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对商业银行的影响

27

2016.9

经济金

摘 要:供给侧改革是未来我国经济改革的方向,对于现代经济金融中枢地位的商业银行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同时也为我国商业银行的转型升级创造了新的机遇。本文从分析供给侧改革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影响入手,找出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中存在的四方面问题,提出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应处理好的“四对关系”,最后提出商业银行支持供给侧改革的路径选择。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 商业银行 路径选择

【中图分类号】F830.33 【文献标识码】A 【

文章编号】1007-841X-2016(9)-0027-03

■ 杨吉峰 肖起峰 刘相兵

(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烟台监管分局 山东烟台 264000)

“供给侧改革”指从供给侧入手,对导致经济运行中出现的结构性问题的指定性矛盾进行改革。供给侧改革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和改革的方向,必然会对处于现代经济金融中枢地位的商业银行产生深远影响,目前商业银行在支持供给侧改革中也存在不足,商业银行应积极研究,妥善处置四对关系,着力解决存在问题,积极支持供给侧改革。

一、供给侧改革给银行业

带来的影响

供给侧改革决定了未来一段时期我国经济运行和改革的方向,必然会对处于现代经济金融中枢地位的银行业产生深远影响。

(一)供给侧改革将强力驱动商业银行选定明晰的转型路径。虽然监管部门一直致力于推进银行业金融机构(以下简称“商业银行”)“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但很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一直游走于“大而全”和“小而精”,发展路径模糊。在“需求侧驱动”的

环境中,金融需求单一且旺盛,受益于经济扩张、利差锁定、牌照稀缺等政策红利,商业银行依然取得了良好业绩。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推进,产业调整、技术创新、消费升级将驱动客户的金融需求更趋多样化,以往同质化竞争的格局将被全面打破,银行模糊定位下“规模扩张+资本消耗”的发展模式将难以为继,商业银行必须根据供给侧改革的要求,结合各自发展实际,选定适合自己的转型路径。

(二)供给侧改革将深刻改变商业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推进供给侧改革的过程中,我国现有的融资结构必须进一步优化,直接融资的比重需要进一步提高,不断推动杠杆率降低。与此相适应,商业银行必须进一步提高对资产端的重视程度,让资产端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商业银行需要进一步扩展资产配置的视角,必须将视角从信贷市场进一步扩展到整个金融市场,从原来单一的贷款为主拓展到表内外全资产配置,证券化、结构性融资工具比重会上升。在商业银行的负债方,利率市场化、金融创新常态化

及客户需求多元化都会使得商业银行负债结构更加复杂,商业银行以前依靠存款等被动型负债工具无法平衡商业银行的收益性、流行性和安全性,金融债券、大额存单、中期票据、结构性存款、海外存款证等市场化主动型负债工具将成为商业银行主要选择。

(三)供给侧改革将有效拓展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空间。供给侧改革中结构调整、消费升级、技术创新、国企改革、并购重组都将为商业银行优化传统业务布局、加快新兴业务创新发展、形成多源动力增长提供了重要契机。服务消费、品质消费等消费升级势必促进相关产业的发展,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兼并重组提供了大量的并购融资需求,商业银行可以在这一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把握住这一机会,为业务创新提供新的空间。

(四)供给侧改革将全面考验商业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短期来看,在去产能、去库存及去杠杆的过程中,钢铁、煤炭、船舶制造、房地产等产能过剩、高杠杆率行业及其上下游企

业的信贷风险将会集中暴露,驱动银

中国商业银行的发展变革历程及展望

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及发展趋势 【摘要】国有商业银行作为中国银行的主体,其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中国经济和金融发展的全局。从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历程看,国有商业银行实施全面改革已进入了实质性阶段。新一轮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具有诸多显著特点。商业银行金融活动全球化、组织机构虚拟化、业务经营全能化是商业银行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 【关键词】商业银行;变革历程;发展趋势 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变革历程 长期以来,国有商业银行为促进国民经济发展、支持经济体制改革、维护社会稳定做出了重要贡献,在金融资源配置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中国银行业的主体,中国商业银行的体制创新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时期或阶段。1979~1993年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诞生和成长期,在这个时期,与中国经济体制由计划向商品和市场转化相适应的现代商业银行体系基本形成;1994~1997年是中国现代化的商业银行实质性建立的时期,在这一时期,我国通过将金融管理任务、政策性业务和商业性业务剥离,为专业银行进行商业化改革创造了条件;1997年~2003年是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的阶段,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与政策性银行体系实现了分离,不良贷款问题开始得到解决,政府控制银行和银行财政化经营机制开始扭转;2003年至今是中国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造时期,在这个时期,商业银行和中小商业银行通过股份制改革并上市实施产权多元化,市场化经营和股东利益最大化成为商业银行的经营目标。 (一)1979-1993年:基本建成多元化金融业组织体系 在改革开放以前,中国实行的是“大一统”的银行体制,中国人民银行是唯一的银行机构。中国人民银行既承担了“中央银行”的管理职能,集中管理和分配资金,又从事“商业银行”活动,办理吸收存款和发放贷款的业务,集现金中心、结算中心和信贷中心于一体。这种银行体制承袭了前苏联的银行体制模式,具有高度集中、统一管理的特点。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我国开始着手改革原有的银行体制。由于当时整个社会处在计划经济逐步向市场经济过渡的初始阶段,我国金融体制迫切需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单一银行体制不再适应经济改革开放对金融业的需求,经济和社会呼吁银行体系的多元化和金融业大发展;二是,刚刚诞生的专业银行带有的强烈政府行政色彩与放开搞活的改革要求不相适应,改革要求银行自身走出政府行政序列进入市场;三是,经济改革呼唤金融市场的成立,金融市场建设亟待“零”的突破。在此期间,针对上述问题,我国改革发展采取了相应措施并取得卓有成效的成果,促成了中国金融市场的萌芽和银行间竞争的发端。 1979年2月,国务院决定恢复中国农业银行。1979年3月,专营外汇业务的中国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出来。同年3月、8月又先后批准建立了中国银行和中国人民建设银行。1983年国务院决定由中国人民银行专门行使中央银行职能,负责领导和管理全国的金融事业。同月,已开展基建和拨改贷业务的中国人民建设银行脱离财政部,正式归入中国人民银行管理的金融体系。1984年1月,组建专门从事信贷和储蓄业务的中国工商银行。自此,

