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

检查表

二Ο一六年九月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

实验室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

4 评审要求

4.1组织

实验室是单位法人

4.1.1

是否有相应的单位法人证明和合法的服务范围证明?

4.1.2 是否明确承诺并切实履行职责,保证从事的检测和校准活动满足认可准则和外部有关各方的要求?

4.1.3

是否用组织结构图明确了内外部关系?

a)管理和技术人员是否有履行其职责的权力和资源?

4.1.4. b)是否有措施保证管理者和员工免受来自内外部的任何可能影响工作质量的压力和影响?

c)是否有程序保护客户的机密信息和技术所有权

a)是否规定了对检测和/或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所有管理、操作

和核查人员的职责、权力和相互关系?

(包括总经理、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授权签字人、科室

主任与检测工作有关的其他岗位。)

b)是否任命了熟悉各项方法、程序、目的和结果评价的人员担

任监督员并对检测和校准工作进行了充分监督?

c)是否有技术负责人对技术运作和确保运作质量所需的资源

4.1.5

全面负责?

d)是否指定了质量负责人并保证管理体系在任何时候都能得

到实施和执行?他是否能与最高管理者直接联系?

e)是否有权力委派、职务代理人?

f)员工是否理解他们活动的相互关系和重要性,以及如何为管

理体系质量目标的实现做出贡献?

4.2 人员

a)是否配备有足够的技术人员?

4.2.1

b)化验检测人员是否具有相关的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验操作

能力?

是否明确了管理者及相关科室人员职责? 4.2.2

4.2.3

是否建立了人员培训和管理程序?

询问最高管理者通过什么方式将客户

4.2.4

是否规定了人员的基本要求?

要求和法定要求传达到实验室的所有

员工,查阅相关记录和证据。

2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

4.2.5

是否制定了培训计划和目标?

4.2.6

授权范围是如何规定的?

4.2.7

是否建立有人员技术档案?

4.3 工作场所和工作环境

4.3.1 工作场所和工作环境是否满足检测工作的需要?

4.3.2 是否明确了管理者和检测人员的相应职责?

a)是否建立并实施《现场检测控制程序》?

4.3.3 b)是否建立并实施《实验室安全与内务管理程序》?

c)是否建立并实施《环境保护程序》?

a)实验室的采光、通风、照明、供电是否满足要求?

4.3.4

b)是否设臵通风橱以排除有毒和刺激性气体?

C)是否对温度、湿度和清洁度进行控制?

d)实验室布局是否合理?

e)是否有必要的隔离措施,以免对检测结果产生影响?

4.3.5 检测、控制是否按要求进行?是否进行记录?

4.3.6 特殊区域的控制溶液?

4.3.7 对实验室的安全与内务管理是否有明确规定?

4.4 设备设施

a)是否配备了进行检测、校准、取样、物品制备、数据处理

与分析所要求的全部设备?

4.4.1

b) 设备是否处于受控状态?

4.4.2 是否制定了管理者和相关科室人员的设备管理职责?

a)是否建立了《仪器设备管理程序》?

4.4.3

b)是否建立了《标准物质管理程序》?

a)是否配备了检测工作所需要的仪器设备和标准物质?

4.4.4

b)检测、采样所使用的仪器设备及其软件的主要技术指标是

否满足检测方法要求? a)是否明确规定了仪器设备的使用要求? b)检测、校准和取样设备及其软件是否达到了要求的准确度,并符合相应的检测和校准规范要求?

4.4.5

c)是否制定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的关键量或值的校准计

划? d)设备是否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

3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

e)是否按照规定程序喝茶需要利用期间核查以保持设备校准

状态的可信度的设备?

f)检测和校准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是否妥善保护,并避免

发生导致检测和/校准结果失效的调整? g)是否正确更新校准产生的修正因子,并备份?

1.适合时,用于检测和校准并对结果有影响的每台设备及其

软件是否有唯一性标识?

2.是否保存对所进行的检测和/或校准有影响的每台设备及

其软件的记录? 3.设备档案内容:

a)是否有设备及其软件的识别?

b)是否有设备制造商名称、型号标识、系列号或其他唯

唯一性标识?

c)是否对设备进行符合规范的核查?

d)是否说明当前的位臵(如果适用)?

e)如果有有制造商的使用说明书,是否说明存放地点?

f) 是否有校准报告和证书的日期、结果及复印件,验收准则

和下次校准的预定日期?

4.4.6 g)是否有设备维护计划,以及已进行的维护记录(适合时)? h)是否有设备损坏、故障、改装或维修的记录?

4.是否有测量设备的安全处臵、运输、存放、使用和有计划

维护的程序?

5.设备使用不当、结果可疑、已显示有缺陷或超出规定限度

时,是否停止使用,并予以隔离,或加贴明显的停用标识,

直至修复且经过校准或测试表明能正常工作?

6.是否核查设备故障对先前的检测和校准的影响,并执行了

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

7.适合时,实验室控制范围内的需要校准的所有设备是否均

以标签、编码或其它标识方式来表明其校准状态,包括上次

校准日期、再校准或失效日期?

8.脱离过实验室直接控制的设备返回后,是否在使用前对其

功能和校准状态核查合格后才重新投入使用?

9.是否按照《标准物质管理程序》对标准物质进行管理?

a)是否对设备设施进行档案化管理?

4.4.7

b)是否对标准物质使用记录等有关资料进行归档管理?

4.5 管理体系的建立与运行

a)管理体系是否满足既定的质量方针、目标和承诺?

4.5.1

b)是否明确了最高管理者和质量负责人在管理体系中的职

责?

4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

c)管理体系是否覆盖《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

全部要素?

d)体系文件分为几个层次?

e)是否宣贯了管理体系文件并有宣贯记录?

f)是否制定了体系的保持和改进措施?

4.5.2 公司人员是否熟知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

a)管理体系的文件是否按程序进行管理?

b)是否明确了相应管理人员在文件管理中的职责?

c)是否建立并实施《文件控制程序》?

4.5.3

d)是否明确了内部及外来文件控制的范围?

e)文件审批及发布是否按程序进行?

f)是否保证了现行文件的有效性?

a)是否评审和确定本公司的实际能力,以保证有效的履行合

同? b)是否明确相应管理人员在合同评审中的职责? c)是否建立并实施《合同的评审程序》? d)是否明确了合同管理的工作程序? e)是否在工作开始前,合同已被双方认可?

