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水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报告

天水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报告
天水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报告

DEVELOPING

天水市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研究报告■天水市人民政府研究室调研组

I加快天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对实施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推动

全省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意义重大。

近期,天水市政府研究室对天水建设

省域副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进行了调

研,形成了如下研究报告。

一、"十二五”以来天水经济社会

发展取得的成就

“十二五”以来,天水经济社会实

现了平稳较快发展。全市生产总值从

2011年357.55亿元增加至2018年

652.05亿元,年均增长8.96%,总量由

2011年全省第5位前移到2018年第

3位,增速由2011年全省第13位前

移到2018年第5位。贫困人口由

2011年底133.15万人减少至2018

年底15.04万人,累计减贫118.11万

人,贫困发生率由2011年43.31%下

降到2018年4.87%。三次产业结构由2011年18.74:39.76:41.50调整为2018年13.97:30.68:55.350城市建成区面积由2011年42.5平方公里增加到2018年68平方公里。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从2011年31.11%增加至2018年41.6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13051元增加至2018年26581元,年均增长10.70%o 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1年3266元增加至2018年7693元,年均增长13.02%。

42发展|2019.07

二、天水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

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天水自然资源富集,区位优势突:

出,产业优势明显,商贸繁荣,人文荟:

萃,是古丝绸之路西出关中的第一重:

镇、亚欧大陆桥的重要中转站、关中平

原城市群向西开放的前沿、甘肃承接1

东部产业梯次转移的重要基地,具备:

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良好基础条

件。

(一)人口规模较大,人力资源优

势明显。2018年,全市常住人口

335.49万人,占全省常住人口

2637.26万人的12.72%;全市城镇常

住人口139.73万人,占全省城镇常住:

人口1257.71万人的11.11%。

(二)区位优势明显,承载中转功

能突出。天水位于陕甘川三省之要冲,

东邻陕西宝鸡,西连兰州,北接平凉,

南通陇南和巴蜀,位于西安、兰州两大

省会城市中点。陇海铁路、连霍高速公

路、310国道横贯东西,十天高速向南

与湖北、成都、重庆相接,天平高速公

路北通宁夏、内蒙古。天水机场开通了

西安、重庆、天津、杭州、南京等多条航:

线,宝兰客专开通运行,实现了与全国:

多地城市间的快速连接。随着宝兰客

专、十天高速、天平高速、静天高速建

成通车,天水公路、铁路、民航“三位_

体”的立体交通网络基本形成,交通物

流枢纽和通道优势进一步提升,天水

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日益增强。

(三)工业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

大。天水是全国老工业基地和重要装

备制造业聚集地,已形成了以星火机

床、风动机械等为龙头的机械制造产

业,以213电器、长城开关等为龙头

的电工电器产业,以华天科技、华洋电

子等为龙头的电子信息产业,以岐黄

药业、太极阿胶、长城果汁等为龙头的

医药食品产业,以天水祁连山、天水中

材等为骨干的建筑建材产业,产业体

系较为齐备。航空维修制造、数控机

床、电子封装测试、汽车轴承、中高压

开关柜、风动工具、石油钻机电控系统

等行业和产品,有较高知名度和市场

占有率,部分产品和技术处于国际国

内行业领先水平。

(四)特色农产品繁多,发展前景

广阔o天水农业发展条件得天独厚,农

产品质优品繁,是甘肃省果品、蔬菜、

畜牧、中药材等农特产品生产基地和

西部航天育种基地。拥有花牛苹果、秦

安蜜桃、麦积葡萄、秦州大樱桃、甘谷

辣椒、武山蔬菜等一系列农产品知名

品牌。

(五)历史文化悠久,旅游资源富

集。天水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

秀旅游城市,伏羲文化、大地湾文化、

秦早期文化、石窟文化、三国古战场文

钦州城市形象调查报告

钦州城市形象调查报告 城市是政治、经济和社会文化发展的关键因素,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是维系一个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一个城市的形象如何,既在于该城市的人文氛围,也在于外地人的视觉效果。为了向市委、市政府提供有关的基础信息,我班在钦南区、钦北区、钦州港、灵山县和合浦县,按照科学的随机抽样方式,成功调查了361个样本。由于“城市形象”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概念,我们着重对市民(包括外地市民)能够切身感受和真实意思表示的有关问题作了访问,力图从中对钦州市城市形象作出一个一般意义的判断,并期望调查资料能够对城市决策者、建设者有参考意义,能够对城市居民对城市的理解和追求有激励价值。以下仅就此次调查的几个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一、钦州市城市形象得到普遍认同 调查了解到,钦州市民对钦州城市形象的认可度为70.1%,其中6.1%认为“很好”,14.1%认为“较好”,49.9%认为“一般”,显然,钦州的城市形象从总体上给人印象不错,这其中,特别是年龄偏长者由于经历了历史更多的沧桑变化,对钦州城市形象评价最高。 城市特色是一个城市独占性的资源。调查问及“一提到钦州您首先想到的是什么”时,钦州市民39.5%认为是“三娘湾、白海豚”,23.4%认为是“黄瓜皮、海鸭蛋、猪脚粉”, 20.1%认为是“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 11.7%认为是“钦州港保税港区”,5.4%认为是“坭兴陶”,由此可以看出,白海豚在钦州市民的心目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民族英雄刘永福、冯子材的影响还有待提高,另外,作为中国四大名陶之一的坭兴陶的本身价值得不到很好 与别人的人际关系一开始就有一个良好的开端。同样的道理,城市的第一印象也是很重要的,关系到人们对这个城市的整体形象的评价。 从调查中发现,提到钦州人们首先想到的是三娘湾、白海豚占大部分,这就表明钦州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文

