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中国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中国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中国●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临海城市概况:

一、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东中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台州市副中心城市。

二、位置与人口:

临海地处浙中沿海,东濒东海,南接台州市,西邻仙居县,北接天台县及三门县。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0°29′—29°04′之间。104国道、605省道、606省道、716省道、707省道通过市域,是台州地区的内陆交通枢纽。市区规划面积为49.5平方公里,其中至2005年底建成区面积31.15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26.89万人。

三、自然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且雨热同季。夏少酷暑冬无严寒。境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7.1℃,一月平均气温为5.9℃,七月平均气温为28.0℃,极端高温39.6℃,极端低温-6.9℃,无霜期241天。降水主要集中于5—6月梅雨期和7—9月台风降雨,雨季明显,一年有两个丰水期(5、6月的梅雨和8、9月的台风雨),两个枯水期(11月至2月的冬季枯水期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相对枯水期)。风向随季节转换明显,5-6月为梅雨季节,7-9月以晴天为主,夏秋之交台风活动较为频繁,秋季和冬季以北风为主,春季多东风,夏季盛行东南风,盛夏滨海地带海陆风明显。气象灾害以7—9月台风侵袭最为严重,常有洪涝灾害发生。间有低温阴雨、干旱、冻害等。由于受海水调温的影响,东部滨海冬暖夏凉,同时由于境内海拔高差显著,气温分异也十分明显。

四、历史沿革:

临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商、周时代为扬州属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为楚境,秦时属闽中郡。西汉时临海为会稽郡回浦县属地,东汉属会稽郡章安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置临海郡,治所临海,翌年置临海县。晋及南北朝时期,建置承袭旧制。隋代建永嘉郡,临海为一属县。唐武德四年(621年)以永嘉郡临海县置台州临海郡,郡治临海。五代,临海属越国台州。及至宋代,复置台州临海郡、临海县,郡治临海。元代改郡为路,临海属台州路,明代改名台州府,清代承袭明制,建制基本不变,府治临海。

五、城市特色与历史风貌:

1、城市特色:

临海属丘陵山区,为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构成模式,城市特色主要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浙中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绿地延续临海融合“山、水、城、园”为一体的城市园林特点,山水之城(依青山之高博,承碧水之盈润)、特色之城(一江贯都、三湖汇流、十山缀景、众溪织城)、田园之城(九里青溪十里山,半城山水半城园),中心城区生态基本网架布局为“一江、三湖、十山、十六溪”。

2、历史风貌:

A、古风浓郁,古迹众多

临海历来为台州府郡治所,古城规模较大、建制水准高,尤为可贵的是至今仍较为完整地保留原貌。1994年经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是全国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古城中保留了大量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有古城墙、古塔、民居、寺庙、园林、殿宇、牌坊、古桥、古井、古墓等,有“江南长城”之称的明代台州府城古城墙、修建于清代的大成殿、以太平天国台门及台门内明代民居建筑为代表的临海民居,均保存完好,具有极高的观赏与考古价值,散发着浓郁的古风。临海台州府城和桃渚古城被列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保单位,此外全市还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0处。著名的除台州府城墙外,还有堪称古塔一绝的千佛塔、明代抗倭古城——桃渚城,以及《戚继光表功碑》与《谭纶画像碑》等一大批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

B、钟灵毓秀,名人云集

千余年来,临海一直是人文荟萃之地。两宋时期,临海考中进士的就有221人,在宋、元、明三代,共出过状元5位。临海也是我国人文地理学鼻祖明代王士性出生地,元末农民起义军首领方国珍曾筑王都于此。历代以来,众多名家在临海留下了踪迹,如“初唐四杰”之一的骆宾王因在临海居留多年,人称“骆临海”,道教南宗首祖紫阳真人张伯端的出生和羽化于此,唐代“诗、书、画”三绝郑虔终老是乡。唐诗人顾况、北宋著名科学家沈括、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明代政治家刘伯温、旅行家徐霞客,近现代康有为、朱自清均在临海留下过踪迹,写下了许多佳作名篇。

C、民俗风物、特色鲜明

临海民俗风物丰富,且具鲜明的特色。有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而流传于世的肚脐饼(又名光饼),有车灯、龙灯、黄沙狮子、小芝鼓亭、细吹亭等民间文艺活动。此外,作为国内著名的蜜桔之乡,桔林景观优美,山乡浓郁的桔文化也是临海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

第二节:三江湿地生态园概况:

一、地理位置:

三江湿地公园位于灵江上游两岸,以六公里的江岸线两岸50-100米为中心保护地带,因重点特色保护区在永安溪、始丰溪及灵江三江汇聚处,故名之为三江。

永安溪为灵江上游,长141.30公里。源头称石长坑,自仙居县西南端安岭乡迂回东北,流经缙云县境,在大园附近折回称曹溪(又名金坑)。在曹店附近与发源于陈岭水壶岗的曹店港汇合后称永安溪。

始丰溪长134.20公里。发源于磐安县大盘山南麓,向东北流经方前注入里石门水库,自天台县后求乡入境,向东横贯天台盆地,折南入临海市北部,在三江村与永安溪汇合成灵江。沿途有60多条支流汇入,流域面积1609.40平方公里。

灵江长44公里,西起临海市城西三江村,东至临海市与黄岩市交界的三江,横贯临海市,宽300—800米,均为感潮河段。沿途有逆溪、大田港、义城港等支流汇入,流域面积1018平方公里。

二、公园范围:

三江湿地公园北至104国道,南至河南公路,东到台州烧碱厂、蔬菜基地一带,包括6公里长250米宽的灵江江面,总面积为4.81平方公里。

三、历史沿革:

灵江为省内第三大河,自西北向东南横贯市区,主流长190公里,流域面积6750平方公里(含椒江)。灵江干流段44公里,为感潮河段,“潮汐自海门直至城西三江”,“故其溪清而江浊”。据灵江临海站资料,历年最高水位平均值7.79m,最低潮位0.79m。

四、灵江与古城的相依存:

根据历年来的考古发现和文物普查,在临海各地发现了许多旧石器和新石器时代的遗址和遗物,就目前所见到的材料分析,临海的原始人类活动区域主要是在灵江流域及其支流的依山旁水地带。

五、自然概况:

1、地质地貌

区内出露基岩主要为侏罗系上统西山头组酸性火山碎屑岩夹沉积岩、白垩系下统馆头组、朝川组杂色陆相沉积岩和酸性、中酸性火山碎屑岩。覆盖层主要为第四系冲—洪积、冲—海积堆积场,以淤泥质粘土、亚粘土、亚砂土、含泥沙砾石等为主,厚度50—100米。其中灵江两岸以凝灰岩、含砾亚粘土、杂色淤泥质亚粘为主,表层有机质

1.1%左右,PH值6左右,质地轻壤至中壤。该土种土层深厚,质地轻松,水肥气热协调较好。

2、生态现状概况

(1)、生态环境现状

湿地自然地形为低洼沼泽地,随着潮水的自然涨落而形成的次生林湿地景观。近千年来已经被强度开发利用,已经没有完全的自然湿地景观,而是以水上杉林为主体,农田与狭窄的塘基或者面积较大一些的渚相间的环境。基上有池杉、湿地松、樟、栗等树木,草本以白茅等鱼草及演替初期的田间杂草为主。渚上除了上述树木外,还有小片的水杉、柏及较大面积的蔬菜等栽培作物,其余为养鱼用草地以及废弃的农田。

废弃的农田已开始自然恢复,已出现少量较典型的湿地生物群落和湿地环境,如一些渚上的芦苇荡和荻群落。但是,大多数地方仍为演替初期的田间杂草群落。湿地中间有集中的村落,也有少许零散分布的民房、树木等。

河道内蓝藻极少,硅藻门优势,其中梅尼小环藻、月形短缝藻、针状针杆藻等所占比例高,绿藻也有一定比例,鼓藻类新月藻常见。此情况在其它水体中少见,说明灵江湿地河道水质并不差,这与水草多也有关系。

(2)、生物种类现状

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且雨热同季,为灵江两岸的生物群落创造了良好条件,主要有水生生物群落、湿地生物群落和陆生生物群落类型。

A、水生生物群落

在水生态系统中,分布有丰富的浮游硅藻以及一些蓝藻、绿藻等藻类;漂浮和沉水植物有萍、满江红、金鱼藻、菱、苦菜、荸荠、浮萍、凤眼莲、莲、睡莲、水花生等。而水体中具有观赏性的是各种游泳动物如鲤鱼、鲫鱼、鳊鱼、草鱼、鲢鱼、鳗鱼、银鱼等。此外还有河虾、河蟹、甲鱼、河蚌、田螺、螺蛳等。除了这些真正水生生物之外,还有一些主要以水生生物为食的水禽,如鸥、野鸭、鸳鸯、鸬鹚等,这些生物种类共同构成了灵江水生生物群落的格局。

B、湿地生物群落

主要有芦苇群落、水生群落等几种,除了芦苇和水花生常以大片面积分布外,其它漂浮、沉水或挺水植物所构成的湿地群落一般只是零星分布。主要种类有泽泻、灯心草、雨久花、水浮莲、莲等湿地或水生草本植物。还有适应湿生环境的池杉、水杉、湿地松、垂柳、栗等木本植物。部分陆地动物种类,如獐、黄鼬、穿山甲、刺猬、鼠类、兔、蛇等。同时还分布着许多湿地环境的特征生物,如田螺、泥鳅、黄鳝、河蟹、蜥蜴等。其中又以许多半栖息在湿地环境的鸟类最为引人注目,这类鸟类有鸥、野鸭、鸳鸯、鸬鹚、白鹭、秧鸡等。其中野鸭、灰鹤等不少鸟类成群分布于湿地生镜。

(3)、植物群落现状

湿地较宽的基上主要为鱼草和田间杂草,窄基上主要为田间杂草,较大面积的渚上大多为农作物,只有少量渚已恢复湿地植被如大片的芦苇、荻等,岸边有小片的芦苇以及单丛及很小片的芦竹。沿灵江两岸各有50米左右保持较好的池杉林,有些小片林地以带状湿地松林、竹林、栗林和其它林地为主,分布在较宽的基上和田渚的边缘。灵江南岸一侧植被保护较好,以成片的栗林、桔林、杉林及旱地农作物为主。灵江北岸白马山、下山根一带因边上有变压站,区间布置有较多的电线杆,整个地块人为破坏比较严重,保护较好的为沿江防护林地段的池杉林。