4.5.4 f)合同评审内容是否全面? g)实验室能力是否满足评审要求? h)是否规定了评审的简化程序? i)是否保存了评审记录和客户沟通记录?J)对合同的任何偏离是否通知了客户和相关人员?

a)分包项目是否按照《检验检测机构资质认定评审准则》的

要求对分包方进行选择? b)是否明确了最高管理者和相应人员对分包工作的职责? c)是否建立《合格分包方名册》?

4.5.5 d)是否建立并实施《分包管理程序》? e)分包实验室是否满足法定条件和相关规定? f)是否保存分包方记录?

a)是否有政策和程序管理对检测和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

供应品的选择和采购?

4.5.6 b)是否明确最高管理者和相应人员在采购工作中的职责? c)是否建立并实施《服务和供应品的采购管理程序》?

5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

d)服务及供应品需求的采购计划是否按程序进行审批?

e)是否建立有《合格供应商名录》以保证供应品的质量?

f)是否对所购臵的仪器设备、试剂和易耗品验收并记录?

a)是否与客户或其代表合作,以明确客户要求,并在能确保其他客户机密的前提下,允许客户监视与其工作有关的操

作?

4.5.7

b)是否征求客户反馈意见,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否

用和分析这些意见并应用于改进管理体系、检测和校准活动

及对客户的服务?

a)是否有政策和程序处理来自客户或其他方面的申诉和投

诉?

b)是否保存所有申诉、投诉记录和实验室调查申诉、投诉并4.5.8

采取措施记录?

c)当申诉的问题关系到质量体系和检测结果的重大事项时,

是否组织临时审核? a)是否建立并实施了《不符合工作控制程序》?

b)是否规定了管理不符合工作人员的责任和权利,并规定当

识别出不符合工作时所采取的措施? c)是否对不符合工作严重性进行了评价?

d) 是否立即进行了纠正,同时对不符合工作的可接受性

4.5.9 做出了决定? e)是否在必要时通知了客户并取消工作? f)是否规定了批准恢复工作的职责?

g)当评价表明不符合工作可能再度发生,或对实验室的运作对其政策和程序的符合性产生怀疑时,是否立即执行纠正措

施程序?

a)是否制定了政策和程序,并规定实施纠正措施的相应权

利?

b)纠正措施程序是否从调查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开始?

c)是否选择和实施了最可能消除和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措

施? d)纠正措施是否与问题的严重程度和风险大小相适应?

e)是否将纠正活动调查所要求的任何变更制定成文件并加以

4.5.10

实施? f)是否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果进行了监控?

g)在识别的不符合或偏离引起对实验室符合其自身的政策和程序,或符合本准则产生怀疑时,是否尽快对相关活动区域

进行附加审核? h)是否开展了识别潜在不符合因素和所需改进的活动? i)在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时,是否有制定、执行和监控预防措

6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

施的计划并借机改进?

j)是否有启动、控制并确保措施有效性的预防措施程序?

k)是否有通过实施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

体系的有效性的证据? a)是否建立和保持了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管理程序?

b)质量记录是否包括了审核报告和管理评审报告、纠正措施

和预防措施记录?

c)所有记录是否清晰明了,并存放在便于存取和防止损坏、

变质和丢失的适宜的设施中? d)是否规定了记录的保存期? e)所有记录是否安全保护和保密?

f)是否有能防止未经授权的接触或修改的保护和备份电子方

式储存的记录程序? g)是否按规定的时间保存各类记录、档案、报告或证书副本?

h)每项记录是否包含了能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确保检

4.5.11 测或校准能够在尽可能接近原来条件的情况下重复的充分信

息?

i)记录是否有负责取样人员、每项检测和校准的操作人员和

结果校核人员的标识?

j)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是否在产生的当时予以记录?

k)记录是否能按照特定任务分类识别?

l)当记录出现错误时,是否实行划改,并在旁边填写正确值,

而不是擦掉、涂掉,致使字迹模糊或消失? m)记录的所有改动是否有改动人的签名或签名缩写?

n)电子存储的记录是否采取同等措施,能避免原始数据丢失

或改动?

a)是否按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

核?

b)内部审核计划是否涉及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并包括检测和

/或校准活动?

c)质量负责人是否按照日程表的要求和管理者的需要策划和

组织内部审核? d)审核是否由受过培训和具备资格的人员来执行?

4.5.12 e)资源允许时,审核人员是否独立于被审核活动?

f)在发现对运作的有效性、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正确性或有效

性产生怀疑时,是否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g)在调查表明实验室的结果可能已经受到影响时,是否书面

通知了客户? h)是否记录了审核的活动的领域、审核发现的情况和因此采 7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

取的纠正措施?

y)跟踪审核活动是否验证和记录了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实施

情况及有效性?

a)最高管理者是否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实验

室管理体系和检测和/或校准活动进行管理评审?

b)管理评审的输入是否包括了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管理和

监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

施、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

4.5.13

果、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客户的反馈、投诉、改进的

建议、质量控制活动、资源、员工培训计划的有效性以及总

体目标等?

c)是否记录了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和由此采取的措施?

d)管理者是否在适当和约定的时限内实施这些措施?

a) 是否建立并实施《检测方法及方法确认程序》?

b)是否采用能满足客户要求并适用检测工作和实验室条件的

4.5.14

可操作性的方法? c)是否对使用的非标准方法形成了文件化作业指导书?d)方法确认是否通过检查并提供客观证据来满足特定要求?

4.6 采购服务和供应品

是否有政策和程序管理对检测和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服务和供

4.6.1

应品的选择和采购?

是否有试剂和消耗材料的采购、接收和存储的程序?

4.6.2 对检测和校准质量有影响的服务、供应品、试剂和消耗材料是否经过检查或验证符合有关要求之后才投入使用?使用的服务和供应品是否符合规定要求?是否保存了所进行符合性检查的活动记录?

4.6.3 影响输出质量的物品的采购文件是否包含了应有的资料,采购文件发出前,技术内容是否在经过审批?

4.6.4 是否对重要消耗品、供应品和服务供应商进行了评价?是否保存评价记录和获批准的供应商名单?

4.7 服务客户

4.7.1 是否与客户或其代表合作,以明确客户要求,并在能确保其

8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

他客户机密的前提下,允许客户监视与其工作有关的操作?