双城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基本情况 1、自然概况 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部,松嫩平原东部,松花江中游南岸。西北、北隔松花江与肇源、肇东两县相望;东北靠哈尔滨市;东、东南与阿城、五常县接壤;南、西以拉林河为界,与吉林省榆树、扶余县为邻。市区位于哈尔滨市区西南44公里处,市域面积3112.29平方公里,东西长85公里,辖9镇18乡,385个行政村。 2、社会经济发展概况 2004年双城市市域总人口为80.58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7.36万人,人口密度为256.05人/平方公里。 双城镇区人口为18.19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为13.59万人。双城市域经济发展水平在黑龙江省县及市中名列前茅。2004年双城市域国内生产总值为126.57亿元,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为38.15亿元;第二产业总产值为43.06亿元;第三产总产值为45.35亿元;一、二、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为30.1:34: 35.8。 二、规划期限

依据城镇体系划编制办法,规划期限为2005――2020年其中 近期:2005年――2010年 远期:2011年――2020年 三、城镇发展与布局的综合条件分析评价 (一)有利因素 1、区位条件优越双城位于黑龙江省南端,历来是联接内地和北部边疆地区的重要门户,是中国东北北部中心城市哈尔滨的近邻和强辐射区域,是形成中的哈尔滨大都市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并可以继续强化与哈尔滨的对位同步发展关系。另为作为老工业基地改造中的哈尔滨市第二产业的承接地对双城市经济影响巨大。 2、土地资源丰富双城全市呈平原地貌,无山,海拔高程120米-210米,属中温带大陆季风性气候,土质肥沃,多为黄粘土,其次为黑粘土,宜于种植旱田。市域内有林地及牧草地亩。 3、交通优势双城处在京哈铁路线、京哈速公路和102国道并行构成的东北地区生产力布局一级轴线上,并贴近京哈、绥满两大交通干线和城市产业带“T”形布局结构的交接点,市内的交通网已初具规模,铁路保持了原有的状况,公路交通得到了大力的加强。

_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_的导向与实践动向_徐泽

□ 徐 泽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与审批办法》的导向与实践动向 [摘 要]根据《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和精神,《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立足省级政府事权,规范工作程序,强调规划的开放性和动态性;以城镇化为核心,强调规划研究的综合性和政策制定的差异化;拓展空间规划的内涵,强调对空间由“面”到“点”的全方位管制与引导;明确实施抓手,强调将规划编制与规划实施紧密结合,提高了规划的权威性、规范性、综合性、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关键词]省域城镇体系规划;规划程序;城镇化;空间管制;规划实施[文章编号]1006-0022(2012)11-0025-04 [中图分类号]TU981.2 [文献标识码]A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 Compilation And Approval Regulation Orientation And Practice/Xu Ze [Abstract] According urban-rural planning law,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 compilation and approval regulation bases on provin-cial powers of authority, highlights planning openness and dynamics, differentiates comprehensive planning research and policy making, stresses all-round spatial governance and guidance, combines plan compilation and implementation, and improves planning authority, rationality, comprehensiveness, and feasibility. [Key words] Provincial urban system planning, Planning procedure, Urbanization, Spatial governance, Planning implementation 本期主题:法定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探讨 [编者按]《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于2010年7月1日起施行;《城市、镇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审批办法》于2011年1月1日起施行;2011年3月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启动“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办法改革与创新”的研究课题,为《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审批办法》的修订做准备。新办法的研究、制定和实施是对《城乡规划法》实施后城镇体系规划、总体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地位和作用的再认识,是对城市规划系统依法行政工作和编制审批提出的新要求。本期规划师论坛栏目以“法定规划编制审批办法探讨”为主题,邀请参与新办法修订、研究的专家,以及参与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实践的规划师,就法定规划编制 审批办法的内容和实践进行探讨,以飨读者。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我国城乡规划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自199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1994年《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建设部令第36号)颁布实施以来,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稳步推进,对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以下简称《城乡规划法》)的实施,为适应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政府管理和调控模式转型、统筹城乡空间管理的需要,进一步提高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导向、调节和分配作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了对《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 办法》的修订,并按照一级政府、一级事权、一级规划 的原则,改名为《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1] (以下简称新办法)。笔者结合参与修订工作和规划实践的体会,对新办法的导向和实践动向进行总结。 1对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工作的回顾与认识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是根据我国城镇化发展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的特点确立的法定规划。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国开始着手编制省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年国务 [基金项目][作者简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0978236) 徐 泽,高级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旅游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

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

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本课题系根据省市领导对提高杭州城市形象水平的要求,由市政府领导于1997 年杭州市城建工作会议上布置任务而进行的研究,并列入了杭州市城乡建委软科学研究计划。城市形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大课题,涉及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鉴于“城市形象”涉及范围很广,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城市景观(视觉)形象以及与其相关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杭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作为承担单位在市政府城建城管处的协作下,组成了包括建委、科委、园文局、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专家参加的课题组,进行了历时一年的研究。同时,在《杭州日报》、市科协等单位的协助下,在杭报“ 现代城镇” 专栏中进行了多次城市形象讨论,在1998 年9 月市科普宣传周期间召开了“美化杭州——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 , 征集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论文18 篇。课题组集思广益,将自己的研究和专家的意见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论证,终于完成了本项研究任务。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1.城市形象及设计的基本概念 1. 1 城市形象的内涵 城市形象是近年来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界探讨的热点,已经发表了不少论着。一般认为,形象一词泛指事物的具体形状。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为了能完整准确理解城市形象的内涵,可把其概括为三个方面。 ⑴ 城市理念形象 城市理念形象是指城市的本质物征反映到城市外在表现形式,是维系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主要包含了城市各种生产活动形象(理念识别)。例如,城市主导产业理念、生产经销理念、经济效益理念。 ⑵ 城市行为形象 城市是由人和物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中各种各样人的文化程度、精神风貌、行为言论、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市民的生活水准、居住及生产环境、公共关系等都反映

