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隶偶存》与清初的隶书复兴

《分隶偶存》与清初的隶书复兴
《分隶偶存》与清初的隶书复兴

《分隶偶存》与清初的隶书复兴

摘要:万经的书学著作《分隶偶存》,就隶书的缘起、汉魏碑考以及历代隶书名家溯源穷本、详加考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本文以《分隶偶存》为着眼点,就万经的书学思想及其碑学观念进行了初步探讨,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清初隶书复兴与学术之变的内在联系,特别是遗民意识的淡化与经世致用学术风尚的衰落之影响。

关键词:分隶偶存隶书复兴

万经是清初重要的隶书家,其书法著作《分隶偶存》,更是此时期关于隶书的重要理论著作。《四库提要》云“集录金石之书,梁元帝所辑不可见,欧、赵一下罕有论及分隶笔法者。经所录,颇详晰,有门径。所列汉魏诸碑,虽只有二十一种,而考证剔抉,比诸家务多者,亦较精核。至云唐以后隶与八分各分为二,隶即今楷书,八分即古隶书……亦明白可据也”。然而对于本书的研究及万经的书学思想,鲜有学者提及,本文在此试作分析。

一、万经与《分隶偶存》

万经(1659―1741),字授一,别署九沙,康熙癸未年进士,授编修,后遭忌归家,以隶书营生。万世为鄞县望族,其祖籍为凤阳府(今安徽)定远县人。据全祖望《九沙万公

神道碑铭》记载,明朝初年,万斌因随朱元璋征战有功,随定居鄞县。万世前三代四人,都因纵横疆场而早亡,故有“万世四忠”的美名。直到万经祖父万泰时,才丧失了世袭前代官职的权利,成为鄞县户部主事。至此万氏家族开始了从武将世袭到书香门第的转变。万泰与黄宗羲曾同学于刘宗周,两人颇为交好,随使八子以南雷为师。万经亦曾求学于黄宗羲,又受族人引导,随为道山学海。

《分隶偶存》成书与雍正九年(1731),是年万经七十三岁。作为晚年之作,此书集中体现了万经对隶书的理解与认识。《分隶偶存》成书后,并没有刊行于世,而是在万经逝世后才校对刊刻。胡德林在序言中提到“初藏于家,太史孙临清州使君?初始刻之”。至于其详细过程,万福曾记载“庚申家罹祝融之厄,所藏汉唐碑帖洎生平著作殆尽后,于及门程君清标处得是编存稿,不无鲁鱼痛,先太史公旋归道山,未刻订正,福,珍之箧笥。有年,顷来山左,侄?前章丘署中访知,邑人焦君迪曾,嗜古善书,丐其校订。?前亟某梓,以公海内”1。在梁文?牡陌衔闹校?也提到这一点“曾属余是正,未几,家尽于火。与先代所传及其他著,一时俱尽。是编,其门徒程君雪汀所存别本也”2。由此来看,万经生前虽曾想刊刻此书,但因为一场大火,最终未能如愿。其去逝世后,由其孙子?前找人校对、刊刻。

全书分为上下两卷,共七个部分。上卷六个部分:“作

书法”、“作分隶书法”、“论分隶”论隶分楷所繇起”、“论汉唐分隶同异”与“汉魏碑考”;下卷为“古今分隶人姓氏”。其书学思想集中于对隶书、八分、楷书的流变、异同所做的论断以及所藏碑帖的考证和品鉴。特别是后一部分,尽管只是跋文,却体现了其对碑帖不同寻常的看法,弥足珍贵。

二、关于隶书的考辨

清初隶书的复兴,是伴随着对隶书定义的考证、辨析而来的,特别是对于八分、隶书、楷书之间的界定和区分,引起了书家对隶书的重视。这一时期的《隶八分考》、《隶八分辨》都探讨了这一问题。“论隶分楷所繇起”、“论汉唐分隶同异”两部分,是万经对这一问题的集中见解。《四库提要》云“至云唐以后隶与八分,更分为二,隶即今楷书,八分即古隶书。以八分为隶,赵明诚已讥之,国朝顾炎武〈金石文字记〉并汉碑,无不名八分,以楷书为正书,正恐仍蹈欧阳之失。其说亦明白可据也”。总体看来,此一部分可从以下三点加以考察:

