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风起云涌。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发展。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由此,女性主义

翻译观应运而生。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

两千多年来,翻译领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如,把翻译比作“不忠的美人”。翻译被置于与女性相同的地位。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女性。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处于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受父权压制的结果。父权中心制统治下的翻译研究移植了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使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也被视为从属、派生的部分,进而被女性化和边缘化。女性与翻译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上找到了相似点和类比的基础,从而引发了两者相互结合的可能(徐翠波,2011,p.60)。

二、理论主张

女性主义和翻译都是对语言的一种批判性理解,当二者结合起来时,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的视角,它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其主要观点包括:

(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强调叛逆

中外传统翻译理论一直把“忠实”视为翻译的根本准则之一。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标准的核心就是“信”或“忠实”,译文必须忠实于原作,以原作/作者为中心,强调译文/译者对原作/作者的绝对忠实。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坚决反对这一观点,她们认为,语言中充满了性别歧视,“忠实”通常意味着剥夺女性的话语权(马丽娜, 2012, p.127)。因此,在翻译中,她们要“妇弄”(woman handling)文本,对文本从女性视角、以女性的方法进行操纵,大胆实践自己的理论宗旨。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译者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式,提倡原作-译文的共生共荣。这首先表现在翻译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得它得以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译文是原作的后续的生命(afterlife),译文为原作开启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提出“性别译者”(feminist translator)的概念,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过程中的不同,从而丰富了原文文本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并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长久以来,传统翻译理论以“忠实”和“等值”为基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译文一直被认为是原作的附庸,译着仅仅是派生的和非创造性的活动,把译者的主体性化为零,是原作之镜。但女性主义者从译者的性别角色入手,重新界定了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3)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除了理论上的贡献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进行了大量丰富的翻译实践,以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尤其是对《圣经》作女性主义及两性兼容的语言( inclusive-language) 的阐释引发了争论,不仅让人们注意到性别化语言带来的冲突性的含义,而且也加强了对人们对翻译作为内容丰富的阐释活动的理解。她们宣称,在翻译过程中要用各种翻译策略彰显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让女性的声音在语言中“可见”。在翻译的实践中,很多女性主义译者大胆采用新词、新拼法、新语法结构,以及运用一些文字游戏,目的在于超越男权语言的成规,为女性话语开辟新空间。

总之,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肩负着为自己与翻译正名的双重历史任务,她们为此而进

行了卓有成效的奋斗,并在翻译的手法上提倡干预性的翻译策略。弗洛图( Louis von Flotow,1997) 提出了女性主义译者常用的三种干涉文本的翻译策略,即增补(supplementing)、加写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 footnoting)和劫持(hijacking)。

(a)增补(supplementing)

增补策略是指以这对两种语言的差异之处予以平衡的创造性行为,等同于一些理论家所说的补偿(compensation)。译者基于自己的立场在增补过程中对文本进行创造性改写。如“HuMan”中用大写的“M”指示原文隐含的男性中心主义等。这种翻译方法体现了女性译者对原文文本的有意识的干预。(b) 加写前言和脚注(prefacing footnoting) 前言与脚注是指对翻译过程的描述,以突出女性译者翻译的差异性。这一策略已经成为女性主义翻译中的常规,用以解释原文的背景,意图以及自己的翻译策略。这些说明和记录无疑是为了凸显译者让人们关注她们的女人身份——

或者更明确的说,女性主义者的身份——方式,为的是解释她们在翻译过程中的真实感受,也是为了阐明那些为了想象的或者政治的目的而利用语法性别资源的文本。

(c)劫持策略(hijacking)

劫持策略是指女性译者基于自己的观点,根据自己的理解或者爱好对原本不属于女性主义的观点进行带有女性主义倾向的操纵(郑钰洁,2011,p.155)。

三、对译者风格的影响

译者风格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创作个性,具体体现为译者选择题材的口味、所遵循的翻译标准、使用的翻译方法和译文语言运用的技巧等特点的综合。译者风格由他们的世界观、创作天资和艺术偏好决定,并在翻译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周颖, 2004, p.67)

