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
无锡市人才发展规划

为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人才队伍,适应当今和未来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满足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根据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和我市争创“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的目标要求,特制定无锡市“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

一、“十五”期间我市人才工作基本回顾

“十五”期间,尤其是2003年全国、全省、全市人才工作会议以后,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人才强市战略,人才工作取得了突出成绩。全市人才总量较快增长,目前人才总数已达74万人,其中,两院院士6人、国家级专家35人、省部级专家185人、市级专家237人、享受国务院特贴人员608人、入选江苏省“333工程”培养对象218人,专业技术人员总量42万人,高级职称和硕士研究生以上人才3.4万人,每万人口中人才拥有量已达1600人,与2000年相比,年均增长23.7%;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大,人才队伍结构不断改善,特别是市直机关公务员的学历结构有了明显改善,大专以上的占到84%;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不断壮大,各类人才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度进一步提升。在2006年《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无锡人才本体竞争力排名位居上海、北京、深圳、广州之后,列全国第5名。

(一)人才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得到加强,党管人才优势充分体现。近几年来,市委、市政府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以前所未有的决心和力度加强对人才工作的领导和管理。各级党政一把手亲自抓科技第一生产力、抓人才第一资源,对人才工作亲自负责,亲自协调,亲自过问。健全完善领导管理体制,整合科技工作领导小组与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立科技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牢固树立人才投入是效益最大的投入的观念,加大人力资本的投入力度,2006年设立了1500万元人才发展资金,各市(县)区分别建立人才开发资金,用于人才的引进、开发、培养等。每年,由市委、市政府领导亲自率团赴海外和有关地区招研引智、招校引才,在海内外引起强烈反响。

(二)人才政策环境不断优化,政策效应较好凸现。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人才政策环境建设。自2002年以来,先后出台了《关于在锡院士享受有关待遇的意见》(锡委发[2002]15号文件)、《关于在锡国家级专家享受有关待遇的意见》(锡委发[2006]16号文件)、《关于加强人才资源开发与管理构建我市人才高地的若干规定》(锡委发[2002]36号文件)、《关于引进海外留学人才来锡创业服务的若干规定》(锡政发[2002]185号文件)等一系列政策文件和配套措施,初步形成了上下衔接、相互协调,比较完整的人才政策体系。人才政策体系的不断完善,使我市引进人才的渠道和领域进一步拓宽,人才培养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引人用人的手段和形式更加灵活,为各类人才服务的环境更加优化,无锡已逐步成为各类优秀人才向往的城市之一。

(三)人才载体建设取得突破,创新创业平台基本形成。近年来,我市以加强区域科技创新创业能力建设为目标,大力加强人才载体建设。目前,已建成科技创业园、区17家、博士后科研工作站18家、博士后技术创新中心2家、市级以上工程技术研究中心34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12家、部省属科研所11家,市属科研所28家,在锡高校17家,形成了富集各类人才、技术、项目的条件和环境。确立了汽车制造、电子信息、服装、生物医药、新

材料等5大支柱产业和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3大先导产业,拥有600多家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和9600多家外资企业,世界500强企业中有64家落户无锡,形成了“日资高地”、“韩资板块”,无锡“硅谷”、“液晶谷”、“药谷”、“动漫产业基地”等大批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迅速成长,这些为集聚和培养各类优秀人才提供了事业载体,成为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和施展才华的广阔舞台。

(四)人才市场建设成绩喜人,集聚和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发挥明显。按照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加快人才资源社会化、资源配置市场化的进程。目前,全市共有人才市场10个,人才中介机构26家,形成了以政府人事部门所属人才服务机构为主体,民营人才中介机构广泛参与的人才市场体系。人才市场业务不断拓展,服务层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不断提升。市人才服务中心已成为辐射全国、具有人才交流、培训、考试、评价、信息服务、人事代理等多种功能的综合性人才大市场。2002年以来,仅市区接收毕业生74724人(其中博士、硕士研究生1760人,本科生39000余人)。引进其他各类人才11859人(其中柔性引进8281人),副高职称以上709人;本科及中级职称以上人才3022人;代理人事档案近60000份,人才市场集聚各类人才、配置人才资源的主渠道作用日益显现。

(五)人才国际化扎实推进,领军人才龙头效应开始显现。近年来,我市加快人才国际化步伐,大力引进海外留学人才和智力项目,全市共引进海外留学人才近500余名,引进国外智力70项。大力开展国际化人才培训,成功举办780多期46951人次的党政人才培训,完成7期150人次的厂长经理后备人才经济研究班境外培训,本土人才的国际化素质有了明显增强。目前,海外留学回国人员已成为无锡自主创新、科技创业的重要力量,一批海外留学创新创业先锋成为引领我市高技术产业的领军人才。

从目前我市人才资源的总体水平上来分析,虽然具有了一支支撑经济社会发展和能够参与市场竞争的现有人才队伍,但是,面对新时期、新阶段人才激烈竞争的态势,与市委、市政府提出的人才强市战略的要求相比,尤其是实现“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的要求来衡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主要表现在:高层次人才的总量不大,尖子不多;人才结构不够优化,区域分布还不够合理;人才工作的机制和体制还不够完善。这些问题和矛盾,需要在今后的发展中重点加以解决。

二、“十一五”期间人才形势分析

(一)从国际形势看。“十一五”期间,随着经济国际化步伐的加快,世界经济正逐步实现以知识经济为主线的重大变革,人力资本和科技创新成为推动产业升级和提升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经济国际化必然要求人才配置和人才标准的国际化。经济国际化所表现出来的综合国力竞争更加注重于科技进步和人才开发。竞争的焦点,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随着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经济迅速崛起,推动了经济国际化的进程,使资源配置加速向市场化方向发展。人才资源作为一种特殊资源,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不少跨国公司把研发机构办到中国境内,就地获取、使用我国的优秀人才。国家人事部人事与人才研究所一项有关我国人才工作十大问题的研究显示,目前已有来自14个国家的400多家世界500强企业在华建立了研发机构,这实际上形成了外资企业争夺我国高层次人才的桥头堡。

(二)从国内形势看。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以科学的发展观统领全局工作,把科学的发展观贯穿于人才工作的始终,使人才队伍建设与经济增长、社会发展相协调。人才资源已成为各省、各城市相互竞争的第一资源,已经成为决定区域综合竞争能力的根本。由于人才的集聚效应,当前,人才资源主要集中在一些发达的经济中心城市,在长三角地区主要集中在上海、杭州、南京等大城市。在未来五年内,随着长三角经济日益融合和竞争的日趋激烈,在人才向该地区进一步集聚的同时,如何抢抓经济要素和人才向长三角转移这一历史性机遇,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来锡创业发展,是“十一五”期间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近年来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对人才工作高度重视,作出了一系列重要决策:制定下发了《2002—2005年全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纲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人才工作的决定》两个战略性文件,相继召开了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研究部署加强人才工作,明确提出了要实施人才强国战略,走人才强国之路。这一系列重要决策,必将对我国人才领域和经济社会其他领域发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三)从区域经济竞争看。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在经济国际化基础上形成的,是区域生产发展的客观要求。我市地处长三角经济发达地区,既具有承接高新技术产业梯度转移的区位优势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带来的对优秀人才集聚的机遇,又受到全国范围内人才竞争的加剧、区域内人才争夺的直接影响和冲击。特别是近年来,随着周边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减弱了我市吸引人才的区位优势,使我市的人才建设面临新的挑战,遇到较大的压力和困难。机遇方面主要体现在:一是国际范围制造业的重新分工和转移,无锡的区位优势和硬件建设具备了承接转移的基本条件。二是2010年上海举办世博会,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将推动上海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无疑将给近邻的“上海后花园”无锡带来较多的机会,而且强劲的“世博经济”效应能使无锡的相关产业直接受益。三是省委省政府确立了沿江开发战略,为具备良好岸线资源的无锡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竞争压力方面主要包括:无锡所处的长三角地区产业分工以水平形态为主,地区间产业同构度高,即使是一些具有明显优势的产业也无法形成极化效应;近两年无锡生产和商务成本上升过快,生产生活要素“盆地”效应已不复存在,对部分产业的吸引力有所下降;随着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硬环境和政策、服务等软环境的改善,苏州、宁波、杭州、南通等城市后发优势明显,不可避免地对无锡产业与人才的整体发展造成冲击。