关于2017年广州城市形象调查报告

关于2017年广州城市形象调查报告 一、前言: 广州,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广州从3世纪30年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世界上唯一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改革开放的前哨站,中国的南大门。广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因素迎来了她的又一次迅猛发展。外资企业的涌入和国内技术企业的井喷,广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新世纪到来之时,广州被联合国评为全球发展最快的超大城市第一位,并且联合国报告指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城市第一位。 然而,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过快成长的都市圈也导致了一些问题:治安混乱、道路安排不合理、文化流失、居民素质降低等问题。那么现在,我们是怎么看广州的呢?我们小组就2017年广州城市形象进行了调查,并且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现将调查与分析总和如下。 二、调查目的: 对不同人眼中的广州城市形象进行调查,从而得出广州市未来建设的大方向。 三、调查对象: 现在或曾经在广州生活过的人、现在或曾经在广州游览的人、知道广州存在的人 四、调查方法: 在广州大学城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同时运用问卷星平台,对非广州市常驻人口与网民进行网上调查。 五、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为五大类,分别是:

◆被采访者的自身情况。 ◆对于广州城市的第一印象与了解程度 ◆广州的硬件实力,包括特征建筑、城市布局与市容市貌 ◆广州的软件实力,包括科技人文、居民素质与经济水平 ◆对于广州发展的建议 六、调查结构和分析: 采访中,我们总共收集了110份答卷。经过整理后,排除7张无效答卷,我们对剩下的103份答卷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被采访者的自身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反应,如下图您对广州的印象最主要来自于。由于被采访者普遍是在校学生、校工以居住在省内的人士,因此有大约85%曾经有在广州学习生活的经验,这虽然不利于对比有无广州生活工作经验的人的报告差异,得出对比性报告,但是有利于我们获得更加真实准确的广州城市状况。 您对广州的印象最主要来自于 2、被采访者对广州城市的认识度调查 根据我们的调查反应,如下图您知道木棉花是广州市的市花吗。虽然大部分人有广州生活工作的

