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图与产品设计间图形化转化教学改革

机械制图与产品设计间图形化转化教学改革
机械制图与产品设计间图形化转化教学改革

机械制图与产品设计间的图形化转化教学改革

工业设计专业要求设计师具有一定的三维空间感、立体图和平面图之间的转换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都是在相应专业训练的基础上的,通过机械制图、材料成型、透视学、计算机辅助设计等相应的课程来一步步完善学生对于三维空间内的产品造型和结构设计能

力的。

机械制图作为设计专业学生在一年级的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整个的设计教学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机械制图的教学目的主要有:(1)教授学生读取视图信息的能力,即通过二维视图到三维空间的联想能力,这样的能力同样会体现在工业设计相关课程中;(2)根据绘图规范完成产品、零件等在工程图纸和软件中的视图绘制;(3)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以及科学、规范的操作方法。

同时,机械制图也是众多工科专业的一门重要课程,机械、土木、材料、电气、化工等专业中都会用到机械制图的知识。因此,在不同专业的教学中,需要做有针对性的调整和侧重,以便更好地适应不同专业的需求。工业设计作为一个以产品的设计和创新为主的交叉学科,对于机械制图教学也有其独特的需求:(1)课程研究的对象主要以产品为主,这些产品主要是以塑料件为主,并不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机械零件、机械设备;(2)课程针对的学生和工科学生在生源上存在差异,工科类都是面向理科类招生,而设计类的学生包含了理科、文科、艺术类多种生源,不同生源对于课程的接受程

传统《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 【摘要】本文介绍了针对传统《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方案。与计算机三维实体造型软件《Solidworks》课程相结合,教师做到在课堂上边演示边授课,生动形象;学生做到边学习边自己解决问题。教学效果表明此教学改革方案既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又能对学习产生兴趣和增强探索创新能力。 【关键词】机械制图;Solidworks;空间想象;抽象思维 The Teaching Reform of Traditional “Mechanical Drawing” Cours 【Abstract】This article introduce a teaching reform according to the traditional “mechanical drawing” course. And the reform scheme combinate with the course of computer 3 d solid modeling software “Solidworks”,which teachers do it in class above demonstration teaching and vivid image;and students do learn while solving problems by themselves. The teaching effect shows that this teaching reform scheme both can effectively improve students’space imagination ability and abstract thinking ability,and to take an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enhance the exploration innovation ability. 【Key words】Mechanical drawing;Solidworks;The space of imagination;Abstract thinking 0 引言 诸多的传统教学模式中,最具典型意义和启示意义的是“讲授—接受”这一教学模式,即“组织教学—复习过渡—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由19世纪下半叶的赫尔巴特提出,这种模式以“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三中心”为理论核心,重视人的社会化,重视教师对学生的管教和对学生学习的控制,强调通过课堂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文化知识教育[1]。 1 教学改革方案 所谓传统型教学模式,主要是指教师主动教授,学生被动接受,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学生的想象力与创造力被束缚,无法挖掘其潜能,导致学生厌学或者学习方法不适合自己而造成学习成绩不好。针对这种情况,以《机械制图》课程为例进行教学改革,以课程基本内容为基础,与计算机三维实体造型软件《Solidworks》课程同时开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地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创造性地运用知识和能力,在此过程中积累知识、培养能力和锻炼思维的新型教学模式[2-4]。 1.1 教学改革方案具体细则

