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原理大题整理

美学原理大题整理
美学原理大题整理

绪论

“审美”是人类现实活动之一;“美学思维”则是审美意识的观念化;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美学是主体性人文理论学科;美学研究方法不仅要求哲学思维的思辨力,而且要求审美乃至所有精神经验

的敏锐体验。

Aesthetica:

这是美学的拉丁文名称,该词源于希腊文,词根含义为“感觉”

“感兴趣”“感性的”。鲍姆嘉通提出要建立一门学科来研究感性认识,这门学科可称为“Aesthetica”,即感性学。感性认识的完善就是美,也是“Aesthetica”被译为“美学”的一个原因。

美学:

美学学科是人类知识近代分化所产生的理论自觉形态,是一门人文学

科,也是理论学科。美学是研究审美活动的学科。

美学习的方法特性:

美学学习与研究首先具有区别于实证经验科学的哲学

思维,美学的哲学思维性质首先体现在对审美本质的把握上,学习美学原理并非通俗意义的审美欣赏,哲学思维的训练是必须的过程。其次,美学学习区别于纯思辨的人文体验描述。美学作为哲学思维并不等于纯思辨,在一定程度上伴随有审美体验的意向性描述。正是在这种意象思维的基础上,才凝聚形成了中国传统美学“意境”“意味”“情境”“气象”等一系列本质直观特性的范畴术语。

第一章

审美的本质是美学原理解释审美活动及其经验的第一原理。

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美本身”

柏拉图在《大希庇阿斯篇》中借希庇阿斯和苏格拉底之口讨论

了什么是美的问题,否定了美是美的东西、质料或形式,不是某种物质上或精神上的满足,不是恰当、有用、有益等价值,不是由视觉或听觉引起的快感等,提出美是指“美本身”,是使一切事物成其为美的共同本质。对“美本身”的提问

和寻找,是对审美本质的形而上的哲学探讨。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这是德国哲学家黑格尔对美的本质的回答,他认为美就是理念,美本身必须是真的,真与美的区别在于:真是思考的对象而不是感觉的对象,美却是感觉的对象,真只有达到“感性显现”时才成为美,美必须是具有感性形式、可以呈现于意识的。因此说“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

美的规律:

“美的规律”一词,是马克思在论述动物的生产与人的生产的不同时提出的,是物质生产实践中的一种规律,而且是在真与善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立的规律。“美的规律”与“自由劳动”和“人的本质”三个概念三位一体。

第二章

审美活动经验是美学原理构成的基本内容,简称“审美经验”,它是人类审美关系的重要维度,代表审美活动主体的方面与属性。本章实质是从审美经验现象入手内在地说明审美活动作为“精神上的具体再现”,并将依据审美本质说明审美经验的根源及其前提条件,继而说明审美经验的基本特征,分析审美经验的心理要素,介绍若干审美经验心理模式,最后概述审美经验的文化类型与差异

审美的本质:

审美活动体验优先于主客二分后的审美静观;以劳动为核心的实践及其结构成为探讨审美本质的基础与出发点。审美的普遍必然性根源于审美内在于劳动所代表的实践活动的普遍必然关系;审美的本质是规律与目的相统一活动所产生的自由形式;审美的本质是能动协调规律与目的的自由活动方式;审美的本质是人的自由本质的对象化理想。

审美活动经验:

审美活动经验是美学原理基本范畴之一,指经人类审美活动的累积在主体方面生成和构建起来的一种心理和精神的整体属性,即马克思所讲的“精神上的具体再现”,简称审美经验,它是包含着审美感受、审美心理结构、审美态度、审美趣味、审美理想等形态在内的一个大系统。

审美心理结构:

审美心理结构是指人类审美活动的内化成果,又称为内在的人化自然,它构成审美意识的基础,是审美经验系统中较为稳定的形式。审美心理结构的形成不仅需要个体自身长期的实践活动,更需要人类实践的历时性继承、积累和传递影响,是全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积淀的成果。

如何理解审美经验的普遍性与差异性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由于审美经验是人类实践劳动经由社会历史积淀而结晶的人化自然的内在成果,所以社会化和历史性所集中代表的超个体特定经验的普遍规定,是审美经验具有普遍性的根源;

另一方面,审美经验的客观标准又会随着历史和社会的实践经验及其个体差异的不同而呈现出相对变化和差异性的特点;审美经验的这种普遍性与历史具体性不可分割地统一于特定审美活动中

第三章形式美

形式对于审美具有特殊的意义。美的形式包括内形式与外形式,

强调的是与内容的联系;在发展的过程中,形式感进一步被抽象出来,并且脱离内容而具有独立的审美意义,这就形成了形式美;形式美包括两个方面,其一是指各种形式因素,其二是指人们从形式因素的各种组合中提炼、概括出的形式美法则,主要有对称与均衡、比例与尺度、节奏与韵律、多样与统一等。形式美具有普适性,有商品的趋势,与时尚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形式美:

形式美是自然、社会和艺术中各种感性形式因素(色彩、线条、形

体、声音等)有规律的组合所显现出的审美特性。形式美法则是人类对美的形式规律的经验总结和抽象概括。

黄金分割:

古希腊毕达哥拉斯学派通过实验方式提出的“黄金分割律”,是

最早认识到的合适的比例。即长短二者之比等于长短之和与长者之间的比例,大致相当于8:5或5:3。这种比例最令人感到愉快,因而被广泛用于各种造型的创作中。后人作了更精确的几何学证明,得出长段与短段之比为1.618:1或1:0.618。

均衡:

均衡是对称的变体,是指中轴线或平衡点两边的形体不相等,但在分

量上保持一致的形式构成。均衡也被称为动中有静。对称是一种静态平衡,均衡是一种动态平衡。对称是外在的均衡,均衡是内在的对称。均衡讲的是一个整体要有内在的力的对称。均衡比对称更有差异性和灵活性,虽然使人感觉到安静、稳定,但具有活泼的动感与生机。

多样统一:

多样统一属于高级的形式美法则,亦称“和谐”。多样,是指对象的整体中所包含的各种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别;统一则指审美对象各个不同部分和不同的物质因素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机融合的内在关系。

形式美的商品化:

一切购买行为都是出自一定的需求,而人的需要是有不同

类型与层次的。就其实质来说,又可以划分为满足实用需要和精神需要两大类,而在精神需要中审美需要占了非常大的比重,它们直接带来消费者购买行为的最后实现。因此,在购买行为中,审美需要往往起着最关键的作用,它是精神需要的核心而审美需要的各层次都与形式美相关,因而,形式美能直接或间接地商

品化。在满足人的需要的产品的三个层次(核心产品、形式产品和延伸产品)中,形式美都有自己的地位。

第四章技术美

技术美:

技术美是人类社会所创造的第一种美的形态,也是人类物质生活中最基本的审美存在。技术美是现代大工业生产方式的产物,是相对于艺术美、自然美的概念而提出来的。艺术美是一种观念存在的反映美,而技术美则是一种活生生的现实美,它构成人们的现实生活环境。一般把现代技术产品所具有的审美价值称为技术美,但技术美是技术过程和技术产物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技术美以感性直观的形态揭示了人所驾驭的自然规律性和人的社会目的性的统一。它作为人的创造物,凝结了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揭示了人的理想、追求和情趣。技术美存在的根源在于,技术是人类改造世界所形成的手段和方法,它依据自然规律以

实现人的目的,体现了人在适应自然和改造生存环境中所取得的自由。

功能美:

功能美在本章是从人的使用对象角度针对技术美而言的一个分析性

概念。实用技术产品的功能效应是通过人们对它的使用过程,通过对其物质的占有或享受来获得物质和精神上的满足。但一个技术产品的功能美,不能归结为人在使用它时一种纯粹个体性的愉悦感,而要理解为人所直观到的此产品积淀了人类长期生活实践经验成果的外在审美形式美,更要理解为人在使用此产品过程中所感受到的此产品及其形式符号对产品功利内容和功能目的最大化实现后的审美表现美。功能美范畴的提出,可以从根本上克服对产品审美内涵分析上的单纯形式观点,从而关注于产品的功能目的性。

适用与美的关系:

适用并不等于美。一个技术产品的功利价值与审美价值是

两种不同性质的存在。一个产品可能有实用价值,却可能缺乏审美价值,那是因为它没有实现对功能目的的审美表现。美学所说的技术产品的功能美,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技术产品的适用性,此范畴实具有更广泛的意义。首先,功能美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社会前进的目的性的展示,它把科技进步所取得的成就直观化了。其次,功能美通过特定的组合秩序促进生活环境与人的生理、心理和社会的协调。此外,产品的功能美也是激发人的购买欲和促进商品流通的重要因素。

第五章社会美

社会美在整个审美领域内实际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它是

以人类基础性生存活动即劳动为核心所形成的审美形态。社会美的范围大致包括社会实践活动、实践成果和实践主体即人的美三个方面,具有直接的现实存在性、自由自觉性、侧重善的内容的价值倾向性等特征。社会交往中的美和人物美是社会美的两种重要形式,日常生活和节庆狂欢中的美是社会美的两种不同存在形态。

社会美:

社会美是以人类基础性生存活动——劳动为核心所形成的审美形态。

由于与人类实践密切相关,社会美的范围十分广泛,它渗透在人类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举凡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显现出某种精神价值与自由,都可以成为社会美的审美对象。具体来说,社会美的范围大致可以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社会实践活动的美,社会实践成果的美,以及社会实践主体即人的美。

社会美在审美形态中的特殊意义:

以艺术哲学著称的传统美学理论往往忽视甚至否认社会美的存在,但社会美在整个审美领域内实际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地位。第一,人类社会最先产生的美应该说是社会美,因而社会美是人类最早、最基本的审美领域;第二,社会美是与人的社会存在关系最密切的审美形态,也是与人距离最近、人们接触最多、最频繁、欣赏最方便的审美对象;第三,社会美在实现人和人生的审美化的历史进程中占有重要地位。特别是在现代性的背景下,社会美在人类审美活动中开始占有愈加重要的位置。

如何全面看待人体美?如何感受一个人的美?

人体美通常是指人的相貌、身材、姿态、动作、肤色、仪表等方面的美。对于人体美,尤其是关于人体美究竟是自然的还是社会的,历来存在一些争论。全面看待人体美意味着:第一,现实的人体美虽然有赖于人体的自然生理条件和自然素质,但人体决不仅仅是自然的产物,而是被人们的社会生活经历改造过的,因而人体美是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统一;第二,在人体美中,形体、比例、曲线、色彩等形式因素起着很大的作用,但是,形式因素并不能脱离人的生命整体和人的社会文化环境,人体美最终显现出的是人的感性生命。人的美即人物美是指人自身显现出的美,具体包括侧重于外在方面的人体美与侧重于内在的精神方面的人格美。感受一个人的美,既要欣赏其相貌、身材、姿态、动作、肤色、仪表等方面的外在人体美,也要欣赏一个人的形体、行为中所体现出的独特的人格魅力以及崇高的精神境界,表达对人自身精神力量的崇敬与向往,以及对人的超越性与自由的追求。

第六章自然美

自然美实有两种内涵,即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自

然美具有依赖自然事物及其属性、内容相对朦胧宽泛、形态多变、审美过程不可传达等特征。如画模式、比德模式、宇宙本体和天成境界是自然审美的四种代表性模式。天然美即内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涵盖了自然界、人生社会、艺术等诸多审美领域

自然美:

同艺术美相提并论的自然美一般指的是自然事物的美。自然概念的

多义性决定了自然美实际至少有两个方面的内涵,即外在自然物之美与内在天性之美。就此而言,人们一般所说的自然美,实际指的是针对非人工的自然事物外在形式之欣赏而产生的美。

天然美:

天然或天然美即内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可理解为作为事物内在的

天成本性之美的自然美的简称。天然美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它涵盖了各种审美类型,既关涉自然界事物内在的自然而然、本性天成、不假人为,或不造作的美,也是人的社会生活的本真状态、天成境界与最高目标,还是一些艺术作品竭力追求的最高审美理想。

如画:

如画的字面义即“像画一样”。在美学领域,“如画”术语首先体现的

是人们欣赏真实的自然风景和作为艺术作品的风景画的一种态度或方式。从自然美角度来讲,如画观念也代表了人们欣赏自然或从事自然审美活动的一种对象性或景观化模式。但是,如画模式绝不是自然审美唯一的方式,更不是自然审美最具本质性的方式。

怎样理解作为中国美学核心自然美范畴的天然美或天成之美?

“自然美”概念实际包括作为自然界之美的自然美与作为内在天性之美的自然美

两种内涵。后

者即天然或天成之美,是20世纪以前的中国古典美学的核心自然美范畴,酝酿于先秦老庄思想,正式诞生于魏晋时期。有三个层面的不同内涵或表现:第一,作为宇宙本体论美学范畴,自然(美)即天然天成,是天地万物自在自足的本然状态;第二,作为社会存在论美学范畴,自然(美)即自然而然或“从心所欲不逾矩”,是人生最高境界的自由状态;第三,作为艺术及艺术美学范畴,自然(美)即“芙蓉出水”(与它相对的是“错彩镂金”),是艺术的审美理想或最高境界。

第七章艺术美

艺术美是美的基本形态之一,艺术形态的审美对象称为艺术

美。艺术美的产生既是现实审美发展的自觉形态,又是艺术自身经历人类活动分工化而独立的产物,两者在现代性背景下结合为“美的艺术”。本章分析艺术的

审美特性,阐释艺术美作为社会美与自然美的完美再现,代表了人类自觉的审美理想,并在此基础上重点探讨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的互动、融合及实现。

美的艺术:

美的艺术是1746年巴图提出的一个标志艺术独立的现代概念

(beauxarts,英文fineart),专指音乐、诗歌、绘画、雕刻和舞蹈,以引起

心灵快感为目的,也标志着艺术凭借审美性获得独立。

艺术意象:

艺术意象是艺术美的核心内容,作为艺术领域中的意象呈现,

是艺术世界中审美特征最为集中的意象存在。意象是艺术美的凝聚,是艺术意象的艺术之美赖以存在的基础,它体现了主体之情与对象之景的内在融合,标志着一个完整的、充满意蕴的感性世界的形成。

如何把握艺术美与人生艺术化的内在关系:

艺术美与人生的融合即人生艺术化,二者呈现出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内在关系。一方面,社会文明的进步使审美的影响力不断增强,艺术与生活的界限逐渐被打破,艺术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形成艺术美与人生的融合;另一方面,主体的审美需要不断提升,人们积极自觉地用美装点、改造人生,把艺术美的视野扩大到审美主体的生活世界,人生与艺术美走向统一,二者在有机融合中将艺术美升华至主体的人生整合与新的建构方面,从而达到人生艺术化目标的实现。

第八章作为艺术范畴的优美与崇高

优美与崇高:

一种对应性的审美范畴,优美称阴柔之美、秀美,以感性形式的和谐为主,其审美意蕴和情感表现柔和平稳,呈现为秀丽、妍雅、清新、明媚、轻盈、宁静等特征,具有小巧、平静、舒缓、圆畅、单纯等表现形式;崇高也称阳刚之美,突出展示了主体与客体、人与自然、感性与理性的矛盾对立,情感力度异常强烈,具有以痛感、压抑感为基础,由不和谐到和谐、由痛感到快感的复杂心理体验的特征。

审美共通感:

共通感是指作为社群共同体存在而积淀形成的族群认同感,即一种共同的感觉的理念,审美共通感是共通感的一种,它表示不同个体的审美活动在相互交流中形成一个稳定的心理结构,这种审美的普遍性称为审美共通感,审美共通感的存在调动了主体的集体审美意识,在审美活动中找到了文化认同感和群体归属感。

优美在审美形态中的特殊地位:

从美的内在规定看优美是人的本质力量对象化的实现和结果,是合目的性与合规律性统一的最终成果,是现实对实践最充分的肯定;优美不仅是人的本质对象化过程中获得现实肯定最圆满、最充分的形态,也是其他审美范畴对象化实现最终所达到的结果,故在很大程度上成为美的代名词和统称;和谐与圆满作为审美活动最具本质性的特征,不仅是优美的典型形态,也构成全部审美范畴努力争取所要达到的境界,西方美学界一般以优美特性泛称审美

第九章作为审美范畴的悲剧和喜剧

悲剧:

悲剧概念实际有相互联系但有明显差异的三种内涵与用法,即作为日常话语的悲剧、作为戏剧艺术类型的悲剧和作为美学范畴或审美形态之一的悲剧。

美学上所讲的悲剧又称悲剧性或悲剧美,是指具有值得人同情、认同的个体,在特定必然性的社会冲突中,遭遇不应有却又不可避免的不幸、失败甚至死亡结局的同时,个性遭到毁灭或者自由自觉的人性受到伤害,并激起审美者的悲伤、怜悯与恐惧等复杂审美情感,乃至发生某种转变的一种审美形态。

悲剧审美四要素:

悲剧审美是悲剧在审美活动中的生发、展开过程。有别于

其他审美形态,悲剧审美同时具有必不可少的四个基本要素,即悲剧主角、悲剧事件、悲剧悖论和由悲剧审美者所承担的悲剧效果。其中前三个要素是悲剧审美对象方面的要素,悲剧效果则是悲剧审美主体方面的要素。

喜剧:

同悲剧一样,喜剧概念也存在着作为日常话语的喜剧、作为戏剧类型

的喜剧和作为审美范畴的喜剧三种内涵。美学上所讲的喜剧又称喜剧性或喜剧美,

是指有这样那样的弱点、缺陷甚至虚假、丑恶特性的人或对象,在特定的矛盾冲突或不和谐情境事件中暴露出自身的不协调与自相矛盾性,从而引人发笑的审美形态。

喜剧审美四要素:

喜剧审美是喜剧在审美活动中的生发、展开过程。有别于其他审美形态,喜剧审美同时具有必不可少的四个基本要素,即喜剧人物、喜剧事件、喜剧矛盾和由喜剧审美者所承担的喜剧效果。其中前三个要素是喜剧审美对象方面的要素,悲剧效果则是喜剧审美主体方面的要素。

悲剧审美与崇高审美有何联系与区别?试举例说明。

悲剧与崇高审美的联二者都侧重于展示作为审美对象的主人公人的本质在实现对象化过程中的矛盾

激化、艰难斗争,主体遭遇巨大阻力的对抗状态和矛盾冲突;二者都在所涉及的主人公人的本质的暂时失败中,激发起人们对人的本质的伟大自豪感和必胜信心;

在心理感受上,二者都在压迫刺激的痛感中使审美者体验、升华出一种强烈而独特的快感即美感。另外,从悲剧的类型上看,的确有一类悲剧是接近于崇高的,可称之为“崇高性悲剧”。

即使如此,基于“非崇高性悲剧”的存在事实,作为审美形态的悲剧与作为

审美形态的崇高的差异仍然不容抹杀:第一,崇高审美突出的是作为审美对象的主人公的斗争精神及其胜利前景,而悲剧审美更侧重表现主人公所置身矛盾的主客观条件的限制及主体不可避免的失败与人性所受的伤害与毁灭。第二,悲剧审美侧重表现个体的命运,格外强烈地刺激着个体意识的觉醒;崇高审美则突出人类总体背景,它引导个体向人性道德境界升华。第三,崇高性悲剧审美不仅有崇高那样的亢奋激情和人类自豪因素,包括崇高性与非崇高性悲剧在内的悲剧审美更常常以深邃的哲理内容发人深思。第四,悲剧审美比崇高审美的审美对象范围小,它只涉及人的行为或事件;崇高审美的对象既包括人的行为事件也包括自然的对象世界。崇山峻岭、汪洋大海可以具有崇高美,但不可能具有悲剧美。

习要点】

第十章作为审美范畴的丑

丑是美的基本范畴之一,也是一种与作为审美范畴的美(优美)相对立,与崇高、悲剧、喜剧等其他审美范畴相关联且具有更为复杂多样的性质、特征和功用的现代审美范畴。从审美活动理论看,丑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未实现和残缺状态,是现实对人的本质的否定,是目的性与规律性的不统一。本章对丑进行审美界定,论述丑的审美特征,阐释丑的审美价值,分析丑与其他审美范畴的联系和转化,并进而探讨丑与荒诞、恐怖及怪、酷等之间的复杂关系。

丑:

一种否定性的审美范畴,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丑与狭义的美相对立,是对优美的纯粹性、完满性与和谐性的否定和破坏,它以反常、混乱与反和谐等引起人的一种复杂、带有苦味的审美感受,从情感的否定性体验中引发主体深刻的理性领悟。

荒诞:

一种否定性的审美范畴,也是丑的一种特殊形态,其内涵是对无根基、

无本质、无价值、无深度对象的审美关照和表现,它以对象的荒谬、非理性的形式和意义缺失的虚无感引起人的否定性的审美情感体验,从而达到对主体审美生存自由性的理性肯定。

如何理解丑审美本质:

从审美活动关系状态看,丑是人的本质对象化的未实现和残缺状态,是现实对人的本质的否定;从审美意象中内容与形式的关系看,丑是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理想与现实等的背离;从审美感受角度看,丑所引起的是一种复杂、带有痛感的

愉快,其积极的审美意义是可以突破传统审美的规律与惯性,从否定的方面引发主体的深度思考和批判,以获得对审美和谐与生存自由的高度自觉。

第十一章美育

美育:

美育既是审美方式的教育活动,又是教育方式的审美活动。从美育的历史看,美育是指一种以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但同时又是教育形态的审美活动。美育这种以审美活动(包括艺术活动)为主要方式与手段的教育活动,使得美育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美育书简》:

《美育书简》为德国哲学家席勒所著,在书中正式提出了“美育”概念,并对其实质、社会功能和意义作了系统阐述。《美育书简》是历史上第一部以美育为研究对象的理论著作,是美育理论形成独立体系的标志,被人称为“第一部美育的宣言书”。

蔡元培的美育思想:

蔡元培是近代中国美育思想的集大成者。蔡元培反对把美育作为德育的附庸,主张美育有独立的地位,是与德育、智育、体育并列的,反对把美育等同于艺术教育、主要是美术教育的观点。蔡元培的美育思想中最为突出的是他提出了“以美育代宗教”的学说。

美育的使命:

美育的使命在于使人的感性完善。人的本质与本质力量是多样的,大致包括肉体的与精神的,肉体的即体力的,而精神则包括了感性与理性。完善的人,应该是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和谐的人,仅仅具有理性或只具有感性的人都不是完善的人。智力水平和道德修养的提高使人趋向于理性的高度发展,但感性的丰富性和生活热情的提高使人趋向于感性的高度发展,二者的结合才能达到人的完善。智力和道德的提高要靠智育和德育,而感性的丰富性和生活热情的提高有赖于美育。美育能够直接作用于发展人的感性,成为人的全面发展不可缺少的关键环节

