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东北冷涡降水的过程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降水的过程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降水的过程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降水的过程分析

彭力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气象局,河北唐山 063300

摘要:本文采用2008年全国730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结合 NCEP/FNL6h一次的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3月23日—28日一次东北冷涡降水天气,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影响系统,水汽条件,涡度散度,假相当位温等其他方面进行诊断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冷涡过程是由上游小槽东移发展而成,被上下两阻塞高压切断达到发展成熟;通过对冷涡发展过程中涡散度剖面分析,发现冷涡发展过程中,冷涡中心和正涡度中心有着很好的对应,冷涡发展初期低层辐合、整层上升,成熟阶段整层辐合上升运动与冷涡的发展十分吻合;此次冷涡降水的产生,伴随着良好的水汽条件,24-25日大值区域的降水均由锋面所致,其中,24日大值区域降水与对流不稳定有关。

关键词:东北冷涡;降水;诊断分析

一引言

1东北冷涡的定义

东北冷涡的基本定义如下:500hPa天气图上,(35°N~60°N,115°E~145°E)范围内,有一条或一条以上闭合等高线,并且有冷空气和明显的冷槽配合,维持3天或以上的冷性漩涡,定义为东北冷涡。

2东北冷涡简介

东北冷涡(NECV)是东亚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系统,是造成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阴雨、洪涝、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对东北地区的天气气候有重大影响[1]。

极地是东北冷涡形成的冷空气源地,东北冷涡形成于贝加尔湖附近,一边旋转一边东移,在移动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有时加深,有时填塞,它途经我国东北地区,然后移向勘察加半岛。东北冷涡是在东亚阻塞形势下于东北地区发生的较为深厚的冷性低值系统,其空间与时间尺度比低涡、西南低涡等要大一些,一年四季均会出现,其中以初夏和盛夏出现频率最高。它的基本环流特征是对流层中高层为闭合系统,由中高纬度基本西风气流中的深槽向低纬完全分离,在东北区域上空形成东北冷涡;东北冷涡的形成与大型环流的分布和演变有密切关系,极涡、副高、印巴低压、青藏高原高压、北非高压等系统的有利配置是各类阻塞形成的根本天气学条件;东西两半球的桥式打通必然导致大气环流的异常,阻塞形势的建立,引发东北冷涡的形成。

东北冷涡的生命周期一般为5~7d,但主要集中在夏季,尤以6月最多,因此它是一个一年四季都出现天气尺度的系统。在中高纬行星波的发展过程中,高空冷槽不断向南加深,与极地冷源的联系会被低纬暖气团所切断,在纬向平均西风带的南侧,将会形成一个闭合的冷性涡旋中心,这就是切断低压,在我国,最常见的切断低压就是东北冷涡。它是一种深厚的冷性高空涡旋,常使受它控制地区的气层呈“上冷下暖”的配置,造成气层的不稳定,产生强烈的对流性天气,甚至带来冰雹、暴雨、低温冷害及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2]。从地域上看,东北冷涡不仅对东北地区的天气气候有着很大影响,而且可引导高纬度地区冷空气南下,影响中低纬度地区;从时间上看,持续的东北冷涡活动,不仅影响到中短期天气,而且对长期天气也有着重大影响。东北冷涡是一种深厚的冷性高空涡旋,常使受它控制地区的气层呈“上冷下暖”的配置,造成气层的不稳定,产生强烈的对流性天气,甚至带来冰雹、暴雨、低温冷害及连阴雨等灾害性天气[3]。

3东北冷涡研究现状

陶诗言在1980曾指出过东北低压或冷涡型是我国主要暴雨的大形势之一,经常给我国东北、华北北部带来暴雨或雷阵雨。钟水新[4]得出东北冷涡是大尺度环流形势在东北特定条件下的产物,它是具有深厚冷中心结构的低涡系统,干冷侵入对冷涡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冷涡系统在配合有利的下界面情况下,常带来大范围的持续性降水。梁红[5]等发现东北冷涡与鄂海阻塞高压之间有较好的负相关关系,鄂海阻高加强,东北冷涡也会加强,东北冷涡的形成、发展、滞留与鄂海阻高的维持是密切相联系的。

Doswell[6]得出与深对流系统联系最为密切的三个因子:(1)对流层低层有足够的湿层;(2)有较大的直减率,从而保证在热力图解上有大片的正面积区;(3)要有足够的抬升力使气块能从湿层到达自由对流高度;东北冷涡作为深厚的冷性对流系统,对流运动的产生与以上因素相关。

Hsieh(1949)[7]分析了与高空冷涡相联系的降水落区分布:构成冷涡的云系以对流云为主,多位于冷涡中心的东侧;Hsieh并从动力和热力方面描述了冷涡对流系统最基本的配置,有下两点:1)冷涡东侧为正涡度平流区,由于冷涡平流的强迫作用,导致大尺度流场为上升运动区,是云雨发展的重要条件;2)冷涡东边的低层大气中有能量很高的气团舌状流入,形成一个舌状的位势不稳定区域,造成了冷涡东侧有利于对流云发生的重要条件。

孙力等(2002)[8]的研究发现,冷涡由于东侧阻高的存在,上升气流得到充分发展,该上升气流自西向东倾斜,而系统中心及其西侧由于对流层中高层大范围和较强的西北下沉气流,上升运动受到抑制。从涡度、散度和螺旋度等物理量来讲,相对冷涡中心呈非对称分布,东侧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涡度远大于西侧,加上高能湿舌轴线和水汽通量极大值分布于这一区域,使得冷涡中心东侧成为强降水区域。

低空急流在冷涡降水中起着关键作用。低空急流与暴雨的出现关系十分密切,绝大多数暴雨过程伴有低空急流(陶诗言,1980)。高空急流入口、出口区与低空急流的相对位置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强天气降水的落区分布,低空急流的出现和冷涡对流层中的深厚程度有密切的关系,它不与夏季季风系统相联系,大多是低涡本身的产物(杨红梅等,1993)[9],低空急流在冷涡天气中起着关键的作用。实际上,有半数的冷涡系统不会产生对流天气,习惯称干冷涡,因此低空急流及其水汽成为冷涡暴雨发生的重要条件。低空急流不仅是水汽的来源,而且能为冷涡暴雨提供热力或动力不稳定条件。研究表明,中尺度低空急流带来的水汽输送和水

汽辐合使850hPa以下达到准饱和状态,对强对流风暴的发生发展提供了低层湿层的条件。假如没有其他天气系统配合,不建立天气尺度的低空急流,东北冷涡将难以产生区域性强降水天气。

特定的环流形势和充沛水汽能够产生区域性暴雨;持续的大范围的低涡暴雨过程和亚洲中高纬的阻塞形势、低涡的维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位置及夏季风和低纬系统的水汽输送有着密切的联系(乔枫雪等,2007)[10]。

4 2008年3月24-28日冷涡天气简介

由于东北冷涡是个深厚的天气系统,移动缓慢,维持时间比较长,其影响一般为3~5天,甚至更长,俗话说,“东北冷涡性无常”,在东北冷涡的影响下,可能出现低温、连阴雨、冰雹和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造成灾害。2008年3月24-28日东北冷涡生成后自内蒙东部45°N向东南移动,冷涡中心在吉林东南部维持了4天,造成了辽宁持续5天的连续性小雨或雨夹雪天气,同时气温明显下降。24-28日全省平均降水量4.5毫米,排历史同期第六位。冷涡影响期间平均气温为4℃,较前期下降了2.4℃。

