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老年公寓需求市场分析

中国.老年公寓需求市场分析
中国.老年公寓需求市场分析

中国老年公寓需求市场分析

目前,中国各大城市的“住宅产业”早已是“风起云涌”,“商业地产”、“工业地产”、“高教地产”也是“蒸蒸日上”,但惟独作为“夕阳产业”的“老年公寓”却成为了“遗忘的角落”。那么,在中国进入老年社会里,中国的“老年公寓”需求市场怎样?“老年公寓”该怎样建设?请参阅下文:中国自1999 年以来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新世纪开始的“银发浪潮”也滚滚而来,而且中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来势异常凶猛。因此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居住问题是摆在我国和各个城市面前的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人选择养老和住宅的方式,由于历史和传统观念等原因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主要形式有与子女共居、与子女邻居、独居,除此以外还有托老所、福利院、临终关怀医院以及老年公寓等。那么什么是新型的“老年公寓”?

所谓的“老年公寓”(老年社区)就是依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建造的专供老年人居住的住宅。它既体现老年人养老居住,又能享受到各方面社会化服务的住宅。老年公寓兴起于北欧一些国家,90 年代在美国一些城市发展起来,成为房地产业的新兴领域。中国的北京、天津、大连、杭州等城市近几年也相继建成老年公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老年公寓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

一、老年公寓需求的不断增长。

1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武汉等大城市也快速进入老年型城市。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系数达到10 %以上(60 岁以上人口)或7 %(65 岁以上人口)时,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年型。老年人口系数是指一定时点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反映人口老化的程度(《人口与社会保障研究》陈朝先著,1998 年版)。目前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 1.3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 %以上,到21 世纪中叶将超过4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 %,即每 4 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目前我国65 岁以上老人数已超过 1 亿(占总人口的7.3 %),到2050 年将增加到3.34 亿(占总人口的22.6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城市老龄化的发展,我们要建造和发展适合不同老年人的不同要求的各种类型的住宅。其中老年公寓会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首选,对老年公寓的需求会不断增长。

2 .观念的变化。中国“养儿防老”、“三、四代同堂”的观念和家庭组合在不断发生变化,而小型“核心家庭”、“三口之家”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而且,目前“四二一”的供养关系不断增加,使中间代所承受的压力很大,家庭矛盾也随之增加。同时,随着老年人观念的变化,不少老年人更加关心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愿意和子女同住,独老户的比重不断上升。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材料显示,北京市50 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希望现在住进老年公寓和将来愿意入住的分别为10.4 万和30.8 万。目前武汉市老年人的居住方式以与子女同住为主占65.2 %。有47 %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共同生活,52.4 %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分开居住;现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中,有64.8 %认为这种方式很理想,而有35.2 %的老人则希望能分开住;现与子女分开住的老人中,有84.6 %仍愿与子女分开住,有15.4 %的则希望与子女同住。可见,中国老人“养儿防老”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老人的不同组群选择养老的方式又不同。文化程度较高,中级以上职称,月收入中等或以上,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者,老年公寓为首选,有的认为“老年公寓是理想颐养天年之所”。因此随着观念的变化,对老年公寓的需求是加快增长的。

3 .社会上的“空巢家庭”逐渐增多。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等地方,由于子女出国等原因,一对老年夫妇家庭占的比重较大。目前北京市60 岁以上180 多万的老龄人口中“空巢家庭”已近30 %,未来10 年,“空巢家庭”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重有可能达到90 %。目前天津市内六区的空巢老年人家庭,占总老年户的

62.4 %,其中独居老人为13 %,偶居的占49.4 %(《老看住房专题会议论文集》2002 年)。可见,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发展,空巢家庭的不断增长,那么这部分老人对老年公寓的需求将更加迫切。

4 .现在的中青年对未来老年人居住方式的选择会有很大的变化。据武汉市调查,现在的青年人(20 -2

5 岁)仅有28.5 %,中年人(40 -50 岁)有42.8 %希望将来与子女住在一起(《城市规划》2002 年3 期)。当他们进入老年时,由于我国各种老年机构已经完善等原因,其中很多人会选择社会养老的方式。所以老年公寓的社会需求是逐渐增长的。

5 .随着老年公寓数量的需求不断增长,这一新兴产业将有较大的发展空间。据上海市调查,制定上海市2010 年老年公寓的发展规划,入住人数取老年人口总数的 3 %的比例为宜(发达国家一般为4 -5 %)。按此比例,到2010 年上海市老年公寓市场需求总量将达到187 万平方米(《中外房地产导报》2001 年18 期)。如将此比例推至全国,那么对老年公寓的需求,已经是很可观了。所以这一新兴产业的发展空间很大。

同时,随着老年公寓的发展,可以进一步导致为老人服务产业的发展。老年公寓的发展,需要园林、绿化、基础设施、医疗、邮电、通信、文化教育、装饰装修、家用电器、以及家庭服务等一系列产业和服务业的发展。而这些产业的发展又可以增加就业,引发商机。

二、中国老年公寓的特点

老年公寓首先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和要求。老年人年纪大、身体虚弱、眼睛不好、牙齿不健、腿脚不灵、消化功能差,有的高龄老人和有各种疾病的老人生活不能自理,还需要生活和医疗方面的特殊护理和服务。同时中国老年人在生活习惯和观念方面与外国老人有很多不同之处,因此不能完全照搬国外老年公寓的模式。我们应按照中国政府制定的“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的养老原则,创建符合我国国情和老年人需求的中国老年公寓。

1 .地点的选择。依照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老年公寓适宜选择在不远离社会,不远离家庭和亲友,但必须是空气新鲜、交通方便、有绿化带、有公园、最好在风景区等环境优美的地方。

2 .老年公寓的模式。国外老年公寓的模式,依据1986 年国际慈善机构(HTA )的老年人居住建筑的标准分为7 类:退休和退休前老人居住的住宅;生活基本自理,仅需少许监护和帮助的健康老人住宅;提供全天监护和最低限度的服务和设施的健康老人住宅;专为体力虚弱而智力健全,不需要护理和监护的老人住宅;专为体力尚健而智力衰退并需要个人生活照料和监护的老人住宅;专为体力和智力都衰退并需要个人监护和护理的住宅;专为体力和智力衰退并患有疾病、受伤等的老人入住的注册医疗机构。又依据各个国家的现状和经验,国外的老年住宅模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四种:独立式老年住宅;集合式老年住宅(老年人合住的住宅);护理型老年人住宅以及公立养老院(社会福利性)。从资金来源划分实际上分为两种:家庭和个人融资;政府和社会融资。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我国老年公寓的模式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三种:成套老年公寓住宅;合居老年公寓住宅;护理和医疗型老年住宅或机构(个人支付或政府和社会资助)。

