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尔滨红肠的历史

哈尔滨红肠的历史
哈尔滨红肠的历史

哈尔滨红肠的历史

哈尔滨红肠,俄语译音为“里道斯”,“里道斯”和哈尔滨红肠是一个概念。许多哈尔滨人称哈尔滨红肠为“里道斯红肠”,也有人喜欢用“哈红肠”的简称。“里道斯”原产于东欧的立陶宛。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后,外国人大量进入哈尔滨,也将肉灌制品带到了哈尔滨。

据载,1900年夏日的一个晴朗早晨,从莫斯科开来的一列火车,徐徐驶入当时的松花江火车站(后来的哈尔滨火车站)。一群外国人纷纷走出车厢。人群中,有一个俄罗斯商人叫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他在哈尔滨创建了着名的秋林洋行。在这座洋行里,有一位黄头发,蓝眼睛、大鼻子的立陶宛员工,他不甘心为秋林老板卖命,他要体验一下自己当老板的感受。于是,1909年3月,他精心策划在道里西商务街(现上游街)建立了秋林灌肠庄,生产立陶宛风味的香肠,俗称“里道斯”香肠。因香肠呈枣红色,故又称红肠,更因产地在哈尔滨,更多人叫它哈尔滨红肠。松花江水培育出优质的红肠原料,使传统的欧式加工制作方法,如虎添翼。哈尔滨红肠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各国侨民的称赞,也赢得了本地人的喜爱。

这位立陶宛人当时做梦都没有想到,他的创举,播下的芳香,竟历经百年,经久不衰!

“里道斯”选料严谨,配方考究,加工精细,独具匠心。首先选用黑龙江这片寒地黑土的优质纯绿色的猪肉或牛肉,加入黑胡椒、大蒜等多种调料,经腌制、拌馅、灌肠、煮、熏等欧式传统工艺精心制作。特别是在烘烤时,一定要用大小兴安岭上树脂少的柞木、椴木、桦木、榆木作为烘烤燃料。最后的烟熏过程也要在12小时以上。

成品的“里道斯”,一节骨连着一节骨,每节骨长约10公分左右,肠体干爽,有皱纹,色泽宛如红枣,粗细均匀。肠馅结构紧密,筋道、肉道,有“咬头”。“里道斯”的吃法很多,可爆炒、可烧烤、可油炸,可微波。

哈尔滨“里道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大量出口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换取了数目可观的外汇。

抗美援朝时期,哈尔滨的“里道斯”成了军需品,源源不断地通过鸭绿江被运往朝鲜战场。战争是残酷的,老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里写道:“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由此可知,我们那些可爱的战士们,包括魏巍遇到的那个哈尔滨松花江北岸青冈县的21岁青年战士马玉祥,是没有“资格”品尝到这种特殊的军需品的。

如果马玉祥有口福的话,他可能在参军路过哈尔滨时,品尝过“里道斯”,也许因家境贫寒,连品尝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想,当年运到朝鲜战场上的“里道斯”,是一种相当稀有的“奢侈品”,它曾经挽救了战场上无数中朝两军伤员的生命,也曾经挽救了那些无家可归,躺在阿妈妮怀里嗷嗷待哺的婴儿生命。

然而,从1957年到1997年,长达40年,由于种种原因,“里道斯”却销声匿迹了。当年吃“里道斯”长大的哈尔滨人逐渐变老,而“里道斯”以及它的故事,却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人们心目中变得更加醇芳、绵长。

40年后的1997年10月,秋林商场的柜台上出现了一种叫“立多夫斯”的红肠,这种红肠曾引发了哈尔滨人阵阵抢购狂潮。很多人为了买这种红肠不惜在商场“开板”前排队等候,更多的人由于买不到而懊悔不已。让“立多夫斯”红肠在激烈竞争中如此抢眼的原因只有一个:“立多夫斯”就是当年的“里道斯”。

所为者何?原来,重新恢复生产“里道斯”红肠后,有关部门去工商局注册商标时,惊奇地发现,早在1993年,丹东一商家抢先把“里道斯”给注册了。这就意味着“里道斯”昔日的“名分”已荡然无存。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注册了与“里道斯”音译差不多的“立多夫斯”商标。

“里道斯”和“立多夫斯”听起来差不多,但却让人感到遗憾。“里道斯”毕竟叫了近百年,在这个城市家喻户晓,它凝聚了“里道斯”百年历史文化,体现着哈尔滨这座中西文化相融合城市的特有风情,可谓哈尔滨的一种“象征”与“灵魂”。

2003年,国家工商局没有接到丹东商家再次注册“里道斯”商标的申请,于是,历经周折,“里道斯”这个百年老字号,又回到哈尔滨人的怀抱!

“里道斯”回归后,连续多年获得国家、部委、省级优质产品殊荣,成为驰名中外的名牌产品,虽然业已形成日产量10吨的生产规模,但仍供不应求。仅2005年春节前后20天的时间里,“里道斯”销售就达400吨。我敢说,现在无论在哪座城市购买任何商品,都不会看到排长队购买“里道斯”的现象,更看不到节日期间抢购“里道斯”,警察现场维持秩序的场面。

哈尔滨人剽悍、挚诚、雄健、豪爽、粗犷、大气的性格培育了“里道斯”的生命!

不管春夏还是秋冬,只要那外表枣红色、内瓤玫瑰色的“里道斯”出现,这座城市就再也不是赤橙黄绿青蓝紫的简单堆砌,这座城市就会立即变成立体式的万花筒,这座城市也就有了她的灵气!

“里道斯”,你为这座城市带来了灵气。你为天鹅项下的人民增加了几多口福,你又为这座“东方莫斯科”和“东方巴黎”增添了几多典雅的欧洲风情。

哈尔滨名字由来

哈尔滨名字由来: 王禹浪之“天鹅论” 哈尔滨市社科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王禹浪集十年研究成果提出的“天鹅论”得到 了广泛认同。 这一说法主张哈尔滨的原始语音是“galouwen”,即“哈尔温”,本意是“天鹅 ”之意。女真语中天鹅一词是摹声词,天鹅叫起来是“嘎鲁——嘎鲁”即“kaloun——kalou”,而黑龙江流域、松花江流域的广阔湿地与河流两侧,正是天鹅迁徙时的 必经之地。那么这个音怎么转变为哈尔滨的呢?原来,古代中原音韵中没有北方少数 民族常发的“嘎”音,所以在地名中出现的“嘎”、“喀”等音,基本都写成“哈”、“合”或“阿”。“尔”则更是具有特色的北方少数民族发音。 王禹浪采用多学科综合研究手段,由语言学切入,上溯历史语源、又以地理学、文献学、地名学、考古学、民俗学、民族学等方面的深入考证,以大量历史文献和文物为依据,从而提出“哈尔滨”——女真语“天鹅”说。 许多女真语言学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都对这一成果深表赞同,认定其为目前哈尔滨地名由来的“通说”。市委副书记王华放同志对此也给予了科学的肯定。这一成果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塑造城市形象,增加城市知名度,提高市民 文化品位作用很大。现在,您知道哈尔滨这个美丽的名字蕴含了这样美好的深意了吧。洁白勇敢是哈尔滨先民的精神写照,这样的血液一样流淌在我们每个人身上。 那么,当有人再问起家乡名字的含义时,我们不会再茫然了,美丽的“天鹅”就是我们的家园。 其它八种说法 在漫长的地方史研究过程中,专家学者对哈尔滨一词的由来与含义,进行了多方考证与揣测。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不同说法现世,真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迄今共出现过八种学说流派,它们是: 一、【满语“打鱼泡”或“晒渔网”之说】这一说法1898年出自一个俄国采矿工程师之口,1922年《哈尔滨指南》和1929年《滨江尘嚣录》都沿用了此说。 二、【蒙语“平地”说】这是1913年魏声和先生在《吉林地志》中提出的,从发 音角度跟蒙语相碰得出的结论。