冷涡密集区初春主要出现在东北平原的北部,大约位于北纬52度左右,且呈纬向分布。另一个主要的密集区位于东北平原的中部和西北日本海沿岸。一般情况下,出现在北纬40-45度区域内的东北冷涡常常给辽宁带来连续几天的间断性降水、持续多日的气温下降天气,40-45度区域内的东北冷涡在初春时节出现频率较低。从东北冷涡的统计分析资料来看,初春季节出现如此偏南且维持时间较长的东北冷涡实属历史少见,历史上较相似的个例有:1975年3月29~31日、1994年3月24~25日、1997年3月29~30日。

二资料和方法

本文采用 2008年全国730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结合 NCEP/FNL6h一次的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3月23日—28日一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从其结构特征高低层配置、涡度和水汽收支等不同角度进行分析,本文采用的范围取为: (35~60°N , 115~145°E) 。

三冷涡过程简述

此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从2008年3月23日08时开始,至3月28日20时消亡结束,按冷涡发展强度变化,将冷涡天气过程分为:初期发展阶段(3月23日08—23日20时),发展成熟阶段(3月24日08-26日20时),消亡阶段[11](3月27日08-38日20时)。

四冷涡天气过程分析

1 500hPa形势分析

此次冷涡过程由来自西西伯利亚的小槽向东移动发展形成[12],从20日08时开始,先后有西移的冷槽在蒙新高地处爬坡、发展形成阶梯槽的结构,冷槽后高压脊前冷空气的补充使得冷槽得以发展,到23日08时,在内蒙古的东北部出现一闭合的低涡,与之相对应的是一冷中心,上游贝加尔湖以西地区为一暖脊,下游鄂霍次克海也为一暖脊,等温线均落后于等高线;23日20时,低涡爬过大兴安岭减弱,低压槽后有对应的冷中心,由于等温线落后于等高线,上下游的高压脊发展增强;2月24日08时,低涡爬坡后发展,在辽宁省西北部上空闭合,冷中心落后于低涡中心,上下游的高压脊,发展为阻塞高压,分别对应等温线落后于等高线,阻塞形势继续发展;24日20时,冷涡中兴移动到辽宁东北部,冷涡中心强度5300gpm,对应24℃的冷中心;25日08时,冷涡中心位于吉林省上空,冷涡中心强度5300gpm,对应24℃的冷中心,上下两阻塞高压向北发展,高纬地区呈倒Ω型,冷涡即将被阻塞高压所切断;25日20时冷涡被阻塞高压切断,阻塞形势消失[13];26日08-20时冷涡中心维持在吉林省上空,对应24℃的冷中心冷中心和冷涡中心重合;27日-28日冷涡继续向东移动,入海消亡。

a b

图1 500 hPa 高度场(实线,单位:gpm),温度场(短虚线,单位:K) (a)3月25日08时;(b)3月26日20时;

Fig.1 500hPa Height field(The solid line,unit: gpm),Temperature field (Short dashed,unit: K) (a) 08:00 BT

25 March (b) 20:00 BT 26 March

2 降水落区分布

此次东北冷涡天气过程降水从23日到28日,23日为冷涡初期发展阶段,东北大部分地区出现小雨降水天气,24-26日为冷涡发展增强阶段,为冷涡降水主要阶段,24日在吉林省西北部,内蒙古的东部部分地区,出现小到中雨,25日降水集中在在辽宁省的北部,吉林省的西北部,黑龙江省的东北部大部分地区,26日在吉林省的东南部,黑龙江省的东北部出现中雨,27-28日冷涡减弱移出,降水减弱,东北大部分地区出现小雨降水天气。

分析24日,25日08时地面两米温度,24日08时,黑龙江的西北部,地面2米温度线在零度以下,东北其他地区地面2米温度线在2°C左右,25日08时,黑龙江省的西部,西北部,吉林省的大部分地区,地面2米温度线在零度以下,其余地区地面2米温度线左右,根据降水落区分布,24-25日东北大部分地区为雨转雨夹雪天气。

图2, 25日24h累积的降水分布图,小黑点代表小于10mm降水,大黑点表示大于10mm小于30mm降水,Fig.2 24h precipitation accumulation on 25 March.the small points mean precipitation which is less than 10mm,the

big mean the precipitation which is from 10mm to 30mm,

3 水汽条件分析

强的水汽输送是降水的发生必要条件,水汽通量代表水汽输送的强度,水汽通量散度代表水的汽辐合程度,此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24-25日,根据850hPa水汽通量散度、水汽通量的叠加图,24日08时到20时,水汽主要来自于冷涡东南侧的日本海上以及冷涡后部的阻塞高压,黑龙江和吉林省的交界处,是强的水汽辐合中心和水汽通量大值所在地,24日08时吉林省的西部水汽通量散度达到-25·10-8g·-1s·cm-2·hPa-1,和24日降水大值区域对比相吻合;25日08-20时,冷涡中心位于黑龙江上空,在黑龙江省的西南方,吉林省的西部集中了大量的水汽,黑龙江,吉林省的西部也是水汽通量散度的辐合中心,水汽通量散度达到-15·10-8g·-1s·cm-2·hPa-1,结合25日降水资料,此时次与降水区域大致一致。

图3 850hPa水汽通量和水汽通量散度场(阴影代表水汽通量散度,单位:10-8g·-1s·cm-2·hPa-1,箭头代表水汽通量,

单位:g·cm-1·s-1·hPa-1)(1)3月24日20时(2)3月25日08时

Fig.3 850hPa vapor flux and water vapor flux divergence field(the shaded means water vapor flux divergence,unit: 10-8g·-1s·cm-2·hPa-1,the arrow means vapor flux,unit: g·cm-1·s-1·hPa-1), (1) 20:00 BT 24 March,

(2) 08:00 BT 25 March,

4 低层温压场分析

选取冷涡发展增强时次低层850hPa温压场进行分析, 24日08时在冷涡后部,吉林和辽宁省地区上空为等温线的密集区,温度梯度比较大,吉林西北部850hPa上为暖平流,辽宁东北部850hPa上位冷平流,为高空锋区的所在,对应地面为冷暖锋; 24日20时,高空锋区向北有所移动,等温线的密集区位于吉林和黑龙江省的西北部,与24日08时相比较,等温线变得稀疏,温度梯度有所减小,冷暖平流有所减弱; 25日08时到25日20时,吉林省的中部,北部,黑龙江省的中东部,等温线密集,相对24日08时等温线密集程度加大,温度梯度增加,为暖平流;对照24日,25日逐日降水站点图,根据高空等温线冷暖平分布,分析可知这两日地面降水是由锋面所致。

