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理论视角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理论视角
中国纺织服装产业转移的路径研究——基于路径依赖理论视角

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发布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 【发布文号】 【发布日期】2010-07-02 【生效日期】2010-07-02 【失效日期】 【所属类别】政策参考 【文件来源】工业和信息化部 关于推进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意见 为贯彻落实《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优化区域布局,促进纺织工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增强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现就推进纺织产业转移提出如下意见: 一、纺织产业转移对促进结构调整具有重要意义 纺织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传统支柱产业和重要的民生产业,也是国际竞争优势明显的产业。多年来实现了快速发展,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矛盾和问题也日渐凸显。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 机的影响,占我国纺织产业规模85%的东部沿海地区要素制约加剧,成本上涨较快,竞争优 势减弱,而中西部地区比较优势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推进纺织产业转移,对推动纺织结构调整,优化产业布局,促进纺织行业持续发展显得尤为紧迫。 推进纺织产业转移,有利于发挥东部沿海地区人才、技术、市场和信息等优势,突破土地资 源匮乏、环境压力加大和人力成本上升等制约因素,提高技术创新、品牌建设和供应链管理 能力,加速产业升级的步伐;有利于发挥中西部和东北地区土地、劳动力、原料、能源等比 较优势,通过承接纺织和服装制造业转移,发展经济并扩大就业;有利于充分利用我国地缘 广阔、区域经济互补性强的综合优势,进一步增强纺织工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纺织产业转移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政府 引导、市场运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方针,推进纺织产业转移,发挥区域比较优势,提高资源整合和利用能力,优化产业区域布局,提高产业竞争力,实现新一轮纺织产业发展。 (二)基本原则 1. 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运作相结合。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功能,突出企业主体作用,政府因 势利导,创造条件,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形成企业主动、政府引导、行业协调推进产业转移

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综述

关于路径依赖理论的研究综述 摘要本文主要关注经济发展和结构性改革中出现的路径依赖问题。通过相关文献的回顾,梳理了路径依赖的历史、概念、作用机制、在制度变迁研究中的拓展和实践应用的研究成果。我发现,路径依赖的概念分歧与共识并存,学者们同时讨论了路径依赖的作用机制。部分学者研究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拓展了它的研究领域。此外,路径依赖同样能被应用至经济实践当中去。在当前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热潮下,路径依赖的研究具有现实意义。另外,此综述力争完整回顾前任对路径依赖的研究,找出路径依赖研究的理论空白,以期对该领域做出理论贡献。 关键词路径依赖;演化经济;技术变迁;制度变迁 一、引言 路径依赖这一概念最初来源于自然科学,后来被一些经济学家引入到技术变迁和制度变迁的分析中,使得这一概念在经济学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20世纪80年代,最先将路径依赖理论引入经济学用于分析技术变迁的是David和Arthur,而North将其用于制度变迁的分析,形成了一个相对完整的理论体系。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时间并不长,所以国内学术界对路径依赖理论是争

论和共识同时存在的。因此,摆在学者面前的就是对路径依赖理论的系统的梳理。这样做不仅丰富了我们对路径依赖理论的认知,更能很好的利用该理论指导实践。但是,经济学家运用新古典主义范式去分析经济和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问题时是低效的。因为新古典经济学本质上是一种静态的理论,它的假设时间是可逆的而制度是无效的,这与现实情况截然不同。他们单纯地从价格体系的变动来分析经济变迁过程,对于经济变迁中的报酬递增性、正反馈性、多重均衡性的把握是不准确的,经济变迁过程的复杂特性产生了这些特征。这就希望我们能用一个动态的眼光看待路径依赖。 在本文中,我们将遵循理论产生、发展和实践这一逻辑批判性地综述路径依赖相关理论,其中在理论产生后对路径依赖的基本问题定义和作用机制进行简要整理评述,目的是回顾学者们对路径依赖的研究,找出路径依赖理论现有的不足之处,尽可能的对路径依赖的研究做出贡献。在当前经济结构性改革的热潮下,解决产业结构改革的路径依赖问题。 二、路径依赖的概念 Arthur(1989)认为路径依赖是动态经济过程的一种非遍历性,他指出:如果在一个动态的经济系统中,不同的历史事件及其发展秩序无法以100%的概率实现同一种结果,那么这个经济系统就是路径依赖的,通俗的讲就是不能每次重复同一过程都导致同一结果。这是路径依赖最早的严格形

