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一、中国机械制造业管理现状与特点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然而相当部分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仍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竞争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机械制造业与其它制造业的管理具有共性也有个性;机械制造业本身随着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其管理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企业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

(1)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其管理软件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些制造类型的特征:

离散制造——不同的物料经过非连续的移动,通过不同路径,生产出不同的物料和产品。如汽车、机床、飞机、计算机、家电等。

流程工业——物料经过混合、分离、成型或者化学反应,物料大多连续地通过相同路径,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它又分为连续生产、批量生产和混合制造几种类型。在管理上要求

配方管理、副产品、联产品、多种计量单位,同一物品多个质量等级、批号跟踪、保质期等特点,一般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

·单件生产——产品按订单设计、按客户需求生产,产品很复杂。产品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有时一个合同按部件多次交货。如三大动力厂(大电机、汽轮机、锅炉)重型机械、造船等。生产组织按工艺划分,设备是通用的。生产管理中除应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整套方法外,需增加网络计划(项目管理),关键资源排序。这里CRM就并不重要。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的或选配的。需求可以是预测,或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生产组织按工艺特征分车间、工段、班组,如铸、锻、铆、焊、车、铣、刨、磨、装配等。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他们也需要CRM,SCM等。

·大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或少数选配。需求主要靠预测,也考虑订单。生产设备是以物料(零件、部件)为对象组成一条条流水生产线。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将传统MRPII与JIT 混合制造,中长期计划和批量生产的零件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执行计划采用JIT、看板(电子看板)、反冲库存、条码物料跟踪等计划。CRM,电子商务就很重要。

·大规模定制——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需求和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优势相结合。生产组织仍是流水线,但产品配置是多种多样。在生产计划控制方面它需要结合MRP、JIT、配置控制等综合应用。是前两种的混合制造模式。

所以,企业生产类型不同,在选择ERP软件时要按这些不同的管理特征去寻找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你是个年产10万辆汽车的生产厂,软件中没有JIT我看就不合适。你是个重型机械厂,他产品中没有项目管理,关键主件质量跟踪,我看也不行。另外,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点也不尽相同,有的企业销售非常复杂,但生产简单。有的采购和生产制造非常复杂,但一年只有几个合同,销售管理并不重要。所以,一定要辩证施治、对症下药。

(2)由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使得我们必须重新审视西方ERP系统在中国的应用问题。

西方以“法”为重心的管理模式,所以西方ERP系统是根据以法为重的企业文化、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设计开发的;比较重时间进度,重计划,以保证交货期为目标,以时间计划为主线,以标准化为基础,强调在正确的时间将正确的物料按正确的量送到正确的地方。软件功能和逻辑符合所在国政府的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人们严格遵守合约,重计划、守纪律。应当说,ERP较好地解决了发达国家的制造企业的集成化管理问题。

东方以“情”为特质的管理哲理,这种管理由于偏重于人的作用和价值实现,却忽略制度效应和条例管理,从而表现出在强调人事关系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充分,而在强调任务和规则方面,理性精神表现得不充分。因此,法规制度的不严,人事关系过多,理性精神不足,正是中国式管理的缺陷和不足之处。其在管理上的表现,就是较多考虑“后果”。所谓的“主人翁”精神,否认是管理者还是被管理者,都注重自己行为的价值标准,他们重承诺,轻合约;重调度,轻计划;重情感,轻制度;随意性强,守时性差。所以西方ERP 在中国的应用必须注重对人的价值观的管理。所以建立责权利相结合的,全面进行企业绩效管理是非常必要的。

(3)ERP这个现代制造业的管理工具,它有其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两个方面。就其自然属性而言,中外企业没有多大差别。它们都追求最大限度的缩短生产制造周期,降低成本,降低库存,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因此ERP的普遍原理是中外适用的。但就其社会属性而言,企业管理受国家政策法令、规章制度、税收政策、市场环境的影响。因此ERP 一定要考虑国情化。例如,ERP中的财务软件,它必须符合中国财政部颁布的会计准则和会计电算化的要求。在现阶段还要处理“三角债”;以物易物的“磨帐”处理;在成本核算中保留计划价逐步接转,差异分摊的方法;既有财务应收帐,还要记录销售应收帐;双重工时定额。。。等。

(4)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机械制造业由于物料品种规格多,生产不连续,生产制造过程复杂,所以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比其他制造业复杂。另外,中国机械制造业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仍然是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组织模式,专业化分工没有像国外那样细,中国企业内部的管理相对国外要复杂,所以中国机械制造业的管理是最复杂的。

二、信息化技术在机械制造业管理中的作用

上述目前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严重地影响着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采用现代化的管理思想、方法和计算机网络通信技术,实现机械制造企业的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是摆在每个企业面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所以建立联接厂内外的计算机网络通信系统,选择先进、成熟、适合企业管理需求的企业资源计划ERP、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商业智能BI、电子商务EC等软件系统,通过管理咨询和业务流程重组,优化设计企业的组织机构、管理模式、业务流程,应用上述软件系统,实现企业管理的信息化。以克服目前企业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管理效率和企业的竞争能力,是企业面对知识经济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做出的必然选择。系统建设的目标是:

(1)建成一个覆盖全公司的计算机网络化的管理信息系统。该系统使企业的生产经营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和工作流的高度统一与并行运作,并通过Intranet、Internet实现企业内、外部充分的信息交流及企业与外界的联系,形成有效的敏捷供需链系统。

(2)采用先进的生产计划控制方法。打破台套计划的方式,按各种物料的采购提前期和生产提前期编制物料需求计划。建立一个有效、灵活的由主生产计划、物料需求计划和车间作业计划的三级计划所组成的生产计划管理体系,最大限度的缩短产品生产周期、采购周期、准时交货,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最大限度的降低库存和成本,提高售后服务水平。有条件的企业推行准时生产JIT、供应商管库房VMI、同步生产等先进管理方法。

(3)实现全公司基础数据(如物料数据、产品结构数据、产品设计工艺数据、生产能力数据

等)统一生成、统一维护和统一管理,供经授权的各相关部门使用,真正做到数出一家、数据共享,避免冗余。通过ERP系统的建立和实施进一步理顺企业的管理程序,做到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4)针对目前各管理部门中信息分割的情况,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动态信息反馈和监控体系,实现对每项任务从合同签订、设计、生产、采购、成本核算到成品发货全过程的动态跟踪,使每项任务处于有效的监控之下。

(5)加强财务管理和健全成本核算功能。真正建立起二级成本核算体系,采用先进的成本核算方法,较为准确地核算出零部件成本和产品成本,为销售报价和财务核算提供可靠依据。进行成本分析,找出降低成本的因素,有效降低成本。

