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生活4.1《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精选习题

文化生活4.1《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精选习题
文化生活4.1《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精选习题

4.1《传统文化的继承》导学案

班级:姓名:

【学习目标】

1.识记传统文化的含义及传统文化的继承性。

2.理解传统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重点)

3.分析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

4.理解对待传统文化的意义和正确态度。(重点、难点)

【课前预习】

(一)传统文化面面观

1.什么是传统文化?

2.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主要表现为哪几个方面?

(二)传统文化在今天

1.传统文化有哪些特点?

2.传统文化有哪些作用?

(1)积极:

(2)消极:

(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1.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对民族国家、对个人有什么样的意义?

2.怎样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预习检测】

1、放鞭炮是我国春节的传统习俗。近年来,很多地方相继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其中有环保、安全等因素,但很多人觉得不放鞭炮,便没有了年味,传统在被淡化。让春节在新时期下,用新的方式与传统韵味相结合,这样过年才会变得有意义。春节放鞭炮是( )

A.对传统习俗的继承 B.一种封建迷信活动C.对传统思想的继承 D.一种落后的过节方式

2、春节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中国人在春节时都有张贴对联、年画、“福”字的传统习惯。由此可见,传统文化( )

A.产生于过去,打上了历史的烙印B.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

C.要与时俱进,不断创新D.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标志

3、《周易·系辞·下》中说:“君子安而不忘危,存而不忘亡,治而不忘乱,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业。”近年来,“忧患意识”一词频繁出现在党和政府的文件及领导人的讲话中。这表明,中国传统思想( ) A.即将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影响当代中国人的价值观念和中国的发展道路

C.是当代中国人的精神财富,应当毫无保留地继承

D.是最优秀的传统文化,应当成为全世界的主流思想

4、“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中秋佳节,海峡两岸会共同庆祝这一传统节日。这体现了传统文化的特点是 ( )

A.具有相对稳定性 B.鲜明的民族性C.变化发展的 D.积极向上的

5、山东平阴县孝直村举办了第二次“孝文化”背诵比赛活动。“孝文化”背诵活动的开展不仅是对孝直精神真实的弘扬、发展,更是在一定程度上弘扬、传承了传统文化。这些活动的开展表明( ) A.我国传统文化得到全面弘扬B.传统文化的具体内涵是稳定不变的

C.中国传统思想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D.人们重视发挥传统文化的积极作用

【知识拓展】

***认为传统文化就是落后文化的观点是错误的,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

***传统文化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具有稳定性,但是它又能随着时代、实践的发展而获得新的内涵。所以说,传统文化的稳定性是相对的。***

***对传统文化全盘否定,必然割断历史,否定联系;全盘照搬,必然看不到发展,看不到传统文化对现实社会与人的发展作用的双重性,是片面地看问题。***

***相对稳定性是从纵向的角度及历史的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由过去到现在具有历史继承性;鲜明的民族性是从横向角度来说的,是指一个民族的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的不同之处。二者的侧重点不同***

【预习检测】答案1.A 2.B 3.B4.B 5. D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当堂检测

1、2015年4至5月,在北京正阳门举办“守护平安迎祥纳福——天津杨柳青门神年画展”,此次活动旨在展现门神画所蕴含的民俗、美学研究价值,更在于通过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寄托广大百姓朴素的思想与愿望。这说明()

①杨柳青木板年画是凝固的艺术②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③杨柳青木板年画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纪录片《大运河》主创人员走遍运河沿岸,以全新的视角,深入挖掘古今大运河灿烂文化。该纪录片向观众展现了大运河在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不同地区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这体现了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②思想运动能促进文化发展

③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④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3、中华龙舟大赛(温州站)于6月1日和2日在鹿城区会昌湖举行。其实早在明代《弘冶温州府志》就有记载:“凡端午日,竞渡于会昌湖,里人游观弥岸,绮翠彩舰,鳞集数里。”材料表明()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习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标志

③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④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4、产生于西汉时期的儋州调声,是儋州人民自己创造的原生态歌谣,直到今天仍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②传统文化具有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④传统文化具有先进性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5、(2015·广东高考)有学者认为,传统戏曲在写意的、程式化的表演变迁中体现出一脉相承的美学气质;古典诗词在格律、句式的变化中坚持了押韵、平仄和诗情意象;书法在不同流派的发展中扔投射出基本笔法和气韵。因此,文化的精神传承比技艺传承更重要。这一结论的合理之处在于看到了()

①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②传统文化形式的创新具有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

③传统文化所蕴涵的精神具有内在稳定性④对待传统文化应坚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6、从2015年9月起,北京市部分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材中,古典诗词将由现在的6至8篇增加到22篇,整个小学阶段不少于100篇。在教材中增加古诗词是基于()

①传统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②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④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7、中国孝文化产生于商周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展,从尊祖敬宗的宗教祭祀礼仪演化为以尊亲事亲为核心的家庭伦理,从以“事君”为核心的政治伦理演化为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为核心的

社会伦理,实现了从“孝之为行”到“孝之为德”再到“孝之为道”的提升,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基础。这说明孝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中国民族特色、民族风格、民族气派②具有传承性,既一脉相承,其内涵又因时而变

③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特征④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A.①④ B.③④ C.①② D.②③

8、中国作协名誉副主席王蒙指出:“传统节日的发展应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而不是回到过去。”这启示我们 ( )

①抛弃传统文化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②传统文化要顺应社会生活的变迁,体现新的时代精神

③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④对传统文化,我们要批判继承,古为今用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9、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曾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仁人志士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而孟子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对我们树立和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富有启迪。这说明( )

①传统文化是我们宝贵的精神财富

②先进的现代文化与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

③弘扬传统文化就能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

④我们要善于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力量

A.①② B.②④ C.①④ D.③④

10、2012年8月,有着千年历史的绍兴开元寺大殿被开发商拆得只剩下骨架,对此无数绍兴市民和专家感到十分惋惜。在开发和保护上面,文物并不是“绊脚石”,我们应该明白历史建筑一旦被毁灭,将永远消失。这启示我们 ( )

①文化的独特性是区域文化发展的基础②文化与经济的矛盾不可调和

③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④传统建筑是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

A.①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11.春节是中华民族的重大节日,过年放鞭炮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它承载着亲人团聚的幸福,是“中国年”年年必不可少的元素。但近年由于雾霾天气的出现,许多地方出台政策禁止或减少燃放烟花爆竹,这就使年味淡了一些,于是很多人在“要民俗要年味”还是“要蓝天要健康”上产生了纠结心理。许多网友也对此发表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燃放烟花不能禁止,因为它是我们重要的民族习俗,是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

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材料中网友观点的合理性。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巩固

1、体现雅致、表达礼仪、寄托情怀的茶道是我国以“品”为主的饮茶艺术的结晶,它形成于盛唐。茶文化发展至今,人们仍能在美的享受中体会到民族传统文化在不同时期的自我超越。材料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有()

①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人

③文化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④民族文化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②

2、“英国曾有很多殖民地,但即使300年的殖民地怎么看都不像英国。在几个华人社会中,新加坡西化的程度更高,同时,新加坡在社会结构上也更接近中国传统社会。”可见( )

①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②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

③传统文化具有社会历史性④文化具有时代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3、2012年11月1日~8日,以“同拜中华始祖,共祈神农福地”为主题的“海峡两岸炎帝神农文化祭”活动在湘举行。两岸5 000多人参与共祭,盛况空前。这表明( )

①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②文化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

③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④历史文化遗产是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

