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最不陌生的就是古诗了吧,古诗包括唐律形成以前所有体式的诗,也包括唐朝及唐以后仍按古式创作的诗。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古诗简介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及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之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翻译/译文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伯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注释

⑴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⑵旧游:昔日的游览。洛中:指洛阳一带。

⑶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⑷豪英:出色的人物。

⑸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月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⑹疏影:稀疏的影子。

⑺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⑻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⑼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⑽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还承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在播迁之后,仅能自立,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鉴赏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

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遹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仙》,“笔意超旷,逼近大苏。”(《白雨斋词话》卷一)陈与义填词时是否有意模仿苏东坡呢?从他的为人,诗作可以看出,他并不是有意模仿,而是感情的自然抒发。陈与义作诗,近法黄(庭坚)、陈(师道),远宗杜甫,不受苏诗影响。至于填词,乃是他晚岁退居时的遣兴之作,他以前既非专业作词,所以很不留心当时的词坛风气,可见并未受其影响。譬如,自从柳永、周邦彦以来,慢词盛行,而陈与义却未作过一首慢词;词至北宋末年,专门雕饰,有矫揉造作之感,周邦彦是以“富艳精工”见称,贺铸亦复如是,而陈与义的词独是疏

快自然,不假雕饰;可见陈与义填词是独往独来,自行其是,自然也不会有意学苏(东坡)的。

不过,他既然擅长作诗,晚岁填词,运以诗法,自然也就会不谋而合,与苏相近了。以诗法入词,固然可以开拓内容,独创新意,但是仍必须保持词体本质之美,而不可以流露出直粗疏,失去词意。苏东坡是最先“以诗为词”的,但是苏词的佳作,如《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永遇乐》(明月如霜)、《洞仙歌》(冰肌玉骨)、《八声甘州》(有情风万里卷潮来)、《虞美人》(乳燕飞华屋)诸作,都是“如春花散空,不著迹象,使柳枝歌之,正如天风海涛之曲,中多幽咽怨断之音”(夏敬观手批《东坡词》,转引自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评词者不可不知此意也。

《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2

阁夜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版本一)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版本二)

译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注释:

⑴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⑵霁(jì):雪停。

⑶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⑷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⑸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战伐:崔旰(gàn)之乱。

⑹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⑺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⑻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徒然、白白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3

乌夜啼·同瞻园登戒坛千佛阁春云深宿虚坛,磬初残,步绕松阴双引出朱阑。

吹不断,黄一线,是桑干,又是夕阳无语下苍山。

注释

桑干:河名。源出山西马邑县桑乾山,流经河北西北部及京郊,下注永定河。此河又名浑河。

注释

①乌夜啼:词牌名,此词牌即“相见欢”,与又名“圣无忧”、“锦堂春”之“乌夜啼”非一调。此调原为唐代教坊曲,又名“秋夜月”、“上西楼”。李煜用这一格律写的词中,即有将词牌名标为“乌夜啼”的作品。三十六字,上片平韵,下片两仄韵两平韵。

瞻园:张仲炘号,仲炘,字慕京,湖北江夏人。1877年(光绪三年)进士,官至通政司参议,著有《瞻园词》。

戒坛:寺名,在北京西郊门头沟马鞍山。

②桑乾:河名。源出山西马邑县桑乾山,流经河北西北部及京郊,下注永定河。此河又名浑河。

赏析

景语乃是情语,这首词除“无语”二字略带情绪色彩外,其余全是写作者眼中景观。视线随足迹从幽森处引向开朗,由密境导向疏境。可是心情却反之,情绪流向逆而行,愈到高远开阔处,愈忧郁,愈感苍茫下沉。小令见大手笔,此为一例。与通常的词作中明说、多说“登高”而愁迥然不同的是,这首词于不动声色处见殷忧,见悲凉。词的高老雄苍的意味,集中在下片三个三字句,平而奇、淡而雄、轻点见奇崛。桑乾滚滚,高处言之,只“一线”,而且是“吹不断”的一线,以话语来强化一种劲气。一线桑乾,本“吹不断”,这是不用说的,但这一线浑浑之水,象征着太多的事物,是世事,是人心,也是作者一己郁塞的心绪。“黄一线”远流而去,与夕阳、苍山同构成一幅混茫、悲凉色调的画面。“无语”二字的灵动之势及深包的内涵,使画面涂上黯淡光色,意境即出。作者眼中所见,纯是心中所想,“吹不断”,“一线”与“无语”均系以情写景的文字,但这些文字构成的则是浑成的整体景观。

《阁夜》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阁夜》是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教材《中国诗歌散文欣赏》第三

