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降观测资料报告材料样本

沉降观测资料报告材料样本
沉降观测资料报告材料样本

星河城南区6#楼沉降观测报告

一、工程概况

星河城南区6#楼位于国粮街以南,建筑面积11906.74平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剪力墙结构。本工程由市星河房地产开发开发,市博博设计,万瑞工程项目管理承担监理任务,河津市小梁建筑工程负责施工。为保证该工程的正常施工和安全,对该工程进行沉降观测。

二、观测目的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JGJ/T-2007

《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02

施工图纸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4.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BM1,BM2。其中BM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BM2高程值是以BM1为基准,用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的图纸要求及建筑物主要受力位置,沉降观测点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8个观测点。各点位置详见观测点平面图。

五、沉降观测

5.1、仪器与观测

仪器采用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同时配合水准测量专用的钢尺施测。基点与工作点按照观测周期进行检验。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最大限度减少误差。

5.2、观测级别及精度

观测过程中定期对基准点进行检测,基准点满足精度要求。每测站观测中误差最大0.32mm,小于《建筑变形测量规》JGJ8-2007观测精

度指标即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0mm。并观测误差数据成正态分布,观测结果可作为分析沉降结论的依据。

5.3、观测时间

根据现场施工及拆模情况,于2012年2月27日对星河城南区6#楼进行了初始值观测工作,施工中建筑物每增加1层观测一次.至今共计进行了25次观测,其中建筑物在主体施工期间进行了9次观测工作,封顶后进行了16次观测工作。

六、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沉降观测成果分析表

七、沉降数据评价

根据沉降数据综合分析表明,该建筑物沉降总体均匀,未发生明显的差异沉降。本次观测最大沉降量23mm,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GB50007-2002第5.3.4条中高层建筑基础沉降量小于200mm的要求,两点间最大沉降差异量为3mm,满足规要求。

八、结论

通过对星河城南区6#楼施工阶段和封顶后的沉降观测统计结果分析得出:该建筑物的沉降量总体均匀,符合规和设计要求。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星河城南区7#楼沉降观测报告

一、工程概况

星河城南区7#楼位于国粮街以南,建筑面积11496.37平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标准层层高3m,剪力墙结构。市星河房地产开发开发,市博博设计,万瑞工程项目管理承担监理任务,河津市小梁建筑工程负责施工。为保证该工程的正常施工和安全,对该工程进行沉降观测。

二、观测目的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JGJ/T-2007

《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02

施工图纸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4.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BM1,BM2。其中BM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BM2高程值是以BM1为基准,用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的图纸要求及建筑物主要受力位置,沉降观测点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8个观测点。各点位置详见观测点平面图。

五、沉降观测

5.1、仪器与观测

仪器采用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同时配合水准测量专用的钢尺施测。基点与工作点按照观测周期进行检验。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最大限度减少误差。

5.2、观测级别及精度

观测过程中定期对基准点进行检测,基准点满足精度要求。每测站观测中误差最大0.32mm,小于《建筑变形测量规》JGJ8-2007观测精

度指标即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0mm。并观测误差数据成正态分布,观测结果可作为分析沉降结论的依据。

5.3、观测时间

根据现场施工及拆模情况,于2012年3月12日对星河城南区7#楼进行了初始值观测工作,施工中建筑物每增加1层观测一次.至今共计进行了25次观测,其中建筑物在主体施工期间进行了9次观测工作,封顶后进行了16次观测工作。

六、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沉降观测成果分析表

七、沉降数据评价

根据沉降数据综合分析表明,该建筑物沉降总体均匀,未发生明显的差异沉降。本次观测最大沉降量25mm,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GB50007-2002第5.3.4条中高层建筑基础沉降量小于200mm的要求,两点间最大沉降差异量为2mm,满足规要求。

八、结论

通过对星河城南区7#楼施工阶段和封顶后的沉降观测统计结果分析得出:该建筑物的沉降量总体均匀,符合规和设计要求。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星河城南区11#楼沉降观测报告

一、工程概况

星河城南区11#楼位于国粮街以南,建筑面积10409.1平米,地下一层,地上15层。框架剪力墙结构,结构安全等级二级。本工程由市星河房地产开发开发,市博博设计,万瑞工程项目管理承担监理任务,河津市小梁建筑工程负责施工。为保证该工程的正常施工和安全,对该工程进行沉降观测。

二、观测目的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JGJ/T-2007

《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02

施工图纸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4.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BM1,BM2。其中BM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BM2高程值是以BM1为基准,用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的图纸要求及建筑物主要受力位置,沉降观测点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4个观测点。各点位置详见观测点平面图。

五、沉降观测

5.1、仪器与观测

仪器采用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同时配合水准测量专用的钢尺施测。基点与工作点按照观测周期进行检验。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最大限度减少误差。

5.2、观测级别及精度

观测过程中定期对基准点进行检测,基准点满足精度要求。每测站观测中误差最大0.32mm,小于《建筑变形测量规》JGJ8-2007观测精

度指标即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0mm。并观测误差数据成正态分布,观测结果可作为分析沉降结论的依据。

5.3、观测时间

根据现场施工及拆模情况,于2012年3月23日对星河城南区11#楼进行了初始值观测工作,施工中建筑物每增加1层观测一次.至今共计进行了38次观测,其中建筑物在主体施工期间进行了15次观测工作,封顶后进行了23次观测工作。

六、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沉降观测成果分析表

七、沉降数据评价

根据沉降数据综合分析表明,该建筑物沉降总体均匀,未发生明显的差异沉降。本次观测最大沉降量25mm,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GB50007-2002第5.3.4条中高层建筑基础沉降量小于200mm的要求,两点间最大沉降差异量为4mm,满足规要求。