(四)从我市“十一五”期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看。《无锡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十一五”乃至以后一个时期,从增强城市实力、彰显城市魅力两个方面,重点发展“五大支柱”产业和“三大”先导产业,建设五个中心、打造五个名城。建设五个中心即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现代创意设计中心、区域性商贸物流中心、旅游度假休闲中心、职业教育培训中心。打造五个名城即着力打造最适宜生活居住的山水名城、最适宜投资创业的工商名城、最适宜创新创造的设计名城、最适宜旅游度假的休闲名城和最具有人文特质的历史文化名城。“十一五”末我市要率先建设创新型城市、基本实现现代化,要实现这些发展目标,都需要强有力的人才支撑。这就要求必须把各类人才聚集到率先发展的旗帜下,真正以人才的优势来促进并确保我市各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的如期实现。

三、“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的指导思想及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坚持党管人才原则,牢固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科学人才观,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坚持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主题,以调整和优化人才结构为主线,以建设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技能型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为重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不断解放思想、解放人才、解放科技生产力,努力建设一支数量充足、素质优良、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使人才总量增加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目标相适应,人才素质提高与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相适应,人才结构调整与各项事业全面发展的需求相适应,人才培养机制同各类人才成长的特点相适应,为我市实现“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二)基本原则

1、坚持协调发展原则。根据无锡未来重点支柱产业、先导产业的发展和建设“五个中心”、“五个名城”的实际,把人才工作纳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之中,人才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以最大程度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为目标,做到人才工作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2、坚持以人为本原则。树立和落实科学人才观,在人才开发的方法和途径上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高人才质量,从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及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出发,重点提高人才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培育名家、大家和各行业领军人才。

3、坚持优化结构原则。适应经济战略性调整的需要,充分发挥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继续深化人才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用人机制和分配机制,实现人才的有序流动和科学配置,使人才结构调整与经济结构调整相协调。

4、坚持优先投入原则。把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放在优先位置,立足长远,放眼未来,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不断增加人才资本投入力度,构筑人才载体,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充分保证各类人才干事有舞台、创业有保障。

5、坚持政策创新原则。树立并强化“构建人才活力之城”的人才强市战略理念,以优化人才政策环境建设为先导,以人才开发、人才管理、人才培训等内容为基础,全面推进无锡人才发展战略升级,力争经过五年,使无锡的人才环境具有集聚效应、人才机制具有活力效应、人才政策具有创新效应,进一步打造无锡区域性人才高地。

四、“十一五”人才发展规划的目标体系与任务

(一)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无锡人才工作要通过增强对外招贤纳才的吸引力、对内留住人才的凝聚力、人才科技创新的竞争力、人才施展才华的活力和人才总量、质量规模的整体实力,来造就和吸引一批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高效开发现有人才资源,逐步实施国际化人才开发战略,努力把我市建设成“环境一流、机制灵活、素质优良、结构合理、产出高效”的人才强市城市。

具体分三步走:第一步到2007年,专业技术人员达到49万人,年均增长7.5%,“双高人才”达到6万,人才规模、人才层次、人才结构、人才活力、人才效益等指标在省内领先。第二步到2010年,人才总量达到90万人,比“十五”期末净增18万人,年均增加3.6万人,年均增长7%。每万人口拥有人才达到2000人左右,每万社会劳动者拥有人才达到4000人左右,比“十五”期末分别净增500人与900人左右。基本实现人才资源开发的法制化、市场化、信息化,人才数量、人才素质、人才结构有新的提高。第三步,到2015年,人才总量预计将达到110万人,年均增加4万人,年均增长7%。每万人口拥有人才达到2500人左右,每万社会劳动者拥有人才达到5000人左右。一产人才拥有量占1.5%,二产人才拥有量占33.5%,三产人才拥有量占65%。人才中本科以上学历达到30%左右,具有高级职称人才达到8%左右,具有中级职称人才达到35%左右。初步建成与无锡确立的经济中心城市、区域性交通枢纽和国内外著名旅游胜地地位相适应的优秀人才集聚的中心之一。

(二)主要目标

——在人才层次上,要形成一支高素质、高层次、复合型能够适应国际国内竞争的一流人才队伍。无锡高层次人才(在职)总量达到9万人,高技能人才要达到9万人,分别比“十五”期末各净增5万人。

——在人才结构上,人才职称比例进一步趋向合理,高、中、初级职称人才比例调整为7:37:56;人才的产业分布结构进一步调整,一、二、三产业人才比重调整为1.5:35:63.5,同“十五”期末比,一产、二产分别下降0.5和3个百分点,三产增加3.5个百分点;人才的年龄结构进一步改善,45周岁以下人才比重达到80%以上。

——在人才效益上,提高“知识生产率”,力争达到国内国际先进水平。到2010年,每万人口中人才数将达到2000人左右,从业人员中人才比重将占40%以上。

——人才培养目标。本市各类大中专院校培养人才总量达到10万人左右。高校毕业生人数每年达到8000人以上,大专学历以下人员接受职业技术教育培训的比例达到85%以上。

——人才引进目标。平均每年引进毕业生2万人以上,年均增长10%;平均每年引进高学历或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紧缺人才1200名以上,实现跨越式增长。

——人才国际化目标。“十一五”期间引进海外留学回国人才数累计达到1500人以上;具有国际化能力和素质、胜任国际交流的各类人才占人才总量的30%以上,赴境外参加各类培训人才数累计达到3000名左右。

(三)主要任务

1、加强重点人才工程建设。以党政人才、专技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能型人才、农村实用人才五支队伍为重点,加紧培养造就一支适应新形势新任务要求的、能够担当重任、经得起风浪考验的高素质党政领导人才队伍。围绕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的要求,努力培养造就一支熟悉国际国内市场、具有参与国际竞争能力的优秀企业家队伍。培养一批思想政治素质较高、服务意识较强、善于组织重大科研项目、掌握科技发展和科技人才成长规律的科技管理专家队伍。培养一大批懂技术能攻关的技能型人才和实用型人才。

2、加强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以高层次人才工程建设带动全市整体人才队伍建设。加快集聚一大批高层次人才、高科技人才和优秀青年创新人才。要以创新体系为动力,瞄准国家战略和国际科技前沿,在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升级过程中,集聚高层次人才。

3、加强紧缺人才工程建设。依据《无锡争创全省“两个率先”先导区示范区行动纲要》,“十一五”期间无锡紧缺人才需求趋势主要有14个类型:各类综合性高级经营管理人才;机械制造业类人才;电子信息产业类人才;高新技术人才;金融保险和证券类人才;对外贸易及涉外服务类人才;城市规划类人才;生物医药类人才;教育卫生保健类人才;商贸流通类人才;各类涉外专业人才;文化宣传类人才;高技能人才;农业科技人才。

4、加强国际化人才工程建设。根据我市经济国际化和教育国际化的具体目标和要求,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形式,开辟吸引、培养国际化人才的渠道。运用国外先进的技术、手段开发国际化人才,使本土人才具有国际化人才所必备的能力和素质。同时,要积极参与国际人才竞争,提高人才开发国际化水平,大力实施“530”计划,即在5年内引进30名领军型海外留学归国创业人才。

5、加强人才市场工程建设。加大市场建设力度,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加快市场化进程,发挥人才市场在人才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进一步加大人才市场投入,在全市形成若干个不同层次的人才聚集中心,构建大人才市场体系。

五、“十一五”期间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一)加快吸引国际国内优秀人才步伐

1、设立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按照“立足当前、适度超前、有效指导”的原则,采取综合调查与典型调查相结合的调研方法,深入分析我市人才队伍的现状和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结合我市首次人才普查成果,编制紧缺人才开发目录,每年向社会发布急需人才的重点产业、行业、专业、单位和岗位需求等,切实加强对人才引进和人才开发工作的指导。

2、制定完善人才引进政策。加紧实施以智力交流为特征的“人才柔性流动”办法,使之成为本市引进人才的主要方式之一。根据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完善各类引才政策,对“柔性流动”来锡的高层次人才,给予“无锡市民待遇”,探索建立“特聘、兼职、项目合作与攻关”等“柔性流动”的可操作性办法,研究解决“柔性流动”人才的工作条件、生活环境等相关政策,营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社会环境。

3、加大对留学人员回国服务工作力度。探索建立“猎头”方式引进留学人员为国服务手段,采取任期聘任、项目承包、人才租赁等多种形式的留学人员回国服务,优化留学人员来锡创业的服务保障体系。在市人才发展资金中设立专项,用于海外留学人才的引进,吸引留学人员来锡创业,切实解决留学人员创新创业和生活上的实际问题。