首先,楷隶同源论。在“论隶分楷所繇起”部分,万经从《说文解字》、《汉书艺文志》、《唐人十体论书》等汉唐以来的著作,考证了“隶书”、“八分”的由来,进而根据汉碑字体的演变,指出“然如‘北海景君’、‘衡方’、‘鲁峻’、‘张迁’、‘武荣’等碑,则微作挑法而方板迟重,犹存古意。〈韩敕〉、〈孔宙〉……则姿媚横逸,巨细长短惟意所适,直开今

楷书法门矣”,以此说明“隶”、“楷”之间的同源关系。

其次,汉“隶”唐“分”论。从张怀??、《唐六典》等为依据,万经指出自唐代开始,以隶书为楷,而以八分为古隶,并指出了此时隶与八分的各自所指“隶则统乎羲、献、庾、欧、虞、颜、柳,真、草之辈;八分则酌乎篆隶之间”。在此论证下,万经给出了自己的观点:“余谓,凡后汉魏晋间碑,不妨仍其名为隶,而唐以后之碑,断宜名为八分,而不得仍名为隶”。此一观点,对理解长久以来隶与八分的所指有重要意义。

最后,“优孟衣冠”论。优孟衣冠是万经用来说明汉、唐隶书之间的异同,所借用的比喻。他比较汉、唐传世的碑刻,认为两代之间的隶书在面貌体格上有很大的相似性。“今观唐所传明皇泰山孝经与梁(?N卿)、史(惟则)、蔡(有邻)、韩(择木)诸石刻,何尝去汉碑径庭乎?特汉多拙朴,唐则日趋光润;汉多错杂,唐则取整齐;汉多简便如真书,唐则偏增笔画为变体。神情气韵之间,迥不相同耳。至其面貌体格,固优孟衣冠也”。在万经看来,唐代的隶书是与汉代的汉隶不能相提并论的。

此两节是万经对于隶书来源、隶书变迁的详细考证,正如四库提要所说“明白可据”。万经依据各家隶书论著,对隶与八分做出了自己的论断,而且对存在的各种错误观点,进行了反驳。正如刘恒先生所说“其中有关分、隶、楷三体

名称与实指的排比引证以及对汉、唐隶书特点的总结对比,都能发前人所未及,成一家之言”3。

三、书学思想与隶书复兴

《分隶偶存》所体现出的书学思想,并不是孤立无援的,它与清初的的学术之风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明代的灭亡,使得清初的学风为之一变。诸儒依然没有放弃“学术天下之公器”的理念,而是把明亡的很大原因分归为学术的衰落。振兴学术,成了他们最大的使命。“当时学人把明亡归因于

道德沦丧、伦理秩序崩溃,并认为它是由空洞浅薄的理学思辨引发的”4。席文认为,明遗民确信,只有反省前代学术

的失败,才能为哲学和精神的复兴,以及有效解决现实问题找到出路。在这种背景下,经世致用的学术理念占据了主流。而且,“他们讨论的经世之学范围比纯粹的政治概念范围广泛……包括有关历法改革的天文学、治理洪水必需的水利学,军事需要的炮术及其他学科”5。面对如此大的范围,在评

估和重构上,顾炎武、黄宗羲等人开始注意到金石碑版的作用。黄宗羲的《金石要例》、顾炎武的《金石文字记》,便是其中的代表。黄宗羲为代表的浙东学派,是经世致

用学术的杰出代表。万经作为黄宗羲的学生,浙东学派的重要成员,自然也注意到金石碑版的作用。然而,从注重金石碑版的考证作用,到其对书法的具体影响还是有一个逐渐的过程。万经是一个独具说服力的个案。万经曾指出顾炎武“并

汉碑无不名为八分”的错误,难道一代学术巨儒会没有意识到这个问题吗?顾炎武自己给出了答案,“余自少时即好访求古人金石之文,而犹不胜解。及读欧阳公〈集古录〉,乃知其事多与史书相证明,可以阐幽表微,补阙正误,不但词翰之工而已”。6在顾炎武看来,汉碑是否为名为八分并非重点,而关键的是其“补阙正误”的作用。那么,万经指出的错误是否有价值呢?这中间又有着怎样的联系和不同呢?

