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可行性——有条件地区试点发展

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可行性——有条件地区试点发展
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可行性——有条件地区试点发展

“挑战杯”论文参赛作品

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可行性——有条件地区试点发展

作者:张悦

指导老师:李鸣宇

院系:会计学院

专业:会计

年级:2008级

2009年4月

目录

内容摘要 (3)

一、我国义务教育现状初探 (4)

二、十二年义务教育在中国的可行性研究 (6)

三.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实例分析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可行性——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实行 (8)

(一)经济基础雄厚,有能力负担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各项费用 (8)

(二)教育基础在不断加强中,九年义务教育完成质量良好 (10)

(三)在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继续学习深造困难的同时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实现“双赢”成为动力。 (12)

参考文献 (14)

内容摘要

近年来,在全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目前是否有准备、有能力、有条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问题广泛的被社会各界人士关注,部分地区对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探索或失败或仍在继续坚持。

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经济发展呈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形式。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基础与发展前景各不相同,我国各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以及教育的质量也不尽相同。通过对我国国情的各方面分析研究可知,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可行性——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实行。让这些地区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在前进与曲折中积累总结经验,等待时机成熟再把积累的经验向其它地区推广普及,以完善我国的教育机制,提高教育综合水平,开创我国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义务教育、经济、教育合格率、教育不公、

据了解,目前全球有许多国家已经实行了十二年义务教育,不仅是发达国家,有些发展中国家也已实行。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呼声目前在我国越来越高,但从哲学的角度来看,想问题办事情要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科学研究方法进行研究,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发展方向与前景要通过对我国目前的具体国情作为基点进行探讨,而不能盲目进行推广与普及。

我国的部分地区已经开始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探索在前进与曲折中进行。

一、我国义务教育现状初探

十二年义务教育在中国的普及在何时,目前就中国的国情而言,我国十二年义务教育的突破口在哪里。这些都是社会各界人士广为关注的教育问题,在近几年的两会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普及问题被多次提及。在2005年的两会上,中国工商银行安徽分行行长刘卫星等代表在对安徽、河南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进行调研后,正式提出议案,呼吁国家将“十二年义务教育”作为教育新目标。

在此之后,内蒙古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人民政府决定2007年下年开始,全普通高中实行免学费、课本费、作业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三免一补”政策,职业高中实行免学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住宿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四免一补”政策。至此,准格尔旗对免费教育的探索又达到了新的高度,将教育的免费范围扩大到普高教

育阶段,率先实现了十二年义务教育。

与准格尔旗同时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地区还有广东珠海市、陕西吴起县等。珠海市政府于2007年秋季起对本市户籍的中小学生实行十二年免费教育,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费杂费全面,高中教育阶段免学费,持有“低保证”的特困家庭普高和中职学生免交课本资料费。陕西吴起县也在同时期将免费教育的范围由城乡九年义务教育扩大

到十二年义务教育,将高中教育纳入免费范围,免除职、高中阶段的学费、书本费、住宿费、取暖费、电交费“五费”。

教育部对此表示,我国仍坚持九年义务教育。目前义务教育的重点是巩固九年义务教育和两基攻坚计划(实现西部地区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同时,国家做出众多举措完善九年义务教育机制,提高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为十二年义务教育在我国的普及打下良好基础。

2006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修订了义务教育法。6月29日,十届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修订案)》,自2006年9月1日起施行。新法进一步明确了我国义务教育的公益性、统一性和义务性,这是我国义务教育发展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件大事。

此前,为了从根本上解决农村义务教育的经费投入不足问题,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的普及率。2005年年底,国务院按照“明确各级责任,中央地方先担,加大财政投入,提高保障水平、分步组织实施”的原则,建立起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按照新机制的

要求,中央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实施义务教育,其中免学杂费所需资金由中央和地方按比例分担,西部地区为8:2,中部地区为6:4.。免费提供教科书所需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全额承担;校舍维修改造所需资金,中西部地区由中央和地区按照5:5分担。新机制从2006年春季开始在西部的12个省份、新疆建设兵团和中部地区享受西部政策的部分县市开始实施。2007年春季开始已经在全国农村地区全面推开。

可见,国家目前义务教育的重点仍放在了巩固九年义务教育上。目前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虽然做到了普及,但质量还不够理想,据2007年3月至5月对义务教育法的实施情况的检查,到2006年,全国小学学龄净入学率达99.27%,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97%,实现两基的地区人口覆盖率达到98%,九年义务教育完成率仅为84.14%。只有把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和合格率搞好、搞到实处,才有保证进行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工作。

对于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实施问题,教育部明确表示支持那些有条件的地区所做出的普及高中教育的做法。不过,普及高中教育并不等于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因为义务教育的一个特点就是免费教育。

二、十二年义务教育在中国的可行性研究

义务教育的探索之路漫漫远兮,在广东珠海、河北唐山、内蒙古准格尔、陕西吴旗县陆续宣布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后,2008年10月17日,云南省教育厅对外宣布,从2009年1月1日起,在全省部分

县(市、区)开展基本普及十三年义务教育试点工作。即在6-18岁适龄儿童、少年、青年中,试点实行学前教育1年,小学教育6年,初中教育3年,高中教育3年的义务教育。此举被称为我国义务教育的“破冰之举”,但此次改革却悄然“流产”。

云南省此次对义务教育的探索值得深思。众所周知,云南省是经济欠发达地区,多数县(市、区)的财力根本无法支撑十三年义务教育的经费。它也是教育欠发达地区,到2008年年底,,仅有22个县高中毛入学率达到58%,有少数县甚至没有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由小及大,若现在在我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许多问题都将出现。如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的人口普及率在西部地区仍比较低,一些地区义务教育的乱收费现象严重,农民工子女入学难,学生入学择校体制漏洞等。还应考虑的是若实施十二年义务教育,职业高中学校该如何发展,技工型人才缺失该如何解决。这些问题若得不到周全考虑与方案预定,就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显然是行不通的。义务教育的发展如建高楼大厦,若底层建筑基础不扎实、质量不合格,大厦间的再高也是徒劳,还有可能带来巨大的负面影响。

