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程

海上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程

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

2010-1-28

前言

本规程以挪威船级社《海上风电机组结构设计标准》(DNV—OS —J101)为主要参考范本,同时参考了《海上固定平台规划、设计和建造的推荐作法——荷栽抗力系数设计法》(SY/T10009—2002)和《港口工程桩基规范》(TJT254—98)的相关内容,并纳入了天津大学建筑工程学院相关学科多年的科研成果,采用了基于可靠度设计理论的荷载抗力系数设计法。为便于应用本规程对主要涉及的三种基础型式:单桩基础、高承台群桩基础以及筒型基础分别给出了设计算例。

目录

1 总则 (1)

1.1 一般规定 (1)

1.2 土质调查 (2)

1.3 地基土特性 (2)

1.4循环荷载效应 (3)

1.5 土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 (3)

1.6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3)

说明 (4)

2 单桩基础 (5)

2.1 一般规定 (5)

2.2 桩的设计 (5)

2.3 桩的轴向承载力 (6)

2.4 桩的轴向抗拔力 (9)

2.5 桩的轴向性能 (9)

2.6 轴向荷载桩的土反力 (10)

2.7 侧向荷载桩的土反力 (12)

2.8 桩壁厚度 (17)

说明 (20)

算例 (24)

3 高桩承台群桩基础 (25)

3.1 一般规定 (25)

3.2 软弱下卧层承载力 (26)

3.3 负摩阻力 (27)

3.4 抗拔计算 (28)

3.5 水平承载力 (29)

3.6 沉降 (31)

3.7 承台设计 (32)

3.8 构造要求 (38)

说明 (41)

算例 (42)

4 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筒形基础 (43)

说明 (43)

算例 (43)

1 总则

1.1 一般规定

1.1.1 本章主要介绍了桩基础、重力型基础和海底稳定的要求。

1.1.2 没有在标准中详细说明的基础类型应该特别考虑。

1.1.3基础设计应该基于特定的位置(地理)信息,详见第3章(第三章场地条件)。

1.1.4基础岩土工程设计应考虑基础结构和地基土的强度和变形。

这部分状态要求为:

——地基土

——基础结构上的地基土响应

——土体和结构之间的相互作用

对于相关的钢和(或)混凝土基础结构自身的要求在第七章到第九章(第七章钢结构设计,第八章海上混凝土结构设计细则,第九章灌浆连接的设计与施工)给出。

1.1.5基础破坏模式定义为基础达到任意一种极限状态。破坏模式的形式如下:——承载力破坏

——(基础)滑动

——倾覆

——桩被拔出

——桩产生大的沉降或位移

1.1.6在第二章(第二章设计准则)中给出的极限状态分类的定义对基础设计也是有效的,除了把由循环荷载作用引起的破坏视为极限承载力状态,也可选择作为偶然极限承载力状态,使用部分荷载和材料系数来定义这些极限状态的分类。荷载系数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应用于设计荷载历史中所有的循环荷载。比第五章(第五章荷载和抗力系数)的描述低的荷载系数也可以使用,如果总体安全系数经证明能达到可以接受的极限。

1.1.7荷载系数用于不同的极限状态分类的相关设计在第五章(第五章荷载和抗力系数)中给出。

1.1.8材料系数被用来规定这一章中相关的设计部分,特征土体强度应该与条目1.3一致。

1.1.9材料系数可以按照下列情况用于土体抗剪强度:

——对于有效应力分析,特征摩擦角的正切值应按材料系数γm来划分

——对于总应力分析,特征不排水抗剪强度应按材料系数γm来划分

对于轴向桩荷载的土体抗力,材料系数应按照C107(第十章基础设计C桩基础C106条目)中所描述的应用于特征抗力。

对于侧向桩荷载的土体抗力,材料系数应按照C106(第十章基础设计C桩基础C107条目)中所描述的应用于特征抗力。

1.1.10对于重力型基础,结构重力引起的土体附加应力所产生的沉降应该被考虑。关系到风电机组的支撑结构的允许倾斜,不均匀沉降的危害应该被考虑。对具有重力型基础的结构来说,由结构自重造成的土中应力增加而产生的沉降应该考虑。应该考虑风轮机支撑结构的承受不均匀沉降的能力。

1.1.11设计原则和基础设计解决实例更详细的说明已在DNV分类说明30.4(不知道是哪)中给出。

1.2 土质调查

1.2.1 土质调查为详细设计建立了必要的土体数据基础,其要求在第三章(第三章场地条件)中给出。

1.3 地基土特性

1.3.1对于所有重要的土层,土体的特征强度和变形特性应当被确定。

1.3.2土体特性的特征值还应考虑基于土体体积评估的土体变异性情况,这决定着所考虑的极限状态。

1.3.3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的结果应该同相关的实践和经验记录进行评估和修正。这些评估和修正应该加以证明。在这个过程中,应该尽可能的给出极限状态问题中试验测量的土体特性和控制现场土体行为的土体特性之间的差别。这些差别主要源于:

——由于土体取样和试样没有重现现场应力历史造成的土体扰动

——出现裂缝

——试验和极限状态之间不同的加载速率

——对特定复杂荷载历史,室内试验只能简化替代

——土体各向异性所导致的结果主要取决于试验类型

1.3.4安装活动对土体特性造成的可能影响应该被考虑。

1.3.5土体特性的特征值应该谨慎估计,因为它影响着极限状态的发生,选择最坏值的可能性是比较低的。

1.3.6极限状态可能涉及大体积土体,它由关于体积的土体特性空间平均值来决

定。特征值的选择应该满足涉及土体体积试验的数量和质量。还应特别关注狭窄土体区域决定的极限状态。

1.3.7土体特性的特征值应该选择较低值,其小于最可能值,或者后期取值增大,这取决于待求的最坏的极限状态。

1.4循环荷载效应

1.4.1循环荷载对土体特性的影响在相关的基础设计中应该被考虑。

1.4.2循环剪应力导致孔隙压力逐渐增加,循环荷载中孔隙压力的建立和伴随增长及永久剪应变会使土体的抗剪强度降低。这些影响应该被考虑,当特征抗剪强度的评估用在应用极限状态分类中的设计时。

1.4.3在正常使用极限承载力状态设计中,循环荷载对土体剪切模量的影响应根据动态运动、沉降和永久(长期)侧向位移的计算进行相关修正,见D500(第十章基础设计D重力式基础D 500 用于动力分析的土体模型)。

1.4.4波浪和海风作用力对土体性状的影响应该对单个风暴或几个连续的风暴在相关地点进行调研。

1.4.5在地震活动地区,结构-基础系统应该满足地震荷载,循环荷载对土体特性的恶化效应应该根据地理位置条件和相关设计的考虑被评估。见500(第十章基础设计D重力式基础D 500 用于动力分析的土体模型)。

1.5 土与结构物的相互作用

1.5.1结构荷载效应的评估应该基于土体和结构系统的整体分析。分析应该基于关于土体和结构单元的刚度和阻尼的实际假定。

1.5.2相关相邻结构的影响也应该被考虑。

1.5.3地震振动引起结构响应分析,结构基础的有效地基动力特征应该被确定。这一确定应该基于自由区域和局部区域土体条件的地基运动特征,使用识别方法对土体和结构的相互作用进行分析。

1.6 混凝土结构的耐久性

说明

1.3.2 土体变异性一般是土体体积中土体特性从一点到另一点的变化。当涉及小体积土体时,以完全变异性来计算局部土体特性是必须的。当涉及大体积土体时,就会发生土体特性波动的空间平均值效应在整个土体体积中从一点到另一点。因此,计算应基于土体特性的空间平均值,当土体体积充分大时,最终的计算结果将会和土体特性的均值相一致。

