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若尔盖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案

若尔盖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案

若尔盖高原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对维护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稳定区域温室气体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在阻止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向东南方向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同时也是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地区之一,在研究全球生态系统变化和保护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加之若尔盖湿地海拔高,气温低,生物的生存、繁殖和活动能力低,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严重,沙化日益加剧。通过观看短片和广泛查找资料,本文主要总结了导致诺尔盖湿地退化的因素以及提出了一些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湿地退化因素分析

(1)气候变化

●降水量减少:年降水量的变化尤其显著, 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降雨量的减

少使得整体呈现干旱化的趋势。

●气温增高:年均气温在波动中呈现增长的趋势, 使土壤水分损失增加, 导致

区域干旱化, 进而加速湿地、草地退化的过程。

(2)人类活动

●开沟排水:为了满足牧业对草场资源的需求, 扩大牧场, 当地把沼泽地作为

备用草场资源进行开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沟排水疏干沼泽的工作。排水三年后的沼泽, 土壤理化性质有相应改变, 地表植物演替加速, 由沼泽向草甸演变, 牧草产量增加。然而, 湿地开沟排水是人为干预自然沼泽的重大行动, 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是在短期内导致沼泽迅速退化最严重的干扰活动;

●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生态恢复,造成了土壤板

结、草场荒漠化、牧草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导致牧区放牧的恶性循环,不断蚕食破坏湿地和草原,同时也成为制约当地牧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公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导致湿地的水文状况和土壤结构

受到了直接的破坏。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对湿地中的动物造成了巨大影响,使得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过度开垦:为解决牧区人口的增长导致的粮食问题,出现了大量的开垦荒地

现象。由于水资源不充足或者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开垦的荒地弃置最终造成土壤沙化;

●泥炭开发:泥炭层是湿地涵养水源的重要物质, 泥炭层的丧失将直接导致湿

地水源涵养功能的大大降低。泥炭的滥采乱挖,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利, 对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构成重大威胁。

(3)生物灾害频发

生物灾害是若尔盖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若尔盖湿地最严重的生物灾害

是鼠害、虫害和毒杂草害,生物灾害的频繁发生导致了湿地生态系统失调和食物链断裂。湿地退化,扩大了中华鼢鼠、鼠兔等有害生物的生存空间,导致退化湿地进一步恶化。

二.湿地生态恢复解决方法

若尔盖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的应对策略主要分为湿地恢复和沙化治理两部分。目前主要针对影响湿地退化较为剧烈的因素采取以下方法:

●完善法律法规,加强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农牧民环境保护意识;

●建立湿地生态保护区,对珍惜动植物和湿地生态系统实施保护;

●努力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生态旅游等环境友好的新兴产业,限制畜牧业

发展过快;

●对以往开挖的排水沟进行堵塞,堵沟在于保持湿地水的涵养量;

●利用化学、生物方法对草原鼠虫害进行防治,稳定湿地和草原的大环境;

●对草场实施轮牧管理;

●采取多种方法治沙,如设置沙障、种植柳树等。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湿地资源考点分析

2020届高三地理复习讲解:湿地资源考点分析 一、考点分析 考向一湿地的形成条件 1.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上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答案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解析从水分的盈亏状况分析湿地形成的原因。该地四周高、中间低,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河流众多。补给类型有高山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水源丰富。该地地势高,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低于0℃,地下有冻土分布,不利于地表水下渗,使地表常年处于过湿状态;气温较低,蒸发微弱,易形成湿地。 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河流的侵蚀、沉积及沼泽的吸收(附)影响河流泥沙和营养物质含量。水体中营养物质含量影响浮游生物量,与水温共同制约鱼类资源数量。下图所示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势低平,冻土发育,河流众多,沼泽广布。

分析西西伯利亚平原沼泽广布的原因。 答案地势低平,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量小;下部土层冻结(永冻层),阻滞水分下渗;(凌汛等导致)河水泛滥。 解析沼泽的形成主要是因为来水多,损耗少。来水多主要是因为该地地表径流较多且易发生春汛和凌汛,河水易泛滥。损耗少主要包括:①地势低洼,排水不畅;②纬度或地势高,气温低、蒸发弱;③有冻土层,不易下渗。 考向二湿地破坏的原因及影响 地处干旱区的宁夏银川市,其周边地区曾广布湖泊,明清时有“七十二连湖”的说法。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1999年开始,银川实施恢复湿地的计划。下图示意银川周围目前的湖泊分布。据此完成3~4题。 3.20世纪80年代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的主要原因是() A.泥沙淤积B.气候变暖 C.排水造田D.黄河来水量减少 4.疏浚、恢复湖泊湿地,对银川环境的直接影响是() ①增强城市排污能力②增加城市空气湿度③美化城市环境④增大城市气温年较差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 答案 3.C 4.B 解析第3题,20世纪80年代与明清时代相比气候变化不足以导致银川周边湖泊所剩无几。银川平原是我国重要的灌溉农业区,湖泊变少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排水造田。第4题,湿地具有多种生态功能,被称为“地球之肾”。湿地是水源地,是蓄水池,能够提供水源;湿地能够降解污染;湿地是很多珍稀动物的栖息地,能够保护生物的多样性。湿地对城市的直接影响是增加空气的湿度和美化环境。湿地增大,可以降解污染,但湖泊湿地主要功能不是对城市污染进行净化,城市排污能力的增加主要依靠对城市污水的净化处理。