(6)使用计算机加强质量数据的统计分析。充分利用质量检测数据,利用多种分析方法,进行深入的统计和分析。有力地监督和提高质量水平。

(7)通过计算机实现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将广大管理人员从繁琐的手工劳动中解放出来,使他们有机会学习管理理论和提高管理技能,从本质上提高企业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三、机械制造业管理信息化的发展趋势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加快,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涌现,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高速发展,特别是国际互联网络渗透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作为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重要工具---企业资源计划ERP系统,正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和发展。下面我们从管理思想、系统性能和软件开发平台三个方面讲述其发展趋势。

(1)管理思想的发展

1)在网络系统支持下,新的ERP系统将给世界带入这样一种境界:消费者或客户通过互联网络在电子商场了解产品性能、价格,通过电子商务给生产厂商下达订单;生产者通过ERP 系统下达物料采购和生产制造指令,通过电子商务完成物料采购、支付活动;经过生产制

造,最后将商品按时送交用户,在网上完成交易和结算。它使供应商、生产者、分销商、客户,通过供应链紧密集成,物料不间断的流动,达到减少库存,最大限度减少经营成本,快速响应客户需求,提高企业市场竞争能力和经济效益。所以供应链管理SCM,电子商务EC将必不可少。

2)由于市场竞争加剧,制造商要从过去的“以产品为中心”转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策略。客户关系管理CRM它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客户视角,赋予企业更完善的与客户交流的能力,是一种最大化客户收益率的方法。它在充分了解客户的特殊需求基础上,进行“一对一”的个性化服务,提高客户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忠诚度,使企业取得竞争优势。其目的在于建立一个系统,使企业在客户服务、市场竞争、销售及支持方面形成彼此协调的全新的关系。CRM既是技术,又是一种新型的管理哲理和机制。

3)支持敏捷制造和虚拟制造。敏捷制造是使企业具有卓越的自适应能力,在多变的环境中占据竞争主导地位的总体战略。在经营管理范畴中其实现的技术手段包括:准时生产JIT,精良生产LP,并行工程CE,业务流程再造BPR,虚拟制造VM等。通过快速建模工具和参考模型库,加快业务流程再造的过程。采用基于浏览器/服务的体系结构和软构件技术,通过标准虚拟专用网VPN技术,完全可以构建虚拟制造的环境,支持虚拟企业和虚拟制造的管理需求。

4)企业绩效管理EPM(Enterprise Performance Management)。EPM根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经营目标,设置各个部门的目标,并将这些目标层层分解为每个员工的目标,通过ERP系统采集其执行情况,并与分配的目标进行比较,以确定员工的报酬和奖励。并对整个公司、部门和员工的绩效进行分析。EPM包括计划、管理和分析的全过程。以建立完善的激励机制,促成公司目标的实现,提高企业的绩效。

5)ERP要走专业化的道路。鉴于不同行业在管理细节上存在较大差异,需要针对不同的行

业特点、运作机理,设置相应的业务流程、搭建相应的组织结构并设计相应的软件架构去实现。不能指望用一个通用解决方案去适用所有行业,特别是在涉及到生产、销售、采购和成本这样的企业业务细节时,必须拥有专注于某一行业的方案才能有效解决不同应用环境的信息化问题。另外专业化的ERP软件产品其开发周期短、升级换代快、实施容易、成本低等特点。

(2)系统性能的要求

1)为了适应不断变化的组织结构和业务流程,ERP系统需要发展商务过程管理(Business Process Management)和工作流管理,支持业务流程重组和企业动态建模。针对企业的不同需求,实现功能可裁剪、系统可配置、流程可重构、过程可管理。

2)为了使广大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广大员工进入应用系统,ERP系统必须提供对内对外的可集成性和灵活性。对内ERP系统要与CIMS、OA、立体仓库、条形码,数据挖掘等系统紧密集成。对外与供应商、客户、合作伙伴的异构系统集成,充分实现信息共享;支持移动办公和无线接入。

3)支持集团公司业务。支持多公司、多组织,跨地域的商业运作模式。

(3)软件开发平台的要求

为了实现上述管理功能和系统性能的要求,ERP软件开发平台必须采用以下技术:

1)基于浏览器/服务器的多层体系结构。为了使用户在任何地方、任何时候操作数据成为可能,大大拓展客户范围,将客户扩展到整个Internet网络上,采用J2EE或.NET开发平台,实现客户端的浏览器层、Web层、业务逻辑层和数据库层的多层体系结构是非常必要的。

为了实现模块之间的互通、互操作,管理构件的搭建与跨环境的部署和管理,都需要中间件的支撑。

2)为了使ERP系统具有良好的可移植性、可集成性、互操作性,必须采用符合工业标准的开发语言、开发工具、通信协议和数据库系统。使应用软件真正做到独立于操作系统(NT,UNIX,Linux),独立于数据库(ORACLE,SQL SERVER,Sybase,DB2)自然也独立于硬件平台。

3)为了实现系统可配置、流程可重构,软件开发要采用软构件技术。

4)支持分布式应用系统。新一代的管理软件系统是超大规模的,也可根据需要剪裁成中小型应用系统。它将不再是集中在同一局域网络服务器上的系统,因此支持分布式应用和分布式数据库是未来管理软件的一个特征。

6.ERP、CRM、SCM他们之间是什么关系?

在制造业管理信息系统的技术领域是一个概念倍出,名词满天飞的领域。从它诞生的那天起叫物料需求计划MRP,后来叫制造资源计划MRPII,企业资源计划ERP,现在出现客户关系管理CRM,供应链管理SCM。。。还说ERP过时了,提出什么ERPII,EAM。。。作者在《都是名称惹的祸》一文中作了阐述。无论是MRPⅡ还是ERP他们为制造业企业提供了从销售、生产、采购、售后服务整个供应链上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业务流的科学的管理模式,它是制造业企业管理需求的真实反映,不是凭空捏造或强加的。我们至今还没有发现它们中的哪一个构件现在是完全不能用了,所以ERP没有过时。但是ERP要与时俱进,社会和科学技术总是不断发展的,适应知识经济的新的管理模式和管理方法不断涌现:敏捷制造、虚拟制造、精良生产、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管理、电子商务、商业智能,现在又提出了商业过程管理、企业绩效管理产品生命周期管理…不一列举。ERP必须与时俱进,不断增加新内容,以满足管理的新需求。ERP的软件开发平台、开发工具和所有软件一样,总是伴随着计算机和网络通信技术的发展而发展的。从主机/终端系统发展到客户/服务器到今

天的浏览/服务器,开发工具从COBOL、C、PB、VB到JAVA,为了应用最新技术成果,人们要不断地重写或升级软件,这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们不能因为管理功能的增加和开发平台的变化而不断的修改名称,这将是永无止境的。

对于制造业而言,CRM、ERP、SCM之间有很多的功能是交叉和重叠的,传统ERP产品包括了许多CRM,SCM的内容,在扩展ERP的软件系统中已经包括了完整的CRM和SCM的内容,而且他们与ERP之间是无缝集成的。现在社会上有许多独立的CRM和SCM软件,这就给制造业企业提出一个问题,他们是选一家的软件好还是选不同供应商的软件?我建议要选扩展ERP软件。因为不同的软件其设计思想、开发平台、开发工具都不相同,集成谈何容易!再说他们之间有许多功能是冗余的。