A.②④ B.①③ C.①④ D.②③

4.有人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容却是一种模糊的惆怅,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别离后,乡愁是一颗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感悟到( )

①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

②留存于民族心理中的传统文化具有历久弥新的时代价值

③一定精神文化的感受总要通过一定的意象和载体来表达

④现代社会多元文化的碰撞呼唤着传统文化的回归与导航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5.古典诗词是最具中国特色的情感表达方式。在信息时代非但不过时,反而成了一种新兴的时尚。无论是在微信、微博和各大网站,都可以看到古典诗词日益融入日常生活,成为重要的时尚元素之一。以下对于古典诗词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古典诗词是民族财富,不存在不合时代发展的封建遗存

②古典诗词源远流长,是先贤留给我们的丰富的精神财富

③古典诗词魅力不减,理应全面继承并使之能够发扬光大

④古典诗词应为当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服务

A.①②B.②③C.③④D.②④

6.(2014·安徽高考)随着我国步入老龄化时代,“常回家看看”成为社会热议的话题。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历来被看作是最基本、最重要的德行之一。过去,人们推崇“父母在,不远游”;现在,社会倡导“常回家看看”。这告诉我们,对待传统文化要( )

A.平等交流,相互借鉴B.破除陋习,移风易俗C.博采众长,求同存异D.批判继承,推陈出新

7、(2014·四川高考)廉洁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道德教育资源。《楚辞》有“朕幼清以廉洁兮”之语,东汉王逸有“不受曰廉,不污曰洁”之释,《现代汉语词典》把廉洁解释为“不损公肥私;不贪污”,当代共产党人正践行“为民务实清廉”的新要求。这表明廉洁文化( )

①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集中体现②具有相对稳定性和继承性

③对政治经济的发展有反作用④具有社会历史性和生命力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8、近期,中国电视剧《媳妇的美好时代》在坦桑尼亚热播,让坦桑尼亚老百姓了解到中国老百姓生活的酸甜苦辣。但是该剧在翻译成斯瓦西里语时,“小叔子、小舅子、小姑子、妯娌”等称呼只能简单处理为“哥哥、姐姐”。这表明

①文化交流有利于中华文化发展②大众传媒具有文化传递的功能

③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特点④文化交流应保持自身特色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9.在浙、赣、皖的农村地区,明清古建筑买卖之风日盛。有专家认为,古民居里存留着历史的印迹,应该在当地好好保存下去。保存古民居是因为( )

①传统建筑是展现传统文化的重要标志②古民居体现中华文明的演进

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必须在原地加以保护

④追求经济利益不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A.①④ B.②③ C.①② D.③④

10.近年来,随着网络的普及,汉字逐渐陷入窘境。国人大多是提笔忘字,传统书法日渐式微。我国的书法教学,不仅游离于现有的课程体系之外,在功利化的竞争环境下,社会上的教育机构也是门庭冷落。这告诉我们()

①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必须加以继承②传统文化应因时而变,不断被赋予新的内涵

③传统文化中既有精华,也有糟粕④网络的发展必然导致书法艺术消失

A.③④B.①④C.②③ D.①②

11.(2015天津卷)材料农历新年——春节,是中国人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变化,它在今天仍然是国人心中辞旧迎新的期盼,迎禧接福的祝愿,家人团聚的温馨。而这样一个重要的节日,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却被当作落后民俗险遭废止。民国政府为了“与国际接轨”,先是采用西历,后又强令废除农历新年,但最终拗不过民情。没能“革”掉春节的“命”。

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8分)

4.1《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巩固答题卡

1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8分)

4.1《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巩固答题卡

11.依据材料,运用文化生活的知识,谈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8分)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当堂检测

1、【答案】D【解析】建筑是凝固的艺术,①说法错误;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说法错误;透过门神画展现我们的民族风俗,寄托广大百姓朴素的思想与愿望,这说明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门神画是千百年来流传至今的民间艺术,展现了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②④说法正确。该题选D。

2、【答案】B【解析】题干中《大运河》主创人员走遍运河沿岸,以全新的视角,深入挖掘古今大运河灿烂文化,并展现了大运河在增进中华民族凝聚力、促进不同地区文化交流中所起的巨大作用,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特点,文化创新要立足社会实践,①③④符合题意。②的思想运动,与题意不符。故本题答案选B。

3、【答案】B【解析】在明代,端午日就有“竞渡于会昌湖”的习俗,这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点,①符合题意;中华龙舟大赛(温州站)在鹿城区会昌湖举行,这是庆祝民族节日的方式,表达民族情感,体现了民族节日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③符合题意;传统习俗是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这一,不是标志,②错误;材料未体现传统文化顺应时代的变迁,④不符合题意。故选B项。

4、【答案】B【解析】题干中的关键词句“直到今天仍流传于海南省儋州一带”体现传统文化具有区域性和相对稳定性,①③正确,故选B。②④说法不合题意,排除。

5、【答案】A①③选项观点正确且符合题意,题中通过比较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得出共性的结论,说明发展中的传统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和规律,题中强调体现一脉相承的气质,说明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故入选。②④选项观点与题意不符,题中观点是通过比较传统戏曲、古典诗词、书法,得出共性的结论,并没有涉及纵向上不同时代的共同要求,同时本题通过比较,找出传统文化的共性,而不是强调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故排除。

6、【答案】D【解析】在教材中增加古诗词目的是通过教育来继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基于教育具有选择、传递文化的功能,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①错误,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

③不符合题意要求;选D。

7、【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中的“中国孝文化产生于商周时期,随着社会发展,其内涵不断扩展实现了从“孝之为行”到“孝之为德”再到“孝之为道”的提升,最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伦理基础”信息可以判断题肢①②正确;题肢③说法错误,中华民族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价值追求和精神特征;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只有优秀的传统文化才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④说法错误;故选C项。

8、【答案】D【解析】传统节日要面向未来,说明传统文化应与时俱进,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我们要继承与发扬,②④符合题意;传统文化在凝聚民族力量等方面还发挥着积极作用,①说法错误;③不符合题意;故选D项。

9、【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的继承性,②④符合题意;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①③观点错误。故选B项。

10、【答案】B【解析】在开发和保护上面,文物并不是“绊脚石”,说明文化继承和发展是辩证统一的,

③符合题意;历史建筑一旦被毁灭,将永远消失,说明我们要重视传统建筑的作用,④符合题意。文化发展的基础是经济发展,①说法错误;②明显错误。

11、[答案]①传统文化具有继承性。传统习俗对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会产生持久的影响,燃放烟花爆竹这一习俗应该得到继承。

②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烟花是传统节日的重要符号,是人们的一种精神寄托,不应该被禁止。

③春节等民族节日燃放烟花,有利于集中表达民族情感,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解析]本题知识限定不明确,题目类型原因类,问题指向网友观点的合理性。解读设问和材料,重视民族习俗,是对传统春节文化的继承和发展,强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以及民族节日的重要性。关于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可以从传统文化的继承性、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进行分析,然后结合烟花爆竹的燃放,对应理论,组织语言进行分析;关于民族节日的重要性,可从庆祝民族节日,有利于集中表达民族情感,

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的角度进行论述。

4.1 《传统文化的继承》课后巩固

1、【答案】D【解析】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传统文化在世代相传中保留着基本特征,同时,它的具体内涵又能够因时而变。题中茶文化发展至今,我们对茶文化的体会,体现了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时也体现了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民族文化与世界文化的关系,因此

③不符合题意;④和题意无关;故选D项。

2、【答案】A【解析】“但即使300年的殖民地怎么看都不像英国”和“新加坡在社会结构上也更接近中国传统社会”都说明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①②正确。③④在题中未体现。

