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

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
归因理论在管理中的应用[1].

归因理论在管理实践中的应用

摘要

一提到归因理论,我想,大家并不陌生,可以说在高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课程中我们就已经接触过了。可是,那时候我们对归因的理解是非常的肤浅的。并且,我们那时候所接触的各种事物以及自身的社会生活经历所决定的意识,让我们无法真正意义上对归因有一个很好很系统的了解。本文主要对各种归因理论的介绍以及归因理论在几种常见管理中的应用来说明归因理论对我们生活的重要性,以更好的指导我们做事情的方法,对事物进行更好解释,从而更好的指导工作。

关键字

归因理论归因

归因的概念

其实在日常生活、工作中,人们无时无刻不在对自己的行为、对别人的行为、对发生在自己周围的各种各样的事件寻找原因、作出解释,人们力求通过对这种因果关系的认识来预测和控制周围的环境和行为。

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行为原因的推论过程。具体地说,就是观察者对他人的行为过程和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

归因理论的概念

所谓归因理论,就是关于人们如何解释自己或他人的行为以及这种解释如何影响他们的情绪、动机和行为的心理学理论。

归因理论的发展

海德的恒常原则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早是由奥地利社会心理学家海德提出来的,由此海德在西文社会心理学界被称为现代社会知觉和归因理论的奠基人。海德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每一个人,不光是心理学家,都对各种行为的因果关系感兴趣,力图弄清周围人们行为的前因后果。海德还区分了导致行为发生的两种因素:一是行为者的内在因素,包括能力、动机、努力程度等。他认为行为观察者对因果关系进行朴素分析时,试图评估这些因素的作用,而且对行为的归因和对行为的预测两者密切相关。海德的归因理论开创了归因问题的先河,他对行为原因所做的个人——环境的划分一直是归因的基础,影响深远。

阿布拉姆森等的归因理论

L.Y.阿布拉姆森等人发展了维纳的理论。他们依据习得的无能为力的研究对失败的归因作了补充,提出了第三个方面,即普遍-特殊方面。

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凯利(Kelley,1967)的理论具有结构性和系统,更具有说服力。他认为,对行为的归因必须要多次观察,根据多种线索进行归因。说明行为的原因可以从三个不同的的维度进行解释:(1)归因于从事该行为的人;(2)归因于行动者的对方,即行为者知觉到的对象;(3)归因于行为产生的环境。所以,要找出真正原因,就需要分析三种信息资料:(1)一致性信息资料;(2)一贯性信息资料;(3)区别性或特异性信息资料。有了上述三种信息,就可以进行归因判断。如某高中生语文考试成绩差或分数低,其原因可能是:一致性,大家都低或只有他低;一贯性,他的语文成绩一贯的低或只有这次低;区别性,他的其他成绩也差或其他成绩不差。如果是一致性高、区别性高,就可以归因为老师的因素,如果一致性低,一贯性高就可以归因为个人因素。凯利认为对一个行为的解释可归于三个方面——行动者、知觉对象、情景。

琼斯和戴维斯的对应推断理论

随后,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扩充和发展了海德的归因理论。这种理论认为,人们的外显行为是由行为者内在的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也就是说一个人的行为与其人格特征是相当一致的。

卡内曼和特威斯基的归因理论

这种理论认为,人在归因时,并非总是按理性去进行因果分析。而要注意节约能量,走近路达到结论。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往往利用两种启发法进行推理判断:一是代表性启发法,二是可得性启发法。前者指人们在进行推理判断时往往选择有代表性的事例。后者指易于进入头脑的信息往往被利用。

韦纳的归因理论

美国心理学家韦纳沿用了海德的理论,于1972年提出了成功与失败的归因模式。他对归因理论的根据和研究几乎把归因理论推向心理学研究的顶峰。他认为人们的行为获得成功或遭到失败,主要归因于四个方面的因素:努力、能力、任务难度、机遇。他把这四个方面的因素又划分为三个维度,即内在——外在因素、稳定——不稳定因素、可控制性——不可控制性因素。在归因与成就动机的关系方面,韦纳做了更深入的研究。他依据成功与失败的结果,以及个体对这个结果的反应提出了成就动机的归因理论,认为个体对行为结果归因认知的方式会影响个体的情感、影响个体随后相关行为的期望和活动倾向。韦纳创立并不断完善的动机和情绪的归因理论,把归因、情感、行为紧密联系起来,成为当代归因方式对动机的影响,对行为的影响以及他们在实践中的应用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归因理论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由于人力资本专用性的可增强性及其供给的不确定性决定了外部市场契约只能对人力资本的作用作一般性的规定,而细节则要等到进入到企业再说,即人力资本所有者与企业家之间形成了一种不完全契约。契约中的一些权利和义务尚未确定,需要根据人力资本进入企业后视其能力的高低及对企业贡献的大小不断进行修订和完善。这里我们主要探讨企业家与人力资本的长期契约。

在市场经济下,长期契约本身具有灵活性和再交易性。虽然合约的某些细节事前

具有非契约性,但事后客观情况一旦确定,双方就可以进行讨价还价和重订契约。企业家与人力资本之间的关系不过是一种普通的市场交易关系,他对人力资本的管理、指导和任务分配过程,不过是继续维持参与交易都能够接受的合同条款在谈判的过程。

人力资本的使用细节并不完全由行政权威单边决定,行政命令在人力资本配置上的交易成本并不为零。正常情况下,人力资本所有者对企业的贡献越大,他所期望的报酬也越高。如果企业家仍按照最初的契约支付报酬,则人力资本所有者就会采取消极的态度,或者满腹牢骚,或者索性偷懒甚至另谋高就。因此企业内进行人力资源管理实质上就是企业家与人力资本交易契约不断修订、不断完善,最终达到两全其美的反反复复的过程。由于企业家的主要职能是委托各种各样的人力资本去实现其所期望的目标,即通过别人把事情办好,因而他直接监控的是人力资本而不是物质资本。当然人力资本交易并不能完全取代和消除物质资本交易,企业还必须进行诸如资金筹措和物资、产品供销等一系列物质资本交易。这些交易主要发生在企业外部,而不是在企业内部,他们通常不是由企业的物质资本所有者直接进行,而是由企业中的劳动者,即形形色色的人力资本来完成,企业家通过人力资本来控制物质资本。因此物质资本交易是建立在人力资本交易的基础之上的。只有人力资本的交易如鱼得水,物质资本的交易费用才有可能获得节约。由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人力资本交易是企业内部交易的主要内容,也是企业内部交易费用产生的根源。企业对市场的替代从根本上来说就是人力资本交易对物质资本交易的替代,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就是一系列人力资本交易过程,即人力资本契约的不断签订和实现过程。

人力资源管理是一项管理人的行为的活动。因此,作为解释人的行为原因的归因理论必然可以广泛地运用到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

1. 人才选拔

凯利认为,只有拥有充足的信息,才能作出合理的归因。联想到目前人才市场上“一见钟情”式的面试方式,能不觉得“唐突”吗?“A friend in need is a friend indeed”,根据琼斯与戴维斯的不寻常原则,只有大胆启用“带刺”的员工,才能给组织带来创新的活力。

维纳认为,人们在不同的归因风格下有着不同的情绪和动机水平。因此,我们在选拔人才时应力求避免这样两种人:一是自命不凡者,这种人习惯于将自己的成功归于内在因素,将自己的失败归于外在因素;而将别人的成功归于外在因素,将别人的失败归于内在因素。与这种人合作必然影响团队精神。二是习得无助者,这种人总是把成功归于运气好,把失败归于能力不足。常与这种“祥林嫂”式的人物合作最终会导致整个团队萎靡不振。

所以,最佳人选是那些自我效能高的人,这种人能根据自己以往的经验,对某一特殊工作或事务,经过多次成败的历练后,确认自己对处理该项工作具有高度的效能。因此,他面对挑战性的情境,敢于冒险一试,一旦失败也不会怨天尤人。同这种人合作便会信心十足,其乐无穷。

2. 培训与开发

传统意义上的培训与开发多注重知识的更新和技能的提高,其实,观念的转变和情绪的调节也是培训与开发的重要职能。归因理论认为,情绪不是由某一诱发性事件本身所引起的,而是由经历了这一事件的个体对这一事件的解释和评价所引起的。两个人同时遭到上司的严厉批评,甲认为其上司今天可能心情不好,因此并不在乎。但乙却另有想法:他在故意整我! 于是耿耿于怀。从这个例子中

可以看出,人们的情绪及行为反应与人们对事物的想法、看法密切相关,在这些想法或看法的背后,有着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同看法,即观念。

紧张的工作、繁琐的程序,人与人之间长时间得不到沟通,必然会出现分歧和误解。如果不予以重视,最终可能导致组织的智障。尤其有三种极端的归因症状不容忽视:一是绝对化,即以自己的意愿为出发点,对某一事件怀有其必定会这样或必定不会这样的观念,一旦事件的发生与其愿望相悖时便陷入情绪困扰。二是过分概括化,一方面对其自身进行不合理的评价。一些人面对失败或极坏的结果时,往往会认为自己“一无是处”、“一文不值”、是“废物”等;相反,面对点滴成功又往往“忘乎所以”。另一方面是对他人的不合理评价,即别人稍有差池就认为对方很坏、一无可取等。三是糟糕至极,即如果一件不好的事发生就认为一切都完了,好象天就要塌下来了。因此,组织在定期对员工进行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同时,还应借助“归因疗法”转变他们的观念,调节他们的情绪,全面提高他们的素质。

