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药学几大哲学问题思考

关于中药学几大哲学问题思考
关于中药学几大哲学问题思考

目录

前言 (2)

第一章对“废医存药”的理解 (4)

1.1“废医存药”观点是错误的 (4)

1.2“药”离“医”则不为药 (4)

1.3“药”是对“医”的补充和完善 (5)

1.4临床用药必须以“医”为指导 (5)

第二章对中药功效、性能、配伍相对性的认识和理解 (6)

2.1 “相对性”是中医药理论的根本理论 (6)

2.2 功效、性能、配伍的相对性就是毒性的相对性 (6)

2.3 中药功效的相对性 (6)

2.4 中药性能的相对性 (7)

2.5 中药配伍的相对性 (7)

2.6 临床用药必须充分考虑“相对性” (7)

第三章关于中药毒性“有故无陨,亦无陨也”得理解 (8)

3.1 诸药皆有毒,毒为药之性 (8)

3.2 对“有故无陨,亦无陨也”的理解 (8)

3.3 诸药皆有毒,诸药亦无毒 (8)

3.4 合理用“毒”是医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9)

第四章关于“整合药学”的一些思考 (10)

4.1整合药学的概念 (10)

4.2研究“整合药学”的目的和意义 (10)

4.3 关于“整合药学”的一些研究思路 (11)

第1页共11页

前言

《临床中药学选论》历时10余周,终于上课结束。对于这门课程,虽然上课时间很长,但我对它仍然没什么感觉。既没感觉老师所讲的内容给我增长了许多新的知识,也没感觉老师的讲授内容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感觉每次课都是平平淡淡的度过。

老师们喜欢通过课间讨论的形式上课。这种方法本来是极好的,其选择这种方法的初衷也是完全准确的!但是,其具体操作过程还不够科学。中国人向来奉行中庸之道,总是默默无闻不愿出风头。不管这种传统是否正确,它都已镌刻在大多数人的脑海里。所以,每次老师找学生讨论问题的时候,大多数人都选择沉默不语。正因如此,每次和老师讨论问题的都只有少数几个同学。我对此比较反感!本来我很赞赏这些人积极向上的精神,但是他们回答的内容我确实不太喜欢。他们回答的内容要么特别肤浅,要么偏离主题、钻牛角尖!更有甚者,居然连老师问的问题都不知道积极就抢答问题,然后站起来问老师刚才提的问题是什么!我认为他们所谈论的都是不深刻的,甚至十分荒诞无奇的。更无语的是,他们口才又相当好,满腹经纶,夸夸其谈,一说就是半个多小时!我们眼睁睁的看着这两三个几个同学讨论完毕,老师就宣布下课了。然而就是在这种情况下的所谓的讨论,老师居然要给他们加分,我不能理解。

课虽然平淡,作业还是要认真做。我看了老师给的三个题目,一个是对“废医存药”的理解,一个是对中药药性等“相对性”的认识,

第2页共11页

还有一个是对“有故无陨”的理解。综观这三个题目,他们之间是有很多联系的。他们的主要思想都是建立在“中药合理应用”这个范畴的。中药的合理应用是一个很重要的课题,其内容也很广泛。所以,并不能通过几篇小小的文章就能说清楚,要完全研究透彻亦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就我而言,我认为“中药合理应用”的研究并不能通过一个学科就能解决,而是需要综合各个学科进行研究分析。之前听了第四军医大学原校长樊代明教授的讲座,他提出了一个“整合医学”的概念,我觉得很有道理。因此,我认为我们药学界也应该具有“整合”思维。于是,我在他的基础上,想到了“整合药学”的概念。而这个概念的核心恰好能回答《临床中药学选论》老师作业提出的三个问题,因此我一并写出,作为作业的一部分与老师一起交流。

本文在结构上分为四个部分:前三个部分是对老师的问题的作答,最后一部分是关于“整合药学”的一些简单思考。在内容上,所有

观点均是根据以往所学知识为背景,结合后来工作和生活中的感触为基础,认真思考老师的问题而得出,并未专门参考其他文献资料。所涉及的观点也是提到即止,并未深入研究。正因如此,本文虽极具原创性,但其中很多内容的论证是不够严谨的。所以,这些文章不外乎就是一些思想的交流而已,并不等同于论文。并且,其中的观点,可能在许多专家眼里也是错误的。即便如此,我还是根据自己的思路写出本文。既然是交给自己老师看的考试作业,我想,即便是贻笑大方,也不会感到耻辱!

第3页共11页

第一章对“废医存药”的理解

1.1“废医存药”的观点是错误的

“废医存药”是十分错误的一个观点。正如中药的概念那样,中药是在中医药理论的指导下研究和使用的物质。说明了,中药是离不开中医理论的。一旦离开了中医药理论,就好比一棵大树离开了脚下的土壤,非但不能继续生长,反而会导致灭亡!现在的许多人认为中医理论是伪科学,认为应该摒弃,继而只是根据现代科学手段研究中药的药理药性。这些观点都是偏见的,也是不可取的。那些说出“废医存药”的人大部分都是不懂中医的人,甚至根本就不是医药界人士。他们完全不懂得中医药理论,或者是被社会上的“假中医”行为误导,以为那就是中医,以至于对真正的中医产生偏见。

不仅中药离不开中医理论,西药也是离不开医学指导的。西医界一般是这样定义药物的:药物用于预防、治疗、诊断人的疾病,有目的地调节人的生理机能的物质。这个定义也充分说明了即使是西药是不能离开医学指导的。

因此,“废医存药”的观点是错误的。

1.2“药”离“医”则不为药

对于“药”来说,因为药是建立在医学基础上的,所以中药一旦脱离中医理论就不是“药”了。

首先,中药的功效离不开中医理论。功效作为中药的使用目的的概括,是中药研究的重中之重。中药功效,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的。如,人参具有大补元气的功效,这里的元气其实就是中医中的一个概念。

其次,中药的性能也离不开中医理论。中药的四气、五味、

第4页共11页

归经、升降沉浮、毒性等,都是在中医理论的背景下认识的。可以说,离开了中医理论,中药性能就无从谈起。

此外,中药的应用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中药的应用,首先要有对应症候的病人,其次要有适合的中医理论指导。病人的症候要以中医理论来认识,如何选择用药也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所以,“药”离开“医”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药了。

1.3“药”是对“医”的补充和完善

对于“医”来说,药有什么作用呢?其实,药是对医的补充和完善。医生治病,其方法是多样的,如推拿、针刺、艾灸、火罐等等。所以,对于某些疾病,“医”离开了“药”也是可以治疗的。中药其实就是对中医治疗方式的一种补充和完善。

1.4临床用药必须以“医”为指导

医生在临床上用药,一定要以医学理论和实践为指导。脱离医学理论和实践的治疗都是不正确、不合理的。在同一个药物面前,不同的医生可以有不同的效果,正是因为其医学理论和实践的差别。

然而,当前许多“庸医”为了一些利益关系并不按照正常中医理论用药,这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比如,某些西医生根本就不懂中医理论,却为了药品回扣等利益乱用中成药;一些德高望重的中医生也只顾自己的利益而不根据患者病情运用中医理论治病。

临床用药必须以“医”为指导,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由于诸多原因,特别是某些利益原因,中医理论没能很好的用于临床。很是值得深思!