川西北草地沙化成因及治理对策

若尔盖高原沙漠化成因及其治理对策 3土地沙化成因分析 3.1自然因素 3.1.1地理位置与地形地貌 研究区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端,地势西南高东北低,直接或间接地受到大西北生态恶化的影响与控制。特别是自大西北的8级大风增多,成为该区沙化快速延伸的外部条件之一。地貌以宽谷缓丘为基本特征,低山、丘陵相对高度50~100m。山坡多呈凹形,并与平底谷相连,因而坡面稳定,基本无冲沟发育。 流水是该区主要的地貌外营力,但区内黄河水系比降小,水流缓慢,侵蚀弱,多曲流及牛轭湖。平坦高原上有大面积的高原沼泽和湖泊形成的高原湿地。 若尔盖县土地沙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黄河首曲、黑河中下游、白河下游及其故旧河床和阿西牧场等地的亚高山草甸草地上(表3),成带状分布,土壤为砂质土和砂壤土。 3.1.2岩性及成土母质 研究区地处青藏高原东北边缘,高原面上裸露的岩石多为新生代喜马拉雅运动强烈隆起的三叠系(T2,T3)板岩、千枚岩、片岩、砂岩、粉砂岩、泥岩、泥灰岩,第三系砾岩和第四系河湖相以及早期冰川运动的松散沉积物。 三叠系(T2,T3)岩层易崩解和风化,岩体极为破碎,整体稳定性差。坡积物、残积物以砂土和粉砂土为主,土层自然粘结力极差,在外力作用下很容易疏松解体。在平坝沼泽区,主要是第四系沼泽有机质松散堆积物,河流冲积物、小溪洪积物、湖泊沉积物和风积物(沙)。丘原草甸区则主要是三叠系板

岩、砂岩、粉砂岩的堆积、残积物。地表植被层一旦遭到破坏,沙层随即露出,便随水流和风向扩散。这些砂层是草地沙化扩大的物质基础,再加上恶劣的气候条件,草地一旦沙化,恢复极其困难。 3.1.3新构造运动与地下水变化 若尔盖高原位于青藏高原巴颜喀拉三叠纪沉积盆地的东端,大地构造处于松潘———甘孜构造系巴颜喀拉冒地槽褶皱带的中间地块内。若尔盖高原的构造形态奠基于海西期,是在印支弧形褶皱带的基础上经燕山运动和喜马拉雅运动改造而崛起的新生代断陷盆地。三叠纪以后的印支运动和其后的喜马拉雅运动形成现今的高原地貌,第四纪又覆盖了一层厚厚的松散堆积物。 形成于第三纪末和第四纪初的若尔盖准平原相对沉降,成为浅凹状盆地。晚更新世以来盆地内部处于缓慢抬升,局部侵蚀基准面相对降低,造成晚更新世末黄河溯源侵蚀袭夺若尔盖古湖以及长江水系强烈袭夺黄河水系的现状。另一方面,盆地内部黄河干流及其支流白河、黑河大部分河段河流下切作用十分明显。很多阶地被新发育的河谷切割,沼泽地被暂时性流水切割出冲沟,不仅切透泥炭层,而且切入至泥炭层下伏矿质土层中。 地下水类型主要为第四系松散堆积层孔隙水,其上一般无隔水层,单井涌水量10~50 L/s。据实测,多数沼泽潜水位下降至地表1 m以下,退化沼泽、消亡沼泽潜水位下降幅度更大,一般达到2 m以下。地下水位以20世纪70年代人畜饮水打井20m即可水,到1998年打井出水深度为42m。沼泽大面积干枯,其面积已由6.89×104hm2缩小到3.40×104hm2。旱生植物在沙化草地随处可见,湖泊萎缩现象也十分明显。湖水深度普遍较60年代以前变浅。另外,盆地内已多年冻土退化,冻土层上水位持续下降,也是导致盆地高寒草甸失水向沙化过渡的因素之一。 3.1.4气候变化 研究区属于大陆性高原寒温带湿润、半湿润季风气候。若尔盖高原冬季受到西风南支流控制和北方寒流的侵袭,尤其是北半球西风带影响更为强烈,加之夏秋季风受印度洋、太平洋季风影响和冷低压的终年侵扰而呈现长冬无夏,春秋短,冬干(11—4月)、夏湿(5—10月),雨热同季,寒冷偏湿的气候特征(表4)。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研究综述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研究综述 摘要:由于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和人类活动的干扰,湿地生态系统发生严重退化,湿地面积减少,质量和功能持续下降。目前湿地退化研究多采用空间分布代替时间序列的方法,将湿地退化阶段依次分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已开垦。面对湿地退化,应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强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过程中碳氮耦合,湿地退化的动力学机制以及湿地恢复理论和技术的研究。 关键词:湿地生态系统;退化;驱动力;对策;三江平原 湿地是地球上具有多功能的独特生态系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在1971 年《拉姆萨尔公约》中,关于湿地的定义为:“湿地是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之沼泽地、湿原、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水体者,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 米的水域”,即湿地不仅限于沼泽、泥炭地、盐沼、红树林,还包括湖泊、河流和水深6 米以内的滨海水域;也有人工湿地,包括水稻田、鱼池、虾池、盐田、盐碱地、水库和运河等。湿地生态系统是全球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森林、农田、草原和近海并列为全球五大生态系统。作为一种重要的生态系统,湿地具有巨大的生态环境功能和经济效益。据估算,沿海地区和湿地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总价值为15.5 万亿美元,占全球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总价值的46%。湿地在调节气候、涵养水源、抵御洪水、促淤造陆、降解污染物和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有着其它生态系统无法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此外,湿地作为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的碳库之一,在陆地以及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 近年来由于全球环境变化的影响以及人类对湿地开发利用强度的加大,导致湿地生态系统发生严重的退化,湿地面积和资源日益减少,质量和功能持续下降。 1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表征及驱动力 湿地退化,使得其生态系统的结构性、整体性和自然性受到破坏,进而导致抗干扰能力下降,不稳定性和脆弱性增大,生产力和生物多样性降低。从动态角度而言,湿地退化是生态系统的一种逆向演替过程,是系统在物质、能量的匹配上存在着某一环节的不协调,或者由于某种不利的量变过程已达到使系统 发生蜕变的临界点。在此情形下,原有的生态系统会逐渐演变为另一种与之相适

