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桂梅《游园不值》名师课堂实录

窦桂梅《游园不值》名师课堂实录
窦桂梅《游园不值》名师课堂实录

窦桂梅《游园不值》名师课堂实录

课题:《游园不值》

上课之前,窦老师已把诗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就座。

在主持人的邀请下,窦老师来到台上。

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的诗。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便让我想起一个诗人,谁啊?生齐答:贾岛

师出示:闲居少……

师:读过这首诗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个别读

师: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闲”是第几声?

生:第二声。

师范读: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离——别——师: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

一学生读,读得很好笑。

闲——居——少离——别——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很短)

僧——敲——月下门——。

师:给他掌声。

师:刚才他“敲”字读得特别重。有同学知道推敲这里的故事吗?

生:当时贾岛不知道用敲还是用推好,所以……

师:他的灵感来自一个人的建议,他是谁啊?

生:韩愈

师:这个同学课外知识了解的这么多,给他掌声。于是“推敲”这个词出来了,于是它成了韩愈和贾岛的典故,于是……师:再给大家一首贾岛的诗,出示《寻隐者不遇》。这回要读出五言的韵味来啊!

师生齐读:松下问童子……(窦老师把平声读得特别强调并辅以手势)。

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都是找隐者的。都是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他写下来。想必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他一定会引发大家的思考,那么他为什么把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教师读了一些诗,这些诗里都有不遇。人生有多少个不遇,看来这“不遇”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不然前人为什么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京味很浓重,很好听。)师: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和他们不同,他们不遇,我却和同学们(生说相遇)。这也是人生的一大幸。就让我

们带着彼此这难得的相遇——上课。

师:上课!同学(短促轻快),你好!

生:老师(有点拖音),您好!师:注意节奏!请再来一遍。同学,你好!

生注意了节奏,和老师合拍:老师,您好!

师:所以这堂课我会特别注意听同学们的节奏,因为那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啊!

师指着板书: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我们跟着一位宋朝的诗人

生接:叶绍翁

师:一起来

生接:游园

师:我们一起来推敲推敲

生接:不值

师:你们也知道这个“值”的意思就是

生:相遇。

师:不值呢?

生:没有相遇

师:简单变成两个字呢?

生:不值就是不遇

师: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们真了不起!叶绍翁在游园的时候不遇,那么他在不遇中又遇到了些什么呢?让我们先读

读这首诗,再聊一聊。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师:提个小要求:刚才是五言,现在是七言,看你该怎么读?生读: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根据刚才教的平仄来读,也带有一些自己的味儿,基本属于读得比较好,做到了字正腔圆,且有诗味儿。)

老师鼓掌

师:谢谢他,有些地方他是自己的创造。第二声都是平声,可以拉长。

范读:应——怜——屣——齿(短)印(短)苍——苔

小扣柴——扉——久(短)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短促,乍停)

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再读第三行。

生读。

师:其实读得我们有些夸张。但是如果我们自己倾听我们的朗读,我们自己就陶醉在自己的朗读中。(这句话记得不太全)

师:再请一个同学来读。

一女生读,师给她配以手势指导。

师: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尽管我们只读了几遍,那我们来聊聊吧。作者在游园时遇到了

生接:苍苔、红杏、柴扉。

师:请你结合你的生活,谈谈对他们的了解。

生:柴扉是用柴和树编成的一个门。生答完想坐下去。师:喔,请你站起来,判断一下,是这样的门吗?(课件出示四扇门:第一、二扇现代风格的门,第三、四扇是柴门)师:如果前面的两个不是,这两个是,用两个词概括

生:很简陋,很破旧。

师:他会概括,你心里也知道简陋就是简简单单、普普通通。就是这样用竹子支起来的大门,我们叫它光棍大门。这样的门太简陋,没有半点雕琢,是自然而然,接近大自然的本色。师:谁再来读读。现在的柴扉与以前的不同,那是一扇特别的柴扉。

生:小扣柴扉(着重)久不开。(师一起跟着轻读,强调柴扉)

师范读后,你还想告诉大家这是一扇怎样的门?

另一个学生读,这个学生读得好多了。

师:谢谢。继续介绍,还有呢?

生:我知道苍苔是一种绿色的植物。……

师接:空气潮湿的时候,春雨过后他就会贴着地皮长出来。所以这个贴着地皮的小植物,延着街门的街道不断生长。所以苍就是绿,苔就是延街而上的,贴着地皮的

生接青苔。

师: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觉得春天的时候,它的生命力很旺盛。

师:你发现就这么普通的小植物,他却将生命的春天唤醒了。你会这样感慨:哇,春天

一生接:好美啊!

师:请你读一读,让我们感受你看到的苍苔是多么美啊!

生读得有点一般。

师:要是我啊,我就让人感觉到绿绿的很美的,可以再拉长,再

一生接:轻一点。应怜屐齿印苍苔(苍苔两词有点颤抖)

师生齐读:应怜屐齿印苍苔。(窦老师还在拖音,学生已读完,师继续读,苔拖得很长很长。)

师:我还没看完,你们就看完了!

师:继续聊。亲爱的同学们,还有谁啊?

生:红杏。红杏是一种美丽的花。

师:那当然了!你知道红杏是什么时候开花了吗?

生:春天

师:是早春还是晚春?

师:二月就开。这让老师想起孔子当年在四棵杏树下给学生讲课,那是春秋时期。每到二月时,学子们就进京赶考去了,抬头望,那红红的杏花就是给他们的希望啊!师吟: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这是叶绍翁的好朋友,谁啊?

出示:陆游的诗。“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师:陆游写的诗句很多,他也爱杏花。我们也跟着一起夸夸吧!

生读: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

师:这么美的杏花,所以,叶绍翁也禁不住的赞叹他所见的这枝红杏。那我们把刚才感受到的送到这一枝红杏来吧!齐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看我们来游园,只遇到了苍苔、柴扉、红杏,所见的都是普普通通的景物,如此而已的园,如此而已的景物,然却给你怎样的感觉?

生:我感觉春天到了!

生:我感觉这些景物给我带来春天春意盎然的气息。

生:我感觉春天万紫千红

师:换一个词,那叫生机勃勃。

师:亲爱的同学们,当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去发现。这些自然的小生物啊,这苍苔将我们的眼睛染绿了。这红杏将我们的心肺滋润了。这柴扉将我们……

师:那红杏的红啊,那是将春天的生命

生:燃烧。

师:他说燃烧,比我还热烈。我说的是照亮。

师:就让我们一起,再一次将所见到的,留在心中。让我们来美美地体会春天的景物所带给我们的新的愉悦。

古筝起。师生齐读(师比较注重平仄,学生在老师的带领下读得也比较好。)

师:亲爱的同学们,这就是我们的所遇。那么,这样的一座园,这样的普通的自然景物,诗人又对他们付于怎样的感情呢?就请同学们默默地再读这首诗,请你拿起笔来,一边读一边品,推敲推敲这诗中的哪个字饱含了对我们所见的这些景物特别的感情呢?

少顷。

生:屐齿。应怜屐齿印苍苔。对苍苔体现这个怜的感觉。怜是爱惜的意思。(在老师的点拨下,学生悟出“怜”)

师:注意听,他刚才有一个新的发现。

生:对苍苔的感觉是(爱惜)

师:哪个字?