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制改革及激励目标改进

文章编号:1009-9190(2003)3-0013-07 国有商业银行薪酬体制改革及激励目标改进 REFORM IN SALARY SY STEM AND A B ETTER INCENTIVE OBJ ECTIVE OF STATE2OWNED COMMERCIAL BANK S 李华民 本文对人民银行广州分行辖区金融业员工收入水平、分配结构和薪酬体制进行了调研,调研结果表明,我国国有商业银行员工收入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这不利于其外部市场人力竞争能力的提升,其分配结构有欠合理,阻碍了其内部激励效率的发挥。要改变其人力竞争劣势,国有商业银行必须改革其薪酬制度:一方面,国有商业银行薪酬决定体制应该规避政府的管制政策,真正建立企业薪酬体制;另一方面,银行应该强化绩效和人力资本在收入决定体制中的权重,以保证其薪酬体制能够真正激励员工努力。国有商业银行人力资源管理模式的改进必须关注员工职业价值取向的转变,这是外资银行进入所带来的最大的挑战。 中国金融市场的限期对外开放和外资金融机构的全面进入,已经对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国有商业银行的人力保全政策带来压力。在金融全面开放框架下,我国商业银行所面对的竞争对手不只是在华外资金融机构,还有以在华机构为渠道挖掘中国金融优秀人才的国外金融企业。对于国有商业银行而言,为提升整体竞争实力而急需金融优秀人才的新兴股份制银行,依然是其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处于改革开放前沿阵地的深圳、广州等城市的商业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更感到高处不胜寒。 一家企业是否具有人力竞争优势,关键在于该企业制度是否与员工职业价值取向一致。现代市场经济中,职业价值的评价标准主要集中在收入水平、职位晋升和个人发展计划等方面,由此决定了企业竞争人才最实用的“手段”就是职位升迁及与之相依存的高薪诱惑。因此,改革现行薪酬体制与晋升机制,优化员工收入分配结构,从制度上为提升人力竞争优势开拓空间,就成为我国商业银行保全优秀人才,进而提高综合竞争力的重要屏障。 一、薪酬制度的基本功能与实现手段 任何特定行业,其业务技能都有一般技能和特殊技能之分(青木昌彦,1996),一个行业的特殊技能要求及其学习难度决定着该行业人力资源竞争的范围和程度。金融行业业务的同质性决定了商业银行业务技能的特殊性要求及其学习难度,相对于非金融行业企业而言较低,金融业一般技能可以满足银行业务运作的技能需要。换句话说,为完成银行业务操作,其特殊技能的学习成本较低,这决定了商业银行人才流动的技能门槛较低,决定了商业银行人力竞争的范围较广。具体到特定商业银行而言,其竞争对手除其他银行外,还包括证券、信托、保险、财务公司等在内的非银行金融机构,教育、政府等行政事业性单位,甚至非金融行业企业等,其收入水平的提高及收入结构的优化都会对商业银行优秀人才保全政策产生显著影响。与非金融行业内部企业之间人才竞争态势不同的是,银行业与非金融行业之间的人才流向存在不对称性,掌握银行业特殊技能的重要岗位员工,很适合成为非金融行业企业的资本运作技术员工,颇受非金融行业企业的欢迎,这加剧了银行业人才竞争的激烈程度。 薪酬制度决定着企业员工劳动收入的水平与结构,它有两项基本功能:保障功能和激励效应。两者体现着社会公平原则和效率原则的统一。与其功能相对应,员工劳动收入在理论上可分为两部分:保障性收入和激励性收入。前者用于满足员工本人及家庭基本生活消费和发展需要,其水平高低与一个地区生活消费水平相关,不应随企业效益而有所区别,也不应以个人绩效不同而拉开差距。同一物价水平区域内的保障性收入水平差别不大。对于经济发展落后的国家或一国生活水平处于温饱临界点以下的经济落后地区,其分配制度的保障功能处于主导地位,这时均等化的分配制度具有其存在的现实合理性。 由于保障性收入的均等化倾向抹杀了收入分配制度的激励效率,当生产率使居民生活水平摆脱温饱约束进入小康生活水平后,企业个人分配制度所承担的保障功能就应该转交给政府,薪酬制度的激励功能就会上升到主导地位,以激发工作效率。一般来讲,外部劳动市场定价的工资决定机制中,社会各企业单位的薪酬制度安排都能够体现激励效率。

商业银行综合改革

商业银行综合改革 一、保持国有商业银行的稳步健康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政治稳 定的客观要求 国有商业银行不但是我国银行业的主体,也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自1984年中国工商银行从中国人民银行分设成立以来的20年里,国有商业银行在改革开放中持续发展壮大,为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作出 了巨大贡献,在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一)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的主要吸纳者。根据中 国人民银行的统计,截至2003年9月末,国有商业银行吸收的居民储 蓄存款占全部金融机构本外币储蓄存款的66.47%.长期以来,即使是在前几年一些中小金融机构出现支付困难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一直 保持着较高的流动性,有效地保证了储蓄存款的自由兑取。保持国有 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维系国家的政 治稳定和社会安宁,丝毫不可轻视。 (二)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建设资金的主要供应者。根据中国人 民银行的统计,截至2003年9月末,国有商业银行发放的贷款占全部 金融机构本外币贷款的56.15%.国有商业银行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健康和快速发展提供了巨大的资金来源。根据年报统计,截至2002年末, 国有商业银行的本外币贷款余额为84000多亿元(合并报表数据), 如果加上剥离到资产管理公司的14000亿元贷款,则贷款总额达到近 10万亿元。保持国有商业银行的稳健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快速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资金保障。 (三)国有商业银行是我国经济单位之间资金结算服务的主要提供者。据统计,国有商业银行办理的结算业务占全部金融机构结算业务的80%.近几年来,国有商业银行积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了电子汇兑系统,一笔汇款只要几个小时就可到账,极大地加快了社会资金的周转 速度,促动了商品的流转,便利了单位和个人的经济生活。保持国有