资源依赖视角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分析

摘要: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sbm超效率模型测算2003~2012年中国30个省市的生态效率,比较高、低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的差异。在区分投资型与收费型环境规制的基础上,分析不同资源依赖度下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差异。研究表明:高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低于低资源依赖度地区,生态效率视角下我国存在“资源诅咒”现象。整体上,我国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实施效果并不理想。 关键词: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强度;生态效率;空间异质性 doi:10.13956/j.ss.1001-8409.2016.06.08 中图分类号:f0622;f12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409(2016)06-0035-04 近年来,我国资源环境与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凸显,不断出现的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等问题,引起了政府部门和学术界对生态文明及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高度重视,生态效率逐渐成为测量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要概念和工具。环境规制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改善环境污染问题,环境规制效果的衡量不仅要以改善生态环境为目的,还要考虑经济效益的情况。因此有针对性地制定环境政策并以最小的成本投入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提高区域的生态效率,是环境规制制定与实施过程中面临的重要挑战。 1研究综述 生态效率最初由schaltegger和sturm提出,指一定时期内产生的经济价值与增加的生态环境负荷的比值[1]。后来这一概念逐渐演化为“一个区域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和最低的环境损害为代价实现经济产出最大化的潜力”[2]。生态效率综合考虑了经济、资源和环境等多方面因素[3],反映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等绿色发展的核心要求,因此可以从效率层面反映绿色发展。 资源依赖、经济增长与生态环境。自“资源诅咒”命题提出以来,学者们围绕资源与经济增长展开了诸多的理论与实证探索,观点丰富,但尚未形成共识[4,5]。国内有学者对资源依赖度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探讨,指出资源丰裕地区过于依赖资源禀赋,进行资源开发的同时忽视了对脆弱生态环境的保护,资源丰裕、生态脆弱、区域贫困的恶性循环容易引发“资源诅咒”现象[6]。也有学者从生态学的角度对资源诅咒现象进行检验,认为中国的资源诅咒现象对人力资本的挤出及较低的资源利用效率影响了生态效率[7]。 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环境规制产生的环境效益和经济效益都会影响生态效率。经济效益存在“遵循成本”和“创新补偿”两种观点。“遵循成本”说认为企业满足政府环境规制的同时,会增加其额外的生产成本,短期内会损失生产效率[8]。“创新补偿”说认为适当的环境规制可以提高企业的创新投入,增加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9]。另外,关于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关系的研究结论分歧较大。有学者认为行业环境规制强度和环境效率间存在正相关 [10]。也有学者发现各省市环境规制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存在“逐底竞争”特征,环境规制短时间内对生态效率的提升具有负效应[11,12]。根据以上观点,将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和生态效率间的关系整理如下(见图1)。图1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和生态效率的逻辑关系现有研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①“资源诅咒”问题,多以资源禀赋和经济增长作为检验变量,对资源依赖、生态效率等指标关注较少;②环境规制与生态效率的关系及其他影响生态效率的因素。传统研究大都是在区域同质性的假设条件下,考察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影响,鲜有文献将不同类型的环境规制加以区分。事实上,区域在资源方面存在巨大差异,不同的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响应是不同的。 鉴于此,本文将资源依赖、环境规制和生态效率纳入统一分析框架,并试图从以下方面对现有文献进行拓展:①在资源依赖和生态效率的全新视角下检验中国是否存在“资源诅咒”现象;②从区域资源依赖度入手考察环境规制对生态效率的实施效果;③将环境规制加以区分,反映环境规制效果的区域差异,为制定差异化的环境政策、提高区域生态效率提供参考。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制度变迁中的路径依赖:一个文献综述 内容摘要:本文是对1990年代以来悄然发展起来的路径依赖理论的一个文献综述。文章首先上溯了理论的源头,阐明社会达尔文主义和凡勃伦在阐述“缘由累积”时所隐含的路径依赖理论的萌芽;接着文章介绍了理论的正式提出者诺斯等人的论点;继而,文章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坎贝尔和瑞哲罗的观点,从而描述了1990年代中期路径依赖理论在宏观和微观方面得到的深入发展;最后,文章介绍了对这一理论的实证检验成果。 关键词: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文献综述 一、理论的萌芽:凡勃伦 路径依赖思想的提出及其在社会科学领域的应用,首先应归功于社会达尔文主义者(Social Darwinism)。达尔文主义的理论根基是“缘由解释”(Causal Explanation)方法,“缘由”被认为是一切物质和能量转换过程中必然牵涉到的机制;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事件或现象都由其缘由,“每一缘由则产生一个结果”1。运用在社会科学领域,达尔文主义者认为:一切组织和复杂系统的演化都必然牵涉到变异(V ariation)机制、承袭(Inheritance)机制和选择(Selection)机制;在这些机制共同作用下,当一个“复制体”(Replicating Entity)未能成功完全复制其自身时,达尔文进化(Darwinian Evolution)发生了。这一提法包含了三方面内容:(1)进化主体总是受承袭机制影响,其发展演变是以对自身的承袭为基础和立足点的;(2)受初始条件区别影响,完全复制自身是不可能的,变异不可避免;(3)在承袭和变异机制共同作用的基础上,选择机制决定了最终的演变方向,换言之,不同方向的变异体(可以是个体,也可以是群体)其存活的几率并不一样。这一作用过程适用于任何开放的演进系统。一些敏锐的思想家探讨了将达尔文的进化机制引入社会、文化乃至思想领域的可能性。贝奇霍(Bagehot, 1872)探讨了承袭和自然选择机制在社会学领域的运用及人类知识和科学发展的自然选择效应;亚利山大和基德(Alexander & Kidd, 1892)探讨了伦理原则的自然选择效应;瑞奇(Ritchie, 1896)则将思想、习俗和制度的自然选择效应同个人和种群的自然选择效应做了区分2。而在经济学疆域内引入达尔文思想,从而建立起一个基于累积因果的经济制度整体演进范式,并成为路径依赖理论先驱的,则是凡勃伦。 凡勃伦接受了达尔文的缘由解释方法,他认为这一方法不仅是生物学的准则,而且是哲学准则。凡勃伦(1919)指出,“任何演化科学都是……自足的理论,是过程的、关于缘由累积持续进程的理论。……这些非个人的缘由累积和效应将因其累积性特征而在惬当理论的构建过程中大行其道”。“现代科学将(因达尔文缘由解释方法的引进而)成为一门关于持续演化的学问,呈现出自我持续、 1参见A. Wolfe, “Functional Economics”, In The Trend of Economics, edited by R. Tugwell, PP443-PP482, New York, Alfred Knopf, 1924。缘由解释方法并不等同于决定论(Determinism),其间的区别参见Hodgson (2002), “Darwin, Veblen and the Problem of Causality in Economics”, History and Philosophy of the Life Sciences, unpublished manuscript. 2转引自Hodgson (2003), “Darwinism and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Journal of Economic Issue, March, 2003。