中国有哪些香肠

不同地区所制作的香肠口味也是会有一定的差别的。中国的十大香肠,分别是:哈尔滨红肠、广式香肠、安昌腊肠、藏香猪香肠、四川麻辣腊肠、蒜肠、如皋香肠、莱芜香肠、鞍山肉枣、手掰肠。 1、哈尔滨红肠。准确的说这是来自俄罗斯的红场,但是流传到哈尔滨也是有了近百年的历史了,而这种红茶是用木屑熏烤而成的,虽然说重盐,但是还有一种蒜香味吃起来一点都不腻,怎么吃都是非常的好吃的。 2、广式香肠。我们都知道广式的美食一般口味都是偏甜的,而广式香肠也不例外,也是口味偏甜而广式香肠是煲仔饭中最常见的配菜,虽然说它的口味偏甜,但是不管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也都是非常的喜欢吃的。 3、安昌腊肠。安昌腊肠的制作方法也有很长的历史了。一般都是用新鲜的猪腿肉来制作而成的,吃起来里面还有非常明显的肉粒。而安昌腊肠也是当地人们年夜饭必备的菜品之一。 4、藏香猪香肠。藏香猪被称之为“人参猪”,再做成香肠后是非常的好吃的

散发出来的香肠的香味也是非常的醇厚浓郁的,让人在口中越嚼越香,越吃越爱。 5、四川麻辣腊肠。我们都知道四川人是非常的喜欢吃辣的,而作为川系的美食,四川的腊肠也是麻辣的香中带辣肉质吃起来也是非常的丰富的,而且没有什么油腻感,用来炒菜是特别的香的。 6、蒜肠。算着是在打肉馅的时候加入了蒜末,从而得名的,而蒜肠吃起来也是爽口不腻,蒜香浓郁,就算是平时不怎么喜欢吃蒜,但是对于蒜肠的美味也是无法拒绝的。 7、如皋香肠。如皋香肠是用猪的前夹心和后腿精肉和鼠标的肥肉制作而成的,吃起来非常的香,而且咸甜适度,非常的好吃。 8、莱芜香肠。莱芜香肠是用莱芜当地的黑猪猪肉做成的香肠,是当地非常有特色的香肠,吃起来美味清口,而且有着很浓郁的鲁菜风。 9、鞍山肉枣。这种香肠因为非常的小巧,看起来像枣子一样,所以被命名为肉枣。鞍山肉枣吃起来非常的q弹,而且咸甜适中,让人吃了就停不下来。 10、手掰肠。手掰肠是用瘦猪肉和山药粉制作而成的,是定州当地的一种

哈尔滨红肠的制作配方

哈尔滨红肠的制作配方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哈尔滨红肠的制作配方 一、原料配方哈尔滨红肠肉馅的配方很多,常用的有两种:1、精瘦肉90公斤、生猪油10公斤、淀粉20公斤,加配料精盐3.3公斤,食用硝10克、咪精300克,五香粉250克;肠衣用猪小肠所配长度约300米。2、精瘦肉30公斤,肥肉20公斤、牛肉50公斤、淀粉10公斤、蒜300克、胡椒粉100克,肠衣用牛大肠。二、加工设备制作红肠的设备较简单,只需绞肉机、灌肠机、冰箱、烘烤箱和水煮锅即可。三、加工工艺1、腌制。将原料肉用盐腌制,使盐分混合均匀地进入肉体。按照上述配料计算,一般加盐量为肉重的3~5%。同时加入盐重5%的食用硝,瘦肉先削皮剔骨,和肥肉分别腌制,揉搓均匀后,置于3~4℃冰箱(库)内冷藏2~3天。2、绞拌。将腌制过的肉切成肉丁加上配料,装进搅肉机绞碎,然后倒入经清水溶解过的淀粉中拌匀,肥肉丁或猪肉这时也可加入。肉馅充分搅拌,边搅边加清水,加水量为肉重的30~40%,以肉馅带粘性为准。3、灌肠。用灌肠机将肉馅灌入肠衣内,灌肉后每隔20厘米左右为一节,节间用细绳扎牢。4、烘烤。将红肠放进烘箱内烘烤,烘烤温度掌握在65~80℃,烘烤时间按肠衣细粗分别为0.5~1小时。烘烤标准以肠衣呈干燥,肉馅呈红色为佳。5、水煮。将红肠水煮,水煮温度为80℃,水煮时间因肠衣种类而不同,羊肠10~15分钟。猪肠20~30分钟,牛肠0.5~1.0小时。水煮标准是肠体发硬,有弹性即成。 1 材料猪肌肉、牛肌肉、猪肥膘、淀粉、调味料、肠衣等。 1. 2 设备绞肉机、斩拌机、拌馅机、灌肠机等。2.工艺与配方 2.1 工艺流程原料的整理和切割→腌制→绞肉→拌馅→灌制→烘烤→煮制→熏制→成品。 2.2 配方猪肌肉25kg、牛肌肉12.5kg、猪肥膘11.3kg、干淀粉1.9kg、猪肉精粉50g.精盐1.8~2.6kg、味精330g、胡椒粉45g、大蒜450g、亚硝酸钠5g.红曲红(色价7)50g.大豆蛋白180g。3.主要操作要领 3.1 原料的整理和切割将新鲜的猪、牛肉剔骨、去皮,修去的结缔组织、淋巴、斑痕、淤血等,尤其牛肉须去掉脂肪,然后顺着肌肉纤维切成0.5kg左右肉块。 3.2 腌制将整理好的肌肉块加入食盐和0.005%的亚硝酸盐,搅拌均匀后装入容器内,在室温10℃左右下,腌制3d,待肉的切面约有80%的面积变成鲜红的色泽,且有坚实弹力的感觉,即为淹制完毕。肥膘肉以同样方式腌制3~5d,待脂肪有坚实感,色泽均匀一致,即为淹制完毕。 3.3 绞肉和斩拌将腌制完的肉和肥膘冷却到3~5℃后,分别送入绞肉机中绞碎(猪肉8毫米.牛肉肥膘5毫米,在将绞好的肉馅放入斩拌机中进一步剁碎,同时添加肉重30%~40%的水。 3.4 拌馅斩拌好的肉馅放入拌馅机,同时加入25%~30%的水调成的淀粉糊,搅拌均匀后再加入肥肉丁和其它各种配料。拌馅时间应以拌和的肉馅弹力好,包水性强,没有乳状分离为准,一般以10~20min,温度不超过10℃为宜。 3.5 灌制用真空灌肠机进行灌制,每15cm左右为一节,用清水水喷淋后挂在架子上,以便烘烤。 3.6干燥60度15分钟,70度18分钟 3.7熏制68度13分钟 3.8 蒸煮.淋雨78度35分钟,淋雨5分钟4.产品技术指标 4.1 感官指标成品呈枣红色,熏烟均匀,无斑点和条状黑斑,肠衣干燥,呈半弯曲形状,表面微有皱纹,无裂纹,不流油坚韧有弹力,无气泡。肉馅呈粉红色,脂肪块呈乳白色,味香而鲜美。 4.2 理化指标水分含量≤55%,蛋白质含量 ≥9%,脂肪含量≤30%,盐分含量≤3%,亚硝酸盐含量≤30ppm。 4.3 微生物指标菌落总数≤15000个/g;大肠菌群≤30个/g;致病菌不得检出。 1、原料及整理:选中等肥度的新鲜猪肉和新鲜的瘦牛肉。将选好的瘦料肉剔去骨、筋、腱,再将肥瘦料肉分别切成长约10厘米,宽5—6厘米,厚2厘米的肉块。 2、配料:(按猪瘦肉60斤,肥肉40斤,牛肉100斤的料肉计算):淀粉20斤,蒜0.6斤,黑胡椒粉0.2斤,清盐5—6斤,硝石为料肉重量的1/2。 3、腌渍及制馅:用盐、硝石与肥瘦肉块混合搅拌均匀,在3—4℃的低温下腌渍2—3天,将腌渍后的瘦肉用直径2—3毫米筛板绞肉机绞碎,再将碎肉用刀重剁一次(馅肉温度不能超过10℃)。将腌渍好的膘切成1立方厘米的肥肉丁。将料肉与蒜、黑胡椒粉混合搅拌均匀。先将牛肉馅用适量冷水充分混合搅拌5—6分钟,再将配料和猪肉馅用清水将淀粉溶解,加入已有配料的肉馅中,最后加入肥肉丁搅拌2—3分钟。 4、灌肠及烘烤:将牛小

