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优税制理论研究

最优税制理论研究
最优税制理论研究

摘要:目前我国税制正处于转轨时期,如何理解西方的理论成果, 并为我国税制改革提供更好的思路,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问题。本文通过介绍最优税制理论,分析最优税制理论存在的现实意义,提出对我国税制改革的借鉴意义, 以便优化我国当前税制改革,从而更好地促进我国经济发展。

关键词:税制;纳税人

中图分类号:f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6-0-02

一、最优税制理论概述

最优税收理论是一种规范性的经济税收理论,它从公平与效率的税收原则出发,利用福利经济学和数学工具,通过分析各种税收的性质、效应及其权衡关系,找出进行最优税收决策的决定因素及一些一般性原则,用以指导现实的税收政策与税制改革。最优税制理论研究的是政府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如何征税才能保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问题。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政府在征税时丧失了信息优势,在博弈中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在自然秩序作用下无法达到最优的帕累托状态。我们只能通过制度的安排,使之接近于这个状态。最优税制理论就是在这个时候悄然兴起。由于该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即政府对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习惯偏好不完全了解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更具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税收的基本原则主要为效率与公平,最优税制应该是同时兼顾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的税制。税收的效率原则要求税收不干预资源的配置,保持一种中性,以免造成对纳税人的行为扭曲。

二、最优税制理论的评价

最优税制理论是对税收调控作用的重新认识。在自由主义经济学的传统中,市场是万能的,税收要保持中性的原则,不能干预市场的正常运行。但是随着人们对市场失灵的认识,税收被认为在存在失灵的领域具有调控作用。现代的最优税制理论更加明确了税收在市场中的调控作用,这种作用不仅在失灵领域,而且还作用于非失灵领域。政府可以通过税收对市场运行进行调控,其目标定位于减少经济波动、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和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最优税制理论无论是从假设上还是从模型建立的意义上,都是为调控经济这个目标服务的,这使得我们对税收的调控作用有了更深一步的理解。

三、最优化实践的经验与教训

(一)最优税制改革的目标选择。对于目标的选择,人们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在中性的效率和横向公平及更加简化的税制改革目标之间有高度的互补性,并且更注意经济效率与税制效率的统一,这也符合“最优税理论”的观点。

(二)最优化的税收工具必须与其要实现的目标相统一,并取消多数而不是全部的税收优惠。目标不明确的措施必定出现负效应,例如,筹集税收收入的关税会导致无效的高级别的贸易保护。大多数的税收优惠不仅很难设定目标,而且明显地不是浪费了税收收入就是鼓励了无效的资源配置。

(三)对于税制结构的优化,确定更宽和更加简单限定的税基,加上更加统一的税率结构是改革成功的重要保证。对狭窄的税基征收的高税率不仅违背了效率和公平的原则,也鼓励了逃税,提高了优惠税收待遇的需求且降低了纳税遵从。而宽税基的间接税(增值税)比宽税基的直接税(所得税)更容易设计和实施。

(四)一国的历史和改革起点对税制的优化过程有显著影响。这一点并不奇怪,因为西方国家的税制改革就是如此。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和经济转型国家来说,早期税制的理论与实践以及具体税收制度与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东西存在巨大差异。如果税制形成的历史没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就不可能对税制的现有问题全面地把握。

(五)税制的真实优化程度取决于其实施状况。改革的经验清楚地表明,有效的直接税/间接税结构优化不可能脱离税务管理体系的现有能力和纳税人的思想观点。回过头来看,改

革国家所犯的一个最严重的普遍错误是把精力主要放在税收政策的现代化上,把税务管理和纳税人遵从纳税问题贬低到了远不那么重要的第二的位置。成功的税制改革必定要投资于提高税务管理,但最后的改革措施必须与现有的税务管理能力兼容。

(六)最优税制的改革实践应保持连续和稳定,要安排一段合理的时间为改革作细致的准备,从而有时间对政策制定者和实际工作者就改革的复杂性进行培训教育,对改革方案取得一致意见。认真的准备和达成共识使得改革更容易成功。税制的连续迅速变动引起税务管理者和纳税人的思想混乱,给国内外投资者带来不确定性。

(七)大多数国家感觉难以将税制简明性、经济中性以及稳定性方面的教训(包括本国历史教训和西方国家的教训)贯彻到优化直接税/间接税结构的税制改革中去。大多数国家继续采取干预主义立场,提供特别的税收待遇,以及税法不必要的复杂性和不必要的规定都会重复导致逃税、扭曲、条款滥用、税收成本上升,以及纳税人之间的不公平和不满情绪的产生。

四、优化我国税制结构的政策建议

(一)巩固间接税

1、增值税

要深化改革,逐步完善,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为适应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可以渐次扩大增值税的征收范围,逐步实现从“收入型”到“消费型”的转变。同时要完善增值税的征收管理办法,“强化管理是关键”。可以先从高新技术产业试行,允许抵扣购进固定资产的进项税金。然后逐步向建筑业、运输业、服务业、房地产业及转让无形资产等其他产业推行,从而基本解决重复征税和因固定资产有机构成不同而引起的税负不公问题。从增值税“中性”原理出发,适当取消减免税项目,并相应改进现行的专用发票计算增值税的办法,通过结合帐簿计算各年平均增值率和利润率,以便准确地计算出销项税金,防止和减少偷、骗税。降低与国内消费需求密切相关的商业小规模纳税人的增值税征收率,准许小规模纳税人依“征多少开多少”的征税原理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对农民贩运农产品免征增值税,促进农产品的流通。对农产品加工业给予增值税扶持,建议通过“虚拟扣除”的方式把农产品加工业的增值税税负降下来。

2、消费税

在普遍征收增值税的基础上,通过调整消费税的征收范围与税率,增强消费税的调控能力与筹资能力。废止某些已不再属于奢侈品限制消费的税目,对于新出现的高档消费,例如高档音响、高档摄像器材、保龄球、高尔夫球等产品纳入消费税新税目。对政策上一些需要鼓励消费的项目,可适当下调消费税税率,如私有汽车等。在适当的时机,可以将消费税改为零售环节征收,并改价内税为价外税。

3、营业税

目前还不具备将营业税的征收范围普遍的改征增值税的条件,因此要暂时稳定营业税,但是要对逐步缩小营业税的征收范围,对不同的营业税调控对象适用税率调增或调减,反映政府的政策意图。

4、关税

进一步降低关税税率,继续加大税收对外贸出口的支持力度。有数学模型表明,外贸出口每增长10%,可推动gdp增长1个百分点。可考虑将报关出口的货物全部实行零税率;对生产性自营出口企业,应不折不扣地执行“免抵退”政策,纠正各地普遍存在的“先征后退”的变通做法:适当扩大“以产顶进”的范围,除钢材外,可再选择一部分需要支持的工业品,如成套机械设备、仪器仪表、技术含量高的高科技产品等,纳入“以产顶进”范围给予出口退税。

