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热力环流

高中地理知识点复习:热力环流

一、单选题

下图为城市热岛环流示意图。据此完成1~2题

1.关于图中城市热岛环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A.市区近地面气温低B.市区垂直气流以下沉为主

C.郊区近地面气压高D.近地面风从市区吹向郊区

2.图中绿化带对城市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净化空气B.提高气温C.污染空气D.降低湿度

下图为江苏省4月平均气温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影响江苏省4月平均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B.地形格局C.海陆位置D.洋流流向4.17℃等温线向东北方向凸出的原因是

A.南京位于长江谷地,河谷阻挡冬季风B.南京距离海洋较近,受海洋影响较大C.南京城市规模大,热岛效应十分显著D.南京以轻工业为主,生产废热排放少5.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年降水量会形成“雨岛”,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气流上升,尘埃杂质较多B.绿化水面面积持续扩大

C.空气质量不断改善D.大气中尘埃杂质较少

我国巴丹吉林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在40-109mm之间,年蒸发量超过1000mm,沙漠东南部有众多起伏较大的沙山;车日格勒湖位于沙漠东南部,常年积水,湖岸东侧湖相沉积物

最高处比现代湖面高出约9m。下图表示6月1日和8月9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与该沙漠气温日变化。据此完成6~8题

6.表示8月9日车日格勒湖表层水温日变化的是

A.①B.②C.③D.④

7.车日格勒湖区陆风最强约出现在

A.6月1日0时前后B.8月9日7时前后

C.6月1日12时前后D.8月9日17时前后

8.与湖相沉积物堆积时期相比,目前的车日格勒湖

A.面积大B.蒸发弱C.湖水深D.盐度高

存在于高原周围地区、冬夏季方向相反的大气环流,称为高原季风。下图中箭头表示青藏高原形成的高原季风方向。读下图,完成9~11题

9.高原季风形成的主要原因是

A.气压带与风带的季节移动B.高原面与海洋表面的热力差异

C.高原表面植被的季节变化D.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10.上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

A.a、b B.b、c C.c、d D.a、d

11.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

A.削弱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B.削弱了东亚季风,加强了南亚季风

C.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D.加强了东亚季风,削弱了南亚季风

二、填空题

12.下图是自然环境中物质和能量交换模式图,读图回答问题。

(1)若此图示意白天的海陆热力环流,则甲、乙两地气温较高的是_____,表示海洋的是_____,此时吹______风。

(2)若此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甲、乙两地表示陆地的是______;①②③④各环节中,表示水汽输送环节的是______(填序号),目前人类干预或控制最大的环节是______(填序号)。

(3)若此图示意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模式,按性质判断③是______流,对大陆沿岸气候产生“降温减湿”作用是______(填序号),④洋流的名称是______。

(4)若此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甲表示岩浆,则乙是______岩,①是外力作用,则丙是________岩,③表示______再生作用。

13.读下面“我国东部沿海某地热力因素形成的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高空C比D的气压____(高或低),地面A比B的气压___(高或低)。

(2)A比B的温度___________(高或低)。

(3)ABCD之间的热力环流呈__________(顺或逆)时针方向流动。

(4)如果A地是海洋,B地是陆地,则此时应该是__________(白天或夜晚),此时A 地与B地间吹__________风。

(5)此时高空C与D之间吹__________风。

14.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海陆风包括海风和陆风,是因热力环流而形成的,其风向在一天中有明显变化。

材料二:图甲、图乙分别示意M、N两点间两个不同时刻的热力环流情况(单位:

百帕),M、N两点均位于北半球中纬度地区。

(1)A、B两点风力更大的是_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

(2)根据近地面风的受力分析,与等压线垂直的力为_______,与风向相反的力为______,与风向垂直的力为_________。

(3)图甲中的M地与N地之间吹______(海或陆)风,乙图中的M地与N地之间吹____(海或陆)风。图甲反映的是______(白天或夜晚)的热力环流情况, M、N两点中温度更高的是_______。

(4)如果乙图中M与N之间的风向是正东风,则高空P与Q之间的风向是_________。

参考答案

1.C

2.A

【解析】

【分析】

1.市区近地面气温高,市区垂直气流以上升为主;郊区近地面气温低,气压高,近地面风从吹郊区向市区,C正确;故选C。

2.近地面风从吹郊区向市区,经过图中绿化带可起到净化空气,提高湿度的作用,郊区温度低,故选A。

3.C

4.C

【解析】

【分析】

3.读江苏省4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可以看出,当地等温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离海近处气温较低,离海远处气温较高,这是因为此时大陆升温较快,气温较高,海洋升温慢,气温较低,因此影响江苏省4月平均气温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海陆位置,C符合题意;纬度位置导致气温差异,使得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与题意不符,排除A;江苏省以平原为主,地形地势分布不是导致图示气温的主要因素,排除B;洋流流向会使得等温线沿洋流发生弯曲,与图示等温线分布特征不同,排除D。故选C。