首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影响下的译者乐于搜集女性作家和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并把它们介绍到自己代表的语言文化中。女性主义译者往往通过创作新词来颠覆男性的叙述方式。与此同时,在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中,语言成了表达政治目的的工具。她们通过对词语的中性化和减性化使用来创作文章。女性主义译者希望通过翻译这样的作品来使女性主义特色得到体现。

其次,女性主义翻译在实践上极力提倡译者的干预性( interventionist),要求对译文进行女性主义的创造。在三种女性主义译者常用的翻译策略中,“增补”是为了弥补语言间的差异,在补偿过程中,译者创造性地改写文本以体现其女性主义角色。“劫持”是表示女性主义译者对翻译文本中不符合女性主义的观点进行改写或挪用。“加写前言和脚注”则是女性主义译者常用的用来解释原作主旨、自己的选材目的和使用的翻译观等目的的方式。

第三,女性主义翻译对话语性别(grammatical gender)提出质疑和批评,提出语言“性别中性”的观点,并重建女性主义词汇,在语言运用上体现了女性主义译者的风格。此外,女性主义译者不满足中性化词语的使用,还创造了一些阴性词来使用,如\"translatress\" (女性译者)。(张静,2007,p.72-73)

四、贡献及局限性

女性主义自引人翻译理论以来,不断拓宽翻译研究的视域。女性主义对差异的解释成功地解构了原作和男性的霸权地位,为人们反思传统译论中翻译的等值、文化差异、译者的主体性以及语言的本质等问题找到了新的理论依据。但是,由于女性主义流派众多,观点过于激进,并且把颠覆以结构主义为基础的传统译论作为终极目的,把非理性作为理性,为了实现其政治目的,过于强调翻译中对语言的“操纵”和译者的“干预”,因而在某种程度上偏离甚至歪曲了翻译活动的本质,也就不可避免地为各种各样的批评留下了口实。(张景华, 2004, p.23-24)

参考文献:

[1]Flotow, L.(1997). Translation and gender: Translating in the \"era\" of feminism. Manchester: St.Jerome Publishing.

[2]马丽娜(2012)。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研究之浅探。《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5(2), 127.

[3]徐翠波(2011)。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浅探。《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4(4),60.

[4]张景华(2004)。女性主义对传统译论的颠覆及其局限性。《中国翻译》,25(4), 23-24.

[5]张静(2007)。论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对译者风格的影响。《四川教育学院学报》, 23(9),72-73.

[6]郑钰洁(2011)。浅谈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传统译论。《大众文艺》,(13),155.

[7]周颖(2004)。论文学翻译中的译者风格。《安徽教育学院学报》,(9),64-67.