5、资源税

进一步完善资源税结构,扩大征收范围,拓宽资源税税基。对所有矿产、土地、水源、

森林等资源可设置不同税率进行调控,一方面使资源得到更有效地综合利用,另一方面对开采使用进行了适度调节。同时合理归并税目,如将城镇土地使用税并入资源税;适时开征专款专用的矫正性或受益性新税目,如环境保护税、燃油税等。在强调可持续发展战略的21世纪,资源税的地位将有所提高。

(二)规范直接税

1、企业所得税

降低税率,扩大税基。通过诸如将现行具有所得税性质的预算外专项基金转化为所得税;在利息税的基础上,出台一些对高收入者的税收政策措施等手段,使所得税的税基逐步扩大,以便更好地参与宏观经济调控和社会分配的调节。

2、个人所得税

个人所得税潜力很大。其征收模式应尽快有分类课征改为分类与综合相结合的征收制度,加大调节力度,明确应税所得范围,逐步扩大税基,税率设置适当拉开,9级级距可减少至6级左右,最高边际税率降为40% 。

3、财产税

进一步完善财产税系,开征新税种,补充所得税之不足,调节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促进公平,同时使地方税保持适当规模稳步发展。将现行房产税与城市房地产税合并为房产税;将车船使用税和车船使用牌照税合并为车船使用税。结合“费改税”,把分散的由政府有关部门征收、管理、使用的各种社会保险费、社会保障基金统一改为社会保障税,弥补个人所得税之不足,缓解国有企业改革、下岗职工再就业压力和21世纪我国人口老龄化等问题,未来有可能将社会保障税与个人所得税合二为一。开征遗产税和赠与税,发扬中华民族艰苦奋斗、勤劳俭朴的传统美德,调节社会分配。

4、农业税

农业税虽然已经停止征收,但当条件完备时,应彻底改革农业税制,将对待农产品征税方法视同其它非农(工业)产品,一律在生产或销售环节征收流转税,在收益环节征收所得税,其他环节征收财产行为税等,但是仍要给农产品一定程度的税收优惠。

(三)配套措施:净化环境、简化税制、强化征管

1、净化税收的外部环境

要真正做到用税收固定和规范政府收入的分配渠道,对政府收入进行存量调整,清费立税,从宏观上扩大税基,提高税收占gdp的比重,重塑公共收入分配的格局,为实施包括结构性减税政策在内的积极财政政策莫定基础。具体可以通过大力推行“费改税”,将不合理的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费纳入税收体系,使税收占财政收入的比重上升到70%至95%,占gdp 的比重逐步上升到20%至25%,并将预算外收入纳入预算并控制在5%至10%之间,坚决取消制度外收费。另外要做到合理划分税权,适当调整税种的归属,建议中央税与地方税逐步实现彻底分离;同时健全转移支付制度、完善税法。

2、简化税制

我国在1994年税改后,税种已大为减少,税制也有较大的简化,但税种重复、交叉、缺位的问题仍未得到根本解决。应当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变化,对现行税制进一步理顺简并。如,合并重复设置、性质相近、征收有交叉的税种;清理一些在通货膨胀时期出台的税收政,取消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土地增值税、耕地占用税、筵席税和屠宰税等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税种等。

3、强化征管

所谓“完善应是主旋律、征管应是重头戏”256严格税收征管,降低税收成本,是整个税制优化改革的重要保证。提高征管能力势在必行。“最优税理论”是在没有考虑税收征管成本的前提下讨论的,因此在实践中借鉴时要特别注意税收成本的最小化。同时,加强征管可以使政府获得更多有效信息。另外通过强化税收约束,运用税收手段可以压缩无效过剩供给,以实现总供给与总需求的相对平衡。要建立健全和逐步完善各类规章制度,并实行规范化管理;改革税收计划管理与考核办法,加强税收预测科学性,引入税收监控概念,积极实行包括计算机化管理的专业管理办法;加强税收宣传,提供优质服务;加大税务稽查力度,严惩违法者。

最优税制理论

最优税制理论 最优税制理论的涵义 最优税制理论研究的是政府在信息不对称的条件下,如何征税才能保证效率与公平的统一问题。由于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即政府对纳税人的纳税能力、习惯偏好不完全了解这个基础之上的,因此更具有现实意义。 信息的不对称使得政府在征税时丧失了信息优势,在博弈中处于一种不利的地位,在自然秩序作用下无法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我们只能通过制度的安排,使之接近于这个状态。最优税制理论就是在这个时候悄然兴起。 税收的基本原则主要为效率与公平,最优税制应该是同时兼顾效率原则与公平原则的税制。税收的效率原则要求税收不干预资源的配置,保持一种中性,以免造成对纳税人的行为的扭曲。也就是税收只有收入效应,而不产生替代效应,在收入效应中,只有资源的从私人手中转移到政府的手中,而替代效应则会因为个人行为的扭曲而产生效率的损失。税收的公平性应该是在收入的分配中体现,横向公平为同等福利水平的纳税人应同等纳税,纵向公平为不同福利水平的纳税人应不同纳税。 最优税制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 最优税制理论的基本假设条件如下: (1)市场状态假设:个人偏好、生产技术(一般可获得连续规模收益)和市场结构(完全竞争市场)要明确表示出来。

(2)政府的行为能力假设:政府必须通过一套交易成本较低的、有限的税收工具体系来筹措既定的收入(工具的选择与个人的消费相关,纳税义务与经济政策无关的一次总负税不予考虑); (3)标准函数假设:多人的模型中,以社会福利函数作为标准函数,计算各种结果,以此来作为选择税收工具的标准。 早期最优税制理论 1927年,年轻的剑桥经济学家拉姆齐(Ramsey)在解答老师庇古(Pigou)的一篇作业中天才地解决了一个关于最优商品税的问题:假定一次总付税不可行,对于征收给定的税收收入,最优的商品税率应该是多少,才能使税收造成的超额负担最小。在一系列假设条件下,拉姆齐得出,对商品课税的最优税率与该商品的需求弹性成反比。一般来说,生活必需品的需求弹性很小,而高档品的需求弹性相对较大,拉姆齐法则要求,有效率的税收应对生活必需品课以高税率,而对高档品课以低税率。 最优所得税问题是一个更古老的问题。与最优商品税假定不存在公平问题相反,最优所得税最初的研究对效率采取了完全忽略的态度。埃奇沃思(Edgeworth)提出,当每个人的边际牺牲相等时(纵向公平原则),社会效用损失最小,这就意味着最大边际税率为100%。当收入达到某个等级时,当事人的所有增加的收入都将用以交换税收,这样,一个非常大的可能性是高收入者将放弃工作,选择闲暇。由于损失了效率,政府的收入反而低于课征低税率的收入。斯特恩(Stern)通过对税收与劳动供给的研究,得出最优所得税率与劳动供给弹性负相关,当劳动供给弹性小,即对工资率的变动表现为不敏感时,较高的税率不会对劳动供给决策,从而对经济效率产生大的影响,反之,若劳动供给弹性很大,对工资所得课以较高的税率则会导致实际工资率的下降,进而引起更大的劳动供给的减少。 197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詹姆斯·莫里斯(Mirrlees)对激励条件下最优所得税问题作出了经典性研究。在考虑了劳动能力分布状态,政府最大化收益,劳动者最大化效用,以及无不定性、无外部性等一系列严格假定的情况下,他得出了一系列引人注目的结论,其中二点就是对高工资率和最低工资率都应课以零(边际)税率。 最优税收与生产效率是最优所得税理论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宏观经济有效率,包括交换和生产的有效率,其条件是产品的边际转换率等

