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性的历史

理性的历史
理性的历史

*理性的历史发展历程

作为人类所特有的一种能力,理性同人类历史一样古老。可以说人类的起源就是理性的起源。

一.古代的理性观

(1)古代的哲学家,无论中国的还是西方的,都把理性视为人类区别于野兽的一种特征。

*西方:

古希腊早期哲学的一个突出特点是用自然的原因来说明和理解自然。当泰勒士提出“水是万物的本原”命题的时候,也就开始了用自然的原因说明自然的历程。水是万物的本原,当然也是人的本原。恩培多克勒认为人是由水、火、土、气四元素结合形成的。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认为人是精致的、园滑的原子的柔和运动构成的。总之,人是一种自然的存在。

人是自然的存在物,是自然界发展演变的结果。但人与自然万物,与其它的生命形式毕竟是有区别的。在古希腊人看来,生命是肉体和灵魂的统一。肉体是构成生命的质料,灵魂则是生命的形式。灵魂和肉体的结合便是有机的生命个体。亚里士多德以斧头与锋利、眼睛与视力的关系来说明肉体和灵魂的关系。如果把肉体比作斧头,则斧头的实质锋利便是灵魂,如果没有了锋利,斧头便不成其为斧头。同样,视力是眼睛的本质,没有了视力,眼睛就不成其为眼睛。在肉体和灵魂两者间,古希腊人显然更看重灵魂的作用。

亚里士多德根据灵魂的不同,把生物分为植物、动物、人类三个等级。这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的系列,每一等级的灵魂都以较低等级的灵魂为前提,同时又潜在地蕴涵着更高级的灵魂。植物灵魂具有营养和生殖的机能,它是为一切生物所共有的最低级的灵魂。动物灵魂除了含有营养和生殖机能外,还具有感觉和运动的机能。人的灵魂除了动植物灵魂两类机能之外,还独具思维的机能。人的灵魂中的理性思维部分是人的本质,唯有它才使人同其它一切生物区分开来。因此,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理性的动物”。

把理性看成是人的本质,用理性来区别人与物,不是个别人的观点,而是古希腊哲学家普遍一致的主张。如毕达哥拉斯、赫拉克利特、苏格拉底、柏拉图、德谟克利特等。虽然具体表述上各有差别,但把理性看成是人的本质,则是共同

的。

*中国

荀况曾经说过:“水火有气而无声,草木有声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声、有知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在这里,“义”就是指能以统率生命和感知,能以协调人们之间的关系,能以判断善恶的理性。相对西方来说,中国古代的哲人更注意知与义即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

但总体来说,古代中国重视理性的人不多,以儒家为代表的绝大多数思想家都主要关注人文社会方面的认识和问题,这就形成中国思想和文化注重非理性、轻视理性的传统。

比较一下古代中国和希腊对理性的不同的理解,是非常有趣的。中国思想家之所以避免了对理性的纯工具性的理解,是因为他们关注的是人伦需要。他们坚定不移的认为,理智能力应该是为人的,智慧只有符合人际需要才是值得肯定的。中华民族的先哲们不太热衷于超越人伦需要之上的东西,因此中国古代的理性表现为一种人世的人文精神。这种精神使中华民族的历史没有出现宗教势力一统天下意义上的“中世纪”。我们的先民更执着于现世的世俗生活,他们把人生的价值基础放在家庭和人际关系之中,正因为如此,他们才相对的不关心鬼神即来世生活的问题吗,只是敬老携幼和延续家族香火就足以让他们感觉充实了。与之不同,希腊人之所以未把理性视为一种纯粹有用的工具,是因为他们相信人的灵魂是宇宙灵魂的一部分,“灵魂是不死的”,对这种普遍超越的无限追求,使欧洲相对容易的接受了独一无二的无限上帝的概念。如果说中国的理性服务于人伦的目的而有了价值方向,那么希腊的理性则因为超越人类的特殊性而具有了理念的意义。

(2)中国哲学和希腊哲学对理性理解上的差异,就造成了理性在中西两大文化圈中发展的不同命运。

在中国,理性的道德理念价值就在于它是为人的,对人伦生活的秩序有用,但是为了强调理性的道德价值,人们也就越来越把理性和道德联系在一起,甚至把二者等同起来。到朱熹那里,理性的内涵中已基本没有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而服务的认识理性或工具理性的含义。这样一来,中国古代哲学中的“理”就变成了一种非理性色彩愈来愈浓的形而上学的道德命令。

在西方,由于理性的根源不在人身上,因此人们必须超越自身去探索宇宙理性的秘密。宇宙理性是无限的,而人的理性则是有限的,面对无限和有限的鸿沟,人们就是为自己锻造一种获取真理的理性工具。这样一来,西方世界的理性就发生了分裂。具有目的理念的理性被淹没在非理性而又全知全能的上帝概念之中,作为认识工具的理性则成了外在的手段。西方中世纪的黑暗把理性降低到次要的婢女的地位。

(3)当中国古代的理性从人伦走向天理实现他的辩证过程时,西方的理性却从天理下降到人的供用性理智,从而完成了同样但方向相反的辩证法。在中国,由于价值或道德理性独占了理性的牌位,因此人的解放是以控诉“理”开始的。对于宋明理学来说,只有仁义礼智的天理才是“理”,认识活动的能力并非属于理的范畴。对于西方的知识分子甚至于神学家而言,作为天理的上帝是理性不能理解的,理性作为人们有限的认识工具只能处理功效之事。笛卡尔以“我思故我在”的命题,确立了个人主体,标志着理性摆脱了希腊“宇宙理性”的束缚,成了个人理性。后来,更激进的哲学家,则干脆把“上帝”和“灵魂”斥责为违背理性的迷信,从而宣布了理性的胜利。因此,西方“人的解放”是高擎着理性的旗帜而进行的。理性的进步就是宗教的衰退,理性的拓展就意味着宗教的式微。因此伴随着理性思想权威地位的确立及其理性思想由潜在转化为经验现实,人类的理性替代了上帝的神性,理性审判代替了宗教的审判。

在近代的中国先驱者们才认识到科学技术或认识理性的作用,但却不能完整的理解理性,而是把现代科学技术为代表的理性仅仅视为一种单纯的工具。在中国变化了的文化背景下,人们开始把宋明理学的理与知的二元论转化为人精神与科技理性的二元对立。近代由于科技落伍而备受欺辱的中国人,总是把科技理性视为一种没有灵魂的工具。科学认识又获得了“理”的头衔,但却并未获得内在理念的尊贵。科学知识只被视为实现某种目的的外在工具,而没有把它看成整体理性的一部分。

二.近代的理性观

按照德国哲学家胡塞尔的看法,理性在近代被分裂了,一方面是以笛卡尔为代表的主观主义理性,另一方面则是伽利略为标志的客观主义理性。事实上,近现代理性主义的抽象性多是以笛卡尔为出发点的。无论是笛卡尔还是洛克,他们

任旧承认上帝至高无上的地位。面对上帝,人的理性仍然具有有限的特征。可是到了以狄德罗、拉美特利和赫尔巴特为代表的法国唯物主义者那儿,理性的权威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理性成了新的上帝。

当然,与法国启蒙思想家的理性相比较,德国哲学家们的理性具有不同的抽象性质。法国理性是一种超历史的抽象,德国是一种超现实的抽象。这似乎又回到了古代宇宙理性的范畴,但德国哲学家们强调只有通过自我主体理性的辩证发展过程,本体理性才能得以实现。法国的启蒙理性是对社会现实的直截了当的批判,德国理性则表现为内在意识,是对社会现实的间接批判,它是思辨哲学的一个组成部分。法国是批判的理性,德国是理性的批判。因此德国理性把所有的现实问题都理论化。

