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老子》五章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老子》五章同步练习
高中语文《老子》五章同步练习

《老子》五章

一、基础巩固

1.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常有 , 欲以观其徼.徼: 边界。

B. 是以不去去: 失去。

C.见素抱朴见: 看见。

D.虽有舟舆 , 无所乘之舆: 车。

解析 : C项, 见: 显露、表现。

答案:C

2.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 绝圣弃智 , 民利百倍

B. 绝学无忧

....

C.天下莫柔弱于水

D.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解析 : 绝学 , 古义指抛弃学问 ; 今义指失传的学问或高明而独到的学问。

答案:B

3.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没有词类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A. 小国寡民

B.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

...

C.名可名 , 非常名

D.甘其食 , 美其服

解析 : B 项 , 形容词作动词 , 看重 , 重视 ;C 项 , 名词作动词 , 叫出 ;D 项 , 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使??美。答案:A

4.默写下列名句名篇。

(1) 故常无 , 欲以观其妙 ;,。

(2)

(3),

,

, 功成而弗居。

; 绝仁弃义 , 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 盗贼无有。

(4) 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答案 : (1) 常有欲以观其徼 (3)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

(2)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

(4)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二、阅读鉴赏

( 一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 5~8 题。

道可道 , 非常道 ; 名可名 , 非常名。无 , 名天地之始 ; 有 , 名万物之母。故常无 , 欲以观其妙 ; 常有 , 欲以

..

观其徼。此两者, 同出而异名 , 同谓之玄。玄之又玄, 众妙之门。 ( 一章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 ; 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

相倾 , 音声相和 , 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

.而不恃 , 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

., 是以不去。(二章)

绝圣弃智 , 民利百倍 ; 绝仁弃义, 民复孝慈 ; 绝巧弃利

., 盗贼无有。此三者, 以为文不足

., 故令有所

属:见素抱朴 , 少私寡欲 , 绝学无忧。 ( 十九章 )

天下莫柔弱于水, 而攻坚强者 , 莫之能胜。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 柔之胜刚 , 天下莫不知 , 莫能

..

行。是以圣人云: 受国之垢 , 是谓社稷主 ; 受国不祥 , 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七十八章 )小国寡民 , 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 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 无所乘之 ; 虽有甲兵 , 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 美其服 , 安其居 , 乐其俗。邻国相望, 鸡犬之声相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八十章 )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恶: 丑。

B. 生而不有有: 占有。

C.故令有所属.属: 依从。

D.绝仁弃义 , 民复孝慈复: 又。

解析 : D项, 复: 回复 ,回归。

答案:D

6. 下列各组句子中 ,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B.

C.

D.

解析 : A 项, ①相当于后世的发语词“夫” , 无义 ; ②连词,所以。 B项,①连词 ,用来;②介词 ,把。C项,

连词 , 表转折。 D 项, ①代词 , 指代“水” ; ②助词 , 用于主谓之间 , 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答案:C

7. 下列语句编成四组, 全部能表现老子“无为而治”观点的一项是()

①长短相形 , 高下相倾②生而不有 , 为而不恃 , 功成而弗居③绝圣弃智 , 民利百倍④此三者 , 以为文不足 , 故令有所属⑤见素抱朴 , 少私寡欲 , 绝学无忧⑥甘其食 , 美其服 , 安其居 , 乐其俗

A. ①③⑥

B. ②④⑤

C.②⑤⑥

D.①③④

解析 : ①体现了老子“有无相生”的辩证法思想 , ④说明怎样表现绝弃圣智、仁义、巧利。排除这

两句即可。

答案:C

8.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无 , 名天地之始 ; 有 , 名万物之母。

(2)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 , 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

(3)见素抱朴 , 少私寡欲 , 绝学无忧。

参考答案 : (1)( 我们 ) 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 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

(2)因此 , “圣人”顺应自然的规律来做事 , 不刻意去做 , 顺应自然施行教化 , 不强行制定违背自然规

律的指令。万物自然生长而不为其始原。

(3)表现出来要单纯 , 内心要淳厚朴素 , 减少私心 , 降低欲望 , 抛弃学问 , 没有忧愁。

( 二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 完成第 9~13 题。

梓人传

柳宗元

裴封叔之第 , 在光德里。有梓人款其门 , 愿佣隙宇而处焉。所职寻引、规矩、绳墨 , 家不居砻斫之器。问其

能 , 曰: “吾善度材 , 视栋宇之制 , 高深、圆方、短长之宜 , 吾指使而群工役焉。舍我 , 众莫能就一宇。故食

于官府 , 吾受禄三倍 ; 作于私家 , 吾收其直太半焉。”他日 , 入其室 , 其床阙足而不能理, 曰: “将求他工。”余甚笑之 , 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其后 , 京兆尹将饰官署 , 余往过焉。委群材 , 会众工。或执斧斤 , 或执刀锯 , 皆环立向之。梓人左持引 , 右执杖 , 而中处焉。量栋宇之任 , 视木之能 , 举挥其杖曰 : “斧彼 ! ”执斧者奔而右 ; 顾而指

曰:“锯彼 ! ”执锯者趋而左。俄而斤者斫 , 刀者削 , 皆视其色 , 俟其言 , 莫敢自断者。其不胜任者 , 怒而退之 , 亦莫敢愠焉。画宫于堵 , 盈尺而曲尽其制 , 计其毫厘而构大厦 , 无进退焉。既成 , 书于上栋 ,