八、结论

通过对星河城南区11#楼施工阶段和封顶后的沉降观测统计结果分析得出:该建筑物的沉降量总体均匀,符合规和设计要求。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星河城南区15#楼沉降观测报告

一、工程概况

星河城南区15#楼位于国粮街以南,建筑面积2752.38平米,商铺,地上2层。框架结构。本工程由市星河房地产开发开发,市博博设计,万瑞工程项目管理承担监理任务,河津市小梁建筑工程负责施工。为保证该工程的正常施工和安全,对该工程进行沉降观测。

二、观测目的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JGJ/T-2007

《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02

施工图纸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4.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BM1,BM2。其中BM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BM2高程值是以BM1为基准,用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的图纸要求及建筑物主要受力位置,沉降观测点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11个观测点。各点位置详见观测点平面图。

五、沉降观测

5.1、仪器与观测

仪器采用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同时配合水准测量专用的钢尺施测。基点与工作点按照观测周期进行检验。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最大限度减少误差。

5.2、观测级别及精度

观测过程中定期对基准点进行检测,基准点满足精度要求。每测站观测中误差最大0.32mm,小于《建筑变形测量规》JGJ8-2007观测精

度指标即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0mm。并观测误差数据成正态分布,观测结果可作为分析沉降结论的依据。

5.3、观测时间

根据现场施工及拆模情况,于2012年1月1日对星河城南区15#楼进行了初始值观测工作,施工中建筑物每增加1层观测一次.至今共计进行了11次观测,其中建筑物在主体施工期间进行了2次观测工作,封顶后进行了9次观测工作。

六、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沉降观测成果分析表

七、沉降数据评价

根据沉降数据综合分析表明,该建筑物沉降总体均匀,未发生明显的差异沉降。本次观测最大沉降量10mm,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GB50007-2002第5.3.4条中高层建筑基础沉降量小于200mm的要求,两点间最大沉降差异量为3mm,满足规要求。

八、结论

通过对星河城南区15#楼施工阶段和封顶后的沉降观测统计结果分析得出:该建筑物的沉降量总体均匀,符合规和设计要求。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星河城南区16#楼沉降观测报告

一、工程概况

星河城南区16#楼位于国粮街以南,建筑面积1773.6平米,商铺,地上两层。框架结构。本工程由市星河房地产开发开发,市博博设计,万瑞工程项目管理承担监理任务,河津市小梁建筑工程负责施工。为保证该工程的正常施工和安全,对该工程进行沉降观测。

二、观测目的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JGJ/T-2007

《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50007-2002

施工图纸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4.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BM1,BM2。其中BM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BM2高程值是以BM1为基准,用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的图纸要求及建筑物主要受力位置,沉降观测点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8个观测点。各点位置详见观测点平面图。

五、沉降观测

5.1、仪器与观测

仪器采用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同时配合水准测量专用的钢尺施测。基点与工作点按照观测周期进行检验。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最大限度减少误差。

5.2、观测级别及精度

观测过程中定期对基准点进行检测,基准点满足精度要求。每测站观测中误差最大0.32mm,小于《建筑变形测量规》JGJ8-2007观测精

度指标即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0mm。并观测误差数据成正态分布,观测结果可作为分析沉降结论的依据。

5.3、观测时间

根据现场施工及拆模情况,于2012年1月1日对星河城南区16#楼进行了初始值观测工作,施工中建筑物每增加1层观测一次.至今共计进行了11次观测,其中建筑物在主体施工期间进行了2次观测工作,封顶后进行了9次观测工作。

六、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沉降观测成果分析表

七、沉降数据评价

根据沉降数据综合分析表明,该建筑物沉降总体均匀,未发生明显的差异沉降。本次观测最大沉降量12mm,满足《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

GB50007-2002第5.3.4条中高层建筑基础沉降量小于200mm的要求,两点间最大沉降差异量为4mm,满足规要求。

八、结论

通过对星河城南区16#楼施工阶段和封顶后的沉降观测统计结果分析得出:该建筑物的沉降量总体均匀,符合规和设计要求。

建设单位:监理单位:

施工单位:

沉降观测报告施工单位版

沉降观测报告施工单位版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河北衡水建设工程 沉 降 观 测 报 告 中建五局建设有限公司 1、工程概况 河北衡水建设工程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乡。本次沉降观测建筑为生活工艺用房,层高为9层。按有关规范规定,建筑物施工期间应进行沉降观测,观测等级为二级。 此次观测建筑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工作自2016年3月23日开始观测,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累计观测10次。应委托方要求,提供沉降观测竣工报告。 2、沉降观测目的及要求 建筑物沉降是建筑整体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

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3、沉降观测依据 本次测量主要依据以下规范及设计要求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JG32/J 18-2006 5、《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16-2005 4、观测点布置 、基准点布置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本建筑共埋设3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 BM1=,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沉降观测点布置 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点位埋设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针对本工程,共布置观测点8个,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点上。各点位置详见观测点平面图(见附件)。 5、观测方法 在该测量工作中我们采用固定仪器、固定人员的观测方法,选用天宝DINI03电子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按几何法观测。基点与工作点按观测周期进行检验。观测点采用单程双测站的观测方法。观测精度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要求进行。

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 1 一般规定 1.1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1.4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2.1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1.5~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2.3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2.4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2.5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符合下列规定: 1 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地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2 主体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和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的周期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确定。 2.6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 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2 场地沉降观测成果表; 3 相邻地基沉降的距离-沉降曲线图; 4 场地地面等沉降曲线图。

沉降观测合同范本

沉降观测合同 合同编号: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委托人(甲方): 受托人(乙方): 签约地点: 签订日期:年月日

