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解读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解读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解读

中国古代游记散文

(2013-06-17 16:42:52)

我国古代散文的产生是从简单的记事开始的,逐渐发展而有叙事记人的史传散文,而有议论政事、阐释哲理的诸子散文。写景记游之作比较后出,正如绘画中人像、佛像中出现的山石、树木背景一样。写景散文初起时难免体制短小,描写简单,像“逝者如斯”“松柏后凋”的联想与比喻,应该说只是写景状物的一种胚胎因素,主旨在于表达作者自己的志向与操守。到了东晋时期,世事乱离,偏安江南的士大夫们开始仰慕老庄思想,追求清玄之风,逃避现实,寄情山水。

一、中国古代散文发展概况

1、先秦时期:文史哲不分家,散文作品往往集实用性、哲理性、文学性于一炉。哲学家用散文说理,产生了诸子散文,如《论语》、《孟子》、《庄子》等;史学家用散文纪事,产生了历史散文.如《左传》、《国语》、《战国策》等。诸子散文以论说为主,历史散文是以记言记事为主。

2、汉魏六朝时期:

(1)战国末期至秦汉时代,出现了书,记,碑,铭,论,序等个体单篇散文,散文在某种程度上取得了独立的文学地位。如秦代李斯的《谏逐客书》、东汉班固的《苏武传》是非常具有文学性的散文。

(2)赋是汉代文学的代表,它其实是介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特殊文学样式,但它可划分为广义的散文范畴。赋起源于战国,兴盛于两汉。赋大体经历了骚体赋、大赋、抒情小赋三个发展阶段。两汉时期大赋盛行,代表作有枚乘的《七发》、司马相如《子虚赋》《上林赋》、扬雄《甘泉赋》《河东赋》等。魏晋南北朝时期大赋衰落,抒情小赋占主导地位。如曹植的《洛神赋》、王粲的《登楼赋》、江淹的《恨赋》《别赋》等。

(3)代表两汉散文最高成就的是西汉司马迁的《史记》。它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自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年间的历史。全书以人为经,以事为纬,开创了我国纪传体史学和传记文学的新纪元,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塑造了一系列有血有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语言高度个性化,极富形象性和表现力。它是后世叙事散文的典范,并对小说、戏曲的发展有巨大启发和影响。

3、唐宋时期:唐宋时期是中国古代散文发展的高峰期,出现了以“唐宋八大家”(韩愈、柳宗元、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为代表的唐宋散文家。他们继承了先秦散文的优良传统,又吸收了六朝文学抒情写景、语音修辞方面的经验加以融合发展,使文章体裁样式增多,艺术水平提高,出现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

在唐朝和宋朝都兴起过“古文运动”,产生了不少优秀的散文作品。如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永州八记》,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苏轼的前后《赤壁赋》。

4、明代时期:明初刘基、宋濂等写了一些揭露黑暗社会现实的作品,如刘基的《卖柑者言》。明中期有前后七子以拟古为主,主张“文必秦汉”,但一味拟古;后有唐宋派主张作品“皆自胸中流出”,继承唐宋古文传统,较为有名的是归有光《项脊轩志》;后由又有公安派、竟陵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晚明小品文盛行,颇有光彩。代表作由张岱的《陶庵

梦忆》、《西湖梦寻》。

5、清代时期:清代散文成就最高的是清中期的桐城派,主张学习唐宋、秦汉古文,以清真雅正为宗,代表作有方苞的《狱中杂记》,姚鼐的《登泰山记》等。

二、中国古代山水游记的发展历程

古代山水游记是我国旅游文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旅游文学的滥觞。古代山水游记是以轻快的笔调描述山水名胜,借助景物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一种记叙文。古代山水游记作为具有特定内容的文学样式,是伴随着人类旅游意识的产生、旅游生活的展开以及在自然景物中孕育出来的审美观而萌芽、发展和成熟起来的。它的发展过程非常漫长。追溯它的发展历程,从先秦至明清,大致可以划分为四个时期,即呈现时期、形成时期、发展时期和兴盛时期。古代山水游记作为一种散文体裁,不但具有一般文学散文样式的特征,而且更具有不同于一般散文样式的特点和内涵。探究古代山水游记的产生、发展以及它的特点,对于了解我国古代旅游文学的内蕴,丰富我们现代旅游文化意识是有积极意义的。

(一)古代山水游记的萌牙和产生

先秦及秦朝时期,人类旅游意识尚未产生,以审美观赏为内容的旅游生活也尚未出现,人们外出活动,大都是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和社会交往。如周朝君主周穆王长达两年之久的周游,目的就是为了显示国威,安抚部属;孔子周游列国,席不暇暖,是为了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秦始皇巡视天下,是为了征服天下,统一帝国。由于那个时代的出游根本不具备旅游的意义,相应地,表现旅游内容的旅游文学作品也就不可能产生;即使当时有的典籍中有一些关于山川景物的描写,大多也只是零星而原始的,如先秦时的《山海经》中“大泽方百里,群鸟所生及所介”“又西六十里,曰太华之山,削成而四方,其高五千仞,其广十里,鸟兽莫居”的描写就是非常直观而简单的。

到了汉代,随着帝国疆土的扩大、社会经济的繁荣,人们对自然景物的认识日渐增多,出游活动也有所增加。随着人们对山水和宫殿建筑的新认识,山水、宫殿的描写在当时兴盛的赋体作品中也就有了一些反映。如西汉枚乘《七发》中关于潮水的描写:“其始起也,洪淋淋焉,若白鹭之下翔。其少进也,浩浩皑皑,如素车白马帷盖之张。其波涌而云乱,扰扰庸如三军之腾装”就写得比较生动且气势磅礴。又如司马相如《上林赋》中对宫殿的描述:“离宫别馆,弥山跨谷;高廊四注,重坐曲阉;华榱壁璫,辇道纚属”写得多姿而宏伟。然而这样的描写,主要也不是重在表现景物,更没有记游的倾向,而是借描写以夸耀帝国的强大。东汉马第伯的《封禅仪记》中,具有大量的写景篇幅,其中写登泰山时的俯视所见、写天门的陡峭和奇险、写登山途中的艰辛,更具精彩;同样,这些描写,其目的也是为当时光武帝登泰山举行封禅仪典这一事件作烘托和渲染。因此,以上这些作品虽然或多或少地写有路途的景色,但都不具备山水游记的特点,只能视为最早的山水游记文字,而不能算作山水游记作品。在先秦到两汉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虽然人们已把景物描写纳入作品的叙写范围,但是山水风物的描写只是作为表现作品主题的附属品出现,而没有成为作品描写的主要对象,并且这种描写大多只是作品中的一个部分,没有独立成篇。因此,真正的山水游记在秦汉时期还没有出现,完全意义上的山水游记作品还处在积累和萌芽之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动荡不安的时期。这一时期朝代更迭,社会黑暗,使得文人学士厌恶仕途,逃避现实,志趣转向广阔的大自然。他们有的隐居田园,有的寄情山水,开始对大自然进行自觉性的观赏,并且在游历山水的过程中追求种种精神境界。这种追求使得他们的社会审美心理也得到一定的发展。他们对大自然的审美以及觉醒,使得这时期山水景物的描写不再是表现主题的附属品,而成为了主要的描写对象。这种旅游意识的加强,使