4.7.2 是否征求客户反馈意见,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是否使

查阅实验室收集的客户意见和建议,

询问相关责任人员,是否对客户的意用和分析这些意见并应用于改进管理体系、检测和校准活动

见和建议进行了分析,采取了相应的

改进措施。及对客户的服务?

4.8投诉

是否有政策和程序处理来自客户或其它方面的投诉?

是否保存所有投诉记录和实验室调查投诉并采取纠正措施的

记录?

4.9不符合检测和/或校准工作的控制

是否有管理各方面不符合工作应实施的政策和程序?

4.9.1

不符合工作控制政策和程序

a)是否规定了管理不符合工作人员的责任和权利,并规定当

识别出不符合工作时所采取的措施?

b)是否对不符合工作严重性进行了评价?

c) 是否立即进行了纠正,同时对不符合工作的可接受性

做出了决定?

d)是否在必要时通知了客户并取消工作?

e)是否规定了批准恢复工作的职责?

4.9.2 当评价表明不符合工作可能再度发生,或对实验室的运作对其政策和程序的符合性产生怀疑时,是否立即执行纠正措施程序?

4.10改进

是否有通过实施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

查阅手册是否有规定和实施质量方针

和目标、应用审核结果、数据分析、分析、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来持续改进管理体

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以及管理评审记

录及其有效性。

系的有效性的证据?

4.11纠正措施

4.11.1

是否制定了政策和程序,并规定实施纠正措施的相应权利?

4.11.2 纠正措施程序是否从调查确定问题的根本原因开始?

4.11.3 是否选择和实施了最可能消除和防止问题再次发生的措施?纠正措施是否与问题的严重程度和风险大小相适应?

是否将纠正活动调查所要求的任何变更制定成文件并加以实

施?

4.11.4 是否对纠正措施的有效果进行了监控?

4.11.5 在识别的不符合或偏离引起对实验室符合其自身的政策和程序,或符合本准则产生怀疑时,是否尽快对相关活动区域进行附加审核?

4.12 预防措施

9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

是否开展了识别潜在不符合因素和所需改进的活动?

4.12.1

在需要采取预防措施时,是否有制定、执行和监控预防措施

的计划并借机改进? 4.12.2 是否有启动、控制并确保措施有效性的预防措施程序?

4.13 记录的控制

是否建立和保持了质量记录和技术记录的管理程序?

4.13.1.1

质量记录是否包括了审核报告和管理评审报告、纠正措施和

预防措施记录?

所有记录是否清晰明了,并存放在便于存取和防止损坏、变

4.13.1.2

质和丢失的适宜的设施中?

是否规定了记录的保存期?

4.13.1.3 所有记录是否安全保护和保密?

4.13.1.4 是否有能防止未经授权的接触或修改的保护和备份电子方式储存的记录程序?

4.13.2 技术记录

是否按规定的时间保存各类记录、档案、报告或证书副本?

4.13.2.1

每项记录是否包含了能识别不确定度的影响因素并确保检测

或校准能够在尽可能接近原来条件的情况下重复的充分信

息?

记录是否有负责取样人员、每项检测和校准的操作人员和结

果校核人员的标识?

4.13.2.2

观察结果、数据和计算是否在产生的当时予以记录?

记录是否能按照特定任务分类识别?

当记录出现错误时,是否实行划改,并在旁边填写正确值,

而不是擦掉、涂掉,致使字迹模糊或消失?记录的所有改动是否有改动人的签名或签名缩写?

4.13.2.3

电子存储的记录是否采取同等措施,能避免原始数据丢失或

改动?

4.14 内部审核

是否按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对其活动进行内部审核?

4.14.1

内部审核计划是否涉及管理体系的全部要素并包括检测和/

或校准活动?

质量负责人是否按照日程表的要求和管理者的需要策划和组

织内部审核?

审核是否由受过培训和具备资格的人员来执行?

资源允许时,审核人员是否独立于被审核活动?

4.14.2 在发现对运作的有效性、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正确性或有效性产生怀疑时,是否及时采取纠正措施?

10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在调查表明实验室的结果可能已经受到影响时,是否书面通知了客户?

4.14.3 是否记录了审核的活动的领域、审核发现的情况和因此采取的纠正措施?

4.14.4 跟踪审核活动是否验证和记录了所采取的纠正措施的实施情况及有效性?

15 管理评审

最高管理者是否根据预定的日程表和程序,定期地对实验室

4.1

5.1

管理体系和检测和/或校准活动进行管理评审?

管理评审的输入是否包括了政策和程序的适用性、管理和监

督人员的报告、近期内部审核的结果、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

由外部机构进行的评审、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的结果、

工作量和工作类型的变化、客户的反馈、投诉、改进的建议、

质量控制活动、资源、员工培训计划的有效性以及总体目标

等?

是否记录了管理评审中发现的问题和由此采取的措施?

4.1

5.2

管理者是否在适当和约定的时限内实施这些措施?

5 技术要求

5.1 总则

5.1.1 决定实验室检测和校准的正确性和可靠性的因素有许多,这些因素包括人员、设施和环境条件、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确认、设备、测量的溯源性、取样、检测和校准物品的处臵。

上述因素对总的测量不确定度的影响程度,在不同(类别)的检测和不同(类别)的校准之间明显不

5.1.2 同。实验室在检测和校准方法和程序的制定、人员培训和考核、所用设备选择和校准时,应考虑

到这些因素。

5.2 人员

操作专门设备、从事检测和校准、评价结果和签署检测报告

5.2.1

和校准证书的人员是否有相应的能力?

是否对在培训中的员工安排适当的监督?

是否对从事特殊检验工作的人员按要求进行资格确认?

管理者是否制订了人员的教育、培训和技能目标?

5.2.2

是否有确定培训需要和提供人员培训的政策和程序?

询问技术主管:如何组织实施员工的

培训计划是否适应于当前的和预期的任务?

技术培训,查阅相关记录。

评价培训的有效性:培训计划是否可

是否评价培训活动的有效性?

行,目标是否明确,培训结果是否达

到预期的目标。

实验室是否使用长期雇佣或签约人员?

5.2.3

签约和其它技术人员及关键的支持人员是否胜任、受到监督

并且依据实验室管理体系的要求进行工作?

11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

5.2.4 是否保存了检测和校准的管理、技术和关键支持人员当前工作的描述?