, 然后知其术之工大

曰: “某年某月某日某建。”则其姓字也。凡执用之工不在列。余圜视大骇

矣。

继而叹曰 : 彼将舍其手艺 , 专其心智 , 而能知体要者欤 ?吾闻劳心者役人 , 劳力者役于人。彼其劳心者

欤 ! 能者用而智者谋 , 彼其智者欤 ! 是足为佐天子相天下法矣 , 物莫近乎此也。

彼为天下者 , 本于人。彼佐天子相天下者, 举而加焉 , 指而使焉 , 条其纲纪而盈缩焉, 齐其法制而

整顿焉 , 犹梓人之有规矩、绳墨以定制也。择天下之士, 使称其职 ; 居天下之人 , 使安其业。视都知

野,视野知国 , 视国知天下 , 其远迩细大 , 可手据其图而究焉。犹梓人画宫于堵而绩于成也。能者进而

由之, 使无所德; 不能者退而休之, 亦莫敢愠。犹梓人之善运众工而不伐艺也。夫然后相道得而万国

理矣。

相道既得 , 万国既理 , 天下举首而望曰 : “吾相之功也。”后之人循迹而慕曰 : “彼相之才

也。”犹梓人自名其功, 而执用者不列也。大哉相乎!通是道者,所谓相而已矣。其不知体要者反此:以恪勤为公 , 以簿书为尊 , 炫能矜名 , 亲小劳 , 侵众官 , 窃取六职、百役之事, 听听于府廷 , 而遗其大者

远者焉 , 所谓不通是道者也。犹梓人而不知绳墨之曲直、规矩之方圆、寻引之短长 , 姑夺众工之斧斤刀锯

以佐其艺 , 又不能备其工 , 以至败绩 , 用而无所成也 , 不亦谬欤 !

余谓梓人之道类于相, 故书而藏之。

(有删节)

9. 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众莫能就一宇就:完成。

B. 家不居砻斫之器居:存放。

C.盈尺而曲尽其制.制:规模。

D.举而加焉

举: 推举。

解析 : C项, 制: 制样 ,样式。

答案:C

10. 以下六句话 , 分别编成四组, 全都不能说明梓人手艺高明的一组是()

①所职寻引、规矩、绳墨

②舍我 , 众莫能就一宇

③故食于官府 , 吾受禄三倍 ; 作于私家 , 吾收其直太半焉

④或执斧斤 , 或执刀锯 , 皆环立向之

⑤俄而斤者斫 , 刀者削 , 皆视其色

⑥委群材 , 会众工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⑥

解析 : ①是说他使用的工具 ; ④⑤是讲众工匠怎么样 ; ⑥是说那里堆了很多材料, 聚集了很多工匠。

答案:C

11.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梓人善于计算建筑材料, 查看房屋建筑的规模 , 考虑怎样用料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

要。他自称若是没有自己, 工匠们无法建成一座房屋。

B. 京兆尹要修建衙门 , “我”看到梓人指挥许多工人劳作。最后房屋建成, 在正梁上题的字就是梓

人的姓名 , 而所有实际动手建造房屋的工匠们名字不在其列。

C.“我”认为那些帝王治理国家, 关键在于用人。梓人的行为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

效法 , 指挥工匠与治理国家有相似之处。

D.梓人具有组织才能和大匠风范, 通过对梓人的歌颂 , 有力地抨击了朝廷的用人制度, 进而表达出“我”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

解析 : D 项, “抨击了朝廷的用人制度, 进而表达出‘我’对朝廷用人制度的不满”错误。

答案:D

12. 结合文意 , 请分条概括出宰相的为官之道。

参考答案 : 掌握全局 ; 目光长远 ; 不自尊自大 , 虚图功名 ; 信任下属 ; 赏罚分明。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甚笑之 , 谓其无能而贪禄嗜货者。

(2)俄而斤者斫 , 刀者削 , 皆视其色 , 俟其言 , 莫敢自断者。

(3)大哉相乎 ! 通是道者 , 所谓相而已矣。

参考答案 : (1) 我觉得他很可笑, 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2)一会儿 , 拿斧头的在砍 , 拿刀子的在削 , 都看他的脸色 , 等他说话 , 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怎

么干。

(3)宰相真是伟大呀 ! 懂得这个道理的 , 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

参考译文 : 裴封叔的住宅, 在光德里。有个木匠师傅敲响了他的大门, 想在他那里租间空屋居

住。他的职业让他随身带有量尺( 度量长短的工具) 、圆规、曲尺 ( 量方的器具 ) 、墨线和墨斗等东西, 家里没有木工用的磨刀石和刀斧这些工具。问他的技能, 他说 : “我善于计算建筑材料。看房屋

建筑的规模 ,( 考虑怎样用料) 适合高低、深浅、方圆和长短的需要,( 随后 ) 我就指挥工匠们具体劳作。若是没有我, 工匠们就无法建成一座房屋。所以, 到官府干活谋生, 我得到的工资( 是工人们的 )三倍 ; 到私家干活 , 我得到的工钱是总收入的大半。”有一天,( 我 ) 到他的屋里去 , 看见他睡的床缺

了一只脚 ( 自己 ) 却不会修理 , 说: “打算请别的木工来修。”我觉得他很可笑, 觉得他是个没有技术

却贪图工钱和财物的人。

后来 , 京兆尹要修建衙门, 我经过那里 , 看到积聚了许多建筑材料, 聚集了许多工人。他们有的

拿着斧头 , 有的拿着刀锯, 都围成圈子面对那个木匠师傅站着。木匠师傅左手拿着度量工具, 右手拿着一根棒 , 就站在中间。( 他 ) 估量房屋的规格, 观察哪根木头可以选用, 然后挥着手里的那根木棒

说:“砍它 ! ”拿斧头的工人们就奔向右边。回过头去指着 ( 木料 ) 说: “锯它 ! ”拿锯子的工人们就奔向左边。一会儿 , 拿斧头的在砍 , 拿刀子的在削 , 都看他的脸色 , 等他说话 , 没有哪一个敢自己决定

怎么干。其中有个别担当不起任务的, 他就生气地斥退那个人, 也没有谁敢怨恨他。他在墙上画了

一座房屋的图样 , 只有一尺见方的面积,却可以把房屋结构丝毫不差地全部勾画出来, 照着图样的尺寸计算来建造大厦 , 就不会有出入了。房屋建成以后, 在正梁上题字说 : “某年某月某日某人建