相对完整独立的骈体山水游记、散文山水游记也应运而生。如东晋僧人惠远的《庐山诸道人游石门诗序》,就是作者与庐山众僧人同游石门、赋诗纪游,诗成后所写的序文。文中细致地描写了出游时艰难行进的经过,并在主观感受中生动地描述了石门神奇瑰丽的景观,突出一种神仙的境界。全文辞句清丽,语调流转,由景生情,由情入理,是一篇独立的、具备了旅游文学特点的旅游散文。到南北朝,涌现出的骈体山水游记、骈体山水信札、小品等就更多了。有鲍照的《登大雷岸与妹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吴均的《与宋元思书》、《与顾章书》、萧纲的《与萧临川书》、《行与山铭》以及祖鸿勋的《与阳休之书》等。这些作家把山水景物当作自己描写的主要对象,记游明确,刻画形象,呈现出一幅幅极尽妍态的山水画、风景图。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郦道元的《水经注》。《水经注》是一部散文体的实录体地理学著作,同时又是一部旅游文学著作,其中许多篇目历来被人们推祟为旅游散文的佳品。如《水经注·三峡》篇,在记述三峡水道情况的同时,还描绘了三峡雄奇壮丽、气势磅礴的景象,并穿插着关于三峡的众多神话传说、风物习俗、民歌民谣,其写景叙事、实虚映衬无不给人以美的享受。除郦道无的《水经注》外,还有杨衒之的《洛阳伽蓝记》。《洛阳伽蓝记》是一部历史文献,它的写作目的虽然是企图通过佛寺的盛衰寄托对拓跋氏复亡的哀悼,但旅游线索明晰,又常常把洛阳寺塔建筑作为审美对象加以描写,文字生动,写法精湛。如写水宁寺的佛塔,仅用“高风水夜,宝铎和鸣,铿锵之声,闻及十余里”寥寥几语,就写出了寺塔的巍峨壮丽和庄严肃穆。不仅如此,它在描写中还插录许多关于寺塔的历史传闻、风尚习俗,是一部较典型的文史结合的山水游记作品。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人们旅游意识的形成、对旅游生活的重视,使得记游类作品在秦汉积累的基础上,内容更丰富,形式也开始多样化。这个时期的许多作品已经具备了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它们标志着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正式产生和形成。

(二)古代山水游记的成熟和发展

隋唐时期,社会尽管有动荡,但总的说来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高度发展。特别是唐代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使得人们的旅游审美观赏意识更加成热,更看重旅游者在游览观赏中的主体审美作用。这时期人们的旅游目的和要求有了很大的改变。具体表现为人们旅游,不但要使自己与自然之间培育相亲相近、相和相融的关系,以获得身心愉悦,而且还积极探索旅游的价值观,注重景物的文化内涵。这种旅游内容的丰富,使得此时期的旅游散文从形式上来讲,不再仅仅是骈体小品短札或解释山河的附文,而是出现了体裁多样的铭文、诗序、书信等;从内容上来讲,在对山水景物的特征描绘中能融进作者的主观感受,融情于景,情景交融,创造出优美的意境。唐代元结的山水游记作品最能代表这种特点。元结的作品在记述中注重描写和抒情,使主体的人和客体的景达到相应的结合,是情景交融的优美山水游记散文。其《右溪记》,写右溪“清流触石,洞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不但以细腻的笔调描绘出右溪的清新秀丽,并且在写景中以“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寄寓自己怀才不遇的身世感叹。元结的这种以景寄情的山水游记对唐代以后的山水游记写作产生了很大影响。清末古文家吴汝纶评价元结:“次山(元结)放姿山水,实开于厚(柳宗元)先声,文字幽妙芳洁,亦能自成境趣”。

唐代大散文家柳宗元,更是在元结的写法上有了很大发展。柳宗元是唐代山水游记集大成者,他的山水游记不但文笔清新秀美,富有诗情画意,而且在对景物的描写中,寄托了自己抑郁的情怀,表现出较为深刻的思想意义。他的组记《永州八记》,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的一块丰碑,标志着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最高成就。《永州八记》中的第一篇《始得西山宴山水游记》,从自己被贬后的忧惧和漫游起笔,一直让自然景物的描写与自己的身世遭遇紧密地融合一起。他写宴游西山,不直接描写西山的景物,而是抓住“一览众山小”的视觉感受,运用生动的比喻、巧妙的夸张和色彩的渲染,有层次地状写登高眺望中的山水远景,从侧面烘托出西山高峻特立的壮观气象;同时,运用象征的手法,寄托自己的抑郁心情,表现遗世

独立、不同流俗的人格理想。整篇文章刻画人微,托意深远,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山水游记散文。除柳宗元外,唐代在古文运动的蓬勃发展中,在文体革新思潮的引导下,还涌现出了一批清新活泼的山水游记散文,有韩愈寄寓深刻、在表现儒家人格思想中渗透出浓烈山水审美意识的《燕喜亭记》;有白居易以赴仕途中旅游过程为外在行文线索,以友人之间的友情为内在情感线索,两条线索互相交织,把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富于清新明丽意境美的《三游洞序》;有李翱全篇借题发挥,将游山比作交友,写得别有情趣的《题峡山寺》等等。

到宋代,山水游记散文追随着唐代山水游记散文的踪迹,在内容和形式上更臻完美。其主要成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山水游记作者数量增多,作品硕果累累。作家突出的有:苏舜钦、欧阳修、王安石、苏轼、晁补之、陆游、范成大、王质、宋熹、周密等,他们都写有不少名篇佳作。二是形式更加多样化,有题记体、随笔小品、散文赋体、书信体、纪事体、考辨体、日记体等多种体裁。其中最具特色和成就的是陆游的《入蜀记》和范成大的《吴船录》两部日记体山水游记专著。这两部日记体山水游记按照旅行的日程路线写景物,记古迹,叙风俗,作考证,抒感慨,内容丰富多彩,笔法潇洒自如,在宋代山水游记种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三是内容上有所扩大。宋代的山水游记把唐代山水游记散文融情于景扩大到寓理于景,借山水景物进行说理议论,为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在内容上又开辟了一条蹊径。如王安石的《游褒掸山记》,不以记游为重点,而重在就游山所见谈感受,发议论,意在说明无论研求高深的学问,还是创立宏伟的事业,都必须勇往直前、百折不挠的道理。苏轼的《石钟山记》,描写山中巨石的森然耸立,山水之间的各种声音,写景状物绘声绘色,在给人一种如临绝壁、如泊深潭的奇险中,揭示一个深刻的哲理,即凡事都应该进行实际的考察而不应该主观臆断。全文把形象的描写和理性的分析巧妙地融合起来,洋溢着一种理趣。

元代山水游记散文从总体上看远不及唐、宋,但在题材和内容上也有一些新的开拓,思想性和艺术性结合得较好。

唐宋元山水游记散文,作者众多,内容丰富,样式具备,如群星灿烂,百花争艳,不但标志着山水游记文学的完全成熟,而且为明清山水游记散文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以后,明清大多数著名作家的集子中都有山水游记散文作品,其内容涵盖了国内几乎所有的名山秀水和古迹。

明清两代,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发展和昌盛时期。这时期,大多数文人学者都喜欢游历山水。他们继承唐宋以来的山水游记散文传统,创作了大量风格多样的山水游记作品,为山水游记的发展增添了更多的奇峰异彩。

明代突出的山水游记奇峰有两座,一座是以公安、竟陵派为代表的山水山水游记和小品;另一座是徐弘祖的巨著《徐霞客游记》。

公安、竟陵派一大批作家在“独抒性灵”的文学旗帜下,突破传统的束缚,刻意在作品中表现个人的山水审美情趣,其作品都极富个性。其中最著名的作家有袁宏道、袁宗道、袁中道、钟惺等。其中袁宏道的《游苏门山百泉记》,以游百泉而借题发挥,任意铺写,充分表达了自己向往古代隐士、热爱自然山水、鄙视功名富贵的情感和个性,可谓是性灵自然流露的鼎作。稍晚出现的还有此时期山水游记小品的代表作家张岱。张岱沿袭公安、竟陵派的主张,提倡任情适意的文风,他的山水游记小品或写社会风情,或写旅游活动,描写细腻,情感真切,表现出他对“深情真气”的个性追求。其代表作有《湖心亭看雪》、《西湖七月半》。《徐霞客游记》是徐弘祖历经数十年,游遍大半个中国而写下的数十万言的日记体巨著。这部日记不仅记录了宝贵的地理资料和考察成果,而且记述了他艰难而有趣的旅行生活,其中许多片段,如《游黄果树瀑布记》中对瀑布水势的描绘“透陇隙南顾,则路左一溪悬捣,万练飞空,溪上石如莲叶下覆,中剜三门,水由叶上漫顶而下,如鲛绡万幅,横罩门外,直下者不可以丈数计,捣珠崩玉,飞沫反涌,如烟雾腾空,势甚雄厉”,写得有声有色,绚丽多