1.3.7应该使用相关的统计方法,当使用这些方法时,局部土体特性的特征值应该被推导,使得控制极限状态发生的最坏值概率不高于5%。

对于通过统计方法选取土体特性特征值的方法,参考DNV-RP-C207(不知道是哪)

2 单桩基础

2.1 一般规定

2.1.1对于单桩基础的岩土设计,应该考虑承载力极限状态和正常使用极限状态。

2.1.2对于承载力极限状态的设计,土体强度使用设计土体强度值,定义的特征土体强度值由指定的材料参数所划分。荷载使用设计荷载值,每个设计荷载都被定义为由相关指定的荷载参数决定的特征荷载。这些荷载代表这极限荷载条件。两种情况被考虑:

——轴向荷载

——侧向荷载和弯矩荷载组合

2.1.3对于承载力极限状态中的轴向荷载,足够的轴向桩承载能力被确定。

2.1.4对于极限承载力状态中侧向荷载和弯矩荷载的组合,足够的桩承载力来承担这些荷载需要被确定。桩的承载力由桩的侧向承载力来实现。足够的桩承载力验算应当满足以下两个要求:

(1)理论设计的桩侧向总承载力,应由沿桩长的设计侧向抗力进行矢量积分来建立,不应小于作用在桩顶的侧向荷载。

(2)桩顶的侧向位移不应该超过一些规定限制。侧向位移应该通过侧向荷载和弯矩荷载组合设计值及土抗力和土刚度的特征值来计算。

需要通过计算设计侧向荷载、弯矩与各种土体的抵抗值和土体硬度后才能得到。要求(1)是常规设计准则,是基于土体的完全塑性化。要求(2)是必要的附加要求,因为沿桩长附近一些点的局部区域侧向土抗力不能被动员,在这些地方,桩侧向挠度的方向是相反的,即这些区域的土体不能完全塑性化,不管桩顶的侧向挠度有多大。

2.1.5 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特征土体强度值被用作土体强度值。特征荷载被用作荷载。这些荷载长期作用将引起土体永久变形,从而导致桩基础永久变形,例如,桩顶的永久累积倾斜。对于这些目的,循环荷载作用的土体的行为需要以如下方式表示,土体永久累积变形由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荷载历史建立的荷载幅值循环次数的函数进行适当计算。

2.1.6 对于正常使用极限状态设计,需要确保变形偏差不超标。变形偏差涉及到永久变形。

2.2 桩的设计

2.2.1 确定一个桩基础的尺寸时,应考虑以下各项:桩的直径、入土深度、壁厚、

桩尖形式、间距、数目、几何特性、位置、泥面约束、材料强度、安装方法和其他需要适当考虑的参数。

2.2.2 多种不同的分析过程可以用来确定基础的要求。所用的过程至少应恰当地模拟土壤的非线性响应特性,保证结构和桩-土系统之间的荷载-位移协调。 2.2.3应该在单个桩和整个基础系统的所有危险位置,如桩顶、反弯点和泥面等处校核其变位和转角。变位和转角不能超过使用极限值,以免结构物失去它的设计功能。

2.2.4 基础的承载能力

1. 桩的强度:桩的强度应采用D.3(API 第D 章圆柱形构件的设计D.3联合荷载作用下的圆柱形构件)给出的校核钢管强度的公式,按轴向和弯曲荷载联合作用条件进行验证。桩在校核部位的内力,应根据藕合的结构与土非线性基础模型由乘系数的荷载计算。当通常由土壤形成的横向约束不足或不存在时,应须按G .9.2(API 第G 章基础设计G .9群桩效应G .9.2轴向特性)的规定校核桩的柱状屈曲效应。

2. 桩的轴向抗力:轴向桩能力应满足以下条件:

D P

E DE Q P ϕ≤ (2.2.4-1)

D

PO DO Q P ϕ≤ (2.2.4-2)

式中:Q D 为按G .4和G .5确定的桩的轴向极限能力;P DE (或P DO )为用线

性结构和非线性基础耦合模型,使用乘系数的荷载确定的极端(或操作)环境下的桩的轴向荷载;PE ϕ为极端环境下桩的扰力系数(8.0=PE ϕ);O P ϕ为操作环境下桩的扰力系数(7.0O =P ϕ)。

2.2.5 海底冲刷对桩的侧向和轴向性能及承载力都会产生影响。冲刷预测是一种不确定的技术。对沉积物运动的研究可能会对确定冲刷的设计标准有所帮助,但现场经验是最好的方法。设计标准的不确定性可通过较大强度储备的设计或按需要采用检测和修复的操作对策来解决。典型的修补措施见注释G94和G95(API 中没找到),冲刷设计标准一般包括局部和整体冲刷。

2.3 桩的轴向承载力

2.3.1桩的轴向阻力由两部分组成 ——桩侧摩阻力 ——桩端承载力

对于分层土(N 层)中的桩,其承载力R 可表示为:

=+=

+=N

i T

T Si Si T S A q A f R R R 1

(2.3.1)

式中:Si f 为第i 层土中沿桩身的平均单位侧摩阻力;Si A 为第i 层土中桩的侧面积;T q 为桩端单位承载力;T A 为桩端总面积。

2.3.2 对于粘性土中的桩,平均单位侧摩阻力S f 可按下式计算: (1)总应力法,即α方,如下

u Si αc f =

其中:

⎪⎪

⎪⎪⎨

⎧>≤=0

.1/210

.1/21'

4'

0'

'0

p s p s p

s p s u u u u 当

α (2.3.2-1)

式中:u c 为土的不排水剪强度;'0p 为相应点的有效上覆土压力。 (2)有效应力法,即β法,如下

'

0p f Si β=

(2.3.2-2)

式中:β值取0.10~0.25之间,建议用来计算桩长超过15m 的桩。 (3)半经验λ法,其中土被划分为一层,平均侧摩阻力按下式计算:

)2('

0um m S c p f +=λ

(2.3.2-3)

式中:'0m p 为桩顶至桩尖平均有效上覆土压力;um c 为桩身周围土的平均不排水剪强度;λ为无量纲系数,其由桩长决定(如图2.3.2)。因此,由该方法,桩的总侧摩阻力变为S S S A f R =,其中S A 为桩身侧面积。

图2.3.2 系数λ和桩长关系曲线

桩长(m )

λ

对于柔性长桩,可能在桩端承载力充分发挥之前,在接近海床位置已经发生桩土间的破坏。这是由于桩的柔性和桩与土之间沿桩长的位移差造成的。由于长度效应,其在软土中的静承载力将会小于刚性桩的,

对于轴向承载柔性桩的变形和应力分析,可以将桩模拟成数个连续柱单元,由单元间节点上的非线性弹簧支撑。非线性弹簧由t -z 曲线表示,从而展现桩与土之间的荷载-位移关系。

应力t 为桩单位面积侧摩阻力,z 为侧摩阻力充分发挥时的轴向桩土间位移。

2.3.3 对于非粘性土中的桩,平均单位侧摩阻力S f 可按下式计算:

1'0

tan f Kp

f S ≤=δ

(2.3.3-1)

式中:K 为横向地基压力系数,对于开口桩,取K =0.8,对于闭口桩,取K =1.0;

'

0p 为有效上覆土压力;δ

为土与桩壁之间的摩擦角(如表2.3.3);1f 为极限单位

侧摩阻力,可采用表2.3.3中的值。

非粘性土中阻塞桩单位桩端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

1'

0q p N q q p ≤= (2.3.3-2)

式中:q N 为支撑系数,可以由表2.3.3得到;1q 为极限桩端承载力,可采用表2.3.3中的值。

粘性土中的单位桩端承载力可按下式计算:

u

c p c N q = (2.3.3-3)