3、【答案】B【解析】材料强调传统文化的作用,同时说明中华儿女对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②④不能体现。

4、[答案]B[解析]通过乡愁,我们可以感悟到积淀在民族心灵深处的情愫是一个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物质产品是文化的载体,①③正确;②与材料无关;④说法错误,传统文化有精华也有糟粕。

5、[答案] D

[解析]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应该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古典诗词作为传统文化,应该正确分析其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可能会存在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内容,所以应批判继承,①错在“不存在不合时代发展的封建遗存”,③错在全面继承上;故选D。

6.D [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又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与时代发展相结合,推陈出新,D正确;A、B、C错误。]

7、D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特点。材料体现了廉洁文化自古至今一直存在,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发展日益丰富,这体现了廉洁文化的相对稳定性和社会历史性,也体现了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很强的生命力,②④正确。廉洁文化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部分,但不是集中体现,①错误;材料中没有提到廉洁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反作用,③不符合题意。]

8、C

9.C [本题考查传统文化的价值。保护传统文化不一定必须在原地,③说法错误。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可以实现有效的统一,④错误。保护古建筑有利于传承传统文化,展示人类文明的进程,故①②正确。]

10.D [材料强调要对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保护,①②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传统文化有精华与糟粕之分,故③与题意无关。④说法太绝对。]

11.(1)中国传统文化通过春节等多种形式呈现。

(2)中国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春节文化传承不断,体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有强大的生命力。

(3)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中国人对春节有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4)春节的生命力表明,对中国传统文化不能简单否定,“全盘西化”行不通。

教材题解

1.(1)你知道它们的由来吗?如果知道,请说出来与同学们分享。

(2)结合自己的经验,你还能列举出传统文化的哪些特点?可否用一两个事例加以说明?

提示(1)①针灸起源于中国,具有悠久的历史。针刺法萌发于新石器时代,当人们发生某些病痛或不适时,用尖锐的石器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使原有的症状减轻或消失。最早的针具是砭石,后来逐渐发展成青铜针、铁针、金针、银针,直到现在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着密切关系,当身体有不适时,用火烘烤得以减轻,继而用各种树枝作为施灸工具,逐渐发展到针灸。针灸早在公元6世纪就传到了朝鲜、日本等国,现在随着中外文化交流的不断深入,已传到世界各地。②京剧,清朝光绪年间形成于北京。其前身为徽剧,通称皮簧戏,同治、光绪两朝,最为盛行。同治、光绪年间皮簧班中陆续出现了一批著名演员,他们善于吸取其他地方戏的各种优点,并在艺术形式方面敢于革新尝试,迅速促进

了皮簧戏的发展,终于形成一个崭新的剧种——京剧。近百年来,这个剧种遍及全国,已成为中国影响最大,最具有代表性的一个剧种。③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近代经过考证,关于中国文字起源,一般认为在距今约5 000~6 000年左右的黄河中游仰韶文化时期,已经创造了文字。我们的汉字,从图画、符号到创造、定型,由古文大篆到小篆,由篆而隶、楷、行、草,各种形体逐渐形成。在书写应用汉字的过程中,逐渐产生了世界各民族文字中独一的、可以独立门类的书法艺术。

(2)传统文化还具有继承性、相对稳定性、鲜明的民族性、明显的地域性等特点。例如:我国的传统文化崇尚“信”,今天我们仍然强调“诚实守信”,构建诚信社会。

2.(1)你知道上述习俗的由来和演变吗?

(2)在你看来,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1)①一般认为元宵节以汉武帝在正月上辛祠祭拜为其开端,大约从公元3世纪开始,慢慢形成的一种节日;元宵节在南北朝时发展成为一固定的节日。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始于汉朝,隋唐时发展成盛大的灯市;吃元宵的习俗始于宋朝,意在祝福全家团圆和睦,在新的一年中康乐幸福。②端午节的起源据说是为了纪念战国时期的诗人屈原。屈原本是楚国的大夫,热爱祖国,后因小人诬陷离间而被流放。楚国被秦国攻陷后,屈原百感交集,心情沉痛,投入汨罗江自尽。人们划船在江中打捞屈原的尸体,后又包粽子投入江中,防止鱼吃屈原的尸体,后来演变为端午节赛龙舟吃粽子。③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还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少数民族的风俗,可根据班级学生实际情况,让学生自己查阅、收集资料来回答。

(2)这些习俗能够保留至今的原因主要是传统习俗具有继承性,在日常生活中,传统习俗总是无声地感染和熏陶着一代又一代人,使人在潜移默化中养成习惯;传统习俗也都经历了一个不断自我筛选和去粗取精的过程。

3.(1)你所居住的地方有些什么样的传统民居?你能指出这些民居所展现的传统文化内涵吗?

(2)有人说,传统民居占用了太多的土地资源,在人口日益增多的今天,我们应该将其彻底抛弃。你赞同这种观点吗?

提示(1)同学们可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来回答。

(2)这种观点是错误的。蒙古族的蒙古包,哈萨族、藏族使用的毡房,易建易拆,是移动的,使用非常方便,不占用土地资源;有些传统民居确实占地过多,但传统建筑属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有历史、文化、科学价值,又有艺术欣赏价值和技术参考价值,在今天还有很好的旅游观赏价值。因此,应当予以适度保留,不可全部抛弃。

4.毛泽东说:“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提示毛泽东重视对传统思想的继承,提倡要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进行吸收、消化、总结,做中国优秀传统思想的继承者和发展者。

5.你认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你能够用事例说明你的观点吗?

提示传统文化对现实生活是财富还是包袱,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例如,“忠”是我国古代伦理道德的最高原则,《左传》中的“临患不忘国,忠也”,要人们尽自己最大努力,为维护国家利益而献身,是积极的,对现实生活来说就是财富,应该提倡;而宋代的“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封建忠君思想对现实生活来说是包袱,应该抛弃。

云南省昆明市黄冈实验学校人教版高中政治必修三导学案(无答案):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导学案授课题目(章节或主题)走进文化生活 授课时间2018年 4 月日第周星期第节第次课授课时数 学时 教学课型理论新授课□实验课□习题课 讨论课 实习(践)课□其它□教学目标与要求: 知识与能力目标:[来源:https://www.360docs.net/doc/e36873208.html,] 1、认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2、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 3、理解文化多样性与倡导主旋律的关系;辨识各种文化现象,正确进行文化选择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学习、讨论、探究、辩论等活动,培养学生对文化现实问题的判断、比较、鉴别、概括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通过对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坚信只有健康向上的文化,才能对我们的成长起到积极的作用,认识到落后文化和腐朽的文化的危害,并做到自觉抵制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从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来源学科网] 教学重点: 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与核心内容 教学难点: 如何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 教学方法(请打√选择): 讲授法 讨论法 演示法□自学辅导法□练习法(习题或操作)□读书指导法□ 案例法□其他□ 教学媒体(请打√选择): 教材 板书 实物□标本□挂图□模型□多媒体□幻灯□录像□CAI(计算机辅助教学)□教学过程设计(包括讲授内容、讲授方法、时间分配、媒体选用、板书设计等): 一、呈现目标( 5 分钟) 1、认识文化市场和大众传媒的发展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双重影响; 2、理解大众文化的含义 3、理解文化多样性与倡导主旋律的关系;辨识各种文化现象,正确进行文化选择认识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来源:学.科.网Z.X.X.K] 二、达成目标(分钟) 一、考点解读 1、高考考点 走进文化生活 文化市场与传媒商业化的影响发展大众文化的要求如何看待落后文化和腐朽文化 二、知识点梳理 二、考情剖析 高考命题大揭秘:从整体上把握文化选择的相关知识。 例题(2016年全国高考北京卷24) 以天津“泥人张”作品为依托,“梦娃”系列公益广告运用三维技术绘制的形象萌动可爱,表达主题所用的童谣朗朗上口,深受大家喜爱。下列认识正确的有 ①该公益广告是文化传播途径的新的成功案例 ②该公益广告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表达 ③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面向人民大众的文化更富有生命力 ④该公益广告的成功表明内涵丰富的中华文化是文化创新的动力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来源:学+科+网]