造。”就是他的姓名。所有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匠们都不列名。我向四周一看大吃一惊, 这才明白那个木匠师傅的技术确实是十分高超。

接着 , 我感叹道 : 那个木匠师傅是放弃他的手艺, 专门发挥他的智力, 而且能了解、掌握 ( 体察 )建筑学关键问题的人吧! 我听说用脑力的人指挥( 役使 ) 人 , 用体力的人被人指挥 ( 役使 ) 。他大概 ( 也许) 就是用脑力的人吧! 有手艺的人使用他的技能, 有智慧的人出谋划策, 他也许就是有智慧的人吧 !这完全可以为辅佐帝王、治理国家的人效法, 事情没有什么比这更近似的了。

那些治理国家的帝王 , 根本在于用人。那些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宰相, 选拔、任命官吏 , 指挥、使用官吏 , 分别按照朝廷的法律规定来升降他们, 一律按朝廷的制度来整顿他们, 就像那个木匠师傅依据规矩、绳墨来决定房屋的规格( 规制、规模 ) 一样。选择天下的官吏 , 使他们适合所担当的职务 ; 安定天下的百姓 , 使他们专心工作。观察了京城就了解乡野, 观察了乡野就能了解各地 , 观察了各地就能了解全国。那些远的近的小的大的各种事情, 都可以用手按着图纸来决定怎样处理它

们。这就像木匠师傅在墙上先画房屋草图然后照着它建造房屋直到完成一样。有才能的人, 按正常途径推荐他 , 使他不必感激谁的恩德; 没有能力的 , 就辞退他 , 也没有谁敢怨恨。就像那位木匠善于

指挥众工匠而不夸耀自己的手艺一样。只有这样做宰相的方法才真正掌握, 全国各地也就能治理好了。

做宰相的方法真正掌握好了, 全国各地真正治理好了, 天下的人就会抬头仰望着说: “这是我们

宰相的功劳呀 ! ”后人也会根据史书记载的事迹仰慕地说: “这是那个宰相的才能呀! ”就像那个木

匠师傅把自己的名字写在梁上表明自己的劳绩一样 , 而实际动手造房子的工人们是不能列名的。宰相真

是伟大呀 ! 懂得这个道理的 , 只有我们所说的宰相罢了。那些不知道全局要领的人却与此相

反:( 他们 ) 以谨小慎微 , 忙忙碌碌为大事 , 以抄写官署中的文书、簿册为重责 , 夸耀自己的才能 , 自尊自大 , 亲自去做那些微小琐碎的事情 , 干涉众官的工作 , 侵夺部下官吏应做的事拿来自己做 , 并得意扬扬地在相府夸耀自己 , 却丢掉了那些重大的、长远的事情。这是所说的不懂得做宰相的道理的

人。这就像梓人不懂得绳墨可正曲直, 规矩可画方圆 , 寻引可量短长 , 暂且夺取工匠们的斧子刀锯来

帮助他们发挥技艺 , 却又不能完成他们的工作 , 以致事情失败 , 使用了 ( 他们 ) 却没有成功一样 , 这不也是

错误的吗 ?

我认为做木匠师傅的道理跟做宰相的道理相似, 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并且将之保存起来。

三、语言表达

14. 仿照横线前面的例句, 续写内容相关的两句话, 要求前后形成排比的修辞格。

水遇寒冬 , 在寒冬中煎熬, 而水不死 , 它化作冰晶 , 静静入

眠。;

。不断随着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这就是水不“死”的道理, 这就是水永生不灭的奥秘。

答案示例 : 水遇烈火 , 在烈火中焚烧, 而水不死 , 它化作蒸汽 , 袅袅升腾水遇礁石,在礁石中撕裂, 而水不死 , 它化作浪花 , 皎皎绽放水遇沙漠,在沙漠中涅槃,而水不死,它化作精灵,荧荧闪烁(写出两句即可 )

15. 话里暗含着的、没有直接说出的意思属“言外之意”。阅读下面的材料, 解读加点词语的言外

之意。

传说 , 古时候希腊半岛北部的马其顿帝国想凭借其强大的军队征服整个半岛。国王菲利普给南

部的斯巴达人送去了一封信: 如果我们来到你们的国家, 将把你们的城市夷为平地。勇敢的斯巴达

人给菲利普国王回了一封信, 只有一个词 : 如果。无独有偶 , 在古老的东方也有这样的智慧。泰山顶

..

上有一块石碑 , 上有当年康熙皇帝登临泰山时手书的两个大字: 果然。

..

“如果”的言外之意是:

“果然”的言外之意是:

答案示例 : “如果” : 假如你们胆敢侵犯, 我们定会打败你们。

, 确“果然” : 古人云“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登泰山而小天下”。登上泰山之巅才发现

实如此。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 一、教学要求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二、重点、难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一、以老子简介导入:(约公元前600 - 公元前500)春秋时思想家,道家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孔子曾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老子西升化胡经.序说第一》:“以为圣人生有老容,故号为老子”。几年前的《纽约时报》把老子列为古今十大作家之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见周王室衰微,弃官西去,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尹喜请求他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 《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宇宙是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的思想:思想的核心是“道”。“道”是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天地万物的本源,并有自己的运行规律。所以道又可称为“天地之始”“万物之母”“众妙之门”“万物之宗”。《老子》论“道”,突出的是“自然”,即把“自然”看成是万事万物的最高法则。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对于个人如何立身处世,老子强调的是“谦 虚、“不争”、“柔弱”、“知足”等。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无为”的意思是不妄为,让万事万物都顺着自然之性萌生、发展。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们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从而达到“相安无事”的自然状态。 《老子》的历史观是落后的,要求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后代不少哲学家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它的影响。自汉以后注释《老子》者不下千家,在中国古籍中是罕见的。老子不但创立了我国三大宗教之一的道教,而且他的思想可以说影响了后来整个中国哲学史的发展,深深地影响了整个封建社会的意识形态。 二、创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王权下放,陪臣执命,政治和社会关系均发生了急剧的变化,而现实社会中的士族制束缚着历史的发展,“天命观”和“天道观”同样也束缚着思想的发展,老子形而上学的“道”的提出是对自然史的认识上寻找否决“天命观”“天道观”的理论根据,因而具有中国古代哲学史上的革命性和合理性。 三、内容分析: (一)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 不尚賢,使民不爭;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是以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常使民無知無欲。使夫智者不敢為也。為無為,則無不治。 【译文】 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誰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 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間,其猶橐龠乎?虛而不屈,動而愈出。 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下篇