《美学原理》整理版说课讲解

第一章什么是美学 1、美学的对象是什么? 第一、研究感性认识的完善(鲍姆嘉通)第二、研究美的艺术(黑格尔)第三、研究整个艺术领域(车尔尼)第四、研究审美心理学(“移情说”、“心理距离说”)第五、目前的观点:研究美、美感和艺术美或者说:美学研究的对象应当定位在:以艺术为主要研究对象,并通过艺术来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进而研究各种审美对象、美感经验、审美意识、审美范畴和美学思想。我国最早接受西方美学思想的是:王国维。(单选、填空)学习美学的目的是:时代的需要,发展的需要,审美教育的需要。在西方美学史上,被称为“美学之父”的是:鲍姆嘉登(填空) 4、为什么美学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学科?1、美学是一门古老的科学(古老:观念、意识;思想)从人类朦胧的审美观念、审美意识看:几乎与人类自身一样古老;从人们对美的探讨研究看:追溯到两千年前2、美学是一门年轻的学科从美学学科的产生与发展看(年轻学科:鲍姆嘉通Aesthetic.173 5、1750) 第二章西方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探讨 1、西方美学史上探索美的本质主要通过哪些途径?西方美学家给美下的定义。 (一)从精神上探索美的根源柏拉图:“美的本质就是美的理式”康德:美“只能是主观的”黑格尔: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自然不能显现理念,只有艺术才能充分地显现理念(二)从客观物质属性上探索美的根源亚里士多德:认为美在事物本身,主要是在事物的“秩序、匀称与明确”的形式方面,主要靠事物的“体积与安排”,要见出事物的“整一性”。达芬奇:认为美不是什么神意的体现,而是存在于现实生活中,是可以用感官认识到的事物的性质。他认为“美感完全建立在各部分之间神圣的比例关系上”,如《蒙娜丽莎》狄德罗:美是关系(实在美和相对美)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 基本途径:⑴从事物的客观属性中探求美;⑵从客观的精神世界中探求美;⑶从主观的心意状态中寻找美;⑷从事物之间的关系中探讨美;⑸从人类社会生活本身探究美;⑹从社会化了的人的审美实践活动中求解美。(多选) 第三章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讨 1、中国美学史上对美的本质的探索有什么特殊之点?孔孟荀等给美下的定义。 首先,西方与世界观联系,中方则朴素,与世界观不密切。其次,中国有许多美学范畴,如气韵、风骨、意境、神韵等,西方没有。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思想源流方面:中(儒道)、西(古希腊哲学);对艺术实践的概括方面:中(抒情、表现)、西(摹仿、再现);研究方法方面:中(形象性、文艺味、夹杂在艺术研究中)、西(抽象性、哲学味、夹杂在哲学逻辑学研究中);具体表述方面:中(具体、生动、形象)、西(理论性、逻辑性强) 墨子:“万民之利”才是美的标准,因此美与功利、与善有密切联系。孔子:他的美学思想与儒家的“中庸之道”的哲学思想一脉相承。其核心是“和谐为美。(1)孔子认为艺术品的美应该是尽善的内容与尽美的形式的和谐统一。(2)孔子以为人(君子)的美应当是“文质彬彬”。(质:仁义道德;文:礼乐修养)孟子:(1)“充实之为美”。即充实人的品德,也就是仁、义、礼、智等。(2)美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3)孟子认为“耳有同听”、“人有同悦”,君子与小人有共同的美感。荀子:美不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而是后天学习的结果。客观事物之所以美,就在于“致其用”,是有功利性的。 2 我国古代探讨美的本质的几条途径是什么?一、结合善(功利)来研究美二、结合艺术来研究美1、从主客观关系研究美2、从内容与形式上研究美3、从风格上研究美三、结合现实研究美 第四章美的本质的初步探索 1 为什么说劳动创造了美? (一)首先就审美客体(审美对象)来说,是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工具,劳动过程、动作,产品等)(二)再就审美主体(审美者)来说,也是社会实践创造的。(灵巧的双手,高度发达的大脑以及语言、思想感情、认识、感受能力等) 2 什么是美?A.美是内容和形式的统一,是对象的形式特征表现人的自由创造活动内容的感性形象。B.美是一种客观存在的社会现象,是人类通过创造性的劳动实践把具有真和善的品质的本质力量在对象中实现出来,从而使对象成为一种能够引起爱慕和喜悦感情的感性(欣赏)形象。C.美是一种与真善相联系的、体现着人的本质力量(人的智慧、才能、品格,人的创造力、思维力、想象力、审美力等方面的能力)并通过宜人的感性的形式显现出来的客观形象。第五章真善美和丑 1、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A、美与善的联系与区别什么是善?符合人的目的性。

美学原理试卷及答案美学原理试卷

美学原理复习试卷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1分,共3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鲍姆嘉登认为,美学的研究对象是(A)。 A.感性认识B.审美意识C.审美关系D.知、情、意 2.美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诞生于(D)。 A.1725年B.1735年C.1740年D.1750年 3.人与客观世界的审美关系属于(C)。 A.认识关系B.伦理关系C.精神关系D.实用关系 4.19世纪中叶以前,哲学方法一直是美学研究的(A)。 A.主要方法B.具体方法C.次要方法D.综合方法 5.美学研究的问题是(D)。 A.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问题 B.美的规律的问题 C.美感问题 D.美的本质问题 6.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B)。 A.苏格拉底B.柏拉图C.普罗提诺D.黑格尔 7."美丽地描绘一副面孔"与"一副美丽的面孔"分别指的是(B)。 A.自然美与艺术美B.艺术美与自然美 C.自然美与艺术美D.艺术美与现实美 8.车尔尼雪夫斯基"美是生活"的命题强调的是(B)。 A.艺术美高于自然美B.自然美高于艺术美 C.美与生活的差异性D.生活的辩证法 9.车斯托威尔指出:"如果不是月亮、太阳和星星真的照耀着天空,我们决不会被灿烂的朝霞、宁静的落日或者闪烁着光辉的神秘的夜所激动。"这段话所针对的美论是(B)。A.美在理念B.美在移情C.美在关系D.美在完满 10.在说明"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现象时,最合理的解释是(C)。A.美在无意识B.美在愉快C.美在距离D.美在形式 11.在美的观念上,"万美皆备于我"这种说法所体现的美学主张是(A)。 A.美是主观的B.美是客观的 C.美是主客观的统一D.美是客观性与社会性的统一 12.从动物的快感到人的美感进化历程的根本前提是(B)。 A.以模仿动物为美B.工具的制造和使用 C.对祖先动物形象的反感D.性的选择 13."燕山雪花大如席"所用的想象的形式是(A)。 A.相似联想B.接近联想C.再造联想D.对比联想 14.通感是(C)。 A.感官与心灵的沟通B.情感的充分表现形态 C.感官间感受的相互挪移D.审美中的豁然贯通感 15.钱钟书的"如水口盐、蜜中花、体匿性存、无痕有味"的比方,说的是审美中的(D)。

美学原理

美学原理作业(复习题) 1、美的本质和人的本质是什么关系?50、51页,两点。 2、自由创造这种特性为什么是最珍贵的?53页,三点。 3、真善美有什么联系和区别?6 4、65页 4、怎样理解美和丑的辩证关系?70---72页 5、美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说实用价值先于审美价值?(1)从78页开始。(2) 78页中间一段中。 6、社会美有什么特点?为什么人物形象的美侧重于内容?(1)100页,104页,两点。(2)104-----106页。 7、自然美的根源是什么?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美是否已经存在?(1)自然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 (2)在人类社会出现以前,自然界是自在之物,无所谓美丑,因为自然的美丑对人才有意义。一方面一切自然不能自觉为美,另一方面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体存在,所以那时自然美是不存在的。人类社会出现之后,随着人类社会实践的发展,实践把人类和自然联系在一起,自然美才得以产生和发展、扩大。 8、自然美在审美中有什么积极意义? 自然美的审美意义是多重的。社会越发达,人类对自然美的审美需求越强烈,越从功利的人向审美的人转化。例如现代人的环境保护意识大大加强了,各国都纷纷建立了自然保护区,并将许多著名的自然美景点列为人类文化遗产,如我国的黄山、张家界等。对自然美的欣赏有着独特的情趣。自然美的审美意义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1)欣赏祖国大自然的美,可以激发人们热爱祖国的情感 (2)对自然美的欣赏,能够唤起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3)自然美能够陶冶人的性情,培养人的高尚情操 (4)对自然美的欣赏,还能够开阔人的视野,增长人的知识

9、什么是形式美?怎样理解形式美的根源及其相对独立性? (1)136页 (2)形式美的根源是社会实践。因为形式美的法则是人们在长期的审美实践中对现实中许多美的事物的形式特征的概括和总结。形式美体现了人的自由创造的事物的外部形式,是人们对在实践活动中创造的美的事物的外部特征的高度概括和自觉运用的结果。所以说形式美的根源是生活实践。 形势美有相对独立性。它不是具体的美的客观事物的形式,他不直接具体的美的内容。它是依靠形式本身引起人的美感的,实在任命长期的审美实践和创造美的实践过程中高度抽象概括出来的形式特征。他远离了美的具体内容,形成了形式本身的特定抽象意义。 10、从艺术美的内容看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但艺术作为审美对象为什么又是客观的? 因为客观的现实生活是艺术家进行创造的前提、基础。艺术家的创作激情、创作素材都来自现实生活。现实生活是艺术家创造性想象活动的土壤,现实生活孕育了艺术家的激情,而且现实生活推动艺术家技巧的发展。离开了现实生活,艺术家就不可能有真正的艺术创造,不可能有艺术美。所以,我们说艺术美作为审美对象,它是客观的。 11、什么是意境?怎样理解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 意境是在情景交融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美的境界,意境中情与景的关系就是主观与客观的统一,具体表现为情景交融。情是主观范畴,景是客观范畴,景是产生情的基础,情是由特定生活条件下的景物所引起的;情在意境中是主导,意境中的景是在特定情感支配下,经过艺术家提炼取舍所创造的。见景生情,再缘情取景,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相互作用,互为前提,最终达到主客观的统一。 12、什么是传神?怎样理解神和形的辨证关系?在传神中怎样体现主

美学原理考研复习(2018年整理精华版)