单元因声求气、涵咏诗韵的自主赏析部分的第一篇诗歌。这个单元的学习目标是通过诵读吟咏,深刻体会诗歌的情感流动。学习这首诗歌,通过朗读吟诵,整体感知,透过字里行间,体会诗中蕴含的作者的深沉的复杂的感情。课堂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赏析这首诗歌,后面的学习就比较顺畅了。

学情分析:

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中,已经了解了杜甫其人其事,学习了杜甫的诗歌作品,如《秋兴八首(其一)》、《咏怀古迹(其三)》、《登高》等。这些作品从不同的方面展现了杜甫的形象。有了这些做铺垫,学生理解《阁夜》还是比较容易的。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歌蕴含的复杂的深沉的情感。

过程与方法:

吟咏诵读,把握节奏、重音、停顿、韵脚,体会诗歌中蕴含的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重难点:

通过吟咏诵读,体会诗中蕴含的深沉的爱国情怀。

教学方法:

诵读法,探究法,点拨法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前预习:

读准字音,熟读诗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唐诗是我国文学史上的瑰宝。在唐诗的领域内有两座高峰,就是李白和杜甫。李白以其飘逸豪放,被称为“诗仙”。而杜甫以其沉郁

顿挫,被称为“诗圣”。前一个单元我们刚写过李白的作品《梦游天姥吟留别》,这节课我们来学习杜甫的另一首诗歌《阁夜》。

二、知人论世:

解题:

阁夜:西阁之夜,西阁即作者寓居的夔州西阁。夜,这是一个不眠之夜。诗人是因什么不眠呢?当时诗人寓居的夔州发生战乱,连年不息,杜甫的几个好友也相继离世,他自身又孤苦伶仃,漂泊在外,社会的动荡不安,加上身世的凄惨,他在这个不眠之夜用笔记录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写下了这首诗。

三、赏析诗歌:

1、一读,读准字音:景( jng )霁( j )

注意韵脚:宵,摇,樵,寥。押平声韵,读时,拖长字音。

2、二读,读出韵律:

节拍:2—2—1—2 2—2—1—2。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3、三读,把握诗意:

首联:催,说明时光飞逝,寒,不仅写雪后初晴天气的寒冷,还写了内心的真实感受。冬季白天的日子越来越短,自己浪迹天涯,客居他乡,雪后初晴的夜里更冷。诗人将自己置身于特定的时空背景下,他的这种对人生的悲慨就更深沉了。

颔联:“鼓角”暗示的是战争,“声悲壮”是从听觉角度写的。“星河”、“影”是从视觉角度写的。五更时听到鼓角的声音很悲壮,三峡上,星辰的影子随波摇动。

颈联:郊野之外百姓的哭声传来了战争的消息,渔夫樵夫唱起了夷族的歌谣。

尾联:运用典故,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一代名人最终成为一抔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漫漫长夜里,我寂寞无聊难耐。

4、四读,品味情感:

通过朗读,我们发现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那么,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诗人对什么事最为忧伤?

明确:“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作者慨叹时光飞逝人生短促,表达客居天涯的凄寒。“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表达对百姓因战争而劳顿的痛惜。“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是作者对宇宙永恒、人生无常的悲哀,老病孤独、亲朋音信断绝的寂寥和无奈。

5、五读,品味语言:

朗读本诗,选出你最喜欢的一联,说一说它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创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

明确:我最喜欢颔联。此联上句从听觉角度透露出悲惨的战争现实,下句从视觉角度写壮美的三峡夜景,诗人将二者巧妙地放在一起,创造了一种悲壮雄浑的意境。鼓角之声与星河波澜壮阔所传达的动荡感是一致的,鼓角之声传播的空间更加广阔了,星河的摇动也具有了一种深邃的情致。这两句诗描绘的意境浑然融合在一起。这句通过声音来写战争,视听结合,上下句对仗,用典故,暗示天人感应,表达出诗人深沉悲壮的情怀。

6、对读:

将此诗与《旅夜书怀》对读,分析这两首诗在意境和章法上的不同。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明确:《阁夜》和《旅夜抒怀》的意境都很雄阔,细细比较,二者又有不同。《阁夜》的意境悲壮萧瑟,《旅夜抒怀》的意境高朗壮阔。在《阁夜》中,短景、天涯、霜雪、寒宵等意象传达出来的是寒冷萧条的气氛,鼓角、星河传达出来的是征战和动荡的气息,全诗景象宏阔壮观,终究摆脱不了悲凉和萧瑟。《旅夜抒怀》中,细草、微风、危樯、独夜舟描绘出风清气和的春夜,“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

流”,描绘出疏朗高远的广阔空间,两组意象形成微弱渺小和宏阔壮观的对比,表现了作者置身于天地之间的渺小和无助,但其中的悲慨之气不如《阁夜》浓重。

这两首诗在章法上也不同:《阁夜》前三联写景,尾联抒情,即使在写景当中也寄寓了作者丰富的人生感慨。《旅夜抒怀》前两联是旅夜所见,后两联是抒怀,景和情互相对照,互相生发,非常和谐。