生:怜。

师:他感受到那份爱惜。注意,怜用于今天。这个字,我们会想到可怜。但他说是爱惜。我想到了这样一句诗:可怜九月初三夜。这个怜和那个怜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个怜就是生接:爱惜

师:现在请你注意看,由于你的发现,你知道吗?叶绍翁最初写的时候他用的是嫌。嫌,你就会想到嫌弃。因为嫌,所

以他就不给我开门。用上“嫌”这个字,一下子把叶绍翁和主人的距离拉远了。“怜”,说明园主人爱惜,也说明我爱惜。这个“应”字可以变成

(生接应该),我理所当然地爱惜(苍苔)。既然他说的这个怜是叫爱惜。那也就是说有爱的成分也有惜的意思了。爱说明喜欢。惜在哪儿?再读读,再读读这句。

生再读应怜屐齿印苍苔。

师:哪个字说明他惜苍苔。

生:印

师:哎哟,你们太厉害。你想继续讲,还是请别的同学讲?(问刚才的学生)

生愿意自己再讲下去。“印”这个字体现了诗人十分珍惜苍苔。师:所以他说印,不说踩。这印是谁留下来的?

生:诗人。

师:是脚印还是屐齿印?知道诗人为何穿屐鞋?

生:那时只有屐鞋。

师:是吗?穿草鞋也可以啊。

生:屐齿鞋底的印比较少。

师解释屐齿下有几个轮,相对整个鞋底,只留下几个印。师:还有吗?叶绍翁穿着屐齿,还是一种身份的象征。那是说明自己

生:很高贵

生:很休闲

师:是啊,他要自然的打扮,轻松的打扮。所以他就要穿木屐鞋来游园,这说明我对苍苔的爱。如这位同学,尽管如此,我这屐下面还有齿,会给苍苔留下印,我还觉得

生:可惜

师:明白了。这“怜”才便是真真切切地爱惜。现在就请同学们来想象一下,这叶绍翁这么地爱苍苔,惜苍苔,那他该怎么走啊?请你走一走,注意同学观察。走过来!

一学生小心翼翼地踮着脚走向窦老师。

师:你为什么这样走?

生:因为不踮脚,印会更多一点。踮一下,印会少一点。师:踮脚说明你更爱苍苔,你怎么走的就怎么读。

生读。

师:同学们没有看到他表情。他的表情对着我。师描述他的表情。

师:我是多么的矛盾,所以我就只能这样走啊!读得慢还轻。谁还有没有别的。我还可以这样走。

另一生走向窦老师,走得挺快,还跳着。

窦老师向听课的老师描述他的神态,问:你走得挺快,还跳着走,这是为什么?

生:我不忍心踩着一点点。

师:踩得快,印就

生:快就浅!

师:听她怎么来怜苍苔。

生读,苔读得特别轻。

师:亲爱的同学们,来吧,我们自己就对苍苔这份怜——开始。齐读,很轻。

师:看了一大片,现在舍不得,现在是印苍苔。好。谢谢同学们,这个“怜”字,同学们还有一份特别的感情。这里还有着一个美丽的故事呢!

“杨柳不争春色,一枝红杏出墙头。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陆游写的诗。那日叶绍翁看到想;陆游你写杏花,写春雨过后的杏花。我偏偏不写春雨,我写春雨过后的苍苔。所以这一句,我就要特别地重重的把我所见的我所喜爱的,浓缩到一个字上。那便是生:怜。

师:就这么一句话,我们咀嚼了推敲了这么长时间。平时,写一篇散文,三五百字。古诗仅是几个字,还要如此细致地推敲一个字。人说,引成(谐音)一个字,捻断数颈须。今天的我们回到诗里去,才能深深感受到诗歌中藏着的美丽。我们真的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敬畏。对柴扉,哪个字?

生:扣。

师:扣的意思就是

生:敲

师:想起来了,韩愈说用“敲”好。还有这么美的故事,那我

们把“敲”送进去这首诗中。

生:小敲柴扉久不开。

师指着一学生:你笑什么?

生:我觉得用敲比较重,这里诗人非常爱惜柴扉,“扣”相对来说比较轻,得用扣,不能用敲。

师:这敲,做做动作。

学生做动作。

师:来扣的动作,你看这位女同学。刚才给人一个手背,现在用手心。同学们就和她一起来扣一扣。小扣就是轻轻地敲。师:“小”字还会令人想起一个成语

生:小心翼翼。小,就是轻轻地小心翼翼地敲。把手举起来。(师做两手扣的动作,学生一起感受)

师叫起一个女孩子:你扣了多长时间?

生:很久。

师:同学们一起帮她扣门。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你扣了多长时间?

生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评他的“久”,表示时间的长。师范读:小扣柴扉久——不开。

师:其实老师的心还着急,范读小扣柴扉久不开,“不开”两字读得快而短促。

师:现在你想怎么扣就怎么扣,想怎么表达心情就表达心情。扣,“扣人心弦”,扣出的那可是对园主人的

生:尊重

师:对春天的

生:喜爱

生:怜惜

师:给他掌声。他说喜爱,他说怜惜,便让我想起“扣柴扉”,体现的是对春天的怜惜。那“小扣”也体现一个字

生:怜

师:哪个字来写红杏?

生:出。红杏从墙头翻出来。

师在板书下圈一圈“出“,和哪个字相对?

生:关

师:没有关就没有

生:出

师:他会推敲,给他掌声。他由“出”想到了“关”。看看,关与出。出示陆游的诗“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师:叶绍翁和陆游都用了一个字来形容红杏的出。叶绍翁用的是出,陆游用的是遮。

在清华大学钱钟书先生在整理陆游的诗时,发现陆游的诗作很多,留传千古的也很多,然而这一句“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如叶绍翁的这一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

红杏出墙来”。尽管叶绍翁在唐宋鉴赏中只留下三首,然而仅用一个字的不同,这两句就成了千古名句,这是为什么呢?前后讨论讨论,推敲推敲。这“遮”与“出”怎么就有如此大的不同?

片刻。

生:“出”表现关得很紧。“遮”表示不能出来,出墙来说明红杏很有生命力,很有活力。(生说得有点含糊)

师:那就是说关得我紧,我就出来,需要时间,

生接:力量。

师:遮呢?

生:遮就是简单地盖,想出来就出来,不想出来就不出来。师:关就是整个门整个的一切都封锁了。所以红杏要出来需要力量。谢谢你。你们组的讨论我都听到了。瞧瞧这“关”,这“关”得越紧我就越想出来。如果不关的话,我可能想怎么长就怎么长,我也不知道被“关”的滋味,我就不知道想不想出来的感觉。所以这一关,我就想出来。所以红杏才能显出特别的

生接:美丽

师:换一个词,最有一个音相同,前面一个音读第四声。生:魅力

师:不仅美丽,还有魅力。所以亲爱的同学,该怎么读这句?我读前半句,生接读(很有力量)

师表扬一个学生的动作。你就是那枝红杏,我要关你,你就要(出来)生读: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再看这两句,还体现了对红杏的特别的地方。还有一个生:“满”。

师:一个“满”看出红杏很多。既然这样,请你来发现,春色满园要想相对,和哪个字相对生:一

师:既然这满园都是许多的红杏,那我们来看看,满园的红杏就说明(春意盎然)

师:那我们来改改,一枝红杏变为三枝。板书:“一”改为“三”。生读

师:越多越好。再改,“三”改为“十”。

再读。

师:叶绍翁写的是一枝。你笑什么?

生:这里用“一”好,越少越好!

师:还有没有别的?刚才你发现这个“满”字,你来说。

生:一枝,只有抬头才能看见,很神秘。

师:一枝引发的让你想象

生:春意盎然

师:让你想起了

生:满字

师:“一”怎么就是“满园”?我想起了一句:满园对一枝,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乃无穷尽,

一想象怎么多就怎么多。没有这一就没有那“满”字。一就是“满”。所以,一枝红杏不止是独特的特别,一枝便让我们感受到的是春色满园。难怪后来,因这一枝红杏被后人概括成一个成语叫:

生:春色满园。

师指着一学生,你就是那一枝红杏,你在园子内,都看到了些什么?

生:满园的红杏,满园的春色,满园的春天的风景

师:一枝就让你感觉到千朵万朵压枝低。那么,在园外你又看到些什么?