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经济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研究 熊彼特创新经济学视角下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在综合研判国内外新的经济形势的基础上,对中国经济发展思路和工作着力点作出的重大调整,“是化解我国经济发展面临困难和矛盾的重大举措”[1](P107),也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1](P94)。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发展和经济工作的主线”[1](P107)。供给侧改革实施的两年内,理论和实践都取得了显著成绩。然而,关于供给侧改革,认识上的困惑从未真正被消除,理解上的分歧从未真正被弥合,这也导致地方政府在改革实践中暴露出许多问题。认识上混乱的根源在于,关于供给侧改革的深层理论问题没有被澄清,人们继续沿用旧的思维来理解新的改革。供给侧改革,作为在新时代、担负新使命的、新一轮改革,需要新的理论和学说进行阐释及解读。本文的观点是:熊彼特创新经济学为理解创新驱动进而理解供给侧改革提供了科学的视角;运用熊彼特创新经济学的思维可以解开人们对供给侧改革在认识上的一系列困惑。 一、改革背景:经济新旧常态面临转换,创新驱动是成功之匙 供给侧改革的内涵是由其历史使命赋予的,只有深刻理解供给侧改革提出的时代背景,才能准确把握这一改革的根本方向,进而也才能运用恰当的经济理论正确解读其内涵。第一,世界技术革命浪潮更替,中国发展的机会之窗转换。中国改革开放的前30年,恰逢始于20世纪初的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进入成熟期后向外围国家扩散的阶段。中国充分发挥资源廉价和市场广阔的优势,通过高投入高耗能的粗放经营方式,借助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提供的成熟技术、产业形态、组织模式、管理经验迅速推进工业化。这一时期,中国的传统产业迅速膨胀,经济保持了年均两位数的高速增长,中国也从短缺经济过渡到过剩经济。这是一个“压缩型—密集式”发展阶段[2](P131)。这一压缩版的发展历程也将以压缩快进的形式展现技术革命浪潮更迭的宿命:2008年之后,中国经济增速持续探底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带来的正效应已经消失,旧经济的机会之窗关闭。当前,第四次技术革命浪潮消退,以信息技术、新能源技术、生物技术、人工智能技术等为标志的第五次技术革命浪潮已初露端倪。面对技术革命浪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一)

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成效、问题与前景(一) 内容摘要: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是深化金融体制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原有零散的改革措施不仅无法有效地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存量问题,更无法解决国有商业银行的增量问题。国有商业银行成功改革可以促进经济增长并最终提高民众的福祉,它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注资、股份制改革与上市只是通过银行改革实现终极目标的有效方式。关键词:国有商业银行问题改革一、导言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有两件事情令世界瞩目,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成就令世界瞩目。忧的是中国取得成就的同时伴随着中国金融业的改革滞后,并且潜藏着巨大的金融风险,制约了中国经济长期增长,其核心表现是中国银行体系积聚的大量风险。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银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中国逐步建立起了以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为主体的银行体系。截止2004年12月31日,中国共有三家政策性银行、四家国有商业银行、十一家股份制商业银行、112家城市商业银行和若干家外资银行分支机构。银行存贷款保持快速增长,银行提供的金融工具与金融产品日益丰富,银行体系保持了总体稳定,没有出现过严重的银行危机等问题。不过,中国国有银行体系积累了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大量风险,其自身成为不利于中国经济长期稳定持续增长的引爆器。银行部门的不法行为、银行体系的巨额不良资产、提高资本充足率、改善公司治理、有效处置不良贷款,

以及避免产生新的不良贷款等重大问题给国有商业银行改革提出了挑战。银行改革进程缓慢和以往改革措施不配套制约了国有商业银行体系乃至整个银行体系问题的解决及其成效,制约了中国向潜在最优经济增长的转化。“如果不深入改革,以解决问题的根源,那么银行系统势必会在将来造成新的混乱局面。” 尽管中国共产党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中对商业银行改革提出了明确的目标,指明了方向。但是如何实现宏大的改革目标仍旧是一个问题。因此分析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问题在中国加入WTO的后过渡期结束后开放金融业参预全球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二、银行业改革:文献回顾 1.银行功能 Arrow-Debreu-Mackenzie(ADM)模型认为,在完全竞争市场中金融中介没有存在的必要。金融中介的存在只是因为现实中的交易成本巨大,信息不对称也较为严重。由于信息不对称,市场在配置资源方面存在道德危害(moralhazard)与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所以金融中介可能会优于金融市场,因为中介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可以复制市场的某些功能,可以签订长期激励合约。 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与内生经济增长理论都认为,除了人口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外,技术进步与资本集聚是经济增长另外两个重要推动力。金融体系之所以在经济增长中起重要作用是因为它们能为资