是否给进行特殊类型的取样、检测和校准、发布检测报告和

5.2.5

校准证书、提出意见和解释以及操作特定类型的设备的专门

人员授权?

是否保留了所有技术人员、包括签约人员的相关授权、能力、

教育和专业资格、培训、技能和经验的记录?

是否易于获取包含授权和能力确认日期的上述记录?

5.3设施和环境条件

用于检测和校准的能源、照明和环境条件等设施是否有利于

5.3.1

检测和校准的正确实施?

实验室的环境条件是否会使结果无效或对结果的质量产生不

良影响?

在固定设施以外的场所进行取样、检测和校准时,环境条件

是否满足要求?

对影响检测和校准结果的设施和环境条件的技术要求是否已

经文件化?

在有关规范、方法和程序有要求或对结果的质量影响时,是

5.3.2

否监测、控制并记录环境条件?技术活动涉及的生物消毒、灰尘、电磁干扰、辐射、湿度、供电、温度、声级和振动水平等因素是否满足要求?

当环境条件危及到检测和校准的结果时,是否停止了检测和

校准?

5.3.3 不相容的活动是否进行了有效隔离,不会交叉污染?

5.3.4 是否控制进入和使用影响检测和校准质量的区域,并根据情况规定控制范围?

5.3.5 是否有良好的内务管理,必要时,是否制定专门的程序?

5.4 检测和校准方法及方法确认

5.4.1

总则

使用的各种方法和程序是否合适所进行的检测和校准,取样

和样品处理、运输、存储和准备。适当时,有测量不确定度

的评定和分析检测和校准数据的统计技术?

是否有必要的指导书指导排除对检测和校准结果的影响?

与实验室工作有关的指导书、标准、手册和参考资料是否所

有都保持现行有效并便于人员取阅?

偏离检测和校准方法时,已被文件规定、经过技术判断、授

权和客户接受后才允许发生?

方法的选择

5.4.2

是否采用满足客户要求并且适用的测试、校准的方法、取样

方法并优先使用以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方法?

12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

是否优先使用最新有效版本的标准,除非该版本不适宜或不

可能使用?

是否有必要的附加细则确保应用的一致性?

客户未指定所用方法时,是否从国际、区域或国家标准方法、或由知名的技术组织或有关科学书籍和期刊公布的方法、或

设备制造商指定的方法中选择适合的方法?

使用实验室制定的方法或被实验室采用的方法,是否满足用

途并经过验证?

是否将选用的方法通知客户?

在标准方法引入检测或校准前,是否证实了能够正确地运

用?标准方法有改变,实验室是否重新进行证实?认为客户建议的方法不适合或已过期时,是否通知了客户?

5.4.3

实验室制定的方法

是否有计划地制订检测和校准方法?

是否指定具有足够资源和有资格的人员制订方法?

是否随着方法制定的进度更新计划,并在所有有关人员之间

有效沟通?

非标准方法

5.4.4 使用标准方法中未包含的方法时,是否遵守与客户达成的协议,包括对客户要求的清晰说明以及检测和校准的目的?

制定的方法使用前是否经过适当的确认?

5.4.5.方法的确认

5.4.5.1. 确认是通过检查并提供客观证据证实某一预期的特定使要求已经得到满足。

是否对非标准方法、实验室设计(制定)的方法、超出其预

5.4.5.2

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扩充和修改过的标准方法进行确认,

以证实该方法适合于预期的用途?确认是否尽可能全面,以满足预定用途或应用领域的需要?

是否记录了获得的结果、使用的确认程序以及该方法是否适

于预期用途的结论?

5.4.5.3 对预期用途进行评价时,由该方法得到的数据的范围和准确性是否与客户的需求相适应?

5.4.6 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

5.4.

6.1 校准实验室或进行自校准的检测实验室,是否具有并应用所有的校准和各种校准类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程序?

检测实验室是否具有并应用测量不确定度的评定程序?

5.4.

6.2

检测方法的性质会妨碍对测量不确定度进行严密的计量学和

统计学的角度进行有效的计算时,是否努力找出不确定度的

所有分量并作出合理评定,并结果的报告方式没有造成对不

确定度的错觉?

13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是否在方法特性的理解和测量范围的基础上,并利用诸如过去的经验和确认数据建立合理的评定?

5.4.

6.3. 评定测量不确定度时,是否采用适当的分析方法将给定情况下的所有重要不确定度分量都考虑在内?

5.4.7 数据控制

5.4.7.1 是否对计算和数据的转移进行适当的和系统的检查?

利用计算机或自动设备采集、处理、记录、报告、存储或检

5.4.7.2

索管检测或校准数据:

a)使用者开发的计算机软件是否被制定成足够详细的文件,

并对其适用性进行了适当验证?

b) 是否建立并实施了保护数据在输入、采集、、存储、传输

和处理等过程中的完整性和保密性的程序,

c) 计算机和自动设备是否维护,并安臵在能确保持功能正常,

有利于保护数据完整性所必需的环境条件下?

5.5 设备

是否配备了正确进行检测、校准、取样、物品制备、数据处

5.5.1

理与分析所要求的全部设备?

使用实验室永久控制以外的设备,是否能满足认可准则的要

求?

检测、校准和取样设备及其软件是否达到了要求的准确度,

5.5.2

并符合相应的检测和校准规范要求?

是否制定对结果有重要影响的仪器的关键量或值的校准计

划?

投入服务前,是否校准或核查设备(包括取样设备),证实能

5.5.2

够满足有关规范或标准要求?

每次使用前是否进行核查或校准?(见5.6.)

设备是否由经过授权的人员操作?

5.5.3

设备使用和维护的最新版指导书(包括设备制造商提供的手

册)是否便于取用?

5.5.4

5.5.5

14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 5.5.6 5.5.7

5.5.8

5.5.9

5.5.10

5.5.11 是否正确更新校准产生的修正因子,并有备份?

5.5.12 检测和校准设备,包括硬件和软件是否妥善保护,并避免发生导致检测和/或校准结果失效的调整?

5.6测量溯源性

总则

5.6.1

凡对检测、校准和取样结果的准确性或有效性有显著影响的

所有检测和校准设备在投入使用前是否进行校准?

是否制定了设备校准计划和程序?