生态学——若尔盖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案

若尔盖湿地退化因素分析及解决方案 若尔盖高原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分布最集中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是长江、黄河上游的重要水源涵养区,对维护长江、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在研究全球气候变化、稳定区域温室气体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科学意义,在阻止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向东南方向发展方面具有重要的生态意义。同时也是是全球生物多样性最关键的地区之一,在研究全球生态系统变化和保护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 但是在过去的几十年间,在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加之若尔盖湿地海拔高,气温低,生物的生存、繁殖和活动能力低,若尔盖湿地生态环境不断恶化,湿地生态系统功能退化严重,沙化日益加剧。通过观看短片和广泛查找资料,本文主要总结了导致诺尔盖湿地退化的因素以及提出了一些对于该问题的解决方案。 一.湿地退化因素分析 (1)气候变化 ●降水量减少:年降水量的变化尤其显著, 呈现逐年减少的趋势,降雨量的减 少使得整体呈现干旱化的趋势。 ●气温增高:年均气温在波动中呈现增长的趋势, 使土壤水分损失增加, 导致 区域干旱化, 进而加速湿地、草地退化的过程。 (2)人类活动 ●开沟排水:为了满足牧业对草场资源的需求, 扩大牧场, 当地把沼泽地作为 备用草场资源进行开发,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开沟排水疏干沼泽的工作。排水三年后的沼泽, 土壤理化性质有相应改变, 地表植物演替加速, 由沼泽向草甸演变, 牧草产量增加。然而, 湿地开沟排水是人为干预自然沼泽的重大行动, 造成了大量水土流失,是在短期内导致沼泽迅速退化最严重的干扰活动; ●过度放牧:过度放牧导致草原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生态恢复,造成了土壤板 结、草场荒漠化、牧草产量和质量不断下降等一系列严重后果, 导致牧区放牧的恶性循环,不断蚕食破坏湿地和草原,同时也成为制约当地牧业进一步发展的障碍; ●基础设施建设:建设公路房屋等基础设施,导致湿地的水文状况和土壤结构 受到了直接的破坏。于此同时,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对湿地中的动物造成了巨大影响,使得生态环境日益脆弱; ●过度开垦:为解决牧区人口的增长导致的粮食问题,出现了大量的开垦荒地 现象。由于水资源不充足或者土壤肥力下降导致开垦的荒地弃置最终造成土壤沙化; ●泥炭开发:泥炭层是湿地涵养水源的重要物质, 泥炭层的丧失将直接导致湿 地水源涵养功能的大大降低。泥炭的滥采乱挖,对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不利, 对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构成重大威胁。 (3)生物灾害频发 生物灾害是若尔盖湿地退化的主要因素之一。若尔盖湿地最严重的生物灾害

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分析

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分析 [摘要]随着气候的不断变化,若尔盖湿地沼泽、湖泊面积不断减少、草地沙漠化严重,使得若尔盖湿地面积和生物多样性不断减少,对该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环境保护都带来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将结合若尔盖地区近几年的气候变化,分析气候对若尔盖湿地退化造成的影响,并找出解决湿地退化的措施。对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研究具有一定指导意义和借鉴价值。 [关键词]若尔盖高原湿地湿地退化 若尔盖高原是位于我国青藏高原的东缘,海拔在3400-4000m之间,平均海拔3500m,因地质为若尔盖地块而闻名,地貌类型主要以丘陵、山地、河谷及低山为主。若尔盖高原属大陆性高原气候,年平均降水量在700mm左右,这些特点都为若尔盖地区形成湿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1]。 1若尔盖湿地现状的透视 湿地是指水生与陆生生态系统的中间过渡地带,在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及涵养水源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对维持生物多样性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湿地也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海洋、森林组成了地球三大生态系统[2]。 我国湿地面积占全球湿地面积的十分之一左右,其中,若尔盖湿地是我国也是世界上面积最大、最原始的高原泥炭沼泽湿地。由于若尔盖湿地位于黄河、长江的上游源区,若尔盖湿地每年可以为黄河提供约30%左右的水量,因此,若尔盖湿地对黄河及长江的生态和环境都有重要的影响。 但是,随着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作用,若尔盖湿地正面临着沙化、湿地萎缩及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截止到2000年,若尔盖湿地17个大型湖泊中已有6个干涸,湖泊总面积萎缩近850hm2,濒危物种已超过50种,还有很多物种数量在不断减少。因此,分析影响若尔盖湿地退化的原因,对该地区实现生态恢复及环境保护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气候变化对若尔盖湿地的影响尤为重要。 2若尔盖气候变化对湿地退化的影响推断 若尔盖湿地发生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共同作用引起的。其中,人为原因是加速若尔盖湿地退化的因素,人为的扩大牧场面积,使得牲畜对草地过度践踏,造成草层低矮,土壤板结。此外,过度放牧也使得鼠害横行,大量窃食牧草、打洞,这些都极易造成植被破坏和水土流失,时间长了,就容易形成沙源,从而加剧湿地和草场的退化。 若尔盖地质构造运动和气候变化是湿地退化的主要原因,这主要是因为若尔盖湿地在喜马拉雅山的作用下,中间地块正出现隆起的趋势,使得地下水量减少;气候对若尔盖湿地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温度、降水及蒸发量对湖泊、沼泽的影响和

