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岗村学习心得体会

小岗村学习心得体会
小岗村学习心得体会

党组织部赴小岗村开展学习沈浩精神主题教育活动2015年7月11日,在公司党支部带领下,我们26人赴凤阳小岗村参观学习。当天我们一行人参观了大包干纪念馆以及到了沈浩纪念馆门前在20位党员的见证下五名预备党员宣誓入党仪式。在小岗村的大包干纪念馆在听取导游的介绍下,仔细观看了(抉择),(追梦),(关爱)三个层区图片以及大屏(十八颗红手印),1978年的11月,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18户农民冒着坐牢杀头的风险,在生死契约上按下18个红手印,首创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

切实感受了当年小岗村18位农民敢为人生勇于创新的勇气和精神。曾经吃粮困难,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村子,一年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受到了当时中国高层领导人的充分肯定,小岗穷则思变,他们大包干责任制的做法最终上升为我国农村改革的基本制度,帮助解决了亿万人民的温饱问题。来小岗之前,我是抱着兴奋与期望的,可当走进小岗村的主干道上,看着路边砖瓦房和良田,我不禁有些失望,更多的是困惑,小岗村作为农村改革第一村,与现在的华西村,九星村比起来差距太远,三十多年来,小岗人只是脱了贫,但未真正致富,正如他们自己所说:“过了温饱线,未进富裕门”。他们只是走好了农村改革与发展的第一步在随后的市场经济体制转型过程中小岗人走的并不如意。

而沈浩同志的到来,让小岗村慢慢焕发了生机,从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图片展中,我看到了沈浩同志在小岗村的六年中,对广大农民群众充满着无限热情,对党组织充满着无限的深情,为小岗村的发展和人民生活富裕呕心沥血,鞠躬尽瘁。把自己的宝贵生命献给了小岗村,

我相信小岗村在新的带头人领导下,沿着既定的“三步走”战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以大包干纪念馆为依据,发展红色旅游,着办好工业园,一定会走向富裕。

通过此次参观学习沈浩同志埋头苦干的实干作风和任劳任怨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深深触动了我,在今后工作中,我一定要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努力学习知识,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服务意识和奉献精神,为安徽侨丰包装印刷有限公司设备管理工作尽自己的绵薄之力。

党支部小组:陈小荣

关于小岗村的社会实践报告

关于小岗村的社会实践报告2012年5月6日,在学校有关部门组织的号召下,为提升学生干部的素质,及锻炼自我社会实践能力,加深对社会的理解,学院学生干部及干事在院领导的带领下来到了凤阳县小岗村。 下面我就本次实践中所见所闻及所见所想进行一次汇报,汇报内容如下: 小岗村,是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有“中国十大名村、安徽省历史文化名村”等美誉。以前却是一个出了名的穷村。我们在去小岗村的路上,对小岗村有了大致的了解,来到小岗村后,首先映入我们视线的就是小岗村的牌匾和沈浩同志的画像,看到之后,让人肃然起敬,下了车之后,我们首先达到了“大包干纪念馆”(附图), 来到纪念馆内,在解说员的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一次历史的穿越:1978年的冬月某日傍晚,中国江淮腹地的一个农村里(小岗村),农民和他们的儿女就着微弱的天光,埋头喝着稀饭。小岗是全公社乃至全县最穷的生产队,

夏天收分麦子,每个劳动力才分到三点五公斤。干了一季的活,这点口粮还糊不了三天的嘴巴,全队几乎没有人没有讨饭的经历,这样的年景,眼看只能背起花鼓去外地谋生了。这年秋末的时候,严俊昌当了队长,严宏昌是严俊昌的堂弟,也是村民中惟一读过中学、识得几个字的人,所以在几天前被众人推举为副队长。当时的生产队没有办公的地方,所有大小会议都在村子中间的严立华家开。晚饭过后,十八户农家的十八位主事齐聚在一间萎萎琐琐草房里,队长严俊昌宣布开会。队长严俊昌向大家说明原委,在这一夜的小村陋室,大家面对“包产到户”这几个字,只是在“敢”与“不敢”之间徘徊斟酌,直到天明,终于痛下决心,行此近乎叛逆之事。这时严氏兄弟已义无反顾,只是他们的身份和经验迫使他们不得不做出更多的盘算。若干年来与分田包产有关的人非身亡即名败,总数可以百万计,其下场的悲惨,严氏兄弟虽然不能尽知,但前国家主席刘少奇的“三自一包”的罪名以及他的死于非命,这可是一清二楚的。一旦事发,种种阶级斗争的手段即使不会严酷到诛灭九族,他们和他们未成年的儿女也是断然脱不了干系的。计及这许多复杂的因果关系,严宏昌在众目睽睽之下提笔以他的拙朴的笔法写道:“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不在(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作(坐)牢杀头也干(甘)心大家社员也保证把我们的小孩养到十八岁”干部肯以性命相搏来为百姓出头,这在当时可算是难得的勇气。今天我们看上去,严氏兄弟在这里无疑已经集中了他们全部的政治经验和智慧。就其形式而言,它显然并不如后来舆论的评说是一份合同,至多只能算作一份农民的

会后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 11月22日下午,行政例会在君澜酒店特色餐厅召开。会议由董事长主持,董事长对酒店内部近期的工作做了全面总结。对酒店近期的发展所取得的进步及存在的问题做了深刻的分析。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如何把握,如何应对,是今后所要重点攻克的主要内容。大会气氛团结热烈,使我们员工感受到了奋发向上的动力。对酒店的未来充满了喜悦和必胜的信心。 董事长强调:第一:需强化职业素质和情操。需树立权力意识,一心一意用于酒店。做好本职工作,需有诚信意识,要诚诚实实做人,诚诚实实做事。需有坚持意识,时刻考虑将自己本职工作做好。提倡主人翁精神,要与酒店荣辱与共、风雨同舟。需有苦干精神,要互帮互助、脚踏实地。需有不屈不挠精神,必须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学习,不断地提高。加强团队协作能力、创新能力、判断能力。第二:强化酒店经营管理,提升酒店品牌。重视酒店硬件设施,并要不断完善和调整;加强软件建设,因员工一举一动都会对酒店形象产生重大影响,我们要有高端服务理念和水平。需加强员工队伍建设和管理。消防责任重于泰山,切实加强酒店消防意识,要明确责任,确保万无一失。要高度重视酒店成本控制。 第三、强化酒店规范化建设,提高酒店经营能力。规范部门经理及以上领导办事程序,杜绝不按规章制度办事。对酒店员工及各部门部门负责人做到指标考核量化到位。强化员工考核机制,强化责任机制。 此次会议为行政办在日后的工作中树立了长远的方向。我们在做好本职工作的同时,需加强自身职业素质及情操,做到诚实,诚信。与酒店及各部门同事做到相互合作,荣辱与共。同时,脚踏实地做好领导下达的每一份工作。 现期的工作计划是,落实成本控制要求;加强本部员工的消防意识;做好酒