因此,就目前来说,在全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做法尚不符合我国的国情,但可以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做试点,积累成功经验后再向其他地区推广普及。

从云南省十三年义务教育的“流产”中看出,经济基础与教育基础是制约一地区坚持实行十二年义务教育最重要的两大因素。只有有了经济的强有力支撑以及良好教育基础的保障才有可能坚持十二年

义务教育或更高层次的义务教育的实行。现就内蒙古准格尔旗为实例,分析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可行性——有条件地区试点实行。

三.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实例分析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可行性——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实行

通过对准格尔旗的社会、经济、教育基础以及其发展前景的分析,可知准格尔旗具备以下几方面条件进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探索。(一)经济基础雄厚,有能力负担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各项费用准格尔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鄂尔多斯东端,蒙晋陕三省交界处。幅员7692平方公里,人口27.8万,现辖一个省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一个新区,9个苏木乡镇。地貌以丘陵壑区为主,北部是库布其沙漠尾端和黄和冲击平原,称“七山二沙一分田”。境内资源富集,储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以及高岭土、铁矿石、铝矾土等自然资源,特别是煤气层的储量十分可观,国内罕见。探明煤炭储量544亿吨,占全国4%,全区24%,全市48%,远景储量1000亿吨。全国最大的露天矿——神华准能黑岱沟露天矿和144座地方煤矿2006年生产原煤8522万吨,是全国最大县级产煤单位,电力装机284万千瓦。准格尔旗是内蒙古最早的对外开放的旗县之一,西北地区重要的能源集散地,且是环渤海距离最近的资源富集区。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准格尔旗经济的发展与腾飞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自1996

年财政收入突破1亿元大关以后,便从此突飞猛进。以下是准格尔旗2006-2008年财政状况以及居民收入的信息。

众所周知,连同高中的十二年义务教育需资量巨大,据统计,旗人民政府每年需投入约5000万元,使近4万小学、初中和高中阶段学生受益。准格尔旗近年财政状况的良好发展势态以及居民的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可以看出,准格尔旗经济基础好,完全有能力承担十二年义务教育的经费支出。

(二)教育基础在不断加强中,九年义务教育完成质量良好从教育基础方面看,准格尔旗对教育发展方面非常重视,树立了“科技兴旗”的战略思想。近年来,不断加强基础教育,进一步提高

了义务教育整体水平。为提高教学质量,适应城镇化发展的需要,进行了撤点并校、教育资源的整合。2004年秋季开始,准格尔旗开始在全旗范围内进行教育资源整合,全旗学校布局实现了小学向乡镇所在地集中,初中向人口聚集的工业区集中,高中向薛家湾、沙圪堵两镇集中,有效整合了教育资源,提高了教育资源的利用率。

准格尔旗对义务教育的探索和实践甚早。早在2004年上半年,准格尔旗就率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农村和城镇低保户学生实行了免杂费和课本费的“两免”政策。2004年下半年开始,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所有学生实行“两免一补”政策。2006年下半年开始,又对义务教育阶段所有的学生实行免杂费、课本费、住宿费、作业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四免一补”政策;对职业高中实行免学费、课本费和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本着为贫困家庭子女送去“知识产权”,缓解教育不公的态度,旗政府决定于2007年下年开始,全普通高中实行免学费、课本费、作业本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三免一补”政策,职业高中实行免学费、课本费、作业本费、住宿费,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四免一补”政策。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十二年义务教育。

准格尔旗的教育基础扎实,九年义务教育的完成质量良好,又有着多年来对义务教育一步一步的探索与实践经验,完全有基础进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探索实践。

(三)在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继续学习深造困难的同时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实现“双赢”成为动力。

想问题办事情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尊重客观规律。一些地区暂时没有财力、教育基础进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实行,可以继续加强九年义务教育的质量。一些有条件地区进行试点不仅有利于地区的发展,而且可以在将来不仅减轻国家的负担并且为全国范围内的普及做示范,准格尔旗的十二年义务教育探索就是这样的。准格尔旗是个煤炭大旗,经济发展一直与“矿业”紧紧相连,其发展与腾飞是借着资源的优势一路小跑的。但资源是有限的,如何开创新路子进行可持续发展对准格尔旗来说是一大挑战。近几年,在推进煤业技术改造和发展煤业化工等新型工业化的道路上出现许多问题。其中,自主创新能力不足以及高层次专业人才短缺成为了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巨大挑战。加大教育投入,提高教育质量,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成为准格尔旗未来发展的战略计划,可以为其经济持续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对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探索实践,在缓解了教育不公问题,为贫困家庭子女送去“知识产权”的同时也为本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作出了贡献。用部分财政收入支出来坚持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探索,以经济发展的成果来支持教育的反展,用十二年义务教育实行的成果来促进经济的发展,这样的循环反展不失为一项双赢举措,由此可见继续探索实践的动力十足。

通过对准格尔旗的经济、教育、发展模式等的研究,以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哲学研究方法可知,准格尔旗不同于云南省,有能力、有条

件在本地区范围内进行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实践。

在我国时机尚未成熟、机制尚未健全的情况下,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尚不可取。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中国的可行性是让有条件的地区进行试点探索实践,积累经验后再向全国推广普及。