5假相当位温、风场分析

取低层850hPa24-25日假相当位温和风场叠加图分析,24日08时,东北地区为假相当位温的高值区,在黑龙江的西北部,吉林省的西北部、东部,辽宁省的中东部,假相当位温线相当密集,结合风场图,从黑龙江省的东南部到辽宁省的北部为一条明显切变线,结合24日降水图,降水的大值区正好位于切变线附近,24日20时,在黑龙江省西北部,黑龙江和吉林省的交界处为等温线的密集区,与08时相比较,切变形势不是很明显。

25日08时,假相当位温的高值区位于黑龙江省上空,黑龙江省的东北部,和吉林省的交界区,假相当位温线密集,根据风场图,在黑龙江和吉林省的存在一切变线,黑龙江的东北部,吉林的西北部有部分的辐合区,25日20时,假相当位温的高值区向北移动到东北地区以外,在辽宁和吉林的部分地区存在假相当位温的密集区,在风场图上可以看出小的切变存在,和25日降水图相对应,降水落区位于假相当位温线密集区,风场的切变、辐合区。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24、25日降水过程主要集中在08时左右,20时降水的各种条件不是很充分,以下主要针对24-25日08时降水阶段进行讨论分析。

6散度、垂直速度分析

对发展、增强阶段冷涡中心进行剖面分析, 24日08时在对流层的低层散度比较大,在45oN左右为强

的辐合中心,在冷涡后部存在风场的切变区域;垂直速度也比较大,对应对流层的中高层垂直运动比较大,在700hPa左右存在上升运动的大值中心,高层的辐合运动不明显,700hPa以上散度基本为零,低层强烈辐合上升的运动说明冷涡正处于发展阶段,24日08时中冷涡的辐合区和上升区并不对称,说明冷涡发展阶段的不对称性; 25日08时,从对流层的低层到高层,散度分布不是很均匀,散度的负值区对应此时此风场的切变区,冷涡中心自下而上均为垂直上升运动,在对流程中层500hPa附近为垂直上升运动的中心,此时冷涡发展到成熟阶段,从图(4B)还可以看出,冷涡成熟阶段辐合区从低层到高层是向后倾斜的,对应的上升区域和辐合区域并不重合,垂直上升区位于辐合区的前部。

hPa hPa

A B

D

图4 沿冷涡中心的散度(等值线)(单位:10-5s-1)和垂直速度(小于0为阴影)(单位:1Pa/s)剖面图,A(24日08沿

123°E)、B(25日08沿45°N)

Fig.4 divergence(contours,unti: 10-5s-1) and vertical velocity(less than 0 for the shadow,unit: 1Pa/s) profile along the cold vortex center,A(BT 08-24 along 123°E ),B(BT 08-25 along 45°N)

7涡度剖面分析

对冷涡发展不同阶段涡度剖面进行分析:

冷涡初始发展阶段,冷涡涡度中心从对流层高空到低层轴线向后倾斜,在对流层的高低层各有一个大的正涡度中心,对流层高层的涡度中心比低层涡度中心强许多,对流层低层的正涡度中心形成和冷涡后部的风切变相关,这向后倾斜的结构显示出冷涡的斜压特性。

到发展成熟阶段,(图 5.1)冷涡从对流层高层到低层轴线成垂直分布,首先对流层低层的正涡度中心消失,在对流层的中高层正的涡度中心仍然存在,且数值不变;随后到冷涡发完全成熟阶段,(图5.2)对流层中高层的涡度中心消失,对流层上下涡度分布基本一致。

冷涡减弱消亡阶段,首先,低层的涡度逐渐减弱,对流层的高层有一正涡度中心,低层的涡度量值很小,冷涡从高层到低层轴线有向前倾斜的结构,随后,高层涡度逐渐减弱,上下分布逐渐一致,冷涡消失。

hPa hPa

1 2

图5涡度垂直剖面,1(3月24日08时),2(3月25日20时),沿43°N

Fig.5 vorticity vertical profile along 43°N, 1(08 BT 24 March), 2(20 BT 25 March),

8假相当位温剖面分

对24日08时10mm以上30mm以下主要降水落区经向、纬向剖面分析,(图6a,6b,)在降水大值区的上空风随高度逆转,由风随高度变化与冷暖平流之间的关系[15]可知,24日08时降水落区的上空为冷平流,结合高空等假相当位温线分布,在①,②区为假相当位温线的密集区,结合冷平流,该区域为冷锋所控制。对对流不稳定分析,在24日降水落区的北侧,在850hPa附近存在假相当位温的大值中心.

25日08时,对降水大值1区(123-125?E,43-45?N),降水大值2区(128-132?E,46-49?N)经向纬向高度剖面分析,降水1区上空风随高度顺转,对应暖平流,降水2区上空风也随高度顺转,对应暖平流;1,2两区的假相当位温线分布不是很密集,锋区不是很明显。对对流不稳定进行分析,25日08时降水1,2区上空假相当位温线随高度增加,没有出现明显的大气对流不稳定。

hPa hPa

a b

①②

图6 a(沿125?E),b(沿44?N)为24日08时大值降水区假相当位温风场剖面图,Fig.6 Pseudo-equivalent temperature and Wind profiles above Large values of precipitation zone,a(along

124.5?E),b(along 44?N)at 08 BT 24 March,

9 湿位涡分析

hPa

图7 (沿44?N)为24日08时大值降水区湿位涡正压项垂直剖面图,

Fig.7,MPV barotropic vertical section above large values of precipitation region at BT 08-24(along 44?N),

(unit: 1PVU =10-6·m2·s-1·K·kg-1)

p 坐标系中考虑大气垂直速度的水平变化比水平速度的垂直切变小得多,当忽略ω的水平变化时,湿位涡的守恒方程为:MPV=MPV1+MPV2=const;MPV1为湿位涡的垂直分量,取决于空气块绝对涡度的垂直分量和相当位温垂直梯度的乘积, MPV2 是湿位涡的水平分量(斜压项),它的数值由风的垂直切变(水平涡度)和θse的水平梯度决定,表示大气的斜压性。

湿位涡的分布对强对流暴雨的发生、落区有较强的指示意义,MPV1“正负值区垂直叠加”有利于强对流暴雨的发生发展。850hPa上MPV、MPV1、MPV2正负值过渡带附近,是对流不稳定与斜压不稳定相结合的地区,有利于暴雨的发生[16]。对降水大值区域不同时段进行湿位涡剖面分析,(图7)24日08时,大值降水区域上空800hPa到500hPa为湿位涡正压项的负值区,为对流不稳定区,高层450hPa以上为MPV1的正值区域,对应着对流稳定区,对流层高层大值区对应着低层的负值区,有利于低层对流不稳定的发展。在132?E附近为MPV1的正值中心,125-132?E之间为MPV1的正负交界区域,交界区域有利于水汽的辐合,垂直涡度的发展,大的降水区域出现在交界区域附近。到25日08时,MPV1正负中心交界区域消失,入侵到850hPa的冷空气强度也减弱,大值降水减弱。

湿位涡的斜压项MPV2,由水平风的垂直切变和和相当位温的梯度决定,负值越大,表明斜压性越强[17]。24日08时,比较大的降水区上空500hPa左右存在一个比较大的负值中心,大小为-0.4PVU,向下延伸到850hPa左右,表明斜压项较强,到25日08时,负值中心值减小变为-0.2PVU,大气的斜压性减弱。

