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1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1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复习(1班)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概念

何克抗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本质与内涵要求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理论的指导下,把计算机及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与情感激励工具、丰富的教学环境的创设工具,并将这些工具全面的应用到各学科的教学过程中,使各种教学资源、各个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经过整理、组合,相互融合,在整体优化的基础上产生聚集效应,从而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域教学模式的变革,从而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目标。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P32)

1、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2.可以帮助教师教学。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4可以帮助学生学习。5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6作为整合多学科的工具。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的实施要点(李克东)。

1、环境:要以多媒体网络化为基础,成为现代化教学媒体。

2、资源:对课堂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信息化教学资源。

3、工具: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使学生完成知识的建构。

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1、学习方式:掌握信息时代(在信息化环境下),利用信息化教学工具、学习工具等资源进行学习的学习方式。

2、培养学生获取信息、信息化道德素养。

3、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态度,即适应能力、能应变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P 38)。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作为一种新型课程研制理论和实践,具有信息化、学习化、民主化和文化化等基本内涵。

信息化:1、整合以一定的哲学理论、心理理论和信息技术作为基础。2、整合中的要素教师、学生、内容和环境及结构方式,是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和媒介的。3、整合贯穿在规划、实施与评价等整个课程研制过程中,且包含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学习经验、课程组织、课程实施和课程评价等哥哥环节一体化的基于信息技术的“再概念化”及其实践形态的生成。4、整合的课程与教学材料是以多媒体以及网络为主要载体的。

学习化:意味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建构一种“以人的学习委中心”的新型课程与教学样式。

民主化:使知识经验打破少数人的“垄断”,获得广泛的共享,从而使社会的平等和民主具有现实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民主化包括“民主素养”的培养和“民主社会”的建设两个层面。在学校,信息技术通过在内容和形式相结合上创新出民主化课程,其中包含民主价值观,并创设平等、民主的信息文化环境和营造多元文化背景,师生在这种环境中展开课程,协商讨论和合作学习,共享学习结果,使学生具有成为有“民主素养”的公民。这样的公民进入社会以后,通过各种途径,将民主文化加以传播和创新,从而促进社会的民主化进程。

文化化:整合就是通过筛选、优化信息文化,将它们引入学校,有机地融合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中,使学生的学习生活与社会信息文化生活沟通,建构起整合型的信息化课程新形态,它以学习化和民主化为内在理念,以多媒体及网络为特质载体,并创新出集成型的数字化的课程材料包,从而形成信息化的新课程文化。

六、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层次(灵活题)。(P40)

阶段一:封闭式的、以知识为中心的课程整合。(细化为以下三个层次)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阶段二:开放式的、以资源为中心的课程整合(提供资源环境,成为自主协作学习中学生的认知工具)(细化为以下四个层次)1、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2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3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4信息技术作为研发工具。

阶段三:全方位的课程整合

1、教学内容的改革。2教学目标的改革。3教学组织架构改革。

七、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桑代克(实验得出:学习是一个不断尝试与错误的过程。学习的三大定律: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新行为主义代表人物:斯金纳(认为学习成功的关键在于提供适当的强化)

八、认知学习理论发端与早期认知理论的代表学派——格式塔心理学的“顿悟说”

九、认知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布鲁纳提出“发现法”,奥苏伯尔提出先行组织者策略、有意义学习理论。

十、什么是建构主义理论(或组成要点)。

知识不是从教师获得而是学习者根据一定的情景和社会环境下及他人的帮助,利用资源、根据自身学习经验、通过意义建构获得的。

十一、建构主义学习环境包含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4大要素

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及建构主义学习环境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概括为:以学生为中心,在整个教学过程中由教师起组织者、指导者、帮助者和促进者作用,利用情境、协作、会话等学习环境要素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最终达到使学生有效的实现对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的目的。

十二、几种在建构主义的教学模式下较为成熟的教学方法(P47)

支架式教学(meaning)(环节):1、搭脚手架——围绕当前学习主题,按“最邻近发展区”的要求建立概念框架。2、进入情境——将学生引入一定的问题情境(概念框架中的某个节点)。3、独立探索——让学生独立探索,探索内容包括:确定与给定概念有关的各种属性,并将各种属性按其重要性大小顺序排序。4、协作学习——进行小组协商、讨论。5、效果评价——对学习效果的评价包括学生个人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小组对个人的学习评价,评价内容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对小组协作学习所作出的贡献、是否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

抛锚式教学(meaning)

随机进入式教学(meaning):学习者随意通过不同途径、不同方式进入同样的教学内容的学习,从而获得对同一事物或同一问题的多方面的认识与理解。

十三、什么叫做多元智能

该理论由加德纳教授提出,他提出人类的智能是多元化的,每个人都包含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肢体动觉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內省智能七种智能。七种智能代表七种不同的潜能,这些潜能只有在适当的情境中才能发展出来。

十四、({P50)八种智能:言语智能、数学—逻辑智能、空间智能、肢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內省智能、自然观察者智能。

十五、信息技术对多元智能理论的促进与支持(灵活,综合考)

多元智能理论用于课程教学中的最突出的特点是教师选择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的学习,这些方法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发展学生的不同的智能。

互联网的使用为一个学生多元智能的探究和扩展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十六、什么是教学系统设计

教学系统设计是依据教学理论、学习理论和传播理论,运用系统科学的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策略、教学评价等教学要素和教学环节进行分析,计划并做出具体安排的过程。

十七、什么是信息化教学设计

信息化教学设计师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生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其学习能力,提高学业成就,并使他们最终成为具有信息处理能力的、主动的终身学习者。

十八、两种信息化教学设计方法(P61)(分析、详细阐述自身经验)

第一种:以问题驱动的教学设计为重点来介绍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论和方法。强调要发挥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和建构性,设计核心为“教学目标分析(问题提出的依据)”“学习问题情景设计”“学习环境与学习资源的设计”“教学活动/学习活动过程的设计”

第二种:该设计方法认为读写素养、知识、问题解决、学会合作和运用信息的能力,是所有学生需要学习的,这些是学习的基础。1、学习的基础。2、选择适合的内容。3、选择合适的工具。4、选择合适的活动。5、学习环境极其评价。

十九、教学设计单元包一般都包括:1、教学设计方案。2、多媒体教学课件。3、学生作品规范/范例。4、学习参考资源。5、活动过程模板(如实验报告模板、信息调查模板)。6活动过程评价量表。

