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气与气候 专题复习教案

天气与气候 专题复习教案
天气与气候 专题复习教案

专题五天气与气候

高考重点:本专题内容是地理学科的基础知识和重点,在历年各地高考试题中均占有一定比重。一、从考核内容上看,侧重于考查对冷锋、暖锋、气旋、反气旋等天气系统的判断和特点,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判断、分布、特点和成因,以及特殊地区的气候类型及成因。二、从考核形式上看,主要是运用背景材料,或运用气候资料,气候分布图,或某地经纬网图等形式,考查考生的判断、分析能力,多以选择题或综合题的形式考查。三、从能力考查上看,主要是考查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命题趋势:此部分内容在今后仍可能是命题的重点,还会重点考查天气系统和气候特征及其成因。其一可能利用图表来考查天气系统、气候类型及气候特点、气候变化;其二估计多以选择题为主,结合热点区域进行综合考查。

知识要点

测试要点一: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移动规律——全球(近地面)形成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①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②纬度30°形成了副热带高气压带③纬度60°形成了副极地低气压带;也形成了六个风带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可以把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看成整体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大致与其方向和周期相一致,即北半球夏季偏北、冬季偏南(注意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幅度大致在10°左右,没有太阳直射点移动幅度大。)

测试要点二: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1.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由于海陆的热容量不同,使得海洋比陆地升温慢降温也慢,进而出现同纬度的海洋与陆地的温度在夏季是陆地高海洋低,陆地形成热低压;在冬季是海洋高陆地低,陆地形成冷高压。2.季风的形成原因:一、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东亚季风冬季风是因为亚洲高压(蒙古高压)和阿留申低压之间形成的西北季风;夏季风是因为亚洲低压(印度低压)和夏威夷高压之间形成的东南季风。二、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南亚季风的夏季风——西南季风包括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夏季北移越过赤道改为向右偏转而成的。

一.大气环流的一些规律:

(1))气流方向与冷暖性质:气流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则性质暖湿(例如:中纬西风性质暖湿,受其影响,大陆西岸气候温和湿润);气流从高纬度流向低纬度,性质一般较干(例如:极地东风冷干,低纬信风热干。但在大陆东岸,由于是迎风海岸,会带来降水)。

(2)低压带上降水多,高压带上降水较少。

(3)赤道低压带和极地高压带是热力气压带,稳定;副热带高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是动力气压带,不稳定。由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夏季大陆上形成的热力低压中心切断了副热带高压带;冬季大陆上形成的热力高压中心切断了副极地低压带。

(4)季风影响的范围内,季风取代了原有的风带。

(5) 7月份气压带、风带向北移,1月份气压带、风带向南移。

二.冷锋、暖锋的识别:

(1)看箭头方向(2)看锋面坡度

(3)看雨区范围及位置(4)看符号

三.锋面气旋

①在中高纬度地区,一般气旋和锋面联系在一起,称之为锋面气旋。如图所示,这是一个低气压区域,低气压向外延伸的狭长区域称为低压槽,如同地形上的山谷,图中AB、CD为两条槽线,锋面一般形成于地面气旋的低压槽中。

②北半球的气旋是一个按逆时针方向流动的漩涡,它同样也带着已生成的锋面随气流呈逆时针方向移动。

③在图中,冷锋和暖锋的降水区域会略有不同。因冷气团密度大于暖气团,冷气团始终位于暖

气团之下,锋面始终倒向冷气团一侧,降水区域也总是位于锋面的冷气团的一侧,图中在CD

前方会形成宽阔的暖锋云系和相伴随的连续性降水天气,在AB后方会形成狭窄的冷锋云系和降

水天气。气旋中部(冷锋雨区与暖锋雨区之间)则是单一暖气团控制下的晴好天气。

【真题亮相】

下表是中美两国的两个苹果产区与北半球苹果生长最适宜区的气候条件和生产成本的相关资料。据表回答1~2题。

1.表中的美国产区最可能位于

A.30°N~40°N西海岸B. 30°N~40°N东海岸 C.密西西比河三角洲D.五大湖区

2.表中的中国产区与美国产区相比,具有的优势是

①年平均气温、年降水量条件更适宜②气温年较差大,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

③夏季光照条件较好④劳动力成本较低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我国东部地区的主要锋面雨带,通常位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以北5—8

个纬度距离处,并随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北进南退而移动。下图为“西太平洋副

热带高压脊线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双选)

3.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移到图示位置时

A.长江三角洲地区都吹东北风 B.副热带高压南侧洋面处于台风活动期

C.台湾海峡受上升气流影响而多雨 D.华北地区干燥少雨

4.下列诗句描述的降水情景,可能出现在图示时期的是

A.清明时节雨纷纷 B.黄梅时节家家雨 C.雨滴梧桐秋夜长 D.清风细雨湿梅花

读以北极为中心的地球部分示意图(AB为晨昏线,阴影部分为气压带),完成1~2题。

1.图中甲所在地的气压带名称应该是

A.赤道低压带 B.副热带高压带 C.副极地低压带 D.极地高压带

2.在上题所示期间,以下地理现象可能出现的是

A.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正刮西北风 B.开普敦处于炎热干燥的季节

C.北印度洋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 D.亚欧大陆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读我国某区域简图,回答3~4题。

3.导致甲、乙两地气温低于同纬度其他地区的主要原因是

A.黄河流经 B.地形起伏 C.矿产开采 D.距海远近

4.下列四幅图中,正确反映图中京包铁路沿线气温变化的是

读北半球某地天气系统示意图(图1、图2)。完成5~6题。(双选)

5.图1、图2两幅图中,位置相同或气团性质相同的地点有

A .①和b

B .②和a

C .①和d

D .④和b

6.下列关于图1和图2两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图1中①地气温最高

B .图2中城市盛行上升气流

C .图1中④地未来受暖气团控制

D .图2中四地均存在连续性降水

阅读下面的气候资料,回答7~9题。

7.气候资料中四个地区种植的农作物排序正确的是

A .①水稻②冬小麦③玉米④甜菜

B .①天然橡胶②冬小麦③葡萄④水稻

C .①椰子②甜菜③油橄榄④甘蔗

D .①甘蔗②冬小麦③棉花④柑橘

8.表中气候资料与国家主要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A .①英国

B .②中国

C .③智利

D .④美国

9.表中四个气候区荒漠化现象最严重的地区可能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0.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D 、C 两处相比 处气温较高, 处气压较高。A 、D 两处相比,白天 处气温较高,夜晚则 处气温较高。

(2)图中所示的是 天气系统,数字代号所表示的现象分别是:① ,② ,③ 。

(3)若该锋面形成了我国北方的暴雨天气,这时,影响亚洲的主要气压中心是 ,我国盛行 季风和 季风。

【社会热点】

高考时事热点-----我国南方遭遇50年一遇的冰雪冻害

中新网2008年1月27日电:中央气象台26日下午六

点钟发布了最高等级的暴雪红色警报:受来自乌拉尔山地区

高压脊前冷空气和西南暖湿气流的共同影响,未来三天,南

方大部分地区仍将维持阴雨雪天气,南方部分地区将有大到

暴雪,江南东部和南部、华南北部的部分地区有大雨,希望

有关各方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结合下图回答问题。

(1)图乙中的南支西风气流中部向南弯曲的主要原因是什

么?

