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练习说课讲解

《琵琶行》练习说课讲解
《琵琶行》练习说课讲解

《琵琶行》练习

《琵琶行》练习

班级:姓名:

一、课文阅读训练

1.下列对白居易《琵琶行》描绘的形象的分析中,不当的一项是()A.琵琶女是演奏技艺精湛卓绝,悲凉身世令人心酸的被污辱和被损害者的形象。

B.作者写自己的遭遇,是为了衬托琵琶女形象。

C.诗中琵琶女和作者这两个形象感情上的共鸣之处是“同是天涯沦落人”。

D.诗中对琵琶女身世的描述,主要是通过琵琶女的倾诉表现的。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写琵琶女自诉身世,详昔而略今;写自己的遭遇,则压根儿不提被贬以前的事。这也许是意味着以彼之详,补此之略吧!比方说,琵琶女昔日在京城里“甲”的情况和作者被贬以前的情况是不是有某些相通之处呢?同样,他被贬以后的处境和琵琶女“乙”以后的处境是不是也有某些类似之处呢?看来是有的,要不然,怎么会发出“丙”的感慨?

2.甲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A.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 B.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

C.细头云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 D.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色等闲度

3.乙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A.弟走从军阿姨死 B.梦啼妆泪红阑干 C.老大嫁作商人妇D.秋月春风等闲度

4.丙处最恰当的引文是:

A.江州司马青衫湿B.如听仙乐耳暂明 C.同是天涯沦落人D.杜鹃啼血猿哀鸣

5.白居易的《琵琶行》中写到:“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描绘了“五陵年少”挥霍无度,琵琶女倍受宠爱的情景。北宋宰相寇准,生活极度腐化,也常在宴会上叫人拿绫绡赏给歌女。寇准的侍妾写了一首绝句《呈寇公》讽刺他。下面排出的诗句残缺不全,需要补缀。请选出适当的一组。()

①一□清歌一□绫,②美人□自意嫌□。③不□织女萤窗□,④几□抛□得织成。

A.①只,匹②尚,差③晓,里④岁,梭

B.①支、条②还,少③明,中④月,丝

C.①曲,束②犹,轻③知,下④度,梭

D.①首,丈②竟,少③管,上④日,丝

二、基础知识检测

1.解释下列句中加黑词的含义

①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③臣请入,与之同命。

②转轴拨弦三两声

②曲终收拨当心画

①冰泉冷涩弦凝绝

②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②满座重闻皆掩泣

②座中泣下谁最多

②举酒欲饮无管弦

②遂命酒,使快弹数曲

②是夕始觉有迁谪意②自言本是京城女

①感斯人言

②凡六百一十六言

③自言本是京城

①琵琶声停欲语迟

②②今夜闻君琵琶语①轻拢慢捻抹复挑

②商人重利轻别离

2.填空

《琵琶行》选自《》,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朝诗人。诗中富有哲理性的名句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的“行”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说明下列各句中加黑词语的古义和今义的区别。

①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②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③铁骑突出刀枪鸣。

④凄凄不似向前声。

4.白居易在《琵琶行》一首诗中,最擅长用景物画面反衬人物心境和音乐效果,请你背出三处这样的景色描写句子: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语句中加粗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委身(托身)为贾(商人)人妇命(题名)曰《琵琶行》

B.转徙(迁移)于江湖间是(这)夕始觉有迁谪(贬官)意

C.出官(京官外调)恬(安静)然自安,感斯(这)人言

D.因(因此)为(作)长句(七言诗),歌(作歌)以赠之

6.对下列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左迁:贬官,降职青衫:唐代低级官吏穿的服装

B.善才:指琵琶师命酒:叫(手下的人)摆酒

C.管弦:指音乐铁骑:身披铁甲的战马

D.教坊:唐代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击节:打拍子

7.写出下列诗句的上句或下句。

①千呼万唤始出来,_______ _________。②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 ___________。

③别有幽愁暗恨生,_______ _________。④_______ _________,老大嫁作商人妇。

⑤同是天涯沦落人,________ ________。

8.下面对诗句所作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枫叶荻花秋琵琶”,“别时茫茫江浸月”二句以景物渲染悲凉气氛,十分精彩。

B.“犹抱琵琶半遮面”一句形象、细腻地表现了琵琶女矛盾而复杂的心情。

C.“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二句写出了诗人与琵琶女“同是天涯沦落人”的苦闷心情。D.“惟见江心秋月白”一句显示了琵琶女所演奏乐曲的艺术魅力,使听众忘记了身外的一切。

9.对第一段诗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前两句交代地点、时间和这一段的中心事件,环境描写烘托出离别时悲凉的气氛。

B.三四两句写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要为朋友饯行,却连音乐也没有。

C.五六两句写饯别时诗人与朋友的内心都十分悲痛,茫茫的江面上映着月影,更增添了悲凉之感。D.从七八两句琵琶声使人产生的情绪变化可知:前面的“无管弦”、“惨将别”等起了反衬的作用。10.对第二段词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欲语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说明琵琶女不愿见官员,她虽曾为歌伎,却仍不失女子的羞怯。