我国税制结构分析及选择

我国税制结构分析及选择

我国税制结构分析及选择 摘要:我国税制结构经过建国以来的历次改革,在适应国情、遵循国际惯例方面有了很大改善,但仍有许多需要改进。本文从税制结构类型比较入手,分析一国税制结构构成的因素,提出我国目前应适合的税制结构及税制改革。 关键词:税制结构税制改革结构现状税收征管 税制结构是指税收制度中税种的构成及各税种在其中所占的地位。税制结构是否合理,是税收制度是否健全与完善、税收作用能否充分发挥的前提。 一、税制结构的类型及其比较 主体税种是一个国家税制结构中占据主要地位,起主导作用的税种。根据主体税种的不同,当今世界各国主要存在两大税制结构模式,一个是以所得税为主体,另一个是以商品税为主体。 精品资料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4200563.html,)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

(一)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在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中,个人所得税和社会保障税普遍征收并占据主导地位,企业所得税也是重要税种,同时辅之以选择性商品税、关税和财产税等,以起到弥补所得税功能欠缺的作用。 所得税作为对人税,属直接税,税负不易转嫁;并且可采用累进税率,实现对高收入者多课税、对低收入者少课税原则,体现纵向和横向公平。其次,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累进制的所得税制度富有弹性,对宏观经济具有自动稳定的功能。再次,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在获得财政收入方面是稳定可靠的。辅之以其他的选择性商品税,如特种消费税,可进一步增强这一结构的聚财功能。 (二)以商品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在以商品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中,增值税、一般营业税、销售税、货物税、消费税、关税等税种作为国家税收收入的主要筹 精品资料网(https://www.360docs.net/doc/e4200563.html,)专业提供企管培训资料

自考中国税制问答题和计算题整理复习过程

第一章税制概述 1、对税收概念的理解 ⑴从直观来看,税收是国家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重要手段。 ⑵从物质形态看,税收缴纳的形式是实物或货币。 ⑶从本质上来看,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 ⑷从形式特征来看,税收具有无偿性、强制性、固定性的特征。 ⑸从职能来看,税收具有财政和经济两大职能。 2、税收的三性及关系(10-4 1.“三性”特征:缴纳上的无偿性(核心);征收方式上的强制性;征收范围、比例上的固定性。 2.“三性”特征的关系: ⑴“三性”特征是税收本身所固有的特征,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无偿性是税收的本质和体现,是“三性”的核心,是由财政支出的无偿性决定的。 ⑶强制性是无偿性的必然要求,是实现无偿性、固定性的保证。 ⑷固定性是强制性的必然结果。 ⑸税收的“三性”特征相互依存,缺一不可,是区别于非税的重要依据。 3、简述税收的本质(08-4 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无偿的征收实物或货币,以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工具。从本质上看,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实现的特殊分配关系。 具体来说: ⑴税收体现分配关系、国家通过税收取得财政收入。征税的过程,就是国家把一部分国民收入和社会产品,以税收的形势变为国家所有的分配过程。 ⑵税收是凭借国家政治权力实现的特殊分配,其凭借国家政治权利实现的分配,是国家通过制定法律来实现的。 4、简述从性质来看,我国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是“取之于民,用之于民”。(12-4 ⑴社会主义税收的性质“取之于民”反映社会主义税收是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劳动者局部利益和整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正确结合,是满足全社会共同需要而进行必要扣除的一种形式。 ⑵社会主义的税收“用之于民”反映了税收所代表的这部分社会产品货国民收入,归全部社会共同占有,为全体劳动人民的利益服务。 5、按照税法的效力不同,可以将税法分为几类 按照税法效力的不同,可以将简洁分为税收法律、法规、规章。 ⑴税收法律是指享有国家立法权的国家最高权力机关,依照法律程序制定的规范性税收文件。 ⑵税收法规是指国家最高行政机关、地方立法机关根据其职权或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授权,依据宪法和税收法律,通过一事实上法律程序制定的规范性税收文件。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缺陷分析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4200563.html,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缺陷分析 作者:张丽娟李冬焱 来源:《中国集体经济·上》2009年第10期 摘要: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我国税收制度正在不断完善,但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并不完全符合我国国情、适应我国社会政治经济现状,文章从税制结构、立宪、环保3方面分析了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税收制度;缺陷;税制结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我国税收制度经历了数次改革,但随着社会政治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现行税收制度仍存在着一些缺陷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一、税制结构的缺陷 (一)税种结构不科学 经过多次税制改革,我国已经形成了以流转税、所得税为主体,以资源税、财产税、行为税为辅助税种的多层次、多环节的复合税制体系,且現行税制已经实现了与世界接轨。 但是,从主体税种的收入上看,所得税收入近几年仅维持在20%的低水平;流转税(增值税、 营业税、消费税)占税收总收入的比重近几年一直维持在近70%的高水平。以流转税为主体的税制在充分发挥收入功能、保障税收大幅增长的同时,也弱化了所得课税调节收入分配的功 能。此外,个人所得税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于工薪阶层,而来源高收入者的比例还很低。2002-2004年,来自工资、薪金所得项目的个人所得税收入占当年个人所得税总收入的比例分别为46.35%、52.32%、54.13%,3年平均为50.93%。据统计,2001年中国7万亿元的存款总量中,人 数不足20%的富人们占有80%的比例,其所交个人所得税却不及总量的10%。如今,这一情况并未得到改变。 (二)主要税种存在的问题 以个人所得税和增值税为例:个人所得税是我国税制结构优化中应该格外注意的一个税种。对于我国个人所得税采用分人、分所得项目分别征收方法,不同项目之间的税率不同,税负轻重不一,存在问题很多。在整个税制结构中,个人所得税是纳税人偷逃税范围最大、各方面干扰最重、征收难度最大的一个税种。而增值税的主要问题突出表现在增值税的设计与征管环境

