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同步课时分层作业:课时分层作业15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同步课时分层作业:课时分层作业15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同步课时分层作业:课时分层作业15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1.下列地质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能量的是()

①地壳运动②岩浆活动③沉积作用④侵蚀作用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A[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表现形式主要有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2.下列四种地质现象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

①U型冰川谷②夏威夷群岛的形成③欧洲与美洲间的距离不断增大④我国桂林山水的形成

A.①②B.③④

C.②③D.①④

C[冰川谷是冰川作用的产物,桂林山水是流水溶蚀形成的,二者都属于外力作用。]

3.有关地壳物质循环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沉积岩

B.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变质岩

C.各类岩石都能形成岩浆岩

D.各类岩石都能形成新的岩浆

C[只有岩浆冷却凝固才能形成岩浆岩。]

4.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候干旱,其外力作用主要有()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搬运

C.冰川侵蚀D.流水沉积

B[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较少,风力较大,外力作用主要以风力的侵蚀

和搬运为主。]

读下面的两幅自然景观照片,完成5~6题。

【导学号:29832122】

5.形成甲图所示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地壳运动B.冰川侵蚀

C.风力侵蚀D.流水侵蚀

6.乙图是海南省著名旅游景观“南天一柱”照片。该景观()

A.形成受海水侵蚀的影响

B.表现出石灰岩沉积特点

C.反映热带自然景观特征

D.在冬季观赏的效果最佳

5.C 6.A[第5题,甲图所示景观是典型的风蚀蘑菇,在我国多见于西北内陆,是由风力侵蚀作用而形成。第6题,由乙图可以看出其位于海岸地带且表面磨圆度很好,可知该景观受海水影响较大,是海水长期侵蚀形成的。该景观是海岸风光,但不属于热带自然景观。海南风光在夏季观赏效果更好。] 2017年世界男子冰壶锦标赛在加拿大埃德蒙顿进行,中国队闯入四强。冰壶为圆壶状,由一种苏格兰天然花岗岩制成。读图,回答7~8题。

7.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图中的()

A.①B.②

C.③D.④

8.下列关于⑤的叙述,正确的是()

A.由变质作用形成

B.由冷却凝固作用形成

C.由固结成岩作用形成

D.由风化作用形成

7.B8.A[由图可知①是岩浆,所以②是侵入型岩浆岩(如花岗岩),③是喷出型岩浆岩(如玄武岩),由沉积物指向④可知④是沉积岩,那么⑤是变质岩。冰壶是由花岗岩制成的,所以制作冰壶的材料可能来自②。⑤是变质岩,所以其是由变质作用形成的。]

9.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导学号:29832123】

(1)图中甲、乙分别代表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

(2)下列选项中,符合沉积岩两个突出特征的是(双选)()

A.具有层理构造B.具有气孔构造

C.常含有化石D.坚实致密

(3)图中序号①②③④中,表示变质作用的是_________,表示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等外力作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4)石材已是许多家庭房屋装潢的必需品。请列举家庭装潢中常用的甲、乙类岩石各一种。

【解析】根据该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可知,甲为岩浆岩,乙为变质岩,①表示冷凝作用、②表示外力作用、③表示变质作用、④表示重熔再生作用。沉积岩是已形成的岩石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等作用形成的,一般

具有层理构造,且常含有化石。家庭装潢用的花岗岩属岩浆岩中的侵入岩,大理岩属变质岩。

【答案】(1)岩浆岩变质岩(2)AC(3)③②(4)甲:花岗岩。乙:大理岩。

[冲A挑战练]

我国太行山东侧发育有嶂石岩地貌。图甲是“某处嶂石岩景观的素描图”,呈现出自上而下呈三级阶梯状的陡崖,其形成过程如图乙中的①~④所示(图例Ⅰ~Ⅳ分别代表不同岩层)。读图,完成10~12题。

10.图例所示岩层中,岩性最松软的是()

A.ⅠB.Ⅱ

C.ⅢD.Ⅳ

11.该处三级陡崖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流水侵蚀B.风力侵蚀

C.地壳抬升D.冰川侵蚀

12.下列地貌的形成过程,与图乙类似的是()

A.华山陡崖B.海蚀崖

C.雅丹地貌D.峡湾地貌

10.C11.A12.B[第10题,读图可知,岩层Ⅲ最先遭受侵蚀,说明Ⅲ岩性最松软。第11题,太行山东侧为半湿润区,降水较多,外力作用应以流水作用为主。第12题,华山陡崖为断层所致,为地垒;雅丹地貌为风力侵蚀地貌;峡湾地貌为冰川地貌;海蚀崖为海蚀地貌。]

13.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导学号:29832124】

(1)图中地貌是________地貌,在我国往往形成于________地区。

(2)图中A处的岩石为三大类岩石中的________岩,简述判断理由。

(3)如果用C、D分别表示花岗岩和玄武岩,请将字母填入图中的适当位置。花岗岩和玄武岩的形成有何不同?