B.“拢”、“捻”、“抹”、“挑”是弹奏的手法,而这些繁复的手法在一个句子中写出,又是“信手”弹来,足见技巧的娴熟。

C.“间关”形容鸟叫声,与《诗经》中“关关雎鸠”的“关关”相同;“滑”形容乐曲的婉转流畅,与“冷涩”的“涩”相对。

D.由“冷涩”到“凝绝”描绘了声音由迟缓轻细、越来越细,到逐渐消失的过程,“此时无声胜有声”

胜在情思缅邈,意味无穷。

11.对第二段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一段没有写对话。其实人们之间肯定有交谈,关于琵琶女也只是用“欲语迟”、“千呼万唤”

带过,这样处理是为了集中描写琵琶女的演奏。

B.这一段没有写琵琶女的容貌。她应该是风韵犹存的,或者她的愁容,她的憔悴。没有写这些是为了更突出她演奏的高超技艺。

C.这一段没有写众人。其实船上还有客人,也还应该有船夫和仆人。诗人只以主述者置身其间并传达感受,是为了突出中心事件和主体形象。

D.这一段也没有写其他的船只。江面上不可能只有这“东船西舫”两只船,但没有写这些,这是为了渲染一派宁静沉寂的气氛。

12.对第三段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乐曲演奏过程中,诗人和客人的反映显然引起了琵琶女的注意,她感受到了尊重和理解,遇到了知音,所以才主动讲出了自己的身世。

B.琵琶女对自己的才艺和年轻时的容貌颇为自信,当年红极一时的歌伎生涯使她觉得非常美好,因此在自述时仍流露出对那一段生活的怀念。

C.“弟走从军阿姨死”,家庭的变故使琵琶女失去了生活的依靠,而这就成了她人生的转折点,从此遭冷落,不得已“嫁作商人妇”。

D.琵琶女的演奏之所以使人感到“别有幽愁暗恨生”,主要是因为她怨恨世人重色轻才,出嫁后丈夫又重利轻别,使她感到孤独寂寞。

13.对第四段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人“住近湓江”、“举酒独倾”与琵琶女“守空船”是一样的孤苦。

B.诗人在政治上被贬谪,琵琶女在生活上遭遗弃,二者有相通之处。

C.诗人与琵琶女同是离开京城来到僻远的浔阳,都有繁华不再的感伤。

D.诗人把全部情感和慨叹凝结为“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答案:一、课文阅读训练1.B 2.A 3.C 4.C 5.C

二、基础知识检测1.命:①吩咐,命令,动词;②取名,动词;③生命、性命,名词。拨:①用手指挑动,动词;②弹奏乐器用的薄片,名词。绝:①断,此指琴声中断;②走不通的,形容词。泣:①小声哭,动词;②眼泪,动词。酒:①酒液,名词;②摆酒席,名作动。是:①这,指示代词;②判断动词。言:①话,名词;②字,名词;③说,动词。语:①回答,动;②曲,名词。轻:①轻轻,形容词;②轻视,动词。

2.《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此时无声胜有声;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歌行体诗

3.①古:第二年;今:限指“今年”的下一年。②古:“因”,连词,因而;“为”:动,用。今,一个词,连词。③古:“突”,副词,突然;“出”,动词,出现。今,一个词,动词或形容词。④古:一个词,名词,从前;今:两词,向:表方位介词,前:名词,表方位。 4.①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②东船西舫悄无言,惟见江心秋月白。③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5.D(因,这里是“于是”的意思)

6.C(铁骑指的是披着铠甲的骑兵)

7.(略)

8.C(这二句写调弦,是为了表现琵琶女演奏技术之高,还没有涉及各自的身世问题)

9.B“主人下马客在船”不能理解为“诗人骑马送别船上即将远行的朋友”。详见前面【疑难剖析】。10.A琵琶女不愿见人,是因为她如今漂泊憔悴、心情抑郁而产生的矛盾心理。

11.D“东船西舫”就是周围的船只。这么多船只上的人都沉浸在音乐的艺术境界中,同船的诗人与朋友自不待言了。

12.C琵琶女人生的转折点不是家庭的变故,而是年长色衰。

13.C诗中并没有表现出诗人对自己的前途失去信心。

教学目的琵琶行教案 (1)

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教学重点】 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引导学生从对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解读作品思想感情,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 【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_优秀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诗歌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主旨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课时安排:2课时 四、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诵读诗歌并背诵诗歌第二段。 2.品味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教学重难点) 教学过程: 1、音乐导入,激发兴趣:(课前播放一段古典音乐) 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刚刚老师给大家听的这首曲子大家觉得怎么样? 那么你能用自己的语言来描述一下曲中的音乐技法或者自己的感受吗?可能这对大家来说并非易事,因为音乐不像高耸入云的山峰,也不像奔腾不息的河流,苍翠蓊郁的森林那样形象可感,它有声无形,飘渺难以捕捉。中国自古就有诗乐结

合的传统,但是用诗歌来表现音乐的作品却是不多,堪称精品的更是少之又少,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可谓是描写音乐的极品,他究竟是怎样写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一下: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一、导入新课。 播放琵琶曲《汉宫秋月》,要求学生用心倾听,感受曲中的感情。然后,利用知音传说,引入新课—— 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文档收集自网络,仅用于个人学习 2.猜读标题,明确重点: 学生通过标题来猜想本诗重点是写什么?表达什么?进而明确诗歌写了哪几个方面。 3.自读课文,养成读书方法: 学生自读课文,强调圈点勾画批注的读书方法,梳理疑难字词,理解诗歌大意,最后交流重点字词。 3.听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听录音,思考两个问题: (1)诗前小序有些什么内容?对全诗有何作用? (2)概括每段内容,并且找出序文和全诗的对应部分。 4.抽读课文,赏析音乐描写:

琵琶行说课稿范文整理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 说教材 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第二单元“诗的唐朝” 里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鉴赏重点:养成诵读涵泳的习惯,记诵有代表性的诗篇及名句;能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社会环境理解作品的内容价值,认识唐诗的杰出成就,培养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民族自豪感;能感受诗的意境和形象,品味语言,领略作品的表现力,注重审美体验。通过这一单元学习提高鉴赏评价古诗的能力。《琵琶行》一诗是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歌行体叙事长诗,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中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彖,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在白居易死后,当时的皇帝唐宣宗写诗悼念:“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说明远在作者逝世前,本诗已经风行全国,很有影响了。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 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这课的一个重点。

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以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彖和诗歌社会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针对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明暗线结构、情景交融的特点,特别是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 二. 学情介绍 教学活动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我们平常在教学中首先应考

琵琶行获奖说课稿.docx

《琵琶行》说课稿(最新) 宜宾市四中艾宗坤 各位评委: 大家好,我是来自宜宾市四中的艾宗坤。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琵琶行》,我打算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及板书设计五个方面进行阐述。一、说教材(一)课文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琵琶行》是高中新课标语文教材(必修三)第二单元的一篇课文,是唐代著 名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写的一首叙事长诗,同时它也是我国古代叙事诗和音乐诗 中的“千古绝唱” 。这首诗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这是我们鉴赏和学习本课的一个重点。 (二)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标所提倡的“知识与能力” 、“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三 维目标并重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大纲的要求,我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1.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中的情感和意境,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共鸣,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社会意义。这是情感目标。 2.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 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这是知识目标。 3.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这是能力目标。 (三)教学重点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只有传授给学生有效的鉴赏方法,学生才会举一反三,逐步提高阅读和鉴赏能力。但很多时候有些人只对吃鱼感兴趣对抓鱼并不感兴趣。所以我的理解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欲。”只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们才能真正完成教学目标。针对此,我选择教学突破口是:由诗眼入文,巧设疑问,激发求知欲。引导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去阅读。 (四)教学难点 由于音乐是无形的,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但这篇文章却很好的表达了出来。因此授课主要是让学生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导入解题 1、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让他们共享高山流水情;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再次演绎了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乐者本于声,声者发于情,”是音乐将一些素不相识的人联系在了一起。为什么音乐会让素不相识的人产生共鸣呢?今天我们进入白居易的《琵琶行》。 2、简介作者: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3、《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3、文体知识:《琵琶行》原作《琵琶引》。“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称“歌行体”。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二、整体感知 1、听录音,正音。 湓浦(pén)铮(zhēng)倡女(chāng)贾人(gǔ) 悯然(mǐn)憔悴(qiáo cuù)徙(xǐ)谪(zhé) 浔阳(xún)荻花(dí)管弦(xián) 声声思(sì)六么(yāo)嘈(cáo)舫(fǎng) 钿头(diàn)敛容(liǎn)虾蟆(há má) 教坊(fāng)绡(xiāo) 钿(diàn)篦(bì)阑干(lán)唧(jī) 嘲哳(zhāo zhā)呕哑(ōu yā) 2、解读小序。 ⑴小序有什么作用? 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⑵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 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3、试用七言形式概括各段内容。 ⑴江头送客闻琵琶⑵江上聆听琵琶曲 ⑶歌女倾诉身世苦⑷同病相怜伤迁谪 ⑸重闻琵琶青衫湿 补充:我们也可以用四个数字串联全诗内容:一段精妙绝伦的音乐描写;两个主要人物(琵琶女、白居易);在江边的三次闻曲;琵琶女与白居易经历的四种相同之处。 3、课文诵读:齐读和男女同学分段轮流朗读结合。 三、品味鉴赏 鉴赏要点:谁解风物意?谁解琵琶声?谁解青衫泪?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 《琵琶行》一等奖教案 【课例实录】 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师: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视频。(播放经过编辑的《江南烟雨琵琶行》视频及解说词) 师:视频中提到的诗人是谁? 生:白居易。 师:白居易是怎样一位诗人? 生: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代现实主义大诗人。 师:不仅如此,白居易还是一位富有同情心、悲悯心的诗人。他在《长恨歌》一诗中既讽刺了唐玄宗重色误国,又表达了对玄宗思念杨玉环的同情,他说“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他在《卖炭翁》一诗中讲卖炭翁“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又表达了对下层劳动者的同情与悲悯。那么,白居易由长安被贬到江西九江的浔阳江头,又对什么人发出了怎样的慨叹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白居易的《琵琶行》。(板书课题) 师:琵琶行的“行”是什么? 生:诗歌的一种体裁。