税制结构优化

我国税制结构优化探讨我国税制结构优化探讨

摘要 我国已初步完成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税制是在1994年经济转型初期建立的。从1994年至今,税制的改革优化一直在进行,但还不能完全适应当下的经济,阐述了税制结构的影响因素和税制优化,结合我国现状分析税制结构及其优化程度,提出我国税制结构优化的构想。 关键词 税制结构;税制优化;建议 1 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及税制优化的标准 1.1 影响税制结构的因素 1.1.1 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一个国家主体税种选择的决定性因素 发达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人均国民收人居世界领先地位,具备个人所得税普遍征收的物质基础。同时由于城市化水平高,能够有效地进行个人收入水平的查核和各项费用的扣除,也便于采用源泉扣缴的简便征税方法。 发展中国家生产力水平较低,人均国民收入水平不高,所得税尤其是个人所得税的税源极其有限。由于处于商品经济发展初期,商品流转额迅速膨胀,商品税的税源远远大于所得税的税源,必然形成以商品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如在中国,大部分人口从事农业、个体或小规模经营,所得难以核实,使得个人所得税普遍征收的可行性不具备管理上的条件。 1.1.2 对税收政策目标侧重点的差异也是税制结构选择因素之一 发达国家着重考虑的,是如何更有效地配置资源或公平调节收入分配。在前文提到所得税在促进宏观经济稳定方面可以发挥重要的作用;而注重税收公平目标的实现,个人所得税无疑是一个重要手段。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贫富悬殊、分配不公问题十分突出和严重,为缓和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稳定,征收社会保障税并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可以起到减小收入差距、抑制贫富悬殊的作用。所以,注重发挥宏观效率和税收公平目标,就必然会选择以所得税为主体的税制结构。 发展中国家面临着迅速发展本国经济的历史任务,需要大量稳定可靠的财政收入作保证。商品税较之所得税对于实现收入目标更具有直接性,税额多少不受经营者盈利水平高低的影响,税源及时、稳定。并且,以商品税为主体的税制结

中国税制习题及答案

《中国税制》 第一章税收制度基本原理 一、术语解释 1.税收制度:税收制度的概念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广义的税收制度是指税收的各种法律制度的总称,包括国家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税收管理体制.税收征收管理制度以及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狭义的税收制度是指国家的各种税收法规和征收管理制度,包括各种税法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和其他有关的税收规定等。 2.纳税人: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单位和个人。纳税人的规定解决了对谁征税,或者谁应该交税的问题。纳税人是交纳税款的主体。 3.课税对象:征税对象是指根据什么征税,是征税的标的物,也就是缴纳税款的客体。 4.税率:税率是税额与征税对象之间的比例,反映征税的深度,是税收制度的中心环节。 5.税制结构:税制结构指的是一国在进行税制设置时,根据本国的具体情况,将不同功能的税种进行组合配置,形成主体税种明确,辅助税种各具特色和作用.功能互补的税种体系。 二、单项选择题 1.B. 2.A. 3.C. 4.A. 5.D. 三、多项选择题 1.B.C.D. 2.A.B.D. 3.A.B.C.D. 4.A.B.C. 5.A.B.C.D. 四、判断题(判断对错) 1.对。 2.错。 3.对。 4.对。 5.错。 五、简述题 1.税收制度的概念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角度理解。广义的税收制度是指税收的各种法律制度的总称,包括国家的各种税收法律法规.税收管理体制.税收征收管理制度以及税务机关内部管理制度。具体可分为:(1)税收法律制度,即调整税收征纳关系的规范性法律文件,包括各种税法.条例.实施细则.规定.办法和协定等。(2)税收管理体制,即在中央和地方之间划分税收立法.税收执法和税收管理权限的制度。(3)税收征收管理制度。(4)税务机构和人员制度,即有关税务机构的设置.分工.隶属关系以及税务人员的职责.权限等的制度。(5)税收计划.会计.统计工作制度。狭义的税收制度是指国家的各种税收法规和征收管理制度,包括各种税法条例.实施细则.征收管理办法和其他有关的税收规定等。

应用文-我国税制结构的优化与完善(1)

我国税制结构的优化与完善(1) '在西方国家税收理论研究中,围绕直接税、间接税何者最优,一个国家税制结构到底以直接税为主还是以间接税为主的争论已经持续了200多年,直接税、间接税的分类理论,现在在我国也已经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并越来越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目前,在我国直接税税种主要包括: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房产税、房地产税、土地增值税、车船使用税、车船使用牌照税、 税等。间接税的主要税种包括增值税、消费税、营业税、资源税、城市维护建设税、固定资产投资方向调节税等。对于一国的税制结构到底是以直接税为主还是以间接税为主,目前有两种不同的看法。一种认为应当以直接税为主,另一种则认为应当以间接税为主。主张以直接税为主的理由是,作为直接税中重要税种的所得税是一种先进的税种,具有其他税种不具备的公平、合理的特点。第一,所得税对 所有成员征收,具有普遍性,能够树立公民自觉纳税的意识。第二,所得税按照负担能力征收,负担较为合理。高收入者适用高税率,低收入者适用低税率,体现了公正和公平原则。第三,纳税多少与商品价格没有直接 ,不会给市场经济的发展带来障碍,能够适应现代市场经济的发展。第四,所得税的累进制,具有“内在稳定器”的自动调节功能,它不仅有利于调节个人之间分配不公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发挥税收的宏观调节作用。第五,由于直接税中的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其中大部分)直接由纳税人个人负担,涉及到公众个人的利益,所以公众关注的程度较高,支出受到公众监督的力度更大,可以保证财政支出更加合理、有效。第六,由于直接税中的主要税种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一般是按月、季、年度缴纳(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是年终汇算清缴),所以从纳税时间上看,对纳税人递延纳税有利,客观上起到了涵养税源的作用。相比而言,间接税改变商品价值的对比关系,损害和阻碍国内或国家间的自由竞争和交换,不利于自由贸易的进行。同时,间接税不考虑纳税人的负担能力,具有累进税的性质,不够公平。 主张以间接税为主要税制结构的观点认为,尽管所得税与商品税相比,具有上述所列的种种优点,但以所得税为主的税制结构并不是无条件地适用于所有国家,特别是不适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因为以所得税(包括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障税,下同)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只有建立在经济的高度商品化、货币化、社会化的基础之上才行。第一,必须人均收入水平较高,为所得税的普遍课征奠定基础。第二,必须具有高度货币化及其社会城市化外部社会条件。因为,只有个人收入分配的形式主要表现为货币所得,才能使个人所得的计算较为准确。同时,也只有社会的高度城市化,使大部分人口在相对集中的城市里,才能有效地审核个人收入水平和有关费用的扣除情况,才能实行个人所得税源泉扣缴的简便征收方式,有效防止税收流失。第三,必须具有较为健全的司法体制以及先进的税收征管系统。而作为间接税主体税种的商品税同所得税相比有许多优势:第一,有宽广的税基,有利于保证财政收入的增长,并且保证财政收入及时稳定。因为,商品税是伴随着商品流转行为的发生而课征的一种税,不受纳税人或纳税单位是否盈利或亏损的影响,从而能够保证国家财政收入及时、稳定。第二,商品税比所得税易于课征,征收手续相对简便,征收费用相对节省。商品税课税对象是生产流通领域中的商品流转额,且征收多采用统一税率,省却了缴纳直接税有关填写纳税申报表的麻烦,避免了由于计算上的复杂而产生错缴税款的可能,计征简便易行。第三,由于间接税可以转嫁,使纳税人不会感到负担沉重,不至于直接伤害投资积极性,同时,由于一般间接税都隐含在价格中,减少了政府与纳税人的摩擦。第四,课征间接税的时间和方式方便纳税人。一是间接税纳税时间一般是在纳税人购买货物付款的同时缴纳,纳税时间可以由纳税人通过选择购物时间来自由决定。二是间接税如货物税