3 .设计与配套设施。老年公寓要按照老年人的特点和“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从住区规划、设计到配套建筑与设施方面要符合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老年公寓宜为低层小高层(有电梯)或平房有小院落,而不宜高塔楼,住房面积以合室、一室、二室小套房为主。道路要无障碍设计,户内有紧急呼叫与电子安防系统。居室要阳光充分和通风。老年公寓要有完备的配套设施和服务,如医院、健身娱乐、文化教育、图书资料、购物中心、银行、邮局、交流活动、家政服务等。特别是老年社区内要配备正规定点医院。该医院应具备治疗、抢救、咨询的功能,这是关系老有所养的重要保障,是老年人进住社区最关心的问题之一。

4 .规模与档次。从居者本身的利益。安全管理和市场需求出发,老年公寓的规模不宜过大,

老年公寓现状和前景

有关老年公寓/老年产业的现状和前景 一、前言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12日发表了《中国老龄事业的发展》白皮书,从中国老龄事业国家机制、养老保障体系、老年医疗保健等多个方面对老龄事业发展作了介绍和说明,同时指出,中国将积极采取更加有效的战略措施,努力推动老龄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老年人共享经济社会发展成果。 二十世纪末,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0%。按照国际通行标准,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已开始进入老龄化阶段。进入新世纪后,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05年底,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近1.44亿,占总人口的比例达11%。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如何在老年人口基数增大、人口老龄化加快而且发展不平衡的条件下,保障老年人的合法权益,促进老龄事业的发展,是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重大问题。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国家颁布一系列包括老年社会保障、老年福利与服务、老年卫生、老年文化教育和体育、老年人权益保障以及老龄产业等多方面内容的法律法规和政策。近二十年来,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国务院及其有关部门颁布的老龄法律、法规、规章及有关政策达200余件,初步形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为基础,《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为主体,包括有关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国务院部门规章、地方政府规章和有关政策在内的老龄法律法规政策体系框架。 中国政府先后颁布实施《中国老龄工作七年发展纲要(1994—2000年)》、《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2001—2005年)》和《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分别制定本部门老龄工作行动计划和本地方老龄事业发展规划。国家建立督查和评估制度,对规划的实施情况进行期中和期末检查,推动规划的落实。同时,建立老龄事业统计指标体系和老龄统计工作制度,为制定规划和完善督查评估工作提供基础数据。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先后三次进行全国范围的老年人口状况调查,为老龄事业的科学决策提供了重要依据。 国务院成立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统筹规划和协调指导全国的老龄工作,研究、制定老龄事业发展战略和重大政策,协调和推动有关部门实施老龄事业发展规划,指导、督促和检查各地老龄工作。

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近现代中国歌剧的发展概况 我国的歌剧可以说萌芽于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的儿童舞剧《麻雀与小孩》,《小小画家》(黎锦晖作曲),配乐剧《扬子江暴风雨》(聂耳作曲)它们都将歌曲与对白并重。四十年代初的《上海之歌》( 张昊作曲),《大地之歌》(钱仁康作曲),《秋子》(黄源洛作曲)等作品,在如何吸收西洋歌剧特色以探索中国歌剧创作的道路方面,起了先行作用。直到1942年以后,由延安秧歌剧发展而成的,具有民族特色的歌剧《白毛女》(马可,瞿维等作曲)的诞生,标志着我国歌剧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对后来的歌剧创作有深刻的影响。为了与中国固有传统戏曲相区别,此种歌剧被称为新歌剧。到解放战争期间,又产生了不少新的歌剧创作,如《刘胡兰》(罗宗贤等作曲),赤叶河(梁寒光等作曲),《王秀鸾》(艾实惕等作曲)等。a{gB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歌剧得到了新的发展,许多作品在继承《白毛女》的传统时,又吸收了地方戏曲的特点和西洋歌剧的一些有益经验,陆续涌现出《小二黑结婚》(马可作曲),《红霞》(张锐作曲),《洪湖赤卫队》(张敬安,欧阳谦叔作曲),《江姐》(羊鸣等作曲),《草原之歌》(罗宗贤作曲),《阿依古丽》(石夫,乌斯满江作曲),《伤逝》(施光南作曲)等优秀作品。 中国歌剧的发展,自三十年代开始进入探索期,有多种体裁,多种题材的形式出现。 体裁方面,有歌舞剧、小调剧、音乐剧、秧歌剧、正歌剧等;题材方面多在民族英雄事迹、民间故事、抗战生活与精神等方面;形式上或就传统戏曲形式改造、将话剧与歌曲结合、或据民间曲调填词改编,总有作品近百部之多。 中国新歌剧的最初尝试 一九二七年阎述诗(1905-1963) 创作用民乐伴奏的舞台歌剧「高山流水」,阎述诗多才多艺,自已写剧本,自已谱曲,自导自演,还亲自参加灯光布景的设计制作,「高山流水」情景交融,再现了春秋时代的音乐盛况和善乐者辈出的高文明社会。 阎述诗继而又创作并演出「梦里桃花」及「疯人泪」、「孤岛钟声」、「忆江边」等歌剧。一九三一年『九一八事变』后,大批爱国志士离开东北进入关内,阎述诗不惧艰险,在编演揭露日寇侵略罪行的歌剧「风雨之夜」后,离开东北入关。