高中政治必修三文化生活练习题

文化生活练习题 一选择题 1.琼州胜景五公祠有副脍炙人口的对联:“只知有国,不知有身,任凭千般折磨,益坚其志;先其所忧,后其所乐,但愿群才奋起,莫负斯楼。”这副对联生动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中 () ①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情操②公正廉明、崇尚平等的民主精神 ③淡泊名利、宁静致远的超然胸襟④自强不息、坚韧不拨的顽强斗志 A.①② B.②③ C.① ④ D.③④ 2.福州的三坊七巷是我国文化遗产的一朵奇葩,有过“清明上河图”般的绚丽,孕育出林则徐、严复、冰心等百余仁人名士。作为福州的城市名片,三坊七巷以其特有的魅力影响着人们,保护三坊七巷正在进行中。保护文化遗产() A. 是传播中华文化的重要途径 B. 根本上在于发掘其经济价值 C. 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 D. 实质在于保护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血脉 3.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成千上万的劳动模范在平凡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是劳模精神不变的精髓,也是时代精神永恒的内涵。表彰劳模能够() ①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②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 ③奏响先进文化的主旋律④杜绝好逸恶劳的思想意识 A.①③ B.②③ C.②④ D.①④ 4.2009年12月,山东省启动了“放飞梦想”绿色手机文化创作传播活动;2010年3月,又开展了“诵读经典,爱我中华”活动。两大活动所体现的共同文化生活道理是( ) A.开展有益文化活动,提升公民文化素养 B.净化社会文化环境,实现文明健康交往 C.传播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D.创新文化传播方式,推动经典文化发展 5.近年来,我国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活动,树立来自基层、来自群众的道德楷模,推动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我国重视思想道德建设是因为它() ①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 ②能提供精神动力和正确价值观,决定社会发展进程和方向 ③体现了先进文化性质和前进方向,有利于培育"四有"新人 ④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智力支持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6. 要“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为现代化建设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从文化建设的角度应当 ( ) A.拓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B.倡导和践行传统文化的价值观 C.优先提高公民的科学文化修养 D.改造腐朽文化并取缔落后文化 7.据报道,“中国首善”陈光标在致比尔·盖茨和巴菲特的信中说:“在我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将不是捐出一半财富,而是向慈善机构捐出自己的全部财产。”陈光标“裸捐”对提高青少年道德修养的启示是( ) A.青少年要加强科学文化修养

2015届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二课导学案

第二课文化对人的影响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再认文化对人的影响的来源,观察文化对人的影响的表现。 2、分析文化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懂得文化影响需要自觉学习和主动感悟。 3、总结文化对人深远持久的影响;体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与人们文化素养的关系。 4、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了解培养健全人格的重要途径。 5、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6、举例说明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对人影响的表现和特点。 2、优秀文化对人的作用 三、知识清单 1、文化对人的影响来源于哪些方面? 2、文化对人的影响有哪些表现? 3、文化对人的影响有何特点? 4、概括优秀文化对塑造人生的作用。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人只要处于一个特定良好的文化环境中,就一定能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 说明: 2、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持久的正确引导。() 说明: 3、每个人所具有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后天自发形成的。() 说明: 4、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广东卷]2013年3月,广东某市的读书月活动提出,文化强市从阅读开始。建设文化强市过程中,读书的意义不可替代。强调读书的文化意义,是因为() ①文化在人民大众的生活中占据主导地位②先进文化是文化和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 ③文化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④文化影响人的实践、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 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 2、[2013高考,江苏卷]某著名大学校长认为,一所大学所能给予学生最宝贵的东西是心灵。精神家园里没有了心灵,人就不可能去思考自己生命的意义和价值,也就不可能对他人、对社会有真正的情感和责任。这是因为() A.文化能够增强人的精神力量 B.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相互促进 C.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 D.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文化素养的核心 3、(2013广东揭阳一模)30.“开展全民阅读活动。加强和改进网络内容建设,唱响网上主旋律。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提高全民科学素养。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给上述材料加一个标题,你认为最合适的是() A.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B.全面提高公民的道德素质

文化生活高考模拟试题

高二政治文化生活试题 1.(2018陕西榆林二模,19)知识不仅可以改变个人命运,更可以推进民族复兴进程:国产大飞机飞天、国产航母下水、天舟翱翔太空、量子通信惊艳全球…这是知识的价值,照亮了我国的发展前景。材料表明 ①文化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②文化的力量集中表现为民族精神的力量 ③文化日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④文化对经济发展起推动作用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8山东滩坊二模,19)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承载着民族发展的血脉,是构筑民族精神的基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这表明 ①一个民族的崛起必然伴随着文化上的崛起 ②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 ③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④文化是一个国家持久发展的不竭动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3.(2018四川成都二诊,20)电影《厉害了,我的国》将自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的发展和成就首次以纪录片的形式呈现在大银幕上。该电影对中国桥、中国路、中国车、中国港、中国网等举世瞩目的成就加以集中展现,用影像定格属于中国的每一个辉煌瞬间,传递中国力量,为观众带来视觉与心灵的双重震撼。这说明,优秀文艺作品可以 ①见证时代发展脉动,滋养人们的精神世界 ②激发人们爱国情怀,直接转化为物质力量 ③莫定民族立业根基,增强全民族创造活力 ④凝聚民族精神与力量,砥砺人们奋勇前行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4.(2018山东济南二模,19)“中国正流行,经典咏流传”,《经典咏流传》将中华经典的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网络平台有机结合,兼顾诗词文化上的意境悠远和表现形式的通俗易懂。经典传唱人结合自身的音乐风格,将经典诗词转化为优美的歌曲,用现代的唱法和曲调来演绎传统经典,引起了广大观众的积极反响和强烈共鸣。该节目的成功之处在于 ①运用大众传媒,赋予传统文化以新的时代内涵 ②对优秀传统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③树立文化自信,增强世界各国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④加强中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5.(2018湖北四月调研,19)在2017年“中国白”国际陶瓷艺术大奖赛中,一批以德化白瓷为材料,以德化传统烧制技艺制作的当代艺术品脱颖而出。这些作品既有德化白瓷特有的美感,又有许多有别于传统的现代创新元素。中外艺术家们互相启发创作灵感、切磋陶艺,将历史悠久的德化陶瓷推向一个新的艺术高度。这启示我们,发展传统技艺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第12课《宋元时期的都市和文化》导学案 【学习目标】 1. 了解北宋开封、南宋临安和元大都的繁华的都市生活,知道瓦子出现的原因和表现。 2. 了解宋元时期在文学艺术上取得的成就,感受宋代词人的风格特点,体会文学艺术与社会发展的关系。【重点难点】 重点:瓦子、宋词和元曲。 难点:宋朝社会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市民阶层的扩大与都市生活的关系。 【自主学习】 1. 北宋的 _____ 、南宋的临安、元朝的______ ,都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都市。 2. 北宋的开封,最为繁华的是 _____ 寺,每月举办多次庙会。寺庙内外进行各种商品贸易,还有傀 儡戏、舞剑、杂技等各种表演。 3. 随着城市的繁荣,阶层扩大,市民文化生活丰富。开封城内有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 4. 宋元时期戏剧表演的主要形式是 ______ ,包含说唱、杂技等。杂剧形成于宋代,________ 统一后,活动遍及城乡。 5. 今天的春节、元宵节、中秋节等,在 ______ 都有了。一些节日的习俗,如春节等流传至今。 6?词在唐朝时已经出现,经五代到两宋,得到很大发展,成为___________ 主要的文学之一。 7. 宋代词人杰出代表有 _、李清照、__________ 等。苏轼的词豪迈飘逸;_______ 的词风委婉清秀。辛弃疾词风豪放,气势磅礴。 8. 兀曲包括散曲、杂剧和南戏等。它把音乐、歌舞、动作、念白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综合艺术。 代表是______ 的悲剧《窦娥冤》,他和______ 、郑光祖、白朴在明代以后被誉为“元曲四大家”。【合作探究】 1. 瓦子出现的原因和意义。 2. 宋元时期的时代特征有哪些?这些时代特征与文化的发展有怎样的关系? 【当堂达标】 1. 为了传承民族文化,彰显民族特色,我国增设清明节、端午节等为法定节假日。这些节日早在 宋代都有了,那时最受重视的节日是() A.重阳节 B .元旦C .元宵节D .中秋 2. 宋朝时期,随着城市的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市民文化生活也丰富起来。东京城内出现了 许多娱乐兼营商业的场所,称为() A.集市 B .瓦子C .勾栏D .邸店 3. 读其词“使人登高望远,举首高歌,超然于尘垢之外”,开创了豪迈词风,对词的发展有突出贡 献的词人是() A.苏轼 B .辛弃疾 C .柳永D .马致远 4. 大相国寺举办庙会时,寺庙内外人流如潮,进行各种商品交易,还有傀儡戏、杂技等各种表演; 过节时大殿前设乐棚,供皇家乐队演奏。上述这段文字描述映了何时何地繁华的都市生活()A.唐朝的长安 B .北宋的开封C .南宋的临安 D .元朝的大都