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商业银行预算管理体制改革的发展方向 作者:未知文章来源:网络点击数:27 更新时间:2008-9-1 财务预算是对全年各项业务作出科学预测,进而对各项经营活动的成果作出预测估计,并以此作为全年工作的奋斗目标。分级预算和分部门预算是目前大型商业银行的两种主要预算模式。一些国际先进银行,如花旗银行、德累斯顿银行,建立了以业务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组织结构体系(事业部制),分行负责人只作为区域范围内各项业务的协调人,与之相适应,这些银行推行的是以业务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体制。随着银行组织结构体系的改进和业务流程的再造,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商业银行实行了以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预算管理体制。 一、分级预算及其局限 传统的银行预算模式是以分支行为责任主体的分级预算管理体制,即将银行的经营管理目标和责任按照总、分、支行的层次分解落实。分级预算模式有利于各级行在上级行下达的预算框架内结合自身业务发展战略配置各类资源,并在年度中间根据情况的变化进行动态调整,充分体现了不同层级上资源配置权力和责任的结合,适应了分支行所处的不同经济环境。 分级预算虽然能对各级行的全年工作起到指导作用,但仍存在不少局限: 1.由于存在严重的信息不对称,造成资源配置的不合理,缺乏公平性、公正性、科学性,从而使得有限的资源不能发挥最大效益。分级预算体制下,预算工作主要由财务部门来承担,而各业务部门的参与度不高。因财务部门远离市场,编制的预算有可能偏离业务发展的实际;而上级行财务部门对下属机构各项业务的信息掌握得更加不够充分、细致,从而影响预算的精确性。由于下级机构掌握着比较充分、细致的信息,又有配置和整合资源的权力,逐利的动机驱使下级行从上级行那里争取到尽可能多的资源,谋取本集体的最大利益。 2.分级预算易造成资源向管理层倾斜,造成一线的资源偏紧,从而影响全行业务的发展。分级预算由各级行层层汇总上报,经总行汇总统一平衡后再层层下达,在层层分解下达过程中,各级行往往先充分考虑本级的需要,在资源十分有限的情况下,越到下级分到的人均资源量越少,甚至不足以支持业务的良性发展。 3.分级预算的效率低下,整个预算过程历时一般长达半年之久。国有商业银行的组织机构庞大,纵向机构大多达四级,涉及的业务广,变数又较大,每级的预算均需较长时间完成,越到上级汇总平衡的难度越高,所需的时间也越长,影响了分级预算的效率。 二、部门预算及其优越性 与分级预算模式相对应的是以经营部门为责任主体的部门预算。它是银行经营管理

关于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查报告

关于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查报告**县总工会 关于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调查报告 为进一步提高社会生产力,提高供给结构适应性和灵活性,推进企业与职工利益、事业、命运“三大共同体”建设。以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五大重点任务为指引,我会进行深入调研,现将调研成果总结如下。 一、新形势下围绕保障职工权益,工会的主要做法和经验 1、强化和谐劳动关系构建,营造良好用工环境。确立以上带下的新型维权理念,把矛盾化解在基层,不断拓展工会枢纽型社会组织的服务功能,努力把工会帮扶工作纳入政府社会救助体系,实施精准帮扶。 2、助推职工创新创业,提供人才支撑。以“建功‘十三五’,创新促发展”为主题,深入开展重点工程劳动竞赛、职工职业技能竞赛、科技创新竞赛、“安康杯”竞赛、优质服务竞赛和“工人先锋号”创建“五赛一创”活动。 3、充分发挥工会“大学校”作用,主动适应结构性改革对职工素质的要求。深入实施职工素质建设工程,更加重视职工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依托工会院校、职工技能实训

地等,加强校企结合、工学结合,加强技能培训和下岗失业人员技能再培训,帮助职工更好适应创新带来的市场变化和创业就业条件变化。 4、大力弘扬老模精神,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和创新人才。一是突出劳模引领。认真组织省、市、县劳模评选活动,并在“五一”期间召开**县第三届劳模座谈会;积极组织劳模进企业、进社区、进机关宣讲活动。二是以“奋战十三五、建功在一线”为主题,大力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职工劳动热情,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三是充分运用网络、微博、微信等舆论宣传阵地广泛弘扬劳模精神,在全县上下推动形成爱岗敬业、刻苦钻研、精益求精、持之以恒、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精神动力和创新人才。 5、积极源头维护,主动参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顶层设计中。排查本地相关行业深度调整、企业关停并转及其职工转岗安置情况,摸清可能涉及的企业和职工数量。积极主动反映职工的愿望诉求和工会的政策主张,为党委、政府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推动落实职工安置、就业创业扶持、援企稳岗补贴等政策落实,鼓励企业少裁员、不裁员,妥善安置企业职工。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门、企业联合会等单位,做好再就业、转移就业工作。

2017年传统行业供给侧改革研究报告

2017年传统行业供给侧改革研究报告 2017年10月

目录 一、概要 (5) 1、量化定位:传统行业现状及方向 (6) 2、两年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成就 (7) 3、现阶段传统行业的主要挑战 (9) 4、整合之路势在必行 (11) 5、环保:传统行业去产能的重要推手 (12) 二、供给侧改革的主要成就 (15) 1、起点:连续数年的大幅滑坡 (15) 2、应对:供给侧改革 (17) 3、成绩单:传统行业的主要指标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 (18) 三、传统行业现阶段的主要挑战 (22) 1、对标发达国家的行业主要指标 (22) 2、传统行业的盈利恢复:真实还是假象 (24) (1)平稳的中长期需求 (24) (2)产能去化是否已足够 (25) 3、政府角色与市场角色 (27) 四、环保:整合重组的重要推手 (28) 1、环保政策梳理 (29) 2、环保对行业产能、产量的影响 (30) 3、环保对行业产能利用率的影响 (32) 五、传统行业的整合重组之路 (33) 1、下一步:整合重组与去产能 (33) 2、整合路径猜想 (34) (1)横向整合 (34) (2)纵向整合 (36) (3)跨行业整合 (37)