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

对于中国音乐剧发展的思考 摘要:音乐剧的风靡不仅仅是一种时尚,更是时代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时代的精神表现,上至老人下至几岁的孩童无不为音乐剧所痴迷。外国形成了多元化的音乐剧,值得我们在传承、发展音乐剧的领域上学习和借鉴。而中国正要学习它们的艺术生产机制以及它们对艺术的创新和改革的信心,站在世界的角度去看去学习,探索音乐剧在中国的道路。 关键词:外国音乐剧,发展史,中国音乐剧,借鉴和发展。 正如老师所说的那样,欧美音乐剧发展史是精心制作后给后人的一份礼物,正是她让我对欧美音乐剧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无论是她的历史,她的发展还是她独特的美,都令我深深地爱上了她。 在课上老师的带领下我欣赏了几部可以说在音乐剧发展过程中不朽的经典作品:《猫》、《音乐之声》、《西区故事》、《悲惨世界》、《歌剧魅影》、《巴黎圣母院》等等。每部剧都以其独特的魅力为人们所津津乐道。 音乐剧,早期译称为歌舞剧,是一种舞台艺术形式,结合了歌唱、对白、表演、舞蹈。通过歌曲、台词、音乐、肢体动作等的紧密结合,把故事情节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情感表现出来。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 音乐剧是20世纪出现的一门新兴的综合舞台艺术,集歌、舞、剧为一体,广泛地采用了高科技的舞美技术,不断追求视觉效果和听觉效果的完美结合。同时,西方的音乐剧在百年多的商业表演经验中总结出了一套成功的市场运作手段,并且创作出一系列老少皆宜的优秀剧目,使这一艺术形式突破年龄、阶层等客观因素的局限,广受观众的喜爱。一些著名的音乐剧包括:《西区故事》、《西贡小姐》《悲惨世界》、《猫》、《歌剧魅影》、《奥克拉荷马》、《音乐之声》、《Q大道》等等。 音乐剧在全世界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市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因此百老汇音乐剧这个称谓可以指在百老汇地区上演的音乐剧,又往往可是泛指所有近似百老汇风格的音乐剧。音乐剧界最重要的奖项为美

浅析中国汉代雕塑的造型特点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38699637.html, 浅析中国汉代雕塑的造型特点 作者:杨志刚 来源:《数码设计》2017年第09期 摘要:在幅员辽阔的华夏大地上,散聚着祖国大地的古代雕塑艺术,是我们伟大民族千百年来的文化艺术遗产。在漫漫历史长河的冲刷下,很多文化艺术被湮没了,而凝聚民族文化 精神的硬质材料雕塑作品却被保存了下来。成了众多艺术文化中的至宝。也可以称为一部珍贵的 " 石头书" 他生动的记录了东方民族的审美取向以及民族文化精气神。雕塑是人类最伟大的艺术之一,从古希腊时候的维纳斯像,古埃及的狮身人面像到米开朗基罗、罗丹的青铜雕 塑,再到现代的亨利摩尔雕塑。贾科梅蒂的架上雕塑。书写了人类艺术历史上辉煌的篇章。中国汉代的雕塑艺术是世界上最独特的东方艺术,也是东方美学的杰出代表之一。它凭藉着点 雄浑厚朴、神情兼备和不同材质的表现与运用而成为一种独立的艺术门类,并且在传统艺苑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关键词:中国;汉代雕塑;造型特点 中图分类号:J30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9129(2017)09-264-01 Content Abstract:inthevastlandofChina, theancientsculptureart thatgathersthelandofthemotherlandistheculturalandartistic heritage ofourgreatnationforthousandsof years. Under theerosionofalong history, manycultures andartshavebeenannihilated. Butthehard material sculpture whichcondenses thenationalculture spirithasbeenpre- served,hasbecomethemostpreciousartculture. Itcanalsobecalledaprecious"stonebook"hevividlyrecordedtheorientalnation's aestheticorientation. Andthe nationalcul- turespiritspirit.Sculptureisoneofthegreatestartof mankind,fromthestatueofVenusinancientGreecetothe statueoftheSphinxinancientEgypttothebronzesculptureof MichelangeloandRodin.AndthentothemodernHenryMooresculpture.Giacometti'sscaffoldingsculpture. Hewroteabrilliantchapterinthehistoryofhumanart.The sculptureartoftheHanDynastyinChinaisthemostuniqueorientalartintheworld. Itisalsooneofthe outstanding representativesof Oriental aesthetics. It hasbecomeaninde- pendentartcategory byvirtueofitsstrengthandmagnanimity,itsexpressionandapplicationofdifferentmaterials,andithasaveryimportantpositioninthetraditionalarts. Keywords: China; Han dynasty sculpture; Modeling characteristics 1 雕其形、塑其美:雕塑艺术的发展 雕塑作为是人类最古老的艺术表现之一。一方面,雕塑和人类的文明是相伴而生的,从远古旧石器时代打制石质工具开始,边开启了伟大的雕塑历史,成为雕塑艺术的源头;另一方面,雕塑又是少有一种能够经受的了时间涤荡并乘载文化意蕴的一门独特的艺术。早在人类社

老年公寓运营模式浅析

老年公寓运营模式浅析 加入日期:2006-4-22 15:20:18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老年人口大国,由于中国人口政策的特殊性,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老年人对高质量养老生活的需求,适合不同需求层次的养老方式脱颖而出,其中老年公寓养老逐渐成为能够满足中高经济实力老年人养老的一种方式,由于老年公寓的特性决定其区别于一般养老机构和普通房地产的运营模式,因此,零点前进策略和远景投资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其运营模式应遵循二路出击的市场定位原则、三方并举的销售原则、四点标新的社区服务原则。 一、老年公寓具备的特点 特点一:老年公寓能为中高经济实力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居住条件和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存在着一批占当地老年人口总数将近6%以上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他们认为现在的养老条件,无论从居住条件还是养老服务水平方面都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提高的养老需求,因此他们逐渐关注能够满足其养老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是一种专供老人居住的专用住宅,是一种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老年公寓与敬老院、福利院不同,不是用来收养无经济来源的孤寡老人和低收入家庭送养的老人,不属于国家或集体创办的社会福利设施,而是由社会投资兴办并按企业化经营管理的老年专用住宅,一般选址在城市周边,有山水相伴,空气新鲜,风景优美的环境。入住的老人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健康状况选择住房类型、等级和服务档次。 由于老年公寓提供给老年人是个性化的居住条件和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因此其住宅形式一般要包括居家式的私人住宅、宿舍式的酒店公寓以及医院式的养老病房,同时由于老年公寓一般兴建在城市周边,还要提供多种生活必备设施(如购物场所、银行、邮局、医院等设施)和娱乐锻炼的配套设施(如体育馆、餐厅、娱乐场所、老年大学等),人性化的社区服务包括社区物业服务、社区家政服务、社区医疗服务及社区娱乐服务。因此一般房地产开发商的“盖楼卖房”和普通养老机构的出租床位,服务内容单一的“旅店式”运营模式不适合老年公寓的正常经营。 特点二:老年公寓属于商业房地产范畴,具有“福利性事业、市场化经营”的特点。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不均衡,人口贫富差距悬殊,并且属于低福利水平国家,所以政府主要关注并解决社会“低保”、“五保”等处于弱势的老年人群的养老问题,而对中高收入人群养老生活关注的较少,只有一些粗放的政策,并且在现实运用过程中可操作性差。同时由于老年公寓属于新兴事物,它是老年人社会化养老和社会化投资并企业化经营的房地产开发的混合体,有关部门在政策制定和操作方面相对滞后,所以一般开发商在税费减免、金融支持方面得不到相应的优惠,对于具有社会化养老性质的老年公寓,开发商需要完全按照市场条件解决项目立项、项目审批、资金筹措等一系列问题。由于以上原因,老年公寓运营需应遵循市场规律,走“福利性事业、市场化经营”的道路。 特点三:老年公寓项目相对于一般房地产项目投资额大、资金回收期长。老年公寓项目不同于一般房地产项目,它不仅包括住宅本身,还包括许多服务配套项目,并且在设施、设备规划设计、安装方面都要结合老年人的特点,有专家称老年公寓的总体造价要比普通房地产项目高五成至一倍。另外老年公寓的租售方式比一般住宅更为复杂,一般住宅都通过住宅销售实现房地产开发的最终目的,而老年公寓则需要根据老年人市场需求的多种形式,采取