美学原理 (一)、什么就是美学 一、怎样学习美学 1、要认识美学,美学不就是一种靠逻辑推理就能得出得,它就是一种美感经验,需要亲身体会才能有所得。 2、树立正确得世界观与方法论,具体得历史得研究美得现象。 3、要注意结合艺术实践,瞧一些艺术史方面得书籍,懂艺术, 并培养提高自己得欣赏能力。 4、注意提高独立思考得能力。 5、在学习与实践中不断积累自己得经验,丰富知识与内心世界。(二)、美得本质及特征 一、美得本质 1、西方关于美得本质得历史探索 西方人重思辩,西方对美得本质得探索一开始就表现出思辩得特点,而且一般就是在哲学领域中进行探索。西方不同派别得哲学家、美学家提出了各种不同得美得本质理论,例如,古希腊得毕达哥拉斯早就提出“美就是与谐”得观念,并提出了著名得“黄金分割”定律;苏格拉底则提出“美就是有用”即美就是善得观点。其后,柏拉图、亚理斯多德直至康德、黑格尔等等,都对美得本质发表了意见,归结起来不外两大派:唯心主义得美得本质论与唯物主义得美得本论。这两大派别探索美得本质得出发点就是不同得。

2、从精神意识中得探索美得本质 (1)、柏拉图:“美得理式”说 柏拉图提出,美得本质就就是美得理式,既美本身就是脱离个别 美得事物,而独立存在得精神实体。 (2)、康德:“美就是无目得得合目得形式”说 康德提出审美就是一种趣味判。她认为,只有当审美时不带任何欲求与理性概念,而对象呈现得外在形式符合主观得两种心理能力, 即想象力与知解力,并引起这两种心理能力与谐自由得活动,才能产 生审美快感。这种快感就就是判断美得真正原因。就就是说,事物美不美,决定于审美者得心理机制。而这种心理机制又就是天赋得。 (3)、黑格尔:美就是“理念得感性显现”说 黑格尔认为,美就是理念,但她说她得理念与柏拉图不同,不就是抽象得,而就是具体得,美得理念就是感性与理性、内容与形式得统一,感性形式就是理性内容(绝对理念或绝对精神)得显现。 黑格尔指出当理念处于绝对得抽象阶段时无所谓美,只有当理念通过感性形式显现出来时才产生美;理念发展到自然阶段时产生自然美,但自然美不就是理想得美;只有当理念发展到社会精神阶段,产生了艺术时,真正得美才诞生,换言之,美就是理念发展到艺术阶段得产物,艺术才就是真正得美。黑格尔用哥特式教堂去说明理念如何显现于感性形式。 (4)、克罗齐:美就是心灵作用于事物而产生得直觉 克罗齐认为自然无所谓美,自然得美就是直觉创造出来得,同样,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考试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正式宣告成立的时间是( C )。 A 1725年 B 19世纪中叶 C 1750年 D 公元前四世纪 2. 在美与善的关系上,苏格拉底提出了( B )的观点。L A “美与善相对立” B “美与善相统一” C “美与善相违背” D “美与善相同” 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一景色属于( B )。 A 优美 B 崇高美 C 自然美 D 景色美 4.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是( D )。 A 鲁迅 B 王国维 C 毛泽东 D 蔡元培 5. 被人们尊称为“美学之父”的是( D )。 A 维柯 B 柏拉图 C 克罗齐 D 鲍姆嘉通 6.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B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希庇阿斯 D 鲍姆嘉登 7. 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是( A )。 A 悲剧性 B 悲惨性 C 不幸事件 D 悲惨故事 8. 美育是通过( B )教育人。 A 说教的方式 B 审美的方式 C 道德的方式 D 欣赏的方式 9. 美学是一门( B )。 A 社会学科 B 人文学科 C 艺术学科 D 自然学科 10. 鲍姆嘉通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 A )。 A 知、情、意三个方面 B 知、情、理三个方面 C 情、意两个方面 D 知、情、行、理四个方面

二、多选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 美学研究的对象有( ABCDE )。 A 艺术 B 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 C 审美意识 D 审美范畴 E 美学思想 2.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3. 康德把崇高分为( AB )。 A 数学的崇高 B 力学的崇高 C 体积大 D 威力大 E 逻辑的崇高 4. 美感能使现代人产生( ABCDEF )。 A 满足感 B 愉快感 C 幸福感 D 和谐感 E 自由感 5. 艺术存在的三个环节是( ABC )。 A 艺术创造 B 艺术品 C 艺术接受 D 艺术生产 E 艺术成果 6. 优美又称( ABDE )。 A 秀美 B 纤丽美 C 纤柔美 D 柔性美 E 典雅美 7. 艺术接受过程可以分为( BDE )。 A 赏 B 观 C 评 D 品 E 悟 8. 丑与恶的关系是( BCD )。 A 丑与恶不可分 B 恶显示为形象才能成为丑 C 丑是恶的表现的一个侧面,主要是指人物形象上的表现 D 长相的丑与恶没有必然联系 E 丑与恶都是客观存在的,我们不应该否定它 9. 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感觉器官作用最大的是( CE )。

美学原理 叶朗 复习提纲

美学原理复习提纲 绪论 1 美学学科名称的提出 1750年,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提出Aestheica。美学史上把这一年作为鲍姆加通正式提出美学学科概念的时间。 2 我国50-60年代的美学大讨论,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观点 50年代到60年代的一场美学大讨论。讨论问题:美的本质,即美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哲学的角度才是正确的) 蔡仪美是客观的(美是典型) 吕荧、高尔太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 李泽厚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缺陷(消极作用) 1)对朱光潜的批判,有很大的片面性:否定了朱光潜对中西美学融合的有益探索,同时也全盘否定了西方近现代美学。 2)把美学纳入认识论的框框,用的是“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对中国美学的理论建设产生了消极作用。 3美学的研究对象:美学的研究对象是审美活动 4美学的学科性质美学是哲学 1)美学是一门人文科学 美学研究的对象是人生活的世界,包括人的意义世界和人的价值世界,这里表现了美学两个特点:美学与人生联系紧密;美学与民族文化传统联系紧密。)美学是一门理论科学“美学理论是哲学的一个分支。——鲍桑葵《美学史》 美学是哲学,是理论,哲学思维。美学不是一般的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3)美学是一门交叉科学 美学与艺术学、心理学、语言学、人类学、神话学、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4)美学是一门正在发展中的学科 纵观东西方的美学发展,我们至今还找不到一个体现21世纪时代精神的、体现文化大综合、真正称得 上是现代形态的美学体系,美学体现还需要建设、创造,需要国际学术界的共同努力。 第一章 柏拉图对美的定义 柏拉图认为“美本身”是一种绝对的美,“这种美是永恒,无始无终,不生不灭,不增不减的”。这个“美本身”就是美的“理念”,这种理念是客观的,而且先于现实世界中的美的东西而存在。美是理念是指: 1)美的本质不在自然事物,而在理念,理念是自存自在的,因此是永远没有变异和发展的。事物的美是由于理念的参与所形成的。 2)理念因为其所包含的内容外延不同,分成许多层次,美也有很多等级。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期末考试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2.崇高二、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认为美学的正当名称应是“美的艺术的哲学”的是()。A.鲍姆嘉通B.黑格尔C.车尔尼雪夫斯基D.柏拉图2.认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崇高则是理念大于或压倒形式的是()。A.黑格尔B.柏拉图C.亚里士多德D.康德 3.不属于社会美的一项是()。A人的美B劳动产品的美C境界美D环境美4.用“心理距离”解释一切审美现象的是()。A.克罗齐B.弗洛伊德C.朱光潜D.布洛5.西方“移情说”的主要代表者是()。A.柏拉图B.立普斯C.布洛D.费希尔6.“无意识”理论的创建者是()。A.哥白尼B.谷鲁斯C.泰勒D.弗洛伊德7.“直觉说”的代表人物应首推()。A.鲍姆嘉通B.克罗齐C.布洛D.谷鲁斯8.最早提出“地球村”概念的是()。A.加汉姆B.丹尼尔C.马尔库塞D.麦克卢汉9.《走向艺术心理学》的作者是()。A.威廉·詹姆斯B.弗洛伊德C.鲁道夫·阿恩海姆D.冯·艾伦费尔斯10.认为“性不能自美”,只有通过后天教育才能完善人性的是()。A.荀子B.老子C.孔子D.庄子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题6分,共12分)1.因为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所以一切情感说到底就是美感。2.艺术是人们的主要审美对象,是审美感受的物化形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试述“劳动起源