布谷、布谷长鸣、农业百科、布谷新闻https://www.360docs.net/doc/e49281881.html,

6bn6Ipy02K7v

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思考

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以文化为转向”的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女性主义等极大地动摇了 人们对传统翻译理论和标准的认同,传统的翻译思想和翻译观念逐渐受到质疑,人们开始对翻译进行 更深层的思考和探索。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最新发展与女性主义运动相结合的产物,它立足于“译者主体性”,把性别视角引入翻译研究,按照女性主义的原则从事翻译实践,为翻译理论中的译作与原作、译者与作者等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使翻译理论和翻译实践活动有了更广阔更合理的活动空间。本文探讨了在以文化为转向的解构主义思潮影响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观点和女性主义翻译实践活动的具体策略,期望在颠覆父权制二元对立中心话语的同时能建立多元共生的话语系统。 1女性文学从宗教翻译开始 早在l6世纪的欧洲,发表文学作品是男性的特权,女性只被允许翻译而不被允许创作,并且她们的文学活动被限制在宗教文本的翻译中,女性仅能够参与的文学活动就是从事圣经的翻译,因为人们认为这极为有限的文学活动不会使女性接触到更复杂的思想,显得比较“安全”。女性似乎也很“自然”地“认同”自己作为女性和译者之间的逻辑关系,如女翻译家罗特宾尼尔·哈伍德(Lotbiniere Harwood)所说:“我翻译因为我是女性”[1] 。然而后来的女性主义译者在发掘这段历史时却意外的发现早期女性译者并未完全按照世俗和传统对译者 的要求——— “忠实”地对宗教文本进行翻译,而是通过翻译这一媒介暗中改变了宗教文献中的某些 原意,“加入了个人的政治宣言”[2] ,也就是说,女性在受到严格限制不能自由表达自己思想情况下,通过这种狭小空间的积极做着最大程度的反抗,表达了女性以翻译宗教作品为手段,试图摆脱文化歧视和性别压迫,达到女性解放的愿望。 2女性主义翻译哲学:突破二元对立思维 传统的结构主义的哲学基础是一元论和中心论,它往往假定了某种性别的二元对立,对立的一方处于决定性地位的中心,而另一方则处于被决定的边缘;中心是本原和本质,而边缘是派生和非本质的。在这种中心论和二元论的关照下,男性、原作处于中心地位,而女性、译作处于边缘地位;翻译标 准是一元的,即:忠实。具有颠覆性的女性主义, 其中一个重要观点就是否定“绝对的、单一的权威以及权力中心”,她们认为,传统翻译理论对忠实与叛逆的理解是狭隘的,因过它们过分依赖一些僵硬的、彼此不容的二元对立思维,忽略了两者之间的中间地带;而这中问地带正好是译者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地方。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把视线转到二元对立中的弱者,转到众多的他(她)者,使文化中不为人知的边缘角色被展示出来,被人们注视,为差异的合法性辩护[2],其理论突破了传统翻译理论的二元对立思维,质疑原文的权威地位,否定传统的原文高贵而译文低贱的等级观念,提倡译作和原作的共生共荣。 收稿日期:2008-12-18 作者简介:王素娟(1979—),女,安徽合肥人,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教师,安徽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译介学。 关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思考 王素娟 (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39;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外语系,安徽合肥230601) [摘要]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以其鲜明的政治色彩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本文简要地考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阐明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主要观点,并对其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重写;策略[中图分类号]H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102(2009)04-0072-04 Journal of Chizhou College 2009年8月第23卷第4期Aug.2009Vol.23No.4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