(4)A、B接触地带可能形成________岩。

(5)A、C、D岩石中可能找到化石的是________,简述其理由。

(6)地层A、B的形成次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图示地表为沙丘,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在我国主要分布在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由图可知,A为沉积岩,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花岗岩为侵入岩,应标注在B的两侧突出部分,玄武岩为喷出岩,应标在地表。A与B 接触,会因高温高压而变质形成变质岩。沉积岩中可能找到化石,C、D为岩浆岩,没有化石。B处岩浆沿着原有岩层的薄弱地带上升侵入,所以A形成早,B 形成晚。

【答案】(1)沙丘西北

(2)沉积具有明显的层理结构。

(3)标注略(C标注在B的两侧突出部分,D标注在岩浆出露地表处)。玄武岩属岩浆岩中的喷出岩,是岩浆喷出地表冷却凝固而成的,花岗岩属于岩浆岩中的

侵入岩,是岩浆侵入地壳裂隙冷却凝固而成的。

(4)变质

(5)A A是沉积岩,C、D均是岩浆岩,只有在沉积岩中才可能存在化石。

(6)A形成年代早,B形成年代晚。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期末试卷

地理期末测试题 第I 卷 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60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读及附近地区略图(图1 ),回答1-2题: 1.自来水厂将移到黄浦江上游的H 处,这是因为( ) A.距中心城区近 B.交通便 C.水质较好 D.接近旅游区 2.I 是金山化总厂,它远离市区,属于( ) A.基本无污染工业 B.轻度污染工业 C.重污染工业 D.污染土地工业 3.图6中反映出该城市形成和迅速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 A.地形和气候 B.河流和自然资源 C.河流与铁路运输 D.政治和军事 4.计划在①-③地建火电厂、自来水厂、服装厂,下列布局的最佳案是( ) A.①火电厂②服装厂③自来水厂 B.①自来水厂②服装厂③火电厂 C.①自来水厂②火电厂③服装厂 D.①火电厂②自来水厂③服装厂 读甲、乙、丙、丁四幅图(图3),回答5-6题。 5. 若箭头所示为河流流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 A .电视机厂 B .造纸厂 C .电镀厂 D .炼油厂 6.若箭头所示为风向,而四幅图的布局均合理,则工厂可能是 ( ) A .钢铁厂 B .印染厂 C .化工厂 D .水泥厂 下表为四种农作物产销资料,假如该地区是一个地势平坦的平原,可种植花卉、蔬菜、稻米和甘蔗等四种农作物,其产品全部提供某一市场消费,且地价相同,回答7-8题。 图2 图1 图3

作 物 项 目 花卉 蔬菜 稻米 甘蔗 市场价格(元/千克) 5 3 2 1 生产成本(元/千克) 2.5 2 0.8 0.4 运费率(元/千克/千米) 0.5 0.3 0.01 0.01 单位面积产量(千克) 20 15 4 10 7.这一地区可能是我国的 A.三江平原 B.华北平原 C.太湖平原 D.珠江三角洲 8.根据该表格提供的信息可知,如果土地距离城市(消费市场)为1千米,则从经济效益看,以下作物中最适宜种植的两种是 A.水稻、甘蔗 B.花卉、蔬菜 C.花卉、甘蔗 D.蔬菜、甘蔗 图4中甲、乙、丙反映了三类工厂的投入构成情况,据此回答9-11题 9.按主导因素划分,甲类工厂代表的工业类型是 A .市场指向型 B .劳动力指向型 C .原料指向型 D .动力指向型 10.乙类工厂运费低的原因最不可能...是 A .需要的原料和能源少 B .产品科技含量高 C .以航空运输为主 D .靠近原料地和消费市场 11.现阶段,丙类工厂适宜布局在我国 A .环渤海地区 B .长江三角洲地区 C .珠江三角洲 D .中、西部地区 12.假定下表反映了德国、中国、美国、尼日利亚四国目前的人口再生产状况,那么A 、B 、C 、D 代表的依次是 地区 出生率(%) 死亡率(%) A 1.71 0.66 B 1.0 1.2 C 4.0 1.4 D 1.5 0.9 A .美国、德国、中国、尼日利亚 B .中国、德国、尼日利亚、美国 C .尼日利亚、德国、中国、美国 D .美国、德国、尼日利亚、中国 图5为某跨国公司对部分使用该公司产品的普及率所做的调查统计图,经过调查决定在中国投资建厂。回答13-14题。 13.生产该产品的工厂最有可能是 ( ) A .自行车厂 B .汽车制造厂 C .彩色电视机厂 D .手表厂 14.选择在中国建厂的原因是 ( ) 图4 图5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课时分层作业土壤的形成

课时分层作业(十五)土壤的形成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土壤有机碳密度是指单位面积(1m2)中一定厚度的土层中有机碳储量,是反映土壤特性的重要指标,下表示意我国某地区草地表层土壤有机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读表完成1~2题。 A.内蒙古B.新疆 C.贵州D.西藏 2.草甸草原的土壤有机碳密度最高是因为() A.年均温相对较高B.降水量最少 C.植被覆盖率低D.有机质分解慢 1.A 2.D[第1题,由材料可知,地区自东北到西南依次分布有草甸草原、典型草原和荒漠草原。结合中国区域地理判断,该地应位于内蒙古地区。第2题,读材料结合上题分析,草甸草原位于内蒙古东北部地区,纬度较高,气温相对较低,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的速度慢,所以残留在土壤中的有机碳密度高。]

