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差数列求和公式word版本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word版本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word版本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d n n na n a a S n n 2

)1(2)(11-+=+=,是数列部分最重要公式之一,学习公式并灵活运用公式可分如下四个层次:

1.直接套用公式 从公式d n n na n a a n a a S m n m n n 2

)1(2)(2)(111-+=+=+=+-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式中出现了五个量,包括,,,,,1n n S n a d a 这些量中已知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从基本量的观点认识公式、理解公式、掌握公式这是最低层次要求. 例1 设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如果它的前n 项和2n S n -=,那么( ).

(A)2,12-=-=d n a n (B)2,12=-=d n a n

(C)2,12-=+=-d n a n (D)2,12=+-=d n a n 解法1 由于2n S n -=且1--=n n n S S a 知,,12)1(22+-=-+-=n n n a n ],1)1(2[121+---+-=-=-n n a a d n n ,2-=d 选(C).

解法2 ,2

)1(21n d n n na S n -=-+=Θ对照系数易知,2-=d 此时由21)1(n n n na -=--知,11-=a 故,12+-=n a n 选(C).

例2 设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已知331S 与44

1S 的等比中项为551S ,331S 与44

1S 的等差中项为1,求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n a . 解 设{}n a 的通项为,)1(1d n a a n -+=前n 项和为.2

)1(1d n n na S n -+= 由题意知?????=+=? 2413

1)51(4131432543S S S S S , 即?????=?++?+?+=?+??+ 2)2344(41)2233(3

1)2455(251)2344(41)2233(31112111d a d a d a d a d a

化简可得,2252053121?????=+=+d a d d a 解得???==101a d 或?????=-=45121a d

由此可知1=n a 或.5

12532)512)(1(4n n a n -=--+= 经检验均适合题意,故所求等差数列的通项为1=n a 或.5

12532n a n -=

2.逆向活用公式 在公式的学习中,不仅要从正向认识公式,而且要善于从反向分析弄清公式的本来面目.重视逆向地认识公式,逆向运用公式,无疑将大大地提高公式的解题功效,体现了思维的灵活性.

例3 设,N n ∈求证:

.2)3()1(32212)1(+<+++?+?<+n n n n n n Λ 证明 ,3212

)1(n n n ++++=+ΛΘ 又,211?<,322?<,)1(,+

.)1(32212

)1(+++?+?<+∴n n n n Λ 又),1(4322

)3(+++++=+n n n ΛΘ 且,221

.2

)3()1(3221+<+++?+?∴n n n n Λ 例4 数列{}n a 对于任意自然数n 均满足2)(1n a a S n n +=

,求证: {}n a 是等差数列.

证明 欲证n n a a -+1为常数, 由2)(1n a a S n n +=及2

)1)((111++=++n a a S n n 可得 11)1(+-+=n n a n a na 推出,)1(211+++=+n n na a a n

作差可得,221+++=n n n na na na 因此.112n n n n a a a a -=-+++

由递推性可知: d d a a a a a a n n n n (12112=-==-=-+++Λ为常数),所以命题得证.

这是九四年文科全国高考试题,高考中得分率极低,我们不得不承认此为公式教学与学习中的一个失误,倘若能重视逆向地认识公式,理解公式,应用公式,还“和”为“项”,结局还能如此惨重吗?

3.横向联系,巧用公式

在公式的学习过程中,还要从运动、变化的观点来认识公式,从函数及数列结合的角度分析透彻理解公式,公式d n n na S n 2

)1(1-+=表明是关于n 的二次函数,且常数项为0,同时也可以看出点列),(n S n 均在同一条抛物线上,且此抛物线过原点,体现了思维的广阔性,请再看例2.

解 设bn an S n +=2,则可得

?????=++++?=?+???+? 2)416(41)39(3

1)]55(51[)44(41)33(312222b a b a b a b a b a 解得???==10b a 或??

