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历史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高中历史必修二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

(一)金属冶炼技术的进步:

1、青铜冶炼技术

(1)青铜时代:二里头文化到春秋末期

(2)商代青铜技术已臻于成熟

(3)商周青铜器的特点:数量多、种类齐备、使用广泛

2、钢铁冶炼技术

(1)期发明了冶炼生铁和钢的技术(2)南北朝时发明了世界领先的灌钢法

3、冶铁燃料

(1)春秋秋时期用木炭冶铁

(2)汉代开始用煤作燃料,并用于冶铁,北宋普遍流行

(3)南宋末年,开始用焦碳炼铁,明朝流行开来

(二)纺织技术

1、丝织技术

(1)黄帝时期发明了丝织技术(2)西周丝织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3)西汉中国被称为“丝国”称号(4)唐代发明了缂丝技术

2、棉纺技术

(1)宋末元初:棉花由边疆向内地传播

(2)元代:黄道婆推广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发明了脚踏三锭纺车

(3)元明时期:江苏的松江成为棉纺织业中心,棉纺织业新兴的手工业部门

(4)明代后期:棉布成为广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三)陶瓷技术演变

1、制陶技术

陶器的发明是新石器时代手工业中最重要的成就。种类有彩陶、黑陶、白陶。

2、制瓷技术

(1)东汉晚期,制瓷技术成熟,烧出了成熟的青瓷。

(2)南北朝时期,成功烧制出白瓷,是制瓷技术上的重大突破;

(3)隋唐时期,陶器工艺臻于成熟,瓷窑遍布南北,制瓷业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瓷器成为人们

不可缺少的日常生活用品;

(4)宋代,景德镇成为“瓷都”,全国出现了各具特色的地方瓷窑。

(5)元代承前启后,烧成了著名的青花和釉里红,开始进入彩陶生产时期。

(6)明代,创造了斗彩和五彩瓷;

(7)清代,在配料的准确、火候的控制等方面要求更为精密,又出现了闻名中外的粉彩和珐琅彩。

影响:至迟从唐朝起,瓷器开始大量出口。瓷器取代丝绸成为中华文明新的象征。

(四)官私手工业的消长

1、官营手工业

(1)产生:西周时期

(2)特点:①官府统一经营管理、工匠职业世袭②生产范围广、规模大、分工细致③明代以前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3)优势:资金雄厚,规模经营有利于精细分工与协作,工匠集中,管理严格,有利于古代手工业技艺的提高。

(4)不足:不计成本,不入市场,供官府和贵族消费,缺乏竞争,采取强制劳动,超经济剥削手段,激化矛盾。

2、私营手工业

(1)兴起:春秋时期

(2)原因:生产力的提高、生产关系的变革、私营工商业的兴起

(3)发展:明代中叶后取代官营手工业占主导地位

(4)经营方式的变化①唐代以前:以农民家庭副业和城镇家庭小作坊的形式组织生产②唐宋以来:农村家庭手工业的商品化加深③明中后期;孕育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萌芽(“机户出资、机工出力”“计工受值”)

补充:

1、手工业的含义;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含义: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模工业生产。开始从属于农业,主要表现为家庭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脱离出来,形成独立的生产部门,之后有了较大发展。

形态:官营手工业、民营手工业和家庭手工业是古代中国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

2、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享誉海内外的原因

①中国古代手工业品是日用品与艺术品的完美结合,应用于人类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②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为中国古代手工业产品向海外交流提供了便利的条件。③古代封建王朝利用馈赠手工业品方式,加强与亚非、非、欧各国的友好往来。

3、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1)官营手工业、私营手工业两种经营形态并存。官营手工业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但呈现不断萎缩状态;私营手工业不断发展壮大,到明朝中后期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的手工业生产,地域分布广泛,生产规模巨大,分工细密,产品种类多,生产技术先进。

(3)中国古代的手工业,长期领先于世界,产品远销亚欧非地区,广受赞誉。

(4)手工业生产规模的扩大与工场手工业的出现。从经营的方式来看,私营手工业经历了由家庭手工业到作坊工业,再到工场手工业的经营方式的转变。到明朝中后期,在私营手工业中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

(5)经济重心南移与工业分布的相应变化。中国古代的经济重心,起初在北方,以后逐步移至南方。大约到南宋时期,我国的经济重心完成了从北方到南方的变迁。随着经济重心的转移,有不少工业部门、工业制品的主要产地,也从北方逐渐转移到南方。这种情况,在中国古代丝织业地区分布的变化中表现得最为明显。