土壤凋萎湿度是指土壤水分减少到使植物叶片开始呈现萎蔫状态时的土壤湿度,被认为是植物能够吸收的土壤水的最低值。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树种(苗木)凋萎湿度测量结果。读下图,完成3~4题。 3.对土壤凋萎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是() A.气温高低B.土质颗粒 C.基岩性质D.降水多少 4.图中树种抗旱能力最强的是() A.富士苹果B.山丁子 C.久保桃D.山桃 3.C 4.D[第3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是一种特殊的土壤湿度,所以此题的实质是判断对土壤湿度影响最小的因素,气温高低影响土壤水分的蒸发,从而影响土壤湿度,A项错误;土质颗粒影响土壤含蓄水源的能力,影响土壤湿度,B项错误;基岩性质对土壤的属性没有影响,不会影响土壤的含水量,故C 项正确;降水越多,土壤湿度越大,D项错误。第4题,根据材料,土壤凋萎湿度越低,树种抗旱能力越强,读图可知,图中四种树种中山桃的土壤凋萎湿度最低,抗旱能力最强。] 有机质含量高低是土壤肥力的重要标志,一般土壤有机质含量为5%。图1为我国东部某地土壤剖面图,图2为该土壤有机质分布图。读图,回答5~6题。 图1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第一章测试题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64分) 1、1997年东南亚爆发了金融危机,对我国的进出口贸易产生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这件事说明了区域的发展明显受:() A区域空间特征的影响B区域结构的影响 C区域竞争的影响D区域外部环境的影响 2、读图1和图2,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相比较() A发达国家第一产业的产值低于发展中国家 B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第二产业的产值相当 C发展中国家第三产业的产值约为发达国家的1/8 D发达国家的总人口相当于发展中国家的1/2强 3、关于一个区域及其主要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一个地区就是一个区域,各区域间没有明显 的差异 B有人类居住的地方就是一个区域,认识了这 里的人们,就知道了该区域的特点 C区域内部没有明显差异,因此很难形成区域 特点 D区域是人们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按一定指 标来划分的,各区域都有明显的区域特征 4、下列关于图3区域内的自然地理特征,叙 述正确的是:() A有储量丰富的煤炭、石油等能源矿产 B主要灾害性天气与亚洲高压的控制有关 C是低山丘陵广泛分布的地区 D土质疏松是造成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 根据表1完成5—6题。

5、该乡现有产业中属于第三产业的有:() A淡水养殖业B林业 C旅游业D食品加工业 6、该乡在方案实施前后发生了重大变 化,这说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 入,必须: A进行农业综合治理,调整农村经济结 构 B切实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 地位 C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D大力发展乡镇企业 图4表示①②③④四个地区三次 产业的就业构成,读图回答7—8题。 7、④地区一、二、三产业的就业比例 为:() A 37.6:17.4:45.0 B 31.6:30.5:37.9 C 15.5:24.5:60.0 D 37.6:24.5:37.9 8、四个地区中城市化水平最高的是:() A①B②C③D④ 下图为我国某省三类产业结构变化情况,完成9—10。 9、该省可能为

高一地理课时作业参考答案

高一地理课时作业参考答案 第一章行星地球 第一节 [课前自主探究]:一.1.行星 2.太阳系河外星系二.1.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2.近圆性共面性同向性 3.类地巨远日三.1.光照条件 2.(1)日地(2)体积、质量(3)水 [课后综合检测]:一.1.B 2.B 3.C 4.D 5.B 6.D 7.B 8.C 9. C 10.A 二.11.(1)水星海王星地球土星 (2)E、F B、D (3)B (4)用逆时针方向标出。无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无水的存在,温度较低。 12.(1)有可供生物呼吸的大气及适宜的温度条件。 (2)可能是温度不再适宜或液态水消失或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消失等。(只要答对一条即可) (3)不能。因为该行星温差太大,不利于生命物质的形成和发展。 第二节 [课前自主探究]:一.1.气体球氢和氦 6000K 2.(1)电磁波 (2)高温、高压核聚变质量 (3)低纬度高纬度 3.(1)光、热生物 (2)地表温度水、大气运动生物活动二.1.光球色球日冕 2.大规模黑子耀斑 11年3.(1)电离层无线电短波 (2)磁场磁暴 (3)两极极光 (4)地震水旱灾害[课后综合检测]:一.1. C 2. B 3. D 4.B 5.D 6.B 7.C 8.D 9.C 10.B 二.11.(1)光球层日冕层 (2)耀斑色球 (3)黑子光球色球 (4)降水量电离磁暴12.(1)赤道减少极点 (2)20°~25°极点和赤道极点(3)赤道纬度递减极点 (4)纬度增大 第三节 [课前自主探究]:一.1.(1)地轴北极星(2)自西向东逆时针顺时针恒星角速度线速度两极角速度赤道两侧 2.(1)太阳(2)自西向东(3)恒星年(4)椭圆 1月初快 7月初慢二 .1.黄道平面赤道平面23°26′2.回归三.1.(1)球体性质昼夜 (2)交替 24小时 2.(1)早 1小时 4分钟 (2)15° 24 中央经线 120° 3.(2)右偏左偏不偏 四.1(1)大于长短相反 (2)小于短长相反 (3)最长最短极昼 (4)最短最长极夜 (5)昼夜等长 (6)昼夜等长 2.(1)直射纬线递减 (2)

最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

地理必修I复习提纲 1.1 地球的宇宙环境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略)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 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稳定的太阳光照 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来源: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 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维持地表温度,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和生命活动等运动的主要动力,人类生产和生活的主要能源。 太阳常数:表示太阳辐射能到达大气层上界的能量指标,大小为 8.24焦/平方厘米.分。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内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晨线和昏线的判读。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 南半球左偏,赤道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 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o。如果黄赤交角 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 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①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 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 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②)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③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④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①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②某时刻全球的情况: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离直射点越远,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③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大值,12月22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6月22日出现最小值,12月22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直射点经过该纬度的时候(即太阳直射),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6、7、8,冬季12、1、2)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五、光照图的判读 1.判断南北极,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数递增(或西经度数递减)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为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若北极圈为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直射点的经纬度确定:纬度由直射纬线的纬度确定,经度由地方时为12点的经线决定。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即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为0点,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的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为18点。 4.判断昼夜长短:昼长=(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5.计算正午太阳高度角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 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 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 1、人口增长模式: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 2、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数量受生物学规律的制约和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自然灾害,人口政策等。 根本原因:生产力发展水平。人口增长的快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1)老龄化问题:劳动力短缺,社会负担加重。措施:鼓励生育,吸引移民,健全社保 (2)人口增长过快问题:给资源环境带来巨大压力,医疗卫生、教育就业、住房交通困难 措施:计划生育,发展生产力,转变生育观念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 1、自然资源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土地、矿产资源、森林、淡水。 2、环境人口容量的制约因素:自然资源(首要因素、成正比)、科技发展水平(成正比)、受教育水平(成正比)、生活和文化消费水平(成反比)。 3、人口容量三个特点:临界性。相对性。警戒性。 4、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第三节人口迁移(人口机械增长影响特定地区人口数量,对全球总人口无影响) 1、人口迁移的判断(三要素):空间位移;变更居住地;永久性。 2、人口迁移的类型 按迁移的空间范围:国际迁移、国内迁移 按迁移方向:从农村→农村;从农村→城市(城市化、主要类型);从城市→城市; 从城市→农村(逆城市化) 3、人口迁移对迁入地和迁出地的影响 对人口迁出地:利,加强与外界社会经济、科技文化联系,缓解人地矛盾 弊,人才、劳动力的流失 对人口迁入地:利,劳动力增加,人才的流入,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弊,增加生态环境的压力、公共设施负担和城市管理难度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自然:气候,土壤,水源,地形,资源,自然灾害 经济(越来越重要):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通讯发展