在资产阶级的“理性”意识形态背景下,最初的那些反映尚未成熟的无产阶级的理想的空想社会主义者们也没有克服那个时代理性的局限性。空想社会主义者对理性的形而上学的抽象理解,在程度上一点也不亚于18世纪的资产阶级思想家。

马克主义对历史上所有的理性主义特别是近代理性主义的各种体系进行了批判和扬弃,否定了它们对理性的形而上学抽象理解,继承了它们所孕育的所有积极成果。马克思对自然和社会历史都取科学和理性的态度,但他不认为自己创立的是一种理性主义哲学。

三.现代西方的理性观

至19世纪以来,理性受到非理性思潮的一次次批判,迫使理性被进行了新的改造和界定。在理性重建的过程中大致有以下几种观点:

第一,理性到合理性。马克斯*韦伯和法兰克福学派是这种理性观的代表。理性从神秘的绝对的地位走向了相对的平常的面目。韦伯提出了“价值理性”的概念,要人们在当代合理化的活动中,不要只顾忌经济效益,更应聆听道德良心的呼声。可是,这并没有康德实践理性或道德律令的抽象性质。自韦伯之后,法兰克福学派等人也对理性进行了反思。哈贝马斯更进一步提出“交往行为”理论,以便调解功能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冲突。他指出:“行为的理性化不仅对生产力有效,而且对规范结构也独立的发生效用。”但哈贝马斯仍然没有克服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之间的分裂。

第二,从理性理性到工具理性。以罗素、早期的维特根斯坦和卡尔纳普为代表的现代实证主义者认为,近代以来的理性之所以陷入困境,就在于它过分的张扬浸入了不属于它可以有效发挥作用的领域,理性之所以从一种革命性的力量成了权力和否定性话语的源泉,成了约束人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的东西,其原因是理性被当成了永恒正确的生活理想。实际上只有工具理性,目的理性是根本不存在的。如果说韦伯所代表的合理性理性还是想弥合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间的鸿沟的话,那么现代实证主义者则干脆认可了二者之间的分裂。

第三,从独断理性到批判理性。近代以来,伴随着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理性的能力被看成是绝对真理的保证。从笛卡尔到莱布尼兹都认为理性真理是普遍有效的绝对真理,而经验知识只具有相对的性质。康德首先对这种独断论的理性进行了反思,他认为在运用理性之前应当对理性能力的性质、适用范围和界限进行批判性考察,以免误用理性。可是康德仍旧把知性范畴当成静态的和普遍真理的根源。当代科学哲学家波普尔重新竖起了“批判理性主义”旗帜,认为理性是一种怀疑和批判的能力。波普尔断定,理性推动人们不断地探索真理的新边疆。波普尔的批判理性主义克服了形而上学的绝对理性的概念,的确有积极的意义,但他只关注理性的否定性力量,没有考虑理性自身的建设性因素,只是把理性视为一种探索和猜测的工具。这显然不是一种全面的理性观。

第四,从先验理性到实践理性。在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下,再加上现代西方“反形而上学”的浪潮,原来作为先验本质的理性已经被许多人摒弃。某些人利用德国古典哲学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概念,重新解释理性的内涵。加拿大哲学泰勒指出:尽管不存在天赋同一的先验普遍理性,但人们可以在共同的活动和交往中形成具有相同或类似的时代特征的“实践理性”。麦金太尔也否认有自我的理性本质结构的存在,认定个人或自我的理解同一性无非是社会关联和历史故事的一部分。但是泰勒和麦金太尔的理性具有两个致命弱点。一是它缺乏普遍性。二是它的保守性。

试论《长恨歌》中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融合

试论《长恨歌》中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融合 程美波 【摘要】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就像水与冰。它们本来就是一个整体,不过是表现出两种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生命状态。史学家不会把《长恨歌》看做真实的历史,然而诗人却以丰富的想象(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和缠绵的感情,对唐玄宗、杨贵妃的爱情悲剧及其根源所进行的叙述是那样的富于人文精神,那样的婉转动人和耐人寻味,实在是人生“长恨”的千古绝唱。但作为整体,我们无法,也没有必要非要将两者剥离开来,尽管现实社会会时常让我们去做关于它的残酷抉择,但客观地讲,关怀与理性是相融的。 【关键词】人文关怀历史理性长恨歌崇尚价值审美理想人文精神 面对着大千世界,文学创造的价值取向在不同的题材领域各有自己独特的内容;然而人文关怀则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文学作品的总主题,它是“善”的集中体现,并与历史理性共同筑起文学真、善、美的价值体系。 生活中,水和冰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物质存在。 “秋水时至,百川灌河。泾流之大,两涘渚崖之间,不辩牛马”(《庄子·秋水》)、“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王安石《书湖阴先生壁》)、“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汹猛的水、蜿蜒的水、瀑布而下的水;“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毛泽东《沁园春·雪》)、“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还有“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大自然是伟大的,它比我们人类有预知,它可以表现人类的思想乃至是理论:坚冰就好比人类头脑中冷静的理性,与充满关爱的柔水相伴相生。无风无浪,温度适宜,它们和谐统一,而矛盾的普遍性又使二者常不安分,沉沦无力的“柔”沉醉至极需要呈现它的坚硬态,而当坚冰极度坚硬,以至开裂,便会再度幻化为柔水。大自然提前安排好了这一切。 白居易的《长恨歌》形象地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悲剧,诗人借历史人物和传说,创造了一个回旋宛转的动人故事,并通过塑造的艺术形象,再现了现实生活的真实,感染了千百年来的读者。 全诗的主题是“长恨”。从“汉皇重色思倾国”起第一部分,叙述安史之乱前,玄宗如何好色、求色,终于得到了杨氏。而杨氏由于得宠,鸡犬升天。并反复渲染玄宗之纵欲,沉于酒色,不理朝政,因而酿成了“渔阳鼙鼓动地来”的安史之乱。这是悲剧的基础,也是“长恨”的内因。 “六军不发无奈何”起为第二部分,具体描述了安史之乱起后,玄宗的仓皇出逃西蜀,引起了“六军”驻马要求除去祸国殃民的贵妃“宛转娥眉马前死”是悲剧的形成。这是故事的关键情节。杨氏归阴后,造成玄宗寂寞悲伤和缠绵悱恻的相思。诗以酸恻动人的语调,描绘了玄宗这一“长恨”的心情,揪人心痛,催人泪下。 “临邛道士鸿都客”起为第三部分,写玄宗借道士帮助于虚无缥渺的蓬莱仙山中寻到了杨氏的踪影。在仙景中再现了杨氏“带雨梨花”的姿容,并以含情脉脉,托物寄词,重申前誓,表示愿作“比翼鸟”、“连理枝”,进一步渲染了“长恨”的主题。结局又以“天和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深化了主题,加重了“长恨”的分量。 全诗写情缠绵悱恻,书恨杳杳无穷。文字哀艳动人,声调悠扬宛转,千古名篇,常读常新。 现在让我们来看看正史中唐朝的那段情缘:开元廿三年(735)年,不到17岁的杨玉环被选纳为寿王李瑁的妃子。武惠妃死后,寂寞的唐玄宗开始寻觅新的爱人(汉皇重色思倾国,御宇多年求不得)。可宫中佳丽三千,他偏偏看中了自己的儿媳——杨玉环。于是就有了进梨园、入道观、纳为妃的故事桥段。而《长恨歌》中“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自