4.读图可知,17℃等温线向东北方向凸出,即向低温区弯曲,表示气温比两侧高。南京虽然位于长江谷地,但两岸以平原地形为主,对冬季风的阻挡作用有限,且4月冬季风对当地影响不大,排除A;根据气温分布规律可知,离海洋近处气温较低,因此海陆位置不是17℃等温线向东北方向凸出的原因,排除B;南京市有特大城市,城市规模大,热岛效应十分显著,因此气温较高,导致17℃等温线向东北方向凸出,C符合题意;南京市人口、产业密集,城市规模大,生产废热排放量大,排除D。故选C。

【点睛】

影响气温的主要因素:太阳辐射(纬度和季节)、大气环流和天气状况、下垫面的性质(包括反射率、热容量和海陆因素、地形和地势、洋流和人文因素(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地面性

5.A

【解析】

【分析】

【详解】

城市热岛效应导致城市温度高于郊区温度,上升对流运动更强烈,因此形成的降水也多,A 对。若城市绿化面积扩大会缓解城市热岛效应,使对流运动减弱,降水会有所减少,B错。空气质量不断改善,城市上空大气中固体小尘埃会减少,凝结核减少,不易形成降水。C错。城市的固体尘埃相对于郊区农村含量高,而不是低,D错。故选A。

6.C

7.B

8.D

【解析】

6.水的比热容大于与沙石,因此湖泊水温的日变化幅度小于沙漠气温的变化幅度;图中四条曲线中③④曲线的变化幅度较小,①②曲线的变化幅度大,因此③④曲线应为水温日变化曲线。6、7、8为北半球夏季,水面比热容大,升温慢,因此8月份温度应高于6月,故C 正确、D错误。

7.根据热力环流原理,形成陆风时陆面气温应低于水面;依据上一小题分析可知,①②分别代表8月份、6月份气温日变化曲线,③④分别代表8月份、6月份水温日变化曲线。读图可知8月9日7时前后陆面气温低于水面,而6月1日0时前后、6月1日12时、8月9日17时前后陆面气温高于水面,故B正确,A、C、D错误。

8.湖相沉积应是在湖泊环境中因沉积而成,因此材料“湖岸东侧湖相沉积物最高处比现代湖面高出约9m”说明当前湖水水位下降。湖水水位下降会导致湖面萎缩,湖水变浅,故A、C错误。巴丹吉林沙漠深居大陆内部,该地年降水量少、年蒸发量大,且蒸发量远大于降水量,因此湖面的萎缩主要是由于蒸发量大所致;当湖水蒸发后,水中所含的盐分在湖泊中累积,导致湖水盐度升高,故B错误、D正确。

【点睛】

本题难度一般,但需认真解读材料。

10.B

11.C

【解析】

【分析】

9.高原季风形成的主导因素是青藏高原海拔高,面积大,高原面与周围自由大气之间的热力差异明显,D对。气压带与风带的在大陆上被切断,A错。高原面与海洋表面高差大,距离远,B错。高原表面植被少,季节变化影响小,C错。

10.夏季高原面升温比周围大气升温快,气压较低,风由周围吹向高原面。图中表示夏季风的是bc,B对。ad表示冬季风,A、C、D错。

11.结合上题分析,由于青藏高原的存在而形成的高原季风与东亚、南亚冬夏季风风向一致,加强了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C对。A、B、D错。

12.乙甲海甲②④暖①西风漂流岩浆沉积

重熔

【解析】

【详解】

(1)若此图示意白天的海陆热力环流,则甲、乙两地中,由于乙处盛行上升气流,故乙地气温较高。白天海洋气温低于陆地,应为下沉气流,图中甲地盛行下沉气流,故表示海洋的是甲地,此时盛行从海洋吹向陆地的海风。

(2)若此图示意海陆间水循环,甲、乙两地中,乙地气流上升,应对应海水蒸发,甲地上方为下沉箭头,则甲地表示陆地,其上箭头代表大气降水;①②③④各环节中,表示水汽输送环节的是应从海洋指向陆地的②,目前人类干预或控制最大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对应图中的④。

(3)若此图示意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模式,按性质判断③是从较低纬度向较高纬度流动的暖流,对大陆沿岸气候产生“降温减湿”作用是寒流,位于大洋的东岸,对应①,④洋流是南半球的比较连续的非常强大的自西向东流动的西风漂流。

(4)若此图示意岩石圈物质循环,甲表示岩浆,则乙是岩浆冷凝形成的岩浆岩;①是外力作用,则丙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③指向了岩浆,故③表示重熔再生作用。

【点睛】

地质循环:

13.(1)高、低

(2)高

(3)顺

(4)夜晚、西北

(5)南

【解析】

试题分析:

(1)C点位于高空等压面下方,其气压高于该等压面上的气压,D点位于高空等压面上方,其气压低于该等压面上的气压,因此C点气压比D点气压高;地面气压变化规律和高空相反,因此A点气压低于B点。

(2)A点气压低于B点,说明A点受热多,温度高。

(3)A点受热多,气流膨胀上升,B点受热少,气流压缩下沉,高空气流由C到D,近地面气流由B到A,因此,热力环流方向为顺时针。

(4)夜晚,陆地散热速度快,气流下沉,海洋散热慢,气流上升。此时A处气压低于B处,风从B吹向A,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风向向右偏,形成西北风。