3. 绩效评估

大多数归因研究均把普通人假定为像科学家那样富有理性。事实上,现实中的个体对社会行为进行归因时不会那么理性,更可能“感情用事”。况且,他们也不可能占有足够的信息,于是难免出现归因偏差,甚至会表现出对某种原因的系统偏好。

我们在进行绩效评估时至少要注意三种归因偏差: ①基本归因偏差,即大多数人喜欢进行个人归因,不喜欢作情境归因。如一个人成功了则能力强,失败了也只怪他无能,决非“天不助也”。②观察者与活动者归因偏差,即虽然面对同一行为,活动者往往把失败归于情境,而观察者则归因于个人;活动者往往把成功归于个人,而观察者则更可能归因于情境,正所谓“看人挑担轻”。所以,专家评估中的“专家”作为一个观察者,看上去“置身事外”,其实也难以客观公正。③利己归因偏差,即当观察者与活动者本身发生利益冲突时,可能作出不同的归因(如学生怪老师差,老师骂学生笨) 。因此,领导评议、自我评价、群众评议都会有“涉嫌”而进行利己归因的可能性。

4. 工作激励

传统的激励理论都是强调从外部采用某种管理策略来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因此,我们不妨称之为外在型激励理论(如“公平理论”强调分配与奖励制度的公平合理、“双因素理论”强调要尽量使员工感到满意、“期望理论”强调运用适当的方法以调整员工对未来行为结果的认知预期等) 。然而,归因理论却不同,它既不要求增加工资奖金,也不需要改善环境条件。它强调通过改变员工对所发生事件的归因认知来激励和引导员工的行为,即引导员工对所发生的事件作出合理的归因分析,一旦员工接受了这种原因,他们的态度就会发生改变,从而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活动中。因此,我们称之为内在型激励理论。

归因理论在教育管理中的应用

运用归因理论指导实践教学

学生的认识能力还处于不断发展和提高阶段,其自我意识还没有完全形成,可能对自己学习行为存在归因偏差。如何使学生正确地归因,获得学业成功呢?教师宜灵活地利用归因理论的有关发现,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成败结果作出正确的归因来激发其学习动机和矫正其不良的情绪、行为反应。学生对于学业成败结果最可能作出的归因有四种,即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气。

如何借鉴归因理论,帮助学生对学习成败进行正确积极的归因,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

1. 避免能力归因倾向

如果学生将学习失败归因于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能力等内在原因,会在无形中对他们的自尊产生消极影响,打击学习的积极性。他们在潜意识中认为即使加倍努力也无济于事,因此可能逐渐放弃学习。为了改变这种消极归因倾向,应该帮助学生尽量找到可以改进的因素,恢复自信心,增强自我期望。具体的方法可根据学生的基本情况,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学习方法,同时在学生取得每一微小的进步时应及时给予积极回馈,使之认识到只要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就可以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2. 充分发挥努力归因的积极作用

无论考试结果如何,归因于努力比归因于能力会使学生有更强烈的内心感受。当学生倾向于作努力归因时,取得成功时会认为是自己努力的结果,并会鼓励自己继续努力,期望下一次获得更大的成功;遭遇失败时会认为是自己不努力或努力不够造成的不良后果,认为自己今后只要努力,也一定可以获得成功。因此帮助学生把过去的失败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会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对于能力较高的学生布置较难的任务,对其完成情况给予认同,但是同时还需指出其不足之处,从而让他们认识自身能力的欠缺,从此更加认真努力的学习;对于能力较低的学生,要鼓励其继续努力,并从不同角度发现其进步所在,目的是使得学生对学业成败进行努力归因。

3. 客观地认识难度归因倾向

当学生把失败归因于任务难度大这种外部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时,都极可能导致学生放弃主观努力。因此,教师在设计教学环节时应注意由简单到复杂、由易到难逐步提高的原则。学生在逐渐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了努力后获得成功的喜悦,就不会因为难度太大而放弃学习。

4. 防止运气归因倾向

运气归因的实质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良好的学习方法,不自信。学生都希望成功是自己努力的成果,而不是运气在帮忙。因此,如运用音像、演讲、报告会等形式介绍名人名家努力工作和刻苦学习取得的成就,使大家认识成功只会眷顾那些坚持不懈努力的人。这样对那些把成功归因为运气的学生会有很大的触动,促使他们尽早开始扎扎实实地学习。

5. 给予学生适当的成就期望

恰如其分地表达对学生学业成就更进一步的期望,就有可能给他们的学习带来动力,对他们的学习起推动和促进作用。心理学家认为恰当的期望值应与学生的目标相符,太高太低都会产生消极的影响。因此,在了解学生的理想、能力、个性特点等基础上,我们提出略高于学生水平的期望和教学目标,使得学生通过努力就能达到。这样有助于他们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树立他们的自信,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

6. 善用归因回馈

作为学生,在众多考试中体会成功与失败。每一次考试过后,学生们都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对自己的考试成败进行归因。而作为老师对学生的成绩进行评论一定要慎重。(1)失败时,应肯定他们的能力。作为教师,理应对学生的能力始终充满信心,要让学生时时刻刻感受到老师对他们的希望。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平时表现,指导学生从诸如学习动机、学习方法、自信心、努力等可以人为培

养并改变的因素进行归因。一定不能对他们的能力尤其是智力水平随意批评,否则学生一旦受到教师的影响和暗示,把失败归因为稳定的、不可控制的归因,将产生无望情绪和无助行为。(2)成功时,慎用表扬。许多学生认为完成简单的任务受到表扬,暗示他们的能力低,相反不表扬则暗示他们能力高。一味地表扬学生是不科学的,应该针对学习的结果和努力的程度。对于学习能力真正低下而学习努力的学生,则应该适当给予偏高的表扬。而对于完全能够胜任任务的学生则不需要表扬,并可以根据真实的情况指出他们仍存在的不足。这样做有助于学生进行努力归因,以增加他们的满意感和胜任感,强化他们坚持成就任务的倾向。

7. 积极进行归因训练

教师除了利用课堂及时引导学生进行正确归因外,还应对学生进行专门的归因训练,引导学生自己来归因以获得长期和稳定的影响。(1)强化矫正法。当学生作出比较积极的归因时,要及时鼓励,并对那些很少积极归因的学生及时给予暗示和引导,促使他们正确归因。(2)情景感染法。教师要善于创设和运用归因情景,寓归因于教育活动之中。举行各种竞赛活动,如文娱、体育、美术、科技等,使学生体验通过努力所获得的成功,从而从情感上增强其对归因的正确认识。(3)榜样训练法。个体归因的对象不仅仅是自己的行为,还有他人的行为,让学生对榜样的成败经历进行归因,其归因结果仍然会影响到学生自己的归因。最有效的榜样就是学生周围的同学。可邀请一些成绩优秀的学生讲述自己取得成绩的经验和方法,引导学生们自己去比较差别,让学生自己体会努力对于成败的作用。(4)自我控制法。教师应帮助学生清楚地了解自己的归因品质,从而进行自我控制、矫正。可以通过咨询的形式,一方面解答他们在学习上碰到的问题,一方面通过他们提出的问题,了解他们学习成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进行指导。

归因理论在企业绩效管理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提出了对行为判断和解释的一些规律。在管理过程中, 如果善于运用这些规律, 绩效考核的结果无疑是公平的。但是, 在现实管理中, 人们进行归因时往往不那么理性, 可能“感情用事”, 甚至会表现出对某种原因的偏好, 容易出现四种归因偏差:

第一,基本归因错误。尽管我们在评价他人的行为时有充分的证据支持, 但我们总是倾向于低估外部因素的影响而高估个人因素的影响。如当销售代表的业绩不佳时, 销售经理倾向于将其归因于下属的懒惰, 而不是外界条件的影响。第二,自我偏见。即人们倾向于把自已的成功归因于内因, 如能力或努力, 而把失败归因于外部因素如环境和机遇。专家在评估时, 也难免不受其影响, 而失去客观公正。

第三,归因中的信息不完善。人们在对绩效评价时, 往往得不到所要求的全部信息, 如不知道某人在以前同样场合中的行为, 也难知道其他人在同样的场合中的行为。经验表明, 在许多情况下, 人们并不是多方收集足够的信息, 而往往是利用在生活经验中形成的某些固定的认识, 凭借有限的信息,对其行为进行归因。

第四,利己归因偏差。即当管理者与行为者发生利益冲突时, 可能作出利己的归因(如员工怪管理者管理水平差, 而管理者则抱怨员工未能尽到职责) 。因此, 重视领导评议、自我评价、群众评议都会有“涉嫌”利己归因的可能性。在绩效管理中归因理论的正确运用

管理者要认识到, 员工是根据他们对事物的主观知觉而不仅仅是客观现实作出反应的。归因正确与否, 对于其潜力的发挥和组织的良好运作是有重要影响的。具体来讲, 管理者可以通过以下正确归因进行绩效管理。

第一,帮助员工进行正确的自我定位

企业管理者要设身处地地去理解员工, 能与员工体会到同一种感觉, 对作出正确的归因判断是相当重要的。首先要明确一般员工是根据自己所处状态和对未来的考虑确定工作目标, 而管理者是根据企业战略和部门目标形成员工应完成的期望目标。如果两者差距较大, 其员工对前景比较悲观。管理者应根据归因理论, 找出导致员工情绪产生的原因,是员工自身能力和预期过低, 还是确实有客观因素存在, 还是企业战略失误? 力争在问题出现之前加以解决, 这样能更好的完成企业使命。