(统编版)2020高中地理第2章课时分层作业9德国鲁尔区的探索中图版必修

课时分层作业(九) 德国鲁尔区的探索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鞍山钢铁工业基地图,比较两地的区位特点,回答1~2题。 【导学号:57522076】 1.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接近煤炭产地②水源充沛 ③水陆交通便利④市场广阔⑤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②③④B.②③④⑤ C.①②③⑤D.①②④⑤ 2.我国辽中南工业区与德国鲁尔区相比,在资源方面处于劣势的是( ) A.铁矿石B.土地资源 C.水资源D.劳动力 1.A 2.C[两工业区都有便利的交通条件、丰富的煤炭资源、广阔的市场;鲁尔区经济发达,工资水平高,⑤说法错误;辽中南工业区与鲁尔区相比,水资源较缺乏。] 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结合下图,回答3~4题。 3.一位德国生态学家曾悲观地对鲁尔区做出预言“在这里,白色只是一种梦想”,它描述的问题是( ) A.失业率下降B.环境污染 C.治安混乱D.金融危机 4.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下列因素与其无关的是( ) A.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

B.便利的水陆交通 C.广阔的市场 D.充沛的水源 3.B 4.A[第3题,鲁尔区在发展过程中煤炭是其主要的能源,环境污染严重,影响了鲁尔区的进一步发展。第4题,鲁尔区发展工业的能源不是石油而是煤炭。]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5~6题。 【导学号:57522077】材料一1957年,鲁尔区有140多个煤矿基地,到2003年时只剩下7个;1995年,这里有81座炼钢炉,到2003年时只有7座。 材料二21世纪初,在鲁尔区有15万个规模不等的企业,大部分是第三产业;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为140万,占当时所有就业人口的65%。 5.材料一描述的现象不可能导致的结果是( ) A.企业规模扩大 B.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C.减少了失业人口 D.经济结构得到了调整 6.材料二描述的现象将导致鲁尔区( ) A.环境污染严重 B.经济结构多元化 C.失业率增加 D.钢铁、机械等产业的技术落后 5.C 6.B[第5题,煤矿基地和炼钢炉的减少,是企业实行集中化、合理化改造的结果,可以扩大企业的规模,提高生产效率,进而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但会导致大量煤矿和钢铁企业倒闭,大量工人失业。第6题,材料二描述的是鲁尔区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的现象。该现象不仅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还可以促进经济结构多元化,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第三产业的发展,尤其是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钢铁、机械等产业技术的进步。] 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地区太阳能、煤炭和天然气丰富,并有望成为世界级的新型煤化工基地。回答7~8题。 7.关于鄂尔多斯地区重化工业发展的区位条件,分析正确的是( )

(新高考)湘教版高中必修一地理复习知识点大全

必修一:第一章 宇宙中的地球 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 一、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了解) .可见宇宙的范围:半径约140亿光年。【注意】:光年是表示距离的单位。1光年=94608亿千米(重要) 二、多层次的天体系统(重要) 1.常见天体:宇宙间的物质。星云、恒星、行星、卫星、彗星、流星、其他星际物质等。(重要) 2.天体系统:天体之间通过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起来。(很重要) 3.天体系统的层次(很重要) 4.太阳系(很重要) (1)组成:太阳、行星、矮行星、小行星、彗星、流星体、卫星和行星际物质。太阳占整个太阳系质量的99.86%,太阳系的中心天体是太阳。(重要) (2)八大行星:水金地火(小),木土天海(冥)。(很重要) Ⅰ.分类:按位置分:①地内行星——水、金;②地外行星——火、木、土、天、海。 按特征分:①类地行星——水、金、地、火;②巨行星——木、土;③远日行星——天、海。 Ⅱ.绕日运动特征:①共面性、②同向性、③近圆性。(重要) 三、普通而特殊的行星——地球 1.普通:在八大行星中,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地球毫不特殊,是一颗普通的行星。 2.特殊:目前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的星球。 3.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及原因... :(很重要) (1)外在:①公转轨道的安全性;②太阳光照的稳定性。 (2)内在:①日地距离适中和自转周期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温度,进而使液态水的存在成为可能;②地球的体积和质量(大小)适中,使地球有了合适的引力,形成恰到好处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第二节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和地球(了解) 1.能量来源:核聚变反应:4H ———He+能量 (重要) 2.电磁波范围:0.15~0.4微米——紫外线,0.4~0.76微米——可见光,0.76~4微米——红外线。(重要) 3.太阳常数:在地球大气上界,在日地平均距离条件下,垂直于太阳光线,1平方厘米面积上,1分钟时间内得到的太阳辐射能量(8.24焦/平方厘米·分钟)。 4.太阳辐射对地球的影响(重要) ①太阳辐射可以转化成生物化学能;②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能源;③太阳辐射本身以及大气运动、水循环等为人类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能源。 二、太阳活动和地球(很重要) 1.太阳的外部圈层:由里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很重要) 2.太阳活动:光球层——黑子;色球层——耀斑和日珥;日冕——太阳风。(很重要) 3.太阳活动的特征:①周期性:11年;②整体性:群发。(重要) 4.太阳活动对球球的影响:(很重要) ①影响地球气候,主要是气温和降水; ②影响地球电离层(即磁暴现象),干扰无线电短波通信; ③太阳风,受地球磁场作用,产生极光现象; ④可能和地震有关联。 第四节 地球的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注意】:地震发生时先是上下颠簸,然后是左右摇晃。而船上的船员只有上下颠簸。(很重要) 总星系 河外星系 银河系 太阳系 其他恒星系 地月系 其他行星系 (140亿光年) (1250多亿个) (2000多亿个) (地球和月球)