(2)与周围同高度自由大气相比,青藏高原近地面

①1月,存在冷低压②8月,存在暖低压③1月,存在冷高压④8月,存在暖高压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3)从降水的形成条件看,在此次大到暴雪的形成过程中,南支西风气流与A气流所起的主要作用分别是什么?

读“地球近地面主要风带示意图”,完成l~2题。

1.终年受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控制的地区,其气候特点是

A.终年温和湿润 B.终年高温多雨 C.终年炎热干燥 D.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2.在④风带吹拂下形成的洋流,其类型、性质和方向可能是

A.风海流、暖流、自西北向东南 B.密度流、暖流、自东向西

C.补偿流、寒流、自西南向东北 D.风海流、寒流、自西向东

下图为我国某地夏季某日天气系统示意图,甲、乙、丙、丁四地为该天气系统控制下的四个城市。甲

地气压990百帕,乙地气压l010百帕。读图完成3~5题。

3.图中天气系统的气压分布状况最可能是

4.丙地的风向最有可能是

A.偏东风 B.偏南风 C.东北风 D.西北风

5.当前丙地潜水补给量较丁地多,下列原因中最不可能的是

A.丙地地形比丁地平坦 B.丙地植被较丁地覆盖率高

C.丙地地表水较丁地丰富 D.丙地当前处于雨区,丁地为晴天

下图为乌鲁木齐(43047/N)、拉萨(29040/N)、重庆(29031/N)、海口(20002/N)四个城市的气温年变化

曲线图,读图回答6~7题。

6.图中①②③④四条曲线与四个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A.①一乌鲁木齐 B.②一海口 C.③一拉萨 D.④一重庆

7.关于四地气温变化的特点和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①地气温年较差最小是因为太阳辐射弱 B.②地夏季温度较高是因为深居内陆

C.③地夏季气温较低主要受地势的影响 D.④地气温年较差最大是因为纬度最高锋线指锋面与地面的交线,下图是2月10—12日某地区锋线移动情况,读下图回答8~10题。

8.该锋面属于

A.北半球冷锋 B.南半球暖锋 C.北半球暖锋 D.南半球暖锋

9.12日没有形成云雨现象,其原因可能是

A.锋面移动速度减慢 B.锋面性质发生变化

C.暖气团中水汽含量很少 D.冷气团中水汽含量很少

10.10--12日期间,甲地气温最低的时刻出现于

A.11口的深夜 B.12日的深夜 C.11日的日出前后 D.12日的日出前后

11.读“地球大气热量传递与平衡”示意图,回答问题。

(1)冬半年的霜冻灾害多发生在晴朗的夜间,其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过程有关。

(2)多云的白天比晴天气温低,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过程相关。

(3)对流层大气温度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原因是

;这一原因与图中甲、乙、丙中的过程有关。

(4)一般情况下,多年平均而言,有B:A+C+D,但是,这些年来,上述平衡被打破,变成了不等式,出现这一结果的原因有,这种趋势带来的具体危害

是。

专题五参考答案与解析

【答案】1.A【解析】看1月平均气温是6~8℃可以排除B、D两项,因为30°N~40°N东海岸的东海岸和五大湖区1月平均气温低于0℃,而密西西比河三角洲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无论是年平均气温、1月平均气温、夏季平均气温还是年降水量都要比表中的要高,结合该地区是苹果产区得出正确答案。

【答案】2.C【解析】气温的日较差大才有利于苹果糖分的积累,所以②错,由上题知美国产区是30°N~40°N西海岸,是地中海气候,而中国的苹果产区是温带季风气候,夏季光照美国产区好于中国产区,故③错,所以选C答案。

【答案】3.BD【解析】当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线位于25oN时,时间是6月份,雨带位于长江流域,此时正值梅雨季节;或者处于雨带南移的9、10月份。

【答案】4.BC【解析】6月份正是“黄梅时节家家雨”的时节,而9、10月份又被许多文人墨客描绘成“雨滴梧桐秋夜长”,A、D选项则分别描绘的是春季和冬季,该题有很多学生容易将雨带南移漏选。

【答案】1.B【解析】甲地位于300N~400N之间,只能是副热带高压带。

【答案】2.D【解析】副热带高压带控制300N~400N时,是北半球的夏半年,大陆等温线向北弯曲。

【答案】3.B【解析】甲、乙两地分别位于黄土高原和太行山区,地势较高,气温较低。

【答案】4.A【解析】根据图中等温线的变化可以判断为A。

【答案】5.BC 6.AB【解析】根据冷锋前为暖气团,暖锋后为暖气团,判断①和d为暖气团,②和a为冷气团;暖气团为上升气团。

【答案】7.C 8. B 9.B【解析】由表格中材料推断,四个地方都是1月气温低,7月气温高,应位于北半球。①应处于热带,②位于纬度高的寒温带,③位于亚热带,④也位于亚热带。可种植的农作物依次为椰子、甜菜、油橄榄和甘蔗。英国主要气候为温带海洋性气候,与①全年高温不符,智利位于南半球,与题意不符,美国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月均温应在O℃以下,故④也不符。只有B符合题意,在中高纬度的内陆干旱地区存在荒漠化问题。故只有②地区有可能。

【答案】10.(1)D C A D (2)冷锋太阳辐射地面辐射云层反射(3)亚洲低压东南西南

【解析】锋面向冷气团方向倾斜,D位于暖气团一侧;气温高,气压低;云层能增强大气逆辐射,起保温作用。

【社会热点】

【答案】11.(1)受喜马拉雅山脉及青藏高原的阻挡。(2)D (3)南支西风气流为降雪的形成提供了充足的水汽,A气流加快了水汽的凝结过程。

【解析】根据南支西风气流弯曲位置处的地形可得出其弯曲的原因,大到暴雪的形成要具备足够的水汽及促成水汽凝结的条件,根据图中气流的来向即可得出结论。

【实战演练】

【答案】1.B【解析】据图可知,①、②、③、④风带分别为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带、西风带,以及南半球的东南信风带、西风带。①风带与③风带之间的气压带是赤道低气压带,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的是热带雨林气候,其气候特点是终年高温多雨。