浅析《机械制图》教学改革 作者:张泽泽 来源:《职业·下旬》2011年第10期 《机械制图》是机械专业的一门实践性很强的技术基础课程,如螺母、螺栓、垫圈的组成、表达及画法。将《机械制图》与AutoCAD两门课程相互贯通,通过CAD制图加深对机械制图原理和方法的理解,才能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所以《机械制图》教学的改革迫在眉睫。 一、教学探索 《机械制图》课程内容的综合及调整。《机械制图》课程内容中的计算机绘图的基础内容已不能完全适应技师教学的要求,滞后于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将《机械制图》和《机械制图——AutoCAD》(全国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通用教材;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这两本教材的内容进行有机的综合和调整,尤其是对图形连接的绘图进行融会贯通,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可满足现代企业的发展需求。 二、教材分析 将《机械制图》课程内容的基本表达方法、识读零件图、识读装配图、螺栓的画法及计算机绘图(CA drawing)与CAD绘图命令、CAD编辑命令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CAD制图加深对机械制图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这样既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还给学生以发展后劲,会收到意想不到教学效果;既充实了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等方面的内容,又与最新的科学技术成果接轨,从而达到我们的教学目标。 三、教学目标 以螺纹的连接画法为例: 1.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螺纹的规定画法及螺栓连接的画法、掌握对象的移动、旋转的操作。能用图形表达物体形状,由已画好的图样想象物体形状,初步掌握识读和绘制图样的能力。还要了解和熟悉技术制图和机械制图国家标准的有关规定。 2.能力目标 要求学生熟练运用手工、CAD绘制螺栓连接图,通过绘图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改革措施 我院从2007 年开始对电子信息工程技术专业进行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几年来,我院先后制定了本课程的教学大纲、课程标准、实验实训指导书及其它相关教学资料。为社会提供了大批电子信息专业技术人才。然而,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企业对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岗位要求更加严格与专业,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要对现有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课程改革的目标 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课程是在学习电子技术、电路分析、计算机基础、电子CAD等理论课和电工电子实训、电子仪表实训、电子CAD课程设计等实践课的基础上开设的,课程开设的目的是为了培养具有电子产品的PCB设计和制作、产品的装配、调试、检测、检修技能的中、高级应用性人才。 由此可以看出,对于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教学改革目标应当是在改革课程内容和教学实施过程中,构建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课程体系。通过对电子产品的设计及制作,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完成电子产品原理图的设计、控制程序的开发,利用 PROTE院成原理图的绘制、印刷电路板设计的能力,并通过典型产品的制作与调试,培养学生样机的制作、调试能力,达到电子产品设计及开发岗位的职业能力要求,通过情景和岗位模拟,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职业意识和职业素养。 二、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在新的电子产品设计与制作的教学体系中,要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项目驱动”为主要形式的“项目教学法”的教学模式。将实践项目贯穿于教学的始终,用实践项目进行新知识的引入,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传授知识时应紧密结合实践项目,让学生学有所用;并由学生亲自进行项目制作,做到学以致用;让学生在实践中巩固所学的理论知识,做到融会贯通;最终通过项目的成功制作,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理论结合 实践的综合应用能力和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应重点强调岗位需要的关键能力、职业习惯,同时注重学习能力的养成,真正做到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 三、课程教学方法改革 根据课程内容、培养目标及学生的特点,在教学过程中灵活运用案例分析、分组讨论、角色扮演、情境教学、启发引导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乐于实践。笔者建议在对电子产品 设计与制作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中,可以采用八步法,即项目调 查、方案决策、计划制订、组织分工、项目实施、结果测试、文 档提父及项目评价等八步。并在每一^步中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实施。例如在项目调查中,主要可以采用角色扮演,启发引导等方法让学生对项目的相关情况进行调研,以此做任务实施前的技术准备;在项目实施中,采用项目驱动法、情境教学等方法,在教