对于非制造业的企业而言情况就不同了。例如现在CRM用得比较好的企业在哪里?电信、银行、保险,他们的CRM用得很好,他们有几百万的用户,CRM对怎么样研究这几百万用户的消费偏好,用户的流向,发展他们的产品,满足大家的要求,对留注客户起到很好的作用。这样的行业不需要ERP。

对于那些大型的零售、批发商来说,供应链管理SCM就很重要。像全世界最知名的零售业巨头沃尔玛,它向客户供应八万种商品,4000个连锁店,靠的是天上一颗星,地上一张网,送货一条龙这样一个完美的供应链管理系统。从科学的供应链管理里节约了大量的成本,所以可以给客户提供最好的服务和商品。像沃尔玛这样的企业它也不需要ERP。所以是集成还是概念分立要首先考虑你是什么行业,如果你是制造业,你还是要找扩展ERP,做成一个非常完整的集成系统,减少集成的费用。“集成”两个字说起来非常简单,但实际上没那么容易。如果你是非制造业,例如银行业、电信业或者零售业你就独立地采用CRM或SCM。这就是我的建议。

综上所述,机械制造企业是管理非常复杂的企业,目前管理中存在诸多的问题,非常不利

于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提高管理水平是不容置疑的。文章讲述了机械制造企业管理信息化的特点,从管理思想、ERP系统性能要求和软件开发平台三个方面谈了技术发展趋势,谈了CRM,SCM,ERP之间的关系,供ERP软件供应商开发软件和机械制造企业制定信息化方案时参考。

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重要关系.doc

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重要关系 .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重要关系摘要:机械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机械工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具的任务。 因此,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相关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水平。机械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键词: 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关键因素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ortant relationshipAbstrac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s the basic and supporting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ic. It offers technologies, equipments and means of production for various departments of national economy.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as conclusive influence on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on promoting of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 Basic industry supporting industry key factor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 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

矿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之一,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了能源和原材料。然而,由于大规模的矿山开采导致了矿山废弃物数量的剧增。严重扰动了区域土壤、水、植物、生态环境,矿山土地复垦和生态重建已刻不容缓。 1 国内外土地复垦的研究进展 在国外,早在19世纪末就开始了土地复垦的研究和实践,美国、荷兰、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的土地复垦均取得显著成绩。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以来,矿区土地复垦的理论研究处于高潮时期。在生产实践中不但进一步完善了施工技术,还促进了对土壤改造、政策法规、现场管理等方面的研究, 取得了大量的成果,积累了成功的经验,形成了庞大的技术产业。近年来,在矿山开采对土地生态环境的影响机制与生态环境恢复的研究;遥感与GIS在土地复垦中的应用;无覆土的生物复垦及抗侵蚀复垦工艺;矿山复垦与矿区水资源及其它环境因子的综合研究;清洁采矿工艺与矿山生产的生态保护等方面均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我国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工作起步于20世纪 70年代末,在80年代由于当时的政策和技术方面的原因,废弃地生态恢复工作总体上还是处于零星、分散、小规模、低水平的状态。1988年《土地复垦规定》的出台,使该项工作步入了法制轨道。我国土地复垦经历了从自发性零星复垦到自觉性有计划复垦、从单一型复垦到多形式复垦、从无组织到有组织、从无法可依到有法可依的巨大变化。但在矿种之间和区域之间均存在较大差异,煤矿、铅锌矿、铁矿的恢复率较高;小型矿山对土地的破坏十分严重, 生态恢复几乎为零。从复垦的效果来看,煤矿较好, 非金属矿次之,而金属矿山最差。近年来,我国也结合多个专业针对我国的矿山情况进行土地复垦技术工艺、政策与战略研究。对于废弃地的复垦技术不仅逐渐向生态恢复转变,还对修复后的土壤肥力以及各项指标进行了研究,使我国的废弃地复垦工作逐渐迈上了系统化、整体化和高效化相结合的生态发展阶段。 总体上看,由于我国土地复垦起步晚,土地复垦 8 常被认为是一种纯工程性的问题,参与研究的专家不多,再加上中国传统的“重术轻学”的思想,因而复垦理论远远落后于实践,与国际水平相比有较大差距。 2 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重建的涵义 土地复垦就是恢复因采矿等破坏或影响的土地的生产力和经济利用价值,将其改造成为符合经济、社会、生态效益要求,并与周围环境保持协调发展的活动。土地复垦是以恢复生态系统功能的土地利用为定义,同时又是一个具有物理学及生态学全过程的宽泛概念。 矿区生态重建是指对采矿引发的结构缺损、功能失调的极度退化的生态系统,借助人工支持和诱导,对其组成、结构和功能进行超前性的计划、规划、安排和调控,同时对逐渐逼近最终目标这一逆向演替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进行跟踪评估并匹配相应的技术经济措施,最终重建一个符合代际需求和价值取向的可持续的生态系统。生态重建的生态学原理,最重要的是生态演替原理,即生态系统由一种类型转变为另一种类型的有顺序的变化过程。同时矿山在生态重建过程中,还必须注意生物之间相互制约原理,结构稳定和功能协调原理,实现新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可持续循环利用。土地复垦强调的是矿山土地可利用能力的恢复,生态重建则在土地可利用能力恢复的基础上,强调建立一个和环境协调的、具有稳定生物群落的人工生态系统。土地复垦是生态重建的前期工程,而生态重建是土地复垦的最终目标,土地复垦应是生态重建中的核心部分。 3 影响因素 由于矿山自身条件各异,矿山复垦需要考虑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有: ①矿区地表特征:地形、地貌、水系、植被等; ②环境因素:气候、气象和城镇、居民区分布,矿山开采前该地区环境状况及矿山开采后可能造成的污染等; ③矿区地表地层的理化性质:厚度、有机质含量、pH值、盐渍度、土壤水分、渗透性、微量元素、抑制植物生产的有毒化学物质等; ④矿床开采方法、废石及尾矿的充堆方法及复垦的可能性, 采矿及复垦设备的通用性,复垦区再种植及综合利用的可能性,复垦周期与经济效益等。由于各矿床的赋存条件不同,故所采用的复垦工艺技术也不尽相同,应根据矿体的赋存情况和开采方法,统一计划,边开采边复垦,在复垦时充分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一、中国机械制造业管理现状与特点 中国机械制造业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已经具有相当的规模,积累了大量的技术和经验。但是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形成,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国外的技术、资金、产品大量涌入中国,中国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国内外激烈的竞争局面。竞争要求企业产品更新换代快、产品质量高、价格低、交货及时、服务好。这些市场竞争的武器与企业管理的模式、管理方法、管理手段、组织结构、业务流程密切相关。然而相当部分中国企业及人们的思想意识仍然受计划经济的影响,上述竞争武器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 机械制造业与其它制造业的管理具有共性也有个性;机械制造业本身随着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其管理方法存在差异;中国的制造业与发达国家相比,由于企业文化、法律、制度的不同也有其特殊性。 (1)机械制造业是典型的离散制造业,其管理软件根据企业的生产类型,生产批量,生产组织方式不同,需要不同的解决方案。这些制造类型的特征: 离散制造——不同的物料经过非连续的移动,通过不同路径,生产出不同的物料和产品。如汽车、机床、飞机、计算机、家电等。 流程工业——物料经过混合、分离、成型或者化学反应,物料大多连续地通过相同路径,生产出有价值的产品。它又分为连续生产、批量生产和混合制造几种类型。在管理上要求配方管理、副产品、联产品、多种计量单位,同一物品多个质量等级、批号跟踪、保质期等特点,一般用专业流程工业软件。 ·单件生产——产品按订单设计、按客户需求生产,产品很复杂。产品生产周期一般都很长。有时一个合同按部件多次交货。如三大动力厂(大电机、汽轮机、锅炉)重型机械、造船等。生产组织按工艺划分,设备是通用的。生产管理中除应用多品种小批量生产的整套方法外,需增加网络计划(项目管理),关键资源排序。这里CRM就并不重要。 ·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的或选配的。需求可以是预测,或按订单生产,按订单装配。生产组织按工艺特征分车间、工段、班组,如铸、锻、铆、焊、车、铣、刨、磨、装配等。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典型的MRPII加配置控制。他们也需要CRM,SCM等。 ·大批量生产——产品是标准或少数选配。需求主要靠预测,也考虑订单。生产设备是以物料(零件、部件)为对象组成一条条流水生产线。生产计划的特征是将传统MRPII与JIT混合制造,中长期计划和批量生产的零件采用物料需求计划MRP,执行计划采用JIT、看板(电子看板)、反冲库存、条码物料跟踪等计划。CRM,电子商务就很重要。 ·大规模定制——将多品种小批量生产以满足不同客户个性需求和大批量生产提高生产率,降低成本的优势相结合。生产组织仍是流水线,但产品配置是多种多样。在生产计划控制方面它需要结合MRP、JIT、配置控制等综合应用。是前两种的混合制造模式。 所以,企业生产类型不同,在选择ERP软件时要按这些不同的管理特征去寻找满足企业需求的软件。你是个年产10万辆汽车的生产厂,软件中没有JIT我看就不合适。你是个重型机械厂,他产品中没有项目管理,关键主件质量跟踪,我看也不行。另外,不同的企业管理的重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的区别