浙江省有哪些市浙江省城市排名

浙江省有哪些市浙江省城市排名 我国国家一级行政区共34个:23个省,4个直辖市,5个自治区,2个特别行政区。中国城市按省级行政区域、地级行政区域和县级行政区域 来分可分为直辖市、地级市和县级市,那幺浙江省有哪些市呢?下面小编带大家来了解一下浙江省各级城市简介和主要城市简介。 1浙江省有哪些市浙江省(11个地级市、22个县级市):11个地级市:杭州市、宁波市、温州市、嘉兴市、湖州市、绍兴市、金华市、衢州市、舟 山市、台州市、丽水市。22个县级市:建德市、富阳市、临安市、余姚市、慈溪市、奉化市、瑞安市、乐清市、海宁市、平湖市、桐乡市、诸暨市、上 虞市、嵊州市、兰溪市、义乌市、东阳市、永康市、江山市、临海市、温岭市、龙泉市。浙江省省会杭州市总面积16596平方千米,其中市辖区4876平方千米,辖9个市辖区、2个县,代管2个县级市,共84个街道、86个镇、23个乡;946个社区、2069个行政村;其中市辖区共有73个街道、42个镇,882个社区、942个行政村。浙江省省会杭州地处长江三角洲南沿和钱塘江流域,地形复杂多样。杭州市西部属浙西丘陵区,主干山脉有天目山等。东部 属浙北平原,地势低平,河网密布,湖泊密布,物产丰富,具有典型的“江南水乡”特征。浙江省地处中国东南沿海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临东海,南接福建,西与安徽、江西相连,北与上海、江苏接壤。浙江省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 均为450公里左右。据全国第二次土地调查结果,浙江土地面积10.18万平 方公里,为全国的1.10%,是中国面积最小的省份之一。下辖11市,其中杭州、宁波(计划单列市)为副省级城市。浙江东西和南北的直线距离均为450 公里左右,陆域面积10.18万平方公里,为中国的1.06%,是中国面积最小的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丽水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年) 一、指导思想及原则 规划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指导思想,围绕“秀山丽水、养生福地、长寿之乡”的区域定位,建立生态、集约、高效的山区中等城市特色新型城市化发展路径,打造国际生态休闲养生旅游城市。规划以“生态优先、区域整体、城乡统筹、城市特色、紧凑集约”为原则,合理安排城市空间布局,统筹城乡,促进经济、社会、人口、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规划期限及范围 本次规划期限为:2013年——2030年;近期为:2013——2020年;远期为:2020——2030年。本次规划形成三个层次: (1)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层次。范围为丽水市域,面积为1.73万平方千米。重点提出市域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城镇空间布局、区域网络梳理、资源环境控制、生态环境功能划分等内容。(2)市区城乡布局规划层次。范围为莲都区及青田腊口镇需规划控制协调范围,对丽水中心城市及其城郊土地利用进行体协调布局。重点考虑机场及空港经济区、瓯江生态旅游景区的纳入,范围内特色城镇(碧湖-大港头、老竹—丽新、雅溪)的打造、美丽乡村建设以及生态空间的保育等,并充分协调中心城市与腊口镇的关系。 (3)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层次。用地范围为莲都区白云、万象、紫金、岩泉、南明(富岭、水阁)、联城街道行政区划范围及丽水机场发展需要规控制范围,面积约为392平方千米。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1)围绕“112”城市组团发展体系,结合“小县大城、组团发展”模式,新一轮总体规划提出了“一心两轴四区四级”的市域城镇体系空间结构。 一心:提高中心城市首位度。 两轴:规划充分结合杭闽广轴线和港口—腹地轴线,提出缙丽龙庆城镇发展轴和遂松丽青城镇发展轴,引领区域中心城市和各县市协同发展,与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格局高度契合。 四区:主要包括市域北部的缙云组团集聚区、西北部的松阳-遂昌组团集聚区、东部青田组团集聚区、南部龙泉-庆元组团集聚区,强化组团发展。 四级:注重城乡统筹,构筑丽水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中心镇(卫星镇)、一般镇为层级骨干的城乡聚落体系,打造传统特色村庄。 (2)丽水城镇化发展总体战略方针是:强心、优镇、美村 强心战略,即重点发展浙西南中心城市,强化丽水中心城区的集聚和辐射能力;积极发展经济板块中心城市和县(市)域中心城市,结合点-轴发展,强化小城市建设。 优镇战略,即结合新型城市化的要求,择优着力打造和培育中心镇,合理调整引导一般镇。美村战略,即结合美丽乡村建设,突出农村社区职能的完善,努力促成城乡体系整体协调发展。 四、市域综合交通规划 按照“强化通道、优化网络、突出枢纽、注重服务”方针,推进运输通道建设、优化基础设施网络、完善交通枢纽体系、努力建设旅游交通网络、发展支持保障系统。规划丽水市高速公路主骨架为“两纵、两横、七支”;规划国道形成以“两纵、两横”和省道“五纵、九横”交通网;并规划形成“两纵两横两辅”井字型铁路网布局;并通过市域轨道交通规划,联系中心城市与各组团城市。 五、市域旅游规划 结合市域空间结构,形成“一心多点五级”的市域旅游城镇格局,即强化中心城市旅游功能,加强其在全市旅游产业发展中的组织中心和集散中心地位,重点加强中心城市生态景观、特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重庆市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规划目标是把重庆建设成为“一中心,多组团、城镇群集合”的现代化大都市,逐步形成由特大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组成的层次分明、规模适度、功能合理的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现代制造业基地和长江山峡生态功能区。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以下简称《新总规》)。重庆第一次被明确定位为:中国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按照国务院的要求,重庆作为特大经济城市,将带动川东以及西南地区、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以多中心五个等级谋求市域城镇大发展。重庆市域城镇分为五个等级:市域中心城市、区域性中心城市、次区域性中心城市、中心镇和一般镇。到2020年,重庆市将形成都市区1个特大城市、6个大城市、25个中等城市和小城市、495个小城镇的城镇体系。 都市区是重庆市市域中心城市,长江上游经济中心功能集中体现的地区。突出其在长江上游经济带和西部地区的核心地位,改造传统产业,培育新型产业体系,发展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强交通运输、物流配送、资金融通、现代管理、综合服务、技术传递中心功能建设,提升区域辐射带动能力。 万州是重庆东部区域性中心城市,规划发展成为重要的航运中心、物流中心和辐射川东北、陕南、鄂西的区域中心。 涪陵是重庆中部区域性中心城市,乌江流域物资集散地。积极培育高科技产业,推进核能能源开发,强化对乌江流域的辐射作用。

江津是重庆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发展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产业,商贸、旅游等第三产业,不断完善中心城市功能。 合川是重庆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大力进行以电力为主的能源开发。重点发展食品、轻纺、建材、商贸等产业,积极发展旅游业。 永川是重庆西部区域性中心城市。发展商贸物流业,积极发展职业教育产业和旅游业。 黔江是东南部区域性中心城市,渝、鄂、湘、黔四省(市)商贸重镇。大力发展食品工业、农副产品加工业和旅游业。 长寿等25个区县(自治县)次区域性中心城市,发挥承接和传导经济辐射的功能,带动广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1、三种模式建设新农村 重庆市新农村的发展建设将采用集中扩建、保留整治、撤并三类发展模式。 位于平坝、丘陵和低山区,经济、基础设施、交通、自然资源等条件相对优越的行政村,进行集中扩建;位于丘陵和低山区的其他行政村,经济、基础设施、自然资源等条件一般,离主要交通线较远的行政村,进行保留整治;对规模过小、位置较偏僻、基础设施差、缺乏基本生存条件,以及位于风景区及自然保护区、水源保护区、地质灾害易发区域等特殊控制区内的行政村,原则上进行撤并。 到2020年,重庆市形成以各级城市为中心、镇乡为节点,各级中心村、基层村有机结合、结构完整、规模适度、功能合理、配套完善的村镇体系。中心村还设置“一校三室一园一场”的公共服务设施,即村小学、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五保家园、运动场地。基层村也要设置“三室一场”,即办公室、卫生室、文化活动室、运动场地。 2、重点保护三峡库区生态 到2020年,生态步入良性循环,环境质量进一步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全面达到二级,森林覆盖率达到45%,水土流失得到基本治理,地质环境安全监测体系健全,生物多样性得到保护。 《新总规》对三峡库区生态环境保护也做了明确的部署。要求重点建设三峡库区生态功能保护区,积极开展以水土流失治理为重点的综合整治和以生态脆弱