小岗村心得体会

小岗村心得体会 Company number:【0089WT-8898YT-W8CCB-BUUT-202108】

小岗村培训心得体会今年有幸第四次来到了小岗。在中国农村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庄,先后产生这样两个精神:“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已经说明他并不普通。这次两天的培训学习让我不仅对小岗的两种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体会,更是收获了值得我一生学习回味的东西。我把它大致概括为一下几点: 一、学知识,实践出真知 在来小岗培训之前我对自己的要求,我也基本做到了。通过课程安排的系统学习,让我对培育现代农民精神、现代农业发展、大学生村官创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家庭农场等方面有了全面的学习了解,更是通过现场讨论交流的形式,让我真正感受到创新真实动力和来源。两个多小时,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闫金昌朴实的语言、真实的动机、朴素的追求,让我为之肃然起敬。联系到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改革,我太需要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太需要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太需要这种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了。 二、显真情,做事见韧性 沈浩的房间从不上锁。讲解员告诉我们,在小岗村任职期间,村干部为了能让沈浩可以休息好,在他楼下安了一扇大铁门,沈浩不乐意了,说这不是让我跟咱老百姓把距离拉开了吗他坚持房门从不上锁,不论白天黑夜,让老百姓可以随时随地的走进他的房间。小岗老百姓也看出来了,这位省城下派的年轻干部跟别人不一样,没官架子,是真心愿意扎根小岗,衷心想为小岗村老百姓解决问题。正是凭借这种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让他和老百姓凝聚

到一块儿。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群众的支持,大大的减小了来自内部的阻力,让他在工作中一路披荆斩棘。 遇到困难,创造条件迎难而上。要想富先修路,沈浩来到小岗决心从修路开始,他从省财政厅争取到50万的项目资金,但是在实施招标的过程中,发现承包商的报价均超过这50万预算,如果再从村里拨钱,不是让村里原本贫弱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吗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同村干部商量后租赁相关器械,买材料,请技术指导,再动员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将修路的工钱派发给他们,自己身先士卒,带领着小岗人搬水泥,扛沙袋,把路修完一结算,只用了30多万,剩下的十几万还修缮了另外两条支路。这次举全村之力不仅修好了路,更“修”齐了老百姓的心。村里的路况好了,老百姓得了实惠,沈浩任劳任怨的高尚品格也感染着每一个小岗人。 三、得认可,群众大褒奖 让人民离不开,是一个干部的最大政绩。听沈浩生前的同事提到,沈浩刚到小岗村的时候,他在当地的同学曾开玩笑和沈浩说,“你一省财政厅的干部,来小岗村挂职,别说能做出什么成绩,只要能在小岗村住上三年,我都佩服你”。沈浩这一待就是六年,在他第一个任期将满之际,村里百姓用按满红手印信留下了他,六年任期即将结束,小岗村人满怀着矛盾与愧疚,再次用红手印挽留沈浩。一方面小岗没有了沈浩,老百姓就失去了发展的“领头羊”,另一方面想到沈浩这些年专心带领小岗人发展,没有余力照顾母亲妻女,愧疚他亏欠家庭太多。没想到,这一留,竟让沈浩永远的留在的小岗。

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

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 摘要:本文以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重点考察发展集体经济的制约因素。这些因素主要表现在:强有力的精英人物不在场,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的常缺席,日益加剧的信任危机的恶化泛滥。正是这些制约因素使得类似小岗这样的村庄在短时期以内,无法通过简单复制其它集体化村庄的做法,试图发展集体经济,以实现人们所期盼的繁荣富裕。 关键词:小岗村集体经济精英人物领导班子信任危机 近年来,随着南街村、华西村等发展集体经济的村庄的“功成名就”,学术界和政界主张发展集体经济的呼声再一次高涨。特别是当我们将这一呼声与千千万万个普通村庄联系起来的时候,我们是将此一问题做简单的普及和推广还是审慎抉择?此举实在关系中国未来村庄的走向和发展态势。笔者以为,我们应该特别谨慎地将之做简单化的推广。如果我们要将普通村庄置于集体村庄的平面上来考虑的话,我们考察其是否具备发展集体经济的条件。要考察一个村庄是否具备搞集体经济,笔者以为,至少以下几个方面必须认真考虑。我们首先必须考察的就是,是否存在一个魅力型的人物?因为一个魅力型的人物是大至民族国家建国与转型、小至一个村庄治理良善的至为关键的因素。特别是在历史的转折期和关键时刻,尤其如此。其次,是否存在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也是发展村庄集体经济的重要因素。只有存在一个团结务实的领导班子,才有可能将发展集体经济的各项举措真正落实下去。包括将魅力型人物治村的各项主张真正贯彻落实到位。再次,我们必须考察村庄内部的信任关系,特别是村民——特别是那些有一定影响力和威信的村民——对我们的党组织、政府和基层组织的信任状况。没有他们的支持,发展集体经济,只能是空中楼阁或者是永不绽开的花朵。为了详细说明以上这些问题,我们不妨以三十年来备受关注的安徽凤阳小岗村为例。一、强有力的精英人物不在场民族国家从殖民依附到独立自主、从衰败落后走向繁荣发达,无论是在战争革命时期,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尤其是在历史发展的关键时期和转折阶段,无不需要一个坚强有力的关键人物精英集团的领导。虽然在民粹主义看来,这是典型的精英主义在作怪。但是,如果我们承认历史的发展轨迹以及我们活生生的事实的话,我们就不会对此有一种本能的反感和拒斥。或许南街村的王宏斌、华西村的吴仁宝就是最好的明证。当我们将我们的思维的兴奋点聚焦在村落的研究上时,我们同样会发现,精英人物对于主导农村发展及其未来走向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这一点,在早期的村治研究中已经有相当多的学者做了较好的分析和比较。小岗村能成为持续二十多年的明星村,原因无非就是当年所谓冒着杀头签协议的敢为天下先的创举。正是这一第一个吃螃蟹的精神,使得小岗村得以跻身于明星村之列。从精英人物对于推动历史发展来看,我们必须承认的是,当年血书协议之所以能够签成,主要还是得益于18户农民敢于置生命于不顾的冒险精神。没有这18个农民精英的主导,恐怕“包产到户”这个新生儿不会那么快降落中国大地。小岗村当年的“英雄”如今怎样呢?记者肖波、杨玉华采写的文章《今日小岗村:一年超越温饱线,廿年没过富裕坎》的一个细节或许值得我们玩味。当记者发现关友江被人喊走时,才发现,“原来,18户带头人中的严俊昌、严宏昌