彩,充分体现了作者作为旅行家的情怀和作为文学家的笔致。整部著作被清代钱谦益评价为:“世间真文字,大文字,奇文字”和“古今游记第一”。

清代是古代山水游记继续兴盛的时期,具体表现为著者迭起,游踪广布,丰富多彩的旅游生活在山水游记散文中得到充分的反映。形式上体裁皆备,风格多样。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性灵派和桐城派作家。“性灵派”虽以诗著名,但其中代表作家袁枚善诗工文,一生喜爱山水,文学上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提倡写个人的“性情遭际”,写个人的灵感。他的山水游记散文《游桂林诸山记》、《峡江寺飞泉亭记》、《游黄山记》等都是写自己的旅游感受,兴致所到,尽情描写,直抒性情,表现出一定的反叛精神和追求个性自由的倾向。袁枚所具有的这种独特风格的作品,丰富了清代山水游记散文的宝库。“桐城派”是清代著名的散文派别。它宣扬理学,文学上主张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相结合。这种文学主张在其派别作家的旅游散文中表现突出,它与旅游情趣融为一体,读来更耐人寻味,这其中以姚鼐的成就最显著。姚鼐的代表作《登泰山记》,记游叙事,语句不多而线条清晰;考证述古,文笔平实而恰到好处;描景绘形,简洁准确而生动传神,全文没有抒情议论之笔,但作者那种昂扬奋进的心怀、博雅乐观的志趣以及喜悦满足的感情,全都寄寓在写景叙事之中,是古代山水游记散文中不可多得的名篇。

从以上古代山水游记的萌芽、产生、发展和鼎盛的轨迹可以看出,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源远流长,作品浩如烟海,它开启了我国后代的旅游文学,是我国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三、我国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特点

(一)写景状物,栩栩如生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山水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山水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有人说,中外山水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象外国文人习惯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

浑厚,天空的辽远,从而在中国的山水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山水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这样的文章举不胜举,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介绍了山得名的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须“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读罢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于世”的文风和人格魅力。又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月黑风高风及浪大的可怕恶滩险境,同时也在文章里,围绕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火把进行实地考察,最终得出了自己的结论,也给了我们一条终身受用的道理:事不目见耳闻,不可臆断其有无。加入了作者中学思索的山水游记散文,不仅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更表明了我国的哲学不落后于任何一个西方世界。时光流返,这些散文的光彩亦就生辉。

(四)语言优美,妙笔生花

在以上这些特点之外,山水游记散文诸多的语言特色也是必须提及的。如果写景散文是曼妙的女子,其描写的景色就是她国色天香的姣好面容,抒发的浓情就是她风姿绰约的美丽姿态,蕴涵的哲理就是她呵气成兰的优雅气质,那么优美的语言就是她恰如其分的表现伊人的得体服饰。

这其中包含准确到位的用词、变化多样的句式、不一而足的修辞手法、朗朗上口的音韵绝律。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作者在描写气势磅礴的天姥山时,用尽了夸张“天姥连天向天横”衬托“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在描写奇幻的梦中仙境时,那奇特的想象:声势浩荡的“熊咆龙吟”,随后是整齐而另人惊叹的“虎鼓瑟”,“鸾回车”,最后是日月照耀着的“如麻仙人”。短短文字间,尽显了一个浪漫主义诗人的创作天赋。这样的才思,这样神气的山水游记散文,不值得我们千百遍的吟颂回味吗!又如王勃的《滕王阁序》,其中几乎是字字用典,字字对偶,其华丽的辞藻,丰富的内容,流畅和谐的音律,工整多变的句式,读来给人以畅快淋漓之感,细品之下,又能感受到作者独巨匠心所勾画出的山水美景,连韩愈都情不自禁的赞叹:“江南多临观之作,而滕王阁独为第一”。这样的成功正是因为作者运用了大量比喻、拟人、排比、通感、叠词、衬托、对比等修辞手法的缘故。像其中的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在上下对偶的同时,在句中自成对偶,形成了“当句对”的特点。同时在色彩上,将碧水青天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上而下,相映成趣,远近虚实整合到一句里,构成一幅色彩明丽的秋景图,给人以无限美感,最终使得这一句成为千古绝唱,成为山水游记散文中的绝品。

四、阅读和鉴赏古代山水游记散文的方法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作品很多。山水游记在介绍历史、地理、文化、科学知识中给人以美的享受,抒写人对自然的审美感受,具有浓厚的抒情成分。那么,如何阅读、分析古代山水游记作品呢?

(一)把握写景、抒情和议论的关系。

山水游记因体裁本身的特点,写景状物是必不可少的。但无论哪篇山水游记,都不是纯粹地停留在写景上。作家游览山川景物、名胜古迹,往往是有感而发,把自己的思想感情、审美趣味寄寓其中。所谓“言为心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也”(王国维《人间词话》)。写景与抒情在山水游记作品中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全文仅80余字,写景的只有“月色入户”“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短短几句,在此基础上,作者发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的感慨。而“闲人”一词即表达了作者被贬黄州仕途失意的伤感,慨叹英雄无用武之地的复杂感情。

通过议论句,寄托作者的政治抱负或借景说理,也是山水游记作品的一个重要特点。所以这些作品中的议论句也是我们在阅读、分析时应着重理解的。山水游记中的议论往往起到画龙点睛,揭示主题或深化主题的作用,也可用来抒发感情。它不能摆脱具体的景物描写,如: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极力描写岳阳楼胜景的基础上,用一段议论句,水到渠成地揭示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这也是《岳阳楼记》所要表达的主题。再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最后一段的议论表达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思想。

山水游记作品中,景、情、议是有机统一的。景与情往往融合在一起,情有时也通过议来抒发。景与议的关系则是:先写景,后议论(较多见);先议论后写景;夹叙夹议。当然,有些山水游记作品也完全不用议论。如郦道元的《三峡》、柳宗元的《小石潭记》。

(二)把握写实与写虚的关系。

记叙的真实性、具体性是山水游记的基本特色。它所记叙、描写的名胜古迹、山川大泽、人情风物基本上可以考证。人们在阅读这些作品时,会留下真实、可信和深刻的印象。如曾巩的《墨池记》所描写的王羲之的墨池就在江西省临川市。沧海桑田、世事变化,至于现在可不可考就另当别论了,至少在当时是可考的。《三峡》所描写的长江三峡沿岸的景色就具体可感,其山密、水急、景清、猿啼凄凉的特色引人入胜,如临其境。

但我们在阅读古代山水游记作品时,除了理解其写实特色的一面,还应把握其写虚的一面。无论作家如何忠实于现实的自然,只要他的作品还能称为文学作品,就会含有或多或少的写虚的一面。游记作品也不例外地运用想象来写虚景。《醉翁亭记》中写道:“环滁皆山也”,但实际上滁州周围并没有那么多山。《岳阳楼记》中的“虎啸猿啼”也非实写,岳阳楼周围自古就没有发现过“虎”。这些写景的佳句都是经过作者的集中概括和创造,实中有虚、虚实相生。