综上可以看出,此次降水过程中,24日大值的降水产生原因与正压和斜压项有关,25日大值降水只与斜压项有关。

五总结

1、冷涡的稳定发展必须要有冷涡后部冷空气的补充,此次冷涡过程中冷涡两侧的阻塞高压的发展使冷

涡切断,发展到达成熟阶段;随后冷涡沿西北-东南方向继续移动,入海消亡。

2、冷涡发展过程中正涡度中心和冷涡中心相互联系,高低层散度和垂直速度分布与冷涡发展密切相关;

此次冷涡发展过程中,冷涡中心和正涡度中心有着很好的对应,冷涡发展初期低层辐合、整层上升,成熟

阶段整层辐合上升运动与冷涡的发展相吻合。

3、冷涡降水的产生需要有充足的水汽来源和相应的水汽辐合,伴随风场切变、辐合、垂直运动等不稳

定条件,降水发生,此次冷涡降水过程中,24日(黑龙江-辽宁),25日(黑龙江-吉林),850hPa降水大

值区域附近均存在相应的切变和辐合。

4、分析降水大值区域假相当位温风场剖面叠加图,通过风随高度转向判断冷暖平流和冷暖锋,通过假

相当位温随高度的变化、湿位涡垂直分布图,判断对流不稳定和大气的斜压性;24日大值降水区由冷锋所

致,伴随有对流不稳定,与湿位涡的正压斜压项都有关系,25日大值降水区由暖锋导致,对流不稳定不明

显,产生只与斜压项相关。

参考文献:

[1]孙力、安刚、廉毅等.夏季东北冷涡持续性活动及其大气环流异常特征的分析[J].气象学报,2000,55(6):704-714.

[2]刘成歧,李贵臣,陈连友.东北冷涡移动路径的统计预报[J].大气科学,1976,1(1):68—71.

[3]陶诗言.1980.中国之暴雨[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0.7,225.

[4]钟水新,王东海,张人禾等.一次东北冷涡降水过程的结构特征与影响因子分析[J].高原气象,2011,30(4):951-960.

[5]梁红,王元,郭正强. 夏季东北冷涡与副高、鄂海阻高的遥相关关系. 气象科学, 2009, 29 (6) : 793-796

[6]Doswell C A. The distinction between large scale and mesoscale contribution to severe convrction :A case study example[J].Weather Forecasting,1987,2(1);3-16

[7] Hsieh Yi-Ping.1949. An investigation of a selected cold vortex over north America [J].J.Meteor.,6):401-410.

[8]孙力,安刚,高枞亭,等.2002.1998年夏季嫩江和松花江流域东北冷涡暴雨的成因分析[J].应用气象学报,13(2):156-162.

[9]杨红梅,赵亚民.1993.冷涡暴雨的物理结构及概念模型[C]//中尺度气象文集.北京:气象出版社,31.

[10]乔枫雪,赵思雄,孙建华.2007.一次引发暴雨的东北低涡的涡度和水汽收支分析[J].气候与环境研究,12(3):397-412.

[11] LIAO Guojin,HUANG Ge,MENG Peng, Contrast Analysis of Two Low Vortices Weather Processes, Meteorological and Environmental Research 2010,1(4):68-71

[12]朱乾根,林锦瑞,寿绍文,等.2000.天气学原理与方法(第三版[M].北京:气象出版社),374-375.

[13]李莉,马国贵,常永旺常等,东北冷涡与雅库茨克阻高对通辽地区降水的影响,内蒙古农业科技2010(2):90

[14]鄢志宇,杨桂娟,东北冷涡前期暖式切变降水天气分析,农技服务,2011,28(4):552-553.

[15]寿绍文,励申申,王善华,等.2006.天气学分析(第二版[M].北京:气象出版社),38-42.

[16]高万泉,周伟灿,李玉娥.华北一次强对流暴雨的湿位涡诊断分析[J].气象与环境学报,2011,27(1):1-6.

[17]刘佳,一次西南地区暴雨的诊断分析和数值模拟,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22.

文秘知识-抚顺市2019年8月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精品

抚顺市2019年8月一次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摘 要利用常规、加密自动气象站以及NCEPNCAR再分析等资料,分析了2019年8月25 日抚顺一次降水过程。结果表明:此次过程具有降水时间短、强度较强、分布范围广 等特点,东部局部雨量降水偏大。低层切变线和地面低压倒槽、配合高空槽南压是此 次降水的主要影响系统;本次降水过程动力条件、热力条件、水汽条件均比较良好。 关键词环流特征;切变线;地面倒槽;强降水;辽宁抚顺;2019年8月 中图分类号 P42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9)18-0243-02 东北地区降水主要出现在6―9月,尤以7月和8月最为集中。目前,大多数学者的研 究主要集中在对局地暴雨和区域性暴雨的分析[1-3]。而对于降水量级的确定,降水落区、强度的预报仍然是目前业务中的研究难点,该文针对此次过程的环流形势、卫星 云图、物理量场等进行分析,为日后本地区的降水预报提供参考依据。 1 降水概况 2019年8月25日8:00―24:00抚顺全区出现中到大雨天气(图1),平均降水量21 mm,最大降水量78 mm,出现在新宾县马架子,东部山区降水量偏大,降水量30~71 mm,其他地区降水量2~25 mm。强降水时段集中在25日18:00―24:00。最大雨强 可达31 mmh(出现在8月25日21:00马架子),本次过程降水过程具有降水时间短、强度较强、分布范围广、局地雨量偏大等特点。 2 环流形势分析 2.1 500 hPa高度场分析 8月23日20:00,欧亚大陆为一槽一脊环流形势,乌山高压脊发展东移,极地冷空气 沿着脊前偏北气流下滑,使贝加尔湖地区形成低涡并南移加强,24日20:00高空槽逐渐东移,此时抚顺位于高空槽前(图2a),25日20:00由于贝湖以东鄂海高压脊阻 挡作用,贝湖冷涡移动缓慢贝湖底部不断有冷空气南下,在内蒙古地区形成572 hPa 的冷涡中心,此时抚顺位于冷涡底部高空槽前,出现明显降水(图2b)。26日8:00,影响抚顺的高空槽东移减弱,抚顺受槽后西北气流控制,降水过程基本结束。 2.2 850 hPa形势场分析 8月24日20:00,850 hPa切变线位于辽宁中部(图3a),有明显的风向辐合。25日8:00―20:00,西北冷空气进一步南压,切变线进一步东移并维持在辽宁东部,且辽 宁省东部受东南暖湿气流控制,风速较大且与等温线几乎平行,有利于低层增暖增湿,为此次降水过程提供了较好的水汽条件,此时抚顺地区位于切变线右后方,辐合上升 运动较强(图3b)。与此同时,200 hPa河套东北部和渤海湾―辽东半岛维持了2支