路径依赖研究综述

路径依赖研究综述 对路径依赖问题的研究尚属国外的前沿领域。目前,有关路径依赖的研究涉及到多学科、多层次。学者们从技术创新、制度演化、社会历史、区域发展等许多不同学科视角对路径依赖的问题进行了阐述。然而,纷繁的视角仍没有揭开路径依赖的真面目,学者们依然困扰路径依赖的复杂多面性。本文尝试对以往的路径依赖研究做一梳理,以图对路径依赖有个比较全面的阐释,便于今后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一、有关路径依赖概念的比较 由于路径依赖概念的抽象性以及这个概念在各个领域 的泛化应用,它被更多地从直观意义上赋予了很多不同的理解。就如David(2005)所评论的,“不需要严格的经济学和统计模型,从直观意义上我们就可以把握路径依赖的根本思想”。也正由于此,不同学科背景的学者对路径 依赖的认识有很大差异。对路径依赖概念理解上的不严格,使得后来学者在运用该概念的时候产生了更多的混乱和误解,这也造成至今仍没有一个统一接受的路径依赖的概念及相应理论体系的发展不足。表1列出一些有关路径依赖研究的文献,以便对路径依赖的复杂性加深理解。 由于强调路径依赖概念对历史的作用,一些研究者把路径依赖简单地概括为“历史总在发挥着作用

”(history matters),将路径依赖简单地归结为过去因素的影响。对此,Araujo & Harrison(2002)区分了与路径依赖相关的一个概念:过去依赖(past dependence)。 相对过去依赖,路径依赖有两个重要特点:其一,路径依赖是一个事件的顺序,在其中,特定的经济过程不能从它的过去状态或行动的影响中摆脱出来;其二,路径依赖的过程结合了系统性的及独特的、不可预测的过程,将必然性与偶然性结合到同一个事件顺序中。 Mahoney(2000)总结了不同学者对路径依赖的认识,认为他们所提的路径依赖有三个特点:一是路径依赖是对因果过程的研究,这种过程对早期历史阶段非常灵敏;二是按照路径依赖的观点,早期的历史事件是随机发生的,这种随机性是不能被先前的事件或“初始状态”解释的;三是一旦随机性历史事件发生,路径依赖就具有相关的确定性的因果模式或者可以称作“惰性”。 通过前述理论综述以及对路径依赖概念的比较,可以看出,尽管学者们对于路径依赖概念的认识有着不同的理解,但也有一些共识。主要表现为: (1)路径依赖强调了系统变迁中的时间因素,强调历史的“滞后”作用。这种“滞后”作用既有可能是历史事件的结果造成的,也有可能是历史本身内

河南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河南纺织服装业发展现状分析 中投顾问提示:值得高兴的纺织服装的配套方而,不久的将来河南将有所突破。记者了解到由科技部资助、南京大学计算机科研团队和郑州轻工业学院服装设计团队合作的名为“智能型服装版型设计机器人”软件己经进入验收阶段,届时“只要在电脑里输入顾客的腰围尺寸等指标,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想要的服装 值得高兴的纺织服装的配套方而,不久的将来河南将有所突破。记者了解到由科技部资助、南京大学计算机科研团队和郑州轻工业学院服装设计团队合作的名为“智能型服装版型设计机器人”软件己经进入验收阶段,届时“只要在电脑里输入顾客的腰围尺寸等指标,就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设计出想要的服装” 2008年,规模以上纺织企业销售收入1180亿,居全国第六位,棉纺能力达到1500万锭,居全国第三位。但这些华丽的数据依然让人高兴不起来。河南省纺织信息协会秘书长李秀明认为,河南生产的纺织品尽管量大,但都是大路货”深加工产品太少。 河南省高举重振纺织服装业的大旗下,河南纺织服装所要跨越的产业链上缺乏卬染、终端产品缺乏大品牌的两大障碍。 振兴规划出台河南纺织服装业“急行军" 河南省高调表示将重振纺织服装业后,时隔两天,有关的产业扶持