沉降观测合同 委托人(甲方): 受托人(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规定,甲乙双方就甲方委托乙方进行沉降观测技术服务事项,经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双方共同遵守执行。 第一条工程概况 1.1 工程名称: 1.2 工程建设地点: 1.3 工程规模、特征: 1.4工程委托日期: 第二条沉降观测任务(内容)与执行技术标准 2.1 沉降观测内容: 2.1.1根据甲方要求进行沉降观测。 2.1.2按规范要求建立变形监测网。 2.1.3沉降观测范围: 2.2 执行技术标准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91;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 《建筑工程施工测量规程》DBJ01—21—95 乙方严格按照上述规范、规程及其他国家和地方有关规范、规程、标准、规定等进行沉降观测工作,提交符合规范要求的中间及最终沉降观测成果资料。并同时按照最新国家相关标准好规范要求执行。具体技术指标见施工图要求。 监测数据达监测规范规定数值报警值的应及时通知甲方等各有关单位查原因,监测加密,及时采取措施。 第三条甲方向乙方提供如下文件资料: 3.1提供本工程基坑支护图纸、主体工程图纸。 3.2对基坑变形监测、主体沉降观测方案审批确认。 3.3提供工作范围已有的技术资料及工程所需的坐标与标高资料。 3.4 第四条乙方向甲方交付成果: 4.1 乙方每次观测后天内,应将本次的观测结果以简报的形式报告给甲方。全部观测完成后天内,乙方应向甲方提交沉降观测成果资料份。 4.2成果资料内容: 4.2.1 基准点及观测点埋设大样、平面及位置图份; 4.2.2 沉降观测总成果表份; 4.2.3 沉降曲线图份;

建筑物沉降观测记录

一、依据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3-2010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建筑基础工程施工验收规范》GB50202-2002 ?《建筑桩基技术规程》JGJ94-2008 二、适用 ?记录建筑物施工过程直至沉降稳定的变化情况,为工程验收提供质量安全保证依据。 三、填写 ?根据测量得出的每个观测点高层及其逐次沉降量的成果表(单位工程沉降观测记录》 ?根据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平面图绘制的观测点的位置图; ?绘制沉降量、荷载与延时间三者的关系曲线图(要求每一观测点均应绘制曲线图) ?建筑物沉降观测测量汇总表(总沉降量、最后100d沉速率、总沉降量汇总曲线图) 四、要求点埋设 ?建筑物四角或沿外墙每10~15处或每2~3根基上,一般观测点少于6点 ?裂缝或沉降缝或伸缩缝的两侧;新旧建筑物或高低建筑物以级纵横墙交接处

?学人工地基和天然地基的接壤处;建筑物不同结构的分界处。 ?烟囱、水塔和大型储藏等高耸高低位构筑物的基础轴线的对称部位,每一构筑物不得少于4点 五、次数和时间 ?沉降观测应在基础施工完成后开始,首次测量(即零周开始)应连接进行两次独立观测,关取观测点结果中的中数作为测量初始值。?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频次应根据建筑物的地基类型和加荷情况确。 一、装配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砖砌外墙的单层或多层的工业厂房,按不同施工阶段(应至少在增加荷载的25%,50%,75%和100%各观测一次)分别进行观测。 二、多层民用建筑及其他工业建筑物,每施工完毕1~3层后观测一次,停工期间,可每隔2~3个月观测一次。 三、建筑物和构造物封顶后,应每三个月观测一次,观测一年。 四、沉降观测必要委托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

沉降观测报告材料(实用模板)

沉降观测报告模板 一.工程概况: 简述工程规模,结构形式,地基,高度,建筑面积,抗震烈度,抗震设防等级,设计的沉降观测要求,观测点建立时间,观测周期,观测等级等。 二. 沉降观测采用的规及标准 1.《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T8-97; 2.《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GB/12897-2006;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GB 50007-2002) 4.《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规程》 5《工程测量规》GB/50026-2007 6《建筑变形测量规程》GB/8-2007 7.本工程《技术设计书》; 三. 沉降观测依据及要求 依据工程设计图纸要求及沉降观测施工规、规程做观测详细说明。 四. 观测目的及要求: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构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

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五. 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设置 1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埋设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JGJ/T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基准点的个数,可根据工程规模的大小合理布设。本建筑共埋设4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BM1=?m,也可采用施工区域国家高程系统,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绝对高程值。基准点的建立必须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经过闭合、平差计算而来,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要求。 2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点位设置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点上。每个建筑物或构筑物在施工平面图上,都合理设置沉降观测点的位置