5.6.2 特定要求

5.6.2.1 校准

校准实验室制定和实施的设备校准计划是否已经使实验室所

5.6.2.1.1

进行的校准和测量能溯源到国际单位制(SI)?

校准实验室是否通过不间断的校准链实现了测量标准和测量

仪器对SI基准的溯源性?

对SI的链接是否通过参比国家测量标准或其他国家计量院所

校准的次级标准达到的?

使用外部校准服务时,是否使用能证明其资格、测量能力和溯

源性的实验室的校准服务,以保证测量的溯源性?

对外部校准服务的校准证书是否包含测量不确定度和符合不

确定的计量规范的声明?

目前尚不能严格按SI单位进行的校准,通过对适当测量标准

5.6.2.1.2

的溯源来提供测量可信度:

是否通过使用有能力的供应者提供的有证标准物质来对某种

材料给出可靠的物理或化学特性溯源?

15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是否使用规定的方法或关各方接受并描述清晰的协议标准?可能时,是否参加了适当的实验室间比对计划?

检测 5.6.2.2

测量设备和具有检测功能的测量,是否通过不间断的校准链

5.6.2.2.1

实现了测量标准和测量仪器对SI基准的溯源性?

未严格对SI基准溯源的设备是否能够提供校准对测量所需的

总不确定度几乎没有影响的证据?

5.6.2.2.2

测量无法溯源到SI单位或与之无关时:

是否能溯源到有证标准物质?

是否为使用了约定的方法或协议标准?

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参考物质) 5.6.3

参考标准

5.6.3.1

是否有参考标准的校准计划和程序?

参考标准的校准是否由有溯源的机构进行?

参考标准仅用于校准以外目的时,是否能够证明其作为参考

标准的性能不会失效?参考标准在进行任何调整的前后,是否均做了校准?

标准物质(参考物质)

5.6.3.2

在可能的情况下,标准物质是否溯源到SI测量单位或有证标

准物质?

在技术上和经济条件允许时,是否对内部标准物质(参考物

质)进行核查?

期间核查

5.6.3.3

是否按照规定程序和日程对参考标准、基准、传递标准或工

作标准以及标准物质进行核查,保持对其校准状态的臵信

度?

运输和储存

5.6.3.4

是否有参考标准和标准物质的安全处臵、运输、储存和使用

程序?

5.7 取样

在为后续检测或校准而对物质、材料或产品取样时,是否有

5.7.1

取样计划和程序?在取样地点是否取样计划和程序可用?

是否制定取样计划,说明取样过程中要控制的因素,保证检

测和校准结果的有效性?

5.7.2 客户要求偏离、添加或删节文件化的取样程序时,是否详细记录了要求和相关的取样资料,并记入包含检测和校准结果的所有文件中?

16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

上述变更是否通知了相关人员?

取样作为检测或校准的一部分时,是否按程序记录了与取样

5.7.3

有关的资料和操作?

记录是否包括了所用取样程序、取样人的识别、环境条件(如

果相关)、标明取样位臵的图示或其它等效方式(必要时)、

取样程序所依据的统计方法(适用时)?

5.8 样品处臵

5.8.1 是否有检测和校准物品的运输、接收、处臵、保护、存储、保管和/或清理的程序,包括为保护检测和/或校准物品完整性、保护实验室和客户利益的所需的全部条款?

是否有检测和/或校准物品的标识系统?

5.8.2

该标识系统是否在物品进入实验室后的整个期间内予以保

留?

该标识系统的设计和使用是否确保物品在实物中、在涉及的

记录和在其它文件中不会混淆?

适用时,该系统是否包含物品群组的细分和物品在实验室内

部和向外的传递?

在接收检测或校准物品时,是否记录异常情况或与检测或校

5.8.3

准方法中所描述的正常或规定条件的偏离?

如果对物品是否适用有疑问,或者物品与描述不符,或者要

求规定不够详细,是否在开始工作前询问客户,要求进一步

给出说明,并记录讨论内容?

是否有程序和适当的设施以避免检测或校准样品在储存、处

臵、准备过程中退化、丢失或损坏?

是否遵守随物品提供的处理说明?

5.8.4 如果检测或校准样品或其一部分需安全保护,实验室是否有存放和安全作出安排,以保护这些物品或其有关部分的状态和完整性?

5.9 检测和校准结果的质量保证

5.9.1 是否有监控检测和/或校准有效性的质量控制程序?

是否所有数据的记录方式便于发现其发展趋势?

如可行,是否采用统计技术对结果进行审查?

是否有监控计划并加以评审,包括以下内容:

a)定期使用有证标准物质(参考物质)和/或次级标准物质(参

考物质)进行内部质量控制? b)参加实验室间比对或能力验证计划? c)利用相同或不同方法的重复检测或校准? d)保存物品的再次检测或再校准? e)一个物品不同特性结果的相关性的分析?

17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

是否分析质量控制的数据?

5.9.2

在发现质量控制数据超出预定的判据时,是否采取有计划的

查控制数据分析的记录,需要时是否

采取相应的纠正与预防措施。

措施来纠正出现的问题,并防止报告错误的结果?

5.10 结果报告

总则

5.10.1

每项检测、校准,或一系列检测或校准的结果,是否均按照

检测或校准方法中的规定要求是否准确、清晰、明确、客观

地出具在报告中?

结果是否通常以检测报告(或称检测证书)或校准证书(或

称校准报告)的形式出具,其内容是否包括客户要求的、说

明检测或校准结果所必需的和所用方法要求的全部信息?

这些信息是否通常满足5.10.2和5.10.3或5.10.4中所要求

的?

为内部客户或与客户有书面协议的情况下,简化的结果报告

中说明的信息是否可随时调用?

5.10.2

检测报告和校准证书

是否每份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包括了以下信息:

a)标题(如“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

b)实验室名称与地址,进行检测和/或校准的地点(如果与实

验室地址不同的话)?

c)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的唯一性标识(如系列号),页码,结

尾标识? d)客户的名称和地址? e)采用的方法识别? f)检测或校准物品的描述、状态及明确的标识?

g)检测或校准样品的接收日期(如果该日期对结果的有效性

及应用是至关重要的)和进行检测或校准的日期? h)与结果有效性或应用相关时,取样计划和程序的说明? i)适用时,包括结果带有测量单位?

j)批准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的人员姓名、职务、签字或等效

的标识? k)有关时,结果仅与所检测或校准物品有关的声明?