(二)着力调整人才资源分布结构

在第一产业方面,在充实和稳定人才队伍的基础上,加大农业技术人才的培养力度,大力支持农林、水利、畜牧系统对高层次人才的开发培养、引进,重点是开发、培养、引进掌

握高新技术,有能力推动精品、生态、旅游、观光、节水等现代农业发展的高层次农业人才。同时,培养大批扎根于农业第一线的实用人才和乡土人才,形成以农业科技人才为骨干,以实用人才、乡土人才为主体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为实现农业现代化服务。

在第二产业方面,一方面通过定向培养、调整重组、竞争择优等方式,改善优化产业内部人才结构,另一方面通过政策扶持、转岗培训、开辟就业渠道、创办领办新的企业实体等方式,调整、引导富余人才进入第三产业。研究制定高新技术人才培养、引进计划,重点培养、引进微电子与电子信息技术、新医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光电子与机光电一体化技术、新能源和高效节能技术、环境保护和环境生态技术等领域的专业人才。企业自身应根据发展需要,研究制定具体开发、培养、引进高新技术人才的措施,在经费安排、设备配置、成果转化、提供深造机会等方面给予支持。

在第三产业方面,大力开发、培养、引进教育、科技、卫生、传媒、环保、物流、城市管理、现代服务业等各类人才。在教育领域,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建立制定相关措施,从政策上保障高校引进“特聘教授”和急需人才,根据中、小学生生源变化和对教育标准的提高,普遍提高中小学教师学历层次,加大名师工程、蓝青工程等教育工程建设;在科研领域,重点培养掌握科技前沿技术、具有较强研发能力的人才,积极推动科技人才向企业转移,壮大企业研发人才力量;在医疗卫生领域进一步加大“三名战略”实施力度,充分挖掘人才潜力,引导一部分人才充实基层医疗卫生队伍,发展社区医疗事业,同时积极培养和引进发展我市卫生事业急需的高层次优秀专业人才,提高医疗卫生服务水平;在商业、服务业领域,开发、培养精通市场营销和国际贸易规范的高层次人才,大量吸引从其他领域转移的人才,推动商业、社会服务事业兴旺繁荣;发展城市交通,改善城市环境质量,促进文化、旅游事业健康发展,加紧培养更多懂得城市规划、交通管理、环境保护方面的高层次人才,不断发展壮大新闻出版、文学艺术、旅游服务等方面的人才队伍。

(三)大力营造和培育人才载体优势

1、设立重点产业发展园区“人才特区”。大力培育项目、站点、园区高层次人才载体。即以项目引进开发为纽带构建高层次人才载体;以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企业技术中心、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纽带构建高层次人才载体;以高新技术开发区、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园、工业设计园、国际科技合作园等园区为纽带构建高层次人才载体。

2、发展重点人才载体优势。重点扶持我市电子信息、新材料、机械装备、汽车及零部件、高档纺织5大支柱产业和环保、新能源、生物技术3大先导产业等人才载体。通过招研引智、招校引才等手段,促进我市优势产业群体的形成和发展,最终形成我市人才载体优势。

3、推进其他各类人才载体建设。大力发展科研院所、大中专院校、职教园区和民营企业的人才载体建设。使产业群体和产业链、人才群体和人才链、产学研产生互动效应,使各类人才真正具有事业发展的空间和施展才能的舞台。

(四)加快推进人才国际化进程

1、加大对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的理论研究。通过理论先导,统一对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拓宽探索开发、培养、引进、使用、管理国际化人才的途径和办法;通过新闻媒体,加大对实施人才国际化战略的宣传力度,推进我市人才国际化进程。

2、推进人才培训国际化,提升“本土人才”国际化素质。继续办好每年一期厂长经理后备人才经济研究班,进一步改进国内培训和国外培训课目,同时将在考察论证的基础上,开辟其他国(境)外培训渠道,使培训逐步向多元化、实用化、规范化的方向发展,打造人才培训国际化品牌。

3、推进人才开发国际化,确立全新的人才开发理念。研究发达国家人才开发的手段和方法,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适合我国国情并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开发技术,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发挥人才开发的国际化效应,逐步建立符合国际惯例具有我市特点的人才开发机制。

4、推进人才市场国际化,加快人才市场建设。人才市场要摆脱传统的管理模式,着重研究用人单位在人才规划、人才招聘、职位设置、薪酬福利、绩效考核、生涯设计、培训和发展诸方面的需求,采用先进技术和手段与国际接轨;要发展国际互认的专业技术职业资格制度,制订体现海外留学人才价值的薪酬机制等。

(五)建立健全各类人才开发机制

1、建立科学规范的人才评价机制。制定不同领域不同人才认可标准,把学历、职称的认定与实际业绩结合起来;确立以能力和业绩为基本导向的评价标准,从规范职位分类与职业标准入手,建立人才评价指标体系,把能力、业绩、品德、知识等要素结合起来,并针对不同的行业特点、不同的职位和职业要求,制定出分类分层次的人才评价序列。改革人才评价方式,提高人才测评的科学性,提倡人才评价的多元化、社会化,开发应用各种现代人才测评技术,并在人才评价过程中体现“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评价活动的透明性、独立性、公开性。

2、建立和完善人才脱颖而出的用人机制。贯彻公开、公平、公正、竞争、择优的原则,建立动态管理的选拔机制。全面强化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考录制度,不断探索企业经营人才选用机制,疏通不同所有制企业经营人才的沟通交流渠道,实行企业经营者聘任制和任期制,实现企业经营人才的身份职业化、配置市场化、素质现代化。推行职业(执业)资格制度,加快职称评审制度的改革,不断完善选人、用人机制,充分发挥人才的最大效能。

3、深化人才的业绩分配和激励机制。大力倡导以业绩为取向的人才价值观,按照效率优化、兼顾公平的原则,探索并完善要素分配机制,积极推进经营管理者持股经营制度。加强智力资源资本化的制度创新,建立技术、专利等知识产权入股制度和技术创新人员持股制度,加快智力资本市场化、产业化和国际化步伐。企业应当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将年薪制、承包、利润分享、年度奖励、现金分配、风险收入、养老保险与技术入股股份期权、红利扩股、风险投资等结合起来,把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指标与经营者的考核结合起来,努力实现分配形式的多元化。对特殊人才,大胆采取切实可行的分配方式,依照供求关系和市场机制自主确定各类人才的薪酬和待遇。

4、建立和完善人才资本投入机制。发挥政府对人才资本投资的导向作用。由政府设立人才开发专项资金、留学生科技创业资金、高技能人才培训资金,用于紧缺人才、拔尖人才、领军人才、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对重点学科、重点实验室以及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性科研项目的资助。发挥用人单位的主体作用,通过强化用人单位吸纳人才的主体地位,鼓励用人单位设立人才开发资金。发挥社会投资的补充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开展人才资源开发和利用的投资。

(六)切实加强人才素质能力建设

1、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围绕提高人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根据各类人才的特点,研究确立人才资源能力建设标准。研究探索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高技能人才、农村实用人才的不同培养方式,拓宽培养渠道。采取兴办培训基地、出国深造、挂职锻炼等方法,建立大型企业集团培训体系,努力培养一支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提高人才的素质和能力。重视在重大工程项目、重大科技攻关项目中培养人才。充分发挥人才和用人单位在培养工作中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人才的分类培养和个性化培养。完善党政人才培训内容,建立党政人才培训学分制度。改进高层次人才遴选方式,加大滚动培养力度,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鼓励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创办更多的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高新技术研发中心、企业技术中心,促进专业技术人才培养主体的多元化。制定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完善适应企业特点的多层次、多形式、开发性的培养体系。

加快培养专业技师及高级技工人才。适应我市国际先进制造技术中心建设的需要,特别是针对电子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数控机床等新兴技术的职业技术教育,重点培养一大批专业技师与高级技工人才。选拔高级技师、技师、高级技术工人赴国内外大企业短期培训,掌握先进操作技术。积极开展“技能比武”、“技术练兵”活动,鼓励技术工人钻研新技术和运用新工艺,不断提高操作技能。加快技术工人的知识化进程,不断优化技术工人的知识和文化结构。

加大农村实用人才资源开发力度。把开发培养农村实用人才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强化农村实用人才的管理与服务,完善市、县(市)区、乡镇农村人才的“三级建库、两级联网”的信息网络。加速农业技术协会的组建步伐,充分发挥各类农业技术协会在带领农民科技交流、实用技术推广中的作用,加大农村实用人才的培训工作力度,积极开展农民技术职称的评定工作,培养出一批有文化、学科学、用科学的致富能手以及农村经纪人,达到“培养一批能人,带动一方百姓,搞活一方经济”的目标,推动农村实用人才整体素质的提高。