主导产业,顾名思义,就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 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 支柱产业,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构成国民收入主要来源,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 这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能是该产业的收入占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产出的比重所知;也可能是该产业的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所致;还有可能是由于该产业的就业系数高,因而该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大;此外,也可能它是主要的外汇创收产业。因此,作为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阶段标志的支柱产业,必定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或骨骼产业。 支柱产业可能是主导产业,也可能不是。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都是政府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而重点支持的产业。它们之间从动态上看,存在着发展中的替代现象,即从主导产业的发展看,一方面要强化现有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则是要从现有主导产业中筛选出未来的支柱产业,因而可以说,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潜在的支柱产业。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有着极为紧密联系的概念,如果忽视两类产业作用的差别,容易造成制定发展战略上的失误。 两者的关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 1.支柱产业着重强调产业的净产出占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比重,比重大的,则可称为支柱产业,它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能够提供大部分国民收入的产业。主导产业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科技发展和时间推移,原先的主导产业就会被新兴的主导产业所替代,但由于其在过去的大发展,很可能成为新时期的支柱产业。从产业演变的历史看,大多数支柱产业都是由过去的主导产业演进而来的。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建筑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同时又是安全风险较大、容易发生事故的行业。省是一个建筑业大省,从业人员500万人,每年完成建筑业产值达4000多亿元。近年来,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以提高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遏制重大特大事故为目标,以落实监管责任和企业主体责任为主线,以深入开展隐患排查治理为着力点,以提高行业素质为基础,以科技进步为支撑,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全面加强安全生产工作,努力推动全省建筑安全生产形势的稳定好转,事故呈逐年下降趋势。2009年度我省共发生建筑安全生产事故12起,死亡16人,与2008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16起,下降57.1%,死亡人数减少22人,下降57.9%,重伤人数减少6人,下降100%。2010年度发生建筑安全生产事故8起,死亡10人,重伤2人,与2009年相比,事故起数减少4起,下降33.3%,死亡人数比去年减少6人,下降37.5%。“十一五”末较“十一五”初年死亡人数下降76.4%。我省百亿元建筑业增加值死亡人数一直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的50%以下。 省的建设安全生产工作得到了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充分肯定,事故及死亡指标控制被建设部列为全国比较好的地区,多次受到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的表扬。 “四个一、八个二” 创新建设安全工作思路 安全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必须从全局着眼,从关键环节入手,实施标本兼治。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在认真分析研究我省建设安全生产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四个一、八个二”的建设安全工作思路。

这一思路是:咬住一个指标,建立一个机制,明确一个方向,关注一个重点,完善两个体系,强化两项许可,开展两项评价,落实两种责任,实施两个倾斜,抓好两类典型,着眼两个提高,做好两个结合,强力推进全省建设安全工作上水平、上台阶。 咬住一个指标,即咬住安全生产控制指标,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控制和减少重大安全事故的发生;建立一个机制,即建立以安全生产为中心,各相关职能部门分工协作、相互联动、齐抓共管的工作机制,形成安全工作的强大合力;明确一个方向,即通过加大安全生产投入,提高违规成本,促进责任主体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关注一个重点,即关注广大建设职工特别是农民工的生命安全与职业健康,改善职工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作业条件,保护职工合法权益。 完善两个体系,即完善监管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和企业安全生产保障体系;强化两项许可,即强化建筑施工企业安全生产许可证和“三类人员”的资格条件审查和动态考核;开展两项评价,即开展建筑施工企业安全许可证评价和建设工程项目安全评价;落实两种责任,即落实管理部门的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建设工程主体各方的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实施两个倾斜,即实行差异化管理,把监管力量向管理薄弱环节和关键环节倾斜,向安全保障能力较差的企业倾斜;抓好两类典型,即抓好安全生产工作好坏两个方面的典型;着眼两个提高,即提高全行业的安全生产素质,提高系统的安全管理能力和水平;做好两个结合,即实行标本兼治,一方面继续保持安全生产的高压态势,加大监督检查和执法力度,严肃查处和重点打击各类违规行为,消除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支柱产业