式中:9=c N ;u c 为桩尖土不排水剪强度。

表2.3.3 非粘性土中轴向承载桩的设计参数

的强度试验、模型试验或打桩性能取得详细资料,则其他值也许是合理的。

2)砂质粉土是那些含有大量砂粒和粉粒的土,它的强度一般随砂粒含量的增加而增加,随粉粒含量的增加而降低。

2.3.4岩层中灌注桩的侧摩阻力和端部承载力(该不该加这段,为了与2.4.1最后一句对应)

岩层中,位于喷射孔或钻孔中的灌注桩,其单位表面摩擦力不应超过岩石或灌浆的三轴抗剪强度,并且通常要比由于安装引起的抗剪强度降低后的数值小得多。例如,干燥的密实页岩在喷射或钻孔时遇水,其强度将大幅度降低,孔侧壁会形成一层再也恢复不到岩石强度的水化泥或粘土。这种桩的极限值可取为H.4.3推荐的钢桩同灌浆之间的极限固结强度。

岩层的桩端承载力应根据其三轴剪切强度和基于可靠的盐土工程实践的适用的承载力系数来确定,并不得超过9.6MPa。

2.4 桩的轴向抗拔力

2.4.1桩的极限轴向抗拔能力可能等于或小于,但不得大于桩的总侧摩阻力R s。在确定桩的极限抗拔力时,应考虑包括静水浮力和土塞重量在内的桩有效重量。对于粘土,f s值应与2.

3.2规定的值相同。对于非粘性土,f s值应根据2.3.3规定值计算。对于岩层,f s值应与2.3.4的规定值相同。

2.5 桩的轴向性能

2.5.1桩的轴向位移应在可接受的工作极限范围内,并且这些位移必须和结构的受力和运动相协调。桩的响应受荷载方向、荷载类型、加载速度、加载顺序、安装技术:、土类型、桩的轴向刚度和其它一些因素的影响,见说明2.5.1。

2.5.2 对非常规的荷载状况或对桩的人土深度有限制时,应详细考虑周期性荷载效应。环境荷载,如风暴波浪和地震引起的周期性荷载(包括惯性荷载)对桩的轴向静力性能可能有两种相互抵消的作用。周期性荷载可以造成暂时或永久性的承载力降低和(或)累积变形。迅速加载可以增加桩的承载力和(或)桩的刚度,非常缓慢地加载也可能造成桩的承载力和(或)桩的刚度的降低。周期性荷载的综合影响是下列各项综合效应的函数,即作用在桩上的荷载大小、循环次数、加载速率、桩的结构特性、土类型以及桩设计时所取的安全系数。

桩的设计人土深度应足以发挥桩的有效能力,以承受2.2.4所讨沦的设计静力和周期性荷载。通过桩-土系统承受静力和周期性荷载的桩的响应分析,可以验证桩的设计人土深度,进行分析的方法见对本条的说明。桩-土的抗力和位移t-z、Q-z特性见2.6。

2.5.3 对桩进行响应分析时,当确切考虑上述影响时,应把设计静力和周期性荷载加在桩的顶部并确定桩的抗力-位移特征,在设计加载完成之后,就可以确定桩的最大抗力和位移。桩的变形要符合结构使用性能的要求。在设计荷载下得出

的桩的总抗力都应满足2.2.4的要求。

2.6 轴向荷载桩的土反力

2.6.1桩基础的设计应能够承受轴向静力和循环荷载,土的轴向抗力是由轴向的桩-土粘结或荷载沿桩侧面的传递和桩端的承载力组合而成的。在任一深度动员的桩-土的剪力传递和桩的局部位移的图形关系可以用t -z 曲线来表示。同样,可动员的端部承载力和端部的轴向位移可用Q -z 曲线来表示。

2.6.2 t -z 曲线可以依据起始点和达到最大轴向载荷max t 所对应的点之间的非线性关系产生,如下式:

max max

max 0

01ln

t t t t r t t r z G R t

z f

f IF <≤--=当 (2.6.2-1)

式中:R 为桩的半径;0G 为初始剪切模量;IF z 为无量纲影响区域,定义为桩周围影响区域半径与R 的比值;f r 为曲线拟合参数。当位移z 超过max t 所对应的位移后,轴向载荷t 与位移z 为线性关系并降低,最终达到剩余轴向载荷res t 。对于超过此点的位移,轴向载荷将保持为常数。图2.6.2给出了依据此方法得到的一

个t -z 曲线示例。最大轴向载荷可以依据上面给出的单位侧摩阻力的计算方法得到。

图2.6.2 由模型产生的t -z 曲线示例

对于粘土,生成t -z 曲线的初始剪切模量可由下式得到:

u

c G 26000= (2.6.2-2)

然而,Eide 和Andersen (1984)建议按下式计算:

11706000--=OCR c c G u

u (2.6.2-3)

式中:u c 为粘土不排水抗剪强度;OCR 为超固结率。 对于砂土,生成t -z 曲线的初始剪切模量可由下式得到:

)

1(20v m G v a +=

σσ (2.6.2-4)

其中φtan 1000=m

式中:a σ为参考压力,取值100kPa ;v σ为垂直有效应力;v 为土的泊松比;φ为土的内摩擦角。

2.6.3 桩端承载力或桩尖荷载性能应该按2.

3.2和2.3.3所述方法确定。然而,只有较大的桩尖位移才能动员全部的端部承载力,桩尖位移需达到直径的10%,才能完全动员粘土和砂土中的端部承载力。在没有明确的标准时,对砂土和粘土,建议都采用下列曲线:

z /D Q /Q p 0.002 0.25 0.013 0.50 0.042 0.75 0.073 0.90 0.1 1.00

z ——桩尖轴向位移(mm ); D ——桩的直径(mm );

Q ——可动员的桩端承载力(kN );

Q p ——根据2.3计算的所有桩端承载力(kN ); 推荐曲线如图2.6.3所示。

图2.6.3 桩尖荷载-位移(Q -z )曲线

2.7 侧向荷载桩的土反力

2.7.1 水平荷载作用下桩的分析方法大部分都是基于p -y 曲线。p -y 曲线给出了桩发生的水平向偏斜距离y 与桩周围土对桩的抗力积分值p 的关系。桩被模拟成数个连续梁-柱单元,由单元间节点上的非线性弹簧支撑。非线性支撑弹簧的特性由每个节点的p -y 曲线得到,如图3。 对于任意外加荷载作用在桩顶时,沿桩长上任意一点桩的位移和应力解可由如下微分方程得到:

0)(2

2

44

=+-+q y p dx

y d Q dx

y d EI

A

(2.7.1-1)

且 L A

Q dx

dy Q dx

y d EI

=+3

3

(2.7.1-2)

和 M dx

y d EI

=2

2

(2.7.1-3)

式中:x 为沿桩轴的位置;y 为桩的水平向位移;EI 为桩的抗弯刚度;A Q 为作用在桩上的轴向荷载;L Q 为作用在桩上的水平荷载;p (y )为土的水平向响应;q 为沿桩长的分布荷载;M 为作用在桩上的弯矩,上述都表示x 位置上的值

图3 桩模拟成梁-柱时节点处的p -y 曲线

2.7.2 有限差分法通常是获得桩的微分方程解的最可行办法。许多商业计算机程序可以获得这一结果。这些程序通常可以得到桩端承受不同的轴向荷载、水平荷载和弯矩荷载组合下桩应力和位移的完全解。前面提到依据t -z 曲线得到沿桩逐渐传递的轴向荷载也包括在内。一些程序不但可以用来分析单桩,而且还可以用来分析群桩,包括可能的桩-土-桩相互作用和连接桩顶的合理上部结构,或为刚性承台,或为有限刚度结构。