沉降观测点规范

沉降观测点规范 篇一:沉降观测规范 沉降观测 1 一般规定 1.1 建筑沉降观测可根据需要,分别或组合测定建筑场地沉降、基坑回弹、地基土分层沉降以及基础和上部结构沉降。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时开始。 1.2 各类沉降观测的级别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速度确定。 1.3 布置沉降观测点时,应结合建筑结构、形状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并应顾及施工和建成后的使用方便。同时,点位应易于保存,标志应稳固美观。 1.4 各类沉降观测应根据剧本规范第9.1节的规定及时提交相应的阶段性成果和综合成果。 2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 2.1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分别测定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内的相邻地基沉降与建筑相邻影响范围之外的场地地面沉降。 2.2 建筑场地沉降点位的选择应符合下列规定: 1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可选在建筑纵横轴线或边线的延长线上,亦可选在通过建筑重心的轴线延长线上。其点位间距应视基础类型、荷载大小及地质条件,与设计人员共同确定或征求设计人员意见后确定。点位可在建筑基础深度 1.5~ 2.0倍的距离范围内,由墙外向外由密到疏布设,但距基础最远的观测点应设置在沉降量为零的沉降临界点以外;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应在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布设线路之外的地面上均匀布设。根据地质地形条件,可选择使用平行轴线方格网法、沿建筑物四角辐射网法或散点法布设。 2.3 建筑场地沉降点标志的类型及埋设应符合下列规定: 1 相邻地基沉降观测点标志可分为用于监测安全的浅埋标和用于结合科研的深埋标两种。浅埋标可采用普通水准标石或用于直径25cm的水泥管现场浇灌,埋深宜为1~2m,并使标石底部埋在冰冻线以下。深埋标可采用内管外加保护管的标石形式,埋深应与建筑基础深度相适应,标石顶部须埋入地面下20~30cm,并砌筑带盖的窨井加以保护; 2 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点的标志与埋设,应根据观测要求确定,可采用浅埋标志。 2.4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路线布设、观测精度及其他技术要求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执行。 2.5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的周期,应根据不同任务要求、产生沉降的不同情况以及沉降速度等因素具体分析确定,并符 2 合下列规定: 1 基础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在基坑降水时和基坑土开挖过程中应每天观测一次。混凝土地板浇完10d以后,可每2~3d观测一次,直至地下室顶板完工和水位恢复。此后可每周观测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2 主体施工的相邻地基沉降观测和场地地面沉降观测的周期可按照本规范第5.5节的有关规定确定。 2.6 建筑场地沉降观测应提交下列图表: 1 场地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图;

沉降观测合同范本

委托方(甲方): 承揽方(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和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内容如下: 第一条测绘内容:沉降观测 第二条执行技术标准: 第四条测绘项目及工程总价款: 工程价款:本工程沉降观测采用固定总价合同,合同总价为小写:元(大写:)。总价包含税金、观测、仪器及仪器鉴定费、施工措施费等施工过程中所需的所有费用。 第五条甲方的义务 1、自合同签订之日起2日内向乙方提交有关资料。 2、应当保证乙方的测绘队伍顺利进入现场工作,并对乙方进场人员做测量工 作时要通知有关施工单位提供方便。 3、在建筑物内外墙粉饰时,协调建筑施工方对沉降观测点及水准点进行保护。 第六条乙方的义务 1、自合同签订之日起2日内向甲方提交沉降观测方案等有关资料。自收到甲 方同意方案实施的审定意见之日起2日内组织测绘队伍进场。 2、沉降观测次数及时间要满足《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当最 后100天的沉降速率小于0.01~0.04㎜∕天,可结束测量。但当建筑物 突然产生大量沉降或严重裂缝时,乙方应立即逐日的连续观测,直至稳定 为止。 3、乙方应当根据甲方要求确保测绘项目如期完成。 4、每次提供中间技术报告。

5、在观测过程中,若有基础附近底面荷载突然增加、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 时间连续降雨等情况,均应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 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2-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6、沉降观测所需材料和设备全部由观测方提供,观测期间仪器检定费用由观 测方负担。 第七条提交资料及日期: 第八条对乙方测绘成果的所有权、使用权和著作权归属的约定:成果归属甲方。 第九条测绘工程费支付日期和方式 待乙方完成所有工作并提交相应资料文件后,甲方一次性付清所有工程款.即玖仟贰佰捌拾圆整。 第十条甲方违约责任 对于乙方提供的图纸等资料以及属于乙方的测量成果,甲方有义务保密, 不得向第三方转让或用于本合同以外的项目,否则乙方有权要求甲方赔偿损失,第十一条乙方违约责任 1、对于甲方提供的图纸和技术资料以及属于甲方的测绘成果,乙方有保密 义务,不得向第三人转让,否则,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按本合同工程款总 额的20%赔偿损失。 2、乙方应及时掌握工地施工进度情况,达到应观测时段后,应及时进行 观测,以确保资料准确度,若因乙方无故延误观测时间造成甲方损失, 乙方承担全部责任,并承担甲方的全部损失。 第十二条由于不可抗力,致使合同无法履行时,双方应按有关法律规定协商处理。

各种建筑沉降观测管理规定

沉降观测工作管理规定 根据水泥集团公司要求,各企业应进一步规范与加强做好对已建 与在建工程各类建(构)筑物(以下简称建筑物)的沉降、倾斜、变形与位移等观测工作,强化对已建与在建工程结构实体质量的监控管理, 确保工程质量,预控与减小因建筑物沉降、倾斜、变形与位移等质量问题给本公司项目建设投资与以后正常生产带来额外的经济失。现就水泥集团所辖范围内各企业已建与在建项目的建筑物沉降、倾斜、变形与位移等的观测工作开展作如下规定: 一、监测技术依据 已建与在建需监测的建筑物沉降、倾斜、变形与位移等监测执行的规范、标准、监测精度,以及稳定标准要求以设计院图纸设计要求与现行《测量规范》为准。 二、必需进行监测的建筑物对象及分类 1、熟料生产线工程 (1)A 类:窑头、窑中、窑尾、生料均化库、大型磨机基础。 (2)B 类:熟料储存库、窑头与窑尾烟囱等建筑物。 2、粉磨站工程 ①A类:磨房、磨机、减速机及辊压机等大型设备基础、磨尾斗提地坑、水泥储存库。 ○2B 类:原料调配库、成品包、散装与中转储库等。 3、余热发电工程 ①A类:汽轮机基础、○2 B 类:发电主厂房、锅炉基础框架等。