从“分田到户”到新型合作化——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土地流转调查

省全委会基础材料之八 从“分田到户”到新型合作化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土地流转调查 30年前,当安徽省小岗村村民严金昌在曾经推动了中国农村重大变革的?分田到户?的秘密协议上摁下手印时,他没有想到,有一天,他会把自己冒着坐牢风险分到自家的田地又租出去。 两年前,严金昌和十几户农民一起,以每亩500元的价格把自家的两亩土地出租给一家上海养殖公司,发展规模养殖,年终参与分红。 这些农民有的外出打工,有的则接受了这家上海公司的返聘,成为企业员工,每人每月领取600元左右的工资。 今年65岁的严金昌也接受了公司聘用。不仅如此,因为养殖经验丰富、具有一定号召力,他还被提升为这个占地200多亩的现代养殖场的管理者。 ?我们饲养的高山特色风味猪,直接销到上海大型超市,价格是普通猪肉的两倍?,严金昌说。

?年薪、土地租金,再加上年终分红,这可比一年到头种地划算得多。粮食种得再好,一年的收成也不会超过1000元。?这位30年前领头实行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老农现在成了土地集中流转、发展合作经济的积极倡导者。 他说,小岗村耕地面积大约2000亩,其中60%目前出租流转被集中起来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 这种集中利用土地、实现规模经营的新型合作经济给当地农民带来了实惠。2007年,小岗村人均收入已达6000元,而当年全国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是4140元。 ?这是过去靠一家一户生产完全做不到的。随着合理、有效的土地出租流转规模扩大,小岗村正蓄势待发,迎接又一个发展的春天?,小岗村党支部书记沈浩说。 30年前,也就是1978年11月,小岗村迎来发展的?第一春?。一天晚上,当地18位村民秘密签下了分田到户、自主生产的?生死契约?。契约说:?我们分田到户,每户户主签字盖章。如此后能干,每户保证完成全年上缴的公粮,不再向国家伸手要钱要粮。如不成,我们干部坐牢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于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可是,自从11 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建国初期,小岗村和所在地凤阳县,即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组织了起来,走上了集体的道路。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淮河水系所属地区进行? 进行总动员,投入了一场移山倒海的伟大斗争。这次治理淮河,对穷山恶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他们建造了许多山谷水库、湖泊和洼地蓄洪区,而且,还疏浚和开挖了数条大型运河,培修和加高了淮河大堤,从而控制了淮河洪水的泛滥。 由于小岗村属于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与此同时,小岗村农民和附近农民一起,又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长20华里,宽10华里)。很多人都说,当年修水库是不拿工钱的,但人民热情高、劲头足,干起活来就像是拼命。十几万民工日夜苦战,工地上的喇叭唱个不停:“燃灯水库,燃灯乡,十三万人民喜洋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组织起来

参观小岗村

参观小岗村有感 机制114 姜潘潘踏着时代的步伐,紧随时代发展的脚步,很荣幸,学校安排了这样的实践活动,6月3日来到了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参观学习。切身感受到了这样一个道理:哪就是穷则思变!目睹了改革34年来在这个小村庄所发生变化的图片展览。 一张皱巴巴、夹杂着错别字的纸,写着简单而略带悲壮的字句,整齐的按着21个鲜红的手印和印章。尽管时间已过三十余载,站在展览的橱窗前依然能感受到当时那种凝重的气氛。没有多少文化、甚至一字不识的朴实农民就在不经意间诠释了改革的真谛。他们没有鸿鹄之志,更无治国韬略,只是为了吃饱肚子、

养家糊口,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却开启了新中国改革的智慧之窗、农村发展的正确方向。 我们一批学习团队,在领导的带领下,不远千里、舟车劳顿的“膜拜”来了,谈论它的艰辛、决然、意义,甚至于国于民,但这些终究似乎与我们相去甚远,我们既然来了,就要带点与我们有意义的“东西”回去。 我们足够幸运,在和平发展的年代不需向先烈那样用生命去革命,我们需要勇气和智慧去改革和发展,这种精神贯穿在各个领域、各种工作岗位,无论大小高低,都需要这种改革和创新的精神。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点滴之中可见其大。作为一名普通学生,学习内容相对粗浅,尽管对于生活来说微不足道,但也是一颗不可或缺的