江西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含附图)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年) 内容摘要 一、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 二、全省城镇化发展战略 三、全省城镇空间发展总体结构 四、优化城乡居民点体系 五、构筑“高效、便捷、绿色、安全”的综合交通体系 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推进绿色发展 七、重视公共服务体系与住房体系建设,促进和谐发展 八、加强省级空间管制,科学推进建设项目选址管理 九、推进近期行动,完善城镇化考核评价机制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抓住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的历史机遇,以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全面落实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要求,围绕全省“龙头昂起、两翼齐飞、苏区振兴、绿色崛起”总体发展战略,探索出一条内生和外源发展动力相结合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和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为保障江西省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互动有序发展提供平台支撑。 一、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 规划确定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为:走“多元发展、城乡一体、生态宜居”的城镇化发展道路,到规划期末建立起以鄱阳湖生态城市群为示范,以都市区、城镇群为城镇化核心载体,以一批综合承载力强的县(市)域中心城市和重点镇为支撑,生态、低碳、宜居指标全国领先,城乡居民安居乐业、山水特色和文化特色突出的城乡发展新格局。 规划确定到2015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53%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0%左右,到2030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68%左右。 规划确定省域城镇人口及城乡建设用地发展和控制目标为:到2015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450万左右,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320平方公里左右,城乡建设用地控制在7650平方公里左右;到2020年全省城镇人口为2900万左右,城镇

关于2017年广州城市形象调查报告

关于2017 年广州城市形象调查报告 一、前言:广州,一座历史悠久的城市,从秦朝开始,广州一直是华南地区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科教中心。广州从3 世纪30 年代起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主港,唐宋时期成为中国第一大港,明清两代成为中国唯一的对外贸易大港,是世界上唯一两千多年长盛不衰的大港。 改革开放以来,作为改革开放的前哨站,中国的南大门。广州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因素迎来了她的又一次迅猛发展。外资企业的涌入和国内技术企业的井喷,广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新世纪到来之时,广州被联合国评为全球发展最快的超大城市第一位,并且联合国报告指出广州人类发展指数居中国城市第一位。 然而,随着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发展,过快成长的都市圈也导致了一些问题:治安混乱、道路安排不合理、文化流失、居民素质降低等问题。那么现在,我们是怎么看广州的呢?我们小组就2017 年广州城市形象进行了调查,并且对得出的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一些结论,现将调查与分析总和如下。 二、调查目的:对不同人眼中的广州城市形象进行调查,从而得出广州市未来建设的 大方向。 三、调查对象:现在或曾经在广州生活过的人、现在或曾经在广州游览的人、知道广 州存在的人 四、调查方法:在广州大学城进行有针对性的问卷调查;同时运用问卷星平台,对非广州市常驻人口与网民进行网上调查。 五、调查内容: 问卷调查内容主要包括为五大类,分别是: 被采访者的自身情况。

对于广州城市的第一印象与了解程度 广州的硬件实力,包括特征建筑、城市布局与市容市貌 广州的软件实力,包括科技人文、居民素质与经济水平 对于广州发展的建议 六、调查结构和分析: 采访中,我们总共收集了110 份答卷。经过整理后,排除7 张无效答卷,我们对剩下 的103 份答卷进行了分析,现将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被采访者的自身情况。 根据我们的调查反应,如下图您对广州的印象最主要来自于。由于被采访者普遍是在校学生、校工以居住在省内的人士,因此有大约85% 曾经有在广州学习生活的经验,这虽然不利于对 比有无广州生活工作经验的人的报告差异,得出对比性报告,但是有利于我们获得更加真实准确的广州城市状况。 您对广州的印象最主要来自于 2、被采访者对广州城市的认识度调查 根据我们的调查反应,如下图您知道木棉花是广州市的市花吗。虽然大部分人有广州生活工作的

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

永州市城镇体系总体规划(2001-2020)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市域城镇的建设和发展,贯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实现全市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推进合理有序的城镇化进程,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促使城镇发展与人口、经济、资源、环境相协调,按照国家、湖南省规划主管部门的要求,特制订《永州市城镇体系规划 ( 2001-2020 )》。以下称本规划。 第二条本规划是宏观指导和调控永州市城镇化和城镇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是全市城镇化与城镇发展的基本战略、方针和政策。市域内各县城镇体系规划必须与本规划相协调。本规划指导全市各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第三条编制本规划的基本依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 2 .建设部颁布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近期建设规划工作暂行办法》和《城市规划强制性内容暂行规定》 3 .《湖南省〈城市规划法〉实施办法》 4 .《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五”计划纲要》 5 .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 第四条本规划的范围为永州市行政区域范围。包括芝山、冷水滩两区和祁阳、东安、双牌、道县、江华、江永、宁远、新田、蓝山九县,总面积 2.24 万平方公里。 第五条本规划期限为 2001-2020 年,其中: 近期 2001-2005 年;中期 2006-2010 年;远期 2011-2020 年。 第六条本规划强制性内容指文本中黑体字条文。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镇体系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七条本规划经湖南省人民政府批准,由永州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实施。 第二章城镇发展战略 第一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 第八条永州市城镇发展的总目标是:将永州市建设成为风光秀丽、生态环境优良、经济繁荣、人民富裕、产业协调发展的现代化生态园林城市,成为国内外有影响的名副其实的“锦绣潇湘”。 第九条经济与产业发展目标