老子《道德经》全文、译文——下篇 美文赏读 2012-08-16 20:52 ◆◇◆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剑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脱,子孙以祭祀不辍②。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③;修之于邦④,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观身,以家观家,以乡观乡⑤,以邦观邦,以天下观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译文] 善于建树的不可能拔除,善于抱持的不可以脱掉,如果子孙能够

遵循、守持这个道理,那么祖祖孙孙就不会断绝。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身,他的德性就会是真实纯正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家,他的德性就会是丰盈有余的;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乡,他的德性就会受到尊崇;把这个道理付诸于自邦,他的德性就会丰盛硕大;把这个道理付诸于天下,他的德性就会无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来观察别身;以自家察看观照别家;以自乡察看观照别乡;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观照天下。我怎么会知道天下的情况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第五十五章 [原文] 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毒虫①不螫②,猛兽不据③,攫鸟④不搏⑤。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⑥,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⑦,和之至也。知和曰"常"⑧,知常曰"明",益生⑨曰祥⑩,心使气曰强⑾。物壮⑿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 [译文] 道德涵养浑厚的人,就好比初生的婴孩。毒虫不螫他,猛兽不伤害他,凶恶的鸟不搏击他。他的筋骨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牢固。他虽然不知道男女的交合之事,但他的小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是因为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这是因为和气纯厚的缘故。认识淳和的道理叫做“常”,知道“常”的叫做“明”。贪生纵欲就会遭殃,欲念主使精气就叫做逞强。事物过于壮盛了就会变衰老,这就叫不合于“道”,不遵守常道就会很快地死亡 ◆◇◆第五十六章 [原文]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①。塞其兑,闭其门②;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③,是谓玄同④。故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⑤;故为天下贵。 [译文]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1.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以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道,(如果)能够说得出,他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如果)能叫得出来,它也就不是永恒的名。我们用“无”来命名田地万物的开始,用“有”来命名万物的起源(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这两者是同一个来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它们都可以说是玄妙的道理。极远啊,又极深,他是一切微妙的总门。 解读:本章开篇明义,树立高标。“道”是这章(也是《老子》全书)的核心概念,是老子最高的哲学范畴。在这里“道”是指一切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最初的发动者,具有无限的潜在力量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蓬勃的生长都是道的潜藏力不断创发的一种表现。“道”具有不可言说性,不可以概念化, 是天地万物的根源和本源!

“无”和“有”用来指称“道”的,是用来表明“道”由无形质落实向有形质的一个过程。 “无”并不等于零,相反,因为“道”具有潜藏的特性,不能为人的感观所认识;所以老子用“无”字来指称这个“不见其形”的特性。“无”在老子看来,蕴含着无限未显现的生机,“无”蕴涵着无限的“有。” “不见其形”被称为“无”的“道”,却能产生天地万物,所以老子用“有”来形容“形而上”的“道”向下落实到“形而下”的介于“有形”与“无形”的一种特定的状态。“无”和“有”,来源相同,有机联系,相辅相成,同叫做“玄”。 所以,综合起来“道”是“无”中“有”,“有”中“无”,“道”超越于人的经验世界。这一章启示我们:不可拘泥于万事万物的表象,而应该用心去体悟“道”的实质。这是老子思想的一个哲学出发点。老子就是从这里出发,去阐述他的政治哲学和人生哲学的。 2.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能够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理;能叫出来的名词,就不是永恒的名词。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常有和常无同出一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都是玄妙的道理。玄妙啊玄妙,玄之又玄,这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的,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相互对立而产生,难易由相互对立而形成,长短由相互对立而体现,高下由相互对立而存在,音声由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后由相互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占有,推动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已,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才永远不会失去。 第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讲仁和义,人民才能够回到孝慈;抛弃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上三条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第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够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够改变它柔弱的本性。弱之所以能够胜强,柔之所以能够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殃,才算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话。 第八十章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国家小,人民少,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地方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道德经全文及译文,老子道德经全文及翻译 【老子·第一章】道可道,专门道。名可名,专门名[1]。 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注释】: [1]通常译为"能够讲出来的道,就不是永恒不变的道",强调道是不可言讲的。但如此的翻译,等于一开始就剥夺了老子言讲真道的可能性和可靠性。事实上"常"字在《老子》中多为"通常"之意。另一方面,"道"字,到老子之时,差不多用得非常泛:有"道路"之意,如《易经》"履道坦坦,幽人贞吉";有"王道"之意,如《尚书》"无有作好,遵王之道" ;有"方法"之意,如《尚书》"我道惟宁王德延";又有"言讲"之意,如《诗经》"中之言,不可道也"。《尚书序》(相传为孔子所作)讲:"伏牺、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乙、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那个地点用了"常道"一词,指一般的道理。又有冯友兰先生考证讲,古时所谓道,均为人道,到了老子才赋与道形而上学的意义。可见,老子要宣示上天大道,必须一开始就澄清概念,强调他下面要讲的道,绝非人们一般常指的道,不是一般的道理,即非"常道",而是……是什么呢?就要听老子娓娓道来了。 【翻译】: 道能够讲,但不是通常所讲的道。名能够起,但不是通常所起的名。 能够讲他是无,因为他在天地创始之前;也能够讲他是有,因为他是万物的母亲。 因此,从虚无的角度,能够揣摩他的奥妙。从实有的角度,能够看到他的踪迹。 实有与虚无只是讲法不同,两者实际上同出一源。这种同一,就叫做玄秘。玄秘而又玄秘啊!宇宙间万般奥妙的源头。 【老子·第二章】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 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不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翻译】: 1天下的人都明白以美为美,这就是丑了。都明白以善为善,这就是恶了。 2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难和易是相互促成的,长和短互为比较,高和下互为方向,声响和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P222 ) 、老子简介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 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 。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着《老子》老莱 子。 二《老子》简介 《老子》分“上篇” 《道经》和“下篇” 《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 章,约5000 字。 《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 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他却忽视人对自 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 ,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 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 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如他说“有无相生” 、“难易相成” 、“前后相随”等。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 互转化。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 1、解题 出自《老子》第一章。可视为整部着作的导语。如同现在的理论着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主要有:“道”,“名”(即“概念” )、“无”、“有”、“玄”等。 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 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 ;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所以,常用“无” 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无”和“有”是出于认识事物的同一需要而创造的名称不同的两个概念。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认识万物奥妙的总门。 3、分析 在本章,老子要说明的是这样几个问题: (1)“道”,非通常意义的“道”,也不是和他同时代的其他思想家称自己的学说的那个“道”。而 是用来概括天地万物本源的“道” 。 (2)名,就是“概念”。因为当时的语言里还没有“概念”一词,所以用“名”表示。他认为,对