浅析大足石刻的思想与艺术

浅析大足石刻的思想与艺术 摘要:大足石刻(Dazu Rock Carvings)位于重庆市大足区境内,为唐、五代、宋 时所凿造,明、清两代亦续有开凿,是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大足 石刻因其规模宏大,刻艺精湛,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在我国古代石窟艺术史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关键词:石刻艺术;宗教;思想内涵 1999年12月,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 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它代表了公元9-13世纪世界上石窟艺术的最高水平,也是人类石窟艺术上的最后一座丰碑。从唐朝开始开凿,主要石窟是宋朝开凿完成的。作为一个宗教造像群,大足石刻能在石窟艺术 之林中独树一帜的原因不光是其高超的石刻技艺以及宏大的造像群,更是由于其 融合了“道”、“释”、“儒”这三个对中国影响最大的三个宗教,这是中华民族包容 思想的具体体现。纵观世界上各种宗教的斗争,多数是血腥与残酷的,即便是同 样信仰基督的基督教,他们分为“东正“、”天主“、”科普特“以及更多的分支,互 相视之为异端,对其他教派进行残酷的镇压与斗争。中国可以说是世界上宗教最 和平的国家,即便有着”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等斗争。从大足石刻这种宗教相融 能真切可以看到中国的宗教的和谐与包容。 现存的大足石刻主要以宝顶山与北山石刻为主,宝顶山的石刻更多的是“释“、”儒“相融的体现,而北山更多的是”道“、”释“两家的相融。每年的农历二月一 十九,大足会浓重地举行香会节,人们多会到宝顶山去争得子时香以求得平安与 吉祥,这一习俗延续千年,人们在朝圣的时候一样对三大宗教的各路神灵一视同 仁共同祭拜,在农历六月十九,九月十九也会有类似于香会节的祭拜活动,这三 个日子都是观音菩萨的生日,大足人最为信仰的就是观音菩萨,很多事情都会请 观音菩萨庇佑。这是大足所独有的文化现象与习俗,这寄托着大足人民对平安幸 福的追求的淳朴民风。与其他大多宗教的礼拜祭祀不同,这种祭拜并没有这么正式,无论是否信教无论男女老少甚至是否相信这一切都能参与,没有任何传教之 倾向。我家就在南山脚下,这些节日的主要地点就在宝顶与北山,自打小时候到 高中在市里面读书前,每逢这些日子全家人都会上北山烧香拜佛,每逢这些日子,山上专供烧香蜡纸烛总是烈火不灭,鞭炮声不绝,好不热闹,除了祈祷之外,这 种以家庭为单位的活动更是增进家人感情的大好时机。 无论如何,虽然石刻是宗教融合的良好体现,但终究是以佛教为主,佛教也 有众多分支,有些更多地倡导通过个人修行以接近佛之境界,有些更倡导通过念 佛等形式普渡众生。大足的佛家思想更加倾向于后者,这也是整个中国佛教的主 流思想,就算是念一句“阿弥陀佛”也是积攒功德,它更淡化了“人生来就是要受苦”的这一佛家思想,而更加强化了因果报应的这一观念倡导人们行善,积攒功德, 以得到一个美好的来生的思想。大足石刻以“密宗”为主,但也将禅宗,净土宗, 华严宗等派的思想融入其中。大足石刻集“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别具一格。是不可 多得的中国三教融合的研究参考资料。大足石刻不仅有规模巨大的佛教总爱想和 体系完整的道教造像,还有石窟造像中罕见的纯儒家造像,而且有为数众多的两教,三教合一的雕塑。大足石刻的这钟文化现象作为实物例证,反映出在中国文 化史上儒、道、释三家长期以来的既斗争有融合,到宋代“孔,老,释迦皆至圣”,

新时代中国绿色发展之路(下)

本次考试结束啦,您在此次考试客观题得分为 80.0 分! 您通过考试! 正确答案: 第一部分 ;判断题 1. 改变资源和能源消耗的方式应该是次要的。错误×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2. 我们要减少农药、化肥及塑料薄膜的污染,农药生产部门、企业应该生产低残留、对 正确√ 环境污染较小的农用生产物资。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3. 自然资源是国有的,从社会主义原则上讲,它也应该是国有或者叫全民所有的。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4. 如果全面实行煤改气,首先要考虑气的来源保障问题。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5. 如果一个社会的一种产品、服务过度的、长期的由政府财政补贴,应该考虑进行制度 正确√ 上创新。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6. 由于农村是污染的中心,因此,我们搞污染治理,首先重点是农村。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7. 长江经济区列入国家战略,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目标就是全流域的水资源、水环境的 正确√ 污染防治问题。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8. 我们的生态环境监管体制建设仅仅是生产领域和公共领域,无需向私人领域和生活领 正确√ 域延伸。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B 正确答案:B 答案分析: 无 9. 跨区域协同是治理大气污染的一个重要抓手。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10. 土壤本身没有流动性,地下水的污染流动也比较缓慢。正确√ A. 正确 B. 错误 您的答案:A 正确答案:A 答案分析: 无 第二部分 ;单选题 1. 构建生态环境的监管机制,我们更应该用()调解人们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更能够 错误×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A. 行政手段 B. 法律手段