万经的批评毫无疑问是有价值的,而且,这种价值是与顾、黄一批人分不开的。就清初的隶书复兴来说,顾、黄等人的作用似乎可以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他们的考证之需,使得金石碑版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这就为篆隶的复兴提供了基本的条件;二是随着考证的深入,人们开始对金石碑版本身也开始进行考证。如此一来,对金石的考证,对文字的考证,便随之而来。万斯同的“石鼓文辨”、“石经考”、“隶书考一”、“隶书考二”、“隶书考三”,便是直接从此发展而来。当然,这种影响并不是万斯同一人,而是成为清楚学术的一大现象。

万经曾跟随叔父万斯同学习,亦辅助其在京修《明史》。因此,万斯同的金石学思想对万经的影响,应该说是毋庸置疑的。如果说这还仅仅是一种学术理念的影响,那么万斯同在书学方面是否直接影响了万经呢?根据余绍宋记载,万斯同至少有《书谱》、《书学汇编》两部专门的书学著作。《四

库提要》称“是编(书学汇编)录历代善书之人,上自仓颉,下迄明季,共一千五十四人。其中如皇甫归妻,旧云不知何人,此据张怀??〈书断〉,知其姓马。后魏江式〈请定正文字疏〉称汉讲学大夫秦近,小学元士爰礼,此据《汉书》以为王莽时官……”就记载来看,万斯同的这些著作,在很大程度上运用的是一种考据手法,抑或说乃是经世致用理念下带动起来的考据之风,在书学方面的体现。需要说明的是,这时对书学、书史、书家等方面的出发点还在于重振儒学,恢复汉人之制度。

在此先把出发点暂放,看看这种学术之风在万经身上的体现。如果此两书还不能找到与万经书学思想的直接对应关系,那么万斯同另外三篇关于隶书的考证文章则提供了直接依据。对比二人在隶书方面的观点,万斯同对万经的影响便一目了然。万斯同论述隶、八分、楷之间的关系,不仅在观点上与万经吻合,而且其论述的方法和所用的依据也与其如出一辙。不过在论据上,万经增添了些许汉魏碑与唐碑在字体上的对比。这看似微小的变化,实际上是一种新视角的萌芽,而这种新视角在“汉魏碑考”中便隆重登场。

应该说,万经书学思想在清初的特别之处,正体现在其对所藏碑帖的评价上。这一点在黄宗羲、顾炎武那里是没有的,在万斯同的著作中也找不到,那么这中新颖的视角又是如何形成的呢?当然,不否定万经书法家的身份是因素之一,

但笔者认为这其中还有更为深层的原因――遗民意识的淡化与经世致用学术风尚的衰落。

参考文献:

[1](清)万福.分隶偶存跋2[J]//四明丛书.南京:广陵书社,2006.133

[2](清)梁文??.分隶偶存跋1[J]//四明丛书.南京:广陵书社,2006.131

[3]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1,72

[4、5](美)艾尔曼.从理学到朴学记[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2.39.42

[6](清)顾炎武.金石文字记[M]//中国书画全书?第十四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3.342

(宁海县西店镇中心小学浙江宁波)

《哲学与人生》第十三课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教案 一、说教材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是高等教育出版社教材《哲学与人生》第五单元的第一个课题。《哲学与人生》这门课程,把哲学与人生结合起来,用哲学的基本观点来指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第五单元的核心内容是“以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为指导,创造人生价值”。《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这节课侧重点是“如何运用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的观点和方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因此,本节课在本章节和这门课程的学习中占有重要地位,学习本课为学生今后的成长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说学情 本节课的讲授对象是中等职业学校一年级的学生,学习效率和自学能力相对薄弱。他们的年龄多集中在14--16岁,正处于少年期向青年期过度的阶段,开始对人生进行思索,但是还没有形成科学系统的认识,对于如何正确处理个人与集体、社会的关系等问题,还需要教师进行积极的引导。 三、说教学目标 1 认知目标:使学生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

生选择 3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五、教学难点 1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2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六、教法学法 多媒体课件教学手段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七、课时安排 本节课一共有2个学时 八、教学过程 步骤一:导入新课 8分钟 1. 运用多媒体展示材料《救人也要讲“价钱”吗?》 2.提出问题:”同学们,救人者的要求合理吗?这种利该不该追求?在道义和利益面前,我们该怎么选择?” 3.让学生分析讨论,引导学生总结什么是正确的利益观。 步骤二:讲授新课 80分钟