分析哈尔滨的城市文化

哈尔滨城市文化 2001年一首《东北人都是活雷锋》,火了雪村,也让俺们这旮都是东北人烙印在了全国人民记忆中。提起东北,人们想到的自然是北大荒,冰天雪地,而坐落在松嫩平原广袤的黑土地上的哈尔滨更是东北的代表城市之一。 这座中国最北方的省会城市原名阿勒锦,清代称为哈拉宾,至今有100多年的历史,是东北部地区最大的中心城市,人口1000万,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以及旅游胜地,冬天亚布力滑雪场,冰雪大世界等景观引人入胜,夏天凉爽的气候让人心旷神怡,素有东方莫斯科,冰城之称,并且哈尔滨为全国第一个解放的发型城市,为解放全东北乃至全中国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哈尔滨地处中国传统文化的边缘区域,受核心文化的影响相对较弱,具有典型的“大陆边缘文化”特征。当1898年中东铁路建设工程总局确立哈尔滨为铁路附属地后,以西方文化和俄罗斯文化为代表的外来文化进入哈尔滨,使哈尔滨成为多种文化的“交会点”,融合了多种文化的精髓并产生新的独特的城市文化。但是,由于这些内核文化在不同的区域之间存在力度上的差异,因此哈尔滨不同的城区产生了代表不同文化的建筑,这是哈尔滨城市建筑文化结构的一个主要特征。 歌德说:“建筑是凝固的乐章!”,同时他也是文化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列强来到中国,在哈尔滨纷纷建立了自己的领事馆与管辖区域,同时也带来了自己的文化,并且主要体现在了建筑的上面,于是就形成了现在的多元化丰富的建筑形式。 哈尔滨的建筑风格十分的多样,他是东亚“建筑样式最丰富的城市”。近代

哈尔滨城市建筑一向以多元并存、兼收并蓄为特色,宽容地对待各种风格流派,善于追求建筑文化上的多样性,去过欧洲城市的哈尔滨人都有这样一个感受:欧洲的那些古老的城市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陌生。哈尔滨至今还保留着不太完整的星形放射和同心圆弧线交织的街道网络,实践证明,那一时期规划的哈尔滨道路系统,部分克服了单一形态道路系统存在的问题,已然适应了当时哈尔滨作为国际商贸城市对于交通便捷的需求。而更为重要的是,哈尔滨因为有了放射性道路,形成了许多带有角度的街道。这种哈尔滨特有的街道形式,让哈尔滨至今都有一种不同于其他城市的洋气。 哈尔滨的规划专家研究发现,中国传统的直线段街道,所展示建筑景观非常有限;而俄罗斯人设计的这种放射性道路所产生的斜线段街道,形成了有角度的道路交汇,而这个交汇处便展示了建筑物的更多侧面,哈尔滨也保留着块石铺就、欧式店铺林立的百年老街——中央大街,中央大街的建筑涵括了西方建筑史上最有影响的四大建筑流派。在西方建筑史上几百年才形成的建筑风格样式,在中央大街只用了二三十年的时间就形成了,使中央大街成为远东最著名的街道之一。人们将中央大街同伦敦的摄政王大街、巴黎的香榭丽舍大街、柏林的菩提树大街、东京的银座大街、上海的外滩和天津的维多利亚大街相提并论。中央大街的建筑有欧式常见的16世纪文艺复兴式、17世纪的巴洛克建筑,18世纪折衷主义建筑、19世纪的新艺术运动建筑。这些建筑体现了西方建筑精华,使中央大街成为一条建筑的艺术长廊,为人们提供了鉴赏西方建筑的实例。可以说中央大街的建筑是人类历史文化的珍贵遗产。漫步在哈尔滨老城区,你时常会瞥见苍老厚重、装饰繁复的折衷主义建筑或绿顶黄墙、优雅动人的新艺术运动风格的小屋。哈尔滨的保护建筑几乎囊括了所有欧洲城市建筑的功能类型:教堂、别墅、会馆、公署、商行、住宅、办公楼、剧院。

哈尔滨起源

哈尔滨起源 哈尔滨,是一座美丽神奇的城市,素有"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称。但近年来,人们一直对哈尔滨名称的由来争议不休。有人说是俄语"大坟墓"的意思,有人说是蒙语"平地"的意思,有人说是女真语"光荣或荣誉"的意思,更有人说是女真语"天鹅"的意思,久无定论,众说纷纭。 1991年8月的一天,满语"哈尔滨"书写形式在1864年黑龙江将军衙门档案中和扁岛"哈尔滨"标绘图形在1778年《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战迹舆图》中相继重大发现,哈尔滨地名百年之谜才告破释。 原来,哈尔滨一词乃满语"扁状的岛屿”之义。大约在220多年以前一个大雪纷飞的冬天,松花江旁来了一队地图测绘人员,这是实施乾隆皇帝主持重绘盛京、吉林、黑龙江等处全图计划的一部分,他们行过千山,涉过万水,却被眼前哈尔滨独特的地貌惊呆了:这不是女娲补天的一块遗石溅落在松花江之中了吗?千百年来江水的冲磨,使这块宝石状如橄榄,两侧分流的松花江犹如两条玉带绕系而过,而一场冬雪使之更加洁白晶莹,闪闪发光。尽管测绘人员惜墨如金,还是在地图上绘上了这片岛屿的图形,这是哈尔滨有史以来第一次入图的时间。实测之后,测绘人员带着哈尔滨的印迹走了,急着给大清皇帝御览。掂一掂分量吧,整个松花江中下游仅绘此一处岛屿!那些初次测绘哈尔滨图形的满族人,我们从历史的积雾中已看不清他们的面孔,只感觉他们足迹的伟大,为哈尔滨做了一件载入史册的大事,给哈尔滨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