文化生活全册测试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每题2 分,共60分) 1、创建文明卫生城市,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是构建社会 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市民素质是城市文明的基础。市民素质的形成( ) A.离不开社会实践 B.只能依靠学校 C. 也可以是天生的 D. 家庭教育最重要 2、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有人认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文化一体化。”这种观点:( ) ①认为各种文化间的差异会逐步消除 ②肯定了经济对文化具有深刻的影响 ③肯定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和生命力 ④否认了文化的相对独立性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3、伟大的时代,孕育着伟大的文艺作品;伟大的文艺作品,也往往反映和记录着伟大的时代。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之际,一大批优秀的文艺作品和精彩的文化活动呈现于中国各地的舞台上,为广大群众提供了丰富的红色文化精神大餐。这说明( ) ①人们在实践中既创造文化,也享受文化 ②一定的文化是对一定时代经济、政治的反映 ③各具特色的文化都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④文化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活动中创造的精神产品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4、2011年8月8日,第九套广播体操正式发布。新中国成立60年,广播体操曾经是政治、曾经是暗示、曾经带有色彩,也曾经是国家主义“身体政治”的浓缩物。最终,每一套广播体操都在不经意间化为所在时代的符号。这体现出( ) A 、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相互交融 B 、文化反映政治并决定政治的发展 C 、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载体 D 、文化在传承中不断发展 2011年8月13日,某女士给《西宁晚报》打热线电话称,她的小孩喜欢上网聊天,现在和家人,朋友讲话满口都是“偶”(我)、“酱紫”(这样子)等网络语言,甚至作文中也出现“JJMM ”(姐姐妹妹)、“灌水”等词。“亲,这里是青海师范大学接待处!”2011年8月30日,青海师范大学的女生用当下流行的网络语言打出标语,迎接新生。不仅如此,更多的网络语言在我们生活中正被广泛使用。回答5-6题。 5、上述材料说明( ) A 、文化对人的影响是有形的 B 、网络语言正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C 、网络语言对人们的影响是深远持久的 D 、人们对网络语言的接受是消极被动的 6、网络语言成为人们的交际工具,这一现象告诉我们( ) A 、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B 、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C 、文化影响人们的认识活动 D 、文化影响人们的思维方式 7、在传统节日中,春节、元宵节、清明节、中秋节被合称为“中华民族的四大传统节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每当这些节日来临的时候,无论身在何处的中国人都要采用相同或相似的方式来庆祝。这说明( ) A 、庆祝民族节日,是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也是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达 B 、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当前文化生活状况的体现 C 、民族节日是民族身份的重要标志 D 、民族节日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 2010年10月-2011年10月举办的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使意大利各地几乎成了中国文化的舞台、大红灯笼高高悬挂,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各大小展览馆不断展示中国从古至今的艺术精品,各剧院不时演出中国的戏曲,木偶、皮影等,一系列有关中国的文化讲座在这里持续亮相。回答8-10题。 8、意大利“中国文化年”活动的举办,有利于( ) ①不同民族文化间平等交流、相互借鉴②缩小甚至消除中意两国文化的差异 ③我国在文化交流中的取长补短,实现文化创新④促进中华文化的传播和世界文化事业的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②③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9、大红灯笼高高悬挂,茶室茶亭弥漫着浓郁的茶香。这表明传统文化具有( ) A 、相对的稳定性 B 、鲜明的民族性 C 、鲜明的时代性 D 、明显的优越性 10、“世界就是一幅绚丽的图画,七种颜色是它的基本元素,世界是一部宏大的交响乐,不同音符是它的基本单位。”从文化视角看,上面这句话要表达的思想是( ) ①文化的多样性使世界文化多姿多彩 ②尊重文化的多样性才能实现世界文化的繁荣 ③文化传播使各具特色的文化相互交流与融合 ④世界文化是由不同民族,不同国家的文化共同构成的 A 、①②③ B 、①③④ C 、①②④ D 、②③④ 11、2011年9月5日晚,以“固根”、“壮魂”、“圆梦”为主旨的国务院侨办“文化中国·辛亥百年”艺术团在日本东京首演,1800人的剧院座无虚席,演员在观众的叫好声中一次次返场。“文化中国·辛亥百年”艺术团赴日演出是( ) A 文化交流的根本途径 B 文化传播的主要手段 C 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 D 文化创新的源泉、动力 12、由于不少地方的文化没有受到重视,基本上处于一种“自生自灭”状态,剪纸、木偶、皮影等“濒危”。2011年6月1日起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具有里程碑意义。国家之所以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是因为( ) A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精神的火炬 B 、传统文化始终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促进作用 C 、传统文化是维系民族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 D 、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的特征 13、漫画《月饼的作用》给我们的启示是( ) A 、越是民族的文化就越是世界的 B 、文化的交融导致对本民族文化的漠视 C 、传统习俗的传承需要重视教育和引导 D 、我国的传统文化的传承将面临巨大的冲击 2011年6月21日至22日,“2011中国·濮阳精品杂技艺术节”在河南濮阳举行。此次精品杂技艺术节突出高水准、国际化、娱乐性和创造性,展示了极品杂技的惊险奇幻和顶级魔术的精彩绝伦。回答14 文化生活全册测试试题

文化生活第九课导学案(第一课时)