【答案】2.D【解析】④风带是南半球的西风带,其产生的环球运行的西风漂流属于风海流、寒流,且自西向东流。

【答案】3.A 【解析】由题干可知,甲地为低压,乙地为高压,而在甲、乙连线的上面有暖锋的符号,根据相关知识,锋面一般形成于低压槽,而低压槽在等压线上表现为等值线向气压变高的方向凸起。

【答案】4.B【解析】风向由高压指向低压,所以应为偏南风。

【答案】5.D【解析】在暖锋中,降水区域出现在锋前,所以丁地位于降水区域,而丙地应为晴天。

【答案】6.C【解析】在四地中,乌鲁木齐在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最大,所以④为乌鲁木齐;拉萨因位于青藏高原,夏季气温最低,所以③为拉萨;海口因位于最南方,夏季气温最高,所以①为海口;则②为重庆,所以选项C正确。

【答案】7.C【解析】①地气温年较差最小是因为海洋的影响;②地夏季气温较高是因为受盆地地形的影响;③地因地势高,夏季气温较低,所以选项C正确。

【答案】8.A【解析】雨区在锋后,所以为冷锋;冷空气在北侧,所以为北半球。

【答案】9.C【解析】充足的水汽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答案】10.D【解析】对甲而言,11日为冷锋过境时,12日为冷锋过境后。冷锋过境后。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天气转晴,且一天气温在日出前后最低。

【答案】11.(1)晴夜少云,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弱,气温下降快丙

(2)白天多云,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甲

(3)对流层大气的热量直接来源于地面乙

(4)大气中C02等温室气体增加引起海平面上升,降水和干湿状况发生变化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学设计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区分“天气”和“气候”的概念,并能正确运用。 2. 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4?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5?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6.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 时间的变化特点。 7.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8.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9.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二、教学重难点 1?阅读世界年平均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 2?阅读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3. 运用气温、降水量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 时间的变化特点。 4.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三、教学过程 这节课我们来复习七年级地理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首先请同学们细读课标中关于这部分内容的要求(大约2分钟时间): X区分“天气"和“气挨”的概念,井能正确运用。 2一识别总用的天代符号,能看懂简甲的天%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星的鏗响. /阅读世畀年平均和1月、了月爭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 温分布特点° 5一阅读世畀年降水呈分布图,归纳世畀降水分布牯点。 &一运舄气富、降水呈资料,望制气温曲线图和降水量柱状 图,说出%温与降水嵐随时问的变化特点。 7.运H1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娈气倏类型的分布. 乱举例说明烧度任置、海畦分布、地形尊因索对气候的影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案(区公开课)

仁爱/诚信/勤奋/创新 授课教师:蒋金凤 课程名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授课地点:高一(12)班

授课日期: 3 月 15 日星期四序号课题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共 1 课时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1.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会运用它来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 2.通过观察、猜想、验证、概括得到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使学生体会研究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3.通过定理的推导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思维的严谨性,体会化归转化的方法和数与形的完美结合. 重 点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难点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探究过程中“不共线”和 “任意性”的验证 突破 方法 通过实例画图和类比平面直角 坐标系的象限归纳总结 教学模式讲授式、探究式 板书设计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例题:定理说明:多媒体投影 小结: 教学过程 教学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情景引入 两个小朋友在荡秋千,那么在所有条件都相同 的前提条件下,哪个秋千的绳子更容易断掉? 二、新课探究 1.给定向量 2 1 e,e请根据平面坐标的线性运算 (1)作出向量) e ( ) e ( 2 1 3 2+ 下面我们把刚刚的作图痕迹擦去,给定向量 2 1 e,e和 1 OC,你能将 1 OC用 2 1 e,e表示成 2 2 1 1 e eλ λ+的形式吗? 看图观察并 思考,说出自己 的判断和依据 学生口述,作图 过程得结果 独立完成,个别 展示 从实际生活 问题入手,贴近 学生的日常生 活,能很好地激 发学生的求知欲 望 复习向量的 线性运算和共线 向量定理,为后 续的向量的分解 和唯一性作铺垫 进入向量分解的 探究,刚刚作图 的过程还记忆犹 新,按照来的痕 迹寻找构造平行 四边形的方法

九年级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4.设计表格,将实验数据填入表中。 实验 次数 手的拉力F/N 手移动距离 s/m 钩码重G/N 钩码上升高度 h/m 1 2 3 5.分析实验数据: ⑴手拉绳所做的功与动滑轮拉钩码所做的功是否相等? ⑵哪一个做的功多一些? ⑶你认为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三、关于机械效率的概念 1.几个基本概念: 有用功W 有用_____将重物提升一定高度所做的功 额外功W 额外_____克服摩擦力和克服动滑轮重力所做的功 总功W 总_____手的拉力对动滑轮做的功 2.三者之间的关系:额外有用总+=W W W 3.机械效率的概念:物理学中,将有用功与总功的比值叫做机械效率。 即: %总功 有用功 机械效率= 100? 计算公式: %100?= 总 有用W W η 4.注意:对于实际机械,由于总是有额外功存在,η<1。 第二课时: 四、关于机械效率概念的巩固和计算 例1.下列关于机械效率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 机械效率可以提高到100% B .机械效率总小于1 C .功率大的机械,机械效率高 D .机械效率越高,有用功就越多 例2.如图所示,在50N 的水平拉力F 作用下, 重800N的物体沿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 物体与地面间滑动摩擦力为120N.则滑轮组的机械效率为 _______ ;若物体的速度为0.2m/s ,则1min 内拉力做的功为 ___________ J . 例3.各种机械在使用时产生额外功的原因不完全相同,要根 边实验边填表。 分析实验误差,指出要使重物重一些,误差就会小一些。 ⑴不相等 ⑵手拉绳做的功多 ⑶有摩擦,在提起重物时还要提起动滑轮。 答:B