知识讲解_《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 编稿:姜虹审稿:王娜 学习目标 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知识积累 文学常识 《老子》又称《道德经》,是道家最早的经典。关于《老子》的作者是谁以及它的成书年代的问题,一直是悬而未决的学术问题。现在一般认为,《老子》基本上反映了老子本人的思想,成书于战国前期老子后学之手,比《论语》晚。老子即老聃,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谥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生活年代大致和孔子同时而略早,孔子曾向他问礼。老聃曾做过周朝的守藏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隐居,不知所终。 《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字词汇总 语音 音声相和(hè)夫(fú)唯弗居受国之垢(gòu)虽有舟舆(yú) 重点字词 ①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可道.(演说,说出),非常 ..(非:不是;常:永恒不变的,为两个词)道.(自然规律,自然法则)。 ②名.(名词、名称、称呼等)可名.(叫出),非常名.(名词、名称、称呼等)。 ③此三者,以为 ..文不足【以为:应为“以(之)为”的省略,“把(它)作为”之意】 ④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即使,表假设关系)。 ⑤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四个词都是使动用法)。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克刚小国寡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重点语句 断句难点 ①“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应断为:“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②“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察其徼” 应断为:“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 课文精要 理解主旨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翻译.doc

道德经第五章原文及翻译 《道德经》句式整齐,大致押韵,为诗歌体之经文。读之朗朗上口,易诵易记。体现了中国文字的音韵之美,对中国哲学、科学、政治、宗教等产生了深刻影响。我为大家整理了《道德经·第五章》的原文及翻译,希望大家喜欢。 《道德经·第五章》 作者:李耳 天地不仁,以万物為芻狗;圣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道德经·第五章》翻译: 天地是无所谓仁慈的,它没有仁爱,对待万事万物就像对待刍狗一样,任凭万物自生自灭。圣人也是没有仁受的,也同样像刍狗那样对待百姓,任凭人们自作自息。天地之间,岂不像个风箱一样吗?它空虚而不枯竭,越鼓动风就越多,生生不息。政令繁多反而更加使人困惑,更行不通,不如保持虚静。 《道德经·第五章》注释: ①刍(chu)狗:用草扎成的狗。古代专用于祭祀之中,祭祀完毕,就把它扔掉或烧掉。比喻轻贱无用的东西。在本文中比喻:天地对万物,圣人对百姓都因不经意、不留心而任其自长自消,自生自灭。正如元代吴澄据说:"刍狗,缚草为狗之形,祷雨所用也。既祷则弃之,无复有顾惜之意。天地无心于爱物,而任其自生自成;圣人无心于爱民,而任其自

作自息,故以刍狗为喻。" ②犹橐龠(tuoyue):犹,比喻词,"如同"、"好象"的意思。橐龠:古代冶炼时为炉火鼓风用的助燃器具——袋囊和送风管,是古代的风箱。 ③屈(gu):竭尽,穷尽。 ④俞:通愈,更加的意思。 ⑤多闻数穷:闻,见闻,知识。老子认为,见多识广,有了智慧,反而政令烦苛,破坏了天道。数:通"速",是加快的意思。穷:困穷,穷尽到头,无路可行。 ⑥守中:中,通冲,指内心的虚静。守中:守住虚静。 《道德经·第五章》解读: 不讲仁慈,不安发议论,听任事物的自生自灭。这就是老子在对自然界的客观唯物性质认识的基础上,所提出的"无为之治"的大体原则。 "天"是中国哲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一个范畴。 古人惯于把天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并往往赋予天以人格和宗教方面的涵义,先秦诸子们也大多继承了这种传统的天命观。夏王朝的建立,由于有了统一的君主专制政权,反映到宗教上,在多神之上便出现了众神之长,即上帝,又叫做"天"。从此,"天"被赋予了至高无上的神性,而成为天神。这种人格化的主宰者式的天神观念,到了商、周时期得到进一步强化和丰富。春秋时期,传统的天命神学并未完全解体,依然是当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孔子关于"天"的理解是有矛盾的,就其思想的主导方面而言,仍是坚持了殷周以来的天神观念,肯定天是有意志的,并且肯定天命,鼓吹"生死有个,富贵在天";而墨子则提出"天志"、"天意",宣扬天

