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在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脑膜

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细菌性脑膜炎的病死率较高,治疗后生存者中有不少患儿合并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日新月异以及微生物学的惊人进展,为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而获得了明显的进步。本文简要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近年来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1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

1. 1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诊断:脑脊液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典型的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数明显升高,蛋白定量500 mg/L,糖一般低下,氯化物也随之降低。取脑脊液时,穿刺外伤致脑脊液红细胞数、白细胞增多,要对其校正,方法为:当脑脊液存有700×106/L红细胞,则白细胞总数为原有白细胞总数减去1×106/L白细胞。脑脊液涂片检查前,脑脊液需离心,取沉淀物作染色涂片检查,培养在抗生素应用前进行,否则阳性率极低。未经治疗的早期(2 d),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大部分为中性粒细胞,后期单核细胞明显增高。化脓性

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分为渗出、增殖及修复3期,不同

1/ 6

期相及其脑脊液细胞学的改变与细菌的毒性、患儿的自身抗病能力和抗生素的疗效等因素有关。对于部分治疗后的化脓性脑膜炎,单从细胞计数难以与结核性脑膜炎相鉴别,但脑脊液细胞学可以从细胞形态作出较可靠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①对流免疫电泳:该方法用已知抗体检测脑脊液中的抗原,可用作流脑、流感杆菌脑炎、肺炎链球菌脑炎快速诊断。②用荧光

素标记已知抗体,再加入脑脊液,再用荧光素显微镜观察抗原抗体反应,其法可快速作出诊断。③脑脊液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查:此种方法可较培养法能快速诊断出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脑膜炎。④脑脊液16srRNA基因检测:基因检测较培养法有高度保守性及灵敏性,只要有细菌存在,均可通过基因检测法而检测出。⑤脑脊液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TNF-α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能激活T细胞和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TNF-α是炎症反应过程中最早出现并且最重要的炎症介质之一。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TNF-α往往明显增高。⑥脑脊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IGF-Ⅱ)及IGF-结合蛋白-3(IGFBP-3)。化脓性脑膜炎时,由于缺氧、缺血等刺激,可促使脑内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合成和分泌IGF-Ⅱ及IGFBP-3,使其浓度明显增高,亦可作为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参考指标。脑脊液中IGF浓度明显升高时,可促进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故而脑脊液中葡萄糖降低。⑦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⑧脑脊

2/ 6

液鳖蛛溶解物试验。⑨脑脊液的C反应蛋白:革兰阴性杆菌。脑膜炎时,脑脊液及血C反应蛋白浓度较革兰阳性菌组及正常组明显增高。检测血清与脑脊液中C反应蛋白含量变化,为快速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类型的有用辅助方法之一。⑩化脓性脑膜炎患儿,免疫球蛋白(IgM)明显增高,如30 mg/L,基本可排除病毒感染。

1. 2 化脓性脑膜炎的CT和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化脓性脑膜炎早期CT扫描常常未见异常,后期基底池、大脑纵裂和脉络膜丛CT扫描常常显示密度增高。脑实质如见局限性或弥漫性低密度区,常常提示并发脑炎,还常常并发脑积水、硬膜下积液或积脓等。行MRI扫描,能清晰地显示大脑表面脑池、脑室、脑实质内各部位病变的范围、性质和程度。MRI脑膜早期病变主要累及顶部脑凸面及前纵裂池。脑膜炎症常累及硬脑膜,引起硬脑膜下积液或积脓。炎症晚期蛛网膜下腔及脑底增厚粘连,脑脊液循环通路受阻,导致交通性或梗阻性脑积水。

2 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

2. 1 抗生素治疗用药原则:因化脓性脑膜炎病情较重,故应选择能容易透过血脑屏障及对病原菌敏感的药物。对大多数化脓性脑膜炎,经验性选择头孢曲松和头孢噻肟钠,待脑脊液培养结果出来以及根据用药效果再选择用药。氨基糖甙类有时可作为添加剂,但不能单独应用,因为氨基糖甙类虽具有杀菌作用,

3/ 6

但由于不容易透过血脑屏障,故效果欠佳。鞘内注射氨基糖甙类无效,脑室给药的病死率反较全身给药高。对于免疫功能低下者,或近期头部外伤或头部手术的患者,容易合并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脑膜炎,故予抗革兰阴性菌和革兰阳性菌的广谱抗生素,如万古霉素联合头孢他啶。利福平联合β-内酰胺酶类抗生素能减轻脑损伤,预后较好。其他较少应用的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如美罗培南。亚胺培南不宜用于治疗细菌性脑膜炎,因易发生抽搐。

2. 2 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应用化脓性脑膜炎本身可释放大量内毒素以及抗生素杀死致病菌后,内毒素释放更为明显,进一步加重病情。适当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可以缓解病情:①减轻脑膜的炎症反应;②降低颅内高压;③减轻脑膜炎的各种后遗症;④调节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蛋白,保护神经细胞。常用地塞米松0.5 mg/(kg·d),分4次静脉注射,一般连用2~3 d。

2. 3 并发症的治疗

2. 3. 1 硬膜下积液颅骨透照试验,头颅B超、CT、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有助于确诊及了解病情。当超声检查液体直径0.5 cm,可待其自行吸收,0.5~1.0 cm可行诊断性穿刺,1.5 cm 需穿刺治疗。首次穿刺不超过15 ml,以后每次不超过30 ml,以免颅压骤降或反跳。开始可每日穿刺,3~5次后改为隔日1

4/ 6

次,总次数以10~15次为宜,合并积脓者可局部注射抗生素。如反复穿刺依然效果不佳,症状体征不减轻,可手术摘除囊膜,以免引起脑萎缩或神经后遗症。

2. 3. 2 脑室管膜炎除静脉采用敏感抗生素外,还可向侧脑室插入导管,每日或隔天注入有效抗生素,至脑脊液培养阴性和常规化验接近正常。

2. 3. 3 脑积水手术治疗,包括正中粘连松解术、导水管扩张和脑脊液分流术等。

2. 4 对症和支持治疗

2. 4. 1 危重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注意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颅内高压,控制惊厥发作。

2. 4. 2 可输注血浆、丙种球蛋白,提高患儿抵抗力。液体输入量控制在60~80 ml/(kg·d),注意血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因化脓性脑膜炎易并发低钠血症,可能与抗利尿激素(ADH)的不适宜分泌和尿钠的大量丢失有关,故对低钠血症者应酌情补充钠盐。

2. 5 化脓性脑膜炎的中医治疗中医认为化脓性脑膜炎属于温病范畴,因人体正气内虚,感受“温热疫毒”之邪而发病。故治疗上急性期以清热解毒为基本原则,如予黄芩、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等,以协助西药尽快控制感染。若病情迁延,耗气伤阴者,则应祛邪扶正兼顾。方剂诸如醒脑通络方、复方四黄

5/ 6

汤、牛黄抱龙丸、犀角地黄丸、紫雪散等。在疾病恢复期,应注意加强体能训练,减少后遗症的发生。对出现失语、失聪、肢体瘫痪等神经系统后遗症者,应给予中药针灸、推拿等治疗。此时中药可选用益气养阴活血通络之品,如太子参、龟板、生地、玄参、牛膝、当归、丹参等治疗,以促进病情恢复。