第30期(总第598期) 或为修订管理制度建立基础数据。另外,建立实践教学工作简报,适时报道学校实践教学工作大事和先进事迹,如实践教学工作会、毕业实习工作情况、优秀实习生表彰会等,以此形成良好的实践教学工作氛围。(2)做好反馈信息的处理工作。在掌握大量反馈信息的基础上,教务处(或督导组)及时安排听课或进一步核实情况,并对问题做及时处理。教务处收到有关实践教学信息后,有针对性地组织听课,对确有问题的教师采取谈话帮助、以老带新等措施;对学生反映的有关实践管理上的问题及时采取改进措施。 四、结束语 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建设与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上述主要是从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和实施层面进行了探讨。旅游高职院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 量,满足社会对创新型、实践型旅游人才的需要。而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更多的是要求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另外,在构建实践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时也可根据各校实际情况,引入多元管理机制,如ISO9000系列质量管理体系,并通过加强教学质量监控软件等现代化管理手段的开发和应用,使质量监控的有效性得到充分发挥,使实践教学各环节工作保持最佳的运行状态。[参考文献] [1]郑永江.高职高专院校实践教学质量保障体系探析[J].高教探索,2007(3).[2]王丽华.高职实践教学评价体系的探讨与实施[J].机械职业教育,2008(1).[3]徐鹏,王丽娟,文星跃.高校实践教学质量监控的探索与实践[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07(10). 工业设计学科具有极强的理论性、实践性与实用性特征。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工业设计人才教育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现在的工业设计的学生就是未来的工业设计师,设计教育的滞后,将直接导致今后整个社会工业设计的滞后。因此,构建一个注重实践锻炼,促进全面素质发展,深化教学改革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体系已迫在眉睫。 一、问题的提出 当前工业设计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社会脱节。工业设计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和造就企业所需的、为企业创造价值的设计师。然而,实际情况是大部分院校培养的人才无法直接面向企业,其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实践教学内容没有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像实践教学的设计题目是教师拟的虚题,缺乏一些实践性环节(如市场调研、模型制作、生产流程和工艺等)。这就导致,一方面毕业生抱怨企业不能理解设计,只把设计师当美工;另一方面企业感慨找不到真正适应企业需要的设计师。如今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在各高校紧密进行,其方向是实现教学重心从以“课程”为中心向以“课题”为中心转变,以弥补教学上知识结构的不够完整,培养综合素质人才。 二、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 通过实践性教学的有机安排,加上教师对实践设计课题的分析、讲解和要求,增强学生对设计由课堂的理性认识向实践项目过渡的感性认识,并在设计全过程中,巩固课堂教学知识,获取实践经验和新的知识。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实践项目多重压力下,多看、多想、多问,扩大知识面,使理论与实践进一步更好地结合,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际上设计实践不仅仅完成设计任务和获得经济效益,从教学角度来讲,它是课程设计的补充与延伸,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进一步完善。 1.开展实践性教学,把专业课程与实践性设计工程二者相结合是工业设计专业学科自身发展与完善的内在要求。专业设计课程的课堂教学与设计实践都有其合理的内涵与现实的价值,课堂设计课题是培养学生创造思维、创新观念的好方法。课堂设计课程往往由任课教师出一个题目,或者画一个范围,而学生就这一题目或范围进行构思、设计、制作。而实践性教学则是在课堂教学的基础上,突出了两点:一是加强专业技能实际训练,把课程学习环节与校外实践结合起来;二是加强课程中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增加学生在实践中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二者相互结合,既使学生在专业课堂中获取知识,又在动手实践训练中积累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实践性工业设计教学实际上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发展与完善。在国内经济发展较快的珠江三角洲地区,各高校培养的工业设计专业人才促进了该地区的发展,而且极大地提高了“广货”的设计品质与工业设计开展的中心地位。通过教学与实践设计相结合,改变传统教学体系,加强案例教育,借鉴了先进企业的管理经验,开阔了师生的知识视野,并增加了经济收入,以充[摘要]文章主要探讨了当前工业设计实践教学问题,阐述了工业设计实践教学的必要性、实践形式,探讨了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及改革实践教学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关键词]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马宁(1976-),男,天津人,河南工业大学设计艺术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产品设计、交通工具设计。(河南郑州 450001)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08)30-0146-02 关于工业设计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思考 马宁 实践教学