对于p -y 曲线的建立,应当考虑土的类型,荷载的类型,和由于沉桩和冲刷的影响造成土的重塑。下面给出一种建立p -y 曲线的推荐方法。

对于水平桩挠度y 处,桩单位长度的水平土抗力表示为p 。单位长度的极限水平土抗力表示为p u 。这是当桩发生水平偏移时,p 可以达到的最大值。

2.7.3 对于粘土中的桩,极限水平土抗力推荐按下式计算:

R

R

u u u u X

X X X D

c X Jc D X c p >≤<⎩⎨

⎧++=当当09)3('γ (2.7.3-1)

式中:X 为土表面以下深度;R X 为极限水平土抗力转折点深度,小于

X

Jc D X c u u ++)3('

γ超过D c u 9所得到的值;D 为桩的直径;u c 为土的不排水抗剪

强度;'γ为土的有效单位容重;J 为无量纲经验常数,其值取0.25~0.50之间,对于正常固结软粘土建议取0.50。

对于静荷载,p -y 曲线可以根据下式得到:

c

c u

c

u y y y y p y y p p 88)(23

/1>≤⎪⎩⎪

⎨⎧=当当 (2.7.3-2)

对于循环荷载,并且当R X X >,p -y 曲线可以根据下式得到:

c

c u c

u y y y y p

y y p p 3372.0)(23

/1>≤⎪⎩

⎨⎧=当当 (2.7.3-3)

对于循环荷载,并且当R X X ≤,p -y 曲线可以根据下式得到:

c

c c c

R

u

c c R u c u y y y y y y y X X p y y y X X p y y p p 15153372.0)

123)1(1(72.0)(23

/1>≤<≤⎪⎪⎪

⎪⎪⎪

⎨⎧---=当当当 (2.7.3-2)

式中:D y c c ε5.2=;D 为桩的直径;c ε为原状土不排水压缩试验中最大应力一半处所对应的应变,更详细资料参考分类注释30.4(没找到)。

2.7.4 对于非粘性土中的桩,极限水平土抗力推荐按下式计算:

R

R

u X

X X X X

D C X D C X C p >≤<⎪⎩⎪⎨

⎧+=当当0)('

3'

21γγ (2.7.4-1)

式中:系数1C 、2C 和3C 与内摩擦角φ有关,可由图2.7.4-1得到;X 为土表面以下深度;R X 为极限水平土抗力转折点深度,小于X D C X C '21)(γ+超过X D C '3γ所得到的值;D 为桩的直接;'γ为土的单位浮容重。

2.7.4-1系数1C 、2C 和3C 与内摩擦角φ的关系曲线

p -y 曲线可以根据下式得到:

)tanh(

y Ap kX Ap p u

u =

式中:k 为地基反力初始模量,与内摩擦角φ有关,如图2.7.4-2;A 为考虑静荷载或循环荷载条件的系数,由下式可得:

对于静荷载

对于循环荷载⎪

⎪⎨⎧≥-=9.0)8.03(9.0D X

A (2.7.4-2)

更详细资料参考分类注释30.4(没找到)。

图2.7.4-2 地基反力初始模量k与内摩擦角 的关系曲线

2.7.5推荐的非线性p-y曲线主要用来分析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内桩的水平向承载力。

2.7.6必须谨慎对待推荐的非线性p-y曲线用在其他状况,而不是评估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内桩的水平向承载力。包括如下状况,但不仅限于此,桩的正常使用极限状态分析,桩的疲劳分析,在以边界条件来分析桩土系统的支撑结构时,确定代表桩土系统刚度的等效弹簧刚度,一般情况下,p-y曲线的初始斜率可能会受到影响。

2.7.7必须谨慎对待推荐的非线性p-y曲线被直接应用在规定的固定形式内,或依据曲线离散化进行分段线性拟合被应用。

2.7.8对于粘土推荐的p-y曲线被定义为三阶多项式,因此它们有无限大初始斜率,即荷载-位移管线曲线的初始刚度为无限大。实际是不可能的,然而该曲线一直有效的用在它的主要目的上,即评估在承载能力极限状态内桩的水平向承载力。但是,粘土中推荐的固定形式p-y曲线不能直接用在初始刚度问题情况,如确定桩顶等效刚度问题。

2.7.9当粘土p-y曲线被用在曲线初始斜率问题时,该曲线需要以分段直线在离

散点间进行离散和逼近。离散化必须按下面方法进行,即曲线上原点以外第一个离散点的位置,应使正确的初始斜率结果出现在分段线性表示的p -y 曲线中。

2.7.10 除非数据指出了其他情况,否则p -y 曲线的初始斜率按下式计算:

25

.0)

(c u D p k εξ

= (2.7.10)

式中:ξ为经验系数;c ε为原状土不排水静三轴压缩试验中最大主应力一半处所对应的竖向应变。对于正常固结粘土,推荐10=ξ;对于超固结粘土,推荐30=ξ。

2.7.11 原点以外第一个离散点位置的选择应使粘土中分段线性拟合的p -y 曲线得到一个正确的初始斜率。第一离散点位置可以确定在相对位移y /y c =0.1及纵坐标值p /p u =0.23处。

2.7.12 砂土中推荐的固定形式的p -y 曲线有有限初始斜率,因此为有限初始刚度。任何时候这些曲线的离散拟合都需要绘制通过这一离散点的分段线性曲线,因此,为了得到初始斜率的正确表示,一个p -y 曲线原点附近非常精准的离散点来是很重要的。

2.7.13 任何时候使用p -y 曲线建立的等效桩顶刚度被应用在边界条件中来分析由桩土系统支撑的结构时,建议对p -y 曲线初始斜率的变化和不同假设的影响进行深入研究。

2.8 桩壁厚度

2.8.1 桩的壁厚可沿长度方向变化,并可根据以下各段所讨论的几种荷载条件之一或各种要求来控制特定点的壁厚。在安装图或技术规格书中,设计者应说明打桩过程中可能使用的桩锤。

2.8.2 由乘系数的外荷载造成的桩的内荷载,应根据本文D.2(API 第D 章圆柱形构件的设计D.2拉伸、压缩、弯曲、剪切或静水压力作用下的圆柱形构件)允许的条件进行校核。应采用考虑了结构和土对桩提供约束的合理分析来校核未受土侧向约束的桩段的内荷载。除非由于土的剪切强度极低,计算的侧向位移很大或一些其它原因使得桩被确认失去横向支撑,否则一般情况下不必考虑泥面以下桩段的柱状屈曲。

2.8.3 桩在泥面附近和其它部位的壁厚,通常取决于平台的乘系数的荷载产生的轴向力和弯矩的联合作用。可根据2.7确定的土抗力来计算桩的弯矩曲线,并应适当考虑因冲刷而形成的土的运动。在泥面或其附近,由于周期性荷载引起较大的侧向变形(例如,超过G .8.3(API 第G 章G .8.3软粘土的p-y 曲线,我们上面没说,这句可以不要?)中对软粘土规定的y c 值)时,应考虑减小或忽略该地

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基础及系泊系统设计导则

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基础及系泊系统设计导则 以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基础及系泊系统设计导则为标题 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加,风能作为一种清洁、可持续的能源形式受到了广泛关注。而在海洋中,海上风电机组成为了一种重要的风能利用形式。相较于陆上风电机组,海上风电机组具有更稳定的风能资源、更大的发电潜力和更少的环境影响。在海上风电机组中,漂浮式风电机组由于其灵活性和适应性而备受瞩目。本文将就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的基础及系泊系统设计进行探讨。 1. 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基础设计导则 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的基础设计是确保机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首先,基础设计要充分考虑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包括海浪、风力和潮流等因素。基础结构需要具备足够的刚度和稳定性,以抵抗海浪和风力的冲击。同时,基础结构还需要具备良好的防腐性能,以应对海水的腐蚀。 基础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机组的安装和维护便利性。基础结构应该能够支持机组的安装和维护,同时提供足够的空间和设施供人员操作。基础设计还应考虑到环境保护因素。在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到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对海洋生物和海洋生态系统造成过大的影响。 2. 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系泊系统设计导则