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师:请你比较比较园内和园外,当你冲出园子外边,里边和外边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学生没有跳出自己,依旧把自己看作是读者,所以这时窦老师再三启发都不见她领悟有点急。最后请她坐下去了。)

师:我的这枝红杏,真让我着急。你看到园外了吗?

师:再请一枝红杏。最大枝的举手了。

师:红杏,你为什么能够出墙来?

生:因为我有梦想,我很想出到墙外面来看看外面的世界。师:你不满足于园内的生活了?

师:你们呢?你们就是关在这园子内的花啊草啊,现在请红杏出墙来,你们有什么想问问他吗?

一个学生问:红杏,外面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啊?

红杏与小草对话。红杏与小草的对话有点象井底之蛙的对话,红杏要小草快快长,长高了也出墙来看外面的世界。一会儿要小草钻出柴扉看。显然不合乎老师的意图。

窦老师提示:你把你的快乐传递给他,行不行?

红杏说:外面的世界很美,春光很美。

两生对了一句,就没话了。

师:激动的没话说了。

师引导:

你有想法,你想要出去,他……

我矮,可以让他传递,把心……

心灵相通就能看到外面的一切。

这也是一种出墙的快乐!

假如你是一标小草,你是小花,你可以经风而传,你也可以把你的梦想传递出去。关不住的是你的

生:心

师:亲爱的各位,你们现在就是叶绍翁。我是园主人。看看你们来我这园子,这么细心这么用心,请你们好好地告诉告诉我,把你游园的过程讲给我主人听。请你把这四句,更希望你真正地象叶绍翁一样,模仿创造陆游地那个“关”,创造性地表达吧!

师:园主人啊,讲给我听听吧!电脑出示:园主人啊,我——

(四行空格)

生描述

师简评;所以我的朋友也是爱我的红杏,我就特别让他想象春色满园,这也是对我的园的怜啊。刚才我们所进行的让杏花和你们说话,这红杏和花草真的会说话吗?叶绍翁和园主人真的能对话吗?不能。为什么我们能感受到的那么多,想的那么多?想象园子有多美园子就有多美,有多热烈就有多热烈,有多热闹就有多热闹。这一切都缘于一枝红杏。应了一句“红杏枝头春意闹”。在闹中,我们突然地发现,园还是那座园,压根儿我们都没有进去过,这一切都是我们想的。突然我们明白了,心有多大园子就有多大。一切都全凭于我们的心呐。那就让我们一起静静地轻轻地回去,把我们所感受到的深深的留在我们的心中吧!

音乐起,配乐师生齐读。苔字特别长,“柴扉”延长。

师:一枝红杏出墙来(两遍)来——

师:再来,挂在枝头永远定格在你心头的那枝红杏,一枝红杏出墙来(第三遍读)

师:这真是“此时无声胜有声”啊,所以我还要必要非要进园子内不可吗?还要见园主人不可吗?为什么?请同学们读一读《雪夜访待不遇》,再读读《游园不值》,看看,你有怎样的发现?

生:我觉得这里的游园不值,有异曲同工之妙。他已到了自

己要去的地方,进去也没有必要了。叶绍翁也觉得自己已知道春意盎然,所以没必要进园子里了。

师:所以如你所说的异曲同工之妙,原来那么多的不遇,是因为不遇中已获得了满足,已有了巨大的收获。让我们跟着他再读读王子游的感慨。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借……换成我们游园的感慨。

生: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园主人呢?

师:我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要进园子呢?

师:回过头来,让我们再看“不值”。如果说“不值”的意思是不遇,猛然间,同学们的感慨,又让我们有了新的收获。不是不值,在不值中,还有一份不忍,舍不得,他不想打破那一枝红杏永远留给他的深深的回味,美好的感觉,所以同学们这“不值”那就是说,不遇中有(板书:遇)不遇中有遇!老师读,不遇中

生接:有遇

师:人生啊,可遇而不可求的事太多了。就象我们所感觉到的,可是在不遇中往往会有不知中的可知,不能中的可能,不遇中依然有遇。所以亲爱的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再读课题。《游园不值》,游园虽不值,但不遇中有遇。不值就是值!

师:下课!今天的相遇不是不遇,我想留下一个字

生接:“值”。

窦老师课后说:

各位老师,你看我在教学古诗中,我有哪些特点?和以往的古诗有哪些不同,要突破些什么,追求特色的有哪些值得我们大家可以借鉴的?除此之外还有哪些困惑或问题。

第一点,这小小的古诗里,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地。一个小小的古诗里,我们要注意它背后的大背景。台下我们的纪老师昨晚和我交流,教古诗不能光看教的数量,要看是否能真正走进学生的质。

为什么要咀嚼推敲?我追求的是游园路上的精神相遇。

现在我来谈《游园不值》一课的推敲预案。这一课,我关键想要研究的就是两个字:不值。我的丛书《窦桂梅主题教学》,就是说要抓课眼,抓一个关键的地方,牵一发动全身。如《朋友》的主题就是朋友,两肋插刀的是朋友。《秋天的怀念》的主题就是:好好儿活。围绕好好儿活来展开,娘儿俩怎么好好活。我俩怎么好好儿活,我们怎么好好儿活。《圆明园的毁灭》抓两字:毁灭,毁灭的是什么,不应该毁灭的是什么,应该的毁灭的是什么,毁灭的是什么,永远也毁灭不了的是什么。《晏子使楚》的主题就是尊重。人与人之间的尊重,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尊重。《晏》这一课反响比较大,网上网下都在研究讨论。我认为:没有意见的课是不存在的。完美的课是虚假的课。我们的课堂里究竟哪些问题需要回避,也是我在思考着的问题。

《游园不值》古诗

游园不值 (南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注释: 游园不值:我在游园时没有遇到主人。古时游园,是游私园,和后世的公园不同.这里是说没有进园游赏。应:应该。怜:爱惜。屐齿:木屐(一种木质的鞋,鞋底有横木齿。)底的锯齿,可以防滑。苍苔:青苔。小扣:轻轻地敲。柴扉:用树枝编成的简陋的门。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轻轻地敲柴门,久久没有人来开。可是这满园的春色毕竟是关不住的,你看,那儿有一枝粉红色的杏花伸出墙头来。 赏析: 此诗所写的大致是江南二月,正值云淡风轻、阳光明媚的时节。诗人乘兴来到一座小小花园的门前,想看看园里的花木。他轻轻敲了几下柴门,没有反响;又敲了几下,还是没人应声。诗人猜想,大概是怕园里的满地青苔被人践踏,所以闭门谢客的。诗人在花园外面寻思着,徘徊着,很是扫兴。他在无可奈何、正准备离去时,抬头之间,忽见墙上一枝盛开的红杏花探出头来。“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诗人从一枝盛开的红杏花,领略到满园热闹的春色,感受到满天绚丽的春光,总算是不虚此行了。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其三是景中有情,诗中有人,而且是优美的情、高洁的人。门虽设而常关,“小扣柴扉”又“久不开”,其人懒于社交,无心利禄,已不言可知。门虽常关,而满园春色却溢于墙外,其人怡情自然,丰神俊朗,更动人遐思。其四是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够引起许多联想,从而给人以哲理的启示和精神的鼓舞。后人更赋予这两句诗以生活的哲理:新生事物一定会冲破重重困难,脱颖而出,蓬蓬勃勃地发展起来。这两句诗也便获得了新的生命,流传不绝。