(5)高空中C点气压高于D点气压,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自东向西,在地转偏向力影响下,风向向右偏转,并最终和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形成南风。

考点:热力环流

14.A A等压线更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更大,风力更大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地转偏向力陆海夜晚N西北风

【解析】

【详解】

(1)同一幅等压线图中,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A、B两点中A 处等压线更密集,风力更大。

(2)地面风的受力有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与等压线垂直的力为水平气

压梯度力,与风向相反的力为摩擦力,与风向垂直的力为地转偏向力。

(3)图甲中的近地面风从M地吹向N地,也就是从陆地吹向海洋,应该吹陆风;因此陆地M近地面气温低于海洋N气温,反映的是夜晚的热力环流情况。

(4)如果乙图中M与N之间的风向是正东风,但是是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三力形成斜穿等压线,因此N到M地为正东正西方向;而高空P与Q之间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影响最终风向和等压线平行,因此高空P与Q之间的风向从西北吹向东南,为西北风。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高中地理必背考点全汇总 第一单元地图专题 1.经度的递变:向东度数增大为东经度,向西度数增大为西经度。 2.纬度的递变:向北度数增大为北纬度,向南度数增大为南纬度。 3.纬线的形状和长度:互相平行的圆,赤道是最长的纬线圈,由此往两极逐渐缩短。 4.经线的形状和长度:所有经线都是交於南北极点的半圆,长度都相等。 5.东西经的判断:沿著自转方向增大的是东经,减小的是西经。 6.南北纬的判断:度数向北增大为北纬,向南增大为南纬。 7.东西半球的划分:20°W往东至160°E为东半球,20°W往西至160°E为西半球。 8.东西方向的判断:劣弧定律(例如东经80°在东经1°的东面,在西经170°的西面) 9.比例尺大小与图示范围:相同图幅,比例尺愈大,表示的范围愈小;比例尺愈小,表示的范围愈大。 10.地图上方向的确定:一般情况,“上北下南,左西右东”;有指向标的地图,指向标的箭头指向北方; 经纬网地图,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指示东西方向。 11.等值线的疏密:同一幅图中等高线越密,坡度越陡;等压线越密,风力越大;等温线越密,温差越大 12.等高线的凸向与地形:等高线向高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谷,向低处凸出的地方为山脊。 13.等高线的凸向与河流:等高线凸出方向与河流流向相反。 14.等温线的凸向与洋流:等温线凸出方向与洋流流向相同。 第二单元地球运动专题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银河系(银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3、大行星按特徵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海)。 4、月球:(1)月球的正面永远都是向著地球,也有昼夜更替。 (2)无大气,故月球表面昼夜的温差大,陨石坑多,无声音、无风, (3)月球表面有山脉、平原(即月海)、火山。 5、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 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6、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7、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太阳黑子的变化周期11年。 8.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 9、太阳辐射的影响: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 10.自转方向: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呈逆时针方向、南极上空俯视呈顺时针方向 速度:①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至0) ②角速度(除两极为0外,各地相等) 周期:①恒星日(23h56m4s真正周期) ②太阳日(24时,昼夜更替周) 意义:①昼夜更替②不同经度不同的地方时③水准运动物体的偏移(北右南左) 11、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度)。 12、晨昏线与经线: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教案分析 【课标要求】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教材分析】本节课包括两部分知识,即热力环流和大气的水平运动。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学生理解大气运动的基础,掌握这部分知识为学生以后学习天气系统,气候的成因做好铺垫。从本节内容来看,总体安排从因到果,从整体到局部:大气热力作用影响地面受热状况,而地表受热的冷热不均是形成热力环流的直接原因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大气运动包括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课时安排两节,第一节学习热力环流,第二节学习大气的水平运动。【学情分析】在地理的知识体系中,大气知识对学生来说还是比较难于掌握的。这种难主要在于三点:第一,学生的空间概念建立的还不牢靠;第二,学生暂时还不能将大气知识与物理知识联系起来;第三,短时间内不能将大气运动与地理环境联系起来。所以学生对于整个大气知识的思维线索很难把握,感到这些知识与应用无关。生活中,学生对许多的自然地理现象并不陌生,但很少能将其与相关大气的知识联系起来。总的来说,对大气的了解,总是感到既陌生又熟悉。【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绘制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通过对海陆风、山谷风、城市风等问题的探讨,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掌握等压面的判读。过程与方法:问题导入→地理小实验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列举实际生活案例→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观察、分析热力环流,培养大家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教学重点】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分析绘制山谷风、海陆风等的形成。【教学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等压面的判读。【教

精选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docx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必修一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 分类特点 类地行星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巨行星木星、土星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远日行星天王星、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外部条件安全稳定的宇宙环境 自身条件适宜的温度日地距离适中 适于呼吸的大气体积、质量适中 液态的水——来自地球内部 第二节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 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