《机械制图》教学改革的启示 发表时间:2013-06-26T11:44:34.763Z 来源:《中国科技教育·理论版》2013年第3期供稿作者:苗东旗 [导读] 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入学成绩相差很大,学习基础参差不齐。 苗东旗洛阳铁路信息工程学校471002 摘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建立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树立学生的学习信心,建立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应用实物进行项目教学,使学生轻松、愉 快地学好这门课。 关键词激发学习兴趣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分层教学项目教学 近年来,中等职业学校的生源素质下降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学生的入学成绩相差很大,学习基础参差不齐。其中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心理素质,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不好,缺乏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缺乏学习兴趣。对这样的学生状况,在《机械制图》教学中围绕因人施教,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施项目教学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建和谐、平等的课堂环境 《机械制图》是机械、机电类专业学生的必修专业基础课,它要求学生既要有一定的形象思维能力,又要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如果学生对这门课程不感兴趣,则根本无法学好。那么,怎样激发学生的学习的兴趣呢? 首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课程的意义和价值,精心上好“绪论”课。通过对该课程特点、内容、用途,课程的性质和任务的介绍,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新奇感,认为这门课有东西可学,有奥妙可探,激发学生的学习冲动和探索愿望。使学生明确“图样是工程技术界的共同语言”,是设计、制造、使用中外重要技术资料,以及人们发展和交流科学技术思想的重要工具。让学生们意识到,学好《机械制图》对他们今后的学习乃至工作都可能有重要影响,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再者,充分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激发求知欲望。如在讲授制图理论和制图的投影规律时,可事先多准备几张具有明显形状、位置特征的组合体的图样,并配以实物,在介绍了图样知识及作用的基础上让学生由图样找实物,或由实物找图样,并讲出理由和根据,教师加以指导和总结,从而使学生产生兴趣和跃跃欲试的求知心理。又如在讲述组合体的组合方式时,可结合实际生活中看到的实物或零件启发学生,总结出其组合方式,在此基础上讨论得出不同的组合方式在画法上的不同,像“贴齐”与“不贴齐”、“相交”与“相切”在画法上的区别等。 此外,进行多种形式的作业训练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的有效途径。《机械制图》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课程。学生在课堂上听懂教师的讲课并不难,但要较好地理解和掌握本课程的内容,有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与一定的表达能力,则需通过一定课时的绘图、读图、切制模型和绘制轴测图等练习或实践活动。在教学活动中针对各教学难点进行由视图转化成实物、实物转化成视图的习题训练,或设计有针对性的读图、绘图实践训练,让学生在手脑并用的有趣练习中,立体思维能力得到很好的锻炼。 二、分层次教学 人由于先天性和生长环境的不同,每个人大脑的思维能力和对知识的接受能力就不一样。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制图成绩势必出现较好、一般、较差的阶梯式现象。这时可根据实际情况对各层次提出不同的教学要求和实施措施。如在讲授根据两个视图补画第三视图的习题中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有不同的练习要求,在难易程度上分层次进行;在画组合体三视图时,让掌握较好的学生画复杂一点的模型,让基础稍低的学生画简单些的组合体。通过分层次练习,各有收获,每位学生都对学习《机械制图》产生了信心,学生的学习心理得到激励,从而更加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 对学生的评价也要分层次。评价分为课堂上对学生学习情况和考试成绩两部分。(1)课堂提问时不能盯住几个好学生或几个后进生,而应该面向全体学生,尤其应顾及班级中大片“灰色学生”,因为他们更渴望老师的关心和表扬,提问时也应处理好问题的难易程度和学生成绩好坏的关系,对学生的回答以鼓励为主,少批评和挖苦。(2)考试的内容既要全面具体,又要有一定的覆盖面和难度。所以考试题一般是:基础题控制在70%左右,中等题控制在20%左右,难度较大的试题在10%左右,还可以加一些附加题,要求较好生必做,一般生和较差生选做。一般生做对一题,半倍加分,较差生做对一题,加倍加分,这样较差生的基础题,中等题所得的分数不低。较好生、较差生差距不大,这样无形中提高了较差生在同学中的地位,燃起他们学习的欲望,激起他们学习的兴趣。更加努力学习,逐步使一部分较差生转为一般生,使一般生渐渐向较好生靠拢,这样无形中为较好生增加了努力向上的竞争意识。 三、建立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 自主探究、小组讨论的学习模式是发挥学生的集体智慧,让学生共同参与,交流信息,互相学习,互相促进,主动求知,共同提高的一种学习模式。一个人要有所创造,除了个人努力钻研和具有开拓精神外,还要有善于与他人合作共事精神。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学习小组群体活动的功能,先出示导学提纲,指导要点,诱思导学。如在学习“几何体的轴测图”后,可以把学生分成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给出若干个几何体的模型,放手让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和学习用具,探究讨论,测量尺寸,选定比例,画出其轴测图来。在这个过程中,老师可以作为引导者,参与者,对话者加入其中。学生在愉悦的探索过程中,学习方法上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共同进步。让学生在动手、动口、动脑中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获得知识,发展能力。 四、应用实物模型进行项目教学 “正投影”概念和“三视图”的形成及“三视图”的投影规律等是《机械制图》的基本理论,这部分内容老师要在课堂上精辟讲解;而基本体和组合体,图样的基本表示法,零件图和装配图等,这部分内容用“项目教学法”将上述知识点融入各项目实例中。如:以“绘制组合体的三视图”为项目,将精心挑选的实物或模型分发给各小组的学生,让他们相互合作探讨组合体视图的画法、步骤,并通过讨论学习,最终画出三视图。在这样的学习过程中,较好生、中等生、较差生都能随想,随说,随问,在愉悦的气氛中学有所得,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总之,面对中职生源质量下降的现实,我们教师不能一味的抱怨和叹息,而要积极思索,充分利用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起学生内在的需求,全面提高学生读图、绘图的技能,为学生学好《机械制图》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