参考文献:准格尔之窗——准格尔人民政府网站

内蒙古准格尔旗统计信息网

《内蒙古教育》2005年第4期

中国教育新闻网——农村义务教育保障机制改革

《新京报》网站——中国新闻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

随着中国经济的不断快速发展,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起人力资源这个问题。为什么关注这个问题?因为我们在中国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清晰地认识到人才才是支持我国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的核心要素。离开了人,就什么事情都做不成了。人才是信息时代企业发展的动力之源,员工重于利润,人力资源将是企业制胜的关键。谁能掌握越多的人才,谁就能脱颖而出,独领风骚。 人力资源的这种性质的规定,主要基于两点:一是作为资本性的人力资源。被当做资源看待的人力,是经过教育培训投资之后所获得的一种经济力,即能够推动经济增长的力量;作为一种资源,它具有经济活动的目的性和对象性;作为资本性的人力资源,同物质资本共同构成社会总资本。二是作为资源性的人力资本。这种经过投资开发而获得的资源投入生产过程后不但能够转移自身价值,而且能够创造新的价值;人力资源含附的人力资本越多,创造的价值也就越大。人力资源通过投资开发而形成的各种经济活动能力,具有价值和使用价值。这种存在于人体中的能力作为一种特殊的生产要素投入生产过程,便转化为能够给投资者带来收益和利润的人力资本。也就是说,人力资源开发是获得人力资本的根本途径,而人力资本投资是提高企业生产的科技含量和实现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根本途径。 一、建立人力资源会计的必要性: 1.财务信息使用者的需求。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使得人力资源的因素对企业经营成败的响越来越大,投资者对人力资源信息的需求也越来越大,这是人力资源会计得以存在与发展的最根本的动因。 2.内部管理的需要。现行会计将人力资源投资支出计入当期费用,不单独提供有关人力资源投资及其变动的情况、人力资源投资的经济效果以及人力资源的经济价值等方面的信息,因而也就无法满足人力资源的管理和控制对信息的需求。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流派

当代中国基础教育改革中的八大流派 ——以1990年代为时间划界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二、生本教育学派 三、生命化教育学派 四、主体性教育学派 五、新教育学派 六、情境教育学派 七、情感教育学派 八、理解教育学派 一、生命·实践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叶澜教授,中国教育学会副会长、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生导师,主持的“新基础教育理论及推广性、发展性研究”,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十五”规划国家级重点课题。该课题是在1994-1999年“面向21世纪新基础教育”探索性研究阶段取得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所开展的延续性课题;1999年5月启动,2004年5月通过鉴定结题;2004年5月—2009年5月为成型阶段。 目的:形成新的基础教育观和创新型学校。在《教育研究》2004年第2期上,叶澜教授又明确提出了“为‘生命·实践教育学派’的创建而努力”这一创建学派的明确目标。 三个“层面”:1.新基础教育理论研究;2.学校教育活动整体改革的设计; 3.学校教育改革实践研究。

三个“更新”:1.基础教育观念系统的更新;2.学校教育日常活动方式的更新;3.师生学校生存方式的观念更新。 四个还给:“新基础教育”所追求的改革效应是:1.把课堂还给学生,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2.把班级还给学生,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3.把创造还给教师,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4.把精神发展主动权还给师生,让学校充满勃勃生机。 四项研究任务:“新基础教育”研究定位于学校转型性研究。显性的目标是为了建设二十一世纪所需要的符合时代发展的学校。 1.学校转型变革的背景与总体性研究(包括当代特征、教育变革趋势、学校转型内涵、总体构成等); 2.学校转型性变革中基础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更新研究(涉及培养目标、课堂教学、班级建设、教师发展、学校管理评价等方面,以及一些相关的教育基本理论等。); 3.中小学基础学科教育改革的系统深入研究; 4.学校转型性变革研究的路径与策略以及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多重关系的方法论研究。 二、生本教育学派 代表人物:郭思乐教授,广东省教育科学研究所、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实验过程:2002年,“生本教育”实验进入香港,2005年,进入澳门。2007年,在广东省教育厅的直接推动下,“生本教育”实验开始在全省的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中开展,首批学校有15所。2008年,“生本教育”北上江苏、江西、北京等地,一批实验学校相继涌。生本教育目前在100多所小学和20多所中学进行实验。生本教育的实验已经收到良好的效果,成为当今中国八

九年义务教育年限要不要延伸

九年义务教育年限要不要延伸 作者:周大平 瞭望 2019年12期 今年暑期,当初争相落地的金猪宝宝、奥运宝宝们相继进入入托年龄,但由于各 地的公办幼儿园容量有限,导致了局部地区的入托难,在一些大城市,甚至出现了家长要 提前一两年为宝宝报名上幼儿园的情形。面对供不应求的形势,公办幼儿园纷纷大幅上调 了保育教育费,呈现赶超公办大学学费的强劲走势。这“一难一贵”相加,使许多家长叫 苦不迭。 就在各地政府忙着划拨专款救急,为公办幼儿园的扩班(建设新园已然来不及)陆 续给予补贴之际,学界围绕九年义务教育的年限要不要向上或是向下延伸的热议方兴未艾。 是否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为了保证小宝宝们都有进幼儿教育机构的机会,希望义务教育向学前延长一年,以求通过其特有的强制性迫使政府承担起责任。”不少幼儿园园长和家长的这个建议,在 中关村中学校长邢筱萍看来并不适宜。 作为北京市政协委员,邢筱萍在今年年初提交了“北京应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提案。她认为,幼儿教育更多的是养育,各类家庭对婴幼儿的养育标准差异很大,需要家 长根据家庭的经济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育儿场所,而高中教育重在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 高中教育质量会影响到公民素质和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 她在提案中陈述,正在实施的高中新课程改革,对学校和教师都提出了很多新要求。教学设施的增加,以及教师因开发新课程而加大的工作量,都需要政策和资金的支持。目前九年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的待遇在逐年提高,相比之下,高中教师工资的提高还得不到 保障。为此,建议北京在全国率先将高中纳入义务教育。 媒体披露了有关部门对她提案的回复:北京市酝酿12年义务教育已久。1999年起,北京的68所高中被陆续认定为示范校,这些示范高中促进了全市普通高中规模调整,也提高了普通高中教育质量。当今全市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基本保持在98%左右,并实行困难群体子女就读高中可享受免交学费等优惠政策,可以说基本实现了普及高中阶段教 育和12年免费教育。2001年后,北京市教育科学院为此成立的专题组进行了多年论证, 在提交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中称,北京市到2019年实施12年义务教育基本是可行的,但还 需研究论证12年义务教育是向上延伸还是向下延伸。 主张义务教育向高中延伸,是近年来两会的热门话题之一。珠海市从2019年秋 季开始,对珠海户籍的中小学生实行十二年免费教育,其中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免学费和书、杂费,高中教育阶段免学费。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及改革 摘要:中华民族五千年灿烂文明中形成了一部深厚的教育史。我国古代以四书五经为教育内容;近代引进西方先进思想,中国的教育步入近代化轨道;当今教育愈加完善,但仍存在着许多弊端;展望中国教育前景,在社会的呼吁和教育学专家的努力下进行教育革新。高考制度亟待革新,学生学习需要民主自由,高校教育需要进一步改革。 关键字:中国教育制度发展现状弊端改革方向教育民主 一、中国教育制度的发展 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家杨贤江在《新教育大纲》一书中曾指出:“教育的发生就根植于当时当地的人民实际生活的需要,它是帮助人经营社会生活的一种手段。......自有人生,便有教育。因为自有人生,便有实际生活的需要。”原始人的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是从制造工具开始的,在学习制作工具的经验和技术,传递经验中产生了原始教育。 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经济条件成熟;社会事务日渐复杂,需要专门的管理人员,政治条件具备;文字不断产生,文化积累增加,文化条件形成。在这个背景下,学校作为一种专门的教育场所产生。 西周官学制度产生,国学和乡学作为两种主要的学校形式。当时以六艺为教育内容,《礼记·王制》记载:“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当时教育管理的特点是学在官府政治上实行分封制,等级制度森严;思想上强调以礼治国。这些决定了西周统治者对教育的高度