3、环境质量概况

三江湿地的原生环境是比较好的,宽广低平、视野开阔,地处偏僻,水体洁净,加之河岸、田野树木茂盛,空气十分新鲜。

(1)、四季分明、气候温和;

(2)、湖泊小气候温和舒适;

(3)、风向稳定,风速较周围平原大;

(4)、空气湿润、清新。

4、水文潮汐概况

本区海域潮汐属非正规半日潮,涨潮历时5个小时左右,落潮约7个小时,一个太阴日两潮(24—25个小时),周期复始。历年平均高潮位在吴淞基面4米以上。多年平均潮差4米多。日不等现象十分显著,高高潮位与低高潮位差达2米以上。一般以农历八月十五日前后的高潮位为最高。年际变化,以间隔18年零7个月为一周期。

月中有两次大潮汛、两次小潮汛。大潮汛出现在农历二十八到初四,十四到十九日;小潮汛出现在农历的初八到十一,二十三到二十六日。开始涨潮渔民称为“超水”是在农历的十二到十三日和二十七到二十八日。开始退潮渔民称为“下五”,在农历的初五到初七,二十到二十二日。

一天中也有两次涨落,两次落潮,还有两个小时左右的平潮时间。推算涨潮落潮办法:是按照农历初一、十五都是在正午十二点和午夜零点潮水涨足,再根据6小时涨潮和6小时退潮来计算,以后每隔24小时涨足的时间往后推0.8小时即可,由此就可估算出每天涨潮落潮的时间。

5、生态资源概况

三江有着旖旎的自然风光、深厚的历史文化、浓郁的田园水乡风情,按照风景资源类型特征分类,其风景资源可分为以下七类。

A、水域景观

水是区内最主要的生态旅游资源,区内的主要水域景观有:河流、河荡、潭池、沼泽、滩涂、溪流等。曲折多变的水道、迂回弯转的堤岛,形成了步移景异的水陆特色

景观。河塘、滩池散步于上述河渠之间,岸线曲折、堤岛交融、旷幽结合。

B、地貌景观

特有的地貌景观以洲岛、岸陆为主,大面积的水体围合着星星点点的池杉岛,微微起伏的地形片植栗、柿、芦等树木花草,形成具有良好生态环境的岸陆景观,同时也成为飞禽走兽的栖息地。

C、生物景观

湿地岸堤、渚岛、田园均片植大量花木、芦苇,点缀着四季景观。

D、诗词、碑刻胜迹景观

区内保存有明清时期的一些古民居,湿地河滩还有少部分的石头碑刻,林地中还遗留有一些墓地。

E、建筑遗址景观

区内建筑景观种类较多,共包括庵堂、祠庙、民居、村舍、草堂、桥、亭等建筑景观。景区内现成有保留完好的民居等传统特色建筑。

F、风物景观

临海民俗风物丰富,且具鲜明的特色。有纪念抗倭名将戚继光而流传于世的肚脐饼(又名光饼)、大石垂面饭、双港狗肉、黄沙麦饼等,最著名的要数“槽羹”、“麦油子”和“蛋青羊尾”。

文娱方面如黄沙狮子、临海词调、上盘花鼓、车灯、龙灯、小芝鼓亭、细吹亭等民间文艺活动。此外,作为国内著名的蜜桔之乡,桔林景观优美,山乡浓郁的桔文化也是临海民俗文化的一大特色。

G、天象景观

天象景观主要指日月星空、云霞雨雾所构成的景观。除个别景点结合天象景观点(灵江夕照)外,其余天象景观则由人应时、应地观赏、不作固定观赏点。

第二章、三江湿地公园现状分析

湿地是生命的摇篮、自然之“肾”、水禽恬静的乐园、物种的基因库、粮食和原料之乡、暂时储水和舒缓洪水的宝地、地球上一种重要的、独特的和多功能的生态系统。

临海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城市、浙东中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台州市副中心城市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综合实力快速提高,城市形象全面提升。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灵江两岸建设加速,成片土地被开发,许多河沟被填埋利用,其中包括很多有保护价值的湿地,此外,工业、农业、城市污水大量涌入湿地,使得灵江流域水质恶化,湿地生态环境及其生物多样性遭到严重破坏。水域和湿地的减少,给城市气候、水文、生物以及城市生态等带来的负面影响日益显现,已经威胁到了当地经济发展和居民的生存环境,因此,在已开垦的湿地范围内开展退田还湿,建立湿地恢复生态工程,以改善其脆弱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实现自然保护和合理开发利用的“双赢”。

第三章、规划总则

第一节:规划依据:

规划以资源调查评价为基础,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吸收国内外湿地公园的规律建设与管理的科学原理,贯彻“严格保护、统一管理、合理开发、永续利用”的方针,确保把具有较高自然与文化价值的灵江湿地世代传承下去。

规划依据的法律法规与相关文件:

《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陆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水生野生动物保护实施条例》

《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

《中国湿地保护行动计划》《全国湿地保护工程规划》

《生物多样性公约》《生物多样性保护行动计划》

《全球生物多样性策略》《防止全球荒漠化的公约》

《气候变化条约》《温台地域城镇群规划(2000—2020年)》

《台州市域城镇体系规划(1999—2020年)》《临海市国民经济及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

《临海市城市总体规划》(2002-2020)

第二节:规划指导思想:

根据区域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现状,以维护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突出重点、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湿地公园在临海及台州市国民经济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三江湿地公园规划指导思想以“综合整治保护开发三江地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扩大临海、台州两市旅游空间”为指导思想,并遵循以下原则:

1、依据三江湿地资源特征、环境条件、历史情况、现状特征以及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趋势,统筹兼顾,因地制宜,综合分析。

2、充分考虑三江湿地的保护与建设在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上的重要性,综合各项有关因素,深入进行分析与评价。

3、全面研究,突出重点,针对性分析和评价各专项因素,加强规划的科学性。

4、重视生态环境、水土保持、水域环境分析,保持生态良性循环和生物多样性。

5、三江湿地公园规划做到和临海市城市绿地总体规划、临海-台州市旅游业发展规划及其它相关规划相协调。

第三节:规划原则:

三江湿地公园承担着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四大基本任务。三江湿地公园的发展目标即是合理平衡这四大任务,依据湿地公园的性质和社会要求,提出适合湿地公园的自我健全目标和社会作用目标,并遵循以下原则:

1、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湿地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必须坚持生态优先的原则。

2、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三江湿地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是湿地生态体系与人类渔耕、农耕文化交合演替而形成,具有非常突出的独特性,在湿地公园建设中应尊重这一特性,尊重湿地自然生态的演替过程,尊重人类在三江湿地上千年的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的历史沉淀,在建设中应对湿地的原生形态尽量保护与恢复、坚持最小干预的原则。

3、坚持修旧如旧原则

灵江聚集了上千年的人文积淀,现状遗存了庵堂、古民居、古桥、河埠及诗词碑刻,是三江历史发展的见证。在本次建设中予以保留、维护、修缮,在修缮过程中应坚

持修旧如旧的原则,此不仅指建筑物、构筑物,同时广议上泛指原生湿地环境、湿地景观的修复和营建。

4、坚持注重文化原则

临海的历史文化沉淀,在历史上曾是中国山水诗的发源地,文人雅客的种种痕迹,触手可得可及。学者美其名曰:“诗画古城”;她也具有典型江南水乡文化。因为具有丰富浓厚的宗教文化、佛道文化、社会文化等资源,被人称之为“人文临海”。

5、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保护风景区湿地,对于维护生态平衡,改善生态状况,实现人与自然和谐,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湿地建设中,必须坚持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相协调,正确处理好湿地保护与开发利用,近期利益与长远利益的关系,决不能以破坏湿地资源,牺牲生态为代价换取短期经济利益。要把加强湿地保护、恢复湿地功能,作为改善生态状况和全面建设和谐社会的一件大事。

6、坚持依法规范原则

近几年来,国家颁布了一系列有关自然资源及生态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是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基本依据,同时为保护三江湿地公园的生态资源,维护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在景区的建设中,必须“以法治园”。总体规划是建设发展的总体蓝图和基本依据,经专家评审和政府正式批准后,具有严肃的法律效力,在规划建设中必须严格贯彻执行。

7、坚持以人为本原则

在三江湿地公园的保护建设中必须注意保护当地村民的利益,合理协调湿地保护建设与农民利益之间的关系,事实上湿地农民的根本利益(经济收入提高、生活环境改善、生活质量提高)与湿地建设是一致的,在湿地建设中应针对农民拆迁安置出台相关政策,保护农民利益,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

8、坚持系统保护原则

三江湿地公园系统保护涉及多层次、多领域、多部门,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依法实现生态系统的良性维持,不仅需要做好各个相关领域的依法管理工作,更需要遵循三江湿地公园生态环境维护的特殊性和客观需求,树立系统的和辨证的观念,促使相关领域之间法规建设的价值取向趋同、进程平衡以及具体规定相互协调一致,依法强化对各个生态要素的综合管理和一体化保护,实现法治进程的整体协调发展。

第四节:规划范围:

三江湿地公园北至104国道,南至河南公路,东到台州烧碱厂、蔬菜基地一带,包括6公里长250米宽的灵江江面,总面积为4.81平方公里。

第五节:规划性质:

1、确定原则

三江湿地公园的性质需依据的湿地生态特征、游览欣赏特点、湿地资源类型、区位等因素,综合保护和发展对策、功能选择确定。

2、功能定位

三江湿地公园是临海市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三江湿地的水质状况为根本立足点,同时恢复展示“水田飞白鹭,夏木啭黄鹂”的湿地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开发其作为浙东地区的旅游精品。

3、开发定位

以潮水的潮涨潮落潮汐湿地生态为景观特征,以古城民俗文化为内涵,融保护、游览、休闲、度假和科普教育等功能为一体的湿地生态公园。

第六节:布局结构:

根据三江湿地的资源特征与临海古城的渊源关系,同时考虑临海市旅游业发展的需求、现状生态结构构成等,规划三江湿地公园分为六大功能分区即“一江两岸五节点”。功能体系一览表:

二、养护及管理系统:

三、服务系统按三级配置

第四章生态规划

第一节:生态保护与修复规划:

一、分级保护:

三江湿地不同于黄山、庐山等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有其自身的特点,主要是城景相邻,城市的活动影响着湿地公园的保护;根据三江湿地公园的游览活动与周边区域内人类的生产活动密不可分的特点,提出各级保护区需共同遵循的保护措施和要求。

1、保护灵江水域水系和水源,严禁污水的任意排放。

2、各单位的污水、烟尘和有害气体排放,不得超过环境部门规定的排放标准。

3、保护三江湿地公园内植被和动植物资源,严禁在湿地公园内挖沙、砍伐花木、毁坏草坪、植被,保护三江湿地公园水域内的鱼虾、飞禽、芦荻等水生动植物,禁止擅自捕钓和采摘。在三江湿地公园内禁止放牧、狩猎、打鸟等活动。

4、在三江湿地公园内不得新建、扩建与湿地保护无关的建筑物,与湿地保护及游览无关的单位和工厂要逐项清理,限期搬迁。

5、保护点的建设应符合规划要求与湿地环境相协调,新建建筑只能点缀,从属于湿地自然生态环境,密度宜疏不宜密,体量宜小不宜大。除风景园林中塔阁等建筑外,建筑物的高度有所控制,造型要与景观相协调,以坡层顶为宜,色彩宜淡雅。

在以上的保护措施和要求的基础上,根据三江湿地公园的环境特点,在分级保护区的划分中,不设特级保护区,突出湿地公园三江湿地水域景观为灵魂的特色,划定一级、二级、三级保护区,在湿地公园范围外,划出外围保护区,在共同遵循保护措施的基础和要求上,按不同的保护要求,进行分级保护措施和要求。

A、一级保护区

规划以所有史迹遗址,湿地生态保护区,湿地自然景观区等为一级保护区,并对一级保护区提出如下措施和要求:

(1)、区域内严禁新建非保护目的的任何设施,拆除任何对区域内保护目的不利的原有设施。

(2)、搬迁与湿地保护无关的设施和企业单位,严格控制旅游服务设施的规模,服务设施的设置不破坏景观游览为原则。

(3)、一级景点周围的一定范围内严禁建设与湿地保护无关的设施,不得安排旅宿床位和休疗养院等,不允许机动交通工具进入。

(4)、保护区内不得有住户和居民,在一级保护点一定范围内现有的住户和居民要限时搬迁。

B、二级保护区

规划将一级保护点,史迹遗迹之外的所有景点、景物周围为二级保护区,二级保护区的保护措施还要求:

(1)、严格按照总体规划要求的进行保护点建设,对现有建筑严格按总体规划要求或拆迁或整治搬迁与湿地保护无关的工厂、企业单位和设施。

(2)、严格控制区域内的旅宿设施规模,不得设置休疗养院,医院等与风景游览无关的单位和设施。

(3)、各保护点的二级保护区内不得设农居和居民住宅点,现有的限期搬迁。

(4)、允许机动交通适度进入,但要控制车速和车型,机动车道不能成为城市干道。

C、三级保护区

规划三江湿地公园范围内除一级、二级保护区外的所有区域为三级保护区,并对三级保护区在湿地公园共同遵循的保护措施的基础上提出如下保护要求:

(1)、范围内和各种建设和设施,都必须按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要求进行,在湿地公园内不得新建,扩建同湿地保护无关的建筑物和构筑物,原有的有碍景观的建筑物,构筑物要按规划进行改造利用,影响严重应坚决拆除,与湿地保护无关的单位应限期迁出。

(2)、旅游服务设施要合理布局,严格控制,以不影响景观为原则,控制住宿规模。

(3)、不允许外部机动车进入湿地公园内部。

D、外围保护地带

为允许保护湿地公园的生态环境视觉界面,规划划定湿地公园外围保护地带,并对此区域提出控制性要求:

(1)、外围保护地带内不准新建污染环境的工厂企业,现有的污染源要限期治理,污染严重的而又治理不好的工厂要停产,搬迁。

(2)、保护水文、植物、动物,不准污染水源,不准毁林垦荒,破坏植被,不准狩猎、打鸟。

(3)、保护生态环境,建立植物生态系统。在外围保护地带内,应尽量缩小工厂企业、居住建筑以及其它单位的开发用地,开发用地之间应森林相隔,避免开发用地片出现。

(4)、外围保护地带内的建筑物必须满足城市景观控制的要求,其布局、设计要与风景旅游城市的要求相适应,不得有碍三江湿地公园的观瞻。

二、生态修复规划:

整个三江湿地的生态修复要考虑到水质绿化,生物多样性恢复和风景配置三方面。净化是提高该地区生态环境质量的前提,也是在旅游开发成果能保证可持续利用的关键,物种和景观多样性是生态保护和景观优美的内涵,所以应配置多样化的生态系统类型。

在三江湿地建设中,应该根据生态学原则,配置多种植被类型为核心的生态景观,每一类生物群落或生态系统要有一定的连续规范,一方面产生景观效应,另一方面也

有利于配置高的植物和动物多样性。还有要注意配置较稳定的顶级群落植物种类,以保证景观效果的长期稳定性。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生物多样性,提高美学价值,另一方面可利用生物操纵方法抑制有害生物,特别是蚊子等,营造适宜人类活动的环境。

这次三江湿地公园规划综合整治和建设,有机会整理和合理配置生态系统-----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但是,三江湿地不同于西湖,不能够精雕细作,而是要以淳朴、自然为主,还应该提高湿地公园自维持能力,以减少运行费用。然而保持自然不等于不作为,在目前零乱、污染的环境下,必须加以整治。从生态观点来说,三江湿地公园整治应从以下方面入手:

1、消除杂乱的不良小生境:通过统一规划,使用地整齐,消除杂乱的不良小生境,如拆除溪沟边堆放的垃圾和杂乱建筑;改造原有不卫生的生活方式,如消除蚊蝇孳生生境---粪便、污水和杂物积水;改善种植结构,由传统农业发展为立体农业、精细农业和观赏农业。提高该地区的生态健康水平,提高生态服务价值,更适应人的生存与活动。垃圾清运制度化,杂物堆放整齐、隐蔽化,及定期检查制度。这是湿地公园建设的一个基本的要求。

2、恢复湿地植被和景观:广义的说,目前的鱼塘-基-渚系统也属于湿地,但几乎完全没有典型的湿地植被。尽管鱼塘-基-渚系统是三江湿地公园的特色,但是从景观多样性和生态稳定性角度考虑,还是应该有一些名副其实的湿地生态系统,即恢复一定比例的湿地植被,形成湿地景观,这样才具有湿地保护区的实质和科学价值。这也可以提高景区蓄洪能力及景观的自维持能力。

3、生态系统的多样化和高质量配置:增加景观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配置和强化高景观价值和高生态价值的生态系统。如面向游人的生态农业示范、观光、休闲系统;建立生态游泳池和嬉水游乐系统;针对国际湿地保护公约,建立面向科学研究院为主的湿地多样性保育、游览系统;建立面向城市学生自然教育的生态种植、养殖实习、教育系统。

4、保留一些大面积岛渚:规模化景观和生物多样性。根据生态景观学中的岛屿生物地理学原理,一个面积连续的生境中的生物多样性要高于数个小面积生境。所以保持一些大渚的全自然化对保护生物多样性更重要,对形成景区的自然风格也关键的建设部分。

5、服务点生态化:此处环境对游人的容纳不是太大,服务设施一定注意生态化,方不至于破坏景观主体---水。突出水的自理,特别是服务业等用水大户,尽可能建立配套的绿地净化生态工程,使大部分再利用或达标准排入水体,而不是从污水管道排走,以保护水源,使这一地区的生态环境优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景观更为优美。

6、发展生态工程与生态建筑:整个三江湿地就是一个大的生态工程、要从整体上考虑、综合配置。每一个景区也是一个生态工程,再可以分为若干个为不同目的而建立的具体的小型生态工程。包括净化营养化水用生态工程,拦截水土流失的生态工程,立体绿化、美化生态工程,生态建筑,新型生态农业系统工程等等。对于与景观不协调的建筑除了市政拆迁之外,用生态方法掩饰不良外观的建筑,用生态方法修饰各类建筑,使之赏心悦目,与景区风格协调。三江湿地公园的建筑应保持农居风格为主体,

对以建好的农居采取改良的方针使其达到景区需求。农民本身就是具有的,有区别于城市的,表达农民审美观念的建筑,它将像淳朴的农民画一样,带给游人以新奇的、热情的洋溢的美好感受。本次调查发现一些农民与池塘、绿树相应成趣,别有风味。

7、专题生态游览区:在利用湿地净化的同时,还可建设几个的专题性生态公园。例如建立湿地生态工程示范区(类似成都活水公园)、新型生态农业系统工程示范区(如桑基鱼塘)、湿地观鸟区、农业自然教育实习区等等。既具有游览价值,并起到有科学普及的教育意义,使之成为学生、城市居民乃至各地游人了解亚热带自然环境,了解农耕文化之精髓的实习基地。

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不仅要求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同时亦要求实现人类社会与经济的发展。这就要示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必须同时实现生态、经济与社会效率的三重优化。

三、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进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助互利,才形成了现在互相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必须有人的帮助才能勉强生存;也有可能因新的环境中没有相抗蘅或制约它的物种,这个引种可能成为真正的入侵者,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因此在三江湿地生态系统修复过程中十分注意防止外来物种入侵。

1、提倡使用当地树种

加强当地物种的可持续利用;加强当地物种的种源培育研究;发动民众采集和培育当地物种种子。

2、建立入侵种预警系统

建立外来物种信息系统;在共享信息和经验的基础上建立全球信息系统;建立和更新最危险的入侵物种名录,并建立公约限制这些物种的扩散。

第二节:生物多样性规划

根据《生物多样性公约》,所谓生物多样性就是地球上所有的生物体及其所构成的综合体。它包括遗传多样性,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三个层次。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在基因、物种和生态环境三个水平上的保护。

一、规划原则:

1、生物多样性是生物的基因库、全人类共同的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因而必须保护生物多样性。

2、发展必需以保护为基础,必须保护我们的物种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多样性,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持续的有效的利用自然资源,同时最大限度地

