提高公众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科协作为科技群众团体,是科普工作的重要社会力量,在提高全民科学素养、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氛围方面负有不可推卸的社会责任。 二、我国公众科学素养的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公民科学素养有了很大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 中国科协按照国际通用方法,五次对全国(除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外)18——69岁成年公民科学素养进行了调查。最新调查显示,我国公众具备基本科学素养水平的比例是1.98%(其中城市为4%左右,农村为0.7%)。50个中国人中只有一个人具备基本的科学素养,比发达国家至少落后了二三十年。 文化程度越高,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越高。学生具备基本科学素养的比例最高,达15.6%;家务劳动者等科学素养比例较低。 电视是中国公众获得科技知识、信息最主要的渠道。但几乎不接触因特网的公众高达91.6%,92.3%的公众没有参观过科技馆,公众参与科技周的人数仅为11%。 这些数字说明,提高我国公众科学素养迫在眉睫、任重而道远。 三、提高公民科学素养,为自主创新创造良好氛围的对策建议 提高公民科学素养,应该遵循政府推动,全民参与的方针。《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首次写入了科学普及和创新文化建设。由此可以看出科普工作是提高公民科学素养的重要途径。

学生科学素养问卷调查

中学生科学素养调查 A、您的个人情况: 性别A、□男B、□女 您所在的年级: A、□初一 B、□初二 C、□初三 D、□高中 您的学校属于 A、□重点中学 B、□普通中学 C、□其它 B、关于科学信息来源: 您获取科学技术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最多选2项) A、□报纸、杂志 B、□广播 C、□图书 D、□电视 E、□网络 F、□科普活动 G、□和亲友、同学的谈话 H、□课堂教育 I、□其它 C、关于科学知识: 科学观点(对、错): 1、地心的温度非常高() 2、地球围绕太阳转() 3、我们呼吸的氧气来源于植物() 4、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 5、激光因汇聚声波而产生() 6、电子比原子小() 7、抗生素既能杀死细菌也能杀死病毒() 8、宇宙产生于大爆炸() 9、数百万年来,我们生活的大陆一直在缓慢地继续漂移() 10、就我们目前所知,人类是从早期动物进化而来的() 11、吸烟会导致肺癌()12、最早期的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13、钻石是金属材料()14、光速比声速快() 15、所有的放射性现象都是人为造成的() 16、地球围绕太阳转一圈的时间为一天() 17、热空气上升,冷空气下降() 18、月亮本身不发光() 19、TNT是一种炸药() 20、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钙() 科学术语(选择): 1、分子() ①物质中能够独立存在并保持该物质一切化学特性的小微粒 ②是组成原子的基本微粒,由原了核和核外电子组成 ③与物质的化学性质有关,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④不知道 2、DNA() ①生物学名词,与遗传有关②人体的蛋白质,存在于血液中,是白血球的简称 ③生物的遗传物质,存在于一切细胞中,是脱氧核糖酸④不如道 3、下列关于水资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让科学素养在思维碰撞中发展

让科学素养在思维碰撞中发展 左所小学余会仙 【摘要】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教师基于现实的教育资源条件,发挥自身的智慧和才能,融入个人的创造性劳动,让学生既学得开心,又能满载而归。教师就要做到面向全体学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呵护其好奇心,鼓励善问,让学生的思维在质疑中不断发生碰撞,从而发展学生的科学素养,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素养 我们知道, 课堂不是教师一个人展示自我魅力的舞台,而是师生在自然状态下共同学习交流的场所,学生才是课堂舞台中真正的“主角”。好的教师不是自己当主角,而是尽可能把多的时间、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自由自在地去想、去做、去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索,让学生的科学思维在不断碰撞中得到发展,从而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效率。那么怎样让学生的思维在科学课中不断发生碰撞,让学生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呢?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首先要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好奇心一般都较强,对新事物都比较感兴趣。这一点对我们科学教师来说是“福音”,是优势。我们要做的是如何激发孩子的兴趣,如何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