5、总图工程 A 类:软弱地基处理工程、高回填土方场平工程、高边坡与高挡墙工程(6、0m 以上的)、抗滑桩支护与膨胀土治理工程等。 注:其她未提及的各子项工程就是否需监测依图纸设计要求为准。 三、监测控制网与监测点布设 1、控制网基准点的布设 为确保各基准点使用的可靠与实用性,一个控制网或控制导线基准点埋设不少于三个以上,且相互通视,以便于随时联测检查与校验。基准点必须埋设在稳固的原有的土层地区,禁止埋设在填土区、滑坡地段、河岸、机器震动等区域。基准点标石材质与做法必须满足规范要求。施工阶段与生产期间永久性监测控制网要充分考虑两者统一一并建立。 2、监测点的布设 建筑物确定需要进行监测后,在工程开工前15天之内,应根据设计图 纸与测量规范、标准等要求做好监测策划工作,制订详细监测方案; 适时按图纸设计要求埋设观监测点;若设计图没有明确的监测点布置图,可根据《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GJ32/J18-2006 与《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2007要求布设;监测点布设位置原则即就是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的点位。沉降观测点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与建筑材料进行选择:墙柱应采用螺栓式标志,设备基础采 用盒式标志,并在其附近做显著标识(见附图一),严禁使用钢筋头等 简易标识。

建筑工程沉降观测合同范本

编号: 沉降观测技术服务合同 工程名称: 工程地点: 委托人(甲方): 受托人(乙方): 签约地点: 签订日期: 2015 年 4 月 23 日

委托人(甲方): 受托人(乙方): 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行政法规,遵循平等、自愿、公平和诚实信用的原则,就甲方委托乙方承担沉降观测工作达成一致,订立本合同。 第一条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建筑物沉降观测工程 2、工程地点: 第二条工作范围 按相关规范及技术要求,本观测工作在该建筑物从一层施工开始,沉降基本稳定(1mm~4 mm /100d)或甲方通知观测结束终止。 第三条技术要求 乙方应按《建筑变形观测规程》(JGJ8—2007、J719—2007)及《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第二等级的要求,采用精密水准或静力水准的方法进行观测。 第四条合同计价及付款方式 1、本合同采用固定综合单价方式计价,即沉降观测每点次按294.56元、沉降基准点埋设费用按2245.43 元一点。沉降观测总次数暂定160点次,沉降基准点暂设6点次,观测总价款(含税金)暂定为人民币60000元(大写:陆万元整)。 该单价一次性包死,价格不随市场材料费、人工费、机械费的波动而改变,单价已包括设备进退场费、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深式埋设费、沉降观测点埋设费、观测费、资料整理费、出报告费、工程验收配合费、水电费、税金等全部费用,不再因任何理由予以调整。 2、沉降观测结束后,乙方提供给经甲方沉降观测报告,经甲方确认后十五个工作日内,甲方一次性付全款。 3、以上付款,甲方将以转帐支票或电汇的方式支付,若甲方提出按六个月的承

沉降观测记录表

沉降观测记录表 编号:001 工程名称建技中研乌拉特后旗获各琦风电场一期 49.5MW工程 施工单位内蒙古第三电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测量人谢俊 机构部位1#风机基础浇注日期2014年8月26日记录人孟建明 观测点编号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2014 年8月27日 2014年9月30日 2014年10月2日 2014年10月12日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 1 1.65 1 1 1.65 1 2 1.65 1 3 1.65 1 4 2 1.66 0 0 1.66 1 1 1.66 1 2 1.66 1 3 3 1.6 4 1 1 1.64 1 2 1.64 1 3 1.64 0 3 4 1.63 1 1 1.63 1 2 1.63 1 3 1.63 0 3 沉降点布置简图: 注:1、2、3、4号点为 沉降观测点。 沉降曲线: 浇筑后风机吊装前风机吊装完风机吊装后1 2 3 4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班组长:

沉降观测记录表 编号:002 工程名称建技中研乌拉特后旗获各琦风电场一期 49.5MW工程 施工单位内蒙古第三电力建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测量人谢俊 机构部位 2#风机基础 浇注日期2014年8月26日记录人孟建明 观测点编号 第一次第二次第三次第四次 2014 年8月27日 2014年9月30日 2014年10月2日 2014年10月12日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 标高(m) 沉降量(mm)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本次累计 1 1.65 1 1 1.65 1 2 1.65 1 3 1.65 1 4 2 1.66 0 0 1.66 1 1 1.66 1 2 1.66 1 3 3 1.6 4 1 1 1.64 1 2 1.64 1 3 1.64 0 3 4 1.63 1 1 1.63 1 2 1.63 1 3 1.63 0 3 沉降点布置简图: 注:1、2、3、4号点为 沉降观测点。 沉降曲线: 浇筑后风机吊装前风机吊装完风机吊装后1 2 3 4 项目专业技术负责人: 项目专业质量检查员: 班组长:

沉降观测报告(施工单位版)

河北衡水建设工程 沉 降 观 测 报 告 中建五局建设有限公司

1、工程概况 河北衡水建设工程位于六盘水市钟山区月照乡。本次沉降观测建筑为生活工艺用房,层高为9层。按有关规范规定,建筑物施工期间应进行沉降观测,观测等级为二级。 此次观测建筑为框架剪力墙结构,工作自2016年3月23日开始观测,目前主体工程已竣工,累计观测10次。应委托方要求,提供沉降观测竣工报告。 2、沉降观测目的及要求 建筑物沉降是建筑整体结构共同作用的结果。工程建筑物从施工开始到竣工,以及建成运营后很长一段时间,沉降变形是不可避免的。如果变形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属正常现象,但一旦超过某一限度,就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都必须对建筑物进行沉降观测。 建筑沉降观测能测定建筑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率,并根据需要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等数据。 3、沉降观测依据 本次测量主要依据以下规范及设计要求 1、《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2、《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 3、《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4、《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法》DJG32/J 18-2006 5、《住宅工程质量通病控制标准》DGJ32/J16-2005 4、观测点布置 4.1、基准点布置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的基本控制点,所埋基准点根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进行建立。本建筑共埋设3个基准点,高程系统采用假定高程BM1=1962.6m,并定期检验基准点的稳定性。至提交报告时基准点稳定可靠,符合规范要求。 4.2、沉降观测点布置 依据《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 8-2007中的规定,沉降观测点的布置以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地基变形特征并结合地质情况及建筑物结构特点进行,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力位置。点位埋设的高度应有利于观测,且不影响施工的原则,并有利于长期保存。针对本工程,共布置观测点8个,变形观测点均设在建筑主要受