重视和垄断,形成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封建官学教育在汉代正式确立。汉代实行独尊儒术的政策,太学确立,以四书五经为教学内容。与此同时以儒家“人学”为理论基础形成中国教育思想,此后经过一代代儒学家的改造和发挥,融合其他学派的教育思想,发展成中国独特的教育学思想体系。提出以“修身为本”的主题思想,追求人格境界,即个人与家庭、国家、社会的和谐,注重教导人自觉修养人格,强调理性自觉原则。采用以学习和修养为基础的教育方法,主要包括:启发诱导,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由“教事”至“穷理”安排合理的顺序,及师生共同研讨。 封建教育制度和思想在大一统制度的影响下,形成教育的国家化、政治化和伦理化的传统特色造成了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的权威主义的教育传统,存在着弊端,禁锢了学生的思想自由和创造性。 近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发生重大转变,先是从欧美输入,后又学习苏联。洋务教育开始创办新式学堂,派遣留学生,中国教育开始近代化进程。“五四运动”后,在中共的领导下,教育开启新的历程,为革命培养了先进人才。在输入赫尔巴特学派的教育学后,我国教育界人士创编了自己的教育学,先后出现了蔡元培、陶行知等著名教育家,为中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做出突出贡献。蔡元培提出教育独立的思想,他在《教育独立议》中指出“教育是帮助被教育的人,给他能发展自己的能力,完成他的人格,所以教育事业当完全交与教育家,保有独立的资格,毫不受各派政党或各派教会的影响”于人类文化上能进一分子的责任;不是把被教育的人,造成一种特别的器具,给抱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与挑战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专家建议 第9期(总第35期)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挑战与发展战略 薛澜何晋秋朱琴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高校是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之一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为我国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探讨了五个方面的机遇和八个方面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项发展战略建议。 一、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高校科技活动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调整,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走向,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与经济、科技全

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指南,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机遇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均衡现象,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资源不够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卫生与健康、生态与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模式方面实现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模式的这些转变,关键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新动力。只有迅速提升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努力扩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才能使我国走上科技主导、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全新发展道路。因此,高校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执行主体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然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机遇。 机遇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特点,进一步凸显了高校科技创新的优势

中国为什么能快速发展的内因和外因

(内因篇-下)从2010年超过,到2017年是日本GDP 的近三倍。中国为什么能快速发展的内因、外因 在上篇文章《(内因篇-上)从2010年超过,到2017年是日本GDP的近三倍。中国为什么能快速发展的内因、外因》,提出了一个国家发展(其实也可以延伸到个人的发展、公司的发展等模式上去。)的内因是:人的因素,物的因素。 按照这个算法,此文主要就是代入中国的案例,进行分析,并且辅助性的代入日本和美国的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我们可以评价,中国未来的发展曲线到底是往上呢,平整呢,还是往下。 本文较长,主要的内容如下: (1)中国人的勤奋、上进、团结问题 (2)领导层的战略构架、国家产业特性 (3)复杂的产业体系,并以智能手机,互联网为例 (4)日本、美国是怎样的

(5)美国贸易战的发动,就是为打击中国制造2025 (6)看看乌克兰的发展 (7)高科技制造业,更需保护,不能使用自由市场原理 1中国人个人的积极面 首先我们来看看人的因素。如上文所述,分成:个人因素,领导层因素。个人因素主要是:勤奋、上进、团结。并且怎么判断是否属于这3个词,上文给出了判断方式,就是:是在越发高效得创造更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呢,还是没有。 中国人的特性中,勤奋是毋庸置疑的,从农民,到学生,到从业者,很多都是勤奋工作的人。如果我们社会中有年富力强的年轻人,像一些欧美发达国家的一部分年轻人那样,就拿着政府的救济金,每天就是街头游走,家里宅活,是要被周围的人耻笑的。被周围的人说成是好吃懒做,在我们的文化和观念里,无异于说一个人是忘恩负义之徒。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一些现象,比如上海家里有好几套房子,光是房子市值就是几千万,收租都是每个月能收2---3万元的人家,年轻的孩子还是需要去找一份稳定工作的,哪怕每个月收入只

当代教育发展趋势

当代教育发展趋势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扞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与挑战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与 挑战 The document was prepared on January 2, 2021

教育部科学技术委员会 专家建议 第9期(总第35期) 中国高校科技发展:机遇、挑战与发展战略 薛澜何晋秋朱琴 清华大学21世纪发展研究院/公共管理学院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体制和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高校科技工作取得了迅速发展,成为我国国家创新系统的三大主体之一。高校是知识创新活动的主要执行部门之一和技术创新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科技创新正在我国科技、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当前,国内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形势为我国高校科技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重大挑战。本文针对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现状,分析探讨了五个方面的机遇和八个方面的挑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八项发展战略建议。 一、高校科技发展面临的机遇 高校科技活动的发展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宏观战略调整,与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走向,与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进程,与经济、科技全