七年级上册 天气与气候复习学案 教案

七年级上册第三章天气与气候 第一节多变的天气,第二节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复习导学案 沂新中学张永丰 一.复习目标 1.能在生活中正确使用“天气”这一术语。 2.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3.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大气环境的负面影响及保护大气环境的重要性。 4.能举例说明气温与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关系。 5.学会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说出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6.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并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二.复习重点与难点 1.重点:天气特征;气温的变化;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 2.难点:看懂天气图;通过阅读世界气温分布图,分析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的原因;绘制气温曲线图。 三.导学问题 1.天气及其影响 (1).描述天气的主要因素是、、 (2).天气的两个重要特点是; (3).天气对生产、生活、交通以及军事等方面的影响,学会举例说明。 (4).天气预报一般从一天中的哪些方面描述? 2.明天的天气怎么样 (1).读图3.4,理解下列概念:降水概率、气温、阴天、晴天、风向、风力以及风级的表示法 (2).读图3.5,在卫星云图上,绿色表示,蓝色表示,白色表示(3).读图3.6,识记常用的天气符号 3.我们需要洁净的空气 (1).阅读第一段正文:空气质量的高低,与空气中所含的数量有关,可以用来表示。清新的空气,小,对人体健康有利;污浊的空气,大,对人体

健康有害。 (2).读图3.9,空气的污染指数为51~100,则空气质量级别是,空气质量状况是 (3).空气质量的高低,一方面受的影响,另一方面受的影响。4.气温与我们 (1).日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年平均气温的计算方法 (2).举例说明气温对我们生产、生活、交通、住房等方面的影响 5.气温的变化 (1).读正文及图3.12:气温的日变化是指:,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最低气温出现在。气温日较差是指。 (2).读正文及图3.13气温年变化是指:,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月最高,月最低;海洋上月最高,月最低。南半球相反。 气温年较差是指。 (3).回想绘制某地气温年变化曲线图的基本步骤。 6.气温的分布 (1).读图3.15,低温中心是指,反过来,就是高温中心。(2).等温线密集的地方,气温差别,等温线稀疏的地方,气温差别。(3).阅读正文及图3.16、3.17,归纳世界气温的分布规律及原因分析: ①、; ②、; ③、;(4).归纳总结:影响世界气温分布的主要因素有:、、。四.疑点突破(略) 五.归纳梳理(见课件) 六.当堂达标检测题 1.下列说法描述天气的是() A.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B.昆明四季如春 C.沙漠地区终年炎热,干燥少雨D.秋高气爽 2.卫星云图上当北京为绿色时,说明北京地区当时是() A.晴朗天气B.阴雨天气C.阴转晴天气D.晴转阴天气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案(人教A必修4)

2.3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坐标表示 第4课时 §2.3.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教学目的: (1)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2)理解平面里的任何一个向量都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来表示,初步掌握应用向量解决 实际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 (3)能够在具体问题中适当地选取基底,使其他向量都能够用基底来表达.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与应用. 授课类型:新授课 教 具:多媒体、实物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 复习引入: 1.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 (1)|λa |=|λ||a |;(2)λ>0时λa 与a 方向相同;λ<0时λa 与a 方向相反;λ=0时 λa = 2.运算定律 结合律:λ(μa )=(λμ)a ;分配律:(λ+μ)a =λa +μa , λ(a +b )=λa +λb 3. 向量共线定理 向量b 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b = λa . 二、讲解新课: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1e ,2e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 的任一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a =λ11e +λ22e . 探究: (1) 我们把不共线向量e1、e2叫做表示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2) 基底不惟一,关键是不共线; (3) 由定理可将任一向量a 在给出基底e1、e2的条件下进行分解;

(4) 基底给定时,分解形式惟一. λ1,λ 2是被a ,1e ,2e 唯一确定的数量 三、讲解范例: 例1 已知向量1e ,2e 求作向量-2.51e +32e . 例 2 如图 ABCD 的两条对角线交于点M ,且=a ,=b ,用a ,b 表示,,和 例3已知 ABCD 的两条对角线AC 与BD 交于E ,O 是任 意一点,求证:+++=4 例4(1)如图,,不共线,=t (t ∈R)用, 表示. (2)设OA 、OB 不共线,点P 在O 、A 、B 所在的平面内,且 (1)()OP t OA tOB t R =-+∈ .求证:A 、B 、P 三点共线. 例5 已知 a =2e 1-3e 2,b = 2e 1+3e 2,其中e 1,e 2不共线,向量c =2e 1-9e 2,问是否存在这样的实 数,d a b λμλμ=+ 、使与c 共线. 四、课堂练习: 1.设e 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向量,则有( ) A.e 1、e 2一定平行 B .e 1、e 2的模相等 C.同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都有a =λe 1+μe 2(λ、μ∈R ) D.若e 1、e 2不共线,则同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都有a =λe 1+u e 2(λ、u ∈R ) 2.已知矢量a = e 1-2e 2,b =2e 1+e 2,其中e 1、e 2不共线,则a +b 与c =6e 1-2e 2的关系 A.不共线 B .共线 C.相等 D.无法确定 3.已知向量e 1、e 2不共线,实数x 、y 满足(3x -4y )e 1+(2x -3y )e 2=6e 1+3e 2,则x -y 的值等于( ) A.3 B .-3 C.0 D.2 4.已知a 、b 不共线,且c =λ1a +λ2b (λ1,λ2∈R ),若c 与b 共线,则λ1= . 5.已知λ1>0,λ2>0,e 1、e 2是一组基底,且a =λ1e 1+λ2e 2,则a 与e 1_____,a 与e 2_________(填 共线或不共线). 五、小结(略)

中考英语 被动语态复习教案 人教新目标版

被动语态复习教案 Teaching aims: 了解被动的语态的相关知识,并能够熟练解决被动语态的相关问题。 Main and difficult points: 熟练运用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 一. 回答下列问题: ?1.英语中有那两种语态? 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2.主动语态表示什么?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 3.被动语态表示什么? 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例如: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主动语态) 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被动语态) 二. 被动语态的构成:助动词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 注: 助动词be有人称、数和时态的变化。其变化规则与 be作为连系动词时完全一样。 被动语态中be在各时态中的具体形式: 1.一般现在时中,be是am,is ,are的形式。 例句: I am taught to study English. We are taught to study English. 2.一般过去时中,be是was,were的形式。 例句: I she was taught to study English. We were taught to study English 3.一般将来时中,be是will be 的形式。 例句: I SheWe will be taught to study English 4.现在完成时中被动语态的构成: +done ?例句: The work finished. ? Why ’t they been invented. ?5.现在进行时态中被动语态的构成:be being +done 例句: New bridge is being built near our school. 6.含有情态动词的被动语态的构成: can may mustshould + be + done+(by s b) 例句:The dictionary must be taken good care of。 Can the work be done in two days。 三. 被动语态的用法: 1.不知道动作的发出者,或不必要说明动作的发出者。 例句:Silk is produced in Suzhou and Hangzhou。 2.对动作的承受者进行强调时,要用被动语态。 例句:Bicycles are widely used in China. 四. 主动语态转化为被动语态的三部曲:

人教版八年级物理下册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人教版教材12.3《机械效率》教学设计 思路设计: 本课从“节能”的角度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在实验的基础上,分析生活中杠杆、滑轮、斜面等简单机械是否省功,让学生充分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以及机械效率的含义;然后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背景,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探究,进一步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了解滑轮组的机械效率跟哪些因素有关,掌握提高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方法,并推广到其他机械。本节课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的物理从生活中来而到生活中去的特点,让学生在过程中去分析、学习和体会,达到掌握知识,学习方法,提高能力,培养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的。 教材分析: 机械效率是衡量机械性能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体现了机械对能量的利用率,与当今社会提出的“节能环保”的主题有着紧密的联系,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节课就是让学生从能量利用的角度理解效率的问题。合理的教学设计,可以让学生根本上理解机械效率的含义,让学生更加具体的理解前面学习的功和能之间的联系,更好的理解九年级要学习的广义效率。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由“机械效率”和“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两部分组成,其中对“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是本节课的重点,“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是本节的难点。在教学过程中通过设置情境,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让学生理解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达到使其真正理解机械效率含义的目的突出重点;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经历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的全过程,让他们通过思考、分析、实验、总结等过程突破本节的学习难点,既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提高他们的各种能力。 学情分析: 学生在前面已经对“简单机械”、“功”和“能”进行了学习,在日常生活、学习中也可以体会到其他方面的“效率”问题,已经具备学习本节内容的基础。所以合理的设置情境,让学生发现问题,在已有知识和能力的基础上,让学生设计方案解决问题,对于他们来说既有一定的难度,又可以在教师的适时帮助下经过努力合作完成,这样的课程设计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让更多的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各种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结合实例分析什么是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 (2)能说出机械效率的含义,知道机械效率是小于1的。能利用机械效率的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3)通过实验了解滑轮组机械效率的高低与哪些因素有关。 2. 过程与方法 通过参与探究动滑轮、滑轮组等简单机械的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科学探究实验的方法。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机械效率的了解,认识到机械效率反应机械对能源的有效利用成分。以滑轮组为例,探究影响机械效率的因素,提高机械效率可以缓解能源危机,有节约能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机械效率概念的理解 教学难点: 探究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

天气与气候复习教案

天气与气候 卧龙山街道中学陆琳英 【课程标准】 ●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并在生活中正常运用这两个术语。 ●识别常用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用实例说明人类活动对空气质量的影响。 ●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和1月、7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归纳世界气温分布特点。●阅读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归纳世界降水分布特点。 ●运用气温、降水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说出气温与降水量随时间的变化 特点。 ●运用世界气候类型分布图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 ●举例说明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举例说明气候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 【复习目标】 【教学模式】“自学、互动、反馈”三段式课堂教学模式 【教学方法】注重引导自主学习、问题导学,对比分析,合作探究复习等。 【学法指导】将学生分组,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自学、列举、对比、讨论、快速记忆等方式。【教具准备】相关地图及相关资料、地理助学、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激趣导入】 多媒体展示:(要求学生齐读) 江汉春风起,冰雪昨夜除。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问题:以上诗句的描述与什么有关?同学们回答的非常好,今天我们一起复习第四章天气与气候 (板书课题,出示复习目标) 同学们,还记得天气与气候这一章有哪些知识要点吗?我们共同来回顾一下:

要求:1、根据课本及提纲(助学中的自主建构)课前自主复习基础知识。 2、快速抢答,夯实基础。 【闭卷自查】 第一节:天气 1、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 天气是短时间的大气状况,是易变的;气候是长期的(多年的)大气平均状况,是稳定的。 2、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能看懂简单的天气图。 (1)卫星云图中白色表示_____________、云层厚的地方一般是_____________,绿色表示_____________、蓝色表示_____________ (2)掌握59页天气符号 第二节气温的变化与差异 1、气温的测量工具_____________,放在_____________里,距地面_____________米 2、气温的变化: (1)气温的日变化:一天中,最高温度出现在午后_____________小时左右(14时);最低温出现在_____________。计算气温日较差=_____________ (2)气温的年变化: 一年中,北半球气温,大陆上_____________月最高,_____________月最低 海洋上_____________月最高,_____________月最低;南半球则相反。 会计算气温年较差=_____________ 3、气温和气温的分布: (1)等温线图 高温中心___________,低温中心_________、等温线密集处温差__、等温线稀疏处温差_____。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掌握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2.能够在具体问题中适当地选取基底,使其他向量都能够用基底来表达. 二、过程与方法: 体会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培养学生转化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对现实世界中的数学现象的好奇心,学习从数学角度发现和提出问题. 教学重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向量的坐标表示;平面向量坐标运算 教学难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一、复习回顾: 1.实数与向量的积:实数λ与向量a 的积是一个向量,记作:λa (1)|λa |=|λ||a |;(2)λ>0时λa 与a 方向相同;λ<0时λa 与a 方向相反;λ=0时λa = 2.运算定律 结合律:λ(μa )=(λμ)a ;分配律:(λ+μ)a =λa +μa , λ(a +b )=λa +λb 3. 向量共线定理 向量b 与非零向量a 共线的充要条件是:有且只有一个非零实数λ,使b =λa . 二、师生互动,新课讲解: 思考:给定平面内任意两个向量e 1,e 2,请作出向量3e 1+2e 2、e 1-2e 2,平面内的任一向量是否都可以用形如λ1e 1+λ2e 2的向量表示呢?. 在平面内任取一点O ,作OA =e 1,OB =e 2,OC =a ,过点C 作平行于直线OB 的直线,与直线OA 交于点M ;过点C 作平行于直线OA 的直线,与直线OB 交于点N . 由向量的线性运算性质可知,存在实数λ1、λ2,使得OM =λ1e 1,ON =λ2e 2. 由于OC OM ON =+,所以a =λ1e 1+λ2e 2,也就是说任一向量a 都可以表示成λ1e 1+λ2e 2的形式. 1.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1)定理:如果e 1、e 2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意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1、λ2,使得