“螺丝钉”,也可以去践行这种精神。正如前面所说,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为沈浩书记的精神所感召,很早就听说过了沈浩同志的优秀事迹,并有所了解。怀着一颗期待而又激动地心,走进小岗村,走进沈浩书记工作了6年并最终长眠于此的地方,看到的一切让我驻足流连,思绪翻飞。这就是昔日安徽省凤阳县出了名的最穷最恶劣的落后村?旧有的茅房已保留成博物馆,小洋楼,卫星电视,太阳能热水器,院子里停着的别克轿车;小岗葡萄园、小岗风味猪、小岗甜叶菊、小岗双孢菇……2006年,小岗村跻身“全国十大名村”行列;2007年,小岗村被授予安徽乡村旅游示范点称号。带来所有这些改变的就是沈浩书记。这些都只是看得到的生活方式上的改变,而沈书记带给小岗人思维模式和精神状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体会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体会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体会(一) 近日,组织机关干部及全镇党组织领导观看了电影《第一书记》,结合当前工作的深入开展,有以下几点体会: 电影讲述了作为省里选派干部的沈浩同志在凤阳县小岗村的六年风雨人生。在那里,他和当地村民一起修路、架桥,建设新农村,实现了他的到小岗村前的抱负,实现了他的人生价值,同时更赢得了全村百姓的认可与爱戴。第一任期到了,全村百姓的手印留下了他;第二任期到了,百姓的手印再次留下了他,并且挽留他的人数是第一次的二倍;第三次,依然是百姓的手印,然而这一次,永远地将他留下了。 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作为小岗村的第一书记,沈浩不得不对自己的人生方向做出选择:选择小岗的大家,舍弃自己的小家,纵然心中有对老母亲和妻儿深深的愧疚。选择执着前进,倾情奉献,虽然起初不被村民接受甚至被威胁被打。选择留下,继续奋斗,尽管前进路上有千难万险。因此,他在人民的心中树立了一座永远的丰碑。 感动过后,应该有更深的思考。我们的人生价值何在?什么是我们永恒的力量源泉?我们该做些什么?沈浩同志给了我们一个掷地有声的回答,那就是为人民奉献自己的一腔热血,用实际行动去为民谋福利,去获得人民最真诚的信任。正是坚持着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信念,沈浩才坚持留在了小岗村。 看完以后我的心情很沉重,作为一个父亲,沈浩很少有时间陪自己的女儿,偶尔的见面也总是有接不完的电话,处理不完的事情;作为一个儿子,沈浩更是把年迈的母亲送到了老家,让哥哥帮忙照顾,自己很少有时间照顾自己的母亲。有什么能比这种精神更为难能可贵。 沈浩同志的事迹值得我们全体驻村队员学习,学习他身上无私的奉献精神,想群众所想,急群众所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精神。 观看第一书记心得体会(二) 很早就听说过沈浩同志的事迹,所以当单位组织观看电影《第一书记》时,我便早早地赶到影院观看这部电影。这部影片采用写实的手法,记录了沈浩同志从安徽省财政厅到小岗村任职6年来的点滴岁月和心路历程。 为了解民情民意,沈浩同志用一个多月时间就将全村跑了两遍。谁家缺粮,谁家少柴,谁家收入低,谁家有困难,他都一一记在心里,并想方设法给予帮助。小岗人说:'他眼皮不往上翻,跟咱亲近',小岗人最喜欢他'嗓门大,老远就跟人打招呼'.6年时间,小岗村处处留下了他的足迹,他熟悉小岗村的一草一木,知道乡亲们在想什么,怕什么,要什么。 为了多做顺民心,让群众得实惠的事。沈浩同志始终坚持夜以继日地工作,废寝忘食地奋斗。在他的带领下,优质养殖示范区办起来了,种植双孢菇的创业大学生引进来了,村民们的农家乐旅游服务启动了,小岗钢构厂等企业开始生产了,漂亮宽敞的村民小楼盖起来了,村民的腰包也鼓起来了…… 沈浩的事迹告诉我们,一个领导干部,不论职务高低,权力大小,都要始终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都要认认真真、踏踏实实地去了解民情,扎扎实实、充满感情地去读懂民意,进而用是否'真为群众办好事、真为基层办实事'的标准衡量工作的得与失,不断用群众'答不答应、满不满意、喜不喜欢'来校正工作标准。 平心而论,有些干部也想把工作干好,也想为群众多办实事,也想当沈浩那样的好公仆,但往往苦于不了解民情民意,不知道群众最关心的是什么,群众反映最强烈的是

关于小岗村的感想

小岗村发展的启示 被誉为中国改革第一村的安徽小岗村,是个30年前成名的“明星村”,回顾小岗村30年历史,既有成功也有挫折。无论是成功还是挫折,都对新世纪推进新农村建设具有启迪价值。 小岗村一举成名 30年前小岗村“摁红手印”的一幕,无疑是我国改革史上一次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当年的小岗村之变又是如何促成的呢? 首先,上级政策松动壮了小岗人的胆。我国农村工作曾经长期处于以阶段斗争为纲的左倾错误思想的支配之下,1977年,以万里为第一书记的新的安徽省委,通过深入调查研究,制定出了后来闻名全国的《关于目前农村经济政策几个问题的规定》(简称“省委六条”),这个文件强调农村一切工作要以生产为中心,要尊重生产队的自主权,生产队实行责任制,只需个别人完成的农活可以责任到人,等等。这一新政策一经问世,就受到了安徽广大农民的热烈拥护,各地听传达的人数之多,情绪之高,为多年来所没有,而且奔走相告,连最偏僻角落里的农民也知道了。“省委六条”下达后,安徽农村普遍加强经营管理,农业生产责任制有了迅速发展,从不联产到联系产量,有些地方搞起了包产到组,凤阳县有的地方搞了大包干到组。正是在这一背景下,小岗人更进一步搞起了大包干到户。当时,大包干带头人是这样说服县委书记说的:“我们队在一起干了30年,生产从未搞好过,社员都说,如今上面的政策有点松了,我们分到户干,想找点门路,多收点粮食,也减少国家的麻烦。”可以说,“省委六条”鼓起了小岗人搞大包干的勇气。正如当年的县委书记陈庭元后来所指出得那样:“凤阳大包干正是在…省委六条?的土壤里萌芽、成长、开花、结果的。” 其次,“大锅饭”体制已经很不得人心。当时人民公社生产“大呼隆”、分配“大锅