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枯竭(矿物、石油、煤气、煤等)。

3、确定行动计划分成目标、行动、和优先项目三个层次,明确重点项目,重点优先保护物种和优先保护地区并开具名单以及提出保护行动中确定优先程度的标准(特殊性、威胁性、价值性)。

4、明确保护区以外的就地保护问题,有许多动物和黄羊、牛、野鸭等其活动范围远远超过自然保护区,必须在保护区内采取就地保护措施的同时,也需要加强自然保护区以外的就地保护。

二、措施和对策:

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具有广泛的领域和规模,然而这一过程通常分为三个基本部分:抢救生物多样性;研究生物多样性;持续、合理地利用生物多样性。从而更大的角度来看,由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广泛的领域和规模,保护行动必须通过国际合作和国家规划才能进行。三江湿地公园生物多样性保护应做到以下几点:

1、在做好区域动植物利用现状调查,建立珍惜动植物物种档案的基础上,根据生物分布情况和生长习性,进行科学规划,建立健全的生物多样性保护管理体制,制定和落实相应的保护措施,依法加强管理。

2、通过国际合作和国家规划,促进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活动的展开。

3、建立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政策纲要,改革现行的导致生物多样性浪费或滥用的政策。采用新的国家政策和核算方法,以促进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和合理应用,减少对生物资源的需求。

4、创造一个国际政策环境以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将生物多样性保护纲要入经济政策;为了完善生物多样性公约,要加强保护的法律机制;使得发展的辅助过程成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动力,增加生物多样性保护基金,同时建立新型的、分散的和义务明确的途径以筹募金并有效的使用。

5、为地方生物多样性保护创造条件并予以鼓励,纠正导致生物多样性损失的土地和资源控制的不平衡;建立政府与地方之间新的资源管理的合作关系;为了地方的利益扩大并鼓励对野生资源的产品和功能的持续利用;确保具有地方遗传资源知识的人,在他们的知识被利用时能够得到相应的利益。

6对珍稀濒危物种,及时开展抢救性的保护与措施;建立生物资源监测网络,随时掌握生物资源的变化。

7、保护物种、种群和遗传多样性,提高在自然生境中保护物种、种群和遗传多性性的能力;加强迁地保护设施的建设以保护生物多样性教育民众并为持续发展作出贡献。扩大人类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能力,增加对生物多样性价值和重要性的正确评议和了解;帮助公共机构传递保护生物多样性及发挥其效益所需的信息;改进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

第三节:水生态保护规划:

一、水源保护规划

周围有十多条河溪港汊与灵江水体交换,水源保障是湿地公园建设的首要任务,根据水体、水系牵涉到相关水系及水体,要求政府统一协调,上游截污纳管、综合治理、监测并保证足够充裕的水量配给;下游污水排放予以控制,监测,保证区内良好的水源水质保障。

二、水资源保护规划

三江之胜独在于水,水是三江湿地最根本的风景要素,潮起潮落的江水是三江湿地的主题,灵江的水造就了“荡、滩、堤、圩、岛”的丰富景观。三江一带历史上曾经源泉百道,大量优质溪水进入水体,保持了优良的水质,但随着城镇人口的增长,及人们生活、生产的改变,大量的优质天然水被抽取、截流,成为生活、生产用水,经使用后的污水又进入灵江,使原本清洁的水源也都受到污染。规划首先要求改变这一现状:

1、截污纳管,管网配水

停采溪、景及地下水,使三江恢复溪清泉涌的美景。经使用后的污水,纳管排放,个别地区无纳管排放条件的,就地处理,达标后方可排放。

2、缩减人口,净化环境

缩减三江一带常住人口,完善区内环卫设施,区内所产生的各类垃圾除部分就地生态处理外,全部外运。

3、改变生产方式、减少面污染源

改变生产方式、取消面污染源。改变区内的生产方式,消减影响生态要求的作物生产,禁用一切化学用品,以水平沟代替垂直沟,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土流失。

4、生物进化

改变水体岸线,使之生态化,在溪流入湖段建设生态湿地、自然式消能沉淀池等,过滤、沉淀进入灵江的污染物,同时积极研究灵江水体生态恢复的可能性,多层次、立体化地在水体中配植各类深水、悬水、沉水植物及微生物、动物,使灵江能恢复其湖泊生态景观。

5、疏浚

逐步疏浚灵江主航道及与之相沟通的溪沟,去除人为的污染物。对于江岸的沉积木则以保留为主,以体现千百年来的积聚。

三、防洪规划

三江的大部分堤塘由于年久失修及人为的挖沙,堤顶高程偏低,且坍塌严重,尽管这几年加强了水利的投入,但三江的防洪形式依然十分严峻。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因

此其防洪工作应该纳入城市整体防洪工程中,系统协调解决,湿地范围内的岸线尽量采用生态驳岸。

四、排涝规划

三江一带向湿地公园转变之后,种养殖规模大大减少,排涝工程量相对减少。各圩区内无重要保护设施,其排涝时间可以大大延长,排涝泵站规模可以减少。根据不同地带建设重要性,可以在大圩区内可以设置若干小圩区,其标准按大圩区同样标准建设。

第四节:科研监测及科普规划:

湿地与人类的生存、繁衍、发展息息相关,是自然界最高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和人类最重要的生存环境之一,它不仅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多种资源,而且具有巨大的环境功能和效益,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蓄洪防旱、控制污染、调节气候、控制土壤侵蚀、促淤造陆、美化环境等方面有其他体系不可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受到全世界范围的广泛关注。在世界经济资源保护联盟(IUCN)、联合国环境规划署(UNEP)和世界自然基金会(WWF)世界自然保护大纲中,湿地与森林、海洋一起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保护湿地就是保护我们人类自己。保护湿地是全人类的共同责任。

一、科研:

在三江内设湿地研究中心,作为湿地科研基地,为三江的湿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持。

二、监测:

1、监测内容

(1)、水环境监测

A、监测断面布设于灵江、永安溪、始丰溪、龙潭岙溪等15个点。

B、监测项目:水温、透明度、PH、DO、CODMN、TP、TN、挥发酚、石油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镉、铅、汞。

C、监测频率:连续两天,每天上下午各一次,其中挥发酚、阴离子表面活性剂、镉、铅、汞等频率减半。

D、分析方法:采用单因子法对监测断面水质进行评价。

(2)、空气环境现状监测

(3)、声环境现状监测

(4)、底泥、土壤环境现状监测

三、科普教育:

湿地保护是一项新兴事业,目前全社会还普遍缺乏湿地保护意识,对湿地的价值和重要性缺乏认识。湿地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宣传、教育工作的滞后于经济发展和资源保护形式的要求,宣传教育工作的广度、力度、深度都不够。因此宣传普及湿地知识,提高全民的湿地保护意识,是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三江的自然环境、演进历史、丰富的动植物资源,都具有湿地科学研究、科普教育和生态环境教育等重大价值。三江位于古城西南部,距市区也就在十多分钟的路程,具有得天独厚的环境优势,是科普旅游和生态环境教育的理想基地。

灵江的历史文化遗迹,对进入其中的游人尤其是青年一代而言,更是陶冶人文精神所不可缺少的良好教育资源。设立湿地研究中心以及湿地公园展览馆,在各功能区内设多种形式的科普点,如观鸟点、湿地农业生态示范基地、湿地植物生态净化水质模拟演示区、植物科普区、建筑风貌展示、历史碑刻画卷图片陈列等,以及柿基鱼塘、杉基鱼塘等灵江生态农业模式的复建区。

第五节:环境保护规划:

一、大气污染控制规划

三江的大气污染,主要是餐饮废气和机动车废气两个方面。

1、餐饮废气污染控制

(1)、控制本区域内餐饮业的总体数量和规模,餐饮服务应以城镇、农家乐为主要依托设施;

(2)、限制保护区内餐饮业的分布范围,除湿地中心、三江人家、灵江水街、野外拓展外,其它景区尤其是生态保护培育区、生态景观封育区,原则上不得提供经营性餐饮服务。

(3)、不得使用除电、天然气、液化气、沼气以外的其他燃料进行餐饮服务;

(4)、餐饮业的油烟必须采用合理的处理方式进行处理,排放的油烟废气必须达到有关标准的要求;

(5)、除定点位置外,区域内原则上禁止进行野餐和进行露天烧烤。

2、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

(1)、严格按规划进行建设和营运,本区域内不得设置机动车停车场;

(2)、明确区内现有道路为内部交通通道,严禁外来机动车辆进入本区域,区内交通应以电瓶车辆为主。

3、加强绿化减少空气污染

加强绿化,减少裸露土地面积,减少各类空气污染对本区域的环境影响。

二、噪声控制规划

1、交通噪声控制

(1)、各主要景点设置要和周边城区主要交通干线保持50米以上的距离,防止城区主要交通干线噪声对景点游览人群的影响;

(2)、保护区内部各类交通工具应以低噪车辆、船只为主,并控制车(船)速度。

2、社会活动噪声控制

控制游人数量,禁用扩音器和加强游人文明游览的教育是控制社会活动噪声的有效手段。

三、水污染控制规划

1、旅游和生活废水污染控制

为了减少营运期污水排放对水环境的影响,应采用“集中处理”和“分散处理”相结合的方式,对营运期的各类旅游、生活废水进行处理达标排放。

(1)、集中处理

在保留的“三江湿地乡村”建设中,要同步建设“雨污分流”的污水收集系统,并沿道路建设相应的截污干管和支管,收集该区营运期的各类污水,新建区截污率要达到100%,北排至永丰集镇的污水管网,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达标排放。

(2)、分散处理

由于本区域水体相对较为封闭,为了防止水体的水质污染和富营养化,必须要求其它不能接入排污管的各分散景区景点,与景点同步建设相应的污水深度处理设施,在处理达到相应的水质标准后,就近排放或回归。

2、面源污染或减缓措施

除了生活服务设施污染源外,另一项主要的水污染源是初期地表径流,主要是铺装地面的初期雨水、项目建设和营运产生的面源污染。

(1)、初期雨污水污染减缓措施

首先要严格控制区内不透水性的铺装地面面积,建议采用透水性材料铺装地面,同时加强区内的绿化工作,减少“裸露”地面的面积;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五年规划