5.10.3. 检测报告

检测报告附加信息

5.10.3.1 a)对检测方法的偏离、增添或删除,以及特定检测条件的信息,如环境条件?

b)相关时,符合或不符合要求或规范的声明?

18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

c) 在不确定度与检测结果的有效性或应用有关,或客户制定

中提出要求,或不确定度影响对规范限值的符合性时,检测报

告中是否要加入不确定度的信息?

d)适用和需要时,给出意见和解释?

e)特定方法、客户或客户群体要求的附加信息?

5.10.3.2

对检测结果作解释并与取样有关时附加信息

a)取样日期?

b)抽取物质、材料或产品的清晰标识(适用时,包括制造商

名称、型号或类型标示以及相应的系列号)? c)取样位臵,包括任何简图、草图或照片? d)所用取样计划和程序? e)取样过程中可能影响检测结果解释的环境条件详细信息?

f)关于取样方法或程序的所有标准或规范,以及对有关规范

的偏离、增添或删节。

5.10.4 校准证书

校准证书附加信息

5.10.4.1

a)进行校准时影响结果的条件(如环境条件)?

b)测量不确定度和/或符合确定的计量规范或条款的声明?

c)保证测量溯源的证据?

校准证书是否仅与量和功能性测试的结果有关?

5.10.4.2

作出符合某规范的说明,是否指明符合哪些条款或不符合哪

些条款?

声明符合某规范而省略了测量结果和相关的不确定度,实验

室是否记录并保存了有关结果以备将来查阅?做出符合性声明时,是否考虑到测量不确定度?

5.10.4.3 被校准的仪器被调整或维修后,校准证书是否给出了调整或维修前后的校准结果(如果可获得)?

5.10.4.4 校准证书中是否没有推荐校准时间间隔(该要求应由法律规定来确定)?

意见和解释

5.10.5

报告中包括意见和解释时,实验室是否将意见和解释的依据

文件化,是否在检测报告中清晰标注了意见和解释?

5.10.6

从分包方获得的检测和校准结果

是否清晰地在报告中标明这些结果来源于分包方?

校准分包时,是否直接由分包校准工作的实验室向合同实验

室出具校准证书?

5.10.7 结果的电子传送

19

条款检查问题判定检查记事当用户要求实验室用电话、电传、传真或其他电子或电磁方式传输检测或校准结果时,是否能满足认可准则要求?

报告和证书的格式

5.10.8

设计的格式是否适用于进行的各类检测或校准,没有产生误

解或误用的可能性?

5.10.9

检测报告和校准证书的修改

对已发布的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做实质性修改时,是否只采

用追加文件或更换资料的形式?

上述修改是否满足认可准则的所有要求?

发布一份全新的检测报告或校准证书时,新报告或证书是否

有唯一性标识,并在其中注明所代替的原件?

20

机动车检测站程序文件-内部审核程序

1、目的 按质量体系有要求,通过内部质量体系审核,验证质量体系运行的符合性和有效性,同时对不合格项进行纠正改进。 2、范围 本程序适用本公司质量体系内部审核的控制。 3、职责 3.1质量负责人负责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组织和领导; 3.2审核组长具体负责内部质量体系审核的实施,对不合格项纠正措施跟踪、检查和验证。 3.3质量监督组负责内部审核的控制。 4、工作程序 持续改进 4.2内部审核安排 每年安排内部审核1次,质量监督组编写《年度质量体系内部审核计划表》,送质量负责人审批后,由办公室按《文件控制程序》标识并发放至各部门执行。

4.3审核频次 4.3.1内部审核分为例行审核和追加审核两种,例行审核一般集中进行,内容覆盖GB7258-2012标准和质量体系的全部条款和体系活动过程。 4.3.2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后应追加审核,质量负责人根据体系运行情况确定。 4.4审核准备 4.4.1质量监督组根据审核计划具体安排内审时间、确定审核实施具体日期,成立审核组送质量负责人批准。 4.4.2质量负责人任命审核组长和内审员,审核组长对审核员进行分工。 4.4.3审核组长编制《内部质量审核实施计划》,送质量负责人审批并发放;计划内容包括:审核的目的、类型、依据、范围、人员及日程安排。 4.4.4编制《内部审核检查表》明确审核要点和方法。 4.5内部审核实施 4.5.1审核预备会议 质量负责人主持召开审核组成员会议,宣布审核组织,布置审核任务的时间安排及审核程序要求等。 4.5.2审核首次会议 审核组长主持召开首次会议,公司全体工作人员参加,并在“会议记录”上全名签列;内审员做会议记录;会议内容介绍内审目的范围,依据及审核分工时间安排等。 4.5.3现场审核 4.5.3.1 内审员根据“内部审核检查表”对照检查并如实填写,主要是通过交谈、查阅文件和记录、现场考核、收集证据等,检查质量体系的运行情况。

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

QHSE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 受审核单位:日期:年月日 要素名称检查内容和检查方法审核发现结论4.QHSE管理体系 4.1 总要求1.询问如何运用过程方法建立实施保持QHSE管理体系。 2.是否对过程进行了删减,删减是否合理。 3.是否识别了外包过程,外包过程如何控制。 4.2 文件要求 4.2.1 总则 4.2.2 管理手册1.查证是否建立了包括管理手册、程序、作业文件、记录在内的QHSE体系文件。 2.查证QHSE体系文件是否覆盖并满足Q/SY 2.2标准全部条款的要求。 4.2.3 文件控制 4.2.3 文件控制1.询问负责人文件控制职责,与相关部门的接口关系是否清楚 2.查阅文件清单,抽查3-6份文件,查证: 2.1 发布前是否经过批准,文件是否充分适宜? 2.2 文件是否保持清晰并易于识别(包括修订状态)? 2.3 核查发放范围及发放记录,是否使用场所得到了适用文件的 有效版本? 2.4 是否识别了与质量、环境和安全有关的全部外来文件