三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三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深入理解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体系和历史作用;了解卢梭和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了解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2)过程与方法: 根据教科书和教师印发的相关资料,围绕文艺复兴与启蒙运动的异同这一问题,通过老师讲述和学生讨论相结合的方式,掌握两者在性质上的差异。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伴随着启蒙运动的高涨,浪漫主义思潮应运而生。这一思潮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对启蒙运动的反叛,因为正当理性高昂之时,它指出了人类理性的有限性。通过了解这些,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凡事都不可走极端,否则定会出现与其不相和谐的音符。 重点难点: 重点: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性质、思想体系、作用;卢梭、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及其所包含的人文思想、作用。 难点:欧洲的启蒙运动的兴起背景、性质、思想体系、作用。 就是开启智慧,通过教育和宣传,把人们从愚昧、落后、黑暗的封建社会中解放出来,使人们摆脱教会散布的迷信和偏见,从而为争取自由和平等去斗争。 是发生在18世纪欧洲的一场反封建、反教会的思想文化革命运动,它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巩固:启蒙运动之所以称为“启蒙”,其主要原因是它 A、批判蒙昧主义 B、提倡人民主权说 C、提倡三权分立学说 D、为法国革命作了启蒙作用 本课结构: 本课讲解: 一、呼唤光明的时代;(启蒙运动) 1、背景: (1)经济上: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物质基础) (2)政治上:封建专制统治的严重;(推翻封建制,必制造舆论)

自然环境的改变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自然环境的改变对人类历史进程的影响 原阳县第一高级中学 历史学科2010--2011学年 徐传信

内容摘要; 自然环境的改变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重要原因之一,自然环境的改变有其自身发展规律,但显然也有人为原因。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由西部转移到东部,南方经济发展水平超越北方,历史上历次北方少数民族的南侵,以及我国和世界范围内多个人类文明发展的中断,都或多或少地与自然环境的改变有关。 关键词; 环境改变历史进程文明中断尊重客观规律善待自然发展生产力

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都是由当地各种地理要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结果。另外,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也是在不断变化的。这种变化,一方面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另一方面,随着人类的出现和人类生产力的不断提高,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能力逐渐增强,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人类历史进程也有自身的 发展规律,同时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进程中,也会受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影响和制约。而自然环境的改变也是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其中一个原因,有时还比较大,它们之间也有着内在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我们众所周知,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而我们的先民们在远古时代就在黄河流域生息繁衍,他们的主要活动区域就位于黄河的中上游地区。如半坡人、蓝田人、丁村人等遗址,陕西轩辕黄帝陵就是很好的例证。甚至在唐朝安史之乱以前,晋、陕等西部地区都一直是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而现在我们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却是在东部、东南部和南部地区。它的转移固然有许许多多其他的理由,但自然环境的改变也是其中的一个原因。这是由于大约在距今约三千至八千年的时候,我国大陆气候则普遍是温暖、湿润的,大约北纬40度以南地区都属于亚热带的气候特征,因为在那时,亚洲象就活动在我国的北方地区,而河南的简称“豫”也就是大象,就说明过去河南象就很多,这就是一个很明显的例证。而现在亚洲象在我国的活动范围大致也只有云南西双版纳一带的热带季雨林区了。而那时的黄土高原地区植被覆盖还比较好,水土流失

“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杭师:“设计史”的本质——从工具理性到“日常生活的审美化” 20世纪以来,“设计”日显重要,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而设计史的产生是“设计”在这个时间遭遇现代性和后现代思潮等因素影响的必然结果。法兰克福学派的工具理性的批判,对现代设计发展和设计史的描述构成了自我认识的新阶段,设计史的写作为此有了许多艰难和令人尊敬的回应,但相较其他传统人文学科来说,设计史的诞生仍然时间过短。当在“日常生活审美化”等后现代的语境中,设计作为既得利益者,成为必然、重要的逻辑时,设计史有责任和义务提醒当代设计回归本质。 广义上的“设计史”,指的是18世纪英国工业革命以来,欧美发达国家在面向生活的物质 制造方面的“进步”历史,也是在全球化背景下欧洲中心文化的产物。今天,无论在西方还是亚洲,包括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我们似乎都在各个领域遭遇“被设计”。“设计”不仅视为一个新兴的专业被屡屡提起,而且作为一个与社会、经济发展、消费、时尚等产生密切关系的词汇,成为一种强势的文化现象。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设计越来越被主流视为是“文化创意产业”和“中国制造到创造”的良药,甚至是中华民族复兴的秘方,“设计的历史”正代表为一种已经被西方证明了的、进步的、不容置疑的、必然的逻辑关系,用一位中国著名设计家的话说,“设计师要做上帝没有做过的事情”。 理清20世纪以来的思想史中如何从“设计”的产生到对设计发展进程的肯定过程,是评价 “设计至上”论的前提。以英国艺术理论家尼古拉斯?佩夫斯纳(Pevsner Nikolaus)出版于1936年的著作《现代设计的先驱者》(Pioneers of Modern Design)作为分水岭,1936年以前几乎没有“设计史”,只有包含在艺术史中的“工艺史”,它的重点是关注装饰艺术,而显然,当时的装饰艺术仅仅被视为是建筑的分支。爱德华?卢西?史密斯著的《世界工艺史》(The Story of Craft)中基本的格局是陶器、金银器、家具、玻璃和其他器具的演变史,这其中,主要分析的是装饰纹样的演变和区域文化之间的关系,在如此的线索中,作为造物主体的人的设计行为在装饰艺术历史中几乎被忽略了。随着工业革命的机械生产在生活领域的影响逐渐加深,威廉?莫里斯在英国艺术与手工艺运动中的主张,成为设计主体觉醒的最初声音,“尽管威廉?莫里斯深感以机器为特征和标志的变革力量,将艺术置于危险境地……但他总能迅速恢复信心。他清楚地预见到在一种不可抗拒的新力量面前所形成的大片美术空白,因而全身心地投入到填补这种空白的工作中,

大瘟疫改变欧洲历史进程

大瘟疫改变欧洲历史进程 人类历史就是与疾病相抗争的历史,作为工业文明发源地的欧洲在近代曾遭受了几场大的瘟疫,瘟疫给欧洲封建王权以致命的打击,甚至改变了欧洲历史进程。“米兰大瘟疫”让意大利人寻求统一1629年暴发的“米兰大瘟疫”使米兰成了名副其实的“恐怖之城”。据当时统计,瘟疫夺去了28万人的生命。细究根源,这场灾难都是战争惹的祸。德法军队把瘟疫带到了意大利城市曼托瓦,威尼斯部队也染上了疾病,他们把瘟疫传播到了意大利中部和北部地区。1629年10月,瘟疫波及米兰——这个伦巴底地区的商业中心。米兰市迅速启动了有效的疾病防治措施,包括隔离检疫、限制德意志士兵和商品进入,然而,1630年3月的一次狂欢节使一切努力化为乌有。瘟疫开始在米兰大规模流行,1631年春季和夏季又开始了第二波冲击,米兰13万人口中有6万人死亡。一次放纵竟然毁灭了一座城市。位于伦巴底东部地区的威尼斯共和国瘟疫流行情况也很严重,威尼斯当时人口为14万人,却有4.6万人受到感染,西方历史学家认为,这场瘟疫造成了威尼斯的衰落,这不仅表现在商业方面,最终也使威尼斯在政治上开始走下坡路。教皇国统治的博洛尼亚失去了1.5万臣民,附近的摩德纳和帕尔马同样深受瘟疫困扰,瘟疫还通过蒂罗尔进入了奥地利西部。“米兰大瘟疫”暴发时,