(6)农业与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但手工业的发展受到农业生产的制约。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商业史 一、商业发展进程 1﹚北宋 益州﹙今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明清 出现会馆 晋商、徽商 例1 ﹙2013·重庆文综﹚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答案:D 例2 ﹙2014·新课标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B 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 例3 ﹙2014·全国大纲﹚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说明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明显,故本题选择A;B和市场有关系;C和D不符合题意。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1)先秦: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 (2)南北朝: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草市(农村集市)开始出现,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 (3)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四个特点如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三是市场发达(场所固定——市;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店铺限定——营业面积;时间限定——市的买卖时间;夜市草市——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四是商人众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市场大——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贩运快——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向农村——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对外贸易艰难(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2.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中国古代商业概况

第一,中国商业的萌发、形成很早。 在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品有了剩余,出现了生产者之间物与物的直接交换。以后又有了作为交易媒介的货币和居间的商业出现。古代中国商业的起源,就是从物与物的交换开始。 古代中国使用货币始于夏代。司马迁提到夏代的货币有“龟贝”。“龟”在夏代用于占卜,不可能成为货币流通;“贝”作为货币流通完全可能。“货”字从贝从化;化,变化,含交易的意思;而交易则用“贝”。由此可见,“货”字本身暗藏着货币起源于海贝的信息。在汉字中,跟货币有关的字大多带“贝”旁,如贡赋、贿赂、贫贱、買賣(买卖)、赏赐、贮、贪、赈、贩、赊、贷等等。这说明早在汉字形成之前,贝已经作为货币在交换中充当媒介了。这个认识得到考古材料的支持。 夏代既有作为交换媒介的货币——玄贝和专供交换的市场,又有专门从事交换,以牟利为已任的商人,根据这些情况,我们说商业在夏代已经初具雏形,这绝不是无稽之谈。如果保守一些,把古代中国的商业形成推迟到商代早期,在学术界没有疑问。 马克思在《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二章中说:“只要理解了货币的根源是在于商品本身,货币分析上的主要困难就克服了。”正像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分析的那样,货币是交换的结晶,由于交换的扩大与加深,发展了在商品性质中睡眠着的使用值价与价值的对立。为了方便交易,把这种对立外部地表现出来的需要,要求有一个独立的商品价值形态,从而促使某种商品变成其他商品的等价物——货币。换句话说,那就是货币是在交换过程中,从一般商品中分离出来,成为一种与其他商品相对立的特殊商品。 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不是一种,而是多种;并且在不同地区和不同情况下也不一样。比如工具——斧、刀、镈、牲畜——牛、羊、猪,外来交换品——珠、玉、贝等,都曾取得过货币形态。这种情况,无论在古代中国,还是古代世界,都是一样的。但是,这些首先取得货币形态的东西,充当货币的时间长短不一样。它们当中,以海贝充当货币的时间为最。在古代中国中原地区,从夏商至秦统一,贝币使用长达1300年;在古代中国边地云南,从春秋晚期到明末清初,贝币使用长达2100多年;而两者衔接起来,在古代中国,贝币使用长达3400多年。 第二,古代中国商业一开始就是由官府垄断的。商业主要由官办官营是上古中国商业的又一特点。这对后世影响很大。 商周时期实行“工商食官”制度,见《国语·晋语》。所谓“工商食官”,就是工商奴隶为官府生产商品,从事交换,为操纵工商大权的奴隶主贵族服务;而工商奴隶的衣食由官府供给。这种工商业由官办官营。 官办官营的商业性质,在商周时代体现在商业的所有环节上。据《周礼·考工记》讲,周朝国都建设格局是“面朝后市”。侯国都城也仿效这种制度建设。周天子的王宫位于王城中心,市场设在王宫后面,即北面。市场分三个部分:大市居中间,日中交易,商品是奴隶主贵族所需要的奇珍异宝、奢侈品和奴隶。朝市居东面,早晨交易,供往来商旅和官府商贾进行大宗商品批发贸易。夕市居西面,傍晚交易,供小商小贩经销一般平民所需要的东西。市场的设立,主要是为奴隶主贵族的生活提供方便。 官府对市场上经营的商品有严格限制,准许卖什么东西,不准卖什么东西,规定得很详细。凡是体现奴隶主贵族身份品级的礼器,如命服、命车、圭壁金璋、宗庙器物,禁止买卖;凡是武器,如弓、矢、剑、戈等,禁止买卖;凡是没有成熟的瓜果谷蔬不许上市。 总之,商周时期,官府为维护奴隶主贵族的利益,对商业实行严格的管理、控制和监督。官办官营的商业占主要地位。 第三,古代中国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出现很晚,而且给私商自由发展的春天非常短暂。 中国商业早在夏商时期已经形成,但是,独立、自由的大私商到春秋后期才出现。