旅游开发对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和物理性状的影响

旅游开发对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土壤养分和物理性状的影响王进琼;邓茂林 【摘要】对高原湿地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同旅游开发强度下土壤养分和物理性状进行研究的结果表明:(1)不同旅游开发强度(强度等级)对若尔盖高原湿地花湖景区土壤养分含量(有机质、氮、磷、钾)有着较大差异.(2)不同旅游开发强度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放牧干扰强度的增加,样地土壤容重逐渐增大、孔隙度逐渐减小.干扰导致土壤持水量和含水量下降,重度和中度干扰下土壤持水量和含水量与无放牧干扰时相比均有显著下降(P<0.05).放牧压实造成土壤表层孔隙度下降,致使土壤初渗速率、稳渗速率下降,其中稳渗速率下降最为明显,轻度、中度和重度放牧干扰下土壤稳渗速率比未受放牧干扰时分别下降了49.81%,81.89%和92.34%.(3)旅游活动、过牧超载等人为干扰活动是引起生态退化的主要原因.气候寒冷造成土壤利用性能受限,植被生长缓慢且破坏后难于恢复,湿地中伴随着水的大量流失和进而引发的湿地功能的的丧失对若尔盖及附近地区乃至全球生态环境的形成与演变产生重大影响.应对若尔盖湿地自然生态环境进行保护.严禁挖沟排水和过度无序旅游,乃是保护土壤,稳定若尔盖湿地高原生态环境的重要措施.只有这样,保护土壤生态系统才有依托,才有物质基础. 【期刊名称】《四川林业科技》 【年(卷),期】2011(032)002 【总页数】5页(P84-88) 【关键词】若尔盖高原湿地;土壤特性;人为活动;土壤利用;土壤退化 【作者】王进琼;邓茂林

【作者单位】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云南昆明650224;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24;西南林业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云南昆明650224;国家高原湿地研究中心,云南昆明650224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S714 发展旅游业造成的自然保护区生态破坏、环境污染以及社会文化影响也引起了人们的密切关注,生态旅游景区承载力研究由此产生。生态旅游承载力研究内容从宏观层面上可以划分为:与社会文化及精神环境相对应的接待地居民社会心理承载力,与生态旅游景区自然环境相对应的自然生态环境承载力与景区旅游基础设施和管理相对应的环境管理承载力这3个部分[l]。 国外学者对环境承载力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者对景区内自然因子的影响,涉及岩石、土壤、植被、大气、水体、野生动物等方面,其目的在于探寻旅游者与这些自然生态因子之间的关系,例如:威廉·哈米特(William E.Hammitt)和大卫·科尔(David N.Cole)等人对旅游者践踏对土壤植被的影响进行研究;斯佩特(Speight)研究了美国国家公园旅游者野营活动对野生动物的冬眠、迁徙和繁殖的影响[2]。中国学者对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起步较晚,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类。第一,以景区旅游者为研究对象,确定旅游者的空间满意度,例如:龙良碧对万盛[3]、骆培聪对武夷山[4]、胡忠行对天台山[5]的旅游者满意度做出了研究,通过对旅游者的调查,确定单位面积内旅游者数量对游览感受的影响,以此间接反映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通常以旅游者密度、旅游者空间满意度为主要指标;第二,与国外生态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接轨,以生态旅游景区植被、土壤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旅游活动对植被、土壤的影响,例如:邓金阳[6]对湖南张家界旅游对环境的

若尔盖湿地研究进展

若尔盖湿地研究进展 汪学华;田昆 【摘要】Zoige wetland plays a vital role in regional,national and even global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be-cause of its important geographic location.However,there are severe problems in sand area increasing,landscape fragmentation worsening and wetland services decrease.In response to these issues,correlational research and pub-lications about Zoige wetland from 2000 to 2014 had been viewed.The result showed that since 2000,the research on Zoige has been deepened,with a diversity in research methods and the use of modern technologies,which main-ly focuses on the status quo of Zoige,the cause of degradation and its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biodiversity, wetland service value,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use of wetland resources and historical biology research.With the analysis,the weakness in the study as the restoration and reconstruction,eco-compensation,cultural heritage especially minorities,and wetland ecological service value should be further studied afterward.%针对若尔盖湿地重要的地理位置及生态服务价值,以及出现沙化面积增加、景观破碎化严重和生态服务功能下降等问题,查阅和分析了2000—2014年若尔盖湿地相关研究及出版文献。结果表明:自2000年以来,若尔盖湿地的研究逐步深入、方法多样化和现代化,主要聚焦于若尔盖湿地的气候变化、现状、退化原因、恢复重建措施、生物多样性变化、生态服务价值、湿地资源可持续发展利用、历史生态学等方面的研究。但在湿地恢复和重建、生态补偿理论