古诗二首游园不值教案+反思

《游园不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以读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 教学难点: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生读题。 二、初读古诗 1、解读诗题 A生齐读课题。 B“值”什么意思?(遇)“不值”呢?(不遇)游园不值呢?(游园没有遇到主人)C: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有谁了解他?汇报。 2、读古诗大家想读这首诗吗?自由朗读全诗,能不能做到通顺、流畅。 3、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4、师: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而且抑扬顿挫,很有韵味。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生比赛读。 6、听你们读得这么热烈,老师也想读一读。师读。 7、老师读得怎么样?我相信,你们中一定有比老师读得还要好的。有信心超过老师吗? 8、生挑战。 三、理解诗意。 1、同学们读得真好。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我读懂了“春色满园关不住”,这句说这满园子里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师:对,这句浅显易懂,表述方式和现在的一样。 B(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一词,它指的是轻轻地敲。“柴扉”就是指柴门。“久不开”的意思,是说很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师:为什么很久没有来人来开门呢? (1、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2、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3、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4、也许是主人在园子里欣赏春色,被园子里的花草树木陶醉了,因而没有听到敲门声。) C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么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句诗。生读。 生:什么是“屐齿”?(“屐齿”是指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

观窦桂梅教学实录<<游园不值>>随想

观窦桂梅教学实录<<游园不值>>随想窦桂梅老师示范课《游园不值》具有以下几个特点:一、“吟”出了诗的韵味、意境和感情 对于语文教学,历来主张“读”,书是读出来的,古人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但“读”也有各种各样的读法,平平淡淡,死水一潭地“读”也是读,就是千遍万遍地读,也仅仅是读而已,最好的效果就是将内容一字不少地背下来了,对于书中所蕴含的东西却不能了然于心,,听的人听后一点感觉都没有,这叫死读书,读死书。窦桂梅老师在这一堂示范课教学中首先注重了读,其实说得准确点,应该是“吟”。 在上课之前,窦老师让学生齐声朗读以前学过的有关春的诗文。在此之前,师生这间是陌生的,并没有进行过一点交流,而这个时候学生的读,的确也只能说是读,给人有背着石头赶夜路的感觉。但当进入课堂,她首先指导的是学生该怎样读诗:平声应读得长,仄声应读得短。通过这一指导,学生读得已有些诗的韵味了,但这并不够,接着注重的朗读。如“印”读得轻而且长,使人感觉到作者的小心翼翼,脚步轻重有别,距离有长有短。“苍苔”一词,两字之间的距离拉得较开,且这一词的后音又拖得很长,使人听来,仿佛觉得苍苔一片,而且是一大片,给人视觉上的形象,既有范围,又有色彩,使人联想到润湿的气候,小心翼翼的诗人,无限的春光。

第二句注重了“扣”、“柴扉”“久不开”的朗读。启发学生用动作感受是“扣”而不是“敲”,“扣”用动作尤其也用心,怕影响周围的人,不忍心,也衬出了环境的幽静,读得轻而且短。“柴扉”一词在朗读前,她首先问学生什么是柴扉,学生回答是门,她又问是怎样的门,学生回答是简陋的木门。通过课件图片展示,学生在几幅图片之中找到了被称为“柴扉”的木门之后,她就指导学生诵读这一词,通过几种朗读的比较,最后确定,这一词读得轻,两字之间拉得很开,后音拉得也较长学,使人觉得有区别于别的质地的门,也有别于崭然的木门,也仅仅是“柴扉”而已。“久不开”,尤其注意了“久”和“不开”之间的距离以及“不开”一词后音的延续,诗人的那种失落感由此而展现得淋漓尽致。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句读得比较轻快,诗人的意外发现、惊喜的感情溢于一字之中。后句则重点读一“来”字。“来”读得长而且平,使人觉得伸出墙的一枝红杏充满了生机,同时也使人产生联想,联想到万千条春意盎然的枝条将冲出墙外。诗的艺术是读的艺术。通过窦老师的一遍又一遍地指导朗读,这首诗的内容及情感,既就是教师不再点出,读者也能了然于心。所以,窦老师教这一堂课,“吟”就吟出了诗的韵味、意境和情感。 二、唱出了课堂气氛,并加强了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巩固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一门综全学科,如果单把语文当

古诗二首:春夜喜雨、游园不值教案教学设计

古诗二首:春夜喜雨、游园不值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1、运用多种识字方法自主学习生字,会认5个生字;会写6个字;自主积累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感悟诗句的意思,并能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感受 春天的美好,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 热爱生活。 教学重点: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的意境,感受春天的美好。 教学难点: 感悟诗句的意思,展开想象,体会诗的意境。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谈春雨,导入课文。 1、启发谈话:同学们,现在正是春天。我们说春天的美景 是一首优美的歌曲,那么,春雨就是这歌曲中调皮动听的音 符。人们为什么喜欢春雨,春雨有什么特点呢?同学们平时 都善于观察,大家说说你观察到的春雨吧! 2、导入课文,简介诗人。

一个春天的夜晚,下起了雨,一位大诗人抑制不住对春雨的 喜爱,写下一首赞美春雨的诗。这位诗人就是唐代“诗圣” 杜甫,这首诗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春夜喜雨》。有的同学课前查阅了资料,了解了杜甫的生平和他的诗歌风格,有这 方面资料的同学和大家交流。你还读过杜甫的哪些诗? 二、初读古诗,认识生字。 1、教师范读古诗,简介这首古诗。 提问检查学生课外收集资料、预习课文情况:你在课外了解 了哪些有关古诗的知识? 简介《春夜喜雨》的体裁:《春夜喜雨》是一首五言律诗。律诗共八句,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2、自由读《春夜喜雨》,小组合作学习。 要求:①正确朗读这首诗。 ②结合你所知道的资料,试理解诗句的大概意思。 ③提出不懂的问题。 3、检查自学情况: (1)纠正字音:指名读诗,其他同学认真听,看他是否做 到正确流利。 读准下列字音:甫fǔ乃nǎi俱jù苔tái 扣kòu (2)提问:这首诗写于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春天的一 个雨夜。诗人住在成都——从书上对“锦官城”的注释可以

古诗《游园不值》赏析

古诗赏析《游园不值》五千年的文化源远流长,五千年的华夏文明光辉灿烂。我们开展经典诵读,传承中华文化,我们营造书香校园,诵读千古美文。我们亲近蒙学经典,其乐融融,我们诵读诗词经典,书声琅琅。 春天带着崭新的气息一路走来,盛开了万紫千红。春天随着阳光的节拍一路走来,催绿了山山岭岭。春暖花开,我们讲述一个春天的故事,春暖花开,我们寄托一个崭新的希望。我是景洁,下面让我们一起赏析宋代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南宋著名诗人,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氏。他尤擅七言绝句,属于江湖派诗人,他的诗意境高远,用语新颖,非一般江湖派诗人之作。其《游园不值》一诗,脍灸人口,成千古绝唱。 《游园不值》这首七言绝句,描写了作者游园不成,红杏出墙的动人情景。这首诗从冷寂中写出繁华,从访友不遇感悟到意

外机缘,以小见大,耐人寻味,是一首充满禅意的今古名作。 诗的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色。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这首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时,诗人仿佛看到了满树的花朵被多情的蜜蜂亲的躲躲闪闪,花枝乱颤。池边的垂柳竖起细细的眉毛,悠闲的荡着绿色的秋千。水中的小鱼频繁的变换着游泳的姿势,不时地向水草打探雨水的消息。一条铺满青苔的小径在园中蜿蜒穿梭。薄薄的绿意哪里抵挡得住美丽的诱惑,最后被拥