政策就出台了 9月6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豫政(2009 75号《河南省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文件。按照这个文件,2012年全省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3000亿元;2015年,全省纺织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000亿元;2020年,全省规模以上企业销售收入在2015年基础上翻一番。 从3000亿到6000亿的翻番,再到2015年再实现翻番,河南纺织服装业将进入一个“急行军”阶段。该文件还表示,将建设4 个综合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和5个产业集群区。其中,郑州、新乡、南阳、周口成为河南未来重点建设的综合性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而许昌、开封、安阳、商丘、平顶山则成为产业集群区。 河南省纺织信息协会秘书长李秀明认为,河南省对纺织服装业的重视一方而源于自身的需要,同时也是看到国家对该行业的高度重视。就在今年2月4日,国务院通过《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成为国家“十大振兴规划”之一。 卬染缺失 河南纺织服装业发展的一大软肋 重振纺织服装业的道路上,缺失印染业是河南的一大软肋。

中国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中国公司治理的路径依赖 邓峰北京大学法学院 当我们考虑中国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设计的时候,面临着不断进入中国而增加的外国公司,以及中国不断到海外上市融资的客观事实,在全球化资本市场竞争压力下,中国在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上,已经开始出现了不同的选择。究竟是采用独立董事模式,还是完善监事会制度?究竟是采用德国的共同决策方式,还是采用美国的职工持股方式?等等选择,反复地、或隐或现地、或多或少地困扰着中国法这个以“外国法”作为规则来源正当性的规则系统。 很少被反思的是,作为一个继受法国家,在公司治理的模式选择中,似乎有一个命题没有得到真正的对待:中国既有的公司治理究竟是哪一种模式?有没有可能选择另外一种模式?本文运用比博绍克和 罗伊(Lucian A.Bebchuk and Mark J.Roe)的路径依赖理论,试图从公司治理的基本框架出发,界定中国现行的公司法上的治理结构的理论或者模式来源。并试图回答在2005年的公司法修订中表现出来的,令人难以满意的规则供给模式,背后的制约因素是什么?是否可能使得中国公司法演进到与法治、资产市场、生产市场发达的国家下的规则模式?

上网找律师就到中顾法律网快速专业解决您的法律问题 一、公司法中的进化理论 全球化,尤其是资本市场、公司控制权市场的自由化,使得公司治理上产生了强烈的进化趋同压力。汉斯曼和卡拉克曼教授坚定地宣布“股东导向的模式”(shareholder oriented model)已经成为进化趋同(convergence)的主导模式。他们将其动力界定为其他竞争模式的失败,学界的共识。 [1]但究其核心,仍然是一种基于市场竞争推动法律演进的进化理论。来自于资本、产品、要素和劳动力市场的压力,迫使以利益攸关者为导向的模式(stakeholder models)的重要性下降。在资本市场主导的全球化经济体系中,只有更好地对股东利益加以确认和保护,通过诚信义务(fiduciary duty)来约束代理人的利己和机会主义行为,并且通过明晰的合同保护和机制设计来确定其他主体的权利,才能更有效地满足市场的扩展。 进化理论本质上是法律的竞争理论(law’s competition),与之相关的是规制竞争(regulatory competition)理论。进化理论是如此的有力,它刻画了公司法的历史。不同的法律规则系统之间出于对资本、就业、税收等原因的竞争而不断地优化和改进规则,导致了对规制放松(deregulation)的进程。英国和荷兰之间的竞争,导致了1600年和1602年的英国和荷兰的东印度公司的出现和制度创新,并导致后者被大陆法学者看成是现代公司制度的滥觞。 [2]英国在19世纪初期学习大陆法上的康枚达(commenda),引入了有限合伙, [3]1822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_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_朱仁显

戊戌变法失败原因新探:一个路径依赖的视角 朱仁显 李 凯 卢碧珍 [收稿日期]2011 04 05 [作者简介] 朱仁显,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近现代中国政治思想与政治、当代中国政治; 李凯,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政治学系硕士研究生,研究中国近现代政治思想史与当代中国政治; 卢碧珍,厦门大学公共事务学院公共管理系硕士研究生,研究公共事业管理。福建厦门 361005 [摘要]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意义非常重要的一次自强运动,它主张学习西方国家 的政治制度,改君主专制制度为君主立宪制度,倡导民权、平等。但是由于报酬递增以及政治市场的不完全,自我强化机制使专制主义制度陷入了路径依赖,专制主义制度被 锁定 在一种无效率的状态。戊戌变法由于无法打破路径依赖下形成的制度均衡,无力实现制度创新,最终以失败告终。在这里,我们认为可以用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来找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关键词] 制度变迁;路径依赖;戊戌变法 [中图分类号]K 256 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 0633(2011)04 132 05 1840年的鸦片战争,外国殖民者用船坚炮利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使一直以来以 天朝上国 自居的封建帝国沦为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而到了19世纪90年代,西方殖民者更是变本加厉地侵略中国,掀起了一场瓜分中国的狂潮,民族存亡危在旦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康有为、梁启超等资产阶级维新派知识分子们掀起了一场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以图挽救民族于危难之中,史称戊戌变法。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一次救亡图存的爱国运动,也是一场宣扬资产阶级思想、鼓吹民权的启蒙运动。不过令人痛惜的是,这一变法运动最终却以流血政变而失败告终。对于这一救亡图存的变法运动的失败原因,可谓众说纷纭,不胜枚举。但大都归结于资本主义经济基础薄弱,资产阶级政治上软弱,只依靠无实权的皇帝,没有发动人民群众和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绞杀等多种因素。这些解释都具有其合理性,但是这些解释大都着眼于戊戌变法失败的内外部影响原因,缺乏从制 度本身属性特点进行分析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毕竟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历史上最为重要的制度变迁,具有强烈的制度主义取向。而新经济史学派代表人物道格拉斯 诺斯在解释经济史时发现由于制度存在着路径依赖,即使经济制度是低效的的,国家也会维护这种无效率的制度。路径依赖的发现无疑为我们解释、探究具有制度主义取向的历史事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历史事件中的制度变迁,发掘制度发生变迁的原因、过程以及失败的原因。所以,本文就尝试着用路径依赖理论来探讨具有强烈制度主义取向的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一、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理论 从1973年的 西方世界的兴起 到1981年的 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 ,作为西方学术界新经济史学派领军人物的道格拉斯 诺斯教授一直在用最先进的经济理论去重新解释和研究西方的经济 132