"扁岛",在满语方言中发音为"harbin tun",音译汉便是不折不扣的"哈尔滨屯"四个字。据实地调查,直到1964年尚有一部分满族居民能讲当地满语方言。他们,包括清代中期从京城迁来的旗人习惯于把满语形容词"扁状的"说作"harbin"。因此,在阿勒楚喀地方衙门所形成的档案史料中很自然地将满语方言"扁状的"(harbin)汉译为"哈尔滨",而不译成规范语"哈勒费延”(halfiyan)。满语,同任何语言一样,也有规范语与方言之分,这是毋庸置疑的。这是因为满族在较为原始的渔猎经济时代,地域与地域之间,部落与部落之间,经济生活处于隔绝状态,社会交往较为松弛,语言得不到更大范围的频繁沟通。所以,语言的地方性较强,发音差异较显著。特别在满语地名中,大量的地名不是由讲规范语的文人命名的,而是由操各种方言口语的本地人命名的,所以这些地名本身具有浓厚的方言口语命名的特征。如果不考虑这一历史实际,一味地用规范语硬套,结论也难免失偏。哈尔滨语义的最终确定,不仅仅是因为满语"扁状的岛屿”与汉语标音“哈尔滨”完全吻合,更重要的是与哈尔滨历史、民族、地理环境完全吻合,而这种吻合又有档案文献的直接记载。至此,哈尔滨地名百年之谜终于大白于天下。 十分有趣的是,在"扁岛"松花江的南岸形成一个小小的渔村,借名而兴,然而语义特指却发生了变化,从岛名而变成了村名,乃至于城名。如今,那片"扁岛"早已由于松花江河床的滚动,逐渐紧靠松花江北岸形成陆地,而原先的江道变成一条弯弯曲曲的季节性小河。这条小河,就是太阳岛上的金水河。(摘自——《哈尔滨志》)

哈尔滨风味红肠加工技术

哈尔滨风味红肠加工技术 哈尔滨红肠是西式红肠的一种,也称里道斯,原产于立陶宛,用猪肉和淀粉等材料加工而成。1913年,由俄罗斯技师爱金宾斯传到中国,并发展出各种风味的红肠。哈尔滨风味红肠,外观呈枣红色,肠体干燥,营养丰富,富含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及蛋白质等营养成份;同时,久久留香的烟熏和蒜香味,使红肠成为极佳的菜肴,深受消费者喜爱。哈尔滨风味红肠多为手工制作,但为了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需求,产生了机械生产模式,今天我们就以机械加工为例,介绍一下哈尔滨风味红肠的加工技术。 一、生产前准备 生产红肠的加工厂,环境需整洁卫生,阴凉通风。车间的温度控制在10摄氏度左右,避免滋生蚊虫及工人流汗,污染生产环境,影响红肠质量。生产前,车间的墙壁、地面、生产设备及工具等都要进行清洗消毒,工作人员要更换专业工作服,并在消毒池中进行消毒后,才能进行生产。一般,消毒液为百万分之20至30的二氧化氯溶液。 二、加工技术

红肠的加工过程主要有备料、修整、粗绞、腌制、配料、绞拌、灌制、蒸煮、烟熏、冷却、初检、包装、和检验等环节。 1、备料 制作质量合格、口味鲜美的红肠,选料很重要。所以,红肠在材料的选择与配置上有着严格的规定。制作红肠,猪肉是最基本的原料,一般选用猪的2号和4号肉,也就是猪前槽精肉与后鞧精肉。并且,选取的精肉,一定要来自定点屠宰,经过检疫,通过国家食品质量安全认证的排酸肉。肠衣是制作红肠的另一个主要材料,一般选用猪或牛的小肠,将其清洗干净,肠壁厚度控制在50微米左右。另外,还有一些配料,如:干淀粉、精盐、味精、白砂糖等等,也都要符合国家食品安全标准。 2、修整 准备好的肉,要进行修整。主要是将附着在精肉上的肥肉和筋膜剔掉,否则,会影响红肠的质量和口味。修整时,将肥肉、筋膜等杂质剔除干净,操作要精细,以免剔掉精肉,同时也要注意安全,避免刀子伤到手。 3、粗绞

哈尔滨概况

哈尔滨,坐落于中国东北部,美丽的松花江穿城而过,带来了无尽的秀美和丰饶。东经125°42′~130°10′,北纬44°04′~46°40′的方位赋予得天独厚的黄金时空。哈尔滨地处东北亚中心位置,被誉为欧亚大陆桥的明珠,是第一条欧亚大陆桥和空中走廊的重要枢纽。哈大、滨绥、滨州等多条铁路连通国内外,松花江黄金水道可直达俄罗斯,太平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超过200万人次,可办理110多个家的客货联运业务。 哈尔滨现在辖8个区、10个县(市),总面积53068平方公里,人口954.3万,其中市区人口384万,是全国省辖市中面积最大的城市,是黑龙江省省会,全省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交通中心。 哈尔滨辖区主要分布在松花江形成的三级阶地上。境内的大小河流均属于松花江水系和牡丹江水系,降水主要集中在6—9月,全市水资源人均占有量为1363立方米。气候属寒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长夏短,有“冰城”之称。哈尔滨矿产资源丰富,已发现各类矿产83种,探明可供工业利用的25种,其中煤炭、天然气等20种矿产在黑龙江占有重要地位。哈尔滨植物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其中山参、黄柏等药用植物,蕨莱、薇菜等食用植物,猴头蘑、木耳等食用菌,松子、榛子等野生油料都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是重要的出口资源。哈尔滨野生动物的种类与数量较多,有东北虎、白鹳等多种国家一类和二类保护动物。 哈尔滨历史悠久,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祥地。公元1115年,女真人完颜部首领完颜阿骨打建立了区域性政权——金朝,国号大金,定都会宁(今哈尔滨阿城)。1616年,建州女真领袖努尔哈赤称汗,建立“后金”政权。1636年改国号为清,族名为满族,1644年入关。此后,哈尔滨地区属清王朝阿勒楚喀(阿城)副都统管辖,恢复了古地名,汉语俗称“哈拉滨”,后称“哈尔滨”。19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筑,迅速发展为近代城市。 、韩国等周边国家和欧洲、美洲主要国家的空中交通网络,哈尔滨太平国际机场已成为东北亚重要的航空港。 哈尔滨市花为丁香花。特殊的历史进程和地理位置造就哈尔滨这座具有异国情调的美丽城市,它不仅荟萃了北方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而且融合了中外文化,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和旅游城市,素有“冰城”、“天鹅项下的珍珠”以及“东方莫斯科”、“东方小巴黎”之美称。

哈尔滨传统文化

哈尔滨传统文化 哈尔滨之夏音乐会 创办于1958年,为不定期音乐会。1961年正式举办第一届。历届音乐会都在每年的盛夏举行,每届活动10天左右,连续演出20余台(部)大型音乐歌舞节目。到1966年共举办6届,1979年重新恢复。音乐会坚持题材的广泛性,体裁、形式、风格的多样化,既有独唱、合唱、独奏、合奏的综合音乐会,又有少年儿童、青年学生、职工、农民的音乐专场;既有交响乐、歌剧、舞剧、音乐剧,也有戏剧舞台艺术表演专场。90年代,音乐会不仅有名曲名家、中外嘉宾莅临,而且群众广泛参与,企业与文化联姻。后在形式和内容上有所突破,增加了书画、图书、戏剧等艺术门类和艺术形式,呈现出大文化的趋势,反映了哈尔滨市各阶层群众自娱自乐的艺术需求。 冰雪节 哈尔滨特有的节日。从1963年创办第一届"冰灯游园会"以来,每年定期举行。从1983年起,每年1月5日定为"哈尔滨冰雪节",为期一个月。节日期间,全城广泛开展丰富多彩的冰雪艺术、冰雪体育活动,国际冰雕、雪雕比赛,文化娱乐和经贸活动。哈尔滨是中国冰雪艺术的发祥地,利用当地特有的天然冰雪,与灯光色彩巧妙配合,经精细雕刻、造型、点景而成。其中包括兆麟公园的冰灯、冰雕、冰