西安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五年规划 一、公园简介 1、公园范围 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位于西安市灞河城市段中游,北起东城大道华清桥,南至蓝田县界,毗邻西安世博园。规划全长15公里,总面积6.75平方公里,分两期建设。一期从华清桥到祥云桥约3.3公里,总面积达2.45平方公里,形成湿地面积1980亩,绿化面积1650亩。二期从灞河祥云桥到蓝田界,全长11.8公里,规划面积4.3平方公里。 2、公园性质 工程通过对灞河的综合治理及湿地景观的重建,彻底改变灞河流域建筑垃圾成堆、挖沙坑密布、杂草丛生、生态破坏严重的面貌,确保灞河百年安澜。灞桥生态湿地公园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发扬。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是西安市纺织城地区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重要的民生工程、水利工程和生态治理工程。灞桥生态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秉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以灞桥、灞柳、灞水为主题文化,使灞河的历史文化和乡土风情得以复苏和弘扬,成为集城市防洪、生态景观、人居休闲、旅游观光为一体的景观长廊,有效改善了周边区域的人居环境和城市形象。

二、绿化保洁 1、公园绿化 灞桥湿地公园内植被丰茂,绿化覆盖率高,生态环境优越。在植物配置上,应考虑到植物物种的多样性和因地制宜,尽量采用本地植物,避免外来种。本地植物适应性强,成活率高。其他地域的植物,可能难以适应异地环境,不易成活;在某些情况下又可能过度繁殖,占据其他植物的生存空间,以致造成本地植物在生态系统内的物种竞争中失败甚至灭绝,严重者成为生态灾难。 在物种搭配上要满足生态要求,做到对水体污染物处理的功能能够互相补充,又要注意主次分明,高低错落,其形态、叶色、花色等搭配协调,以取得优美的景观构图。根据灞河水量,因地制宜,种植适宜植物,既要符合各种水生植物的特性,又要满足审美的需要。灞河泥沙较多,可以采用发达茎叶类植物以有利于阻挡水流,沉降泥沙,发达根系类植物以利于吸收等搭配。在沿岸边缘带一般选用姿态优美的耐水湿植物,如柳树、水松等进行种植,以低矮的灌木和高大的乔木相搭配,用美学原则组织其色彩、线条、姿态等,创造出丰富的水岸之立面景色和水体空间景观构图效果,同时又能在水中产生一种动人的倒影美。 在湿地公园,应尽量发挥地被植物的作用。地被植物一般是指低矮的植物群体,铺设于空旷场地或适于阴湿林下和林间隙地等各种环境覆盖地面的多年生草本和低矮丛生、紧

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国内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一、国外湿地旅游案例研究 (一)伦敦湿地公园 案例简介: 伦敦湿地公园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建造在繁华现代化大都市中心的湿地公园,其位于伦敦市西南部泰晤士河围绕着的一个半岛状地带,被誉为“一个让人惊异的、奇迹般的地方,使得人类和野生生物在我们美好的城市中相聚”。公园的东临泰晤士河,是牛津与剑桥大学学生划艇比赛的必经之地,南边是大片的绿地,上有网球场、运动场等公共体育休闲设施,其余两面均与居民区相邻。公园占地42.5hm2 ,由湖泊、池塘、水塘以及沼泽组成,中心填埋土壤40万土石方,种植树木2万7千株。 案例分析: 水库的拥有者泰晤士水务公司与野禽及湿地基金会合作,成功将水库转换成湿地自然保护中心和环境教育中心,为了解决兴建湿地公园的资金问题,国会允许出售少量土地,从而使野禽及湿地基金会与房地产商达成合作协议,经过几年的发展实现了三方都赢的目标。 为了实现人和水的和谐共存,湿地公园在设计上针对水体和人流两方面做出精心的处理,如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物种栖息特点和水文特点,将整个公园分成6个清晰的栖息地和水文区域,从而构成了公园的多种湿地地貌。 经验总结: 伦敦湿地公园是全球城区湿地开发的典范,在湿地景观保护和旅游实践方面具有全球持续领先的地位。设计者按人流活动的密集程度,将整个公园分成了若干的区域和点,使游客在不惊扰生物休养生息、不破坏保护地价值的同时可以近距离观测野生生物。公园良好的绿化和植被营造出了大都市中的美丽绿

洲,不仅使公园成为野生生物的天堂,同时也给伦敦市民提供了绝佳的游憩场所,极大地改善了都市的景观环境。 通过在原有的混凝土坝上加筑泥堤,提高了最高水位,使水库原有的水得到保留,另外通过保留、扩展堤坝,以及在一些区域使用泥墙,使每个栖息地区域与水域完全隔绝,构造出了水文学上的孤立湿地;同时在水域之间设置操作杆,使各个栖息地都具有精确控制水位的能力,确保其可以达到必须的水位变化而不受季节限制。 (二)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 案例简介: 新加坡双溪布洛湿地保护区位于新加坡西北部,是新加坡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受保护的沼泽自然公园,在面积达130公顷的自然保护区内栖居着超过500种热带动植物,是候鸟途径东南亚的主要中途停留站,已于2003年被列入东南亚国家联盟遗产公园。目前周边建有酒店、SPA中心、纪念碑、高尔夫球场和工业区等设施,是湿地休闲度假的绝好去处。 案例分析: 保护区集保护、教育、休闲、研究于一体。保护:最大化地增长保护区内鸟类和其它野生生物的承载力;教育:丰富保护区内容,提供自然科学教育服务;休闲:以休闲为诱饵,鼓励游客深度体验大自然之美,进而保护区内的生物多样性;研究:致力于拓展和加深地区和国际性鸟类学和生物学知识,开展研究活动。 公园内有黄、橘、紫3条特制路线以及红树林木栈步道。黄色路线全长三公里,由石子路和木质平台共同构成,沿途可观赏红树林的气根现象;橘色路线全长五公里,包括了保护区内最长的木栈道,直捣红树林研究园,面向学校发挥教育功能;紫色路线全长七公里,包含较长的原始土路,可以把游客带到三层楼的观鸟塔,也可近距离探访淡水区的动植物;红树林木栈道长仅500米,使游客在双脚不沾泥的情况下,享受穿越红树林的乐趣。4条路线各具特色,为游客提供了多种观光、体验选择。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导则

第一章总则 1.1 编制依据 1.1.1《关于特别是作为水禽栖息地的国际重要湿地公约》1971年 1.1.2《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1984年 1.1.3《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1986年 1.1.4《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1989年 1.1.5《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1989年 1.1.6《公园设计规范》(CJJ48-92)1992年 1.1.7《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2年 1.1.8《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LY/T 1755-2008》2008年 1.1.9《国家湿地公园评估标准LY/T 1754-2008》2008年 1.1.10《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导则》(林湿综字〔2010〕7号)2010年 1.1.11《北京市园林绿化局关于加强我市湿地公园建设工作的通知》(京绿保发〔2010〕2号)2010年 1.1.12《北京市级湿地公园建设规范DB11/T 768-2010》2010年 1.1.13《北京市级湿地公园评估标准DB11/T 769-2010》2010年

1.2 指导思想 为促进北京市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北京市湿地公园设计的内容与流程,更好地指导北京市湿地公园的设计工作,制定本导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设计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考察,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规划功能分区,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科学指导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最大限度的发挥湿地在生态和环境改善、科普教育和休闲娱乐等方面的作用,以实现湿地保护和利用的和谐统一。 1.3 基本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的规划设计应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坚持“保护优先,合理利用;科学布局,分步实施;因地制宜、体现特色”的基本原则。 第二章规划设计原则 2.1保护性原则 湿地公园规划应维护湿地生态系统过程、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生物多样性及其栖息地,从防止湿地退化的目标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2科学性原则 北京湿地公园规划应尊重湿地生态系统的自然规律,综合考虑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统筹规划、合理分区和布局,体现科学性和合理性。 2.3因地制宜原则

浙江省三江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摇蚊科昆虫名录

浙江省三江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摇蚊科昆虫名录 摘要:在采集、调查的基础上,根据标本鉴定的结果,总结了浙江临海三江城市湿地公园摇蚊科(Chironomidae)昆虫名录,共计3亚科22属36种。 关键词:摇蚊科(Chironomidae);昆虫名录;三江湿地公园;浙江 浙江省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于2007年2月6日被建设部批准为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是台州市首个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位于临海城区西北部,灵江上游两岸,北至104国道,南至河南公路,东到台州烧碱厂、蔬菜基地一带,以6 km的江岸线两岸50~100 m为中心保护地带,因重点特色保护区在永安溪、始丰溪及灵江三江汇聚处,故名之为“三江”,总面积为4.81 km2。该地域地势低洼,集大片的河漫滩、溪流、河塘为一体,因其处于灵江感潮河段,而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湿地景观。保护区植物种类组成丰富,记录有植物110科381种,其中大型真菌6科6种,蕨类植物门7科8种、裸子植物门3科6种、被子植物门94科361种。 摇蚊科(Chironomidae)昆虫隶属于双翅目中的长角亚目。幼虫期生活在各种淡水水体,少数种类陆生或海生,是种类最多、分布最广、密度和生物量最大的淡水底栖动物类群之一[1]。摇蚊科目前世界上已知约有5 000多种,分布于世界所有动物地理大区;中国已经描述的种类约700种,隶属于7个亚科,136属[2,3]。但三江湿地公园记载的摇蚊科昆虫还未见系统总结报道。为此,于2009-2012年对浙江省临海三江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的摇蚊科昆虫进行了采集调查,以便为湿地公园的资源保护、利用以及环境质量监测提供基础资料。 1 材料与方法 自2009年至2012年对浙江省临海三江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和采集,时间主要集中在夏秋两季。采集方式为扫网和灯诱。采集标本保存于体积分数70%的乙醇中,待返回实验室后制成玻片标本,标本制作遵照Saether等[4]的有关流程。根据鉴定结果,查阅相关摇蚊科昆虫的鉴定文献和资料[5-9],总结了浙江省临海三江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摇蚊科昆虫的名录,标本保存于台州学院生命科学学院。 2 结果与分析 本研究总结整理出浙江省临海三江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简称“浙江临海三江湿地”)摇蚊科昆虫调查初步名录,共计3亚科22属36种。现记述如下: 2.1 长足摇蚊亚科(Tanypodinae)(3属,5种) 1)清无突摇蚊(Ablabesmyia jogancomua Sasa & Okazawa)。分布:浙江临海三江湿地、福建、广东、海南、贵州、云南;日本。