二十、信息化教学资源指在数字化处理的、可在多媒体及网络化设备上运用的教学资源,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支持下,可运用与教育教学的信息、人、教学材料、方法策略等。

二十一、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评价标准

1,、是否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目标是否明确;学习目标是否符合教学大纲要求;教学设计是否考虑到个体差异;教学设计能否激发学生的兴趣

2、技术与教学的整合是否合理:技术的应用和学生的学习之间是否有明显的关联;技术是否是教学计划成功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把计算机作为研究、发布和交流的工具是否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实施。

3、教学计划的实施是否简单易行:教学计划是否可以根据具体教学情况的差异很容易的进行修改,以便应用到不同的班级;教师是否可以比较轻松的应用教学计划中所涉及的技术,并获得相应的软硬件支持。

4、是否能够有效评价学生的学习:教学计划中是否包括一些评价工具,用于务实的评价和评估;学生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评估标准之间是否有明确的关系。

二十三、评价的功能。

1、诊断功能:教学前,对学生知识基础、准备情况进行评价,为更好的作出决策。

2、导向功能:将评价标准告诉受评者,对下一步的教或者学起导向作用。

3、调节与督促功能:受评者根据评价结果,明确差距,确定努力方向,想出改进措施。

4、甄别功能:区别优劣程度并将甄别结果作为对其确认及甄别的依据。

5、激励功能:好的评价可以激发动力,不好的评价可以转化为压力,从而转化为激发奋进的动力。

二十四、什么是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是以教育目标位依据,;利用有效评价技术与手段,对教育活动的效果和影响进行价值判断,以便对教学活动进行优化的过程。

二十五、信息化教学评价原则与指标

1、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既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评价的主体,在教学进行前教师要指明教学目标,使学生对自己要达到的结果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这能充分的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评价内容的广泛性。包括学业成绩、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情感体验、合作意识等。

3、评价手段、方法多元化。评价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评价手段、方法多元化。评价有形成性评价、范例展示、学习档案等多种方法。无论是何种方法,都应该体现发展性观点、多元化原则,重视评价的功能,使它起到反馈调节的作用。(除此之外坚持合作原则、鼓励性原则、发展性原则)

二十六、电子学档(E-learning Portfolios 缩写ELP或e-Portfolios),是指运用电子技术实现的学习档案。

二十七、学习档案应该包含的内容。

1、学习目标。

2、材料选择的原则和量规(从随意的成长中记录作品)。

3、教师和学生共同选择的作品范例。

4、教师反馈与指导。

5、学生自我反省。

6、清晰/合适的作品评价标准criteria(基于量规rubrica的标准)

7、标准和范例——好作品的范例。

二十八、什么是讲授教学。

教授教学是教师通过语言系统向学生描绘情境、叙述事实、解释概念、论证原理和阐明规律的一种教学方法。

二十九、支撑讲授教学发展的理论。

1、多元智能理论:教师除了可以用各种语言讲授内容以外,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还可以通过各种媒体的不同表现功能呈现教学内容,利用声音、动画、图像、图表等来展示盒讲解教学内容。

2、建构主义理论:教师要将事实与概念设置在一定的情境中,调动学生先前的知识建构新得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设置与学生关联性将强的问题,并且在教学的过程中,及时了解学生的观点,了解他们掌握的情况以及推理过程。

3、电子信息技术的发展:在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呈现更为复杂的教学任务和材料,同时吸引学生参与其中。教师通过呈现从真实性活动中凸显的问题,为学生提供一个超越传统讲授教学的学习环境、学习方式。

三十二、信息技术在研究性学习中的作用。

1、提供丰富的信息资源。

2、创建互动共享的智慧资源。

3、提供便捷有效的交流方式。

4、提供良好的学习过程记录方式。4、为学生的作品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6、提供新的作品发表园地以及作品销售途径

另一种说法:1、呈现问题情境2、分析问题3、处理数据4、呈现结果5、(电子档案袋)评价反思

三十三、协作学习是一种教学形式,它要求学生在一些由2~6人组成的异质中一起从事学习活动,共同完成教师分配的学习任务。在每个小组中,学生们通常从事于各种需要合作和互助的学习活动。

三十、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来促进讲授教学

学习环境:1、物理环境:提供一个物理环境的变化,要实现讲授教学的根本的变化,关键需要教学思想的变化。通过言语、眼神、动作及借助信息技术,师生之间可以形成多向反馈的机构。2、知识环境:教师要为学生创设多种获取知识的来源,而不仅仅局限于印刷材料;创设整合了多学科知识的学习环境,而不是单一、独立的知识;使用多种讲述形式作为支持知识理解和发展的思维形式;讲授时,要引导学生思考知识获取的具体过程,而不仅仅是了解结果。3、情感环境:首先要了解学生的生理需求、学习需求,选取贴近学生情感、生活的事例进行讲解。

学习目标:(三维目标)1、除了讲授关于某学科的知识内容外,还要给学生分析讲解一种“思维方式”,或者说“思维方法”。2、注意及时引导学生归纳和总结事物的一般规律和解决问题的一般方法和特殊方法。3、利用能够引发道德、价值观冲突的案例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并对讨论的结果进行归纳、总结,以及能够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想冲突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更加深入的思考。

教学内容:1、要进行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扩展,保证教学具有先进行和前瞻性。2、要关注和创设“隐性课程”3、要为学生创设充分利用各种符号,从这个丰富而复杂的信息环境中使用这些符号体系的机会,即要延伸教学内容。4、将教学内容与学生的学习、生活相结合,选取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进行讲解,且提供在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的机会。

学习方式:(在教学中,编码指教师将教学内容通过声音、语言及图像等符号表达出来,而解码指学生将接收的符号形式的信息转换成个体经验和思想的过程。)编码和解码是同一个过程的两个方面,在教学中要同时包括这两个方面,并在其中保持一种动态的平衡。因此,除了为学生提供编译好的符号之外,还要为学生提供从自身的经验和解释中转向用符号表征自己思想的机会。教学策略:1、变化语言和字体,突出信息的重要特征。2、呈现的信息应便于组块化。3、提供有意义的情境促进有效编码。

师生关系:1、可以引导学生在一定的框架下,围绕教学目标与教师和同学进行知识、情感、态度、需要、兴趣、价值观等方面及生活经验、行为规范等方方面面的交流。2、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讲授教学活动,需要我们思考如何避免技术成为交流的屏障。三十一、研究性学习是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自己选择和确定研究的课题或者项目的设计,自己收集、分析并选择信息资料,应用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学习方式。(P142)