并最终引导孩子形成科学志趣。例如,我在上《太阳和影子》一课时,发现很多孩子都知道磁铁能够吸铁,因为他们都有玩磁铁(吸铁石)的经历,所以根据经验知道磁能够吸铁。那么如何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孩子们的学习积极性呢?我就问学生“磁铁能吸引铁,那么铁能否吸引磁铁呢?”孩子们的兴趣一下子被激发了,接下来的学习效果出奇的好。 二、呵护学生好奇心 “好奇”是创新意识的潜能,是创新意识的萌芽。瓦特由水开时壶盖掀动而成功地发明了蒸汽机;阿基米德洗澡时因身体感到水的浮力而发现了著名的阿基米德原理,这些发明创造均与他们具有强烈的好奇意识有关。“好奇”是学生的天性,他们的头脑中有着许多新奇的想法和见解。因此,老师要多给学生介绍创新的榜样,以启发学生的好奇意识。同时,要放手让学生实践,解除学生对错误的恐惧心理,强调从错误中学习,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敢于幻想,大胆实验。在引导学生参与科学研究活动的过程中,要帮助学生发现和思考问题,了解科学创造的思维方法。要设法让学生与有成就的创造者、发明家接触,尽早路上科学研究、创新的道路。 (一)积极思考。我们认为创新的基础是理解.在科学教学中最大的弊病是“学生不知道自己在做什么,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因此,课堂教学中,当学生思考时,教师不要急于提供帮助,要有意给学生造成暂时失败感和短时焦虑,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会促使学生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激励学生运用内在潜能去自主探索、自主解决。所以在科学实验探索中有意设置一些小的失败演示实验,发动学生提出解决方法,得出在实验中大家一定要注意的几点,这样做学生主动性创造性得到更加发挥。 (二)学会“解难”。在教学中,当学生“解难”时,老师要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对学生提出的观点不要急于下结论,应主动

以科学素养为题的作文[浅析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途径]

以科学素养为题的作文[浅析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有效 途径] 一、生物科学素养的内涵生物科学素养是公民科学素养构成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是生物课程标准实施中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基础。 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公民参加社会活动、经济活动、生产实践和个人决策所需的生物科学知识、探究能力以及相关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一般说来,生物科学素养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生物科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学生在中学阶段学到的有关生命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遗传进化及生物技术等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观察和解决身边的问题。 二是生物科学探究的方法与能力。生物科学是由众多的生物事实和理论组成的知识体系,是人们不断探究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探究是认识生命世界的有效方法,领悟科学思想,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三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在主动构建知识框架发展能力的过程中,树立辨证唯物主义自然观,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热爱自然,珍爱生命,确立积极地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等。

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的途径 1.实践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学生是学习活动的重要参与者,是有巨大发展潜能并有独特个性的人。学生通过学习掌握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构建科学思维。自主学习是多样化的学习方式中有效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自主学习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生物学学习过程,激发学生的学科兴趣,让学生在心理上对学习活动产生向往,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学习。 学生健康的个性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而群体间的尊重与宽容,能最大限度的保护学生个性,发展学生的求异思维。自主学习促进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为实现民主的学习氛围创造了条件。通过自主学习学生拓展了生物知识,同时还体验了人类发现这些知识和生命规律的艰辛。学生在研究中、在推理归纳中、在积极的思辩中、在不同见解的碰撞中培养了生物科学的思维能力,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 2.通过探究性学习,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

科学素养论文.docx

读《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有感 读了《教师十大素养——科学素养》这本书,我深有感触,作为一名新时代的教师,与传统的教师有着很大的区别。新时代的教师是幸福的,同时也是肩负着更多使命的,除了要具备传统意义上的专业素养,还要具备很多其他素养,比如心理素养,人文素养,道德素养……但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素养是科学素养,科学素养最早由美国学者赫德在1958年一篇名为《科学素养:它对美国学校的意义》的文章中提出的,是用来表示个人所具备的对科学的基本理解。国际上普遍认为,公众科学素养由三部分组成:对科学知识的基本了解程度;对科学方法的基本了解程度;对于科学技术对社会和个人所产生的影响的基本了解程度。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这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现代社会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新学科、新理论层出不穷,知识更新越来越迅速,学生的求知需求也越来越强烈。作为教育者的教师,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在所任学科上,知识要专、要深,在其他知识上要广、要博。要努力提高知识的广度和综合程度,以形成适应素质教育的知识结构;其次,要学习新的教育理论知识,具有自我发展、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能力。21世纪是学习多元化的社会,要学会使用先进的现代教学仪器,学会运用多媒体的教育手段,做到一专多能。 我自己从事数学教学工作,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我越来越发现学科交叉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上课时,我们普遍要接触到信息化的辅助工具,信息化课堂是和传统课相对的,传统的课堂教学可以看成是一次以“教”为中心的教学活动,这种教学活动的安排完全按照教材知识的编排顺序组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中心,教师将知识一味地灌输给学生,课堂教学进度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被动的知识接受体。而信息化课堂教学则是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活动,它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学生成为了主体。信息化课堂教学强调的是学生的“学”,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教师作为导学者,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各种个性化的学习情境,有效帮助学生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 作为一名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有很多不明白的地方,有很多不懂的事物,为了让我们更好的适应教学生活,学校经常安排我们参加外出听课,培训活动,这些都对我们的成长很有好处,能很好的提升我们的科学素养。当然,我觉得其中最有效的还是继续教育形式的终身学习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学校内的继续教育就是针对教师及其它教育工作者的终身教育。继续教育的形式可以是多种形式的进修或学习。继续教育的内容主要是教学工作所需的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新管理方法等等。作为教师,则应抓住和利用继续教育的机会,要有与时俱进的思想,自主地选择教育、参与教育,主动地成为教育对象,在继续教育中弥补不足,充实自己。职业素养教育也属于教师继续教育的范畴,职业