???=-=52656b a ,所以n S n =或,526562n n S n +-= 从而1=n a 或.5

12532n a n -=

例5 设等差数列{}n a 的前项和为n S ,已知,0,0,1213123<>=S S a 指出12321,,,,S S S S Λ中哪一个值最大,并说明理由.

解 由于d n n na S n 2)1(1-+

=表明点列),(n S n 都在过原点的抛物线上,再由,0,01312<>S S

易知此等差数列公差d<0,且,01>a 图象如图所

示,

易知其对称轴为)5.6,6(,00∈=x x x ,

O

于是0,076<>a a ,故6S 最大.

4.恰当变形妙用公式

对公式进行适当变形,然后再运用公式是公式应用的较高层次,从而丰富了公式本身的内涵,往往给解题带来捷径,体现了思维的深刻性. 对于公式2

)(1n a a S n n +=

,变形可得 2

))((2)(2)(111m n a a m a a n a a S n m m m n m n -+++=+=++-, 对于公式d n n na S n 2)1(1-+=,变形可得,2

11d n a n S n -+= 它表明对于任意N n ∈,点列),(n S n n 都在同一直线)2

(2:1d a x d y l -+=上.

例6 等差数列{}n a 的前m 项和为30,前2m 项和为100,则它的前3m 项和为( )

(A)130 (B)170 (C)210 (D)260

解法1 2

3)(313m a a S m m +=Θ 又由于1002

30212=?++=+m a a S m m m , 140)(21=+∴+m m a a m ,=+∴)(31m a a m 140)(21=++m m a a m , 从而,2102

31403=?=

m S 选(C). 解法2 由于点),

(m S m m )2,2(2m S m m )3,3(3m S m m 在同一直线)2(21d a x d y -+=上,因此

m

m m S m S m m m S m S m m m m --=--222323223,化简可得:210)(323=-=m m m S S S ,选(C).

解法3 由于点列),

(n S n n 均在同一直线上,说明数列?

?????n S n 成等差数列,从而可得 ?????????=+=??=+ 243

)5(434253432543453S S S S S S S S ,解得?????=== 5S 43543S S 或?????????-===4

58524543S S S 从而可求得???==1154a a 或??

???-=-=528

51654a a , 故等差数列{}n a 通项为1=n a 或.5

12532n a n -=

从以上可以看出,对公式的学习不应仅仅停留在公式的表面.对公式深刻而丰富的内涵忽视或视而不见,而应充分挖掘出这些隐藏在内部的思想方法为我所用,提高公式的解题功效,才能达到灵活运用公式的较高境界.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 问题1:著名数学家高斯10岁时,曾解过一道题:1+2+3+…+100=?你们知道怎么解吗? 问题2:1+2+3+…+n=? 在探求中有学生问:n是偶数还是奇数?教师反问:能否避免奇偶讨论呢?并引导学生从问题1感悟问题的实质:大小搭配,以求平衡 设=1+2+3+…+n ,又有= + + +…+1 = + + +…+ ,得= 问题3:等差数列= ? 学生容易从问题2中获得方法(倒序相加法)。但遇到= = =…=呢?利用等差数列的定义容易理解这层等量关系,进一步的推广可得重要结论:m+n=p+q 问题4:还有新的方法吗? (引导学生利用问题2的结论),经过讨论有学生有解法:设等差数列的公差为d,则= +()+()+…+[ ] = = (这里应用了问题2的结论) 1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问题5:= = ? 学生容易从问题4中得到联想:= = 。显然,这又是一个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求和对初学数列求和的离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较远,教师通过“弱化”的问题1和问题2将问题转化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内,由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是不断变化的,学生解决了问题2,就说明学生的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3,学生解决了问题3,他们潜在的发展水平已经转化为其新的现有发展水平,在此基础上教师提出了问题4,这个案例的设计体现教师搭“脚手架”的作用不可低估,教师自始至终都应坚持“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礼记·学记》),诱导学生自己探究数学结论, 处理好“放”与“扶”的关系。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供参考 2