第5页共11页

第二章对中药功效、性能、配伍相对性的认识和理解

2.1 “相对性”是中医药理论的根本理论

中医的许多主要理论都来源于我国古代朴素的辨证唯物哲学思想,都是辩证、对立、统一的,都可以用“相对性”来概括,“相对性”就是中医药理论的根本理论。

比如,作为中医最重要的理论之一的阴阳理论,就可以概括为“相对性”。阴阳,即是对相互关联事物的对立双方的概括,具有相对性,可以相互转化。由此可见,阴阳理论基本可以等同于“相对论”。

又如,五行理论也具有“相对性”。“母病及子”和“子病及母”说明了五行相生的相对性;“金克木”与“木侮金”说明了五行相克

的相对性。

医学并不像数学那样,是1就是1,是2就是2。在某种特定的状况下,医学里面的二可以变一,一可以化为二,这就是相对性。

2.2 中药功效、性能、配伍相对性其实就是毒性的相对性

中药的功效来源于其性能,中药的配伍又决定了中药复方的性能,所以说无论是单味中药还是复方中药都取决于针对某一症候的偏性,即广义上的毒性!中药的功效也好、性能也好、配伍也好,统统都是研究“毒性”的特点,合理利用或规避中药毒性,有目的地将中药用于患者,以治疗相应症候。

2.3 中药功效的相对性

首先,中药相对于不同的患者,功效是不一样的。比如,不同体质的患者用同样的麻黄,发汗作用不一样,对于过敏体质更是如此。

其次,对于中药自身而言,其功效由于用法、计量、剂型、用药时间等的不同,其功效不同。比如,人参功效大补元气,对于“大补”而言就是相对的。假如使用25克人参对某人来说恰好能“大补元气”,那么假如使用5克可能就不能“大补”了;再如,青皮口服行气作用很强,具有“疏肝破气,散结消积”功效,但是制成注射液之后它就没有行气作用或者行气作用变弱了,而是具有抗休克作用。如此例子,枚不胜举!

再次,相对其他药物而言,其功效也是相对的。比如,荆芥具有

第6页共11页

“祛风解表”的功效,但是相对于羌活、防风而言,其祛风解表功效微乎其微。

2.4 中药性能的相对性

中药的性能也是相对的。就“四气”而言,其寒、热、温、凉本来就是两个大的属性(即“寒凉”和“温热”),为了相对的比较而分为四个属性的,此后又分为大寒、小寒、大热、微温等等,充分说明了那就是相对性;就“五味”而言,如同“四气”那样,其酸、苦、甘、辛、咸也是相对的;就“升降沉浮”而言,很多药物并非只是“升浮”或“沉降”单一特点,往往是兼有“升浮”和“沉降”,比如,金银花、连翘等就有“双向性”;“归经”也是如此,并不是说某药归某经就说它只能作用于这个脏器,而是相对而言的;就“毒性”而言更是如此,有毒与无毒,大毒和小毒,往往是相对的,要根据病理病机、药物剂型剂量、用药方法、用药时间等等来讨论(第三章专门论述)。

2.5 中药配伍的相对性

中药方剂的配伍,其各个中药组成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的,而是相对的。

首先,同一配方,随着组成比例的改变,其方剂结构、功用主治都会变化。比如,桂枝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加芍药汤,三个方剂的中药组成完全相同,不同的是各组分的比例,然而其主治的偏向就有差别。

其次,其配伍的“七情”关系是相对的。比如,对某些所谓的相反的药物,按照原则是不能配伍应用的。但是当前有的医生在治疗某些特殊疾病(如癌症)时就利用相反配伍,并取得很好的效果。

2.6 临床用药必须充分考虑“性对性”

正因为中药具有相对性,我们每一个用药者在使用药物时都要充分考虑到各种相对因素。必须根据患者的差异、病理病机的差异以及药物状况的差异,选择不同的组方、不同的剂型剂量、不同的给药时间和给药方式,“量身”用药!

第7页共11页

第三章关于中药毒性“有故无陨,亦无陨也”的理解

3.1 诸药皆有毒,毒为药之性

人们对传统的侠义的“毒”的认识是肤浅的,认为毒就是对人体产生损害。其实,把“毒”看成是药物的偏性更为准确,更符合中药药性特点。

正因为毒是药物的偏性,所以诸药皆有毒。比如,桂枝或肉桂,人们并未特别指出它有毒。但是,它的偏性就是温热,可以通血脉,加强血液循环,对于温热病或者高血压病人来说,桂枝和肉桂都有毒。

所以,大家普遍认为的有毒或无毒只是根据常规现象狭义认识的。事实上,任何中药都有毒,毒是药物的偏性!

3.2 对“有故无陨,亦无陨也”的理解

“有故无陨,亦无陨也”来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文章记载:黄帝问曰∶妇人重身,毒之何如?岐伯曰∶有故无殒,亦无殒也。帝曰∶愿闻其故何谓也?岐伯曰∶大积大聚,其可犯也,衰其大半而止,过者死。

“有故无陨,亦无陨也”意思是说,有这个病(“故”),根据其病理病机(“故”)应该用某种药,合理使用了就不会对人造成伤害。但是,用药要适可而止,不可过量。对文中妇人而言“衰其大半”则说明此前病机已经发生改变,已经“无故”了,就不能继续使用了,再用就“死”。

这就是其字面意思,同时反过来说也是正确而有意义的,可以叙述为“无故有陨,亦有陨也”。假如某个药可以治疗某病,而某人没有这个疾病,或者不在这个病理阶段(即“无故”)用了这个药就“有陨”了。比如,人参补气,但是一个正常的人本来没有气虚证用了人参就是“无故”用药,用久了就会上火,甚至导致出鼻血等不良反应。这就是“无故有陨,亦有陨也”。

3.3 诸药皆有毒,诸药亦无毒

以上论述已经说明了,任何药物都是有毒的。要让中药之毒作用于该有之病,才能避免对身体的伤害。如果一个药用好了就

第8页共11页

有利于改善病情,有利健康;如果用的不好就不但不能治病,还会伤害身体。即使是某些食药两用型药物,看似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也要注意“有故”和“无故”,否则会对人体有害。这里,我想反驳老师一个讲课的观点:老师课堂上大概讲了大枣、蜂蜜等药食两用的药就没毒。我认为这个观点是错误的。原因,上文已经阐述。这里我主要举例说明这个观点。首先,糖尿病就不能服用大枣和蜂蜜,因为含糖量高;其次,腹泻病人不宜用蜂蜜,因为会加强腹泻作用。

反过来讲,任何看似有毒的药品,只要使用正确得当,就有利治疗疾病且不会对人体产生毒副作用。传统的去毒方法有:炮制、配伍、减量等等,想必大家都耳熟能详,在此不再累述。对于现在普遍认为对人体伤害很大,有很大毒副作用的中药,如砒霜等,相信也是可以去毒的,只是当前技术还不够成熟,还不能很好利用它。试想,假如药剂学的专家某日研究了将砒霜制成纳米级或更小级别的微型药物,再为这个微型药物添加一套识别系统让它可识别正常细胞和病变细胞,并通过靶向性作用专门作用于病变细胞,就可以治病而免毒了。这并非一个假想,现在已经有专家在研究纳米药物,也有专家在研究药物的识别技术,前途还是很光明的。