新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4.3《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教案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本节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两部分。概念多、理论性强,知识间联系紧密。 在“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的教学中,要让学生明确可持续发展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迫切性,用前面学过的知识作铺垫,从人类面临的环境问题(如资源紧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入手,让学生直观形象地通过分析数据、案例等,领悟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通过“阅读”,让学生首先了解《21世纪议程》和《中国21世纪议程》的主要内容,知道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形成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通过学习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和行动。 在“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的教学中,要充分运用教材“活动”中的案例,引导学生分析讨论,逐渐递进,由材料理解推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核心思想、追求目标及基本内涵。四个基本内涵可概括为三个方面的发展:生态持续发展、经济持续发展、社会持续发展,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最后教师列举各年代“世界环境日”的主题,说明其所体现的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思想,让学生感受到人类对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决心和美好希望。 教学重点 1. 2.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教学难点 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内涵。 教具准备 多媒体设备、课件、填充图册等。 课时安排 1课时 三维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可持续发展的概念。

2.联系《21世纪议程》,理解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教材,掌握分析可持续发展思想本质的方法。 2.通过阅读分析案例学会归纳分析问题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使学生认识到可持续发展之路是人类的必然选择,逐步树 导入新课 师 20世纪60年代以来,人口激增、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所有这些环境问题直接威胁到整个人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人类要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寻求人口、资源、环境和发展相协调之路,即可持续发展之路。本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可持续发展的必然性、概念及其基本内涵等。 板书: 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由之路推进新课 课件展示: 资源预期寿命图 图的右侧表示世界14种重要资源的预期寿命,其中深色条框表示按指数增长的预期寿命,浅色条框表示消费水平不增长条件下的预期寿命。左侧条框表示各种矿物消费的年增长率。据图谈一谈你对未来资源环境状况的看法。 板书: 历史背景及必然性 生(合作探究)维系人类生活、生产的重要自然资源,在不久的将来被消耗殆尽,人类将出现严重的资源短缺现象。

2019_2020学年高中地理课时分层作业18寒潮(含解析)中图版

课时分层作业(十八) (建议用时:45分钟) [合格基础练] 中国气象局启动寒潮Ⅳ级应急响应,以应对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内蒙古等地明显的大风、降温天气。据此完成1~2题。 甲乙 丙丁 1.造成这次寒潮的天气系统是( ) A.甲B.乙 C.丙D.丁 2.此次寒潮对上述地区带来的影响可能有( ) ①低温造成冻害②暴雨摧毁房屋③降雪阻塞交通④大风净化空气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D.①③④ 1.A 2.D[第1题,形成寒潮的天气系统为冷锋天气系统,结合选项中四种天气系统的运动特点,可判断出甲表示冷锋天气系统。第2题,寒潮可能会带来强降水天气,但此时为1月份,我国北方地区不可能出现暴雨天气。] 下图为我国局部地区某种气象灾害发生频次的等值线图。读图,完成3~4题。 3.这种气象灾害有可能同时具备的“身份”是( )

A.台风、寒潮B.寒潮、沙尘暴 C.沙尘暴、干旱D.干旱、寒潮 4.甲地受该种气象灾害的影响很小,主要原因是( ) ①地形为盆地② 受盛行风影响小③ 距离海洋较远④ 纬度较低 A.①②B.②③C.③④ D.①④ 3.B 4.A[第3题,从图示可以看出,该气象灾害越往西北内陆,发生频率越大,且有从西北向东南递减的态势,与我国冬季风的影响范围及移动方向一致。所以该气象灾害应与冬季风有关。第4题,甲地位于四川盆地,秦巴山地对寒潮的冷空气有阻挡作用。] 下图示意中国1951~1981年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的变化。读图,完成5~6题。 5.读图,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 B.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低 C.温度低的年份,亚洲高压增强 D.冷空气活动频繁,寒潮频次高 6.下列关于我国寒潮的正确叙述是( ) A.冬季寒潮发生频次高,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B.秋末和初春发生的频次低,但是强度比较大,因此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C.寒潮发生频次高的年份,农业生产的减产一定比较严重 D.东北地区寒潮发生的频次高于南方,但是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有可能比南方小 5.B 6.D[第5题,从图中可以判断得出,地表温度距平与寒潮频次大致呈负相关,温度距平越低,寒潮频次越高,因此B说法错误。第6题,我国寒潮主要发生在冬半年,但冬季是北方农业生产的农闲季节,对农业影响较小;秋末和初春发生的频次较低,强度比冬季小,但由于是农忙季节,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大;寒潮频次高,农业生产不一定减产严重,主要看发生的季节;寒潮对东北地区的影响高于南方地区,南方地区频次低,但喜温农作物所受影响大,对农业生产危害大。] 7.美国和中国都是北半球中纬度的国家,寒潮是其经常遭受的气象灾害,但它能在美国长驱南下,其影响因素除大气环流外,主要还有( )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学生版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三知识点汇总(一)1.区域的定义 2.区域的特征 3.区域空间结构的定义 4.影响区域空间结构的因素 5.区域的分类 6.乡村地域与城镇地域的联系与区别 7.区域空间结构的空间分布形式有哪几种?对应的地理事物分别是什么? 8.区域产业结构的定义 9.影响区域产业结构的因素 10.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11.区域产业结构差异表现在哪几个方面构成 12.说明不同区域产业结构的差异 13.说明同一区域不同发展时期产业结构的差异