四、课堂小结:

全诗写阁夜无眠的所闻所见所思,从寒宵到五鼓,从时局到先贤,从国家历史到百姓生活再到个人命运,气象雄浑,忧思无穷。全诗最为突出的特点是以声音来写战争,通过鼓角声、野哭声、渔樵的歌声渲染战争的气息,手法含蓄,更加痛切地表现战争带来的灾难,作者感时伤世、忧国忧民的情怀溢于言表。作为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有良知的作家,他流离失所、生活困顿,却通过自己的笔为民请命,为百姓代言,是时代的最强音。这或许正是杜甫的伟大之处吧!

五、作业布置:

1、背诵默写这首诗。

2、根据学过的杜甫的诗歌,说一说你心目中的杜甫形象。写一个片段,300字左右。

六、板书设计:

阁夜杜甫

首联:时光飞逝客居天涯

颔联:声音写战争星河动摇听觉、视觉、对仗

颈联:百姓哭声渔樵歌声听觉

尾联:卧龙跃马寂寥无奈用典(原意、用意)

唐诗赏析-杜甫《阁夜》原文译文赏析

杜甫《阁夜》原文|译文|赏析 '《阁夜》是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唐代: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译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注释 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霁(jì):雪停。 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战伐:崔旰(gàn)之乱。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徒然、白白的。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

唐诗赏析-杜甫《阁夜》原文译文鉴赏

杜甫《阁夜》原文|译文|鉴赏 '《阁夜》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下面一起欣赏这首诗吧!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版本一)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版本二) 译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注释 ⑴ 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⑵霁(jì):雪停。 ⑶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⑷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⑸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战伐:崔旰(gàn)之乱。 ⑹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⑺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⑻ 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徒然、白白的。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

阁夜·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阁夜·杜甫|注释|翻译|赏析|讲解 【作品简介】 《阁夜》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这首诗是诗人在大历元年(766)寓于夔州西阁作所。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的意思。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以诸葛亮和公孙述为例,说明贤愚忠逆都同归于尽,个人的寂寞就更无所谓了。全诗气象雄阔,大有上天下地,俯仰古今之概。更多唐诗欣赏敬请关注“”的唐诗三百首栏目。 【原文】 《阁夜》 作者: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解】 岁暮:冬季。

阴阳:指日月。 短景:指冬季日短。 景:通“影”,日光。 霁(jì):雪停。 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 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几家:一作“千家”。 战伐:崔旰之乱。 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人事:指交友。 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 漫:徒然、白白的。 寂寥liáo:稀少。 【韵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 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 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 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翻译1】 冬天的的时光越来越短暂,夔州满天的霜雪在寒冷的夜晚停歇。(感觉更加凄清)。拂晓,美丽的星河里的星星的倒影,在美丽的三峡里漂摇不定。可是啊,天刚亮,军营里就响起了悲壮的鼓角声。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好多地方,渔民、樵夫唱起了悲伤的民歌。可惜啊,象卧龙、跃马那样的人都死了。战乱中,人与人的交情、音信都突然间消失了,但我哪里来得及考虑啊?任它消失去吧。 【翻译2】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

杜甫《阁夜》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杜甫《阁夜》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 答案 本文是关于杜甫《阁夜》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感谢您的阅读! 【原文】: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①,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②终黄土,人事音书漫③寂寥。 【注释】: ①景:同“影”,日光。 ②卧龙跃马:卧龙跃马: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 西汉末年,天下大乱,公孙述凭借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左思《蜀赋》:“公孙跃马而称帝。” ③漫:任凭,听任。 【翻译】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赏析】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诗人从几个侧面抒写了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上天下地,俯古仰今,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激越悲凉,感情真挚。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唐诗直解》云:"光芒四射,令人不敢正视"。《杜诗解》云:"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批点唐诗正声》云:"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次联哀乐皆眼前景,人亦难道。结以忠逆同归自慰,然音节犹婉曲"。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阁夜》原文及译文

《阁夜》原文及译文 《阁夜》原文及译文 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阁夜》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阁夜》原文及译文1 《阁夜》原文: 杜甫〔唐代〕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阁夜》译文: 岁末时节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破晓时军营中鼓角声更显得悲壮凄凉,银河倒映江面,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最终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 《阁夜》赏析: 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

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清代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