湿地生态学讲义

湿地与森林和海洋一同并称为地球上三大最重要的生态系统。 湿地是陆地和水体间的生态过渡带。 湿地被称为“生物超市”、“地球之肾”、“二氧化碳接收器”、“气候稳定器”。 湿地生态学是研究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科学。 1.湿地生态学产生的必然性: (1)湿地具有目前生态范例和领域如湖沼学、河口生态学所无法充分涵盖的特征特性。 (2)湿地研究已经开始致力于貌似迥然不同类型的湿地共同特征的探索和验证。 (3)湿地调查方法涉及多领域多学科,不能按常规方法进行或结合到大学现有学科分类中去。 (4)制定湿地调控和管理的政策需要湿地生态科学的强有力支持。 2.湿地生态学的主要研究方向: 湿地资源学湿地生物生态学湿地水文学湿地土壤学 湿地保护与管理 2、美国渔业和野生生物署定义 3、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定义 * 最早的全球环境公约,唯一的关于某一种生态系统的全球性的公约。涵盖范围广—— 从珊瑚礁到山地。该公约是1971年2月2日于伊朗的拉姆萨尔由18个国家共同签署的。 * 此后,每年2月2日被称为世界湿地日。 “湿地系指,不问其为天然或人工、长久或暂时性的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地带、带有或 静止或流动,或为淡水、半咸水者,包括低潮时不超过6米水深的海域”。从这一定义来看, 湿地范围很广,湖泊、河流、6米以内的浅海水域乃至水库、水稻田,都称为湿地,后者称 湿地是陆地和水体间过渡的土地(自然综合体),其水位通常与地表持平或近于地表,抑或 被浅水淹没。湿地应至少具有下述中属性之一: 1)常年或周期性的有水生植物生长; 2)土壤以无排水的水成土为主; 湿地是指水饱和程度足以发生湿生化或水生化过程的土地,其特征为土壤排水不畅,生长水 生植被,生活着适应于湿润环境的多种生物。 1. 湿地面积 估计全球湿地面积为7-9百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4 %-6 %。Maltby 和 Turner(1983)根据俄罗斯地理学家的著作,估计全球湿地面积约860万平方公里,约占 全球陆地面积的6.4%。 区域 Maltby&Turner Matthews& Fung Aselmann & Crutzen Gorham (1983) (1987) (1989) (1991)

若尔盖高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

若尔盖高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格局变化及驱动力 若尔盖高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类型独特的高寒泥炭沼泽湿地,为我国泥炭沼泽的集中分布区。地处青藏高原东缘的黄河上游,通过湿地汇集降雨和地表径流、冰川融雪,以及调控洪水等过程,对下游水量均衡起到重要作用。 独特的气候环境与地理区位,孕育了世界高山带珍稀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另一方面,若尔盖保护区地处少数民族地区,又是藏民游牧区和著名旅游区,是当地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也是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湿地资源保护、利用矛盾极为突出的地区。若尔盖保护区湿地景观变化不仅改变了其景观的空间结构,而且影响了湿地景观的原有生态服务功能,尤其对生物多样性的栖息生境产生重要影响。 该区域已有的研究表明,保护区水环境逐年减少,湿地质心迁移,适宜多种珍稀动、植物生存繁衍的湿地环境不断丧失,生物多样性受到严重威胁并危及到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从而成为国内外广泛关注的焦点。但长期以来国内外对这一湿地的研究并不深入。 论文选取若尔盖高原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以景观生态学基本原理为指导,结合3S技术,客观分析若尔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湿地18年(1990~2007)来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探讨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主要或关键驱动力,为控制保护区人类经济活动且合理地持续利用湿地资源,为保护区有效保护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指导保护区管理政策制定来应对全球气候环境变化,保护受损高原湿地的珍稀动植物资源,恢复其受损生境,维护黄河流域的生态安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本研究基于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手段对若尔盖高原湿地进行景观格局变化研究。

选择了该区域1990年、2000年、2007年时相较为接近的三幅影像为基本数据源进行景观解译,结合相关历史资料、调查数据和采样实验,利用景观分析软件Fragstats3.3计算景观格局指数,统计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8年来,湿地景观组分演变以沼泽化草甸为主要优势类型,面积从45.36%增加至48.05%,成为景观基底。 景观尺度下,多样性指数、景观破碎程度增加,斑块数目2000年到2007年净增27,景观边缘密度2007年增加0.626m/ hm2,Shannon多样性指数由2000年的1.2769至2007年增加到1.2797。斑块水平中,草甸与沼泽化草甸斑块破碎程度、空间异质程度最高,湖泊最低。 在排水、人为放牧干扰的长期频繁影响下,沼泽化草甸、草甸破碎程度、空间异质程度升高。景观时空不断演化,有水的生境面积减少,而沼泽化草甸、干草甸(草场)面积持续增加,1990~2000年,沼泽化草甸、草甸面积分别增加了1978.60 hm2和2559.09 hm2,2000 ~2007年,湖沼水面积仍在萎缩,草场放牧面积保持增长,沙地短期增加1945.90 hm2,反映了若尔盖湿地景观由原生湿地景观逐渐往陆生草场的变化过程。 论文研究分析获得了若尔盖湿地景观格局变化的关键驱动因子,其在气候变暖自然条件下,保护区社区人口增涨,生存需求胁迫下对湿地排干、超载或高强度放牧引起或加速了沼泽和沼泽化草甸退化,导致草甸沙化;恢复中的沙化草地遭受再次放牧践踏,沙化趋势加剧,鼠害泛滥;另外,经济开发活动如道路建设、城镇化和采矿活动,以及对资源高强度依赖和经济快速发展的冲击,引发的无序旅游及滥挖乱采药材等干扰,驱动着湿地退化。14年来若尔盖在保护区管理局多年的积极管理下,景观尺度总体上破碎程度呈下降趋势,景观聚集度递增,河流小幅增