三十四、协作学习的内涵。

1、以小组活动为主体,强调异质分组。

2、强调小组成员的合作互助。

3、强调目标导向,是为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而展开。

4、强调总体成绩作为激励。

5、由教师分配学习任务和控制教学进程。

三十五、协作学习的要素。(P158)

1、积极相互依靠

2、面对面的促进性交互作用

3、社交技能

4、小组自加工

三十六、Webquest的组成部分

导言:明确学习目标,激发学习兴趣。

任务:明确要做的事情或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过程:提过完成任务的步骤和支架。

资源:提供完成所需要的资源。

评价:对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进行评价的标准。

结论:总结学习内容和经验,反思学习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论文

浅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认识 摘要:随着21世纪的到来,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知识的增速过快,教材更新过于缓慢,学习者不能及时接受新知识,以至于不能与时代接轨,因此信息化社会对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继而推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就是改变传统的教学结构,进而优化教学,从而使现代教育跟上时代的步伐,培养出21世纪的人才。 关键字:信息技术,课程整合,基本特征,利与弊 随着21世纪的到来,社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快速地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对于知识的要求也越来越大了,知识更新的速度也因此加快,而教材的更新缓慢,人们满足不了教材上的知识,所以在教学上必须引进信息技术,人们可以利用信息技术获取他们所要的大量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以免自己与时代脱轨。 面对发展如此快的时代,传统教育已经逐渐地显露出本身的不足和局限。如果把21世纪比作山中的老虎,那么这个黔驴——传统教育已经技穷了,在传统教育中学科之间相互独立,缺乏学科之间的弹性,与21世纪的全面发展相违背;21世纪需要自主探究的人才,而在传统教育下教学安排孤零,学习者无法深入地探究,更无法培养一个具有自主探究能力的人才;传统教育的教学内容远离日常生活经验,教育者过分强调知识传授,迫使学习者对教学内容只死记硬背,应于考试,而不是加以理解,把学到的知识应用于生活中,因此传统的人才缺乏动手能力和对事物深层次的理解。一个拥有“屠龙本领”——在传统教育下所学的知识,在这个21世纪根本无法施展,也没有

施展的空间,因为这个本领与这个时代不搭配,赶不上时代的步伐,所以也注定拥有“屠龙本领”的人才抑郁而终。从上所述,课程整合是必须的,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来的人才能在21世纪这个战场上驰骋万里。 为了迎合21世纪的到来,这个“国家之本”——教育需要进行改革,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正是顺应时代的需要。是符合人们对于知识的要求,更利于培养出具有创新意思,自主探究,动手能力强,全面发展的21世纪人才。 一.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Information Technology,简称IT),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它主要是应用计算机科学和通信技术来设计、开发、安装和实施信息系统及应用软件。它也常被称为信息和通信技术(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ICT)。主要包括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和通信技术。信息技术也可以用于教育之中,这样称为信息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有两个方面的涵义:一是指学习与掌握信息技术的教育。二是指采用信息技术进行教育活动。前者从教育目标与教育内容方面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后者则从教育的手段和方法来理解信息技术教育。由此,可对“信息技术教育”作如下定义:信息技术教育是指学习、运用信息技术,培养信息素质,实现学与教优化的理论与实践。 二.课程整合 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gration)的含义是指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要素做系统的考虑与操作,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和研究教育过程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课程整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学习心得 2013年我们大岭中心小学的所有老师都积极地参加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活动,让我们受益匪浅。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平台,使我们明确了新形势下,基于网络环境的校本研修有了新的发展趋势。以往的研修,老师们都认为与实际的教育教学工作没有多大的帮助,甚至无关。但这次的项目学习让我们耳目一新,因为它真真切切的做到了与我们日常学习生活紧密相连。本次学习让我萌生了许多心得,具体如下: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必须紧密联合 一个人要改变行为,首先要改变观念,而观念的改变在于理念的达成。尽管项目开展过程中遇到一些问题,如时间空间的制约;异校交流和专业引领的障碍;校本研修管理手段滞后;缺乏对教师持续性支持平台等。但吉林省对这个项目研修工作开展始终持之以恒,终有成效。基于教师研修为核心,主要着眼于教师专业成长的关键和对教师专业成长真正有效的角度出发,通过网上网下结合,通过主题活动给予落实;围绕课堂教学,整合远程学习与教学研修;做与学思研结合,着力教学问题的有效解决。显然,信息技术与课程必须必须紧密联合。 二、教师培训模式应该与时俱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什么?网络带给我们什么支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实施设计一定要紧跟社会的发展。我们的发展的重点任务是推进信息技术在融合,变革教育理念模式与方法支撑教育创新发展。关键在于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中国教师研修社区平台设计理念:信息技术与课程相结合,打造教师学习共同体;以学校为单位,整体设计教师群体的专业发展;能够支持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教师备课工作减轻工作负担;利用网络工具促进教师养成专业交流的习惯,深度思考的习惯,推动教师终身学习。从教学管理、科研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的全面深度。 三、要具备信息技术能力是现代教师的基本条件 教师可以在平台的word文档里书写学案、教案、目标等,也可以在网页上书写听课的感受、建议等,全国教师要具有信息化技术能力的操作。显然网上网下的研修形式已走进我们的教育教学生活,我们不得不改变观念,创新理念,逐步发展。 其实“营造网络学习环境,推动教师终身学习”在于推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建立校本研修良性运行机制,切实发挥校本研修的基础作用。校本与网络研修整合是使教师专业发展常态化,细致化和可持续化,关键在于这种模式和平台根植教育教学一线土壤,接地气。如果我们持之以恒,把每个细节做好,就是把质量做好,而质量则成就发展。从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到课堂教学中的有效交流究竟是什么等一系列的细节都要细致化、常态化,的确需要一定坚持力。教师只有具备时代所需能力,不断创新,才能起航远行,杨帆万里,才能为国家培育出更加优秀的人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容整理