“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读书笔记

“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读书笔记 After Reading the Paper—“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 Review” by Amy J. Hillman, Michael C. Withers and Brian J. Collins 课堂的时间曾经有同学讲过几篇关于资源依赖理论的文章,老师给的这篇文章“资源依赖理论综述”被作为选读资料,而了解某一领域最好最快捷的方式之一就是阅读其相关文献综述,所以,借此机会,我好好读一下这篇文章,在回忆同学们讲解的另外三篇文章的同时,这篇文献的阅读也必将加深对其他文章的理解。由于是文献综述,可能在此所做的笔记主要是知识的梳理,然后在整个过程中穿插自己的理解,最后总体表达一下自己的浅见。 这篇文章题为“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 A Review”,由Amy J. Hillman, Michael C. Withers and Brian J. Collins三位作者合作完成,2009年11月发表在杂志“Journal of Management”上。 资源依赖理论源于Pfeffer and Salancik’s (1978)发表的一篇文章“The External Control of Organizations: A Resource Dependence Perspective”—组织的外部控制:基于资源依赖的视角,这开启了资源依赖理论在组织理论和战略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资源依赖理论的核心观点是: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行为有赖于其所处的社会外部环境。这就给组织管理者带来了一个挑战,因为外部环境往往是不确定、不可控制的,如何提高自身对外部环境的控制力以及降低对外部资源的依赖性就是战略管理的主题。 这篇文章发表之时,也就是2009年,刚刚是资源依赖理论提出30周年的后一年,作者认为30周年是一个全面回顾与展望资源依赖理论的大好机会,写此综述并不是简单的对这一领域的文献回顾,而是聚焦于其逻辑,关注具体应用这一理论的文献以及相关研究如何扩展资源依赖理论这一视角。 我的读书笔记也按照作者的文章结构进行梳理归纳,具体如后文所示。文章中按照资源依赖理论的英文全称“Resource Dependence Theory”,将其缩写为RDT,不再赘述。 一、RDT and Mergers(资源依赖理论和企业并购) 对于企业并购,最主要的就是交易成本经济学理论的解释,而RDT可能是仅次于该理论可以解释这一现象的理论。 Pfeffer (1976)对于企业为什么并购作出了三个方面的解释:一是通过并购一个竞争企业以降低竞争;二是通过合并上下游组织来管理其相互依赖性;三是扩大业务范围从而减少对目前有交换关系的组织的依赖。很多经验研究基本上都支持了这三种解释,这些研究包括Pfeffer (1972a),Galbraith and Stiles(1984),Pfeffer and Salancik’s (1978),Burt (1980),Walter and Barney (1990) 等,这些研究的核心观点是环境的相互依赖可以有效的预测企业并购。然而,另外一些经验研究却显示相互依赖并非是企业并购的唯一预测因子,其他原因还包括公司的历史环境(Finkelstein, 1997),产业环境(Hitt & Tyler, 1991),环境慷慨度和活力度(Heeley, King, & Covin, 2006),普遍的制度规范(Palmer & Barber, 2001)和组织的内部考虑(Campling & Michelson, 1998)。所以,后续研究,如交易成本、资源基础理论等将更好的说明完全用RDT来解释企业并购是不合适的。 Casciaro and Piskorski’s (2005) 也从RDT的角度研究了企业的并购,作为RDT的复兴,同时也批评了其不足,包括:对“能力不均”(power imbalance)和“相互依赖”(mutual dependence)这两个概念缺乏识别力;混淆了规范方法和理论预测;其边界条件模棱两可;很多经验研究只是关注于某一个组织对另一个组织的依赖而不是相互依赖。他们的研究透过RDT拓展了对企业并购的探测。

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

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 及其破解 标准化管理部编码-[99968T-6889628-J68568-1689N]