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四个层次

学习等差数列求和公式的四个层次 黑龙江大庆实验中学(163311)毕明黎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d n n na n a a S n n 2 )1(2 )(11-+ =+= ,是数列部分最重要公式之一,学习 公式并灵活运用公式可分如下四个层次: 1.直接套用公式 从公式d n n na n a a n a a S m n m n n 2 )1(2 )(2 )(111-+ =+= += +-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式中出现了五 个量,包括,,,,,1n n S n a d a 这些量中已知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从基本量的观点认识公式、理解公式、掌握公式这是最低层次要求. 例1 设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如果它的前n 项和2 n S n -=,那么( ).(1992年三南高考试 题) (A)2,12-=-=d n a n (B)2,12=-=d n a n (C)2,12-=+=-d n a n (D)2,12=+-=d n a n 解法1 由于2n S n -=且1--=n n n S S a 知,,12)1(2 2+-=-+-=n n n a n ],1)1(2[121+---+-=-=-n n a a d n n ,2-=d 选(C). 解法2 ,2 ) 1(2 1n d n n na S n -=-+ = 对照系数易知,2-=d 此时由2 1)1(n n n na -=--知,11-=a 故,12+-=n a n 选(C). 例2 设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已知33 1S 与 44 1S 的等比中项为 55 1S , 33 1S 与 44 1S 的等 差中项为1,求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n a .(1997年全国高考文科) 解 设{}n a 的通项为,)1(1d n a a n -+=前n 项和为.2 )1(1d n n na S n -+= 由题意知?????=+=? 241 3 1)51(4131432 54 3S S S S S ,

初二数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初二数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各科成绩的提高是同学们提高总体学习成绩的重要途径,大家一定要在平时的练习中不断积累,小编为大家整理了八年级数学等差数列求和公式,希望同学们牢牢掌握,不断取得进步! 公式 Sn=(a1+an)n/2 (首项+末项)X项数2 Sn=na1+n(n-1)d/2; (d为公差) Sn=An2+Bn; A=d/2,B=a1-(d/2) Sn=[2a1+(n-1)d] n/2 和为 Sn 首项 a1 末项 an 公差d 项数n 等差数列公式an=a1+(n-1)d 前n项和公式为:Sn=(a1+an)n/2=na1+n(n-1)d/2 假设m+n=p+q那么:存在am+an=ap+aq 假设m+n=2p那么:am+an=2ap 以上n均为正整数 文字翻译 第n项的值an=首项+(项数-1)公差

前n项的和Sn=首项+末项项数(项数-1)公差/2 公差d=(an-a1)(n-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数列为奇数项时,前n项的和=中间项项数 数列为偶数项,求首尾项相加,用它的和除以2 等差中项公式2an+1=an+an+2其中{an}是等差数列 通项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a1+(n-1)d 项数=(末项-首项)/ 公差+1 :n=(an-a1)/d+1 公差= d=(an-a1)/(n-1) 如:1+3+5+7+99 公差就是3-1 将a1推广到am,那么为: d=(an-am)/(n-m) 性质: 假设 m、n、p、qN ①假设m+n=p+q,那么am+an=ap+aq ②假设m+n=2q,那么am+an=2aq(等差中项)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等差数列的第n项。 本文就是查字典数学网为大家整理的八年级数学等差数列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一、教材分析: 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是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数学的必备的基础知识。 二、学生分析: 数列在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难点,因为学生对于这部分仅有初中学的简单函数作为基础,所以新课的引入非常重要 三、教学目标: 1.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课堂系统部分: 五、教学过程 1.问题呈现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 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左图), 问题1:你知道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问题2:图案中,第1层到第21层一共有多少颗宝石? 在知道了高斯算法之后,同学们很容易把本题与高斯 算法联系起来,也就是联想到“首尾配对”摆出几何图形,引引导学生去思考,如何将图与高斯的逆序相加结合起来,让 他们借助几何图形,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