小岗村沈浩心得体会

小岗村沈浩心得体会 学习沈浩事迹,践行科学进展 安徽省财政厅选派干部,凤阳县小岗村党委第一书记、村委会主任沈浩同志因长期积劳成疾,突发心脏病,倒在了工作第一线,年仅45岁。他离开省城合胖,告别家人,来到小岗村,一干算是六年。这六年,是小岗村进展最快的六年,六年间,沈浩率领村两委,统一了小岗干部群众的思想,更新了小岗村民的致富理念,制定了一系列符合小岗实际的进展规划和具体措施,为小岗的进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11月12日下午,我参加了滁州市委组织部在小岗村大包干纪念馆召开的学习沈浩同志先进事迹座谈会,观察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电教片,倾听了沈浩同志先进事迹介绍以及选派干部、选聘干部、村干部代表的发言,深受教育。作为明光市财政局一名选派干部,与沈浩同志同为财政系统的工作人员,但和沈浩同志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沈浩同志是我们选派干部的骄傲,我一定要以沈浩同志为模范,扎扎实实做好剩下别到2个月时刻的选派工作,并努力做好将来的各项工作。 要把选派任职地当作自己的家,每个人对家都有感情、有牵挂,会全身心投入建设家。作为选派干部任期三年,别能把这三年当作走过场、“镀金”。要像对待自己家庭一样,全身心团结带领村两委和党员群众一心一意谋进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要真心对待群众,时间把群众的冷暖挂在心上。群众在我们心中有多大份量,我们在群众心中就有多大份量。每当我为群众的生产日子解决了一具难题,群众马上会投来赞许的目光,会主动靠近拉家常,别知别觉中,群众的所思所盼所想就会了然于胸,对我们开展工作大有裨益,就会少走弯路。 要想法设法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群众生产日子条件,别断提高农民收入。组织安排的选派任职地或多或少存在如此那样的咨询题和难题,需要选派干部去设法解决。沈浩同志到小岗村任职前,小岗村各项基础设施十分降后,人均收入2000多元,沈浩到任后,团结带领干部群众精心谋划,大力进展,经过短短6年时刻,面貌焕然一新,人均收入达到6600元。我所任职的地点,基础设施建设和群众生产日子条件尽管也得到了加强和改善,但还存在较多制约因素。要向沈浩同志学习,开拓眼界,创新进展思路,走现代农业进展之路。 要舍小家为大伙儿,尽心竭力为任职地谋进展。沈浩同志6年来一心扑在工作上,90多岁的老母亲别能跟前尽孝,女儿得别到照应,别得别放弃省城优良的教育资源,到皖北农村就学。无数次为了工作过家门而别入。与他相比,我们在工作中所遇到的些许困难简直微别脚道。我们要以他模范,努力克服工作日子中的困难,化解进展难题。 沈浩同志尽管走了,但他留下的精神是永恒的,将永久激励我们。我们一定要以沈浩同志为模范,把学习沈浩同志精神与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相结合,与深入学习实践科学进展观相结合,与选派工作实际相结合,以实际行动巩固和扩大学习实践活动成果。从思想、工作、作风上查寻差距和别脚,明确将来的努力方向,在工作岗位上,尽职尽责,勤奋工作。即使任期结束,也要时间关注任职地的进展,为任职地多做好事实事。 安徽先锋明光市分站供稿作者:明光市明西街道后薛村第三批选派干部王国忠

小岗村学习培训交流心得

小岗村学习培训交流心得 香泉镇徐桥村书记胡长兴 经过这两天在小岗村的交流学习,我受益匪浅。我发现到小岗村村虽小却影响大,在全国树起了大包干的旗帜和沈浩精神的旗帜,我们全省乃至全国的村都要高举这两面旗帜,以凤阳小岗村为榜样,深入贯彻落实“三严三实”,扎实开展好第二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我们把深入贯彻落实领导同志讲话精神作为自己所在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推进各项工作的行动指南,努力学习先辈先进,大力弘扬两种精神,切实践行“三严三实”,以作风建设提振精气神,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努力做好各项教育实践活动。 思想认识是行动的先导。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践行群众路线,首先要加强学习教育,努力提高党员干部的宗旨意识和群众观念,这既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的要求,也是查摆整改问题的基础。要真正抓好“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必须以强化学习教育和理论联系实际为抓手,大力加强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和思想建设,让思想建党的旗帜在中国道路上高高飘扬,在大力发展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中更坚定地走好社会主义道路、更好地造福广大人民。是否具有理论兴趣、是否注重理论学习、是否重视理论建设,是衡量一个社会、一个政党乃至一个国家是否具有活力和前途的重要标志。恩格斯曾经说过:“一个民族要想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坚持

把领会“三严三实”要求和学习弘扬焦裕禄精神、沈浩精神贯穿教育实践活动始终,大力弘扬大包干精神。摸清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掌握群众反映强烈的不正之风,解决联系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问题。从根本上明确了“我是谁、依靠谁、为了谁”,增强践行群众路线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作为村党组织书记,更应该加强思想建设,并带领村干部学习相关知识,增强为群众服务的意识。 通过张行宇的讲话,我们了解到“查摆问题是解决问题的基础。能否找准问题、找深问题,对践行群众路线、开展好教育实践活动至关重要。”基层的问题,基层的干部要主动去解决,只有深入一线,才能真正发现问题,为解决问题提供依据。不能仅仅坐在办公室凭着经验发号施令,对上级的指示精神只是简单开个会下个文。沈浩同志就是始终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既要身入,更要心入”的原则,把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户家中当作“迫在眉睫”的事情来做。从去年上任以来,村两委干部承诺把全村所有重点人家全部走访一遍,坚持困难户必访,积极帮助群众解决问题、化解纠纷。希望通过走访,能够广泛征求村两委在作风上和村民在生产生活中的问题,这些意见主要涉及着力解决发展问题、班子队伍建设问题和土地流转问题以及今年村子遇到滁马高速征地等问题,都是群众心中念叨迫在眉睫的事情,也是我们村两委着力要解决的事情。有的领导干部只是把“严”和“实”挂在嘴上,张口闭口都是“三严三实”,事实上却是台上头头是道、台下背道而驰;更有的领导干部只是要求别人必须学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