(4)其他路径 (37) 3、整合重组过程中的债务处理 (38)

本文旨在研究过去两年来供给侧改革以及传统行业整合重组的主要成就、距离行业理想状态的差距、下一步整合重组的关键问题(债务、人员、集中度等)及主要可能路径。我们将传统行业定义为以上游原材料及中游冶炼制造为代表的行业,包括煤炭、钢铁、水泥、有色、电力、化工及造纸。此外值得注意的是,环保已逐步成为我国现阶段产能淘汰和产业整合的重要推手,因此文中探讨测算了现有环保政策对主要代表行业产能、产量的影响。本文亦探讨了如何挖掘老经济板块在新形势下的投资价值。 传统行业(本文泛指煤炭、钢铁、水泥、有色金属、电力、化工、造纸)近两年的供给侧改革已经收到显著效果。传统行业的进一步去产能和整合重组是大势所趋,这将会提高集中度及产能利用率,稳定传统行业的盈利水平。 传统行业经历了2012-15 年的下行周期,之后供给侧改革(叠加需求复苏和环保从严执行)起到了显著效果: 盈利和ROE 大幅提升:此两项指标已从2015 年的底部恢复至周期中部的水平,大部分传统行业ROE 已高于股本成本; 提高产能利用率及行业集中度。按统计口径来计算的产能利用率从2015 年底到现在提高了3 个百分点,但是从去产能叠加环保从严执法之后部分行业产能偏紧的情况看,合法合规的有效产能也许并不明显过剩; 偿债能力大幅改善,负债率有所下降,传统行业出现大面积倒闭和债务违约的风险大大减低;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

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问题研究 商业银行是国民经济的命脉,更是国家金融系统的核心,商业银行的发展状况直接关系着国家的稳定和发展。然而,在经济转型的过程中,我国的银行业也暴露出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具体体现在:产权结构单一、缺乏有力的治理机制和激励制度、贷款风险难以控制等诸多方面。这些问题和我国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以及国家的国情特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而在现有的西方成熟的银行管理理论中很难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答案。 要解决我国银行业现有的问题,必须结合我国经济体系和银行业的特点,建立一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商业银行市场化理论。对此,本文从产权、治理、风险、评估、监管五个方面对中国商业银行市场化改革问题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具体内容如下:文章的第二章给出了商业银行市场化的基本要义,并从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化、业务经营的市场化、经营体制的市场化、业务创新的市场化、服务的市场化五个方面对金融及银行业市场化进行了阐述。而后,文章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市场化历程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在简要的介绍一般产权理论的基础上,文章在第三章中对我国银行业产权制度概况、制度特征和产权结构进行了分析,并对我国银行业的产权制度改革进行了研究,给出了国有商业银行产权改革的基本原则和基本思路。 进而,文章应用超产权理论框架,对银行产权、竞争、治理机制和绩效相互关系进行论述。建立了一个银行超产权数理模型,设计了国有商业银行的理想模型,并且据此提出了商业银行改革的思路。在此基础上,文章在第四章中对我国银行业治理机制进行了系统研究,明确了商业银行治理的基本概念,分析了我国商业银行治理结构现状,并给出了我国商业银行完善治理结构的基本构想与改进措施。文章的第五章对银行风险分析的理论、方法与模型进行了较为系统的研究。 分析了银行风险分析的一般理论和银行风险转移机制,并着重对我国现有金融体制下信贷风险的形成机理和银行不良资产结构变化的Markov过程进行了研究。在第六章中,文章从治理结构、核心竞争力、银行效率三个方面入手,对商业银行的评估方法做了研究。建立了相应的评价体系和评价模型,并给出了计算实例。文章的第七章中对美国、英国、德国和日本等西方发达国家的银行监管模式做了概要的介绍。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转型之路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43429606.html, 供给侧改革背景下商业银行的转型之路 作者:张庆彬 来源:《全国流通经济》2018年第20期 摘要:2016年我国GDP同比增长率下滑至6.7%,为近20年来最低水平,且下滑趋势仍在继续。同时2015年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持续17个季度增长、不良贷款率持续10个季度上升,这些数据说明,我国实体经济正处于亟待转型升级的阵痛期。面临当前经济运行中的各种问题,如投资增长后劲不足、产能过剩、金融风险加大等,中央于2015年首次提出了“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方针以解决由供给需求错配引发的各种现象。我国正处于经济调控的历史性转折点,商业银行作为促进资金融通、为实体经济发展提供动力的主要机构,却也存在着盈利空间缩小、同业竞争加剧、客户流失严重、风险暴露扩大等问题,难以很好地发挥新常态下应有的职能与使命。因此,探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商业银行转型之路,对于充分发挥其引领效应、培育创新供给、推动产业结构优化的功能,有着较为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供给侧改革;商业银行;转型 中图分类号:F832.33;F273.1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2096-3157(2018)20 -0083-02 一、我国商业银行现存问题 新常态下,我国商业银行所处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经济增速放缓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导致了部分企业的运营问题,银行的剪刀差贷款份额上升;此外,“三期叠加”效应使得银行的风险暴露增加、潜在隐患积累,风控压力增大。环境变化使得商业银行需要面对来自内外部的双重压力:一方面是固有不良资产与粗放的风险控制方式导致的内部运营压力,另一方面则是同业竞争、利率市场化以及金融脱媒等导致的外部竞争加剧。 1.内部运营问题 一是由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发的大量经营状况不佳的企業推出供给市场,从而引发商业银行不良贷款风险的提前暴露;二是贷款投放行业与领域集中,未能做到良好的风险分散;三是信用评级体系的不健全导致的违约风险高涨不下,不良贷款仍然在增加;四是由风险管理组织流程不完善导致的整体风控能力不足以及内部控制体系不健全导致的风险内部控制的权责不清。 2.外部竞争加剧 (1)金融脱媒。又称“金融去中介化”,指的是资金供给绕开商业银行体系,直接输送给需求方和融资者,完成资金的体外循环。金融脱媒的过程直接影响着银行的经营规模,是当前各大银行营收增幅下降的主因所在,我国金融脱媒可划分为资本性脱媒与技术性脱媒两个方面。资本性脱媒指的是直接融资过程,通过企业债券和股票融资等方式,绕过银行实现资金供