薛法根《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薛法根《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一、激趣导入 师: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生:春天来了,小鸟在空中飞舞,小草发芽了,小孩子在树下玩耍。 生:春天非常美丽。 师:是呀,可是春天美在哪里呢? 生:小鸟在枝头在叽叽地歌唱。 生:春天来了,鲜花盛开,绿草如茵。 生;小燕子也从南方飞回来了,在空中自由自在地飞翔着。 生:柳树发芽了,露出嫩绿的叶子,看着这碧绿的柳枝,不禁让人想起贺知章的诗《咏柳》。 师:让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他的诗,感受一下春天的美。 生齐背: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师: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 生读题。 二、自读诗文。 师: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有谁了解他? 生:我知道叶绍翁是南宋时期的诗人,字嗣中,号清逸。 生:我来补充,叶绍翁最擅长七绝,著有《四朝闻见录》。 师:自由朗读全诗,能不能做到通顺流畅。 生朗读后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第一位读后,评价: 生:老师,总体上他读得不错,但刚才他读错了一个字,“扉”读第一声,不读作第三声。 第二位读后,再评: 生:他读得字音正确,也比较流利。 生:老师,我觉得他们读得太平淡了。我想把作者的感情给读出来,行吗? 师:好呀,让我们一起来欣赏。 生读。师: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而且抑扬顿挫,很有韵味。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生比赛。 师:听你们读得这么热烈,老师也想读一读。师读。 师: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老师读得很有感情,情绪饱满。 师:谢谢夸奖,不过,老师的声音有点沙哑,没有你们的声音好听。我相信,你们中一定有比老师读得还要好的。有信心超过老师吗? 生挑战。 三、理解诗意。 师:同学们读得真好,比老师要棒多了。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窦桂梅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课堂实录 (课前,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师:好啊,课前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诗歌。古诗可以读、吟、唱、咏,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让我想起一位诗人,这个人叫—— 生:贾岛。 师:读过这首诗吗?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生:读过。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 (一女生读得很精彩)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可以按照我们今天这样来读,两句,实际上就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其实我们还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一种读法。同学们,咱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这样的两声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的就要短促一点。你看,第一句,闲是几声?(生:二声。)居是几声?生:一声。读的时候就可以拉长些,读成:闲-居-。下面师生一起读:少邻并。下面我可不说了,看看,该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男生像模像样读。(众掌声) 师:一会再试着读。刚才她读的时候特别注意“敲”字。我把“敲”字画了红色的。有同学知道推敲在这里的故事吗? 生:当时贾岛在想到这首诗的时候,不知道用“推”好还是“敲”好。他经过反复斟酌以后想到“敲”能突出夜色的静,然后就把“敲”列到古诗的第四句里了。 师:但他这灵感来自于一个人给他的建议,这人是——

生:这人好像是韩愈。 …… (课件出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用古人最基本的方式读。(平声读得长,仄声读得短,并加手势指导) 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但你发现没有,贾岛的这首诗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生答《题李凝幽聚》,都是拜访人。但是有一点,李凝见没见到咱不知道,反正人敲门了。不过这位隐者他就真的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它写下来了。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想必吟成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它就会引发大家的思考。为什么他要把这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老师就读了一些诗。这些诗啊,题目都有—(生接)不遇。哎呀,人生有多少个不遇啊! 课件出示:《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师:看来,这不遇中肯定有很多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不然,前人为什么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和他们不同。他们不遇,我却和同学们—(生接)相遇。这也是人生的一大乐事,就让我们带着对彼此难得的相遇上课。上课。生(起立)师:同学,你好!生:老师好! 你看我说同学,你好!你们回应,我也愿意听听我们对话里面的节奏。你应该跟我说:老师,您好!所以这堂课我要特别注意听同学们说话的节奏啊,给人的感觉那是美的享受啊!好啊,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一位宋朝的诗人,他叫—(生接)叶绍翁。师(一起来)——(生)游园,一起来——(生)游园。在游园的路上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个——(生)不值。同学们,你们的教材里其实很清楚地写到,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生答)遇。 生齐说:相遇。 师:不值呢?

叶绍翁《游园不值》原文、译文、赏析

叶绍翁《游园不值》原文、译文、赏析 游园不值 宋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 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 作者简介] 南宋大诗人叶绍翁(1200 年前后在世),南宋著名诗人,字嗣宗,号靖逸,龙泉人氏。原姓李,祖父李颖士于宋政和五年(1115 )中进士,曾任处州刑曹,后知余姚。建炎三年(1129 ),颖士抗金有功,升为大理寺丞、刑部郎中,后因赵鼎党事,被贬。绍翁因祖父关系受累,家业中衰,少时即给龙泉叶姓为子。光宗至宁宗期间,曾在朝廷做小官,与龙泉同乡进士、当朝参知政事(副相)真德秀过从甚密。攻诗,尤擅七言绝句,属江湖派,然意境高远,用语新警,非一般江湖派诗人之作。有《鄂王墓》诗:“万古知心只老天,英雄堪恨复堪怜。如公少缓须臾死,此虏安能八十年。漠漠疑尘空偃月,堂堂遗像在凌烟。早知埋骨西湖路,悔不鸱夷理钓船。”表现了南渡文士对国事的感慨,爱憎分明。其《游园不值》诗:“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脍灸人口,成千古绝唱。其《西湖晚秋》诗:“爱山不买城中地,畏客长撑层后船。荷花无多秋事晚,又随鸥鹭过残年。”在历代歌咏西湖诗中,可谓上乘,颇得野趣。著有《靖逸小集》和《四朝闻见录》。后者记述南渡以后朝野事,可补史传之不足,收入《四库全书》。 [注释] 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没有遇见。指没有见到园子的主人,没能进入园中。 应怜:大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爱惜。 屐齿印苍苔: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印苍苔(TI):在 苍苔上印下屐齿印。苍苔,青苔。 小叩:轻轻敲门。 柴扉: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 译诗、诗意] 应当爱惜青苔不让屐齿把它踩坏, 我轻轻地敲着那扇柴门可是许久也不开。 然而满园的春色柴门是关不住的, 一枝粉红色的杏花已从墙头探伸出来。 趁春日天气晴好,外出会友。也许是园主人爱惜苍台怕我们踏上鞋印吧,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但这也没有关系,花园里的春色是关不住的。那露出墙外的一枝枝红杏已经泄

最新苏教版(2016)三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14.古诗二首(游园不值、宿新市徐公店)教学设计

14.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正确认读本课“屐、扉”等2个生字,会写田字格里的“宿、疏、蝶”等3个生字。 2.能力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理解古诗,能说出古诗大意。 3.情感目标: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屐、扉”等2个生字。 2.理解古诗,能说出古诗大意。 3.理解诗句,了解古诗所描绘的景物,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生词卡片、多媒体课件。 1 / 14

【教学过程】 一、以诗会友,进入主题。 1.中国是诗的国度,从牙牙学语的小孩到满头花白的老翁,谁都会吟诵韵味十足的古诗。那么,我们就来“以诗会友”!我说上半句,你们接下半句。 “春眠不觉晓”—— 生:处处闻啼鸟。 “日出江花红似火”—— 生:春来江水绿如蓝。 “竹外桃花三两枝”—— 生:春江水暖鸭先知。 “不知细叶谁裁出”—— 生:二月春风似剪刀。 2.我们刚才吟诵的诗句都和什么有关? 生:春天。 今天,我们去宋朝诗人叶绍翁的《游园不值》中再次去领略诱人的春景。教师板书:游园不值。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诗中的美丽春色正等着你们去寻找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首诗。(齐读) 2.谁来评一评刚才的朗读? 3.老师请来了一位朗读高手,我们来“三听其声”,听听她怎样读的? (播放朗读资源)第一遍听字音(可让学生小声跟读)第二遍听节奏(注意 2 / 14

哪里该停顿,可用笔在本上划下来)第三遍听味道(注意哪个词读得短促,哪个词拖音稍长)。 4.再次放声地练习朗读! 5.指名读,再评价。 6.认读“屐、扉”两个生字。 生:“屐”应读“jī”不要读成“zhī”。 生:“扉”应读“fēi”不要读成“fěi”。 三、品读古诗,感知诗意。 (一)知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你对他有多少了解? 2.自由朗读全诗,努力做到正确、流利、有节奏。 3.值的意思是逢、遇到的意思。不值:没有遇到。游园不值是什么意思? 生:游园不值:游园却没有遇到主人,不能进去观赏。 (二)抓字眼,明诗意 策略: 1.借助词意,和同桌说说诗句的意思。 2.把学习成果和大家分享,大家认真倾听,可补充,也可提出自己的疑惑。 交流: 1.前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1)生汇报: 生:应:应该。 3 / 14