哲学与人生-教案(第13课时

第13课时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1)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2)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1)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2)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

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

第五单元答案 哲学与人生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一、单项选择 1、B 2、C 3、A 4、D 5、B 6、A 7、C 8、A 9、D 10、B 二、多项选择 1、AC 2、BCD 3、ACD 4、ABD 5、ABCD 6、ACD 7、ABCD 8、ABC 三、辨析题 1、义与利是对立的,我们只能舍利取义。 片面。(1)义和利是对立统一的。二者统一在公共关系上,是利益和道德的统一。义和利又是对立的,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义和利不能同时兼得,但义和利并不是针锋相对、水火不容的。(2)只要分清公利和私利,权衡大利和小利,就不难找到道德把握的界限。因为利有正当的和不正当的,通过正当途径和合法手段获得的个人利益,是正当的利,正当得利就应该努力争取。 2.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错误。(1)“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是一种极端自私的利己主义思想。(2)人生活在社会中,应正确处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利己与利他是对立统一的,两者的对立性表现为有的时候坚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但两者的统一性表明有些情况下,“利己”的同时,也可以“利他”。(3)“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处事原则体现了“利己与利他”的关系,个人在为社会、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但首先应强调“我为人人”,即作为社会的一分子,应努力为别人、为社会贡献力量。 四、材料分析题 1、请你用人的本质属性、个人和社会的关系等知识谈谈材料一外来务工人员的错误做法。 (1)人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两个方面。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表现在认识社会的产物;人的劳动具有社会性;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多种需求,都依赖于社会。离开了人的社会关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人。(2)个人和社会之间是辨证统一的关系。个人是社会中的人,个人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社会,社会是由个人组成的,任何社会的生存和发展都是每个人努力的结果。(3)外来务工人员的做法违背了人的社会属性,使孩子失去和社会的接触,失去正常的生活条件和社会环境,不利于身心健康成长,甚至造成不良的心理影响。 2、请你谈谈材料二青年和他的朋友对话,反映了他们什么样的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如何正确对待利己和利他? 那位青年一味的追求:“人人为我”,却不讲奉献,显然他的人生价值观在于索取。实际上,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每时每刻都在享受着别人劳动创造的成果,即“人人为我”,而我作为社会的一份子也应该努力为别人,为社会贡献自己的力量即这位青年的朋友所坚持的“我为人人”的观点。 “我为人人”是一种付出,是一种奉献,是一种牺牲自我的精神。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社会是一个庞大的服务站,每个人既是服务者,又是服务的对象,个人在为社会、为他人服务的同时,也在为自我服务。但就每个人而言,首先应该强调“我为人人。”即每个人都应努力地为社会,为他人作贡献,实现了“我为人人”,同时也就接受了“人人为

中职哲学与人生(高教版)教案:第十三课 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doc

第十三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教学目标】 1.认知:了解自然属性是人存在的基础,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明确公与私、义与利的内涵。理解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2.情感态度观念: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正确处理人生中遇到的矛盾和挫折,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运用:能运用所学知识在生活中正确处理好个人、集体与社会的关系,把国家利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正确进行人生选择。 【教学重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个人和社会的关系问题。 3.正确处理公与私、义与利的关系。 【教学难点】 1.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如何看待个人成才的社会条件。 3.明白“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道理。 【教学方法】 情境讨论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手段】 多媒体课件教学。 【课时安排】 2学时。 【教学过程】 (典故导入新课) 第一步,介绍希腊神话故事: 希腊神话中,人面狮身的司芬克斯向路过他面前的每个行人,都说出同样的谜语:早晨用四只脚走路,中午用两只脚走路,晚上用三只脚走路的东西是什么?行人能答出,就放其过去,反之,则将其吃掉。(课件显示) 第二步,提问:这个著名的司芬克斯之谜的谜底是什么?为什么?(谜底是:人。早、中、晚喻人一生中的幼年、成年、晚年。) 第三步,教师再作如下对话引导:这表明希腊人是从什么角度在对人进行思考? (从人生过程中的外部特征角度) 司芬克斯人面狮身的形象本身就说明了,人类已经认识到了自己与什么的区别与联系呢? (人与动物) 那么,人