高考地理知识点总结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1.太阳大气由里到外分太阳活动的主要类型 层 光球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色球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日冕太阳风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 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运动方式运动方向 运动速度运动周期 地球自转地球公转 围绕地轴转动在椭圆轨道上围绕太阳转动 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南自西向东。北极上空俯视为逆时针。 极上空为顺时针。 线速度:从赤道向两极递减,两极点为近日点(每年 1 月初),速度快 零。远日点(每年7 月初),速度慢 角速度:除两极点外各地相等( 15°∕ h)。 真正周期:一个恒星日 =23 时 56 分 4真正周期:一个恒星年 =365 日 6 时 9 分秒10 秒 昼夜交替周期:一个太阳日=24 时直射点回归周期:一个回归年=365 日 5 时 48 分 46 秒 1.昼夜交替1.昼夜长短的变化 地理意义2.地方时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 26′ 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3° 26′ S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 26′ N,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 26′ 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高考地理常考知识点汇总

高考地理常考七大知识点汇总 关于水环境的12个知识点 1、水回圈:①按其发生领域分为海陆间大循环、内陆回圈和海 上内回圈。 ②水回圈的主要环节有:蒸发,水汽输送,降水,径流。 ③它的重要意义在於:使淡水资源持续补充、更新,使水资源得 以再生,维持世界水的动态平衡。 2、陆地水体的相互关系: ①以雨水补给为主的的河流其径流的变化与降雨量变化一致:a 地中海气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冬季;b季风气候为主河流,流量夏 季;c温带海洋性与热带雨林气候河流流量全年变化小; ②以冰雪补给为主的河流其径流变化与气温关系密切:冰川融水 补给为主的河流,其流量夏季. ③河流水地下水之间可相互补给,湖泊对河流径流起调蓄作用。 3、我国河流补给的差别:①我国东部河流以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东北春季有积雪融水) ②我国西北地方河流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汛型,冬季断流) 4、海水等温线的判读:①判断南北半球(越北越冷是北半球) ②洋流流向和海水等温线凸出方向一致:高温流向低温是暖流, 反之是寒流。 5、影响海水温度因素——太阳辐射(收入)、蒸发(支出)、洋流 6.洋流的形成:定向风(地球上的风带)是形成洋流最基本的动力,风海流是最基本的洋流类型。

7.洋流的分布(画一画右面洋流分布模式图): ①中低纬度洋流圈北半球呈顺时针方向、南半球呈反时针方向。 ②北半球中高纬逆时针方向洋流圈 ③南半球40—60度海区形成西风漂流 ④北印度洋形成季风洋流,冬季逆时针,夏季顺时针。 8.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①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减温减湿) ②影响海洋生物—-渔场③影响航海④影响海洋污染 9.世界主要渔场:北海道、北海、纽芬兰渔场---寒暖流交汇;秘鲁渔场――上升流 10.海洋渔业集中在大陆架的原因:①这裏阳光集中,生物光合作用强; ②入海河流带来丰富的营养盐类,浮游生物繁盛,鱼饵丰富。 11.海洋灾害是指源于海洋的自然灾害:海啸和风暴潮。 12.海洋环境问题指源於人类活动的海洋生态破坏:海洋污染、海平面上升、赤潮 高考地理复习【二】 关于大气的30个知识点 1、对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气温降低;②大气对流运动(12km)显著;③天气复杂多变。 2、平流层的特点:①随高度增加温度升高;②大气平稳,以水准运动为主,有利於高空飞行。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练习题及答案

高一地理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高低纬度间的太阳辐射差异(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 1、概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 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①高低气压: 无论在上空还是在近地面, “高”、“低”比较的前提条件都是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即一般相 对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近地面,一般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 就某处气压大小而言,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且高低空的气压名称相对 ②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同一等压面上各处气压相等 等压面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 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③等压线: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例题1读图6-2 , 判断正确的叙述。 A .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 B .甲地多晴朗天气 C .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 .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本题主要考查由气压的分布状况转化为地面冷热不均 引起的大气运动。 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引起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 受热地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上升 , 冷却地区 在垂直方向上下沉 , 由此产生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着高低气压差异 , 受热区上空形成高压区 , 而冷却地区上空形成低压区 , 在近地面正好相反 。 大范围:全球大气环受受冷却 低 高 等压面

【答案】C 例题2读图6-7,回答(1)~(3)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温度:a>b>c>d B .气压:d>a>b>c C .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 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 A .净化、增温 B .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湿、减温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观察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 (②升.④降)可反推近地面的冷热状况。根据水平气流(①和③运动方向可反推气压差异。若该图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则b 为城区,a 为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a)流向城区(b),绿地的作用是对大气起到净化、增湿、减温的作用。 【答案】(1)C (2)B 例3.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的,读图后回答: (1)图中1、2、3、4、5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 (2)1、2、3、4、5中表示气压最高的数码是 ; (3)1、2、3、4、5中表示气压最低的数码是 ; (4)A 、C 两处气温较高的是 处; (5)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6)如考虑摩擦力,B 点吹 风 (7)A 、B 、C 三点都位于同一纬度,此时若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则A 点处在 (陆地或海洋) 例4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提纲)