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目录 第一章总则 (1) 1.1项目提要 (1) 1.2项目主要建设内容 (2) 1.3主要建设指标 (3) 第二章基本情况 (6) 2.1自然地理条件 (6) 2.2社会经济条件 (8) 2.3历史沿革 (10) 2.4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10) 第三章湿地资源 (12) 3.1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12) 3.2湿地生物多样性 (13) 3.3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15) 3.4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18) 第四章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19) 4.1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19) 4.2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20) 4.3建设湿地公园的管理条件 (21) 4.4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21) 第五章总体布局 (24) 5.1湿地公园范围 (24) 5.2湿地公园性质定位 (24) 5.3规划指导思想 (24) 5.4规划原则 (25) 5.5规划依据 (25) 5.6规划期限 (27) 5.7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27) 5.8功能分区 (29) 5.9公园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 (29)

第六章保护规划 (32) 6.1 规划原则 (32) 6.2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33) 6.3水岸保护规划 (34) 6.4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 (34) 6.5 湿地文化保护规划 (34) 6.6 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划 (35) 第七章恢复规划 (38) 7.1 规划原则 (38) 7.2 栖息地恢复规划 (38) 第八章科普宣教规划 (40) 8.1科普宣教设施 (40) 8.2解说标识系统 (42) 8.3标识系统 (43) 第九章科研监测规划 (44) 9.1科研规划 (44) 9.2监测规划 (44) 第十章合理利用规划 (48) 10.1规划原则 (48) 10.2资源利用方式 (48) 10.3环境容量及游客容量预测 (49) 10.4客源市场及游客规模分析 (50) 10.5旅游项目规划 (52) 10.6游览线路规划 (52) 10.7旅游设施规划 (53) 第十一章防御灾害规划 (56) 11.1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56) 11.2洪涝防治规划 (57) 11.3防火规划 (58) 11.4应急救援安全规划 (59)

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国家湿地公园)试题及答案

咨询工程师继续教育-风景园林工程项目(国家湿地公园) 试题及答案(88分) 【试卷总题量: 25,总分: 100.00分】 用户得分:88.0分,用时2175秒,通过 字体: 大 中 小 | 打印 | 关闭 | 一、单选题 【本题型共10道题】 1.对工程建设确需占用国家湿地公园土地的,必须进行( )并按程序报批。 A .环境影响评价 B .生态影响评价 C .用地影响评价 D .生物多样性影响评价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2.一般情况下,国家湿地公园内的建设用地不应超过园内陆地面积的( )。 A .2~3% B .5% C .3.5% D .6%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3.国家湿地公园的撤销、范围的变更,须经 ( ) 审批。 A .省林业厅 B .国务院 C .省政府 D .国家林业局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4.湿地水文恢复包括( )和( )。 A .水质恢复、水量恢复 B .水源供给恢复、水质恢复 C .水源供给恢复、水生植被恢复 D .水量恢复、水生植被恢复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5.4、按照广义定义湿地覆盖地球表面仅有()。 A.5% B.6% C.8% D.4.5%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6.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率不低于() A.20% B.30% C.40% D.50% 用户答案:[B] 得分:4.00 7.下列哪种行为是国家湿地公园中禁止的()。 A.开展生态旅游活动 B.湿地植被恢复 C.生态农业示范 D.商品性采伐林木 用户答案:[D] 得分:4.00 8.国家湿地公园合理利用区湿地面积应控制在湿地总面积的 ()以内。 A.20% B.30% C.15% D.10% 用户答案:[A] 得分:4.00 9.功能区划时,在同等生境状况下,遵循流域的顺序,一般将流域上游范围区划为()。 A.恢复重建区 B.宣教展示区 C.保育区 D.合理利用区 用户答案:[C] 得分:4.00

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简介 在山城重庆主城区九龙坡,有一片美丽的人工湿地。这里花木繁茂,空气清新。百乌翔集,湖水清清。锦鳞游泳,游人如织。湖泊象绿宝石一样镶嵌在城市楼群之间。你也许不会相信,湿地内清澄的湖水,都是城市污水变成的。这美丽的彩云湖,就是过去饱受污染之害的桃花溪的水源之地。 桃花溪发源于中梁山,流域面积3 1平方公里。城市的迅速发展曾经造成其水质严重污染,河道垃圾壅塞,年年洪灾严重。 2 001年,政府启动重庆桃花溪流域综合整治民心工程,清除工业污染源,建设排污管网,疏通河道,恢复绿化,环境得以逐渐改善。彩云湖人工湿地就是“桃花溪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的一项重要配套工程。 桃花溪市政建设有限公司联合重庆大学的生态科学家们,从五个方面打造彩云湖人工湿地:l、湿地污水净化功能的重建与恢复;2、湿地保育与保护,湿地公园管理与建设示范。3、山地丘陵溪流湿地科研、监测与宣教;4、城市人工湿地观光旅游;5、湿地环境保护与安全。把彩云湖人工湿地建设作为重庆市重大攻关项目《典型城市河流修复对策及治理技术研究》的工程示范,投入全部精力。 2 0 08年底,随着工程的全面顺利竣工,彩云湖人工湿地开始显示出卓越的城市污水净化功能,抚平了桃花溪整治后面临

“无源之水”困境的硬伤。桃花溪从此有了活水源头,九龙坡城区有了“城市之肾”。 彩云湖人工湿地面积约5 2公顷,湖面约2 6公顷。污水处理厂和各种清水设施有机地散布其中。梯田式的人工湿地里种植着各种水生植物,污水厂治理过的中水缓缓淌过湿地,逐级跌落,层层过滤。中水里的有机物被植物吸附,慢慢降解,直至化为乌有。河道和湖中的清水从此源流不断。 湖水清澄,植被茂密,各种小动物纷纷回归。湖中已有鱼类l 3种,有花鲢、白鲢、鲤鱼等。湿地里有裸子植物、蕨类植物和被子植物3百多种,芦苇、野菊花、水生美人蕉、茭白、鸢尾、黄花蔺、荸荠、等长势喜人。湖畔新植的池杉、水杉、木芙蓉、重阳木、枫杨、小叶榕、碧桃、慈竹等疏密有致,道路蜿蜒交错,令人赏心悦目。两栖动物有6种,青蛙、蟾馀等。爬行动物有l 3种,较多的是壁虎、蜥蜴、石龙子。哺乳动物有5种,野兔特别令人期待。鸟类最多,有2 4种。麻雀成群掠过草丛,野鸭鸳鸯在湖水中翻筋斗。白鹭翩翩飞,斑鸠叫咕咕。动物的嬉戏时不时打破环境的宁静。 湖畔溪边,有不少游人垂钓。林间花下,有好些情侣流连。湿地山水围合,香草铺地。公园林木幽深,彩云满天。好些游人都说这里就是闹市之中的“桃花源”。将来,集生态、防洪、城市景观、市民休息、科普教育为一体的彩云湖国家湿地公园建成后,能够不断地为城市带来干净的流水,带来清新的空气,能够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

台州市鉴洋湖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2008-2020) 规划说明书(中间稿) 第一章规划背景 1 湿地资源的重要性与稀缺性掀起了全球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 湿地是地球上水陆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人类重要的生存环境,也是自然界最富生物多样性的生态景观之一。湿地在抵御洪水、调节径流、改善气候、控制污染、美化环境和维护区域生态平衡等方面都有着其它系统所不能替代的作用,被誉为“地球之肾”、“生命的摇篮”、“文明的发源地”和“物种的基因库”。 然而,在大规模城市化以及全球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湿地面积的减少以及湿地功能的衰退几乎成为了历史的必然。但另一方面,随着对湿地重要性的认识不断增加,人们也已经意识到湿地保护的必要性,从而掀起了世界范围内湿地保护的热潮。湿地保护的标志性开端是1971年缔结的拉姆萨尔公约,公约的最初目标是保护国际重要的水禽及其栖息地;而后由于逐渐认识到湿地作为地球之肾,对陆地淡水的净化和汛期洪水的滞蓄等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作用,而逐步提出了对湿地生态系统本身的保护,其中包括重要的湿地生态系统(功能性的保护)、特殊的湿地类型(特色的保护),以及具有历史文化意义的湿地(历史文化的保护)的保护等等。 2 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保护提供了良好的前提 从《台州市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的调查来看,台州市湿地资源较少,但其类型非常丰富。全市湿地类型分为近海与海岸湿地、河流湿地、沼泽和沼泽化草甸湿地、库塘湿地,分布于沿海椒江、永宁江两侧、河网汇集处、水库等地。其中,鉴洋湖是台州市范围内唯一的一块面较大的内陆河流型湿地。 传统的湿地生态保护往往采用“就点论点、就线论线、就面论面”的保护方式,缺乏系统性和完整性,没有从宏观层面解决湿地保护和区域生态保护的关系。台州市在2004年启动和编制了《台州市生态基础设施规划》,并在2007年通过立法,成为国内首个生态规划立法的城市。生态基础设施不仅包括城市绿地系统、水系统的概念,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一切能提供生态系统服务的大尺度山水格局、城市公园和绿地系统、湿地与水系统、林业及农业系统、自然保护地及开放空间系统等。因此,生态基础设施规划为台州市湿地资源的保护提供了完整的生态和文化背景,是湿地保护工作开展的依据和前提。 3 城市湿地公园的兴起为城市湿地的保护与利用提供了有效途径

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办法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文件 办湿字[2010]191号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 《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办法(试行)》的通知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 为进一步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我局研究制定了《国家湿地公园验收办法(试行)》,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执行中有何意见和建议,请及时反馈我局。 附件: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办法(试行) 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二日 国家湿地公园试点验收办法(试行)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管理,保障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根据有关规定和标准,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试点国家湿地公园的验收工作适用本办法。 第三条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期限原则上不得超过自批准试点之日起6年。 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由所在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依据本办法的要求及标准进行自查后,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 申请材料符合要求的,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评估验收;对验收达标的,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 第四条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受理验收,并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监督整改: (一)未经国家林业局批准,擅自调整试点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边界、功能分区、公园名称的。(二)尚未建立国家湿地公园专门管理机构,或者管理机构未能有效履行管理职责的。(三)新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与试点国家湿地公园规划范围重叠或者交叉的。 (四)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存在土地所有权、使用权或管理权属争议,或与社区利益相关者存在其它严重利益冲突的。 (五)未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内土地被征占用或擅自改变用途的。(六)在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内从事开(围)垦湿地、开矿、开发房地产、建高尔夫球场或度假村、非法采石或挖沙等,以及其它造成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的开发建设活动的。 第五条申请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验收的,应当提交以下书面材料: (一)所在地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的验收申请和自查评估报告; (二)试点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情况报告;