中国古代商业与政策

中国古代经济 (一)商业的发展 1、商业发展的表现 (1)原始社会末期:产生原始商业。 (2)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流动为商,坐地为贾。) (3)周朝时期:“工商食官”,商业为政府服务。 (4)春秋战国:私商取代官商成为商人主体,出现都会,金银成为货币。(范蠡被称为陶朱公,吕不韦资助嬴政他爹。邯郸、临淄、宛、成都着名商业中心。一字千金,) (5)秦朝:颁布管理“市”的法律。 (6)汉朝:县以上设置管理“市”的机构,通西域,丝绸之路开通。 (7)南北朝:出现“草市” (8)隋唐时期:外国商人来华,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发达。邸店、柜房、飞钱。 (9)宋朝时期:商业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严格监控;打破了坊市限制,取消了营业时间、地点限制;出现纸币,集镇、夜市、草市兴盛,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发达,设市舶司管理对外贸易,商业税收成为政府的重要收入。 (隋唐时期,商业的经营范围还在固定区域,长安城有东市和西市,所以现在我们把购物叫买东西跟这有关系。当时是实行宵禁的,黄昏时分击鼓四百下城门就得关闭,做生意就赶紧收拾东西回家,鼓声六百下坊门就得关闭,行人得赶快回家,慢了就要挨板子了。虽然有杜牧的“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感觉当时是夜生活丰富,其实也都是一些官员,他们有特权。到了宋朝,夜市才算是真正红火起来,据南宋吴自牧所着的《梦粱录》记载,当时临安夜市十分热闹,什么衣帽扇帐,盆景花卉,鲜鱼猪羊,糕点蜜饯,时令果品,应有尽有。) (10)元朝时期:广泛流通纸币,大都成为国际大都会。 (11)明清时期:江南商业市镇兴起并出现专业化趋势(清乾隆《嘉定县志》记:“布商盛于南翔,花商盛于罗店。至新泾镇凉鞋,安亭、黄渡镇蓝靛,亦为商贾所集”。);四大商业名镇位于交通

新课标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示范教案(古代商业的发展)

古代商业的发展 ●从容说课 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古代商业的发展》这节课,分三个部分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第一目“商人的出现和商业的兴起”,讲述了先秦商人的出现和商业活动的兴起,以及中国古代商业在秦汉、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的发展情况,这一目讲述的是中国古代商业的早期特点。第二目“宋元商业的繁荣”则着重介绍宋元时期商业相对隋唐时的突破性发展,极力突出中国古代商业在这一时期的发展盛况。第三目“明清的徽商与晋商”以两大商帮为例,侧面阐明了明清时期商业发展的特点。教材还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来介绍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和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时期商业发展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的结果。 2.掌握宋元时期商业发展相对于隋唐时期的重大突破,分析这一突破背后的政治和经济原因。 3.掌握徽商与晋商的基本特征。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大量的历史图片和历史资料,引导学生剖析各时期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表现。 2.通过历史短剧表演方式,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历史发生过程;通过引导学生欣赏名画,让学生鉴赏艺术品中突现探究问题的兴趣。 3.引导学生联系前面学过内容来分析问题,强调知识的内在联系;注意分析问题的方法归纳和运用;让学生在比较和归纳中提高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当今社会商业竞争异常激烈。为了占领市场争取更多的顾客,许多商家不惜重金做商业广告。一时间,各种各样的广告是无孔不入。大家能列举现代商业社会中几种重要广告形式吗? 生:现代社会主要广告形式有:电视广告、大大小小的广告牌以及报刊杂志广告等。 师:这位同学所列举的确是现在人们做广告的主要形式,不过我们要明白,广告并不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简史