进一步发挥离退休人才的作用。把离退休人才资源纳入到我市整体性人才资源开发工作之中,建立离退休专家信息数据库和离退休人才信息网络,随时为用人单位提供服务,设立“离退休专家服务联系窗口”,积极为广大离退休人才发挥作用搭建服务平台。

2、健全继续教育体系。构筑职业教育化体系。着眼无锡产业结构调整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一方面及时调整中高等职业教育学科分布和专业结构以及培训内容,强化技能培训,培养大批高层次、基础性、通用性较强的应用型人才,以适应市场对不同层次人才的需

求;另一方面要深化调整学校布局,优化资源配置,加强普教与职教、中职与高职、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的沟通与衔接。在调动产业、行业、办学积极性的同时,要加强宏观协调,打破条块分割现状,提高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水平,理顺管理体系,增强职业教育发展活力与后劲,构筑教育终身体系。以构建终身教育体系为目标,在进一步健全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与社会市民教育的基础上,在加强社区建设的实践中,努力探索社区内学校和企事业单位职工教育、社会教育的紧密结合和互动发展,满足社会成员多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和学习需求,与社区的文明创建活动和社区现代化建设紧密结合,建立不同类型及层次的,相互衔接、贯通的、更为开放的、灵活、完善的社会教育网络,逐步实现办学的开放化和教育的社会化、终身化。构筑高等教育大众化体系。整合资源,强化优势,努力引进外地高校、科研机构到我市办学和进行科研活动,继续鼓励高等自学考试和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

(七)积极推进人才资源市场化建设

1、合理布局人才市场。按照建立机制健全、功能完善、法规配套、服务规范、统一开放、科学合理的人才市场的指导思想,搞好人才市场总体布局,加强对市场的宏观调控与指导,提升人才市场层次。“十一五”期间,重点发展和建设企业经营者人才市场、职业经理人市场、技工人才市场、服务业人才市场、农村人才市场、高新技术人才市场,力争分布合理,各具特色。加快网上人才市场建设,完善人才市场信息化体系,努力形成布局合理、种类齐全、网络健全、服务规范、规模经营的统一开放的人才市场体系。积极开拓创新,继续保持我市人才市场建设和发展的领先地位,发挥我市人才优势,大力推进人事代理,发展人才素质测评、择业指导、职业培训、职业生涯设计等新型人才中介服务,推进人才资源市场配置的进程。

2、积极发展人才中介服务。按照建设和发展高水平人才市场的思路,探索人才中介机构产业化发展方向,加强对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和人才服务工作的指导,研究建立人才市场中介服务机构的准入制度,促进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形成知名品牌。进一步拓展人才市场服务领域和范围,逐步消除人才流动中身份、所有制、地域等因素的限制,提高人才服务工作的质量和水平。

3、加强人才市场管理。充分发挥政府管理部门引导和促进市场发展的积极作用,坚持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市场的方针,不断完善市场管理法规,努力创造公平竞争、有利于发展的人才市场环境。在切实保障用人单位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合法权益的情况下,允许人才合理流动和开展兼职活动。

(八)努力创新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1、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系。完善人才工作领导体制,加强市科技和人才工作领导小组人才工作办公室职能,负责全市人才的宏观指导、综合协调和监督检查,并指导好各委办局、市(县)区成立相应组织,形成横行配合,上下联动的工作格局。实行人才工作目标责任制,强化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把人才资源开发和科技进步、技术创新紧密结合起来,把人才工作纳入各级政府部门的发展规划,并作为考核各级领导班子

和领导干部的重要指标。加强督促检查,总结推广典型经验,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问题,保证人才队伍建设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2、优化人才创业环境。加快重点园区建设,把各类科技园区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的示范基地、高水平研发机构集聚的技术创新基地、高素质人才聚集的科技创业基地。加快科研院所建设,积极创办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促进重点研究领域和特色学科建设,加快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通过各类载体建设,为人才搭建创业平台。

3、优化人才社会环境。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不断完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努力改善人居条件,大力宣传我市在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强化舆论引导,积极宣传各类优秀人才的先进事迹和突出业绩,增强市民对外来人才的亲和力,加大为人才服务的力度,为人才排忧解难开辟快速通道,努力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尊重人才、人人爱护人才的良好氛围。

4、优化人才生活环境。鼓励企事业单位积极为各类人才提供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的机会,支持人才科技创新,增加对人才的投入,积极为人才搭建施展才华的平台,关心人才的生活,切实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努力创造人才留得住、引得进、用得好的良好环境,增强我市企事业单位对人才的凝聚力和吸引力。人事、教育、卫生、公安等部门要为来锡工作的优秀人才提供就医、配偶和子女就业、就学及落户等方面的优惠服务。

5、优化人才保障环境。加速人才个体的社会福利由身份决定的“职位分享型”向社会化保险方向的转变。在进一步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同时,依照现行法律、法规、条例等规定,抓好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等各项保险制度,切实维护各类人才的合法权益。加强对用人单位用工情况的检查监督力度,依法规范惩处侵害人才合法利益的行为,把保障人才合法利益情况纳入考核评估用人单位的重要指标。

6、优化人才法制环境。加强党政机关作风建设,提高政府公共服务水平,树立公开、透明、廉洁、高效的政府形象。试行对执行机关、执法人员履行职责的社会评议制度,保障人事法规的正确实施。建立完善人事行政复议制度、国家公务员申诉控告制度、人事争议仲裁制度,建立健全市各级人事争议仲裁机构,依法行政,提高人事人才管理法制化水平。

(发展战略)中曼集团公司人力资源三年发展规划

中曼集团公司人力资源三年发展规划 2008-10-14 企业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人类面向21世纪的共同选择,其实质就是既要考虑当前发展需要,又要考虑未来发展的需要。人才是第一资源,当前企业间的竞争从根本上讲是人才的竞争。因此,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已成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最关键和最核心的问题。 一、下大力气抓好人才队伍建设 (一)集团公司人才观 集团公司人才理念是“以人为本,人才第一”;用人原则是“重品质,重能力;重业绩”、“人尽其才、人适其岗”、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用人才;招用方法是“人才国际化,用工当地化”。集团公司要建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就要吸引和培养大批一流的人才,建功立业,共同拼搏。 (二)人才来源 要进一步解放思想,面向社会、面向国际开放式用人,不分国度、不分地域、不分人种,公开公正选聘高层次人才,主要是单位的负责人和行业、部门的领军人物以及重要的业务骨干,要提供宽松的生活环境和创业平台,凭业绩、凭能力享受待遇。要放开眼界,不能只局限于本行业内人员,相关、相近行业优秀人才,只要热爱石油行业,也可引进、培养,使其尽快顶岗,以弥补集团公司迅速发展缺少的人才。 对内,要加强集团公司内部后备人才的培养工作,积极开展员工

职业生涯规划设计,促使员工个人发展目标与企业目标协调统一,引导员工树立与企业共同发展的理念,使优秀人才安心工作,最大限度发挥个人价值,提高人力资源的利用率。高度重视人才规划工作,建立长远的人才梯队。根据企业的发展规划,开展人才盘点工作,建立人才库,重视优先从内部选拔人才,帮助他们在管理上、技术上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以适应集团公司发展的需要。 在业绩和能力考核中的优秀员工、技术比武和技能鉴定的优胜者、各个项目克难攻关的尖子人物、设计研发和生产经营的业务骨干、以及开拓市场业绩突出的高手,通过领导班子或群众民主推荐和公开选拔,经过综合考核按规定程序进入集团公司各级人才库,并按照要求确定目标、确定计划、确定培养人员,认真开展后备人才培养工作。 在做好骨干人才的引进储备工作的同时,对于一时解决不了的紧缺人才可以采取借用、项目合作、产品外包、劳务结算等方式以解燃眉之急。 (三)人才培养的原则 一是整体性原则:无论从企业人才培养整体布局上,还是对人才本身知识、能力结构培养上,都要以整体为主,全面规划,系统考虑。 二是人本原则:以人为本,人才是集团公司最重要的财富和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尊重人、依靠人、发展人、为了人是人才培养最根本的原则。 三是责任原则:人才培养工作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门的事,而是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首都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2010—2020年) 到2020年 主要劳动年龄人口中受过高等教育的比例达到42% 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员达到260人年 百万人年专利授权量达到3000件 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5% 人才贡献率达到60% 12大重点工程 ●汇聚500名人文社科大师 ●培育100位国际级科技领军人才 ●打造一支具有世界影响力的绿色产业人才队伍 ●建立10个海外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基地 ●培养资助千名“长城学者” ●培养选拔引进100名卫生学科带头人 ●培育10至20名世界级产业领袖 ●全面推行首席技师制度 ●建立农村实用人才等级评价体系 ●社会工作人才总量将达到8万人 ●开展大规模党政干部教育培训 ●每年扶持培养千名青年拔尖人才 【目录】 一、首都人才发展面临的形势