山水游记中的“景”既是现实之景,又是作者心中之景,是作者创造的艺术之景。阅读时,惟有充分展开想象,对作品中所绘之景,所叙之事,所状之物进行再补充、再创造,才能使这些作品常读常新、获得裨益。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 第一篇: 活水源记 【明】刘基 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①。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②,多松;其鸟多竹鸡③。其状如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④,华阳外史弘景⑤之所隐居。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⑥,欧冶子⑦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⑧居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②槠:一种常绿乔木。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鉤五剑。后又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⑧上人:对僧人的敬称。 【赏析】 作者在元顺帝至正十五年(1356)六月,自越城(今浙江绍兴)经平水游览会稽山水,写了一组游记,本文是其中一篇。本文写活水源的幽雅、秀丽的风景,语言清新自然,富有生趣。首段交代活水源的周围环境,概写山峰、竹木、禽鸟、寺院之状貌,言简意赅,特征鲜明,突出其历史悠久。次段写泉流之奇,从水温、水色、水之流向,水边植物,水里虫鱼,周遭鸣禽等多角度展现活水源的盎然生机。尾段直抒胸臆,表达对“兹水”之爱,盛赞其“出之不穷”而有溉田润泽之功德,隐然透露出对君子之德的向往。 【训练】 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薄崖石有阁薄:单薄。 B. 浸为小渠浸:渐渐。 C. 而澄澈可鉴鉴:照见。 D. 属岁旱时属:接连。 2.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涓涓然冬温而夏寒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论高中语文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灿烂的文化为多少文人墨客沉醉其中,其中中国古代游记散文中的景物描写更是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仔细分析,这些描写山川景物的文字,之所以成为千古绝唱,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写景状物栩栩如生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二、融情于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优秀的写景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游记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三、托物言志,含蓄隽永 有人说,中外游记散文最重要的不同在于,中国文人写景,不象外国文人习惯与到自然中寻找自我,相反的喜欢将景物的特点投射到自身,因而崇拜山的沉稳,水的轻灵,大地的浑厚,天空的辽远,从而在中国的游记散文中,有相当数量的文章,在描写美丽景色的同时,蕴涵着深刻的人生哲学。这无疑给游记散文增加了许多魅力。这样的文章举不胜举,王安石在他的《游褒禅山记》中,作者介绍了山得名的由来,进山游览的经过之后,从前洞游者多,后洞游者少得出了“非有志者不能至”的结论,从山名被误传得出学者必须“深思甚取”的至理名言。读罢此文,使人深深感受到他“务为有补于世”的文风和人格魅力。又如苏轼在《石钟山记》中,不仅用生动的语言,给读者展现了一幅月黑风高风及浪大的可怕恶滩险境,同时也在文章里,围绕石钟山命名的原因,不断展开追问,面对前人不同的结论,作者不盲目相信其中任何一种,他坚持实践出真知的原则,深夜泛舟到石钟山绝壁之下,借着月光和

古代西湖散文游记 【篇一:古代西湖散文游记】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风景如画,美妙绝伦。去 年国庆节,我们一家人也去游玩了这美丽的杭州西湖! 路上,我望着两边连绵起伏、层出不穷的山脉,宛如一条巨龙雄伟 壮观。我正沉醉于中,无法自拔时,突然,车子停了下来,我猛然 惊醒,原来到了。 下了车,只见人山人海,车水马龙。我们一家三口挤过熙熙攘攘的 人群,走在林阴道路的两旁,两排魁梧的树被风吹的“沙沙”作响, 仿佛唱起了欢乐的歌谣,在空中久久回荡。走了许久,终于看到了 西湖。站在远处望,水连着天,天连着水,蓝天和湖水相融在一起,平静的湖面上像一面硕大的镜子,一望无际。水花拍打在岸边的礁 石上,好像孩童们在快乐地嬉戏。 我们登上了游船,徜徉在山水之间,仿佛身边一切人和物都消失了,让我感受到心神愉悦,自得其乐。 突然间湖面上展现出一个奇异的景观---一座岛。正当好奇之时,听 到“大家请往右手边看,这座岛叫‘三谭映月岛’……”听了导游的解说,我情不自禁地望了望远处的“三谭映月岛”。只见它树木葱茏,藤萝 摇曳,绿色掩盖了这座岛的荒凉。回到岸边,只见还有更多人蜂拥 而至,有的人赞美西湖美景,有的人拍照留念……让我想到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真是耐人寻味。 西湖美景真是让人回味无穷!西湖美景真是美妙绝伦!西湖美景更 是浓妆淡抹……真让人心旷神怡,神游其中! 西湖真是一颗灿烂的明珠,令我们向往和憧憬! 作者:江苏昆山市石牌中学初一(1)班张研博 (江苏昆山市名师工作室:冯瑜指导) 【 - 散文】杭州西湖的美景,总是那么让人难忘。接下来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了杭州西湖游记,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篇一:粉黛西子少年时读苏轼赞美杭州西湖的诗“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小小的心灵上便有了烙印。后来长大了读到久居 西湖的晚清学者合樾的笔记,说西湖的风景是晴湖不如雨湖,雨湖 不如月湖,月湖不如雪湖,更令人神魂飞越了。

古代游记散文阅读指导与训练 古人为我们留下了大量优秀的游记散文,学习和继承这一优秀的文化遗产,是我们无可推卸的责任。 阅读古代散文游记和阅读一般的文言文一样,也需要弄清文言实词、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即必须有文言文阅读基础。 但游记散文和写人叙事的文言文、和议论抒情的文言文毕竟分属不同文体,因此有它特殊的阅读方法和技巧。首先,既然是游记,和现代游记一样,需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第二,要思考分析作者在游览过程中由看到的景和物想到了一些什么,感悟到了一些什么,即弄清作者写这篇游记的目的意图是什么,作者通过写景状物想要抒发怎样的思想感情。第三,我们学习文言文的目的是要学习借鉴古人的写作方法和技巧,因此,在了解了作者的游览过程和抒发的思想感情以后,还得清楚作者是怎样写景,怎样抒情的,还得分析鉴赏作者在写景抒情中所运用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 我们不妨把古代游记散文阅读的这一过程称作“游记阅读三部曲”。学会了这“三部曲”,也就学好了古代游记散文。

参考译文: 吴郡的东面没有山,只在城西,山峰联在一起,山岭相叠,众多而华丽丽;山势有起有伏,而灵岩山就在其中,拔奇挺秀,像是不肯和其他山峰混为一体。远远望过去,都知道灵岩山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 从山下往上走,有一座亭,在半山腰,大概建在这里,可以节省行人的体力,到这里可以稍事休息;由亭往上,有一个幽深的洞,叫西施洞;有一泓水量很大的泉水,是西施浣花的水池。这里都是过去吴王夫差宴游的遗迹了。那上面有草堂,可以宿息;有琴台,可以远眺四周;有轩,可以看到对面的洞庭山,轩的名称叫抱翠。有阁,可以俯瞰太湖的水波,阁的名称叫涵虚;虚明动荡,因此称为奇观阁。吴郡最美的山是灵岩,而灵岩最美的地方,则是这个阁了。 我是吴郡人,来这个地方很多次了。但是灵岩山常常将幽境胜景隐藏起来,因此看不到山色的美,也找不到有什么不好来,也许它是存心鄙视我这样浅薄的人吧。今年春天,我跟随淮南行省参知政事临川饶公和其他十个客人再来游玩。爬到了高处,优美的山景就主动出现了;进入深山,奇石就自然出现了;山间雾气也为之舒展,杉树桧树也随风起舞。灵岩山,大的,小的,明显的,不明显的景色,都争着显现出它们的姿态,不再隐藏,而是毫无保留地呈现出来。这时候才知道自己对于这山是从今天才开始明白,其实过去并不了解。 山的景致与众不同,尚且需要等人来看,更何况人的与众不同呢饶公观看景色有得,命随同的客人赋诗,嘱咐我为之作记。我说:“天下