第九课第一框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班级:姓名:学号: 【学习重点、难点】 ①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自主学习】 一、肩负发展中国先进文化的使命 1.中国先进文化的求索历程 (1)求索目标:再创中华文化新的辉煌。(2)历史结论:奉行“”论或“”都不能产生中国先进文化。(3)重振标志:传入中国,是中华文化由衰微走向重振的重要转折点。(4)新民主主义文化:①基础:中国共产党代表的人民革命实践。②主线:。③主体:。 2.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1)基本内涵:①指导思想:。②根本目标:培育有理想、、有文化、的公民。③时代要求:面向、面向、面向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④本质特征:文化。(2)坚持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重要意义:坚持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和。 ▲特别提醒:“全盘西化”论和“文化复古主义”,实际上就是“民族虚无主义”和“守旧主义”的两种具体表现。前者一味推崇外来文化而否定中国的传统文化;后者一味固守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而拒绝外来文化和新文化。 二、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1.是什么 (1)灵魂:指导思想。(2)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3)精髓: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4)基础:。 2.为什么 (1)地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2)必要性:在意识形态领域,多种文化并存是客观事实,所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用引领社会思潮,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3)重要意义: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推动大发展大繁荣,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 3.怎么办 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坚持不懈地用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凝聚力量;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鼓舞斗志;用引领风尚。 ▲特别提醒:文化多样性并非指指导思想“多元化”。由于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区,自然条件千差万别,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不同,所以各民族、各地区的文化具有独特性,即文化具有多样性。但是在社会主义建

2019年高考文化生活考试试题汇总

2019年高考文化生活考试试题汇总 第一单元文化与生活 1.(全国Ⅰ卷.20)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丹顶鹤象征着圣洁、高贵,无数文人雅士以鹤自喻,折射出人们对它的喜爱。现在,“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的理念成为社会共识,人们从人与自然环境和谐相处的高度来欣赏鹤、喜爱鹤、保护鹤。鹤的寓意的变化表明( B) ①人们的审美观念深受价值观念的影响②文化决定人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③社会实践是文化变化发展的动力和源泉④每个时代人们的审美观念会趋于一致 A.①② B.① ③ C.② ④ D.③④ 2.(卷.26)登滕王阁,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游西湖,感受“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纵情山水之间,品味诗词之美,“跟着诗词去旅行”成为人们出游新选择。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A) A.游历大好河山,感受诗词魅力,有助于深化文化体验 B.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传承诗词文化重在发掘其经济价值 C.文化旅游的发展取决于人们的文化修养 D.文化与旅游相结合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3.(卷.20)“清早起来什么镜子照?梳一个油头什么花香……”随着一阵清脆明快的京剧曲调声,学生们有板有眼地做起了戏曲课间操。戏曲课间操不仅提升了学生做课间操的兴趣,也成为同学们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一个窗口。材料说明( C) A.大众文化的发展可以高雅与通俗并存 B.形式多样的文化生活活跃了文化思想 C.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发展并享用文化 D.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5.(卷.16)说: “我们说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场历史悲剧。”这一论述蕴含的文化生活道理是( B) ①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 ②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汉归根归根到底是由文化决定的 ③文化为经济发展和政治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价值支撑 ④文化发展水平是衡量一个民族和国家发展水平的根本尺度

高三第一轮复习《文化生活》第一课导学案

第一课文化与生活 课时:2课时课型:复习课审核:高三备课组 班级组别姓名学号 一、学习目标: 1、解释文化生活具有不同于经济生活、政治生活的特殊性;确认文化包括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解释文化是人类独有的现象,确认文化素养需要培养。 3、说出文化具有的丰富形式。解释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解释现实生活中人们活动所受到的文化影响。 4、结合实例说明文化与经济、政治、综合国力的关系。说明我国应对文化挑战、维护文化安全的措施。 二、重点与难点: 1、文化的含义。 2、文化与政治、经济、综合国力的关系。 三、知识清单 1、文化的含义?区别广义的文化、狭义的文化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文化的特点? 3、如何理解文化的力量? 4、文化与经济、政治三者的关系? 5、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 四、判断正误,并予以解释说明。 1、文化是人类改造世界的一切活动及其成果。() 说明: 2.文化总是随着经济、政治的发展而发展。() 说明: 3.文化对社会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 说明: 五、巩固练习 1、[2013高考,安徽卷]世界各地有很多闻名遐迩的城市雕塑,如希腊雅典的雅典娜神像、丹 麦哥本哈根的美人鱼等,它们体现着一个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品位。这些被人们称作“城市的眼 睛”的雕塑() ①意味着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②彰显着世界文化的认同感归属感 ③蕴含着城市生活美好的精神追求④决定着城市发展的文化方向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2013高考,天津卷]茶文化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东方美人”是台湾苗粟出产的一种名茶, 它由当地客家人种植,是被小绿叶蝉咬过的乌龙茶叶。很久以前,英国女王偶人品尝到此茶, 将悬在茶杯里的茶叶赞叹为“正在跳舞的东方美女”,茶名由此而得,这种茶的曼妙之处还在于 可用冰水浸泡,透过冰滴壶,一滴滴冰水滤过茶叶,茶汤香气馥郁,色若琥珀。这表明() A.文化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并享用文化 C.文化能够增强的精神力量 D.人们的实践受到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 3、[2013高考,海南卷]3000多年前,黎族人民横渡琼州海峡来到海南。他们在这方热土繁衍 生息,创造了璀璨的文化:华美绝伦的黎族织锦,造型独特的船形屋,用牛角、竹子、棷壳等 制作的乐器……其中,钻木取火、低温制陶、黎族民歌、黎族织锦等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录。由此可见,黎族文化() ①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具有悠久的历史,是黎族人民长期社会实践的产物

2016-2017高中政治文化生活期末试题

2016-2017学年第二学期政治期末试题 命题人:王健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请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1、下列是2011年10月的重大新闻报道,其中属于文化现象的是 ①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北京12日会见俄罗斯总理普京 ②6日苹果前CEO乔布斯去世,当日苹果股价下跌5%。 ③13日广东佛山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18名路人路过但都视而不见 ④11日中国男足国家队在2014巴西世界杯亚洲区预选赛中 0-1不敌10人伊拉克 队,出线告急 A.①③ B.②③④ C. ②③ D.③④ 2、京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经历数代艺术家千锤百炼。虽然当今舞台上可运用的高科技手段层出不穷,但京剧还得从传统的韵味上下工夫。材料主要强调( ) A.文艺----民族精神的火炬 B继承----文化创新的根基 C创新----文化发展的实质 D传统----文化永续的源泉 3、馄沌---是大家普遍的叫法。云贵川一带称之为抄手,广东香港一带称之为云吞, 江西有称之为清汤,福建人又称之为扁食燕,等等。各地对馄沌称呼的差异反应了( ) A我国各地文化都是同根同源 B各地文化具有区域性的特征 C中华民族有厚重的文化底蕴 D汉字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 4.世界范围内反对文化霸权主义的斗争,已成为当代国际政治斗争的重要内容,说明( ) A.文化与经济相互影响B.文化与政治相互影响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文化与政治相互交融 5.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的是①语言②文字③艺术④自然科学⑤河流⑥价值观 A.①②③④B.①②③④⑤C.①②③④⑥D.①②③④⑤⑥ 6.短信文化的发展为移动通信企业带来了无限商机,使移动增值业务产业链各环节不断延伸,这说明 A.经济决定文化B.文化反映经济 C.文化决定经济D.文化反作用于经济7、我们参观兵马俑,可以从中透视中国古代秦朝社会人们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这说明 A、精神的东西与物质的东西没有关系 B、精神的东西就是物质的东西 C、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 D、物质活动离不开精神活动 8、正是日本“右倾化”的文化恶化了中日关系,并最终会对中日两国的经济合作造成严重影响。这说明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优秀导学案