《阁夜》原文及翻译赏析四篇

《阁夜》原文及翻译赏析四篇 《阁夜》原文及翻译赏析1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古诗简介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是宋代词人陈与义创作的一首词。这首词是 作者晚年追忆洛中朋友和旧游而作的。上片写对已经沦落敌国之手的家乡以尽早年自在快乐生活的回顾。下片宕开笔墨回到现实,概括词人从踏上仕途所经历的颠沛流离和国破家亡的痛苦生活,结句将古今悲慨、国恨家愁,都融入“渔唱”中,将沉挚的悲感化为旷达的襟怀。此词直抒胸臆,表情达意真切感人,通过上下两片的今昔对比,萌生对家国和人生的惊叹与感慨,韵味深远绵长。 翻译/译文 回忆年轻时在午桥桥上酣饮,坐中多是杰出的才俊。月光随长沟水波奔涌,流去悄然无声。对着杏花疏落的清影,我们吹笛直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同梦境,此身劫后虽存,每想起一切,只觉得魄悸魂惊!如今我闲登小楼,观赏雨后初晴的月夜美景,感叹古今有多少兴亡伯事,都付与渔父歌唱在三更。 注释 ⑴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⑵旧游:昔日的游览。洛中:指洛阳一带。 ⑶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⑷豪英:出色的人物。 ⑸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月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⑹疏影:稀疏的影子。 ⑺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含北宋亡国的大变乱)。

⑻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⑼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 ⑽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三更:古代漏记时,自黄昏至指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午夜。 创作背景 这首词大概是在宋高宗绍兴五年(1135)或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时年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二十多年前的洛中旧游,那时是宋徽宗政和年间,天下还承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那时候的作者,“天资卓伟,为儿时已能作文,致名誉,流辈敛衽,莫敢与抗”(《宋史》本传)。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艰苦备尝,而南宋朝廷在播迁之后,仅能自立,他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百感交集,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鉴赏 靖康之难后,宋室南渡,词人也因之开始了流亡生涯,饱受国破家亡的痛苦,历经颠沛流离。他在南宋都城临安回想起青壮年时在洛阳与友人诗酒交游的情景,不禁感叹今昔巨变,写下了这首词。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 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 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 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遹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

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古诗赏析及翻译

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古诗赏析及 翻译 第一篇:杜甫《阁夜》“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古诗赏析及翻译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 星河影动摇”古诗赏析及翻译 阁夜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到了年末,日月移动,天变短了,身处天涯,霜雪刚停,夜更寒冷。五更的鼓角声悲壮感人,三峡上空的星河映照在江水中摇动不定。野外千家恸哭,听说又要打仗了,几处响起了渔夫和樵夫唱的夷歌。诸葛亮,公孙述最终还是归于黄土,人世萧条家书断绝寂寞孤独,又算得了什么? 二: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词语解释】阴阳:岁月。 三峡:包括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漫:任随。 1.阴阳:指日月。短景:景指日光。冬天日短夜长,所以说“短景”。然而此处深意,乃言光阴苦短。 2.天涯:天边,偏远之地。这里指夔州。诗人远离家乡,故称寓居的“天涯”。霁寒宵:寒夜里雨雪初晴。

3.五更:古时将一夜分为五更,五更即接近天明了。鼓角:本指军中的战鼓和号角声。当时安史之乱虽已平定数年,但各地军阀却时有战事。 4.星河句:天上星河映入江中,随着波涛动荡。 5.野哭千家:指人民在战乱中死亡惨重。 6.夷歌:当地少数民族的歌。 7.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据《后汉书·公孙述传》载,述字子阳,扶风人,王莽时为导江卒正,更始帝刘玄立,他自恃蜀中地险人众,便趁时局动荡,自称白帝。诸葛亮和公孙述都曾在夔州活动,在这里又都有祠庙,诗人因此想到:古往今来,不论贤愚忠逆,最终都不免归卧黄土。既如此,自己又何必为疏于交游,寂寞孤独而伤感呢? 【赏析】 这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人从几个侧面抒写了西阁的所见所闻所感,上天下地,俯古仰今,抒发了自己忧国忧民的情怀。全诗激越悲凉,感情真挚。 诗人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唐诗直解》云:“光芒四射,令人不敢正视”。《杜诗解》云:“笔势又沉郁,又精悍,反复吟之,使人增长意气百倍”。《批点唐诗正声》云:“全首悲壮慷慨,无不适意。中二联皆将明之景,首联雄浑动荡,卓冠千古。次联哀乐皆眼前景,人亦难道。结以忠逆同归自慰,然音节犹婉曲”。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

杜甫《阁夜》的原文及其赏析

杜甫《阁夜》的原文及其赏析 杜甫《阁夜》的原文及其赏析 一、原文: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二、作品赏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革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