罗马教皇乌尔班八世并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帮助受难的人民,教廷的威望在这次瘟疫中深受打击。意大利人开始寻求祖国统一之路,以便未来用全国之力来应付这样的大灾难。“塞维利亚大瘟疫”令西班牙殖民帝国衰落传统上,历史学家认为17世纪40年代西班牙在欧洲的霸权结束,1648年西班牙与荷兰人议和,承认尼德兰联省共和国独立。自此,西班牙同尼德兰之间长达80年的战争宣告结束。西班牙国王腓力四世怎会如此“大方”?除了战场形势外,原来,西班牙国内暴发了大规模的“塞维利亚大瘟疫”,迫使腓力四世重新审视和战问题。西班牙帝国的“瘟神”可能来自阿尔及利亚,通过轮船迅速向西班牙沿海地区扩散,1647年巴伦西亚港首先倒霉,该城估计有3万人死于瘟疫。瘟疫像魔鬼一样穿过安达卢西亚,向加泰罗尼亚和阿拉贡两地区扑去,仅马拉加海岸就有5万人遇难。塞维利亚地方政府无视瘟疫的蔓延,故意采取“鸵鸟政策”,使该城遭受了可怕的灾难,塞维利亚城市和农村死亡了15万人——要知道当时塞维利亚地区总共人口才60万人。这场持续到1652年的大瘟疫,夺去了50万西班牙人的生命,占到了西班牙总人口的5%,破坏力极强的瘟疫使腓力四世无力再去维持西班牙帝国的霸权,一个殖民大帝国开始衰落了。其实,17世纪西班牙陆续暴发了3 次大瘟疫,几乎掏空了这个国家的国力。“维也纳大瘟疫”重创奥斯曼帝国1679年,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维也纳暴发

培养学生历史理性思维的6个范例

培养学生历史理性思维的6个范例 在历史教学中,我们应当从原先的老师传授、学生背诵所谓正确的历史知识转为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历史学习拥有独立思考与判断的能力,体察历史规律,明确人生价值,树立公民意识。理想的历史教学应当是穿越时空的对话,思维火花的碰撞,文明薪火的传承。围绕培养科学精神与人文情怀之原则,教师示范、启发、鼓励,学生反思、探究、辩论。 (一)教师示范,学生反思:本本迷信的破除 根据新课程观,教材是挖掘、开放和利用各种课程资源的平台和依据。教师不再是课本知识的可怜的解释者、课程的被动接受者与忠实执行者、等待被“填充”的无思想者,而是与专家(通过文本)、学生等一起构建新课程的合作者,是具有主动精神的课程实施者、生成者、发展者。在科学面前,师生同为学习者与探究者。质疑是创新的前提,迷信盲从只能造就奴才。同时,历史研究处在发展之中,历史教材不可避免的滞后性只有依靠历史教师充分发挥其主体作用,积极关注史学研究新动态和新成果,才能有效地予以弥补。面对目前教材内容、观点相对滞后的现状,要改变学生过久过强的顺势思维之弊端,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教师的大胆探索与示范就显得尤为必要。惟有此,才能真正为学生树立楷模,学生才会从教师的行为中得到启发,受到教育。 正视过去,尊重事实是历史教育的灵魂,回避、掩饰、溢美、推卸责任都是缺乏自信的表现。历史教育不能贴着马克思主义、爱国主义的标签,行思想专制愚民政策之实。教育不是演戏,“如果包含了太多浮华和虚假的东西,就背弃了教育求真向善的原初意义”。关于冷战起源问题、关于朝鲜战争起因问题、关于所谓三年自然灾害问题,关于李鸿章、袁世凯、蒋介石、陈独秀等的评价问题,在媒体网络信息高度发达的今天,面对高中学生的疑惑,我们能视而不见或敷衍搪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教案(2)(1)

理性与自由的启蒙 一、内容解析: 1、内容: 深入理解欧洲启蒙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性质、思想体系和历史作用;了解启蒙思想家的主张;了解卢梭和康德的思想主张及其所体现的人文内涵;了解18、19世纪欧洲的浪漫主义的创始人,及其中所包含的人文精神。 2、解析 本课包含了本专题的第三课专制下的启蒙和第四课理性之光和浪漫之声。主要讲述了启蒙运动的含义、背景、性质、启蒙运动的真谛;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理性主义;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的思想主张;随着启蒙运动的发展卢梭对理性主义提出了质疑,由此产生了浪漫主义思潮,对理想主义进行了补充。启蒙运动时西方思想史上的第三次思想解放运动,使得人得到彻底的解放,为反专制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使得人文主义的精神得到深刻圆满的体现,同时也对欧洲及世界的历史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二、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掌握启蒙运动兴起的背景,含义、性质、启蒙运动的真谛。 (2)掌握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的思想主张。 (3)掌握浪漫主义思潮出现的背景代表人物和影响。 (4)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的发展。 (5)启蒙运动的意义。 2、解析: (1)通过学生阅读课文、及17、18世纪欧洲社会变化的材料展示,培养学生阅读历史材料的能力。 (2)通过对康德、卢梭等人的著作阅读掌握他们思想观点,培养学生归纳历史问题的能力。(3)通过图表比较各个启蒙思想家的主要思想,掌握他们的异同,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历史问题的能力。 (4)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通过反思感悟来拓展学习空间。 三、教学方法及设计思想 1运用大量的图片和历史资料、材料有效的开展新课程改革教学理念下的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多媒体教学。 2、课堂上教师引导与学生主动探究相结合,课前自主学习与课堂合作学习相结合。采取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做到师生共同总结、提升与拓展。 3、引导学生运用唯物史观看问题,学会从多角度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四、教学情境设置 (一)教学基本流程 导入——启蒙运动——启蒙的真谛——浪漫主义—理性主义的补充 (二)教学基本情景 一、呼唤光明的时代;(启蒙运动) 导入: 我们在前面两节学习了西方思想史上的前两次思想解放运动,随着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的深