《老子》 五章 教案

《老子》五章 学习目标: 1. 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 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教学重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 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面的艺术特色。 教学难点: 1. 老子的思想主张; 2. 《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教学方法:自读、自我探究、合作讨论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美文欣赏】平和为美 平和是待人处事的一种态度,也是做人的一种美德。 宽容是平和的外观。平和的人,厚德载物。雅量容人,推功揽过,能屈能伸。“原谅失败者之心,注意成功者之路”,处事方圆得体,待人宽严得宜。 冷静是平和的内涵。平和的人,其玄机在一个“静”字,“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冷静处人,理智处事,身放闲处,心在静中。 平和的人,眼界极高。表面平凡,实则内聚,心中有坚石般的意志,胸中有经世济邦之策。其心,天心,天青白日;其才,玉韫珠藏。居轩冕之中,不忘山林之味;处林泉之下,须怀廊庙之经纶。 平和的人,执热情而不做作,忠诚而不虚伪。内不见自己,外不见人,施恩于人是出于真诚,而不是利用别人来沽名钓誉,信奉“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光明磊落,纯心做人。 平和既是一种修养,又是一种工作方法。平和的人,从不被忙碌所萦绕,闲时吃紧,忙里悠闲。待人不严,教人勿高。宽严得宜,分寸得体。身心自在,能享受生活之乐趣。 平和的人生,是和谐的人生,健康的人生。 授新课 一、进一步审视“哲人”----老子 老子(约前580—前500),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曾做过东周王朝的守藏吏,晚年辞官隐居。相传孔子曾向他请教,受益颇多。老子第一个提出“道”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认为“道”是世界万物的根本。老子是一位杰出的辩证法大师,认为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变动不居的,观察到万事万物存在着互相矛盾的两个对立面,提出了许多富有辩证法思想的命题。 在社会历史观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无不为”,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老子哲学思想可归结为客观唯心主义。他的思想和学说,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重大的影响。 老子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阳向老子问礼。后退隐,著《老子》延伸:老子其人

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 【教学目的】了解老子的哲学思想与人生智慧,理解其“道”论体系;把握《老子》的语言特色,体味譬喻论证的艺术效果。 【重点难点】“道”的基本意涵;譬喻论证。 【教学时数】2课时。 【教学内容】 一、字词句解析 二、老子的哲学观与人生观 三、譬喻论证与语言特征 【思考题】 1.老子的宇宙论包含哪些内容? 2.《老子》诸章论证手法上有何特点?起何作用? 一、作者与作品简介 (一)老子其人 老子,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相传生活于春秋时期。著有《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学说后被庄子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与儒家的孔子相比拟。道教兴起以后,老子又被奉为道教的开山鼻祖,尊称为太上老君。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东)人,曾在东周王朝任守藏室史官(管理藏书)。与孔子同时代而稍前,孔子曾问礼于老子。(关于孔子问礼于老子的故事,不仅见载于《史记》,道家的《庄子》以及儒家的《礼记》中也都有类似的说法。)及周室衰,西出函谷,退隐,著《老子》五千言。 史官和隐士的经历对于老子思想乃至整个道家思想特征的形成都是很重要的,前者提供了必要的知识和思想储备,而后者可以使他从现实的生活中摆脱出来,对社会和人生进行冷静的思考。 关于“老子出关”的传说:老子原来做“周守藏室之史”,相当于现在的国家图书馆馆长,后来看到王朝衰败得太厉害了,不想做了。他便辞去朝官,骑了头青牛,西出函谷关隐德修行。老子经过函谷关时,函谷关关令尹喜知道他即将隐去,请老子著书。函谷关为什么叫函谷关呢?两面两山对峙,中间一道又深又险的小路。所以这条路就像一个“函”字里一样,所以叫做函谷关。老子西去必定要经过这个关口。这一天,守关的长官即关令尹喜,到城头上暸望,一看不得了,空中飘过来一团紫气,一团紫气冉冉而来。关令尹很厉害,他眼睛一看说今天很妙,今天将会有圣人到来,然后他在关上远望,看见一个人,骑着一匹青牛

《老子》五章教案

《老子》五章教案(P222) 一、老子简介 老子,生卒年不可详考。传为春秋时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一说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管理藏书的史官)。孔子曾向他问礼,晚年见周朝日趋没落,乃退隐,着《老子》。一说老子即太史儋,或老莱子。 二《老子》简介 《老子》分“上篇”《道经》和“下篇”《德经》,合称《道德经》。共81章,约5000字。 《老子》是一部用韵文写成的哲理诗。在思想上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反对“天帝造物”论,认为“道”是宇宙存在的本原,又是天地万物演变的根源。因而,可以认为,老子是中国本体论哲学的始祖。 强调一切均要顺应自然法则,即他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但,他却忽视人对自然的能动作用,提出“弃绝圣贤”、“无为而治”,回到“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的政治主张,带有浓厚的“宿命论”色彩。 自然无为——老子的思想核心。即面对神秘玄奥的自然,人只能听天由命。故他要求人们“无欲、少智、守柔(追求柔弱)、退让”。 认为事物相互依存。如他说“有无相生”、“难易相成”、“前后相随”等。 指出对立的事物可以相互转化。如他的名言“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这些观点(4、5)都包含着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三、《道可道》赏析(P222) 1、解题 出自《老子》第一章。可视为整部着作的导语。如同现在的理论着作,作者往往要在“导语”中将使用的一些新概念作必要的交代和说明。同理,老子也把他创造和使用的新概念作了事先说明。主要有:“道”,“名”(即“概念”)、“无”、“有”、“玄”等。 先串讲,再作具体分析。 2、翻译 道,可以用语言表达,但不是常说的“道”;概念,可以给它一个命名,但不是常说的“名”。用“无”,给天地的初始阶段命名;用“有”给万物的根本命名。所以,常用“无”去观察天地的奥妙;常用“有”去观察万物遵循的规律。“无”和“有”是出于认识事物的同一需要而创造的名称不同的两个概念。都可以说是很幽深的,幽深又幽深,是认识万物奥妙的总门。