(高考生物)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

(生物科技行业)什么是生 物科学素养

3、什么是生物科学素养?结合实际,谈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 答:科学素养是指了解并能够进行个人决策、参与公民和文化事务、从事经济生产所需要的科学概念和科学过程。科学素养最基本的含义是指学生能够合理地将所学到的科学知识运用到社会及个人生活中。 科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生必备的、可持续发展的科学素养。生命科学是科学的一部分,因此,生物学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生物学教师应该努力让所有的学生经过课程的学习都有机会使自己成为具有良好科学素养的人。 期望学生通过生物课的学习能够在以下四方面得到发展: 一是科学态度和科学的世界观 科学态度是人基于对科学知识的正确理解和对科学发展的认识而形成科学的信念和科学习惯,包括好奇心、诚实(实事求是的思维品质)、合作、创造力(独立思考和创造性学习)。科学的世界观体现科学家对科学的一些基本的信念和态度,主要包括:第一,认为世界是能够被认知的;第二,科学知识是不断变化的;第三,科学知识的主体具有连续性和稳定性;第四,科学不能为一切问题提供全部答案。 二是科学探究方法与技能 (1)科学探究不是仅仅属于科学家的方法和技能 如果学生在学校学习期间亲身经历了科学探究活动,那么,当他离开学校时,对生物学所形成的印象可能会深。新的初中生物课程标准实验教材都有一些给定选题的探究实验,这些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了解科学探究的性质。在参与探究时,学生们应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技能,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收集证据、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探究更重要的是它

思想道德修养与科学文化修养教案(公开课)

第十课文化发展的中心环节 第二框《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教学设计 政治组:王丽一、教材分析 《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是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一《文化生活》第十课第二框题的教学内容。主要学评析文化修养与思想道德修养的关系,说明青少年应该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二、学情分析 通过上一框题的学习,学生从宏观上把握了国家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的相关内容,,本课将从微观上即从个人的角度重点学习不断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原因及具体要求。本课内容离学生的距离较近,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识记: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含义。 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内在联系。 分析:当代中国青年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①正确分析当今社会生活中存在着的思想道德冲突,认识社会生活的急剧变化给人们的思想道德观念带来的冲击挑战。 ②面对生活中的道德冲突,提高自己明辨是非能力。 ③通过对“两个修养”的对比和学习,提高学生比较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增强当代中学生自觉提高自身全面素质的能力,不断地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学生努力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成为一个道德高尚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国家和人民的人。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的内在联系。 教学难点:归纳如何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 五、教法学法 情景教学法,通过讲述社会生活中的事例,展示生活中的思想道德冲突。 启发式教学,启发学生思考对道德冲突时如何判断选择。 体验式教学,让学生体验思想道德价值。 学生学法:自我阅读法、列举法、讨论法、归纳法等自主学习法。