浅谈启蒙、理性与神话

浅谈启蒙、理性与神话——试论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 对启蒙的批判 【论文摘要】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作为法兰克福学派的第一批理论家,凭借他们敏锐的洞察力认识到,启蒙在帮助人们摆脱了神话的控制,并且声称要为人们带来完全的自由和彻底的解放的同时,又将人类带入了另外一个温柔的陷阱——一个更加美丽的神话当中。因此,如何揭穿这个虚伪的神话就成为了他们首当其冲的任务。 【论文关键词】启蒙;神话;工具理性;文化工业;价值理性 宗教改革、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开启了人类的理性时代。从此,人们不必再祈求神的力量和权威为自己的一切“正名”,单单凭借自身的理性便可以达到目的——人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自由。这看似是一件振奋人心的事情。然而,在这兴奋的背后总会有些不和谐的因素出现:在20世纪的30至40年代,法西斯主义猖獗,反犹主义犯下了种种令人发指罪行,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这一切给刚刚还在庆祝自己解放的人们泼了一盆冷水,“被彻底启蒙的世界却笼罩在一片因胜利而招致的灾难之中”。原因何在呢?就在对启蒙理性的反思之中,法兰克福学派粉墨登场,其理论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作为该学派的第一代领军人物,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举起了批判启蒙理性的大旗,他们认为,这一切灾难都源于启蒙的自反性——启蒙曾经战胜了神话,但是最终仍旧没有逃脱再次回归神话的命运。独裁统治、工具理性、大众文化,这不是启蒙被误用的结果,而恰恰是启蒙内部蕴含的毒瘤。下面,笔者将就此问题作详细梳理,以求在对启蒙理性的认识上能够更进一步。 一、历史上的启蒙观念 关于启蒙,一般有狭义的和广义的两种理解。广义的启蒙概念早已有之,它指的是以光明照亮黑暗,是对光明的追索。在这个意义上讲,启蒙是一种智慧的表现。不过,人们一般在狭义的角度上理解启蒙,这就与近代理性精神的确立有直接的关系了。这个意义上的启蒙,发端于文艺复兴时期,它意味着一种祛魅化的过程。由于在此之前,人类一直生活在自然和神祗的权威之下,始终无法摆脱对它们的恐惧和依赖,作为主体的自我的地位始终没有挺立起来,因而启蒙的作用,就明确地表现在帮助人们驱除蒙昧,成为独立的、自主的主体,成为真正的自由人。人们相信,经过启蒙,我们可以获得翘首以盼的解放,不再为外物所拘束,并且能如康德所说的那样,“为自然立法”。启蒙正是背负着这样的历史重任上路的。 说到这里,我们很容易就可以将启蒙和理性连接在一起了。人们通过启蒙获得自由的过程,其实也就是人类理性获得至高无上的地位的过程——启蒙事实上就是在树立人类理性的权威地位。经过启蒙运动洗礼的思想家们,坚信单凭自己就可以认识外物,而且,科学的发展也似乎证明了这一点。启蒙开启了理性之门,同时给人类带来更多更大的希望。

从英法德启蒙历程看理性与信仰关系变化

从英法德启蒙历程看理性与信仰关系变化 摘要:启蒙运动和启蒙精神曾经在17-18世纪成为欧洲社会的主旋律,而启蒙运动的核心价值―理性也在此时期内得到大力地宣扬,该时期的宗教思想也受到了理性精神的影响,。然而在启蒙运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启蒙思想家们对于理性与信仰的关系意见不一,导致了在各国启蒙运动中对理性与信仰关系的不同看法。本文欲从英、法、德三国的启蒙运动出发,探讨在各国和各个不同时期内理性与信仰关系的变化,并对该变化轨迹进行反思。 关键词:启蒙运动;宗教;理性;信仰一、启蒙运动之前的基督教发展及基督教思想的转变特征 基督教在经过希腊罗马时期的发展,从犹太教脱胎成为一个世界性的唯灵主义和神秘主义色彩浓郁的宗教后,在中世纪通过至高无上的教权将分裂的欧洲控制起来,使得教权居于王权之上。罗马时期比较低俗的基督教遇上了未经教化的日耳曼人后摇身一变成为先进文化的传播者,也因为基督教的作用使得日耳曼人很快皈依了基督教的信仰。但是,掌握了权力的教会内部日益腐败。罗马天主教会出现了严重的危机。在这样的背景下,15、16世纪罗马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西欧社会内部发起了两场重要的文化变革运动:文艺复兴

与宗教改革。此后的17世纪,西欧国家又经历了一场近代技术革命的洗礼,理性主义在思想文化的一切领域包括宗教领域继续发展,至18世纪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这就是启蒙运动。 启蒙运动在教狭义的意义上是“一场反对宗教的运动”。启蒙学家们高举着理性的大旗,对专制制度和教会权威进行了猛烈的攻击,矛头直指欧洲思想专制和封建制度的根基。就像“启蒙”一词所表达的意思一样,启蒙运动不仅仅是破坏和否定一切,它更重要的是倡导一种信念与理想。其主旨在于使所有人都受教育,用自然理性之光照亮所有人的内心世界,用理性驱逐一切愚昧与迷信。就像康德所说:“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 就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启蒙运动并不是一味地否定宗教,而是对宗教的一种扬弃。他们批判的是迷信而不是信仰,是教会而不是宗教本身。 尽管欧洲各国的启蒙运动表现出来有相似性,但是也呈现出了各自的特点。正是有了这些特点,才使得启蒙运动中关于理性与信仰关系的讨论变得多样。18世纪基督教思想呈现了两个方面的特征:一是神学的人学化倾向。二是神学的理性化趋势。另一方面,理性批判在宗教研究和圣经解释领域得到广泛地应用。

论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

论历史理性在古代中国的发生刘家和 【提要】 历史理性之在古代发现,这似乎是中国学术传统的一个特色。中国古代历史理性的产生可以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殷末至周初),作为正题(thesis ),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是一致的;第二阶段(西周后期至秦),作为反题(antithesis ),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背离,而与自然理性相附合;第三阶段(汉代),作为合题(synthesis ),历史理性与道德理性重新结合,并与自然理性(人性之自然)兼容。 【关键词】 历史理性 道德理性 自然理性 一、弁言———略说“历史理性” “理性”在今天已经是一个大家常用的词,但各人使用此词时取义颇有不同,所以在这里先交代一下本文使用此词的取义。按现在大家所用的“理性”,乃自外文①译来,就此词之多重含义概括言之,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人对于事物的性质与功能的思考与论证,二是事物自身存在的理由与理路(或条理)②。如果按照中国固有名词,那么此词也可以用一个“理”字来表达。《说文解字》:“理,治玉也。”段玉裁注云:“《战国策》:郑人谓玉之未理者为璞。是理为剖析也。玉虽至坚,而治之得其理以成器不难,谓之理。凡天下一事一物,必推 其情至于无憾,而后即安,是之谓天理,是之谓善治。此引申之意也。”③这就是说,理字本 意为治玉,而治玉必依玉本身之条理,故条理亦为理。引而申之,理作为动词之意为对于事 物之治理,而作为名词之意则为事物本身之条理。《广雅?释诂三下》亦云:“理,治也。” ④《广雅?释诂三上》又云:“理,道也。”⑤道、理互训,道作为动词之意为“导”,而导必依事物之 理,故道作为名词之意即为事物之理。所以,理性或道理,皆实际包括主、客观两方面而言①② ③ ④ ⑤王念孙:《广雅疏证》,第32页。 王念孙:《广雅疏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8页。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15页。或者如黑格尔所说的“自觉的理性与存在于事物中的理性”,见《小逻辑》,贺麟译,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43页。英文之reason ,来自法文之la raison ,法文此字来自拉丁文ratio ,其动词为reor ,意为筹算、思考、推论等。有从筹算、思考、论证到理由、理智诸义。