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的系泊系统是确保机组稳定性和位置控制的核心。首先,系泊系统设计要充分考虑到风力和海流对机组的影响。系泊系统需要具备足够的刚性和强度,以抵抗外力的作用。同时,系泊系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伸缩性,以应对海浪和风力的变化。 系泊系统设计还需要考虑到机组的位置控制。通过合理的系泊设计,可以实现对机组位置的控制和调整,以确保机组始终处于最佳的发电位置。 系泊系统设计还应考虑到安全性和可靠性。系泊系统需要具备足够的安全保障措施,以应对异常情况的发生。同时,系泊系统还需要具备一定的可靠性,以确保机组的长期稳定运行。 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的基础及系泊系统设计是确保机组稳定性和安全性的关键。基础设计需要考虑到海洋环境的复杂性和机组的安装维护便利性,系泊系统设计需要考虑到风力和海流的影响以及机组的位置控制和安全可靠性。只有在合理的设计基础上,漂浮式海上风电机组才能够充分发挥其潜力,为人类提供更多清洁、可持续的能源。

海上风电场工程风电机组基础设计规范

海上风电场工程风电机组基础设计规范 摘要:随着全球能源转变的加速,海上风电场工程发展步伐越来越快,设计质量也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重点介绍了海上风电场工程风电机组基础设计规范,包括选址、地基与架空线路、机组安装、传动系统等,涵盖了各个方面的设计要求,以确保整个过程的可持续性。 1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能源危机的加剧,促进可再生能源发电的能源转变正在各国大力推进,海上风电场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应用。与陆上风力发电站相比,海上风力发电存在地域性、环境性、运行维护性等问题,需要采取特殊的设计措施,以满足特殊工况下的要求,以达到最佳的经济利益。 本文结合海域风电场的特点,详细阐述了海上风电场工程风电机组基础设计的细节要求,从选址、地基与架空线路设计、机组安装、传动系统等方面全面研究,以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提高安全性能,满足节能减排特点。 2址 海上风电场的选址是根据机组安装的要求,综合考虑水深、风速、海浪高度、海域环境、其他海底工程等因素来决定的。主要要求如下: (1)深适宜:为了满足机组安装的要求,选址处水深情况要适宜,一般要求水深不小于30米。 (2)速充足:选址的地方要求风速充足,风速应不小于7m/s。 (3)浪高度控制:选址还要求海浪高度较小,以满足机组安装和

安全运行的要求,一般要求海浪高度不超过6m。 (4)域环境保护:选址要求海域环境良好,考虑周边水域环境要求,应避免造成污染、破坏海洋生态环境。 (5)他海底工程:安装风机的地方,要求不会影响其它海底工程 的建设,以达到安全、高效的工程进度。 3基与架空线路设计 (1)地基:海上风电场的机组安装是围绕地基进行的,其设计 要求考虑地基的稳定性、抗冲击性和抗拉拔性。机组的基础结构要考虑地基的稳定性,采用混凝土、钢结构等结构材料防止机组被活动海浪大量拉扯。 (2)架空线路:海上风电场架空线路的设计与陆地架空线路没 有太大的不同,但由于海底环境的特殊性,需要采用特殊的材料和技术手段,对架空线路结构进行加固,防止海流、海浪等因素的冲击,保证架空线路的安全性。 4组安装 海上风电场机组的安装主要涉及机组本体和传动系统,要求精确、安全、可靠。机组本体安装要满足抗冲击、抗剪切和负荷平衡等要求,确保机组能够稳定运行;对传动系统安装要求要根据实际工况,确保装设平稳,防止由于机组扭转和高低潮而引起的传动失灵。 5 传动系统 传动系统的设计要求考虑机组的结构尺寸,确定机组的总体体积,以确保机组的装配和安全性能。同时考虑传动润滑以及机组的效率,

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

我国风力发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 摘要:近年来,随着传统能源危机的发展和生态环境的破坏,各种新型清洁 能源的应用已成为未来能源资源发展的方向。风力发电机组作为清洁能源发电的 技术支撑设备,已逐渐成为我国风电设备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风机基础设计是 影响风电机组正常运行的前提和关键因素。 关键词:中国风电机组;设计;分析; 研究风电作为一种清洁新能源在我国发展迅速,风资源状况(切边、紊流等)相对复杂多变,涉及并网、离网、变桨距和偏航控制策略,这使得在塔底荷载的 提取和基础设计条件的复杂化变得困难。另外,大型机舱和大型叶片均装在风电 机组的顶部,其荷载较大,变幅疲劳荷载较大,给塔基的设计和施工带来困难。 风电机组基础的设计与分析,需要对地质堪查报告和场地地形进行深入的了解和 分析,正确判断工程现场的地基条件,然后根据风场的风模型和单元的参数计算 地基荷载。 1风机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和一般步骤 1.1风机基础设计的基本要求 在《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当中有相关的规定,基础的设计需要进行承载 力变形以及稳定性的验算和设计。这些要求使得在进行基础设计的过程当中需要 保证基础具有足够的强度和刚度,同时还要避免在荷载的作用之下,地基产生过 大的倾斜和变形。保障技术在荷载作用下有足够的强度,避免在荷载的作用下, 地基出现破坏和开裂的现象。再有就是需要保证基础在动荷载作用之下不会产生 过大的震动,尤其是对于风机地基基础来说,其本身振动就比较大,风机基础设 计的时候需要进行详细的计算,并且采取有效的减震措施,以免影响到设备的正 常运行以及邻近设备的正常使用。 1.2基础形式选择

国内陆上风力机基础应用较多的是重力式基础(扩展基础)和桩基础、岩石 锚杆基础。当地质情况较好,基底所在土层能满足或通过地基处理能满足承载力、沉降要求时可选用扩展基础。扩展基础的形式多样,应用较广的是圆形及圆形肋 梁基础、方形、八角形。由于陆上风力机基础承受巨大的弯矩荷载,竖向和水平 荷载相对较小,与其他结构扩展基础受力特性存在较大差异,扩展基础的基底反 力分布对基础的受力特性影响较大。当基底基底所在土层不能满足或通过地基处 理不能满足承载力、沉降要求时,需采用桩基础。桩基础按成桩工艺常见的桩型 有干作业钻孔灌注桩、泥浆护壁钻孔灌注桩、PHC预应力管桩等常见桩型,风机 基础设计时应根据项目具体地勘土质情况进行综合比较,选择安全可靠、经济合 理的基础形式。 2风力发电机基础的设计因素 主要因素要求可分为以下几类:(1)基础特征。它涉及地质勘探中岩土的 分类和相应的岩土工程特性指标(2)荷载、荷载条件和荷载效应的组合系数和分 项系数(3)计算内容和方法。如:地基承载力和压缩性能计算、地基变形计算等,保证风机正常运行的稳定性计算。4)基础设计。这一方面包括基础的扩展、桩 基础的设计、锚杆基础的设计、基本结构的设置标准等。5)地基处理的类型和 方法。例如,土石复合地基、压实填土地基、软土地基和岩石地基等的处理。6)试验和监测。这也是风力机基础设计的关键因素,也是保证风机基础标准的质量 障碍。只有明确的试验和监测要求和标准,才能进一步完善风机基础设计工作。 3风电基础设计 3.1扩展基础底板弯矩和配筋计算 设计规范规定扩展基础底板的配筋应按抗弯计算确定,用于配筋的弯矩值可 按承受均布荷载的悬臂构件进行计算,弯矩计算位置宜选择在基础变截面处(即基 础台柱边缘处)。对于基础底板底面,基础变截面处单位弧长的弯矩设计值可根据 基础底面近似均布地基净反力(均布荷载)计算,近似均布地基净反力应取基础外 悬挑2/3处的最大压力。对于基础底板顶面,基础变截面处单位弧长的弯矩设计 值可根据基础顶面近似均布荷载计算,近似均布荷载应取外悬挑边缘处的最大压