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第一章行星地球 1.天体系统的层次(P3)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及顺序(P4) 2.地球的普通性和特殊性(创新设计P3反思归纳) 3.太阳辐射对地球和人类产生的影响(P8)、太阳的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P10)、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P11)(创新设计P4) 4.青藏高原年太阳辐射量多的主要原因?(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弱)气温低的原因?(空气稀薄,大气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作用弱) 5.地球自转的方向(北逆南顺)、周期、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地球公转的方向、 公转角速度和线速度的变化规律(1月初近日点速度快,7月初远日点速度慢)(P14)6.地球自转的意义(昼夜更替、时差、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南左北右)地球公转的意义(昼 夜长短的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四季的更替、五带的形成) 7.黄赤交角产生的影响:黄赤交角存在---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 化---四季。若黄赤夹角变大,热带和寒带变大,温带变小;若黄赤夹角变小,热带和寒带变小,温带变大。若黄赤交角为零,太阳永远直射赤道,全球永远昼夜平分,各地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变,没有四季 8.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创新设计P10反思归纳) 9.晨昏线的特点和判读(创新设计P12反思归纳) 10.日界线、今天和昨天的范围(创新设计P14) 11.昼夜长短的季节变化规律和纬度变化规律、昼夜长短的计算(创新设计P17) 12.正午太阳高度角的计算公式、变化规律和应用(创新设计P18) 13.横波、纵波的特点以及地球圈层的划分(P21 图1.25和图1.26)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1.大气的受热过程(创新设计P26) 2.热力环流成因及几种常见形式(创新设计P27) 3.等压线的弯曲规律(高低低高—气压变高,等压线向气压值低处弯曲) 4.等压线图中风力和风向的判读(创新设计P28) 5.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P34 图2.10)、每个气压带的成因(创新设计P31)、气压 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P35 图2.11 北半球夏半年向北移) 6.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的名称(P37) 7.东亚和南亚季风的成因、风向及气候类型(创新设计P34) 8.气候类型分布范围、成因、气候特征(创新设计P34) 9.冷锋、暖锋、准静止锋的概念、过境前后的天气变化(创新设计P36)、冷暖锋的判读(创 新设计P38) 10.气旋和反气旋的定义、方向、天气情况(创新设计P36) 11.等压线图中高压脊和低压槽的识别(P43)、锋面气旋的判读(创新设计P39)

高一地理热力环流练习题

必修1 小专题10 热力环流 一、热力环流 太阳辐射的纬度差异 高低纬度间的温度差异 气压差异 大气运动 (1)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高低纬度间的太阳辐射差异(冷热不均) (2)热力环流 1、概念: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 近地面冷热不均→气流垂直运动(上升或下沉)→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 水平运动 热力环流 ①高低气压: 无论在上空还是在近地面, “高”、“低”比较的前提条件都是在同一海拔高度上,即一般相对 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而言 近地面,一般气温高的地方气压低,气温低的地方气压高 就某处气压大小而言,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气压,且高低空的气压名称相对 ②等压面: 空间气压值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 同一等压面上各处气压相等 等压面上凸的地方为高压区 等压面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 ③等压线: 同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的各点的连线 判断气压高低,既要考虑高度因素又要结合等压面的凹凸状况。 例题1读图6-2 , 判断正确的叙述。 A .图中四点的气压①<②<③<④ B .甲地多晴朗天气 C .甲地温度高于乙地 D .气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本题主要考查由气压的分布状况转化为地面冷热不均 引起的大气运动。 由于太阳辐射的差异引起高低纬度之间的冷热不均。 受热地区空气在垂直方向上上升 , 冷却地区 在垂直方向上下沉 , 由此产生同一水平面上存在着高低气压差异 , 受热区上空形成高压区 , 而冷却地区上空形成低压区 , 在近地面正好相反 。 【答案】C 大范围:全球大气环流 小范围:热力环流 受热 受热 冷却 低 高 低 等压面(线)

例题2读图6-7,回答(1)~(3)题。 (1)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温度:a>b>c>d B .气压:d>a>b>c C .引起该环流形成的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 D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复杂的形式 (2)若此图是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 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 ) A .净化、增温 B .净化、增湿 C.增温、增湿 D.减湿、减温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其形成原因是地面冷热不均.观察垂直气流的运动方向 (②升.④降)可反推近地面的冷热状况。根据水平气流(①和③运动方向可反推气压差异。若该图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则b 为城区,a 为郊区,近地面气流由郊区(a)流向城区(b),绿地的作用是对大气起到净化、增湿、减温的作用。 【答案】(1)C (2)B 例3.下图为北半球某地的气压状况,是由热力作用引起的,读图后回答: (1)图中1、2、3、4、5表示气压相等的数码是 ; (2)1、2、3、4、5中表示气压最高的数码是 ; (3)1、2、3、4、5中表示气压最低的数码是 ; (4)A 、C 两处气温较高的是 处; (5)用“→”完成图中的热力环流 (6)如考虑摩擦力,B 点吹 风 (7)A 、B 、C 三点都位于同一纬度,此时若地球位于近日点时,则A 点处在 (陆地或海洋) 例4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读某城某日清晨低层大气剖面图,回答。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和日落后的黄昏天空是明亮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 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 实例: 气压值B=C=E 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所以,气压值A>D。 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和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三、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2.风力大小:等压线越密集的地方,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 3.三种作用力 A: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定稿版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精编 W O R D版 IBM system office room 【A0816H-A0912AAAHH-GX8Q8-GNTHHJ8】