省级湿地公园申报条件

第六条湿地面积在20公顷以上,资源权属清晰,管理机构明确,并具备下列条件之一的,可以建立省级湿地公园:(一)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包括珍稀、濒危野生物种的集中分布地,国家和省级重点保护水鸟的主要繁殖地、栖息地;(二)湿地生态系统在全省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湿地主体功能在全省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示范性; (三)湿地自然景观优美,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的生态保护、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 第七条申请建立省级湿地公园的,应当提交如下材料:(一)所在地的市(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提报的申请文件及申报书; (二)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的总体规划及其电子文本,反映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现状的图片资料和影像资料; (三)拟建省级湿地公园土地权属清晰、无争议的证明文件;(四)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管理机构的证明文件或者承诺建立机构的文件; (五)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或者有关部门出具的拟建省级湿地公园相关利益主体无争议的证明文件; (六)所在地县级人民政府向省林业主管部门出具的同意建立省级湿地公园的文件,跨县(市、区)的需出具同属上级人民政府同意建立省级湿地公园的文件。

第八条申请设立省级湿地公园遵照以下程序: (一)市(设区市)林业主管部门向省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并提交相应的材料。 (二)省林业主管部门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核,对符合要求的,组织专家委员会进行实地考察、评审;对不符合要求的,在10日内告知申请单位。 (三)申报单位根据专家评审意见对总体规划和有关材料进行修改完善,并报省林业主管部门审查; (四)省林业主管部门根据专家实地考察和评审结论,依照有关规定审批。 第九条湿地公园采取下列方式命名: 市(设区市)或县(市、区、)名称湿地名省级(或市级、县级)湿地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导则 1 总则 1.1为促进我国湿地保护事业健康发展,规范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内容和成果,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发展提供技术指导,制定本导则。 1.2本导则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编制和修编工作。地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编制,可参考本导则。 1.3国家湿地公园面积应在20公顷以上,湿地率原则上不低于30%。 1.4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的任务是通过对湿地公园所在地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的综合研究,确定该湿地公园的范围、规模和性质,科学合理开展功能分区,明确保护与恢复措施,设置必备的科普宣教设施,合理利用湿地资源,科学指导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管理,促进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1.5编制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遵守国家相关规定,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恢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1.5.1保护优先原则是指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防止湿地退化,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实现湿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1.5.2科学恢复原则是指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湿地修复理论和实践经验,结合湿地公园实际,引入先进的恢复技术和措施,使退化湿地得到科学修复。

1.5.3合理利用原则是指在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前提下,合理利用湿地资源。 1.5.4可持续发展原则是指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模和速度要充分考虑湿地生态系统的承载能力,使湿地资源既能满足当代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又能满足后代人对湿地资源和生态利用要求的水平,使湿地保护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1.6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区域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环境保护规划、水利规划和旅游规划等相协调。 1.7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首先需经省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家评审,并根据专家意见修改后,报送国家林业局;其后,国家林业局组织专家进行现场考察并对总体规划送审稿提出修改意见,申报单位应根据专家意见组织对总体规划进行修改和完善;最后,总体规划最终稿报国家林业局审查备案。 2术语 2.1湿地 根据《湿地公约》,湿地是指天然的或人工的、永久的或暂时的沼泽地、泥炭地和水域地带,带有静止或流动的淡水、半咸水及咸水水体,以及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米的海域。 2.2湿地公园 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

(完整版)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

城市湿地公园设计导则 住房城乡建设部 年月

前言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促进城市湿地资源的系统保护与合理利用,提升生态园林建设质量,保障城市湿地公园设计的科学性和规范性,更好地发挥城市湿地公园的综合效益,在总结国内外湿地保护与湿地公园科研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组织编制了本导则。 本导则共分章,主要内容包括:总则、术语、设计原则、总体设计、栖息地设计、水系设计、竖向设计、种植设计、道路与铺装设计、配套设施设计、基础工程设计、设计成果。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编制。主要起草单位:华中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武汉市园林建筑规划设计院、东北林业大学、西南林业大学、上海市园林设计院、深圳市北林苑景观及建筑规划设计院有限公司、苏州园林设计院有限公司等。 本导则由住房城乡建设部城市建设司负责指导实施与监督管理,华中农业大学风景园林系负责技术解释。请各单位在使用过程中,总结实践经验,提出意见和建议。

目录 总则 术语 设计原则 总体设计..............................................................................................……………………基本要求 资源调查与分析评价 定位与目标 功能分区 游客容量计算 用地比例 湿地保护与修复 栖息地设计...........................................................................................…………………..…基本要求 动植物保护 栖息地系统设计 栖息地要素设计 水系设计 基本要求 水域设计 驳岸设计 竖向设计 基本要求 高程控制 挖填方设计 道路及场地坡度设计 种植设计 基本要求 植物选择与配置

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中国●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 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第一章、概况 第一节:临海城市概况: 一、城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东中部沿海重要的旅游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台州市副中心城市。 二、位置与人口: 临海地处浙中沿海,东濒东海,南接台州市,西邻仙居县,北接天台县及三门县。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0°29′—29°04′之间。104国道、605省道、606省道、716省道、707省道通过市域,是台州地区的内陆交通枢纽。市区规划面积为49.5平方公里,其中至2005年底建成区面积31.15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26.89万人。 三、自然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且雨热同季。夏少酷暑冬无严寒。境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7.1℃,一月平均气温为5.9℃,七月平均气温为28.0℃,极端高温39.6℃,极端低温-6.9℃,无霜期241天。降水主要集中于5—6月梅雨期和7—9月台风降雨,雨季明显,一年有两个丰水期(5、6月的梅雨和8、9月的台风雨),两个枯水期(11月至2月的冬季枯水期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相对枯水期)。风向随季节转换明显,5-6月为梅雨季节,7-9月以晴天为主,夏秋之交台风活动较为频繁,秋季和冬季以北风为主,春季多东风,夏季盛行东南风,盛夏滨海地带海陆风明显。气象灾害以7—9月台风侵袭最为严重,常有洪涝灾害发生。间有低温阴雨、干旱、冻害等。由于受海水调温的影响,东部滨海冬暖夏凉,同时由于境内海拔高差显著,气温分异也十分明显。 四、历史沿革: 临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衍生息,夏、商、周时代为扬州属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为楚境,秦时属闽中郡。西汉时临海为会稽郡回浦县属地,东汉属会稽郡章安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置临海郡,治所临海,翌年置临海县。晋及南北朝时期,建置承袭旧制。隋代建永嘉郡,临海为一属县。唐武德四年(621年)以永嘉郡临海县置台州临海郡,郡治临海。五代,临海属越国台州。及至宋代,复置台州临海郡、临海县,郡治临海。元代改郡为路,临海属台州路,明代改名台州府,清代承袭明制,建制基本不变,府治临海。 五、城市特色与历史风貌: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规划.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详规规划解读 从2005年开始,余杭区从规划层面对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工程进行了充分地论证和精心地准备。经过慎重选择,决定委托杭州园林设计院作为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详规的编制单位,从2005年7月开始规划编制。经过数轮深化和完善,余杭区于2007年1月24日正式将规划上报杭州市人民政府请求批准,杭州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7月3日正式批复同意。 核心提示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是杭州绿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以保护区域的生态环境、改善湿地公园的水质状况为根本立足点,同时恢复展示其清雅秀丽的湿地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其公园性质为:以秀丽的湿地生态自然景观、底蕴深厚的历史人文景观为特色,融保护、利用、研究、游览为一体的国家级城市湿地公园。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三期)西以绕城辅道为界,北至文二西路延伸段,南达五常大道,东侧边界按五常行政区划界线。规划面积3.15平方公里。为了保证规划的整体性,将绕城、五常大道、文二西路绿化带0.203平方公里纳入规划考虑范围。两者合计面积为3.353平方公里。 定位: 以保护、改善区域生态环境为根本立足点,以五常(洪氏)文化为内涵,以人与湿地和谐相处为特征的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重要功能区块。 规划的指导思想 坚持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中“综合整治西溪地区,合理调整产业结构,优化生态环境,改善西溪水质,扩大杭州市旅游空间”的规划指导思想,坚持“整体化方针、差异性方针、一体化方针”。 规划基本原则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承担着保护自然与文化遗产、进行科学研究、科普教育、生态旅游四大任务。三期作为湿地公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规划建设目标是合理平衡这四大任务,提出适合本区块的自我健全目标和社会作用目标。 一、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湿地具有保持水土、净化水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和维护生物多样性等重要生态功能。健康的湿地生态系统是国家生态安全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在三期的建设中,坚持生态优先原则。 二、最小干预原则 三期湿地历经了上千年的发展,是湿地生态体系与人类农耕、渔耕文化交合演替而形成,具有非常突出的独特性。在三期的建设中将尊重这一特性,尊重湿地自然生态的演替过程,尊重人类在西溪湿地上千年的渔耕文化、农耕文化的历史积淀。在三期的建设坚持最小干预原则。 三、修旧如旧原则 西溪(三期)历经了上千年的人文积淀。现在遗存的庵堂、古民居、古桥、河埠及诗词碑刻,是西溪(三期)历史发展的见证,在本次建设中应予保留、维护、修缮。坚持修旧如

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

国 家 湿 地 公 园 管 理 办 法 (2017版) 本办法自2018年1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至2022年12月31日,《国家湿地公园管理办法(试行)》(林湿发〔2010〕1号)同时废止。 第一条为加强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和管理,促进国家湿地公园健康发展,有效保护湿地资源,根据《湿地保护管理规定》及国家有关政策,制定本办法。国家湿地公园的设立、建设、管理和撤销应遵守本办法。