房地产业作为国民经济发展中重要的支柱产业,具有关联度大、带动力强的特点,在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的进程中,房地产业逐步成为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经济增长点。对于关系到经济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住宅房地产,从土地购置开始,经过房产的开发建设,到进入消费和服务等各个环节的运行过程中,都涉及到各级政府、房地产开发商和广大消费者等各方的利益。而当前我国房地产市场整体的结构发展态势是区域性的寡头垄断。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有偿使用和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入,由于制度因素和房地产市场本身的特点(区域性的寡头垄断、信息不对称等),使得我国目前房地产市场存在着一系列问题:房地产市场总体上处于供给的结构性过剩和高房价收入比以及消费预期导致的居民有效需求能力不足的状态;商品房的高空置率和居民住房不足的矛盾;土地资源的低效率使用等等。本文试图利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针对在土地交易市场、房地产开发建设市场和房地产消费市场中各主要参与者的市场行为(策略互动关系及其策略均衡),建立一个房地产市场的分析框架,为政府部门、开发商和消费者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也为房地产市场体系的建设提出一些政策建议。土地交易市场指地方政府根据城市发展和建设的需要,代表国家将城镇国有土地或征为国有的农村集体用地进行土地的使用权出让的场所,土地是开发商在进行房地产商品开发时必须的首要资源,可以说,土地的产权交易市场是房地产市场的源头市场。而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决定土地供给缺乏弹性,土地资源的配置带有明显的行政性,因此,我国的土地市场是由国家垄断的交易市场。从我国土地政策的演进过程看,1998年《土地管理法》的修正,市场配置资源的原则确立和土地拍卖制度的推行,标志着土地交易的市场化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制度的全面实施;2001年《国土资源部关于建立土地有形市场促进土地使用权规范交易的通知》和2003年《关于加强土地资产管理的通知》的相继出台与实施,国家从宏观的角度加强土地供给总量和结构的控制,经营性土地实行招标、拍卖制度,土地交易市场逐步实现规范化。同时,由于信息的不对称、制度的缺陷和市场主体行为的不规范,我国当前的土地市场仍然存在权力“寻租”、土地使用效率低等问题。土地交易市场秩序是土地市场参与者之间博弈的结果,它主要涉及到国家、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商三方的利益,在市场的交易过程中,既存在交易双方(政府与开发商)之间的利益博弈,又有买方(开发商)之间的博弈,各参与者都想在约束条件下以利益最大化进行博弈。国家和地方政府的博弈主要是解决在土地交易市场中收益分配的均衡协调问题。我们现在主要来分析在房地产区域土地交易市场中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不完全信息静态博弈。对于地方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之间的不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杨建荣等在“政策因素与中国房地产市场发展路径”一文中,分析了房地产市场过热和萧条的非均衡状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电力工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是服务于千家万户的公用事业。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电力工业快速发展,较好的保障了全社会的用电需求,有力的支撑了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我国将在2020年左右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因此,研究我国未来发电能力及电力需求的发展趋势,掌握电力需求变化情况,适时调整电力供应,对促进我国电力工业可持续发展,保持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我国经济与电力发展情况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跃上新台阶。从1980年至2012年,我国GDP年均增长约10.0%。2012年全国GDP总量达到519322亿元,同比增长7.8%,是1980年的20.9倍,1990年的8.6倍,完成了比2000年翻一番的既定目标。目前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跃居全世界第二。 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国的电力需求也迅速增长。2012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达到了4959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5%。从1980年至2012年,我国全社会用电量增长16.8倍,年均增长9.2%。 截至2012年底,我国发电装机容量达到114491万千瓦,同比增长7.8%。其中,常规水电22859万千瓦,占总容量的20.0%;抽水蓄能2031万千瓦,占总容量的1.8%;煤电75811万千瓦,占总容量的66.2%;气电3827万千瓦,占总容量的3.3%;核电1257万千瓦,占总容量的1.1%;风电6083万千瓦,占总容量的5.3%;太阳能328万千瓦,占总容量的0.3%。 2012年,我国人均用电量达到3662千瓦时/人,人均GDP约6078美元/人(当年价)。以美国经济学家H·钱纳里的经济发展阶段标准判断,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高级阶段。 观察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经历工业化中、高级阶段的历程,从人均用电量1800千瓦时/人增长至4000千瓦时/人,美国、日本、德国、英国在上世纪中叶分别用10年~13年。而我国自2005年人均用电量达到1900千瓦时/人后,仅用7年时间,就于2012年达到了3662千瓦时/人。用电增速及GDP增速均高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令世界为之侧目,后发优势非常明显。 二、我国中长期电力供应预测 (一)煤电发展能力 煤炭是我国的主体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70%左右。2012年我国煤电装机规模已达7.58亿千瓦,占总装机的66.2%;煤电发电量3.68万亿千瓦时,占总发电量的73.9%。我国丰富的煤炭资源禀赋决定了我国将在较长时间段内保持以煤电为主的电源结构。未来我国煤电发展必须走绿色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煤电的发展能力主要考虑气候变化、环境保护、煤炭产能三个因素影响。 1、气候变化 大气中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是造成地球气候变暖的重要原因。2011年,我国二氧化碳排放量为89亿吨,排名世界第一,占全球排放总量的26%。二氧化碳排放过快增长使我国的低碳发展面临巨大的压力。电力行业是碳排放的重要领域,我国燃煤发电碳排放占全国碳排放总量的将近一半。经测算,未来我国二氧化碳年排放总量将在2030年间达到107-120亿吨左右的峰值,其后随着经济技术进步,二氧化碳排放总量将逐步下降至2050年的约94-110亿吨。按此计算,2030年燃煤发电量可达到7-8万亿千瓦时,折合煤电装机规模14-16亿千瓦;2050年为7.3-8.4万亿千瓦时,折合煤电装机规模15-17亿千瓦。 2、环境保护 燃煤发电产生的二氧化硫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2011年,全国二氧化硫排放总量2218万吨,电力行业排放量占45%。预计未来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将呈现稳步下降趋势。经测算,

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及细分行业风险防范与管理

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及细分行业风险防范与管理 在行业分析前,要注意增长陷阱。长期收益并不依赖于实际的利润增长情况及行业间各部门市场比重的变化,而是取决于实际利润增长与投资者预期增长之间存在的差异(参考PEG)。 一、医疗保健行业 1. 子行业:制药公司、生物技术公司、医疗器材公司、医疗保健服务组织。 2. 竞争优势:时间和资金成本的高门槛、专利保护、明显的产品差异和经济规模。 3. 制药公司:大型制药公司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它的投入资本收益率常能高达20-30%。开发新药是费时、高成本、没有成功保证的。寻找那些有长期专利保护和有很多正在研发中的新药可以分散开发风险的公司。成功的制药公司拥有高的毛利率、很少的负债和充沛的现金流,他们一般有如下特点:a、畅销药品; b、一个完整的药物临床试验体系; c、强大的市场营销能力; d、巨大的市场潜力。 4. 生物公司:除非你深入了解这项技术,否则不要在生物技术公司起步阶段投资。这类公司的盈利可能是巨大的,但是迄今为止其现金流还不可预测,这种情况下输的精光比赚大钱的可能性更大。成功生物技术公司的特点:a、公司有大量药物进入临床试验的最后阶段;b、资金充裕;c、有成熟的销售渠道;d、股价有30-50%的安全边际。 5. 医疗器材公司:不要忽视了医疗保健器材行业,这个行业里有很多公司有竞争优势,如:规模经济、高转换成本、长期的临床历史、专利保护、定价权。成