1、为什么要进行信息技术整合? 技术的发展以及人类社会对教育的新的需求(不要固步自封,用心倾听技术时代变革的声音)(信息化+知识经济国民素质决定国力强弱) 2、中国的情况(各国了解) 亚洲:后来居上美国:一马当先中国:奋起直追英国:稳步跟进 美国的举措 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 2000年底,提出了新的国家教育技术目标:数字化学习——让所有的孩子随时都能得到世界一流的教育。 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ETS·美国) 20世纪90年代,美国国际教育技术协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echnology in Education,简称ISTE)制定了美国国家教育技术标准(National Educational Technology Standards,简称NETS) .面向学生(NETS·S) .教师(NETS·T) .管理员(NETS·A) 英国的举措第一个提出整合的国家 亚洲各国的情况 新加坡2000年实现全国联网,学生二人一机,教师每人一台笔记本电脑 日本1999年为全部中小学配多媒体电脑(小学24台;中学42台,特教8台) 马来西亚建多媒体学院 印度CLASS2000计划: 万所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千所学校建校园网,百所智能化学校(Smart School) 韩国万所学校建成校园网,教师一人一机 中国的努力 1996年推出了1000所学校教育信息化试点项目 2000年前后,大多数高校接入中国教科网CERNET 已建成一大批教育网站,包括上百个网校;多所高校开办网上学位教育。 2004年据部分教育信息化专家估计,中小学已经建立的校园网数量应在40000至45000之间 2000年信息技术课程开设 2000年“校校通”工程 2001年启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2003年启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 2004年我国第一个中小学教师专业能力标准《教育技术能力标准(试行)》颁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 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构建国家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搭建国家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2020年基础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框架(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提升学校信息化建设基本配置与应用水平。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各种信息化设施和资源的可获得性; .学校教育信息化领导力、教师教育技术运用力、专业人员支持力; .师生、家长对信息化应用的满意度。 学校教育教学方式变革取得突破。根据各学校不同情况从以下主要维度确定发展基线和年度规划: .教师信息化教学的习惯; .知识呈现方式、教学评价方式、组织差异化教学等方面的变化; .学生多样化、个性化学习方面的改变。 信息化环境下的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主要维度包括: .使用信息技术学习的意愿; .运用信息技术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常见问题及应对方法 山东邹城高级职业技术学校张爱清 273500 随着教育技术现代化的迅速发展,信息技术被广泛的应用于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信息技术与各学科的整合成为热点,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国中小学信息技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已进入普及发展阶段。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的是通过促进传统教学方式的根本变革,也就是促进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结构与教学模式的变革,最终达到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目标。这个目标绝非是几次公开课或研讨课就能实现的,必须通过日常教学中执行并贯彻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的指导理念才能达到,在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理论、方法的基础上,在教学中达到应用自如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思维能力、解决问题能力和协作交往能力的培养。然而在实践中,随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深化,一方面广大教师的整合水平在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正在逐步发生转变,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的教育目标正在一步步走向现实。另一方面我们也发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不断深入,遇到的问题也越发突出的表现出来。如何才能解决这些问题推动课题的深入发展?结合自己几年来从事电教工作的感受,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其解决建议谈谈自己粗浅的看法 一、硬件、设备、环境影响 对于刚参与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课题的实验教师来说,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需要有一个心理适应过程。硬件环境的整体设计是否合理、硬件和配套软件的质量好坏、是否运转正常都会直接影响其上课的积极性。如果在硬件环境构建时考虑不当,极易导致课堂上频发故障,影响了教学的进度,几次三番的挫折经历会让教师形成信息技术环境下开展教学的畏难心理: 对整合方面的研究采取敷衍或逃避的态度。对上述问题,我们必须采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1、硬件教学环境的合理构建。信息技术硬件环境初始构建时,帮助实验学校细致周密的计划,设计易于师生操作,方便学生之间协作、学生和教师的信息交流和教师课堂的组织管理的信息化硬件环境,严把硬件设备质量关,禁止伪劣产品进入课堂教学环境,消除硬件在课堂教学中潜伏的负面因素。消除学科教师对使用教学设备的后顾之忧。 2、对网络环境进行定期的检查维护,要求实验学校安排专业技术人员,保证网络教学环境的正常运转,对学校网络硬件机器设备定期进行维护和检修,对教学软件和环境及时更新升级,确保网络的安全畅通。使其时刻处于良好的备用状态。多方面多形式提高教师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服务教学的积极性。 二、针对性资源匮乏,教师负担加重 有了合理的硬件环境构建,教师缺乏可用的教学资源,由于技术人员和教学软件开发商开发的资源与中小学的实际教学环节不相适应,教师就需要额外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在资源收

六年级1班简介教程文件

六年级1班简介

六(1)班简介 25个可爱的孩子犹如25颗繁星,点缀着六年级(1)班的浩瀚的夜空,每一颗星星都闪烁着爱心和热情。我们是一个富有朝气和凝聚力,积极向上的班级。 这里是我们成长的快乐家 园,我们在这个家园里互相 关怀,互相帮助!我们在园 丁的辛勤培育下,在知识海 洋里——读健康有益之书, 做奋发向上之人。总之,这 是一群充满希望的学生。我们相信,在老师的精心教育下,在全班同学的勤奋努力下,一定能创造辉煌。 班主任寄语:同学们还有一年时间就要毕业了,相信在这最后的一年里,同学们一定会勤奋学习,用知识来武装自己,遵守纪律,用行动来给弟弟、妹妹们做榜样,为初中学习做好铺垫。聪明的人,今天做明天的事;懒惰的人,今天做昨天的事;糊涂的人,把昨天的事也推给明天。老师愿你们都做一个聪明的孩子!愿你们都做时间的主人,以优异的成绩进入中学! 六班教室文化简介 教室文化建设就是让教室的每个角落、每个墙面都能说话,都能微笑,都能育人,催人进步,让整个教室空间 充满文化的气息。“教育无小事”。教室是教师 教育、教学,学生学习成长的主要场所,是环境 教育的主阵地之一。利用教室对学生进行潜移默

化的教育,“润物细无声”,一直以来都为古今中外的教育家所推崇,被许多教育者所践行。 一、让的每一个地方都赏心悦目 走进我班教室,你看到的是一尘不染的玻璃 窗,雪白的墙壁,干净的地面,整齐的桌椅,处 处给人以美的享受。而窗台上那一盆盆富有生机 的花卉,更让学生对生命的价值有了进一步的认 识。 二、让教室的每一个角落都能闪光 我们利用教室的角落开辟了卫生角,图书角,它们不但使教 室变得漂亮整齐,而且学生在管理的过程中加 深着对环保的感悟。图书角----交流分享的殿 堂。每人都把最喜爱的书和报献出来,与他人 分享与交流,由专门学生管理,记录下借阅情况。并在图书角上方开设了主题为“书香阁” 栏目,在这里展示学生读书心得,优秀习作。 当师生走进书香弥漫的一方小天地,会油然升 起一种庄严神圣的感觉,内心对知识的崇尚和 渴求会一下子被书香所勾起,会快乐地遨游在 书的海洋中。在这里,他们分享着合作的快乐。各个角落里不时传来同学们的欢声笑语,充满着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三、让教室的每一堵墙都能说话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Prepared on 21 November 2021