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教师科学素养调查问卷 尊敬的老师: 为研究我区当前科学教育的现状,把握小学教育阶段教师的科学教育观念,更好地推进我区的科学教育改革,我们将对您进行问卷调查。本问卷调查的形式为匿名,所获得的数据不涉及对学校和个人的任何评价问题,仅服务于研究之目的。您的回答对我们的研究至关重要。谢谢合作! 一、基本信息部分(请在相应的选项上打“√”) 1.您的教龄为:①1-10年②10-20年③20-30年④30年以上 2.您的性别为:①男②女 3. 您所在的学校是: ①城区小学②乡镇小学 4.您所执教的学科为:①语文②数学③英语④其他 二、科学常识部分(请对下面的命题进行判断,请在相应的选项上打“√”)1.DNA是提供人体营养的主要物质。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2.分子是将某种物质分割到不能再分割的时候就得到分子。①正确②错 误③不清楚 3.地心的温度非常高。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4.最早期的人类与恐龙生活在同一个年代。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5.父亲的基因决定孩子的性别。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6.您是否能够说出家用空调器的工作原理。①能②不能③不确定7.太阳有八颗行星。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8.冬天冷夏天热是由于地球离太阳远近的原因。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9.温度计的工作原理是液体热胀冷缩。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0.植物开什么颜色的花是由基因决定的。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11.所有细菌对人都是有害的。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2.电子计算机的工作原理基于二进制。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3.在地球上,静止的物体是没有惯性的。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14.纳米是一种高科技材料。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5.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6.转基因的动植物是人改造的生物,而不是自然界原有的品种。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7.造成“白色污染”的主要原因是因为普通塑料在常温的大气中短时间内不能彻底降解为无机物。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8.汽车的ABS指的是防锁死刹车系统,是一种具有防滑、防锁死等优点的汽车安全控制系统。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19.汽车尾气排放的主要污染物为二氧化碳。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20.在过去的20世纪,人类有很多重大的发明,比如原子能、计算机、半导体、激光等。①正确②错误③不清楚 二、科学方法部分(请在相应的选项上打“√”) 1.如果要确认一种高血压药物的疗效,最好的方法是: ①征求患者的看法②用医药知识来进行证明③将患者分成两组,一组服药,一组不服,然后观察、记录、比较两组的结果④不清楚 2.爱迪生发明电灯是通过什么方法: ①灵机一动②许多次实验③借鉴他人的做法④不清楚

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1996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状况 引言 1996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是我国第三次(第一次1992年,第二次1994年)全国性的调查。调查采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120个县(城市区),覆盖全国29个省、市和自治区。样本量为6000,约为我国人口的20万分之一。回收有效问卷4465份,占总样本量的74.42%。有效样本量达到社会学一般要求的有效数量。这次调查是成功的,数据能够说明我国公众的基本科学素养水平和对科学技术的态度。 本文将根据1996年的调查结果对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水平、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理解程度、对科学技术的态度、我国具备基本科学素养公众的群体差异(性别差异和文化程度差异)、及其它国家相比的差异等情况进行描述与分析。 根据国际调查发展趋势和我国的具体国情,1996年的调查除了保持原有的调查题目以外,又增加了对新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了解程度、对经济学基本知识的了解程度以及迷信的程度和对未知现象的看法等的调查。以便能够更全面第了解我国公众的科学素养状况。 第一节中国公众科学素养的变化 经过多年探索之后,各国专家学者逐渐地对什么是科学素养以及科学素养的测度标准取得了基本一致的认识。在此基础上逐渐形成了一整套指标体系。目前国际上普遍认为,科学素养不是指对科学技术的某一个领域的专业知识和对所有的科学技术状况具有非常高水平的了解,而是指基本的了解。这种基本的科学素养包括三个方面:1、对科学术语和概念的基本了解;2、对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方法的基本了解;3、对科学对社会的影响的基本了解。如果一个公众对科学术语和概念没有基本的了解程度,那么,就不能理解大众传媒中的科学技术进展的报道和科学信息,从而也就不可能提高科学素养。如果对科学研究的过程不了解,就不能分辨伪科学和科学之间的区别,从而也不可能具备科学精神。如果一个公众不了解科学对社会的影响,那么,就不能自觉和有效地认识科学对自己生活和工作的重要作用以及科学的局限性,从而也就会影响公众对科学的作用的理解,科学事业就又可能失去公众的支持。在这三个标准的内容中,专家们又精心地设计了测试题。公众科学素养的三项标准和这些相应的测试题目,已经构成从事公众科学素养调查的通用标准指标体系的基础。 为了能够使我国的调查能够得到国际的承认和便于与各国进行比较,我们采用了国际间通用的调查标准和测试题目。同时,考虑到我国的具体国情,我们也相应地设计了适合中国特点和我国公众比较熟悉的科学技术问题,用以测度科学素养的辅助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