3 化脓性脑膜炎的康复

早期给予营养神经、高压氧治疗。定期监测患儿的发育,如有异常,尽早给予相应的康复功能训练,如脑干诱发电位的检查,以期发现是否并发听力障碍。

6/ 6

最新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及医治标准流程

化脓性脑膜炎(2021年版) 一、化脓性脑膜炎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化脓性脑膜炎(ICD-10︰)。 (二)诊断依据。 按照卫生部“十二五”计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计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 1.临床表现:发烧、头痛、精神萎靡、疲惫无力等。脑膜刺激征,颅内压增高,可有惊厥、意识障碍、肢体瘫痪或感觉异样等。 2.辅助检查:外周血白细胞总数增高,分类以中性粒细胞为主。脑脊液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增多,多在500-1000×106/L以上,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和氯化物明显降低,蛋白质明显增高;涂片、培育可发现致病菌。

(三)医治方案的选择。 按照卫生部“十二五”计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教材《传染病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21,第8版,李兰娟、任红主编),《儿科学》第8版(卫生部“十二五”计划教材,主编王卫平,人民卫生出版社),《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2021年版)(《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修订工作组,国卫办医发〔2021〕43 号)。 1.病原医治: 选用敏感的抗菌药物,遵循初期、足量、足疗程、敏感、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原则。 2.一般及对症医治:做好护理,预防并发症。保证足够液体量、热量及电解质。高热时可用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颅内高压时给予20%甘露醇,应用进程中注意对肾脏的损伤。 3.重症患者,可给予糖皮质激素,减轻炎症反映,降低颅内压,减少炎症粘连,减少神经系统后遗症。 4.并发症的医治。

(四)标准住院日为21-28天。 (五)进入路径标准。 1.第一诊断必需符合ICD-10︰化脓性脑膜炎疾病编码。 2.当患者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如在住院期间不需特殊处置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腰椎穿刺脑脊液常规+生化、细菌培育、抗酸染色、墨汁染色+涂片等; (3)肝肾功能、电解质、心肌酶谱、血凝实验、血糖; (4)血培育、CRP、PCT; 2.按照患者病情可选择的检查项目:血气分析、遗传代谢病筛查、自身免疫检查。头颅影像学检查。 (七)医治方案与药物选择。 1.抗生素医治:初始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的针对可能病

2022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全文)

2022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全文) 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菌引起的以脑膜炎症为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在小儿,尤其婴幼儿中较常见,是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抗菌药的使用使其病死率明显下降,但该病致残率高,治疗后生存者中有不少患儿合并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早期诊治是改善预后的关键。目前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主要取决于临床症状、体征以及脑脊液分析,其主要临床特征为发热、头痛、呕吐、惊厥、意识障碍、精神改变、脑膜刺激征及脑脊液化脓性改变。 临床症状及体征 各种细菌所致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现大致相同。主要归纳为感染、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但临床表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儿年龄: 儿童期化脓性脑膜炎:更容易有典型的症状,例如发热、头痛、呕吐、颈部痛及僵直,意识状态受损以及精神差,查体可有意识障碍、颈抵抗、克氏征与布氏征阳性。 婴儿期化脓性脑膜炎:表现不特异,常先有呼吸或消化系统症状,呕吐、进食差,后发热,烦躁不安、嗜睡、目光呆滞,部分可有惊厥、摇头,前因饱满、布氏征是重要体征。 另外,患儿如有以下情况需考虑化脓性脑膜炎可能: 患儿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感染:如肺炎、中耳炎、乳突炎、骨髓炎、头面部软

组织感染或败血症,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患儿有头皮、脊背中线的孔窦畸形、脑脊膜膨出或颅脑外伤,同时伴有神经系统症状; 婴儿不明原因持续发热,一般治疗无效; 乳幼儿初次高热伴惊厥,不能用一般热性惊厥解释。 实验室检查 1 .脑脊液相关检查:脑脊液检查是确诊化脓性脑膜炎的重要依据。 (1)脑脊液常规检查 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典型改变为:外观浑浊、压力增高,白细胞总数明显增高,达500~1000χ10八6以上,以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显著降低,蛋白明显增高,氯化物正常。 取脑脊液时,穿刺外伤致脑脊液红细胞数、白细胞数增多,要对其进行校正,方法为:当脑脊液存有700×10^6∕L红细胞时,则白细胞总数为原有白细胞总数减去 1×10Λ6∕L白细胞。 脑脊液涂片检菌是明确化脑病原的重要方法,检查前脑脊液需离心,取沉淀物涂片染色。脑脊液培养是确定病原菌的可靠方法,尽可能在抗菌药使用之前采集脑脊液标本以提高阳性率。 (2)脑脊液特殊检查 特异性细菌抗原测定:利用免疫学方法检查患儿脑脊液中的细菌抗原,可帮助快速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指南 【概述】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小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以发热、颅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主要临床特征。 80%以上的化脓性脑膜炎由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所致。我国新生儿化脑的主要病原菌仍是革兰阴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B群链球菌脑膜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5岁的儿童,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萘瑟菌仍是化脑最主要的病原菌。院内获得性脑膜炎革兰阴性杆菌所占比例明显上升,以大肠杆菌、克雷白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 各种细菌所致化脑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临床表现与患儿的年龄相关。儿童时期发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及精神萎靡等症状。体检可见患儿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阳性。婴幼儿期起病急缓不一。由于前囟尚未闭合,骨缝可以裂开,使颅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出现较晚,临床表现不典型。常出现易激惹、烦躁不安、面色苍白、食欲减低,哭声尖锐、眼神发呆、双目凝视等。前囟饱满是重要体

征。 及时使用有效的抗生素是治疗化脑的主要措施。目前化脑的死亡率<10%,10-30%遗留后遗症。早期诊断、合理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病史要点】 1. 起病方式,各主要症状如发热、头痛、呕吐、意识障碍和惊厥的特点、发生和发展过程。 2. 院外接受抗菌治疗的药物、剂量和疗程。 3. 有无诱因,如病前中耳炎或其他呼吸道感染史,使用免疫抑制剂或其他免疫缺陷状态。新生儿分娩异常,如羊膜早破,产程延长、手术助产或妊娠后期母体感染等。 【体检要点】 1、意识水平和生命体征判断,是否合并休克表现。 2、对前囟未闭的婴儿,记录前囟大小、有无隆起、张力及波动感。有无颅缝裂开,头围进行性增大。 3、脑膜刺激征、锥体束征和局限性定位体征。 4、眼底检查:本病急性期多无明显眼底乳头水肿,但遇有局限性体征或脑疝征象时应作眼底检查。 5、耳、鼻、咽、肺和其它部位有无感染灶。 【辅助检查】 1. 脑脊液检查:测脑脊液压力,送常规和生化。涂片找细菌和细菌培养对指导诊断和治疗有重要价值。培养阳性者