热力环流 一、教学内容 本教学设计的内容选自普通高中地理新课标实验教材湘教版版必修1的第二章第三节大气环境中的《热力环流》。主要介绍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生活中的一些常见例子—海陆风和城市风等。 二、课标解读 课标要求: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在本 单元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后面学习“风”“全球性大气环流”“常见的天气系统” 等知识的基础。同时,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形成原理又是一个难点,很多学生在学习后 仍然思维模糊,概念混淆。如何才能突破这个难点,只有在教学过程中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步步深入,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接受。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掌握热力环流的定义,熟练阅读热力环流示意图,理解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②通过绘制热力环流图,培养学生的绘图能力和理解问题的能力。 ③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地环流问题。 2.过程与方法

本课遵循由问题→媒体演示获得感性认识→分析推理运动过程→归纳概括运动规律(理性认识)→应用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主线,在此过程中进一步培养学生用分析、推理、归纳等方法学习地理知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分析、理解、观察热力环流和局地环流,培养学生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 神。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难点: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五、重难点的突破 热力环流是本节的重点,要讲清两个问题:一是大气的垂直运动是由于地面冷热不均 产生的(大气垂直运动直接影响天气的变化);二是大气的水平运动是由于大气的垂直运 动导致在同一水平面上产生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直接影响热量与水汽的输送)。 在讲大气热力环流时采取大气运动由静态到动态的发生过程,直观深入地展示大气环 流发生时气温、气压、气流3者之间的关系,即可突破难点。 六、教学方法:自主学习、小组合作探究、实验直观演示法 七、教学过程

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Prepared on 24 November 2020

第二章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1、大气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2.两大过程 (1)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 (2)保温作用: 4.意义 [点睛]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2、热力环流 3、大气水平运动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 (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风暴潮是怎样形成的其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地形以什么为主 :风暴潮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1)风力较大;(2)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即向岸风 或迎岸风)。风暴潮一般对沿海平原地区危害更大。 4、风向 (1)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 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2)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北半球近地面风: 北半球高空风: (3)风向的运用 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②判断南北半球: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风向在水 平气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③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后 方,低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2.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风力 (2)等压线稀疏————风力 3.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 4.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 (3)低气压过境时, 高气压过境时, (4)低气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 ,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

高一地理上册复习提纲 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理上学期知识点总结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地月系(课本P3图1.2) 太阳系 银河系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课本P4图1.4)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八大行星分类(课本P5图1.5)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课本P6) 1.2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8图1.7) 的主要能量来源 ★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课本P11)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课本P11活动);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分46秒 地理意义 1.昼夜交替 2.地方时 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1.昼夜长短的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3.产生四季和五带 ★二、一年中太阳直射点的移动 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来回移动 南北回归线上一年有一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间上一年有二次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一年中没有太阳直射 春分日至秋分日一直在北半球——北半球的夏半年 春分日至夏至日在北半球,向北移动 夏至日至秋分日在北半球,向南移动 秋分日至春分日一直在南半球——北半球的冬半年 秋分日至冬至日在南半球,向南移动 冬至日至春分日在南半球,向北移动 夏至日至冬至日一直向南移动 冬至日至夏至日一直向北移动 ◆地方时:以一个地方太阳升到最高的时间为正午 12 时, 经度相同的地方,地方时相同,经度不同,地方时不同。经度每相差15度,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 4 分钟。 夏至日 冬至日 春分日 秋分日

高中地理《热力环流(2)》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一、课标解析[知识与能力]第二章第二节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热力环流教学设计 1、理解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2、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3.能够利用热力环流原理,解答生产、生活中的局部环流问题,达到知识拓展的目的。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实验,获得热力环流的感性认识; 2、通过读图分析,自主归纳变化规律; 3、通过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认识从感性上升到理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2、使学生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3、通过对“热岛效应”的介绍和分析,让学生增强环保意识。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应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海陆间热力环流、城市热岛环流等现象 难点: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二、课前

[知识储备] 气压:是指单位面积上说承受的大气柱的质量,因此在 同一地点,气压随海拔的增加而减小。所以:PA > PB 师:强调在同一个地方,气压随海拔高的增加而减小的 规律。 师:所以,如果地面性质完全一样,受热均匀的三个地 方,取六个点,同一水平面上的三个地方的气压值都是 相等的,垂直方向上的气压值,由下到上减小。 【过渡】 那么地面受热不均的话,气压值会怎样呢?我们先看一个实验。 三、教学过程 (一)观察实验 观察烟雾在玻璃箱内的飘动情况。 2、空气运动原因? 问题处理: 视频显示了烟雾在玻璃箱内的运动情况,形象直观比较简单。 让学生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角度去阐述,进一步加深对烟雾运动情况的印象 师:烟雾在玻璃箱内是如何飘动的呢?从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两个角度回答。 生:垂直方向上,热水处晏烟雾是上升的,冰块处烟雾是向下运动的。水平方向上,上部是有热水处的上空来到冰块处的上空,下部是由冰块处运