阁夜(杜甫)原文及赏析

阁夜(杜甫)原文及赏析 《阁夜》是唐代杜甫所作的一首诗,描绘了月下阁楼中的寂静与思念之情。以下是《阁夜》的原文及赏析。 阁夜 开始静夜细无声,银河干扰微微明。 年年战骨埋荒外,岁岁农耕在半丘。 虚舟恰过鹦鹉洲,带得青云雨少留。 惟见新人笑当骨,乐师泣对堂前楼。 长倚玉槐情未了,愿随青鸟九翩翾。 澄江白日静于此,野径深坐难于邀。 纵令春风度江杨,吹拂湖水起晚涛。 赏析: 这首诗以“阁夜”为题,通过描绘夜晚的寂静和思念之情,展现了诗人的感慨和对生活的思考。 诗的前两句“开始静夜细无声,银河干扰微微明”,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夜晚的静谧。诗人借助银河的微光,表达了与外界的独立和干扰的微弱。这种细微的反差使得整个画面更具诗意。

接着,诗人通过写战场和田间农耕,表达了岁月更迭和人事如梦的 感叹。“年年战骨埋荒外,岁岁农耕在半丘”,大自然和人的活动都在 恒定不变的循环中进行,呈现出无情的时光流转。 接下来的几句“虚舟恰过鹦鹉洲,带得青云雨少留。惟见新人笑当骨,乐师泣对堂前楼”,以景物的描绘寄托了对过往的思念。虚船划过 鹦鹉洲,清云与雨离去,新人笑容和乐师的泪水交织在堂前楼下,构 成了一幅现实与虚幻、欢笑和泪水共存的画面。这种对比与交织,进 一步凸显了人生的喜怒哀乐和社会变迁的无常。 接下来,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久别的思念之情。“长倚玉槐情未了, 愿随青鸟九翩翾”。他倚在槐树下,对过往的情感未能了断。在这里, 槐树成为了倾诉与宣泄情感的依托。他希望能随着青鸟的飞翔,将自 己的思念传递到远方。 最后两句“澄江白日静于此,野径深坐难于邀。纵令春风度江杨, 吹拂湖水起晚涛”,以景色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内心的深情。“澄江白日 静于此,野径深坐难于邀”,借景写情,凸显了诗人此时的孤独和思索。即使春风吹拂江杨,湖水也只是微微起波,没有人能够邀请诗人一同 留下。这种场景的描绘巧妙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情感的寂寞和无奈。 《阁夜》这首诗以静谧、思念为主题,通过细腻的描绘和对比的手法,传达了诗人对光阴易逝、人生无常的思考和感叹。诗人通过对自 然景物和人事物的描绘,将个体情感与整体、个人经历与社会变迁相 结合,展示了他对人生与时光的深刻感悟。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的意思及全诗翻译赏析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这两句是说: 从古以来,无论贤愚忠逆都同归于一抔黄土;对于自己目前的“人事”和远地的“音书”,不管怎样,都无须介意了。看似自宽,实流露出诗人忧愤、感伤、寂寥的情绪,言外有未尽之意,无穷之思,耐人寻味。 出自杜甫《阁夜》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 ①卧龙:指诸葛亮。 ②跃马:指公孙述。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后汉书·公孙述传》:公孙述,扶凤人。王莽时为导江卒正。更始帝刘玄立,他自恃蜀中地险众附,时局混乱,自称白帝。 ③终黄土:都已死去,终成黄土一抔。 ④人事:指自身生活。 ⑤漫:任凭。 ⑥寂寥:萧条冷落。 参考译文 年中白日的光阴逐渐缩短,寒夜霜雪笼罩着荒远天涯。 破晓时军营中鼓角的悲壮,星河的影子在三峡上荡漾。 荒野中的人家为战争痛哭,远处传来渔夫悲凄的歌声。 英雄的业绩最终成了黄土,我何必介意书信音讯即少。 赏析 《阁夜》为唐代诗人杜甫的作品。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

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开首二句写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诗歌首先点明时间。上句中的'“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景”同“影”。“短景”指冬天日短。“天涯”即天边,指夔州。“霁”即天放晴。首句的意思是说,年终一天比一天短。其中,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次句“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沦落天涯意。意思是说,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诗能见到如此景象,可以说,真是彻夜难眠,感慨万千。 颔联写道:“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承接上联次句“寒宵”而来,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星河”指天河。“三峡”即瞿塘峡、巫峡、西陵峡。夔州在瞿塘峡西口,为三峡的起点。上句“五更鼓角声悲壮”是说,晴朗的夜空,鼓角声格外响亮,黎明时分,那声音更显得悲壮凄凉。诗人用“鼓角”、“五更”、“声悲壮”表明了兵戈未息、战争频繁不断。下句“三峡星河影动摇”是说雨后玉宇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诗人通过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深夜美景的赞叹,蕴含着悲壮深沉的情怀。 颈联写道:“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野哭”即乡野百姓的哭声。“战伐”指蜀地军阀混战的局面。“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起渔樵”即起于渔夫樵子之口。上句是说,听到征战的消息,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遍四野。诗人所描绘景象是多么凄惨。下句是说,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其中,“数处”指不止一起。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真实形象地表现出来。诗人在这一联,用声音来抒发情感,“野哭”、“夷歌”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正好表现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写道:“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卧龙”指诸葛亮。“跃马”指公孙述。这里,诗人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诗人运用典故,在比较中含蓄而深沉表达了自己忧国忧