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四单元《二、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调查》优秀导学案 教学目标 1.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做贡献。 2.通过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核心素养 1.了解调查报告相关知识,掌握调查的语言特点,培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素养。 2. 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思维发展与提升素养。 3.了解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到社会发展对家乡所产生的影响,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素养。 4. 通过开展家乡的文化生活实地采访调查,培养和弘扬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培养文化传承与理解素养。 重难点 1.学习并撰写调查报告,为保护家乡文化遗产做贡献。 2.通过调查家乡文化生活现状,认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一、了解调查报告: 1.概念解说: 调查报告是反映对某个问题、某个事件或某方面情况调查研究所获得的成果的文章。它可以在报刊上发表,也可以供领导机关作为处理问题、制定政策的依据或参考。调查报告是宣传唯物论和辩证法、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有力武器,历来被无产阶级革命家所重视。 调查报告是一种说明性的文体,兼有通讯和评论的某些特点,但又与二者有着明显的区别。与通讯相比,二者都有大量的事实材料,而且对事实的叙述都比较完整;但通讯往往是写一连串的事件情节,有形象的刻画和细节描绘,通过生动的事例和感人的形象来表现主题,而调查报告则侧重用事实说明问题,它的主题是由作者直接表述出来的。与评论相比,它们都有鲜明的观点,有理论色彩;但评论文章主要是通过逻辑推理和论证来证实其观点,而调查报告则主要通过事实说明其观点,对调查对象作出评价,阐明其意义,或从总结点上的经验入手,讲明某个道理。 2.类型: (1)介绍典型经验的调查报告 某一地区、某一单位、某一企业,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过程中,或在日常的思想政治、经济建设、科学

高二文化生活期中考试试卷

高二文化生活期中考试试卷 一.选择题(每题3分共66分) 1. 文化现象无处不在。下列属于文化现象的有 ①中学生到社区宣传抗震救灾精神②市民观看北京奥运会开幕式 ③某企业生产劳动防护产品④某市民就城市规划向政府提出建议 A.①③B.②⑧C.①④D.①② 2.礼仪是交往的产物,语法是说话的产物,逻辑是思考的产物。人们长期形成的做事情的方式和规范,无非是人类知识和经验的总结。这表明 ①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②文化实质上是一种精神力量 ③文化素养是逐步培养起来的④文化现象无时不在、无处不在 A.②③ B.①② C.①③ D.①④ 3.现代都市的人们悄然改变度假的方式,逛书市,听歌剧,参加形式各样的文化活动,享受着丰盛的文化大餐,这说明了 A.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B.文化是人类的特有的精神现象 C.人们的消费方式发生了根本性改变D.人们在社会生活中获得和享用文化 4.青海省玉树地政发生后,宗教团体纷纷组织"宗教救援队"积极参与救灾,僧侣们还为在地震中死难者超度祈祷,给震区的佛教信众很大的心理安慰。这表明 ①我国政府鼓励人们信仰宗教②宗教能够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 ③文化活动可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④文化是改造社会的强大物质力量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④ D. ②③ 5.《阿凡达》是一部运用3D技术制作的电影,目前已创造了超过27亿美元的全球票房,并带动了3D相关产业的发展。这体现了 ①文化对经济的重大影响②文化是政治经济的反映 ③文化生产力的日趋重要④文化以经济发展为基础 A. ①② B. ①③ C.②④ D.③④ 6.近年来,我国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文化消费逐渐丰富,文化生产力在现代经济总体格局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大力发展文化生产力的经济意义在于 ①提高人民素质,抵御文化侵略②弘扬传统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 ③繁荣文化市场,满足人民需要④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发展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7.法国哲学家爱尔维修有句名言:"人是环境的产物"。某论坛上,主讲人让听众写下与自己关系最密切的6个朋友,并指出他们月收入的平均数大致就是你的月收入。测试结果的准确程度让所有听众惊讶不已。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每个人的朋友圈子都是一个特定的文化环境,它彰显着你的现在,也预示着你的未来。这种现象说明 A.文化决定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和思维方式 C.文化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丰富精神世界 D.文化提高人们的道德修养,塑造完美人格8.“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从文化对人影响的角度看,下列说法体现的道理与这句话一致的是 ①孟母三迁②耳濡目染③东施效颦④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9.我国古人崇尚“治身”与“治心”和谐统一,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则把人的幸福界定为“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的完美结合。他们的观点启示我们

文化生活第五课文化创新导学案

(1)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①一方面,我们不能离开,空谈文化创新,是文化创新的根基; ②另一方面,体现是文化创新的重要追求。 (2)面向世界,博采众长 ①文化的交流、借鉴和融合,是在文化交流、借鉴的基础上,推岀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 ___________ 的过程。是文化创新的重要基础。 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过程中,必须以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成果。 ③在学习和借鉴其它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 3.文化创新要坚持正确方向,克服错误倾向 (1 )要反对“ ___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____ ”,即一味固守民族的传统文化,拒绝接受新 文化和任何外来文化的倾向。 (2)要反对“”和“”,即一味推崇外来文化,根本否定传统文化。 4?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实现文化创新要着眼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5必由之路:?在时代的高起点上增强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 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不断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 (二)归纳背诵:文化创新的作用(P49-50 )文化创新的途径(P51-55 ) 二、合作学习(议) 1、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2、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3、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4、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与一般群众无关。( 5、文化创新的作用就是不断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6、文化创新的渊源是社会实践。() 7、文化创新来自作者的灵感,主要靠文化创作者的聪明才智。() 8、发展先进文化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9、文化创新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离开社会实践。() 10、文化创新是文化创作者的事,与一般群众无关。() 11、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如何对待传统“孝”文化? 12、结合课本P54第一个虚线框内容,谈谈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 13、结合课本P54第二个虚线框内容,谈谈在文化创新过程中应如何处理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 四、探究未知:通过自主学习,你还有哪些疑惑?

文化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一框学案

第四单元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第八课走进文化生活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前预习案】 【我的预习】 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随着和的发展,人们的文化生活日趋多样化,当代文化生活日益呈现出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1)现代的发展(2)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文化生活的“喜”与“忧” 1.文化生活可喜的变化 (1)原因:和的发展 (2)表现:满足人们日趋多样的文化需求,充实人们的;传播;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提高;引导人们的,推动生产的发展。 2.令人忧虑的现象 (1)原因:文化市场的和传媒的。 (2)表现:生产、销售的文化产品;以荒诞、庸俗的内容迎合;有些媒体热衷于“新闻炒作”和传播“绯闻轶事”。 (3)要求:加强文化市场管理和引导。文化市场越活跃,文化产品越丰富,文化生活越繁荣,越不能放任自流,越需要、。 三、发展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文化 1.当代人们文化需求的特点 (1)特点: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文化需求呈现出、、的特点 (2)要求:提供、的文化产品。 2.我们倡导的大众文化 (1)内涵:面向、反映的利益与呼声,为人民大众所的社会主义文化。 (2)性质:的、的社会主义文化。 【我的疑惑】