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 脑膜炎是由细菌、病毒、真菌、螺旋体、原虫等多种生物性致病因子侵犯软 脑膜与脊髓膜所引发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脑膜。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反复惊厥、意识丧失、颅压增高、脑膜刺激征,以及脓性脑脊液。迄今脑膜炎的病死率在5%-15%,后遗症发生率很高,大约三分之一的幸存者有后遗症。脑膜炎多发病于 婴幼儿,越年幼预后越严重。 1.脑膜炎的病因 脑膜炎的病因主要包括以下几类:(1)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多种化脓菌而引 起的,属于颅内严重感染,其中致病菌包括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 双球菌等;(2)结核性脑膜炎是由结核杆菌而引发的非化脓性炎症,这也是小 儿结核病的致病原因。(3)病毒性脑膜炎是由多种病毒而引发的中枢神经系统 感染,比较常见的病毒有肠道病毒、埃可病毒、虫媒病毒等。(4)隐球菌性脑 膜炎是由真菌而引发的,属于常见的隐球菌。 2.脑膜炎的临床表现 脑膜炎的临床表现如下:(1)急性感染中毒与脑功能障碍症状。典型表现 为急性发热、意识障碍、反复惊厥、可能有休克,婴儿体温正常或降低,不吃、 不哭、不动,有微小惊厥;(2)急性颅压增高表现。典型表现为头疼、呕吐、 脑疝,新生儿会尖叫、皱眉、颅缝分离。 3.辅助检查 检查内容包括:(1)血常规。白细胞数增高,分类中性增高,可见中毒颗粒;(2)脑脊液。脑脊液检查是确诊的主要依据;(3)血培养和局部病灶分泌 物培养;(4)皮肤淤点或瘀斑图片,这是发现脑膜炎双球菌重要而简便的方法;(5)影像学检查。例如头颅CT及MRI等。 4.脑膜炎的并发症

(1)硬膜下积液。正常婴儿硬膜下积液量在1毫升以下,如果一侧积液超 过2毫升,可诊断为硬膜下积液,病情严重的患者还会积脓。主要发生于婴儿, 4-6个月多见,1岁以后很少见,一般报告发生率为10%,如果常规穿刺,可达到50%以上;(2)脑室膜炎。多发生于婴幼儿和新生儿,尤其是耽误了最佳治疗时 期的患者;(3)脑积水。进行性头围增大、颅压增高;(4)各种神经功能障碍。例如失明、失聪、瘫痪、癫痫等。 5.脑膜炎的治疗 5.1抗生素治疗 应该尽早、足量、足疗程以静脉给药的方式进行治疗。选药原则以致病菌敏感,CSF内浓度高,副作用小的药物为主。常见病原菌选药如下,首先第三代头 孢菌素,对于病原菌明确的患者而言,可以参照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生素。脑膜炎球菌疗程为7天,肺炎球菌疗程为10-14天,流感杆菌疗程为7-10 天。 5.2其他特殊病原菌选药 (1)金黄色葡萄球菌。选药:新型人工半合成青霉素,包括苯唑青霉素钠、邻氯青霉素钠、乙氧萘青霉素钠等。疗程:单用或者混合使用,疗程为3周;(2)大肠杆菌。选药:头孢噻肟钠,疗程:3周或更长。 5.3并发症的治疗 (1)硬膜下积液。治疗方法包括少量自行吸收;量多的每日或隔日反复穿 刺皮肤放液;一般一侧放液15ml/次,两侧不超过30ml;3-4周还没有痊愈的患 者可以采用手术的方式剥离包膜;(2)脑室管膜炎。侧脑室穿刺注药,在使用 该方法的过程中一定要慎重;(3)脑积水。可以在腹腔、胸腔设置分流装置;(4)脑性低钠血症。要适当限制液体入量,补充钠盐。 5.4对症和支持治疗

儿童疾病-流行性脑膜炎

流行性脑膜炎 【导读】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简称流脑,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化脓性脑膜炎。致病菌由鼻咽部侵入血循环,形成败血症,最后局限于脑膜及脊髓膜,形成化脓性脑脊髓膜病变。主要临床表现有发热,头痛、呕吐、皮肤瘀点及颈项强直等脑膜刺激征,脑脊液呈化脓性改变。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流行性脑膜炎的相关信息! 流行性脑膜炎 流行性脑膜炎是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流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球菌引起的脑膜发炎的疫症。细菌主要经由咳嗽,喷嚏或接吻传播。常见的病征包括发高烧、剧烈头痛、后颈僵硬;亦会有嗜睡、呕吐、惧光或皮疹等情况出现。此病可引致脑部受损甚至死亡。 流行性脑炎的症状为发高烧、喉咙痛、头痛、重影、动作及思想迟缓、日夜巅倒, 紧张症和疲劳一些急症病人可能进入类似昏迷的状态。病人的眼也可能出现不正常的运动、巴金森症候群、上半身无力、肌肉痛、手震、颈部僵硬和行动变异(如思觉失调)。患者可能会在短至一年后患上脑炎后型巴金森症。 流行性脑膜炎怎么引起的 流行性脑膜炎怎么引起的呢?下面跟小编一起来了解! 流行性脑膜炎是由脑膜炎双球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当健康小儿吸入带菌的尘埃后病原菌首先侵犯呼吸道粘膜,表现为发热,咳嗽,