发达国家税制改革及对我国的启示

学术报告 学生姓名孙凡珺 学号133148302 所在学院名称法政学院 专业名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年级2013级

发达国家税制结构演变及对我国的启示 摘要:比较与借鉴发达国家税制结构的现状与改革情况,对于我国税制改革具有指导意义,可以避免出现一些可预料到的问题,同时对于我国现行税制体系中存在的问题,也可以找到类似解决的经验或者提供一种新的思路。本文主要介绍美国、英国、法国、日本4个发达国家近年来税制改革的情况,从中找过对我国税改的启示。 关键词:税制结构;美国;英国;法国;日本 一、西方国家税制结构的演变过程 (一)以直接税为主 早期奴隶制国家和封建制国家处于农业经济时代,商业属于从属地位,此时生产力水平低下,以土地收益税为核心,主要对土地和人头征税,即人头税。 (二)以间接税为主 西方国家采取了自由放任的自由贸易政策,其优点为:采取国内消费税的方式,改变了直接向产品产业征税的方式,从而减轻资本家的负担,收集财政收入;以关税来保护国内产业发展,削弱了封建势力。 (三)现代直接税或直接税为主 这一阶段以关税为主的间接税逐渐不适应社会发展是因为:第一,保护贸易政策的关税壁垒阻碍了资产阶级全球性地对外扩张和侵占市场,同时提高了物价,容易引起人民的不满,甚至动摇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第二,重复性课税加重了生产者的负担,同时提高了物价,遭到消费者的抗议;第三,资本的原始积累结束,社会收入分配严重不公。第二,由于战争的爆发,关税所能筹集到的财政收入,远远不能满足国家支出的需要。因此,法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最先推行了增值税。少数西方发达国家建立了以间接税(增值税)为主的税制结构。 另一方面,一些西方国家认识到了直接税的可行性。比如英国1798年抗击拿破仑侵略的“三部合成捐”后来成为所得税。由于一战的契机,所得税取代了

中国税制计算练习题与答案

中国税制计算题 1.某企业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3月销售情况如下∶(1)采取现销方式销售商品,取得销售收入100000元,增值税款17000元;(2)采取托收承付方式销售商品,货已发出,托收手续已办妥,应收货款20000元,应收增值税款3400元;(3)采取分期收款方式销售商品,货款总额为100000元,合同规定本月应收货款10000元,由于购货方资金周转困难,要求下月付款;(4)收到预收货款20000元,商品尚未发出;(5)收到受托单位的代销清单,本月委托代销部分实现销售50000元。请计算本月应纳增值税。 2.某机械厂(增值税一般纳税人) 8月份发生以下业务: (1)外购钢材支付税金1.36万元,按规定可以抵扣进项税; (2)外购钢材支付运费5万元,建设基金0.15万元,运输装卸费0.5万元,取得运费发票按规定可以抵扣进项税; (3)从商业小规模纳税人处购进低值易耗品,支付价款1万元,取得普通发票; (4) 采用托收承付方式销售车床不含税价42万元,货已发出,并办妥托收手续; (5) 采用直销方式销售车床不含税价55万元。 请计算该机械厂8月份应纳的增值税。 3.某百货大楼10月份发生以下经济业务(购销货物的税率均为17%): (1)销售货物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1000万元; (2)向消费者个人销售货物开具普通发票,取得收入58.5万元; (3)购进货物取得增值税专用发票上注明的货物金额为600万元,增值税102万元;同时支付货物运费10万元,建设基金0.9万元,保险费1.2万元,款项均已支付,并取得运输发票(票据均符合税法规定,并经过税务机关认证); (4)没收包装物押金4.68万元; (5)将上年购进的5万元货物用于职工福利,购进货物专用发票上注明的税金0.85万元。 请计算当月允许抵扣的进项税额以及当月应纳的增值税税额。 4.某进出口公司9月进口商品一批,海关核定的关税完税价格为700万元,当月在国内销售,取得不含税销售额1900万元。该商品的关税税率为10%,增值税税率为17%。 计算该公司9月应纳的进口环节增值税和国内销售环节应纳的增值税。 5.红星日用品加工厂为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9月份取得销售收入总额18.54万元。计算该日用品加工厂9月份应缴纳的增值税税额。 6.某化工厂为增值税一般纳税人,10月份经营业务如下: (1)销售化妆品给某商业企业,开具的专用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120万元,增值税税额为20.40万元; (2)销售化妆品给小规模纳税人,开具的普通发票上注明的价款为42万元; (3)以成本价转给下属非独立核算的门市部化妆品30万元,门市部当月取得含税收入30万元。 计算该化工厂10月份应纳的消费税。 7.某日用化工厂8月份将一批原材料委托某加工厂加工成化妆品。委托加工合同上注

改进工作方法-扩大税收的建议

一村一大农村行政管理专业毕业论文 学生:专业:年级:班级:学号:教学点:牟定县职业中学 改进工作方法,扩大税收的建议 内容提要:“知识经济”一词,现在越来越频繁地出现在各种报刊书籍等媒体上。知识经济是什么,它的内涵有哪些,为什么它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它的出现对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以及税收政策和税收制度等会带来什么样的影响,等等,都日益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厦门大学博士生导师邓力平教授和他的学生詹凌蔚撰写了这篇文章,从对知识经济的基本认识、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新特点、知识经济下税制优化的指导思想、知识经济下税制结构优化及知识经济发展与我国税制优化等问题进行了较全面的阐述,希望能对广大读者有所帮助和启发。 即将到来的21世纪,知识经济的浪潮将席卷全球,这是一个必然的、不可逆转的趋势,而这一趋势必然对包括各国税收制度在内的各个方面产生深远的影响。探索知识经济与税制优化的内在联系,是目前税收理论界的一个重要任务。本文拟以知识与技术的应用将有效推动经济增长为背景,研究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一国优化税制可能显现的新特征;讨论在我国具体国情下,应如何顺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加快我国税制的进一步改革与优化进程。 一、对知识经济的几点基本认识 自从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提出了知识经济(knowledge Economy)的概念以来,人们已从不同角度对知识经济的涵义、特征及未来趋势尽可能地做出解释与预测。笔者认为,对知识经济的认识至少应从以下三方面出发。 其一,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和信息的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它和农业经济、工业经济存在显著区别。为论述方便,我们不妨把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一并称为“发展经济”。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上看,发展经济与知识经济这两种经济形态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对应。 其二,知识经济具备以下两个最基本的特征:(1)技术要素作为一种内生变量的投入,使得要素收益递增,有力地促进了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已成为经济增长的最重要力量之一;(2)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改变着人们的交往范围,世界经济的运行方式正在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如何改善税制结构的思路(精)