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简史 在原始社会后期,随着生产的发展,先后发生了畜牧业、农业、手工业的分工,产品有了剩余,为了互通有无,不同部落间的交换活动成为经常的现象。这种以物易物的商品交换是最原始的商业活动。传说神农氏时,“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就是原始商业的反映。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和市场的扩大,在奴隶社会初期出现了不从事生产、专门经营商品买卖的商人阶层。《尚书·酒浩》记载有殷人“肇牵牛远服贾”,意思是说商代有人专门用牛车到远处做买卖。随着商业的发展,商代后期出现了铜币。但是,当时商业行为主要发生于方国部落之间,并且是为奴隶主贵族服务的。商业在整个社会经济中只起着微小的作用。西周时,商业成为社会经济不可缺少的部门。但是,商业由奴隶主官府垄断,并没有专门的职官来管理市场。《周礼·地官·质人》记载:“质人掌成市之货贿:人民、牛马、兵器、珍异,凡卖亻卖者质剂焉。”“质人”就是管理市场的经纪人。市场交换的商品有奴隶、牛马、兵器、珍宝等,凡成交的商品都要由“质人”给买卖双方立书契券约。那时的商人和百工一样,是属于奴隶主贵族的,称为“工商食官”,他们主要是替奴隶主贵族经营,为奴隶主贵族的需要服务。 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私商兴起,有的大商人周游列国做生意,参与各国的政治活动和各国之间的交际,能和诸侯“分庭抗礼”。弦高假借郑国君命犒秦师的故事是很出名的。可见当时大商人在政治、经济方面的地位了。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货币、度量衡,修驰道,更加促进商业的发展。到了西汉,“开关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莫不通。”张骞通西域后,开辟了“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都城长安及洛阳、邯郸、临淄、宛城、成都等大城市,都发展成为著名的商业中心。各中等城市均设有市,连军队驻地、屯戍地区也设有军市。当时城市的市场有固定的地点,叫做“市井”。长安城最初有东、西二市,后增至九市。市井同宅区严格分开,周围有墙,叫,市门叫。市内设有供摆设出卖商品的店铺“商肆”(又叫“市肆”),同类商品集中在一起,称做“列肆”。另有存放货物的仓库“店”,或称“邸 舍”、“廛”。官府对市井控制、管理很严,市门有专职的门吏掌管。市内设官署,置“市令”或“市长”管理、监督交易,还有专管治安的官吏。市井官署设于市楼(旗亭),楼皆重屋,上悬大鼓,以击鼓来通知开市和闭市。闭市后,市门关闭,不再有任何营业活动,逗留市内不去的人要处罚。凡在市井营业的商人,须向市井官署登记,交纳市租。四川新繁出上的汉代市井画像砖,较全面地表现了当时城市中的市井容貌,是我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

作者:丁晓平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教学要求 1、列举中国古代手工业在纺织、冶金和制瓷等部门的发展成就。 2、了解古代手工业多种经营模式,认识古代古代手工业发展的特点。 3、欣赏精美的手工业品,体会古代工匠的创造智慧,感受古代中国文明成就的辉煌,培养爱护文明的意识。 (二)知识与能力 1、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献,了解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 2、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的认识。同时,能对涉及的手工业专有名词进行探究。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中国发展的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性。 4、结合地图及历史图片,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三)过程与方法 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所提到的历史文献和图片以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应用观察法、阅读法、访问法和调查探究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和思考。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四)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2、通过书中历史图片、历史文献和地图,对中国古代手工业进行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热爱科学的精神。 二、教材内容分析 第一目,从总体上详细地介绍了中国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背景下手工业生产的基本情况,并说明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小农为经营主体的高度分散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事实。 第二目,介绍了西汉手工业的“工官”制度和后来“匠户”的产生。 第三目,介绍了中国古代纺织业的发展历程和成就以及在世界上所产生的影响。 第四目,介绍了中国古代冶铸业的发展。 第五目,介绍了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发展。 三、本课重点和难点 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师要引导学生从当时的社会经济形态上去理解手工业的发展,可以适当地借助历史文献法和讲解法,加深学生对这一问题的理解。

历史 必修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知识点

历史必修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知识点 (一)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 1、古代中国农业主要耕作方式的变革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4)汉代牛耕逐渐普及全国。东汉时出现了一牛挽犁代替犁,这种耕作方式便于牛耕普及。 2、了解古代中国的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3、古代水利建设概况 (1)夏商周: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 (2)春秋战国:战国时秦国蜀郡守李冰修的都江堰,水工郑国在秦国修的郑国渠。 都江堰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是中国最古老的水利工程,是蜀地“天府之国”富庶之源,至今仍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3)秦:灵渠 (4)两汉:西汉汉武帝亲到黄河工地命文武百官背土,东汉王景治黄河才基本解除了黄河水患。 (5)隋炀帝:开通了大运河,是世界上最早、最长的运河。 (6)唐朝:设专职官员管理水利事业,各地兴修了不少水利工程,还创制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二)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的发展 了解古代中国在纺织、和制瓷等手工业部门取得的主要成就: 1、纺织业主要成就: (1)原料使用先后顺序:麻葛丝棉。 (2)丝绸之路:汉代开辟。丝绸远销以罗马为中心的地中海地区。(3)唐代私营纺织作坊兴起,官营纺织业也有相当大的规模,朝廷征收民间纺织品的数量相当可观。 2、冶金业主要成就: 商周时期青铜器铸造工艺特点:分布广,规模大,水平高。战国以后以铁器为主,汉代冶铁开始使用煤炭做燃料,供风形式也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由自然通风——人力皮囊——马排——水排(东汉、杜诗)。3、制瓷业取得的主要成就:(会考要求掌握唐宋的成就即可) (1)先有陶后有瓷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练习题及答案