二、指导思想、指导方针和战略目标 (一)指导思想 (二)指导方针 (三)战略目标 三、战略部署 (一)确立向人才发展倾斜的资源配置格局 (二)确立人才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格局 (三)确立人才高端高效高辐射发展格局 (四)确立人才工作综合配套推进格局四、重大任务 (一)发挥教育在人才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 (二)发挥人才在自主创新中的决定性作用 (三)推进人才国际化发展 (四)推进人才集群化发展 (五)推进人才一体化发展 (六)完善人才投入体制机制 (七)完善人才引进和社会保障制度 (八)优化引才聚才的地方品质 (九)建立人才优先发展工作体系 五、重点工程 (一)“人文北京”名家大师培养造就工程 (二)“科技北京”百名领军人才培养工程 (三)“绿色北京”人才支撑工程

集团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计划规划纲要

- ****公司 人 力 资 源 十三五规划纲要2014年12月28日

目录 转变观念开创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 (3) 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3) 指导思想 (5) 主要目标 (7)

****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人力资源十三五(2016-2020)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公司人力资源战略意图,明确人力资源工作重点,用以引导公司人力资源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的方向,是公司员工提升技能水平、谋求自身发展、获取更高薪酬待遇的行动指南,也是公司履行以人为本、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依法合规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好的服务全体员工的重要依据。 转变观念开创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首先是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集团公司战略目标的决战阶段,更是公司深化精益管理、争创一流、实现二期项目落地、突破发展瓶颈、获得企业新生的重要时期,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线,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企业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转变观念,努力开创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 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2011-2014是我公司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四年。在公司经营面临资不抵债的困境下,正是由于集团公司强有力的经济、资源支持,使得公司当年扭亏、连续三年盈利并取得优秀业绩。公司人力资源面貌也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从组织机构及劳动组织定员的改革,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诞生,职工薪酬体系的优化,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前面覆盖,全员绩效管理有力推进,员工培训多层次、多方位开展,两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宽员工发展通道,职工社会保障方面的合法合规,等等。 当期,由于国家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集团公司以煤炭经营为主的特点,且在煤炭价格持续低迷,公司二期发展尚不明朗的状况下,我公司人力资源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企业发展受阻,员工职业发展平台不够宽广,内部流动性不强。 二是职工工资总额增长放缓甚至停滞,在CPI持续增长,生活成本日益增长的压力下,员工要求增加薪酬待遇的愿望较为强烈。 三是企业发展对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员工对提高自身技能操作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及学历水平的有了更高的要求。

精选xxx公司人才发展现状及发展规划-资料

Xxx公司人才发展现状及五年发展规划 根据xxx公司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为更好开发人才资源,促进人才队伍总量增加、结构科学、分布合理、需求均衡、加速人才成长,合理使用人才,特制定xxx 公司人才发展五年规划。 一、xxx公司成立以来的人才发展及现状 ㈠整体人才资源开发初见成效 ⒈人才队伍整体实力得到加强,素质不断提高。目前xxx公司各类专业技术人才总数达259人(指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和初级以上职称的人员),其中xxx公司机关工作人员40人,占15.4%;作业区农业管理技术人员120人,占46.3%;作业区财务管理人员37人,占14.3%。附属企业专业技术人员73人,占28.2%。专业技术人员中大专以上文化程度208人,占80.3%;45岁以下专业技术人员198人,占76.4%; ⒉农业生产管理技术人员队伍不断发展壮大。xxx公司成立后,通过引进大专院校毕业生、院校代培、考核录用等方式招收大学本科毕业生4名,考核录用大专代培生3名。农业生产管理人员中大学统招毕业生11人,占农业管理服务人员总数的6.9%,为农业生产管理人员素质的提高,实现科教兴农提供了人才保障; ⒊人才流动逐步走向有序。通过建立作业区管理人员目标考核办法,逐步实现了生产管理服务人员的优胜劣汰,建立了总量平衡,进出有序的人才考评、流动机制,并对下岗管理人员进行了妥善安置; ⒋专业技术培训卓有成效。xxx公司成立以来,举办各类专业技术培训班23期,培训专业技术人员1500多人次,培训种植户2000多人次。同时,xxx公司选派专业技术人员80多人次外出学习,进行农业、财务、外语、计算机等专业的学习和培训,不断提高技术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和管理能力,同时xxx公司选派年轻、有发展前途的作业区和机关部门主管领导进行研究生课程的学习深造,开阔他们的视野,提高他们的领导能力和驾驭经济工作的水平。 ㈡人才发展中主要问题分析 ⒈人才资源专业和分布不合理。非技术类专业人员比例过高,最高学历所学专业与所从事的工作不对口。在机关管理人员中,管理专业占37.5%,作业区农业管理服务人员中,最高学历为管理和政工专业占20.2%,作业区财务人员中最高学历为非财务专业的人员占15.9%。农业、农机专业的中、高级技术人员绝大部分都在机关及附属企业; ⒉学历结构和职称结构不合理。主要是高学历、高职称的专业人才比例小。xxx 公司目前统招本科毕业生只有14人,高级技术职称7人,其中高级政工师2人,高级农艺师2人,高级水利工程师1人,高级会计师1人,高级审计师1人。xxx公司发展所急需的经营管理和市场营销人才缺乏; ⒊人才专业分布和年龄结构不合理。xxx公司159名农业技术人员中农业、农机专业92人,占57.9%,其中最高学历为农机专业的21人,仅占8.1%。作业区区长、副区长中年龄在46岁以上18人,占15%,后备人才的补充和培养问题急待解决;

交通运输人才队伍建设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

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 ~2020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交通运输部 二○一一年六月 目录 前言 (1) 一、发展现状 (2) 二、形势要求 (3) 三、发展思路...........................................5(一)指导方针.................................................5(二)总体目标. (6) 四、主要任务...........................................7(一)重点加强优秀拔尖人才培养.................................7(二)大力加强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人才培养........................10(三)继续支持中西部地区人才队伍建设.. (17) 五、保障措施..........................................18(一)完善人才领导体制........................................18(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19) (三)开展人才资源统计........................................20(四)强化人才资金保障. (20) 前言 交通运输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性产业和服务性行业,交通运输人才是国家人才发展的重点领域之一。目前以至今后十年是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发展现代交通运输业的关键时期,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增强人才保障能力,将深刻影响现代交通运输业发展的进程和效率。

为统筹规划、稳步推进交通运输人才发展,按照中组部关于编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的总体部署,根据2010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精神和《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我部编制了《公路水路交通运输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1-2020年)》,明确了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发展的总体目标、主要任务和保障措施,指导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人才工作。 1 一、发展现状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近年来,随着公路水路交通运输的大建设大发展,全行业深入实施“人才强交”战略,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取得新的进展和成效,人才总量不断增加,人才结构不断改善,人才素质不断提升。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公路水路交通运输行业共有从业人员3429万人,其中具有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1142万人,具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人员571万人;共有专业技术人员303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217万人,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人员16万人;共有技能人员1420万人,其中具有初级工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800万人,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人员38万人;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科技奖励、受到国家级和省(部)级表彰、获得国家级和省部级技能竞赛奖励、享受国务院和各省(市、区)人民政府“政府特殊津贴”的人数达到14142人;与此同时,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也加大人才评价与发现力度,评选出一批不同类别、不同层级的优秀人才。大批优秀人才快速成长,已成为行业快速发展的重要支撑。 行业人才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是高层次和高技能人才相对短缺。面对日趋复杂的自然条件和更加严重的资源环境制约,解决交通运输重大工程建养、运输服务、安全保障、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科技难题的科技领军人才相对匮乏;高 2 技能人才严重不足,具有技师及以上技能等级的高技能人才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和有关目标要求。二是人才的专业与地区分布不够合理。现有人才尤其具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高层次人才主要集中于交通工程科技研发、勘察设

集团公司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宜自勉,岁月不待人。 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推进《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人才强企战略实施,为集团公司“十三五”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特编制《集团公司“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人才发展现状 截止2015年底,集团公司共有正式员工17421人,员工平均年龄31.38岁,其中男员工12163人,占比69.8%;女员工5258人,占比30.2%;少数民族员工3266人,占比18.74%。本科以上学历1967人,占员工总数的11.29%;大专学历4153人,占员工总数的23.84%。 三支队伍占比情况