2011-2012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考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试题 一、名词解释 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与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 2、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和学习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目标和内容而围绕某一主题形成的、比较稳定且简明的教学结构理论框架及其具体可操作的教学活动方式,通常是两种以上方法策略的组合运用。 3、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一种对信息社会的适应能力,涉及信息的意识、信息的能力和信息的应用。它不仅包括利用信息工具和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包括选择获取识别信息、加工、处理、传递信息并创造信息的能力。 4、教学设计:是以传播理论、学习理论和教学理论等多学科理论为基础,运用系统论的观点和方法,分析教学中的问题和需求从而找出最佳解决方案并对其进行评价、试行与修正的一种理论和方法。 5、虚拟现实技术:又称灵境技术、临境技术,它汇集了数学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多媒体技术、人工资能、人机接口技术、传感器技术以及人体行为学多项关键技术,是对计算机技术的综合应用,是多媒体技术发展的最高境界。 6、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是将可得到的各种信息转化为知识,并将知识与人联系起来的过程。在教育领域,知识管理就是要将各种教学资源转化为具有网状联系的规范的知识集合,并对这些只是提供开放式管理以实现知识的有效、利用和共享。 7、形成性评价:形成性评价用于检查在活动过程中被评者的进展或进步情况,用以调节活动进程,通过反馈信息保证目标顺利实现。 8、量规:一种结构化的评价标准,往往是从评价目标相关的方面详细规定评价指标,具由操作性好准确性高的特点 二、简答题 1、简述webquest的组成部分及设计要点 Webquest教学设计包括介绍,任务,资源,过程描述,学习建议,评价和总结七个部分,各个部分的设计要点如下: (1)介绍:对所“探究”问题的简要描述。Webquest简介部分包括两方面目的:第一,让学习者明确将要学习的是什么;第二,通过各种方式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2)任务:对于学习者要做的事情的描述。 (3)资源:指向网上相关站点的链接。 (4)过程描述:说明要做些什么才能完成指定的任务。 (5)学习建议:指导学习者如何组织信息。 (6)评估:创建量规来展示如何评价最终的结果。 (7)结论:对于将可完成的学习成果或学习过程的简要总结。 2、说出技术、教育技术、教育技术学三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六年级复习文件简介

六年级复习资料(积存) 班级:姓名: 一、把句子补充完整。 ▲描写大自然的诗句: 1、落红不是无情物, 2、,每于寒尽觉春生。 3、卧看满天云不动, 4、,何人不起故园情。 5、今夜偏知春气暖, 6、不是花中偏爱菊, ▲中华传统美德的名言警句: 7、民无信。选自《》。 8、,不能动人。选自《》。 9、诚者,;诚之者,选自《》。 10、轻诺必。选自《》。 11、有所诺期,;有所期约,选自《》。▲爱国名言: 12、我们爱我们的民族,作者是

13、唯有,唯有,中国才有真进步。作者是 14、我爱,爱,离开了她,离开了他们,我就。作者是 15、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作者是 ▲环境爱护的宣传口号和标语: 16、善待地球确实是 17、但存方寸地, 18、有限的,无限的 19、,共营生命绿色 20、挽救地球确实是 ▲古诗: 21、燕山月似钩。何当金络脑, ▲鲁迅先生的名言警句: 22、横眉冷对千夫指,选自 23、时刻确实是性命,无端的空耗不人的时刻, 选自 24、事实上地上本没有路,,。

选自 25、我看起来一只牛,,选自 26、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 的:。 必须如蜜蜂一样,,。倘若叮在一处, 。选自 ▲具有人生哲理的格言 1.人非生而知之者,选自 2.一鼓,再而,三而。选自 3.,天下物无全美也。选自 4.种树者必,种德者必。选自 5.而后晓声,而后识器。选自 ▲节日风俗的古诗: 元日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 宋代王安石唐代皮日休

我还明白写清明节的诗句: 写重阳节的诗句: ▲革命诗; 《囚歌》是我国闻名爱国将领写于敌人狱中的一首诗。 为人进出的门, 为狗爬出的洞, 一个声音高叫着: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明白──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作品中的隽语: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 为什么要将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整合的意义何在?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意义或作用。 一.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 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属于教育教学范畴之中的行为,教育教学的本质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本质,教育教学的目的就是信息技术整合的目的。因此,信息技术整合追求的目的应该是教育教学方面的目的,信息技术应该在促进教师教学、学生学习和学生全面发展等方面起到积极作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整合确实有利于实现教育教学的根本目的。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为课程设计提供了丰富的手段,拓宽了课程设计的范围。信息技术强大的功能,使得教学形式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二.可以帮助教师教学 信息技术和课程整合,可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发挥设备的最大潜力,实施高质量和高效率的教学。这似乎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但在实践中却是一个长期困扰教师们的瓶颈。信息技术到底能够帮助教师干什么?教师自己应该负有什么教学责任?到底如何整合?这些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关于作为教学工具的作用,一般的观点是学科教师可以借助信息技术备课,可提高备课质量和节约备课的时间。其次学科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授课,延长了师生交流的时间,也更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深层次的交流与沟通。而且,通过计算机联网,可以大大减少教师的重复劳动,教师可以从大量的备课和讲课的任务中解放出来,能把较多的精力投入到教学和科研活动中,使教学活动从劳动密集型转变为技术密集型,从而提高了教学活动的效率。 任何一种媒体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都有它的作用,因此,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其视为一种替代关系。我们使用信息技术应该把重点放在解决那些传统教学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十年发展历程概览 从2000年至今,我国基础教育信息化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与长足发展,具体表现在“校校通”工程、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班班通”工程、国家贫困地区义务教育工程等大规模项目和工程的实施;硬件设施建设日渐完备、软件资源建设日益丰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认识备受重视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环境的建设与完善;教师教育技术培训、教师技能大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质课大赛、现代教育发展论坛等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内涵发展及理论提升 的相关活动举办;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加强、学生信息素养提升等效果日益明显。 ●发展历程 概览十年来的发展,我们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发展分为四个阶段。 1.多媒体的到来 我国在上世纪90年代就开始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到2000年也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这段时间的发展也存在明显的不足和问题,没有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氛围,一些学校和地区仅仅停留在视听教学的硬件本位时代;缺乏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及方法指导,教师应用信