启蒙精神的毁灭_霍克海默_阿多尔诺启蒙观析评

山东社会科学 Shandong S ocial Science 2004年第9期(总第109期)N o.9,2004(Serial N o.109) 收稿日期:2004-02-28 基金项目: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年成长基金项目(02zx02) 作者简介:王凤才(1963-),男,山东诸城人,复旦大学哲学博士后,山东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主要是 法兰克福学派。 启蒙精神的毁灭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观析评 王凤才 (复旦大学哲学系,上海 200433) [摘要] 霍克海默、阿多尔诺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线,以神话与启蒙关系为核心,揭示了 “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退化为神话”的主题,认为启蒙精神的实现是进步和退步相交织、文明和野蛮相伴随的过程,因此启蒙精神走向了自我毁灭。他们对启蒙精神的批判具有片面性,但却是对工具合理性过分张扬、价值合理性屡遭贬抑的强烈抗议,这对于克服技术理性负面效应、重建人文理性具有重要启发意义。 [关键词] 霍克海默; 阿多尔诺; 启蒙精神; 启蒙观 [中图分类号]B08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4145[2004]09—0039—05 《启蒙辩证法》的主题之一就是,“为什么在理性支配的世界中,人类没有进入真正人性状态,反而深深地陷入了野蛮状态”?在这里,霍克海默、阿多尔诺以人与自然关系为主线,以神话与启蒙关系为核心,揭示了“神话已经是启蒙,启蒙退化为神话”的主题。本文试图从三个方面对霍克海默、阿多尔诺启蒙观进行析评。 一 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科技发展、启蒙运动推动了西方现代化进程,这一过程在M ?韦伯看来就是社会合理化过程,即工具合理性不断增长而价值合理性不断退化的过程,也就是启蒙精神不断张扬的过程。所谓启蒙,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不成熟状态就是不经别人的引导,就 对运用自己的理智无能为力”。[1](P 22) 反过来说,人类 通过独立地运用理性判断能力,克服自身的不成熟、不完善状态,就是启蒙。而霍克海默、阿多尔诺认为,“启蒙的纲领是要唤醒世界,祛除神话,并用知识 替代幻想。”[2](P 1) 因此启蒙精神并非专指西方文明理 性精神,而是泛指把人类从恐惧、迷信中解放出来并确立其主权的进步观念,其根本目标是使人类摆脱 恐惧、迷信,成为自然(和社会)的主人。 第一,启蒙精神始终在神话中得到自我确认。他们认为,启蒙精神最早可以追溯到古希腊神话,尤其是荷马史诗中。众所周知,希腊神话最早产生于公元前11世纪,它是希腊各地文明发展、交流与融合的结果。到公元前9世纪,希腊神话世界观已成 体系。[3](P 2-3) 作为希腊文化的象征性表现和源泉之 一,希腊神话深深影响了整个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哲学。前苏格拉底宇宙论关于世界本原的探讨,体现了神话的理性化过程。柏拉图理念论甚至把奥林匹斯众神也理解为逻各斯。晚期柏拉图把理念和数等同起来,这具有神话味道,但却体现了祛除神话的渴望:数字成了启蒙精神的准则。对启蒙精神而言,不能还原为数字的,或最终被还原为太一的,都是幻相。因此,凡是不能预料的和无用的东西都是应该怀疑的。这样,启蒙精神就把人的自主权观念视为古老的普遍概念。启蒙精神每遇到一次精神抵抗,都会给它增添无穷的力量。到荷马史诗那里,宙斯是天神,阿波罗是太阳神,赫利俄斯和埃俄斯完全变成了一种隐喻。从那时起,奥林匹斯众神就与物质元素区分开来,存在就被分成逻各斯和外部事物。此后,整个世界就为人类所主宰。霍克海默、阿多尔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基本内涵 价值理性(V alue Rational)也称实质理性(Substantive Rationality),即“通过有意识地对一个特定的行为—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作任何其他阐释的——无条件的固有价值的纯粹信仰,不管是否取得成就”。也就是说,人们只赋予选定的行为以“绝对价值”,而不管它们是为了伦理的、美学的、宗教的,或者出于责任感、荣誉和忠诚等方面的目的。 价值理性的存在古已有之,真正成系统的研究要追溯到法国的启蒙运动时期。 法国启蒙的特点就是特别认同价值理性。尽管伏尔泰、孟德斯鸠等英国制度崇拜者曾大力宣传英国的工具理性。有人(拉尔夫等)认为,伏尔泰最伟大的单项成就或许就是他在法国倡导英国式的经验主义来消除笛卡儿唯理主义的影响。他年轻时曾因得罪了一位权贵而被放逐到英国,在英国过了三年,其间“彻底”皈依了英国的经验主义传统。回国后就致力于宣传培根、洛克的思想,宣传牛顿那一套已为经验证实了的科学体系,要法国人放弃不讲实际、空对空的笛卡儿主义,并在引导法国思想界更注重实际方面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他的著名的讽刺小说《老实人》(1759)就典型地反映了伏尔泰的这一思想倾向。此书的主题就是教导人们:生活是不完美的,可能永远不会完美,但如果人类不去进行枯燥无味的推理论证,踏踏实实地去做那些单调而富有成果的艰苦工作,人类将取得最大的成功。孟德斯鸠、狄德罗等也有同样的思想倾向,如孟德斯鸠极其推崇英国政治制度,

写《法意》宣传之;狄德罗编《百科全书》也体现了工具理性精神,要通过普及最新科学成就清除迷信,推动科学发展,以减轻人类的苦难。但是问题在于:他们的宣传,对于法国思维方式的影响到底有多大? 朱学勤在92年第6期《读书》上有一篇文章,指出了伏尔泰等人这种英国工具理性宣传影响的局限性,可以在此引为参考。朱文说:“法国是个大陆国家。她的精神气候是文学型、戏剧型,不是哲学型、逻辑型。哲学的面包不涂上文学的奶酪,法国人咽不下去。……启蒙运动的主流作家,有文学活动,但基本性格是哲学型、逻辑型、百科全书型。他们深染英国的岛国气候,向法国输入的也多是海洋恒温型工具理性——沉着事功,平庸缓进,而不是充满浪漫美感冲天而起的价值理性。因此,启蒙学派的哲学家是法国本土的,启蒙运动的哲学内容却是舶来进口的,与本土精神气候并不契合。” 另一位上海学者傅铿,在一篇谈雷蒙?阿隆的文章中从另一个方面指出了伏尔泰宣传的局限性,也值得一读(《读书》92.1“浪漫理想和事功精神”)。傅铿说,十八世纪以来的法国知识分子一直是羡忌英国人在制度上和商业上的辉煌成就,但是他们却热中于将英国人的制度转译成种种光芒四射、永恒但却是含混不清的理念口号。自由、平等、博爱和人民主权曾经是魔力巨大的革命咒语。傅文引用阿隆的说法解释说,这一情况显示了法国文人的一个重要的历史职能:“那就是将文人自身与人类的种种梦想和激情联结在一起,与此同时,不管是好是歹,将那些散文化的社会成就转化为种种普罗米修斯式的使

高二下册历史理性与自由的启蒙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试题及答案

高二下册历史理性与自由的启蒙试题及答案:高二语文试题 及答案 在考试即将到来之际,学生们你们准备好了复习工作了吗?让我们来做一套试题卷吧!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二下册历史理性与自由的启蒙试题以供大家阅读。 高二下册历史理性与自由的启蒙试题 一.选择题 1.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条件中不包括: A、近代科学的兴起 B、文艺复兴以来的人文精神的发展 C、浪漫主义思潮的兴起

D、新航路的开辟和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的形成 2.完整地说,启蒙运动的思想体系是由以下几方面组成的 ①人文主义②虔诚的宗教信仰③进步的社会思想④历史观念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 D、①③④ 3.启蒙运动开始于: A、英国与荷兰 B、英国和法国 C、法国与德国 D、意大利与荷兰 4.启蒙运动之所以称为启蒙,其主要原因是它 A批判蒙昧主义B.提倡人民主权说