描述与阐释降水特征的过程与方法

描述与阐释降水特征的过程与法 前言地理高考如考?考什么?怎么办? (一)如考? (二)考什么? ——《考试大纲》中的考试容 地理学科命题注重考查考生的地理学习能力和学科素养,即考生对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考核目标与要求 ●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基本技能 ●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地理基本原理与规律 ●论证和探讨地理问题 2.考试围 考试容主要包括《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以及《全日制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的有关容。 对《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选修容的考核由各省区根据具体教学情况酌定。 对所列考试容的考查程度不超过课程标准规定的要求。 (三)怎么办? 一、《考试大纲》中的“描述与阐释” 二、《课程标准》中的“降水特征与成因” (一)世界地理中的“降水特征与成因”(6) 1.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2.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特点。 3.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4.运用地图和其他资料,归纳某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简要分析其相互关系。 5.运用图标说出某地区气候的特点以及气候对当地农业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6.根据地图和其他资料概括某自然环境的基本特点。 (二)中国地理中的““降水特征与成因”(6) 1.运用资料说出我国气候的主要特征以及影响我国气候的主要因素。 2.在地图上指出北地区、南地区、西北地区、青藏地区四大地理单元的围,比较它们的自然地理差异。 3.运用地图和气候统计图表归纳某区域的气候特征。 4.运用资料比较区域的主要地理差异。 5.运用资料说出首都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传统和城市智能,并举例说明其城

强降水天气“三个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

附件 强降水天气“三个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 省级内部叫应服务标准和工作流程 启动标准叫应内容 (一)本省范围内有两个及以上市州分别有两个及以上县域内有站点6小时雨量接近50毫米,或单站1小时雨量接近5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1.值班预报员叫应值班首席,按规定发布暴雨预警,制作下发气象风险预警指导产品; 2.叫应相关市州气象台做好暴雨监测预警。 (二)本省范围内有两个及以上站点6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或单站3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1.值班预报员叫应相关市州气象台做好暴雨预警和气象风险预警; 2.值班预报员报告值班首席、值班台长及省局应急值班室; 3.值班台长报告值班局长; 4.应急值班员报告应急值班处长,对相关市州、县气象局进行领导带班、监测预警、三个叫应服务等督导工作。 (三)本省范围内有两个及以上市州分别有两个及以上县域内有站点3小时雨量接近10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1.值班首席在岗值守,会商升级暴雨预警信号级别(橙色),并与国土部门会商发布气象风险预警; 2.叫应相关市州气象台,做好预警信号升级和风险预警发布指导; 3.值班台长报告省局值班局长、业务副局长; 4.省局应急值班处长、值班员全部在岗值守,做好气象服务调度工作。 (四)本省范围内有两个及以上市州分别有5个及以上县域内3小时雨量超过180毫米,且可能持续时。1.值班台长、值班首席在岗值守,会商分区全网发布暴雨红色预警,密切关注强降水区域地质灾害隐患点、小流域雨量,发布气象风险预警和重点时段雨情快报; 2.立即叫应相关市州气象台重点关注山洪地质灾害易发区域; 3.值班台长立即向业务副局长和局长报告; 4.省局值班局长、值班处长、应急值班员全部在岗值守,加强监测预警、三个叫应服务等督导工作,直至本次强降水天气过程结束。

梅雨过程分析报告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习报告 2015 - 2016 学年第 2 学期梅雨过程实习报告姓名夏新露一、本次梅雨过程对天气的影响 1991年江淮地区出现了持续性的大暴雨。包括三次暴雨过程,从5月持续到7月且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7月上旬,为常年江淮梅雨期。7月3日,长江中下游平原出现大范围降水,降水。区域呈东—西狭长带状分布,且相邻雨带上降水分布不均匀,其中广东、江西一带出现了强烈的江淮气旋,导致冷暖锋附近出现降温、大风、暴雨等剧烈天气现象。成片暴雨区西至汉口东达东台,南到安庆,北达盱眙。4日福建一带出现了标志性的梅雨准静止锋,锋面两侧温差较小,湿度梯度大。上海、苏州附近有雷暴区,出现强对流天气,降水量明显大于周边地区,风速大于雨带其他地区。雨带内位于宜昌南雷暴高压附近温度约22摄氏度低于附近其他地区。5日随着雨带逐渐东移北伸,长江中下游流域到朝鲜半岛南部、日本岛南部均有大范围降水。雨带内大部分地区降水量超过22mm,雨带内降水强度小幅增加,雷暴天气消失。 二、3~4日各层环流形势 副热带高压西伸北跳,控制华南地区,整个东亚环流完成了从春到夏的调整,雨带同时北跳,华南汛期结束,江淮梅雨开始,印度季风爆发,副热带西风急流从印度北部跳到高原北部,100hPa反气旋轴线北跳到34°N。梅雨的开始与这个地区温度而持续的西南季风的建立一致。 下面具体分析高空环流形势: 1、对流层上部(100百帕): ●南亚高压从高原东移,位于长江流域上空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高压脊 位于30°N以南)。江淮上空维持一个暖性反气旋,在此反气旋形成的同 时,其北侧的西风急流和南侧的东风急流也有明显加强的现象。这是因 为反气旋环流加强了南北两侧的气压梯度。长江中下游处于这个大高压 的前部风向切边最强处,因此这个区域高层辐散作用最明显,高层辐散 低层辐合,造成强烈上升运动,为之后的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垂直运动条 件。 2、中层(500百帕): ●从3日08时开始,高纬已经形成了双阻型阻塞高压。西阻位于乌拉尔山 及其以西整个欧洲地区,此高压系统3-4号整个中心强度有微小减弱但是仍然稳定。东阻高位于颚霍次克海附近,稳定少变。两阻高之间是一宽广的低压槽,35°N~40°N处是一支较平直的西风气流。在贝加尔湖西面的大低槽内,不断有冷空气南下,低纬偏南气流交汇,极易形成降水。 ●7月2日起,中纬度高空是平直强西风气流带,其上不断有短波槽生成东 移。3日巴尔喀什湖东侧和贝加尔湖出现了两个稳定浅槽。图中可见高原 以及其东部也存在两个疏散的短波槽,两槽渐渐合并,故将加强发展。 位于华北平原的短波槽快速移动,4日08时已经入海。北边的高压脊前 的西北气流和副高西南气流仍有汇合,可产生降水。4日形成了西南涡,促进梅雨天气过程的发展。

(完整版)降水特征

一天里,什么时候最爱下雨 原韦华 新闻背景 随着夏天的到来,雨水逐渐增多,北京的汛期也到了。 那么,在我国的不同地区,一天中什么时间最有可能降雨?不同时段的降雨又往往具有什么样的特征?细心的读者可能都有自己的生活体验,而科学工作者则给出了详细的统计和分析。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是“巴山夜雨” 很多读者都有这样的体会,降水在一天之内不是均匀分布的,有些时间段特别容易下雨,而有些时间段很少有降雨,这就是降水的日变化。 最早被提及的降水日变化现象当属“巴山夜雨”,这早在唐朝的诗歌中就得到体现。最著名的恐怕要算是李商隐《夜雨寄北》中“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描述的浪漫意境;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也有叙述,“蜀江水碧蜀山青,圣主朝朝暮暮情;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此外李白、王维以及其他朝代的诗句中也多有提及蜀中的夜雨特点。基于现代化的观测数据也证实,四川盆地乃至我国西南诸多地区均存在夜雨的降水特征,可见蜀中的夜雨自古已然,并不是现今才有的现象。 ()为何“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此前由于观测资料的限制,对于降水日变化的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中国气象局的宇如聪研究员和他的研究团队全面揭示了我国大陆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变化特征,结果显示,在长江上游地区,夏季降水的日峰值通常出现在凌晨0时前后;长江中游地区,降水峰值则在清晨6点左右;长江下游地区,夏季降水的主峰值则集中在下午时段;整个长江流域的夏季降水峰值呈现自西向东滞后的现象。 华南和东北地区主要为午后的降水峰值。陆地上夏季的午后降水峰值较为常见,这通常是由于太阳辐射加热的日变化,致使午后温度较高,暖空气上升造成不稳定,导致降水的发生。陆地上的夜间降水峰值的成因较为复杂,目前还没有定论,可能有局地的山谷风的作用、低层风场的作用以及云层的辐射效应等等。 然而,在冬季,无论是我国的西部还是东部,雨、雪则常常在夜间降落,正如“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句中描绘的那样。