师: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它是一种以铺叙记事为主的歌词。 二、诵读小序,概括情节 师:下面请同学们读一下诗前的小序。 (生读小序) 师(纠正个别读音):诗前小序主要写了什么内容呢谁能用简单的话概括一下 生:它主要写了琵琶女的身世。 师:写身世,也就是介绍了写《琵琶行》的原因。 三、初读文本,抓关键句 师:著名的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国文本是读的学科”。我们首先走进文本,放声地、自由地来读一下这首诗,好不好?下面我们自由地放声来读。(播放《琵琶行》琵琶曲音乐,学生放声自由读。5分钟左右) 师:好,刚才大家已经读过了这首诗,我们都沉浸在诗的境界里。那么,我问大家一个问题,这首诗最能体现诗人情感和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生:“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师:对,同学们,“沦落”是什么意思呀? 生:落魄失意。 师:对,落魄失意,遭遇坎坷。那么,“沦落人”又是谁呀? 生:指的就是琵琶女和诗人自己。 四、再读文本,学生质疑

粤教版精品教案 琵琶行说课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是第二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现在的语文教学越来越注重语文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其实在几千年前诗人已经有了这种用文字去解读其他艺术的意识和高超技巧。《琵琶行》就是一篇音乐与文字,与作者的感情水乳交融的好文章。 一、说教材 (一)教学目标 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结合本文特点,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1. 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来表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技巧。 2. 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 3. 初步学习这种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 (二)教学重点 感受作者通过文字表现音乐形象的技巧手法。(有关美感与文学的文章在高一时学到过几篇。但用文字来细致具体的描写音乐的文章学生很少接触。学习这种技巧是重点。)(三)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音乐的描写以及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听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音乐是付诸于感官的,学生还能感知。但听者、演奏者的心理是很难摹写的。如何通过音乐来感知听者、演奏者内心感情,并将两者融为一体是文章的难点。) 二、说学情 这篇课文的教学对象是高二学生。他们已有初步的文言知识积累,所以字句的疏通上应该没有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弥补学生在鉴赏方面的缺乏和不足。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再加上这是一篇课内自读文,应该以学生为主体,老师讲的过多也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吸收。所以我觉得采用诵读法和学生讨论法相结合的教学方法比较适合。此外还要求学生在课前疏通字句,解决字词问题。本文采用一课时教学,在时间允许的条件下可以适当增加课外知识,用两课时、三课时进行教学。 四、说教学方法和手段 学生毕竟没有很高的文学和音乐素养,在教学过程中只是枯燥的传授知识效果未必好,还应辅以多媒体课件的使用。尤其是让学生听《春江花月夜》、《十面埋伏》等古乐,有利于学生对文章中的音乐有个感性的认识。 五、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高山流水》的古曲,让学生在明快的节奏中感知音乐中的“高山”“流水”,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我开始讲述“高山流水”遇知音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白居易《琵琶行》优质课教案 一、导入 《高山流水》: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伯牙的人擅长弹琴、作曲,他在汉阳江口弹琴时碰到子期在岸边细细倾听,并赞叹不绝。伯牙十分惊叹,这样一位夫打扮的人,怎么会欣赏我的琴声呢?他请子期上船,并问他:你喜欢听我弹琴,我现在弹一曲,请你说出曲子内容。说罢,伯牙弹了起来。子期听后说:妙极了!你弹出来的琴声像巍峨的高山一样,像流动的江水一样。伯牙惊叹不已。从此,他们成了知心朋友,后人因此用“高山流水”来称呼知音。被贬浔阳的在落魄失意之时也偶遇了一位知己,他被一位流落此地的琵琶女精湛技艺所折服,共同的遭遇使得两人在琴声中相互理解,产生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著名的《》由此写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篇。 二、作家作品介绍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坛代表人物。与诗人元合称“元白”,与诗人刘锡合称“刘白”。 而后,白居易是我国古代一位杰出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二是以《》、《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当时号称“千字律诗”。 创作历程: (1) 前期(从入仕到被贬江州司马) 居易少年得志,官至左遗。写下了大量政治讽喻诗,针砭时弊。 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卖炭翁》《观刈麦》等 (2) 后期(从被贬到死) 独善其身的时期,揉儒家的“乐天知命”、道家的“知足不辱”和佛家的“四大皆空”来作为自己明哲保身的法宝,悔恨自己“三十气太壮,胸中多是非”,力求做到“面上灭除忧喜色,胸中消尽是非心”,以闲适感伤为主。有《长恨歌》、《琵琶行》。 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并序教案

《琵琶行》并序教案 (人教版高一必修三) 教学目标 1、把握诗歌基本内容,了解白居易和琵琶女两人身世的相似性; 2、掌握诗歌的表达技巧,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4、背诵全文。 5、教学重点: 1、理解全诗大意,掌握重点字词; 2、把握诗人的情感和诗歌的表达技巧; 3、掌握诗人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教学难点: 1、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2、了解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音乐的高超技法。 3、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讲授法 3、研讨法 教学时数: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一、作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而着,歌诗合

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他的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和“”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传世,代表诗作有《》、《》、《》等。 新乐府运动,诗歌革新运动,由唐代诗人白居易、元稹等所倡导,主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强调以自创的新的乐府题目咏写时事,故以此命名。所谓新乐府,是相对古乐府而言的。乐府本是汉武帝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写作背景