因此,虽然诸药皆有毒,但是合理使用就不会对人体有毒副作用。少数现在还无法避免的毒性,相信未来,聪明的科学家一定可以让这些毒性只作用于病变而不伤害人体,真正实现诸药无毒、为我所用的地步。

3.4 合理用“毒”是医学研究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医生用药,就是以药的“毒性”来攻克疾病。如何合理用药,是医生理、法、方、药的重点和难点。

因此,医生在用药前必须以合理用“毒”为出发点,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因人而异、因病而已,采取不同的配伍、不同的剂型剂量、不同的给药方法、不同的给药时间,最后回到治病而不伤人的落脚点。

第9页共11页

第四章关于“整合药学”的一些思考

4.1“整合药学”的概念

整合药学这个概念,当前还几乎没有人提出。在我看来,整合药学”就是以临床合理用药为目的,为了达到一种特殊的疗效,将医学、药效学、药理学、方剂学、药剂学、药物化学等学科有机整合到一起以求研制出针对某种特殊疾病的药物的特殊学科。

4.2研究“整合药学”的目的和意义

当前,药学二级学科分的很细,研究也很深。比如我们成都中医药大学的中药学下面的二级学科就有临床中药学、药剂学、药物化学、药理学、药物分析学等等。这种分法,对于中药某一方面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但是,这种分开的教学方法忽略了一个问题,就是药学的研究目的。

我相信,无论是药学下面的哪个学科,无论怎么研究,其最终目的无非就是制成药物、用于临床、治病救人!然而,这种分离的单独的学科的学生大都忽略了这点,都是为了学科知识的研究而研究该学科。比如,上次有个制剂专业的同学去校医院看病,医生诊断为胃肠道感染,开了蒙脱石散、左氧氟沙星和藿香正气滴丸三个药,这几个药我认为是作为药学类学生应该掌握的,但是他居然不知道而问我医生为什么给他开这几个药。这说明了,他们虽然制剂研究很深,却不懂药效。这是一个很可怕的问题!因为,无论药剂学的学生研制的剂型多么高级,无论药物化学的学生分离出了多少化学成分,也无论药理学的学生在老鼠身上做了多少实验,如果他们不能将这些成果合理使用在人身上,一切都是“零”!

然而,最大的问题在于:一个合理有效的用药并不是仅仅通过一

第10页共11页

个单一的二级学科就能完成的。我在前面第一到第三章也讲了,正确用药其实是和多个学科、多种复杂因素有关的。因此,很有必要整合各个学科,为了临床应用研制出特殊药物。

4.3 关于“整合药学”的一些研究思路

“整合药学”目前还没有相关模式和方法可以参考,根据研究目的,我认为可以设立“整合药学研究中心”并根据如下目的酌情设立多个部门既分工又合作。

目的1:明确某种特殊疾病的病理病机,最新研究进展,特别是其有效作用靶点等;

目的2:通过文献、药理实验等寻找对该特殊疾病的特效药物(含方剂),即使对人体毒性很强,只要对治疗疾病有作用就要提出研究;

目的3:多部门合作研究,看如何避免毒性对人体的伤害,专门作用于疾病:

○1能不能通过特殊剂型减少毒性【药剂学】;

○2能不能在不影响作用于疾病效果的前提下通过改变化

学结构减少毒性【药物化学】;

○3能不能在不同的用药时间下减少毒性【时辰药学】;

○4能不能通过改变配方在不改变治病效果的前提下减少

毒性【方剂学】

○4其他。

目的4:综合各种研究成果,得到合理制品,再通过非临床实验和临床实验,得出目的药物,用于临床治病。

第11页共11页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气的运动,称为: A、气化 B、气行 C、气机 D、气运 E、气散 2、“天地合气,命之曰人。”是以气的学说来阐释: A、人体的生理现象 B、人体的病理现象 C、人体生命的运动性 D、人体生命的物质性 E、人体生命的功能性 3、用阴阳学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 A、五脏 B、六腑 C、津液 D、血 E、腹部 4、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 A、制约和消长 B、互根互用 C、相对平衡 D、相互转化 E、阴阳交感 5、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阳的是: A、头面部 B、腰背部 C、腹部 D、体表 E、四肢外侧 6、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A、绝对的 B、相对的 C、统一的 D、平衡的 E、恒定的 7、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 E、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8、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肢厥冷、脉微欲绝等症状,这种现象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 A、阴阳的对立制约 B、阴阳的互根互用 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E、阴阳交感

9、“寒极生热,热极生寒”,是属于: A、阴阳对立 B、阴阳互根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阳平衡 10、正常人体的阴阳关系,常概括为: A、阴阳对立 B、阴阳依存 C、阴阳消长 D、阴阳转化 E、阴平阳秘 11、下列事物的五行归属,那一项是不对的? A、木—肝、春、东 B、土—脾、夏、中 C、金—肺、秋、西 D、水—肾、冬、北 E、火—心、苦、南 12、适用“补母”法治疗的病症是: A、肺虚脾弱 B、心肾不交 C、肝脾不调 D、脾肾阳虚 E、肝火犯肺 13、适用“抑强”法治疗的病理情况是: A、心肝火旺 B、肝气横逆犯脾 C、肝虚致脾失健运 D、肾阴不足致肝阳上亢 E、脾虚生痰壅阻于肺 14、肾藏精以滋养肝血,用五行学说解释是: A、木生火 B、水生木 C、土生金 D、火生土 E、金生水 15、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肝之“母”是: A、心 B、肺 C、脾 D、肾 E、胆 16、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 A、心 B、肺 C、脾 D、肝 E、膀胱 17、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木,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这种疾病的传变称为: A、相克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8、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脾之“子”是: A、心 B、肺 C、肝 D、肾 E、胃 19、五行中木的特性,古人形容概括为:

关于中医融入系统医学的哲学思考

关于中医融入系统医学的哲学思考【关键词】中国传统 [摘要]中医学作为世界医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科学日益走向多元化和整体化的今天,融入现代系统医学将是必然的趋势。随着“全身性疾病”概念的出现,循证医学的迅速发展以及系统医学思维模式的建立,现代医学已从倾心于微观与实体的探索,开始走向对宏观整体以及系统联系的认识。因此,中西医结合也是现代医学发展的必然要求,将极大地丰富现代医学的内涵。 [关键词]医学, 中国传统; 系统论; 哲学, 医学 Philosophical pondering upon merging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systemic medicine ABSTRACT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s one of the component parts of the international health care system. It has been an inevitable trend to merg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to systemic medicine. Along with the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systemic disease, the wide dissemination of evidencebased medicine and the establishment of thought pattern of systemic medicine, the exploration emphasis of modern medical science has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This model paper was revised by the Standardization Office on December 10, 2020