花、冰建筑、冰盆景,太阳岛公园的雪雕和松花江上体育乐园的冰帆、冰橇、冬泳、马拉雪橇、狗拉爬犁、溜冰道等。节日期间,哈尔滨中心区的主要街道和兆麟公园里,高耸的玲珑宝塔,跨河飞架的长桥,栩栩如生的古今人物、飞禽走兽,还有巍巍峰峦,白天看去如叠银砌玉,似水晶玛瑙,入夜则异彩纷呈,光华夺目,使人如入天宫仙境,置身海底龙宫,流连忘返。近年来,在设计、制作、布局和声、光、色等手法运用上,都有新的创造。 哈尔滨编结绣 又称松江编结绣。是哈尔滨抽纱厂在刺绣基础上,采用钩、结、编结等工艺精制而成。其原料以黑龙江省特产的亚麻为主,品种有台布、餐巾、盘垫、靠垫、沙发垫、床罩、绣衣等。艺人们运用点、线、面的大小、多少、疏密、方圆、曲直等特点,将各种动植物图案,虚实相间,有节奏、有韵律地进行调配、组织,运用雕空手绣、钩织、编结镶拼等特殊工艺,构图优美,工艺新颖,使编结绣乱中见整,平中见奇,风格独特,赢得了国内外客户的喜爱,被誉为"塞北新花"。1985年被评为轻工业部优质产品,远销美国、瑞士、法国、港澳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麦秸工艺画

哈尔滨红肠的历史

哈尔滨红肠的历史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哈尔滨红肠的历史 哈尔滨红肠,俄语译音为“里道斯”,“里道斯”和哈尔滨红肠是一个概念。许多哈尔滨人称哈尔滨红肠为“里道斯红肠”,也有人喜欢用“哈红肠”的简称。“里道斯”原产于东欧的立陶宛。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后,外国人大量进入哈尔滨,也将肉灌制品带到了哈尔滨。 据载,1900年夏日的一个晴朗早晨,从莫斯科开来的一列火车,徐徐驶入当时的松花江火车站(后来的哈尔滨火车站)。一群外国人纷纷走出车厢。人群中,有一个俄罗斯商人叫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他在哈尔滨创建了着名的秋林洋行。在这座洋行里,有一位黄头发,蓝眼睛、大鼻子的立陶宛员工,他不甘心为秋林老板卖命,他要体验一下自己当老板的感受。于是,1909年3月,他精心策划在道里西商务街(现上游街)建立了秋林灌肠庄,生产立陶宛风味的香肠,俗称“里道斯”香肠。因香肠呈枣红色,故又称红肠,更因产地在哈尔滨,更多人叫它哈尔滨红肠。松花江水培育出优质的红肠原料,使传统的欧式加工制作方法,如虎添翼。哈尔滨红肠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各国侨民的称赞,也赢得了本地人的喜爱。 这位立陶宛人当时做梦都没有想到,他的创举,播下的芳香,竟历经百年,经久不衰! “里道斯”选料严谨,配方考究,加工精细,独具匠心。首先选用黑龙江这片寒地黑土的优质纯绿色的猪肉或牛肉,加入黑胡椒、大蒜等多种调料,经腌制、拌馅、灌肠、煮、熏等欧式传统工艺精心制作。特别是在烘烤时,一定要用大小兴安岭上树脂少的柞木、椴木、桦木、榆木作为烘烤燃料。最后的烟熏过程也要在12小时以上。 成品的“里道斯”,一节骨连着一节骨,每节骨长约10公分左右,肠体干爽,有皱纹,色泽宛如红枣,粗细均匀。肠馅结构紧密,筋道、肉道,有“咬头”。“里道斯”的吃法很多,可爆炒、可烧烤、可油炸,可微波。 哈尔滨“里道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大量出口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换取了数目可观的外汇。 抗美援朝时期,哈尔滨的“里道斯”成了军需品,源源不断地通过鸭绿江被运往朝鲜战场。战争是残酷的,老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里写道:“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由此可知,我们那些可爱的战士们,包括魏巍遇到的那个哈尔滨松花江北岸青冈县的21岁青年战士马玉祥,是没有“资格”品尝到这种特殊的军需品的。 如果马玉祥有口福的话,他可能在参军路过哈尔滨时,品尝过“里道斯”,也许因家境贫寒,连品尝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想,当年运到朝鲜战场上的“里道斯”,是一种相当稀有的“奢侈品”,它曾经挽救了战场上无数中朝两军伤员的生命,也曾经挽救了那些无家可归,躺在阿妈妮怀里嗷嗷待哺的婴儿生命。 然而,从1957年到1997年,长达40年,由于种种原因,“里道斯”却销声匿迹了。当年吃“里道斯”长大的哈尔滨人逐渐变老,而“里道斯”以及它的故事,却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人们心目中变得更加醇芳、绵长。 40年后的1997年10月,秋林商场的柜台上出现了一种叫“立多夫斯”的红肠,这种红肠曾引发了哈尔滨人阵阵抢购狂潮。很多人为了买这种红肠不惜在商场“开板”前排队等候,更多的人由于买不到而懊悔不已。让“立多夫斯”红肠在激烈竞争中如此抢眼的原因只有一个:“立多夫斯”就是当年的“里道斯”。

哈尔滨的红色历史

哈尔滨的红色历史 摘要:哈尔滨作为全国第一个获得解放的大城市,它的红色历史在我们党的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回顾哈尔滨的红色历史,可以使我们了解革命先烈英勇斗争的历程,了解今天的幸福来之不易,加深对我们党光辉历史的认识,深刻理解历史和人民选择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必然性,增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懈奋斗的使命感和自豪感。 关键词:哈尔滨;中国共产党;红色历史 一提起哈尔滨这座城市的历史,一般人最先想到的可能就是“东方的小巴黎”、“东方的莫斯科”。可是很少有人知道,哈尔滨也是一座革命的城市,红色的城市。哈尔滨不仅在中国共产党建党史上具有不可磨灭的功绩,也为我们党的发展壮大发挥了巨大作用,更是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作出了重大贡献。通过回顾哈尔滨的红色历史,不仅能继承光荣传统,还能正确定位哈尔滨的城市精神,继承和发扬哈尔滨的革命城市精神,起到资政育人的作用。 一、党组织在哈尔滨的建立及早期活动 (一)哈尔滨建党的基础 哈尔滨近代工业的兴起和产业工人的形成,是伴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开始的。当时的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是哈尔滨工人运动的发祥地,工厂除了俄国工人外,还有中国工人1 600多人,是当时东北北部唯一集中的产业工人队伍。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和通车,哈尔滨的城市人口迅速增加,其他的实业也开始兴起。从1898年到

1911年,包括铁路工人、机械制粉工人、电业工人、航运工人以及印刷工人等在内的产业工人,形成了哈尔滨早期的产业工人队伍。1905年的俄国革命对哈尔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哈尔滨的俄国工人以中东铁路哈尔滨总工厂为基地,开展活动,向中国工人宣传革命思想。1907年的5月14日(也就是俄历的5月1日),中俄两国数千名铁路工人在太阳岛上举行了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的活动。这是中国工人阶级第一次在中国举行的纪念“五一”国际劳动节活动,在工人运动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1917年俄国爆发了十月革命,最早得到消息的哈尔滨铁路工人又开始了新的斗争。从1918 年开始到1920年止,中俄工人一共掀起了四次罢工高潮。这个时期哈尔滨的工人运动,在东北乃至全国都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当时哈尔滨的工人阶级,除具有一般工人所具有的,与先进的经济形式相联系、受压迫最深、组织纪律性最强等特点外,也是当时中国较早接受社会主义思潮和十月革命影响的一支队伍。就是这样的队伍,为哈尔滨建党奠定了坚实的阶级基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但这主要说的是全国的情况,然而在哈尔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传播要比国内其他地区早得多,这不仅仅是因为哈尔滨地处于我国的最北方,与俄国相邻。更重要的是,1903年全线通车的中东铁路由于和俄国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接,因而就成为了传播俄国革命思想的重要渠道。当时马列主义在哈尔滨的传播是通过多种渠道和多种形式进行的。一是,直接接受俄国革命的影响。二是,红色俄文报刊的影响。