琵琶行优秀教案详细完美

《琵琶行》实用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欣赏诗中运用描写音乐的语言; 3、品味意境,体味情感; 4、背诵课文。二、教学重难点 1、赏析诗中的音乐描写; 2、引导学生抓主旨句,结合诗人和琵琶女的人生遭遇,体会诗人思想感情,分析人物形象。三、教学方法诵读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四、课时安排:4课时第1课时一、导入新课:课前用PPT播放“高山流水”音乐(配一组意境与高山流水音乐相符的图片,自动播放),营造气氛。导语:音乐是人类最富于灵性的创造,它通过七个音符对称与非对称的排列,奏出或悲愤激越或轻柔缠绵的乐曲,以表现丰富多彩的人生体验,抒发人们内心的情感,因此音乐与同为抒写人生体验的诗歌并被称为艺术的最高境界。刚才我们听的这首名曲是“高山流水”,这里面的故事,千百年来世人传颂不断。两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雅士,一个山野樵夫,是音乐将他们联系了起来,于是世上便流传着知音的佳话。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又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白居易遭贬谪之后,巧遇琵琶女,因同病相怜而信笔写来的经典乐府《琵琶行》。二、作者简介白居易(772—846)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今陕西渭南人。早年热心济世,强调诗歌的政治功能,并力求通俗,与元稹积极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所作《新乐府》、《秦中吟》,“唯歌生民病”、“句句必尽规”,与杜甫的“三吏”、“三别”同为著名的诗史。长篇叙事诗《长恨歌》、《琵琶行》则代表他艺术上的最高成就。现存诗近三千首。三、写作背景白居易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当时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都很尖锐。外族不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一、教学目的: 1、欣赏并学习诗中运用形象比喻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2、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实。 二、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 第二诗段,以串讲为主。 2、难点: 对诗人思想感情的认识。 三、作者简介及背景提示 1、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白居易还有《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三者的名称虽不同,其实并无严格区别。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富于变化。 2、白居易,中唐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为江州司马。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 3、他的成就,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政治讽喻诗;一是以《长恨歌》、《琵琶行》为代表的长篇叙事诗。前者把当时社会病态的症结所在,几乎全部呈露在他的笔底。后者则有着曲折离奇、自具首尾的细致的情节描写,和完整而鲜明的人物形象的塑造。在语言和音调上又显得特别得流畅匀称,优美和谐。这是一种新型的诗,当时号称“千字律诗”,流传极广,正如宣宗李忱所说:“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 四、关于小序: 诗前有一小序,共一百三十八字。扼要地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的主要经过,概述了琵琶女的身世,说明了本诗的写作动机,定下了全诗凄切伤怀的感情基调。本诗是一篇抒情色彩很浓的长篇叙事诗。 五,全诗按时间顺序分为五段: 第一段,江头送客闻琵琶;

《琵琶行》教案

学校--临清二中学科--语文编写人--孙丽华审稿人---孙东云 赵贵友 琵琶行教案 【目标设置】1.指导学生顺畅地诵读全诗并当堂背诵第二节; 2.感受“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悲剧美; 3.感知诗中音乐描写的美好意境,体会叙事诗的抒情艺术。 【重点难点】 1学习用文字表现音乐的艺术手法同是天涯沦落人主旨的理解 2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课时安排】两课时 【预习】 1、借助资料了解作者及相关背景 2、读课文,疏通字音;结合注释,通译全诗,完成学案自主落实部分。 3 、结合小序,理清叙事脉络,概括各段内容。 4、找出诗中的三次音乐描写,思考用了哪些艺术手法。 第一课时 【导入】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 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首胡儿能唱的琵琶篇。 【作者简介】白居易,唐代著名现实主义诗人,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生于河南省新郑,青年时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二十九岁中进士,官至左拾遗(谏官)。有“兼济天下”的理想,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由于得罪了宪宗和官僚集团,被贬官。著有《白氏长庆集》七十一卷,今存书近三千首。在文学上白居易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而别无寄托的作品,是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在文学史上有重要地位。作品以通俗流丽著称。《琵琶行》是我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长篇叙事诗,是白居易的代表作品之一。 (一)范读全诗,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注意读准字音。

《琵琶行》说课稿

《琵琶行》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 大家好,我今天说课的课题是《琵琶行》,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学情、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及说板书五个方面进行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 《琵琶行》是一篇集音乐、文字与作者的感情为一体的千古绝唱,它最大的艺术特点是用极富音乐性的语言摹写音乐形象,通篇体现了深刻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欣赏作者形象比喻来表现音乐的语言艺术,了解运用环境描写侧面烘托气氛,表达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手法。 情感目标: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体会诗人的情感和意境,把握人物形象和诗歌的社会意义。 能力目标:初步学习以文字表现音乐的写作手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诗人高超的写作技巧,包括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描写技巧和情景交融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内涵,把握诗人的情感。 二、说学情: 这篇文章面对的是已学习了必修1和必修2的基础上的高一学生,他们已有一定的文言基础知识积累,疏通文意应该没有太大的问题,可以在课前完成。而如何让学生在短时间内感受一篇融音乐、文学于一炉的抒情叙事诗是我重点思考的问题。我想只有让学生反复诵读和相互交流才能比较彻底的解决这一问题。 三、说教法学法: 我主要以“整体感知——局部研读——综合领悟——迁移提高” 为主线,采用诵读、设疑、讨论相结合的教学方法,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独立、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诗歌能力。 教具:多媒体课件,音频材料 课时:2。我今天讲第一课时的教学内容及步骤 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在课前我先给学生放一段唐朝名曲《霓裳》,让学生先进入音乐欣赏的氛围。然后在音乐的背景中让学生反复朗读课文。(教师指导朗读并完成生字词的积累)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让学生知人论事,为课文分析做情感铺垫。 3、梳理文章结构,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并用精练的语言概括每一小段的内容;分组交流讨论各自的认识,教师巡回指导,参与交流讨论。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朗读是学生对课文语言及内容最直接的感知,也是学生自主与文章进行感情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自读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也可以培养学生独立阅读的能力。) 4、下面讲我对课文的分析思路。我对课文的分析还是按照课文原来的顺序,由小序到第一段再到第二段进行分析。 ①小序,我主要分析小序的作用,以加深学生对课文故事的理解。 ②第一段,我要分析景物描写的作用及侧面烘托的表现手法,为下文的分析做情感铺垫。我是这样设问的: A诗人在做什么?心情如何? 送客;“惨将别” B如何理解“惨”呢?