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

杭州城市形象研究报告 本课题系根据省市领导对提高杭州城市形象水平的要求,由市政府领导于1997年杭州市城建工作会议上布置任务而进行的研究,并列入了杭州市城乡建委软科学研究计划。 城市形象是一个具有丰富内涵的大课题,涉及城市建设、经济、社会各个领域,对城市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鉴于“城市形象”涉及范围很广,本课题研究的重点放在城市景观(视觉)形象以及与其相关的城市建设和管理方面。 杭州市城市科学研究会作为承担单位在市政府城建城管处的协作下,组成了包括建委、科委、园文局、规划局、规划设计院等单位专家参加的课题组,进行了历时一年的研究。同时,在《杭州日报》、市科协等单位的协助下,在杭报“现代城镇”专栏中进行了多次城市形象讨论,在1998年9月市科普宣传周期间召开了“美化杭州——城市形象建设研讨会”,征集了有关领导和专家的论文18篇。课题组集思广益,将自己的研究和专家的意见结合起来,经过反复论证,终于完成了本项研究任务。现将研究成果报告如下: ⒈城市形象及设计的基本概念 城市形象的内涵 城市形象是近年来城市科学和城市规划界探讨的热点,已经发表了不少论著。一般认为,形象一词泛指事物的具体形状。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由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综合系统,为了能完整准确理解城市形象的内涵,可把其概括为三个方面。 ⑴城市理念形象 城市理念形象是指城市的本质物征反映到城市外在表现形式,是维系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主要包含了城市各种生产活动形象(理念识别)。例如,城市主导产业理念、生产经销理念、经济效益理念。 ⑵城市行为形象 城市是由人和物构成的有机整体。城市中各种各样人的文化程度、精神风貌、行为言论、服务水平、职业道德、敬业精神、市民的生活水准、

杭州绿化研究报告

篇一:浙江重点项目-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浙江重点项目-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 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编制单位:北京智博睿投资咨询有限公司本报告是针对行业投资可行性研究咨询服务的专项研究报告,此报告为个性化定制服务报告,我们将根据不同类型及不同行业的项目提出的具体要求,修订报告目录,并在此目录的基础上重新完善行业数据及分析内容,为企业项目立项、申请资金、融资提供全程指引服务。 可行性研究报告是在招商引资、投资合作、政府立项、银行贷款等领域常用的专业文档,主要对项目实施的可能性、有效性、如何实施、相关技术方案及财务效果进行具体、深入、细致的技术论证和经济评价,以求确定一个在技术上合理、经济上合算的最优方案和最佳时机而写的书面报告。 可行性研究是确定建设项目前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工作,是在投资决策之前,对拟建项目进行全面技术经济分析论证的科学方法,在投资管理中,可行性研究是指对拟建项目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技术等进行调研、分析比较以及预测建成后的社会经济效益。在此基础上,综合论证项目建设的必要性,财务的盈利性,经济上的合理性,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以及建设条件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从而为投资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投资可行性报告咨询服务分为政府审批核准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和融资用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批核准用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侧重关注项目的社会经济效益和影响;融资用报告侧重关注项目在经济上是否可行。具体概括为:政府立项审批,产业扶持,银行贷款,融资投资、投资建设、境外投资、上市融资、中外合作,股份合作、组建公司、征用土地、申请高新技术企业等各类可行性报告。 报告通过对项目的市场需求、资源供应、建设规模、工艺路线、设备选型、环境影响、资金筹措、盈利能力等方面的研究调查,在行业专家研究经验的基础上对项目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进行科学预测,从而为客户提供全面的、客观的、可靠的项目投资价值评估及项目建设进程等咨询意见。 报告用途:发改委立项、政府申请资金、申请土地、银行贷款、境内外融资等 关联报告: 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建议书 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申请报告 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商业计划书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节能评估报告 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资金申请报告 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市场调查研究报告 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投资价值分析报告 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投资风险分析报告 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行业发展前景预测分析报告 可行性研究报告大纲(具体可根据客户要求进行调整) 第一章总论 1.1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概况 1.1.1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名称 1.1.2建设性质 1.1.3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承办单位及负责人 1.1.4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建设地点1.2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设计目标 1.3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建设内容与规模 1.4杭州绿地中央广场项目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经济类调查报告范文doc

经济类调查报告范文 篇一:经济调查报告 天津经济调查报告 近年来,天津市委、市政府把发展国民经济作为拉动全市经济的切入点,已经取得明显成效。根据市委领导关于“要注意总结园区建设的成功经验”的指示精神,最近我们对天津园区经济进展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整理如下,供有关方面参考。 一、园区经济进展情况 目前,我市的园区建设主要有两种模式,一种是由政府组织管理的园区,如天津工业园区、中国民营工业园、天津华侨投资区;另一种是由企业自主开发的园区,如高新科技产业园区、北生药业科技园、银河软件科技园、国发海洋生物产业科技园等。 天津市工业园位于市区东北郊,是由原港澳开发区、工业开发区、四川开发区的基础上组建的,占地21.6平方公里。园区按功能规划分区有传统工业区、高科技产业区、出口贸易加工区以及科研设计区、办公区、商住区、后勤服务区和仓储堆场。目前区内基础设施已臻完善。①市政设施:目前覆盖园区6平方公里的主干道和雨、污水管及给水管网已基本建成使用;②电力供应:近期园区内已有10KV双回路3条专线,另外预留有35KV的架空线路,可以满足现有