摘要: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入点和现实途径是促进“五个统筹”发展,而现行税制结构与“五个统筹”的要求存在诸多不符合的方面。为此,要采取“取消一批、完善一批、增加一批”的措施来完善税制结构,为财税调控功能的改善和加强奠定良好的基础,促进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五个统筹”,税制结构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切人点和现实途径是促进“五个统筹”,而促进“五个统筹”的重要抓手是完善现行税制。 一、税制不合理、不完善是非科学发展与不和谐的矛盾焦点 当前,我国非科学发展的表现与不和谐的因素很多,导致这一问题存在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税制不合理是非科学发展与不和谐的矛盾焦点之一。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基本是直接或间接政府主导型,因而有许多问题的矛头直指政府也就不可避免。这其中,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在政绩考核的外在压力和增加财政收入的内在动力驱使下,地方政府把综合考核指标体系简化为单纯的GDP增长,纷纷选择粗放增长模式,不顾资源支撑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大上项目,上大项目,这是导致非科学和不和谐发展的根本原因。基于此,党中央和国务院作出了当前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已成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深化改革和提高对外开放水平的关键环节的科学论断,并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来改善上述压力与动力。如,2006年6月发布的《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试行办法》,其核心思想是改善外在压力,抑制地方政府单纯GDP冲动,引导科学发展,关注民生。当前,一个主要问题就是如何有效改善内在动力,而完善税制结构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首要前提。 二、税制结构与“五个统筹”要求不相符合的几个方面问题 (一)与“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不相符的问题。“统筹城乡发展”的实质是加快城镇化进程,逐步解决城乡二元结构问题。取消农业税减轻了农民的负担,但在促进城镇化方面的作用不大。如何在税收上吸引、保障农民走出农村、促进城镇化,现行税制则是空白。 (二)与“统筹区域发展”要求不相符的问题。第一,现行税制刚性太强,地方税制结构不完全符合区域特点。现行税制刚性太强,地方人大没有适当的税收立法权。因此,地方税种“一刀切”不能适应各地税基特点,不能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第二,生产型增值税导致不同区域的实际税负不同。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行业在生产型增值税条件下税负不同,同时由于资本有机构成不同的行业在我国分布具有较明显的区域性,从而导致我国不同区域的实际税负不同。我国的轻工、食品等资本有机构成较低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而资源开采、重型工业等资本有机构成较高的行业主要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这样,中西部地区的实际税负比较重,不利于区域的协调发展。

中国税制第一次习题

《中国税制》第一次习题 第一章税收制度概述 一、单项选择题 1.(B)是征税对象的计量单位和征税标准。 A.税率 B.计税依据 C.税目 D.纳税期限 2.()是指采取弄虚作假和欺骗手段,骗取出口退(免)税或减免税款的行为。 A.骗税 B.抗税 C.偷税 D.欠税 3.纳税人是指税法规定的直接负有纳税义务的()。 A.单位 B.法人 C.单位和个人 D.个人 4.比例税率的表现形式是()。 A.行业比例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全率累进税率 D.地区差别税额 5.起征点是()达到征税数额开始征税的界限。 A.计税依据 B.税目 C.税源 D.征税对象 二、多项选择题 1.税收制度组成要素中的基本要素有()。 A.纳税环节 B.纳税人 C.税率 D.课税对象 2.税率的三个基本形式是()。 A.比例税率 B.累进税率 C.超额累进税率 D.定额税率 3.累进税率依照累进依据和累进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以下()形式。 A.全率累进税率 B.超额累进税率 C.超率累进税率 D.全额累进税率 4.减免税的基本形式有()。 A. 税基式减免 B.税率式减免 C.税额式减免 D.纳税人减免 5.违反税收法令的行为包括()。 A.抗税 B.偷税 C.欠税 D.骗税 第六章企业所得税 一、术语解释 1.非居民企业: 2.应纳税所得额:

3.抵免限额: 4.实际管理机构: 5.企业所得税的纳税人: 二、单选 1.符合条件的小型微利企业,减按()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 A.5% B.10% C.15% D.20% 2.某服装厂2008年度的销售收入为1600万元,实际发生的与经营活动有关的业务招待费为80万元,该服装厂应按照()万元予以税前扣除。 A.80万元 B.48万元 C.8万元 D.64万元 3.企业安置残疾人员的,在按照支付给残疾职工工资据实扣除的基础上,按照支付给上述人员工资的()加计扣除。 A.20% B.30% C.50% D.100% 4.符合高新技术企业条件的企业,其企业所得税的税率是()。 A.15% B.20% C.25% D.10% 5.除税收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外,居民企业以()为纳税地点。 A.企业实际经营地 B.企业登记注册地 C.企业会计核算地 D.企业管理机构所在地 三、多选 1.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不得扣除的项目有() A.企业违反销售协议被采购方索取的罚款 B.税务机关征收的税收滞纳金 C.直接向某山区小学捐赠的支出 D.计提的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企业申报的广告费支出应具备以下条件() A.已支付费用 B.通过一定媒体传播 C.通过工商部门批准的专门机构制作

西方最优税收理论的发展及其政策启示

西方最优税收理论的发展及其政策启示 内容提要:本文介绍了最优税收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以及最优税收理论的两大主体部分——最优商品税和最优所得税的主要理论进展及其政策含义。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基本国情,从所得税的功能及其税率设计、税收政策目标、假设条件、政策改革等方面分析了最优税收理论对我国税制设计的启示。 关键词:最优商品税最优所得税中国税制 一、最优税收理论的基本思想和方法 谈及最优税收理论,首先要对“什么是最优税收”进行概念上的界定。历史上诸多经济学家对税收制度的理想特征的看法中,倍受关注的当数亚当。斯密在其《国富论》中提出的平等、确定、便利、最少征收成本四原则,以及瓦格纳在其《财政学》中提出的四项九目原则等等(1)。而对当代经济学家来说,由于效率与公平问题业已成为经济学探讨中的两大主题,因此,理想的税收政策通常都是在马斯格雷夫(2)所提出的三大标准的框架内,即:(1)税收公平标准(尽管公平对不同的人来说意义各不相同);(2)最小行政成本标准;(3)最小负激励效应标准,即税收效率标准。 困难在于,对一个特定的税种或某个税收政策建议来说,往往只能满足其中的某一标准而无法满足其他标准。比如,累进的个人所得税易于满足税收公平标准,却会对劳动供给产生负激励;增值税总体上对劳动供给不会产生负激励,但却很难符合税收公平标准。 最优税收理论文献对最优税收评价的基本方法是,借助现代经济分析方法,运用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的概念,在赋予各个标准不同权重的基础上,将这些标准统一于惟一的标准之中。 在现代福利经济学中,社会福利取决于个人效用的高低,以及这些效用的平等分配程度。一般假定,当效用的不平等程度递增时,社会福利下降。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福利可以反映税收公平的思想,即导致不平等程度降低的税收是公平的。因此,最大化社会福利蕴含了税收公平标准。 就税收行政成本最小化标准来说,较高的税收行政成本意味着更多的税收收入用在政府服务方面,从而使个人效用和社会福利降低。同样,就最小负效应激励标准来说,如负效应激励大,工作积极性就会减弱就会扭曲经济,使人们的效用水平和社会福利水平降低。 于是,马斯格雷夫意义上的最优税制的三大标准就可以转化为社会福利的不同侧面,不同的税收政策可以用统一的标准加以比较和衡量,也就是说,能够带来最大社会福利水平的