学习中医基础理论心得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和五行学说,是中国古代有关世界本原和发展变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是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最有影响的古代哲学思想,也是中医学的重要思维方法。这部分内容深奥而且没有条理性,学好这部分知识需要的是有中医学独特的思维方式,然而世界观是思维方式的基础,它为人们认识和把握外部世界提供了思维背景和认识框架,从而决定了人们的四维空间和思维内容。所以我们需要通过看更多的相关书籍从而去深入地了解中国古人的世界观以及他们独特的思维方式,自己对内容的足够了解和熟悉再加上老师生动的讲解,这看似深奥的中医哲学相信也不在话下了。 想必学中医的我们知道精、气、血、津液、神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重要位置,而藏象学说中所说的五脏六腑以及奇恒之腑又是人体不可或缺的内脏器官,所以针对这一部分我们需要做的是深入个体,将每一个个体的基本概念、生理机能、生理特性以及个体之间的关系都整理出来,这样就能够有清晰地条理,以便我们掌握。 我们学习医学无非就是想通过自己的双手救死扶伤,为人类出去病痛,让世人都拥有健康的身体,幸福的生活。而疾病源于生活,是生活中一些因素引起的,病因的种类很多,如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而这些都是我们在生活中常见的,或者有的不那么常见,但是这都不妨碍我们通过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这部分内容,所以当我们将病因与生活一一对应的时候我们会发现病因其实很好掌握。而病机部分需要我们在联系生活实际的同时,再结合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以及精、气、血、津液、神,相信如果我们能将哲学、藏象部分学好,那么病机也不会有什么问题了。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文档来源为:从网络收集整理.word版本可编辑.欢迎下载支持. 第二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选择题 (一)A型题1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A.日月 B.动静 C.天地 D.昼夜 E.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3.《内经》认为“阴中有阴,阳中有阳”,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4.“阴阳互藏”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A.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D.转化性 E.规定性 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8.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下午 B.后半夜 C.前半夜 D.上午 E.以上都不是 9.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上午 B.前半夜 C.下午 D.后半夜 E.以上都不是 10.“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相互交感 11.“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转化 E.相互交感 12.“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消长平衡 D.相互交感 E.相互转化 13.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A.阳在外,阴之使也 B.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阴在内,阳之守也 D.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A.对立制约 B.互根互用 C.互相转化

中医哲学的意象思维

中医哲学的意象思维 一中医通过长期亲身体证的“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活动,对人体(包括外界存在物)进行有意识的取“象”达“意”的思维过程。 首先,观物取象是意象思维的前提。在中国古代先民们看来,宇宙事物的存在无不有着“见乃谓之象”(,)的特征,因而物呈现于外的是它的现象、形象,如天、地、人以及万物之象,表征了万物显现于外必有“象”的涵义。《易经》有天象、地象、人象、事象、物象等,《内经》有气象、藏象、脉象,这些统统被称为“物之象”。它是以观物取象为前提的,是对万物存在样态的揭示,却有着“属人”的意义(如由象及理的推论)。因而,它的内容富于客观性的成分,同时充满着主观性的色彩,是有着立于客观物之上的主观认识性的活动结果——象思维。象思维是一种人类认知性的活动,最早有着广泛的“符号学”意蕴。在人类早期社会的认知活动中,象与数息息相关,基本上蕴含着有象便有数的道理。《周易》记载着“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的大宇宙象数之理。在《内经》理论体系 中,“气”、“阴阳”、“五行”、“六经”和“五运六气”等基础性概念,都内涵着象思维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系统按照一定的组合原则构成中医理论体系框架,有着“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阴与阳别,寒与热争,两气相搏”(,)及“天有四时五行”、“人有五脏化五气”(,)等的符号理论系统。这些揭示了观物取象活动,是意象思维的基础。其次,“以言有物”是由象达意的中介。伽达默尔说:“世界本身是在语言中得到表现的。”(,)从一般交往意义上而言,象思维是以语言为载体的。因为有了“言”“,象”便有了解释学的意义;换言之,“言”是解释“象”而达“意”的工具。中医诊断讲究“观其冥冥者,言形气荣卫之不形于外”(,),就是指通过充分表达的言辞来传递人体“象”的内容和意义,从能揭示出人体内在运行之态。这是用言语诠释“象”的形式,表明了言是连接象与意的中介,言的外化则为象,言的内化为意。也就是说,言以活生生的象为造型, 又有活泼泼的意为底蕴,因而有着象为言之形式,以及意为言之内容的现象。因此,中医哲学蕴涵着由象形符号向意义符号的转变,为一种嫁接于言语上的由物象的本身性向思维的运用性的转向过程,而有着诠释化的表征意义。换言之,它是由象构成的象征符号系统往由言构成的语言符号系统的转向。这种符号转向机制在中国哲学中是独具一格的。然而,虽然象征符号系统与语言符号系统都是围绕着同一个主题,但二者已分殊为两种系统,最重要的是语言只能起到帮助象表达其意义,却不能直接地、准确地表达象的“真意”,而且“仅关注‘言’而忽略‘象’

哲学之_和_与中医之_和_

4 医古文知识 2005/4 □张苇航 何新慧   上海中医药大学 (上海 201203) H a r m o n y i n P h i l o s o p h y a n d H a r m o n y i n T r a d i t i o n a l C h i n e s e M e d i c i n e 哲学之『和』与中医之『和』 摘要:探讨中国传统哲学中“和”的涵义,认为其来源于《易经》,对中医学的治疗目的、治疗原则和方法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和”在一定程度上充分体现了中医的特色。随着时代的发展,致病因素日益复杂,导致医疗模式的转换和治疗的个体化,使得“和”这一治疗精神重新被重视,其代表的治疗方法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中医学;传统哲学;和;和法 中图分类号:G 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1342(2005)04-0004-04 “和”是中国古代哲学的指导思想之一,又被称作“太和”或“中和”,张岱年将其列为中国古代哲学的最高范畴之一 [1] ,它对于中国传统的认识论和科学发展 都有着广泛的影响。中医学作为在中国古代哲学指导下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科学体系,其治疗目的、治疗原则和方法无不深刻体现了“和”这一哲学思想。 一、“和”字的本义 “和”在《说文解字》中原有两种写法:一为“和(或作咊),相应也。从口,禾声。”指歌唱的相互应和。另一种为“,调也。从龠,禾声。”段玉裁注曰:“此与口部和音同义别。”[2] 原指乐器之间的相互配合协调。可见,“和”的本义与声乐相关,包涵有不同事物之间达成相互和谐关系的含义。在此基础上,又有适中、恰到好处的意思,如《周礼?天官?大司徒》道:“一曰六德:知、仁、圣、义、忠、和。”郑玄注曰:“和,不刚不柔。”[3] 即是此义。再由此引申出和顺、平和、融洽、调和等多个义项。目前,“和”字的五种读音,数十种义项基本不超出以上范围。 二、“和”的哲学内涵 1.“和”之渊源 “和”在传统哲学中的记载可上溯到《尚书》和《周易》。《尚书》中多次出现“和”字,如《尧典》有“协和万邦”、“律和声”,《多方》有“自作不知,尔惟和哉”、“不克敬于和”等记载,可见已将“和”作为一种和谐安定的状态,也是天下太平的体现 [4] 。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基础中医学重点知识点大汇总 第一章导论 人类最早形成的三大传统医学:中医学,古巴比伦学,印度医学中医理论体系形成的基础: 古代哲学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等)的影响古代自然科学(天文、历法、气象、农业、数学等)的渗透古代医疗经验(针灸、汤液等治疗)的积累 ? ? ? ? 中医理论体系 主导思想:整体观念 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阴阳、五行学说 生理病理学基础: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 诊治特点:辨证论治 一、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 1. 《黄帝形神一体观 ⑵病理的整体性: 病脏及他脏病脏及系统 ⑶诊治的整体性: 司外揣上病下取 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 中医学的医学模式:形—神—自然—社会 (二)恒动观念 中医学认为自然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运动。 1.生理上的恒动观:人体脏腑器官的生理功能活动处于永恒无休止的运动中(如气血的循环);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具有浓厚的人文社会科学的特点。受到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深刻影响。多学科知识交互渗透的产物。中医学的科学范畴: 2.病理上的恒动观:疾病的病理处于不停的发展变化(如外感风寒束表的感冒,失治误治,入里化热)(三)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为中医学的基本特点之一。病---疾病的名称,如感冒病、水肿病。症----症状和体征,是具体的疾病表现。