14.工业发达国家的产业结构大体上经历了那些发展阶段 15.说明衡量区域发展水平的指标 16.区域空间结构演化的一般规律 17.区域发展阶段比较(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内部经济差异,劳动力就业,中心城市交通,对外开放程度,对外联系,状态等角度比较) 18.四大地区是那些?划分标准?如何判定? 19.四大地区产业结构的差异(三次产业对比,工业结构) 20.四大地区工业化差异(工业化进程,工业产值,原因)

21.四大地区城市化差异(城市化水平,综合经济实力,城市分布密度,小城镇建设) 22.四大地区对外开放差异(时间,空间) 23.南方与北方的分界线,地理意义 24.比较南方与北方的差异(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限制因素) 25.西部大开发的范围 26.西部地区的优势与不足 27.西部大开发的意义

28.当代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区域经济联系的重要形式? 29.东西部地区经济合作的成效 30.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意义 31.比较南水北调东、西、中线工程(起止点,优、缺点) 32.南水北调对调入区,调出区的影响 33.比较西气东输一、二线工程(途径省区,主要地形区,起止点) 34.西气东输一线经过陕西向北弯曲的原因

日高中地理作业

2018年4月14日高中地理作业一、选择题组 船型屋是我国某地居民就地取材,以竹 木为屋架,茅草覆顶,底部架空而成的 一种民居形式(如下图)。该民居的营 造技艺,入选了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该传统民居最有可能位于 A.海南岛 B.辽东丘陵 C.青藏高原 D.黄土高原 2.该民居能够反映当地的环境特征是 A.炎热潮湿 B.高寒缺氧 C.地表崎岖 D.多滑坡泥石流 3.船形屋采用下空结构可

A.防寒、防冻土 B.防雨、防水淹 C.防风、滑坡 D.防潮、防蛇生态浮岛是一种针对富营养化的水体,利用生态学原理,降 解水中C0D、氮、磷舍量的人工生态景 观岛。下图为某地生态浮岛示意图,读 图回答下列各题。

4. 在生态浮岛结构中微生物土层的主 要作用是 A. 促进成土过程 B.增 强植物的吸 水效果 C.增强浮岛的稳定性能 D.为微生物提供栖息地 5. 生态浮岛最主要的生态功能是 季节是 A.冬春季节 B.春夏季节 C.夏秋季节 D.秋冬季节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甲城。N,,海拔2m)乙城。N, ° W,海拔7m) 7.夏季甲城较乙城温度偏低,其主要影响因素为 A.大气环流 B.洋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 8.夏季乙城较甲城降水总量大,其主要 影响因素为 A.大气环流 B.洋流 C.地形 D.海陆位置 河流像蛇一样弯弯曲曲地流淌,是一种河流造就的地貌景观,地理学考把它称作 A.创造生物栖息环境 C.调节城市区域气候 净化水质,美化环境 B.利于城市内涝泄洪 n 气温(C) U. 1(X> 25 KO 60 40 " 20 (严 20 15 10 6?我国最适宜发展生态浮岛的 12 3 45 6 7 8 9101112 降水(mm)

(完整)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详解

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一期末复习题 一、选择题 多米尼加共和国为西半球岛国,境内的恩里基约湖为咸水湖。下图为该国主要地理事物分布图,读图完成1~2题。 1.关于恩里基约湖的水文特征的分析,说法正确的是 A.海拔较高,有结冰期 B.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 C.7月份盐度最高 D.5~10月,湖泊水位持续升高 2.关于该国交通运输方式叙述正确的是 A.公路分布较为均匀 B.铁路主要沿海沿河分布 C.机场主要分布在沿海平原 D.港口数量北部比南部多 下图为春季某时刻亚洲部分地区的海平面气压分布图,图中低压向东移动。据图回答3~4题。 3.图中此时湖面的风向主要为

A、东南风B.东北风C.西南风D.西北风 4.未来几天内,P地天气的变化,正确的是 A.气压先升高后降低 B.气温先升高后降低 C.风力由弱变强,再变弱 D.前次降水强度大于后次 洪涝灾害与地形、降水等因素密切相关,下图为中国大陆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次数图,根据所学知识回答5~7题。 5、下列城市近500年特大涝灾出现频次由多到少依次为 A.北京、长沙、广州、贵阳 B.长沙、北京、广州、贵阳 C.北京、长沙、贵阳、广州 D.长沙、北京、贵阳、广州 6.下列关于涝灾分布的描述及成因分析,正确的是 A.西部地区降水少,没有涝灾 B.东部地区涝灾北多南少 C.华北地区降水变率大,涝灾最多 D.东北地区降水少,涝灾较少 7.江汉平原地势低平,是涝灾多发地区,下列措施中不能有效降低该区域涝灾损失的是 A.修建水库、利用天然湖泊调节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 B.加固河堤、疏浚河道,减少洪涝灾害出现的概率 C.加强相关立法和执法,建立防灾、减灾的机制体系 D.将富余的水调出到其他流域,减轻洪涝灾害 下图是摄影师在某沙漠地区旅游拍摄图片的剪影,图中骆驼向西南方向行进,驼影与前进方向垂直。结合所学知识回答8~9题。 8.拍摄时,太阳位于 A.东南方向B.东北方向C.西南方向D.西北方向 9.该照片拍摄时,当地的地方时可能是 A.5:00B.9:00C.15:00D.19:00 下图为某山地山脊线图,图中的等高距为100 m,图中山峰为该区域最高 峰,读图完成10~11题。