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及其破解 刘汉民 (暨南大学管理学院,广州 510632) [摘要]路径依赖有多种定义且不断进化,导致路径依赖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由于受参与者的认知能力和政治经济社会体制的束缚,中国的国企改革和公司治理存在着路径依赖。只有改变制度环境,公司治理才可能向着最优的方向趋同。 [关键词]路径依赖;国企改革;公司治理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市场化程度的加深和企业改革的深化,公司治理在我国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一个热点话题,不仅经济学家、管理学家积极参与到公司治理的讨论中,而且会计学家、法学家、社会学家们也不甘寂寞,纷纷着书立说,畅谈己见。但不同的学科对公司治理研究的侧重点是不一样的。本文试图从历史比较制度分析(HCIA)的角度探讨公司治理中的路径依赖问题。第一节概要回顾和总结路径依赖学说的起源和发展;第二节探讨路径依赖与公司治理的关系;第三节以我国为例分析国有企业治理中的路径依赖;第四节提出破解路径依赖的相关对策。 一、路径依赖学说的起源和发展 在经济学上,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的思想最早产生于对技术变迁的分析。1975年,美国经济史学家、斯坦福大学教授Paul A.David在《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中首次提出了路径依赖思想,不过当时并未引起重视。10年后,David与美国圣达菲研究所的W.Brian Arthur教授将路径依赖思想系统化,很快使之成为现代经济学中发展最快、应用价值最高的学说之一。 David 的路径依赖思想来自于他对打字机史的研究。1936年,美国发明家Dvorak博士历经十余年的研究,发明了一种新的键盘,起名为ASK键盘(美式简化键盘,American Simplified Keyboard,后被称为DSK键盘),声称比打字机发明者、美国人Sholes 1870年设计的、现在通用的QWERTY键盘效率更高。据说,当初 Sholes 在研制打字机时,为了解决打字员打字速度过快造成挤塞的问题,故意打乱了字母排列顺序,而按照直到今天仍通行的QWERTY顺序排列。不过,ASK键盘并没有站住脚,慢慢地销声

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下转第46页) 5 《华商》 【摘要】就目前的研究理论而言,对产业转移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产业转移的概念及类型、产业转移的理论学习和借鉴、产业转移的动力机制、产业转移的效应等方面,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总体来说少,还没有形成一个比较清晰的分析框架。本文主要是对国内外产业转移模式理论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并认为在以后的研究中加强对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很有必要。 【关键词】产业转移;模式;综述 一、国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 1. “雁形模式”理论“雁形模式””(Flying Geese Paradigm)或译“雁阵范式”,是日本经济学家赤松要最早在其《我国经济发展综合原理》中提出的。后来,山泽逸平和小岛清先生先后对该理论进行了的扩展和完善。 在这一理论模式中,赤松要认为,日本产业通常经历了“进 口新产品”、“进口替代”、“产品出口”、“重新进口”四个阶段并周期循环。其图形成倒“V”字形。如图(1): 图(1)资料来源:胡俊文:《“雁行模式”理论与日本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对“雁行模式”走向衰落的再思考》第24页 日本学者山泽逸平先生将赤松要先生的“雁行产业发展形态”理论进行了扩展,提出了引进 进口替代 出口成长 成熟逆进口五个阶段。该理论更清晰的说明了后进国家在追赶发达国家以及最后超越的整个过程。 图(2)资料来源:(日)山泽逸平:《日本的经济发展与国际劳动分工》第74页 20世纪70年代,日本一桥大学教授小岛清从对外直接投资的角度提出了适合日本国情的对外直接投资理论“比较优势论”, 从而将“雁行模式”理论进一步推向了一个新的理论高度。 2. 梯度转移理论该理论源于弗农提出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理论。该理论认为,工业各部门及各种工业产品,都处于生命周期的不同发展阶段,即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退等四个阶段。此后威尔斯和赫希哲等对该理论进行了验证,并作了充实和发展。创新活动是决定区域发展梯度层次的决定性因素,而创新活动大都发生在高梯度地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生产活动逐渐从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二、国内产业转移的模式的研究 目前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仅仅是作为产业转移的一个很小的 方面去考虑,除了梯度和逆梯度转移模式理论性较强外,其他的转移模式还没有较为系统的阐述。初步归纳起来,现有研究主要是从三个角度提出产业转移模式。 1. 基于产业转移规模视角的模式集群式产业转移是规模最大的产业转移模式。“集群式”的产业转移(郑胜利,2002)即一些有着产业联系的上下游生产企业相继由某一地区转移至另一地区。这种集群转移模式强调的是转移的整体性和网络关系的复制性。 整体转移模式包括整体迁移模式(曹荣庆,2001;蒋文军等,2001)、整价值链转移模式,包括完整价值链垂直型转移、完整价值链水平型转移(赵张耀、汪斌,2005)。 部分迁移模式有要素嫁接式(曹庆荣,2001)、存量激活(蒋文军,2001)、扩张性资本输出、产业关联、部分产业链的转移等模式。 2. 基于产业级差视角的转移模式梯度转移模式(夏禹农、冯文浚,1982)、中心辐射模式(马海霞,2001)逆梯度转移模式(郭凡生,1985)、边际渗透转移模式(陈建军、叶炜宇,2002)、垂直型产业转移模式和水平型产业转移模式(韩文民、王婷,2005)、垂直顺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垂直逆梯度工序型转移模式、水平工序型转移模式(赵张耀、汪斌,2005)。 3. 基于产业转移的具体形式视角的转移模式从该角度提出的主要模式有:横向兼并或横向一体化、区际直接投资转移模式(陈刚,2001;陈建军,2002b)、设厂(对外建立生产加工点)和设立研发机构转移模式、收购兼并转移模式、委托生产或生产外包转移模式(陈建军,2002b;刘菁、任曙明,2005)、OEM转移模式和对外建立销售网点等(陈建军,2002b)、企业新建投资、并购和非股权方式参与等形式(严双建,2007)。 三、结论 1. 产业转移模式的研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有关理论有待 进一步的深化。产业转移模式的理论研究综述 朱兰春 (武汉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基于路径依赖的分析视角