《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窦桂梅《游园不值》课堂实录 上课之前,窦老师已把诗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就座。 在主持人的邀请下,窦老师来到台上。 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的诗。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便让我想起一个诗人,谁啊?生齐答:贾岛《题李凝幽居》 师出示:闲居少…… 师:读过这首诗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个别读 师: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闲”是第几声? 生:第二声。 师范读: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邻——并—— 师: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 一学生读,读得很好笑。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很短) 僧——敲——月下门——。 师:给他掌声。 师:刚才他“敲”字读得特别重。有同学知道推敲这里的故事吗? 生:当时贾岛不知道用敲还是用推好,所以…… 师:他的灵感来自一个人的建议,他是谁啊? 生:韩愈 师:这个同学课外知识了解的这么多,给他掌声。于是“推敲”这个词出来了,于是它成了韩愈和贾岛的典故,于是…… 师:再给大家一首贾岛的诗,出示《寻隐者不遇》。这回要读出五言的韵味来啊! 师生齐读:松下问童子……(窦老师把平声读得特别强调并辅以手势)。 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都是找隐者的。都是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他写下来。想必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他一定会引发大家的思考,那么他为什么把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教师读了一些诗,这些诗里都有不遇。人生有多少个不遇,看来这“不遇”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不然前人为什么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京味很浓重,很好听。) 师: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和他们不同,他们不遇,我却和同学们(生说相遇)。这也是人生的一大幸。就让我们带着彼此这难得的相遇——上课。 师:上课!同学(短促轻快),你好! 生:老师(有点拖音),您好!师:注意节奏!请再来一遍。同学,你好! 生注意了节奏,和老师合拍:老师,您好! 师:所以这堂课我会特别注意听同学们的节奏,因为那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啊! 师指着板书: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我们跟着一位宋朝的诗人 生接:叶绍翁

窦桂梅游园不值课堂实录 教案教学设计

窦桂梅《游园不值》课堂实录教案教学 设计 课前,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等古诗 师:好啊,课前同学们背了这么多的诗歌。古诗可以读、吟、唱、咏,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让我想起一位诗人,这个人叫-- 生:贾岛。 师:读过这首诗吗?出示贾岛的《题李凝幽居》(贾岛: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生:读过。 师:谁愿意给大家读。 (一女生读得很精彩) 师:你读得字正腔圆。可以按照我们今天这样来读,两句,实际上就是一个字儿一个字儿。其实我们还可以按照古人最基本的一种读法。同学们,咱们学过汉字的四声,有一声二声,这样的两声我们可以拉长声音,三声和四声我们可以读的就要短促一点。你看,第一句,闲是几声?(生:二声。)居是几声?生:一声。读的时候就可以拉长些,读成:闲-居-。下面师生一起读:少邻并。下面我可不说了,看看,该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听。 一男生像模像样读。(众掌声) 1 / 26

师:一会再试着读。刚才她读的时候特别注意“敲” 字。我把“敲”字画了红色的。有同学知道推敲在这里的故事吗? 生:当时贾岛在想到这首诗的时候,不知道用“推”好还是“敲”好。他经过反复斟酌以后想到“敲”能突出夜色的静,然后就把“敲”列到古诗的第四句里了。 师:但他这灵感来自于一个人给他的建议,这人是-- 生:这人好像是韩愈。 …… (课件出示: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窦老师带着大家一起用古人最基本的方式读。(平声读得长,仄声读得短,并加手势指导) 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但你发现没有,贾岛的这首诗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生答《题李凝幽聚》,都是拜访人。但是有一点,李凝见没见到咱不知道,反正人敲门了。不过这位隐者他就真的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它写下来了。贾岛说“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想必吟成这首诗,背后的故事,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它就会引发大家的思考。为什么他要把这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老师就读了一些诗。这些诗啊,题目都有-(生接)不遇。 哎呀,人生有多少个不遇啊! 2 / 26

游园不值

游园不值 宋代:叶绍翁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译文及注释 译文 也许是园主担心我的木屐踩坏他那爱惜的青苔,我轻轻地敲打柴门久久不开。 满园子的春色是关不住的,开得正旺的红杏有一枝枝条伸到墙外来了。 注释 游园不值:想游园没能进门儿。值,遇到;不值,没得到机会。 应怜:概是感到心疼吧。应,表示猜测;怜,怜惜。 屐(jī)齿:屐是木鞋,鞋底前后都有高跟儿,叫屐齿。 小扣:轻轻地敲门。 柴扉(fēi):用木柴、树枝编成的门。 赏析二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的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

古传诵。不但表现了春天有着不能压抑的生机,而且流露出作者对春天的喜爱之情。描写出田园风光的幽静安逸、舒适惬意。这首诗还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一切美好、充满生命的新鲜事物,必须按照客观规律发展,任何外力都无法阻挡。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 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从诗意看,门前长有青苔,足见这座花园的幽僻,而主人又不在家,敲门很久,无人答应,更是冷清,可是红杏出墙,仍然把满园春色透露了出来。从冷寂中写出繁华,这就使人感到一种意外的喜悦。 这首诗在写作上有很多好处。其一是写春景而抓住了特点,突出了重点”。陆游《马上作》云:“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用“杨柳”的金黄、嫩绿来衬托“红杏”的艳丽,可谓善于突出重点。叶绍翁这首诗应是从陆游诗中脱胎而来,用一“出”字把红杏拟人化,更是抓住了春景特点,突出了重点。其二是“以少总多”,含蓄蕴藉。比如“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具体而集中的表现,一枝红杏就代表了墙内百花。