流涕等感冒症状,这时的表现与一般的感冒不易区别。有的小儿在上呼吸道感染时期就被控制了,如不能控制,细菌就进入血液循环,形成菌血症。这时表现为高热,恶心,呕吐,皮肤出现瘀点,瘀斑为本病特征,主要分布于肩,肘,臀等易于受压的部位。 病原菌最终可侵及脑膜,发展成脑膜炎,出现脑膜刺激征和颅内压增高,如烦躁不安或嗜睡,抽搐,头痛加剧,呕吐频繁,热不退,婴儿则表现为拒乳,两眼凝视,高声尖叫,前囟饱满和脑膜刺激征。暴发型流脑由于肾上腺皮质出血,可出现急性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症状,如严重休克,面色苍白,四肢冰冷,脉搏摸不到,血压下降或测不出,心率快,心音低钝,神志昏迷。 流行性脑膜炎的预防需采取综合性措施,病人应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早隔离。 如何治疗流行性脑膜炎 如何治疗流行性脑膜炎呢? 流行性脑膜炎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怀疑染上疾病的人士须立刻接受卫生监察,或须服食预防性药物。 家庭治疗措施: 1、隔离48小时。因脑膜炎具有传染性,在采用常规的抗菌消炎治疗的同时,患者应与家人隔离至少48小时。 2、卧床休息。如果脑膜炎使你对光敏感,则应将室内光线弄暗,并尽量卧床休息以恢复体力。 3、大量补充液体。患者应多喝水,包括果菜汁、清鸡汤等优质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与急性期用药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预后与急性期用药 一、儿童化脓性脑膜炎后遗症问题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由化脓性细菌引起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感染性疾病,好发于小儿时期,尤其婴幼儿期。该病病死率较高,存活者神经系统后遗症较多约1/3(癫痫、脑积水、失语、智力低下、肢体瘫痪以及颅神经麻痹等)。 1.影响化脓性脑膜预后的主要因素: (1)患儿年龄及机体基础因素:1岁以下患病高峰(90%<5岁=,<6月婴儿预后差。即年龄越小、病情越重、预后越差。病人基础状况不佳(营养不良、水电解质紊乱、酸碱平衡失调以及长时期使用免疫抑制剂等)。 (2)细菌的种类及耐药性:如肺炎双球菌、嗜血流感杆菌,结核杆菌对脑实质损害大;混合感染,病原菌已产生耐药性,预后差。 (3)是否发生了并发症(合并症complication):是指在原发症发展过程中,由原发症和或由其它致病因素引发或诱发的病如: A.硬膜下积液。 B.脑疝:急性弥漫性脑水肿—颅内压增高(颞叶氏钩回/枕骨大孔疝)。 C.脑室膜炎:血行播散性革兰氏阴性杆菌常见,脉络膜裂隙直接蔓延或经脑脊液逆行扩散。D.脑积水:脓性渗出物堵塞狭小孔道或发生粘连而引起脑脊髓循环障碍产生。 E.低钠血症:感染影响脑垂体后叶,使抗利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水潴留有关。 F.脑脓肿、颅内动脉炎、暴发型流脑可伴发DIC、休克。 (4)及时确诊和恰当治疗是决定化脑预后的关键: A.早期诊断——对化脑早期非特异性症状的警觉是早期诊断的关键。 B.并发症的早期诊断——并发症的发生时间、 C.治疗是否规范——选择敏感抗菌素、给药途径、给药方法、疗程并发症的治疗方法、药物的选择等同样是影响预后的关键。 2.预防化脓性脑膜炎并发症及后遗症的关键点: (1)早期识别不同年龄段化脓性脑膜炎临床的预警症状 (2)抗菌素选择、规范疗程: 抗菌素选择——根据可能有病原菌选择通过血脑屏障、敏感的抗菌素规范给药途径、药物体内浓度维持、规范疗程、停用药物指征 (3)并发症预警症状的早期识别及规范治疗 (4)规范对症治疗 (5)合理综合治疗 二、关于血脑屏障、细菌及抗菌素使用的问题 (一)血脑屏障组成及功能: BBB对微生物及其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药物有一定的防止侵入作用。但如BBB受到损害,则其保护作用明显削弱。病原微生物通过BBB进入脑脊液中,而在CSF中体液因子及吞噬细胞的不足,病原体迅速分裂衍殖,并释出细菌胞壁或膜的成分,导致脑膜炎的迅速演变并损伤血管内皮细胞,血脑屏障(BBB)通透性亦因而增加,产生血管性水肿。 (二)化脓性脑膜炎的常见细菌: 1.化脓性脑膜炎常见细菌: 不同的年龄、季节所感染的细菌不同(1)新生儿(<1个月=以B族链球菌为主,(2)婴幼儿(1个月至4岁)以流感杆菌为多,(3)儿童以肺炎球菌及脑膜双球菌多些。其中流感杆菌(haemophilusinfluenzae)约占45%,肺炎球菌占18%,脑膜炎双球菌14%。不同年龄段主要细菌如下:

儿童疾病-化脓性脑膜炎治愈率

化脓性脑膜炎治愈率 【导读】化脓性脑膜炎是脑部因为感染了化脓菌造成的一种脑膜炎症。在幼儿当中这种疾病较常见。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非常凶险的疾病,如果发现的晚没有及时治疗,它的致死率非常高。化脓性脑膜炎疾病非常急,所以和时间赛跑是挽回宝宝健康挽留生命很重要的一点。那化脓性脑膜炎治愈率是多少呢? 化脓性脑膜炎治愈率 化脓性脑膜炎起病之初,和感冒流感非常相似,孩子会有发烧头疼的症状。所以该病引起婴幼儿死亡的原因,大部分是在发病初期没有得到重视而耽误了治疗。 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最近几年有了突破性进展。至死率从原本的50%到90%降到了10%以下。家长的敏感度在早期时能发现化脓性脑膜炎,对孩子的生命健康来说非常重要。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化脓性脑膜炎的治愈率还是比较高的,所以说决定治愈率的因素是病情进展的程度。有很多孩子在治疗之后仍然会留下积水,癫痫等后遗症。所以对于婴幼儿来说,它仍然是一种非常严重的感染性疾病。 化脓性脑膜炎在冬季和春季是比较流行,由于婴幼儿的免疫力差,血脑的屏障还没有发育成熟,所以是非常容易受到该病感染的人群。一般情况下,化脓性脑膜炎治疗后2到4周就可以康复。如果治疗的不够及时,预后情况就不是非常乐观。 化脓性脑膜炎后遗症

约有1/3 左右的化脓性脑膜炎患者,在治疗之后会出现神经系统的后遗症。六个月以下的宝宝患有化脓性脑膜炎预后情况更差。虽然现在医疗水平在不断提高,而且已经有了针对于引起化脓性脑膜炎各种细菌的疫苗,但是一旦患上该病,情形仍然不容乐观。 化脓性脑膜炎会使患者的脑粘膜和老师之受损。这种损伤在该病治疗之后也是不可逆的。有很多孩子因为患上这种疾病,留下了听力和视力上的障碍,不少孩子因此而失明。这些后遗症在今后几乎是无法恢复的。 化脓性脑膜炎还易给患者留下肢体偏瘫的后遗症,肢体残疾外还会影响患者的智力发育,造成智力低下这种现象。另外就是化脓性脑膜炎,还会给患者留下癫痫、脑积水,脑出血等等这些后遗症。 化脓性脑膜炎在发病之后,如果没有及时进行治疗,往往在几小时内就会造成患者死亡。尤其是婴幼儿的抵抗力弱,化脓性脑膜炎对孩子们的影响会更大。 化脓性脑膜炎会复发吗 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高致残性疾病,他留下的后遗症非常多,所以化脓性脑膜炎的治疗千万耽误不得。那化脓性脑膜炎在康复之后还会不会复发呢? 化脓性脑膜炎是一种由于感染而造成的疾病。当他被治愈后,并不会发生原病复发这种状况。但是在某些环境下,如果“时机成熟” 会再次引起化脓性脑膜炎。但是这不叫复发,就像是一个人感冒一样,很多孩子都会一年感冒好几次,而反复感冒我们也不能说是感冒复发。 化脓性脑膜炎,起病急孩子在发病后,会表现出发热、头痛、呕吐、身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尤其是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流行病学在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病原菌是脑膜 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和B型流感嗜血杆菌。细菌性脑膜炎的病死率较高,治疗后生存者中有不少患儿合并有神经系统后遗症。因此,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和治疗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但近年来由于抗生素的日新月异以及微生物学的惊人进展,为本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利的条件,因而获得了明显的进步。本文简要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近年来的诊断和治疗新进展。 1 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 1. 1 实验室检查脑脊液诊断:脑脊液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典型的化脓性脑膜炎脑脊液细胞数明显升高,蛋白定量500 mg/L,糖一般低下,氯化物也随之降低。取脑脊液时,穿刺外伤致脑脊液红细胞数、白细胞增多,要对其校正,方法为:当脑脊液存有700×106/L红细胞,则白细胞总数为原有白细胞总数减去1×106/L白细胞。脑脊液涂片检查前,脑脊液需离心,取沉淀物作染色涂片检查,培养在抗生素应用前进行,否则阳性率极低。未经治疗的早期(2 d),化脓性脑膜炎患儿脑脊液中大部分为中性粒细胞,后期单核细胞明显增高。化脓性 脑膜炎的脑脊液细胞学检查分为渗出、增殖及修复3期,不同 1/ 6