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结构设计标准

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结构设计标准 《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结构设计标准》 一、适用范围 本标准适用于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结构的设计,包括海上桩基式塔座和浮式塔座。 二、基础结构 (一)基础结构组成部分: 1. 基础结构的组成部分,包括基础结构的顶部平台、基础结构的腹部、基础结构的桩体或者浮体壳体。 2. 基础结构安装的安全装置。 (二)基础结构的设计要求: 1. 基础结构的设计使用年限应满足设备设施安装的要求,保护安装的设备设施不受损坏。 2. 基础结构的设计应符合国家有关规定,并考虑海洋环境的特殊要求,且考虑海洋环境中的气候、海浪强度、土质结构和岩石属性等进行设计。 3. 基础结构的设计应考虑与海洋环境的配合,使其能够抵抗海洋环境的冲击,如海浪冲击、风荷载、悬浮物等,并具备相应的生态保护功能。 4. 基础结构的设计应确保其结构平衡,结构完整,不变形。 5. 基础结构的设计应考虑机组的振动,采用合理的减振措施,控制振动的扩散,保证机组的正常运行。

6. 基础结构的设计应考虑潮汐、海浪、风荷载等荷载和环境条件,以确保机组能够正常运行。 7. 基础结构的设计应考虑设备安装的方便性和机组维护的要求,使其能够满足机组的维护要求。 三、总体设计 (一)总体设计的要求: 1. 总体设计时应考虑到机组的布局,包括机组与港口的距离、 机组之间的距离等,确保机组能够正常运行。 2. 总体设计时应考虑机组的布局与现有工程的叠放关系,使机 组的安全运行不受影响。 3. 总体设计时应考虑到机组的安全性,能够满足机组的安全要求,并预留必要的维护空间和设备安装空间,以确保机组能够顺利运行。 4. 总体设计时应考虑海洋环境的影响,确保机组能够顺利运行,并考虑海岸线环境保护的要求,防止对海洋环境造成污染。 (二)总体设计的内容: 1. 基础结构的设计,包括机组的布局,配套设施的设计,以及 机组配置技术要求的考虑等。 2. 机组的抗海洋环境性能设计,包括抗海浪冲击性能、抗风荷 载性能、抗潮汐性能等。 3. 机组的安装方式的确定,包括机组安装的高度、深度、水平角、垂直角等。

海上风机基础形式

海上风机基础形式 (原创实用版) 目录 一、引言 二、海上风力发电基础形式概述 1.定义及分类 2.发展背景及意义 三、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结构 1.现今主要形式 2.各类基础结构的适用情况及优缺点 四、海上风电基础的发展趋势 五、结论 正文 一、引言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能源价格的持续上涨,发展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已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关注。其中,海上风力发电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形式,得到了越来越多国家的重视。为更好地推广和应用海上风电技术,本文将对海上风力发电基础形式进行分析和探讨,以期为海上风电场的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二、海上风力发电基础形式概述 1.定义及分类 海上风力发电基础形式是指支撑海上风电机组的建筑物或结构物。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海上风电基础形式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固定式基础:包括单桩、群桩等类型,主要适用于浅海区域。 (2)漂浮式基础:主要包括单体漂浮式、群体漂浮式等类型,适用于深海区域。 (3)海底固定式基础:如海底电缆、海床锚等类型,适用于深海区域。 2.发展背景及意义 随着全球能源消耗的持续增长和环境污染问题日益严重,各国政府纷纷提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目标。海上风力发电具有资源丰富、占地面积小、对环境影响较小等优点,成为各国政府和企业竞相发展的领域。海上风力发电基础形式的研究和创新,对于提高海上风电场的安全性、稳定性和经济性具有重要意义。 三、海上风电机组基础结构 1.现今主要形式 目前,海上风电机组的基础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 (1)单桩基础:单桩基础是海上风电场中最常见的一种基础形式,其结构简单,施工方便,适用于各种海况。 (2)群桩基础:群桩基础由多根桩基组成,可以提高风电机组的稳定性,适用于海况较恶劣的区域。 (3)漂浮式基础:漂浮式基础适用于深海区域,其主要特点是可以随着海浪的波动而上下浮动,以减小对海底的影响。 (4)海底固定式基础:海底固定式基础通过海底电缆、海床锚等结构将风电机组固定在海底,适用于深海区域。 2.各类基础结构的适用情况及优缺点 (1)单桩基础:适用情况广泛,优点是结构简单、施工方便,缺点是对海况要求较高。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要求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 一.依据的规程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19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程GB/T12897-2006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J719-2007 工程测量成果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YB/T 9008-199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定试行FD 003-2007 二.一般要求 1观测单位应具有相应测绘资质; 2对每台风机均进行单独的观测,每台风机已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对这4个观测点均需观测和记录; 3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并在一周内报业主,原始观测结果应妥善保存并归档;三.观测要求 1.基准点布置 1观测基准点可引自施工测量控制网,观测单位应单独设置观测基准点,并负责观测期的维护; 2观测基准点应尽量靠近观测点位置,但应在基础沉降影响范围之外,即距风机基础边线至少大于30m 3观测基准点的设置应以保证其稳定,可靠,不被破坏和方便施测为原则; 4观测单位应根据需要设置观测基准点,但风电场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4个;

2.测量精度要求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采用II等水准测量,II等水准量应采用闭合差,闭合差应小于±0.5NmmN为回路测站总数; 3.观测时间和密度 观测时间和密度要求指单台风机 注:当发现观测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向监理汇报;当观测结果异常或监理另有要求时,应加密观测; 4.记录项目 1应对每台风机单独制表记录4观测点的观测值; 2机组安装后的观测还应记录观测时刻的风速,风向数据; 5.终止观测 当沉降稳定时,可终止观测,沉降是否稳定应根据沉降量与时间关系曲线断定,一般的当某一台机沉降速率小于0.002mm/d时,可认为该风机基础沉降已稳定,可终止观测,但总观测时间尚应满足小于12个月的要求; 四.提交的成果

海上风电项目的风电机组选型与布置设计

海上风电项目的风电机组选型与布置设计 近年来,随着对可再生能源的需求不断增长,海上风电项目的规模和数量也在 迅速增加。海上风电项目的风电机组选型与布置设计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到项目的效益和可持续发展。 在海上风电项目的风电机组选型方面,需考虑以下因素: 首先,根据项目的规模和预期发电量,选择合适的风机容量。一般来说,海上 风电场的风机容量较大,能够更好地适应海上风力资源的特点。同时,还需考虑风机的可靠性和维护成本,选择具有良好口碑的风机供应商。 其次,需考虑风机的类型和技术特点。常见的风机类型包括水平轴风机和垂直 轴风机,每种类型都有其优缺点。水平轴风机具有更高的效率和可靠性,适用于大规模海上风电场。而垂直轴风机则更适合小型项目或特殊场景,如近海风机组。 此外,还需考虑风机的切入风速和额定风速。切入风速是指风机开始转动的最 低风速,额定风速是指风机达到最佳发电效率的风速。根据海上风力资源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切入风速和额定风速,能够最大程度地提高风电机组的发电能力。 在海上风电项目的风电机组布置设计方面,需考虑以下因素: 首先,需根据海上风电场的实际情况,确定风电机组的布置密度。通常情况下,海上风电机组的布置较为密集,以最大限度地利用海上空间资源。但同时需考虑机组之间的安全距离,以避免相互干扰和影响。 其次,需考虑风电机组与电网的连接方式和布置。海上风电机组一般通过海底 电缆将电力输送至陆地,并接入电网。因此,需合理规划电缆布置方案,保证电力输送的可靠性和效率。