教案-5古诗两首1《游园不值》

5、游园不值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能用自己的语言说出对具体的字词和诗句的理解。 3.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依据诗句想象古诗所描绘的情景,并在这个过程中逐步体悟古诗的意蕴和诗人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盈的脚步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眼里的春天,或者说你了解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春天美在哪里呢?用一个或几个词语形容下。谁能借用诗句描述下吗? 2、师生齐背贺知章的诗《咏柳》,感受一下春天的美。 3、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将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齐读)。 4、解题。题目的意思谁来说一下?“值”?“不值”?看来诗人游园并没有成功。有疑问吗? 让我们一起跟着叶绍翁去——游园,看看他的这次经历究竟是“值”还是“不值”。 二、初读课文 1、同学们,我们先把诗好好读读吧,做到正确、流利。(指读—齐读) 2、古诗不仅可以吟,而且可以唱,这就是因为古诗的每一个字都是诗人反复推敲的结果。唐代诗人贾岛说的“一句两年得,一吟双泪流”就是这个道理。 不过,古人吟诗是有讲究的,强调平长仄短(板书“平仄”),平声——一声二声要读得长一些,三声四声要读得短一些。平长仄短老师已经标上了,我们来练练,看看是不是会读得更有韵味。 3、范读——练读——指读(评读)——齐读 三、读懂全诗 (一)探寻“不值”原因 1、“诗”读百遍,其义自现。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诗中哪句话告诉我们作者没有遇到园主人呢? 示“小扣柴扉久不开”——什么意思? (1)理解“柴扉”——看插图(用柴草、树枝编成的门,简陋、简单,没有雕琢,接近大自然的本色。) (2)理解“小扣”——作者怎样敲门的啊?——学生练习敲门敲了几下?结果呢?——看来诗人叶绍翁是个的人。 (3)如果你是诗人叶绍翁,请问此时心情如何?(板书:失望)——指读(读出来) (4)主人为什么不来开门?(可能是……可能是……) (5)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诗人叶绍翁当时是怎么想的? 2、理解“应怜屐齿印苍苔”——什么意思? (1)理解“苍苔”——绿色苔藓——长在哪里?春雨绵绵,空气潮湿,这苍苔会长得很快(示图),形成一片,绿油油的,看着它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感觉到——春天来了(2)屐齿:木头做的鞋子下面的横条。(结合图理解)(3)怜:是可怜的意思吗爱怜惜 (4)应:应该 3、谁来用“因为……所有”说说这一二句诗的意思?谁来用“之所以……是因为”说说? 4、诗人兴致勃勃而来,满心指望进入园中观赏美景,不料园主人不在,碰了个钉子。他此时心情怎样?(板书:失望、扫兴)——指读1-2句诗 5、这叶绍翁也真够倒霉的,乘兴而来,却落得个“游园不值”的结果,他失望啊,扫兴啊,然而,就在他唉声叹气之时却有了意外惊喜。是什么呢? (二)欣赏红杏,感受春意 理解“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1、诗人并没有进入园中,他怎么知道是“满园春色”呢? 2、想象一下,假如推开了柴门,诗人将会看到这满满的一园春色是怎样的呢? 同桌互说(争取多说几句)——指名说 园子里百花争艳……园子里春意盎然…… 3、看来这“一枝红杏”是园中春色的代表,这“一枝红杏”就是“满园春色”。 4、此时诗人的心情怎样?(板书:兴奋) 5、谁来抒发一下内心的喜悦(指读) 6、拓展:这满园春色,蓬蓬勃勃,充满生机,如果被其他诗人看到,又会吟出怎样的诗句呢? 学生交流写春天的诗句 四、品评诗文 1、古诗强调的是凝练,非常注意推敲用字,“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啊!这首诗的后两句已成了千古名句,其关键是用好了一对类似反义词的字,是哪两个字?(关——出)(1)从这一“关”一“出”你发现了什么? (2)这个道理是值得我们牢记的,我们每位同学都要像杏花那样,学习上不管遇到怎样的困难与挫折,都要勇往直前,争取新的更大的进步。 (3)诗人悟出这个道理了吗? (4)看来,大自然真是最好的老师啊! 2、类似“关——出”这样传神的字,本诗中还有,你能找到吗?(怜)诗人最初没用“怜”,用的是“嫌”,你认为哪个字用得好?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二首》游园不值教案1语文版

三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1《古诗二首》游园不值教案1语文版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利用各种方法学习诗句,体会感情,体验作者的创作过程,感受诗文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 “以读为本”,“以解决问题为主线”,培养学生的语感,激发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体验古诗的节奏、音韵之美。 教学难点: 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像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诗人情感。受到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春天到了,春姑娘迈着轻轻的脚步走来了,现在正是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的季节。同学们,你们眼中的春天,亲身感受到的春天,或者是在书上看到的春天是什么样的? 2、春天是美丽的,是诱人的,令人陶醉。古往今来,有许多文人墨客用诗文来赞美春天。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首赞美春天的诗——《游园不值》。板书课题,生读题。 二、初读古诗 1、解读诗题 A生齐读课题。 B“值”什么意思?(遇)“不值”呢?(不遇)游园不值呢?(游园没有遇到主人)C: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有谁了解他?汇报。 2、读古诗大家想读这首诗吗?自由朗读全诗,能不能做到通顺、流畅。 3、指名读。(谁来读一读,我们一起来评一评,他读得怎么样?) 4、师:读得真好,不仅把字音读准了,而且抑扬顿挫,很有韵味。同学们,让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好? 5、生比赛读。 6、听你们读得这么热烈,老师也想读一读。师读。 7、老师读得怎么样?我相信,你们中一定有比老师读得还要好的。有信心超过老师吗? 8、生挑战。 三、理解诗意。 1、同学们读得真好。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从诗文中读懂了什么? A(我读懂了“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句诗。就是说,有一枝红杏从墙里伸到墙外来了。我读懂了“春色满园关不住”,这句说这满园子里春色是关也关不住的。)师:对,这句浅显易懂,表述方式和现在的一样。 B(我懂了“小扣柴扉久不开”中的“小扣”一词,它指的是轻轻地敲。“柴扉”就是指柴门。“久不开”的意思,是说很久也没有人来开门。) 师:为什么很久没有来人来开门呢? (1、可能是主人不在家吧。2、因为他轻轻地敲打柴门,所以主人听不见呀。3、也许是因为主人在睡觉,没有听见敲门声。4、也许是主人在园子里欣赏春色,被园子里的花草树木陶醉了,因而没有听到敲门声。) C师:你们的想象可真丰富,那么诗人心中是怎么想的呢?请同学们读一读第一句诗。生读。

窦桂梅老师《游园不值》评析

窦桂梅老师《游园不值》教学评析 广西省河池市南丹县大厂镇中心小学李秀 很多年前,曾有幸听过窦老师执教的《游园不值》一课,这一节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尽管时间流逝,可是窦老师的教学风采一如眼前,给我以诸多的启示和思考。 一、体现一个主题 一首古诗,寥寥数十字,诗人就会描绘出一种意境,或借事或借物抒发自己的情怀,学生理解起来往往有一定的难度,如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能把握古诗的主题,就能让学生入情入境地去领略古诗的韵味及诗人的写作意图,在这方面,窦老师给了我们很好的典范。窦老师上这一课时,正如她所说:是那些连接着孩子精神世界、现实生活或者与历史典故、风土人情等有关的?触发点?、?共振点?、?兴奋点?。我们来看看窦老师的开课:窦桂梅老师在开篇导入的时候,引入了许多诗题含有?不遇?的诗:《寻隐者不遇》《寻陆鸿渐不遇》《寻西山隐者不遇》《访戴天山道士不遇》,然后告诉学生,不遇中有许多值得我们回忆的地方,进而引入和同学们今天的相遇,并让孩子们怀着这种难得的相遇上课。从?不遇?到?相遇?,一切都是那么顺理成章,窦老师说:好啊,亲爱的同学们,咱们来看!雨过天晴跟着一位宋朝的诗人,他叫―(生接)叶绍翁。师一起来――(生)游园,一起来――(生)游园。在游园的路上我们也来推敲推敲这个――(生)不值。同学们,你们的教材里其实很清楚地写到,这个值的意思就是――(生答)遇。接着就是对诗题的理解,顺势而埋下伏笔。 窦老师所创设的?主题教学?主要是?文化?方面的。她上的是一首

诗,其实她口中流出的就是一首首的诗——这节课中她引用了不下于10节(首)以上的诗句,如?万树江边杏,新开一夜风?,?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等经典诗句随手拈来,脱口而出,无疑使这节古诗课更具?诗情?;而她那极富感染力的解说和描述极富诗意,例如?就这样,绿绿的苍苔,染着我们的眼睛;红红的杏花,沁着我们的心脾,正是‘风景这边独好’啊!?。这些话语如果按诗行来排列其实就是一首现代的抒情诗。在?与园主人对话?的教学片段中,根据学生的回答她又即席地吟出了?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春色满园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的?打油诗?,这样的?脱口秀?既显示出了教师的诗才,又使得这节课的诗情更加的浓郁。 我们不得不折服于窦老师的厚实文化底蕴,诚如她所说,要?博览群书,扩展视野,深入思考,方可纵横驰骋于课堂间。? 二、体现教师的语言特点 语言是人类的交际工具。师生之间交流思想、沟通感情应认真而有效地使用语言工具。教师的语言应该像蜜,牢牢地粘住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扬帆远航。要使教师的语言产生春风化雨般的魅力。有人提到:我们教师的语言要善于激趣、深于传情。 窦老师的语言是优美的、煽情的,你听:心里有梦,尽管我看,这也是一种出墙的快乐啊!你说你矮,假如你是一颗小草,你是一朵野花,你可以用你那种子经风而传,依然可以把你的梦想传递出去。你还可以听听你的同伴,把你的慧心去舒展。总之一句话,关不住的是你的――你已经感受到了,一枝红杏因何来,只因墙外有郎才。春色满园你还想看,柴门就为你打开。所以我的朋友,你热爱我的红杏,我这一枝的特别让你想象那份春色满园。这也是对我的园的怜哪!刚才,让杏花和你们说

古诗《游园不值》课堂实录

古诗《游园不值》课堂实录 今天,语文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古诗《游园不值》课堂实录,叶绍翁《游园不值》写的是诗人春日游园的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课堂实录是一种鲜活的教学资源,通过古诗《游园不值》课堂实录情景再现,教师们可以对教学案例进行分析研讨,可亲、可近、可学、可用,非常有益处,一起来看看吧! 古诗《游园不值》课堂实录由查字典语文网小编整理,仅供参考: 上课之前,窦老师已把诗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就座。 在主持人的邀请下,窦老师来到台上。 学生背《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师: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的诗。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便让我想起一个诗人,谁啊?生齐答:贾岛《题李凝幽居》师出示:闲居少…… 师:读过这首诗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个别读 师: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闲”是第几声?