最优税制结构理论与我国的税制结构研究

一.最优税制结构理论税制结构是指国家为了达到组织收入、调节经济的目的,在按一定标志进行税收分类的基础上,合理设置税种所形成的一个相互协调、相互补充的税收体系。根据税种的多少,可以把税制分为单一税制与复合税制。单一税制是指以一种征税对象为基础设置税种所形成的税制。自17世纪英国人霍布斯最早提出单一消费税后,许多经济学家相继提出单一土地税、单一财产税、单一所得税等税制模式。单一税制的课税对象及税务机构的设置比较单,可减少对生产和流通的影响,减少征管费用,便于纳税人了解税制税额,减少苛扰的弊病。但单一税制税源小,易枯竭,收入不充足,会影响国家的财政收入,征税不普遍,易导致税负不公。复合税制是以多种征税对象为基础设置税种所形成的税制。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具体情况,设置多个税种,使各税种相互配合、相互协调,更好地发挥组织收入、调节经济的作用。从目前各国的税收实践看,由于单一税制过于简化,缺少弹性,难以发挥筹集财政收人和调节经济的功能,因而,世界各国没有实行单一税制的,普遍实行的是复合税制。在复合税制下,税制结构的构建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一是主体税种的选择;二是辅助税种的设计;三是税种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各税种对经济的调节功能如何等。一个国家根据经济发展的不同层次和具体要求,可以设置很多种税。从各种税占财政收人的比重和对国民经济的调节作用来看,整个税收体系中总有一种或两三种税居于主导地位。这种居主导地位的税种就构成税制结构中的主体税,而其它税种就是辅助税。主体税种的选择,不仅要考虑税源充裕、征收简便,而且要考虑课税是否公平,对经济的调节作用大小。在对外开放的条件下,还要考虑能否维护国家的主权和经济利益。主体税和辅助税要求协调配套、相互补充,以更好地发挥组织收人和调节经济的作用。主体税种的差异显示出税制结构模式的不同类型。从税收产生发展的历史看,各国开征的税种不胜枚举,主体税种几经变化,经历了由原始古老的直接税为主体税种到间接税为主体税种再到以现代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发展演变过程。从现代各国的税务实践看,税制结构模式可以分为三种类型:一是以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模式;二是以间接税为主体税种的税制结构模式;三是直接税和间接税双主体的税制结构模式。

中国税制-第六章 个人所得税(计算题)

第六章个人所得税 计算题 1.甲、乙、丙三位大学讲师合译一本书,出版发行后,共取得稿酬8 200元,假定按字数付稿酬,甲得5 000元,乙得2 500元,丙得700元;另外甲取得国库券利息300元,丙取得红利200元。问三位讲师应如何纳税? 2.某中国居民分别在中国境内甲、乙两地任职,当月在甲地取得工资2000元,在乙地取得工资3000元,一次性取得劳务报酬60000元,问该公民应纳个人所得税多少? 3.某外籍专家某月在中国境内取得工资收入5000元,另取得股票股息3000元,红利14000元,另外转让汽车一辆,取得转让收入130000元,按规定可扣除的购进价格和其他费用80000元,卖出时交纳手续费5000元,自行申报纳税。计算该外籍专家本月应纳个人所得税。 4.外语学院刘教授应邀到某国讲学半年,每月薪金折合人民币20000元,在国外已缴个人所得税2500元;原单位月薪金1500元,请问刘教授的收入应如何缴纳个人所得税? 5.林某为某大学教授,2013年收入情况如下: ①每月的工资收入为1500元,年末另外一次性领取年终奖金3000元; ②在国内期刊上发表文章三篇,分别获稿酬500、900、1200元; ③为境内某企业提供一项专利技术的使用权,一次取得特许权使用费50000元; ④应邀到某企业讲学,取得收入30000元; 要求:请计算林某在2013年度共纳个人所得税多少? 6.某演员2013年7月应邀到某地进行演出,取得演出收入50000元;同年3-6月连续4个月到某歌厅演出,每月平均演出15天,每天获酬劳200元。请计算此演员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7.中国公民汪某是一名被原单位派往外商投资企业的中方雇员,2013年1-12月份收入情况如下: ①1-12月份每月取得外商投资企业支付的工资20000元,国内派遣单位支付的工资3000元; ②取得国债利息收入4000元; ③在国内杂志上发表文章两篇,分别取得未扣除个人所得税的稿酬收入1000元和600元; ④个人出租住房,每月取得租金收入2500元,每月发生的准予扣除项目及维修费用400元,取得合法票据。 要求:计算汪某2013年在我国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 8. 某中国公民2013年度来自美国的所得项目有:偶然所得折合人民币10000元,特许权使用费所得折合人民币12000元,分别已经按该国税法缴纳个人所得税折合人民币1000元和2000元;同时来自法国的稿酬所得折合人民币6000元,已经按该国税法缴纳了个人所得税700元。计算2009年该中国公民应纳个人所得税税额。

西方税制优化理论综述HH鲍灵光

西方税制优化理论综述HH鲍灵光 作者:佚名来源:经济学动态发布时间:2006-1-17 13:10:38 发布人:admi n 减小字体增大字体 何为税制优化?按照税收经济学的一般观点,税制优化主要是指税收制度的设置必须满足一定税收原则的要求,这些原则包括效率、公平、经济稳定与增长、管理等等。而一套能够实现这些原则目标的税制,将能在提供政府所需财政收入的同时,又能较好地解决对经济行为主体的激励问题。但是,这一税制优化目标能否实现,如何实现以及实现的方式取决于实现这一税制时所需的各种条件是否充足,也即取决于在税收原则实现过程中是否存在各种约束或限制。按照其理论的发展顺序、基本思想和政策主张,西方税制优化理论可以划分为三大流派:正统学派、供应学派和公共选择学派。若按其理论的体系和内容来划分,税制优化理论则可分为两大部分:商品税制优化理论和所得税制优化理论。一、正统学派的最优税理论正统学派的最优税理论是本世纪20年代发展起来的,到70年代初达到鼎盛时期,至今仍在西方税制优化理论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代表人物有拉姆齐(F·Ramesy)、阿特金森(A·Atkinson)、斯蒂格里兹(J ·Stiglitz )、米尔利斯(J · Mirrless )、费尔德斯坦(M·Feldstei n)、戴蒙德(P·A·Diamond)等人。正统学派积极倡导税制的最优化,其最优税理论是基于一系列理想假设去展开讨论的,这些理想的假设主要有三个:(1 )完全竞争市场假设。在这个市场上,不存在垄断、外部经济、公共品、优效品与劣效品、规模收益递增或其他导致市场失灵的因素。(2 )行政管理能力假设。即任何税收工具的使用都不受政府行政管理能力的约束,并且行政管理费用相当低廉。(3)标准福利函数假设。标准福利函数设定了衡量最优税制的目标,即实现福利最大化。在上述假设下,正统学派认为,政府不可能不费代价地筹集到所需的财政收入,这种代价集中体现为税收干扰资源配置产生的经济效率损失,即所谓的“超税负担”(Excess Burden of Taxation)。故政府和税收理论都应致力于寻求一种最优的税收工具,这一税收工具在能够筹集既定收入量的前提下,产生最小的超税负担。就其基本内容而言,正统学派的最优税理论体系有三大支柱:最优商品税理论、生产效率的税收条件理论和最优累进所得税理论。 1.最优商品税理论。该理论主要探讨这样一个问题:如果政府只能以商品税作为筹集既定收入的工具,怎样的一套商品税才能使超税负担最小化从而使纳税人保护尽量多的福利?对此,西方税收理论界有两种答案:一种认为最优商品税是对所有商品征收单一税率的商品税,因为单一税率不影响相对价格,而差别税率会扭曲相对价格,故非最优。另一种答案是1927年英国剑桥大学福利经济学家弗兰克·拉姆齐通过严格的数学证明后得出的。他认为:最优商品税具有一套差别税率结构,每种商品税税率的高低与该商品供求的价格弹性成反比,即逆弹性命题。这一命题的数学表达式如下: 1 1 ti=K(─+─(1) esi edi 式中ti为某一商品i的从价税率,esi和edi 分别为该商品供给的价格弹性和需求的价格弹性,K为某一固定比例系数,其大小由政府取得的收入量决定。(1 )式的经济含义是:政府若对那些价格弹性低的商品征收高税,而对那些价格弹性高的商品征低税,可以使商品税造成的超税负担最小化。值得注意的是,拉氏税的这一结果要求每种商品的弹性相对独立,即一种商品价格的变动不影响其他商品的需求。但是现实生活中有些商品(如休闲与劳动)的需求彼此是相互依赖的。此外,拉氏的分析未将分配目标考虑进去,仅考虑了效率目标。后来的一些学者将再分配目标也考虑在内,从而扩展了拉氏的分析。 2.生产效率的税收条件理论。该理论讨论的是这样一个问题,即政府征税是否和怎样才能保证生产的高效率。根据帕累托效率理论,任何一种产出税(如商品税)或要素税(如所得税)若不是对所有厂商都统一征收,则必导致生产的低效率。显然,从生产的角度而言,前面讨论的假定政府只课征商品税不征其他任何税的拉氏税可以保证生产的高效率。我们现在来考虑这样一种情况:政府除了征收商品税外,还