一次典型的区域性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415950897.html, 一次典型的区域性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作者:谢东于莉莉陈韶华辛志远刘亚琴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1年第09期 摘要通过对锡林郭勒盟一次典型的区域性降水天气过程进行分析,表明高空槽配合低空切变线和地面低压,在渤海水汽通道建立、强烈的辐合上升运动和大气层结不稳定条件下,使锡林郭勒盟南部产生大雨天气。 关键词区域性降水;过程分析;形势;物理量场 中图分类号P458.12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1)09-0307-01 1降水天气概况 受西南暖湿气流和地面低压共同影响[1-3],2008年8月9日20:00至10日20:00,锡 林郭勒盟自西向东出现了一次典型的区域性降水天气。南部地区及锡林浩特市降大雨 (28.0~45.0 mm)。这次降水过程对南部地区晚秋作物的生长起着有利作用,而且缓解了前期的干旱与高温天气,为农牧业的丰产、丰收奠定了基础。 2形势背景分析 2.1500 hPa形势分析 从2008年8月9日8:00 500 hPa图上可以看出,从河套地区至陕西省南部低压槽较明显,此时锡林郭勒盟处在槽前西南气流控制下,冷暖平流不明显;到9日20:00槽的位置略有南压,其移动速度缓慢,槽加深。10日8:00,在河套地区有冷涡形成,系统东移加强;到20:00,冷涡减弱,锡林郭勒仍受高空槽控制,贝加尔湖冷空气向南输送,这样冷暖气流交汇在全盟南部地区[4]。 2.2低空形势分析 700 hPa图上,9日8:00河套地区有冷涡中心形成,温度中心稍落后高度中心,锡林郭勒盟西部有切变线存在;20:00从锡盟西北部到河套地区都处在低槽控制,蒙古冷空气输送较 明显。到10日8:00,全盟自西向东都受低槽控制,西南水汽输送较明显;到10日20:00,700 hPa切变线主要压在全盟南部,这与南部出现大雨天气相一致。 9日8:00的850 hPa图上,从锡林格勒盟西部、南部到河套地区基本形成一个闭合环流圈,锡林格勒盟北部冷空气较明显,低层水汽通道基本建立,到9日20:00在该盟西部形成

降水特点的描述和原因分析

气候专题复习 二、降水特点的描述和原因分析 (一)案例 1、(08年四川卷)36.(36分)图7所示国家人口稠密,经济以传统农牧业为主,森林覆盖率为29%。完成下列要求。 (2)推测该国降水特点及成因。(10分) 答案:2)特点:(除北部高山地区外,)年降水丰富(降水量多),集中于夏(雨)季 成因:夏(雨)季,西南季风从印度洋带来的丰沛水汽,受地形抬升(降水丰富)。(冬季受东北季风影响,降水较少。) 2、(2010年北京卷)36.(36分)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1)说明甲地降水特征及其形成原因。(8分) (1)年降水量900毫米左右 (较丰富),夏季(1月)少雨, (1分)冬季(7月)多雨;夏季 (1月)受副热带高压影响,冬季 (7月)受西风控制。

3、(2010·福建卷)阅读分析材料和图表,结合有关知识,完成下列各题。材料一古马里是13世纪~16世纪期间西非草原上繁荣的贸易帝国。 下图示意该区域的地理环境。 (1)指出尼日尔河从P点到Q点河段的水量变化趋势,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2)比较甲、乙两地6~8月降水量的主要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变化趋势:水量减少。 原因:该河段所处区域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流经半干旱、干旱地 区);少支流汇入;河水下渗严重。 (2)主要差异;甲地降水明显多于乙地。 原因:甲地受来自海洋的西南气流和沿岸暖流影响,地处山地迎 风地带,降水丰富;乙地地形平坦,西南 气流受地形抬升不显 著,并受离岸寒流影响,降水较少。 图5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 (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的 空间分布。 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 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1)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分析沿MN一线的 地形分布特点。(12分) (2)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并 解释原因。(6分)

保定地区降水天气过程数据分析

保定地区降水天气过程数据分析 摘要本文利用台站探空资料、自动站降水观测资料、地面加密资料、天气图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和多普雷达探测资料等,总结分析了2015年11月21日至22日保定雨雪天气过程,且对相关物理量进行诊断分析。 关键词保定雨雪;诊断分析;中小尺度 前言 2015年11月21日白天至22日夜间,保定出现一场雨转雪天气过程,针对雨转雪的临界点以及雨雪分布上的特征,通过分析高空以及地面形势场、红外云图、物理量和探空图的分析,得出降水落区变化的原因。同时和往年典型的类似过程对比,找出降水的特点,为以后的预报提供很好的依据。 1 天气实况及成因分析 1.1 天气实况 2015年11月21日白天至22日夜间,保定迎来一次雨雪天气,21日白天为雨,入夜转为雨夹雪,22日凌晨转为降雪,降水分布不均,全市大部分地区的过程降水量为大雪,东南部为暴雪,最大为蠡县15.3mm,全市平均7.7mm。全市均有积雪,最大积雪深度8cm。 1.2 成因分析 (1)环流演变 21日08时欧亚大陆维持“两槽一脊”,东亚大槽有滞后的温度槽相伴,中纬度地区为纬向环流,其上有多股冷空气沿西风带东传,同时中心值为520 dagpm 的低涡处于黑龙江附近,涡后冷空气东移南下。 21日20时,低槽东移,黑龙江附近的低涡强度略有减弱南下至黑龙江,700hPa急流已伸到河北中部;在925hPa高度上,乌拉尔山冷高压分裂南下,冷空气随偏北气流自东北平原南下,经渤海湾,转向西行影响华北。蒙古冷高压稳定少动。河北仍处于高压底部。由此可知南方暖湿气流在边界层偏东风的冷垫上爬坡,因而在河北出现回流天气。于21日引发了保定第一阶段雨转雪的过程。 22日08时,700 hPa西来槽到达河套地区,河北中部急流得到加强,在925 hPa高度上,东北平原南下的冷空气势力也增强了,地面锋区明显,22日白天出现第二阶段的回流降雪。 (2)红外云图分析