湿地退化原因分析及修复方法概述

湿地退化原因分析及修复方法概述 摘要:湿地是地球三大生态系统之一,其中包含有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 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我国湿地总面积在全世界位列第四,是湿地类型资 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但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不断提升, 湿地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各种资源被不合理利用与改造,退化现象日趋严重,这就要求我们对这一问题引起高度重视,深入分析湿地退化原因,并根据实际情 况采取最为科学合理的修复方法。鉴于此,本文首先简要分析湿地退化的特征表现,然后论述湿地退化的原因,最后提出具体的修复方法,旨在能增加湿地面积,为人类提供更加舒适健康的生存环境。 关键词:湿地退化;原因;修复方法 1湿地退化的特征 1.1 湿地面积缩减 面积大小是判断湿地退化程度的重要指标,只有保证湿地面积足够稳定才能 促使湿地环境的良性发展,同时确保其具备足够强大的外界干扰抵御能力。但由 于人类的盲目开发利用,导致我国湿地面积持续缩减,甚至部分湿地已经完全消失。 1.2 生态结构被破坏 湿地生态系统属于陆地与水域系统的一个过渡性区域,因此湿地当中往往生 存着丰富多样的陆生生物和水生生物。前些年由于人们环保意识薄弱,对湿地生 物进行过度捕捞,导致湿地生物链断裂,湿地生物种类骤减,整个生态结构造成 了严重的破坏,退化现象较为严重。 1.3 生态功能减弱

湿地环境具有净化过滤污染物、调节物质循环、区域气候和河川径流、维护 生物多样性等多项功能,稳定的湿地生态系统不仅能够实现对内部的合理调节, 同时对外界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随着湿地系统的不断退化,该项调节功能也 会随之减弱甚至完全丧失[1]。 2湿地退化的原因分析 (1)大力发展农业、盲目开垦湿地资源。(2)地下水资源开采量持续增加,致使地下水位下降,部分湿地水资源补给地下水。(3)连年干旱、持续高温, 地表水面积锐减,很多泡沼水量明显缩减甚至出现枯水状态[2],湿地水严重矿化,矿物质的聚集使湿地逐渐盐碱化,泡沼与河流水质恶化。(4)大力兴建水 利工程,人为切断了下游泡沼湿地汛期洪水补给,严重破坏了湿地水文过程,导 致湿地盐碱化甚至干涸。(5)现代化工业迅猛发展,工业废水污染加重,过量 的重金属使大量的湿地水生生物中毒死亡,各种农业化肥的大量使用与生活污水 的排放,使水体逐渐富营养化。(6)过度开采湿地资源,掠夺性的开发严重破 坏了湿地生态环境,导致资源枯竭。 3湿地修复方法 3.1 湿地生境修复技术 湿地生境修复技术即基于生态学理论,通过一定的生态工程措施对已经受损 的湿地环境进行恢复与重建,完善湿地生态系统结构,促使其功能的全面恢复, 提高湿地生境稳定性。 (1)湿地基底恢复技术。基底是湿地各类生物赖以生存的基础,基底受损 不利于湿地植被的生长,同时还会对生态系统的正常演替造成一定的不良影响, 可见基底在维持湿地生态系统平衡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通常情况下湿地 基底受损是受地域条件的影响,具体修复过程可以采取湿地基底生境改造技术、 控制上游水土流失及湿地底泥清淤技术等举措。 ①湿地基底生境改造技术。该项技术主要以恢复湿地生物为改造目标,通过 人为营造适宜湿地生物生长的环境条件,增加湿地植被覆盖率,提升湿地生境稳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湖滨湿地退化现状及驱动因素分析