哈尔滨的历史

哈尔滨的历史 哈尔滨大约有一百多年的历史 哈尔滨市位于东经125°42′-130°10′,地处中国东北北部,黑龙江省南部。哈尔滨是黑龙江省省会,也是东北部最大的城市,全市面积56579平方公里,人口455.79万,其中市区人口247.72万,现辖7个区、12个县乡市 哈尔滨市的历史源远流长,据考古证实,早在两万两千多年前,哈尔滨一带就有人类活动,大约在距今五千年哈尔滨地区开始进入新石器时代,大约距今三千年左右的殷商晚期哈尔滨开始进入青铜器时代,属于黑龙江地区最早古代文明国家-白金宝文化的分布区域;是中国金清两代王朝的发源地,十九世纪末,随着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从一个古老城市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聚居地,居民以汉族为主,还居住着满、回、蒙古、韩鲜等多个民族。19世纪末在现在的哈尔滨地区范围已分布村屯数十个,居民约3万人,这一地区的交通、贸易、人口等经济因素开始膨胀,并为以后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哈尔滨在全国是马克思共产主义思想传播较早、工人和学生运动比较活跃的城市。 哈尔滨市是中国的重要工业城市,形成了以机电工业为主体,轻工、纺织、医药、食品、汽车、冶金、电子、建材、化工等行业门类齐全的工业体系,哈尔滨电站集团、飞机制造公司、东北轻合金加工厂、工量集团、亚麻集团等是全国同行业中的重点企业,哈尔滨电机有限公司、汽轮机有限公司、锅炉有限公司生产的水、火电站设备,占全国装机总容量的三分之一,被誉为中国?quot;动力之乡",哈尔滨飞机制造公司研制生产的Y-12通用飞机首家获得国际认证,精密仪器、仪表、电缆、电线、绝缘材料、继电保护装置等产品。在数量和技术上都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哈尔滨是全国特大城市之一,它既是一座历史名城,又是一座金融名城,早在本世纪十年代末,金融业已在哈尔滨兴起,改革开放后,哈尔滨金融业迅速发展,到1999年末,全市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009亿元,非银行金融机构已达99家。 1998年松花江发生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领导和人民解放军指战员及武警官兵的全力支持下,全市人民团结奋战,取得抗洪斗争的伟大胜利 哈尔滨——黑龙江天鹅项下的明珠,闻名的冰雪之都,充满异国情调的城市。在过去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哈尔滨一直被认为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但最近在哈尔滨,一个关于这座城市历史纪年的话题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李士良提出,哈尔滨城史应该以女真族在阿城建都为纪元,距现在是890年。而黑龙江省文史研究馆馆员李兴盛则认为,哈尔滨城史应该以清政府在哈尔滨设立行政机构即设治为纪元,那么哈尔滨的历史应该是100年。哈尔滨到底是古老还是年轻,是890年100年? 哈尔滨890年历史之说 近年来,哈尔滨一位70岁的学者,哈尔滨市社会科学院地方史研究所所长、以研究金元文化著称的李士良却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哈尔滨其实并不是一个年轻的城市。它是一座古老的城市,有着890年的悠远历史。 金朝1115至1234年间的都城——今阿城市白城地区 时间可以追朔到公元1115年,那时在北方的女真族已日益强大,并开始逐鹿中原。1

哈尔滨红肠的配料

哈尔滨红肠的配料 灌肠是人们喜欢食用的肉食品之一,其特点是配料中不加酱油而多加淀粉,主料除猪肉外,一般还混有牛肉。哈尔滨红肠就是颇受欢迎的一种,在国外也亨有盛誉。其配料与制作方法分述如下: 1、原料及整理:选中等肥度的新鲜猪肉和新鲜的瘦牛肉。将选好的瘦料肉剔去骨、筋、腱,再将肥瘦料肉分别切成长约10厘米,宽5—6厘米,厚2厘米的肉块。 2、配料:(按猪瘦肉60斤,肥肉40斤,牛肉100斤的料肉计算):淀粉20斤,蒜0.6斤,黑胡椒粉0.2斤,清盐5—6斤,硝石为料肉重量的1/2。 3、腌渍及制馅:用盐、硝石与肥瘦肉块混合搅拌均匀,在3—4℃的低温下腌渍2—3天,将腌渍后的瘦肉用直径2—3毫米筛板绞肉机绞碎,再将碎肉用刀重剁一次(馅肉温度不能超过10℃)。将腌渍好的膘切成1立方厘米的肥肉丁。将料肉与蒜、黑胡椒粉混合搅拌均匀。先将牛肉馅用适量冷水充分混合搅拌5—6分钟,再将配料和猪肉馅用清水将淀粉溶解,加入已有配料的肉馅中,最后加入肥肉丁搅拌2—3分钟。 4、灌肠及烘烤:将牛小肠或猪小肠衣漂洗干净,按灌制香肠的要求进行灌制。选择树脂少的柞木、椴木、桦木、榆木或作为烘烤燃料。先将木柴交叉摆在炉内引火燃烧,待炉内温度达到60—70℃时进行烘烤,炉内灌肠的下端应距火;置60厘米以上,每烤5—10分钟,将炉内灌肠里外上下调换位置,炉内温度应经常保持65—85℃,烘烤25—40分钟后,肠衣呈半透明状,表皮干燥,肠衣表面和肠头无油脂流出时即烤好。 5、煮制及熏烟:水温在85—90℃时下锅,温度保持在78—84℃之间,煮好的灌肠在35—40℃的熏烟室内熏制12小时即为成品。 成品特点:有良好的弹性,营养丰富,鲜嫩可口。 哈尔滨松江肠的制作 原料要求及加工方法基本与红肠相同。按猪瘦肉77斤肥肉19斤计算配料:干淀粉4斤,精盐4斤。味精0.09斤,胡椒粒0.25斤,胡椒粉0.1斤,大蒜0.25斤。加工时,肥肉切成4毫米小方块,加水较红肠少10斤,胡椒粒整个拌在馅里。灌肠用牛盲肠衣。煮熟温度控制在84—85℃之间,煮2—3个小时,然后熏烤8—10个小时。