获得算法: 设计说明: ? 源于历史,富有人文气息. ? 图中算数,激发学习兴趣. 这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初步形成数形结合的思想,这是在高中数学学习中非常重要的思想方法.借助图形理解逆序相加,也为后面公式的推导打下基础. 2.探究发现: 问题3: 由前面的例子,不难用逆序相加法推出 3.公式应用 例题1: 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体育馆已初步建成,其中有一块地的方砖成扇形铺开,有人数了第一排的方砖个数为10个,最后一排的方砖个数为2008个,而且一共有36排,问这一块地的方砖有多少块? 本例提供了许多数据,学生可以从题目条件发现,只告知了首项、尾项和项数,于是从这一方向出发,可知使用公式1,达到学生熟悉公式的要素与结构的教学目的。 通过两种公式的比较,引导学生应该根据信息选择适当的公式,以便于计算。例题2: 2003年医护人员积极致力于研究人体内的非典病毒,已知一个患病初期的人人体内的病毒数排列成等差数列,且已知第一排的病毒数是2个,后面每一排比前一排多3个,一共有78排,问这个人体内的病毒数有多少个? 本例已知首项,公差和项数,引导学生使用公式2。 事实上,根据提供的条件再与公式对比, 便不难知道应选公式。 例题3: 甲从A地出发骑车去B地,前1分钟他骑了了400米,后来每一分钟都比前一分钟多骑5米,当他到达B地时的那一分钟内骑了500米,问A地和B地之间的距离?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d n n na n a a S n n 2 )1(2)(11-+=+=,是数列部分最重要公式之一,学习公式并灵活运用公式可分如下四个层次: 1.直接套用公式 从公式d n n na n a a n a a S m n m n n 2 )1(2)(2)(111-+=+=+=+-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式中出现了五个量,包括,,,,,1n n S n a d a 这些量中已知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从基本量的观点认识公式、理解公式、掌握公式这是最低层次要求. 例1 设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如果它的前n 项和2n S n -=,那么( ). (A)2,12-=-=d n a n (B)2,12=-=d n a n (C)2,12-=+=-d n a n (D)2,12=+-=d n a n 解法1 由于2n S n -=且1--=n n n S S a 知,,12)1(22+-=-+-=n n n a n ],1)1(2[121+---+-=-=-n n a a d n n ,2-=d 选(C). 解法2 ,2 )1(21n d n n na S n -=-+=Θ对照系数易知,2-=d 此时由21)1(n n n na -=--知,11-=a 故,12+-=n a n 选(C). 例 2 设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已知331S 与441S 的等比中项为551S ,331S 与44 1S 的等差中项为1,求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n a . 解 设{}n a 的通项为,)1(1d n a a n -+=前n 项和为.2 )1(1d n n na S n -+= 由题意知?????=+=? 2413 1)51(4131432543S S S S S , 即?????=?++?+?+=?+??+ 2)2344(41)2233(3 1)2455(251)2344(41)2233(31112111d a d a d a d a d a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精选.)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 (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求和。 2.能力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学生已学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对等差数列已有一定的认知。 教学重点、难点 1.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是重点。 2.获得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教学过程 复习回顾: 1.等差数列的定义; 2.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 新课引入: 问题一: 介绍德国著名数学家高斯,相传高斯在10岁那年他的算术老师给他出了一道算术题:1+2+3+…+100=?。结果高斯很快就算出了答案,你知道高斯是怎么很快的算出结果的吗? 请同学起来回答,如何进行首尾配对求和: 123...100n S =++++=(1100)(299)...(5051)+++++=10011002 +?()=5050. 师:非常好!这位同学和数学家高斯一样聪明!这里高斯的配对法就是采用的“首尾配对法”。师:这里1,2,3,…,100这是一个什么数列?生:等差数列。师:这里123...100++++就是在求一个等差数列的和的问题。引出课题:7.2.2等差数列求和。 一、数列的前n 项和意义