《中国古代手工业经济》练习题 一、选择题 1.中国古代手工业三种主要经营形态中突出体现封建经济形态特征的是( ) A.工场手工业 B.家庭手工业 C.官营手工业D.民营手工业 2.官营手工业直到明朝前期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它的主要特点是( ) ①由政府直接经营,进行集中的大作坊生产②资金雄厚,规模经营,为细密分工和协作创造了条件③ 占据技术人才和原料优势,生产不计成本④主要是为市场生产精美商品,为对外贸易提供精品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③④D.①②④ 3.长期以来,我国古代冶炼技术一直领先于世界。南北朝时期,我国冶炼技术取得的最重要成就是( ) A.高炉炼铁B.淬火工艺C.发明水利鼓风冶铁工具D.灌钢法 4.在新疆吐鲁番等地发现的丝织品中,出现了一些中亚、西亚流行的对禽、对兽纹饰图案;明代烧制了带有阿拉伯和梵文装饰图案的瓷器。这主要是( ) A.适应对外贸易的需要B.适应中原贵族生活多样化的要求 C.反映了汉唐时期各族之间联系的加强D.体现了唐朝兼收并蓄的对外政策 5.“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织纴……”(摘自《墨子》)在以下选项中,与这一现象相符的是①早在旧石器时代,纺织技术已经萌芽②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③不断改革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④具有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A.①②③ 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6.《沈氏农书》中记载:“家有织户,织与不织,总要吃饭,不算工本,自然有赢。”这段话反映了中国古代家庭手工业( ) A.与农业相结合,竞争力强B.生产方式落后,效率较低 C.以营利为目的,面向市场D.生产成本较低,自给自足 7.清朝前期“苏城机户类多雇人工织。机户出资经营,机匠计工受值……”其中的“机户”和“机匠”之间的关系是( ) A.封建的人身依附关系 B.资本主义性质的雇佣关系 C.地主与农民的关系 D.奴隶制生产关系8.明清时期,“苏(州)城花素缎机生业,向分京苏两帮,各有成规,不相搀越。……(技艺)均系世代相传,是以各归主顾,不得紊乱搀夺。”材料表明当时的苏州 A.纺织业由政府专营 B.手工业者缺乏人身自由 C.技术垄断成为行规 D.私营手工业分工明确 9. 2010年12月24日至26 日,在广东省阳江市体育馆举行“’南海一号”文物图片展”。,“南海一号” 是一艘沉没于800多年前南宋时期的木质古沉船,出水瓷器数千件,品种极多,其中有许多“洋味’’十足的瓷器。专家们认为“南海一号”具有非同寻常的学术价值,其可供研究的“学术价值”体现在 ①海上丝绸之路的盛况②宋代造船技术的发展③手工工场的生产状况④制瓷技术的进步⑤“洋味’’ 十足的瓷器是指珐琅瓷 A.①②③⑤B.①②④C.②③④⑤D.①③④ 10.以下为商代出土的青铜器 上图所包含的信息有①商代青铜铸造业发达②青铜器具涉及社会生活的多个方面③人类进入铁器时代④金属制品已应用于农业生产

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二1.3《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优质教案

高一历史(人民版)必修二专题一 第三节《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教学设计 石家庄市矿区中学李雪燕 一、课程标准: 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古代商业发展的概况;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学习商业、城市经济在各个时期的演变,提高分析、梳理历史发展线索的能力。 通过分析各个时期城市经济不同特点,概括分析阶段特征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商业与城市作为封建经济的重要补充,对封建社会政治、经济的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古代中国“市”的发展和演变。 难点:宋代前后“市”的发展变化。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讲授法与启发式教学相结合。 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使用)PPT教学课件 五、教学过程