文言文阅读之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考点解读】 新课标《语文科考试说明》对文言文阅读的基本要求就是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其中传记类文言文仍为首选,但山水游记类文言文也渐入人们视野。 中国古代山水游记以描山画水、传达山川神貌为主;同时在描写见闻中又包含着作者的独特感受,常常熔叙述、描写、抒情、议论于一炉,具有独特的文学魅力,其数量之多,质量之高,让人叹为观止,对现代游记散文也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对山水游记文言文的考查,和传记类文言文阅读一样,有两个能力层面的要求:理解和分析综合。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点: (1)理解常见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包含着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实词是中学生常见的实词,而不是生僻难懂的;二是这些文言实词的含义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脱离上下文的字典含义;三是对于这些实词的语境意义要理解,而不是识记那些僵死的概念。常见的文言实词,主要包括常见的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等。 (2)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要素:一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中学生在古文学习中常见的,而不是生僻晦涩的;二是这些文言虚词的用法是在上下文中表现出来的,而不是孤立存在的;三是对于这些文言虚词用法的基本要求是了解,而不是识记。此考点涉及到18个文言虚词。 (3)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考试说明》规定了五种,即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 (4)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理解并翻译文句是文言文阅读中的一种综合能力,其考查内容,既涉及到语言形式的把握,又涉及到文段内容的理解。其考查形式,一是理解句子在文中的意思,二是把文言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三是断句。 (5)筛选文中信息。“筛选文中的信息”是建立在对文句理解基础之上的,它要求站在对原文整体认知的高度,从若干个备选分项中排除干扰因素,选取与试题要求相适应的信息。这需要我们静心阅读,细心比对。 (6)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是考查在理解文意基础上的综合能力,是文言文阅读的重点难点所在。这种归纳概括,是对所述事件或所说道理进行综合的判断和推理的一个思维过程,要求考生根据文中的信息,正确把握某个事件发生的原因,某种发展导致的结果,某个观点成立的根据等。这就需要我们在阅读是除了利用自己已掌握的文言知识疏通文字外,还要依据游记文体的特征,梳理作者的游踪,即弄清作者的游览过程和顺序,他先在什么地方,看到了一些什么,再到什么地方,又看到了一些什么。整个移步换景的过程梳理清楚了,也就知道了作者的整个游览情况。“遵路识斯真”,在此基础上归纳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就比较容易了。如《石钟山记》,依据文本,我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山水散文的意境 篇一:浅析《醉翁亭记》的优美意境 浅析《醉翁亭记》的优美意境 《醉翁亭记》是北宋诗人欧阳修所写的一篇脍炙人口的优美散文,描写他谪居滁州的闲适情思,具有高度的艺术成就。这篇散文富有诗情画意,别具清丽格调,在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中是不可多得的佳作。学习和借鉴他的优美意境对学生古典文学的赏析大有裨益。优秀的散文应该创设优美的意境。所谓意境包含“意”和“境”两个范畴,是浸润作者主观感情的艺术画面。风光秀丽的图画美,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感受,让人赏心悦目。 《醉翁亭记》的思想意脉是“乐”字,醉中之乐,它是文章的主线,联缀各幅画面。而“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则表达了纵情林木,醉意山水之意,这也是作者的真意。因此,作者凭借神奇的“意”渲染了优美的“境”,从而达到情与意相融,意与境相谐。可以说,《醉翁亭记》的优美意境,作者独运匠心,画龙点睛,集中表现在以下四

个方面。 第一,山水相映之美。欧阳修妙笔下的醉翁亭是一副清丽的山水画,有山,有泉,有林,有亭。群山相衬,一泉环绕而过,则“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别具一番风光。无山,则酿泉不美;无泉,则青山孤峙;无亭,则山泉失色。有泉,则亭阁闻名。山与泉相依,泉与亭相衬,一副画中,山水亭阁一应俱全,且辉映生色,构造了山水诗一般的优美意境。 第二,朝暮变化之美。欧阳修描写的醉翁亭朝暮变化景色有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郁郁葱葱的林木被薄纱般的雾气所笼罩,朝阳喷薄而出,霞光万道,雾散露消,一片清新翠绿。傍晚,日薄西山,暮霭遍地,岩石穴壑一片昏暗。作者运用传神之笔,勾勒出山间朝暮的不同美景。早晨有宁静之状,清新之美;傍晚则有昏暗之象,薄雾之气。 景色变幻,色调有别,观察既深且细,妙笔生花,再现了山间早晚景色相异之境。 第三,四季变幻之美。作者以醉翁亭为中心,进一步挥洒笔墨,描绘四季景色变化,“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儿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这四时也”,的确是传神之笔。作者精心选取最富有韵味的景色:芳草萋萋,幽香扑鼻是春光;林木挺拔,枝繁叶茂是夏景;秋风萧瑟,枫叶霜红是秋色;水瘦石枯,草木凋零是冬景。春光如晦映衬了

唐宋散文选读译文全集之唐宋山水游记散文 小石城山记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过去寻找风景却毫无所得;另一条稍为偏北又折向东去,只走了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一座石山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女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象堡垒,有一个洞象门。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宏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象是人工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上帝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上帝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凑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上帝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上帝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上帝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材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黄州快哉亭记 长江流出西陵峡,才得到平坦的地势,它的水势就变得一泻千里,滚滚滔滔。等到它和南边来的沅水、湘水,北边来的汉水、沔水合流的时候,它的水势更加强大了。到了赤壁下面,江水浩荡,和大海相象。清河县的张梦得先生贬官到黄州,就着他的住宅的西南面做了一个亭子,来欣赏长江上的风景,我哥哥子瞻给它取了一个名字叫“快哉”。站在亭子里望到的很宽,从南到北可以望到上百里,从东到西可以望到三十里左右。波涛汹涌,风云变化。白天有来往的船舶在它的前面时隐时现,晚上有鱼类和龙在它的下面悲壮地呼啸。从前没有亭子时,江面变化迅速,惊心骇目,游客不能在这里看个畅快。现在却可以在亭子里的茶几旁坐位上欣赏这些景色,张开眼睛就看个饱。向西眺望武昌一带山脉,丘陵高低不等,草木成行成列,

游记散文类课外阅读专题 “孔孔洞洞”话峄山 梁金惠 ①峄山,山并不高(海拔高度582.80米),然有史则古;山也不大(周长10公里许),但有文则名,故称之为古老名山倒也实至名归。 ②峄山的古在于山上的石头,它的石头形成于25亿年前太古代后期。在漫长的外力地 质作用条件下,岩石经受风化、剥蚀、崩塌、跌落,地质学上有一个专门用来描述花岗岩类岩石风化的术语叫“球状风化”,其结果就是形成了大大小小、奇奇怪怪的浑圆体,叫做漂 砾。这些形态各异的漂砾又层层叠叠、零零散散地堆积在原岩的表面,从地貌学的角度来讲, 就形成了属于残积地貌的峄山形态景观。 ③而从人文学的角度来欣赏,留在半山亭门柱上的郑燮所作的楹联就表达得极为准确: “孔孔洞洞山,玲玲珑珑石,蜿蜿蜒蜒路,晶晶冷冷泉。”如果游山从西路开始,第一次读到该楹联时尚不明其意,待游山结束,你才能从回味中体会出它的真实。假若不从孔洞中爬 着钻上五华峰,再从山顶躺着钻下来,怎能领教“孔孔洞洞山”的意蕴?而它的孔洞是因浑圆状的极大漂砾相互抵触在一起而留下的孔隙,满山遍野如禽如兽的怪石数不胜数,被人们美化为各种形象的名称,象形惟妙惟肖,远眺、近视、上仰、下俯,变幻无穷,千姿百态,使峄山缺了雕琢,多了野趣。峄山的灵性不在单体的怪石上,而是因其层叠累加、千奇百怪 地组合在一起,“千姿百态,万形必俏,山如全卵,大小亿万,以堆石为奇功”,郑板桥说其“玲玲珑珑石”真是忒妥帖了。那么要想在这怪石阵中走出一条路来,自然是困难重重。尽管现在已经人工修建了游山阶梯,但可以想象早先起起伏伏、弯弯曲曲的幽径,状如羊肠, 称之为“蜿蜿蜒蜒路”,也真多亏他能写得出来。又因为山上石多无土,下雨时雨水落下顺岩石缝隙而漏入“地下”,又从不同的低处潜流出来,晶晶亮亮、泛泛滥滥漫散开去,谓之 “晶晶冷冷泉”也确有情趣。 ④峄山的真正有名,还在于它的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不消说孔子有“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叹,也不消说李白有“峄山孤桐,石耸天骨。根老冰泉,叶苦霜月。斫 为绿绮,徽声粲发。秋风入松,万古奇绝”的赞赏。再看那白云宫里正殿大门廊柱上的楹联: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其前廊柱上更有传说为太上 老君所作“玉炉烧炼延年药,正道行修益寿丹”的楹联,却用道家密语写成,其楹联上的每一个字都让人驻足思量;门额上则是元代大书法家赵孟頫所书的“玉皇殿”三个大字。这些 精彩的经典足以让人流连忘返了吧,然而还有较这一切更为让人神往的所在:刻于北齐武平 年间的摩崖石刻《文殊般若经》,隶书中彰显着浓郁的魏碑风格,刚劲中隐含着古朴,庄重里流动着婉约。在这些遗迹里,儒释道三家的文化争相生辉,真使人叹为观止。更有那李斯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 篇一: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学生) 古代山水游记类散文阅读鉴赏专项训练 第一篇: 活水源记 【明】刘基 ①②③灵峰之山,其上曰金鸡之峰。其草多竹;其木多枫槠,多松;其鸟多竹鸡。其状如 ④⑤鸡而小,有文采,善鸣。寺居山中,山四面环之。其前山曰陶山,华阳外史弘景之所隐居。 ⑥⑦⑧其东南山曰日铸之峰,欧冶子之所铸剑也。寺之后,薄崖石有阁,曰松风阁,奎上人居 之。 有泉焉,其始出石罅,涓涓然冬温而夏寒。浸为小渠,冬夏不枯,乃溢而西南流,乃伏行沙土中,旁出为四小池,东至山麓,潴为大池,又东注于若耶之溪,又东北入于湖。其初为渠时,深不逾尺,而澄澈可鉴;俯视,则崖上松竹花