企业用电需要。目前原供电部门正在筹建园区内投资额XX 万元110KV的港澳变电站,计划明年1月份开工,它的建成将可以满足整个园区的工业用电要求;③给水供应:目前供水4万吨城市供水管进行供水;④电信:园区已开通有线和移动电话及宽带数据通讯;⑤管道燃气:工业园区投资3000万元人民币日供30吨的管道燃气工程即将动工建设,力争XX年底建成投入使用。 园区管委会作为市政府的派出机构,全权负责工业园区的规划、招商、开发、管理事务,实行一站式服务,为投资者免费代办项目所需全部手续。工业园良好的投资环境和高效的办事作风吸引了大批客商前来投资创业,目前已引进企业26家,合同投资8亿多元人民币,已投入近2亿元人民币。入园企业中有泰国正大集团卜峰饲料公司、香港夏氏海洋科技生物公司、玉柴高级润滑油公司等国内、国际知名企业。 北生药业科技园是我市十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之一的广西北生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独资兴建的一个综合科技园,力争在5-10年内建成我国一流的制药基地和一流的科研开发基地。该公司将以科技园为依托,努力发展成为一家集生物制品、生化药品、血液制口、海洋药物、医疗器械研制开发、生产、销售和科技成果转让于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集团。园区占地面积21.6万平方米,预计投资额5-7亿元人民币,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介绍(doc 8页)(正式版)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简介

一、城市概况 1、地理位置 老河口市地处鄂西北,汉江中游东岸,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0′—120°00′,北纬32°10′—32°38′,东西最大距离45公里,南北最大距离51公里,市域国土总面积1032平方公里。 老河口位于鄂豫两省交界处,东北依豫西南与邓州市和淅川县接壤,中心城区距河南省邓州市和南阳市分别为60公里和120公里。省内南接襄樊市、西北连十堰市,分别与襄阳区、丹江口市和谷城县毗邻,中心城区距省会武汉市418公里,距襄樊市71公里,距丹江口市24公里,距谷城县和十堰市分别为24公里和133公里。境内汉丹铁路贯穿南北,襄渝铁路和汉十高速公路从市域南部穿境而过;316国道、302省道从市境经过;全国六大军用机场之一的老河口机场属大(一)型机场,民航开通有至北京、佛山等5条航线。 2、自然条件 老河口市地处秦岭支脉伏牛山南支尾端,南阳盆地边缘,地貌形态多姿。地势北高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形成丘陵、岗地、平原三种地形。其中东部、中部为平岗地,高程(黄海高程,下同)在100米至150米之间,面积590平方公里;西北部为低丘,高程在150米至462米(为境内最高点)之间,面积225平方公里;南部为平原,高程在100米上下,面积217平方公里,分别占市域总面积的57.2%、21.8%、21%。 老河口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雨量丰富、日照充足、四季分明。全市年平均气温15.3℃,极端最高气温41.0℃(1977年),最低气温-17.2℃(1961年),最大冻土深度120毫米;年平均降雨量831.0毫米,最大日降雨量178.7毫米;日照时数1828.7小时,日照百分率41%;盛行风向东北风,平均风速1.4米/秒,最大风速17.7米/秒。 老河口市境内水资源丰富,水域面积164.09平方公里。汉江是流经境内的最大河流,过境长58公里,最大洪流量57200立方米/秒,年平均径流量为384亿立方米(南水北调后年平均过水量259亿立方米);境内尚有10条发源于朱连山的小河流,源短流小,枯水期流量不到0.5米/秒;引丹灌渠所形成的人工水利系统使市域21座水库获得了丰富的水源,引水能力3.2亿立方米,可直接灌溉全境大部分地域;境内以排子河水库、孟桥川

杭州的城市发展报告

的城市发展报告 1978年重新编制了城市总体规划,确定的城市性质是:省会所在地,历史文化名城和全国重点风景 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的重要中 心城市和省政治,经济,文化中 心。 城市的布局结构 (1)城市发展方向:城市东扩,旅游西进,沿江开发,跨江发展,实施“南拓、北调、东扩、西优”的城市空间发展战略,形成“东动、西静、南新、北秀、中兴”的格局。 (2)城市布局形态:从以旧城为核心的团块状布局,转变为以钱塘江为轴线的跨江、沿江,网络化组团式布局。采用点轴结合的拓展方式,组团之间保留必要的绿色生态开敞空间,形成“一主三副、双心双轴、六大组团、六条生态带”开放式空间结构模式。 ●中心城区:即一主三副,由主城、江南城、临平城和下沙城组成。承担生活居住、行政办公、商业金融、旅游服务、科技教育、文化娱乐、都市型和高新技术产业功能。逐步形成体现城市形象的主体区域。 ●六大组团:分成北片和南片,北片由塘栖、良渚和余杭组团组成,南片由义蓬、瓜沥和临浦组团组成。吸纳中心城区人口及产业等功能的扩散,形成相对独立、各具特色、功能齐全、职住平衡、设施

完善、环境优美的组合城镇。 ●六条生态带:在各组团之间、组团与中心城区之间,利用自然山体、水体、绿地(农田)等形成绿色开敞空间,划定生态敏感区,避免城市连片发展而影响生态、景观和城市整体环境水平,规划建设六片绿色生态开敞空间。 ●双心双轴:双心即湖滨、武林广场地区--旅游商业文化服务中心;临江地区--由北岸的钱江新城和南岸的钱江世纪城共同组成的城市新中心。 双轴即东西向以钱塘江为轴线的城市生态轴;南北向以主城--江南城为轴线的城市发展轴。 市城市总体规划-规划机构图