哈尔滨红肠的历史

哈尔滨红肠的历史 哈尔滨红肠,俄语译音为“里道斯”,“里道斯”和哈尔滨红肠是一个概念。许多哈尔滨人称哈尔滨红肠为“里道斯红肠”,也有人喜欢用“哈红肠”的简称。“里道斯”原产于东欧的立陶宛。1898年中东铁路修建后,外国人大量进入哈尔滨,也将肉灌制品带到了哈尔滨。 据载,1900年夏日的一个晴朗早晨,从莫斯科开来的一列火车,徐徐驶入当时的松花江火车站(后来的哈尔滨火车站)。一群外国人纷纷走出车厢。人群中,有一个俄罗斯商人叫伊万·雅阔列维奇·秋林。他在哈尔滨创建了著名的秋林洋行。在这座洋行里,有一位黄头发,蓝眼睛、大鼻子的立陶宛员工,他不甘心为秋林老板卖命,他要体验一下自己当老板的感受。于是,1909年3月,他精心策划在道里西商务街(现上游街)建立了秋林灌肠庄,生产立陶宛风味的香肠,俗称“里道斯”香肠。因香肠呈枣红色,故又称红肠,更因产地在哈尔滨,更多人叫它哈尔滨红肠。松花江水培育出优质的红肠原料,使传统的欧式加工制作方法,如虎添翼。哈尔滨红肠一经推出,立即受到各国侨民的称赞,也赢得了本地人的喜爱。 这位立陶宛人当时做梦都没有想到,他的创举,播下的芳香,竟历经百年,经久不衰! “里道斯”选料严谨,配方考究,加工精细,独具匠心。首先选用黑龙江这片寒地黑土的优质纯绿色的猪肉或牛肉,加入黑胡椒、大蒜等多种调料,经腌制、拌馅、灌肠、煮、熏等欧式传统工艺精心制作。特别是在烘烤时,一定要用大小兴安岭上树脂少的柞木、椴木、桦木、榆木作为烘烤燃料。最后的烟熏过程也要在12小时以上。 成品的“里道斯”,一节骨连着一节骨,每节骨长约10公分左右,肠体干爽,有皱纹,色泽宛如红枣,粗细均匀。肠馅结构紧密,筋道、肉道,有“咬头”。“里道斯”的吃法很多,可爆炒、可烧烤、可油炸,可微波。 哈尔滨“里道斯”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开始大量出口欧洲、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为当时百废待兴的新中国换取了数目可观的外汇。 抗美援朝时期,哈尔滨的“里道斯”成了军需品,源源不断地通过鸭绿江被运往朝鲜战场。战争是残酷的,老作家魏巍在《谁是最可爱的人》里写道:“有一次,我见到一个战士,在防空洞里,吃一口炒面,就一口雪”。由此可知,我们那些可爱的战士们,包括魏巍遇到的那个哈尔滨松花江北岸青冈县的21岁青年战士马玉祥,是没有“资格”品尝到这种特殊的军需品的。 如果马玉祥有口福的话,他可能在参军路过哈尔滨时,品尝过“里道斯”,也许因家境贫寒,连品尝的机会都没有。所以我想,当年运到朝鲜战场上的“里道斯”,是一种相当稀有的“奢侈品”,它曾经挽救了战场上无数中朝两军伤员的生命,也曾经挽救了那些无家可归,躺在阿妈妮怀里嗷嗷待哺的婴儿生命。 然而,从1957年到1997年,长达40年,由于种种原因,“里道斯”却销声匿迹了。当年吃“里道斯”长大的哈尔滨人逐渐变老,而“里道斯”以及它的故事,却随着岁月的流逝在人们心目中变得更加醇芳、绵长。 40年后的1997年10月,秋林商场的柜台上出现了一种叫“立多夫斯”的红肠,这种红肠曾引发了哈尔滨人阵阵抢购狂潮。很多人为了买这种红肠不惜在商场“开板”前排队等候,更多的人由于买不到而懊悔不已。让“立多夫斯”红肠在激烈竞争中如此抢眼的原因只有一个:“立多夫斯”就是当年的“里道斯”。

哈尔滨特色

哈尔滨特色 一、冰灯 冰城哈尔滨,的确与冰有着不解之缘,冬天,持续零下二三十度的天气,令这里想不结冰都难。冰城居民,家家有天然冰库,主屋旁的小屋,是最好的绿色冷库。“冷气”取之不尽,用之不竭。 冰灯作为我国北方的民间艺术品,清初便已诞生,嘉庆年间就有冰灯盛景。原本 制作工艺简单的冰灯,如今已发展成冰花、冰建筑、冰雕等多种表现形式,成为高雅 艺术。 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冰灯游园会,是冰灯艺术的集大成者,气魄宏伟、景观迷人。冰 灯艺术年年翻新,是“永不重复的童话”,是冰趣无穷的冰城艺术奇观。 二、冰雪运动 滑雪 哈尔滨拥有有亚洲最大的滑雪场——亚布力滑雪渡假区以及二龙山滑雪场、欧亚之窗滑雪场等数十个设备齐全、规模完善的大型滑雪旅游场所,是滑雪爱好者的天堂。 滑冰寒冷的冬季赋予哈尔滨天然的滑冰优势,只要在空地上浇满水,第二天早晨就会冻成结实的冰场。哈尔滨的溜冰场和冰球馆遍地可见,这可是一项划旱冰的人们所无法体验的刺激运动,脚踏冰刀、冰上驰骋的感觉绝对让人终生难忘。 冰爬犁 玩冰爬犁类似滑滑梯,不同的是冰爬犁在冰上的滑动摩擦力和速度更小。冰 爬犁的玩法有两种。打爬犁的冰道如在陡坡上,无须助跑,坐着打或趴着打皆可; 如在平坦的冰道上打,则先要双手端爬犁助跑,而后将爬犁贴胸并向前仆卧于冰 道上,爬犁便带着人向前滑去,犹如水上行船点篙一般,十分潇洒。另外还有狗 拉冰爬犁和马拉爬犁等项目,在冬季的太阳岛都可以玩到。 冰帆 是黑龙江特有的一项体育运动,它与帆船运动很类似,只是将运动场地移到了冰面上,而且行进高速、紧张刺 激,到哈尔滨,一定要体验一回驾帆飞驰在松花江面上的快意。 马拉爬犁 马拉爬犁安全舒适,好玩刺激,速度自控,坐着马拉爬犁在雪野中飞驰,如 冰野之勇士,雪域中的神兵。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保护

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与保护 12资环(2)班 陈侣君 1244307203 摘要:哈尔滨是我国北方一座别具特色的历史文化名城,随着城市发展、人口规模和建设用地规模日益扩大,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中要注意保护城市特色:第一要尽量保留传统街区特征和结构,使哈尔滨的旧日风貌得以充分体现;第二对解放后建设的居住区要进行更新,使这些建筑能够更好地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第三要在更大的空间内分布城市的各项设施,保障中心区功能的发挥。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是发展好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的基础;发展好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是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哈尔滨的目的。 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旧城改造;哈尔滨 哈尔滨是一座近代中西文化交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以冰雪文化著称的北方名城,面对现代城市人口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建设用地日益紧张,哈尔滨旧城改造、新区建设过程中一系列矛盾凸显。为了适应城市经营和塑造城市品牌的需要,哈尔滨历史文化名城特色的保护就尤为重要。既要使城市的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又要促进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不断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保护与建设要协调统一。 一、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历史 哈尔滨于1994年1月4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三批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898年由于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从松花江畔一个荒僻小渔村迅速发展成为我国东北北部最大的中心城市。建城初期,由于采用了欧洲近代的城市规划方法,逐步形成了与中国传统城市格局截然不同的城市肌理。哈尔滨的城市特色,是特定的历史背景、自然地理环境、建筑技术和艺术的综合体现。它的历史价值和建筑艺术价值,在中国近代城建发展史上占有独特的地位。 哈尔滨城市建设的历史基本上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俄帝国时期 中日甲午战争后,俄国协迫清政府合作修建中东铁路。哈尔滨被选作工程指挥中心并成为了中东铁路管理中心镇,从而拉开了哈尔滨近代城市建设的序幕。日俄战争后,大量外国商人和白俄难民云集哈尔滨,以至于外国人的数量一度超过在哈尔滨的中国人数.这一时期为满足大量外国人在哈尔滨的居住和工作需要,建设了大量的东正教堂,天主教堂,以及公共建筑和商业建筑,建筑形式主要为从欧洲流传过来的新艺术运动风格和巴洛克、新古典主义风格,构成了哈尔滨