第二,提高员工的自我效能感

正确的绩效反馈, 促使绩效持续改进成为可能。找到真正导致员工绩效不佳的原因, 使绩效反馈面谈更加有效。这样既可以使员工的绩效改进更有依据, 又对完善考核制度更有帮助。正确的绩效归因可使管理者明确隐藏在员工行为背后的原因, 通过各种手段强化企业期望的行为, 弱化企业不期望发生的行为。

第三,合理有效的绩效反馈

在绩效考核中, 始终要强调以事实为依据, 要求对典型事例进行记录, 从而对员工的行为形成一个完整的研究线索。及时找出影响绩效计划完成的原因并予以解决, 有针对性地进行绩效辅导和绩效监控, 使主管对员工绩效有一个完整、明确的认识,使得绩效评估更加准确和富有弹性。

第四,帮助员工建立积极的心态

正确的绩效归因能协助员工建立积极的心态,进而更有效率地工作。面对同一个工作环境, 每个员工的心态各不相同, 而关键的是他的心态是否能够支持自己的工作, 取得自己想要的成果。

应用归因理论应注意的方面

(一) 加强管理者的培训。由于存在种种的归因偏差, 对管理者要进行相关的理论、绩效管理方法培训, 譬如和员工进行面谈, 一定不要带任何主观看法, 以防先入为主的错误。

(二) 要始终保持信心。即使是员工的工作绩效表现很差, 管理者也要相信员工有进步的愿望。一定要坚定不移地相信他们通过绩效管理的循环和完善是会进步的。只有如此, 才会客观分析问题及因果, 千方百计地做好转化工作。

(三) 要有耐心。无论如何努力, 也总会有些员工表现出似乎不可克服的缺点和错误。因此管理者必须讲究思想工作的艺术和方法, 刚柔相济, 以柔克刚, 晓之以理, 动之以情。特别是对员工的心扉,只有艺术地、委婉地叩敲, 才会打开。

(四) 忌全面开花、急于求成。问题的解决总有个过程, 绩效管理工作绝不会是一帆风顺的, 有阻力、有反复, 甚至会出现局部的、暂时的倒退。这都是正常现象。想一次全部解决问题是不会成功的。要珍惜员工取得的进步和成绩, 全面客观地进行归因分析, 扫除障碍。同时要化整为零, 突破一点,带动全局。如今员工跳槽成为家常便饭。通过绩效归因找出员工不正常心态, 研究工作模式, 完善绩效管理手段, 进而改变员工的自我认识和对周围工作环境的认识。企业管理者要更好地协调员工与工作、员工与公司的关系, 同时培养员工的适应性和对组织的忠诚度, 从而确立良好的公司内部竞争机制, 提高公司的凝聚力。

归因理论在行政管理中的应用

一、有效的行政组织管理是归因理论运用的前提

归因是指人们对自己或他人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 指出其行为的性质, 推断其行为产生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又叫归属理论, 是关于某种行为与其动机、目的、价值取向等属性或倾向之间逻辑结合的理论, 是研究人们如何从主观上把某种行为表现与其相应的其他内在的和外在的属性或倾向逻辑地结合起来的原理。归因理论内容非常丰富, 但有一个共识: 任何人的任何行为都有一定的原因, 或取决于外部环境(外归因) , 或取决于主观条件(内归因)。关键在于行为者和他人对这种行为进行那种方向的归因, 不同的归因方向会对同一个行为者今后的行为产生不同的影响。同时归因理论充分考虑了人们的成就动机, 认为归因理论的正确运用, 有助于培养行为者的高成就动机。成就动机是人主要的社会动机之一,是人们为取得较好成绩、达到既定目标而积极努力的心理意图和指向。它在社会实践和交往中产生, 又可在社会实践和交往中得到强化和提升。高成就动机产生高工作效率。行政组织成员的高成就动机正是行政组织进行成员激励所期望得到的结果。这一切既为行政组织运用归因理论进行成员激励提供了理论支持, 又是行政组织运用归因理论进行组织成员行为激励意义之所在。

行政组织成员大都具有较高的政治素养、事业心和责任心, 良好的个人品德、专业水平和专业技能, 追求精神满足、社会肯定和赞赏等特点, 要将归因理论引入并运用于行政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工作, 行政组织自身所进行的必须是有效的行政管理,体现为:

首先, 行政组织工作任务明确, 且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和挑战性。在工作目标正确, 工作任务明确的条件下, 工作任务自身适度的风险性和挑战性, 可以使组织成员有更多的机会表现并达到个人的成就, 对组织成员具有一定的激励作用。

其次, 行政组织有严格的岗位制和责任制。做到行政组织每个职位的职(任务)、责(责任)、权(职权)、利(利益) 明确统一。使其真正成为考核组织成员完成工作任务的标准, 约束组织成员个人行为、体现其工作责任感的依据。

再次, 行政组织按照能级原理合理使用人才, 人适其所。因事设职, 事得其人, 并不意味着已经人事两相宜, 只有按能级原理合理使用人才, 使人适其所, 才能人尽其才, 事尽其功。最后, 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奖惩制度。它是实现岗位制和责任制的动力和保证。要做到奖罚分明, 制度面前人人平等, 避免搞功过承袭积累。

二、正确、灵活地进行成员行为归因分析和引导是归因理论运用的立足点

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加入WTO后, 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进程的加快, 使经济职能成为各级政府行政组织今后相当长时间内的主要职能。政府职能的转变, 对行政人员原有的工作观念、工作方法和工作手段提出了新的挑战。在许多问题都不再有惯例可寻去解决的情况下, 行政组织成员应自觉地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 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创造性地完成工作任务, 更好地服务于我国经济建设; 更重要的是行政组织除了创造条件、鼓励创新外, 对成员的工作成败要进行及时的评价和积极引导, 促进组织成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不断丰富和创新, 增强组织成员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维纳等人的归因理论在分析他人行为的因果关系时, 归纳出人的行为的原因有四个, 即内因、外因、稳定因素和不稳定因素。内因(能

力、努力) 和外因(工作难度、机遇) , 指行为者是靠自身因素去克服困难, 争取成功, 还是靠运气侥幸成功; 稳定因素(能力、工作难度) 和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 , 指行为者认为自己有能力有信心克服困难, 还是认为能力不足, 困难重重, 成功的主观概率低。人的行为, 无论是成功还是失败, 都可以归因于这四类原因中的一个或几个。

维纳的归因理论为行政组织进行组织成员行为的科学引导和激励工作提供了一定的可操作性。以政府部门的主要职能而言, 各级政府为了推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有责任在净化和完善市场环境的前提下, 帮助企业调整产业结构、开拓市场, 不同的行政组织部门和成员在进行具体的运作时会有不同的决策方案, 在决策方案的执行过程中会遇到各种情况和问题, 在处理情况和问题时会有不同的解决方法和手段, 其结果也各不相同。对此, 行政组织可以通过正确并灵活运用归因理论对组织成员完成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成败和效率进行归因分析, 并据此给予引导和激励。

首先, 当行政组织对某部门或某位组织成员能够多次完成他人所未能完成的工作任务这一行为进行归因时, 可以将它归因于稳定的内部因素, 归因于他们的工作能力较强, 积极努力, 具有合作精神,竞争意识和创新能力, 认为他们将来会把工作做得更好, 可以对他们寄予更高的期望, 让他们去完成更具风险性和挑战性的工作。这种承认和肯定, 无疑可满足组织成员对精神需求的追求, 提升其成就动机, 激发其工作热情和积极性。不仅如此, 行政组织还应引导行政组织成员主动将工作的成功归因于自身稳定的内部因素, 使其对自己的能力产生一种积极肯定的愉快心理, 产生自豪感和自信心, 树立起迎接新的挑战的勇气, 甚至视挑战为证明个人能力的机会, 以充分发挥自身的潜在能力, 达到培养组织成员高成就动机的目标。与此同时, 行政组织如何避免组织成员对其成功行为进行不稳定的外部因素的归因至关重要。当行政组织成员经常把工作的成功归因为任务容易、运气好时, 极易使人产生意外和感激之情, 进而产生侥幸心理, 当同样的任务再次来临, 反而患得患失, 缺乏迎接挑战的勇气, 或者掉以轻心, 不能充分地投入和发挥, 这不仅不利于调动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 还会损害其工作质量和行政组织形象。

其次, 当组织成员工作任务失败或效率较低时,行政组织更应该有所区别地进行组织成员的归因引导。行政组织成员组成的高素质特点和行政组织所承载的重要职能, 决定了行政组织内部的工作压力较一般组织大。当组织成员把工作的失败指向自身内部原因(如自感能力有限或自身努力不够) 时, 极易产生沮丧、无助、自责和内疚的心理。这种心理是把双刃剑, 既可使人产生励志奋发的决心, 亦可__使人产生自卑和畏缩的心态, 这是由成员的个性心理品质所决定的。对同一行为的同一结果, 不同心理特征的组织成员的反应是大不一样的。行政组织在进行归因引导时应充分了解组织成员不同的心理特征, 及时帮助成员调整心态、战胜自我。而当组织成员把工作失败指向外部环境因素时, 则会产生抱怨和不满的情绪, 或抱怨行政组织任务的难度太大, 或抱怨行政组织不为自己完成任务创造良好条件, 或抱怨自己机遇不好, 运气太差, 甚至对自己的合作伙伴产生不满, 造成组织成员人际关系紧张,良好的行政组织气氛被破坏, 不仅影响自身的工作效率, 而且阻碍了行政组织目标的顺利实现。行政组织对这种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的危害性要有清醒认识, 及时化不利为有利。如可以适度引导组织成员将失败的原因指向不稳定因素, 如自身努力程度不够, 运气不好等, 如果引导得当, 不仅不会影响成员的工作热情和创造性, 反而可籍此诱发组织成员潜在