安徽凤阳小岗村暑期实践调查总结报告 2010年7月12日,在指导老师唐世海、马志荣老师的带领下,我们一行人走访中国改革第一村——小岗村,展开了安徽凤阳小岗村的暑期社会实践。这个中国十大名村之一的小岗村,这个全国第一个实现改革开放的小岗村,这个不断进取,探索中国农村致富之路的小岗村,给了我们太多的震撼,太多的感动。 当年的十八颗鲜红的手印,拉开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多年以后的今天,沈浩用生命谱写小岗的辉煌,当小岗村一直走在时代的前端。小岗村人民为建设中国社会主义新农村不为艰辛,排除万难,努力奋斗,取得了骄人的成绩。 小岗村农村建设的经验值得学习借鉴,但其中存在的问题也值得我们思考。就此我们也提出一些想法和建议,为探究适合当今我国新农村建设发展的新思路、新途径尽绵薄之力。 小岗村取得的辉煌成绩 1978年以前,小岗村是一个“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的,连温饱都解决不了的贫穷落后的穷村。1978年,小岗村十八位农民签下生死契约——实行土地责任承包制,拉开了小岗村的改革序幕,给身处于温饱线上的中国农民指明了改革发展的方向。在小岗村人的努力下,当年的茅草棚已经成为了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宽阔的柏油马路,宽敞明亮小洋房,郁郁葱葱的葡萄园,较大规模工业园,向我们展示着这三十年来他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当年签下“生死契约”的十八位代表之一的后代严美昌家的沧桑变化,是小岗村发展变化之缩影。“几年前我们家是种的是西瓜,要自己“推车”卖到凤阳去。现在条件好啦,我们每次去凤阳都是自己“开车”去了”。严老夫人笑着和我们说。我们在他们家的堂屋看到了一辆东风牌的四轮车,还有两辆摩托车,环视他们家的房子,也是相当的宽敞,生活水平可见一斑。严美昌告诉我们,他们家目前承包土地种植了六亩葡萄、十几亩水稻,年收入超过五万。这在我们大多数农村是相当高的收入了,可是严美昌却告诉我们,在小岗村他们是贫困户。这就是小岗村,走在改革和开放第一线的中国第一村。当所有人还在思考怎么走出贫困的低谷时,小岗的人们已经在奔小康了,过着较为富裕的生活。 在小岗人民的努力,小岗村已经今非昔比了,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全新的小岗村。 (一)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包产到户,包产到组,在一定的程度上让农民对于自己的土地有了使用权,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伊始,当年小岗村的粮食产量就超过了前二十年的总和。 曾对小岗所取得的成就作了深刻研究的专家王郁昭,在其所著《尊重农民的选择》中说,包产到户,包产到组体现了小岗村的人民已经得到了相应的土地使用的权利,这在全国都是进步的。1978年以后,包产到户,迅速在全国推广。当“大包干”在整个中国掀起了热潮时,我们的小岗村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实行土地出租流转,调整产业结构。随着有效的土地出租流转规模扩大(目前达到60%),出租流转集中起来的土地用于发展蘑菇、花卉、葡萄规模种植及家禽养殖等,极大促进了土地合理使用,产业结构渐趋合理。 (二)城乡结合。以前的小岗村只是一个小小的村庄,当今天把其周边的其余两个村并入其名下时,小岗村已经具有一个镇的规模了。小岗村农村向城镇转变的同时,也改变了小岗村发展方式。近几年,在沈浩同志的带领下,小岗村引进了一批投资者,如有名的GLG 高科技园区,就在小岗村落户,建成后一年产值将达到60亿。小岗村通过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促进生产发展、农民增收,为新农村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同时实施一批农业重点工程建设,促进发展方式的改变。其高科技园区GLG就是其发展布局中重要的项目,建成后的高科技园区将实现就地取材、就地加工、就地销售的模式,为小岗村及凤阳县带来不可小觑的经济效益。而小岗村也将逐步形成农村向小城镇发展,工业小区集中发展。

参观油田心得体会

参观油田心得体会 经过参观油田,以保持支部的每位干部的净化和纯洁,树立正确的权利观、地位观和利益观,在此分享心得体会。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参观油田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 参观油田心得体会篇1 四月的蓉城,风景如画、气候宜人。在这如诗如画的季节,我有幸来到美丽的成都参加了吐哈油田保卫干部培训班,在这里同指挥部及油田公司各二级单位的优秀保卫干部同学习、同生活,共同度过了半个多月,聆听了专家学者的业务知识讲解,与优秀的保卫干部进行了交流沟通,通过近半个多月的学习,使我真正认识到在新形势下要做好油田保卫工作,任重而道远。总的体会就是,感受颇深,收获很大。现将保卫干部学习体会做以简要总结。 一、开阔了视野,拓宽了知识面。 此次培训是由指挥部保卫处主办。针对油田公司各二级单位保卫干部兼职多,人员轮换频繁的特点,油田公司保卫处选派了六名新加入保卫工作的兼职保卫干部参加了此次培训。培训采取了全脱产封闭式培训,采取以专家教授讲课和座谈讨论相结合,实地参观当地优秀企业和考察优秀社区相结合的培训方式。按照培训计划表,理论培训与实际考察相结合。值得一提的是,按照培训计划,我们学员考察了成