期相及其脑脊液细胞学的改变与细菌的毒性、患儿的自身抗病能力和抗生素的疗效等因素有关。对于部分治疗后的化脓性脑膜炎,单从细胞计数难以与结核性脑膜炎相鉴别,但脑脊液细胞学可以从细胞形态作出较可靠的诊断,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①对流免疫电泳:该方法用已知抗体检测脑脊液中的抗原,可用作流脑、流感杆菌脑炎、肺炎链球菌脑炎快速诊断。②用荧光 素标记已知抗体,再加入脑脊液,再用荧光素显微镜观察抗原抗体反应,其法可快速作出诊断。③脑脊液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查:此种方法可较培养法能快速诊断出脑膜炎双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脑膜炎。④脑脊液16srRNA基因检测:基因检测较培养法有高度保守性及灵敏性,只要有细菌存在,均可通过基因检测法而检测出。⑤脑脊液的肿瘤坏死因子(TNF-α):TNF-α主要由巨噬细胞产生,能激活T细胞和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TNF-α是炎症反应过程中最早出现并且最重要的炎症介质之一。化脓性脑膜炎时,脑脊液TNF-α往往明显增高。⑥脑脊液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Ⅱ (IGF-Ⅱ)及IGF-结合蛋白-3(IGFBP-3)。化脓性脑膜炎时,由于缺氧、缺血等刺激,可促使脑内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合成和分泌IGF-Ⅱ及IGFBP-3,使其浓度明显增高,亦可作为诊断化脓性脑膜炎的参考指标。脑脊液中IGF浓度明显升高时,可促进脑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 故而脑脊液中葡萄糖降低。⑦脑脊液酶联免疫吸附试验。⑧脑脊 2/ 6

新生儿败血症及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进展

新生儿败血症及并发化脓性脑膜炎的诊断进展【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5249(2018)03-152-02 新生儿败血症是新生儿期的危重病症,常见的并发症是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败血症及脑膜炎存活者有40%-50%发生失听、失明、癫痫等后遗症【1】。尽管在各种新型消毒剂及抗生素不断问世的今天,新生儿败血症仍然是造成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有一项研究发现,在亚洲8个国家的新生儿早发型败血症的病死率为10. 4%,而晚发型败血症病死率为8.9%【2】。新生儿败血症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是化脓性脑膜炎,后者是儿童致残的病因之一。因此,早期诊断和有效合理的治疗新生儿败血症及化脓性脑膜炎对降低新生儿死亡率和致残率有重要意义。现将近年来两者的诊断研究进展做如下综述。 一、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断进展 (一)定义及诊断标准: 对新生儿败血症的定义,以往一直是指致病菌进入新生儿血液循环内并生长繁殖而造成全身各系统中毒表现,但15版及16版Nelson教科书提出将真菌、病毒及原虫均应列入病原体内,全国高等医药院校5、7年制《儿科学》教材均接受这一观念。但另一本权威新生儿教科书《Avery’s disease of theNewbom》及我国前不久重新修订的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仍指新生儿细菌性败血症【3】。但需注意与菌血症相鉴别,后者是指细菌短暂侵入血循环,但无毒血症等临床表现,如抽吸气管内分泌物时可造成黏膜损伤而导致菌血症,若机体免疫功能强,则可将其迅速清除,但若机体免疫功能低下,则可发展为败血症【4】。目前国内大部分文献及新生儿教材关于新生儿败血症诊断标准仍沿用《中华儿科杂志》于2003年中华儿科学会新生儿学组对“新生儿败血症诊疗方案”重新修订的标准,即有感染中毒的临床表现,加上血培养阳性即可确诊;仅有感染中毒的临床表现,但血培养阴性,而符合新生儿败血症非特异性检查标准,也可作出临床诊断【3】。 (二)危险因素 1.早发败血症:主要危险因素有母亲妊娠及产时的感染(如泌尿道感染、绒毛膜羊膜炎等),母亲产道的细菌定植如GBS,产前、产时侵人性检查,胎膜早破,产程延长,羊水浑浊或发臭,分娩环境及接生时消毒不严等,新生儿因素包括宫内窘迫,产时窒息,早产出生等。 2.晚发败血症:晚发败血症主要常见于有长期动静脉置管、应用全肠道外营养和机械通气的的新生儿,外科手术,皮肤感染如脓疱病、挑马牙、挤乳头,尿

化脓性脑膜炎疾病研究报告

化脓性脑膜炎疾病研究报告 疾病别名:化脓性脑膜炎 所属部位:头部 就诊科室:外科,脑外科 病症体征:皮肤瘀点,吞咽困难,食欲不振 疾病介绍: 什么是化脓性脑膜炎?化脓性脑膜炎是怎么回事?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简称化脑),系由各种化脓菌感染引起的脑膜炎症,是严重的颅内感染之一,常与化脓性脑炎或脑脓肿同时存在,小儿,尤其是婴幼儿常见,化脓性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是脑膜炎双球菌,肺炎双球菌及流行性感冒嗜血杆菌B型,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链球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沙门菌,铜绿假单胞菌(绿脓杆菌)等,脑膜炎双球菌最常侵犯儿童,但成人亦可发病,流感杆菌脑膜炎好发于 6岁以下幼儿,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好发于老年人及婴幼儿 大肠杆菌是新生儿脑膜炎最常见的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铜绿假单胞菌脑膜炎往往继发于腰椎穿刺,神经外科手术后,自使用抗生素以来其病死率已由50%~90%降至10%以下,但仍是小儿严重感染性疾病之一,其中脑膜炎双球菌引起者最多见,可以发生流行,临床表现有其特殊性,称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症状体征: 化脓性脑膜炎有什么症状?以下就是关于化脓性脑膜炎有哪些症状的详细介绍: 各种细菌所致化脑的临床表现大致相仿,可归纳为感染、颅压增高及脑膜刺激症状。其临床表现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患儿的年龄。年长儿与成人的临床表现相似。婴幼儿症状一般较隐匿或不典型。 儿童时期化脑发病急,有高热、头痛、呕吐、食欲不振及精神萎靡等症状。起病时神志一般清醒,病情进展可发生嗜睡、谵妄、惊厥和昏迷。严重者在24小时内即出现惊厥、昏迷,体检可见患儿意识障碍、谵妄或昏迷、颈强直、克氏征与布氏征阳性。如未及时治疗,颈强直加重头后仰、背肌僵硬甚至角弓反张。当有呼吸节律不整及异常呼吸等中枢性呼吸衰竭症状,并伴瞳孔改变时,提示脑水肿严重已引起脑疝。疱疹多见于流脑后期,但肺炎链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亦偶可发生。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疗方案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疗方案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是由各种化脓性细菌引起的脑膜炎症,常继发于败血症或为败血症的一部分。其病原菌在新生儿不同于其他年龄。临床表现不典型,颅内压增高表现出现较晚,缺乏脑膜刺激征,早期诊断较难,常并发脑室膜炎。 【诊断要点】 (1)病史:有产时感染或败血症病史,有神经系统先天畸形等都易发生化脓性脑膜炎。 (2)临床表现:极不典型,早期可无明显神经系统症状,患儿表现为发热、烦躁、激惹、面色苍白、呼吸暂停。体温不升,以后出现嗜睡、惊厥、凝视。日龄较大婴儿可出现昏迷、前囟隆起,有时还可出现颈项强直、肌张力增高。治疗过程中脑脊液检查好转,而体温持续不退或反而上升,临床症状不消失,或临床症状好转后又出现发热、惊厥、呕吐、体检有前囟饱满、隆起等应考虑有硬脑膜下积液、脑室炎、脑积水、脑脓肿等并发症。 (3)脑脊液检查:①压力为2.94~7.89kPa(30~80mmHg)。②外观不清或浑浊,早期可清晰透明,培养或涂片可发现细菌。③白细胞常≥20×109/L,多核白细胞>60%。④潘氏试验为++~+++,蛋白质>1.5g/L,若>6.0g/L 预后较差,脑积水发生率高。⑤葡萄糖常<2.2mmol/L(40mg/dl)或低于当时血糖的40%。⑥乳酸脱氢酶常>1000U/L,其同工酶第4及第5均升高。⑦涂片及培养,用过抗生素患儿