学生而言,多媒体教学中应用了图片、动画、影音、视频等素材,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增加了学习的趣味性,也使得呆板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而容易理解和领会。 2.网络资源库的建设 多媒体的到来阶段对于那些从未接触过信息技术的教师而言,是很大的进步,但是在应用过程中教师们也逐渐发现:他们能够获得的资源多是针对某一知识或者具体章节的演示课件或素材,往往无法根据需要对其内容进行修改。他们渴望能够根据个人能力及学生特征选择适合的资源,然而当时的资源建设极大地滞后于教学需求,虽然已经涌现了很多致力于资源建设的公司和企业,但是由于缺少教学理念指导,并非所有资源都是有价值的,甚至很难在其中查找真正需要的资源。 这种情况随着“校校通”工程的深入而日益凸显,阻碍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有效开展,因此,资源建设和资源库建设受到了教育信息化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初期,大多数人都在关注网络资源库快速建设,同时,一些专家学者以发展的眼光关注网络资源库的内涵发展,对其定位、分类、标准、功能等层面进行了深入思考。我国的网络资源库建设也逐渐关注资源的规范和标准。因此,可以将资源建设的发展历程归纳为资源建设和资源平台建设两个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方案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我国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视点,为全面推进我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为目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功能,全面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主动的发展。通过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在以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利用信息加工工具让学生知识重构。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应遵循的原则 中小学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注意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主要目标。 在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相整合的过程中,要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为中心,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鼓励学生开动脑筋、自己动手,以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2、创建以评价学生信息能力为主的评价体系。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是单纯地学会知识,而是转移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因此,在教学评价体系中,不仅要有对学生掌握学科知识的评价,更重要的是要有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综合能力、实践能力等因素的全方位评价,不能离开信息技术而单纯对学科知识本身学习进行评价。 3.信息技术作为课程学习的工具。随着学习资源的迅速膨胀,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来获取信息资源已经成为新型学习模式的重要特征。以整合思想为指导的教学模式需要师生在各学科教与学的环节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工具,要求学生能够有效地使用信息工具处理信息、表达思想,以及解决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信息化教学环境要求变学生的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和探究式学习。教学的关键在于通过学生的学习需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利用信息技术来诱导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思维的契机,使学生在丰富的教学信息资源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和影响,为他们的个性发展提供自由广阔的空间。 5.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结构。在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中,要求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学生既是知识的构建者,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为学习者建构恰当的学习情境,并提供必要的帮助信息,他是课程学习的指导者、帮助者、设计者。要利用信息技术为学生提供学习上的指导和帮助。 6.信息技术应用于学科教学要立足于相互融合。信息技术教育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基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建立在教师和学生都接受过信息技术基础知识教育和基本技能训练之上的。这里有个层次问题,也就是说,学生接受信息技术教育的层次制约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设计水平。利用信息技术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重点.

第一章 信息从认识论角度上看,信息既是客观存在的,又是人的主观认识的产物,它不同于客观世界,也不同于精神世界,而是物质与精神的中介。信息资源管理学家和计算机专家则认为,信息是数据处理的最终产品,是经过收集、记录、处理以及能检索的新式存储的事实或数据。 信息分类从信息的记录符号划分,有语音信息、图像信息、文字信息等;从信息应用领域划分,有工业信息、农业信息、政治信息、科技信息、文化信息和经济信息。 技术在信息社会,技术是人类在生产活动、社会发展和科学实验过程中,为了达到预期的目的而根据客观规律对自然和社会进行认识、调控和改造的物质工具、方法技能和知识经验等的综合体。信息技术是指能够完成信息的获取、传递、加工和使用等功能的一类技术,或者说信息技术主要是指感测与识别、通信、计算机与智能以及控制等技术的整体。 课程广义的课程,是指学校中所有学科的总称,或指学生学习活动的总和。狭义的课程,是指一门学科,课程与学科是同等概念,学科即课程,课程即学科。课程是指为了达到一定教学目标所需要的全部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教学内容主要是指教材(文字教材或电子教材和相关的教学资源;教学安排则包括讲课、自学、实验、辅导、答疑、作业、考试等。 整合即由系统的整体性及其在系统核心的统摄、凝聚作用而导致的使若干相关部分或因素合成为一个新的统一整体的建构、程序化的过程。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南国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将信息技术以工具的形式与课程融为一体,也就是将信息技术融入课程教学…、李克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课程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何克抗(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地融合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

六年级自我介绍6篇

六年级自我介绍6篇 六年级自我介绍1 我叫张雨辰,今年六年级了,我今年也十二岁了,今天我就来介绍一下我自己吧。我是一个比较腼腆的小女孩,我也是六(2)班的班长,我有着一头乌黑亮丽的头发,有着一双炯炯有神的大眼睛,身材瘦瘦的。我是一个比较内向的人,在班级的管理方面也不是很完善:我胆子很小,有些事我都一般不会轻易说出口,总是放在心里藏着,我在管理班级的时候也是这样,很多事我都不会说,这可能都是因为我怕别人说我的闲话,怕同学们质疑我的做法,每一次听见同学们说我的不好,我都很不开心,到最后的时候,我就会很少去表达我自己内心的世界,不会很多的去管理班级,放任着不管,我也怕老师会说我不好,以前,我就连正面看着老师也不敢,一直就是低着头。所以,我以前有很多次都不想要做班长,想让别人做,我上课的时候也不积极发言。再上学第2天,老师就找我谈了一次话,那次谈话老师也指出了我的缺点,也帮我指出了原因,那天我真的非常的紧张,心跳好快,我也不敢正面看着老师,谈到一半的时候我的眼泪就像下雨似的流了出来,止也止不住。在和老师的谈论中我也受益匪浅,我开始慢慢地改变了原本的思想,努力地做一个好班长。虽然,现在在管理班级的方面上还不够完善,但我会更加努力去管理好班级,努力地去做老师的小帮手。老师也让我开动脑筋,放手大胆地去管理班级,不懂的也可以去问老师。我虽然胆子不大,但也是很聪明的。我的作业大部分也都对,我在去年五年级的时候期末大考的