如头痛、恶寒、咳嗽、胸痛。证----又称证型,是疾病发展过程中 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证反映了疾病的本质。 证包括: ①疾病的原因(如风寒、风热、瘀血等) ②疾病的部位(如表、里、某脏、某腑、某条经络等)③疾病的性质(如寒、热等)④邪正关系(如虚、实等) 病、证、症三者的区别与联系 1.病与证,虽然都是对疾病本质的认识,但病的重点是全过程,而证的重点在现阶段。症状和体征是病和证的基本要素,疾病和证候都由症状和体征构成。 2.有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 1.阴阳的普遍性 阴阳并不是某一特定的事物和现象,而是对物质世界每两种相关事物或现象的概括。中医学诊治疾病的着眼点是对证候的辨析和因证候而治。证同则治同,证异则治异,是辨证论治的精神实质。 2.阴阳的相关性 阴阳属性的划分,一定要在相关事物或现象范围五行学说 五行学说:以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特性,及其“相生”、“相克”规律来认识世界和探求宇宙规律的一种世界观和方法论。 (一)五行的概念 “五” :指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 “行” :一指行列、次序,,二指这五种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二)五行的特性 1 木曰曲直---生长、生发、条达。 2 火曰炎上---温热、升腾、向上。 3 土爰稼穑---生化、承载、受纳。 4 金曰从革---潜降、肃杀、收敛。 5 水曰润下---滋润、向下、寒凉、静藏。 2.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四)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 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相克: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中医基础理论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习题集

D 消长平衡 E 阴阳自和 第二章 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阴阳学说 一、选择题 (一) A 1 型题 1.阴阳的最初涵义是指( ) A .日月 B.动静 C.天地 D.昼夜 E .寒热 2.“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体现了阴阳的什么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3 《内经》认为 “阴中有阴,阳中有阳” , 体现阴阳下列的哪一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4 “阴阳互藏” 关系体现了阴阳的哪一特性( ) A 相关性 B 普遍性 C 可分性 D 转化性 E 规定性 5.中医学将人体具有温煦、推动、兴奋作用的物质及其功能确定为阳,这一认识体现了阴 阳的哪一特性( ) D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E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 14 阳损及阴,阴损及阳,是阴阳哪一关系在病理方面的体现( )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互相转化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 相互转化 E 相互交感 12 “阴在内,阳之守也; 阳在外,阴之使也。 ”此语主要说明了阴阳的哪一关系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C 消长平衡 D 相互交感 E 相互转化 13 下列哪一项不能体现阴阳互根的关系( ) 11 “阳不胜其阴,阴不胜其阳”的病机体现了阴阳的什么关系( ) A 阳在外,阴之使也 B 独阴不胜,孤阳不长 C 阴在内,阳之守也 A .相关性 B.普遍性 C.可分性 6.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7.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8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A 下午 D 上午 ) B 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9 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段是( ) A 上午 B 前半夜 D 后半夜 E 以上都不是 10 “寒者热之”的治病方法是阴阳哪一关系的具体应用( A 对立制约 B 互根互用 D 相互转化 E 相互交感 D 转化性 C 下午 C 下午 C 前半夜 C 下午 ) C 消长平衡 E 规定性

中小学生中医药教学设计课件.doc

小学五年级品社《神奇的中医药》教学设计 一、创设情境引发话题 教师出示情景: 6岁的遥遥感冒了,咳嗽很严重,爷爷奶奶说要带她去看中医,因为中医副 作用小;而爸爸妈妈却坚持要看西医,说西医疗效快,为此一家人争执不休。你 觉得应该怎么办呢?(学生会说:看中医、看西医、中西医结合) 教师追问:为什么这样选择?什么是中医?什么是西医呢?(学生介绍:中医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西医则是由西方国家传到中国来的,,。)教师小结:西医主要利用一些化学成份中提取药品,副作用较大,但是治愈的速度快。中医的副作用较小,但是需要治愈的时间长,中医是我们国家的国粹,主要是以中药来治病。中国有五千年的文字可考医学史,形成我国独特的中医药学,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中医药。 板书课题:中医药 【设计意图:通过为学生创设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学生了解到中西医的区别。】 二、体验探究感受神奇 (一)中医药的起源 教师依图介绍:中医药指的是中医和中药,应用我国医学理论和方法来治疗疾病的医师称为“中医”,中医所用的药统称为“中药”。中药包括中药材、饮片、中成药,中药材指的是中药的材料,饮片指的是经过加工可以直接入药的,中成药是指成品药,有丸、散、膏、丹和汤剂。 【设计意图:通过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中医药是随着人们的生活和劳动中 发展创造出来的,历史悠久。】 (二)结合生活感受神奇 1.汇报调查结果 (1)学生自身利用中医药治病和保健的方式 教师:现在人们利用中医药都可以做些什么呢?(治病、保健)你用中药治 过什么病?(学生结合药盒介绍) 学生展示吃过的中药的包装:并介绍这种药的功效和成份。

出示“蒲公英颗粒”药品的包装,并介绍成份,请学生说一说蒲公英是什么? 教师提问:这是的我搜集到的一些图片,看看你认识哪些?说一说它是干什 么用的?学生介绍 板书:植物、动物、矿物 教师介绍:螳螂可以解毒消肿,咽喉肿痛;还可以治疗脚气;大蒜可以杀虫 解毒。用于感冒、肠炎;生姜可以化痰止咳,用于风寒感冒,胃寒呕吐等症状。 教师小结:这些普通的植物、动物还有矿石通过中医药原理加工就能治病, 你们想象得到吗? 教师补充:尽管我们想象不到,但是它确实就可以治病,大家看,这是前一 段时间我们喝过的预防甲流的中药,观察成份并说一说都是些什么?(植物的根、叶等) 教师提问:除了利用治病以外,你们选择的保健方式是什么呢?学生介绍 教师介绍:大家听一段音乐。 教师播放音乐 学生做眼保健操 教师:说一说你现在的感觉? 教师小结:眼保健操就是利用中医的原理,通过对穴位的按摩达到舒缓眼睛的疲劳,预防近视的作用。没想到吧?我们每天都在接受中医药的呵护呢。 (2)身边的人利用中医药治病和保健的方式 教师提问:你们家里人又是怎样利用中医药治病和保健的呢?课前大家进行 了调查,请你根据调查的结果来说一说。 问卷调查表(家庭) 生病时吃的药利用中医原理选择的保健方式 爸爸 妈妈 爷爷 奶奶 教师在学生汇报时,引导学生不仅说出人们利用中医药治病,还有很多人利用刮痧、拔火罐、足底按摩、等中医学原理进行保健。 学生汇报时教师适时引导: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中医基础理论》教案 (供本科90学时用) 教材主编:孙广仁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供中医药类专业用 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