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18 ? 摘要:中国歌剧从无到有,已经有了百年的历史。新时期下,在文化多元化和市场化的形势下,要对中国歌剧进行现状的分析审视,总结出经验和教训,同时结合着自身的优势所在,在新的的时下,取得更好的发展,让中国的歌剧能够在世界乐坛上占有重要的低位。 关键词:中国歌剧;发展现状;发展优势;发展策略 艺术之所以有国界和民族之分,就是因为各个国家和民族,其艺术创作,是有着各自艺术特色的。这种个性的特色,共同构成了世界艺术花园的多姿多彩。作为歌剧来说,一方面,歌剧是一门外来的艺术;另一方面,又跟中国戏剧艺术有着很多相似之处,这两个方面决定了歌剧在中国的发展,注定是一条不平凡的道路。一百年中,我们欣慰地看到这门艺术形式从无到有,从生根到发芽,从开花到结果。音乐工作者们创作出了大量的中国原创优秀歌剧;音乐表演者们用他们各自扎实的演唱和表演功力,塑造出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歌剧人物形象,而音乐教育者们则默默奉献着,培养出了大量的中国歌剧表演人才,可以说,中国歌剧,已经形成了从创作到表演,到人才培养的较为完善的体系。但是毕竟,我们今天所处的这个时代,有别于之前任何一个时代,较之以往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一些歌剧研究者最先认识到了这个问题,如何顺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在新时期下让中国歌剧再迎来一次辉煌,成为了一个热议的话题。大部分专家和学者,都能对此有一个客观的认识,即充分正视中国歌剧发展的现状,分析出新时期新环境下发展的优势之所在,然后扬长避短,鼓足干劲,创作出更多的优秀作品,让中国的歌剧,不但能够满足本民族人们群众的欣赏需要,还能够在世界舞台上获得广泛的影响。 一、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 1.创作理念方面 进入新世纪以来,中国歌剧创作虽然在创作数量上有了较大规模的增长,但是众多作品中,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并不多,更不用说在世界的舞台上看到中国歌剧的身影了。究其原因,创作者的创作观念,是其中一个重要的环节,或者说,没有将创作的重点放在“中国”二字上。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院长金曼曾经表示,要想出精品,出能够叫响世界乐坛的作品,就要创作出“中国歌剧”,具体说来,就是要有中国的题材、中国的创作手法、中国的文化精神、中国的情感表达和中国的音乐灵魂。在各种文化交融日渐繁荣的今天,一些创作者似乎在创作中迷失了方向。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的创作环境相对封闭,却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作品,而今有了一个开放的新环境,很多创作者却在多种选择中迷失了自我,不知道该作何选择,致使创作出来作品民族性尽失。对于此,无论是普通的歌剧欣赏者还是歌剧工作者,都是难以接受的。 2.大众审美取向方面 从中国歌剧的发展历史中可以看出,凡是获得巨大成功的作品,都是紧跟时代发展步伐,深入现实生活,和人们群众审美水平相一致的作品。拿一些经典的歌剧来说,歌剧的故事本身都在人民群众的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影响,他们也愿意看到用歌剧来展现这个故事,将会是怎样的艺术效果。从审美心理的角度来说,他们愿意主动地在歌剧版本中寻找到一种新的审美认同。这也是当时这些经典歌剧大受欢迎的原因之一。但是今天的歌剧创作在大众化的审美倾向方面,却有了很大的缺失。一方面,创作者们在创作中,过于追求歌剧的外在效应,力求推陈出新,本意是好的,但是却不自觉地拉远了与观众的距离;另一方面,则是对一些专业创作手法的运用不当,一个突出的特点就在于,歌剧在冲突最激烈、最关键的时候,音乐的创作却很单薄,致使歌剧整体的观赏性大大下降,也就与大众的审美情趣发生了偏差。 3.市场营销方面 歌剧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观众,没有了观众,歌剧也就成为了无源之水和无本之木。特别是在文化市场化的今天,要想让歌剧的发展,走上一个良性发展的道路,市场的培养和营销是一个关键的环节。从歌剧创作者的角度来说,随着人们价值观的逐渐改变,很多创作者创作目的有了很大变化,创作不是为了歌剧本身能够满足人们群众的文化审美需要,而是掺杂了太多了名利因素。这种心态下创作出来的作品,只能是离生活和观众越来越远。而没有好的作品,或者创作出来的作品观众们都不知道,或者不喜欢看,就不能够获得经济效益;没有经济效益,各种创作和排演之处就捉襟见肘,也就谈不上市场宣传和推广,使得中国歌剧陷入了一个十分尴尬的境地。 二、中国歌剧未来发展的优势分析 从中国歌剧发展的现状发展来看,尽管形式不容乐观,也存在着很多需要改进的问题,但是从整体上来看,中国歌剧的发展方向、发展态度还是好的,而且作为中国歌剧的发展来说,还有着自己多不具有的很多优势之所在,这给中国歌剧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有利的条件,也更坚定了我们的发展信心。 1.创作理念的优势 通过对于一些经典作品的分析,可以看出,对于各种创作理念的融合是我们创作的优势之一,前文中所提到的创作理念方面的问题,不是说我们不具备这种优势,而是没有将这种优势用一种合适的方式表现出来。一方面,歌剧本身是一门外来的艺术,百年的发展中,我们的前辈们给我们留下了相当丰富的创作融合性的经验;另一方面,当今中国对外文化的交流,正处于一个前所未有的开放阶段,给创作者提供了开放的环境和平台,让创作者能够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到 中国歌剧的发展现状和未来 唐慧霞 戏剧

老年公寓运营模式浅析

老年公寓运营模式浅析 中国不仅是一个人口大国,同时也是一个老年人口大国,由于中国人口政策的特殊性,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以上,到21世纪中叶将超过4 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1】。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老年人对高质量养老生活的需求,适合不同需求层次的养老方式脱颖而出,其中老年公寓养老逐渐成为能够满足中高经济实力老年人养老的一种方式,由于老年公寓的特性决定其区别于一般养老机构和普通房地产的运营模式,因此,零点前进策略和远景投资公司的研究人员认为:其运营模式应遵循二路出击的市场定位原则、三方并举的销售原则、四点标新的社区服务原则。 一、老年公寓具备的特点 特点一:老年公寓能为中高经济实力的老年人提供个性化的居住条件和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的大城市,存在着一批占当地老年人口总数将近6%以上的中高收入老年群体,他们认为现在的养老条件,无论从居住条件还是养老服务水平方面都不能满足他们日益提高的养老需求,因此他们逐渐关注能够满足其养老需求的新型养老模式——老年公寓。 附图中高收入老年人对现在居住条件的评价 资料来源:零点前进策略和远景投资2004年5-6 月合作完成的对北京、上海的3000名 55 至75岁的市民 的随机抽样拦截访问。 【1】《老年市场的需求与开发》中国老龄科学研究中心陶立群 老年公寓是一种专供老人居住的专用住宅,是一种居家养老与社区服务相结合的模式。老年公寓与敬老院、福利院不同,不是用来收养无经济来源的孤寡老人和低收入家庭送养的老人,不属于国家或集体创办的社会福利设施,而是由社会投资兴办并按企业化经营管理的老年专用住宅,一般选址在城市周边,有山水相伴,空气新鲜,风景优美的环境。入住的老人可根据自己的经济条件和健康状况选择住房类型、等级和服务档次。 由于老年公寓提供给老年人是个性化的居住条件和人性化的服务内容,因此其住宅形式一般要包括居家式的私人住宅、宿舍式的酒店公寓以及医院式的养老病房,同时由于老年公寓一般兴建在城市周边,还要提供多种生活必备设施(如购物场所、银行、邮局、医院等设施)和娱乐锻炼的配套设施(如体育馆、餐厅、娱乐场所、老年大学等),人性化的