《琵琶行》教案

《琵琶行》教案 襄州区一中毛芳 一.学生学习背景分析: 在开始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就已经多次接触诗歌的学习与鉴赏,对诗歌鉴赏的认知有一定基础,但我校的学生来源较广,语文学习素质相对不高,因此要让学生深入挖掘诗歌的意境和情感,还需要教师继续引导。例如:怎样把作者对琵琶曲的描写与琵琶女的情感,以及作者的身世联系起来,还有如何鉴赏音乐描写的高超艺术,所以课前要求学生在阅读书下注释,查阅相关资料的同时尽量多方面的了解叙事诗的相关知识及白居易的作品。 二.学习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中来解读作品思想感情,体会作者对琵琶女身世的无限同情和共鸣,从而领悟“同是天涯沦落人”的主旨。 2.学习、欣赏作者以语言文字再现音乐形象的艺术手法,分析鉴赏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3.明确作者是如何将乐曲的情调和演奏者的感情融为一体的。 4.背诵全诗。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生通过课前预习,能够说出琵琶女的飘零身世身世和诗人贬职失意的苦闷心情。 2.分析结构特点,理清全文脉络。 3.让学生找到运用多种手法描绘音乐形象的诗句,体会描写抽象而生疏的琵琶音乐的技巧。 二.教学内容与安排: (一)课文导入: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他就是唐宣宗李忱。他写的那首悼亡诗是: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 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他悼亡的诗人是:白居易。其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中的“琵琶篇”即《琵琶行》“胡儿能唱琵琶篇”少数民族的儿童都能唱琵琶篇,可见白居易知名度之高,这首诗流传之广泛,影响之深远。 (二)校正字音,指导学生诵朗全诗。 (三)学习“序”: 《琵琶行》的“行”是古诗的一种体裁,统称“歌行体”。它的 特点是“篇无定句,句无定字”,音节、格律比较自由,句法长短不 一,富于变化。唐以后,歌行一般用五、七言古诗体裁。 1.快速阅读后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 (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 (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2.再认真读诗歌的“序”部分,理出“序”与正文的关系。