编写说明 本教案根据现行全国普通高等教育全日制五年本科《中医基础理论课程教学大纲》要求,以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7年1月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医基础理论》(新世纪第二版)为蓝本,结合我室教学特点,按90学时设计、编写而成。 本教案供中医学、针灸推拿学、康复学、美容学等专业本科学生授课时使用。 本教案中教学目的要求,按主次分为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教学内容除明确概念外,对重点、难点、疑点,以及教学上的详略处理等均加以标示,并提出注意点,以突出教学中的重要环节,加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每一章后面附有主要参考书目和复习思考题,以供教师备课时参考,并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 福建中医学院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

2007年8月 目录 绪论 (4)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9) 第二章精气血津液 (22) 第三章藏象 (34) " 第四章经络 (56) 第五章体质 (64) 第六章病因 (68) 第七章发病 (78) 第八章病机 (81) 第九章防治原则 (97) 《

绪论 【学时】6 【目的要求】 % 1.了解中医学、中医基础理论的基本概念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2.熟悉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概念及其形成和发展概况。 3.掌握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 【教学内容】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及其学科属性 (一)中医学的基本概念 中医学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研究人体生命、健康、疾病的科学。它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科学的思维方法,是以自然科学知识为主体、与人文社会科学知识相交融的科学知识体系。 (二)中医学的学科属性 ] 中医学属于自然科学的范畴,但具有明显的社会科学特性,同时还受到中国古代哲学的深刻影响,是一门以自然科学为主体、多学科知识相交融的医学科学。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形成与发展 (一)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概念 中医学理论体系,是包括理、法、方、药在内的整体,是关于中医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的科学知识体系。它是以整体观念为主导思想,以精气、阴阳、五行学说为哲学基础和思维方法,以脏腑经络及精气血津液为生理病理学基础,以辨证论治为诊治特点的独特的医学理论体系。 (二)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 1.时期:战国至秦汉。 2.基础:(1)有利的社会文化背景;(2)医药知识的大量积累。 3.方法:(1)古代医家先后采用直接观察法和整体观察法对人体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观察,以探求人体生命的奥秘及生命活动与外界环境的关系;(2)精气、阴阳、五行学说等中国古代哲学中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对医学的渗透。

中医基础理论 第一章试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一、选择题 (一)A型题 1.精气生万物的机理是天地阴阳二气的: A.互根互用 B.对立制约 C.交感合和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2.天、地、万物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是: A.气 B.气机 C.气化 D.彼此感应 E.神 3.阴阳交感是指: A.阴阳二气的和谐状况 B.阴阳二气是运动的 C.阴阳二气的相互运动 D.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的过程 E.阴阳二气的对峙 4.“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说明阴阳的: A.交互感应 B.对立制约 C.互根互用 D.消长平衡 E.相互转化 5.“阴者,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说明阴阳的: A.制约 B.交感 C.消长 D.互根 E.互用 6.根据阴阳属性的可分性,一日之中属于阴中之阴的是: A.上午 B.下午 C.前半夜 D.后半夜 E.以上均非 7.“阳病治阴”的方法适用于下列何证: A.阳损及阴 B.阳盛伤阴 C.阴虚阳亢 D.阳气暴脱 E.阳虚阴盛 8.把“脾”归属土,主要采用的是何归类法: A.取象比类法 B.推演络绎法 C.以表知里法 D.试探法 E.反证法 9.“亢则害,承乃制”说明五行间的: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制化

10.“见肝之病,知肝传脾”,从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看,其所指内容是: A.木疏土 B.木克土 C.木乘土 D.木侮土 E.土侮木 11.脾病传肾属于: A.相生 B.相克 C.相乘 D.相侮 E.母病及子 12.属于“子病犯母”的是: A.脾病及肺 B.脾病及肾 C.肝病及肾 D.肝病及心 E.肺病及肾 13.据五行相生规律确立的治法是: A.培土生金 B.佐金平木 C.泻南补北 D.抑木扶土 E.培土制水 14.“泻南补北”法适用于: A.肾阴虚而相火妄动 B.心阴虚而心阳亢 C.肾阴虚而心火旺 D.肾阴虚而肝阳 E.肾阳虚而心火越 (二)B型题 A.寒者热之 B.热者寒之 C.阳病治阴 D.阴病治阳 E.滋阴扶阳 1.“益火之源,以消阴翳”指的是: 2.“壮水之主,以制阳光”指的是: A.阴阳的运动 B.阴阳的交感 C.阴阳的制约 D.阴阳的互根 E.阴阳的平衡 3.万物发生和变化的根源是: 4.实现阴阳交感的基础是: A.母病及子 B.子病犯母 C.相乘 D.相侮 E.相克 5.肝火犯肺属于: 6.肝气犯脾属于: (三)D型题

中医学的哲学思想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或现象,或同一事物内部相互对立两方面的属性的概括。 阴阳的基本特征:凡是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积极的、进攻的、刚强无形的、功能亢奋的,都属于“阳”的范畴;凡是静止的、内向的、下降的、寒冷的、晦暗的、消极的、柔弱有形的、功能抑制的,都属于“阴”的范畴。 阴阳属性的特点:阴阳的抽象性、相关性、普遍性、相对性。(相对性表现为:阴阳的相互转化和阴阳的无限可分性) 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相互对立:阴阳相互矛盾,阴阳相互制约。 二、阴阳的互根互用:阴阳相互依存(以对方存在作为自己存在的前提),阴阳相互为用(相互资生、相互促进)。 三、阴阳相互消长:阴消阳长或阳消阴长,阴阳俱长或阴阳俱消,阴阳双方处于暂时的动态平衡。 四、阴阳的相互转化:指一切事物或现象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的作用下可向其各自相反方向转化的运动方式。 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人体一切组织结构均可用阴阳划分。 二、说明人体的生理功能:人体生理活动的规律可概括为阴精(物质)与阳气(功能)的运动变化;阴气和阳气的升降出入是人体生命活动存续的基本形式。 三、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阴阳失衡是一切疾病发生的基础。 阴阳失衡的表现形式:1、阴阳偏盛,特征“邪气盛,正气未伤”,属“实证”,阴盛则为寒实证,热盛则为实热证。所谓,“阴盛则含,阳盛则热”。2、阴阳偏衰,特征“正气虚弱”,属“虚证”,阴虚则为虚热证,阳虚则为虚寒证。所谓,“阴虚则内热,阳虚则外寒”。 3、阴阳互损,是阴阳互根互用的关系失调的结果。 4、阴阳转化(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重阳必阴,重阴必阳)。 四、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1、确立治疗原则:损其有余,补其不足。阳盛者泻热,阴盛者散寒;阳虚者温阳,阴虚者滋阴。2、归纳药物性能:四气(阴:寒、凉;阳:温、热);五味(阴:酸、苦、咸;阳:辛、甘);升降浮沉(阴:沉、降;阳:升、浮)。 五、用于指导疾病的预防:在一年四季中,顺其四时,调其阴阳,可使人体健康。