中考英语复习《被动语态》精品教学案

中考英语复习被动语态 [知识概要] 一、语态概述 英语的语态是通过动词形式的变化表现出来的。英语中有两种语态: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 主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执行者。巧记为:主动、主动、主去动。 例如:Many people speak English. 谓语:speak的动作是由主语many people来执行的。 被动语态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即行为动作的对象。巧记为:被动、被动、主被动。例如:English is spoken by many people.主语English是动词speak的承受者。 主动态和被动态指的是动词形式,是词法概念;而主动句和被动句则指的是句子结构,从而是句法概念。所谓主动句就是由主动态动词(词组)作谓语动词的句子,而被动句则是由被动态动词(词组)作谓语动词的句子。 例如:He opened the door.他开了门。(主动句) The door was opened.门被开了。(被动句) 二、被动语态的构成 被动语态由“助动词be+及物动词的过去分词”构成。人称、数和时态的变化是通过be的变化表现出来的。现以teach为例说明被动语态在各种时态中的构成。 一般现在时:am/is/are+taught 一般过去时:was/were+taught 一般将来时:will/shall be+taught 现在进行时:am/is/are being+taught 过去进行时:have/has been+taught 现在完成时:have/has been+taught 歌诀是:被动语态be字变,过去分词跟后面。 三、被动语态的用法 (1)不知道或没有必要说明动作的执行者是谁。 例如:Some new computers were stolen last night. 一些新电脑在昨晚被盗了。(不知道电脑是谁偷的) This book was published in 1981.这本书出版于1981年。 (2)强调动作的承受者,而不强调动作的执行者。

机械效率分析教案

机械效率分析教案 【设计理念】 1.本节课首先通过具体的情景让学生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在此基础上理解机 械效率,并通过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加深机械效率的认识。 2。通过对机械效率的学习,让学生对效率问题在更广阔的背景下有个初步的概念, 使学生把物理学习与自己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具有于任何事情都要注意效率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知道有用功、额外功、总功 2.理解机械效率,会计算机械效率 过程与方法1.根据生活事例认识物理知识,并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3.学习根据实验数据分析、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勇于探究日常用品或器件的物理原理,具有将科学技术应用 于日常生活、社会初中的意识。 教学重点1.理解机构效率 2.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 教学难点理解机械效率 教学方法讨论,探究 教具和媒体长木板、木块、弹簧秤、刻度尺、细线、棉、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实录】 一、引入新课 师:小明家最近买了一处新楼房,一单元二楼。想把洗手间、厨房装修一下,需把沙 子运到二楼。请同学们根据需要,选择器械帮助小明家解决这个问题,看看哪个小组选的 办法最好? 生:小组讨论后自由回答 (把沙子装入桶中,用动滑轮把沙子拉到楼上;在地面与楼面之间搭上木板,将沙子装 入袋子沿着木板推到楼上……)

二、进行新课 师:假如用动滑轮提升沙子,请同学们观着提沙子的过程(媒体显示)。 生:观察思考。 师:对谁做的功是我们需要的? 生:对沙子做的功。 师:(板书有用功:我们所需要的功。) 哪部分功是我们不需要,但不得不做的? 生:提桶所做的功,克服动滑轮的重力所做的功。 师:(板书额外功:工作时,对于额外负担所不得不做的功。) 一共做的功等于什么? 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师:(板书总功:有用功与额外功之和。) 假如用斜面推沙子(媒体显示),有用功、总功、额外功各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假如我们用下面三种方法搬运沙子(媒体显示), 你认为哪一种方法最好?为什么? 生:讨论回答。(第三种方法最好,因为第三种方法做的额外功最少。) 师:工作中,我们总是希望额外功越少越好;也就是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越大越好。在物理学中,用机械效率表示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板书机械效率:有用功在总功中所占的比例)表示机械效率;W有表示有用功;W总表示总功。那么,机械效率应该怎样表示? 生: 师:根据公式计算,上面斜面的机械效率是多少? 生:计算回答。 师:观察计算结果,对“机械效率”,你能发现什么? 生:讨论回答。(机械效率没有单位,小于1,常用百分数表示。)

人教版必修届高考地理强化复习教案气候的形成和变化教案

人教版必修届高考地理强化复习教案气候的形 成和变化教案 Standardization of sany group #QS8QHH-HHGX8Q8-GNHHJ8-HHMHGN#

高三地理第一轮复习 (第 9讲 气候的形成和变化) [考纲要求] 主要气候类型及分布。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光、热、水、风等气候资源及其利用。 [知识讲解] 1、天气和气候 天气:一个地方短时间里的阴晴、风雨、冷热等大气状况,是时刻变化的气候:一个地方多年的天气平均状况,一般变化不大 2、气候形成因子 (1)太阳辐射:地区气候差异和气候季度差异的主要原因,形成气候的最基本因素 (2)大气环流:空气运动过程中温度降低(上升或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水汽易凝结,降水多;行星风系、季风等。 海洋与陆地:受海洋影响大的地区,温度变化小、变化慢(3)下垫面地形:山地比附近平原温度低,温度变化小。 洋流: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 (4)改变大气成分和水汽含量(CO2等增多,温度升高) 改变地表物理特性和生物特性(兴修水库、植树造林影响气候) 附:影响气候的四大自然因素: (3)气候的变化 地质时期:(距今22亿年~1万年)3次大冰期气温下降,中间为间冰期气温上升 历史时期:(1万年左右)气候波动,我国分为4个温暖时期和4个寒冷时期 人类活 动

19世纪末以来:波动上升 3、气候类型 ( (2)几个重要地区气候成因的分析 ①亚马逊平原热带雨林面积最大的原因:a、赤道低气压控制;b、北、西、南三面地势高,东面地势低;c、东北信风吹向大陆,带来丰富水汽;d、南赤道暖流的加入使北赤道暖流更强劲;②东非高原的赤道附近地区没有成为热带雨林的原因:海拔较高,气温比刚果盆地低些。 ③马达加斯加东部为热带雨林、西侧为热带草原的原因:a、大部分在热带,气温高;b、东侧暖流通过;c、岛屿中部为南北走向山脉;d、东南信风吹向岛屿,形成地形雨。类似地区:巴西东南部、澳大利亚东南部、中美地峡的热带雨林。 ④热带草原气候、热带季风气候的高温期出现时间:干季快要结束、雨季快要来临时。降水量热带季风气候超过热带草原气候。

2.3.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案

2.3.1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教学目的: 要求学生掌握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能用两个不共线向量表示一个向量;或一个向量分解为两个向量. 教学重点: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及其应用. 教学难点: 平面向量的基本定理. 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 1.向量的加法运算(平行四边形法则); 2.向量的减法运算; 3.实数与向量的积; 4.向量共线定理。 二、新课: 1.提出问题:由平行四边形想到: (1)是不是每一个向量都可以分解成两个不共线向量?且分解是唯一? (2)对于平面上两个不共线向量1e ,2e 是不是平面上的所有向量都可以用它们来表示? 2.新课 1e ,2e 是不共线向量,a 是平面内任一向量, =1e ,=λ1 2e ,=a =+=λ1 1e +λ2 2e , =2e ,=λ 2 2e . 1e 2e a C