说”。2.如何理解审美心理结构的两重性性?3.美育的主要特点有哪些?五、论述题(每题18分,共36分)1.为什么说自然美是一定社会实践的产物?2.举例说明绘画艺术与音乐艺术不同的艺术特征。美学原理试题试题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名词解释(每题4分,共8分)1、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规律的一门科学。2、崇高:崇高,又称为壮美,就是一种雄壮的美、刚性的美。二、选择题(每空2分,共20分)1.B2.A3.C4.D5.B6.D7.B8.D9.C10.A三、辨析正误,并说明理由(每小题6分,共12分)1、答:错误。虽然一切美感都是一种情感,但不是一切情感都是美感。因为美感中的情感是蕴含、渗透着理性的心理功能,有着不自觉的理性认识内容。2.正确。因为艺术之所以是艺术,就在于运用一定的物质手段、方式,把在客观现实中的审美感受表现出来,构成可以通过感官所把握的艺术形象,可以欣赏的艺术作品。四、简答题(每题8分,共24分)1、答:①劳动创造了人,为审美和艺术的发生提供了前提。②审美的发生和艺术的产生离不开劳动。2、答:①具有个体性与主观性、直觉性和非功利性。②又具有共同性与客观性,及潜在的功利性。3、答:①形象性。②娱乐性。③自由性。④普遍性。五、论述题(每小题18分,共36分)1、答:(1)自然美的根源是人类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是自然与社会生活的客观系。(2)人类出现以前是不存在美的,没有人类便没有把自然作为关照对象的主

最新整理美学原理复习重点资料

1.西方美学的历史是从柏拉图开始的。 美学学科是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在1750年首次提出来的,至今不过只有250多年的历史。 2.西方美学的发展划分为若干阶段, 比较常见的划分是:希腊罗马美学、中世纪和文艺复兴美学、17-18世纪美学、德国古典美学、19世纪和20世纪初期美学(近代美学)、20世纪直至当今的美学(现当代美学)。 3.中国美学的三个黄金时代: (1)先秦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第一个黄金时代。老子、孔子、《易传》、庄子的美学奠定了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方向。中国美学的真正起点是老子。 老子提出和阐发的一系列概念,如①最重要的美学范畴是“道”、“气”、“象”。②虚实结合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原则,以实带虚,以虚带实。③论“美味、妙”。 ④“涤除玄鉴”说:把观照作为认识的最高目的,要求人们排除主观欲念和主观成见,保持内心的虚静。 孔子开创了儒家美学的传统。①提出了艺术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审美的境界要高于知识的境界。②“兴、观、群、怨”说,和谐是其核心。③“智者要水,仁者乐山”对自然美的欣赏可以作为人的一种道德的象征。 (2)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典美学发展的第二个黄金时代。魏晋南北朝美学家提出了一大批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 ①“心斋”“坐忘”即“无己、无功、无名”,其核心是人们要从内心彻底排除利害观念,是“至美至乐”的最高境界,是高度自由的境界。②创造自由的概念,“庖丁解牛”是一种超越实用功利的精神享受,就是审美的愉悦。 ①崇尚三玄:《老子》、《孔子》、《周易》。②不再强调艺术的政教实用功能,开始强调艺术的审美功能,突破了比德的狭窄柜框,开始欣赏自然山水的生机:强调审美心胸的作用。 (3)清代前期是中国美学史上第三个黄金时代,这是中国古典美学的总结时期。王夫之建立了一个以诗歌的审美意象为中心的美学体系。“诗”的本体是审美意象,即“情”与“景”的内在统一。金圣叹提出人物个性与共性的范畴。 4.中国美学的代表人物: 近代: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现代:朱光潜、宗白华、丰子恺。 5.当代两次美学热潮: 第一次,50年代到60年代出现的一场美学大讨论。第二次,从70年代后期、8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进入改革开放的新的历史时期,就在这时出现了第二次美学如潮。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在50年代到90年代的这一段时间,有两本美学和教育方面的著作在中国文化界有很大的影响,一本是车尔尼雪夫斯基的《生活与美学》,还有一本是《傅雷家书》。美学理论建设的真正进展,是在“美学热”消退之后,即从80年代末一直到21世纪初。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什么是美学 一.美学的历史从什么时候开始 美学:来源于希腊语aesthesis,由德国哲学家鲍姆加通于1750年首次提出,但西方美学历史并不是由此开始的,东西方美学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多数学者认为西方美学从柏拉图开始。 从来没有哪一个哲学家比柏拉图的涉猎范围更广,他是一个美学家、形而上学家、逻辑学家和伦理学大师——《古代美学》 美和艺术的观念第一次被引入一个伟大的哲学体系——《古代美学》 二.20世纪中国美学的发展轮廓 第一段近代:中国近代美学家影响最大的是(梁启超,王国维,蔡元培)主要是介绍德国美学,学术上成就最大的是王国维,他主要受叔本华等人的影响。蔡元培提倡美育的教育,蔡元培1975年发表题为“以美育代宗教”的演讲 第二段现代:中国现代美学史上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是(朱光潜,宗白华) 朱光潜、宗白华美学思想特点 一.西方美学从主客二分到天人合一的转变 二.反映了中国近代以来寻求中西美学融合的趋势 朱光潜发表的影响深远的书(谈美,文艺心理学)(悲剧心理学,变态心理学)两部详细介绍了叔本华、尼采等人的悲剧心理学。60年代又写了两卷西方美学史。在《诗论》这本书中,朱光潜试图用西方诗论来解释中国古典诗歌,用中国诗论来印证西方诗论;对中国诗的音律、为什么后来走上诗律的道路,做了探索分析。《诗论》是一本关于诗歌意象的理论著作。 宗白华的美学立足在中国美学,认为中西形而上学分数两个体系:西洋是唯理的体系(),中国是生命的体系(本体论、价值论) 象如日,创化万物,明朗万物——宗白华 宗白华写了《美学散步》 丰子恺对现代美学的影响:普及工作。

第三段当代:最突出景象:两次美学热潮(一次为五六十年代:讨论美的本质问题,蔡仪主张美是客观的,吕荧、高尔太主张美是主观的,朱光潜主张没事主客观的统一,李泽厚主张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另一次为改革开放之后,对中华民族前途命运的反思,出现了文化热) 1956年美学大讨论的缺陷:1.对朱光潜的批判带有“左”的教条主义片面性 2.各派美学家都把美学纳入认识论框架,将审美活动等同于认识活动。 三.美学研究的对象 关于美学研究对象的几种看法: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 叶朗观点:美学研究的对象是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以上五种看法都有缺陷。 国内很多人认为美学研究对象为审美活动,只要讨论两个问题:什么是审美活动;人为什么需要审美活动 四.美学的学科性质 第一,美学是人文学科,人文学科研究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精神世界和文化世界从内容上来讲就是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人文学科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世界。 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人能够脱离直接性和本能性。因此人需要教化。教化的本质就是使个体的人提升成为一个普遍性的精神存在。——黑格尔 精神科学也是随着教化一起产生的,因为精神的存在是与教化观念本质上联系在一起的。——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 美学的特点:美学和人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美学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 第二,美学是一门理论学科 美与真、善是哲学的永恒课题 对美学的误解:美学是研究艺术的 美学等同于美术