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方向与启示

建立一个合适的组织架构是商业银行业务运作能够有效运转的基本前提,不同的业务发展战略可以用不同的组织架构来匹配。为了准确地把握国际银行业的最新动态,为我国商业银行组织架构的调整和改革提供参考,我们最近专门访问了欧洲国家一些世界著名的商业银行,包括德意志银行、德国商业银行、瑞士联合银行(BUS)、瑞士信贷银行和格兰皇家银行等,对它们的组织架构及改革动态进行了专题考察。 一、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改革的基本趋势 最近10年,欧洲商业银行在业务运行模式上都作了很大改革,在组织架构的设置与调整上,存在三个基本的趋势: 第一,随着市场的发展,西方商业银行的组织架构在不断地变化和调整。 第二,银行组织架构调整的基本方向是跟随市场需求,根据更好地适应客户需要、更有效地节省成本和更有效率地组织推动等原则去确立自己的管理体制,而不是简单的“客户驱动”或“产品驱动”。 第三,在组织架构的调整上,基本的趋势是业务线的调整愈来愈综合、愈来愈简单,过去众多的业务部门都在向两类业务线靠拢:一是商业银行业务,二是投资银行业务,也即一般意义上的零售金融业务和批发金融业务。 从这次访问的情况来看,我们所到访的几家银行在最近几年都在不约而同地改组其组织架构和相应的业务流程,这种现象的背后一定有其经营理念和管理哲学的变化在支撑。 银行的业务如何组织、部门如何设置,实际上大的原则是两个,一是按地区来组织和推动,一是按业务系统来组织和推动。前者是一种横向管理模式,以分行为运作中心,后者是一种纵向管理模式,以总行部门为运行和指挥中心。 过去的银行业,无论是欧洲还是美洲,或者亚洲,几乎无一例外地以地区为中心、以分行为主导,而现在的趋势则几乎完全颠倒过来,改变为以业务战线为主线,强调银行的系统管理,分行的职能被大大弱化,总行业务部门的管理则得到极大的强化。 美国银行业从25年前开始这种改变,欧洲银行业大概从10年前开始这种转变。从银行组织架构的演变趋势上看,欧洲银行是在跟随美国银行业,但从银行业综合化发展趋势上看,则是美国银行业在追随欧洲银行业。 现在,凡是大的银行,特别是国际性的跨国银行,在组织架构设立的思路上都已经转变过来。当然,那些规模小、经营围和活动地域很受局限的社区银行,像信用社、储蓄银行、住房信贷银行等则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二、欧洲商业银行组织架构重组的主导思想 从总体上看,欧洲商业银行目前的组织架构可以从总分行制、地区总部制、三大部门系统、大总行-大部门-小分行、以业务系统为重心来构建等若干侧面来描述。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

浅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随着全球经济、金融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金融 业变得越来越复杂, 越来越难以预料和驾驭, 同 时, 大投机家的人为投机行为也大大提高了它的不 确定性。然而, 我国商业银行在经营管理体制方面 与国外大银行相比十分低下, 存在着很大的缺陷。 因此, 分析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改革所面临的问 题, 结合我国实际, 健全我国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体 制, 有效地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加大我国商业银 行管理体制的改革步伐, 在我国现阶段具有重要的 现实意义。 一、我国商业银行管理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一) 经营管理体系落后, 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一是经营理念落后。国外银行一直坚持“以 人为本”、“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 他们一 方面不断研究客户的现实需求, 另一方面认真分析 客户的潜在需求, 不断开发新的金融产品和服务, 为客户创造需求。国内银行业近几年虽然进行了改 革, 但长期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不适应甚至严重 背离现代银行规范及要求的经营理念根深蒂固, 拘 泥于“为客户提供什么”, 而不是“客户最需要什

么”。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仅从银行的角度来考虑, 未能真正从客户需求出发。二是经营体制陈旧。近年来, 国外银行纷纷进行“银行再造”, 将按职能 分工的业务流程改为以“客户为中心”的业务操 作流程, 使得客户获得便捷的银行服务。据统计, 美国有关银行再造之后, 平均资产收益率上升015%, 平均资本收益率上升6%, 平均成本收益 比率下降了8 - 13%。而我国银行目前仍按部门职能划分经营活动, 将完整的业务流程分割得支离破碎。这样不仅降低了工作效率, 增加了成本, 而且无法满足客户需求。三是经营手段滞后。国外银行经营手段先进, 自动化程度高, 营业网点银行工作人员少, 具体业务由客户自己在相关设备上操作。花旗银行为了满足全球性客户的需要, 设立了全球联动的区域化单据处理中心, 24小时不间断连续 作业。目前, 国内银行在电子化方面投入不够, 计算机业务软件的开发层次多, 系统兼容性差。拓展市场的手段主要是延长服务时间、增加服务网点、改善服务态度等较为简单的形式, 不仅增加了银行的经营成本, 而且不能有效吸引客户。 (二) 机构重复设置、冗员过多、人力资源差 强人意