阶段性沉降观测资料

阶段性沉降观测资料

永丰嘉苑23#、26#、27#、28#、29#楼 沉降观测成果报告 (2009.8.30—2010.1.10) 杨凌天穹测绘有限公司 二零一零年一月二十四日

目录 一、工程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二、高程工作基点、沉降观测点位置示意图 三、永丰嘉苑23#、26#、27#、28#、29#楼沉降观测成果表 四、沉降观测点变形特征值 五、沉降观测分析

一、工程概况及完成工作量 永丰嘉苑23#、26#、27#、28#、29#楼位于杨凌示范区五湖路北侧的永丰嘉苑小区内,该五幢楼为七层砖混结构建筑,总高度均为20.60m,基础形式为墙下砼条形基础,建筑结构安全等级为二级,设计使用年限为50年,建筑抗震设防类别丙类,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丙级,建筑场地类别Ⅱ类,本场地属于Ⅰ级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采用换填垫层法进行处理,基坑底标高-3.500,在-3.500至-2.500m间做1.0m厚砂砾石垫层分层回填,基础持力层位于黄土状土2层。 以上5幢建筑物共布设沉降观测点41个,我公司根据实际情况和《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的要求制定出观测方案,为准确监测其沉降量以及与永丰嘉苑小区其他楼沉降观测统一,本次沉降观测高程工作基点沿用一期楼房沉降观测高程工作基点3点,即BM东、BM东南、BM南,作为沉降观测的起始点(详见《高程工作基点、沉降观测点位置示意图》)。自签订合同起依据该几幢建筑观测点布设情况及施工进度按时观测,截至目前,该项目对工作基点复测1次,完成23#、26#、27#、28#楼沉降点观测4次,29#楼沉降点观测1次。在观测过程中发现23#楼观测点B-1破坏;27#楼观测点G-19破坏;28#楼观测点A-1松动。为准确的反映观测建筑物沉降情况望尽快补修已破坏和松动的观测点。

建筑物沉降观测合同

合同编号: 建筑物基坑变形观测合同 (正本) 委托方: 检测方: 2000年00月 西安市建设工程质量安全监督站制定

委托方(甲方): 承揽方(乙方):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测绘法》、市建质发(2000)12号文件《关于开展建设工程结构质量专项治理活动的通知》和市建质发(2000)21号文件《关于实行西安市建筑物沉降观测管理暂行规定的通知》为确保建设工程质量,对建筑物地基基础施工进行质量跟踪,并维护双方正当利益,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 第一条项目名称: 第二条工程地点: 第三条工程内容: 一、建筑物沉降观测 1.准备工作。 2.民用建筑:每增高一层观测一次,按建筑物总层数进行观测次数,沉降观测点根据《某某某楼结构施工图》(2000年00月版)确定: 3.主体封顶后观测两年(6层以上),第一年每个沉降观测点每季度观测一次,期限1年;第二年每个沉降观测点半年观测一次,期限1年,直至沉降稳定为准; 4.底层(6层以下)封顶后观测一年,每个季度每个沉降观测点观测一次。 5.在观测过程中,当建筑物沉降出现异常情况或甲方需要时,应及时向甲方提供口头或文字材料,便于及时进行处理。 二、基坑变形监测 监测点埋设后观测前监测1次,开挖后前3个月宜每两周监测一次,计6次,以后每个月监测一次,计2次,共8次。当出现异常情况时及时向甲方提供口头或文字资料,便于及时进行处理。 三、提交变形监测成果一式六份。其时间为: 1.在主体施工期间如沉降数据符合规范要求,每观测四期提交一次阶段成果报告;若沉降出现异常则第一时间通知甲方并附书面成果报告。 2.建筑物主体封顶后、竣工验收前提交一次汇总阶段成果报告。 3.观测工作结束后提交最终沉降观测成果报告(含各种平面图、曲线图)。

沉降观测报告样本

目录 文字部分 一、概述 (1) 二、观测目的 (1)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1)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 4.1、基准点的布设 (1)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2) 五、沉降观测 (2) 5.1、仪器与观测 (2) 5.2、观测级别及精度 (2) 5.3、水准线路的观测限差 (3) 5.4、观测时间 (3) 六、沉降数据统计分析 (3) 6.1、沉降量及倾斜度分析 (3) 6.2、时间-荷载-沉降关系分析 (4) 七、沉降数据评价 (4) 八、结束语 (5) 图表部分

一、概述 受委托,我公司对位于榆林市高新产业园区高新第六小学一号楼进行了沉降监测工作,该楼长73.8m宽17.6m,地上十层,地下一层, 框架剪力墙结构、片筏基础,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 二、观测目的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范》GB12897-2006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7-2002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4.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

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GX1,GX2。详见附录2(基准点及观测点示意图) 。其高程系统为独立高程,其中GX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GX1高程值是以GX2为基准,用高精度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设计院的图纸要求,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8个观测点,其编号为1、2、3、4、5、6、7、8、详见附录2(基准点及观测点示意图)。 五、沉降观测 5.1、仪器与观测 仪器采用日本拓普康AT-G2型自动安平水准仪和测微仪,其精度为:每公里往返测高差中误差±0.40mm/Km,同时配合水准测量专用的精密铟钢尺施测。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等精度观测,最大限度减少误差。 5.2、观测级别及精度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第3.0.4条及表3.0.4规定,当地基基础设计等级为乙级时,对应的变形测量级别为二级,观测精度指标即测站高差中误差为±0.50mm,并以其二倍中误差作为极限误差。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及规范