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湖滨湿地退化现状及驱动因素分析 作者:唐明艳 来源:《南方农业·上旬》2021年第09期 摘要纳帕海是国际重要湿地,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干扰下,沼泽面积缩小,湿地类型改变,沼泽逆向生态演替,纳帕海湿地出现了严重退化现象。对纳帕海湿地退化现状及驱动因素进行总结,并提出相关恢复对策(科学管理大型家畜,有序文明开展旅游,提高思想意识,采取退耕还湿、社区共管措施等),旨在推动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保护、退化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 关键词人为干扰;湿地退化;纳帕海湿地;滇西北高原 中图分类号:X171 文献标志码:A DOI:10.19415/https://www.360docs.net/doc/e319065500.html,ki.1673-890x.2021.25.028 纳帕海地处滇西北横断山脉中段香格里拉县境内,面积2 400 hm2,海拔3 260 m,为中国低纬度高海拔湿地的独特类型[1],纳帕海湿地于2005年被批准纳入到国际重要湿地名录。纳帕海保护区周边有龙潭河、纳赤河等10余条河流注入湖内,纳帕海东、西、北三面被高山环抱,南部和大中甸盆地相连。湿地保护区内的河流、湖泊、沼泽等一起构成了复杂多样的生境类型,孕育了丰富的动植物资源,形成了独特的天然景观。纳帕海也是湿地候鸟迁徙中的重要“驿站”和越冬地。 近年来,在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干扰下,纳帕海湿地出现了严重退化现象。为此,本文系统总结了纳帕海湿地退化现状的最新研究进展以及纳帕海湿地退化的自然和人为因素,旨在推动滇西北高原纳帕海湿地保护、退化湿地生态恢复与重建以及退化湿地管理工作的深入,以期维护区域及全球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1 纳帕海湿地退化现状 1.1 植被退化 由于纳帕海地区人口的增加以及传统生活方式对木材的需求,纳帕海汇水坡面森林植被的大量砍伐以及开山采石等人为活动,加速了纳帕海湿地的陆地化进程[2],纳帕海湿地植物由水生、沼生向中生、旱生退化演替,影响了植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特征[3]。因此,纳帕海湿地周边环境因人为活动不断发生改变,植被的砍伐使得湿地附近区域地水土流失加剧,泥沙等冲进湿地,导致沉积物增厚,进而影响湿地内植被生长。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目标特点修复理论基础及技术和方 案确定 湿地生态恢复是指因人类活动而受到破坏或退化的湿地生态系统,通 过一系列的修复措施和技术手段,恢复湿地的自然功能和生态完整性。湿 地生态恢复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和目标,具有一些特点,并且基于相关的 修复理论和技术,通过确定恰当的修复方案来进行实施。 湿地生态恢复的原则主要包括生态优先原则、可行性原则、适当性原 则和可持续性原则。生态优先原则是指在湿地恢复过程中,以保护和恢复 湿地的自然生态功能为首要目标,尽量减少人为干预和破坏。可行性原则 是指恢复方案必须基于科学、技术和经济可行性的考虑,确保恢复工作能 够顺利进行并达到预期的效果。适当性原则是指湿地恢复方案和措施必须 与该湿地的自然特征、地理条件和人为影响相适应,确保恢复效果能够持久。可持续性原则是指湿地恢复必须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兼顾各方面的利益和长期效益。 湿地生态恢复的目标主要包括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改善水资源管理和保障生态安全。保护湿地生物多样性是指通过恢复 湿地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过程,维护湿地中的濒危物种和生境,保护湿地生 物多样性。恢复湿地生态功能是指通过修复湿地的水文、水质、土壤和植 被等要素,使湿地恢复原有的水调节、净化和生物生境功能。改善水资源 管理是指通过修复湿地,改善水资源的储备、蓄积和净化能力,提高水资 源利用效率。保障生态安全是指通过湿地恢复,保障区域生态系统的安全 稳定,减少自然灾害风险和生态环境问题。 湿地生态恢复具有以下特点:多样性、综合性、系统性和动态性。多 样性指不同类型的湿地生态恢复需要采用不同的技术和方法,因为湿地的

若尔盖湿地景观与生态功能变化主导因子分析

若尔盖湿地景观与生态功能变化主导因子分析 王晶;李国庆;丁鹏凯;吕婷;安文杰 【期刊名称】《人民黄河》 【年(卷),期】2016(038)005 【摘要】采用景观生态学、生态系统服务评价、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若尔盖 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景观格局变化趋势及其生态功能退化程度;基于社会经济统计资料与相应年份气象资料,对影响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的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进行定性、定量分析,最终提取影响湿地景观格局与生态功能变化的主导因子。研究结果表明:1989—2012年,研究区内湿地整体面积及生态功能呈持续衰退 趋势,湿地面积共减少了5231.40 hm2;湿地景观形状趋于复杂化,几何质心 向北、向东波动偏移,斑块类型呈多样化分布,景观破碎度先增大后减小,且呈波动态势发展;湿地景观破碎化及面积的缩小导致了其生态功能的衰退,其中固碳量累计减少约5.65万t,蓄水量减少了约4149.33万m3;研究区湿地景观格局和生态功能变化是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综合作用的结果,但人类活动占据主导作用。【总页数】6页(P77-81,87) 【作者】王晶;李国庆;丁鹏凯;吕婷;安文杰 【作者单位】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山东烟台264025;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山东烟台264025;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山东烟台264025;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山东烟台264025;鲁东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山东烟台26402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X171.1 【相关文献】 1.基于因子分析法的南岭重点生态功能区主导产业选择——以仁化县为例 [J], 罗晓莹;唐美棋 2.辽宁省矿区生态重建主导因子分析 [J], 李树彬;李纯乾 3.基于主导生态功能价值核算的生态补偿研究——以若尔盖重要生态功能区为例[J], 燕守广;邹长新;沈渭寿;张慧 4.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错区植被生态功能变化及驱动因子分析 [J], 王丽霞;史园莉;张宏伟;毕晓玲;申文明;马万栋 5.水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变化的驱动因子分析——以三工河流域为例 [J], 刘蕾;夏军;丰华丽;占车生;尹雄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和驱动力的模型构建--以天津地区湿地为例

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和驱动力的模型构建--以天津地区湿地 为例 孟伟庆;王中良;汲奕君 【摘要】During the 21st century, economic development, urbanization and global climate change have caused the degradation of wetlands. This global problem has become a major research focus of present wetland science. Based on the discussion about the research on wetland degradation mechanism and driving forces, the relations between wetland ecosystem structure and functions were analyzed. As an important ecosystem, the researches on wetland degradation mechanism and driving factors should be conducted from ecology aspect, because the changes of wetland services were behind structures. Follow the logistic analysis, the model of wetland degradation mechanism and driving factors was constructed, which can be used to find the real disturbance factors of wetland degradation. In this paper, the wetland degradation mechanism and driving forces were discussed using the model and the measures of wetland restoration were proposed.%在评述目前关于湿地退化机制和驱动因素研究的基础上,以天津地区湿地为例,从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整体性角度,分析了湿地退化过程中各结构组分与生态功能的关系。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系统,其退化机制与驱动力分析应该首先从生态学角度出发,分析造成湿地生态系统结构改变的因素,以及对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退化的影响,确定了湿地退化的驱动力因素。按照其内在的逻辑关系,构建了湿地生态系统退化机制和驱动力模型,对影