C提倡三权分立学说D为法国革命作了启蒙作用 5.下列主张不属于卢梭的是 A倡导人民主权说B.倡导社会契约 C.推崇君主立宪制 D.重视公共意志 6.伏尔泰曾说: 我不能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是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表明他A反对君主专制B.反对教会控制 C.提倡权利平等 D.倡导君主立宪

7.欧洲启蒙运动的实质是 A第二次资产阶级思想解放运动B.以资产阶级理性的阳光吹拂全人类 C.唤起人们对专制.等级制度的批判 D. 资产阶级革命风暴来到前的思想准备 8、对人身自由和思想自由的探讨做出过重大理论贡献的启蒙运动时期的思想家有 (1)英国的休谟(2)法国的卢梭(3)德国的康德(4)法国的康德 A、(1)(2)(3) B、(1)(2)(4) C、(2)(4) D、(2)(3) 9.浪漫主义思想运动的起止时间是

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错误翻译

那些改变历史进程的错误翻译 泛瑞翻译 “误译”不但会影响历史进程,也会反过来重新润饰乃至扭曲历史本相。 马戛尔尼使华寻求平等通商,被无名翻译们译作“进贡” 近日有新闻曰:“中国高铁出口…洋相?:刮雨器译成抹布丢订单” ,可见翻译出纰漏,多么要命。其实,错误的翻译,不单能令公司丢订单,也能改变历史进程。试举几例: 1793年,英国派马戛尔尼勋爵率使团访华,寻求通商并建立近代意义上的外交关系。使团启程之前,先通过东印度公司董事长Francis Baring,致信两广总督,将访华一事提前告知。据英方档案,信的开篇,是这样写的: “最仁慈的英王陛下听说:贵国皇帝庆祝八十万寿的时候,本来准备着英国住广州的臣民推派代表前往北京奉申祝敬,但据说该代表等未能如期派出,陛下感到十分遗憾。为了对贵国皇帝树立友谊,为了改进北京和伦敦两个王朝的友好来往,为了增进贵我双方臣民之间的商业关系,英王陛下特派遣……马戛尔尼勋爵作为全权特使,代表英王本人谒见中国皇帝,深望通过他来奠定两者之间的永久和好……”① 英方这封信,有英文和拉丁文两个版本,全都送到了署两广总督郭世勋手里。郭接信后,一番折腾,译成中文呈递给乾隆皇帝时,其中的英文版,成了下面这个样子: “我本国国王管有呀哺毗嘧吨嘶噶哂嗳喻等三处地方,发船来广贸易。闻得天朝大皇帝八旬大万寿,本国未曾着人进京叩祝万寿,我国王心中十分不安。我国王称,恳想求天朝大皇帝施恩通好,凡有本国的人来广与天朝的人贸易,均各相好,但望生理愈大,饷货丰盈。今本国王命本国官员公举辅国大臣吗嘎尔呢差往天津,倘邀天朝大皇帝赏见此人,我国王即十分欢喜……”② 拉丁文版,则被译成了这个样子: “我国王兼管三处地方,向有夷商来广贸易,素沐皇恩,今闻天朝大皇帝八旬万寿,未能遣使晋京叩祝,我国王心中惶恐不安,今我国王命亲信大臣,公选妥干贡使吗嘎尔呢前来,带有贵重贡物进呈天朝大皇帝,以表其慕顺之心……”③ “遗憾”变成了“惶恐不安”;平等的通商建交请求,变成了对“天朝上国”的“进贡”……马戛尔尼勋爵跨越重洋的外交使命,尚未启程,就已被不知名的翻译们彻底摧毁。

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缺失

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缺失——“新现实主义小说”再评价(节选) 作者童庆炳/陶东风论文来源文学评论 文坛经过80年代后期至90年代初期的形式实验与“历史沉述”之后,又出现了一批关心当前现实社会问题的小说,这些小说被称之为“新现实主义小说”,其代表作家有刘醒龙、谈歌、何申、关仁山等。他们的一些作品,如谈歌的《大厂》、《大厂续篇》、何申的《年底》、《年前年后》、刘醒龙的《分享艰难》、关仁山的《大雪无乡》等等。 一、文学家反映现实应有双重的思想“光束” 中国文学家应当关心改革开放与社会转型,小说应当反映自己所处的时代与社会,这当然是人们所乐见的。目前我们所面临的现实是极为复杂的,但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这两极的“错位”则是很明显的事实。历史理性呼唤社会走历史必然的路,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改革开放的推进上面;人文关怀则呼唤重视人的价值与尊严,改善人的情感生活,完善人的道德理想。但现实告诉我们的是,前者的推进,并不意味着后者也同步跟进。在一定意义上说,现实的发展恰好出现了一种人们不愿看到的“悖论”: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人的价值尊严、情感生活、道德理想却出现了这样或那样的“滑坡”,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出现了悖反的局面。文学家如何来面对这种现实中的“悖立”呢?文学家在这种现实面前应取什么样的思维路径、价值取向、判断角度呢?文学家作为人文知识分子当然应顺应历史理性,赞成改革开放。但同时又更加重视人文关怀,关心社会转型的文化道德合理性,以及它在个体的情感生活完美性,甚至人性深处那些看不见的微妙角落。他们既要“熊掌”,也要“鱼”,“熊掌与鱼”两者应“得兼”。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这两者都是文学家照射现实的思想“光束”。文学家的历史理性必须具有人文关怀维度。文学家人文关怀必须具有历史理性的维度。文学家总是在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中徘徊。当然如果遇到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这两者之间非选择不可的状况,那么真正的文学家宁愿“牺牲”历史理性,而选择“人文关怀”。因为文学家是专门在人的情感生活中耕耘的人,人文关怀是他们的基本“地盘”。这就是为什么古今中外伟大的作家都毫无例外具有悲天悯人的品格的原因。 1996年开始出现的所谓“新现实主义”小说并没有继承借鉴前人的“现实主义”的传统。这些小说的严重不足之处是对现实中负面的一味妥协。他们对转型期的现实生活中丑恶现象采取某种认同的态度,缺少向善向美之心,人文关怀在他们心中没有地位。他们虽然熟悉现实生活的某些现象,但他们对现实缺少清醒的认识,……这就导致他们的作品出现人文关怀与历史理性的双重缺失。 二、在“分享艰难”的帷幕后 人文关怀的欠缺典型地表现在所谓“分享艰难”的主题中(其中又以同名小说《分享艰难》为代表)。在分享艰难者的行列中,大致有三类人。一类是基层领导干部(农村中的乡镇领导以及城市中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领导)。作为对自己属下的百姓最直接负责的父母官,他们在信念伦理与责任伦理呈现高度紧张与冲突的情况下,以责任伦理为重,而抑制自己的信念伦理说得更直白一些就是:昧着良心(可憎)不择手段(可怕)发展所谓“经济”。 第二类分享艰难的人物是处于社会底层,并且在社会转型中利益受到损害的普遍群众。这些人无疑都是一些安分守己、深明大义、勤勤恳恳的好人。然而,好人为了“分享艰难”,就必须放弃自己起码的做人的尊严与权利吗。在《分享艰难》中这样一个情节:田毛毛的父母为了“分享艰难”而放弃控告强奸田的洪塔山,让他继续当经理。为什么呢?“为镇里多赚些钱,免得大家受苦”。 “分享艰难”的第三类人物与孔太平的舅舅以及章荣他们都不同,他们是一些商业大潮中的所谓弄潮儿,也是基层单位的“经济台柱”。他们基本上都是一些道德败坏的流氓企业家,或者假公济私、中饱私囊的国家干部。然而,即使是这些人,也在与大伙一起“分享”着“艰难”。 就这样,人文关怀的理想完全在作家的笔下被消解掉。 1