建筑物沉降观测方案及规范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变形控制测量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观测,观测标志的型式及其埋设,应根据采用的静力水准仪的型号、结构、读数方式以及现场条件确定。标志的规格尺寸设计,应符合仪器安置的要求。 5.5.4 沉降观测点的施测精度应按本规程第3.0.4条的规定确定。未包括在水准线路上的观测点,应以所选定的测站高差中误差作为精度要求施测。 5.5.5 沉降观测的周期和观测时间应按下列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确定: 1 建筑物施工阶段的观测,应随施工进度及时进行。一般建筑可在基础完工后或地下室砌完后开始观测,大型、高层建筑可在基础垫层或基础底部完成后开始观测。观测次数与间隔时间应视地基与加荷情况而定,民用建筑可每加高1~5层观测一次,工业建筑可按不同施工阶段(如回填基坑、安装柱子和屋架、砌筑墙体、

沉降观测报告样本

Word文档下载可编辑 星河城南区6#楼沉降观测报告 一、工程概况 星河城南区6#楼位于国粮街以南,建筑面积11906.74平米,地下一层,地上九层,剪力墙结构。本工程由运城市星河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开发,运城市博博设计院设计,山西万瑞工程项目管理有限公司承担监理任务,河津市小梁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负责施工。为保证该工程的正常施工和安全,对该工程进行沉降观测。 二、观测目的 沉降观测的主要目的是监测建筑物在施工期间以及后续各个阶段的沉降状态和工作情况,并为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动态沉降数据,以便在发生不正常现象时,使各方能及时分析原因,采取措施,防止事故发生,确保工程质量安全。 三、执行的主要技术标准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2007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 施工图纸

四、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4.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观测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为保证观测值的高可靠性,在施工区附近(变形区外)共埋设沉降观测使用的2个水准基点,编号分别为BM1,BM2。其中BM1高程值为甲方提供的绝对高程,BM2高程值是以BM1为基准,用水准仪引测计算而来。 4.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沉降观测点根据设计院的图纸要求及建筑物主要受力位置,沉降观测点布设于地上首层位置,共布设8个观测点。各点位置详见观测点平面图。 五、沉降观测 5.1、仪器与观测 仪器采用DS-3型自动安平水准仪,配合2m条码水准尺,同时配合水准测量专用的钢尺施测。基点与工作点按照观测周期进行检验。现场采用闭合水准路线,最大限度减少误差。 5.2、观测级别及精度 观测过程中定期对基准点进行检测,基准点满足精度要求。每测站观测中误差最大0.32mm,小于《建筑变形测量规范》 JGJ8-2007观测精

沉降观测合同协议书范本

编号:_______________ 本资料为word版本,可以直接编辑和打印,感谢您的下载 沉降观测合同协议书范本 甲方:___________________ 乙方:___________________ 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

沉降观测合同 委托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测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签订日期:年月日 委托方:(以下简称甲方) 观测方:(以下简称乙方) 甲方委托乙方承担一工程的沉降观测任务。为搞好沉降观测工作,及时准确地向

甲方提供观测范围内的沉降资料,及时指导建筑施工,为保障建筑物在施工期及使用过程中的安 全提供有力依据,双方明确责任,协作配合,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合同法》和〈〈建设工程勘察设计合同条例》的有关规定,协商订立以下条款,共同信守。 工作内容 1、甲方委托乙方对工程进行沉降观测,共布设沉降观测点I 2个。 2、观测周期:白施工至第上层起每三层观测1次。主体结构封顶后,装修至竣工期问观测5次;竣工后观测1次。若建筑物已达到稳定标准,则观测结束;若建筑物尚未达到稳定标准,则增加观测次数或加密观测。 二、甲方责任 1、向乙方提供沉降观测点平面布置及观测技术要求; 2、负责协调各方保护观测点不被破坏或丢失; 3、清理现场,为沉降观测提供便利条件; 4、每次观测前三天通知乙方; 5、按合同支付观测费用; 6、向乙方提供一个水准基点。 三、乙方责任 一97有关技术要求旌测,确保观测精度,保证观测数据的准确性、及时性 2、负责水准基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埋设; 3、根据观测技术要求,接甲方通知后三日内进场施测; 4、每次观测后均向甲方提供观测结果,主体结构封顶、竣工验收时分别向甲方提交中间报告?观测完毕后