都市金牛区水井坊社区的平安建设,使我开阔了视野。走进水井坊社区,使我有了耳目一新的感觉,四面环绕的一排排古典式建筑,把水井坊社区办公室围绕在中心。排练厅,退休的老工人自发组织的歌舞正在努力排练;室内运动场,社区人员免费可以参加锻炼;电脑培训班、文凭学习班等各种技能培训班,让人看得眼花缭乱。值得我们借鉴的是社区的治安防范工作做得十分出色,治安防范机构健全,各种规章制度应有尽有,治保会、民事调解委员会、治安巡逻队全部正常运转。特别是治安联防巡逻队,虽然是由社区自发组织的人员,但每天都巡逻在社区的大街小巷,尽职尽责,为有效扼制社区犯罪,促进社区的平安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由于这个社区平安建设成绩突出,国家领导人曾先后到这个社区进行了视察参观,如今,这个社区的已成为成都市平安建设社区的示范点。 二、掌握了知识,提高了业务能力。 此次培训,保卫处在前期就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制定了详细的培训计划表,邀请了四川省成都市公安局训练处资深讲师从《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解读平安建设》、《重点单位与要害部位的保卫》、《一般治安、刑事案件的现场保护》、《技术防范应运与管理》等专业知识方面对我们学员进行了认真的讲解,讲解采取多媒体的方式,讲师结合成都市的各种案例,旁征博引,深入浅出,全面的对企业保卫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安徽省凤阳县小岗村与农业改革的起因 陈窗曾德方 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主要生产粮食,原来是一个很穷的小村子。户不满百,人只有三百七十多人。 1978年,他们因为带头搞了土地“承包”(大包干),便成了农村致富的典型。有些人,甚至把它说成是“闯出一条拯救中国农村经济”的“新路”。然而,熟悉内情的人却认为,小岗村搞的“承包”,尽管土地是公有,但从一家一户的经济模式来说,实际上仍然是一条越走越窄的小农经济的“老路”。农民走这条“老路”,只能不断走向两极分化,并不能达到共同富裕。 现在,小岗村的“承包户,已经推广到全国农村,而且“包”字进城,已经推广到城市的诸多领域。自然,要搞清楚小岗村这条“新路”,还得从小岗村来考察。 小岗村位于淮河中游东南,离淮河约20公里左右。据史料记载,小岗村及其所在地凤阳县,古时候就比较富庶,当时曾有这样的谚语:“走于走万,抵不上淮河两岸”。可是,自从11 94年黄水夺淮之后,由于淮河的入海通道被淤塞,小岗村及其所在的凤阳县,也就水旱灾害连年不断,以致农业衰敝,民不聊生。 就在这灾害频仍、饿殍遍野的1328年(元64年),被称为农民皇帝的朱元璋,在凤阳县一家贫苦农民家里诞生了。朱元璋从小就征受苦难,曾给地主放过牛,种过田,还当过和尚。后来,朱元璋率领农民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建立了大明帝国。照理说,农民起义的胜利,应当使农民美好的愿望得到满足了。但事实并非如此。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不仅没有解决农民的水旱灾害问题,而且还是连年不断给凤阳人、包括小岗村人带来深重的灾难。农民由于一家一户分散搞单干,抵抗不了天灾人祸,只好背井离乡,外出逃荒。他们一边打着花鼓,一边含着眼泪唱道: 说凤阳,道凤阳,凤阳本是个好地方。自从出了个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户人家卖骡马,小户人家卖儿郎。我家没有儿郎卖,身背花鼓走四方。…… 农民日夜盼望能摆脱这种苦难生活的煎熬,可是直盼到1949年,小岗村农民才和全国人民一样,在毛主席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推翻了压在头上的“三座大山”,当上了新中国的主人。 建国初期,小岗村和所在地凤阳县,即对一家一户的小农经济进行社会主义改造,使农民通过互助合作,组织了起来,走上了集体的道路。在这期间,毛主席发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号召。在毛主席的号召下,淮河水系所属地区进行? 进行总动员,投入了一场移山倒海的伟大斗争。这次治理淮河,对穷山恶水进行了规模宏大的改造。他们建造了许多山谷水库、湖泊和洼地蓄洪区,而且,还疏浚和开挖了数条大型运河,培修和加高了淮河大堤,从而控制了淮河洪水的泛滥。 由于小岗村属于岗地,往年都是十年九旱。与此同时,小岗村农民和附近农民一起,又修建了一座比较大的燃灯水库(长20华里,宽10华里)。很多人都说,当年修水库是不拿工钱的,但人民热情高、劲头足,干起活来就像是拼命。十几万民工日夜苦战,工地上的喇叭唱个不停:“燃灯水库,燃灯乡,十三万人民喜洋洋,……”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组织起来的人民,确实有那么一种翻天覆地的力量。小岗村在治理淮河和农业集体化之后,粮食产量逐步稳定在十八、九万斤,好年成可以达到二十万斤,基本上解决了吃饭问题。从此,小岗人也和其他凤阳人一样,告别了十年九荒的悲惨岁月,告别了“身背花鼓走四方”的苦难生活。 1978年,小岗村大旱。原任老支书严俊昌(当时是队长)和他的堂弟现任村长严宏昌(当时是副队长),被逼得无路可走,只好搞起了“承包”(大包干)。 当然,小岗村搞“承包”,这和当时安徽省委书记万里的关心也是分不开的。据说,万里曾五次(一说六次)到凤阳,并亲自到小岗村进行指导。万里十分赞赏小岗村搞“承包”,他对群众和村干部说:“我就想这么干,就怕没人敢于,你们这样干了,我支持你们。”万里离开时,汽车开得很慢,他探头车外,

1978小岗村的生死状

1978:小岗村的“生死状” (播出稿) 编导蔡曜宜王俊 嘉宾:1、严俊昌 67岁,时任小岗生产队队长 2、严宏昌时任小岗生产队副队长 3、沈浩 2004年由安徽省财政厅派到小岗村任职的村支书 4、关友江大包干带头人之一,现任村委会副主任 一、开篇 1、大片头。 2、短片:1978年是中国历史上具有伟大转折意义的一年。这一年5月11日,南京大学哲学系教师胡福明撰写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几经修改后,冲破重重阻力,在《光明日报》上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由此引发了一场全国范围的?真理标准大讨论?。此举被称成为中国思想解放运动的?第一声春雷?,它昭示着一个风起云涌时代的来临。 (采访胡福明:谈1978年大背景,真理标准大讨论的意义。) 这一年的12月18日,以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为标志,共和国作出了决定国家命运前途的关键抉择,改革开放大幕由此拉开。 3、行进式出镜(《定格》摄制组的汽车开进凤阳县小岗村、村头牌坊) 主持人牌坊下出镜:《定格》的第一期,我们来到了安徽凤阳县的小岗村,1978年是一个时代的新的起点,正是在这一年的年底,在安徽省凤阳县的小岗村,这个曾经以花鼓闻名世界的地方,18户农民秘密按下手印,签下了一户分田到户的生死契约,他们没有意识到,他们的行动无意间拉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大幕。 4、定格画面:18颗红手印照片。压上字幕:1978,小岗村的生死状 二、访谈 1、饥饿的前夜 主持人:此刻坐在我身边的两位就是30年前大包干的两位带头大哥——严俊昌先生和严宏昌先生,欢迎两位!我们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个位置叫做“大包干纪念馆”,就是为了纪念30年前那场轰动全国的大包干,在我们的后面就是非常有名的雕像,它记录了30年前小岗村的18户农民,他们所做的一件惊天动地的事情。今天呢,我知道两位带头大哥,你们的雕像都在里面,我想问一下俊昌大叔,哪个是你? 严俊昌:站着的、披着棉袄的那个。 主持人:你觉得这个像雕得怎么样? 严俊昌:还可以,有点像。 主持人:有点像。