2012年第11卷第10期 产业与科技论坛2012.(11).10 Industrial &Science Tribune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发展 □李宏洋 【摘 要】女性主义翻译的存在与发展在翻译史上经历过一段曲折的历程。在其起源阶段,特有的女性话语被迫被翻译成处于 主导的父权话语的代码。而伴随着翻译研究的逐步发展,女性主义翻译的支持者及译者们吸纳各家之言,从众多的 语言理论中汲取营养,使女性主义翻译具备了独特的思想理论体系,极大的丰富了人类翻译学研究的领域。本文从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入手,引出女性主义翻译。介绍了女性主义翻译思想的起源,阐明了女性主义翻译的认识论,实践论和方法论, 论述了女性主义翻译对翻译理论的重大影响。文中侧重于女性主义翻译的具体原理,并对其发展策略做出了详细的阐述。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翻译理论;性别歧视;翻译研究【作者单位】李宏洋,吉林铁道职业技术学院 一、引言 随着女性主义运动浪潮时期的发展,女性主义者广泛的组织反对语言性别歧视,并提出了一系列改革和纠正措施。语言性别歧视引起一个命题:翻译中的性别研究。本论点分析性别语言歧视的表现及原因,并以此为基准提出了女性主义翻译。本文旨探讨女性主义理论与策略,探讨影响女性主义的翻译观。相比之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让人感兴趣的是其多样性的实践。因此,他们试图用心的词语,新的语法结构拼写,并用新的形象和比喻,以及一些文字游戏。他的目的是克服父权公约,突出女性语言本身可以影响的内容。他们的创作,引导他们自然地思考以及创作新的作品。显然,女性主义的语言翻译工作除了表示文本的意义,同时也是一种改变政治地位的方法。 父权制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妇女的语言、思想和合作,所以女性主义翻译常使用新的术语,用来突出女性特征。他们认为妇女可以自由的使用她们自己的语言,应创造新的革命思想。大多数女性注意翻译实践表明,在文本中,作者和译者之间的默契共谋合作,相互影响的关系。女性主义翻译不是将原来的体系破坏,而是扩大和发展。 二、语言性别歧视 (一)语言性别歧视的原因。纵观古今,人类历史大多是单一的男性统治。在父权社会里,妇女总是被遗忘在角落。因为体质差异等因素,妇女常被逐出社会、政治、文化等活动以及文学创作等,因此这些被视为男性独有的范围。在性别构建的过程中,语言起着重要的作用,是交流工具,更是一种交流的手段。然而长期以来都是男性在社会操控着语言生成和发布。这种由男性主导的语言讲述男人的生活,描述以男性为中心的语言称之为 “父权话语”。(二)性别歧视在语言中的表现。有研究表明,父权话语充满了性别歧视和对女性的压迫。几千年来,女性形象在东西方的文化中都有被歪曲和轻视的表现。如法国翻译家梅纳日在1654年杜撰的双关语中写到:“不中的美人”即 “语言优美但不忠于原文”。同时,在古典文学和宗教信仰等方面, 通常男性支配社会,而女性则是从属地位。“三从四德”就是 中国如将经典之一,像一个无形的绳索长期束缚着中国女性。回顾两千多年的翻译历程,我们会发现翻译领域里充斥 着如:把翻译看作“媒婆”、“美丽而不忠的妻子”等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把翻译置于女性相同的地位,并被父权长期压 制,奴役,因此女性翻译处于弱势地位。 三、女性主义翻译 (一)翻译在19世纪、20世纪的发展。在19世纪末。女性主义翻译研究比以前出现的西方理论变得更加丰富多彩。其中包括精神分析形式主义,新批评,并接受美学,后现代主义等,为翻译研究采用新的理论视野和较大的开放领域。与此同时,一些女性主义翻译家认为应该客观地审查动态影响因素,在特定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分析翻译策略,并讨论此时的文化目标是积极还是消极的情况。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女性主义翻译的发展经历了第三次浪潮。这一阶段产生的后现代主义,后现代女性主义和女性同性恋女权主义等等,这是这个阶段女权主义者所不能容忍的。20世 纪70年代以来,一个熟悉的声音:“妇女要解放,妇女必须从语言中解放。”因此,女权主义者翻译家做了大量工作,积极 努力消除语言性别歧视,并很快扩展到了翻译领。(二)强调“叛逆”。“叛逆”(或者“创造性叛逆”)是一个长期在翻译理论中的命题。在中外很多国家,很多人多角度解释和强调,但女性主义者的解释,强调的是独特的。她们的 目的是在译文中彰显女性的形象和声音, 以争取女性的权利,尤其是话语权,而其他人强调设计语言、文化、哲学等等方面,但主要以理论研究为主。传统的翻译理论以“忠实”或“信”作为主要的翻译为基本原则。违背或偏离这一原则将被批评为 “不负责任的翻译”。而女性主义者则认为要绝对忠实原文,就像“女性绝对服从男性”,但实际上是不平等的。例如: If your brother sins against you go and show him his fault ,just between the two of you.If he listens to you ,you have won your brother over.(Matthew 18:15.NIV 1984)此例句选自《圣经》“马太福音”第18章15节。在此广为流传 · 171·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观