木皆在水底。故秘书卿白野公恒来游,终日坐水旁,名之曰活水源。其中有石蟹,大如钱,有小鲫鱼,色正黑,居石穴中,有水鼠常来食之。其草多水松、菖蒲。有鸟大如鸜鹆,黑色而赤觜,恒鸣其上,其音如竹鸡而滑。有二鹡鸰,恒从竹中下,立石上,浴饮毕,鸣而去。予早春来时方甚寒,诸水族皆隐不出。至是,悉出。又有虫四、五枚,皆大如小指,状如半莲子,终日旋转,行水面,日照其背,色若紫水晶,不知其何虫也。 予既爱兹水之清,又爱其出之不穷,而能使群动咸来依,有君子之德焉。上人又曰:“属岁旱时,水所出,能溉田数十亩。”则其泽又能及物,宜乎白野公之深爱之也。 (本文选自《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卷六) 【注释】①金鸡之峰:金鸡峰,在会稽山上。②槠:一种常绿乔木。③竹鸡:鸟名,形比鹧鸪小,好啼,喜居竹林,故名。④陶山:在今浙江瑞安市西三十五里,因陶弘景曾隐居于此,故名。⑤华阳外史弘景:指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字通明,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南)人。曾为诸王侍读,奉朝请。永明中辞官,退隐于句容之句曲山(今江苏句容县),自号华阳隐居,为道教著作家、医药学家。⑥日铸之峰:即日铸岭,在浙江绍兴市东南。⑦欧冶子:春秋时冶金家、善铸剑。相传应越王聘,铸湛庐、巨阙、胜邪、鱼肠、纯鉤五剑。后又于干将为楚王铸龙渊、泰阿、工布三剑。⑧上人:

2005年1月第7卷第1期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Southeast University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   J an.2005Vol 17No.1 从古代游记散文看中西旅游文化的差异 黄 宏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江苏南京210096) [关键词]游记散文;旅游文化;中西比较‘ [摘 要]从古代游记散文可以看出中西方古代的旅游文化特征:(1)古代中国人注重审美 感受和道德修养,重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融,而不像当时西方那样注重对外部世界的科学考察;(2)中国古人注重对祖国山河的歌颂,对故土家园的怀恋,表达“安土重迁”、“故土难离”的情感,而不像当时西方那样,渴求走向外部世界,走向海外世界;(3)中国人有着“重义轻利”的节操和“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而不像当时西方那样致力于对外扩张、掠夺甚至屠杀以谋取暴利。 [中图分类号]F59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511X (2005)0120088203 [收稿日期]2004-03-20 [作者简介]黄宏(1972— ),男,江西新余人,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在读硕士生,讲师,研究方向:旅游文化,中国传统文化。 与西方民族比较,古代的中华民族是一个不崇尚旅 游的民族,他们“安土重迁”、“故土难离”,但即使是这样,一些必不可少的旅游活动还是经常发生。特别是官吏文人,因求学、赶考、谋职、赴任、贬谪等,他们中有许多人旅游的经历还是很丰富的,并留下了大量旅游文学作品,丰富了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瑰宝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试以中西古代游记散文为例来分析中国古代的旅游文化特征及与西方旅游文化的差异。 一、古代中国人注重审美感受和道德修养,重视审美主体与客体的交融;而不像当时西方那样注重对外部世界进行科学的考察。 南朝吴均的《与朱元思书》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游记散文,作者以形象的笔触,生动地描写了“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奇山异水”,进而发出“鸢飞唳天者望峰息心,经纶时务者窥谷忘返”的赞叹,从而将景物与人生联系起来,把内心情感与眼前美景融为了一体。 唐代元结的《右溪记》,更将自己的主观感受化为对景物的议论点评:“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已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作者这里与其说是在评说右溪,毋宁说是在抒写胸中之块垒。对右溪的感喟,正是作者身世之叹的观照。比照后来柳宗元的“永州八记”,其传承关系是一目了然的。 这类作品最突出的代表则是柳宗元的“永州八记”。 柳宗元21岁中进士,“俊杰廉悍”(韩愈《柳子厚墓志 铭》 ),声名卓著。但由于参加王叔文集团改革失败,而被贬为永州司马,他在那里长流不赦,谪居十年。这期间,写下了著名的“永州八记”。这八记,虽是模山范水之作,但更是内心情感的抒写。这些作品借物写心,把迁客骚人的不平之气,直接化入了对景物的描摹上,是自然的人化和人化的自然的和谐统一。他为“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惋惜,为小丘“今弃是州”不平,正是作者身被冤屈的悲愤浩叹;小石谭“寂寞无人,凄神寒骨”, “悄然幽邃”的“过清”之境,正是作者寂寞凄苦心情的投影;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小丘之石的“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更是作者不苟世俗,傲然兀立形象的写照。在这里,作者借山谷之瑰玮,吐胸中之抑郁。八记所咏之景,恰是作者情感的物化,审美主体和客体完全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了。 柳宗元“永州八记”的突出成就,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托物寄情、借景抒怀成了游记散文的常例,一些深富哲理的议论闪耀出夺目的光彩。 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真切地再现了游览过程和景物风貌,最后作者抒发感慨曰:“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苏轼的《石钟山记》生动地描写了夜探石钟山的曲折过程,让读者身临其境,对石钟山的可惊可惧可赞可叹的夜景感同身受,最后得出“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的有力结论。 以上各篇,皆脍炙人口之名篇。它们虽各有特色,但却有着共同之处:各篇皆借景抒情,托物写意,表达主观情感,体现道德操守,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得到了有机的融合。 中世纪的西方游记则全然不同,它们注重的是对客观世界的科学考察。如13世纪意大利人约万尼?蒙迪科维诺在中国传教35年,他在寄回意大利的书信中,详细描述了旅游中所见的当地人的生活方式、商业贸易情况和出海航行见闻。还有一位意大利人鄂多立克到了中国杭州,再游黄河长江直抵西藏,后发表《鄂多立克游记》,游记详细记录了拉萨城的情况和游历中遇到的奇风异俗。他们都表现出强烈的对外部世界的探求精神。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中西旅游文化的巨大差异:一个注重内心观照,心灵体验;一个注重外部探求,科学考察。民族旅游性格的不同何其鲜明! 二、中国古人注重对祖国山河的歌颂,体现“安土重