一般地,设有数列123,,,,,n a a a a …,我们把123n a a a a ++++叫做数列{}n a 的 前n 项和,记作n S .即123n n S a a a a =++++. 问题二: (课件出示印度泰姬陵的图片),介绍传说中的泰姬陵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石镶饰而成,共21层。你知道镶饰这个图案一共花了多少宝石吗? 学生回答:即求2112321S =++++。师:怎么求? 生:仿照上面的方法,首尾配对(1+21)+(2+20)+…+(10+12)。师:这里一共配成了几对呢?生:10对,再加上中间一个数11,得到结果231。师:很好。我们用高斯的首尾配对法也能求出结果来。那么,有没有更简单一点的配对方法呢? 课件演示,在三角形红宝石图案旁添一个相同倒置三角形蓝宝石图案,将两个三角形拼成平行四边形。则 原三角形红宝石图案:2112321S =++++, 后添的三角形蓝宝石图案:212120191S =++++, 平行四边形图案所有宝石数:212(121)21S =+?, 所以,21(121)212312 S +?==。 这种求和方法叫倒序相加法,与高斯的首尾相配法原理如出一辙。 师:上面我们求了10021,S S ,在这两个问题中,最后,这个和都可以写成首项与末项的和乘以项数的一半。那么,是不是所有的等差数列都有1()2n n a a n S += 这个求和公式呢?下面我们来证明这个公式。 二.等差数列的前n 项和公式 设有等差数列{}n a :123,,, ,,n a a a a 公差为d ,前n 项和为n S ,则 1111()(2)[(1)]n S a a d a d a n d =+++++ ++-; ()(2)[(1)]n n n n n S a a d a d a n d =+-+-++--. 将两式分别相加,得:12()n n S n a a =+, 由此得到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的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详细教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详细教案]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深圳市电子技术学校:黄静课前系统部分:大纲分析: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 简单应用。教材分析: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是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必备的基础知识。学生分析:数列在整个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因为学生对于这部分仅有初中学的简单函数作为基础,所以新课的引入非常重要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 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求和。过程与方法目标: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教学重点与难点: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是重点。获得等差 数列前n 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教学策略:用游戏的 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用具:flash ,ppt课堂系统部分:整节课分为三个阶段:问题呈现阶段探究发现阶段公式应用阶段问题呈现1:有10袋金币,在这10袋中有一袋金币是假的,已知,真金币的重量是2两/个, 而假币的重量是1两/个。问:只给一个电子秤,而且只能秤一次,找出哪一袋金币是假的? S = 10 + 9 + + 2 + 12S =11+11+ +11+11问题1:1+2+ +8+9+10=? S =1+2+ +9+102S =11?10=110110S ==552动画演示:由刚刚的计算我们已经知道,从10袋里面拿出的金币数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详细教案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深圳市电子技术学校:黄静 课前系统部分: 大纲分析: 高中数列研究的主要对象是等差、等比两个基本数列。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的推导及其简单应用。 教材分析: 数列在生产实际中的应用范围很广,而且是培养学生发现、认识、分析、综合等能力的重要题材,同时也是学生进一步学习高等数学的必备的基础知识。 学生分析: 数列在整个高中阶段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因为学生对于这部分仅有初中学的简单函数作为基础,所以新课的引入非常重要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过程与方法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能力,应用数学公式的能力及渗透函数、方程的思想。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体验从特殊到一般,又到特殊的认识事物的规律,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与难点: 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是重点。 获得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推导的思路是难点。 教学策略: 用游戏的方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用具: flash,ppt 课堂系统部分:

整节课分为三个阶段: 问题呈现阶段 探究发现阶段 公式应用阶段 问题呈现1: 有10袋金币,在这10袋中有一袋金币是假的,已 知,真金币的重量是2两/个,而假币的重量是1两/ 个。 问:只给一个电子秤,而且只能秤一次,找出哪一 袋金币是假的? 动画演示: 由刚刚的计算我们已经知道,从10袋里面拿出 的金币数共55个,如果这10袋都是真币,那么 电子秤显示的数据应该是: 而实际显示的的数字是:102(两) 可见比全是真币时少了8两 又因为,每个假币比真币轻1两 所以,可知在电子秤上有8个假币 那么,第8袋全是假币。 设计说明: 这道题的设计新颖之处在于摆脱了以往以高斯算法引出的模式,用一道智力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动画的演示更能较直观地表现出本题的思维方式 承上启下,探讨高斯算法. 问题呈现2: 泰姬陵坐落于印度古都阿格,是十七世纪莫卧儿帝国 皇帝沙杰罕为纪念其爱妃所建,她宏伟壮观,纯白大 理石砌建而成的主体建筑叫人心醉神迷,成为世界七 大奇迹之一。陵寝以宝石镶饰,图案之细致令人叫绝。 传说陵寝中有一个三角形图案,以相同大小的圆宝 石镶饰而成,共有100层(见左图),奢靡之程度, 128910? +++++=L 问题1:S 12910=++++L S 10921=++++L 2S 11111111 =++++L 2S 1110110=?=110S 552 ==552110() ?=两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的和=(首相+末项)÷2×项数 注:(首相+末项)÷2可以看做是等差数列的中间项,即把等差数列的每一项都变成中间项a,就可以把等差数列看成求a+a+a+…+a+a+a+a的和。 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首项=末项-公差×(项数-1) 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后面三个式子可以用第二个式子推得,推出公式如下: 把第二个式子: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移项,把“公差×(项数-1)”从等号右面移到左面,并变符号(加号变成减号), 等式左面就变成“末项-公差×(项数-1)”,等式右面还剩下“首项”, 写成等式就是:末项-公差×(项数-1)=首项 即第三个式子就推出来了:“首项=末项-公差×(项数-1)” 把第二个式子: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移项,把“首项”从等式右面移到等式左面,并变符号, 等式左面就变成“末项-首项”,等式右面还剩下“公差×(项数-1)” 写成等式就是“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再把等式右面的“(项数-1)“移到等式左面,并变号(乘号变成除号), 等式左面变成“(末项-首项)÷(项数-1)”,等式左面只剩下“公差” 写成等式就是:(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即第四个式子就推出来了:“公差=(末项-首项)÷(项数-1)” 把第二个式子: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移项,把“首项”从等式右面移到等式左面,并变符号, 等式左面就变成“末项-首项”,等式右面还剩下“公差×(项数-1)” 写成等式就是“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再把等式右面的“公差”移到等式左面,并变号(乘号变成除号), 等式左面变成“(末项-首项)÷公差”,等式右面还剩下“项数-1” 写成等式:(末项-首项)÷公差=项数-1 再把等式右面的“1”移到等式左面,并变符号(减号变加号) 等式左面就变成“(末项-首项)÷公差+1”,右面只剩下“项数” 写成等式就是:(末项-首项)÷公差+1=项数 即第五个式子就推出来了:“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Sn=n(a1+an)/2 或Sn=[2na1+n(n-1)d]/2 注:an=a1+(n-1)d 转换过程: Sn=n(a1+an)/2=n{a1+[a1+(n-1)d]}/2=n[2a1+(n-1)d]/2=[2na1+n(n-1)d]/2 应该是对于任一N均成立吧(一定),那么 Sn-S(n-1)=[n(a1+an)-(n-1)(a1+a(n-1))]/2=[a1+n*an-(n-1)*a(n-1)]/2=an 化简得(n-1)a(n-1)-(n-2)an=a1,这对于任一N均成立 当n取n-1时式子变为,(n-3)a(n-1)-(n-2)a(n-2)=a1=(n-2)an-(n-1)a(n-1) 得 2(n-2)a(n-1)=(n-2)*(an+a(n-2)) 当n大于2时得2a(n-1)=an+a(n-2)显然证得他是等差数列 和=(首项+末项)×项数÷2 项数=(末项-首项)÷公差+1 首项=2和÷项数-末项 末项=2和÷项数-首项 末项=首项+(项数-1)×公差 性质: 若m、n、p、q∈N ①若m+n=p+q,则am+an=ap+aq ②若m+n=2q,则am+an=2aq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 (1) 等比数列:a (n+1)/an=q (n∈N)。 (2) 通项公式:an=a1×q^(n-1); 推广式:an=am×q^(n-m); (3) 求和公式:Sn=n*a1 (q=1) Sn=a1(1-q^n)/(1-q) =(a1-an*q)/(1-q) (q≠1) (n为比值,a为项数) (4)性质: ①若m、n、p、q∈N,且m+n=p+q,则am*an=ap*aq; ②在等比数列中,依次每k项之和仍成等比数列. ③若m、n、q∈N,且m+n=2q,则am*an=aq^2 (5)"G是a、b的等比中项""G^2=ab(G ≠ 0)". (6)在等比数列中,首项a1与公比q都不为零. 注意:上述公式中an表示等比数列的第n项。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word版本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 等差数列前n 项和公式d n n na n a a S n n 2 )1(2)(11-+=+=,是数列部分最重要公式之一,学习公式并灵活运用公式可分如下四个层次: 1.直接套用公式 从公式d n n na n a a n a a S m n m n n 2 )1(2)(2)(111-+=+=+=+-中,我们可以看到公式中出现了五个量,包括,,,,,1n n S n a d a 这些量中已知三个就可以求另外两个了.从基本量的观点认识公式、理解公式、掌握公式这是最低层次要求. 例1 设等差数列{}n a 的公差为d,如果它的前n 项和2n S n -=,那么( ). (A)2,12-=-=d n a n (B)2,12=-=d n a n (C)2,12-=+=-d n a n (D)2,12=+-=d n a n 解法1 由于2n S n -=且1--=n n n S S a 知,,12)1(22+-=-+-=n n n a n ],1)1(2[121+---+-=-=-n n a a d n n ,2-=d 选(C). 解法2 ,2 )1(21n d n n na S n -=-+=Θ对照系数易知,2-=d 此时由21)1(n n n na -=--知,11-=a 故,12+-=n a n 选(C). 例2 设n S 是等差数列{}n a 的前n 项和,已知331S 与44 1S 的等比中项为551S ,331S 与44 1S 的等差中项为1,求等差数列{}n a 的通项n a . 解 设{}n a 的通项为,)1(1d n a a n -+=前n 项和为.2 )1(1d n n na S n -+= 由题意知?????=+=? 2413 1)51(4131432543S S S S S , 即?????=?++?+?+=?+??+ 2)2344(41)2233(3 1)2455(251)2344(41)2233(31112111d a d a d a d a d a