2015超星《美学原理》课后题满分答案

2015超星《美学原理》课后题满分答案 一、单选题 1. 西方美学史上最早讨论美的专著是( A )。 A 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 B W·塔塔科维兹的《古代美学》 C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 D 贺拉斯的《诗艺》 2. 真正严格地区别美感和快感的是( A )。 A 康德 B 休谟 C 黑格尔 D 博克 3. “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这一景色属于( B )。 A 优美 B 崇高美 C 自然美 D 景色美 4 原始人美感的第一个特点是( B )。 A 以模仿植物为美 B 以模仿动物为美 C 反感祖先形象的本能 D 图腾崇拜 5. 美感的生理基础是( D )。 A 眼睛 B 鼻子 C 耳朵 D 感觉器官 6. 提出“以美育代宗教”的主张的是( D )。 A 鲁迅 B 王国维 C 毛泽东 D 蔡元培 7. 模仿说的最高发展阶段是( A )。 A 现实主义文艺 B 古典主义文艺 C 浪漫主义文艺 D 现代主义文艺 8. 在西方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理念说”的是( B )。 A 亚里士多德 B 柏拉图 C希庇阿斯 D 鲍姆嘉登 9. 悲剧主要的审美特征是( A )。 A 悲剧性 B 悲惨性 C 不幸事件 D 悲惨故事 10. 美育是通过( B )教育人。 A 说教的方式 B 审美的方式 C 道德的方式 D 欣赏的方式 11.西方美学一个重要传统是( B ) A 探讨美的本质 B 反功利性和反功利主义 C 现实主义在美学中的运用 D 探索美的目的 12. 鲍姆嘉通认为,人类的心理活动可以分成( A )。 A 知、情、意三个方面 B 知、情、理三个方面 C 情、意两个方面 D 知、情、行、理四个方面 二、多选题 1. 在我国当代的美学研究中,主张“美是观念”的代表有( AB )。 A 吕荧 B 蔡仪 C 高尔太 D 朱光潜 E 李泽厚 2.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3. 人的审美能力主要包括( AB )。 A 先天的感官和气质上领悟 B 后天的学习和实践 C 良好的社会环境 D 良好的人际关系 E 良好的家庭教育 4. 康德把崇高分为( AB )。 A 数学的崇高 B 力学的崇高 C 体积大 D 威力大 E 逻辑的崇高 5. 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给艺术定义的有( AC )。 A 游戏说 B 模仿说 C 集体无意识说 D 教化说 6. 艺术存在的三个环节是( ABC )。 A 艺术创造 B 艺术品 C 艺术接受 D 艺术生产 E 艺术成

美学原理笔记

绪论: 美学研究对象:美、艺术、美和艺术、审美关系、审美经验、审美活动(叶朗) 美学学科性质: 1.人文学科(人的精神、文化世界即意义世界和价值世界,是发展人性完善人格的学科,功用:教化) 美学特点:和人生有紧密联系,和每个民族的文化传统有紧密联系 2.理论学科 哲学的永恒课题:美、真、善 美学不是审美意识,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审美意识 哲学是表现为理论形态的世界观 心理学美学取代哲学美学是不利的(叶朗) 3.交叉学科(美学和艺术、心理学、语言学(不能把美学全部归结为语义分析)、人类学、神话学(生命体验),社会学、民俗学、文化史、风俗史) 4.发展中的学科 现代形态美学体系:文化大中和(中西文化,19、20世纪文化精神),当代西方美学体系没有综合中国以及东方文化 为什么学习美学: 1.完善自身人格修养 审美活动是一种体验活动(精神活动?) 2.完善自身理论修养 3.对于人文工作者,还有一种人文和技术层面的关系(技要上升为道) 中国戏曲的特点:虚拟,但不等于写意,京剧是角儿的艺术 学习美学的必要性由美学学科的性质和人的本性决定(人是超越个体生命有限存在的动物) 美学学习方法: 立足中国文化;注重美学和人生的联系;注意锻炼和提高自己的理论思维能力;有丰富的艺术欣赏的直接经验和系统的艺术史知识;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有开放的心态,注意吸收国内外学术界新的研究成果 第一章 美的本质: 狭义的美:审美范畴中讨论的优美,一种、完整、和谐的美,古希腊式的美 广义的美:包括一切审美对象,不仅包括优美,也包括崇高、悲剧、荒诞、丑、沉郁、飘逸、空灵等各种审美形式 美和美感谁是第一性(主观的的还是客观的)--50年代美学大讨论 李泽厚(辩证唯物论):美学科学的哲学基本问题是认识论的问题,美是客观性和社会性的统一 蔡仪:美是客观的(事物的典型性) 高尔太(美和美感是统一的)、吕荧:美是主观的 朱光潜:美是主客观的统一,美在意象,客观美和艺术美的统一,对美的社会性做了合理的

美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任务01、02、03、04任务答案

《美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任务01、02、03、04任务答案 《美学原理》形成性考核(任务01)参考答案 名词解释(共 4 道试题,共20 分。) 美学思想 美学思想:美学思想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对人类审美实践和艺术实践的哲学概括。人类早期的美学思想散见于古代大量的文论、画论、书论、乐论及哲学、历史等著作中。这些不具备系统的理论体系的美学思想往往凝聚、结晶为某些美学范畴和美学命题,是美学产生的基础,但还不是作为独立学科的美学。 美学 美学:美学是研究美、美感、审美活动和美的创造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关于美的问题包括美的普遍本质,美的根源、特征、形态及美的主客观统一性等;美感问题包括美感的性质、特征及影响美感产生与发展的客观因素与心理因素等;审美活动规律包括审美经验与审美意识的形成、美育的有效实施等,美的创造活动规律包括提高审美主体的对美的感受能力和创造能力,包括人们如何按照美的规律进行各种艺术创作,在生活中创造美等。 摹仿说 摹仿说:“摹仿说”的代表人物是两千多年前的古希腊思想家德谟克利特和亚里士多德。这种观点认为所有的艺术都起源于对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摹仿。“摹仿说”在欧洲雄霸了两千年,因为它作为人类早期对审美发生问题的一种朴素解释,坚持了美与艺术来源于客观现实,具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是,这种说法只触及了事物的表面,而没有揭示事物的本质,未能说明艺术产生的根本原因。游戏说 游戏说:“游戏说”是由18世纪德国哲学家席勒和19世纪英国哲学家斯宾塞提出的,因此又称为“席勒-斯宾塞理论”。这种观点认为,审美活动起源于人类所具有的游戏本能,它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由于人类具有过剩的精力,另一方面是人将这种过剩的精力运用到没有实际效用、没有功利目的的活动中,体现为一种自由的“游戏”。这种观点肯定了人们只有在满足了基本物质生活需要的条件下,才可能有艺术活动和审美活动,并将艺术和“游戏”联系在一起,在某种程度上揭示了艺术主要是为了满足人们的精神需要、具有超功利性等特性。但是,这种观点把游戏看作人和动物共有的本能,是错误的,它脱离人类的社会实践来解释审美发生的根源,所以未能揭开审美发生的真正奥秘。 简答题(共 3 道试题,共15 分。) 1. 判断正误,并说明理由 人类史前艺术与原始审美活动主要包括原始歌舞和原始神话两种类型。