(包括法律法规),并对其进行了管理控制? 2.5 作废文件的回收记录,可否保证作废文件的非预期使 用?作废文件保留是否作了标识? 3.询问对文件评审、更新、再批准的规定,查l-3份更改文件, 核查规定执行情况。 4.2.4 记录控制 4.2.4 记录控制1.询问负责人记录控制职责,与相关部门的接口关系是否清楚。 2.询问是否形成了QHSE体系记录清单,是否包括了QHSE体系 要求的所有记录,否规定了各种记录的保存期限。 3.管理部门及其他部门各种类型的记录3-6份,核查标识情况, 填写是否清晰?是否易于识别? 4.询问对记录的收集、归档、检索,是否符合规定要求?记录 贮存条件是否适宜? 5.询问对记录借阅、复印、处置的管理。 4.3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 4.3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1.询问负责人法律法规及其他要求职责,与相关部门的接口关系是否清楚。 2.问主管部门建立了哪些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获取渠道,获取的方式和频次,查询各获取渠是否满足要求。 3.查证是否对法律法规和其他要求的适用性进行了评审,是否有适用法律法规清单,有无明显的漏项。 4.查如何将适用的法律法规传达到各部门和相关方,是否开展了必要的培训。

质量内部审核检查表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 标准条款审核(调查)内容审核(调查)记录评价 4.1总要求 1.请管理者代表介绍本组织 的业务情况,主要产品或服 务,面对的客户群体和组织 的发展方向等。 2.请管理者代表介绍公司的 体系建立依据的标准形成了 哪些文件?评价体系文件实 施的的效果? 3.请最高管理介绍体系建立 的时间是什么时候?什么时 候开始试运行?任命的管理 者代表是谁?有无任命证据 和分配其职责? 4.请管理者代表说说建立时 识别了哪些过程?如何进行 控制? 5.请总经理谈谈公司是否存 在外包的过程?有,如何进 行控制? 注:评价观察标?;合格标√;轻微不合格标Δ;严重不合格标×。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 标准条款审核(调查)内容审核(调查)记录评价 4.2.1总则 1是否建立质量方针、质量 目标并形成文件? 2是否编制质量手册? 3标准要求的六个必须的程 序文件是否形成?(六个必 须的是文件、记录、内审、 不合格、纠正措施、预防措 施控制程序)。 4除形成上述文件外,在体 系中还建立了哪些文件? 5形成的记录有哪些?是否 达到标准的要求? 6文件保存的方式有哪些? 是用纸张还是电子?是如何 管理的? 注:评价观察标?;合格标√;轻微不合格标Δ;严重不合格标×。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 标准条款审核(调查)内容审核(调查)记录评价 4.2.2 1请管理者代表说说手册内 质量手册容是否覆盖了标准所有要 求?若有删减,请说明理 由? 2请管理者代表说说手册内 容是否对各部门和过程进行

描述?是否包涵或引用程序 文件?(验证质量手册内容) 3检查质量手册是否进行受 控管理? 注:评价观察标?;合格标√;轻微不合格标Δ;严重不合格标×。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部门: 标准条款审核(调查)内容审核(调查)记录评价 4.2.3 1形成的文件有哪些(请提 文件控制供文件总目录)? 2文件发布前是否得到相关 人员的批准(抽查质量手册/ 程序文件/作业文件等)? 3文件是否有修改?文件的 修改如何进行? 4文件的标识(编码)是如 何规定的(如质量手册、程 序文件等)? 5公司有哪些外来文件(法 律法规及标准)?如何进行 保管? 6文件是否定期进行整理和 处理作废文件? 注:评价观察标?;合格标√;轻微不合格标Δ;严重不合格标×。

质量管理体系审核检查表(参考)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组长:审核员:受审核部门:部门接待人员:审核日期: 标准 审核要点及方法客观证据评定条款 4. 1 1.请管代谈谈 QMS的策划、运行时间及QMS建立前后 的变化,以便了解企业是否按照标准要求建立、实施、 总要求保持和改进 QMS? 2.请总经理谈谈企业QMS的主要管理过程的四大过程 有哪些,其中产品实现的主要过程过程有哪些,是否 8.1存在删减,理由是什么,过程间顺序及关系是否按照 PDCA循环的规律来确定和管理? 3.企业 QMS过程所需资源和信息是否充分,足以支持 8.5.1过程有效运行和监控? 4.企业 QMS及过程测量和监控点是否确定并有效?对 测量和监控结果是否有分析、改进活动? (8.5.1 ) 5.企业是否存在对产品质量有影响的外包过程?如 有,在企业 QMS是否明确,实施了控制? 注:符合 - 不标注不符合— X 观察项– O

1

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组长:审核员:受审核部门:部门接待人员:审核日期:标准 条款 4.2.3 文件控制 ( 含 4.2.1 和 4.2.2) 审核要点及方法客观证据评定 1.问并查企业是否按照标准要求建立并保持 “文件控制程序”? 2.索要 QMS的文件清单,看范围是否包括了标 准 4.2.1 条款规定的所有文件 , 即企业 QMS要求的所有 文件 3.抽查手册、程序文件、管理文件、技术文件 各 1 份,看上述文件发布前是否: 1)经过相关部门或人员评审,以确保文件的适 用性、完整性、协调性? 2)得到批准,批准权限是否按程序文件规定的 类别、范围、所处层次执行,以确保文件的适宜性、 有效性? 4.查阅文件的发放记录,看上述文件是否发至使 用场所或岗位?执行人员是否能得到。 2

机动车安全技术检测站内部审核检查表(2018年3月实施最新版)

条款号检查内容检查记录检查结论 4 评审要求 4.1 组织 4.1 营业执照、工商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等证明文件证明文件齐全有效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4.1.1 法人证明文件是否齐全有效 法人证明与身份证明是否相符证明文件齐全属实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4.1.2 组织结构是否完善 组织机构框图是否能清晰反应管理层次和隶属关系 岗位设置是否有利于检测活动中责任范围区分,有无重叠责任不清现象组织机构完善能够满足检测活动开展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4.1.3 公正性声明内容是否覆盖公正性、独立性、利益关系、外部干扰、人为因素等各种影响有公正性声明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4.1.4 是否建立公正和诚信程序文件 是否对独立性和人员诚信等做出明确承诺 检测活动和检测以外的活动是否存在利益、从属、财务等关系,影响检测活动的独立性 和公正性有程序文件和承诺文件,承诺事实清楚 有文件或措施证明检验检测以外的活动 单位之间没有潜在的利益冲突 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4.1.5 是否制定了保密和保护所有权程序 是否对保密性做出明确承诺 通过各种信息收集,评价是否有泄密行为,如有是否采取了措施已制定 无泄密行为 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条款号检查内容检查记录检查结论