人教版高中地理必修2全册课时分层作业

课时分层作业(一) 人口的数量变化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读世界人口增长趋势图,回答1~2题。 1.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可以说明( ) A.出生率较低 B.死亡率较高 C.自然增长率较低 D.生产力水平较低 2.在世界人口增长过程中,人口增长速度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差别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产业革命后人口增长最快 B.二战后人口增长最快 C.经济发达国家或地区增长速度最快 D.地势平坦地区增长速度最快 1.C 2.B[第1题,人口自然增长的快慢主要取决于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而自然增长率的高低取决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第2题,由图中折线的斜率可得出:二战后人口增长最快。原因是发展中国家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的下降,导致人口的迅猛增长。] 下图为江苏省2005~2014年人口变动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导学号:17252004】 3.这一期间,江苏省人口数量的变化趋势是( ) A.波动下降B.增长加速 C.增长减缓D.增长停止

4.目前,江苏省人口自然增长的特点是( ) A.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B.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 C.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 D.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 3.C 4.D[第3题,从图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曲线可以看出,江苏省人口自然增长率维持在0.25%左右,自然增长率低,因此人口低速增长,且呈减缓趋势。第4题,江苏省位于我国经济发达地区,人口增长模式为现代型。] 读某国自18世纪80年代至20世纪70年代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四个阶段示意图,完成5~6题。 5.按人口再生产类型的演变历程,排列正确的是( ) A.②③④①B.①③②④ C.①②③④D.④①②③ 6.关于该国在不同阶段社会经济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阶段人口老龄化问题严重 B.②阶段农业产值大于工业产值 C.③阶段从事第三产业的人口大于第一、二产业的人口 D.④阶段人口的老龄化问题突出 5.B 6.D[第5题,人口增长模式的演变经历了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历程。第6题,在人口增长的后期阶段,人口问题表现为人口老龄化。] 下图为某国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曲线图,读图回答7~8题。 【导学号:17252005】 7.该国人口数量达到顶峰的时期为( ) A.①B.②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 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知识点(一) 1、我国东、中、西部差异 ①三大经济地带的划分: 东部:沿海12省区(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琼、桂)(注:未包括港、澳、台地区);中部9个省区(黑、吉、内蒙古、晋、豫、皖、鄂、赣、湘);西部10个省区(陕、甘、宁、青、新、云、贵、川、渝、藏) ②东部与中西部的发展差异: 中、西部:地域广阔,资源丰富,总体发展水平明显落后于西部。农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比重。工业结构西部以重型传统工 业为主,中部表现出一定的过渡性特征。 ③改革开放的时空差异(见课本P19图) 2、南北差异(东部季风区以秦岭-淮河为界,分为南方和北方) 北方南方 限制因素水资源不足,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环境污染、山地丘陵区地形破碎 发展方向调整产业结构、扩大对外开放、改善生态环境产业升级,推进工业化和城市化,治理污染 3、西部大开发 范围:10+2+3(西部地带10个省区、内蒙古、广西两个自治区。湖南湘西、湖北恩施和吉林延边3个自治州也比照西部大开发有关 政策实施开发开放。

条件:矿产、油气、水能、土地资源等有突出优势,发展潜力大。但西部基础设施落后,人才、技术、资金匮乏。 4、当今世界经济的两大发展趋势:区域经济一体化和经济全球化。(欧盟、东盟、APEC等) 5、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①意义:有利于资源的合理配置,缩小区域经济差距,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②南水北调:规划东、中、西三条调水线路,连接长江、淮河、黄河、海河四大流域,形成“四横三纵”的总体布局,实现我国水 资源的南北调配和东西互济。 东线中线西线 调水源地长江下游扬州附近汉江上的丹江口水库长江上游通天河、雅砻江和大渡河 调水线路沿京杭大运河提水北上到山东半岛和天津开挖渠道,引水自流到北京、天津开凿输水隧洞,调长江水入黄河上游 调水量较大较小大 水质差较好最好 ③西气东输:主体工程从新疆塔里木盆地轮南铺设输气管道到上海,将塔里木盆地、陕甘宁地区的天然气输送到长三角地区。还包 括把四川盆地的天然气输送到湖北湖南。该工程的建设,有利于促 进西部大开发,拉动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缓解东部地区的能源紧张 状况,改善能源结构,有效治理环境污染。 ④西电东送:开发青海、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省区的电力资源(水电和煤电),将其输送到电力紧 缺的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北京、天津等地区。分北、中、南 三条线路。意义:保证东部地区能源供应,加快西部资源开发,拉 动相关产业。

新课标下高中地理作业研究

浅谈高中地理作业的研究 高一地理组尹小雪 一、背景 2003年,教育部推出了《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稿)》,标志着我国地理课程在不断探索中进入了质的飞跃阶段。新课程强调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发展学生基本能力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地理课程全面改革的今天,作为课堂教学重要一部分的作业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传统的地理作业确实给学生带来了很大的负担,学生被抛入到题海战术中,作业以考试为导向,学生在作业中痛苦的挣扎,这样的作业确实需要减少。在新课程背景下,地理教材发生了巨大变化,加强了综合性,降低地理知识点的难度,但是作业的改变微乎其微,地理作业仍然存在着“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因此,布置适应新课程的地理作业是关系到课程改革是否能够彻底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 为此,本文通过对我们寻乌中学高一地理作业现状的调查,重审地理作业的布置、内容等,为地理教学中科学使用作业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调查的对象与方法: 调查的对象:为确保研究的科学性,调查对象既包括重点班级,又包括普通班级。其中主要是高一年级9班,10班,15班,16班,17班,18班的学生。 调查的方法:主要是采取调查问卷的形式,为了保证调查问卷情况的真实性,每个学生只写上班级,不写姓名,本次调查发问卷100份,其中有效回收问卷96份,有效率为96%。问卷共有27个小题,在内容上涉及中问卷包括以下内容:1、学科喜好与地理作业;2、学生做作业的动机;3、地理作业量;4、地理作业的形式;5、地理作业类型;6、地理作业的内容; 7、地理作业的布置;8、地理作业的完成方式;9、地理作业的批改。因此,具有很强的操作性、针对性。调查数据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处理。 三、调查结果及分析: 1、学科喜好与地理作业