新高考生物第十单元 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案例分析(B卷能力提升练)(考试版)

绝密★启用前|学科网试题命制中心 第十单元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相关案例分析 B卷能力提升练 一、单选题:本题共1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 目要求的。 1.罗非鱼被认为是未来动物性蛋白的主要来源之一。某水库放养了一批罗非鱼,其种群数量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点表示放养的初始数量,其数量大小对环境影响容纳量影响较大 B.a-b段接近指数增长,其增长速率保持不变 C.c-e段下降的原因可能是水库中引入了某罗非鱼的天敌 D.K3最接近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两大功能,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伴随着能量的流动 B.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内以有机物的形式循环 C.某一营养级一年内的未利用量部分就是该营养级的生物量 D.稳定的生态系统不需要外界的物质和能量输入就可以维持平衡 3.当种群长久处于人类过度捕猎或栖息地被破坏等不利条件下,种群数量会出现持久性下降,造成种群衰落甚至灭亡。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出生率低且成熟晚的生物不易出现种群衰落 B.人类捕猎比野生生物的栖息地被破坏更能引起种群的衰落 C.当种群数量过低时会因近亲繁殖而使生育力和生活力衰退 D.不管种群数量降到多低,只要采取有力措施,必然能使其恢复重建 4.在鱼池中投放了一批某种鱼苗,一段时间内该鱼的种群数量、个体重量和种群总重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如图所示。若在此期间鱼没有进行繁殖,则图中表示种群数量、个体重量、种群总重量的曲线分别是() A.甲、丙、乙B.乙、甲、丙C.丙、甲、乙D.丙、乙、甲 5.下图表示在理想状态下和自然环境中生物的种群数量增长的两种模测。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某地蝗虫的数量呈现Q曲线状态,则防治期应为K/2值时 B.在自然环境中种群的数量变动中,不会出现P增长模式 C.环境容纳量也称K值是指一定空间中种群的最大数量,种群数量不会超过K值 D.培养瓶中的酵母菌种群数量出现Q增长,达到K值后稳定时间的长短与培养液中营养物质的含量有关 6.杂草与作物竞争光照、空间、土壤养分和水分等资源,可导致作物减产及降低农产品品质。杂草防除不及时或防除方法不当会使农田的杂草演替加快。下列相关分析错误的是() A.保持农田生态系统一定程度的杂草多样性,有利于维持该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B.杂草演替属于次生演替,杂草成为弃耕农田的优势种取决于杂草的植株高度 C.干旱条件抑制农作物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叶片角质化杂草的演替速度 D.不同农作物间作可有效占用土壤空间形成作物优势群体从而抑制杂草过度生长 7.青海沙蜥是一种小型爬行动物,它们的种群数量和洞穴数量成正比,可以通过计数青海沙蜥洞穴的数量来估计其种群密度。我国科研人员利用样方法调查若尔盖草原荒漠中两块各105m2样地中青海沙蜥洞穴密度的差异,以下四种调查方案中最合理的事() A.在每块样地中各设置1个105m2的大样方,将整个样地中的青海沙蜥洞穴都清点一遍,然后比较两者的差异 B.在每块样地中各设置1个50m×50m的样方,比较2个样方中的青海沙蜥洞穴数量差异以代表两块样地中青海沙蜥洞穴数量的差异 C.在每块样地中各设置2个25m×25m的样方,分别求出每块样地中2个样方里的青海沙蜥洞穴数量的

生态环境学报几个审稿人【生态环境学报编辑部】

生态环境学报几个审稿人【生态环境学报编辑部】 於方等:生态恢复的环境效应评价研究进展375 椎动物、脊椎动物的丰富度。生物多样性评价最常用的是植物丰富度和节肢动物丰富度。例如Kindscher和Tieszen选取多种植物来评价恢复的环境效应;例如van Aarde et al.(1996)通过监测贝足纲节动物、甲虫、鸟类以及啮类动物的丰富度来评价南非海岸沙丘的恢复状况;Nichols (20XX年)通过监测蚂蚁、爬行动物、鸟类,哺乳动物丰富度来评价澳大利亚采矿后红柳、桉树的恢复状况。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生物多样性的评价已经开始关注动物多样性,无脊椎动物通常认为可以代表不同的功能群体,因为他们在养分循环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脊椎动物经常被选取作为以野生动物保护区恢复的生态恢复指标。尽管选取哪一种群体作为评价生态恢复最好的指标至今没有统一结论,但是选取多种有机群体以及不同营养级上的合适群体对于评价生态恢复效应是至关重要的。 1.1.2 植被结构指标 植被群落结构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植被覆盖、植被密度、植被高度、枯枝落叶结构(枯枝落叶层的数量、覆盖以及生物量)[9-10]。例如,Parrota和Knowles (1999)用灌木层盖度、植被密度、灌层高度、枯枝落叶层深度来评价开矿后热带雨林恢复状况。选取植被群落结构作为评价指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植被群落结构的恢复是动物群落和生态过程恢复的先决条件[12-13]。例如植被群落结构与鸟类的恢复相关性很强。另外一个重要原因是植物群落结构作为评价指标,其数值很容易测量,而且所需时间较短,几乎不存在季节差异。但是评价鸟类群落的恢复则需要考虑鸟类群落的季节差异[15-16]。同样对于生产力和分解作用的监测由于季节的变异至少需要一年的时间。 1.1.3 生态过程指标土壤性质的变化、养分循环和生物学的相互作用等生态过程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