功医疗器材公司的特点:a、销售人员的渗透能力;b、产品多样化;c、产品创新。 6. 医疗保健服务组织:这类公司通常没有强的竞争优势。分散风险的管理医疗组织,无论是通过高混合的基于收费的业务、产品多样化、强大的承销,还是拥有风险最小化的政府账户,都将提供一个能保持一定增长速度的收益。 7. 风险:研发新药成本高,周期长、且没有成功保证,专利到期将面临仿制的风险,这可能会导致公司持续性竞争优势的丧失。此外,医疗保险行业面临的风险还包括:产品单一的风险、诉讼风险、政治压力导致的降价风险等。 8. 总结:高盈利,低风险,同时拥有强大的自由现金流和很高的资本收益率,是典型的防御性抗周期行业。医疗保健行业是过去50年华尔街的明星,拥有着辉煌历史。相比于不可知的生物技术公司,医疗器材公司的经营要稳健一些。在高盈利的同时,需要注意政策压力和一些法律风险。 二、消费者服务业 1. 子行业:餐饮业、零售业 2. 竞争优势:这个行业的大多数企业竞争优势面非常窄,建立竞争优势的基本方法是通过规模优势做低成本领导者。 3. 餐饮业:了解公司的生命周期。成功餐饮公司的特点:a、建立成功的概念; b、成功复制是关键; c、老的连锁店必须保持新鲜,但不需要彻底改造他们。 4. 零售业:重点关注资金周转周期(越快越好)。 计算:资金周转周期 =存货周转天数+应收账款周转天数-应付账款周转天数 =365/存货周转率+365/应收帐款周转率-365/应付账款周转率 =365/(商品销售费用/存货)+365/(销售收入/应收账款)-365/(商品销售费用/应付账款)

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区别

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的区别: 支柱产业:是指那些在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中占有很大比重,构成国民收入主要来源,对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增长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这种举足轻重的作用可能是该产业的收入占整个产业结构系统产出的比重所知;也可能是该产业的收入占整个国民收入的比重所致;还有可能是由于该产业的就业系数高,因而该产业就业人数占比大;此外,也可能它是主要的外汇创收产业。因此,作为不同时期经济发展阶段标志的支柱产业,必定是带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产业或骨骼产业。 主导产业:是在区域经济中起主导作用的产业,它是指那些产值占有一定比重,采用了先进技术,增长率高,产业关联度强,对其它产业和整个区域经济发展有较强带动作用的产业。主导产业从量的方面看,应是在国民生产总值或国民收入中占有较大比重或者将来有可能占有较大比重的产业部门;从质的方面看,应是在整个国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能够对经济增长的速度与质量产生决定性影响,其较小的发展变化足以带动其它产业和整个国民经济变化,从而引起经济高涨的产业部门。 支柱产业可能是主导产业,也可能不是。支柱产业和主导产业都是政府为实现国民经济发展目标而重点支持的产业。它们之间从动态上看,存在着发展中的替代现象,即从主导产业的发展看,一方面要强化现有支柱产业,另一方面则是要从现有主导产业中筛选出未来的支柱产业,因而可以说,主导产业是未来的、潜在的支柱产业。它们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如果

忽视两类产业作用的差别,容易造成制定发展战略上的失误。两者的关系可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理解: 1.支柱产业着重强调产业的净产出占国民经济或地区经济的比重,比重大的,则可称为支柱产业,它是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重要作用并能够提供大部分国民收入的产业。主导产业不是固定不变的,随着科技发展和时间推移,原先的主导产业就会被新兴的主导产业所替代,但由于其在过去的大发展,很可能成为新时期的支柱产业。从产业演变的历史看,大多数支柱产业都是由过去的主导产业演进而来的。 2.支柱产业强调现在,现在比重大的产业就是支柱产业,即便其比重呈下降的趋势,只要比重还较大,仍可称为支柱产业。主导产业看好不久的将来,它代表着产业发展的未来趋势,主要着眼于未来长期国民经济增长点的培育和未来产业结构的塑造和产业发展优势,是产业结构演变的突破口和切入点,更强调前瞻性。 3.主导产业的选择主要侧重于国民经济和产业结构的中长期目标,而支柱产业则注重近期或中期,在于培育国民经济增长的主力产业。 4.支柱产业中的传统产业通常是前一时期的主导产业,支柱产业中的新兴产业通常就是现在的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中比重大的产业是现在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中比重不大的产业是未来的支柱产业。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我的本科专业是新媒体,我很看好这个专业,也做好了深耕本专业的决心。但是在漫长的求职过程当中,对于社会结构也有了一定的了解,我知道还有很多不是传媒专业出身的同学,写这篇文章的同时,我也想尽可能的帮助更多人。 下面就是我对社会各行各业的分析: 抛开个体经营来看,初入社会的大学生主要是应聘公司岗位为主。 让我们先了解公司的分类: 从我国的立法实践来看,我们基本上按所有制形式安排企业立法,划分企业类型。 法律对不同类别企业的具体需求,如设立的条件、设立的程序、内部组织机构等来组建企业。企业主要分类有:合资、独资、国有、私营、全民所有制、集体所有制、股份制、有限责任等等。 具体介绍: 【1】国有企业 这是指企业的全部财产属于国家,由国家出资兴办的企业。国有企业的范围包括中央和地方各级国家机关、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使用国有资产投资所举办的企业,也包括实行企业化经营、国家不再核拨经费或核发部分经费的事业单位及从事生产经营性活动的社会团体,还包括上述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使用国有资产投资所举办的企业。 【2】集体所有制 这是指一定范围内的劳动群众出资举办的企业。它包括城乡劳动者使用集体资本投资兴办的企业、以及部分个人通过集资自愿放弃所有权并依法经工商行政管理机关认定为集体所有制的企业。 【3】私营企业 私营企业是指由自然人投资设立或由自然人控股,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即企业的资产属于私人所有,有法定数额以上的雇工的营利性经济组织,在我国这类企业由公民个人出资兴办并由其所有和支配,而且其生产经营方式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雇工数额应在8人以上。这类企业原以经营第三产业为主,现已涉足第一、第二产业,向科技型、生产型、外向型方向发展。 【4】股份制企业 企业的财产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出资者共同出资,并以股份形式而构成的企业。我国的股份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