的成就动机和永不服输、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

可见, 行政组织成员对活动成败的原因如何归属, 不仅影响其情绪状态, 而且直接关系到组织成员成就动机的形成、活动的努力程度以及组织目标的实现。因此, 行政组织在对组织成员进行归因引导时, 不能一概而论, 既要使组织成员习惯于作个人倾向的归因, 杜绝不良的归因方法, 更要意识到组织成员工作的努力程度, 是建立在其对社会主义事业强烈的使命感和高度的责任心的基础上, 在正确引导组织成员归因的同时, 加强组织成员对工作的热情、对事业的热爱。

三、认识并正确处理归因引导和激励时出现的问题是归因理论运用的保证

运用归因理论于行政组织管理, 对行政人员的工作实践和成败得失进行归因分析和引导激励, 既是一种科学的方法, 又是一种领导艺术, 要求思维缜密, 判断准确, 灵活辨证地认识和处理一些问题和矛盾。

第一, 失败并非总是成功之母。在行政实践活动中, 失败确实能够促进活动的成功, 然而归因理论告诉我们失败并不总是成功之母, 只有当组织成员认为自身的能力能够完成工作任务, 失败的原因是由于自己努力不够, 并因此而产生羞耻感的条件下, 个人才会总结经验教训, 发奋图强, 才会做出更大的努力, 才会越过失败, 走向成功, 否则是难以促进实践不同结果的转化的。可见归因理论较为重视组织成员的努力程度。行政组织应积极引导成员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第二, 努力与能力的关系。努力与能力之间并不总是呈对应关系。在能力具备的前提下, 努力的程度决定了行政组织成员的工作效率和成败。这时行政组织对组织成员的归因引导才是有效的。在排除外部因素影响的情况下, 组织成员经努力仍不能完成工作任务或效率不高, 则表明其工作能力已不足以完成现有任务, 原因可能是行政组织成员的知识结构已不能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要求, 或是组织成员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出现偏差, 或是组织成员间的合作出现了问题, 等等。行政组织应积极帮助组织成员分析原因, 避免因轻率下结论而打击了组织成员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同时有针对性地采取有效措施去解决问题。

第三, 归因偏差。在行政组织成员的归因活动过程中, 由于认知过程的复杂性和主客观条件的影响, 经常会出现归因错误, 这就是归因偏差。它主要体现在行为者与旁观者对同一行为的归因偏差。众所周知, 情景是评价组织成员行为的重要因素。由于行为者行为是在对自己行为活动的特定情景进行分析判断基础上发生, 因此对失败的行为, 行为者总是更多地从外部环境进行归因, 对成功完成任务的行为则乐于从主观上即内部因素进行归因。反之处于旁观者位置的组织成员因为其对行为者行为活动的情景了解不多或着眼点不同, 对行为者的同一行为不管其成功还是失败, 总是更多地倾向于作行为者的内部因素的归因。

类似情况的存在, 一方面要求行政组织认识到正确评价组织成员的工作成效是搞好组织激励, 发挥人员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的重要一环, 认识到行政组织工作任务完成会受到许多可控不可控因素的影响, 要对这种可控和不可控因素进行准确预测和判断, 对组织成员的活动进行检查监督控制, 对掌握的信息及时反馈, 以便在对组织成员所承担的工作任务的完成情况进行归因分析评价时, 做到客观、公正。另一方面要求行政组织注意营造和谐的组织气氛。行政组织气氛的优劣,直接影响行政组织成员工作效率的高低, 尽管在行政组织中难免会存在归因偏差, 但说到底它又是可以纠正克服的。行政组织应该做好组织成员的情感沟通工作, 在组织中建立宽松、和谐、友好、合作的人际关系氛围, 注重

培养组织成员民主、参与的主人翁意识, 引导组织成员树立积极的价值观, 追求健康高尚的生活目标, 同时在设计组织目标时注意包容组织成员的个人目标, 使成员在达成组织目标的同时, 实现个人的目标。

第四, 适度归因。所谓适度, 是指行政组织引导组织成员进行行为的内归因时要避免过分夸大完成任务的个人因素。我国加入W TO 和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 在要求行政组织的职能从管理经济转变为管理社会的同时, 对行政组织的工作赋予了新的内容, 行政组织之间、部门之间、成员之间必须既学会竞争、又善于协作, 惟有如此, 才能提高行政效率, 完成组织任务, 最终实现行政组织目标。过分夸大个人因素的结果是, 自我满足, 固步自封, 盲目自信和轻视他人, 不利于相互间的协调配合, 势必阻碍行政目标的实现。归因理论的运用是行政管理走向科学化和高效化的一条途径, 行政组织对自己的成员和实践正确地进行归因引导, 将有助于行政组织成员正确地认识自我, 不断完善自我, 在建立科学有效的自我激励体系过程中, 形成自我激励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高成就动机。因此它不仅给行政组织寻求建立新的管理激励机制提供了一条新思路, 也为搞好行政组织成员激励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参照。

归因理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归因理论与应用 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归因:是指人们从可能导致行为发生的各种因素中,认定行为的原因并判断其性质的过程。 最简单的归因莫过于把一个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或内部主观 条件两类。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情境归因,例如,学生考试失败归因于试卷题目太难。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则称为意向归因,例如学生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因于自己个人贪玩学习不努力,或学习态度不好。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同意导致行为发生的内外因两种尺度,但他还提出了另一种尺度,把原因区分为暂时的和稳定的两个方面。如内部因素中的能力、性格等是相对稳定的,而机会、运气、努力等又是不稳定的,其中能力、努力、性格等,人是可以控制的,而机会、运气等又是人不可控制的。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指导学生对自己学习或考试的成绩进行归因。如果学习者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和帮助,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根据归因理论,对158名在学习上表现消极和自暴自弃的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即运用强化程序,训练他们把失败经历归因于努力不够。训练共进行了60次,研究结果表明,着重努力的归因,对于坚持不懈地学习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努力定势为主要目标的认知归因训练,确实可以产生坚持努力的行为。 总之

我们要学会积极的自我归因,及时进行自我调适和调整,实事求是地分析自己的能力与所设定的目标的适应性,为自己打造成功的人生

浅谈如何利用双因素理论与归因理论激励员工

浅谈如何利用双因素理论与归因理论激励员工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企业的规模越来越大,种类也越来 越多,企业之间的竞争也日趋激烈,高效合理的企业管理体制是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方法,在企业的发展壮大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目前各种企业的管理过程中,激励理论的运用越来越广泛,其中比较著名的是双因素理论和归因理论。有效合理的激励理论可以增强企业的生机和活力,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使企业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可是,当前企业管理的激励理论在运用过程中,还存在着不足,本文就这些存在的现实问题提出一些策略,以供各位同行借鉴。 关键词:双因素理论归因理论激励机制 引言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激励理论是一种前沿性的管理策略,越来越受到重视,它对于企业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生产效率,增强核心竞争力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在生产经营活动中运用激励理论,这些理论可以激发企业工作人员的潜力,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充分发挥企业的潜能,从而进一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激励理论中比较著名是双因素理论和归因理论,它们已经被实践所证明,是符合现实需要的。 一、理论概述 1、概念 传统企业管理模式的核心是物质资本,谁占有更多的物质资本,谁就会有更大的竞争力,但是,很多国家崛起和企业奇迹告诉我们,人才是企业真正的资源,只有人力与物质资本结合才能产生经济效益,物质资本是静态的,人力资源却是动态的,技术的开发,货币的流动,设备的维护等等,都离不开人,因此,激发人的创造性、上进心、积极性和主动性就成了现代企业管理的主题,在这方面,激励理论尤其是双因素理论和归因理论为我们提供了十分重要的理论根据,对现代化的企业管理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1双因素理论 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行为科学家弗里德里克·赫茨伯格在马洛斯理论的基础上,于上个世纪中期发展而来的,它的理论前提是不满意或者满意,并以这个理论为出发点,进行论述。经过实验和进行分析,赫茨伯格认为人是有两种不同的需要,是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种,它们相互独立,影响着人们的行为。 ①保健因素,是指与工作条件或者工作环境相关的因素,这类需要得不到满足,会导致员工的不满意,挫伤工作积极性,主要包括:公司的管理和政策,工作条件、监督、薪酬待遇、工作稳定、安全保证、同事关系等等。 ②激励因素,也称内容因素或者本质因素,是指和工作内容有联系的因素,这类需要如果得到满足,会给员工激励,产生满足感,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要包括:工作成绩、领导赏识、工作挑战、工作认可、责任大小、进步和成长