小岗村心得体会

小岗村培训心得体会 今年有幸第四次来到了小岗。在中国农村这样一个普通的村庄,先后产生这样两个精神:“大包干”精神和沈浩精神,已经说明他并不普通。这次两天的培训学习让我不仅对小岗的两种精神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 体会,更是收获了值得我一生学习回味的东西。我把它大致概括为一下几点: 一、学知识,实践出真知 在来小岗培训之前我对自己的要求,我也基本做到了。通过课程安排的系统学习,让我对培育现代农民精神、现代农业发展、大学生村官创业、农产品质量安全、家庭农场等方面有了全面的学习了解,更是通过现场讨论交流的形式,让我真正感受到创新真实动力和来源。两个多小时,大包干带头人关友江、闫金昌朴实的语言、真实的动机、朴素的追求,让我为之肃然起敬。联系到教育的发展、教育的改革,我太需要这种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太需要这种实事求是的工作态度,太需要这种联系实际的工作能力了。 二、显真情,做事见韧性 沈浩的房间从不上锁。讲解员告诉我们,在小岗村任职期间,村干部为了能让沈浩可以休息好,在他楼下安了一扇大铁门,沈浩不乐意了,说这不是让我跟咱老百姓把距离拉开了吗?他坚持房门从不上锁,不论白天黑夜,让老百姓可以随时随地的走进他的房间。小岗老百姓也看出

来了,这位省城下派的年轻干部跟别人不一样,没官架子,是真心愿意扎根小岗,衷心想为小岗村老百姓解决问题。正是凭借这种一心为民,服务群众的宗旨意识,让他和老百姓凝聚到一块儿。关心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群众的支持,大大的减小了来自内部的阻力,让他在工作中一路披荆斩棘。 遇到困难,创造条件迎难而上。要想富先修路,沈浩来到小岗决心从修路开始,他从省财政厅争取到50万的项目资金,但是在实施招标的过程中,发现承包商的报价均超过这50万预算,如果再从村里拨钱,不是让村里原本贫弱的财政状况雪上加霜吗?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他同村干部商量后租赁相关器械,买材料,请技术指导,再动员村里的青壮年劳动力,将修路的工钱派发给他们,自己身先士卒,带领着小岗人搬水泥,扛沙袋,把路修完一结算,只用了30多万,剩下的十几万还修缮了另外两条支路。这次举全村之力不仅修好了路,更“修”齐了老百姓的心。村里的路况好了,老百姓得了实惠,沈浩任劳任怨的高尚品格也感染着每一个小岗人。 三、得认可,群众大褒奖 让人民离不开,是一个干部的最大政绩。听沈浩生前的同事提到,沈浩刚到小岗村的时候,他在当地的同学曾开玩笑和沈浩说,“你一省财政厅的干部,来小岗村挂职,别说能做出什么成绩,只要能在小岗村住上三年,我都佩服你”。沈浩这一待就是六年,在他第一个任期将满之际,村里百姓用按满红手印信留下了他,六年任期即将结束,小岗村

小岗村

小岗村 小岗村由两个自然庄组成,位于安徽凤阳县东部,隶属小溪河镇,距京沪铁路5公里,距省道307线7公里,距明光、临淮两个淮河航运码头均20公里。现有90户人家、373人、劳动力180人;耕地面积1600亩,人均耕地4.29亩。其中承包耕地面积1070亩。 1978年以前的小岗村,是全县有名的"吃粮靠返销,用钱靠救济、生产靠代款"的"三靠村",每年秋收后几乎家家外出讨饭。1978年11月24日,小岗村18户农民以敢为天下先的胆识,按下了18个手印,搞起生产责任制,揭开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序幕。也许是历史的巧合--就在这些农民按下手印的不长时间,中共第十一届三中全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开幕。在关系国家命运和前途的严峻历史关头,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国最高层的政治家和最底层的农民们,共同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小岗村从而成为中国农村改革的发源地。 20年来,小岗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奋斗,不断创业,农民生活水平和村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开始向小康迈进,1997年,小岗村粮食产量由1978年的3万斤增加到120万斤,人均收入由1978年的22 元增加到2500元,分别增加了39倍和112倍。彩电、冰箱、摩托车等高档生活用品已进入家庭,楼房、平房、瓦房代替了过去的茅草屋,卫星电视接收系统、程控电话已开通,道路绿化及村庄建设按现代化新农村的模式进行,文化、教育、卫生事业不断发生变化。 为重振"大包干"雄风,加快小岗村经济发展,小岗村全面加强了道路、通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为小岗村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凤阳县委、县政府为小岗村制定了十分宽松的招商引资政策,并决定把小岗村作为观光农业旅游景区进行规划建设。按照文明村的要求,目前已制订了村庄综合规划,兴建了通往小岗村的柏油路和村内水泥路,在村内全面实施了改水、改厕和绿化、美化工程,建起了大包干陈列室、村民图书阅览室、档案室、卫生室、广播电视室、农民科技文化学校和一座含幼儿园的完全小学。去年,小岗村与张家港市长江村结为友好村,实行东西联动,共同发展。 小岗村人坚信,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在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导下,进一步弘扬大包干精神,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艰苦创业,一定会在不远的将来,把小岗村建设成为富裕、文明的现代化新农村,小岗村正在走向美好的未来。 小岗人希望全国各地对他们的帮助最好能直接落实到18户大包干带头人身上。 现如今,2008年11月24日,小岗村相应党中央的号召,已经同意土地流转,上万亩的土地将在明年公开拍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