浅谈“机械制图”学科中的教学改革和教学方法 文章从“机械制图”课程的实践教学出发,探讨课程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对课程教学的培养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空间想象能力培养方式及实践环节等方面的改革进行了阐述。 标签:机械制图;抽象思维;多媒体教学;教学互动 一、职业教育对专业基础课的要求是以够用、必需为度,以讲清概念、强化应用为主 制图与实际应用紧密结合,引入新的设计方法、新的制造技术概念,加强绘制和识读工程图样能力的培养。以立体为主线,通过构形设计练习,遵循二维平面图形和三维实体的认知规律,加强学生的形象储备,为学生掌握二维投影图和三维立体图之间的转换打下基础。 弱化投影几何的理论部分,将点、线、面的投影和立体的投影结合起来讲授,加强投影基础理论部分,这和职业教育培养应用型工程技术人员的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 在对传统教学内容优化的基础上,将计算机辅助绘图和工程制图课程的基本教学内容有机融合,让学生在深刻理解和掌握投影制图基本理论和方法的同时,具备熟练的计算机绘图能力,从而适应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新的工作模式的要求。 调整教学内容。例如,将过去作为选学的第三角投影知识作为必学内容,适当丰富这部分内容,以便学生今后查阅更多相关资料。 二、创新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 旧的培养方式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培养放在画法几何部分,将点、线、面及其相互位置关系通过定位、定量的投影作图训练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 通过在立体表面找点、线、面的投影及判断它们的相对位置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能力。 利用CAD软件中的拉伸、旋转等命令以及并集、交集、差集等编辑操作对平面图形进行三维实体造型,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空间想象能力。 利用其他方式方法培养空间思维能力。比如可以利用橡皮泥等可塑材料,让学生根据轴测图捏出形体,然后选定一个主要的观察方向,即主视方向,分别从前方、左方和上方观察,把观察到的结果用视图的方式表达出来。

“互联网+”时代下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作者:黄文丽 来源:《工业设计》2020年第08期 关键词:互联网+;产品设计;教学;问题;改革 “互联网+”时代,是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同时也是设计创新的时代,创新与设计是当今企业及国家寻求发展的重要途径[1]。在“互联网+”的时代背景下,产品设计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化,信息与智能在产品设计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传统产品设计纷纷智能化、物联网化;产品设计所涉及的知识面越来越广、技术要求越来越高、面临的新问题也越来越多,产品设计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阶段,其特征是设计对象的个性化和非物质化,并由此导致了设计需求、设计内容、设计方式、设计业态的变化[2]。产品设计的内涵和外延在不断丰富和延伸,它向产品设计专业教育提出了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通过对就业市场的调查发现,产品设计的专业教学与实际的社会发展需要存在很大的差距。专业的设计公司以及第一线的设计部门对人才的要求不是单一的,而是多方面的,仅仅具备设计技能是远远不够的。社会上所欠缺的是大量的综合型人才,这样的人才不仅要有专业的理论知识,还需要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发展中不断地进行创新,才能实现能力的提升,为企业发展带来更大的效益。 因此,产品设计专业教学也需要进行不断地自我革新,高校应适时审视自身当前的专业教学,及时找出当前人才培养过程中所存在的不足,结合新的教学方法及学生发展需求,推动教学革新。 1“互联网+”时代下的产品设计专业教学现存问题 1.1 教学模式与教学内容陈旧 “互联网+”时代,许多高校产品设计专业在实际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上由于不能紧跟时代发展的潮流和趋势,导致教学模式和内容设置与时代发展不符。 首先,目前我国的高校产品设计专业的教学模式主要还是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进行学习,教师在课堂上占据了主导地位。现有的教学模式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学生的实际状况与社会的需求差距较大,教学效率不能得到有效地提升,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浅析工业设计专业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改革 与实践- “ 关键词:立体构成问题分析改革措施 摘要:本文从适应专业教育的角度出发,审视立体构成课程的教学过程,该课程教学存在与基础课衔接不合理、与专业设计教育脱节和教材不适应教学需要等状况。针对教学中存在的这些问题,文章进行了分析,并结合教学实践,提出一些相应的改革措施。 工业设计是一门交叉性的学科,其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产品设计。设计师通过对材料、形态、色彩、功能、技术和人机工程学等多方面研究,设计出新产品,是一种立体形态设计。而立体构成课程的任务是揭开立体造型的基本规律,阐明立体造型设计的基本原理。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学生理解设计的各个元素,在掌握一定材料和立体造型构成方法的同时,对立体设计中形式美的规律有初步认识,进而提高空间创造性思维能力和设计审美能力,为今后专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基础。因此,立体构成课程在工业设计专业的基础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在教学过程中,如何与相关的基础课程衔接,如何使其在后置的专业课程中起到真正的作用,是立体构成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目前立体构成课程教学中存在问题分析 国内很多设计专业在进行立体构成课程教学时,依然沿用了包豪斯创立的三大构成的教学形式。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专业也越来越细化了。面对已经细化的