培养可阴性,但有时涂片可发现已死的细菌。⑧用已知抗体可做脑积液中相应抗原检测、乳胶凝集试验、对流免疫电泳、免疫荧光技术、鲎溶解物试验。 (4)血培养:早发型败血症及患病早期未用过抗生素者,其阳性率很高。 (5)头颅透照试验:有硬脑膜下积液时手电外围光圈较对侧扩大,积脓时效对侧缩小。 (6)影像学检查:超声及CT 对确定有无脑室膜炎、硬脑膜下积液、脑脓肿、脑囊肿、脑积水等均有帮助。超声不能肯定时再做CT。放射性核素脑扫描对复发性脑脓肿的诊断有价值。磁共振(MRI)对多房性及多发性小脓肿的诊断价值较大。 【治疗要点】 (1)抗感染治疗:病原不明者选用氨苄西林+第三代头孢菌素,明确病原菌选用敏感抗生素。 (2)对症处理:止痉、镇静、止痛,避免搬动和减少刺激。 (3)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病初严格限制液量在40~50ml/(kg·d),以减轻稀释性低钠血症,同时注意电解质的平衡。 (4)治疗脑水肿:首选20%甘露醇,严重者可与呋塞米联合使用。可同时加用地塞米松。脱水药使用2~3次后最好加用白蛋白静脉滴注。 (5)支持治疗:静脉输血浆或丙种球蛋白以提高机体对病原菌的抵抗力。 (6)监护:进行心率、血压、体温、脉搏监护,每日测量头围、称体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诊疗规范

儿童化脓性脑膜炎诊疗规范 【概述】 化脓性脑膜炎也称细菌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化脓性细菌所致的软脑膜、蛛网膜、脑脊液及脑室的急性炎症反应,是婴幼儿时期较为严重的颅内感染性疾病。病死率和病残率较高。 (一)病原菌 常见的病原菌有脑膜炎球菌、肺炎链球菌、流感嗜血杆菌,其次为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大肠杆菌等。新生儿化脑的常见致病菌是大肠杆菌、B 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葡萄球菌;婴幼儿多为B型溶血性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学龄前和学龄儿童以奈瑟脑膜炎双球菌和肺炎链球菌多见。B型噬血流感杆菌脑膜炎好发于春、秋季,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常缺乏明显的季节特点。 (二)病理与病理生理 脑组织表而、脑池及蛛网膜下腔、脊髓表面可见炎性渗出物。病变极期伴有浅表皮层肿胀,脑实质受累,病程的第2-3周,可见软脑膜纤维化。细菌侵及脉络丛或室管膜可见脑室炎。血管管腔狭窄甚至闭塞,引起脑梗死。常见脑水肿和颅压高,重者甚至脑疝。 感染至脑膜炎一般经过以下四个过程:①上呼吸道或皮肤等处的化脓菌感染;②致病菌由局部感染灶入血(即菌血症或败血症);③致病菌经血循环波及脑膜;④致病菌的繁殖引起脑膜和脑组织的炎症病变。少数可经头面部软组织感染、鼻窦炎、中耳炎、皮毛窦感染、颅底骨折或脑脊膜膨出继发感染等。 【临床表现】 (一)起病与病程 1.急骤起病,见于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的暴发型,迅速出现休克、皮肤紫癜或瘀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及中枢神经系统症候,可在24小时内死亡。 2.急性起病,多数化脑的起病方式,常见于流感杆菌及肺炎双球菌脑膜炎.可见于脑膜炎双球菌脑膜炎的普通型。 3.隐匿起病:多见于新生儿或小婴儿化脑,症状和体征不典型。体温不升、呼吸节律不整、心率减慢、拒乳、黄疸加重等非特异性症状,前囟张力增高,易延误诊治。

2016年最新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诊断及治疗标准流程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2016年版) 一、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ICD编码 G00.902)。 (二)诊断依据。 根据《实用新生儿学(第4版)》(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 1.有感染高危因素。 2.临床表现非特异性:嗜睡、喂养困难、体温不稳定、呼吸暂停、呕吐、腹胀和腹泻等。 3.神经系统表现:易激惹、惊厥、前囟饱满、颅缝增宽、肌张力改变、昏迷等。 4.实验室检查:脑脊液压力增高,外观浑浊,足月儿白细胞数>32×106/L(日龄<1周)或>10×106/L(日龄>1周),早产儿白细胞数>29×106/L,糖降低,蛋白增高。 5.头颅影像学检查:头颅CT、MRI、B超可协助诊断,并发现脑脓肿、脑积水、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 (三)治疗方案的选择。 1.抗生素治疗:选用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 2.对症治疗:控制惊厥,降低颅内压。

3.支持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稳和能量供给。 (四)标准住院日为14-28天。 (五)进入标准路径。 1.第一诊断必须符合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ICD编码 G00.902)。 2.当患儿同时具有其他疾病诊断,但在住院期间不需要特殊处理也不影响第一诊断的临床路径流程实施时,可以进入路径。 (六)住院期间检查项目。 1.必需的检查项目: (1)血常规、尿常规、大便常规; (2)PCT、CRP; (3)血生化全套; (4)血气分析; (5)血培养及药敏; (6)脑脊液常规、生化、培养; (7)胸片; (8)头颅超声。 2.可选择的检查项目