红肠品牌

哈尔滨红肠品牌大排名: 1 哈尔滨商委红肠(最好吃但外地人不了解) 2 哈尔滨义利红肠(好吃) 3 哈尔滨道台府红肠(好吃) 4 秋林里道斯红肠(名气最大) 5 哈尔滨大众肉联红肠(名气大) 其他品牌还有: 老哈 和鑫 一手店 裕昌 正阳楼 大白楼 哈尔滨市龙联食品 哈尔滨市龙联食品有限公司位于中国哈尔滨辽阳,哈尔滨市龙联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哈尔滨红肠、肉类产品、风味干肠、肉类产品、松仁小肚、肉类产品、叉烧里脊、肉类产品等产品的经销批发的私营合伙企业。哈尔滨市龙联食品有限公司经营的哈尔滨红肠、肉类产品、风味干肠、肉类产品、松仁小肚、肉类产品、叉烧里脊、肉类产品畅销消费者市场。哈尔滨市龙联食品有限公司的产品在消费者当中享有较高的地位,公司与多家零售商和代理商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哈尔滨市龙联食品有限公司经销的哈尔滨红肠、肉类产品、风味干肠、肉类产品、松仁小肚、肉类产品、叉烧里脊、肉类产品品种齐全、价格合理。哈尔滨市龙联食品有限公司实力雄厚,重信用、守合同、保证产品质量,以多品种经营特色和薄利多销的原则,赢得了广大客户的信任。

哈尔滨大众肉联集团有限公司 大众肉联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是哈尔滨大众食品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它是以哈尔滨肉类联合加工厂为主体,于1997年8月组建的大型肉类食品加工企业。哈尔

滨肉类联合加工厂始建于1913年,由英国商人投资兴建,俗称鸡鸭公司。1941年转为日本商人经营,1944年转为苏联红军接管,1949年收归国有,当时作为军工企业,后转为国有企业,曾是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重要军需食品生产基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曾位居全国十大肉联厂之列,是拥有“中华老字号”的百年老厂。企业现有固定资产2.6亿元,占地面积12万平方米,共有22个生产经营单位,拥有员工近1000名,公司以畜禽屠宰、分割、肉制品加工、副产品加工、冷冻储藏、进出口贸易、南极市场为主要经营项目。肉类食品主要分为生鲜制品和肉灌制品两大类产品结构群,大众牌系列生鲜制品共有30多个品种,大众、肉联牌系列肉灌制品共有欧式、西式、中式三大类近60多个品种。为了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集团于1997年投资8000万元进行全面的技术改造,引进德国、荷兰等国家九十年代世界一流的加工设备和包装设备,生产过程实现电脑控制、低温控制,并形成规模化、系列化的生产格局。南极市场于2001年收回所有权后,投资近1000万元,重新调整市场结构,规范了水产品批发市场,建立了品牌和特色经营的专业街和大厅,完善了市场的服务配套设施;为实施特色经营、品牌经营,实现“一站式”购物奠定了基础,企业目前呈现出多产业结构,多品种发展的格局。

老哈尔滨火车站的历史

哈尔滨是1898年由沙皇俄国修筑中东铁路而兴起的一座新型城市,其独特的历史也使哈尔滨的建筑独具特色,这里聚集的各国侨民带来了不同风格的建筑,有俄罗斯传统式、新艺术式、浪漫主义式、欧洲文艺复兴式、巴洛克式、犹太式、新古典主义、日本式近代建筑等众多类型,这也是历史上哈尔滨被称为东方 莫斯科、东方小巴黎原因之一吧。 100年多后哈尔滨,大量的历史建筑已经消失,没有消失的也正被改造的不伦不类,而新建的建筑又千篇一律,城市变的严重同质化。这处仿建老哈尔滨站门头的大门,虽只是一处商业住宅的大门,却因与我们城市的历史相连,而变的与众不同。厚重的城市历史和文化,是我们的根,从中汲取“营养”,也让我 们的城市变的更有“味道”。 附:哈尔滨老火车站史话 追溯其历史,它是城市建筑初期最早修建的几座大型建筑之一。1899年10月,在今哈尔滨站行李房的位置临时搭起一座小房子,作为站长室、电报室和行车人员休息室。1903年哈尔滨老火车站站舍始建, 1904年旅客候车室即迁入新站舍。 哈尔滨老火车站的选址是经过精心考虑的。它位于南岗区与道里区的交界处,成为分隔并联系这两个行政区的纽带。由车站街(今红军街)、铁路街(今曲线街)、松花江街及医院街(今颐园街)相交而成半圆形的广场,交通便捷。这个半圆形广场为欣赏建筑提供了良好的视距和视点。每当广场上鲜花盛开,繁茂的树木成为衬托建筑的绿色飘带,建筑优美而舒展的丰资则尽现眼前。火车站与中心广场的圣·尼古拉教堂遥遥相望,互为对衬。这两个广场,两座优雅的建筑连成为一条景观轴线,二者同时成为哈尔滨的标 志性建筑。 作为火车站建筑,从功能上看,其平面布局比较严谨而合理。建筑由一、二、三等候车室、中央门厅、餐厅及处于最右端的中国人候车室等五个大厅构成,围绕着这五个大厅分别布置了售票室、行李房服务员室、警察室、站长室、小卖部及卫生间等辅助用房,总面积为1619.78平方米。 建筑正中是中央门厅,高9.07米,宽敞明亮。门厅作为整个建筑的核心,其它几个候车室通过门厅联系在一起,成为流动而连续的空间。各候车室有独立的出入口及检票口,便于人流的集散。 令人难以忘怀的是建筑优雅而生动的造型。建筑的立面设计非常精彩,是典型的“新艺术”风格。据记载,哈尔滨老火车站的设计方案是在俄国完成的。哈尔滨作为中东铁路线的重要枢纽,其站舍成为俄借以炫耀其所谓进步文化及强大国力的手段,因而建筑风格采用西欧及俄罗斯盛行的“新艺术”风格。哈尔滨老火车站极尽生动之势,比之西欧及俄罗斯同时期“新艺术”设计有过之而无不及。一眼望去,建筑通体的柔软曲线装饰令人眼花缭乱——曲线的门窗、曲线的墙墩、曲线的铸铁线条装饰、曲线的女儿墙甚至曲线的车站名称,犹如各种自由曲线的海洋,如一首欢快的乐曲,叮叮咚咚,跳跃着,盘旋着,时而高昂,时而 低回,节奏感极强。 建筑正立面明显地分三个层次,以主入口及两个次要入口为构图中心,其中主入口即门厅入口是整个建筑的焦点。循着宽阔的石阶而上,入口两侧竖起高大的柱墩,饰有双层线脚,上半部分向内收缩,呈类似瓶状,“瓶颈”部分各有一个,以柔和曲线贴脸装饰的矩形条窗,划分为细小的方格;柱墩顶部“瓶口”部分线脚丰富,均为柔滑的曲线,正是这些曲线做法使原本尺度较大的柱墩显得活泼丰富。两个柱墩之间即是主入口,主入口下部是两扇饰有曲线门棂的大门,门与门之间饰以圆环状线脚;大门上方是一尺度较大的扁圆形窗,柔美自然,饰以曲线的贴脸,墙面上刻划曲线的站名字母,然后又是弧度一致的几层曲线线脚,丰富而不凌乱,柔美而不夸张,极好地烘托出主入口的空间个性。另外,从柱墩顶端如行云流水般泻下曲线形墙墩,使整个入口处理更加均衡完美。其它两个次要入口的设计相对简洁但是同样以曲线的门窗贴脸及铸铁的曲线装饰,利用厚重的墙面与门窗的轻盈及铁件的柔美形成对比,渲染出适宜的空间氛围。 当你观赏哈尔滨老火车站,除了会被挺拔鲜明的入口空间所吸引,建筑活泼的窗子及丰富的墙面装饰同样会吸引你的视线。窗的形式有扁圆窗、半圆窗、矩形窗以及饰以曲线贴脸的矩形窗。窗间墙饰以同心圆环与三条竖线结合的抹灰装饰。这种装饰更多地出现在墙面的装饰上,或呈同心圆环与三条竖线合的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