主导产业 1、主导产业的作用 一国或一地区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各个产业的发展速度、在产业结构中的地位、对国民经济的贡献是不同的,有些产业发展速度很快,有些发展较慢,有些产业甚至出现萎缩状态。其中有些产业则在经济发展中对其他产业引导、带动作用巨大,整个经济的增长率在一定意义上是由这些产业的迅速增长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的效果造成的,这样的产业称为主导产业。 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不同,支柱产业强调的是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而主导产业的本质在是产业结构系统中引导和带动作用,它们决定了该产业结构体系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模式。 2、主导产业的形成条件 (1)足够的资本积累 (2)充足的市场需求 (3)创新,包括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3、主导产业的实现形式 (1)市场自发调节 (2)政府积极干预 通常说来,主导产业的实现应主要通过市场自发调节而形成,政府的作用只是在于培养良好的市场环境。 4、主导产业的选择标准 (1)筱原两基准: 即需求收入弹性基准、全要素生产率上升基准 (2)比较优势明显、输出前景光明

(3)经济效益好,增长速度快 (4)xx效应强 支柱产业 1、支柱产业支持政策的意义与功能 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产业体系的主体,它提供大部分国民收入,相对于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最大。由于支柱产业的这种独特地位,使各国之间在产业结构上的差异,突出反映在支柱产业构成的高级化程度不同。因此,从结构角度看,一国的经济发展就是支柱产业的不断更迭过程。 实行支柱产业支持政策具有如下功能: 第一,可以促进支柱产业的企业直接利用先进国家的高新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的跳跃式非均衡转换。 第二,加快由主导产业向支柱产业的转换。 第三,增加支柱产业的技术开发能力,以延长产业本身的生命周期。 2、支柱产业支持政策的依据 选取支柱产业的基准分析,是制定支柱产业支持政策的核心依据,其选择基准有以下四点: 首先,支柱产业是国民经济中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产业。 其次,支柱产业的市场需求份额较大,产业内的企业市场集中度较高。 再次,支柱产业一般都处于产业发展的成熟期,市场需求总量的份额波动不大。 最后,支柱产业的固定资产存量庞大,且资产的专用性较强。

支柱产业是在较长时期内能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二是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企业整体技术水平低,传统产品多,创新产品少,初级产品多,高附加值产品少,工业基础薄弱。产业结构不尽合理,以传统产业为主的结构仍然未有根本性改变,新兴产业比重过低,特别是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增长潜力的高新技术产业规模小、比重低,缺乏对经济增长的整体带动作用。三是雕刻文化产业缺少创新与规范管理。曲阳雕刻业经过多年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大部分雕刻企业比较分散、规模较小、集中度低,龙头和骨干企业少,抗风险能力也很弱。雕刻企业往往是订单生产,雕刻产品缺乏自主创新,很多中小企业处于粗放经营阶段,产品附加值较低;而且市场秩序混乱,市场环境较差,不少企业的经营行为不规范,恶性竞争也时有发生,缺乏规范管理,政府职能有待加强。 做强产业,就要把威海的发展置于全省的大局统筹考虑,着力推进优化开发,努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增强核心竞争力。对威海而言,当务之急是打造富有区域经济特色的强势经济板块,培植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附加值高的大项目,以优势产业群和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附加值高的大项目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因为产业群是拉动区域经济的发展主体,而优质大项目又是拉动产业群的龙头,是投资的第一载体。 做强产业,就要站在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战略高度,从规划、产业、基础设施、人才等多方面搞好对接。对接是为了整合更多更好的资源,在这一进程中,关键要主动接受辐射,增强与周边城市产业的关联性和互补性。扬长避短,错位竞争,以区域整体优势,参与更大范围、更高层次的竞争,赢得竞争与合作的主动权和话语权。

必须提醒的是,做强产业还要坚持合作共赢的原则,与周边城市加强沟通联系,建立完善工作交流机制,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全面衔接,避免无序竞争,形成发展合力。 支柱产业是在较长时期内能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地区生产总值的主要承担者,对推动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清浦四大支柱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近期我区组织有关人员对清浦化工医药、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型建材四大支柱产业进行了走访调研,并进行了一些思考。 一、支柱产业发展现状 2002年,为了突出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在对清浦经济发展阶段、产业基础和资源优势进行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清浦区委、区政府作出了重点培育化工医药、纺织服装、机械电子、新型建材等四大支柱产业的重大决策。五年来,清浦区四大支柱产业呈现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内在动力和活力得到明显增强,经济规模和效益得到明显提高。1.总量成倍增长,规模不断扩大。四大支柱产业发展迅猛,企业由2002年的33户增加到76户,固定资产总额由2002年的3.01亿元增加到17.4亿元。2.运行质量较高,发展速度较快。2006年,四大支柱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3.38亿元,实现销售收入32.57亿元,利税总额2.94亿元。3.门类比较齐全,产业关联度大。四大支柱产业涵盖10多个门类,且不少产品前后关联,成长性好,有较强的产业带动作用。4.核心企业增加,品牌意识增强。涌现出天士力、联合塑料、盈德气体等一批知名度高、市场前景好、后续爆发力强的核心企业和主导产品。创出淮海盐化厂的“淮银牌精细盐”、变色龙纱线厂的“淮港牌高弹丝”、春雨肥料有限公司的“春雨牌复合肥”、天士力的“帝益牌肝泰乐”等一批江苏省著名商标和一大批淮安市知名商标。5.劳动就业增多,财政贡献较大。四大支柱产业共解决9310人就业。2006年为区财政贡献1.57亿元,有力地推动清浦经济高速发展。

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重要关系

机械工程与国民经济发展之重要关系 摘要:机械工程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也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机械工业承担着为国民经济各部门、各行业提供技术装备和生产工具的任务。因此,机械工业的发展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甚至决定着相关产业部门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水平。机械工业的发展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民族振兴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基础产业支柱产业关键因素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nat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important relationship Abstract: Mechanical engineering is the basic and supporting industry of national economic. It offers technologies, equipments and means of production for various departments of national economy. Therefore, the developmen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has conclusive influence on relevant departments and plays a significant role on promoting of national economy. Key word: Basic industry supporting industry key factor 机械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现代制造业正在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经营管理模式乃至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文化。由于中国潜在的巨大市场和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世界的制造业正在向中国转移,中国正在成为世界的制造大国。我国在家电等若干产品的产量已居世界第一位。但是在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设计、先进制造工艺和装备及现代化管理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大差距。 一、机械工程学科的定义和范围