高层建筑沉降观测的规范要求

变形控制测量 5.1 一般规定 5.1.1 各类沉降观测的等级和精度要求,应视工程的规模、性质及沉降量的大小及速度进行设计而确定。同一测区或同一建筑物随着沉降量和速度的变化,可以采用不同的观测精度。 5.1.2 布置和埋设沉降观测点(变形点)时,应考虑观测方便、易于保存、稳固和美观。 5.1.3 沉降观测宜采用几何水准测量方法,也可采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 5.1.4 观测记录和成果应清晰完整、准确无误,并符合本规程9.1节的规定。每一周期观测完后,可提供周期或阶段性成果。整个工程结束后,应提供综合性成果资料。 5.1.5 对于深基础建筑或高层、超高层建筑,沉降观测应从基础施工开始,以获取基础和主体荷载的全部沉降量(该建筑的总沉降量)。 5.5 建筑物沉降观测 5.5.1 建筑物沉降观测应测定建筑物及地基的沉降量、沉降差及沉降速度并计算基础倾斜、局部倾斜、相对弯曲及构件倾斜。 5.5.2 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物及地基变形特征,并顾及地质情况及建筑结构特点。点位宜选设在下列位置: 1 建筑物的四角、大转角处及沿外墙每10~15m处或每隔2~3根柱基上。 2 高低层建筑物、新旧建筑物、纵横墙等交接处的两侧。 3 建筑物裂缝和沉降缝两侧、基础埋深相差悬殊处、人工地基与天然地基接壤处、不同结构的分界处及填挖方分界处。 4 宽度大于等于15m或小于15m而地质复杂以及膨胀土地区的建筑物,在承重内隔墙中部设内墙点,在室内地面中心及四周设地面点。 5 邻近堆置重物处、受振动有显著影响的部位及基础下的暗浜(沟)处。 6 框架结构建筑物的每个或部分柱基上或沿纵横轴线设点。 7 片筏基础、箱形基础底板或接近基础的结构部分之四角处及其中部位置。 8 重型设备基础和动力设置基础的四角、基础型式或埋深改变处以及地质条件变化处两侧。 9 电视塔、烟囱、水塔、油罐、炼油塔、高炉等高耸建筑物,沿周边在与基础轴线相交的对称位置上布点,点数不少于4个。 5.5.3 沉降观测的标志可根据不同的建筑结构类型和建筑材料,采用墙(柱)标志、基础标志和隐蔽式标志等形式。各类标志的立尺部位应加工成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点,并涂上防腐剂。标志的埋设位置应避开如雨水管、窗台线、暖气片、暖水管、电气开关等有碍设标与观测的障碍物,并应视立尺需要离开墙(柱)面和地面一定距离。隐蔽式沉降观测点标志的型式可按本规程附录D规定执行。当应用静力水准测量方法进行沉降

建设工程沉降观测合同

合同编号: *****项目 建设工程沉降观测合同 工程名称:*******项目建设工程沉降观测 工程地点: 发包单位: 承包单位:深圳市有限公司 签订日期:2015年4月日

*******项目 建设工程沉降观测合同 发包单位(以下简称甲方):**公司 法定代表人: 地址: 承包单位(以下简称乙方):**公司 法定代表人: 地址: 甲方因工程建设需要,确定由乙方提供** 项目建设工程沉降观测服务。为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加强双方的协作、保证观测顺利进行,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及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有关规定,结合本工程具体情况,经双方友好协商,订立本合同,供双方共同遵守执行。 一、工程概况 1.工程名称:**项目建设工程沉降观测 2.工程地点: 3.工程规模:项目主体工程沉降观测及砖渣量方格网测量。 二、观测内容与范围 1.埋设 3 个测量基准点,建筑物的沉降观测点111 个。 还包括:基坑砖渣量方格网测量 2.观测点埋设在第一层楼承重墙、柱上,每栋建筑物施工到±0.000后,做好观测点并观测一次;以后每完成1个结构层观测一次;主体完成封顶后第1年里,每3个月观测1次。

直至沉降稳定(规范规定一般工程,沉降速度小于0.01-0.04mm/d,可认为已进入稳定阶段);因违章施工及不可抗力的自然灾害因素影响造成楼房沉降异常不在本合同的观测范围内。 3.各栋观测工作量如下表: 三、观测技术要求 1.按建筑变形测量二级精度的有关技术要求进行单程闭合水准路线测量。 2.规范要求:国家现行《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2007)及《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2007)

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征云?紫金华府8#楼 沉降观测分析报告 一、概述 征云?紫金华府8#由河南征信建筑工程有限公司承建,并负责进行沉降观测,以建设单位、设计单位和我施工单位提供准确可靠的建筑物沉降数据,从而掌握该建筑物在施工期间的 沉降情况。 二、建筑物的基本情况 征云?紫金华府8#是框架结构,共十五层,局部十六层。地质勘察报告结论:基础土层承载力均大于250KPA,无不良地质现象。沉降观测工作自2012年10月2日开始,2013年12月10日结束,共计观测次数为十八次。 三、基准点和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1、基准点的布设 基准点是沉降起始数据的基本控制点,基准点于2012年10月1日埋设,依据规范 要求埋设基准点。 2、沉降观测点的布设 沉降观测点布设在一层,共布设7个点。分别分布在1/A 14 /A、28/E、1/W 28/U、12/V 8/Y 轴上。

四、沉降观测 1仪器与观测 使用DS3水准仪及塔尺进行沉降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进行观测 2、记录、计算与观测精度 在沉降观测作业过程中,记录各观测数据并计算各点的沉降量。作业中采用的精度 指标如下:闭合差0.2 mm,其中n为观测站数,高差中误差mb满足规范要求。 3、观测时间 自2012年10月2日开始进行第一次数据观测,直至2013年12月10日最后一次观测结束,共计十八次,累计观测时间为435天。 4、作业规范 在沉降观测的作业过程中,严格按照下列规范执行: 《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T8-97) 《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 五、成果分析 1、沉降观测成果分析

各沉降观测的平均沉降量、累计沉降量及沉降趋势见沉降观测图 由此可见,该建筑物的总体沉降量为16伽,至第十八次时沉降量为17伽,已经稳定,同时从沉降观测成果表中总累计沉降量可以看出,各处的最大差异沉降量仅为17-15=2nm,说明给建筑物沉降均匀,未发生明显的差异沉降。 2、时间前载-沉降关系分析 由时间-荷载飙降关系曲线图可以看出随时间的推移楼层的增加和沉降量为对应发展关系,沉降观测曲线图光滑,说明沉降量比较均匀,同时,在观测过程中没有出现反常现象(即大的波动和反复),观测结果和观测数据精度均为可靠。 六、结束语 通过对征云?紫金华府8#楼施工阶段的沉降观测统计结果得出:该建筑的采用独立筏板基础,沉降量符合规范和设计要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