浅谈韦纳归因理论

浅谈韦纳成败归因理论 学院:专业: 学号:姓名: 在学校情境中,学生常提出诸如此类的归因问题,如:“我为什么成功(或失败) ”“为什么我生物测试总是考不过人家”等等。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己,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自己的努力,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个人疏忽,而有的人相信凡事操之在他人(或天命),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因此将成功的行为归因于幸运,而将失败的行为结果归因于运气不好或命运不好,我们应该怎么去理解呢,到底哪一种才是正确的理论?真心的我觉得我们谁也说不清楚哪一种更符合逻辑。在这种困惑的情形下,韦纳站了出来他也不纯粹的赞同哪一种观点,而是站在一个比较理性的角度上将它们对立起来看。下面我先简单的介绍一下这个理论。 归因理论是关于判断和解释他人或自己的行为结果的原因的一种动机理论。(1)能力,根据自己评估个人对该项工作是否胜任;(2)努力,个人反省检讨在工作过程中曾否尽力而为;(3)工作难度,凭个人经验判定该项工作的困难程度;(4)运气,个人自认为此次各种成败是否与运气有关;(5)身心状况,工作过程中个人当时身体及心情状况是否影响工作成效;(6)其他,个人自觉此次成败因素中,除上述五项外,尚有何其他事关人与事的影响因素(如别人帮助或评分不公等)。以上六项因素作为一般人对成败归因的解释或类别,韦纳按各因素的性质,分别纳入以下三个向度之内:因素来源: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因素的来源,是以个人条件(内控),抑或来自外在环境(外控)。在此一向度上,能力、努力及身心状况三项属于内控,其他各项则属于外控。稳定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稳定,是否在类似情境下具有一致性。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能力与工作难度两项是不致随情境改变的是比较稳定的。其他各项则均为不稳定者。能控制性:指当事人自认影响其成败的因素,在性质上是否能否由个人意愿所决定。在此一向度上,六因素中只有努力一项是可以凭个人意愿控制的,其他各项均非个人所能为力。 韦纳等人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解释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缺乏能力,那么以后的考试还会期望失败;如果把考试失败归因为运气不佳,那么以后的考试就不大可能期望失败。有成就需要的人会把成就归因于自己的努力,把失败归因于努力不够。不甘于失败,坚信再努力一下,便会取得成功。相信自己有能力应付,只要尽力而为,没有办不成的事。相反,成就需要不高的人认为努力与成就没有多大关系。他们把失败归因于其他因素,特别是归因于能力不足。成功则被看成是外界因素的结果,如任务难度不大、正好碰上运气等等。作为对成就需要理论的一个补充,归因理论特别强调成就的获得有赖于对过去工作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不同归因。如果把成功和失败都归因于自己的努力程度,就会增强今后努力行为的坚持性。反之,如果把成功与失败归因于能力太低、任务太重这些原因,就会降低自身努力行为的坚持性。运气或机遇是不稳定的外部因素。过分地归因于这一因素会使人产生“守株待免”的坚持行为,也是具有高成就需要的人所不屑为的。总之,只有将失败的原因归因于内外部的不稳定因素时,即努力的程度不够和运气不好时,才能使行为人进一步坚持原行为。 以上都是书上来的观点,俗话说的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就结合生活中的实例来谈一下吧。 “都是你害的”“害人精”说者是群情激奋,被说的一脸无奈,好不懊丧,欲说无话。这是一次迎面接力游戏,游戏中这组学生输了,原因是该组中的一名组员是全班中跑得最慢

凯利的归因模型

凯利的归因模型(1967)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Attribution),就是指观察者为了预测和评价人们的行为并对环境和行为加以控制而对他人或自己的行为过程所进行的因果解释和推论。人们行为的原因包括内部原因和外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所具有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品质和特征,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努力等。外部原因是指个体自身以外的、导致其行为表现的条件和影响,包括环境条件、情境特征、他人的影响等。美国心理学家海德(F. Heider)在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1965年,琼斯(E. A. Jones)和戴维斯(K. E. Davis)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从行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 H. Kelley)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国理论,也称三度理论,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对行为归因总是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1〃区别性(Distinctiveness):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作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部。 2〃一贯性(Consistency):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一致性(Consensus):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 凯利认为这3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3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表示如下:

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及应 用 Modified by JACK on the afternoon of December 26, 2020

项目管理理论方法及应用 【摘要】项目管理是以项目为对象的系统管理方法,借助于一个柔性组织来计划、组织、指导以及控制该项目,从而达到动态管理该项目的整个过程以及优化、协调本次项目的整体目标。简单来说,项目管理就是实现创新的管理,或者可以称之为创建管理。与传统意义上的部门管理相比较,项目管理更加重视综合性管理,除此之外,项目管理还有着非常严格的工作时间限制。众多实践也足以证明,在应对现今复杂多变的商业环境时,项目管理是一种优于传统部门管理的有效方法。因此,进一步研究项目管理的有关理论及其应用有着极其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意义。本文试图在介绍项目管理知识体系的基础上,对项目管理的实施程序及方法进行分析,最后简述了项目管理的应用状况,以期能够对今后有关项目管理的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项目管理知识体系实施程序 一、项目管理知识体系 为了创造出一个比较独特的产品,或者是为了达到某种服务而做出的临时性的努力称为项目,如应用

一个新的商业程序、开发一种新的产品或者服务项目等等,这些都属于项目的范畴。项目具有临时性的特点,项目产品也具有独特性。项目可以是一个人来执行,也可以一千个人来执行;它可以是几周时间,也可以是几年时间。作为实现战略目标的重要手段,项目对实现组织的战略目标是十分重要的。在项目活动之中,项目管理在综合运用知识、技能、技术等要素来满足项目的需求。一般来说,项目管理工作能够划分为五个过程,分别是启动、计划、执行、控制与结尾,不仅如此,项目管理工作还涉及范围、时间、成本、项目主体的要求与期望等等。依据项目管理知识所属的过程,能够把它们划分为九大知识领域,分别为项目整体管理、项目范围管理、项目时间管理、项目成本管理、项目质量管理、项目人力资源管理、项目沟通管理、项目风险管理、项目采购管理。项目管理属于一种综合性质的管理,它其中一个方面的成败都会对其它方面重大影响,这种影响也有可能并不是直接的,而是隐含的。各个方面之间的这种相互作用要求项目主体对它们进行平衡取舍。但是,值得提醒的是,项目管理过程并不是一次性的过程,它们相互重叠的活动,只不过在不同的项目发展阶段所起到的作用,发挥的水平有所不同。存在着很多种项目阶段

归因理论与应用

归因理论与应用 (一)什么是归因 归因是一种普遍的心理现象。所谓归因:就是人们对自己或他人行为的原因进行推测、判断或解释的过程。从归因的角度来看,能对自己工作、学习成败的原因作出正确判断,采取有效措施的人,就能巩固成绩,不断进步;而学习成绩差、行为差的学生,倘若能找出自己学习、行为失败的原因,正确判断,采取有效的措施,也一定能改变落后的现状,后来居上,跨入先进行列。 最简单的归因莫过于把一个人的行为原因归结于外部环境因素或内部主观条件两类。如果判断个人行为的根本原因来自外界力量,称为情境归因,例如,学生考试失败归因于试卷题目太难。如果判断个体行为的根本原因是个体本身的特点,如人格、动机、情绪、态度、能力、努力等,则称为意向归因,例如学生把学习成绩差的原因归因于自己个人贪玩学习不努力,或学习态度不好。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认为,对行为成败归因的分类只限于内外二因素的划分显得过于简单,还应加上稳定性与可控性两个因素。如内部因素中的能力、性格等是相对稳定的,而机会、运气、努力等又是不稳定的,其中能力、努力、性格等,人是可以控制的,而机会、运气等又是人不可控制的。(见表4-1) 表4-1 个体成功行为决定因素分类 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理论,指导小学生对自己学习或考试的成绩进行归因。如果学习者把考试成功归因于运气和个人努力,具有自豪感,下次还会努力迎考;

如把成绩差归因于内部原因和努力不够,则会接受教训和帮助,努力赶上;如果认为是内容太难和自己运气不佳,则会失去努力的愿望,失去良好的考试动机,不愿做意志上的努力。 (二)归因与成功的关系 每个学生学习的过程不可能一直是一帆风顺的,学习成绩的起伏是客观的,学习成绩下降也是常有的。 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德鲁斯等人根据归因理论,对158名在学习上表现消极和自暴自弃的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归因训练,即运用强化程序,训练他们把失败经历归因于努力不够。训练共进行了60次,研究结果表明,着重努力的归因,对于坚持不懈地学习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努力定势为主要目标的认知归因训练,确实可以产生坚持努力的行为。因此要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这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现实表现的。一般来说,幼儿、小学生看重努力的作用,所以,对小学生来说,遇事应多从内部去归因。另一方面,从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实践来看,当前小学阶段多半女生比男生成绩好,其原因不外乎小学里大多数男孩贪玩、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大意,学习细致刻苦程度差于女生。 总之,追求成功的人,往往把成功的原因归因于自己的能力,而把失败的原因归结于自己努力不够,他们认为只要努力,总会成功。

项目管理三大理论解释 (2)

XY理论 X理论和Y理论简介 ?一般人本性不是厌恶工作,如果给予适当机会,人们喜欢工作,并渴望发挥其才能;?多数人愿意对工作负责,寻求发挥能力的机会; ?能力的限制和惩罚不是使人去为组织目标而努力的唯一办法; ?激励在需要的各个层次上都起作用; ?想象力和创造力是人类广泛具有的。 因此,人是“自动人”。激励的办法是:扩大工作范围;尽可能把职工工作安排得富有意义,并具挑战性;工作之后引起自豪,满足其自尊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使职工达到自己激励。只要启发内因,实行自我控制和自我指导,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就能实现组织目标与个人需要统一起来的最理想状态 X理论和Y理论的实验 莫尔斯和洛施在亚克龙工厂和卡默研究所同时进行X理论实验,他们用严格监督和控制的办法对工人进行管理,施加精神的。心理的和物质上的压力,期望激发职工的工作热情。结果工厂生产效率提高了,而研究所的效率则下降了。他们又在史脱克领研究所和哈特福工厂同时进行了理论实验,为职工创造一切条件,为他们排除一切前进障碍,满足他们各种需求,以此来激励职工的积极性。实验结果正好与x理论的实验结果相反,研究所工作效率提高了,而工厂的效率降低了。 根据以上两个实验的结果,莫尔斯和洛施提出了超Y理论。应把工作或生产效率,同管理形式和职工胜任感三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产生和提高工作或生产的效率。 X理论和Y理论点评