汽车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

论文题目:汽车产业是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摘要:汽车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汽车是一部复杂的机器,其生产制造离不开其他行业的基础,汽车产业的发展又会拉动相关行业的发展。 关键字: 汽车产业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1、我国汽车产业发展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经济规模不断扩大,人民生活不断得到提高,从而推动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据统计,1980年中国汽车产销量为20万辆,2009年中国车市以超过1360万辆的销量,相对1980年翻了近68倍,年均增速为15.7%。从1994年到2003年十年间,我国私人汽车总量增长了6倍。1994年我国民用汽车保有量为94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为205万辆,占民用汽车保有总量的21%;2003年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约为2400万辆,其中私人汽车保有量1200万辆,占总保有量的50%。以私人用车为主导市场的快速增长,促使我国成为汽车生产和消费大国,2009年我国汽车产业产销量位居世界第一位。 从全球产业分工的角度来看待中国汽车产业。未来五到十年,将是中国汽车产业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的关键时期。基于广阔的国内市场、显著的劳动力要素优势、相对完善的制造业发展基础,中国汽车产业发展的比较优势快速提升。 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加入WTO和国内经济增速高位运行,汽车需求一直维持相当的热度。随着经济增长和国际竞争力提升,商用车稳健成长且市场竞争结构趋向合理;乘用车价格的大幅下降和人均收入提高的综合作用,导致需求快速增长。中国汽车特别是轿车普及率处于非常低的位置,随着经济持续增长和收入的快速提高,轿车普及率将会有良好表现。 2、我国汽车产业的市场需求分析 由于中国存在显著的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收入水平的差距,轿车消费将逐步从北京上海等发达地区向中等发达和欠发达地区梯次推进当前沿海较发达地区的乘用车千人保有量与北京比仍然很低,但这些省份人均GDP已达到或超过2000美元,将进入汽车快速发展时期。这些省份总人口接近3亿人口,远远高于北京,其快速发展期应该长于一类地区。 同时,宏观经济环境稳定向好,以改善出行条件为重要内容的消费结构升级将持续到2020年。全国高速公路网的形成,新农村建设改善农村道路状况,物流业的蓬勃发展,为汽车产业发展提供条件。中国当前的汽车保有率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也远低于发达国家在相同发展阶段时期的水平。 3. 我国汽车产业的现状 关于中国汽车产业的现状,中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国外的厂商陆续进入了中国市场,使得竞争进一步激烈;企业面临不得不降价的处境,处在亏损的边缘。我国的汽车进口关税就一直在下调,这是履行WTO的义务,同时也是为了进一步鼓励竞争。同时,中国早在80年代的时候,就已经形成了近百家汽车企业的混乱局面,所以国家降低关税,就会下降国外汽车在国内市场的销售价,使得其更具竞争力,从而使一些比较落后的国内企业的售价就会相对较低,使得其不得不退出市场,达到优化市场的效果。 伴随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很多的国外企业进入了中国,本质上就是以技术换市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

制造业是国家经济的支柱产业,随着计算机、信息、微电子和自动化等技术的发展和 应用,尽管制造业对人的劳动需求在逐步减少,但实际情况表明:在现代和未来的制造业 中,人的决策和技术等劳动是任何技术所无法替代的,只是人的劳动由大众劳动逐步向精 英劳动转化而已。十几年来,工业化国家一直在不遗余力地发展先进制造技术,提高制造 工业的发展水平,其目的就是在激烈的全球经济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制造业是参与市场竞争的主体。制造技术是支撑制造业完成产品 生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减少消耗、满足环保要求和保证质量的必要手段,是使 原材料在受控状态下增加信息转变为产品的技术的总称。市场竞争促使了制造业的变革和 制造技术的发展,因而制造技术是产生先进制造技术的源泉。先进制造技术和资源、金融 投资、高品质劳动力一起创造了新的企业和新的就业机会,而市场需求和制造业的发展又 不断地对制造技术、制造工程与科学提出新的要求。因而,市场需求、制造业、制造技 术、制造工程与科学是相互关联的整体,互相补充,相互促进。 在人类历史的发展长河中,正是制造技术促进了社会经济一次又一次的变革和发展。 在石器时代,人类为了生存,以石料为工具,采集和利用自然资源;到青铜器、铁器时 代,人们开始使用金属工具,在以农业为主的自然经济中,人们以手工作坊模式进行组织 生产;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促进了现代工业化生产的出现;19世纪电气技术的发展 和20世纪初内燃机的发明,引发了制造业的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特别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计算机、微电子、信息和自动化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制造业中先后出现了数控(NC)、计算机数控(CNC)、直接数控(DNC)、柔性制造单元(FMC)、柔性制造系统(FMS)、计 算机辅助设计/制造(CAD/CAM)、计算机集成制造(CIM)、及时生产(JHT)、制造资源 规则(MRP)、精益生产(LP)和敏捷制造(AM)等多项先进制造技术与制造模式。 如今,世界经济发展呈现出竞争全球化的趋势,市场需求波动大,资源价格上涨,顾 客需求朝小批量、多样化方向发展,消费者的行为更加具有选择性,产品的性能和质量至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近半个世纪以来,一个令人叹为观止的现象是,越来越多的汽车像滚雪球般地形成一股能量强大的冲击波,冲击出一片现代化的肥沃土壤,造就了人类历史上最宏大的物质财富。据统计,世界上50家最大的公司中,汽车公司就占了近20%,其他企业也大都是与汽车工业相关的石化企业和机械企业。另外,不管是在美国、日本、德国、法国和瑞典等发达国家,还是在多数汽车工业的后起发展国家如韩国、巴西和西班牙,汽车公司往往是这些国家中最大的企业,汽车工业产值一般都占到国民经济总产值的10%到15%。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汽车工 业是现代经济增长当之无愧的主导产业和支柱产业之一。汽车工业为什么会有如此魔力,能在短短的50年里造就出这么多的大企业,创造出巨大的财富基础? 汽车工业在国民经济中举足轻重的地位,是由其生产技术特点及其在人们需求结构中的地位所决定的。从产业地位看,汽车工业是最终的消费品,位于产业链条的末端,或者说位于产业金字塔的顶端,但同其他消费品相比,汽车具有很多独一无二的特征。以轿车为例,它最少由两万多个零部件组成,价格即使是中低档轿车,也在1万美元以上。

从社会需求量来看,目前全球汽车保有量已达到1.2亿,全球轿车年需求量在1000万辆以上。我们很难找到第二个产品,能够在技术密集程度、价格和社会需求方面都达到轿车水平的,这从客观上决定了汽车工业对整个国民经济巨大的带动作用。从人们需求结构看,在满足了“吃”和“穿”的基本需求之后,“行”的需求上升到了提高生活水平的关键位置。而汽车是所有“行”的方式中最便捷、最个性化,也是最能满足这一需求的产品了。可以说,需求方面的力量也决定了汽车工业在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无可推卸的支柱作用。最后,从汽车产品的技术特点看,每辆汽车都是当代高新技术的结晶。汽车工业是应用机器人、数控机床、自动生产线最大的产业,现代轿车也运用了大量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电子技术。汽车工业不但和钢铁、冶金、橡胶、石化、塑料、玻璃、机械、电子、纺织等产业休戚与共,而且延伸到商业、维修服务业、保险业、运输业和公路建筑等行业。同时汽车是现代企业科学管理的先驱,是大批量、高效率、专业化、标准化产业的代表。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由于汽车工业发展对主要相关工业的拉动作用,整个工业的投入要比汽车工业本身的投入增加一倍。或者说,汽车工业的投入产出,将对整个工业发展产生双倍的带动作用。从增加值角度衡量,汽车工业对主要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