史上最全的老子《道德经》全文(翻译_)

《老子五千言》(道德经)全文及译解 前言: <为老子五千言正名>:2500多年前,老子避世隐居时路过函谷关,被关令尹喜挽留,相谈甚恰。尹喜深感老子讲的内容无比重要,恳请老子写下来以传后世。于是,老子写下了五千言。尹喜为了不让老子五千言失传,亲自操刀刻简,使老子之说得以传世,称为《老子》。 至于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是道教发展之后才出现的。先秦的韩非作《解老》、《喻老》。司马迁《史记》说言道德之事五千言。东汉顺帝时张道陵作《老子想尔注》。随着道教的发展,道教中开始称老子五千言为《道德经》,从曹魏王弼注释《道德经》可见一斑。 老子五千言博大精深,是中国文化之根。但是,在很长一段历史中,都把老子五千言称之为《道德经》,这实在是一种错误。因此,必须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 尊重历史,还老子五千言之名的本来面目。春秋战国,是我国历史上思想最为活跃的年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史称诸子百家。虽然,老子为诸子百家之源,在其上而不在其内,但传世之初也称之为《老子》。因此,将老子五千言定名为《老子》,才符合历史事实。 尊重老子,真实体现老子本人的意愿。老子在世之时,没有组织宗教团体。老子应邀而写的五千言,也并非宗教著作。后来,被道教奉为祖师,再后来被道教恭称为《道德经》。显而易见,《道德经》名字的出现,是道教发展的结果。在道教之内如何称呼老子五千言,那是宗教界的事情,但是在学术界应称老子五千言为《老子》,这才是尊重老子,因为这才符合老子本人的意愿。 尊重科学,准确反映老子五千言之内涵。老子五千言,包括“道”、德、修道、行道(圣人)四个方面内容,称为《道德经》没有完全反映老子五千言的内涵。因此,称为《老子》才能够准确地涵盖老子五千言的内容。 为老子五千言正名,定名为《老子》,既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利于使老学发扬广大。 道的含义:1、构成世界的本体。2、创造宇宙的原动力。3、促使万物运转的规律。4、作为人类行为的准则。 总体上,道可以被认为是一切事物存在的根源,是自然界中最初的发动者,它具有无限的潜在力和创造力,天地间万物的蓬勃生机都是它发动和创造的,遵循着固有的规律。 无为的含义:通过无为产生有为。比如说“不尚贤”,就是建立一个良好的制度让人才脱颖而出,而不是让政府劳师动众地挖掘人才,导致民众为贤人之名争的头破血流。经济发展也是这样,只要政府创造一个良好的制度就可以,让人民自己去创造,政府不要插手搞计划经济或国有企业。政府主要是搞个好制度,为百姓服务,宏观调控,做一些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保障、教育、治安方面的事情。民间能做的事情尽量让民间去做。苏南模式比不过浙江模式就是这个道理。 现代的中国社会虽然已经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格局,政权力量的触角已经不能像过去那样无孔不入了,但是无为而治就是自由的说法并没有过时,想解决腐败问题吗?那就不要进行言论管制,让公民拥有充分的舆论监督的权利;想解决矿难欠薪等问题吗?那就不要干涉各种维权活动,让劳工们享有自发组织工会和参加集体谈判的权利;想解决国有企业的问题吗?那就公平的私有化,国家不要再去费思劳神;想建设公民社会扩大民主吗?那就不要一天光想着怎么领导人民,而是还公民结社、自治的种种权利……只有从有为开始,损之又损,不断扩大无为而治的范围,公民的自由度才能逐渐扩大,政府才能靠公民的自为实现无为而无不为,才能靠公民的自治实现无治而无不治。也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央政府在反腐败、欠薪、国有企业、失地、矿难等等问题上事倍功半顾此失彼的尴尬局面。可以说,无为而治不仅是还公民们以自由,也是还政府以自由;不仅是还民间以自由,也是还官方以自由。司马迁说:“道家无为……旨约而易操,事少而功多”。

《老子》五章导学案有答案

《老子》五章导学案(有答案)(2) 《老子》五章导学案(有答案)(2) 文章来自: 2010级高二(下)语文学科导学案 课题:《老子》五章——李耳时间:2012-3-1 命制人:张晓辉审核人:李卯圈年级领导签字: 一、自学目标: 1.理解《老子》节选各章的思想内容,把握道家的主要思想; 2.熟读《老子》节选各章,积累主要的文言知识和文言现象; 3.本节课难点:读懂《老子》节选各章,掌握其中所蕴含的哲理,尤其是其中的辩证法思想,“道”、“有”与“无”、“师法自然”、“无为而治”等的深刻内涵,要做深入研讨。 二、自学引导: 作者简介: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西周末年武丁朝庚辰二月十五日卯时诞生),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汉族。是我国古 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 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 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

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老子问礼。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是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 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 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老子》节选文本中的成语与格言 ①成语:有无相生前后相随绝圣弃智见素抱朴以柔 克刚小国寡民 ②格言: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三、自学测评: 1.读音音声相和()夫()唯弗居受国之垢()虽有舟舆() 2.重点字词