启蒙精神的现代维度_陈文旭

收稿日期:2013-08-21 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 “当代中国主流价值文化传播创新研究”(编号:NKZXB1238)的阶段性成果。启蒙精神的现代维度 □ 陈文旭 [摘要]启蒙精神的真正魅力和价值,可归结为它的理性主义启蒙以及对西方现代化的开启上。启蒙精神的本质在于批判性,作为一种弘扬理性、开启民智、讴歌人性、崇尚自由的思想正能量,在现时代仍然具有积极意义。正处在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需要重视启蒙精神的思想精髓,以启蒙精神为镜,去观照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具体问题解决,重建属于自己的启蒙精神。[关键词]启蒙精神;理性主义;批判;现代价值[中图分类号]B0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6-6470(2013)05-0086-04[作者简介]陈文旭,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讲师、澳门大学博士后 继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之后,18世纪在欧洲兴起的启蒙运动是一场大规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主义所倡导的现代理性, 成为现代主义和现代化的纲领。恩格斯评价说,启蒙学者“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 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 利。思维着的知性成了衡量一切的唯一尺度”[1]。 启蒙运动推进了西方现代化进程,所倡导和追求的启蒙精神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和独特的思想意蕴。 一、启蒙精神的历史溯源 在西方哲学史上 ,“启蒙”(Enlightenment )一词似乎有着专门的所指, 一提到它,人们就会自然联想起那个人类理性获得巨大解放的思想运动— ——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2] 它是一场反封建、 反教会的资产阶级思想文化解放运动,为资产阶级革命作了思想准备和舆论宣传, 是继文艺复兴之后欧洲近代第二次思想解放运动。启蒙运动的倡导者将自己视为大无畏的 文化先锋,努力引导世界走出充满着传统教义、非理性、盲目信念以及专制的黑暗时期。这场声势浩大的启蒙运动, 不仅直接带来了法国大革命爆发,而且启迪世人用理性的光芒照射外部对象,孕育出伟大的启蒙精神。在德国古典哲学家那里,他们甚至将法国大革命精神直接等同于启蒙的精神来看待 ,“他们总结的启蒙精神是理性主义、批判精神、自由的理想和历史进步观。这四点是一致的:理性的正确运用是判断, 它的目标是自由,而自由的理想是在历史进步中实现。”[3] 特别是理性主义,自笛卡儿以降的理性主义哲学家都把“理性”奉为自己理论体系的最高原则, 及至黑格尔便达到了顶峰。对黑格尔来说,理性主义所具有的内涵已经不止于人类个体所具有的认知和道德能力,而是包括着某种超越了个人肉身局限性、对整个人类的社会生活起支配作用的“大一统”原则:“‘理性’是世界的主宰”,“‘理性’是宇宙的实体”,“‘理性’是宇宙的无限的权力”,“‘理性’是万 物的无限的内容,是万物的精华和真相”[4]。可见, 理性主义具有了“普遍理性”意义。

论工具理性批判的形成及当代意义

论工具理性批判的形成及当代意义 周立斌 摘 要:在韦伯看来,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是合理化在西方社会变迁过程中释放出的产物,即工具理性作用的结果。卢卡奇把韦伯的这一理论与马克思对商品拜物教的分析结合起来,提出了物化理论,进一步深化了工具理性批判的力度。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把工具理性批判扩大到对人类的启蒙和文明的批判。由于工具理性批判理论深刻地揭示了现代性的代价和局限性,所以仍是批判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锐利武器。 关键词:工具理性;合理化;物化 中图分类号:B0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490X(2004)03-122-03 作 者: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马克思主义哲学博士研究生;北京,100872 在思想史上,人们往往把18世纪的启蒙运动作为现代性的开端。启蒙运动使西方完全摆脱了17世纪哲学思想中的宗教神学的桎梏,使人们不但从人的理性中寻找知识的合理性基础,而且还能从个人权利出发论证社会秩序的合法性,但韦伯指出,作为合理化结果的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制度却使人完全失去了自主性,成了被动执行系统命令的存在物,由此人的价值和意义失落了,也就是说,理性蜕变成一种奴役人的工具,即工具理性。卢卡奇从马克思的商品拜物教理论出发,借助于韦伯的合理化理论,提出了物化理论,把马克思对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转向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的批判,即工具理性批判。以霍克海默和阿道尔诺为代表的第一代法兰克福学派接过卢卡奇的这一批判理论,对启蒙运动提倡的理性进行了深入、彻底批判,把对工具理性的批判推向了顶点。笔者认为,在揭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出现的各种新问题、新矛盾(特别是日益严重的异化问题)上,工具理性批判仍有着不可低估的理论意义。 一 韦伯对工具理性的论述是与他的宗教伦理社会学理论联系在一起的。同许多伟大的思想家一样,韦伯深切感受到了资本主义精神对于资本主义发展的巨大推动和支持作用。他敏锐地察觉到这种精神形成的社会文化基础———新教伦理,进而阐明它同资本主义精神、合理化及工具理性之间的错综复杂关系。 韦伯是从欧洲现代文化和社会结构变迁中揭示资本主义的起源的。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导言中开宗明义地提出:“一个在近代的欧洲文明中成长起来的人,在研究任何有关世界历史问题时都不免反躬自问:在西方文明中而且仅仅在西方文明中才显现出来的那些文化现象———这些现象(正如我们爱认为的那样)存在于一系列具有普遍意义和普遍价值的发展中———究竟应归结为哪些事件的合成作用?”①他认为,合理化在现代文化知识领域和社会组织中的不断分化和发展是形成西方文化的主要动因。 韦伯认为,在西方传统的宗教政治统一体中,无论是经济系统,还是科学、艺术,甚至国家都统一在传统的宗教和道德的合法性压力下。但是,从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到法国大革命以来,西方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结构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传统宗教和形而上学世界观已经解体,封建的等级政治结构已经动摇。在这个过程中产生了现代经验科学、独立的艺术和以原则为基础的道德和法律,这些文化知识和社会组织按照自己价值领域的合理性处理相关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一)科学摆脱了传统宗教和形而上学的前提,科学家以经验的、几乎是量化方式观察世界,自然不再笼罩在神话的神秘氛围中;(二)现代艺术也从传统的伦理和宗教关系中解脱出来,它只承担表达个人主观性的内在义务,不再承担宗教、政治和道德的教化功能;(三)现代道德和法律脱离传统形而上学真善美的精神母体,成为专门处理规范和价值的特殊领域;(四)社会组织日趋复杂,形成了功能上日趋独立的行为系统。经济系统成为相对独立的行为系统,生产者按照目的合理性行动;(五)国家转向按抽象的法律规则进行管理,国家职员按照形式合理化的要求行动。这些都是工具理性作用的结果。 正是基于这样的观点,韦伯对资本主义的特性进行了如下描述:(一)利润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也是衡量经济行为成功与否的标准;(二)人们以理性的有条理性的方式追求利润,并受一些道德上的约束。这是企业家区别于冒险家的重要特性; (三)劳动力由法律上自由但以工资为生的阶级组成;(四)生产组织以策略合理性组织在科层体系之中;(五)它运用现代技术 求 索/2004/3 12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