论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困难* ——基于路径依赖的分析视角 An Analysis on difficulties in the Transformation of China's Economic Growth Mode __ Based on a Review of Path Dependence 曾亿武 (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广东广州 510642) 摘要: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路径依赖是制度变迁过程中自我强化和积累的性质,反过来会影响制度新一轮的变迁。我国特殊的资源禀赋结构、经济发展阶段滞后、重速度轻效益的思维定势以及人口压力和就业问题使经济增长方式形成了强烈的路径依赖,严重制约着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文章最后,根据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路径依赖的形成机理,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经济增长方式路径依赖制度变迁 中图分类号: F120.3文献标识码:[A] 一、路径依赖与制度变迁:简要的文献回顾 新制度经济学理论认为,制度变迁具有一定的路径依赖性,且制度变迁的时滞与其路径依赖性是密切相关的。在笔者看来,制度变迁本身就是一个由路径选择到路径依赖、路径突破、路径更替的过程。路径依赖是对路径选择的强化和延续,使得已经存在的制度具有一定的刚性,将对其后新的制度变迁产生重要影响。 路径依赖(path dependence)一词最早由生物学家古尔德在对生物进化路径进行描述时提出的。此后,大卫·保罗(A.David Paul)于1975年出版的《技术选择、创新和经济增长》一书中对路径依赖进行了最早的经济学讨论,但当时并未引起重视。1978年谢林(Thomas C. Schelling)在《微观动机和宏观行为》一书中,又提出了“互动性行为”问题,他指出,经济结果严重依赖于行为发生时的秩序,因此,即使面临着更有利的选择,一些次优的结果可能非常流行。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学家保罗和阿瑟(W.B.Arthur)将路径依赖引入到技术 *作者简介:曾亿武,男,1988年11月5日出生,现就读于华南农业大学经济管理类丁颖实验班,著有作品集《风华正茂》,参与过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防灾救灾等课题的研究。 通讯地址: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五山公寓3-424,510642。邮箱:zengyiwu1988@https://www.360docs.net/doc/e35365980.html,。

解析中国服装业转移发展现状及大趋势

?解析中国服装业转移发展现状及大趋势 ?https://www.360docs.net/doc/e35365980.html,/发布时间:2009-09-10[热荐]朝花夕拾—时尚女人的理想选择 中国经过30年高速发展,受到成本和生态环境约束,东南沿海服装产业转移是必然选择。 但是,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不同于前30年粗放型、能源消耗型、扩张型的发展, 而应该符合国际发展新趋势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走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 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第二次浪潮,应该符合国际发展的新趋势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 中国经过30年高速发展,受到成本和生态环境约束,东南沿海服装产业转移是必然选择。但是,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第二次浪潮,不同于前30年粗放型、能源消耗型、扩张型的发展,而应该符合国际发展新趋势和国家经济结构的调整要求,走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与文化创意产业紧密结合的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 中国服装产业转移的发展现状 (一)产业转移的不同形态 1、省内转移 目前,梯度转移尚未出现大面积的跨行政区发展态势,省内转移仍是主流。比如苏南企业到苏北开发,粤南地区产业慢慢向粤北和东西两翼发展,福建、浙江一些产业集群也向周边扩散,省内的“内陆”地区成为我国服装产业梯度转移的第一站。 在东南沿海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是普遍现状。以广东为例,广东总体经济发达,但是山区和东西两翼相对落后,珠三角的GDP总量是山区的5倍左右,是东西两翼的4倍左右。从政府层面来说,劳动密集型服装企业虽然消耗大量资源,但同时也是广东省最重要的GDP及税收来源,和工业服务业发展的基础。政府希望这些珠三角地区企业实现省内转移,到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去。这样既能给珠三角城市减压,GDP和税收收入又仍然能够留在本省。转移到广东山区和东西两翼地区的三资企业,可以就地解决劳动力,同时在用电等方面政府也会给予支持,这些地区的企业生产成本会远远低于珠三角。 2、东南沿海向中西部转移 服装产业向中西部转移符合国家产业调整政策,得到中西部地区各级政府的大力扶持,在当前政策环境条件下能享受许多优惠政策。而且比较海外转移等其它转移方式,有多方面的优势:第一,文化环境优势。东南沿海和中西部有相同的文化环境、法律环境,对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文献号】1-351 【原文出处】浙江社会科学 【原刊地名】杭州 【原刊期号】200306 【原刊页号】45,49 【分类号】F11 【分类名】理论经济学 【复印期号】200404 【标题】国际产业转移理论述评 【作者】汪斌/赵张耀 【作者简介】汪斌,男,1951年生,浙江大学产业经济研究所所长,教授(杭州 310027) 赵张耀,男,1972年生,浙江大学经济学院硕士研究生。(杭州 310027) 【内容提要】经济全球化进程的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赋于国际产业转移新的活力,从而对国际产业转移 的理论研究提出了挑战。本文就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从概念界定、经济动因、客体演化、在当代的新特点 和发展趋势、效应、转移模式等六个方面进行回顾和述评,并就该理论研究今后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 【摘要题】产业经济学 【关键词】国际产业转移/国际分工 【正文】