4.2 人员 4.2 检测人员一览表信息是否真实 检测人员数量是否符合开展的检测活动的技术或规范要求人员信息属实,数量符合要求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4.2.1 是否建立了人员管理程序文件 是否签订劳动合同 是否有人员任命文件 文件中是否授予了人员独立开展工作的权限 文件中是否对录用、管理等活动的职责、范围、工作程序等做出了明确要求有程序文件,人员有任命有授权,已签订 劳动录用合同,相关记录可以证实活动符 合要求 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4.2.2 最高管理者的授权或委托证明文件中,是否授予了负责管理体系的整体运作,发布质量 方针声明,应提供建立和保持管理体系,以及持续改进其有效性的的权限(或者具有等 同效力的承诺和证据)证明文件齐全,授权清晰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4.2.3 查看技术负责人是否任命,是否具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或同等能力) 查看质量负责人是否任命,质量负责人责任和权力是否明确 查看质量文件中是否有关键岗位代理的要求证明文件齐全,职称符合要求 代理描述清晰 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4.2.4 查看授权签字人是否任命,是否具备条件,是否具有授权签字人证件证明文件齐全,有任命有证件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4.2.5 人员资质、证件是否齐全 证件是否与实际在岗人员相符证件齐全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4.2.6 是否建立了人员培训程序文件 文件中是否对人员教育、培训和技能的目标,明确培训需求和实施人员培训等活动的职 责、范围、工作程序、监督等做出了明确要求,培训记录是否完整有程序文件,相关记录可以证实活动符合 要求 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4.2.7 是否有人员任命文件 任命文件中是否明确了人员的职责和权限 是否相关岗位、职责和任职条件的文件和制度有任命有授权符合 不符合□ 不适用□ 条款号检查内容检查记录检查结论4.3 设施和环境条件

检验检测机构内部审核检查表 完整版

内部审核检查表编制人:

HZBJC/GL 2206-2016 内部审核检查表 审核日期:共页 条款审核内容检查内容检查记录涉及部门 检查结论 符 合 不 符 合 基 本 符 合 不 适 用 4 评审要求 4.1 组织 4.1 依法成立并能够承担相应法律责任的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营业执照、工商税务登记、组织机构代码等证明 文件 证明文件齐全有效 4.1.1 检验检测机构或者其所在的组织,应是能承担法律责任的 实体,检验检测机构对其出具的检验检测数据、结果负责, 并承担相应法律责任。法人证明文件是否齐全有效 法人证明与身份证明是否相符 证明文件齐全属实 4.1.2 检验检测机构应有明确的法律地位,不具备法人资格的检 验检测机构应经所在法人单位授权。 最高管理者授权文件是否齐全有效有授权证明文件 4.1.3 检验检测机构及其人员从事检验检测活动,应遵守国家相 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遵循客观独立、公平公正、诚实信用 原则,恪守职业道德,承担社会责任。公正性声明内容是否覆盖公正性、独立性、利益 关系、外部干扰、人为因素等各种影响 有公正性声明 4.1.4 检验检测机构应明确其组织和管理结构、所在法人单位中 的地位,以及质量管理、技术运作和支持服务之间的关系。组织结构是否完善 组织机构框图是否能清晰反应管理层次和隶属 关系 岗位设置是否有利于检测活动中责任范围区分, 有无重叠责任不清现象 组织机构完善能够满足检测活 动开展 4.1.5 检验检测机构所在的单位还从事检验检测以外的活动,应 识别潜在的利益冲突。检测活动和检测以外的活动是否存在利益、从 属、财务等关系,影响检测活动的独立性和公正 性 有文件或措施证明检验检测以 外的活动单位之间没有潜在的 利益冲突 4.1.6 检验检测机构为其工作开展需要,可在其内部设立专门的 技术委员会。技术能力涉及多个领域时是否建立技术委员会加强技术保障

内部审核检查表

内部审核检查表 湟中县汽车综合性能检测站内部审核检查表 内审员:李建新、窦玉、王有录、张彦宏审核日期:2012-11-15 条款号检查内容检查记录检查结论 4管理要求 4.1组织 4.1.1 有独立法人地位。符合查:1(独立法人地位: 有营业执照。符合 1)营业执照; 有事业单位法人登记证明。符合 2) 法人登记证明; 有独立账号。符合 3) 是否有独立帐户。 4.1.2 有固定场所。符合查:1要有固定场所,地址、用房面积; 经检查符合。符合 2要配备符合申请项目检测能力要求 的所有仪器设备,提供仪器设备一览 表和项目配置表。 4.1.3 有平面布置图。符合 1.要有机构实验室平面布置图(最好 有平面布置图); 4.1.4 已列出。符合要列出机构人员一览表,表中要说明 从事的岗位,其中要有一定比例的管 理人员。 4.1.5 有公正性声明。符合查:1.公正性声明; 已经作出要求。符合 2. 员工行为规范或准则。 以上两个文件是否对评审准则中规定的公正性行为作出要求。 4.1.6 已制定。符合查:1. 是否制定了《保密和保护所有 权程序》。

4.1.7 查: 1.手册中是否有组织机构图,关有组织机构图,关系已明确。符合 系是否明确。 4.1.8 查: 1(实验室最高管理者、技术管经查有任命文件。符合 理者、质量主管及各部门主管是否有 任命文件; 2.若最高管理者、技术管理者有变更,无变更。符合 是否报发证机关或其授权的部门备案确认。 4.1.9 查:1.是否制定了各部门职责和各岗位经查符合。符合 职责,职责应清楚,不能有交叉不清 的职责; 3.对关键岗位是否规定了代理人制度,已经做出规定,代理人明确。符合 代理人是否明确, 4.1.10 查:1.是否有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有任命文件, 但没有批准人签字。不符合 监督员的任命文件; 2.技术负责人、质量负责人的职责和权有明确规定,规定合理。符合 力是否有明确规定,规定是否合理。 条款号检查内容检查记录检查结论 4.2管理查:1.质量手册的内容是否覆盖了评审已覆盖覆盖了评审准则的全部要符合 体系准则的全部要求,是否适应组织的自求,适应组织的自身实际运作。身实际运作, 2.查程序文件目录,准则中规定的应制全部制定。符合定的程序文件是否已制定, 3. 查作业指导文件目录,对具体的技已经制订。符合术操作和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