时候我是全班的第一名。单元考试的时候我大多数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这些的成绩也都是我用勤劳和努力挽来的,我认真地听讲,也认真地做好每一份作业,认认真真地写好每一个字。我的字也写得不错,我的字也算是班级中写得好的了,我的字以前还得过几次奖呢,也被老师表扬过。我的兴趣也有很多比如:做手工、跳舞、打羽毛球、唱歌... 这就是我,一个胆子不大而又聪明的女孩。我还有很多还没有介绍呢,下一次我再一一介绍给你听吧。 六年级自我介绍2 有的人说我象爸爸,有的人说我象妈妈,我到底象谁呢? 我就是我,一个活泼开朗的我。在家时,我的欢声笑语充满我温馨的家;在校时,我的欢声笑语弥漫我可爱的校园……爸爸妈妈说我是快乐的使者,老师同学说我是欢乐的化身,而我认为,我就是我,活泼开朗的我。 我就是我,一个充满幻想的我。我总是憧憬着童话般的生活。想象中,我的小屋弥漫着童话的气息,下着甜甜的雨,吹着甜甜的风……我的小屋垂挂着棒棒糖,飘着肥皂泡泡,让我有一种脱离显示的感觉,但我更能接受现实,面对现实。我就是我,充满幻想的我。 我喜欢攀岩,我喜欢蹦极,我喜欢冲浪,我喜欢挑战。我喜欢在冬天吃冰激凌,我喜欢在夏天是麻辣烫……我喜欢穿着短袖进冰场,我喜欢穿着棉衣烤暖炉……我就是我,喜欢挑战的我…… 蓝,是天的颜色,我不会象海那样抄袭天的蓝;红,是火的象征,我不会像朝霞那样模拟火的红……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 作者:何克抗 电化教育研究 2019年04期 一、当前我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的主要问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在我国已开展多年,但迄今为止,在广大中小学教师中(乃至整个教育界)仍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存在种种片面甚至是错误的认识。例如,有 少数教师至今还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一种时尚,不清楚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是为了什么目的,只是因为大家都在应用信息技术,或者是上级号召应用信息技术而不得 不应用。还有不少的教师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仅仅看作是现代化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 或是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的一种方式。比方说,有这样一种观点(这种观点在中学计算 机教师中颇为流行,甚至在一些信息技术——教育专家中也不鲜见),认为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就是要把信息技术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融合在一起(即要实现两门课程之间的融合),以便在学习其他学科课程的同时能更有效地学习信息技术”,就是把信息技术与课 程整合看作是有效学习信息技术方式的一个典型例子,这种观点显然是不了解信息技术与 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更多的教师则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和计算机辅助教学(CAI)完 全等同起来,认为只要在课堂上应用了多媒体或是课件就是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这种看法不仅反映出广大教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缺乏了解,也表明他们对 于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途径与方法还只是一知半解,甚至根本没有掌握。凡此种种,都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错误或是片面的认识。归纳起来,这些错误或片面的认识 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意义)不清楚,即不清楚为什么要整合。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实质)不了解,即不了解什么是整合。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途径)不掌握,即不知道如何进行整合。 任何一种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论都必须能够对上述三个方面的问题作出 科学的回答,并要能够通过各级各类学校教学实践的检验,尤其是想要达到深层次整合的 要求,就更要能经得起这种检验。下面二、三部分的内容就是力图从这三个方面,对信息 技术与学科课程如何实现深层次整合的理论与方法作一扼要的介绍。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与内涵 1.信息技术教育应用发展概况 众所周知,自1959年美国IBM公司研究出第一个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以来,信 息技术教育应用在发达国家大体经历了三个发展阶段: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详细介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详细介绍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我国教育技术界权威专家李克东教授认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把信息技术、信息资源、信息方法、人力资源和课程内容有机结合,共同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整合的三个基本点是:⑴要在多媒体和网络为基础的信息化环境中实施课程教学活动。⑵ 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信息化处理后成为学习者的学习资源。⑶利用信息化加工工具让学生进行知识重构。 何克抗教授认为:所谓信息技术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就是通过将信息技术有效融合于各学科的教学过程来营造一种新型教学环境,实现一种既能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又能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的以“自主、探究、合作”为特征的教与学方式,从而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教充分地发挥出来,使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课堂教学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从而使学生的创造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整合的三个基本属性:营造新型教学环境、实现新的教与学方式、变革传统教学结构。

六年级自我介绍

六年级自我介绍 六年级自我介绍(6篇) 六年级自我介绍1 我是河南省济源市黄河路小学6年级四班的一名小学生,我叫郑舒心。我长 着长长的头发,一双小的不能再小的眼睛,两个深深的酒窝,厚厚的嘴唇,别人 常说我很可爱。 我长得胖乎乎的,很是可爱。我经常穿可爱型的衣服,冬天还戴上了可爱的耳暖和手套。我在家说方言,到学校里说普通话,当家人让我说普通话时,我会 羞涩的不敢看,嘴也不敢张。 我很爱参加娱乐活动:跳舞唱歌……我也很爱看书。有一次,我去厕所带了 一本作文书,津津有味地看起来。过了一会儿,爸爸敲门了,说:“里边有人吗?把门开开!”我说:“我在厕所呢?”爸爸说:“都占厕所30分钟了,把门开开。”我连忙把书藏在了洗衣机里,跑了出来。只见爸爸进来左晃晃右找找,在 洗衣机面前停了下来,弯下腰,搜出来三四本作文书,说:“狐狸尾巴露出来了吧!”我低下头,一声不吭。 我既是开心果,又是爱哭鬼。经常在家里闹些笑话“绯闻”。但如果哭了也许房都会塌了呢!那时家长都会给我“跪地求饶”了,我就会哈哈大笑。 同学们经常夸我品格好,这还得从一件事说起。记得是在我三年级的时候,我前面的大哥哥丢了一个香蕉皮,我连忙跑上去捡起来对大哥哥说:“哥哥,你 的行为很不好,吃完应该扔到垃圾筒里呀,而你却扔在地上,这样人们看不着,