文库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高中地理《热力环流》

教师资格证面试教案模板高中地理《热力环流》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绘制热力环流过程图并说出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能够运用热力环流来分析实际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过程与方法】通过动手做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养成动手操作的能力,能够透过现象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实验探究,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养成探索自然、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及应用。 三、教学难点: 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四、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二)新课教学 1.温故知新: ①大气运动的能量来源于哪里? ②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2.观察热力环流的实验:

提供实验器材、展示实验。提问:玻璃缸内的烟是如何飘动的?为什么会这样飘动? 3.探究热力环流过程: ①引导学生分析图中若a、b、c三地受热均匀时,海拔高度越高气压越低,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相等。 ②分析地区间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垂直运动。 ③分析空气垂直运动导致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差异。 ④引导学生观察等压面的弯曲情况,得出等压面的弯曲规律。 ⑤分析同一水平面上气压差异形成的空气水平运动,指出空气在同一水平面上由高压处流向低压处。从而形成大气的热力环流。 4.揭开悬念: 再次播放《军港之夜》歌曲,并且展示歌词:军港的夜啊静悄悄……海风你轻轻的吹,海浪你轻轻的摇……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判断歌词中的风向正确吗? 学生根据已学的知识进行讨论,绘制图示,教师进行点拨和总结。 (三)拓展提升 讨论分析城市热岛环流的形成过程,并提问:大气污染的工业应该怎样布局?(四)小结作业 课堂小结: 热力环流过程:太阳辐射→冷热不均(热力)→垂直运动→水平气压差→水平运动课后探究: 创设情境、制造问题:巴山夜雨是如何形成的? 五、板书设计

【2.2】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 影响。 ?学习目标: ? 学生能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全球的 七个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六个风带的风向。 ?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说出各个气压带垂直方向气流的性质(干湿冷暖状况),地面各个风带气流 的性质。 ? 学生能够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描述不同季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一.大气环流有何作用? 1. 促进高低纬之间、海路之间水热交换,维持水热平衡 2. 影响天气和气候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只考虑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 规律总结: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若只看气压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 思考:观察风带,南北半球都存在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名称相同但风向相同吗? 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在北半球是东北风,南半球是东南风。三、气流性质: 四、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小结:北半球气压带被分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和位置);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所以仍然近似带状。 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造成了最显著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第三课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补充: 1. 一个地方的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球上的大气》知识点总结53751

第二章地球上的大气 2、1 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平流层中的臭氧主要吸收波长较短的紫外线。 对流层中的水汽与二氧化碳,吸收波长较长的红外线。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的反射作用最强。所以,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的气温不会太高。 散射作用:散射可以改变太阳辐射的方向,所以日出前的黎明与日落后的黄昏天空就是明亮的。蓝紫光最容易被散射,所以晴朗的天空呈现蔚蓝色。 2.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保持热量,然后通过大气逆辐射补偿地面损失的热量。 3、大气受热过程原理的应用 (1)睛朗的天气条件下,白天大气削弱作用与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导致昼夜温差大。因此,深秋至第二年早春,霜冻多出现有睛朗的夜里。 (2)秋冬季节,北方农民常用人造烟幕的办法来增强大气逆辐射,使地面的农作物免遭冻害。 二、热力环流 1.概念:冷热不均引起的大气运动,就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形成:冷热不均(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空气的垂直运动→同一水平面气压差异→大气水平运动→热力环流。 注:高气压、低气压就是指同一水平高度上气压高低状况。 3.理解热力环流应注意的问题: ①近地面受热,气流上升,形成低压(气温高则气压低),高空则形成高压;

近地面冷却,气流下沉,形成高压(气温低则气压高),高空则形成低压。 ②在同一地点(垂直方向上),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③同一水平面,高压区等压面上凸,低压区等压面下凹(凸高凹低) 实例: 气压值B=C=E 气压值A>B, E>D (海拔越高,气压越低), 所以,气压值A>D 4.几种常见的热力环流 ①海陆风: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形成的大气运动形式。白天,在太阳照射下,陆地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气压降低(高空气压升高),形成“海风”;夜晚情况正好相反,空气运动形成“陆风”,(白天海风,夜晚陆风) ②山谷风:白天,因山坡上的空气强烈增温,导致暖空气沿山坡上升,形成谷风;夜间因山坡空气迅速冷却,密度增大,因而沿坡下滑,流入谷地,形成山风。(白天谷风,夜晚山风) ③城市风:由于城市热岛的存在,引起空气在城市上升,在郊区下沉,在城市与郊区之间形成热力环流。研究城市风对于搞好城市环境保护有重要意义:污染严重的企业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外,绿化带应布局在城市风下沉距离以内。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全)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总结(全) -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

2 必修一 第一章 行星地球 第一节 宇宙中地球 一、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 1.天体是宇宙间物质存在的形式,如恒星、行星、卫星、星云、流星、彗星。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天体系统的层次由大到小是 地月系 太阳 系 银河系 其他行星系总星系 总星系 其他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二、太阳系中的一颗普通行星 1.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三、存在生命的行星——地球上存在生命的原因 第二节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一、为地球提供能量 1.太阳大气的成分主要是氢和氦;太阳辐射能量来源是核聚变反应。 2.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