人教版2020高中地理 课时分层作业 人口分布 新人教版必修2

课时分层作业人口分布 (建议用时:45分钟) [学业达标练] 1.以下地区属于世界人口稠密区的是( ) A.非洲东部索马里半岛B.西亚环波斯湾沿岸 C.南亚恒河平原D.南美亚马孙平原 C[人类集中生活在温带、亚热带的河流中下游平原或沿海平原地区。所以南亚恒河平原是世界人口稠密区之一;非洲东部索马里半岛、西亚环波斯湾沿岸气候干旱,自然环境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人口密度小;南美亚马孙平原气候湿热,不适宜居住。] 2.读厄瓜多尔示意图,厄瓜多尔约一半人口居住在中部,其优势自然条件是( ) A.地势低平B.降水丰富 C.气候凉爽D.河网稠密 C[由图可知,赤道横穿厄瓜多尔北部,位于热带,根据河流流向判断中部地区地势高,气候凉爽,适宜居住,所以厄瓜多尔一半人口居住在中部,降水不是主要因素,中部河网密度小。] 读“某国某地区人口密度与海拔的相关示意图”,完成3~4题。 3.该图所示最有可能反映的地区是( ) A.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的过渡地带 B.恒河平原与喜马拉雅山的过渡地带 C.亚马孙平原与巴西高原的过渡地带 D.刚果盆地与东非高原的过渡地带 4.该地区海拔500米以下地区人口密度低的原因是( )

A.气候湿热,不适宜人类居住 B.地势低平,洪涝灾害频繁 C.峡谷地带,交通不便 D.气候干燥,水源缺乏 3.D 4.A[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位于海拔 1 000~1 500米之间,东非高原与刚果盆地的过渡地带,因位于赤道附近,人口主要分布在海拔1 000~1 500米之间的东非高原上。四川盆地海拔在200~500米左右,恒河平原在200米以下,巴西高原低于1 000米。第4题,该地区500米以下地区位于刚果盆地,因位于赤道附近,加上海拔低,气候过于湿热,自然条件恶劣,不适宜人类居住。] 下图是我国基于密度分级的人口—面积比重图。读图完成5~6题。 5.图中显示( ) A.我国绝大部分地区为人口密度高值区 B.我国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高值区 C.人口集中分布在人口密度为100~150人/平方千米的地区 D.人口密度越大,其所占的人口比重也越大 6.图中K处最可能位于( ) A.长江三角洲B.黄土高原 C.四川盆地D.东北平原 5.B 6.A[第5题,图示信息显示我国人口主要集中于人口密度高值区,这些地区占总面积的比重较小。第6题,图中K处占全国总面积的比重小,但人口比重相对较大,人口稠密,长江三角洲与之相符。] 地形起伏度指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内,最高点与最低点海拔的差值(数值为相对值,数值越大表示地形起伏越明显)。下面两图分别为我国沿某经线的地形起伏度和我国不同地形起伏度上人口的累积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7~8题。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三会考知识点

高中地理必修三 第一章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 第一节区域的基本含义 一、区域的主要特征: 1.概念:一定的地域空间。 2.区域的特征: a.有一定的界限模糊的:植被区、气候区(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 明确的:行政区(国家之间、两省之间、两州之间、两市之间等) b.相似性、连续性(区域内部) c.差异性(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优势、特色和功能。 d.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注:重要的自然区域界线 甲乙为东部季风区:年温差较 小,降雨量丰富,植被覆盖率高, 丙为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降雨 量少,温差大,植被覆盖率极低, 生物多样性缺失, 丁为青藏高原区:酷寒,极冷, 温差最大。 注:东部地区分为南方和北方 划分界线: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东部季风区——400mm年降水量,东部季风区与青藏高寒区——3000m海拔,3、西北干旱半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昆仑山-祁连山-阿尔金山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大兴安岭--阴山-- 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山脉

A为一二阶梯分界线:昆仑山—祁连山 —横断山脉 B为一二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 山—巫山—雪峰山 C为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大兴安 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冈底斯 山脉 D南北方分界线:秦岭——淮河 二、区域的空间结构: 1.概念:指一个地区各种区域要素的相对位置关系和空间分布形式 2、区域划分(总体上看):乡村地域:范围大、从事农业生产活动 城镇地域:范围小、非农业生产活动 关系:乡村地域是城镇地域发展的基础和依托,城镇地域带动乡村地域发展3、区域要素空间分布形式 农业地域——面状 交通运输线路——线状或者网状 城市、工厂——点状, 城市群、工业区——岛状 结论:区域空间结构是点、线、面相结合的自然—社会综合体 三、区域产业结构: 1 、区域产业结构的概念和影响因素 (1).概念——三次产业及其内部的比例关系 (2)影响因素: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发展水平、资源配置状况、劳动力素质等。 2、我国三次产业的划分 第一产业:农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第二产业:工业、建筑业——加工、制造、生产、装配、采掘业等 第三产业:服务业——交通运输、通讯、信息、金融、银行、保险、旅游、博彩、商业、酒店等 3.三次产业的结构差异 (1)主要体现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 三次产业的内部构成(例:第二产业轻重工业的比 重,第一产业种植业和林业的比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