注:集团公司现有管理人员671人,技术人员2131人,技能人员14619人。 管理人员队伍现状 注:管理人才队伍现有集团公司级管理人员120人,子公司级管理人员551人,其中女性82人,少数民族39人,80后管理人员(35岁以下)238人。 技术人才队伍各层级占比情况

注:集团公司现聘用高级技术人员3人,副高级12人,主任级37人,副主任219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2.71%。 技能人才队伍各层级占比情况 注:集团公司现有高级技师7人,技师50人,高级工197人,中级工1485人,初级工1818人,高级工以上的高级技能人才占技能人员总数的1.74% 二、“十二五”期间人才发展取得的成绩 人才队伍作用发挥显著。“十二五”期间,在集团公司党委的领导下,推动人才发展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实现第二次腾飞,提供了强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集团公司的三支人才队伍的总量不断增大,高端人才领军人才不断增多,人才的年龄、知识、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人才在管理经营、新产品开发、重大项目建设、科技公关、技术改

集团公司人才培养与人才梯队建设管理方案计划办法

集团公司人才培养与人才梯队建设管理办法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目的 建立和完善集团公司人才培养机制,通过制定有效的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甄选计划以及岗位轮换计划、内部兼职计划、在职辅导、在职培训等人才培养与开发计划,合理地挖掘、开发、培养后备人才队伍,以便建立我们公司的人才梯队,为集团公司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资本支持。 第二条原则 坚持“内部培养为主,外部引进为辅”的培养原则,并采取“滚动进出”的方式进行循环培养。 第三条人才培养目标 集团公司人才培养目标始终坚持“专业培养和综合培养同步进行”的人才培养政策,即集团公司培养专家型的技术人才和综合型的管理人才。专家型的技术人才指在某一工作领域内掌握较高技术水平的人才,综合型管理人才指在本单位或本部门工作领域具备全面知识,有较高管理水平的人才。 第四条人才培养组织体系 集团公司建立“统分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职能部和二级子公司作为人才培养的基地负责人才培养对象的初步甄选和人才培养计划的具体实施,人力资源部作为集团公司人才培养的组织协调部门负责人才培养规划、人才甄选标准和程序的制定、培养对象的确定和培

养计划的统筹安排。 第五条主要内容 1、关键岗位继任者与后备人才的甄选; 2、岗位轮换; 3、内部兼职; 4、人才调配; 5、在职辅导、在职培训与内部讲师队伍的建立; 6、人才培养的考核评价; 7、晋升与淘汰。 第六条适用范围 集团公司各职能部及二级子公司 第二章关键岗位继任者和后备人才的甄选 第七条目的 通过科学的测评,慎重地甄选,选拔出真正具有领导潜质的后备人才,以树立集团公司用人及人才晋升理念。 第八条甄选条件 (一)知识经验和工作业绩:基于“知识全面、经历丰富、业绩出色的员工综合素质较强,并且服众”的假设。 (二)关键资质:基于“在每个岗位上,都有一些人做得比其他人好,绩效好的人与绩效平平的人采取的工作方式是不同的;高绩效者之所以能采取不同的工作方式,是因为他们具备了一般人所没有的某些特质,而正是这些特质导致了他们的高绩效”的假设。

公司人才梯队建设方案

XXX公司人才梯队建设方案 一、后备人才梯队建设概要 (一)建设类别 1、针对中层梯队人才(在职骨干管理层人员)——“精英计划”; 2、针对骨干管理梯队人才(在职骨干操作层)——“提升计划”; 3、针对骨干操作梯队人才(在职操作层人员)——“发展计划”。 (二)建设原因 1、公司发展战略要求。为提升公司服务品质,塑造公司品牌形象,需要有一批 专业化、职业化、素质化过硬的人才库做支撑。 2、职业团队建设要求。通过人才建设、培训,提高团队的市场竞争力。 3、人才状况。学历水平:硕士学历占 0.9%、本科学历占 3.2%、大专学历占 10.3%、中级职称以上员工占5.7 %;离职率:2011年离职率34.5%。 (三)建设目的 1、将一批有发展潜质的人才纳入人力资源开发体系,通过实施基于公司发展战 略的培养计划,发挥XXX公司各梯次核心人才中坚力量的作用。 2、指导和规范后备人才梯队的培养工作,建立后备人才的造血机制。 3、解决如何尽快发掘培养新干部的问题。 (四)建设原则 1、选有所用的原则。进入后备管理人才库的人员,应有明确的任用职位。 2、持续性原则。后备管理人才培养工作采用周期式培养方式,保证优秀人才生 生不息。 3、共同培养的原则。培训方案由实施主体单位制定、公司各部门及项目作为培 养基地,共同实施培训工作。 4、人才共享,推荐部门/项目优先选用的原则。推荐部门/项目因业务发生变化 等原因没有任用的,公司可帮助推荐任用。 5、“三个性”。需要体现层次性;由低级向高级逐步深化、逐渐递进性;层级间

的系统性。

(五)组织形式 1、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组织实施后备人才培养工作,并为各部门/项目人才培养工作提供支持。 2、各部门/项目负责所在部门/项目的后备人才培养,并配合人力资源部实施相 关人才培养工作。 3、具体分工为:公司人力资源部负责中层梯队及管理梯队的培训工作,各项目 负责骨干操作层的培训工作。 二、后备人才梯队建设程序 (一)战略地图 请参见附件一。 (二)甄选程序 1、梯队人员选拔标准: 中层梯队人员: ①认同企业文化,品德端正,上进心强、责任心强,纪律性强,团队意识强。 ②知识面广,业务技能较强。 ③学习能力突出,思维有逻辑,工作有条理。 ④善于沟通交流,善于抓问题要点,善于给出解决方案。 ⑤性格开朗,处事沉稳,考核优异。 ⑥大专以上学历,工龄6个月以上。 管理梯队人员: ①认同企业文化,品德端正,考核优异,业绩显著,业务娴熟。 ②具备从事本专业(行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 ③有较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意识。 ④高中以上学历,1年以上工龄。绩效考核优异者。保洁、绿化人员学历可适 当放宽要求。 骨干操作层梯队人员:

集团公司管理系统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 (2016—2020年) 为推进《XXXX(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十三五发展规划》提出的人才强企战略实施,为集团公司“十三五”战略目标实现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特编制《集团公司“十三五”人才发展规划(2016—2020年)》。 一、人才发展现状 截止2015年底,集团公司共有正式员工17421人,员工平均年龄31.38岁,其中男员工12163人,占比69.8%;女员工5258人,占比30.2%;少数民族员工3266人,占比18.74%。本科以上学历1967人,占员工总数的11.29%;大专学历4153人,占员工总数的23.84%。 三支队伍占比情况

注:集团公司现有管理人员671人,技术人员2131人,技能人员14619人。 管理人员队伍现状 注:管理人才队伍现有集团公司级管理人员120人,子公司级管理人员551人,其中女性82人,少数民族39人,80后管理人员(35岁以下)238人。 技术人才队伍各层级占比情况 注:集团公司现聘用高级技术人员3人,副高级12人,主任级37人,副主任219人,占技术人员总数的12.71%。 技能人才队伍各层级占比情况

注:集团公司现有高级技师7人,技师50人,高级工197人,中级工1485人,初级工1818人,高级工以上的高级技能人才占技能人员总数的1.74% 二、“十二五”期间人才发展取得的成绩 人才队伍作用发挥显著。“十二五”期间,在集团公司党委的领导下,推动人才发展工作取得新进展,为公司不断发展壮大、实现第二次腾飞,提供了强有力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集团公司的三支人才队伍的总量不断增大,高端人才领军人才不断增多,人才的年龄、知识、专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各类人才在管理经营、新产品开发、重大项目建设、科技公关、技术改造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人尽其才,才尽其用良好的人才发展环境。少数民族各类人才数量逐年增长,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不断完善。集团公司加快各类人才培养、选聘、使用等方式和机制创新,建立了培养引进的开发机制、竞争择优的选拔机制、客观公正的考核评价机制、科学有效的激励保障机制,有效地激发了各类人才的创新活力,人才发展环境持续改善。在“十二五”期间,建立了集团公司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创建了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

人才发展规划

人 才 发 展 规 划 佳时特2015-2016年度 人才发展规划 —2015年~2016年 为实施“人才兴企”发展战略与更好地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盘活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双向共赢,加快企业发展,满足生产发展需要,根据总体目标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人才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人才队伍现状 公司组建以来,经理部在公司高层的领导下,根据公司发展战略