阁夜古诗原文及赏析

阁夜古诗原文及赏析 阁夜古诗原文及赏析 在平时的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都收藏过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古诗吧,古诗泛指中国古代诗歌。那么什么样的古诗才更具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阁夜古诗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原文: 阁夜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版本一)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版本二) 译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 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注释: (1)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2)霁(jì):雪停。 (3)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 (4)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 (5)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战伐:崔旰(gàn)之乱。 (6)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7)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8)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徒然、白白的。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赏析: 杜甫善以壮景写哀,此诗即为显例。诗写阁夜所见所闻景象,悲壮动人。首联起势警拔,颔联尤为壮阔,使人惊心动魄。由鼓角悲壮而联想到野哭战伐、渔樵夷歌,由阴阳代谢而感世变无常,友朋凋谢,人事寂寥,独身飘零。意中言外,怆然有无穷之思。起承转接,犹如神龙掉尾,浑化无迹。胡应麟论“老杜七言律全篇可法者”,即举此篇与《登高》、《登楼》、《秋兴八首》等诗为例,认为“气象雄盖宇宙,法律细入毫芒,自是千秋鼻祖”(《诗薮·内编》卷五)。

《杜甫·阁夜》唐诗赏析,《阁夜》原文与注释

《杜甫·阁夜》唐诗赏析,《阁夜》原文与注释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①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②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③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④ 【注释】①阴阳:指光阴。短景:指冬季夜长昼短。天涯:指远离故土,现居夔州之地。霁(ji):雨雪初晴。②鼓角:军鼓和号角。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③战伐:指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十月起到大历元年(766)底蜀地军阀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相互残杀的战事。夷歌:三峡地区为少数民族聚居区,故称少数民族歌谣为夷歌。数:一作“几”。渔樵:指渔夫和樵夫,即唱夷歌之人。④卧龙:指诸葛亮。《三国志·诸葛亮传》:徐庶曾对刘备说:“诸葛孔明者,卧龙也。” 跃马:指公孙述。《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 【鉴赏】这首诗是唐代宗大历元年(766) 冬天,杜甫从云安流落到夔州,寓居西阁时所写。此时,蜀中军阀崔旰、郭英乂、杨子琳相互攻伐的战事尚未完全平息,夔州地区也常有战伐之声; 加上诗人的好友郑虔、李白、严武、高适相继去世,他感到特别的孤寂、悲凉。 首联:“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诗人写身居西阁,冬夜漫漫的凄冷之感。时近岁暮,昼短夜长,沦落天涯(夔州) 边远之地的诗人,在这霜雪初停的夜晚,倍感通宵寒冷。这既是写实,又是写心理感受。 颔联:“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这是写诗人夜寒不寐的所闻所见。霜雪初霁,寒气逼人,五更欲晓,悲壮的号角声仍然不断,可见夔州已充满浓浓的战争气氛。不寐的诗人眼望窗外,三峡江面上星河倒映,波光鳞鳞,随波荡漾。古人有所谓星河摇动象征战争的说法。这里,诗人明写江景,暗喻战乱未已,含有为战乱给人民带来苦难而忧之虑。 颈联:“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这是承接上联,

《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 《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1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 宋朝陈与义 忆昔午桥桥上饮,坐中多是豪英。长沟流月去无声。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闲登小阁看新晴。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译文 回忆当年在午桥畅饮,在座的都是英雄豪杰。月光映在河面,随水悄悄流逝,在杏花稀疏的花影中,吹起竹笛直到天明。 二十多年的经历好似一场梦,我虽身在,回首往昔却胆战心惊。闲来无事登上小阁楼观看新雨初晴的景致。古往今来多少历史事迹转瞬即逝,只有把它们编成歌的渔夫,还在那半夜三更里低声歌唱。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注释 临江仙:词牌名,又称《鸳鸯梦》、《雁后归》、《庭院深深》。双调,上片五句,押三平韵,三十字;下片同,共六十字。 午桥:在洛阳南面。坐中:在一起喝酒的人。 豪英:出色的人物。这两句说:想从前在午桥桥头饮宴,在一起喝酒的都是英雄好汉。 长沟流月:月光随着流水悄悄地消逝。去无声:表示月亮西沉,夜深了。 疏影:稀疏的影子。这两句说,在杏花稀疏的影子里吹起短笛,一直欢乐到天明。 二十余年:二十多年来的经历(包括北宋亡国的大变乱)。堪惊:总是心战胆跳。 新晴:新雨初晴。晴,这里指晴夜。渔唱:打鱼人编的歌儿。 三更:古代漏记时,从黄昏至拂晓分为五刻,即五更,三更正是