(完整word版)等差数列的求和公式教学设计

等差数列前n项和 教学案例: 一、教学设计思想 本堂课的设计是以个性化教学思想为指导进行设计的。 本堂课的教学设计对教材部分内容进行了有意识的选择和改组,为了体现个性化教学的教学理念,在教法上,采用了以学生为主体,以问题为中心,以老师为引导,以小组的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课堂结构个性化,让学生在探究中展现个性,在合作中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中通过生动具体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欲望,树立学生求真的勇气和自信心,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心理体验,产生热爱数学的情感,体验在学习中获得成功。 二、学生情况与教材分析 1、学生通过上一节的学习,已经了解了等差数列的定义,基本上掌握了通项公式,会运用等差数列的通项公式进行解题,因此只要简单地回顾上一节课的知识就可引入新课; 2、几何能直观地启迪思路,帮助理解,特别是对于职中类学生,他们对知识的理解还是处于模糊阶段,因此,借助几何直观学习和理解数学,是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方面。只有做到了直观上的理解,才是真正的理解。因此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借助几何直观进行思考,揭示研究对象的性质和关系,从而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 3、学习应该是学生积极主动的建构知识的过程,应该与学生熟悉的背景相联系。本课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地观察、讨论、归纳、反思来参与学习,认识和理解数学知识,学会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在学习活动中进一步提升自己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理解公式的推导方法; (2)能较熟练应用等差数列前n项和公式求和。 2、能力目标 经历公式的推导过程,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体验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学会观察、归纳、反思和逻辑推理的能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