浅谈近代中国的艺术发展历程

浅谈近代中国的艺术发展历程在2012年,回顾一下中国近年来艺术的发展不难发现,这是一个特殊的阶段,差异巨大、彼此矛盾的各种物质和精神共存。它们纠缠杂糅在一起,形成一道奇异的共生景观。正是这种复杂的社会文化现实孕育了20世纪90年代中国美术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一、85新潮美术运动的影响 对当代中国美术,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段难以忘怀的火热记忆。尽管到1989年的《中国现代艺术展》,它在褒贬难辩的争吵中匆匆落幕。但仍然给整个美术界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并对90年代美术产生了深远影响。 事隔十多年,我们已经能以较为冷静客观的目光评价这场运动。85新潮美术运动的起点是对“文革”期间美术异化为政治话语工具的反拨,是一次向美术艺术本体回归的潮流。80年代初期,经历了十年的“文革美术”话语权力压抑,获得解放的美术界表现出对美术艺术本体——形式和情感因素的强烈渴望。伤痕美术、惟美画风、乡土自然主义一时间成为潮流。但是时代并没有赋予它足以相对独立发展的充分稳定的环境,随着85文化运动的兴起,它很快就被卷入了这场急风暴雨式的文化思想运动中。 85新潮美术运动的突出特点之一是群体和宣言的众多,写着不同道德理想和艺术主张的旗帜在彼时的美术界触目皆是。伴随着文化热潮中西方哲学文化艺术理论的大量引进,清算传统文化、呼唤现代人文精神成了美术界压倒一切的声音。但是在当时,等待他们的只有不伦不类的尴尬境地85新潮美术运动对后来的中国美术仍然具有多方面的深远影响,主要表现为: 85新潮美术运动确立了当代美术作为文化批判与重建之一员的角色地位,其自身实践是对这种角色意识的极端张扬。作为85文化运动的一部分,85新潮美术运动具有浓重的文化关怀倾向是必然的。事实上,艺术家的文化关怀不仅是一种文化发展策略,更是美术作为人的精神显现方式这种特殊属性的必然要求。85新潮美术运动是一个极端的例子,证明特别是在文化蜕变时代,艺术不可能是自足的文化存在,担当理想与道义是它无法回避的使命和责任。同时,85新潮美术运动中对西方艺术思维和艺术手段的大量引进和搬演极大地开拓了中国当代艺术家的视野。 进入90年代,在文化界陷入徘徊转入沉潜状态的同时,另一场意义的变革不事声张地在这块土地上悄然展开,这就是物质生存方式的逐渐改变。消费成了新的时代生活主题,工作之余人们已不再愿意聚起来谈论,而是涌上街头,进行各种各样的娱乐;书店里曾经是一代人精神食粮的诗歌、文化理论书籍少人问津,热销的是各种各样的娱乐、游戏光盘;通讯的迅速发展加快了整个社会的运转节奏,也改变了人们之间的联结方式,拓展了整个社会的视界,在网络铺天盖地而来的年代,抒情时代终于宣告彻底结束。 90年代社会物质生存方式的改变渗透到精神领域,使社会文化面目也逐渐蜕变,最为直接显著的,是日常生活中道德观念的松动和价值取向的漂移。90年代是一个真正在精神和心灵上无所期待的时代,人们不仅从理智也从情感上接受了救世主的幻灭,不再愤懑、伤感。开始从真实的下界生活中寻找生存的根基与动力。 90年代这种新的物质与精神现实,从两个方面对这个时代的美术风貌发生着影响:

中国现代歌剧发展之文献综述

中国现代歌剧发展之文献综述 【摘要】中国歌剧相对于中国传统的其它音乐艺术形式来说是年轻的,但它洋溢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在它的成长过程中,荆棘与坎坷使它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并深深地打上了时代的烙印。本文以中国现代歌剧发展的阶段为线索,介绍了中国现代歌剧的发展。作为音乐的重要体裁之一,中国现代歌剧正面临着种种挑战。因此,本文分析了中国现代歌剧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就新时期、新形势下如何发展中国现代歌剧作了进一步的分析与思考。 【关键词】中国现代歌剧发展;现状;对策 歌剧是综合音乐、诗歌、舞蹈等艺术,以歌唱为主的一种戏剧形式。早在古希腊的戏剧中,就有合唱队的伴唱,有些朗诵甚至也以歌唱的形式出现,但那只是歌剧艺术的雏形,真正称得上“音乐的戏剧”是16世纪末、17世纪初随着文艺复兴时期音乐文化的发展而应运而生的。对于我国来说,歌剧是一种既古老又年轻的艺术。说古老,是因为早在宋元时期出现的戏剧形式就是中国歌剧艺术的雏形;说其年轻,是因为中国歌剧艺术起步较晚,1945年诞生的歌剧《白毛女》,标志着我国歌剧艺术形式的真正形成。 一、我国现代歌剧的发展状况 在我国歌剧史上有许多好歌剧,曾出现两次歌剧高潮:20世纪20—40年代是中国歌剧的创生和摸索期。40年代初,在毛泽东《在延安文艺座谈会的讲话》鼓舞下,广大文艺工作者掀起了热火朝天的“秧歌运动”,秧歌剧从此脱颖而出,代表作品《兄妹开荒》、《夫妻识字》。40年代中期到50年代中期,中国歌剧创作的美学原则和基本风格特征成形,这就是以贺敬之、马可等老一代艺术家创作的新歌剧《白毛女》为主流派风格的中国民族歌剧的确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指引下,我国创作了一些戏剧结构上较接近话剧:第一类是由歌唱与说白交替的段落组成,音乐结构上是西洋歌剧手法与戏曲手法综合运用的剧