X理论把人的行为视为机器,需要外力作用才能产生,Y理论把人视为一个有机的系统,其行为不但受外力影响,而且也受内力影响。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价值观。 当然并无证据证实某一种假设更为有效,也无证据表明采用Y理论联系的假设并相应改变个体行为的做法,更有效地调动了员工的积极性。现实生活中,确实也有采用X理论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案例。例如,丰田公司美国市场运营部副总裁鲍勃.麦格克雷(Bob Mccurry)就是X理论的追随着,他激励员工拼命工作,并实施“鞭策”式体制,但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这种做法使丰田产品的市场占有份额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所谓X理论,反映的是经理人对员工的不信任,主张对员工严加看管。而Y理论却认为员工都是善良的,完全可以通过激励的方式使其自觉地为企业工作。属于X理论的经理认为,企业目标和员工个人目标不可能是同一的,企业要求员工刻苦工作,而人天生都是好吃懒做的,因此在公司上班都容易讨厌工作,尤其是逃避艰苦困难的工作。因此,要想企业各项工作得以完成,惟有对员工制订严格的纪律,采取强制、监管、惩罚等措施。在这种氛围中,俯首帖耳、老老实实工作的员工便是好员工。信奉X理论的管理者对属下的行动非常警觉,对他们的一言一行都非常敏感。他们更倾向于采取军队的管理方法,要求属下对上级的指令一位地服从,否则就要对他们实行责罚。 Y理论跟中国古代认为"人之初,性本善"的观点很是相似,认为人都是有良心和自觉性的,只要条件合适,员工一般会卖力地工作。要求员工很好地工作,不能仅靠苛刻的管理制度和惩罚措施。如果企业能够采取正确的激励措施,员工不仅能够在工作中约束自己,自觉地完成所分配的工作任务,而且还会发挥自己的潜能。持有这种信念的管理者往往采用松散诱导的管理方式,通过与员工一起制订目标的方式,促使员工参与管理,从而达到完成工作任务的目的。 Y理论在近几十年中越来越受到管理者的重视和应用。日本推行的美国学者戴明的全面质量管理方法就是建立在Y理论的基础之上的。从表面上看,Y理论和X理论是相互对立的,但实际上它们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而不是互不兼容的必选其一的对立关系,一位地强调一个方面显然是片面的。 我们也可以说,X理论和Y理论是统一价值杠杆上的两个不同终端。我们从两者之中可以看出,不管你怎样看待员工,对员工提出目标并进行管理是完全必要的,既要尊重员工,诱导他们自觉地工作,又要制订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对员工进行一定的纪律约束。在这个价值杠杆上,左端是X理论式管理,而右端是Y理论式管理,管理的标点应根据员工素质、公司管理基础和工作特点等条件灵活机动地进行滑动。在员工素质比较差、公司管理基础比较薄弱、生产力低下的公司,管理标点应该滑向左端,反之应向右端滑动。优秀的管理者应该根据企业的实际状况和员工的素质特点,善于运用这个杠杆,讲究管理艺术,将员工管理维持在一个高水平上。 双因素理论 概述 双因素理论(Two Factors Theory)又称激励保健理论[1](Motivator-Hygiene Theory),是美国的行为科学家弗雷德里克·赫茨伯格(Fredrick Herzberg)提出来的。双因素理论认为引起人们工作动机的因素主要有两个:一是保健因素,二是激励因素。只有激励因素才能够给人们带来满意感,而保健因素只能消除人们的不满,但不会带来满意感。

浅谈成败归因理论对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启示

#教学论坛# 浅谈成败归因理论对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物理学习动机的启示 冯哲洪正平金晶石明宇 (山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山东济南250014) 学习动机是有效学习与教学工作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学习动机是推动学生从事学习活动的内部驱动力,它能影响学生的学习进程和学习效果,与此同时,每个学生在学习上都有成功和失败的体验,这样他们就会有意识的去寻找成功和失败的原因,学生对其成败的归因往往会影响他们的学习动机,因此,合理的成败归因,有助于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1韦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所谓归因,是个体对自己或他人行动结果原因的知觉或判断.归因理论是一种以认知的观点看待动机的理论.20世纪60至70年代期间,出现了许多归因模式和理论,其中韦纳(B#Weiner)的成就动机归因理论最为引人注目,韦纳在海德(F#Heider)和罗特(J#B#Rotter)提出的单维度归因观点基础上,提出了三维归因结构理论,系统探讨了个体对成败结果的归因特点.韦纳对以往行为结果进行总结,将活动成败的原因归结为六个方面:能力、努力程度、任务难度、运气、身心状态和外部环境,并将这些原因因素按其特性分为三个维度:内在性、稳定性、可控性.其中,能力属于内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努力程度属于内部的、不稳定的、可控的因素;任务难度属于外部的、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运气属于外部的、不稳定的、不可控的因素.韦纳认为,三个维度六个因素之间相互搭配,共同作用.稳定性归因会影响对将来成败的期望,如果个体将一个事件的结果归因于稳定的原因,如能力,那么这一结果被期望将来还会出现;如果个体将一个事件的结果归因于不稳定的原因,如运气,那么这种结果可能会改变,也可能不变.根据这些,个体对先前行为结果的归因会对个体随后的行为产生影响. 2影响学习动机的主要因素 2.1学生的归因方式影响学习动机 学生学业的成功与否是老师和家长极为关注的话题,因此,学生对自己的学业成败都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分析其原因,这样,有的学生由于分析不合理,就会影响学习动机,可见,对学业成败恰当合理的归因是激发和培养学习动机的重要基础.韦纳认为,原因的稳定性归因影响着将来成败的期望,同时原因因素的三个维度会引起相应的情绪与情感反应.学生对自己学业成败的归因一般会分为积极的和消极的两种模式.积极的模式如:学生对自己的成功容易归因于稳定性因素如个体的能力强,这样,学生就会产生自豪、自信等积极的情绪,增强了成功的期望,并且能积极的挑战下一个任务;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于不稳定性因素如努力程度,认为自己的失败是因为缺少努力,这样,学生就容易产生内疚的情绪,认为只要努力了,就可以成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学习动机,对学习的成功维持较高的期望,使其增强坚持性,趋向成功.而消极的模式如:有的学生自信心不够,把成功归因于不稳定的因素比如运气好或他人的帮助,这样会缺少情绪刺激,形成低自我效能感,会对下次任务没有十足的把握;如果学生把失败归因于能力低、无能等,则降低了成功的期望,缺乏持之以恒的信念,容易回避任务.由此看来,积极的归因模式可以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而消极的归因模式不仅不能激发学习动机,反而会降低成功的期望,因此,要鼓励和帮助学生针对自己的实际情况建立恰当合理的归因模式. 2.2教师的归因方式影响学生的学习动机 教师恰当合理的对学生的成败进行归因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的学习,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时,教师对此表示不满,教育学生是缺乏努力的结果,让学生感到内疚,这种内疚往往会激励学生,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对学生的学习起到推动作用.学生不正确的归因难以维持高水平的学习动机,同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经常有意识、无意识的对学生的学习结果加以归因,这种归因有可能对学生产生负面的影响,抑制了学习的积极性.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重视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注重学习过程,当学生的学习成绩下降时,批评学生基础不扎实,把学生的失败归因于缺乏能力,这样使学生产生了一定的沮丧感,不利于学生潜能的发挥,学生则表现出逃避学习等消极行为.此外,当作业很容易时,对学生的成功加以表扬,而对学生的失败不加以批评,甚至提供过多的帮助,也有可能产生事与愿违的恶果,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正确归因可以促进学生的学业成功. 3从成败归因理论层面谈如何激发和培养高中生的物理学习动机 3.1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因材施教来预测学生未来的学习动机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每个学生的性格、心理以及学习状况都有一定的了解,根据韦纳归因理论,教师可以预测学 # 1 # 中学物理V ol.30No.012012年1月

学习归因

学习归因 [活动目的] 通过本活动,让学生正确归纳考试成败的原因,进而对“现实自我”进行审视和调整,以顺利地向“理想自我”迈进。 [活动过程] 一.引入话题 一个人遇到挫折、遭到失败时,常常会听到一句耳熟能详的名言:“失败乃成功之母。”请问各位:失败一定是成功之母吗?(学生会回答:不一定。)是的,不一定。失败要成为成功之母,首先必须对失败进行正确归因,然后调整对策,重整旗鼓,这样才能走向成功。可见,正确归因非常重要。今天我们的辅导话题就是“正确归因,不断进步”。 二.个例分析 归因的领域很广,涉及工作、学习、生活等各个方面。今天我们缩小范围,专就学习来谈。先请各位当当专家,看下面的个例——小张是一名高一学生,初中时尽管父母很少顾及他的学习,可他的成绩总是名列班级前茅。上了高中以后,他的成绩处在中等水平,对此他感到压力很大。平时他非常用功,看书、做作业经常很晚,电视很少看,文体活动也很少参加。可第二个学期的期中考试他还是没有考出自己期望的好成绩,为此他感到失望、自卑,晚上甚至出现了失眠,不知怎么办才好。 请你帮小张分析一下成绩下降的原因,并告诉他以后该怎么办。