20世纪50,60年代以来,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一浪高过一浪,国内外学界对这一经济现象的研究,已著述颇 多。进入80年代中期后,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 段,出现了一些新特点及趋向。相应地,对国际产业转移的理论研究,在继承原有成果的基础上,已有所突破。 为了对这一经济现象作深入研究,笔者试图对前人的理论作一回顾和述评,并指出其研究的发展趋向。 国际产业转移很早就引起学界的关注,但在对其概念的界定上,迄今尚无统一的定义。目前,比较认同的是 认为,国际产业转移是指产业由某些国家或地区转移到另一些国家或地区,是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移动的现象。70 年代,特别是80、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产业结构自身的演化,以及跨国公司在全球的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的 推进和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国际产业转移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即:(1)当前的国际 产业转移已不局限于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发达国家之间、发展中国家之间的产业转移已成为另两种需关 注的渠道。不仅如此,国际产业转移已深入到跨国公司之间和跨国公司内部,是跨国公司在全球进行资源配置和 公司内分工的一种实现机制。(2)产业转移已不单纯是在市场这只无形的手的调控下进行,国家、跨国公司成为影 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另两股重要力量。(3)突破了原先的把整个产业抛向他国的模式。随着产

我国纺织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现状及趋势

我国纺织企业向中西部转移的现状及趋势 中国品牌服装网 2006年以来,纺织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西进”是纺织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这不是把过剩的、落后的设备转移到中西部去,而是一种产业升级的转移,最终将形成新的布局:东部的产业集群聚集配套完善的上下游产业体系和较发达的市场体系;中部地区随着城镇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成为承接东部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的腹地;西部地区以明显的资源优势,成为纺织工业原料的加工基地。 纺织产业加速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 根据中国服装协会发布的《2005-2006年中国服装行业发展报告》,以河南、江西为代表的一些中部省份服装行业成长非常迅猛,2005年江西省超过福建省成为第五大投资省,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江西、福建六个服装大省投资占全部投资的75.28%。投资增长最快的前13个省全部为中、西部省,其中江西服装行业投资同比增长92.19%,居全国同行业第五位。 进入2006年以后,越来越多的迹象显示,纺织产业由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速度正在加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发布的信息显示,今年一季度全国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继续呈增长趋势,其中东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99.75亿元,同比增长27.5%;中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7.29亿元,增长105.7%;西部地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5.71亿元,增长97.1%。前两个月,江西、河南、四川、重庆等省市的纺织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0%以上。河南省统计局发布的数据则显示,今年一季度,这个省纺织工业投资增长

150.3%,远远高于其他工业。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最近公布的分析资料继续体现了这一特点,随着纺织行业结构调整步伐的加快,中西部地区投资增幅明显高于东部地区。1-6月,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76%,高出东部地区43.4个百分点。 发展改革委今年年初发布的《纺织工业“十一五”发展纲要》中,把“推进纺织工业梯度转移”作为未来五年的重要举措。中国纺织工业协会新闻中心主任孙淮滨表示,中部纺织工业投资的增速远远高于东部和西部,这一现象表明,纺织产业从东部向中部迁移的迹象将越来越明显。国家对中部崛起的关注,以及针对纺织工业制定的政策,将给中部地区纺织工业发展带来契机。东部产业集群的部分企业因成本压力转移到中部地区,对此中部的许多省市也做好了充分准备。据了解,中部各省都将发展纺织工业列入本省“十一五”期间的产业发展战略当中。河南省提出“建立全国重要的新型纺织工业基地”,目标是“到2010年,棉纺生产能力力争达到1500万锭以上”;湖北省则着力打造“千亿工程”,到2010年全省纺织工业销售收入“力争达到1000亿元”;江西、湖南、安徽等省也提出了相应的规划。 这样的转移趋势正使中部地区的纺织产业也逐渐呈现崛起态势。人力、电力资源相对丰富的江西省,通过建设集中连片的工业开发区,吸引了浙江、江苏、广东等省市的大批纺织服装企业掉头向“中”。近五年来,江西纺织服装业共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54亿元,其中70%来自东南沿海地区。全省从北到南相继形成了六大纺织服装业集群区,南昌昌东工业园已聚集针织服装企业500多户,形成从针织布、印染整理到针织服装加工的完整产业链,90%以上的产品出口;地处赣北的九江共青城开发区,吸引了近80户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