第二条国家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开展湿地宣传教育和科学研究为目的,经国家林业局批准设立,按照有关规定予以保护和管理的特定区域。 国家湿地公园是自然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属社会公益事业。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捐资或者志愿参与国家湿地公园保护和建设工作。第三条县级以上林业主管部门负责国家湿地公园的指导、监督和管理。 第四条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和管理,应当遵循“全面保护、科学修复、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 第五条具备下列条件的,可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 (一)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湿地区域生态地位重要;或者湿地主体生态功能具有典型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集中分布有珍贵、濒危的野生生物物种。 (二)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和文化价值。 (三)成为省级湿地公园两年以上(含两年)。 (四)保护管理机构和制度健全。 (五)省级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实施良好。 (六)土地权属清晰,相关权利主体同意作为国家湿地公园。 (七)湿地保护、科研监测、科普宣传教育等工作取得显着成效。 第六条申请晋升为国家湿地公园的,可由省级林业主管部门向国家林业局提出申请。 国家林业局对申请材料进行审查,组织专家实地考察,召开专家评审会,并在所在地进行公示,经审核后符合晋升条件的设立为国家湿地公园。 第七条申请设立国家湿地公园的,应当提交如下材料: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规范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国家湿地公园建设的基本原则、应具备的基本条件及其功能分区和建设内容。 本标准适用于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工作。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本标准的引用而成为本标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标准,然而,鼓励根据本标准达成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标准。 GB 3838-2002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LY/T 5132-1995森林公园总体设计规范 3 术语和定义 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标准。 3.1 湿地wetlands 天然或人造、永久或暂时之死水或流水、淡水、做成或成水沼泽地、泥炭地或水域,包括低潮时水深不超过6m的海水区。 3.2 湿地公园 wetland park 拥有一定规模和范围,以湿地景观为主体,以湿地生态系统保护为核心,兼顾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科普宣教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蕴涵一定文化或美学价值,可供人们进行科学研究和生态旅游,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湿地区域。 3.3 国家湿地公园 national wetland park 经国家湿地主管部门批准建立的湿地公园。 4 总则 4.1基本原则 保护优先、科学修复、合理利用。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从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保护野生动植物栖息地、防止湿地退化的基本要求出发,通过适度人工干预,保护、修复或重建湿地景观,维护湿地生态过程,展示湿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实现湿地的可持续发展。 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国家湿地公园建设要根据湿地保护和区域经济发展等进行统筹规划;根据湿地的地域特点和保护目标合理布局;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可以先易后难,分步实施,分期建设。 突出重点、体现特色、因地制宜。国家湿地公园建设应重点突出湿地景观,保留湿地的生态特征;最大限度维持区域的自然风貌,体现特色;在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展示和湿地合理利用示范、湿地自然景观和湿地人文景观营造时要因地制宜。 4.2建设目标 在对湿地生态系统有效保护的基础上,示范湿地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开展科普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为公众提供体验自然、享受自然的休闲场所。 5 设立的基本条件

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列表

中国国家湿地公园列表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跳转至:导航、搜索中国的湿地公园,是指以保护湿地生态系统、合理利用湿地资源为目的,可供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宣传、教育、科研、监测、生态旅游等活动的特定区域。 具备下列条件的,可建立国家湿地公园: 湿地生态系统在全国或者区域范围内具有典型性;或者区域地位重要,湿地主体功能具有示范性;或者湿地生物多样性丰富;或者生物物种独特。 自然景观优美和(或者)具有较高历史文化价值。 具有重要或者特殊科学研究、宣传教育价值。 国家湿地公园由国家林业局组织实施建立,在完成试点建设并经该局组织验收合格后,授予国家湿地公园称号。迄今全国已有浙江杭州西溪等12处试点国家湿地公园通过验收,正式成为“国家湿地公园”(标“*”者),其余201处为国家湿地公园试点。 [编辑] 国家湿地公园列表北京市 野鸭湖国家湿地公园 河北省 坝上闪电河国家湿地公园 北戴河国家湿地公园 丰宁海留图国家湿地公园 山西省 古城国家湿地公园 昌源河国家湿地公园 千泉湖国家湿地公园 内蒙古自治区 白狼洮儿河国家湿地公园 阿拉善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包头黄河国家湿地公园 纳林湖国家湿地公园 巴美湖国家湿地公园 辽宁省 莲花湖国家湿地公园 大伙房国家湿地公园 大汤河国家湿地公园 吉林省 磨盘湖国家湿地公园 扶余大金碑国家湿地公园 大安嫩江湾国家湿地公园 大石头亚光湖国家湿地公园 榆树老干江国家湿地公园 牛心套保国家湿地公园 黑龙江省 安邦河国家湿地公园* 白渔泡国家湿地公园*

哈尔滨太阳岛国家湿地公园新青国家湿地公园 富锦国家湿地公园 塔头湖河国家湿地公园 齐齐哈尔明星岛国家湿地公园泰湖国家湿地公园 肇岳山国家湿地公园 同江三江口国家湿地公园 黑瞎子岛国家湿地公园 上海市 崇明西沙国家湿地公园 江苏省 姜堰溱湖国家湿地公园* 苏州太湖国家湿地公园* 扬州宝应湖国家湿地公园* 无锡梁鸿国家湿地公园* 苏州太湖湖滨国家湿地公园无锡长广溪国家湿地公园 沙家浜国家湿地公园 南京长江新济洲国家湿地公园扬州凤凰岛国家湿地公园 苏州太湖三山岛国家湿地公园无锡蠡湖国家湿地公园 浙江省 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 丽水九龙国家湿地公园 德清下渚湖国家湿地公园 衢州乌溪江国家湿地公园 诸暨白塔湖国家湿地公园 长兴仙山湖国家湿地公园 杭州湾国家湿地公园 玉环漩门湾国家湿地公园 安徽省 太平湖国家湿地公园 迪沟国家湿地公园 泗县石龙湖国家湿地公园 三叉河国家湿地公园 淮南焦岗湖国家湿地公园 太和沙颖河国家湿地公园 太湖花亭湖国家湿地公园 颖州西湖国家湿地公园 秋浦河源国家湿地公园 平天湖国家湿地公园 淠河国家湿地公园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规划成果大纲

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规划成果大纲 规划成果: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成果文件,由摘要、规划文本和规划图纸三部分组成。 一、摘要 简述规划的主要内容。 二、规划文本 规划文本编写参考提纲如下,规划单位可根据具体情况对内容进行调整,并鼓励规划单位以此为基础增加创新性内容。 第一章总则 规划主要内容(摘要) 第二章基本情况 第1节自然地理条件 第2节社会经济条件 第3节历史沿革 第4节湿地公园建设与旅游现状 第三章湿地资源 第1节湿地类型、面积与分布

第2节湿地生物多样性 第3节湿地景观与文化资源 第4节湿地生态系统评价 第四章湿地公园建设的必要性和可行性第1节湿地公园的资源条件 第2节湿地公园的资源利用条件 第3节建设湿地公园的管理条件 第4节湿地公园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第五章总体布局 第1节湿地公园范围 第2节湿地公园性质定位 第3节规划指导思想 第4节规划原则 第5节规划依据 第6节规划总目标与分期目标 第7节功能分区 第8节公园分区建设目标与发展

第六章保护规划 第1节规划原则 第2节水系和水质保护规划 第3节水岸保护规划 第4节栖息地(生境)保护规划第5节湿地文化保护规划 第6节保护管理能力建设规划 第七章恢复规划 第1节规划原则 第2节水体修复规划 第3节栖息地(生境)恢复规划 第八章科普宣教规划 第1节科普宣教设施 第2节解说标志系统 第九章科研监测规划

第1节科研规划 第2节监测规划 第十章合理利用规划 第1节规划原则 第2节资源利用方式 第3节环境容量及游客容量预测第4节客源市场及游客规模分析第5节旅游项目规划 第6节游览线路规划 第7节旅游设施规划 第十一章防御灾害规划 第1节有害生物防治规划 第2节地质灾害防治规划 第3节洪涝防治规划 第4节防火规划 第5节应急救援安全规划

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临海三江国家城市湿地公园总体规划设计说明 总体规划设计讲明 一、都市性质: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浙东中部沿海重要的旅行都市和山水园林都市,台州市副中心都市。 二、位置与人口: 临海地处浙中沿海,东濒东海,南接台州市,西邻仙居县,北接天台县及三门县。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20°29′—29°04′之间。104国道、605省道、606省道、716省道、707省道通过市域,是台州地区的内陆交通枢纽。市区规划面积为49.5平方公里,其中至2005年底建成区面积31.15平方公里,市区户籍人口26.89万人。 三、自然条件: 地处亚热带季风区,气候四季分明,降水充沛,光照充足,且雨热同季。夏少酷暑冬无严寒。境内多年平均气温为17.1℃,一月平均气温为5.9℃,七月平均气温为28.0℃,极端高温39.6℃,极端低温-6.9℃,无霜期241天。降水要紧集中于5—6月梅雨期和7—9月台风降雨,雨季明显,一年有两个丰水期(5、6月的梅雨和8、9月的台风雨),两个枯水期(11月至2月的冬季枯水期和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相对枯水期)。风向随季节转换明显,5-6月为梅雨季节,7-9月以晴天为主,夏秋之交台风活动较为频繁,秋季和冬季以北风为主,春季多东风,夏季盛行东南风,盛夏滨海地带海陆风明显。气象灾难以7—9月台风侵袭最为严峻,常有洪涝灾难发生。间有低温阴雨、洪涝、冻害等。由于受海水调温的阻碍,东部滨海冬暖夏凉,同时由于境内海拔高差显著,气温分异也十分明显。 四、历史沿革: 临海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先民在此繁育生息,夏、商、周时代为扬州属地,春秋时属越地,战国时为楚境,秦时属闽中郡。西汉时临海为会稽郡回浦县属地,东汉属会稽郡章安县。三国吴太平二年(257年)分会稽郡置临海郡,治所临海,翌年置临海县。晋及南北朝时期,建置承袭旧制。隋代建永嘉郡,临海为一属县。唐武德四年(621年)以永嘉郡临海县置台州临海郡,郡治临海。五代,临海属越国台州。及至宋代,复置台州临海郡、临海县,郡治临海。元代改郡为路,临海属台州路,明代改名台州府,清代承袭明制,建制差不多不变,府治临海。 五、都市特色与历史风貌: 1、都市特色: 临海属丘陵山区,为典型的“七山一水二分田”构成模式,都市特色要紧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园林都市、浙中沿海重要的旅行都市。绿地连续临海融合“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