本,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进一步指明了新世纪新阶段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是我国高校科技发展的指南,为高校科技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机遇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进一步强化了科学技术的主导作用当前,我国已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经过多年的发展和探索,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理论和实践上取得了重大进展,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和人民生活水平显着提高。但是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我国宏观经济发展中存在不均衡现象,社会发展相对滞后,人口、资源不够协调,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发展不平衡,特别是卫生与健康、生态与环境、公共安全等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这要求我们在发展模式方面实现从“重物轻人”向“以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实现区域和城乡的协调发展。实现发展模式的这些转变,关键的是要依靠科学技术,以科技创新为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变的新动力。只有迅速提升科学技术的整体实力和自主创新能力,打破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瓶颈制约,努力扩展新的发展领域和空间,才能使我国走上科技主导、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的全新发展道路。因此,高校作为国家创新系统的重要执行主体和高素质人才培养基地,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必然为科技的发展提供全新的机遇。 机遇二:国际科技发展的新特点,进一步凸显了高校科技创新的优势

中国特色高铁发展趋势

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前景及趋势(转) ?位粉丝 ?中级粉丝2 1楼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前景及趋势 转自中国产业经济信息网 重 据相关资料统计表明,到2000年底,世界高速铁路的总长已达6858公里。目前全世界已投入运行和正在修建的高速铁路里程超过1.4万公里,约占铁路总营业里程的2%.欧洲有关部门做出的长远规划是到2015年,全欧高速铁路网总长达到3万公里,其中新建路段9100公

里,约占30%.与此同时,世界上许多国家和地区也做出了自己相应的规划和目标。高速铁路的诸多特点和优势,使得传统的铁路运输重新焕发了生机,并在世界各地得到了蓬勃发展,从而加速了高速铁路现代化的步伐,为世界高速铁路网的形成和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速铁路的规划和建设虽然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 2 在 成相同工作量的情况下,铁路是消耗能源最少的,完成单位换算周转量占用的土地,我国公路是铁路的20多倍。所以,我国大力发展高速铁路是节省资源消耗的必然选择,也是符合我国的实际国情。可以预测,在不远的将来,我国实现类似欧美国家的高速铁路网络已不再是梦。

2、缩短差距是我国高速铁路网发展的迫切要求 平均旅客列车技术速度只有每小时71.4公里。最后,客货分线运输是发达国家铁路发展的共同特点,我国铁路均为客货混跑模式,互相干扰、互相制约,根本无法满足客货运输的数量和质量需求。因此,在谋划中国铁路发展的时候,能否站在世界铁路的坐标系中找准定位,能否正确地看待与发达国家铁路的差距,对于加快中国铁路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国铁路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肩负的历史性任务需要中国铁路追赶 发达国家铁路的发展水平,并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缩短与世界发达 国家铁路之间的差距。中国铁路现代化的历史过程就是不断缩短与发 达国家铁路差距的过程。发达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日本的铁 路路网密度高、规模大,整个路网能力普遍富余。因此,在中国铁路 楼 持续快速增长的中国来说,这样的运行速度和规模显然已经不能适应 我国的生产力发展要求。因此,我国必须建设发达的高速铁路网,以 适应现代铁路运输发展的要求。我国铁路目前以占世界6%的营业里

当代中国教育发展趋势Word版

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 中国教育,历史悠久。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形态。从隋唐开始,中国就有了科举考试制度,用来选拔官员。而到了如今,中国的仍然是以应试教育为主,并有文科与理科之分,供学生适应选择自己的专项。 中国现代的教育制度的弊与利,在我国社会民众中有较大的争议,有的认为利大于弊,也有的认为弊大于利。大部分人认为应试教育有很大的缺陷,只注重书本的知识,只凭试卷考的分数来评判学生的标准状况,而忽略了教育的本质。 到底教育目的价值在哪?教育家罗崇敏认为,教育就是使人成其为人,使人成为有能力的人,使人成为幸福的人。如果教育不能使人幸福,教育就没有意义了。我们提出价值主义教育就是要使教育回归人的本真,使教育去发展、实现人的价值。我们的价值主义教育思想根本是使教育者教育唯真、唯智、唯实、唯和。所谓“唯真”就是教育要崇尚真理、追求真理、实践真理、捍卫真理,做真人、行真事,要真爱、真诚。这就对现在社会上存在的,教育培养人的两面性产生了挑战。现在的教育往往培养人的一种政治表

达,就是表达如何去追求什么,表达如何忠心,表达如何为了未来的目标。另外,我们的教育要培养学生热爱智慧,敬畏智慧,生长智慧,要求取智慧。这样,教育就要尊重人才、尊重知识、尊重创造,使我们的民族成为一个爱智慧的民族,使每个人成为爱智慧的人。然后去增长自己的智慧,实践自己的智慧。

目前,教育部也在积极的改革我国的教育制度,但因为一些客观原因,无法一蹴而就,需要慢慢的改善我国的教育制度。我个人认为,中国教育的发展趋势,就是使“德”与“体”提升到与“智”相同的地位,三者共同发展,缺一不可。一个学生,他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科学文化知识的掌握,还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并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改善我国教育的弊端。 友情提示:本资料代表个人观点,如有帮助请下载,谢谢您的浏览!