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

曹县中医院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哲学基础 主讲人:冯春英 中医学哲学基础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第二节阴阳学说 第三节五行学说 第四节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 第一节精气学说 精气学说,是研究精气的内涵及其运动变化规律,并用以阐释宇宙万物的构成本原及其发展变化的一种古代哲学思想。 本节主要内容: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三、精气学说在中医学中的应用 一、古代哲学精与气的基本概念 精与气的概念,在古代哲学范畴中基本上是同一的,但在中医学是确有区别的。 (一)精的基本概念 精,又称精气,在中国古代哲学中,一般泛指气,是一种充塞宇宙之中的无形(指肉眼看不见形质)而运动不息的极细微物质,是构成宇宙万物的本原(如《周易》、《管子》等);在某些情况下专指气中的精粹部分,是构成人类的本原(如《淮南子》和《论衡》)。 1、精是宇宙万物的本原,因而与气的内涵是同一的。 ?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气的基本概念

2、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精气学说的基本内容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二)精气的运动与变化 (三)精气是天地万物相互联系的中介 (四)天地精气化生为人 (一)精气是构成宇宙的本原 ⑴精气学说认为,宇宙中的一切事物都是由精或气构成的,宇宙万物的生成皆为精或气自身运动的结果,精或气是构成天地万物包括人类的共同原始物质。但此精或气并非宇宙的最初本原,宇宙的最初本原是“道”或“太极”。精或气由“道”或“太极”产生,是“道生万物”或“太极”生万物的中间环节,是构成宇宙万物的直接物质材料。 ⑵《道德经·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⑶《周易·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庄子》继承和发展了《老子》的观点,认为气是“道”产生的一种极细微物质,是天地人物构成的共同物质基础,人死复归为气,构造了“道→气→物(人)→气→道”的宇宙运动模式。 ⑷《列子》提出“夫有形者生于无形”的思想,并构造了“太易(未见气也)→太初(气之始也)→太始(形之始也)→太素(质之始也)→万物”的宇宙发生模式,发展了《老子》的“道”学说。 ?总之,古代哲学精概念的形成,是古人“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观察结果。近取诸身—观察人体自身的生命现象,远取诸物—观察自然界的各种变化,将观察和体悟到的各种生命现象和自然现象进行推理,纯化,抽象,形成了精的哲学概念:精是存在于宇宙中的流动的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二)气的基本概念 1、气,在古代哲学中,指存在于宇宙之中的不断运动且无形可见的极细微物质,是宇宙万物的共同构成本原。

关于中医整体观念的哲学思考(精)

关于中医整体观念的哲学思考 [ 09-09-01 09:01:00 ] 作者:夏永莉编辑:studa20 【摘要】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但纵观古代医书,并未有整体观念这样的特定词语。它的提出是中医不灭的精神支持点,是与西医抗衡的比较概念,具有一定的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的。中医的整体观念代表探索复杂性思维方式的先行思想,有其积极的意义。 【关键词】整体观念哲学中医方法论 整体观念是中医理论体系的特点之一,但纵观古代医书,并未有整体观念这样的特定词语。整体观念是何时提出的,它对当代中医的发展有何影响,本文从其概念提出、文化渊源和哲学基础以及其优劣性等方面的分析中阐发中医整体观念的意义。 1 整体观念的提出 从孔子时代起,中国人虽然只生活在中国的地域里,但精神世界中,自认为生活在“普天之下”的世界里,并认为中华民族是现实世界里拥有最高文化的民族。因此,尽管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激起了中国道教的兴起及儒家新理学的建立,但并没有从根本上动摇原来的思想模式。由此,在十六七世纪中国人开始与欧洲人接触时,也就并未对欧洲人十分在意[1],直到发现欧洲文明可以和中国文明相颉颃时,才极大地动摇了中国人对自己古老文明优越的自信。 医学上,在西医强大的冲击力下,人们对传统医学同样也丧失了信心,可中医仍艰难地存在着,它需要不灭的精神支持点。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中西医的比较争论中,开始有中医关于“全体”“整个”的提法,但到建国之初,也没有明确提出“整体观念”是中医特点。1957年左右,有中医名家提出“辨证论治”中医的诊疗规律。最先指出“辨证论治”是中医特点的,却是西学中学者。1960年“整体观念”作为中医特色写进教科书[2]。这两大特点,特别是“整体观念”在建国后取得共识,必然有一定的哲学思想背景。而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无疑是这个时代最伟大、最有影响力的哲学理论。不过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中,并无“整体观念”这个术语。有人认为[2],这个观念的提出是为了尽量向辨证唯物论靠近。不过,认识论在中国古代哲学里从未得到发展[1],即中国哲学不像西方哲学那样有一条明晰的唯物和唯心的界限[3],所以向“唯物”靠近是一种时代选择。但是“辨证”思维在道家《道德经》“反者道之动”和儒家《易传》“一阴一阳之谓道”中都可见其光芒,中国哲学是富于辨证的,而“整体”和“辨证”是可联系的,因为辨证逻辑要求人们必须把握、研究事物的总和,从事物本身矛盾的发展、运动、变化来观察它,把握它,这样才能认识客观世界的本质。所以“整体观念”是有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味道,或者说是用新的哲学思维方式来解说中医的发现,它源于民族情结,更是新时代下中医的精神支持点。

中基第一章练习题

第一章中医学的哲学基础和 主要思维方法 一、选择题 (一) A 型题 1 . 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 A . 内与外 B . 上与下 C . 水与火 D . 明与暗 E . 左与右 2.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 则心为: A. 阳中之阴 B . 阳中之阳 C . 阴中之阴 D . 阴中之至阴 E . 阴中之阳 3 .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 则脾为: A . 阴中之阴 B . 阴中之阳 C . 阴中之至阴 D . 阳中之阴 E . 阳中之阳 4 .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 则肾为: A . 阳中之阳 B . 阳中之阴 C . 阴中之阳 D . 阴中之阴 E . 阴中之至阴 5 .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 则肝为: A . 阳中之阳 B . 阳中之阴 C . 阴中之阳 D . 阴中之至阴 E . 阴中之阴 6 . 言人身脏腑之阴阳, 则肺为: A . 阳中之阴 B . 阳中之阳 C . 阴中之阴 D . 阴中之阳 E . 阴中之至阴 7 . 阴阳属性的征兆是: A . 寒热 B . 上下 C . 水火 D . 晦明 E . 动静 8 . 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A . 上午 B . 前半夜 C . 下午 D . 后半夜 E . 以上都不是 9 . 属于阳中之阴的时间是: A . 上午 B . 前半夜 C . 下午 D . 后半夜 E . 以上都不是 10 . 属于阳中之阳的时间是: A . 下午 B . 后半夜 C . 前半夜 D . 上午 E . 以上都不是 11 . 属于阴中之阳的时间是: A . 上午 B . 前半夜 C . 下午 D . 后半夜 E . 以上都不是 12 . 属于阴的味是: A . 酸 B . 辛 C . 甘 D . 淡 E . 以上都不是 13 . 属于阳的味是: A . 酸 B . 苦 C . 咸 D . 辛 E . 涩 14 . 阴阳二气的运动是阴阳交感得以实现的: A . 表现 B . 物质 C . 基础 D . 结果 E . 形成 15 .“无阳则阴无以生, 无阴则阳无以化”所说明的阴阳关 系是: A . 对立制约 B . 相互转化 C . 互根互用 D . 消长平衡 E . 以上都不是 16 . 可用阴阳的互根互用来解释的是: A . 阳胜则阴病 B . 阳病治阴 C . 阴损及阳 D . 重阴必阳 E . 阳盛格阴 17“. 一阴一阳之谓道”旨在说明: A . 事物运动的对立性 B . 事物运动的统一性 C . 事物的双重性 D . 事物的对立统一性 E . 对立统一是一切事物运动和发展变化的根源及规律 18 . 将阴阳概念用于医道始于: A . 夏商时期 B . 春秋时期 C . 战国时期 D . 秦汉时期 E . 晋唐时期 19 . 在医学领域中, 下列何项功能属阳: A . 滋润 B . 抑制 C . 凝聚 D . 收敛 E . 推动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