午夜。 《临江仙·夜登小阁忆洛中旧游》赏析 这首《临江仙》词大概是在公元1135年(宋高宗绍兴五年)或1136年(绍兴六年)陈与义退居青墩镇僧舍时所作,当时作者四十六或四十七岁。陈与义是洛阳人,他追忆起二十多年前的洛阳中旧游,那时是徽宗政和年间,当时天下太平无事,可以有游赏之乐。其后金兵南下,北宋灭亡,陈与义流离逃难,备尝艰苦,而南宋朝廷在南迁之后,仅能自立,回忆二十多年的往事,真是百感交集。但是当他作词以抒发此种悲慨之时,并不直抒胸臆,而且用委婉的笔调唱叹而出(这正是作词的要诀)。上片是追忆洛中旧游。午桥在洛阳南,唐朝裴度有别墅在此。“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二句,的确是造语“奇丽”(胡仔评语,见《苕溪渔隐丛话后集》卷三十四),一种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宛然出现词人心目中。但是这并非当前实境,而是二十多年前浩如烟海的往事再现而已。刘熙载说得好,“陈去非……《临江仙》:‘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此因仰承‘忆首’,府注‘一梦’,故此二句不觉豪酣转成怅悒,所谓好在句外者也。”(《艺概》卷四)下片起句“二十馀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凉。”一下子说到当前,两句中包含了二十多年无限国事沧桑、知交零落之感,内容极充实,运笔也极空灵。“闲登小阁”三句,不再接上文之意进一步抒发悲叹,而是直接去写,作者想到国家的兴衰自己的流离失所,于是看新晴,听渔唱,将沉重悲愤的情感转化为旷达之情。 这首词节奏明快,浑成自然,如水到渠成,不见矫揉造作之迹。张炎称此词“真是自然而然”(《词源》卷下)。然“自然”并不等于粗露浅显,这就要求作者有更高的文学素养。彭孙遹说得好,“词以自然为宗,但自然不从追琢中来,亦率易无味。如所云绚烂之极仍归于平淡。……若《无住词》之‘杏花疏影里,吹笛到天明’,自然而然者也”(《金粟词话》)。 陈与义词作虽少,但却受后世推重,而且认为其特点很像苏东坡。南宋黄升说,陈与义“词虽不多,语意超绝,识者谓其可摩坡仙之垒也。”(《中兴以来绝妙词选》卷一)清陈廷焯也说,陈词如《临江

古诗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翻译赏析

古诗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翻译赏析 《阁夜·岁暮阴阳催短景》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为唐朝文学家杜甫。古诗全文如下: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前言】 《阁夜》为唐朝诗人杜甫律诗中的典范性作品,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注释】 ⑴阴阳:指日月。 ⑵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⑶霁:雪停。 ⑷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瞿塘峡在夔州东 ⑸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 ⑹战伐:崔旰之乱。 ⑺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

⑻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徒然、白白的。 【翻译】 时令到了寒冬,日子就越来越短。浪迹天涯,在这霜雪初散的寒宵。五更时听到战鼓号角,起伏悲壮。山峡倒映着银河星辰,随波动摇。野外几家哭声,传来战争的讯息。数处渔人樵夫,唱起夷族的歌谣。诸葛亮和公孙述,一样终成黄土。人事变迁音书断绝,我寂寞无聊。 【赏析】 全诗写冬夜景色,有伤乱思乡之意。首联点明冬夜寒怆。颔联写夜中所闻所见。颈联写拂晓所闻。末联写极目武侯、白帝两庙而引出的感慨,层层铺开,步步推进,从而更好的表达了自己的情怀。 开首二句写道:“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诗歌首先点明时间。上句中的“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景”同“影”。“短景”指冬天日短。“天涯”即天边,指夔州。“霁”即天放晴。首句的意思是说,年终一天比一天短。其中,一个“催”字用得很妙,不但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的冬日特点,而且使人觉得时光飞逝。次句“天涯霜雪霁寒宵”中的“天涯”指夔州,又暗含有沦落天涯意。意思是说,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诗能见到如此景象,可以说,真是彻夜难眠,感慨万千。 颔联写道:“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这一联承接上联次句“寒宵”而来,描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星河”指天河。“三峡”即瞿