第4章 税收制度的基本要素

第一节 一、单选 1、()有权决定纳税人的资格或身份。 A 税务局 B 财政局 C 税务人员 D 法律法规 2、()是法律上纳税义务的直接承担者。 A 纳税人 B 扣缴义务人 C 负税人 3、当一家商店向它的顾客销售货物时,按照我国现行增值税条例的规定,()可能是增值税的负税人。 A 消费者 B 商家 C 消费者、商家 4、如果一个外国人将其所拥有的一项专利转让给在中国境内的一家企业时,按照我国现行税法的规定,()是纳税人,()扣缴义务人。 A 外国人外国人 B 外国人中国境内企业 C 中国境内企业外国人 D 中国境内企业中国境内企业 二、多选 1、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纳税人是指税收法律规定的直接履行纳税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B 除非法律明确规定,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无权决定纳税人的资格或身份。 C 扣缴义务人是间接承担纳税义务的组织或个人 D 经济上的承担纳税义务的组织或个人是纳税人 2、以下哪些可能成为纳税人() A 国有企业 B 行政单位

D 个体工商户 三、判断题 1、税务机关和税务人员有权决定纳税人的资格或身份。 2、纳税人只在法律上承担纳税义务。 3、扣缴义务是法律上纳税义务的间接承担者。 四、名词解释 1、纳税人 2、扣缴义务人 3、负税人 五、问答题 1、纳税人具有怎样的特征? 第二节 一、单选 1、()是征税的客体。 A 征税基础 B 纳税人 C 税目 D 税务局 2、哪些人一般无需缴纳消费税?() A 消费品的生产者 B 消费品的进口者 C 消费品的委托加工者 D 消费品的批发销售者和零售者 3、在税率既定的情况下,()直接决定了税款的多少和税收负担的高低。

最优税制改革理论研究.

最优税制改革理论研究 内容提要:最优税制改革理论所研究的是现实税制如何向最优税制逼近的问题,目的是寻找一条综合考虑改革起点、改革环境与改革方法的路径,并且评估各条路径的优劣。最优税制改革理论研究对于我国目前的税制改革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1996年诺贝经济学奖的桂冠授予了米尔利斯(Mirrless)和维克雷(Vickrey),以奖励他们对于最税收理论所做的卓越贡献。对于最优税收理论的研究,一直是以一种规范的理论方式来进行的。1897年,英国经济学家埃奇沃思(Edgeworth)基于4个假定给出了实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税制设计;1932年,庇古(Pigou)在《福利经济学》一书中,涉及到了完全均等的收入分配对劳动的反激励效应;他的学生拉姆齐(Ramsey)早在1927年就发表了《对税收理论的一种贡献》,他关注更多的是税收效率方面的问题,即对具有不同弹性的商品应该怎样征税;米尔利斯和维克雷在他们研究的基础之上,通过引入数学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激励效应,并且巧妙地处理了效用、物品与闲暇的关系以及引入拉姆齐的观点,最终解决了最优税收理论的问题。 从开始研究最优税收问题到从理论上解决最优税收问题已经有100年的历史,但在此过程中,实际税制与最优税收理论始终保持相当距离,费尔普斯(Phelps)与米尔利斯的学生西特(Seade)都根据米尔利斯的结论作过应用前景的研究,结论却令人跌破眼镜——他们认为,对收入最高的人的边际税率应当是零。这里我们对他们的研究成果与结论暂且不评论其正确与否,但他们都忽略了从现实走向理想的路径问题。任何一个完善的理论如果不是为了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那么它将毫无意义。在本篇文章中,我们不再研究最优税收的理论问题,因为这个理论应该说已比较完善,我们更多着眼于实际税制如何向最优税制逼近,也就是改革轨迹与改革的路径问题,以期为设计出一条理性的税制改革之路奠定理论基础。 一、最优税制改革的起点问题 传统的对最优税收问题的讨论忽略了一个基本问题,即无视改革的初始条件。即使设计完好的新税制更加有效、更加公平,但是在从原有税制向新税制的过渡过程中,都会引起资源的再分配与利益格局的再调整,从而使原来的设计不那么尽如人意。罗森认为,最适课税纯粹是一种规范理论,它无意去预见现实世界税制会成为什么,也无意去解释这些税制怎么会出现,因为这些理论很少关心制定税制所依据的制度政治背景。布伦南(Brennan)与布坎南(Buchanan)指出,若将政治现实考虑进去,则实际税制可能要比从最佳税收角度来看的情形更加合理。另外,他们考虑了“最适的政策时间不一致”问题,因为税制的设计是在大的政治与宪法环境下作出的,有效的税制并不一定可行。如果最优税制的设计只从理论上出发而不考虑如何实施或转轨,那么肯定是有欠缺的。戴梦德(Damond)和米尔利斯曾经证明,在着眼于长期均衡和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最优税收框架下,保存任何要素税都是不合意的,但如果考虑到政府关注所实施的税收改革有可能会给那些在初始均衡中只具备部分流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