生:第二声。 师范读:闲——居——少(短促,有点夸张)邻——并——师: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 一学生读,读得很好笑。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很短) 僧——敲——月下门——。 师:给他掌声。 师:刚才他“敲”字读得特别重。有同学知道推敲这里的故事吗? 生:当时贾岛不知道用敲还是用推好,所以…… 师:他的灵感来自一个人的建议,他是谁啊? 生:韩愈 师:这个同学课外知识了解的这么多,给他掌声。于是“推敲”这个词出来了,于是它成了韩愈和贾岛的典故,于是……师:再给大家一首贾岛的诗,出示《寻隐者不遇》。这回要读出五言的韵味来啊! 师生齐读:松下问童子……(窦老师把平声读得特别强调并辅以手势)。 师:有意思。谢谢亲爱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都是找隐者的。都是没有见到,

窦桂梅《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窦桂梅《游园不值》教学实录 上课之前,窦老师已把诗板书在黑板上。 学生就座。(会场播放《让我们荡起双桨》) 在主持人的邀请下,窦老师来到台上。 师:听着这春天的声音,让我们随着旋律荡起心的双桨。 春天,我们用歌声来唱,我们用诗歌来写…… 课前同学们背了那么多的诗。有人说,诗是推敲出来的。这便让我想起一个诗人,谁啊? 生齐答:贾岛《题凝幽居》 师出示:闲居少…… 师:读过这首诗吗?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 个别读 师:诗要读得字正腔圆。所以我们可以象刚才这位同学一样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里面有停顿。我们也还可以按古人最基本的读法:四声读法,一声二声可以拉长声音读;三声四声读得短促一点。“闲”是第几声? 生:第二声。 师读:闲——居——少(短促,有点夸)邻——并—— 师:好,下面我不说了。看看怎么读?谁愿意读给大家? 一学生读,读得不错。 闲——居——少邻——并 草径入荒——园—— 鸟宿池——边——树(很短) 僧——敲——月下门——。

师:给他掌声。 师:这首诗里还有个典故,谁来讲讲? 学生叙述。 师:这个同学课外知识了解的这么多,给他掌声。于是“推敲”这个词出来了,于是它成了愈和贾岛的典故,于是…… 师:再给大家一首贾岛的诗,出示《寻隐者不遇》。这回要读出五言的韵味来啊! 师生齐读:松下问童子……(窦老师把平声读得特别强调并辅以手势)。 师:有意思。亲爱的同学们。你有没有发现,现在是寻——隐者不遇。刚才是……都是找隐者的。都是没有见到,贾岛却偏偏把他写下来。想必推敲出来的字句一定很多很多,他一定会引发大家的思考,那么他为什么把不遇记下来呢?于是窦教师读了一些诗,这些诗里都有不遇。人生有多少个不遇,看来这“不遇”有值得我们回味的东西,不然前人为什么要把这些不遇记下来呢? 师:所以,亲爱的同学们,今天咱和他们不同,他们不遇,我却和同学们(生说相遇)。这也是人生的一大幸。就让我们带着彼此这难得的相遇——上课。 师:上课!同学(短促轻快),你好! 生:老师(有点拖音),您好!师:注意节奏!请再来一遍。同学,你好! 生注意了节奏,和老师合拍:老师,您好! 师:所以这堂课我会特别注意听同学们的节奏,因为那是给人以美的

《游园不值》赏析

《游园不值》赏析 【译文】 园主人大概是怕木屐齿踩坏了苍苔,所以客人轻敲柴门久久地不开。那满园的美丽春色怎能关闭得住,一枝红色杏花已经早早探出墙来。 【赏析】 这首小诗写诗人春日游园所见所感,写得十分形象而又富有理趣。这首诗情景交融,千古传诵。诗人去朋友家游园看花,长满苍苔的路上遍印着诗人木屐钉齿的痕迹,敲了半天柴门,没有人来开。诗人从露在墙头的一枝杏花想象出满园的春色,说园门虽然关得紧,春色却是关不住的啊! 头两句“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交代作者访友不遇,园门紧闭,无法观赏园内的春花。但写得很幽默风趣,说大概是园主人爱惜园内的青苔,怕我的屐齿在上面留下践踏的痕迹,所以“柴扉”久扣不开。将主人不在家,故意说成主人有意拒客,这是为了给下面的诗句作铺垫。由于有了“应怜屐齿印苍苔”的设想,才引出后两句更新奇的想象:虽然主人自私地紧闭园门,好像要把春色关在园内独赏,但“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这后两句诗形象鲜明,构思奇特,“春色”和“红杏”都被拟人化,不仅景中含情,而且景中寓理,能引起读者许多联想,受到哲理的启示:“春色”是关锁不住的,“红杏”必然要“出墙来”宣告春天的来临。同样,一切新生的美好的事物也是封锁不住、禁锢不了的,它必能冲破任何束缚,蓬勃发展。 因游赏受阻而扫兴又得兴,这应该看作是一种精神奇遇。此诗就是记录这种精神奇遇的,它是一首无法成游、却胜于成游的别具一格的记游诗。首句又作“应嫌屐齿印苍苔”,我却嫌这“嫌”字不好,它似乎在表现园主人闭门谢客、远离尘嚣的清高,但清高得有点做作。倒是“怜”字有情致,高齿的木板鞋(屐,音jī击)不避苔滑路僻,去探访春天消息,其锲而不舍的精神是值得怜惜、同情,尽管它吃了“闭门羹,轻拍木编门扇(柴扉,音fēi非)而久久不见打开。“嫌”是从推测园主人感情的角度落笔,“怜”则是从探访春色者的游兴的角度落笔,后者更贴合“游园不值”、无缘进门的诗题。无缘进得园门,游赏的愿望受阻,未免有点扫兴。但扫兴之余惊喜地发现奇遇、奇兴,由一枝红杏出墙,想象着墙内满园春色灿烂夺目,这就把“屐齿游园”转化为“精神游园”了。失望后的意外精神补偿,弥足珍贵。春色在这么一“关”一“出”之间,冲破围墙,溢出园外,显示出一种蓬蓬勃勃、关锁不住的生命力度。到底自然界比园主人更能体贴游人的情趣,这就不仅是游人怜屐,而且春色派遣红杏使者也来怜屐了。从某些语句上看,此诗点化了陆游的《马上作》一诗:“平桥小陌雨初收,淡日穿云翠霭浮。杨柳不遮春色断,一枝红杏出墙头。”不过陆游此作未免平展,有点马上观花,不及叶绍翁之作那么精神专注,在深挚的精神体验和心理波折中,迸发出春光难锁、喜从天降的生命力度,以及情趣盎然的精神哲学的启悟了。可见名家之诗不一定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