(每个小组先进行讨论,然后派代表发言。) 生:我们认为小张成绩下降的原因有:1.竞争加剧,各路“高手”云集一处;2.虽然用功,但方法可能不当;3.因文体活动很少参加而导致体质下降,精力不足;4.由于初中时成绩一直优秀,上了高中以后可能期望过高,自我要求太严;5.家庭关心可能升温太快。 以后他可以这样调整对策:1.适当降低自己的期望值,不能继续以初中的名次标准来要求自己,现在的同学毕竟都是初中的精英,聚到一起来,排起名次总会有先后之分。2.改进自己的学习方法,不能照搬初中的一套。高中不但课程多,难度也加大了,初中的学习方法已不再完全适用。3.调整自己的学习时间,劳逸结合,不打疲劳战。 4.取得家庭的配合,不给太大的压力。 三.自我归因 这个虚拟的例子让我们觉得似曾相识,有点自己的影子在里头。下面干脆不绕弯子,请各位对自己进行归因分析—— 这次期中考试你考得如何?请你对自己进行归因分析。 (先让他们小组交流,然后每组派代表发言。) 生1:这次考试我考得不理想,主要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好,上课不善于摘记难点疑点,课后也没有及时复习和整理。 生2:我考得不好的原因也是学习方法不好,但主要是对老师的依赖性太强,一旦自习课没老师在我就不知该干些什么,没有形成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 生3:我这次也考得不好,主要是因为自我期望过高,总想和初

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是归因理论中的海德和维纳的归因理论,那么什么是归因,都有哪些内容,他的作用是什么?首先让我们看几张图片。 一、归因 归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自己活他人的行为进行分析、判断和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归因是一种非常普遍的现象,例如,上课时有一位学生迟到了,这时,大家都会对这个事件作出解释,有的人会想,他可能是睡过头了;有的人猜测,可能是遇上堵车了等等,无论最终将原因归结为什么因素,这种探索原因、寻求解释的过程就是归因。归因反映的是个体对于引起某个事件原因的认识,因此,由归因所得出的原因其实是个体的一种主观解释,未必是引起事件的真正原因。但是,这种未必正确的主观解释往往比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情绪、行为等各个方面。例如,我们假设这样一种情境:叶子这次考试不及格,于是她将失败的原因归结为自己太笨、能力很差;其实她是一个很聪明的学生,智商高达120,她的低分纯属教师判卷错误。在这个情境中,客观的原因是教师的失误,叶子主观的解释是自己的能力低──显然这是一个错误的解释;但在这两种原因中,影响叶子的是后者──由于她觉得自己笨,所以感到自卑、自责,觉得无颜见人;而不是因为教师的错误而感到愤怒。可见,这种主观解释比客观、真实的原因更能影响个体的行为。)归因理论是对人的行为结果作原因推论的一个研完领域。归因理论的形成及发展是许多心理学对人的行为的因果关系不断探索的结果。弗里茨·海德、内德·琼斯、基恩·戴维斯、凯利、伯铂德,韦纳等人时之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开展对归因理论和归因应用研究将时我国的心理学基础和应用研究起到推大促进作用。 二、重要的归因理论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初是由F.海德(F.Heider,1958)在《人际关系心理》中提出来的,因此,海德是归因理论的创始人。他十分关心现象的因果关系,他认为人们需要控制周围的环境,预见他人的行为,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生活。因此,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海德这种普遍现象称为“朴素心理学”。朴素心理学认为,为了预见他人行为并有效地控制环境,关键问题在于对他人的行为或事件做出原因分析。(他还认为,人有一种基本的需要,那就是预测和控制环境;而达到这个目的的最好方式之一就是寻找事件发生的原因。如果掌握了其中的原因,就能更好地控制环境。)

WBS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e58226354.html, WBS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孙新颖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学术版》2008年第10期 摘要:本文主要介绍了项目管理及WBS的概念,并说明了WBS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 并且举例进行分析,并结合Project软件得出的分析结果。 关键词:项目管理 WBS 一、项目管理定义 项目管理是通过项目经理和项目组织的努力运用系统理论和方法对项目及其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旨在实现项目的特定目标的管理方法体系。项目管理最重要的特点是使管理工作按照一定次序有序进行,使各项工作能够从始至终地连接起来,避免了工作衔接不上或信息反馈不及时等缺点,有效利用各种资源,在预算范围内(时间、费用、人力)完成既定的任务,项目组织中每位成员积极性要被充分调动,为组织以及每个项目的成功做出贡献。 (一)、项目管理的特点 1、项目管理是一项复杂的工作 项目一般由多个部分组成工作,跨越多个组织需要运用多种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项目工作通常没有或很少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借鉴,执行中有许多未知因素,每个因素又常常带有不确定性,还需要将具有不同经历来自不同 组织的人员有机地组织在一个临时性的组织内,在技术性能、成本进度等较为严格的约束条件下实现项目目标等等。这些因素都决定了项目管理是一项很复杂的工作甚至其复杂性远远高于一般的生产管理。 2、项目管理需要集权领导和建立专门的项目组织 项目的复杂性随其范围不同变化很大,项目愈大愈复杂其所包括或涉及的学科技术种类也愈多,项目进行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多半是贯穿于各组织部门的,它们要求这些不同的部门作出迅速而且相互关联相互依存的反应。但传统的职能组织不能尽快与横向协调的需求相配合因此需要建立围绕专一任务进行决策的机制和相应的专组织这样的组织不受现存组织的任何约束由各种不同专业来自不同部门的专业人员构成。

归因理论的一些认识

归因理论的一些认识 关键词:归因、归因理论、海德、凯利、相应推断、三维理论、韦纳 归因理论(Attribution Theory)是关于知觉者推断和解释他人与自己行为原因的社会心理学理论。所谓归因,是指根据有关的外部信息、线索判断人的内在状态,或依据外在行外表现推测行为的过程,也称归因过程。心理学家根据各种研究所提供的有关归因问题的不同概念与观点,则统称为归因理论(就是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断其原因的过程)。归因理论主要有四种:(1)恒常原则说。这是美国心理学家F?海德最早提出来的。海德把行为的原因大体分为内因和外因两大类,并提出共变原则,以说明人们的归因过程。他指出,人们通常认为一定的行为可能决定于各种原因,但人们倾向于寻找一定的结果和一定的原因在不同条件下的联系。如果在许多情况下,一个原因总是同一个结果相联系,而没有这个原因时就不发生这个结果,那么就可以把这个结果归于这个原因。(2)二维归因理论。这是B?韦纳提出来的。他也把行为原因分为内因和外因,但他认为内因—外因只是归因判断的一个方面,还应增加另一个方面,即暂时—稳定方面。(3)三维归因理论。由H?H?凯利于1967年提出。包括四种要素(实体、他人、时间、情境),三个维度(特异性、共意性、一贯性)及其协变原则(指处于三个维度上的四个要素在归因过程中同时起作用)。(4)对应推断理论。这是E?琼斯和N?K?戴维斯提出来的。他们在考察归因问题时,先判断行为者的意图,后推测行为者的属性和品质。他们认为,他人作出某种行为时,行为观察者就要判断这一行为是否有意图以及行为后果中哪个是原有意图的后果。这一理论着重探讨的是在什么情况下,有可能从所观察到的行为推断与之对应的内在属性,因此被称之为“对应推断理论”。 三、凯利的三维理论 我们在知觉人的行为时,总是试图进行推断和解释。所谓归因,即归结行为的原因,指个体根据有关信息、线索对行为原因进行推测与判断的过程。归因是人类的一种普遍需要,每个人都有一套从其本身经验归纳出来的行为原因与其行为之间的联系的看法和观念。1958年最早提出了归因问题,但直到60年代中期才引起社会心理学界的重视并成为一个热门研究领域。1965年,琼斯和戴维斯提出了相应推断理论,人选为者的具体行为推断其行为意图。 1967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凯利(H.H.Kelley)发表《社会心理学的归因理论》,继相应推断理论之后提出三维归因理论,是对海德的归因理论进行又一次扩充和发展,他也成为最有影响的归因理论研究者之一。凯利将归因现象区分为两类:一类是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称为多线索归因;另一类则是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称为单线索归因。凯利认为,人们通过检查三个独立维度的信息来进行归因,三个维度分别是: (1)客观刺激物;(2)行动者;(3)所处关系或情境;其中,行动者的因素是属于内部归因,客观刺激物和所处的关系或情境属于外部归因。 对上述三个因素的任何一个因素的归因都取决于下列三种行为信息: 1.区别性:指行动者是否对同类其它刺激做出相同的反应,他是在众多场合下都表现出这种行为还是仅在某一特定情境下表现这一行为。例如,一名今天迟到的员工是否经常表现得自由散漫、违反规章纪律。如果行为的区分性低,则观察者可能会对行为内部归因;如果行为的区分性高,则活动原因可能会被归于外。 2.一贯性:指行动者是否在任何情境和任何时候对同一刺激物做相同的反应,即行动者的行为是否稳定持久。例如,如果一名员工并不总是上班迟到,她有7个月从未迟到过,则表明这是一个特例,行为的一贯性较低;而如果她每周都迟到两三次,则说明行为的一贯性高。行为的一贯性越高,观察者越倾向于对其作内部归因。 3.一致性:指其他人对同一刺激物是否也做出与行为者相同的方式反应。如果每个人面对相似的情境都有相同的反应,我们说该行为表现出一致性。比如,所有走相同路线上班的员工都迟到了,则迟到行为的一致性就高。从归因的观点看,如果一致高,我们对迟到行为进行外部归因。如果走相同路线的其他员工都准时到达了,则应认为该员工的迟到行为的原因来自于内部凯利认为这三个方面信息构成一个协变的立体框架,根据上述三方面的信息与协变,可以将人的行为归因于行动者、客观刺激物或情境。如果一名员工