第一框色彩斑斓的文化生活 【课堂探究案】 【课堂探究】 探究一当代文化生活素描知识生成以“缤纷网购e尚生活”为主题的 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在常 熟举行。此次网交会线上和线下活动精 彩联动,线上交易会以“裙彩飞扬”、 “让帅哥飞”和“快乐六一”三大主题 活动对会员产品进行集中推广。 1.现代异彩纷呈的青年女装男装与上世纪70、80年代的一色“学生蓝”“小红花”形成鲜明的对比,这从一个小切口反映了当代文化生活的什么特点? 2.中国常熟服装城首届网货交易会正式上线对服装文化市场的发展有什么样的作用? 1.当代文化生活的特点 2.文化生活色彩斑斓的原因

《文化生活》试题

《文化生活》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60分) 1、2009年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活动的主题是:“弘扬民族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文化”是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 ) A.文学艺术和科学知识 B.人们受教育的程度 C.语言和文字部分 D.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2、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是( ) ①2011年1月18日—21日胡锦涛主席访美 ②2010年11月广州亚运会召开 ③泰山的碑刻 ④西安举办的2011年世界园艺博览会 ⑤青藏高原的自然风光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②④⑤ 3、动画片《喜羊羊和灰太狼》在孩子和年轻白领中迅速走红,有人喜欢临危不乱的懒羊羊,说做人要做懒羊羊;有人喜欢灰太狼,说要学习灰太狼屡败屡战的精神。从文化生活的角度,这说明( ) A.文化是人所创造出来的一种价值 B.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 C.人创造了文化,文化也在塑造着人 D.文化环境决定人的思维方式 4、农历“兔”年到来之际,不少商家推出各色产品展现传统生肖“兔”文化,深受百姓喜爱。这说明( ) A.文化是人们社会实践的产物 B.文化传承离不开一定物质载体 C.文化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D.文化环境影响人的思维方式

5、福建省首个大型山水实景剧——《印象大红袍》于2010年1月24日起在武夷山上演。《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剧的演出,改变以往“登山观景、泛舟漂流”的传统旅游方式,增加了全新文化旅游项目,吸引游客蜂拥而至,再次推动了武夷山旅游经济的增长。这表明( ) ①文化由一定的经济、政治所决定 ②高雅的文化产品一定会有较好的市场 ③文化对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④文化产品生产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文化需求 A.①④ B.②③ C.③④ D.①② 6、在知识经济时代,有人把国家区分为“脑袋国家”和“躯干国家”,“脑袋国家”通过生产和输出知识产权支配“躯干国家”,“躯干国家”受“脑袋国家”的控制与盘剥。上述材料对我们的启示是( ) ①要把文化创新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中心和目标 ②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③要把文化建设作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战略任务 ④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相互决定 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 7、为防止黄色信息通过手机传播影响民众、特别是青少年的身心健康,2009年8月以来,公安部牵头,会同8个部门,在全国组织开展打击整治网络淫秽色情专项行动。3个多月之后,公安部再次部署在全国展开新一轮打击淫秽色情手机网站专项行动。这告诉我们( ) A.网络文化是腐朽文化,必须坚决抵制、依法取缔 B.网络文化对学生起消极影响,需要加强管理、正确引导 C.上网影响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政府应禁止学生上网 D.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来自于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 8、中国人在人际交往中比较注重“实在”“直来直去”“实事求是”“大恩不言谢”“刀子嘴豆腐心”的价值。在西方,即使是朋友间也信奉“不批评、不抱怨”的价值。对西方人的赞美之辞,不必沾沾自喜,那很可能是他对你礼节

文化生活第九课导学案(第二课时)

第九课第二框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班级:姓名:学号: ①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目标②精神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 【自主学习】 一、根本目标:培育“四有”公民 1.精神文明建设的必要性:在当代中国,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建设。精神文明建设搞好了,人心凝聚,精神振奋,各项事业就会全面兴盛;精神文明建设搞不好,人心涣散,精神颓废,各项事业都难以搞好。 2.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任务(根本目标): 培育一代又一代、、、的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以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二、发展教育、科学和文化事业 1.发展教育事业 (1)为什么:教育是发展科学技术和培养人才的基础,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和作用。 (2)怎么办: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全面贯彻党的,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2.大力发展科技 (1)为什么:科学技术是。 (2)怎么办:大力加强建设;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坚持和自然科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全社会形成崇尚科学、鼓励创新,反对迷信和伪科学的良好氛围。 3.发展文化事业 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坚持把发展作为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的主要途径,加大投入力度,加强社区和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繁荣文化市场,增强国际竞争力。 三、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 1.为什么:和谐文化是全体人民团结进步的重要。 2.怎么办:(1)开展创建活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是亿万人民参加文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人民群众创造了丰富多彩的形式。(2)完善体系。(3)在全社会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互爱互助、见义勇为的。(4)青年学生要投身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实践,为建设和谐文化、培育文明风尚作贡献,做新时期中国先进文化的传播者。 【疑难解答】 1.发展先进文化和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关系 2.反对误区:认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国家的事情,与个人无关。 3.注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二者关系

必修文化生活第一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第一单元检测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属于人类社会特有的文化现象的是 ①2010年上海世博会吉祥物“海宝”②“南海一号”的打捞工作③我国首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④粤西第一高峰大田顶的自然风光⑤我国的外汇储备增多A.①②③ B.①③⑤ C.②③⑤ D.①③④ 2.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的造型融人了鱼、大熊猫、藏羚羊、燕子以及奥林匹克圣火的形象。这说明 A.文学、艺术源于灵感 B.文化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C.文化生活是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D.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 3.漫画《精神大餐》形象地说明了 ( ) A.人们的精神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活动、物质载体《精神大餐》 B.文化是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产品 C.文化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D.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深远持久的特点 4.温家宝总理在会见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青岛港桥吊队队长许振超时指出,许振超创造的“振超精神”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这主要是因为( ) A .“振超精神”是一种社会精神力量 B.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 C .精神力量比物质力量更重要 D.精神力量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决定因素5.2009年9月,国务院审议通过了《文化产业振兴规划》,并向社会公开发布。该规划明确指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着力做好发展重点文化产业、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加快文化产业园区和基地建设、扩大文化消费、建设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扩大对外文化贸易等八个方面的重点任务。上述材料主要体现了 A.经济决定文化B.文化对经济具有反作用 C.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D.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 6.有人说:“经济发展是文化发展的基础,文化发展始终与经济的发展亦步亦趋。”该观点A.承认了经济对文化的决定作用B.没有看到文化有其自身传承性和相对的独立性C.肯定了文化有其自身的独立性D.否定了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 7.文化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不同的文化环境、不同的知识现状、不同的价值观念,对个人的成长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影响人们认识事物的角度以及认识的深度和广度②影响人们在实践中目标的确定和行为的选择③影响不同思维方式的形成???????④不影响人们的交往方式 A.②③④ B.①②④ C.①②③ D.①②③④ 8.2009年4月26日至29日,第七届中国国际网络博览会在北京展览馆举行。网博会上提出了“中国健康网络文化年”的理念,这一理念体现了政府部门倡导净化网络空间,利用互联网积极传播先进科学技术、先进文化,促进网络文化产业的健康良性发展,指导用户对网络文化产品合理消费,促进产业的技术革新等。上述材料说明( ) ①文化是一种精神力量②文化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③先进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 A.①②③ B.②③④ C .①③④ D.①②④ 9.每当中华民族处于重大困难的当头,中华文化的力量就会突显出来。在外寇入侵时中华民族就会团结一致,用血肉筑起新的长城。在遭受巨大洪涝灾害、“非典”、“汶川特大地震”、“藏独、疆独搞分裂”时,中华民族就会“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并最终夺取胜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