与实际情况,按照公司生产发展实际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积极为公司招募人才。 1、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止2015年5月,全公司共拥有员工100名,且成立了20人的技术研发团队,其中包括高级工程师、博士、海归,硕士。并先后与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华东交通大学签订了人才战略合作协议,接收培养两所大学优秀的毕业生为公司服务,逐步提升公司人才素质。2015年,与华中科技大学段正澄院士合作筹建院士工作站, 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为自动化生产线及高端数控机床制造储备技术力量。 2、人才素质不断提高。公司现拥有博士1名,硕士3名,本科毕业生26名,大专毕业生33名,中专技校毕业生24名,高中毕业生13名,相比往年,员工文化层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3、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公司高层领导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增加在人才招募与人才选拔、培养上的投资比例,不断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在人才招募上,采用外部招聘与内部选拨相结合的方式;在员工培训方面,进行内部培训,主要方式就是授课及讨论,培训内容主要有技术改进与相关管理知识。此外,在人才使用上,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内部竞聘与选拔,为员工晋升提供便利条件,积极为稳定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提供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公司正在快速发展,人才工作虽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新华社北京6月6日电 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方针、战略目标和总体部署 (一)指导方针 (二)战略目标 (三)总体部署 二、人才队伍建设主要任务 (一)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 (二)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三)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 三、体制机制创新 (一)改进完善人才工作管理体制

(二)创新人才工作机制 四、重大政策 (一)实施促进人才投资优先保证的财税金融政策 (二)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 (三)实施引导人才向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流动政策 (四)实施人才创业扶持政策 (五)实施有利于科技人员潜心研究和创新政策 (六)实施推进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合理流动政策 (七)实施更加开放的人才政策 (八)实施鼓励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人才发展政策 (九)实施促进人才发展的公共服务政策 (十)实施知识产权保护政策 五、重大人才工程 (一)创新人才推进计划

(二)青年英才开发计划 (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素质提升工程 (四)高素质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五)文化名家工程 (六)全民健康卫生人才保障工程 (七)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 (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 (九)国家高技能人才振兴计划 (十)现代农业人才支撑计划 (十一)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人才支持计划(十二)高校毕业生基层培养计划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工作的组织领导 (二)建立健全人才发展规划体系 (三)营造实施《人才规划纲要》的良好社会环境

(四)加强人才工作基础性建设 根据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更好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总体要求,着眼于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制定《人才规划纲要》。 序言 人才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或专门技能,进行创造性劳动并对社会作出贡献的人,是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人才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 在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人才是社会文明进步、人民富裕幸福、国家繁荣昌盛的重要推动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经济方兴未艾,加快人才发展是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重大战略选择。我国正处在改革发展的关键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推动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大力提高国民素质,在继续发挥我国人力资源优势的同时,加快形成我国人才竞争比较优势,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提出了一系列加强人才工作的政策措施,培养造就了各个领域的大批人才。进入新世纪新阶段,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重大决策,人才强国战略已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一项基本战略,人才发展取得了显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情况汇报

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情况汇报 各位读友大家好!你有你的木棉,我有我的文章,为了你的木棉,应读我的文章!若为比翼双飞鸟,定是人间有情人!若读此篇优秀文,必成天上比翼鸟! 第三次党代会提出了实施人才培育提速工程的奋斗目标,人才强区实施战略,加快形成一支与科学发展要求相适应、门类齐全、素质优良、梯次合理的人才队伍,给潮阳经济的提速发展提供了人才保障。为此,结合我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总体目标及人才工作实际,制订XX 区2012—2016年人才发展规划。现将有关情况进行如下汇报:一、思想动力这次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思想动力,源于规划方案的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围绕区第三次党代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党管人才的指导思想,来自于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结合区情实际,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创新思路,稳步推

进的基本原则,以“人才队伍规模不断壮大,确保基本满足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数量明显增加,人才队伍结构逐步优化,素质全面提升,综合竞争力不断增强,人才分布趋于合理。人才工作机制基本完善,发展环境进一步优化,使潮阳成为各类人才愿意来工作、积极来发展、迫切来创业的聚集地”的总体目标来实施规划方案,在思想上给了我们很大的动力,在关键时刻,有了更多的心里力量去努力和奋斗,使全单位上下众志成城,发挥了集体的凝聚力。二、我区的人才基本情况近年来,在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指导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省、市关于加快人才发展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不断加强和完善人才队伍管理,全区人才队伍建设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为我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所谓的党管人才,就是区委、区政府重视人才工作,科教兴区、人才强区。

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发布日期:2010年10月15日 山西省委、省政府9月30日颁布了《山西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这是我省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是今后一个时期我省人才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制定实施《人才规划纲要》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更好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的重大举措,是在激烈的国际、国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战略选择,对于加快转型跨越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具有重大意义。希望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人才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把人才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加强对《人才规划纲要》实施的组织领导。要组织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认真学习《人才规划纲要》,深刻理解《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新思路新理念,深刻理解我省人才发展的基本原则、总体目标、重点任务和重要举措,进一步增强做好人才工作的紧迫感和自觉性。要结合本地区本部门实际,采取有力措施,把《人才规划纲要》提出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为大力实施人才强省战略,为转型跨越发展和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供人才保证,根据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发〔2010〕6号),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规划纲要。 一、人才在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003年全国人才工作会议以来,我省制定实施了《山西省2006—2010年人才开发工作规划》,着力推进人才强省战略,党管人才格局基本形成,人才工作机制初步建立,人才市场体系逐步健全,人才资源规模有所扩大,为“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我省人才发展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为:人才队伍总量不足;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新兴产业创业型领军人才严重匮乏;人才结构和分布不够合理;人才环境不优,选用人才机制不够健全,人才流失现象仍然存在,引进人才方面仍需加强,等等。 人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当今世界,国家、地区、企业间的竞争实质上都是人才的竞争。未来5-10年,是山西转型发展、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加快工业新型化、农业现代化、市域城镇化、城乡生态化,在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的基础上,把山西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中西部现代物流中心和生产性服务业大省,建设成为中部地区经济强省和文化强省,特别需要各类人才去引领、去支撑、去奋斗。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是优秀人才发挥作用的主战场,是吸引凝聚人才的大舞台,要求我们必须在人才开发体制、机制上不断创新,在人才政策、环境上不断优化。各级党委、政府要把人才战略放在优先发展的突出位置,科学规划,深化改革,重点突破,整体推进,努力开创我省人才事业新局面,尽快形成我省人才竞争比较优势,为实现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广泛的智力支撑。 二、人才发展的总体要求

中交某公司2019-2025年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中交某公司 2015-2017年人力资源发展规划 目录 、八— 1刖言.............................. 第一章人力资源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2 一、人力资源管理现状.................... 2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5) (一)管理理念有待提升 (5) (二)人员结构矛盾突出 (5) (三)体制机制障碍显现.................. 6第一章形势分析 (7) 一、开展人才强企,就要坚持“三个原则”...... (8) 二、落实人才强企,就要坚持“三个不动摇”.... .. (9) 三、实现人才强企,就要坚持“三个持续”...... (9) 第三章发展思路与目标措施 (9) 一、聚焦一个中心 (9) (一)分类别、定目标,协同企业战略 (9) (二)分层次、抓重点,引导员工发展 (10) 二、创新两个理念 (10) (一)强引进,重培养,顺应由工转商 (10) (二)展个性,促竞争,融合相马赛马 (10)

三、加速三个转化 (11) (一)......................................... 加速市场化11(二)......................................... 加速专业化12(三)......................................... 加速国际化12四、紧抓四个环节 (12) (一)....................... 调结构、转方式,加快人才引进12(二)....................... 拓通道、搭平台,促进人才成长13(三)....................... 建体系、促竞争,加强人才选拔14(四)....................... 改薪酬、优环境,强化人才激励15五、落实五个保障 (16) (一)................................... 强化执行人才规划16(二)................................... 推进标准流程建设16(三)................................... 提高信息管理水平17(四)................................... 加强自身队伍建设17(五)................................... 完善风险掌控管理17

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淮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征求意见稿) 2010年12月14日

目录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原则 二、战略目标 (一)人才发展总体目标 (二)六支人才队伍建设目标 三、人才发展的重点 (一)主导产业人才队伍 (二)经济园区人才队伍 (三)非公经济人才队伍 (四)社会事业人才队伍 四、保障措施 (一)完善工作格局,改善人才管理(二)健全五大机制,促进人才开发(三)强化政策保障,服务人才发展五、重点人才工程 (一)企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工程(二)企业经营管理高端人才培养工程(三)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引进工程