20世纪60年代,女权主义运动在西方风起云涌。这场由知识女性发起的意识形态的战争,波及到了政治、文化、文学等社会上层建筑的各个方面,更推动了女性主义在学术领域的发展。翻译研究者从中找到了女性主义与翻译的相似点,认为翻译中存在严重的性别歧视问题,开始质疑暗含男性中心论的译论。由此,女性主义 翻译观应运而生。 一、女性主义与翻译 两千多年来,翻译领域充斥着各式各样的性别隐喻,如,把翻译比作“不忠的美人”。翻译被置于与女性相同的地位。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女性。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认为,翻译处于这种弱势地位是长期受父权压制的结果。父权中心制统治下的翻译研究移植了社会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性别伦理,使翻译这种跨文化的语言活动也被视为从属、派生的部分,进而被女性化和边缘化。女性与翻译在共同的历史境遇上找到了相似点和类比的基础,从而引发了两者相互结合的可能(徐翠波,2011,p.60)。 二、理论主张 女性主义和翻译都是对语言的一种批判性理解,当二者结合起来时,便形成了一种全新的翻译理论。女性主义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研究的视角,它对传统翻译理论中的一些重要概念进行了全新的诠释,提出了独特的观点和见解。其主要观点包括: (1)对传统翻译理论标准“忠实”的颠覆,强调叛逆 中外传统翻译理论一直把“忠实”视为翻译的根本准则之一。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标准的核心就是“信”或“忠实”,译文必须忠实于原作,以原作/作者为中心,强调译文/译者对原作/作者的绝对忠实。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坚决反对这一观点,她们认为,语言中充满了性别歧视,“忠实”通常意味着剥夺女性的话语权(马丽娜, 2012, p.127)。因此,在翻译中,她们要“妇弄”(woman handling)文本,对文本从女性视角、以女性的方法进行操纵,大胆实践自己的理论宗旨。 (2)重新界定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译者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打破了传统的“作者/原作-译者/译文”的两元对立模式,提倡原作-译文的共生共荣。这首先表现在翻译延伸了原作的生命,使得它得以在另一个语言文化空间中面对新的读者群体。也就是本雅明所说的译文是原作的后续的生命(afterlife),译文为原作开启了一个更加广阔的生存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提出“性别译者”(feminist translator)的概念,首先肯定了译者性别差异所导致的对原文文本意义阐释过程中的不同,从而丰富了原文文本的内涵;同时也提高了译者的主体性并肯定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创造性。长久以来,传统翻译理论以“忠实”和“等值”为基础,忽视了译者的主体性。译文一直被认为是原作的附庸,译着仅仅是派生的和非创造性的活动,把译者的主体性化为零,是原作之镜。但女性主义者从译者的性别角色入手,重新界定了译文与原作的关系,突显了译者的主体性。 (3)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 除了理论上的贡献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们进行了大量丰富的翻译实践,以消除翻译语言中的性别歧视。尤其是对《圣经》作女性主义及两性兼容的语言( inclusive-language) 的阐释引发了争论,不仅让人们注意到性别化语言带来的冲突性的含义,而且也加强了对人们对翻译作为内容丰富的阐释活动的理解。她们宣称,在翻译过程中要用各种翻译策略彰显女性在文本中的地位,让女性的声音在语言中“可见”。在翻译的实践中,很多女性主义译者大胆采用新词、新拼法、新语法结构,以及运用一些文字游戏,目的在于超越男权语言的成规,为女性话语开辟新空间。 总之,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家肩负着为自己与翻译正名的双重历史任务,她们为此而进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5齐齐哈尔大学学报6(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1月 Journal of Q iqi har U n i v ers it y (Ph&i Soc Sc i ) January 2009 [收稿日期]2008-06-11 [作者简介]刘欢(1982-),女,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 女性主义对翻译实践的影响 刘 欢 (齐齐哈尔大学外语学院,黑龙江齐齐哈尔161006)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贡献;局限性 [摘 要]20世纪90年代出现的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女性主义运动拓展到文化领域的结果。