古代抒情散文的特点及其鉴赏方法 一、古代抒情散文的特点 1、抒情托物言志 古代抒情散文是采用散文的形式,通过抒情的手法,来表达作者意志的一种文学样式。因此,有人称它为“抒情言志散文”。它“以抒发感情、表现怀抱为中心。首先,它往往是对国事家事,有感于中而发之为文,故抒情言志是交互为用的。”著名的《岳阳楼记》就是代表性作品。不过《岳阳楼记》是托景物以言志,在古代文体中属于“台阁名胜记”一类,略近于游记,所以不是抒情散文的常品。常见的抒情散文则每每表现为托物言志。它讴歌赞美或欣赏咏叹一种东西,这东西可以是有生命的,也可以是无生命的。有生命的如一种动物,一种植物;无生命的如一条河流,一座建筑。表面看来,作者所赞美或咏叹的是这种东西本身,实际上是借以比况或寄托自己的意志。这样的例子,在古今散文中是举不胜举的。龚自珍的名篇《病梅馆记》写的是被人扭曲的梅:“有以文人画士孤癖之隐,明告鬻梅者:斫其正,养其旁条;删其密,夭其稚枝;锄其直,遏其生气,以求重价,而江、浙之梅皆病。”表现的却是作者对人性被扭曲的感慨。他要“穷余生之光阴以疗梅”,“疗梅”固然也是他的一种愿望,而其意决不止此,他没有明说,但读者能默会到,那就是“疗人”,他要以解除人的束缚迫害为终生奋斗的目标。托疗梅以言疗人之志,就是这篇散文的本旨。 2、情景动人心弦 古人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古代优秀的抒情散文,都是字字扣着情来描写的。写景是游记的载体,抒情是文章的灵魂。在写景中借景抒情才能体现作者的写作主旨。归有光的《项脊轩志》被称为他的压卷之作,其中描写自家庭院的明月之景,更是堪称经典。“三五之夜,月明半墙,桂影班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这段文字看似笔墨疏淡却情韵绵远。十五之夜,圆月高悬,倍感思亲,而作者的亲人却已亡故;桂影姗姗可爱,而赏景之人却“斯人独憔悴”;景致依然,人事已全非,这样的景物读来,谁人不能体味到作者的悲凉?此外,作者以动态的景物来衬托内心的寂寥,将心底深深的无奈与对亲人的无限追思,化作清冷的月光,摇曳的树影,读来使人不禁为之心动,作者要表达的情感也于须臾之间表现的淋漓尽致。融情与景,用景物来抒写心绪,也算是古代抒情散文中的另一番景致吧。 3、景象栩栩如生 我国地大物博,名胜古迹、山川景物数不胜数,这为历代文人提供了绝好的写作对象。秀丽的景象加上文人卓越的才华,为我们留下了大量的文化瑰宝。苏轼在《前赤壁赋》中描写了这样的景色,在“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的长江边,作者心境如水,啜饮着美酒,吟诵着关于明月的诗文,“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简短两句,把寂静无声的月亮写得宛如八九岁的小姑娘,活泼可爱。此时“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置身于朦胧月色中的作者也恍惚起来,油然而起“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的奇幻想法,此景此情,也难怪老苏要“遗世独立”“羽化登仙”了。寥寥数笔,作者便勾勒了一幅空灵秀美的月夜江水图,时隔千年,当时的江月都已成空,但读着这段文字,我们却如身临其境一般,扇动联想和想象的翅膀,亦能看到波光粼粼的万顷碧波,吹着习习而来的夹着草木之香的江风,举头望去皓月当空,在云间穿梭,似乎和人间的儿女嬉戏追逐。要不是散文对当时明月传神的描摹,又有谁能感受到文字背后的美好?

中国古代山水记游文言文A版 【学习目标】 1.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2.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3.熟悉古代游记散文的内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4.理解并翻译文段中的关键语或典型句。 【知识概述】 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佳作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许多作家就是因为一篇游记散文而傲视文坛,历久弥新,许多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心态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使多少文人对那一片神奇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比如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具有儒家情怀的为政者奉为“圣经”,抬头捧读;比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成为骈体文的登峰造极之作,千古传颂;比如苏轼,一篇《前赤壁赋》,不仅使黄州这个小城名闻史册,成为旅游胜地,而且文人骚客每每落寞之时,总要反复诵读,以释放心中官场羁旅的无限愁怀;比如张岱,一篇《湖心亭看雪》,不仅反映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微妙情趣,也成为文人赋闲生活的浮华若梦……不用举很多例子了,我们已然了解,古代游记散文十分重要,它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文人难解的百结愁肠。 【典型例题】 1.《兰亭集序》文采斐然,此中不少用语成为成语。如“,”用来形容群英荟萃,人才济济的兴旺景象。“”表示观赏景物,心旷神怡;“”,表示不受世俗礼法的束缚,“”,表示感情随事物的变化而变化;而“”则被用来比喻文人雅兴。 2.翻译横线上的的句子 (1)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 (2)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解题指津】 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所谓“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在山水里既能看到了美丽、挺秀、超拔、奇怪、幽微,又在山水里看到了非山水所能承载的东西,这是入世的牵挂、个人的性情。所谓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就是既依赖于山水,又超脱于山水,在山水里看到了超脱的人生万象。这真是一种奇妙的高峰体验。 山水自有格,无处不成景。山水里有自足的的美丽和清净。许多人沉浸在这个世界中,娱情山水,陶醉其中,并且用生花妙笔,极尽所能地去描绘它,赞美它。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陶弘景的《答谢中书书》、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袁宏道的《满井游记》等都

散文游记12篇 篇一 清晨,泥土的气息夹杂着草木的芳香,分外宜人。雨后初晴的空气,总是格外清新。抬眼远望,天空那轮升起的新日, 像一只光焰柔和的大红灯笼,把天边渲染成了红色。恰巧又逢周末,于是叫上几个好友,来一次连城山游。 我们迎着朝阳出发,一路上,饱吸着略带湿润的清新的空气,一阵阵的晨风送来了野花的香味,简直沁人心脾。到了连城山脚下,抬头仰望,山峦跌宕起伏,苍茫葱郁,在清晨的雾色下,若隐若现,像一个巨人静卧于青天之下,让人不自觉想快快投入到他宽厚的怀抱。 我们沿着弯弯曲曲伸向山顶的阶梯往上爬。一路上都有爬山的人们,走的慢的,被我们超了,快步小跑的,超过了我们。但是随着山路的明显变陡,爬到半山腰的时候,我们几个已是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索性就地而坐,休息一下,顺便舒展一下筋骨,看看风景。抬头望去,山路两旁,松竹成林。远处的山峰高插云间,如一把穿天银剑耸立在云雾之间,真是壮观。 歇了一会,继续前进。看一下好友们,有的用手抱着两旁的岩石、树根,艰难地一步一步地往上攀;有的还一边擦着汗水,一边不时地望山顶;有的大声喊着“加油啊!”给大家鼓劲儿。我一手攀着旁边的栏杆,一手支撑着膝盖,艰难地向上爬,每爬一步,不仅腿要用力蹬,胳膊还要用力拽,还得忍受着屁股的疼痛。 刚翻上了一个小坡,前面又是一个高的陡坎,我急得皱着眉头,

思考着解决办法。突然,看到一群可爱的小朋友在山的怀抱中随心所欲地来回穿梭,上下奔跑,亲亲树叶、尝尝野果。这时候的孩子们,情绪激昂,满脸涨红,已然成了欢乐的天使。看着他们,我也找到了动力,带着同伴们的鼓励,直冲山顶。我提着灌满铅似的双腿,攀上陡如悬梯的山道,穿过一座座山头,终于站到了最高点,来到了宽阔坦荡的山顶。放眼望去,山下美景,一览无余。终于体会到了诗人杜甫“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那种心境。 细细观望,更是美不胜收。近看,暗棕的杉林、翠绿的松柏,构成了一丛丛不同的色彩。远看,田间的小路阡陌相交。那盛开的油菜花,铺满了绿色大地。我们商量了一下,一排站好,向对面的青山呼喊,看谁的回声更清脆,更响亮。“喂,你好吗?”“连城山,我来了!”……多种声音在山间回荡,或重或轻,或尖或细,每一次都会搏得我们齐声的欢笑。 美景总是让人流连忘返,夕阳也渐渐的褪去了它血红的色彩。而我们只有带着这份不舍,沿着来时的路向山下走去。此时,扑面而来的清新的空气,夹杂着槐花的香甜、夜来香的馥郁,更让人神清气爽。走到山脚的时候,夜暮也开始降临了。看到不远处的灯火,回望在暮色中的连城山,犹如一幅壮美的暮色山景图。 篇二 几番暴雨洗后的天空漂着点云沙,透着格外蓝的天,江水猛涨了2米多,快淹到防洪岸沿了。漩窝阵阵,波涛滚滚,原本清澈的水,现在漂浮着枯树枝、菜叶等杂物向下游冲去。几位早来的泳友,已经