中国海洋大学天气学分析大型降水过程总结全

一、过程概述 2011年6月,在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出现了影响集中的强降雨过程,在1 7天内接连发生4次强降雨过程:6月3—7日、9—11日、13—15日和17—19日,17天内出现16个暴雨日,且四次强降雨区域基本重叠。在四次强降雨过程中,长江中下游大部分地区累计降水量为200—450毫米,部分地区超过500毫米,更有少部分地区达600—800毫米之多。 二、造成影响 由于此次降水过程强度大、影响广,其间相关省份发布暴雨黄色预警信号,国家紧急启动防汛Ⅳ级应急响应。据国家减灾委办公室统计,截至20日16时,3日以来的南方暴雨洪涝灾害共造成南方13省份3657万人次受灾,175人死亡、86人失踪,紧急转移安置164.2万人次,直接经济损失350.2亿元。 现选取6月9—11日的强降水过程为例进行分析。 三、成因分析 6月初,伴随着西太平洋副高脊线的第一次北跳并稳定,我国东南沿海地区西南季风和南海季风显著加强,势力强劲的西南季风将孟加拉湾地区和西太平洋地区的暖湿气流输送至我国的长江中下游地区,为该地区的降水提供了丰沛的水汽来源。 孟加拉湾槽、西太平洋副高北跳后的稳定少变以及高纬度地区几个大型低气压系统的稳定,共同维持了一个稳定少变的背景流场。 此次降水过程中,中纬度地区存在着多次间断的短波槽东移过程,槽后脊前伴随偏北风,北方小股弱冷空气南下与暖湿气流不断交绥,直接导致降水形成以及降水过程的维持;另外,槽前脊后的辐散流场叠加其上,促进了低空空气的上升运动,有利于成云致雨。 夏季,青藏高原大地形的热源作用,使得高原东南方向、我国的西南地区形成了一低空(700hPa)的、气旋性小涡旋—西南涡。西南涡的气旋式流场,有利于空气的抬升、水汽的凝结,促进了降水的形成。

一次罕见空气污染的天气过程分析

气象科学 H A I X I A K E X U E 年第期(总第6期)5 海峡科学 一次罕见空气污染的天气过程分析 福建省长汀县气象局 罗葳 [摘要] 该文针对2010年3月21~23日福建省出现的大范围严重影响全省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的环境污染事件,利用PM 10 (可吸入颗粒物)监测资料和气象资料进行该事件的天气过程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空气污染与北方强冷空气引起的沙尘暴、扬沙过后其尚未下沉的尘土和细沙随高空气流进入本省的沙尘天气之间存在对应关系,其污染物所属的天气现象为浮尘。[关键词] 空气污染 浮尘天气 过程分析 0引言 2010年3月中旬末至下旬初,我国出现了一次大范围的严重的由沙尘暴和扬沙引发的空气污染过程。此次污染过程强度强、范围大,不仅对北方等地区造成了影响,沙尘还伴随大风一路南下,蔓延至黄淮、江汉、江淮、华南大部等,累计影响21个省(区、市),并波及到日本、韩国。此次沙尘天气所造成的严重空气污染中的PM 10浓度在多地突破历史极值,受其影响,当年3月21~23日福建省自北而南由沿海到内陆出现多年来罕见的大范围严重影响全省空气质量和能见度的环境污染(简称“3.22”空气污染)。据环境部门监测,当时全省9个设区市城市中有7个城市空气中的PM 10指数最大时达到(或超过)仪器所能测量的最大上限值500,而根据我国空气污染指数范围及相应的空气质量类别标准 [1] ,PM 10指数>300时,属于最高级别的重污染。本文通过 环境监测部门的监测资料以及造成此次污染事件的地面气象资料和高空气象资料进行综合分析,说明此次污染物的成因、迁移和对我省的影响,从而为PM 10的监测、预警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1资料来源 1.1空气污染物资料 2010年3月20~24日空气污染首要污染物为PM 10,PM 10 指数取全省9个设区市环境监测站监测到的PM 10浓度进行换算。资料来源于福建省环境保护厅环境监测空气质量日报。其日均值统计时段为北京时间前一日12时至当日12时止的24小时平均值。1.2气象观测资料 2010年3月20~24日气象观测资料来源于福建省气象信息中心。 2“3.22”空气污染实况、变化特征及成因 2.1空气污染实况 PM 10为飘浮在空气中的当量直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物,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可吸入颗粒物的浓度以每立方米空气中可吸入颗粒物的毫克数表示。PM 10可由被风扬起的尘土产生,其对人体健康和大气能见度的影响很大,PM 10能够引起一系列严重的心血管及呼吸道疾病[2] 。 根据设区市监测到的空气污染物PM 10指数情况(见表1),从3月21日起,宁德市的PM 10指数较前一日增大了3倍,空气质量状况已达中度重污染程度。南平、福州、莆田、泉州等设区市的PM 10与前一日相比,也有一定程度的上升。而到了3月22日,在9个设区市城市里,PM 10全部上升,除三明和龙岩两个内陆山区城市的PM 10指数处于轻度污染外,其余7个城市更是达到了空气污染物PM 10指数仪器量程测算的最高值,也就是说这7个设区市城市的空气污染物PM 10的指数至少为500,比20日分别至少上升了2~7倍,空气质量状况属于重污染。3月23日,处于沿海的宁德和漳州PM 10指数仍保持在500(或以上),福州、泉州和厦门的PM 10指数虽有所下降,但空气质量状况仍达到了重污染的水平,莆田空气质量状况属于中度重污染,只有龙岩、三明和南平等内陆城市的空气质量状况回落到良~轻度污染之间。到了3月24日,全省的PM 10指数完全降到100以下,回落到良的范围。根据报道,当时福建省许多地区天空一片昏黄,空气中弥漫着尘土的味道,露天、室内物体的平面上均布满了细沙和尘土。 2012881

一次东北冷涡降水的过程分析

一次东北冷涡降水的过程分析 彭力 河北省唐山市丰南区气象局,河北唐山 063300 摘要:本文采用2008年全国730站的逐日降水资料,结合 NCEP/FNL6h一次的再分析资料,对2008年3月23日—28日一次东北冷涡降水天气,从大尺度环流背景,降水影响系统,水汽条件,涡度散度,假相当位温等其他方面进行诊断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冷涡过程是由上游小槽东移发展而成,被上下两阻塞高压切断达到发展成熟;通过对冷涡发展过程中涡散度剖面分析,发现冷涡发展过程中,冷涡中心和正涡度中心有着很好的对应,冷涡发展初期低层辐合、整层上升,成熟阶段整层辐合上升运动与冷涡的发展十分吻合;此次冷涡降水的产生,伴随着良好的水汽条件,24-25日大值区域的降水均由锋面所致,其中,24日大值区域降水与对流不稳定有关。 关键词:东北冷涡;降水;诊断分析 一引言 1东北冷涡的定义 东北冷涡的基本定义如下:500hPa天气图上,(35°N~60°N,115°E~145°E)范围内,有一条或一条以上闭合等高线,并且有冷空气和明显的冷槽配合,维持3天或以上的冷性漩涡,定义为东北冷涡。 2东北冷涡简介 东北冷涡(NECV)是东亚大气环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东北地区特有的天气系统,是造成东北地区低温冷害、持续阴雨、洪涝、突发性强对流天气的重要天气系统,对东北地区的天气气候有重大影响[1]。 极地是东北冷涡形成的冷空气源地,东北冷涡形成于贝加尔湖附近,一边旋转一边东移,在移动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有时加深,有时填塞,它途经我国东北地区,然后移向勘察加半岛。东北冷涡是在东亚阻塞形势下于东北地区发生的较为深厚的冷性低值系统,其空间与时间尺度比低涡、西南低涡等要大一些,一年四季均会出现,其中以初夏和盛夏出现频率最高。它的基本环流特征是对流层中高层为闭合系统,由中高纬度基本西风气流中的深槽向低纬完全分离,在东北区域上空形成东北冷涡;东北冷涡的形成与大型环流的分布和演变有密切关系,极涡、副高、印巴低压、青藏高原高压、北非高压等系统的有利配置是各类阻塞形成的根本天气学条件;东西两半球的桥式打通必然导致大气环流的异常,阻塞形势的建立,引发东北冷涡的形成。