对农商银行如何策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思考——以射阳农商银行为例

对农商银行如何策应“供给侧”结构改革的思考 ——以江苏射阳农商银行为例 江苏射阳农商银行调研组 2015年11月10日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提出“在适度扩大总需求的同时,着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增强经济持续增长动力”。“供给侧”改革的提出,意味着我国宏观调控思路的转变,将从偏重“三驾马车”的需求管理向供给和需求双重管理的转变——即在保证有效需求的情况下,增加社会的供给能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的发展。 “供给侧”改革,金融是关键,其中,农村金融的主力军——农村商业银行当仁不让。“供给侧”改革对农商银行而言,是改变过往基于需求侧的粗放式经营方式,提升银行业全要素生产率,通过全面创新,增加有效金融产能供给,提高商业银行服务质量和效率,优化金融资源配置,最终完成银行的变革发展转型。而目前银行业大力发展的新型供应链金融服务无疑是最能体现农村商业银行供给侧改革的创新之一。作为全国第18家、长江以北第一家农村商业银行——江苏射阳农商银行,如何策应“供给侧”改革,成为一个研究的新课题。 一、目前策应“供给侧”所做的几项工作 一是行动积极策应改革。加强对经济环境与行业发展的调查研究,对已出台的信贷政策文件作出调整,并加大执行力度,主动支持和被动适应供给侧结构改革。还通过产品创新、制度创新进一步加大对新兴行业、节能环保、绿色生态、科技创新型企业

的支持力度;对内仍要与时俱进地进行创新,改变传统管理与服务模式,进一步在信贷、结算、投资等方面满足和引领大众需求。与此同时,该行还对过去按揭贷款的经营管理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整,降低贷款利率,优化业务流程,使产品更加适应客户需求。对相对信誉良好、管理规范、楼盘品质高、理念新颖的企业仍坚持予以信贷支持,促进房地产企业转型升级。 二是调整信贷支持政策。积极响应各级政府化解过剩产能的政策,对产能过剩行业采取从严的信贷政策,坚持区别对待、有进有退,并争取在“重新洗牌”中抓好信贷风险管控,对重大风险行业或企业将及时予以退出。严禁新增传统钢铁、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船舶等五大严重产能过剩行业贷款。积极与地方财政、省再担保公司积极沟通,寻求合作路径,通过组织联盟、优势互补使投资、贷款形成有机融合,实现去杠杆、为企业减负的目标。同时还发挥金融市场部金融创新优势,加强与证券、信托等其他金融机构的合作,间接开展投融业务。还通过创新转续贷方式,贷款到期只要求企业提供贷款金额10%的自有资金便可以办理续贷,切实减轻企业负担。今年初,该行已将大部信用记录良好、还款意愿较强的企业纳入“连连贷”的名单制管理,覆盖面达到存量企业的40%,今年以来,他们已累计通过“连连贷”产品为15户企业转贷1亿多元,为企业减少因借用过桥资金的财务支出近期百万元。 三是创新金融服务产品。在自身业务方面,加大新产品的创新与开发,着力做实普型“阳光信贷”工程,支持消费性信贷需求、成熟仓单质押品质押信贷需求,依托“兴家贷”和小微银行部“微贷”产品,走出去把客户请进来,深入到商圈、市场,建立客户营销信息档案,并根据不同客户的不同特点设计出相应适合的产

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思路(一)

商业银行改革的战略思路(一) 在国有银行上市改制的大幕拉开后,政府与各界似乎都看到了银行改革成功的曙光。然而,2006年的经济运行开始出现更加复杂的局面,一方面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冲动的内在机制仍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与政府调控经济过热的宏观政策往往存在冲突,另一方面银行体系改革中的深层矛盾逐渐凸现,同时外资银行介入的竞争压力也接踵而至。在面临内外压力的情况下,商业银行改革应该如何突围呢?我们认为,有以下两大战略思路值得重视。 其一,从商业银行的角度,应针对信贷扩张的动因,全面创新业务模式和经营机制 我们看到,上半年中国经济高位增长,两大推动因素是信贷和投资。商业银行的信贷扩张冲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上市成功后的建行尤其突出。前段时间穆迪对2005年中资银行财务实力评价较低的原因,也是看到了宏观紧缩政策下,商业银行信贷扩张压力可能带来不良率提高。应该注意,我们不能说信贷扩张与银行上市之间有简单的正相关关系,因为这是现有金融体制下所有商业银行普遍面临的现象,只能说是,商业银行的上市,如果强化了刺激信贷扩张的某些动因,将会使得这一问题更加突出。 就国际经验来看,目前国外商业银行已经逐渐形成了中间业务为主,信贷业务为辅的模式。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快速增长,对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多在30%以上,有的超过

了50%,甚至70%以上。国外商业银行的业务发展情况,是与其逐渐进入后工业社会的发展阶段相对应,也是与其金融自由化与金融深化发展到了较高阶段相对应的。而在当前中国特定历史阶段,以利息收入业务为主的情况还难以在短期内改变,但应向国际看齐,在业务创新与制度设计上做好战略改革与转变的准备。 就此,笔者认为上市只是银行改革的起点,在制度、技术、管理等方面全面创新商业银行业务运行模式,才能促使其走出信贷扩张怪圈。一是创造发展银行中间业务的条件。一方面,应以专门机构协调中间业务发展的外部环境,如规范中间业务收费,制定合理的银行中间业务收费标准,也要建立健全银行的各项服务功能,并且增加科技投入,创造发展中间业务的硬件环境。另一方面,银行所提供的中间产品最大的差别就是它所提供的服务和为客户创造的便利,只有适合客户需要的产品才有存在的必要和发展的可能,而银行也只有拥有了这样的产品才能赢得客户,因此要努力推进产品创新。此外,银行还要注重以推销消费品的方式推销金融产品,通过市场营销来使客户理解新产品,并实现金融产品“供给创造需求”的途径。 二是真正促进经营管理与内控机制的优化。经营机制改革仍然是商业银行永远的主题,目前部分银行进行股改和上市,确实是银行改革迈出的一大步,但是也要看到,对银行治理长期的真正压力主要来自于机构战略投资者和大股东,当前上市银行治理结构中该类主体的作用还十分有限。银行海外上市的背后,往往是投资者对于“中国概念”和“政