专业,采用同一种教学内容和形式,难免会出现不合适的情况。最主要表现为:与后置专业课联系少,学生在该课程学习结束后,并没有学会把课程中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后续的专业设计课程中,觉得基础课是基础课,专业设计课是专业设计课,两者似乎没有什么关系。 同时,在专业基础课程群的教学过程中,课程与课程之间的衔接没有处理好。立体构成与前置的平面构成和色彩构成联系紧密。如果学生对前置课的课程内容没有掌握,那么在立体构成课程中将无法运用前置课程所学的知识,更谈不上应用到以后的专业设计课程中了。 教材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工具,教材的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果。由于编者个人的因素,每一本教材都有自己的优缺点。笔者查阅了立体构成课程的一些教材,发现大部分教材只注重基本内容的编写,没有重视课程内容与专业结合的内容的编写。虽然每个艺术设计专业都可以在这些教材中找到一些与立体构成结合的设计实例,但只是一带而过而已。缺少针对工业设计专业结合紧密的教材。再加上,本校前两年对教材的订阅进行了改革:学生可以选择教师定的教材,也可以不选择。改革使一部分学生没有选择购买教材。在教学过程中,他们只能自己借阅或自己购买相关书籍。教材的不统一和教材本身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到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教学效果。 二、解决存在问题的措施 (一)重视立体构成课程与前置后置课程间的相互联系 前置课程是后置课程的基础,为后续课程服务的。工业设计专业的课程大概分为三类: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立体构成属于专业基础课程,从整个专业的教学结构上看,它属于