中国古代石雕历程之秦汉石雕

中国古代石雕历程之秦汉石雕 秦代的石雕 秦代的著名石雕,据《三辅黄图》的记载,有新刻于咸阳横桥的古力士孟贲石像;修 始皇骊山陵曾刻了一对高一丈三尺的石麒麟。遗憾的是,这些遗迹早已荡然无存。不过我 们从上述的迹象仍可看出秦代石刻艺术对后世的深远影响。首先,大型的人体石雕创作是 发轫于秦文化,并用作建筑和陵园的艺术装饰。后来这种人体和兽形的巨型石雕,还发展 成了后世王公贵族陵墓建筑的定制。另外,建始皇陵还“发北山石椁”,这样,将石雕技 术应用于凿刻贵族和富豪纷纷仿效的先例。可见,秦代石雕艺术的确是中国古代雕塑史上 短暂而又辉煌灿烂的一瞬。 众所周知,秦俑陶塑是世界古代雕塑的奇观,然而,我们在先秦和秦代的石雕艺术中,尚找不到与之相似的写实风格。石雕的形体要么是粗犷有力的,它具象而不酷似,却具有 整体的和谐感;要么,它就是精雕细琢的图案装饰风格,犹如工艺品,或为两者的融合, 尤其是线刻和浮雕形式,它们实质上成了留存古代绘画艺术的宝库。这在下面汉代石雕艺 术的丰富考古发现中将得到充分的证实。 汉代的石雕 经历过秦末农民战争的腥风血雨,一切歌颂强权和英雄主义的赞歌不复回响,汉初人 民在昔日巍峨的皇宫废墟上开始医治百年战争的创伤。“文景之治”的汉初,实行无为而 治的休养生息政策,所以没有产生什么惊世骇俗的石雕杰作。至汉武帝时,国力大盛,经 济复苏繁荣,也给沉寂的文化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自此,石雕创作犹如雨后春笋,层出 不穷。可以说,两汉拓石雕艺术是中国古典石刻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期,后世的石雕创 作基础也是在这一时期基本奠定的。 汉代石雕艺术应用范围是十分广阔的,它有大型纪念雕像,有园林装饰雕塑、各种丧 葬明器、画像石、墓室雕刻以及各种石雕工艺品。各种形式的石刻建筑也是汉代首创。 汉代石雕的新创造,首先见于汉武帝元狩三年,当时,武帝大肆兴修皇家园林??上林苑,并于苑中昆明池东西两岸,按左牵牛、或织女的形式,设置石刻人像。现在这对石人 像仍然留存。 另一方面,我们也注意到“汉昆明池石刻”与先秦石雕,以至汉代人物陶塑的共性, 采用简括抽象、变形夸张的手法,传达出气韵生动和以形写神的艺术效果,因而汉代的著 名大型石刻都受到了它的影响。 这些石雕历经2000多年的风雨,至今仍以其粗朴雄浑的气势,吸引着千千万万的艺 术爱好者和游人。其艺术魅力在于他们主要是采用了“因势象形”的抽象技法,简括而又 传神地表现出具有生命力的艺术形象。这种象征风格显然与秦俑的表现手法迥异,却使我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中国歌剧的发展历程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安全工程0902班 彭嘉--5076 在所有“舶来”的音乐体裁样式中,“opera”大约最令国人感到陌生隔阂。别的暂且不提,仅从“opera”被翻译成“歌剧”一事便可看出其中存在的误解。“opera”一词不仅原本并没有“歌剧”的意思(源出意大利语opus――“作品”的复数形式),而且就其真正的内涵而言,也绝不仅仅意味着“歌唱的(或带歌的)戏剧”。或许,opera的本来含义更接近“音乐戏剧”,但这又会与瓦格纳的“Musikdrama”(通译为乐剧)相混淆。无论如何,opera在中文语境中既已约定俗成被称为“歌剧”,我们对此当不必过份认真。毕竟,“名”与“实”,称呼与本质,并不是一码事。但是,中文里找不到opera的确切对等词这一事实提醒我们,“歌剧”是一门“异种”艺术样式,如想求得对它的理解和认识,可能需要我们双倍的努力和耐心。 歌剧的这种“异种禀性”从某种意义上决定了我国歌剧事业的举步维艰。曾几何时,我国音乐界中对歌剧“民族化”的争论何其热烈,但最终却无法达成有说服力的结论;歌剧的发展与我国传统戏曲的关系似乎永远是一个“剪不断,理还乱”的难题;也曾听到过一种论调,认为中国歌剧的关键是“宣叙调”问题的突破;还有许多人想当然地一概而论,西方歌剧重“乐”轻“戏”,戏剧价值很值得怀疑。而当上述(此外还有很多)问题还没有来得及在理论上得到真正澄清时,我们的耳旁又斜杀出一个“程咬金”的声音: “音乐剧”正跃跃欲试登场亮相。“音乐剧”的商业效应和艺术魔力,冲击着我们原本并不成熟、并不稳固的音乐戏剧观念,因而歌剧究竟是什么,在当前似乎越发变得扑朔迷离起来。 另一方面,歌剧在所有重要的西方音乐体裁中,又是一个身份最为暧昧的“杂交”品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人们真正有效地触及歌剧的本质。我们现在所熟悉的音乐分析方法,大多是针对以器乐作品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工具模式,因而在面对歌剧音乐时,不是“文不对题”,就是“捉襟见肘”。“纯音乐”的耳朵所习惯寻找的,是音乐中的“有机统一”或“深层结构”,面对歌剧中伴随剧情