与动物有哪些联系?有哪些区别?他自身有哪些属性呢?这就是本节课所要回 答的问题。 (新课讲授) 一、人的本质具有社会历史性 1.自然属性是人生存发展的生理基础 (1)人的自然属性之一: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2)人的自然属性之二:人要在自然界生存和发展,总是受到自然规律的制约; (3)人的自然属性之三:人与其他动物一样,也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 (课件显示) 师生通过表格对人的自然属性进行小结。(课件显示) 2.社会属性是人的本质属性(课件显示) (1)人的社会属性之一:人是社会的人。 (2)人的社会属性之二:人的生产活动具有社会性。 (3)人的社会属性之三:人的生活具有社会性。 寓言故事:两个人的世界有多好,让学生分析其中包含的道理。(课件显示) 2000年1月11日,徐州大黄山煤矿发生漏水事故,63名矿工被困在井下,在生死关头,被困矿工勇敢自救,大家互相传递盛水的胶靴,你一口,我一口,谁也没有为水而争斗。 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理解。(课件显示) 学生讨论分析。 教师: (分析)社会性是人最主要、最根本的属性,它是决定人之所以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这主要在于以下两个方面:第一,社会性揭示了人区别与其他动物的特殊本质,即人作为高级动物和其他动物一样,都具有自然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生存离不开自然界;人在自然界中生存和发展受到自然规律的支配和制约;都具有食欲、性欲、求生欲等自然欲求。但是人还有社会性,而且社会性是人类特有的属性,动物不具有。第二,人的社会性制约着人的自然性。人作为社会性的动物,在进行自然性活动的过程中,渗透着社会性,受社会性的制约,具有鲜明的社会色彩,例如,人与动物都具有食欲,但动物的食欲仅仅是本能的反应,是一种生存,是一种条件反射,是一种自然属性。而人的饮食不仅是一种生存的需要,一种自然属性,同时它还有保持健康,发展体力、智力的需要,并且有社会交往、联络感情的需要,所以自然性受社会性制约。 3.人是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的统一 (议一议) 鲁滨逊一个人在荒岛上生活了28年,他脱离了社会照样生活得很好,这如何解释呢?师生一起分析人的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关系。(课件显示) 4.把握人的本质,积极融入社会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 第13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哲学与人生》学习提纲 第13课人的本质与利己利他 学习目标 1、了解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 2. 了解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3.学会正确处理利已与利他的关系,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在下列各题的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1.人之所以是“人”,从根本上说,在于人的( A.社会属性 B.复杂多样性 C生产活动性 D.精神属性 2. 社会性作为人的属性,它是人类()属性。 A.最根本的、特有的 B.一般的、非特有的 C.特殊的、短暂的 D.比较常见的 3、吴锦泉,一名普通村民,年过八旬,仅靠磨刀为生。但他为村里修桥铺路,去福利院资助孤儿,累计捐款37000多元钱,被评为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一摞一摞硬币,带着汗水,沉甸向称量出高尚。吴锦泉老人的善举告诉我们)。 A.先人后已是美德 B.先已后人是本能 C.利已必损人 D.利他必损已 4,“一个人要想离开社会而生存,那正像人拔着自己的头发想离开地球一样的不可的,能。”鲁迅先生这句名言揭示的是( )。 A.自己与他人的关系 B.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C.个人与集体的关系 D.个人与国家的关系 5.有人常常把追求个人利益与自私等同起来,你认为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追求个人利益就是自私的体现 B.追求个人利益必然会导致自私 C.在保证集体利益的前提下,要充分尊重和保障个人利益 D.个人利益与自私观念同时产生 6.郎平的一生献给了排球,袁隆平的一生献给了水稻,屠呦呦的一生献给了青蒿素,他们在为国家获得无上荣誉和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收获了()。 A.极高的地位 B.社会的尊重 C.巨大的财富 D.生命的延续 7. “自我保存”的本能说认为人是自私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因为人的自我保存的本能()。 A.是人的本质属性 B 不排斥舍生取义、会已救人的行动 C.是人与其他动物的共同属性 D.不是为了自己 3. 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追求个人利益就是自私 B追求个人利益必然导致自私 D.个人利益与与自私观念同时产生 C.把个人利益与自私等同起来是是不对的 9. “个人是大海中的-滴水。”这句话体现的哲理是 A.个人的生存离不开自然界 B.社会的存在和发展离不开个人的活动 C.个人和社会相互依存、密不可分 D.个人比社会更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