传播学考研常见100题合集

传播学考研常见100题合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30分) 1. 大众传播、传播者、传播媒介、人际传播、组织传播(2次)、传播(2次)、传播效果、大众传播的四项主要功能 2. 受众(2次) 3. “第四媒体”、媒介文化、媒介 4. 舆论、舆论领袖 5. 信息(2次)、信息主权 6. 扩散模式——创新、刻板模式 7. 法兰克福学派(2次) 8. 控制实验法、个案研究法、试验法、调查统计法、 9. 把关人(2次) 10. 符号(2次) 11. 麦克卢汉、拉斯韦尔、施拉姆(2次)、拉扎斯费尔德 12. 反馈 13. 编码(2次) 14. 民意测验 15. 内在效度 16. 内容分析、内容分析法 17. BBC 、NHK、CNN 18. 新闻 19. 因特网 20. 枪弹论 22. 知识沟 23. 广告 24. 卫星电视 26. 黄金时间 27. 时代——华纳 28. 《论出版自由》 29. 廉价报纸 30. 频道(频率)资源 32. 反“客里空”运动 33.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 34. 《纽约太阳报》 35. 《大公报》的“四不”方针 36. 申农——韦弗的线性传播过程(用图示)、5W模式 37. 伊利县调查 二、简答题:(每题20分,共60分) 1.简述创新扩散论的基本内容 2.简释传播选择的或然率公式 3.区别传播与舆论 4.区别信息与讯息 5.区别“热媒介”与“冷媒介” 6.简要说明传播的类型

7.简述大众传播的社会功能 8.简述“沉默的螺旋”理论的基本观点 9.区别反馈与前馈 10.区别“有限效果论”与“强效果论” 11.简述传播学定量研究方法的类型。 12.简述“两级传播论”的主要观点。 13.简述使用与满足理论的基本观点 14.简述受众选择信息的过程 15.简述教养理论的基本观点 16.简述大众传播的特点 17.简述有限效果论的基本观点 18. 简述说服理论的基本观点 19.什么叫传播模式?传播模式具有哪些功能? 20.什么叫把关人?影响传播者把关的因素有哪些? 21.简述知识沟假说的基本内容。 22.简述传播学引入我国的历程 23.广播的传播特点 24.简述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改良派的主要办报活动 25.“黄色新闻业” 26.人际传播与大众传播的区别 27.简介电视的“教养理论” 28.简述传播学在美国产生的原因 29.简述归因理论的三个假设 30.简述预防接种理论的基本观点 31.区别新闻传播的客观性与倾向性 32.区别连续报道与系列报道 33.媒介霸权理论及认识媒介霸权理论的现实意义 34.马克思主义和批判学派对传播学的贡献 三、论述(每题30分,共60分) 1.传播学研究的对象包括哪些方面?可以分为哪些部分?试就此阐述你的观点和看法。(15分) 2.试论“传播”——-它的概念含义和研究类型。(25分) 3.传播的主要功能(15分) 4.大众传播的反馈类型的方法。(10分) 5.试论社会制度与传播制度的互动关系。 6.谈谈你对传播学在中国的发展的看法。 7.比较分析传播学中的传统学派与批判学派。 8.举例分析报纸、广播、电视、杂志的传播特点。 9.试析“报刊的四种理论” 10.结合实际谈谈你对媒介整合的看法 11.谈谈你对我国媒介集团发展的认识 12.试论网络媒介的传播特点 13.什么叫“第三者效果”?试分析现实中存在的“第三者效果”现象。 14.什么是传播研究的定性方法和定量方法。你怎样看待定性研究和定量研究。

项目管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项目管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从古至今,我国进行了许多的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活动,然而我国长期以来大规模的工程项目管理实践活动并没有系统地上升为工程项目管理理论和科学。相反,在计划经济管理体制影响下,许多做法违背了经济规律和科学道理,如违背项目建设程序、盲目抢工而忽视质量和节约、不按合同进行管理、施工协调的主观随意性等。所以,长时间以来,我国在工程项目管理科学理论上一片盲区,更谈不上按工程项目管理模式组织建设了。 (一)我国传统的建筑管理体制的问题 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工程建设中的许多弊端逐渐显露出来,并影响着投资效益的发挥和建筑业的发展.我国传统的建筑管理体制产生了以下问题: 1.建筑施工企业无法根据施工项目的需要配置生产要素,因为施工所需要的资金、物资是随投资分配给建设单位的; 2.建筑施工企业不能根据自身的经营需要选择施工项目,也不能根据施工项目的需要在部门、地区、企业间合理地调配生产要素,而是靠指令性计划。建筑施工企业所处的环境是非竞争性的、封闭的,因此必然造成资源配置的盲目性和巨大浪费; 3.建筑施工企业既没有独立的经济丰体地位,当然也不会有独立的利润和经济效益目标。国家只偏重考核建筑施工企业完成的产值,使建筑施工企业只能盲目地追求产值,无能力按项目组织施工; 4.以固定的建制完成变化的施工任务,无法根据施工项目对不同数量、质量、品种的资源需要进行配置,造成了生产要素的浪费或短缺,人事上矛盾重重,工作效率低下; 5.由于没有形成建筑市场,建筑产品的价格与价值背离,造成核算不实、考核评价无依据、平均主义分配,致使企业吃国家的大锅饭,工人吃企业的大锅饭; 6.管理体制无法、也不能适应项目建设自身的经济规律,它割裂了项目自身的规律性和系统性。缺乏对项目全过程、全系统和全部目标进行高效管理、组织、协调和控制的管理保证体系; 7.项目前期决策活动存在着主观盲目的倾向,盲目投资、乱上项目、决策失控。在实施过程中忽视经济效益,设计与施工脱节,行政命令代替科学管理,致使项目拖期、质量低劣、造价超支等;因此,摆在建筑业面前的任务一是进行管理体制改革,二是按科学的理论组织项目建设,而且应当将两者结合起来,互为条件,走出误区。 (二)项目管理理论在我国的应用和发展 经过十多年来的实践,我国对项目管理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得到共识和升华。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实行施工项目管理也是一种必然。实行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施工项目管理是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建筑施工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必须进行施工项目管理,只有搞好施工项目管理才能够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使之管理科学。施工项目管理是现代企业生产制度。具体分析二者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进行施工项目管理要求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1)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施工项目管理创造市场条件。施工项目管理必须以市场为“舞台”.从生产上来讲,建筑施工企业要从市场上取得项目所需的生产要素,进行资源配置,形成生产能力;从销售上来讲,建筑施工企业要通过投标竞争,从市场上取得施工项目的承包权。因此,施工项目管理是市场化的

浅谈对项目管理的认识

浅谈对项目管理的认识 项目管理是一门综合了工程学、管理学、计算机技术等多门学科的交叉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尽管它最早源于军事,但现在已广泛地应用于经济、社会等领域。现代社会,企业、政府等组织面临着越来越复杂和变化快异的环境,竞争日益剧烈,项目管理越来越多的被这些组织所运用。随着社会实践的不断发展,项目管理理论的内容也越来越完善和丰富。本文将通过对项目及项目管理相关内容的介绍以及如何学好这门学科的建议,来阐述通过这学期的学习我对项目管理的认识。 提到项目管理,很多人感到迷惑,不知道它是什么,只看字面意思,觉得与管理有关系,然而具体涉及什么内容,很多人都不清楚。包括我自己在没有学到项目管理这门课程之前,我也会片面的认为项目管理是属于建筑、航天、军事等这些大型行业的范畴。但是在学习了项目管理之后,我才发现原来项目就在我们身边小到我们自己的一天的学习计划、一场婚礼,大道一场新年晚会,一项建筑工程,美国进攻伊拉克计划等这些都可以称之为“项目”。 一、对项目管理相关内容的介绍 (一)、什么是项目 一个项目就是在一个事先确定的期限和预算范围内,必须完成的、且要达 到特定的预期效果的工作。汤姆·彼得斯在《快速公司》的杂志中提到“我=我的项目”,可见项目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设计新网站是一个项目。一旦设计结束,上了网,并清除了初期的小毛病,项目就宣告结束。这么看来完成一个项目如此简单,然而在完成这个项目的整个过程中涉及了很多复杂知识、技能和工具。 (二)、什么是项目管理 1、项目管理的概念 美国项目管理学会PMI在PMBOK中解释:项目管理就是将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之中,以满足项目的要求。它是通过运用项目管理知识、技能、工具和技术的过程来实现的。 在很多人眼里,项目管理是创造一种幻想的艺术,但事实上,项目管理并不是一大堆花招。它是使用公认的程序和久经考验的工具来明确通往目标的路线,并在此过程中更正方向,最终达到预期的目标。它具有三个维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