中国.老年公寓需求市场分析.docx

文档来源为 :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 版本可编辑 .欢迎下载支持. 中国老年公寓需求市场分析 目前,中国各大城市的“ 住宅产业”早已是“ 风起云涌”,“商业地产”、“ 工业地产” 、“ 高教地产” 也是“ 蒸蒸日上” ,但惟独作为“ 夕阳产业”的“ 老年公寓” 却成为了“ 遗忘的角落” 。那么,在中国进入老年社会里,中国的 “ 老年公寓” 需求市场怎样?“ 老年公寓” 该怎样建设?请参阅下文:中国自 1999 年以来就已进入了老年型国家,新世纪开始的“银发浪潮”也滚滚而来,而且 中国的老年人口基数大、发展速度快、来势异常凶猛。因此解决老年人的养老和居住问题是摆在我国和各个城市面前的一个紧迫的社会问题。 目前我国老年人选择养老和住宅的方式,由于历史和传统观念等原因主要以居家养老为主, 主要形式有与子女共居、与子女邻居、独居,除此以外还有托老所、福利院、临终关怀 医院以及老年公寓等。那么什么是新型的“老年公寓”? 所谓的“ 老年公寓” (老年社区)就是依据老年人的特点和需求设计、建造的专供 老年人居住的住宅。它既体现老年人养老居住,又能享受到各方面社会化服务的住宅。老年公寓兴起于北欧一些国家,90 年代在美国一些城市发展起来,成为房地产业的新兴领域。 中国的北京、天津、大连、杭州等城市近几年也相继建成老年公寓。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 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观念的变化,老年公寓的市场需求将不断增长。一、老年公寓需求的不 断增长。 1.中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我国已进入老年型国家,北京、上海、天津、广州、沈阳、武 汉等大城市也快速进入老年型城市。据世界卫生组织的资料,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系数达到 10 %以上(60 岁以上人口)或7 %( 65 岁以上人口)时,标志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 老年型。老年人口系数是指一定时点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它反映人口老化的程度 (《人口与社会保障研究》陈朝先著,1998 年版)。目前我国60 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 1.3亿,占全国总人口的10 %以上,到21 世纪中叶将超过 4亿,占全国总人口的28%,即每 4 个人中就有一位老年人。目前我国65岁以上老人数已超过 1 亿(占总人口的7.3 %),到 2050年将增加到 3.34亿(占总人口的 22.6 %)。随着中国人口老龄化和城 市老龄化的发展,我们要建造和发展适合不同老年人的不同要求的各种类型的住宅。其中老年公寓会成为越来越多老年人的首选,对老年公寓的需求会不断增长。 2 .观念的变化。中国“ 养儿防老” 、“ 三、四代同堂” 的观念和家庭组合在不断 发生变化,而小型“ 核心家庭” 、“ 三口之家” 的比重在不断上升。而且,目前“ 四二一” 的供养关系不断增加,使中间代所承受的压力很大,家庭矛盾也随之增加。同时, 随着老年人观念的变化,不少老年人更加关心生活质量的提高,而不愿意和子女同住,独老户的比重不断上升。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材料显示,北京市50 岁以上的常住人口中,希望现在住进老年公寓和将来愿意入住的分别为10.4 万和30.8 万。目前武汉市老年人的 居住方式以与子女同住为主占65.2%。有 47 %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共同生活,52.4%的老人希望与子女分开居住;现与子女同住的老人中,有64.8%认为这种方式很理想,而有35.2 %的老人则希望能分开住;现与子女分开住的老人中,有84.6 %仍愿与子女分开住,有 15.4 %的则希望与子女同住。可见,中国老人“ 养儿防老” 的观念正在发生变化。而且老人的不同组群选择养老的方式又不同。文化程度较高,中级以上职称,月收入中等或以上,身体健康,生活能自理者,老年公寓为首选,有的认为“ 老年公寓是理想颐养天年 之所” 。因此随着观念的变化,对老年公寓的需求是加快增长的。 3 .社会上的“空巢家庭”逐渐增多。特别是在高等学校、科研单位等地方,由于子女 出国等原因,一对老年夫妇家庭占的比重较大。目前北京市60 岁以上180 多万的老龄人口中“ 空巢家庭”已近 30 %,未来 10年,“ 空巢家庭” 将成为老人家庭的主要形式,所占比重有可能达到90 %。目前天津市内六区的空巢老年人家庭,占总老年户的

中国民族歌剧的现状分析

中国民族歌剧的现状分析 众所周知,歌剧是“由音乐、戏剧、舞蹈和美学相结合而以歌唱为主的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形式”。而中国歌剧由于其在音乐上鲜明的民族风格、民族语言的特异性和演唱方式上的个性特征,形成了别具风格的艺术门类。二十世纪初,西洋歌剧理念传入中国后,国内音乐家便开始不断探寻符合中国人审美习惯兼具民族个性的歌剧改良与民族化创作道路。他们在戏剧题材上致力于本土化,反映中国文化及社会现实在音乐语言的使用上则从中国传统戏曲与民间歌曲中汲取养分。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到现在已经逐渐形成民族音乐色彩浓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精神,以民族特色区别于西洋歌剧的“中国歌剧”。 经过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如今的中国民族歌剧与以前相比有了明显的起色,但是民族性绝不是因为你用了民族的故事,中国民间风格的音乐,民族服饰的应用,在舞台华丽的灯光的照耀下,就能成为一部真正具有民族风格的中国歌剧的,这些充其量也只是其表,而在这表面的浮华之下其实对戏剧的力量是一种削弱。民族性的歌剧绝对不只是用民族文化的元素堆砌起来的一场戏,一部优秀的民族歌剧必然是包含着一个民族的思想感情、价值观念,包含着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人生观,甚至是他们的丑陋、愚昧和种种不幸。因为对于艺术而言言,所谓的民族性仅仅只是一个侧面而已,并不涵盖艺术的全部。何况民族性并不能代表是艺术性,只有在作品中蕴含深厚的民族特性、民族感情,并具备相当的艺术水准的作品才能成为真正的艺术作品,才有意义和价值,才有可能被全世界所关注。 现今我国民族歌剧的发展现状主要有下面几点: 首先,中国歌剧的剧本创作有待大力改进。所谓剧本就是一剧之本,它是导演和演员二次创作的出发点,在戏剧领域里,它是一切戏剧活动的根本出发点。不仅仅是对歌剧而言,对话剧、电视剧、电影来说,一部好的剧本是决定其成功与否的关键所在。中国歌剧多数取材于历史故事、小说、电影、视剧等,其中,又以革命爱国故事为主,而故事叙述的主要方式以及人物形象塑造多数与中传统戏曲别无二致,这难免就造成了以下几点缺点。第一,过于严肃和单一的故事内容严重欠缺人性化,难以被现代年轻人和海外观众所接受,这必然会失去很大的一块市场。第二,歌剧中的故事线索单一,缺少丰富的线索交织,内容单薄。第三,人物形象塑造欠缺多面性和真实性,定位脸谱化、程式化,这不仅仅影响着整个剧的美感,在更深的意义上也无法做的真正的感人。这三个歌剧的剧本创作上的缺点犹如一个屏障将中国歌剧隔绝于中国多数观众的欣赏范畴之外,对于中国歌剧自身发展来说,无疑是非常不利的。 其次,中国歌剧在音乐创作上也有很多的问题。关于中国歌剧的音乐创作问题,这在歌剧这种艺术形式传入中国之始就一直没有停止过争论。因为歌剧要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