得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如果1e ,2e 是同一平面内的两个不共线向量,那么对于这一平面内的任一向量a ,有且只有一对实数λ 1 ,λ2使a =λ 1 1e +λ2 2e . 注意几个问题: (1)1e ,2e 必须不共线,且它是这一平面内所有向量的一组基底; (2)这个定理也叫共面向量定理; (3)λ1,λ2是被a ,1e ,2e 唯一确定的数量. 例1 已知向量1e ,2e ,求作向量-2.51e +32e . 作法:(1)取点O ,作=-2.51e ,=32e , (2)作平行四边形OACB ,即为所求. 已知两个非零向量a 、b ,作OA = a ,OB = b ,则∠AOB =θ(0°≤θ≤180°),叫做向量a 与b 的夹角. 当θ=0°,a 与b 同向;当θ=180°时,a 与b 反向,如果a 与b 的夹角为90°,我们说a 与b 垂直,记作:a ⊥b . 三、小结: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其实质在于:同一平面内任一向量都可以表示为两个不共线向量的线性组合. 1 e 2e

八年级物理下册 9.6 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

9.6实验: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 一、教具 学生分组实验器材:刻度尺、钩码、弹簧秤、铁架台,一个定滑轮和一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两个定滑轮和两个动滑轮组成的滑轮组,长约2米的细绳. 二、教学过程 1.提问:在学生预习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回答问题. (1)本次实验的名称和目的; (2)为得出滑轮组的机械效率,需要求出有用功和总功,为此需要测出哪些物理量?每个量怎样测量? 2.做好实验的几点说明. (1)钩码的重由钩码的质量用G=m·g算出. (2)匀速拉动弹簧秤使钩码G升高.注意“匀速拉动”.测课本图14—10(甲)和(乙)两图中的拉力时,拉力F的大小由弹簧秤上的示数读出. (3)钩码上升的高度(h),可用竖直放置在钩码旁的刻度尺读出. (4)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的测定,教师边演示边讲解,可事先在细绳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用色笔在细绳上做个记号,再拉弹簧秤,用滑轮组提升重物.用刻度尺量出钩码上升的高度后,再量细绳色点到与动滑轮(或定滑轮)相切处的距离,就是细绳自由端通过的距离(s). (5)实验要严肃认真参照课本实验按要求去做.要实事求是地记录所测得的数据,将数据记录在课本上的表格中.不能凑数,更不允许自己不动手实验,不记数据而抄袭他人实验数据和结果. (6)实验完毕,要整理好仪器,放回原处. 3.学生实验,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在全班讲解.

4.学生实验完毕,由几组报告实验结果.组织讨论课本上的“想想议议”. (五)布置作业:写出测滑轮组的机械效率实验报告.实验报告的内容包括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器材、步骤、记录有实验数据的表格、实验结果(参照课本实验内容). 课后反思:在实验过程中让学生自己找到影响滑轮组机械效率的因素。7.1 《力》 【教材分析】 力是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物理现象,力学是初中物理的重点知识。学好力的概念是今后学习力学知识的基础。 【学情分析】 在日常生活中,学生对力已有许多感性认识,如何将感性认识转化为理性知识是本节教学的难点。先让学生列举一些有关力的实例,然后用不完全归纳法归纳出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再通过实验现象概括出力的作用效果是使物体发生形变或使物体的运动状态发生改变;最后通过实验,让学生体验力的作用是相互的。本节教学设计的思路是“实例(实验)——分析——概括”。教学中要注意联系生活实际,突出科学探究中的分析与论证这一环节。 二、 三、过程与方法 1.通过活动和生活经验感受力的作用效果。 2.了解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能解释有关现象。 3.“实例——分析——概括”。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科学的求知欲望,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科学道理。 2.善于将自己的见解公开并与他人交流,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力的概念、单位及其作用效果。 2.力的三要素,会用示意图表示力。 教学难点: 1.力的概念。 2.认识物体间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并解释有关现象。 【教学方法】 观察法、实验法、讨论法、探究法,分析归纳法 【教学用具】 气球,弹簧,磁铁,铁钉,多媒体课件。

高中数学优质课比赛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案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教学教案 ----新余一中蒋小林 一、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函向量是沟通代数、几何与三角函数的一种工具,有着极其丰富的实际背景。此前的教学内容主要研究了向量的的概念和线性运算,集中反映了向量的几何特征。本节课要讲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概念和应用,是研究向量的正交分解和向量的坐标运算基础,向量的坐标运算正是向量的代数形态。通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平面中的向量与它的坐标建立起了一一对应的关系,即“数”的运算处理“形”的问题完美结合,在整个向量知识体系中处于承上启下的核心地位。本节课教学重点是“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探究过程和利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进行向量的分解”。 2.学情分析 从学生知识层面看:本节课之前已经学习了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运算,如共线向量、向量的加法、减法和数乘运算及向量共线的充要条件等;另外学生对向量的物理背景有了初步的认识。 从学生能力层面看: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初步具备类比归纳概括的能力,能在教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类比出向量的分解,让学生通过课件的直观感受和动手探索总结归纳出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尤其是将图形语言转化为文字语言,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比较高.因此,我认为平面向量的分解及对这种分解唯一性的理解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二.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了解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及其意义,会选择基底来表示平面中的任一向量。 2、能用平面向量基本定理进行简单的应用。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究,让学生体验数学定理的产生、形成过程,培

养学生观察发现问题、由特殊到一般的归纳总结问题能力。 2、通过对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运用,增强学生向量的应用意识,让学生 进一步体会向量是处理几何问题强有力的工具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用现实的实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不断发现、探索新知的精神, 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经历定理的产生过程,让学生体验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在探究活 动中形成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和科学态度。 [设计意图]:这样设计目标,可操作性强,容易检测目标的达成度,同时也体现 了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要求. 三.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 1.创设问题、引出新课 (一)通过击鼓传花游戏复习的向量的运算及平行向量基本定理,我们知道可以用(0)a a λ≠表示任意和a 共线的向量,那么再随便画一个方向的向量b ,你还可以用a 表示出来吗?一个向量不够那么需要几个向量来表示呢?za 此问题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蕴含着本节课设计主线,即从共线定理的一维关系转向研究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二维关系。(二)情景1:火箭在升空的某一时刻,速度可以分解成竖直向上和水平向前的两个分速度;情景2:斜坡上物体所受的重力G ,课分解为力沿斜坡向下的力和垂直于斜坡的力;让学生对数学中的任意向量也可以用两个不共线的向量表示,有了充分的事实根据和感性认识。总之,整个引入,是从学生熟知的数学基础知识和物理基础知识为入手点,让学生轻松接受本节课的内容,让本节课的内容新而不新,难而不难了。 [设计意图]:两个生活常景抓住学生的兴趣,完成从生活到数学的建模过程,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感知和发现数学,即知识问题化,问题情景化,情景生活化,生活学科化。体现了数学与生活密不可分的关系,为探究定理作好铺垫。 2.问题驱动、探究新知 问题(1)给定平面内任意两个向量21,e e 请你做出2121223e e e e -+和两个向量。 [设计意图]:利用向量的加减法和数乘向量,利用平行四边形法则可以表示