浅议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体制改革

浅议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体制改革 摘要: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制度是银行经营管理改革的核心,它的变革将涉及银行资产、利润、负债等各个方面,对银行的发展与未来有着不可预计的重大影响。随着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国内的实施,我国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模式经历着从差额资金管理体制向全额资金管理体制的变革,商业银行也因此迎来了一系列的挑战和机遇。本文从两种管理模式的比较、资金体制变革带来的影响及对策建议三个方面对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体制改革进行全面剖析。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资金体制改革 作为一个管理资金的特殊企业,银行的资金体制是一个关乎银行生死存亡重要因素,资金体制不同程度上的变革由内而外强有力地影响着整个银行的运行管理。我国的商业银行一直以来实施的是差额资金管理体制,但随着国际市场的不断发展融合,内部资金转移定价在国外商业银行的不断推广,国内商业银行的资金管理体制开始有差额资金管理体制向全额资金管理体制转变。本文主要论述了资金体制改革对各个方面产生的影响及建议。 一、差额管理与全额管理模式比较分析 商业银行传统意义上的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即下级支行有权优先对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进行自我管理和运用,也就是说支行可以先于上级银行调用资金,当下级银行的资金不足以维持正常周转时才会利用借代、转账等手段与上级银行产生金融贸易。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实行的

是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也就是说在已有的规章制度下,上级银行和下级银行进行有偿的资金转移,通过这种方法,两者审核业务成本和效益。实行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则要求分行的所有的金融贸易均要以FTP的价格从总行的资金中心进行购买。从差额资金管理模式向全额资金管理模式转变,给各方面的资金贸易都带来了重大变化,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总支行的资金管理职能改变 我国银行在实行差额资金管理模式时,下级银行不受上级银行的管理限制,自主管理所在区域内的一切资金贸易运作,如存款准备金、同行拆借等。而实行全额资金管理模式后分支行的这些职务不复存在,分行所辖的区域居民及企业所进行的一切资金流动活动所需要的资金全部都是有上级银行提供负责。这在某种意义上就说明下级分行所流转的所有资金全部来自于上级支行,导致了上下级支行的资金管理职责和内容都需要进行调整。 (二)分行对总行的利润贡献度改变 全额资金管理模式相对于差额资金管理模式更具有保障资金绩效合理的作用。当前情况下,我国的商业银行收入主要来自于净利息。由于差额资金管理模式下的净利息收入是计息资产的利息收入与计息负债的利息支出的差,再加上各个银行的利息收入因为业务的原因不尽相同,所以最后的利润收入也就差别较大。在实行内部资金转移定价之后,不论是哪一笔的资金转移流动在进入到总分行的资金管理中心时都会产生一个成本率。所以,资产负债比例、期限、结构等布置

调研报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调研报告: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的重大创新,目的是用改革的办法推进结构调整,矫正要素配置扭曲,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为更好的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准确把握在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存在的问题,我们到省内几个市州进行了深入调研,现将调研发现的问题及下一步的几点建议汇报如下: 一、调研中发现的主要问题 调研发现,我省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实践依然存在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解决。 个别地方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认识不到位。总书记指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点在供给侧,核心是结构性,关键是改革,途径是制度变革、结构优化与要素升级。但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很多地方对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存在认识误差,没有准确把握政策实质。以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三去一降一补”,一味强调本地能去哪些产能、去多少库存,而忽视了提高产品质量,优化产品结构的问题。总的感觉是,上热下冷,唯上不唯实,以文件贯彻文件,以会议落实会议,以讲话应对讲话。没有真正把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而不是回到计划经济的老路上,更多的是放在适度扩大总需求和调整需求结构的同时,把改善供给结构作为主攻方向,以实现由低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跃升。

产能分布家底不清比较突出。产能过剩问题产生的深层次原因不是单一的,既受体制、环境、资源等基础性、普遍性因素影响,又受具体行业自身发展特点的影响,复杂化程度高,化解难度大。调研发现,不少地方对辖区内究竟每个产业有多少过剩及详细分布并不清楚,往往只能凭借市场交易和产能利用率做出大致判断。同时,由于我省对产能尚未进行明确分类,导致化解政策与措施基本上是“眉毛胡子一把抓”,尚不具备清晰分类、精准施策的条件,导致政策的精准性大打折扣。 房市两极分化加剧,缺乏化解库存动力。当前全省房地产市场呈现三个特征,一是从卖方市场转向买方市场;二是从超高速成长转变为中低速发展;三是市场分化加剧,形成工业地产、商业地产和住宅地产三大存量房。工业地产中,标准厂房的闲置比例迅速提升,标准厂房的实际利用率不到30%(预定率也不足50%),平均空置率达到70%。商业地产中,由于受到电子商务的冲击,实体门面的交易面积与交易价格大幅下滑,承租面积、价格和门面转手率都显著下降。住宅地产,主要集中在大中城市的低质楼盘、配套设施和公共服务发展滞后的县城楼盘、因卷入高利贷市场陷于债务缠身的中小房地产公司开发的楼盘,而像衡阳恒大绿洲这样的中高端楼盘却供不应求。 政府企业负债规模庞大,债务风险逐步加剧。全省政府性财务风险虽然整体可控,但偿还到期债务和防范潜在风险压力较大,财税体制改革任务十分繁重,统筹协调推进改革的进度深度有待加强。近年来,全省各地政府以土地出让获得债务收入与预算外收入等管道被堵死,新的规范性融资管道相对有限,财政支出压力依然高企,积极财政政策在实施中面临减税、增支和控制债务三难困境,虽然中央开始对地方存量进行置换,降低了成本和风险,但也只是拉长债务期限和适当降低利率,并不能完全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