此外,还需考虑海上风电场的海洋环境因素。海上风电机组面临海浪、潮汐、 风暴等自然环境的冲击。因此,在风电机组的设计和布置中,需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提高风机的抗风能力和加强基础的稳固性。 最后,需合理安排风电机组的运维通道和设施。海上风电机组的维护和检修需 通过船舶或直升机等交通工具进行,因此,在布置设计中,需考虑到运维通道的便利性和安全性。同时,还需建设相应的设施,如维修平台和物资储备区,为风电机组的日常维护提供便利条件。 总之,海上风电项目的风电机组选型与布置设计是项目成功运行和发展的关键。通过科学合理地选择风机容量和类型,并在布置设计中充分考虑海洋环境和运维需求,能够提高风电机组的发电能力和运行可靠性。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海上风电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定

1 范围 1.0.1 本标准规定了风电场风电机组塔架地基基础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涉及地基基础的工程地质条件、环境条件、荷载、结构设计、地基处理、检验与监测等内容。 1.0.2 本标准适用于新建的陆上风电场风电机组塔架的地基基础设计。工程竣工验收和已建工程的改(扩建)、安全定检,应参照本标准执行。 1.0.3 风电场风电机组塔架的地基基础设计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对于湿陷性土、多年冻土、膨胀土和处于侵蚀环境、受温度影响的地基等,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要求。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标准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标准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标准,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18306 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 18451.1 风力发电机组安全要求 GB 50007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 GB 50009 建筑结构荷载设计规范 GB 50010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 50011 建筑抗震设计规范 GB 50021 岩土工程勘察规范 GB 50046 工业建筑防腐蚀设计规范 GB 50153 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 GB 60223 建筑工程抗震设防分类标准 GB 50287 水力发电工程地质勘察规范 GBJ 146 粉煤灰混凝土应用技术规范 FD 002—2007 风电场工程等级划分及设计安全标准 DL/T 5082 水工建筑物抗冰冻设计规范 JB/T10300 风力发电机组设计要求 JGJ 24 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程 JGJ 94 建筑桩基技术规范 JGJ 106 建筑基桩检测技术规范 JTJ 275 海港工程混凝土防腐蚀技术规范

关于风机基础设计有关问题的说明

关于风机基础设计有关问题的说明 1 说明 由于本人非专业设计人员,设计经验水平低,以下资料是在沟通设计、现场施工过程中,根据《FD003-2007 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定》(试行)进行分析,结合以往的工程经验,得出的个人看法,有关专业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作为参考,以期在以后的风电场风机基础设计在满足规范要求的前提下达到安全、精致、方便、快速的目的。 2 引言 目前,风电场风机基础设计依据《风电场工程技术标准FD003-2007 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定(试行)》进行设计,根据目前已完成部分施工的吉林镇赉林场风电场一期工程,镇赉黑鱼泡风电场一期工程,辽宁曲家沟风电场工程,内蒙古扎鲁特旗阿日昆都楞风电场一期工程等工程实例,经过类比统计分析,得出初步结论如下: 所有风机基础设计均采用脱离式基础设计,基本上没考虑埋深对风机基础的固定作用; 风机基础设计,开挖基坑、基础承台垫层、基础承台作为三个独立体系,无论在岩石基础还是沙土基础,均采用基本相同的结构方式。 风机基础上层配筋按照风机生产厂家提供的风机基础建议图纸进行设计,未能与现场实际地基情况进行结合。 镇赉黑鱼泡风电场基础承台设计与桩承载设计作为两部分设计,桩基础作为地基基础的承载,承台作为风机基础的独立式稳定承台。 3风机基础计算依据 风机基础的计算一般依据制造厂商提供的计算资料作为依据,制造厂商为了确保安全可靠,提供的资料本身就偏于保守,根据与厂家的数次沟通,得出的初步看法如下: 3.1风机制造厂商提供的数据资料是按照风场分类,一类风场,二类风场,其参数基本按照该类别风场的最大数值取值计算,存在一定的误差,也就是说风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要求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要求 Good information, happy sharing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 一.依据的规程规范 工程测量规范GB 50026-193 国家一二等水准测量规程GB/T12897-2006 建筑变形测量规程JGJ8-2007J719-2007 工程测量成果检查验收和质量评定标准YB/T 9008-1998 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11 风电机组地基基础设计规定试行FD 003-2007 二.一般要求 1观测单位应具有相应测绘资质.. 2对每台风机均进行单独的观测;每台风机已设置4个沉降观测点;对这4个观测点均需观测和记录.. 3观测资料应及时整理并在一周内报业主;原始观测结果应妥善保存并归档..三.观测要求 1.基准点布置 1观测基准点可引自施工测量控制网;观测单位应单独设置观测基准点;并负责观测期的维护.. 2观测基准点应尽量靠近观测点位置;但应在基础沉降影响范围之外;即距风机基础边线至少大于30m 3观测基准点的设置应以保证其稳定;可靠;不被破坏和方便施测为原则..

4观测单位应根据需要设置观测基准点;但风电场总观测基准点数量不应少于4个.. 2.测量精度要求 风机基础沉降观测采用II等水准测量;II等水准量应采用闭合差;闭合差应小于±0.5NmmN为回路测站总数.. 3.观测时间和密度 观测时间和密度要求指单台风机 注:当发现观测结果异常时应及时向监理汇报..当观测结果异常或监理另有要求时;应加密观测.. 4.记录项目 1应对每台风机单独制表记录4观测点的观测值; 2机组安装后的观测还应记录观测时刻的风速;风向数据.. 5.终止观测

风电场基础工程设计

风电场基础工程设计 风电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近年来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而风电场作 为风能转化为电能的重要设施,其基础工程设计对于风电场的安全运行和高效发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探讨风电场基础工程设计的相关内容。 一、基础工程设计的重要性 风电场基础工程设计是风电场建设的基础和关键。其设计质量直接影响到风电 设备的稳定性和安全性,更对风电场的经济效益和发电量产生重要影响。 首先,风电场基础工程设计决定了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运行。风电机组是一个 极其复杂的系统,其承载巨大的机械转动力和风载荷。良好的基础工程设计可以增强风电机组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降低发生故障的风险。 其次,基础工程设计直接关系到风电场的经济效益和发电量。合理的基础工程 设计可以减少基础材料的使用量,降低工程建设成本,从而提高风电场的经济效益。同时,科学合理的基础工程设计也能够最大限度地提高风电转化效率,增加风电场的发电量。 二、基础工程设计的要点 1.地质勘测 地质勘测是风电场基础工程设计的首要环节。通过对地质条件的详细研究和分析,可以得到关于地下岩层、土质、地下水位等信息,为基础工程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地质勘测还可以评估地基的稳定性和承载力,为基础设计提供有效参数。 2.选定基础形式与材料 基础形式与材料的选择是基础工程设计的关键环节。对于风电机组来说,常见 的基础形式有混凝土基础、钢筋混凝土基础和钢管桩基础等。根据地质条件、风电