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情况

九年制义务教育落实情况 我利用假期对当地九年义务教育落实情况进行调查,从有关单位及其网站、学校、家长和学生了解了许多最新消息,掌握了大量资料。 义务教育,是根据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其实质是国家依照法律的规定对适龄儿童和青少年实施的一定年限的强迫教育的制度。 义务教育起源于德国。宗教领袖马丁·路德是最早提出义务教育概念的人。改革胜利后,为使人们都有学习《圣经》的能力,路德颁布了义务教育法。1619年,德国魏玛公国公布的学校法令规定:父母应送其6-12岁的子女人学,这是最早的义务教育。在1763年到1819年,德国基本完善了义务教育法规。工业革命后,义务教育发挥着使人们掌握工业知识的任务,义务教育的时间也由最早的3个月至6个月,发展到6年,直至现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9年。 在中国教育史上,1904年,把小学教育规定为义务教育。1986年4月12日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国家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要求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该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状况,确定推行义务教育的步骤。该法于同年7月1日起施行。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以来最重要的一项教育法,标志着中国已确立了义务教育制度。2005年12月,国务院下发了《关于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的通知》,逐步将农村义务教育全面纳入公共财政保障范围,建立中央和地方分项目、按比例分担的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新机制。这为义务教育立法打下一个非常好的基础。2006年9月1日起开始实施新的《义务教育法》。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中最终明确:“国家将义务教育全面纳入财政保障范围,义务教育经费由国务院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依照本法规定予以保障”,完成了“人民教育人民办”到“义务教育政府办”的真正转变。 近几年,中央拿出更多的财力支持教育事业发展,实现了一系列发展义务教育的政策措施。 2005年,我国首先在592个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实施了“全部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对贫困家庭学生免费提供教科书并补助寄宿生生活费”的“两免一补”政策。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我国教育发展的历程 教育,一直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民生话题。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已不仅仅停留在“以孝为先,以文相授”的层面。如今,人们更关注正规教育、成人教育、技术教育、特殊教育、终身教育等多种类型教育的全面发展。同时,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人才结构的调整、创新型人才的培育、素质教育的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半城镇化”人口子女的教育问题等一系列问题也引起更多人的关注。 坚持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是党和国家提出并长期坚持的重大战略方针。60年来,党和国家始终致力于把发展人民教育事业、提高广大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中华民族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崇高奋斗目标,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推动人民教育事业发展,我国教育走过了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光辉历程。 新中国建立之初,党和国家把发展教育事业摆在突出地位,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确立了“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方针,创立了社会主义教育制度。坚持向工农开门,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受教育的权利;适应大规模经济建设需要,有计划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事业;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教育发展道路,初步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教育体系,为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改革开放为我国教育加快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大动力。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始终把教育作为关系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和社会主义历史命运的根本问题,提出在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中,第一位的是发展教育和科学技术,确立了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优先发展战略地位。从体制改革入手系统地进行教育改革,有

步骤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改革不断深入,发展不断加快,我国教育事业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 面向新世纪,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从我国基本国情出发,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作用,强调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制定了科教兴国战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北京乾坤纵横科技积极推进教育创新,加强教育法制建设,我国教育事业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持续健康发展,改革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全面推进,把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体系带入21世纪。 进入新世纪,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坚持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强调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教育公平是社会公平的重要基础,作出了优先发展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重大战略决策。普及和巩固义务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规范教育收费,健全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我国教育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深入推进改革开放,进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新阶段。

中国企业发展八大战略

为中国企业应对经济全球化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日前由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与英国剑桥大学中国发展信托基金于近期共同主办了第一期中国企业管理高级研修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资委及中远集团等15户大型企业主要负责人参加了培训,培训内容主要包括剑桥大学为主的着名教授和近40位世界商界领袖围绕全球商业革命对企业领导者素质的挑战、全球化与公司治理、并购重组与产业发展新趋势、科技进步与企业研发、企业管理新趋势、可持续发展与能源、环境和平以及全球化与风险管理、全球化对国际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学员们在进行了50多次认真研讨后,初步形成了中国企业改革与发展的几点战略思考。 树立强烈的全球化意识 当前全球化已渗透到各个方面,不仅生产要素的流动和配置更加全球化,而且制度、规则、环境和观念等也越来越全球化。与戴克、西门子、BP、英美资源、米其林、西班牙电信等国际知名的大公司相比,我们的企业在战略规划、经营规模、公司治理、开发创新、企业管理、社会责任以及可持续发展等方面都有相当的差距。如何适应全球化的新形势,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更好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上主动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实现建设小康社会战略目标,都将面临着更加严峻的挑战。现在世界非常关注“中国因素”在国际政治经济外交各个方面的作用,再加上印度、巴西、俄罗斯几个国家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使得世界格局和发展模式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平与发展虽然是当今社会的主题,但矛盾冲突会不断,欧美模式不断遇到挑战,国际社会将处在一个十字路口,中国改革发展也处在一个新的十字路口。

对于中国还有一个更为严峻的现实,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可以以廉价劳动力保持长久竞争优势,中国更不例外。以西班牙的发展为例,25年前它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发达国家实行了产业转移,但随着加入欧盟和全球化日益深入,这种优势逐渐失去,迫使他们加快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中国发展进程中如果不解决这一问题,今天繁荣明天就可能是衰落。 面对这种新形势,要缩小与发达国家及其跨国公司的差距,应对全球化的挑战,要学会并善于用世界眼光观察现实,用全球意识思考问题,用战略思维谋划未来。 加快国内产业升级 当今全球化源于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革命和转型国家的改革特别是前苏联解体。从上世纪80年代起,发达国家的大公司在信息技术革命的推动下,通过集中产业优势,发展核心业务,扩展水平分工和垂直分工,逐步在全球形成了寡头垄断,即“系统集成者”,这些大公司分别控制着全球50%~90%的市场份额。这些系统集成者还产生了“瀑布效应”,并使得一些国家的产业政策在相当程度上演变成了大公司政策。因此,我们应着重从以下两个方面应对: 政府有关部门应重视全球化背景下的产业整合与聚集,特别是“系统集成者”和“瀑布效应”的