二、“市”和城市的发展 (一)“市”的发展变化 多媒体呈现:城市的由来 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 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 商品交换的场所。 以后“城”、“市”结合, 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 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阅读材料,区别 古代城市与现代城 市。 让学生理解古今 城市的不同。 多媒体呈现: 材料一:凡市,以日中击鼓三 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 击钲三百下,散。 ——《唐六典》 材料二:夜市千灯照碧云,高 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 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晚唐王建 材料三:有人曾这样描述宋代 东京的商业繁荣“市井最 盛”……夜市直至三更才结 束,五更又开晓市…… 提问:分析上述材料,从 经营的时间上看,“市”有 什么发展变化? 学生阅读材料, 思考回答问题。 使学生认识“市” 的时间限制被打破。 分析上述图片,从经营的空间 上看,“市”有什么发展变化? 学生观察图片变 化,思考回答问题。 使学生认识“市” 的空间间限制被打 破。 材料一:天涯同此路,人语各 殊方。 草市迎江货,津桥税海商。 —《汴路即事》唐王建 材料二:夜市卖菱藕,春船 载绮罗—晚唐杜荀鹤 分析上述材料,“市”的种类有 什么发展变化? 提问:北宋较之于唐朝, “市”的最大特点是什么?反 学生阅读材料,思考 回答问题。 学生在教师启发 引导下思考回答问 使学生认识“市” 的种类变化。 使学生认识“市” 的发展变化的特点。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1)(1)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 【课标要求】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教学重点】掌握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教学难点】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 一、独学指导 (一)、知识指导 家庭手工业 经营形态田庄手工业 官营手工业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私营手工业 纺织业 主要成就冶金业 陶瓷业 (二)、独立学习 知识点一: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类型 1、家庭手工业 (1)中国传统社会是建立在以为主的高度分散的基础之上的,___________是其显著特点。 (2)古代中国的手工业长期于农民家庭之中,形成了以和 紧密结合的“”的经济形式。 2、田庄手工业: (1)随着的集中,代出现新的农业生产组织形式,即豪强地主控制下的_____。 (2)生产经营活动 ①农业生产:粮食作物、蔬菜、果木及栽培,作业、禽畜养殖、采集等。 ②手工业生产:酒、醋、酱、等的酿造加工、业、农具和兵器修造等。 也是活动中的重要内容。 ③魏晋南北朝:农家以为主,兼营,一般日用能够做到“ ”,仍是自然经济。 3、官营手工业 (1)“工官”制度:工官是管理官营手工业的机构。 从时代起,、、、等行业都收归,由政府。由中央机构所属各“工官”主办的工场,专门负责制造专用和私用的物品。 (2)“匠户”制度 ①概况:代已有工匠在手工业作坊内的制度;宋代匠户往往 被官府以方式役使;元代以后,工匠被编入的户籍,由直接管理,世代承担。 ②影响: A、对国家:“”制度使得统治者可以方便地征调各类工匠。

B、对匠户:没有自由,他们的受到严重的束缚。(3) (3)评价:A、积极:皇室对手工业产品的较高要求有利于手工业生产技术的进步。它代表了当时手工业的________________。 B、局限:增大了政府的开支;技术发明和革新不能服务于__________,行业之间相互隔绝,________难以推广,技术工艺的传承也是的;在一定历史时期,工匠被编入专门的户籍,称为“匠户”,人身自由受到限制,____________受到严重的束缚。 知识点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突出成就 1、织女的劳绩---纺织业 (1)新石器时代:早期纺织技术已经;最初的纺织原料是和,出现了 _______和丝织技术。 (2)商代:有负责指导蚕桑生产的。 (3)周代:妇女的纺织生产被称为“”,业在经济生产中已经相当重要。 (4)汉代:纺织业产品的增多,纺织技术提高;汉代的丝织品,经过 远销到以为中心的地区,中国因此被称为“丝国”。 (5)唐代:唐代中期以后,也有相当大的规模;随着城市和商品经济的发展, ___________作坊兴起。 (6)宋代:和棉纺织技术已经推广到闽、粤等地区。 (7)元代:棉纺织家对纺织工艺进行革新,创造了,推广传授织造技术,推动了_______业的发展。成为当时民众的主要衣料。 (8)明代:、种植面积普遍扩大;手工工场和关系的出现,标志着开始产生。 2、攻金之工——高超的冶炼技术 (1)青铜冶炼:①新石器时代晚期:出现早期铜器。②商代:青铜器的出土地点分布相当,相当大。③西周:青铜器大多作为的象征,代表着和秩序。 (2)冶铁技术 ①春秋战国时期:当时和工艺已经有所发展。②汉代:汉武帝时推行制度;冶铁开始使用作燃料;供风形式有了革命性的变化,东汉南阳太守创造出水力鼓风装置——。③南北朝时期:出现了技术先进的法。④北宋时期:已出现以作为燃料冶铁的明确记载。 3、夺得千峰翠色来 ---—享誉世界的制瓷业 (1)制陶业:原始时代的表现出相当高的工艺水平;山东龙山文化的___________;“”曾风行一时。 (2)制瓷业:①早期的瓷器又称作原始瓷。东汉末期墓葬中出土有釉色光亮、质地纯的。 ②唐代:形成南青北白两大系统。制瓷业已经成为的生产部门,窑的青瓷享有盛名,窑的白瓷制作精美,江西和四川的白瓷也都是瓷器中的精品;唐代晚期,长沙窑首创釉下彩绘。