(1)头颅MRI; (2)脑电图; (3)病原的分子生物学检查。 (七)治疗方案与药物选择。 1.抗生素治疗:选用易通过血脑屏障的抗生素,如头孢曲松、头孢噻肟、头孢哌酮、美罗培南、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根据药敏结果进行调整。 2.对症支持治疗: (1)控制惊厥:首选苯巴比妥,负荷量为20 mg/kg, 静脉缓慢注射或肌注,负荷量最大可达30 mg/kg,12 h后予维持量5 mg/ kg/d, 一般用到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停药。 (2)降低颅内压:甘露醇、呋塞米。 (3)支持治疗:维持内环境稳定,保证能量供给。 (八)出院标准。 症状体征消失,至少连续2次脑脊液检查恢复正常。 (九)变异及原因分析。 治疗过程中出现脑积水、脑室管膜炎、脑脓肿、硬膜下积液等并发症时应当及时退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路径。 二、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临床表单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ICD编码 G00.902)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常规

化脓性脑膜炎诊疗常规 化脓性脑膜炎(Purulent Meningitis,以下简称化脑)是小儿、尤其婴幼儿时期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的感染性疾病。临床以急性发热、惊厥、意识障碍、颅内压增高和脑膜刺激征、以及脑脊液脓性改变为特征。随诊断治疗水平不断发展,本病预后已有明显改善,但病死率仍在5%一15%间,约1/3幸存者遗留各种神经系统后遗症,6月以下幼婴患本病预后更为严重。 【诊断要点】 一、临床表现 90%的化脑为5岁以下小儿,1岁以下是患病高峰,流感杆菌化脑较集中在3月-3岁小儿。一年四季均有化脑发生,但肺炎链球菌冬春季多见,而脑膜炎球菌和流感杆菌分别以春、秋季发病多。大多急性起病。部分患儿病前有数日上呼吸道或胃肠道感染病史。 典型临床表现可简单概括为三个方面: (1)感染中毒及急性脑功能障碍症状:包括发热、烦躁不安和进行性加重的意识障碍。随病情加重,患儿逐渐从神萎、嗜睡、昏睡、昏迷到深度昏迷。30%以上患儿有反复的全身或局限性惊厥发作。脑膜炎双球菌感染易有瘀癍、瘀点和休克。 (2)颅内压增高表现:包括头痛、呕吐,婴儿则有前囟饱满与张力增高、头围增大等。合并脑疝时,则有呼吸不规则、突然意识障碍加重或瞳孔不等大等征兆。 (3)脑膜刺激征:以颈强直最常见,其他如Kemig征和Brudzinski征阳性。年龄小于3个月的幼婴和新生儿化脑表现多不典型,主要差异在:①体温可高可低,或不发热,甚至体温不升;②颅压增高表现可不明显。幼婴不会诉头痛,可能仅有吐奶、尖叫或颅缝开裂;③惊厥可不典型,如仅见面部、肢体局灶或多灶性抽动、局部或全身性肌阵挛、或各种不显性发作;④脑膜刺激征不明显。与婴儿肌肉不发达,肌力弱和反应低下有关。 二、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脑脊液检查是确诊本病的重要依据,参见表16-2。典型病例表现为压力增高,外观混浊似米汤样。白细胞总数显著增多,≥1000/mm3,但有20%的病例可能在250/mm3以下,分类中性粒细胞为主。糖含量常有明显降低,蛋白显著增高。确认致病菌对明确诊断和指导治疗均有重要意义,涂片革兰染色检查致病菌简便易行,检出阳性率甚至较细菌培养高。细菌培养阳性者应送药物敏感试验。以乳胶颗粒凝集法为基础的多种免疫学方

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分析

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分析(总3页) --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 --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

化脓性脑膜炎病例分析 病例摘要:男性,4个月,反复发热伴呕吐13天 患儿于13天前无明显原因发热达39℃,伴轻咳,曾呕吐数次,吐出胃内容物,非喷射性,无惊厥,曾验血WBC14×109/L,中性81%,住院按“上感”治疗好转出院,但于2天前又发热达39℃以上,伴哭闹,易激惹,呕吐2次,以“发热呕吐”待查收入院。病后患儿精神尚可,近2天来精神萎靡,二便正常,吃奶稍差。既往体健,第1胎第1产,足月自然分娩,生后母乳喂养。 查体:℃,P140次/分,R44次/分,Bp 80/65mmHg,体重,身长66cm,头围,神清,精神差,易激惹,前囟,张力稍高,眼神欠灵活,巩膜无黄染,双瞳孔等大等圆,对光反射存在,颈项稍有抵抗,心率140次/分,律齐,肺及腹部无异常,克氏征(+),巴氏征(-) 化验:血Hb:112g/L, WBC:×109/L,分叶77%,淋巴20%,单核3%,pelt: 150×109/L,大便常规(-),腰穿:滴速62滴/分,血性微混浊,常规:细胞总数: 5760×106/L,白细胞数:360×106/L,多形核:86%,生化:糖:mmol/L, 蛋白:L,氯化物:110mmol/L。 [分析] 一、诊断及诊断依据: (一)诊断化脓性脑膜炎(肺炎球菌性可能性大) (二)诊断依据 1.起病较急,先有咳嗽和呕吐等上感和消化道症状,主要有高热、易激惹。 2.查体:精神稍差,易激惹,前囟张力高,颈有抵抗,克氏征(+)抬高小腿伸膝关节受阻或疼痛 3.脑脊液化验符合化脓性脑膜炎变化,腰穿颅压增高,血WBC数和中性比例增高 二、鉴别诊断: 1.病毒性脑膜炎脑脊液白细胞计数通常低于1000×10∧6/ L,糖及氯化物一般正常或稍低,细菌涂片或细菌培养结果阴性。 2.结核性脑膜炎通常亚急性起病,脑神经损害常见,脑脊液检查白细胞计数升高往往不如化脓性脑膜炎明显,病原学检查有助于进一步鉴别。 3.新型隐球菌性脑膜炎通常隐匿起病,病程迁延,脑神经尤其是视神经受累常见,脑脊液白细胞通常低于500×10∧6/L,以淋巴细胞为主,墨汁染色可见新型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可检测出隐球菌抗原。 脑膜炎 三、进一步检查: 1.脑脊液涂片,培养找病原体+药敏试验 2.血培养、PPD、血生化 线胸片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疗及护理

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诊疗及护理 化脓性脑膜炎,简称化脑。是小儿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化脓性细菌感染性疾病。多由于感染脑膜炎双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 【主要表现】 (1)症状,起病较急,发热、头痛、呕吐,易激惹、烦躁不安、嗜睡、抽搐,甚至昏迷。 (2)体征:检查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如颈项强直、克氏征阳性、布氏征阳性等;小婴儿前囟饱满、张力增高,发生脑疝时可出现呼吸衰竭表现。 (3)辅助检查:血常规检验白细胞计数增多,中性粒细胞比例增加。脑脊液检查压力升高,外观浑浊或呈脓性,细胞数显著升高。颅脑B 型超声波检查、CT检查有助于并发症的诊断。 【治疗与护理】 (1)就诊导向,住院治疗。 (2)抗感染治疗:一般可用头孢噻肟200毫克/千克体重/日,分2~3次,静脉滴注;或头孢三嗪100毫克/千克体重/日,分2~3次,静脉滴注。疗效不理想时可联合应用万古霉素40毫克/千克体重/日。病原菌明确后,可根据药敏试验选择敏感抗生素。 (3)糖皮质激素:常用地塞米松0.5毫克/千克体重/日,分2次,静脉注射,一般连用2~3日。 (4)对症处理:①高热者,可给予物理降温或药物降温。②颅内压