全面项目化:中国未来的快速发展之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318698818.html, 全面项目化:中国未来的快速发展之路 作者:瑞丰 来源:《经济》2017年第05期 中国未来十年的发展必须快速、稳妥、高效,各个产业必须实现高产、高速、低耗,而各地的经济也必须实现优化、环保和高值。实现这些目标,需要的是优异的国力、资源和模式,需要的是科学的发展理念。 一个国家的综合国力包括很多方面,最核心的是组织体系;一个国家的资源包括很多因素,最重要的是人才;一个国家的发展模式有很多种,最根本的是项目化模式。有了组织体系,即便没有国土也可以打下江山建立国家;有了人才,即便贫瘠匮乏,也可以强国富民;有了项目化模式,一切活动都可以高效、高速、简便、直接、低耗、均衡。 项目化模式是科学的发展模式,也是最为科学的群体行为模式。工作就像是打仗,打好每一场仗,才能生存,才能发展。工作中的项目化就像军事化,是项目存在的保障,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全面项目化就是全面法制化、组织化、科学化和精细化,通过提高群体行为速度和集体行为能力,实现科学发展、高速发展、低耗发展、直线发展、集中力量办大事、万众一心火焰高的效果。 项目化的特点是科学化、系统化、集体化、数量化,很多企业早已全面贯彻和应用。华为、美的、海尔、碧桂园、IBM、通用、西门子、大众等知名企业都已经全面贯彻了项目化,我国乃至全世界的很多建设施工、航空、远洋运输、铁路、公交、水电气、冶炼开采、医疗卫生、工业制造,都采用了半军事化或者类军事化的管理模式,基本都实现了全面项目化模式。他们的工作是高效、高速的,感觉是每天都在打仗,而且基本都是在打胜仗。 我党和我军的革命历史也体现了强烈的项目化色彩,虽然那时候还没有项目这个名词,也没有项目化这个概念,但毛泽东同志的革命思路始终包括清晰的项目化战略。燎原之火就是项目群,各个根据地就是独立项目;建成一个根据地,发展一片苏区,拥有一批人口,建设一个红色政权,就是清晰的阶段性单项目战略;“支部建在连上”就是政治工作的细分项目化战略;每一场战斗要详细侦察,仔细筹划,集中优势兵力、运动歼灭作战就是清晰的单项目开发和战略实施。重庆谈判、抢占东北、挺进大别山、三大战役、渡江战役、湘西剿匪等,都是项目化模式的优秀应用典范。 建国后,新中国依靠156项重点项目奠定了工农业基础,项目一词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正式出现的。建国后20年的时间里,实行的就是项目化的发展战略,快速建成了工业、农业、科技、医疗、教育和文体体系。改革开放后,又是通过大量的项目,便我国实现了城建、交通、制造、能源、农业、科研、医疗、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的飞速发展,广泛贯彻了项目化战略。在下一个十年中,面对全球竞争和世界资源的新挑战,只有通过全面项目化模式,才能让中国获得另一次腾飞,实现又一个黄金十年。

中国当代教育的弊端

对中国现当代教育存在的弊端和改革发展走向的探讨 1.引言从现当代以来,由于各种原因我国的教育长期得不到有效的发展、教育体制不合理、教育制度问题多多以及人们认识偏离等现状,国家教育部针对性的进行一些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的优良教育传统的国度,从原始社会时期先民口耳相授的朴素的经验教育,到奴隶社会狭隘的贵族教育,到封建社会专著于谋取高官厚禄、光耀门楣、封妻荫子等的世俗教育,再到现在的为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等无一不是在问题与改革的双重作用下而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由此,我国的教育决不能陷于三次工业革命所带来的不适或尴尬而束住了手脚,现如今是一个以人才为根本的,以知识经济为依托的综合国力的竞争。我国教育事业要发展,仍然离不开广大人民群众的理解、帮助和支持。所以我觉得中国教育改革是成功的,我也希望和大家得到共识。本文将从目前教育存在的问题、教育缺陷带来的恶果和悲剧、义务教育的实施、教育的发展和改革等方面来进行探讨我国教育的成败。 2.当前我国教育存在的问题2.1教育体制和制度存在的问题世界是一个整体,任何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落后都意味着灾难。“人类社会正在发生着两大根本性转变:一是工业化社会向知识经济社会的转变;二是人们一次性学历教育向终身学习的转变。正是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与人力资源开发水平、国民创新能力密切相关,这两大转变是一个整体,既是制度的变迁,更是文化的演进。”[5]因此,贯穿人一生的、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正在成为许多国家争相谋求的政策方向,而信息网络技术形成的新载体新平台,也为学习方式转变注入了前所未有的动力和活力。与较完善市场机制下传达出来的信息相关,教育正在全面适应社会岗位群和人的终身发展的多样化需要,这可以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97年修订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中看出一个趋势,从零级的学前教育逐级到六级的研究生教育,中等教育阶段开始分为职业、普通和综合不同类型;高等教育阶段则把高职高专和本科并列为两类高等教育,而不是有高低优劣之分。世界上大多数国家,能够沿着普通学校一直升到学术性学位的,都只是少数人,在整个劳动力市场上、职前职业教育、在岗培训、转岗培训、继续教育,从高职高专到大学本科、专业性研究生学位,其实都是专业和职业教育培训的越来越强的优势,这是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力资源分工的大潮流,也是知识社会就业与雇佣结构“网格化”[2]、“扁平化”[2]的大趋势。但是,由于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在中国家长、学校和社会用人部门中尚未形成这样的共识,也没有足够的前瞻意识,仍旧把学术性学历学位教育当成“修成正果”的唯一途径,仍以全日制正规学历教育为中心,人才培养模式缺少多样性和灵活性,致使一些职业学校和高等学校在办学方针、教学宗旨、学校管理、学科专业设置以及师资配备等方面,盲目趋同或墨守成规,缺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的动力和活力,有些地区产业吸纳能力有限,加上用人部门的非理性化,已出现所谓“知识性失业”[6]或“过度教育”[6]等问题。 2.2学校和社会片面追求升学的价值偏向问题近些年来,教育界实施素质教育改革在许多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如课程改革、教育体系重组、学校管理、教师队伍建设、教育信息化、优化农村办学条件、加大教育投入等等。但是,也面临着重重困难,在相当一部分地区,学校偏好知识灌输和传授,忽视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偏重选拔性考试,忽视教学评价的多样性;过分强调正规学习的作用,忽视非正规学习价值等的现象还十分严重,在社会、学校和家庭甚至地方政府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这既有教育体制、教育思想、内容和方法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有教育结构,体系和制度方面存在的缺陷,还有就业竞争压力巨大的因素,以及社会用人制度过度

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可行性——有条件地区试点发展

“挑战杯”论文参赛作品 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可行性——有条件地区试点发展 作者:张悦 指导老师:李鸣宇 院系:会计学院 专业:会计 年级:2008级 2009年4月