西北地区降水特征分析

Advances in Geosciences地球科学前沿, 2019, 9(12), 1237-1243 Published Online December 2019 in Hans. https://www.360docs.net/doc/e415950897.html,/journal/ag https://https://www.360docs.net/doc/e415950897.html,/10.12677/ag.2019.912130 Analysis of Precipitation Characteristics in Northwest China Huimin Wang Schoo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Chengdu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hengdu Sichuan Received: Nov. 21st, 2019; accepted: Dec. 4th, 2019; published: Dec. 11th, 2019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monthly precipitation observation data of 111 observation stations in northwest China from 1966 to 2015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monthly data of surface climate data in China. The results show that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is increasing from northwest to southeast.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showed an obvious increase trend, with a linear trend of 0.463 mm/year. The m-k test results of precipitation sequence showed that there was no obvious abrupt change in northwest China, and the annual precipitation showed an increasing trend. The results of EOF analysis on the first eigenvector show that the overall precipitation in northwest China is inversely correlated with that in the east and west. After 1987, the precipita-tion in the east is less while that in the west is more. Keywords Northwest Region, Precipitation, M-K Inspection, EOF 西北地区降水特征分析 王慧敏 成都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四川成都 收稿日期:2019年11月21日;录用日期:2019年12月4日;发布日期:2019年12月11日 摘要 本文利用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月值数据集中西北地区111个观测站1966~2015年的逐月降水观测资料,从年际尺度对西北地区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趋势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北地区降水量在空间

典型天气过程分析实习报告-梅雨天气过程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实习报告 2018 -2019 学年第1 学期梅雨天气过程时间2018.11.23 班级学号姓名得分 一、过程概述 (请在此部分简要概述此次梅雨天气过程及造成的天气影响等)2012年7月13—14日的天气过程具有十分典型的梅雨形式,短波槽、低空急流、西南涡、江淮气旋等系统叠加有利于降水的持续。 (1)7月13日20时,高层维持稳定的形势,冷空气、上升运动、暖湿空气的输送持续;低层西南急流、切变线提供水汽的上升运动;地面出现准静止锋和江淮气旋,出现大片降水以及暴雨。 (2)7月14日08时,高层继续维持稳定的形势,短波槽稍稍东移;低层西南急流、切变线加强,西南涡东移;地面准静止锋和江淮气旋东移,产生更大范围的降水。 在13-14日,江苏省沿江和江淮之间迎来了2012年出梅之前最后一次区域性暴雨、局部大暴雨天气过程。此次过程具有持续时间长、影响强度大的特点。受此次强降水过程的影响,泰州、盐城、镇江、无锡等地出现大面积农田积水、设施农业受损、果树倒伏、水产养殖漫塘等。 二、此次梅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的演变(可具体细分为高空和地面形势) 200hPa上江淮流域均处于南压高压的东北象限,有利于对流层高层的辐散气流的流出,而在江淮流域的北侧则存在一高空急流。在500hPa上,50°~70°N之间的西风带上维持着稳定的两个阻塞高压,中间是一个宽广的低压槽,中纬度的西风气流带上不断有短波槽生成东移,副高稳定在30°N以南。在850hPa上,低空急流、切边线、西南涡叠加。地面上出现江淮气旋和准静止锋。 下面具体分析各层的环流形势: 2.1 对流层上部(200hPa) 7月13日,南压高压从高原东移(图1),位于长江流域上空,其中心位于青藏高原上空,高压脊位于30°N以南。江淮流域上空维持一个暖性反气旋,在此反气旋维持的同时其北侧有明显的高空西风急流。江淮流域位于南压高压的前部风向切变最强处,且也位于西风急流的右侧,因此这个区域高层辐散作用明显,高层辐散,有利于上升运动的发展,为之后的降水提供了有利的垂直运动条件。

天气学课程分析 2课程总结

天气学分析II 课程总结 一、课程的认识与总结(几次天气过程分析) 1.北方气旋天气过程 A.北方气旋的特征及发生发展过程 北方气旋包括蒙古气旋、东北气旋、黄河气旋和黄海气旋等;北方气旋平均每年出现70次左右,四季均可发生,多发生在春季;北方气旋引起的天气主要是大风和降水。蒙古气旋多在蒙古生成,发生过程通常有暖区新生气旋、冷锋进入倒槽生成气旋、蒙古副气旋三类;东北气旋多从外地移来,来源有三类:第一类蒙古气北方气旋天气过程 寒潮天气过程 北方气旋的特征 北方气旋个例分析 寒潮天气特征 寒潮天气个例分析 课程的认识与总结 梅雨天气过程 梅雨天气特征 梅雨天气个例分析 台风天气过程 台风天气特征 台风天气个例分析

旋移入东北地区,第二类形成于黄河下游的气旋在经向度较大的高空槽前偏南气流的引导下北上进入东北地区,第三类是在东北地区形成的气旋;黄河气旋按高空环流形势其发生发展过程主要有三类经向型纬向型和阻塞型。 B.北方气旋个例分析(1971年4月5日到4月7日) (1)过程概况 这是一次随着西风槽的东移,地面冷锋进入到新疆到蒙古西部的暖性低压后,发展为蒙古气旋的天气过程,属于冷锋进入倒槽型,出现了大风、沙暴、降温、降水等天气现象,其中降温较剧烈。气旋以每天10到15经度速度向东偏南方向移动,并且在移动的过程中强度还在加强。 (2)发生发展过程 5日高空:低槽在蒙新高原西侧,与新疆、蒙古一带的浅脊配合的暖空气明显增强,暖中心位于南疆盆地 5日地面:在天山东侧有倒槽强烈发展 原因:地形的爬坡加压作用槽前等高线的辐合槽线上没有明显的冷平流输送蒙新高原西侧的低槽有所减弱,移速大大加快地面冷锋迅速侵入到原在天山东侧的暖性低槽中 6日08时:低槽已开始越过蒙古高原,低槽加强。 原因:下坡地形的减压作用,使得锋区加强,槽线上有明显的冷平流输送,而且上游(乌拉尔山之西)有一个低槽强烈发展引起的上游效应使得低槽的加强,槽前的正涡度平流明显加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