科技信息 SCIENCE &TECHNOLOGY INFORMATION 2012年第33期自高校扩招、中专自主招生以来,我校的生源质量明显下降,“现 代型”的学生在思想、情绪、言行、心理等多方面表现出更多的不可捉 摸性,叛逆、好胜、依赖、冲动、我行我素、厌学、嫉妒等等,给学校教育 教学工作带来了相当的难度。我校学生的基础确实让人担忧,“√7>3 的大有人在”,我们的一个老师开玩笑说老师太为难学生了,7和3比 较大小就行了,非得弄个√7,如此看来,高深的理论分析对他们来说 无疑是听天书了。“满堂灌”式教学让学生苦不堪言,丧失了学习的信 心,厌学情绪高涨。中专生思想素质差,文化基础差已成为长期的现 实,一味的回避、埋怨不是长久之计,因此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1模块化教学的具体实施 我校实施的模块化教学法是以机电专业为模块进行试行,机电专 业由若干个大模块组成,每个大模块又由若干个学习单元或课题组 成,由于采用了模块化教学方法,把专业理论和操作技能有机地、系统 地结合在一起进行一体化教学,它在理论学习和操作技能训练之间找 到了最佳的切入点,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理实一体,四周左右结束 一个模块,经考核合格后,再转入下一个模块的学习,这样教师就有了 相对集中的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就可以根据课程和学生的特点采取不 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要求,因材施教,激起每个学生学习的兴趣,最终 达到教学目标。通过模块教学方法的实施,可以强化学生的技能训练, 促进学生动手能力的提高。它有讲有学,循序渐进,边学边练,弥补了 过去讲练分离的不足,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机械制图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模块化的必要性 机械制图是职业技术学校机械类专业的一门重要技术基础课,承 担着培养技术人员工程绘图、读图、创新思维以及严谨细致的工作作 风等任务,但是,长期以来我们在《机械制图》教学中一直存在着“重理 论、轻实践”的现象,再加上该课程较抽象,对于基础较差的职业学校 的学生来讲就显得难以理解和掌握,因此,无论从教学内容还是教学 方法上都需要作较大的改革和创新。 3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的具体做法 3.1校本教材的编写 本着“必需、够用、更新”的原则,针对我校学生的特点,结合教材 实际,编写了课题化的专业技术校本教材。教材不采用按章节分类的 书本式的传统模式,而是以课题为单位来编写教材。模块教学是专业 课教材建设的一次大变革,打破了现有的教材体系,加强了专业性和 实用性,合理地解决了学科体系的系统性与生产实践所需知识的综合 性的矛盾。机械制图课已编出教材并投入使用,加强了同一结合点上 相关科目的协调配合,避免了每科教学各自为政,知识的重复讲授。分 为以下四个课题: 课题一简单形体的三视图:重点是三视图的形成及投影关系、 制图的一些基本规定。 课题二组合体:重点是组合体的画法、尺寸标注及读图方法。 课题三零件图:重点是零件图的各种表达方式。 课题四装配图:重点是拆画零件图。 “零件的技术要求”这部分内容在校本教材中删掉了,而编在了公 差与测量技术这一模块中,所编写的校本教材由于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得到了学生的好评,极大地提高了专业教学的质量。 3.2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采用了多种教学方法,如小组讨论法、问题解 决法、角色扮演法、自我评价法等。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体验解 决问题的过程,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改变学生单一、被动的 学习方式,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让学生真 正成为学习的主人。3.2.1因材施教,分层次教学,提高模块化教学效果由于机械制图的知识比较复杂、抽象,如果按照传统教法,教师讲,学生听,时间长了,优等生越听越没兴趣,后进生越听越没信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在模块教学中,课堂讲授采取精讲、多练、教师辅导和讨论相结合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使其由被动听课变为主动听课,主动发现问题,从而掌握和理解知识。教师通过课堂的举例绘图,使学生身临其境地学会了如何绘图,掌握了绘图步骤。讲授新课一般占1/3课时,2/3课时用于学生的动手画图,教师可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对于优等生,画一些提高性的图,指导他们思考完成;对于中等生,指导他们全面掌握本节课所学知识,加以归纳总结,并与前面所学知识联系起来,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能够完成一般性图样要求;对于差等生,指导他们先回顾基本知识点,对重点知识做到心中有数,牢固掌握基本知识点,这样使大多数学生都能在各自不同的基础上接受新知识。同时在教学过程中结合机加工车间和数控车间的工件、模型绘制三视图,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学习积极性,而且培养学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3.2.2师生角色互换教师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智慧的启迪者”;从“学生的管理者”转变为“朋友的合作者”。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交流彼此的情感与观念,丰富教学内容,求得新的发现。案例:我当组长及组员在一节课上,任务布置完毕,学生开始讨论,写计划,其它组的同学讨论的很激烈,只有三组的同学没有组织也没有讨论就直接开始画图,这时我们要求学生停下来了解情况,原来组长作用没有发挥,用他们的话说就是我只知道自已画图,不知怎么组织。针对这个情况,我提出当他们的组长,开始组织要求每个人先说自已的观点,模型怎么放,形体分解成几部分,每一部分先画哪个视图等,然后展开讨论,确定最合理的方案,写出详细的计划。他们感觉很兴奋,尤其是组长,说老师,经你这么一组织,我觉得立刻来了灵感,以前没有发挥好组长的作用,明天一定当好这个组长。这时学生又提出了一个要求,说老师您再当一回我们的组员行不,我一听笑了,看来学生把我们当朋友了,亲其师而信其道。第二天又当一回组员,参与整个计划与画图的过程。通过这次角色互换体会到,这组长还真不好当,要不就是不发表自已的观点,要不就是不配合你的行动,当组长还确实是一个大的挑战。总之,这节课,学生参与的积极性都很强,而且思维被这种有趣的学习方式激活了。3.2.3教师角色的恰当扮演在教学中,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一般四、五个人一组,这就要鼓励不同学生的合作和学习,合适的水平差距可以促进学生间相互学习,优秀学生和学习有困难的同学合作,互帮互助。在合作中,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优点和缺点,可以互补共进。教学过程模仿了项目教学法:明确任务:教师在课前布置当天要完成的任务并作一个简单说明。制定计划:由学生先经过讨论制定计划,确定最佳画图方案,写出详细的画图步骤,如画组合体三视图时,采用形体分析法,写出组合体组合形式,由几部分组成,每一部分先画哪个视图并最终得到教师的认可。实施计划:学生根据计划绘制出图样。检查评估:先由学生对自己的图纸进行自我检查,然后由组长检查,再由教师进行检查评分。每个小组指派一人进行交流,说出收获与不足,在今后如何改进。师生共同讨论,通过对比师生(下转第386页)机械制图模块化教学改革之我见 白秀清 (巴彦淖尔职业技术学校内蒙古巴彦淖尔015000) 【摘要】传统的理论式教学让学生“昏昏欲睡”,由此还引发诸多如逃课、上网、打架、谈恋爱等等“后遗症”。基础差的中专生如何教,如何管是我们职业学校每位教师都在思考和探索的难题。近几年来,许多中职学校探索寻求创新发展之道,形成了中职模块化教学体系。从去年开始,我校机电专业也试行模块化教学,我负责机电专业机械制图模块教学,针对教学过程中掌握的方法和看到的问题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关键词】基础差;校本教材;模块化教学;实践教学 ○职校论坛○336

化工装备技术《机械制图》课堂教学改革初 探 摘要:在化工装备技术专业制图教学中,将《机械制图》和AutoCAD有机结合,增加对接生产岗位的知识,改革课程内容体系,有效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及岗位适用能力,确保课程教学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化工装备技术教学改革《机械制图》AutoCAD 化工装备制造业是我国重要制造业之一,在长三角及珠三角经济发达地区迅速发展,人才紧缺。我院化工装备技术专业的学生毕业后主要从事化工机械厂、压力容器制造厂等设备制造企业化工设备的制造加工、质量检验及技术管理工作;或各类化工厂、石油化工厂、化纤厂从事管路、设备、机器等过程机械的安装、调试、维护、故障检查与分析处理、维修、设备改进、更新等工作。就业率高,对学生素质要求高,特别对绘图、读图的要求更高。以往职业院校《机械制图》难教、难学的主要原因是学生想象和分析能力差,最终导致学生厌学,成绩不佳。近年来,随着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本学科的知识结构和教学时数提出调整要求,我院在化工