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⑶煤、石油等矿物燃料是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固定以后积累下来的太阳能;⑷日常生活和生产的太阳灶、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站的主要能量来源二、太阳活动影响地球 2.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⑴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和黑子变化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 ⑵造成无线电短波通讯衰减或中断;⑶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⑷两极地区产生极光;⑸地球上水旱灾害、地震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与太阳活动有关。 第三节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 3

二、太阳直射点移动23°26′N 1.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如图示 0° 23°26′S 2..地球公转过程中两分两至点的判断 依据:看日地球心连线和赤道的位置关系——连线在赤道以北说明太阳直射23°26′N,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夏至点;连线在赤道以南说明太阳直射23°26′S, 则地球处于公转轨道上的冬至点 简便方法:看地轴——地球逆时针公转时,地轴左偏左冬,地轴右偏右冬。 3..地球公转过程中速度变化的判断 依据:1月初,地球运行至近日点,公转速度最快;7月初,地球运行至远日点,公转速度最慢。 二、昼夜交替和时差 ㈠昼夜交替 1.⑴昼夜现象产生的原因——地球不透明、不发光;⑵昼夜交替产生的原因是——地球自转。 2.晨昏线的判读:在晨昏线上任找一点,自西向东越过该线进入昼半球,说明该线是晨线,反之是昏线。 4

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大气的运动知识点汇总 集团文件发布号:(9816-UATWW-MWUB-WUNN-INNUL-DQQTY-19882)

第二章大气运动知识点总结 1、大气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1)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2)近地面大气热量的主要、直接来源: 2.两大过程 (1)地面增温: (2)大气增温: 3.两大作用 (1)削弱作用: (2)保温作用: 4.意义 [点睛] 大气逆辐射最强时为大气温度最高时,即午后两小时左右,并不是在夜晚。 2、热力环流 3、大气水平运动 1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过该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由高 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北半球)或向左(南半球)偏转30°~45°角,画出实线箭头,即为经过该点的风向。如下图所示(北半球):

风暴潮是怎样形成的?其危害最严重的地区地形以什么为主? :风暴潮的形成主要有两个方面:(1)风力较大;(2)风由海洋吹向陆地(即向岸风或迎岸风)。风暴潮一般对沿海平原地区危害更大。 4、风向 (1)北半球近地面气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右斜穿等压线;南半球近地面气 压场中风向是由高压指向低压并向左斜穿等压线。 (2)在高空中,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北半球近地面风: 北半球高空风: (3)风向的运用 利用风向可判断以下几方面问题: ①等压线值的变化规律:顺着风向,等压线值越来越小。 ②判断南北半球:风向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右侧——北半球;风向在水平气 压梯度力的左侧——南半球 ③判断高压和低压:近地面,观测者背风而立,北半球,高压在右后方,低 压在左前方;南半球,高压在左后方,低压在右前方。 2.判断风力(风速)大小 (1)等压线密集————风力 (2)等压线稀疏————风力 3.判断季节 (1)夏季(北半球7月、南半球1月): (2)冬季(北半球1月、南半球7月): 4.判断天气状况 (1)由高纬吹向低纬的风—— (2)由低纬吹向高纬的风—— (3)低气压过境时, 高气压过境时, (4)低气压中心和低压槽控制 ,高压中心和高压脊控制区 5、风带气压带的形成 三圈环流 气压带 风带 极锋

【2.2】气压带和风带 知识点总结

第二节气压带和风带 第一课时三圈环流 ?课标: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说出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学习目标: ?学生能够根据热力环流原理以及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画出“三圈环流”示意图,能够说出全球的七个气压带的名称以及六个风带的风向。 ?学生能够通过分析说出各个气压带垂直方向气流的性质(干湿冷暖状况),地面各个风带气流的性质。 ?学生能够结合气压带风带的成因描述不同季节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 一.大气环流有何作用? 1.促进高低纬之间、海路之间水热交换,维持水热平衡 2.影响天气和气候 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形成(以北半球为例) 1.假设:地球不自转、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只考虑太阳辐射的纬度分布差异)——单圈环流 2.假设:地表性质均一,太阳直射赤道不移动(考虑高低纬间热量不均和地转偏向力)——三圈环流 规律总结:气压带与风带相间分布;若只看气压带,高压与低压相间分布。 思考:观察风带,南北半球都存在盛行西风带与极地东风带,名称相同但风向相同吗? 盛行西风在北半球是西南风,南半球是西北风;极地东风在北半球是东北风,南半球是东南风。 三、气流性质: 四、移动规律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 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第二课时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东亚季风和南亚季风 小结:北半球气压带被分成了一个个高低气压中心(名称和位置);南半球海洋面积广大,所以仍然近似带状。 为什么亚洲东部的季风最为典型? 亚欧大陆是最大的大陆,太平洋是最大的大洋,造成了最显著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了最典型的季风气候。

第三课时世界主要气候类型 补充: 1.一个地方的气候形成是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分布最广泛的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除南极洲外各大洲均有分布,但面积并不大) 3.非洲没有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区 4.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只分布在亚洲 注意: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在欧洲和北美洲的分布特点不同(在欧洲呈片状,北美呈狭长带状),原因都是由于地形的不同,北美大陆西岸南北走向的高大山脉阻挡了西风气流的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