(四)党政人才素质能力提升工程(五)教育名师培养工程 (六)高技能人才培养工程(七)农村实用人才带头人培养工程(八)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落实责任(二)制定规划体系,完善配套措施(三)强化监督检查,实施目标考核(四)开展跟踪评估,进行动态调整

淮南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人才,作为人力资源中能力和素质较高的劳动者,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第一资源。市委、市政府历来高度重视人才工作。近年来,我市人才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人才素质明显提高,人才结构逐步优化,人才环境持续改善,人才作用日益凸显,促进了淮南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从现在起到2020年,是我市推进“两型城市”建设,加快转型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和谐发展、安全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我市人才发展的重要时期。与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比,我市的人才工作还存在人才总量不足,人才创新创业能力不强,高层次人才不多等不相适应的地方。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挑战,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科学规划、统筹推进,大力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加快人才资源开发步伐,努力开创人才辈出和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 一、指导思想与发展原则 (一)指导思想 2010—2020年,我市人才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坚持党管人才原则,遵循人才发展规律,把促进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全面协调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人才资源能力建设为核心,以

公司人才战略规划

公司人才战略规划 一、人才战略规划指导思想:全面实施人才强企战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提升人力资源职业能力为目标,紧紧抓住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步伐,缓解人才短缺的状况,为集团公司发展提供人才支持。 二、人才战略规划的原则 1、以人为本的原则。要以实现人的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强化中条人才理念,促进人才队伍建设与企业发展相协调。 2、能力建设为先导的原则。加快人才能力建设,做到高端拉动,引领发展。 3、实施终身教育和培训的原则。推进实施多层次、多样化的终身教育和培训,不仅满足数量上的供需平衡,并在人才结构方面实现协调和优化。 4、以职业能力为标准进行培养、认证、使用的原则。通过职业培训,实现人才职业能力由弱势向强势转变。 5、整体推进的原则。加强对人才的培养、评价、选拔、使用、流动、激励、保障的衔接和相互作用,建立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有中条特色的高效运行机制和高质量工作模式。三、集团公司2015年人才发展预测 2009年-2015年集团公司人才开发处于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历史时期,面临着机遇和挑战。人力资源是发展生产力的第一资源,为了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实现集团公司“做优做精做强,打造百年铜企”的发展目标,必须增强集团公司的核心竞争力,提高职工素质,变人力资源为人才资源,这是集团公司人才培养应该牢牢把握住的战略方向。 随着产能扩大、产业调整,集团公司将面对劳动力转移安置、人员年龄老化等深层次问题,人力资源工作不仅要加大内部劳动力的消化,加大劳动力资源的合

理配置,而且要加大所需各类人才的引进培养,加快人才结构优化的进度。要对人力资源的年龄结构、文化结构、专业结构的不平衡问题有一个根本性的扭转,集团公司的人力资源工作形势严峻,人才工作任重道远。 到2015年,集团公司人才规划的目标任务是:在职职工总数控制在13000人左右,其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3000人左右,高技能人才350人左右(现有110人)。在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中,高级职称达到300人左右(现有246人),中级职称达到1300人左右(现有1048人),初级职称达到1400人左右(现有1026人),较大幅度地优化职工队伍,提高职工队伍整体素质。为完成目标任务,在现有的基础上,需引进招聘各类专业技术人员800人左右,其中,工程技术人员600人左右。要培养出100名左右高级经营管理人才,100名左右高级工程技术人才,50名左右优秀政工工作人才,200名左右高技能人才,800名左右的年轻技术工人。 到2015年,各类人才的主要来源有以下五个途径: 1、高校毕业生。 2、自主培养。集团公司将成为各类人才培养的主体,依托职业技能鉴定站、职业教育中心,加快技术工人、高技能人才培养。 3、自学成才。要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发展平台,鼓励职工自学成才,实践中成才。 4、外培及再教育。充分利用各种社会培训资源,选送优秀人才进修深造,建设继续教育工程,加快培养各类专业人才。 5、社会招聘。按照发展需要适时外聘中高级人才。 四、未来四年人才规划目标 根据集团公司发展目标,基于集团公司现有人才现状分析,未来四年,集团公司对人才的需求,无论是在数量上、质量上,还是结构上都体现出高标准,严要求。

公司人力资源发展规划纲要

****公司 人 力 资 源 十三五规划纲要2014年12月28日

目录 转变观念开创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 (3) 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3) 指导思想 (4) 主要目标 (7)

****公司(以下简称公司)人力资源十三五(2016-2020)规划纲要,主要阐明公司人力资源战略意图,明确人力资源工作重点,用以引导公司人力资源行为,是未来五年我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和发展的方向,是公司员工提升技能水平、谋求自身发展、获取更高薪酬待遇的行动指南,也是公司履行以人为本、加快人才队伍建设、依法合规搞好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更好的服务全体员工的重要依据。 转变观念开创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 “十三五”时期首先是国家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集团公司战略目标的决战阶段,更是公司深化精益管理、争创一流、实现二期项目落地、突破发展瓶颈、获得企业新生的重要时期,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主线,深刻认识并准确把握企业新形势、新变化、新特点,转变观念,努力开创人力资源管理新局面。 公司人力资源现状 2011-2014是我公司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四年。在公司经营面临资不抵债的困境下,正是由于集团公司强有力的经济、资源支持,使得公司当年扭亏、连续三年盈利并取得优秀业绩。公司人力资源面貌也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从组织机构及劳动组织定员的改革,专门的人力资源部门诞生,职工薪酬体系的优化,人力资源管控体系前面覆盖,全员绩效管理有力推进,员工培训多层次、多方位开展,两支人才队伍建设进一步拓宽员工发展通道,职工社会保障方面的合法合规,等等。 当期,由于国家经济形势进入新常态,集团公司以煤炭经营为主的特点,且在煤炭价格持续低迷,公司二期发展尚不明朗的状况下,我公司人力资源状况呈现以下特点: 一是企业发展受阻,员工职业发展平台不够宽广,内部流动性不强。 二是职工工资总额增长放缓甚至停滞,在CPI持续增长,生活成本日益增长的压力下,员工要求增加薪酬待遇的愿望较为强烈。 三是企业发展对人员素质要求越来越高,员工对提高自身技能操作水平、专业技术水平及学历水平的有了更高的要求。

人才发展规划

人才发展规划

佳时特2015-2016年度 人才发展规划 —2015年~2016年 为实施“人才兴企”发展战略和更好地做到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盘活人才,实现企业与人才双向共赢,加快企业发展,满足生产发展需要,根据总体目标要求,制定本规划。 一、人才发展现状及问题 (一)人才队伍现状 公司组建以来,经理部在公司高层的领导下,根据公司发展战略和实际情况,按照公司生产发展实际需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方式,积极为公司招募人才。 1、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截止2015年5月,全公司共拥有员工100名,且成立了20人的技术研发团队,其中包括高级工程师、博士、海归,硕士。并先后与南昌大学机电工程学院、华东交通大学签订了人才战略合作协议,接收培养两所大学优秀的毕业生为公司服务,逐步提升公司人才素质。2015年,与华中科技

大学段正澄院士合作筹建院士工作站,提升企业技术研发能力,为自动化生产线及高端数控机床制造储备技术力量。 2、人才素质不断提高。公司现拥有博士1名,硕士3名,本科毕业生26名,大专毕业生33名,中专技校毕业生24名,高中毕业生13名,相比往年,员工文化层次有较大幅度的增长。 3、人才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公司高层领导高度重视人才资源的开发,增加在人才招募和人才选拔、培养上的投资比例,不断完善人才的引进、培养、使用机制。在人才招募上,采用外部招聘和内部选拨相结合的方式;在员工培训方面,进行内部培训,主要方式是授课及讨论,培训内容主要有技术改进和相关管理知识。此外,在人才使用上,通过多种方式开展内部竞聘与选拔,为员工晋升提供便利条件,积极为稳定人才、吸引人才、激励人才提供支撑。 (二)存在的问题 由于公司正在快速发展,人才工作虽处于不断完善之中,在一些方面仍存在不足。 1、人才优先发展的理念和行动有待进一步加强。“人才是第一资源”、“人才投入是最有效的投入”等理念尚未完全树立。 2、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难以满足公司长远发展。虽然职工数量在不断增加,但高素质的管理人才、技艺精湛的技术人才和高层次的领军人才依然十分缺乏。 3、人才引不进、留不住、用不活的现象在一定程度内存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