增高,可给予脱水药治疗,如20%甘露醇、呋塞米等。③抽搐者,应给予镇静药物,如地西泮、苯巴比妥等。 (5)支持疗法:调节饮食,不能进食者静脉输液,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6)护理措施:①一般护理。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②饮食护理。可适当给予牛奶、果汁、米汤、米粥等流质饮食。③高热的护理。可酌情进行冰袋、酒精擦洗、温水擦浴等物理降温;必要时可根据医生嘱咐酌情配合药物降温。④抽搐的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侧卧位头偏向一侧,及时清除口鼻分泌物;防止舌唇咬伤,可用木棍包裹手帕,固定于口内一侧上下磨牙之间。设立床档,防止坠床,防止抽搐时窒息发生。

儿童脑膜炎的治疗进展

儿童脑膜炎的治疗进展 儿童脑膜炎的治疗进展 【摘要】浅谈儿童脑膜炎的治疗进展 【关键词】脑膜炎;营养供应 脑膜炎是一种流行性疾病。细菌性脑膜炎多发生在冬春季节,由呼吸道传染,传染后2--7天发病。其主要病症是高烧39℃左右,昏睡甚至意识模糊;怕光不想睁开眼睛;剧烈头痛,颈项强直;一岁半以下的婴幼儿的前囟门会轻微地突出;呕吐;有的还可能出现紫红色的皮疹等病症。5岁以下的孩子最容易发生此症。它通常都以散发病例出现。病毒性脑膜炎多发生在夏季,肠道病毒引起的通过消化道传染,乙脑病毒引起的由携带病毒的蚊子叮咬传染。而且多发生在5岁以上的儿童身上。病毒性脑膜炎的病症与细菌性脑膜炎相似。相对来说,细菌性脑膜炎比病毒性脑膜炎严重得多,严重的可能致命。 1 病因:儿童所发生的细菌性脑膜炎大都是由于脑膜炎球菌所致。遭受流感嗜血杆菌感染是引起脑膜炎的另一种常见病因、但是从1993年医学界为婴幼儿引入常规免疫接种之后,这种情况就极为罕见。还有许多其他的病毒可以引起脑膜炎,包括那些引起感冒、水痘、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腺热)、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的病毒。与细菌性脑膜炎一样,目前尚不知是什么引发这些病毒赞成脑膜感染,从而发生了脑膜炎。 2 脑膜炎的病症:婴幼儿早期阶段的病症包括:1.嗜睡2.发烧3.呕吐4.拒绝饮食5.啼哭增加,睡不安稳,较大的患儿还可能出现:6.严重头痛7.讨厌强光和巨大的声音8.肌肉僵硬,特别是颈部。在各年龄层的病例中,一般是出现初始病症后就会发生进行性嗜睡,偶尔也可能会出现昏迷或惊厥等病症。有些患有脑膜炎的患儿也可能会出现特殊的皮疹,呈粉红色或紫红色,扁平,指压不褪色。X-光或CT (脑部电脑断层扫瞄):探究中枢神经系统外形之变化,因头骨内的中枢神经很紧密,以一般的理学检查不易进行.腰椎穿刺:抽取病患的脊髓液,做更详细的分析及病原菌的培养,是脑膜炎重要检查之一。如果疑心是病毒感染,可用PCR (polymeras chain reaction)来测试特殊的病毒。 3 脑膜炎的治疗: 3.1 一般治疗充分营养供应,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纠正酸碱代谢紊乱,昏迷患儿可鼻饲或静脉营养,要注意褥疮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呼吸、循环功能;必要时气管插管、机械通气。并积极降低颅内压。不能排除细菌性脑膜炎时,应给予适当抗生素治疗。 3.2 药物治疗(1)对症治疗:控制惊厥,发作时可予地西泮注射液,每次静脉推注0.05~0.1mg/kg,总量不超过4mg,维持量用苯巴比妥,每次5mg/kg,每日2-3次,疗程控制在1周内,恢复期可用神经营养药物如脑活素、胞二磷胆碱、1.6-二磷酸果糖、ATP、辅酶A、维生素C、神经生长因子、神经节苷脂等。(2)抗病毒治疗:一般病毒性脑膜炎和病毒性脑炎有自限性,不必特殊用药。肠道病毒所致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可用利巴韦林静脉滴注,每日15mg/kg。如有单纯性疱疹病毒、水痘一带状疱疹病毒感染证据,首选阿昔洛韦,每次10mg/kg,每8小时静脉滴注一次,每次应在1小时内滴完,疗程1~2周。单纯性疱疹病毒、EB病毒感染可用更昔洛韦每日6~8mg/kg,分2次静脉滴注,疗程2周。巨细胞病毒感染可用更昔洛韦或膦甲酸钠,更昔洛韦每日10mg/kg,分2次静脉滴注,用14天后

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研究进展 【关键词】化脓性脑膜炎 The progress in clinical research of bacterial meningitis 化脓性脑膜炎是小儿常见的严重颅内 感染疾病。自上世纪九十年代,多数西方国家开展B型流感嗜血杆菌结合疫苗常规接种,使该菌引起的化脑发病率有了显着下降,但是其后遗症发生率却没有得到明显改善[1,2]。在众多发展中国家医疗卫生水平较差,疫苗未得到推广,因而化脑的总发病率及病死率仍然居高不下[1-4]。因此,化脑仍是全世界导致儿童死亡及后遗症发生的重 要原因。本文对近年来儿童化脑的流行病学变化、抗生素选择、细菌耐药性、地塞米松的使用和后遗症等方面的新认识作一回顾。 1 流行病学研究进展 在发达国家,新生儿化脑的主要病原菌

仍是B群链球菌,其次为革兰阴性肠杆菌。在发展中国家,虽然革兰阴性肠杆菌及金黄色葡萄球菌仍是主要致病菌,但GBS脑膜炎的发病率也在逐渐增加[1]。 对于婴儿和小儿,近年化脑的流行病学有了较大变化。在主要致病菌即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和脑膜炎萘瑟菌中,流感嗜血杆菌脑膜炎的发病率有了明显下降,其原因在于Hib结合疫苗在许多发达国家的推广,使Hib脑膜炎的发病率减少了99%。大部分学者认为,现在发达国家的病原菌也以肺炎链球菌为主了[5-7],但也有个别的研究发现脑膜炎萘瑟菌引起的脑膜炎发病率高 于肺炎链球菌[8]。尽管如此,从全世界范围来看,Hib仍是儿童化脑的重要病原菌 之一,因为该疫苗只在20多个发达国家得 到常规接种,而在众多的发展中国家因为经济方面的限制没有得到推广,故全球Hib脑膜炎的发病率只下降了6%[2]。传统观点认为亚洲儿童Hib感染的发生率较低,但有作者通过对18个亚洲国家的文献进行综合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