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篇一: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文笔清新秀丽,描绘细致逼真,充满了诗情画意,使人如临其境,乐不自禁。由一处走向一处,衔接自然,感情丰富。例如“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怡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再如“交络之流,触激之音,皆在床下;翠羽之水,龙鳞之石,均荫其上。”,都是作者心动而发,真实美丽。 虽然借写山水游记书写胸中愤郁,但作者寄情于山水,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跳动着作者对自然的向往与喜爱。他与自然相晤,与自我对话。 【篇二:概括柳宗元山水游记的特点】 (公元773年公元819年),字子厚,汉族,河东(现山西运城永济一带)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唐代家、哲学家、家和思想家世称柳河东、河东先生,因官终柳州刺史,又称柳柳州。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与刘锡并称刘柳,与、、韦应物并称王孟韦柳。 柳宗元一生留诗文作品达600余篇,其文的成就大于诗。文有近百篇,散文论说性强,笔锋犀利,讽刺辛辣。游记写景状物,多所寄托,有《河东先生集》,代表作有《溪居》、《江雪》、《渔翁》。 一、对古文运动的贡献与散文创作实绩 柳宗元在古文运动中的贡献是与韩愈连在一起的,他们在散文创作上有着众多的开拓,这里述最主要的两个方面。 一是在勇于创新的基础上建立了新的散文美学规范。韩、柳在文学观念上否定了六朝的文笔之分,把散文引入了学的发展路途。从辞采来说,韩、柳既一致反对绣绘雕琢、类乎俳优者之词的文末流,又在自己的文章中尽量吸收文的优长,用不少整齐有力的四字句夹杂

《黔之驴》等。柳宗元的传记文与抒情文也颇有佳者,如《捕蛇者说》、《段太慰逸事状》、《童区寄传》、《祭吕衡州温文》等。 二、山水游记创作实绩 山水游记是柳宗元散文中的精品,也是作者悲剧人生和审美情趣的结晶。作者被贬永州期间,为排遣忧闷,常寻幽探胜,寄情山水,并形诸笔墨,其中以永州八记为著。这八篇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潭记》、《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以及《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另有《游黄溪记》等。 阅柳宗元这些主要写于永州贬所的记游之作,会突出地感觉到其中呈现的大都是奇异美丽却遭人忽视、为世所弃的自然山水。在描写过程中,作者有时采用直接象征手法,借弃地来表现自己虽才华卓却不为世用而被远弃遐的悲剧命运,但多数情况下,则是将表现与再现两种手法结合起来,既重自然景物的真实描,又将主体情感不露痕迹地融注其中,令人于意会中领略作者的情感指向。 柳宗元还善于选取深奥幽美型的小景物,经过一丝不苟的精心刻,展现出高于自然原型的艺术之美。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美不自美,因人而彰。即通过文学家的发掘、加工和再创造,将那些罕见的胜境传给世人,以免贻林涧之愧。他要用自己的全副精力和才情,去漱涤万物,牢笼百态,借以安顿他那悲哀苦闷的灵魂,并从中获得些许凄美的怡悦。 三、山水游记的两大特点 1、不为写山水而写山水,而把自己的悲愤积郁的情感寄托于其中。 身世遭遇和环境的压迫,造成心理的变异,长歌当哭,强颜为欢,聊为优游,乐而复悲。郁愤填时,憎山恶水,以山水为牢一人独游时,又与之同病相怜,并借山水之幽幽、以处休、观妙。从宣泄悲情到艺术地表现自然,将悲情沉潜于作品之中,形成了柳氏山水游

浅谈古代游记散文笔法 “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古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聚天地之灵气,集日月之精华”,这种出游的情怀代代传承。在生活方式单一的古代,寄情山水、登临况味也无疑是书生士子们浇心中块垒的重要方式。 提起古代散文游记,经常会联想到“移步换景”这个词,即追求浑然天成的写作思路,直抒所见所想,任凭奇伟瑰怪之自然大观引领自己领略自然的风采与魅力,极具情趣。许多情况下无论是一些写景记事的诗作还是游记散文,移步换景的写作手法都是总体的选择。容易理解,因为大多数情况下我们确实更熟悉时间顺序和事物先后发展的脉络,如此更加有条理性。然而,事实上这些散文游记除却移步换景的主脉络,之所以能称之为散文,内容意旨应该是非常丰富的,不能够单单注意其写景游踪的方面,也不能认为游踪的推进和空间位置的更迭方面囊括古代游记的全部笔法。 古代游记,作为一种文学形式,它的产生均与当时的政治形势、社会思潮紧密联系。根据各个历史阶段的不同,游记发展风格不一;与此同时,它也因作者的政治立场、思想感情、写作意图、境遇等的不同而不同。 魏晋南北朝时期,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在政治黑暗、压迫严重、兵祸相乘、民不聊生的背景下著成。作者对现实深感不满,且不甘为五斗米折腰,不愿与当时的士族和社会同流合污,便弃官归隐,选择躬耕田园的隐居生活。于是他借助游记这一形式,以渔人行踪为序,描绘了去桃花源沿途的景物和桃花源人宁静安乐的生活。全文妙在未刻意添加评论之笔,却深刻寄寓了他的政治理想,以及那个时代劳苦大众渴望安居乐业拒绝战乱苛政的情感,表现出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态度、对理想社会的追求。此篇除了游踪的传统笔法之外,“虚构”和“联想想象”显然是主要的艺术处理方式。 唐代,以柳宗元为代表的擅写游记的文人流派,通过对社会百态、自然万象的切身体悟,用生动传神的笔触,在描绘平时难得一见的自然大观之余,又将自己人生际遇坎坷之时的困苦惆怅寄予文中,使得情、景有机交融。在名篇《小石潭记》里,作者先极写潭水之清、竹树之茂、岩石之怪、游鱼之乐,动静结合,无不惟妙惟肖,细致逼真。然后笔锋一转,“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我们才恍然大悟:描写静物而刻画环境的幽邃凄清是暗示自己的境遇、写游鱼“似与游者相乐”是跟自己的抑郁失意相对照。显然,此处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借景抒情、以乐衬哀,情景交融,更多运用了“景随意迁”的笔法。 宋代,出现了利用游记说理议论的游记新格局。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和苏轼《石钟山记》是这种新变化的突出体现。 《游褒禅山记》顾名思义是游记体裁,但实际上却不以记游为重点,而是借游山引出议论,现身说法,告诫人们无论探求高深学问还是创立宏伟大业,都必须有百折不挠、勇往直前的精神,因为“世间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并且警示人们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古代较短散文 篇一:古代游记散文特点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和教学 古代游记散文是中国古代散文园地中的一朵奇葩,它不仅名篇佳作众多,而且名家辈出,群星灿烂。许多作家就是因为一篇游记散文而傲视文坛,历久弥新,许多经典作品对中国传统思想、对中国文人的心态有着巨大的影响。比如陶渊明,一篇《桃花源记》,使多少文人对那一片神奇的“世外桃源”充满向往;比如范仲淹,一篇《岳阳楼记》,千百年来,一直被具有儒家情怀的为政者奉为“圣经”,抬头捧读;比如王勃,一篇《滕王阁序》,成为骈体文的登峰造极之作,千古传颂;比如苏轼,一 篇《前赤壁赋》,不仅使黄州这个小城名闻史册,成为旅游胜地,而且文人骚客每每落寞之时,总要反复诵读,以释放心中官场羁旅的无限愁怀;比如张岱,一篇《湖心亭看雪》,不仅反映了晚明文人生活的微妙情趣,也成为文人赋闲生活的浮华若梦??不用举很多例子了,我们已然了解,古

代游记散文十分重要,它不仅勾勒了大好河山的瑰丽景致,而且寄托了文人的浪漫情怀,抒发了文人难解的百结愁肠。 今日研读,更有现实意义,它能丰富我们日益枯涩的心灵,润泽我们日显苍白的生活,能矫正我们对大自然的恶劣态度和蛮横气势,能使我们在盲目的快节奏面前,慢慢放下脚步,去欣赏身边的美丽,去凭吊古人的雅致,去与古代文人对话,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和增加我们的幸福指数。 当下,引导中学生研读古代游记散文,不仅十分必要,而且意义深远。我认为应弄清以下一些基本问题: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古代游记散文研读的基本篇目;古代游记散文的特点和类型;古代游记散文的发展脉络;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 古代游记散文的教学建议;古代游记散文的学习要求和思考拓展等。 其中“山水里到底有什么——古代游记散文的主要内容和思想感情”,是我们整个课程学习的重点和难点,要下功夫去钻研。下面对这些问题分别说明之: 一、古代游记散文的定名 我国古代游记文学包罗万象,内容庞杂,层次丰富,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