浅论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理论中的体现 [摘要]探讨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医学中的体现,从传统哲学是中医理论形成基础;传统哲学的天人合一整体观,阴阳五行学说与中医理论的联系;传统哲学思维模式在中医学的应用等几方面具体阐述。 [关键词] 中国传统哲学;中医学;整体观;思维方式;阴阳五行学说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哲学是一切科学之母”,孙思邈说:“博及医源,精勤不倦”。医源是指医学的源头,即是哲学。哲学高于具体学科而又指导具体学科,可见所有学科追溯其根源都属哲学范畴。综观世界哲学发展史,中国传统哲学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而中医学本身就根植于这个哲学理论体系之中,传统哲学思想渗透在中医学理论的各个领域,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 一、古代哲学思想指导中医理论的形成 中医产生于有着深厚哲学基础的古中国,自然在医学理论方面有着得天独厚之处。事实上正是这样,中医理论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相通的。 “六经”之一的《易经》奠定了中医学的哲学内容,如阴阳学说、天人合一的理论等。中医理论中的各个学说,均是以易为本源的,并且全部具体应用到人体生理、中药药性、辩证施治以及病因病机等方向。中医理论中的阴阳五行学说、气化学说、经络学说、脏象学说、药物归经、药的升降沉浮、四气五味,五运六气学说等等,都与《易经》有着渊源。特别是阴阳五行学说,它直接来源于《易经》,并在中医理论中得到了详尽的发挥,如天人相应原理,五行相生相克、相乘相侮的平衡原理等等均得到中

医理论的补充和完善。这一学说直接指导了中医学理论的创立。 二、重视整体观,强调“天人合一” 重视系统整体的思想蕴涵在古人的“天人合一”思想中。“天人合一”主要阐述天道与人道。在天人关系中非常重视其“合”的一面,虽然“合”是以分为前提,但是中医哲学的分”是同构异形之分,即人道和天道之分是普遍的天道在特殊的人道中的具体展现,天人之分的本质是合,这种本质之合是天人的物质统一性决定的,即天人都由共同的物质之“气”构成,这种内在同质性规定了宏观整体的统一性[1]。 传统医学把“天人合一”叫做“天人相应”、“人与天地相参”。这里所谓的“天”是指与人类社会相对的自然界,包括自然的气候、地理等因素;“人”指是作为医学客体的人的生命体。所谓“天人相应”就是人的生命活动决定于自然并与之相呼应。具体说来,包含如下几层意思:一是人体形态结构与天地万物相类。二是人体生命运动规律与天地变化相类。三是人体生理功能节律随天地四时之气的变化而变化。“天人相应”是《内经》核心思想,贯穿于整个中医理论体系之中。中医对人体与疾病的研究是在总体上把握各个脏腑之间的功能联系。认为脏腑之间存在着生克,即既相互滋生又相互制约的关系。如《素问〃灵兰秘典论》就把人体的脏腑描绘成一个如同以心为最高统帅的政府组织。只有脏腑十二官之间协调配合,才能维持人体正常的生命活动。 整体观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和方法在中医学中的具体体现,是同源异构及普遍联系思维方法的具体表达。整体观念是中医学关于人体自身的完整性及人与自然、社会环境的统一性的认识,是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

中医学教案(护本)

时间:2011年3月1日第一周 内容:阴阳五行学说 要求:掌握阴阳五行概念 熟悉阴阳相互之间的关系及五行的生克关系 了解阴阳五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重点:阴阳的概念及其相互的关系 难点: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一节阴阳学说 一、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阴阳的基本概念 (二)、阴阳特征 (三)、阴阳的普遍性、相关性、相对性、可分性(四)、阴阳的相互关系 1、阴阳的对立制约 2、阴阳的互根互用 3、阴阳的消长平衡 4、阴阳的相互转化 二、阴阳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用阴阳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二)、用阴阳概括生理功能 (三)、用阴阳说明病理变化 1、阴阳偏胜 2、阴阳偏衰 3、阴阳互损 4、阴阳转化 (四)、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诊断 (五)、用阴阳来指导疾病的治疗 1、确定治疗原则 (1)、损其有余 (2)、补其不足 (3)、阴病治阳、阳病治阴 2、归纳药物的性能 (1)、归纳药性 (2)、分析五味 第二节五行学说 一、五行学说的主要内容 (一)、五行学说的概念 (二)、无形的特征

(三)、事物的五行归类 1、直接归类(取相比类法) 2、间接推演法(推演络绎法) (四)、五行的生克关系 1、相生关系 2、相克关系 3、五行制化 4、相乘相侮 二、五行学说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一)、解释生理现象 1、说明五脏的生理特征 2、阐释五脏的相互关系 (二)、解释病理传变 1、相生关系的传变 2、相克关系的传变 (三)、指导诊断疾病 (四)、指导临床治疗 课后作业: 中医理论中是怎样用阴阳来说明人体病理变化的?

时间:2011年3月8日第二周 内容:中医学的正常人体观 要求:掌握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概念及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熟悉五脏六腑系统联属 了解奇恒之腑的功能 重点:五脏、六腑、奇恒之腑概念及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难点:五脏、六腑的生理功能 授课方式:讲授 第一节脏腑 一、五脏的主要功能与系统联属 (一)、心 1、心得主要生理功能 (1)、心主血脉 (2)、心主神志 2、系统联属 (1)、心在志为喜 (2)、心在体合脉,其华在面 (3)、心在窍为舌 (4)、心在液为汗 (二)、肺 1、肺得主要生理功能 (1)、肺主气,司呼吸 (2)、主宣发和肃降 (3)、通调水道 (4)、朝百脉,主治节 2、系统联属 (1)、肺在志为悲忧 (2)、肺在体合皮,其华在毛 (3)、肺在窍为鼻 (4)、肺在液为涕 (三)、脾 1、脾主要生理功能 (1)、脾主运化 (2)、脾主统血 (3)、脾主升清 2、系统联属 (1)、脾在志为思 (2)、脾在体合肌肉,主四肢 (3)、脾在窍为口,其华在唇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