踩上去会摔倒的。”哥哥笑着摸着我的头说:“我都这么大了,还不如你这个小 朋友,真是不该呀!”我笑着对他说:“没关系,以后注意就行了!”然后哥哥 对我说了声:“谢谢!”我心里美滋滋的。从此我就成了“品格王”。 这就是我,一个有着多样特点的女孩儿!你们了解我了吗?愿意和我交朋友吗? 六年级自我介绍2 我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女孩,在生活中,我有舞蹈、钢琴、唱歌等很多爱好。在家里,我经常帮助爸爸妈妈干活,帮他们拖地、扫地、擦桌子、洗碗、盛饭……爸爸妈妈经常夸我能干,是他们的好帮手,我很高兴! 在学校里,我乐意当老师的小助手,因为我是语文课代表,在别人遇到困难时,我非常愿意帮助同学,所以我有不少好朋友,她们都非常喜欢和我一起玩耍。 我有许多优点,如在英语方面,我的英语成绩比较好,每天回家我都会在家里复习英语,而且还参加过校外举办的一次星星火炬英语大赛,得到了两张奖状呢! 每个人都有优点和缺点。我也有许多缺点。比如,上课时我经常不敢大胆举手,生怕回答错了被同学们嘲笑;有时上课也会东张西望,思想开小差,没有认 真听讲。在语文阅读能力方面我也有待提高,考试经常错在这方面。在美术方面,我画画和做手工的能力都很差,但是我会努力改进的。 六年级自我介绍3 大家好!我名字叫樊xx,我在江西进贤县民和三小六(1)班读书。我今年已经过了13个生日。虽然我在班上个头比别人矮,但是成绩不比别人差。下面我就介绍一下我自己。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理解课件

谈谈怎样结合信息技术应用上好某一堂课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含义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概念源于何处现已很难查明,但可以认为最初是源于课程整合的概念。整合一词,来源于英语的"integrative"意为:"使结合(with);使并入(into);使一体化,使其成为一体"。课程整合(Curriculum Integration)意味着对课程设置、各课程教育教学的目标、教学设计、评价等诸要素作系统的考虑与操作,也就是说要用整体的、联系的、辩证的观点,认识、研究教育过程中各种教育因素之间的关系。比较狭义的课程整合通常指的是,考虑到各门原来割裂课程之间的有机联系,将这些课程综合化。刘茂森教授在全国教育技术学校"十五"课题开题研讨会上说:"所谓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教育课程的目的、任务与学科课程教学的目的、任务整合在同一教学过程中。”这里明确地界定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信息技术课程与学科课程的整合即课程的综合化。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而不是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是我们理解其含义的关键。在系统科学方法论中,“整合”表示为由两个或两个以上较小部分的事物、现象、过程、物质属性、关系、信息、能量等在符合具体客观规律或一定条件的前提下,凝聚成较大整体的过程及结果。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定义可以分为“大整合论”和“小整合论”两种。 “大整合论”所理解的课程是一个较大的概念。这种观点主要是

将信息技术融入到课程的整体中去,改变课程内容和结构,变革整个课程体系。 “小整合论”则将课程等同于教学。这种观点,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等同于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特征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基本特征是:有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理论的指导、学科交叉性和立足于能力的培养。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任务驱动式的教学过程: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以各种各样的主题任务进行驱动教学,有意识的开展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甚至多学科)相联系的横向综合的教学。比如目前的网络游戏,刚进去玩时,系统一般都会提供一系列的新手任务,当你完成这些新手任务后,该游戏的基本操作你也就基本会了,可以说这也是教育技术在游戏中的体现。 2、信息技术作为教师、学生的基本认知工具: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中,强调信息技术服务于学科的内在需求,服务于具体的任务。教师和学生都已一种自然的方式对待信息技术,把信息技术作为获取信息、探索问题、协作解决问题的认知工具,把各种技术手段完美、恰当的融到课程的教学与学习中去。 3、能力培养和知识学习相结合的教学目标: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要求学生学习的重心不再仅仅放在学会知识上,而是转到学会学习、掌握方法和培养能力上,包括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强调能力的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练习题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练习题 练习一 一、选择题 1.英语课程标准(二级)中的内容标准分为 D 部分 A、语言技能、听说技能、情感态度、学习方法和文化意识 B、语言技能、读写能力、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历史文化 C、语言技巧、语言知识、读写能力、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D、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 2.新内容与学生的原有观念之间存在三种实质性的、非人为的联系,其中,新内容包含原有观念属于A A、上位关系 B、下位关系 C、组合关系 D、并列关系 3.WebQuest是美国圣地亚哥州立大学的D 等人于1995年开发的一种课程计划。 A、杜威 B、布鲁纳 C、斯金纳 D、伯尼·道奇 4.在交流与讨论中,D 的目的是小组学生解决共同的问题 A、头脑风暴 B、同步讨论 C、辩论 D、合作性讨论 5.教学目标的结构或分类并不是唯一的,不同的教学理论有一些不同的看法。但最有影响的是布卢姆的分类,他把教学目标分为A 三大领域 A、认知、情感和动作技能 B、了解、理解和应用 C、生理、心理和情感 D、认知、情感和学习策略 6.课程整合中的教师评价可简化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对D 的评价,第二个阶段是对教学实话的评价,第三个阶段是总结经验,形成模式。 A、教学管理 B、教学行为 C、教学科研 D、教学设计 7.为了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程,学校必须进行卓有成效的教师培训。对于一个学校来说,教师的培训的组织工作存在A 两种方式。 A、由点到面,逐层推进;全员、全程培训 B、由面到点,分层推进;全员培训 C、由上到下;全程培训 D、由点及面,分层推进;全体培训 8.信息社会对教育的要求以及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促进传统教育发生彻底的变革,国外称这种变革为C A、第二次教育革命 B、第三次教育革命 C、第四次教育革命 D、第五次教育革命 9.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模式多种多样,下面D 不属于创新型模式。 A、合作学习 B、探索和发现学习 C、问题解决学习 D、基于计算机的课堂讲演、练习、讨论 10.从狭义上说,信息技术是指以微电子技术、通信技术、A 为主干,结合集成电路技术、光盘技术、机器人技术、高清晰度电视技术等的综合技术。 A、计算机技术 B、文字 C、纸张 D、印刷术 11.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研究从一开始只定位于语文教学,现在已经开展到各个学科,提出一种新的“四结合”,即D A、课程结构、课程实施、创新精神、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B、课程内容、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C、课程资源、课程内容、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D、学科教学、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培养、信息技术运用相结合 12.在交流与讨论中,要求学生之间对各自提出的观点不作肯定或否定的评价和讨论,而是尽可能多的想出与讨论问题相关的观点,这种交流与讨论形式是指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