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高中历史必修二:《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课 题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主备人 备课时间 课型讲授课授课人 上课时间 审核人 学习目标[课程标准]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1、知识与能力:通过列表,从纵横两方面归纳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提高自主学习能力;通过比较唐代、北宋都城——长安、东京的商业状况,理解古代城市变迁与商业发展之间的关系,并初步学会运用比较法分析历史问题; 2、过程与方法:列表,比较;品读、观察丰富的历史文献、图片资料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经品读、观察丰富的历史文献、图片资料,培养多角度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及“论从史出”的历史思维方法,同时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列举古代优秀商人的言行,感悟其诚信经营的理念,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重点城市变迁与商业发展 难点梳理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 集体备课内容个案补充 教学过程[播放视频]首先,请大家欣赏小品《打工奇遇记》片段 [提问]一杯掺白开水的二锅头180一杯,大家觉得巩汉林扮演的商人怎么样呢?

[过渡]很狡猾,很奸诈,!是否商人都是这样呢?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中国古代,了解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和商人群体。 [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主要要求我们掌握两个问题: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课程结构]所以我们这堂课主要探讨三个问题:首先让我们进入探究一,了解我国古代商业的发展概况? 探究一、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难点) [PPT呈现表格] [分析表格]依照时间顺序,古代商业可分为四个发展个阶段; 兴起:商周、春战国,发展:秦汉, 繁荣:隋唐宋元鼎盛:明清 从横向来看,我们可以将教材内容归入商业的六个基本要素:发展阶段、国家的商业政策、商业发展的媒介(主要是货币的发展)、商人的发展、城市的发展和对外贸易得发展情况。 [布置任务]下面请大家迅速浏览课文第一目,根据朝代特点,完成政策、媒介、商人的发展情况? 1、中国古代商业政策和商人是如何变化的呢? [讲解]商周:政府重视、鼓励发展商业,商业完全由官府垄断,经营商业的人是政府官员,这叫做工商食官。 [PPT]“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皂隶食职,官宰食加。”——《国语·晋语》 (王公依靠进贡物生活,大夫依靠自己封地生活,士依靠自己的田地生活,庶人依靠出卖劳力生活,工商依靠服务官的所得而生活。) [讲解]商人的称号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商朝,商人就是指商朝人。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 人民版

《古代中国的手工业经济》教案 【内容标准】列举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认识古代中国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知识与能力】(1)通过学习教材中提供的历史文献,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并在此基础上能对其种类、部门、管理等方面进行列举。 (2)深入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能对“工官”制度作进一步认识;同时,能对所涉及的手工业专有名词进行探究。 (3)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能够使学生养成阅读历史文献的习惯与能力,并在此基础上能借助历史文献进行独立学习和探究的能力。 (4)深入理解中国古代手工业的特征,了解其生产的意义和局限性,进行合理的辨证的思维和创新性探索。从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5)结合课本中所提供的历史图片和内容,以及手工业发展的数据鼓励学生进行推理和论证,提高学生的历史比较能力和分析能力。 (6)结合地图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时期手工业中心的地理分布,培养学生的历史时空感和观察能力。 【过程与方法】(1)学生可以根据教科书中所提供的历史文献和图片及自己的观察所得,进行大胆的想象、合理的历史推理和主动的探究。并尝试运用观察法、阅读法(包括历史文献、地图等)访问法、调查法等方法进行历史问题的探究和思考。 (2)教师应该注重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按合理、有效的原则对历史事件进行归类;同时,设计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指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对讨论过程和结果进行以及学生的学习表现进行恰当的评价。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知道我国古代有高度发达的手工业技能和完备的手工业部门,中国的手工业生产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从而增强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对我们伟大祖国与中华民族的热爱之情。 (2)在理解教材内容的基础上,在有条件的地区,指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访谈,增加对古代手工业成就的切身感受。 (3)通过书中文献、历史图片和地图对中国古代的手工业文明进行更深入的了解,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崇尚科学的精神。

人教版高中历史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市”的变迁及城市职能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和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高中历史必修2重要微知识点第2课古代中国手工业的特点