装备技术专业《机械制图》教学中融入CAD教学,并增加化工设备图和化工管路布置图等,课程内容体系突出实用性,切合职业教育实际,在教学中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有效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绘制和阅读机械图样的能力,确保课程教学目标实现。 一、根据培养计划,改革教学内容,确定教学重点 对机械制图的教学内容、教学时数、课程体系、课程结构等进行综合改革,简化正投影法、三视图及点线面的理论性内容,增加计算机绘图教学内容及化工设备图与化工管路布置图。将CAD教学完全融入机械制图教学中,把这两门课整合,合二为一、互相渗透。 二、运用AutoCAD三维建模,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机械制图》的概念、规律大部分是建立在对空间形体分析的基础上的。要解决《机械制图》难教和难学问题,首先要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 组合体是实现本课程教学目标的关键,是培养空间想象力的重要保证,零件、装配体是实现课程教学核心目标与课程教学专业目标的关键内容。因此,强化体的教学,以体作教学切入点,在三维空间中直接认识和感知空间几何元素,直观、形象,易于学生接纳。在制图起始教学中可充分利用AutoCAD画一些立体图供学生观看,并让学生模拟画一些简单的比较接近正等测的草图。这样,通过教师示范,学

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 【摘要】本文根据中等职业教育学校教学的需要和机械制图课程的特点,从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教学模式上对机械制图课教学进行了改革研究。《机械制图》课程建设 要以学生为中心,树立综合能力课程观;以就业为导向,全面实施课程改革;以职业 能力为标准,改革创新课程评价方法。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提 升学生利用CAD等绘图软件的绘图能力,着重在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 能力。以适应现代科技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效 地提高了机械制图课的教学质量和效率。 【关键词】职业院校机械制图课程教学改革实践 《机械制图》是职业院校机械类专业既有理论又重实践的技术基础课,它在专业建设中起着承上启下的地位和贯彻始终的作用。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影响到学生对后续专业课的学习和课程设计。它实质上是根据投影理论研究用二维平面的“图”来表达三维空间的“物”的一门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制图技能和空间想象力,为后续专业奠定基础。目前中等职业教育学校的学生知识结构不完善,空间想象力较差,这也是学习该课程的最大障碍。在有限的学时内,如何合理、有效地优化课堂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空间想象力,这就需要在制图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上进行改革和创新,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引进先进的教学模式,并将AutoCAD、CAXA三维建模等新技术与制图课有机的结合。一方面可以提高教与学的效率;另一方面使学生能不断地了解新技术,激发学习兴趣,培养空间思维能力、创新能力,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学习基础。本人结合制图课的特点以及多年的教学实践,对该课程的教学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革研究与尝试。 目前《机械制图》课程存在问题: 1.不少院校的《机械制图》教学仍然是以课堂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在教师的安排下循序渐进地掌握知识。循规蹈矩式的教学方式,忽视了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缺乏对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缺乏强烈创新欲望和自我表现意识,习惯于记忆教师讲过的、书本上现成的知识或答案,难以激发出创新意识。 2.由于机械制图课程长期形成的系统的投影几何学的知识不足,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差,难以理解和完成比较复杂的投影关系;对相似的原理和概念缺乏比较和鉴别,运用时往往容易出错;作图速度较慢;国家标准意识不强。 3.加上缺乏现场教学、案例教学和讨论教学,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没有得到发挥,制图课依然是学生感到难学的一门课。问题的实质是:面对社会、企业对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学校的课程改革跟不上新形势,仍然按照传统的模式制定教学计划、组织教学过程,造成课程质量低下。 为适应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要求,我校这几年进行了《机械制图》课程进行了改革实践探索。 一、现代教学强调以人为本、以学生为中心,树立综合能力课程观 传统的《机械制图》教学思想是以教师为中心,采用课堂讲授知识、学生课后进行练习为主要形式。在接受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处在被动的地位,主动参与的机会少、积极思考与提出问题的也少,掩盖了学生不同的学习特点和认知差异。这样的教学观念已不适应目前的人才培养的需要。现代教学强调以人为本,即以学生为中心,教师则作为学习指导者,设计教学的情景和过程,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积极提问,与教师一起探讨教学中的问题。课程建设要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为目标。也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