它的出现推动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本文通过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回顾,和对女性主义翻译实例的解读,肯定了女性主义翻译的成果,同时也指出了其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H 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2009)01-0132-02 Influence of Fe m inis m upon Translation Practice L I U H uan (Schoo l o f F oreign Languag es ,Q i q i har U n i ve rsity ,Q i qiha r 161006,Ch i na) K ey word s :fe m i n i s m transl a ti on ;transl a ti on ;contributi on ;li m i tati on Abstrac t :F e m i nist transl a ti on cam e i nto be i ng i n the 1990.s ,wh i ch is the result of the dev elopment of fem i n is m m ove m ent in cu lt ura l fi e l d .It gave fresh i m pe t us to the /cu lt ura l turn 0o f translation .A fte r a rev ie w of fe m i n i s m,fe m i n i st transl a ti on and some exa m-p l es ,t h i s paper g ives a positi ve attit ude towards its achieve m en ts and li m itations 20世纪80年代以来,继精神分析、形式主义、新批评、接受美学、符号学、后结构主义、解构主义、后现代主义等西方理论的涌现,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和性别理论也正叩响翻译研究的大门。雪莉#赛蒙(Sherry S i m on)作为翻译学文化学派代表人物之一,强调了性别研究对翻译学的贡献:/文化研究启示了翻译及译论中对性别和文化复杂性的理解。它使得我们把对语言之间转换的研究置于当今的种种-后学.中,例如后结构主义、后殖民主义和后现代主义。0同时,在女性主义翻译研究的指引下,女性主义翻译实践方兴未艾,其翻译观念和策略对从事各种形式的翻译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20世纪60年代欧美女性主义运动发展到一个新的阶段,女性主义者强烈要求打破传统文化强加于她们的种种精神桎梏,创造反传统的女性文化。这种女性主义倾向在翻译中表现为,通过翻译文学作品的形式向社会显示了女性无可替代的价值,同时,在翻译过程中有意无意地创造新的女性思想载体。西方的女性主义者根据其对语言和女性问题的认识不同分为改革派和激进派。改革派认为传统语言是社会的表征,是社会孕育了这种语言,只要出于美好善良的意愿,现实语言习惯可以改革,以便达到中性。有些人提出了诸如修改原词、重新组合、增加新的中性词等具体的语言改革方案。激进派则认为传统语言是妇女受压迫的主要根源。因而不顾语言自身的内在规律与结构,任意创造自己的语言规范。这些有意识的误译也就是女性主义翻译论与/忠实0相对应的/叛逆0。路易斯#弗洛图(Luise ven F l otow )在5翻译与性别6(T ranslati on and G ender)中明确指出:/在过去的十年中,一些女译者已经认定他们有权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原文产生质疑,如果原文与女性主义观点相悖,她们有权对原文进行干涉并作一些修改。0有的女性主义译家甚至只翻译女性作家的作品,如加拿大的Susanne de Lo t b i nn iere ,她认为/我的翻译被扭曲成男性的声音。诗的立场、语言、我的职业迫使我不得不扮演一种窥男狂的角色,似乎唯一可以说话的地方为男性所有,唯一可能的观众也都是男性。0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中使用各种翻译手段干预文本达到创造性叛逆。 二、女性主义翻译的手段 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中使用各种翻译手段干预文本达到创造性叛逆。弗洛图论述了女性主义翻译的三种常见手段:增补(supple m enti ng)、加些前言和脚注(pre faci ng and f oo t noti ng)以及/劫持(hij acki ng)0。增补是对两种语言(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不同之处进行补偿。在增补的过程中,译者的观念与信仰在翻译作品中可以反映出来。女性主义译者特别注意补偿原文在表述性别意义上的方式。加些前言和脚注一般的翻译者也偶尔使用,他们通过前言或脚注形式对原文意图进行解释、描述,同时对自己的翻译策略做概括说明。但是女性主义译者这样做的目的是借读者了解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