古代手工业的特点 1.关于我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官府设立工官管理工匠,工匠都集中在官府设立的作坊内 B.官营手工业在整个封建社会一直占据着古代手工业的主导地位 C.官营手工业的工匠职业世袭 D.官营手工业生产范围广泛,规模庞大,分工细致,代表生产技艺的最高水平 解析:B。本题考查学生对历史概念的分析理解能力。明朝中后期,民间手工业已超越官营手工业占据古代手工业生产的主导地位。 2.中国古代冶金技术高超,下列表述不正确的是( ) A.商周时期,青铜器的制造进入繁荣时期,司母戊鼎就是此时期的精品 B.商周以后青铜铸造技术得到进一步发展 C.东汉时期利用水排鼓风冶铁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D.魏晋南北朝时期灌钢法的发明使我国的炼钢技术在16世纪前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解析:C。本题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东汉时期利用水排鼓风冶铁是手工业的成果,它促进了手工业的发展。 3.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威尼斯一位画家的作品《群神宴》 上,画有三件来自中国明朝的青花瓷器皿。在中国封建社 会的大多数时期,代表中国制瓷技艺最高水平的是( ) A.官营手工业 B.私营手工业 C.家庭手工业 D.工场手工业 解析:A。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官营手工业生产不计成本,调集了大量的优秀工匠,使用上等原料,因而产品大多精美,代表中国制瓷技艺的最高水平。 4.关于民间手工业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家庭手工业产品主要用来交纳赋税和家庭消费 ②民营手工业主要生产供民间消费的产品 ③民间手工业在魏晋南北朝时曾遭受摧残 ④明朝中后期,在江南的民营手工业中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③④

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对外贸易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学案班级_____小组________姓名_______编号:02 专题二古代中国手工业的三种形态、对外贸易 【专题线索】 【主干问题提示】 3.手工业的成就、特点。 1、领先世界,广受赞誉,但没有实现重大突破。 2、生产部门不断增加,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分工越来越细;生产技术不断进步 3、明中后期出现了专门的工商业城镇;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并缓慢发展 4、三种经营形态并存 5、手工业生产布局随经济重心南移而相应变化 二、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1

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人教版) 中国的对外贸易,历史悠久。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在这里设有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两宋时,中国同东南亚、南亚、阿拉伯半岛以至非洲的几十个国家进行贸易,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是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在此停泊的外国海船经常在百艘以上,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即通过朝贡与赏赐完成交易,占有重要地位。这种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需求。 明清时期,因为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中国对外贸易渐趋萎缩。那时候,只开广州一处对外通商,规定由政府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出口商品仅占市场商品总量的3%左右。 三、丝绸之路 ㈠.概念 "陆上丝绸之路":是连接中国腹地与欧洲诸地的陆上商业贸易通道,形成于于公元前2世纪 与公元1世纪间,直至16世纪仍保留使用,是一条东方与西方之间经济、政治、文化进行交流的主要道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形成其基本干道。它的最初作用是运输中国古代出产的丝绸。因此,当德国地理学家Ferdinand Freiherr von Richthofen最早在19世纪70年代将之命名为"丝绸之路"后,即被广泛接受。 海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以后,西汉的商人还经常出海贸易,开辟了海上交通要道--海上丝绸之路。西汉中晚期和东汉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真正形成并开始发展。西汉时期,南方南粤国与印度半岛之间海路已经开通。汉武帝灭南越国后凭借海路拓宽了海贸规模,这时"海上丝绸之路"兴起。《汉书·地理志》记载,其航线为:从徐闻(今广东徐闻县境内)、合浦(今广西合浦县境内)出发,经南海进入马来半岛、暹罗湾、孟加拉湾,到达印度半岛南部的黄支国和已程不国(今斯里兰卡)。这是目前可见的有关海上丝绸之路最早的文字记载。[ ㈡.丝绸之路的发展历程 汉代:陆路为主;海路发端;唐代:陆海并举,全面繁荣; 宋代:海路为主,陆路中断;元明:陆路一度恢复;海路再度繁荣并走向衰落; 【补充】宋代对外贸易以海路为主的原因。 1、政治: (1)实力下降,陆路中断;(2)政府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 2、经济:经济重心的南移; 3、文化(科技):造船和航海技术发达; 4、比较:海路比陆路更安全,载重量更大,成本更低; 5、国际:周边环境的和平安定与经济发展。 对外贸易衰落的深层原因 1、经济:自给自足自然经济的决定作用;(保守封闭、外部需求有限) 2、政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束缚;(重农抑商、海禁与闭关锁国) 3、思想:儒家思(理学)的消极影响。(重义轻利、天朝上国观念) ㈢影响:1.促进了内地和边疆各族经济的交流、经济的发展, 2

最新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学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2.掌握古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3.知道古代对外贸易的表现及特点。 4.分析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探究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重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难点)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难点) [知识梳理]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 (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时期 ①发展状况:商业出现繁荣局面。 ②主要表现: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秦汉至隋唐之前 ①发展状况:总体水平不高。 ②主要原因: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隋唐时期至宋元时期

(3)明清时期 ①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2)表现: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时期: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时期:泉州是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广州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2)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 (3)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渐趋萎缩。 [释疑解惑] [图解识记] 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