目录 内容摘要 (3) 一、我国义务教育现状初探 (4) 二、十二年义务教育在中国的可行性研究 (6) 三.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实例分析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可行性——在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实行 (8) (一)经济基础雄厚,有能力负担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各项费用 (8) (二)教育基础在不断加强中,九年义务教育完成质量良好 (10) (三)在解决贫困家庭子女继续学习深造困难的同时也为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实现“双赢”成为动力。 (12) 参考文献 (14)

内容摘要 近年来,在全国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呼声越来越高。中国目前是否有准备、有能力、有条件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十二年义务教育的问题广泛的被社会各界人士关注,部分地区对十二年义务教育的探索或失败或仍在继续坚持。 根据自然资源的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情况,我国经济发展呈东部沿海、中部、西部三大经济区域的形式。由于各地区社会、经济、教育等其他方面的基础与发展前景各不相同,我国各地区的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以及教育的质量也不尽相同。通过对我国国情的各方面分析研究可知,十二年义务教育目前在中国的可行性——在一些有条件的地区试点实行。让这些地区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发展,在前进与曲折中积累总结经验,等待时机成熟再把积累的经验向其它地区推广普及,以完善我国的教育机制,提高教育综合水平,开创我国教育的新局面。 关键词:义务教育、经济、教育合格率、教育不公、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中国古代教育发展历程概述 摘要:我国古代教育有着十分悠久的历史,不同时期也有着鲜明的阶级性和时代特点,春秋时期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隋唐时期逐步形成的科举制度,成为整个封建社会教育的核心制度。 关键词:古代教育发展 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惟一文化没有中断过的文明古国,这主要得益于中国的古代教育。纵观整个中国历史,专门的、有组织的教育活动至少延续了4000多年。早在尧、舜、禹时代,就有了教育的萌芽,到商代便出现了与今天大致相同的学校教育,由此开始了中国古代教育的发展历程。 夏、商和西周都是推行领主贵族政治,垄断文化教育,即“学在官府”,教育对象是贵族子弟,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教学内容,也都是统治阶级成员应该掌握的知识技能。教育的社会作用主要是承担社会上层建筑的职能,“礼不下庶人”,教育的阶级性、等级性十分鲜明。 春秋战国时期,周天子权威尽失,列国纷争,旧的传统秩序被完全打乱,原来的官学教育体制也崩溃了。此时学术逐渐扩散到民间,学校教育从官府移向民间,形成了一个掌握文化知识和技能的特殊群体——士阶层。当时各国统治者为求生存和扩张,

极力网罗和重用贤士,学术和教育活动被统治者发现并重用,于是私学兴起,养士盛行。孔子是创办私学最为杰出的代表,他实行有教无类,弟子三千,创立了儒家学说,奠定了古代教育理论体系,对中国古代教育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到了汉朝,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积极推广儒家思想的教育和教化;同时将“学而优则仕”制度化,为通过各种途径学有所成的士人提供作官的机会。“独尊儒术”文教政策的确立,不仅促进了汉代教育的大发展,对整个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更是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魏晋时期是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分裂和战乱的时期。由于社会动荡,官学时兴时废,教育总的来说是不景气的。当时社会上佛、道、玄学盛行,文学、史学、自然科学发达,儒学不振,退居次要地位。大贵族的势力日益膨胀,人才选拔逐渐被门阀世族所把持,寒门士子几无进仕之路,他们学习的积极性受到了极大的挫伤,而世族子弟又不屑学习,严重影响了当时的学校教育。 到了南北朝,世族势力日趋下降,寒门势力逐渐上升,察举制度又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其考试选士的方法受到士人的欢迎。统治者为了控制选士的权力,扩大统治基础,也不断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正是在这个过程中,科举制度开始萌芽。 公元589年,隋朝灭陈,结束了魏晋南北朝分裂割据的局面,中国再次统一。隋朝统一中国后,即着手选士制度的改革,依察举之制选拔人才。公元606年,隋炀帝始臵进士科,标志着科举

中国高铁迅速发展

中国高铁迅速发展 时间:2019-09-23 12:37:19 | 作者:蔡嘉鑫 有一种速度,叫中国速度,有一种骄傲,叫中国高铁! 镜头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绿皮火车 “呼哧、呼哧”火车粗重地喘着气,像一头疲惫不堪的老牛,缓缓地停下来。 站台上,洪流般汹涌而至的人潮让狭小的车门近乎变形,几欲崩裂。为了挤进车厢,人们更是各显神通,大包小包肩扛手提,有些甚至直接爬窗了。 车厢内挤满了人,过道上水泄不通,汗臭、脚臭、腥味……各种莫名的气味在此汇聚,闻之欲呕。尽管如此,爸爸说,那时为了购买车票,即使连夜到火车站排着如长龙般的队伍,也未必能买着。真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票’消得人憔悴”。 镜头二:2018年暑假和谐号 去年暑假,我们一家乘高铁要去福州旅游,在家里爸爸通过移动支付早就轻轻松松地定好票。 "呜——"的一声,我看见一条白色巨龙从远处风驰电掣般地驶来,车头三个醒目的大字——“和谐号”。我不由得惊呆了:优美的身姿,苗条的身材,秀气的鹅蛋脸,跟老式火车笨重的身子,方正的国字脸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真是天壤之别呀! 一进车厢,一股凉意扑面而来,映入眼帘是:干净整洁的地面,舒适整齐的软椅,椅背还设有贴心的小桌子,透明的车窗,清晰的液晶显示屏。时速350公里,列车行驶时无比平稳和舒适,可以在桌上立硬币而不倒! 镜头三:2050年未来号 一个白色的“胖小子”正呼啦啦的按着遥控器。你没看错,“未来号”高铁是无人驾驶的。 “未来号”高铁是纯空气能的,它可以把空气吸进发动机,然后把有害的空气转化为新鲜的再释放出来。 “未来号”高铁最高时速可达每秒钟十五千米,等于每小时七千多公里,这样的快速度使得从中国到美国也只需要1小时,真是“远隔万里一时还”! 历史的画卷,总是在砥砺前行中铺展;精彩的华章,总是在不断奋斗里书写。中国高铁,将是一张最靓丽的名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