《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美学原理》试题及答案 一、选择题1、在艺术接受中,每个接受者所具有的先在的自身素质,被现代接受美学称为 (A)A、期待视界B、先验图式C、主体经验D、先见之明2、在艺术接受中,意象的重建过程主要在于(D)A、读B、悟C、观D、品3、意境和意象的区别在于(C)A、意境是指审美的广度,意象是指审美的深度B、意境具有主客一体的特征,意象具有主客对立的特征C、意境属于形而上的领域,意象属于形而下的领域D、意境是一个艺术范畴,意象是一个美学范畴4、"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这段古诗中意象的类型是(B)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5、现实主义艺术中的人物形象一般属于(A)A、仿象B、兴象C、喻象D、抽象6、意象思维和抽象思维的区别不是表现在(D)A、前者主要是心理学范畴,后者主要是认识论范畴B、前者一般不使用抽象概念,后者需要运用抽象概念C、前者的目的在于求美,后者的目的在于求真D、前者的成果是精神产品,后者的成果不是精神产品7、从艺术起源的角度界定艺术的学说是(C)A、符号说B、表现说C、游戏说D、教化说8、古人云:"粗绢恶扇,败人意兴"。在艺术品的层次结构中,造成这一现象的因素是(A)A、物质实在层B、形式符号层C、意象世界层D、意境超验层9、下列美学家中不主张模仿说的是(D)A、柏拉图B、亚里士多德C、贺拉斯D、席勒10、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里的"乐",体现了美育的(B)A、形象性B、愉悦性C、独创性D、逻辑性11、叔本华说:"国王和乞丐从窗口看夕阳,两者都可以感觉到美"。这是在强调( )A、美有绝对一致的评判标准B、美的普遍性和超功利性C、审美是纯粹的知性活动D、审美与社会地位毫不相干12、最重要的审美途径是( )A、自然B、社会C、人生D、艺术13、美学史上最早提出"美在数的和谐"的美学家是( )A、毕达哥拉斯B、苏格拉底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14、在朱光潜的美论中,"物"与"物的形象"的不同主要是( )A、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观的B、前者是客观的,后者是主客观的统一C、前者是实在的,后者是虚幻的D、前者属于内容范畴,后者属于形式范畴15、与美学联系最为密切的学科当推( )A、哲学、语言学、精神分析学、社会学B、哲学、文艺学、心理学、伦理学C、哲学、教育学、现象学、文化人类学D、哲学、文艺学、阐释学、符号学参考答案:11、B 12、D 13、A 14、B 15、B16、陶渊明认为,欣赏自然美景时"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指的是( )A、审美的非功利性B、审美的非自觉性C、审美的具象性D、审美的个性17、"红杏枝头春意闹"在美感心理构成上主要是( )A、直觉B、通感C、想象D、表象18、把人的感觉看作是"以往全部世界历史的产物"的思想家是( )A、黑格尔B、马克思C、亚里士多德D、卢梭19、春光明媚和冰天雪地给人以不同的美感,这说明了( )A、美感的主体差异B、形式因素在美感中的中介作用C、美感的一般特点D、美感的感觉特征20、"环肥燕瘦"十分生动地说明了审美现象具有( )A、历史性B、民族性C、阶级性D、地域性参考答案:16、B 17、B 18、B 19、B 20、A21、唯物辩证法对于美学研究具有( )A、总的指导意义B、具体方法的意义C、重要启示意义D、实践意义22、人在劳动实践中创造美的事物的基本规律是( )A、按照对象的客观规律进行建造B、按照主体的内在尺度来生产C、把人的本质力量表现为可供审美欣赏的形象D、把主体情感投射到对象上面23、马克思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异化劳动在美学上的两种意义,即( )A、既批判丑,又肯定美B、既制造丑,又创造美C、既扬弃了丑,又消解了美D、丑中有美,美中有丑24、马克思主义美学在探讨艺术的本质问题时,首先强调( )A、艺术作为观念形态对生活的审美反映B、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依赖关系C、艺术作为意识形态必然具有阶级性D、艺术必须服务于工人阶级的解放斗争25、美的本质问题的核心是( )A、人的本质与美的本质之间的关系问题B、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的关系问题C、人类审美感官与世界历史的关系问题D、事物审美属性如何在实践中生成的问题参考答案:21、A 22、C 23、B 24、B 25、A26、托马斯·阿奎那认为:"事物并不是因为我们爱它才成为美的,而是因为它是美的与善的才为我们所爱。"这一观点表明,作者理解美的

美学原理课程考试重点整理

第一讲美是理式 1.柏拉图把美本身说成是理式,理式就成为柏拉图美学的核心概念。 2.理式也叫理念。 3.柏拉图认为,每一种物都和任何一种其他物有区别,因此,它具有一系列本质特征,而 物的所有这些本质特征的总和就是物的理式。 4.物的存在就要求它是某种理式的载体,理式是对它名下所有个别物的无限概括。 5.相对于毕达哥拉斯的美学观而言,柏拉图是一种人文主义的美学观;相对于苏格拉底而 言,柏拉图更将美与善区分开来,并将对美的本质进一步提高到本体论的高度。 第二讲“美不自美,因人而异”——柳宗元 1. 美的东西不是因为自己而美,而是因为人的发现才得以彰显。也就是说,自然美的欣赏只有客体是不够的,必须有审美主体的存在才能构成审美关系。比如,兰亭这个地方,如果没有王羲之的到来,那么此处的翠竹清泉,只能在寂静的空山中自长自流,历经千载而不为人知。 2. 审美主体与客体的关系:在实际审美过程中是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客体是审美欣赏的前提,要真正做到审美主体,主体还必须具备一定能力,审美主体对客体的欣赏是在是在审美过程中的创造性想象造成的。欣赏者通过创造性想象发现、照亮、彰显了自己发现的美。 3. 要建构人与物的审美关系,需要主体有一定的文化修养,有灵心,有自由的个性,有对事物的热爱,需要客体有一定的表现力。客观环境具有是和人性自由发展的空间与体制,有合适的气候与富裕的时间等条件。 第四讲距离说 1. 举例说是瑞士心理学家和美学家布洛提出来的,他听说的距离指的是事物与人的实际利害关系之间的分离。 2. 布洛主张体验是一种拉开功利距离的体会,他根本否认美的客观性,放弃对美的本质客观因素的追求,只从心理学角度研究美,从美感效应上研究美。他认为只有从这个角度研究美,才能不会抹杀美。这里的距离既包括时间上又包括空间上的距离,这两种距离均可给人带来美感。 第五讲美感产生的必要条件 第六讲艺术欣赏是一种创造 第八讲崇高与优美 1.崇高的特征: 崇高的对象往往体积巨大,气势磅礴,力量雄伟。崇高的事物以惊心动魄的途径,刺激人们学习和赶超它,体现人们认识、改造自然和社会的信心,使人们争奇好胜的心理得以满足。因此,产生一种愉悦感。崇高是一种庄严、宏伟的美,以巨大的力量和慑人的气势见长。2.优美的特征: (1)主要特征是和谐。优美是建立在人与客观世界的最终的和谐共存关系中的,优美与崇高相反,没有主客体斗争历程的痕迹,不是以一方压倒另一方达到统一,而是现实与实践,真与善,合规律与合目的的交融无间的相对统一。 (2)就整体而言,优美对象是内外关系的和谐,是外观形式与美的内容的相互协调以及个体形态与普遍内容完美有机的结合。优美的对象在内容上是对正常发展规律、正常社会实践的肯定。不表现为激烈的矛盾冲突,而表现为矛盾双方暂时的相对静止状态,它要求用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形式表现出来。因此,优美的事物往往以均衡、对称、比例协调等为特点。 (3)优美事物在感性形式往往具有舒缓、轻柔、淡雅、精致、圆润等特点,例如春风细雨小草等。

最新《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读书笔记 《美学原理》是由王德胜主编,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一部适用于高等学校文科的教材。本书着眼于教学实际,以马克思主义实践观为基础,在合理吸收传统美学思想精华、关注和借鉴当前国内外美学研究新成果的同时,突出了美学理论的当代特点。 书中着重以审美活动为基点,把全书分为十个章节,分别从美学学科定位及其对象、人类审美发生、美的本质、美的存在、审美类型、审美经验及其结构与过程、审美判断、艺术审美与创造、审美文化特征及其生产与消费活动、审美教育等各个方面,对美学中的诸多重要理论问题进行了全面而系统的论述。本书强调理论与实践、历史与逻辑、抽象与实证、概念与形象的统一,旨在通过系统的理论学习,使学生掌握必要的美学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一定的审美分析能力,以益于学生的审美实践发展。接下来,我将着重从以下方面来谈谈我读了这本书之后的感受。 第一章节向我们论述了什么是美学,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美学的历史与现状、美学的学科定位、美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以及怎样学习好美学。美学被称之为“无用之学”,这是从它的实际作用来说的,它没有特别实际性作用,但它却有着潜在的功效,一个人如果对美学有着特殊的理解,或者有着系统化的学习,那么他便会在自觉与不自觉之间形成一种意识,即审美意识,这种潜在的意识,会让你发现生活中的美,它会促使你不断发现和体会生命的无尽意味。 美学属于人文学科,它着重体现了人文实践领域的价值特性,因此,要正真把握美学的对象,就必须始终抓住人类审美活动。也就是说,美学是以人类审美为自身特殊领域,以审美活动为具体研究对象,以此来探讨审美活动中起主导作用的人的精神世界,从而来追踪、构建人类审美价值体系。 从这一章节中,我还了解到美学研究的方法,它包括:思辨与实证相统一、理论与实践性统一、历史意识与当代意识相统一、兼收并蓄与民族特色相统一。这一系列的研究方法对于我学习好美学原理这门科目,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二章节向我们论述了审美发生,从这一章节中,我了解到了审美的发生论史、人类劳动与审美发生、审美活动中的主客体、审美关系以及价值。审美的发生论史包括模仿说、巫术与图腾崇拜说、性本能说、游戏说,以上四种学说,在美学史上具有一定的理论代表性,有着一定的合理性,但他们有着共同的局限性,就是没有揭示出人类审美活动背后的、促使其发生的现实基础,即劳动起源说。劳动起源说是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它揭示出了审美起源于人类生产劳动。劳动创造了人并为审美提供了物质前提和基础,并且为审美发生提供了现实素材。 审美活动主客体的统一,推动人类审美活动的发展,扩大人类审美范围,提高人的生活质量,对人类文明进步起到积极促进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