《阁夜》原文及译文

《阁夜》原文及译文 诗是一种最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的文学样式,它饱和着丰富的想象和感情,常常以直接抒情的方式来表现,而且在精炼与和谐的程度上,特别是在节奏的鲜明上,它的语言有别于散文的语言。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阁夜》原文及译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阁夜》原文及译文1 《阁夜》原文: 杜甫〔唐代〕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阁夜》译文: 岁末时节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夔州霜雪停了的寒冬夜晚,雪光映照下,明朗如昼。 破晓时军营中鼓角声更显得悲壮凄凉,银河倒映江面,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夫樵子不时在夜深传来“夷歌”之声。 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最终也成了黄土中的枯骨;人事与音书,都只能任其寂寞了。 《阁夜》赏析: 杜甫流寓于荒僻的山城,面对峡江壮丽的夜景,听到悲壮的鼓角声,因而感慨万千,由眼前的情景想到国家的战乱,由历史人物想到自己的境遇,并力图在内心超越这些人生的感慨,因作此诗。诗中虽有悲凉哀伤之情,却亦有壮情和超然之意。 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岁暮,指冬季;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天日短。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次句天涯,指夔州,又有沦落天涯之意。在霜雪刚停的寒冬

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 “五更”二句,承次句“寒宵”,写出了夜中所闻所见。上句鼓角,指古代军中用以报时和发号施令的鼓声、号角声。晴朗的夜空,鼓角声分外响亮,正是五更天快亮的时候,诗人忧愁难眠,那声音更显得悲壮感人。这就从侧面烘托出夔州一带也不太平,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诗人用“鼓角”二字点示,再和“五更”、“声悲壮”等词语结合,兵戈未息、战争频仍的气氛就自然地传达出来了。下句说雨后天空无尘,天上银河显得格外澄澈,群星参差,映照峡江,星影在湍急的江流中摇曳不定。景色是够美的。前人赞扬此联写得“伟丽”。它的妙处在于:通过对句,诗人把他对时局的深切关怀和三峡夜深美景的欣赏,有声有色地表现出来,诗句气势苍凉恢廓,音调铿锵悦耳,辞采清丽夺目,“伟丽”中深蕴着诗人悲壮深沉的情怀。 “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夔州是民族杂居之地。杜甫客居此地,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数处”指不只一处。这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野哭”、“夷歌”,一个富有时代感,一个具有地方性。对这位忧国忧民的伟大诗人来说,这两种声音都使他倍感悲伤。 “卧龙”二句,诗人极目远望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而引出无限感慨。卧龙,指诸葛亮。跃马,化用左思《蜀都赋》“公孙跃马而称帝”句,意指公孙述在西汉末乘乱据蜀称帝。杜甫曾屡次咏到他:“公孙初据险,跃马意何长?”(《白帝城》)“勇略今何在?当年亦壮哉!”(《上白帝城二首》)。一世之雄,都成了黄土中的枯骨。末尾一句说,人事与音书,如今都只好任其寂寞了。结尾二句,流露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清代沈德潜说:“结言贤愚同尽,则目前人事,远地音书,亦付之寂寥而已。”(《唐诗别裁》)像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同归于尽了。现实生活中,征戍、诛掠更造成广大人民天天都有死亡,作者眼前这点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这话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

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5篇 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1 阁夜 朝代:唐代 作者:杜甫 原文: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版本一)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版本二) 翻译: 译文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像)诸葛亮和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无论是贤还是愚)都终归黄土;我眼前的这点寂寥(指郊游和亲人间的慰藉)又算得了什么呢。 注释⑴ 阴阳:指日月。短景:指冬季日短。景:通“影”,日光。 ⑵霁(jì):雪停。⑶五更鼓角: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⑷三峡:指瞿塘峡、巫峡、西陵峡。星河:银河,这里泛指天上的群星。⑸ 野哭: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的哭声响彻四野。战伐:崔旰(gàn)之乱。⑹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夷,指当地少数民族。⑺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

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这里用晋代左思《蜀都赋》中“公孙跃马而称帝”之意。诸葛亮和公孙述在夔州都有祠庙,故诗中提到。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⑻ 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徒然、白白的。 赏析: 这首诗是公元766年(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而杜甫的好友李白、严武、高适等都先后死去。感时忆旧,他写了这首诗,表现出异常沉重的心情。 阁夜原文翻译及赏析2 原文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几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依依漫寂寥。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译文 冬天到了,白天的时间就越来越短; 漫天的雪在这个寒冷的夜晚停住了。 天未明时,当地的驻军已开始活动起来,号角声起伏悲壮; 倒映在三峡水中的星影摇曳不定。 战乱的消息传来,千家万户哭声响彻四野; 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像)诗中提到。这句是贤人和愚人终成黄土之意。 ⑻人事:指交游。音书:指亲朋间的慰藉。漫:徒然、白白的。 赏析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