《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3.认识封建社会造成琵琶女悲凉身世和诗人失意谪居的黑暗现 实。 要点: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朗读整体把握,积累部分字词 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了解有关文学常识和背景 1、简介作者,教师补充 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中唐时期现实主义的伟大诗人。青年时期家境贫困,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读书时期特别刻苦以至于舌上生疮。少年就以诗成,曾以《赋得古 原草送别》(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到京城拜 望大诗人顾况,深得赞赏。29岁中进士,官至翰林学士、左拾遗、刑部尚书。白居易是唐代新乐府运动的倡导者,主张“文章合为时 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写下了不少揭露现实黑暗,反映劳动人 民痛苦的诗篇,即被称为的“讽喻诗”。白居易的诗通俗好懂,传 说“白傅作诗,老妇皆懂”。生活在由盛转衰的中唐时期。青年时 因战乱曾四处漂泊,对社会生活及人民疾苦有较多的接触和了解。 有“兼济天下”、“为民请命”的理想和信念,屡次上书针砭时弊。写下了《新乐府》、《秦中吟》为代表的“讽喻诗”,反映了劳动 人民的痛苦生活,揭露了统治阶级的腐朽和罪恶。长篇叙事诗有《琵琶行》、《长恨歌》。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 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强调和继承我国古典诗歌的现实主 义优良传统,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2、简介写作背景 白居易任左拾遗官职后,由于得罪了官僚及皇帝,43岁被改职任太子左赞善大夫,次年由于上书皇帝,言辞急切,被加上越职奏事的罪名,先被贬为江州刺史,又被贬为江州司马,《琵琶行》就写于第二年秋天。诗人正是借琵琶女的遭遇共鸣自身天涯沦落的不幸。 3、本文属于乐府诗,简介乐府:乐府本是汉武帝刘彻开始设立的掌管音乐的机关,任务是制定乐谱、采集歌词、训练乐工,以备朝廷举行祭祀,召开宴会或举行其他仪式时演奏。另外,还有一项任务就是采集民歌,供统治阶级“观风俗”。后来其含义有了变化,指一种合乐的诗歌,即“乐府诗”,简称“乐府”。乐府诗有广狭两种意义:狭义的指汉以下入乐的诗,它包括文人创作的和采自民间的;广义的包括词曲和没有入乐而袭用乐府旧题,或摹仿乐府诗体裁的作品。这首诗属于后者。 4.关于歌、行、引: 《琵琶行》(原作《琵琶引》)、《长恨歌》,歌、行、引是古代歌曲的三种形式,后成为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其音节、格律一般比较自由,形式都采用五言、七言、杂言的古体,行,又叫“歌行”,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名曲之一。篇幅较长,句式灵活,平仄不拘,用韵富于变化,可多次换韵。 二、指导朗读 1、注意读音 铮(zhēng)悯然(mǐng)转徙(xǐ)浔阳(xún)枫叶(fēng)瑟(sè)声声思(sì)捻(niǎn)霓裳(nícháng)秋月白(bó)衣裳(cháng)红绡(xiāo)钿头银蓖(diàn bì)谪居(zhé)整顿衣裳——(cháng)还独倾——(huán)间关——(jiān) 2、听配乐朗读 3、自由散读 三、疏通小序,积累字词(看注解,查工具书,和同学交流下列词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李凭箜篌引》说课稿 一、说教材分析: 《李凭箜篌引》是一篇描写音乐的诗作,用诗歌来写音乐,难处在于诗人需要用生动形象的文字,既要描摹出音乐声的美妙动听,又要写出听音乐人的感受。在这一点上,李贺能扬长避短,另辟蹊径,以丰富的想象力,用更多的笔墨来写听音乐的感受,而且还不是一般人的感受,是写出了想象中的神话里人物的感受。 二、说学情分析: 本文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的学生,经过两年的高中语文学习,学生积累了相当的文学知识,有了一定的文学修养,但对诗歌鉴赏方法并不能系统的掌握。本诗作为选修内容,重在让学生通过积累诗歌鉴赏的经验方法,所以教学过程要注重学法指导。要让学生全程参与。教师及时点拨,引导学生探究,鼓励学生想象和大胆质疑。 三、说教学理念 叶圣陶先生主张:“教师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引导他们尽可能自己去探索。”可见,教学的艺术并不在于传授、讲解,而在于引导、激励和鼓励学生自己去实践、去创造。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把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等方面的能力作为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师生合作讨论交流互动教学模式。 四、说教学目标 通过对于以上教材、学情的分析,以及教学理念的阐述,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赏析诗歌,掌握本诗写作特点,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目标:反复研读文本,深入分析此诗的内容和写作技巧,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反复诵读诗歌,充分感受诗歌创造的想象瑰丽的审美境界,提高审美感受能力。 五、说教学重难点 根据以上阐述的教材特点、学生特点、教学理念以及教学目标,我把本节课 的教学重难点确立为: 1、教学重点:赏析诗歌内容,掌握本诗写作特点。 2、教学难点:比较阅读《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 六、说教法和学法 现代教学理论认为,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学本身就是一个教师与学生双边互动的活动,据此,我采取了以下教学方法和学习指导。 1、诵读教学法。诗歌是朗读的艺术,鉴赏过程中,以读带赏,不断培养学生鉴赏能力。

琵琶行优秀公开课教案

琵琶行优秀公开课教案 琵琶行优秀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过程与方法——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慧眼撷取诗歌精华,匠心传承灿烂文化。 二、教学重点 学习诗歌对琵琶声的描摹技巧,欣赏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感受诗歌的语言魅力。 三、教学难点 走进诗人的情感世界,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四、课时:2课时 五、教学方法:探究法、诵读法、创设意境法。 六、教学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七、教学过程与步骤: (一)、导入: 一千多年前,我国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白居易与一位曾艺压群芳,名满京城的琵琶女在浔阳江畔相遇了,琵琶女用手中的乐器演绎出 了人生的起伏与世间的冷暖,白居易则用笔下的诗句演奏出了不朽

的乐章与无尽的唏嘘,今天让我们踏着诗人的诗行走进琵琶女的音 乐世界,聆听这美丽而动人的旋律。 (二)、赏析诗歌描写音乐的艺术技巧。 思考1:本诗几次写到琵琶曲?分别是怎样写的? 1、第一次描写琵琶曲: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 明确:侧面描写。侧面描写的效果:侧面描写往往比正面描写更机智,往往能起到烘云托月锦上添花的作用;它能以较经济的笔墨表 现所描写的对象,却能收到以少胜多的功效。 举例强化: ……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罗敷喜蚕桑,采桑城南隅。……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2、第二次描写琵琶曲:诗人对琵琶曲进行正面的描写,这一段 描写历来被人们所称道,堪称音乐描写文学史上的绝唱,请把你最 喜爱的语句找出来并加以赏析。 (1)总结运用比喻、摩声描写音乐的艺术效果。 (2)“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明确:此句道出了“无声”与“有声”之间的辨证关系,道出了音乐上停顿的奇特功效。 (3)“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所运用的写作手法? 明确:侧面描写。用悄寂无声的环境来衬托演奏的效果,乐声已停,然而余音饶梁,经久不息,人们还久久沉醉在音乐创造的氛围中。从侧面烘托出琵琶女技艺的高超绝妙。 (三)理解诗歌的思想内涵。 思考2:琵琶女为何能演奏得这样好,对乐曲有这样深刻的.感悟?