教案课程 被动语态

C——(被动语态) 课堂导入 (3分钟) 越来越多的人在玩这个游戏。 →这个游戏被越来越多的人玩。 基础知识 夯实基础(30分钟) 扎实基础 【★】被动语态的基本结构 be + 动词过去分词 【★】被动语态的用法 在被动语态中,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 1.不知道动作的执行者是谁: This watch is made in China. 这块手表是中国制造。 2.没有必要支出动作的执行者是谁: More trees must be planted every year. 每年都应该种更多的树。

变为被动句时,应加上动词不定式符号to. 例,We often hear the girl sing in her room in the evening. The girl is often heard to sing in her room in the evening. 【★】各种时态的被动语态 【趁热打铁】 1. A new club in our school 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year and now it has many members. A. starts B. is started C. has started D. was started 【解析】考查一般过去时的被动语态。句意:年初,我们学校一个新俱乐部。目前,它已经吸纳了很多会员。本题主语为动作承受者,需用被动语态。根据时间状语“at the beginning of this year ”可知应用一般过去时。故选D。 回顾小结 (2分钟) 根据图像注意主动与被动之间的切换,主语与宾语的正确写法; 通过表格,要认识并掌握每个时态所表达的被动语态及正确书写格式。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初中物理《机械效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有用功、额外功、总功及三者之间的关系;理解机械效率的定义和公式,能够利用公式进行有关计算。 2.通过观察和实验认识有用功、额外功和总功;通过参与探究斜面机械效率的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 3.本节课注重与生活的联系;关注生产、生活中各种机械的机械效率,具有用机械效率来评价机械的意识,从而增强将科学服务于人类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 1.有用功、额外功、总功的意义及三者之间的关系;机械效率的概念。 2.影响机械效率大小的因素。 三、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创设情境】 教师出示一张图片。提出问题:生活中听过关于效率的词语,学生能够回答出:工作效率,学习效率等。根据学生回答引出课题《机械效率》。 环节二:新课讲授 【生成概念】 1.组织学生完成书中“使用动滑轮是否省功”这一实验。 提出问题:学生猜想定滑轮和动滑轮拉同一物体到同一高度做的功是否相同。

实验:(1)让一位同学到讲台上,一位同学用弹簧测力计将钩码缓慢地提升一定的高度,并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2)再让另一位同学到讲台上,用弹簧测力计并借助一个动滑轮将同样的钩码缓慢地提升相同的高度,在做这个演示实验之前,提问两次拉力做的功是否相同,然后开始实验,再次计算拉力所做的功。 提问,两次实验中拉力做的功为什么不同?提问后总结:尽管使用动滑轮会省力,但由于滑轮本身所受的重力所受的重力以及摩擦等因素的影响,所以通过动滑轮拉动钩码,拉力做的功要多一些。 环节三:巩固提高 【深化理解】 学完本节课的新内容之后,让学生小组讨论,机械效率是否能够达到100%。 通过总结学生回答得到机械效率不能达到100%。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方式进行总结,梳理本节课知识点。 作业:如何提高生活中常见机械的工作效率。 四、板书设计

人教初中地理七上《天气与气候》教案_1

天气与气候复习第一 教学目标 1、能识别常用的天气符号,会阅读卫星云图。 2、知道天气和气候的区别,会使用气温资料绘制气温曲线图,并能读出气温的变化规律。 3、通过阅读世界年平均气温分布图,总结世界气温分布特点和影响因素。 4、会阅读和绘制年降水量分布图,会分析降水的季节变化,知道世界降水的分布差异及影响因素。 一、导入: 检查《天气与气候》单元检测题中选择题17、18和综合题的完成效果 二、出示复习目标(课件) 三、学生独立复习全章内容,概括知识要点。 四、重难点突破。 (一)重难点一:等温线的判读 出示经典例题(课件) 例1.某山山脚下温度为22℃,山顶温度为10℃,这座山的相对高度为() A.600米 B.3666米 C.200米 D.2000米 例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等温线图上,等温线密集的地方说明气温差别小 B.一般来说,纬度越高气温越高 C.同纬度地带,夏季陆地气温低,海洋气温高 D.在山地,气温随着海拔的升高而降低 例3.读右边某地1月等温线分布图,回答问题。 (1)该地区处在___________半球(北、南)。 (2)造成南北方向上的气温差异的原因是什么? (3)A、B均在陆地上,二者在地形地势上有何不同? 假使A地海拔为200米,气温 比B 地高0.6℃,那么B地海拔应为多少米? 学生解答,总结方法,跟踪训练,带出一个知识点:气温和气温的分布以及影响要素。 (二)重难点二:降水的分布规律

出示经典例题(课件) 1、下列关于世界降水分布规律的描述,错误的是() A.赤道地区降水多 B.两极地区降水少 C.沿海地区降水少 D.沿海迎海风地区降水多 2、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方是() A、赤道附近的地区 B、南北回归线附近 C、两极地区 D、温带大陆东岸 3、下列地区中,属于冬季多雨地区的是() A.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 B.30度~40度大陆东岸地区 C地中海沿岸D.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4.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A.1000毫米左右 B.2000毫米左右 C.500毫米左在D.3000毫米左右5.关于降水的时空分布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地形雨都出现在山地的南坡B.沿海地区降水一定丰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区D.赤道地区高温多雨6.下列地区中,属于全年少雨区的是() ①回归线附近大陆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温带大陆的内陆地区 ③30度~40度大陆东岸④两极地区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D.②③④ 7、以下属于降水的主要形式的是() A、降雨 B、降雪 C、降冰雹 D、雾 8、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某地多年平均降水量 月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降水量 10 5 47 71 81 135 169 112 57 24 12 (毫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