机组类型和工程要求等因素,选择适合的基础形式。同时,基础材料需要具备足够的强度和耐久性,以确保风电机组的安全运行。 3.积极应对振动和冻融荷载 风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较大的振动荷载,对基础工程设计提出了较高的 要求。设计过程中需要充分考虑风力发电机组的振动特性,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增加桩基或增减幅器等,以减少结构损伤。 冻融荷载也是基础工程设计中需要注意的因素。寒冷地区的风电场基础需要充 分考虑冻融循环对基础的影响,采取隔热保温措施,确保基础的稳定性和耐久性。三、案例分析 云南某风电场位于高海拔山区,地质条件复杂,同时受到强风和低温的影响。 因此,在基础工程设计中,需要特别注意地质勘测、基础形式与材料的选择以及振动和冻融荷载的应对。 通过详细的地质勘测,发现该地区存在较多的脆弱岩层和地下水位较高的问题。基于这些情况,设计师选用了增加桩密度和采用高强度钢筋混凝土的方式,以增强基础的稳定性和抗风能力。同时,为应对低温冻融荷载,还在基础工程设计中加入了保温隔热层。 经过实际运行,该风电场的基础工程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风电机组稳定运行,机组故障率低,同时也满足了寒冷环境下的使用要求。风电场的发电量和经济效益得到了有效提升。 总结: 风电场基础工程设计是风电场建设中至关重要的环节。合理的基础工程设计能 够保证风电机组的稳定运行和高效发电,进而提高风电场的经济效益。地质勘测、基础形式与材料的选择以及振动和冻融荷载的应对是基础工程设计中需要重点关注的要点。通过科学的设计和实际运行验证,可以建立稳定可靠的风电场基础工程。

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

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 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是指在海上建设风力发电场时所需遵循的技术规范和要求。随着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应用,海上风力发电场作为一种重要的可再生能源发电方式,对其设计标准的制定和遵循至关重要。下面将就制作一份关于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的文档进行讨论。 一、设计标准的必要性 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标准的制定,是为了确保风力发电场的安全、高效、可靠运行。遵循严格的设计标准可以有效降低风力发电设施的建设和运行风险,提高其发电效率和可持续性。 二、风力资源评估 在建设海上风力发电场时,首先需要进行详尽的风力资源评估。风力资源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包括海上气象条件、地形地貌、海底地质情况等。根据风力资源评估结果确定建设风电场的位置,并针对不同位置的风力情况进行具体的设计。 三、基础设施设计 海上风力发电场的基础设施设计是至关重要的。这包括风力发电机组的基础、海上风电平台的设计、海床基础设计等。特别是海上风电平台的设计,需要考虑海洋环境的恶劣程度,以确保平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四、风机选型和布局 在海上风力发电场设计中,风机的选型和布局也至关重要。不同类型的风机适用于不同的海上环境,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科学的布局设计可以确保风机之间的最佳间距,最大化海上风力资源的利用。 五、电力传输和联网 海上风力发电场的电力传输和联网是确保发电效率和稳定性的重要环节。设计时需要考虑电缆的敷设、联网系统的设计和海上变电站的建设,以确保风力发电场可以有效地将发电能源传输到陆地。 六、安全和环保考虑 在海上风力发电场的设计中,安全和环保考虑是至关重要的。需要考虑装备和结构的抗风性、耐腐蚀性以及对海洋生态环境的保护。设计要符合相关海上施工、运营和环保规范,确保风力发电场的安全稳定运行。

海洋工程海上风电场施工技术规程

海洋工程海上风电场施工技术规程 一、前言 海上风电场已经成为了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能源供应方式。海洋工程的 施工技术规程对于海上风电场的建设和运作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本 文通过对海洋工程海上风电场施工技术规程的介绍,旨在为相关从业 者提供参考,促进海上风电产业的发展。 二、海上风电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 1. 环境调查 海上风电场施工前需要进行充分的环境调查,了解周边海域的地质、 水文及气象状况,以及生态环境和渔业资源情况,以便确定建设方案。 2. 设计方案 根据环境调查结果制定设计方案,包括风电机组的选型、布局设计和 电缆敷设等方面。 3. 材料准备 施工前需要准备好各种材料和设备,包括风电机组、电缆、锚链和锚 具等。 4. 人员培训

施工前需要对从业人员进行培训,包括安全知识、施工技能和应急处理等方面的培训,以确保人员能够安全高效地完成施工任务。 三、海上风电场施工中的技术要点 1. 海底地质勘查 在敷设电缆前需要进行海底地质勘查,确定海底的地质情况,以便确定电缆的敷设方案。 2. 风电机组的安装 风电机组的安装需要在海上进行。首先需要确定安装的位置,并进行水下打桩作业。然后将风电机组吊装到支架上,并进行电气连接和调试。 3. 电缆敷设 在敷设电缆时需要注意电缆的长度和直径,以及敷设的深度和速度等因素。同时还需要注意电缆的保护和修复,以确保电缆能够长期稳定运行。 4. 锚链和锚具的安装 在海上风电场施工中,需要使用锚链和锚具来固定风电机组和电缆。安装时需要注意锚链和锚具的长度和重量,以及安装的深度和位置等因素。

5. 安全措施 海上风电场施工过程中需要注意安全措施。工作人员需要佩戴安全帽、安全绳、救生衣等安全装备,并遵守相关安全规定,如不在风力发电 机组半径内工作等。 四、海上风电场施工后的检验和维护 1. 施工后的检验 施工完成后需要对风电机组和电缆进行检验,确保其符合规定的技术 要求。 2. 维护和保养 海上风电场的维护和保养包括机组的日常检查和维修、电缆的保护和 修复、锚链和锚具的检查和更换等。 3. 废弃物的处理 风电机组和电缆等材料的废弃物需要进行分类处理,并按照相关规定 进行处理。 五、总结 海洋工程海上风电场施工技术规程是海上风电产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通过对海上风电场施工前的准备工作、施工中的技术要点以及施工后 的检验和维护等方面的介绍,能够帮助从业者更好地开展海上风电场

海上风电机组的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海上风电机组的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技术 摘要:近年来,我国的能源供应已经不能满足经济建设发展的需要。为了使工业发展焕发出新生机,国家加大可再生能源研发力度。海上风电能源作为一种较具代表性的新能源受到国家的重视。目前我国正在建设大量的风力发电设备,但我国海上风电机组在基础工作方面仍有许多有待完善之处,基础性工作质量控制有待加强。基于此,本文将针对海上风电机组的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展开探讨,旨在推动其施工质量的进一步提升。 关键词:风电机组;基础施工;质量控制 引言:在中国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对于资源的占用也在不断增加。海上风能被广泛应用于国内有关行业,但和其他能源相比较,海上风能开发工艺较为复杂,施工效率受到较大影响。海上风电机组的基础施工质量控制技术存在缺陷,不仅造成海上风资源使用困难,还导致风电场附加成本不断上升,这预示着海上风电场的质量控制水平亟需提升。 一、海上风电机组的基础建设质量控制技术研究现状 现阶段环境问题越发严峻,发展海上风电场已成为必然趋势。我国风电建设已经有了相当的规模,但以西北内陆地区居多,海上风电的发展还不够完善。海上风力发电比陆上风力发电更难建设,我国也缺乏这方面的经验与技巧,有关的研究成果亦较少。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并加以总结,以便为今后的海上风电建设提供参考依据。海上风电在欧洲的使用最为普遍,研究最多。随着风机容量增加和安装技术提高,海上风电发展迅猛,多用单桩基础,因海域特点的不同而稍有不同。在我国沿海地区主要分布着淤泥质和砂质海底以及软黏土地基上建设风电场。许多国家风力发电机位于拉伸区内,使得在波浪作用下风机周围会形成一个很大的旋涡。例如英国风力发电机,其深度达45米,德国风力发电机距离海岸有40余公里。 二、影响海上风电场机组基础施工的主要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