建设省域金融次中心实施方案

建设省域金融次中心实施方案 为贯彻落实《关于支持X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X 府发〔X〕41号),加快推进全省金融次中心、X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坚持以X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按照全国、全省金融工作会议部署要求,围绕《关于支持X州建设省域副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X府发〔X〕41号)的支持举措,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遵循金融发展规律,转变金融发展方式,着力打造区域金融平台集聚高地,构建具有区域集聚辐射效应的金融机构体系,培育功能完备的区域金融市场体系、打造区域金融创新示范中心、搭建宽领域的区域金融开放合作平台、营造良好的金融生态环境,努力把X州打造成为省内及周边地区有较大影响力、吸引力、辐射力的全省金融次中心、X粤闽湘四省边际区域性金融中心。 二、发展目标 (一)发展阶段(X-X年) 重点发展本地金融业,夯实产业基础,金融业主导产业的地位更加稳固,到X年,力争全市金融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比重达7%,金融业税收占全市税收比重达10%。 ——金融机构体系更加完备。打造集银行、保险、基金、资产管理、消费金融等牌照的金融体系,法人金融机构实力进一步加强,驻

市分支机构种类更加多样。推进各类金融机构向县域布设和延伸网点,形成全覆盖的金融服务网络。 ——金融市场更加活跃。信贷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实现均衡发展,到X年,全市人民币存贷款余额、保费收入增速超过全省平均水平,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总量的比重达20%以上,新增境内外上市公司10家以上,累计完成债券融资600亿元以上。 ——产融合作更加紧密,政银企合作更加融洽。力争到X年工业贷款余额占比达12%以上,小微企业、“三农”的贷款增幅不低于各项贷款平均增幅,贷款额度不低于上一年度。 ——金融生态环境更加优良。信用体系建设更加完善,金融领域褒奖守法诚信和惩戒违法失信氛围更加浓厚,地方金融安全稳定运行。 (二)渗透阶段(X-2025年) 在符合监管要求的前提下,积极推动X州市法人金融机构在周边地市布局分支机构,并依托地缘优势和产业优势,进一步向周边地市进行金融机构体系渗透和金融资本渗透,逐步扩张金融业务。同时,积极推动周边地市金融机构在X州设立分支机构,建立与周边地市沟通交流的金融渠道,努力把X州建设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投融资形式多样化的综合型金融资本集散地。 (三)辐射阶段(2025-2035年) 引导X州市金融机构加大对周边地市的投融资力度,形成有效的金融资源集聚和辐射半径,推动X州与周边地市交流模式与交流机制

大学生心目中的长沙城市形象调查报告

大学生心目中的长沙城市形象 调查报告 班级:传媒策划与管理0903 指导老师:王蓁 组员:贺纯曾碧霞吴佳俊向嘉鹏 二0一0年十一月二十八日

目录 一.报告摘要 二.报告正文 1.调查目的 2.调查对象及方法 3.调查问题的分析 4.调查结果分析 三.结论和建议 1.调查总结 2.建议 四.调查的局限性和必要说明五.附录

一.报告摘要 城市形象是城市的整体形状和特征,是维系一个城市生存和发展的原动力。一个城市的形象如何既在于该城市的人文范围,也在于人们的视觉效果。 本次调查主要针对长沙市的文化、市容、经济等方面提问,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长沙市各大高校及网站发放问卷。通过结果分析,既发现了它的优势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只有采取相应的对策,发挥优势、弥补不足,才能进一步发挥长沙市作为中心城市的功能和作用,使长沙市以更加美好的形象出现在全省乃至全国公众的心目中。 二.报告正文 1.调查目的 A加强我们从事传媒市场调查工作的动手能力,巩固所学知识,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B提升我们对调查问卷设计的数据统计和分析能力。 C.了解长沙的经济、市容、文化在大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和评价,为提升长沙城市的竞争力提供基本依据。 2.调查对象及方法: A、调查对象:长沙高校在校大学生 B、调查方法:通过随机抽样的方法,在长沙各大高校发放调查问卷200份,回收190份,纸质问卷有效回收率为95%。在网上长沙高校大学生填写169份,有效率100%。 3、调查问题的分析: 本次调查问卷共13道题,其中第一题是对长沙城市的总体印象评价,最后一题是主观题,主要想多了解大学生心目中对建设好长沙城市形象的意见或建议。其余的题目中主要涉及大学生对长沙的经济、文化、市容市貌的了解与看法,同时也简单的提及长沙的环境和长沙的特征,这些问题的设计尽可能的全面了解到长沙城市的形象,发现了它的优势也发现存在的问题和差距,以便提出意见或建议。 4、调查结果分析 本次调查内容主要涉及长沙市的经济形象,文化形象和市容形象,通过对中南大学,湖南大学,湖南师范大学,长沙大学,涉外学院,湖南农业大学,湖南中医药大学,工程职院,长沙师范,司法警官学院,湖南大众传媒学院,湖南现代物流职院十二所大学的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统计和分析,我们得到以下结论: A 经济形象方面 一个城市经济形象的好坏对一个城市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是城市发展的核心,如果一个城市没有良好的经济形象,就不会有竞争力,就不会喜迎竞争者,而且城市的其他形象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从调查的情况来看,认为长沙经济形象非常发达的人占1.2%,比较发达的占39.6%,一般发达的占55.6%,不发达的占2.4%,较落后的占1.2%。这些数字表明我市经济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有待进一步提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