琵琶行说课

《琵琶行》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的说课内容是课文《琵琶行》。 一、说教材 《琵琶行》是中等职业教育基础模块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课文。本单元的主题是古诗文单元,可以通过这些作品领略古人的审美情趣和情感世界。 本篇课文是一首抒情性、叙事性都很强的诗歌,语言形象生动,抒情真挚细腻。作者描写了琵琶女精湛的演奏技艺,并把音乐与琵琶女的身世、作者坎坷的仕途生活融合在了一起,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营造出悲凉的氛围和无尽的愁思。 二、说学情 我所面对的学生对诗歌的欣赏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理解课文内容已不是难题。但这样长的篇幅的诗歌他们从未见过。文中用文字来描写音乐的方法学生们也很少见到。因此必须在理解诗意、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来促成教学目标的实现。 三、说教学目标 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从课程标准中“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基本理念出发,设计了以下教学目标: 1、积累文学常识; 2、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 3、欣赏诗中描写音乐的语言; 4、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 5、背诵课文。

四、说教学重难点 把学习诗人对音乐的多角度、多手法、多层次的高超写作技巧作为本次教学的重点;体会文中的意境以及作者的情感,是本次教学的难点。 五、说教法学法 朗读法、讨论法、多媒体辅助法。 六、说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由PPT出示”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四句诗,提问:作者是谁?诗歌的题目?原诗还有四句,你能背上来吗? 由此引出作者。串联以往所学,如《江南好》、《钱塘湖春行》,温故知新,引出本文。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是音乐让他们共同演绎了一首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那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首不朽的篇章——《琵琶行》。) (二)Ppt作者简介、时代背景、写作缘由、解题 (三)初步感知 1、诵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方法,加强诵读习惯的培养,对领悟作者感情,品味文章语言,增强文章语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课伊始,先在大屏幕上展示作者及课文的背景介绍,帮助学生们进行初步的了解。之后范读及领读全文,正音正字,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Ppt正音正字 2、教师讲解全文。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语文第三册第三单元的课文,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吧! 故都的秋教学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课文特点及地位:《故都的秋》所处的单元是中国现当代散文单元。现代散文不仅由白话代替了文言,而且由“代圣人立言”变为“表现自己”,由“文章”上升为“文学”,极大地提升了散文的审美品位。本课是散文鉴赏的起始课,对后面的散文教学有着领启、示范作用。通过学习本文,将使学生学会散文鉴赏的方法,培养人文意识,进而阅读名家名篇,从而步入散文鉴赏的规律之门。因此,以开放的思维,以现代的教育模式来学习本文,将对散文的学习产生良好的导向作用。根据以上教材特点和本次比赛要求运用多媒体教学以及新课标理念,我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第一、知识目标: 1、了解郁达夫的思想和创作风格。 2、学习以情显景、以情驭景的表现手法。 第二、能力目标: 1、培养朗读感悟、品味揣摩语言的能力。 2、理解本文“主观情”与“客观景”的自然融合。 3、尝试网络环境,结合多媒体,解读经典文本。 第三、情感目标: 关注人的情感与生存环境之间的矛盾冲突,培养人文情怀,提高审美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目标,我确立以下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听读朗读,品味语言。教学难点:准确把握作者丰富的情感内涵。 二、教学方法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每当我们向自己的学生教授知识的时候,自然要考虑到我们的教学对象在学习本课时的原有基础、现有困难及学习心理特征,从而有针对性地确定学习的重点、难点及教法学法。所以,本课的教学指导思想是

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诵读、设疑、讨论为主线,培养学生的阅读和鉴赏能力。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法和设疑讨论法两种方法。 1、朗读法。在前两个诗歌单元养成的诵读习惯在本单元要加强巩固和发展,训练美读。本文是现代散文史上的名篇,感情浓厚,意味隽永,文辞优美,教师应当努力引导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当中,体会课文所蕴含的思想感情。 2、设疑、讨论法。抒情散文重在抒写作者的情志与意趣,但这种抒写往往不是直接的,而是通过精巧的构思,富有情感与哲理的语言,在写景、状物、叙事中实现的。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合作探究。 三、学习方法 这是一堂利用网络和多媒体辅助教学,充分体现学习主体的朗读鉴赏课,因此我安排以下四个步骤的学法引导: 第一、课前组织要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作品等相关知识和背景。 第二、通过多媒体听读朗读,感受作品语言。 第三、深入研读文本,适时讨论,探究其情景相融的艺术手法,感受人文精神。 第四、拓展课堂,结合网络教学资源,进行研究性学习。 四、教学过程 课前布置预习题:利用网络或参考书了解作者的思想和创作风格、作品的写作背景,寻找有关描写秋景的诗文。 我先用多媒体播放钢琴曲《秋日私语》,同时展示京城秋景图片,以浓厚的秋意,渲染情感氛围,以激发学生阅读兴趣。音乐结束,我问:当秋天来临之际,你感受到了什么?历代文人骚客笔下的“秋”又是怎样的情景呢?学生畅谈感受,回忆或朗诵收集到的描写秋天的诗文。 【名句参考】落霞与孤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白居易《琵琶行》)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 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