高中语文选修《老子五章》原文和翻译

学习必备欢迎下载 第一章 【原文】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能够言说的道理,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理;能叫出来的名词,就不是永恒的名词。以“无”来命名天地万物之始,以“有”来命名万物之母。所以从永恒的“无”中,可以观察宇宙的微妙之处;从永恒的“有”中,可以推知万物的极限。常有和常无同出一源却各有不同的名称,都是玄妙的道理。玄妙啊玄妙,玄之又玄,这是探求一切奥妙的门径。 第二章 【原文】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 译文:天下人都知道美好的事物是美的,这就无所谓丑了;都知道怎样才算善,这就无所谓恶了。所以有无由相互对立而产生,难易由相互对立而形成,长短由相互对立而体现,高下由相互对立而存在,音声由相互对立而谐和,前后由相互对立而出现。因此,“圣人”用“无为”去处事,用不言去教导,任凭万物自然生长,而不去开创它。生养了万物,而不占有,推动了万物,而不以为恩泽在已,功成而不自居。正由于不居功,所以才永远不会失去。 第十九章 【原文】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思寡欲,绝学无忧。 译文:抛弃聪明和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抛弃讲仁和义,人民才能够回到孝慈;抛弃巧和利,盗贼才能消灭。以上三条光作为原则提出是不够的,所以要使人的认识有所从属:表现单纯、持守朴素,减少私心、降低欲望,抛弃学问,没有忧愁。 第七十八章 【原文】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 译文:天下没有比水更柔弱的东西,而攻击坚强的力量没有能够胜过它的,因为没有什么能够改变它柔弱的本性。弱之所以能够胜强,柔之所以能够胜刚,天下没有人不懂,(就是)没有人肯去做。因此,“圣人”说:承担国家的屈辱,才算是国家的君主;承担国家的灾殃,才算是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话听起来恰像是反话。 第八十章 【原文】小国寡民,使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所陈之。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邦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译文:国家小,人民少,有各种器具也不使用,使人民珍惜生命,不向远方迁移。虽然有船只车辆,却没有地方乘坐;虽然有武器装备,却没有地方陈列它。使人民再用古代结绳记事的办法。(使人民)吃得香甜,穿得漂亮,住得安适,过得习惯。邻国互相望得见,鸡鸣狗吠的声音互相听得见,而人民直到老死,也不相互往来。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完整版

老子道德经原文译文集团标准化办公室:[VV986T-J682P28-JP266L8-68PNN]

老子道德经译文 《老子》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取道于寻常可取之道,其道非恒久之道;取名于寻常可取之名,其名非恒久之名。取名于无名,就好比天地未判之初始;取名于有名,乃是万物化生之根本。所以,通常要无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无以名状的微妙;时常又要有所趋求,以便观想那成名化物的极限。这两方面是同一行为体的不同显现,同样深及于行为体的幽深内殿。在这同样深及幽深的两者之间作不断深入的循环运行,就是一切行为运作的微妙法门。 《老子》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为美,于是就有了令人嫌恶的丑;都知道善之所以为善,于是就有了反面的不善。所以,"有"与"无"相互突显,"难"与"易"相互促成,"长"与"短"相互显现,"高"与"下"相依而存,"音"与"声"相互陪衬,"前"与"后"相互照应——这些"名"相反而相成,迁延不居而不独立自足。因此,圣人从事于无所成名的事务,施行无须仗名立言的劝教,坦荡迎候万物的涌现与流变而不抵触畏避,生养了一切并不拘系自有,做成了什么并不执为仗恃,成就了事业并不矜居功名。就是因为他不矜居功名,所以他不会消逝。 《老子》第三章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 【译文】不崇尚贤才异能,使人民不至于炫技逞能而争名逐利。不看重稀贵之物,使人民不做盗贼。不显露足以引起贪欲的物事,使人民的心思不至于被扰乱。因此,圣人治理天下的原则是:排弃充斥于人民心中的各种成见,满足人民的温饱需求,软化人民的犟执趋求,提高人民的自立自足能力。通常使人民不执成见、不生贪欲,使那些"智者"不敢为所欲为。从事于无所成为的作为,即可以得到全面的治理。 《老子》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湛兮,似或存。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译文】道是虚无的,但它的作用却似乎无穷无尽。它是那样的幽深莫测,像是一切存在的本源依归。它消磨了锋角,排解了纠纷,柔和了光芒,浑同于尘俗。它无形无迹呵,像是很不确定的存在。我不知道在它之上还能有什么更本源的存在,只觉得它存在于天帝之前。 《老子》第五章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天地无所谓仁爱之心,把万物都当作"刍狗"来看待;圣人也不执求仁爱之心,把百姓也当作"刍狗"来看待。天地之间,不正像是气囊或空管那样的大空泡吗它虽空虚但却不会塌缩,运行之中生化不息。孜孜于仗名立言往往行不通,不如持守空虚而顺任自然。 《老子》第六章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译文】:虚神永远存在,可以称它为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通向这个无比幽深的生殖之源的门径,就是这个天地世界的根本。它绵延存在而又若有若无,它施展的作用无穷无尽。 《老子》第七章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老子五章

《老子》五章(人教版高二选修教案设 计) 教学要求 1、了解老子的生平和哲学观; 2、把握《道德经》的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 学习要点 1、老子的思想主张; 2、《老子》五章的思想内涵; 3、学习《老子》的语言、行文、修辞手法等方面的艺术特色。 导入:《史记•老子韩非列传》:“(函谷)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以此作为导入文字,创设情景。 作者生平 老子(前600年—前470年之后),春秋时思想家。姓李名耳,字伯阳,又称老聃,楚国苦县。汉族。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世界文化名人。老子又名老聃,相传他母亲怀了七十二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他博学多才,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史” ,孔子周游列国时曾到洛邑向他问礼,后退隐,著《老子》。老子晚年乘青牛西去,在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写成了五千言的《道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经》在国外拥有最多的译者和读者的书。《道德经》是解释道家哲学的主要经文。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个源头,老子也因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 在中国,儒教大体上是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当老子和孔子的思想之间出现鲜明的对立时,中国人大都遵从后者。但是老子大体上深受儒家弟子的尊敬。况且在许多情况下,道教思想直接被儒教思想所吸收,因此对数以百万计的自称非道教徒的人都有影响。同样,道教对于佛教哲学,特别是对禅宗佛教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虽然今天没有几个人自称是道教徒,但是除了孔子以外,再没有哪一位中国哲学家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