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和浩特方言历史与普通话对照表

呼和浩特方言历史与普通话对照表
呼和浩特方言历史与普通话对照表

内蒙方言与晋语(山西绝大部分以及陕西北部、河北西部、河南西北部、内蒙古河套地区等地使用,以太原话为代表内蒙很多的汉人是走西口过来的)差不多,而呼市地区的方言以山西和陕西腔为基调,夹杂着蒙古族、满族的语言成分。经王开宇先生收集整理研究自认为是中国最全的呼市方言。因方言的很多字是有语言没文字在标准汉字字典里是查不到的因此用差不多的同音字代替加以拼音和

声调以拼音发音为准。有人问了你这也说的日悬了哇还中国最全没说个世界最全?这只是我本人观点国外也不会研究咱们这点快绝种的方言吧如果您要是

有比我还全的或者觉得我说的不对咱们可以探讨。因本人能力有限[B肯定会有

遗漏和错误请补充指出特此感谢![/B]

一、以下为呼市此地话与普通话正确发音与解释

呼市方言还有很重要的一个因素就是受满族的影响。像呼和浩特的男人称“爷”。也许初听起来你觉的有些像骂人,其实并非如此,细追起来这是有悠久的历史渊源的。呼市的男人称“爷”源与满清在呼和浩特(归绥)的八旗驻军。当时的新城(绥远)为军事要塞,八旗子弟现鸟驾鹰,放风筝在绥远是一种时尚,其中在称呼上贵族还称呼自己为“爷”,平民和奴隶不可以称呼自己为“爷”,现在在一些影视作品上还可以看到满清贵族称自己为“爷”。到后来民间也开始使用“爷”进行交流,用以显示自己的地位,同时也是当时比较时髦的语言,再后来就演变成了民俗了。这对于荡然无存的满族文化也算是一点保留项目。所以称呼“爷”只是一件平常的事情,应用一种平常心去看待。

这正确发音zhai 和zha是个多音字但呼市人念

在(zài)如:这东西呼市话为在东西

还呼市人说含(hán)正确读音为hài 和huán

那多音字分为nā、nà、nǎ、nai nà 同nai用于口语普通话习惯念nà此地话习惯说nai如那(nai)东西,那个人

把念不(be)例:不内个东西拿过来

多不念多念的(dē)例:这么的人

鸣(mìng)含嘴里含着东西

哇(助词。表示赞叹,祈使疑问的语气)例:块跑哇!怎么还补走哇?

耶(yia)叹词吃惊的时候说同哇!

耶呀哇!惊讶的意思如看到三个脑袋的人惊讶的说:耶呀哇你看那个人三个脑袋了

割草:不是草地里的草是江湖黑话指抢东西

个泡(名词)意为“没有父亲的孩,野种,杂种”另一种说法称这是一句蒙语的音译,在草原恶劣的环境下能生育的姑娘是健康的象征,并没有贬义的意思,但内蒙古在长期的被同化过程中穿承了汉文化伦理道德对私生子的不齿,于是个泡演化为一句转脏话。

可八了—恩带有肯定的意思(如她说你挺好的,你说可八了)

讨吃货贬义词讨吃是乞讨的意思做形容词,形容一个人比较邋遢,做事没原则,没准头,叫做讨吃货。

讨吃着—乞丐的意思二、呼市话与普通话对照表额=我

娘(nià )人家

俺(eà)们=我们

挱(sha)=捡

行=找

乃(nài)=那

嗑(kai)=去

噘=同乏,累的意思个就=蹲着

阁能=小声嘀咕

袄=是

不尿=不理

一或=下,一次

能带=鼻涕

屙(ē)屎=大便

费!=疼的时候这么说(叹词)帽/瞒=扔

础=向前摔倒

滴(di)溜=用手提

杂害=糟蹋,浪费

受隐=舒服(同爽)

若发=舒服

前上=上午

晌午=中午

后上=下午

黑夜=晚上

五明头=黎明

雁儿个=昨天

出溜=滑

出贼像=出洋相,贼像就是洋相的意思豆夹夹=豆角

奔儿楼=脑奔儿

杂啦=怎么了?

俏俏哇=安静

烈着拉=生气

坷粮=别扭

不榔=木棒

不待要=懒的去

搁浅=比喻事情遇到阻碍而中途停顿欢欢的=赶紧点,快点

难活=身体不舒服

搓活=讨厌

逼低=挖苦,讽刺

但求事=不咋地很一般

凑湖=一般般

猫一猫=看一看

房祖货=连累人的人(含贬义)各挫=皱褶太多

各撩=不平,不

个漆盖=膝盖

撇了=胡说,瞎说

和托=吹牛

少寡哇=少废话,别废话

二寡=多管闲事

叼=枪如:叼东西=抢东西

各蹓=蹓弯儿

各蛋=圆的东西

各觉=搅和,捣乱各次=撒娇

各噌(动词)=形容动作慢

打帮=却说

胆活=形容平堂着睡觉或休息

不拉=抚平整理

隔应=恶心

憋缺=心理不舒服

喜人=漂亮列:这个娃娃真喜人了夹扳子=脚底板

愣货=傻子

嚼毛=唠叨

发毛=发怒,发火

倒叉子=依兜

偷毛贼=小偷

逼兜=耳光

电棒儿=手电筒

哈喇子=口水

不赖=不错

定猛地=突然

茅子=厕所

亲圪蛋儿=宝贝,指小孩子)

山药=土豆

各串=乱走

日(ra)哄=骗人以下日全部为(ra)日脏=不干净

日齉(nǎng)=阐述不清

日悬=邪乎

日能=有本事

常老煤=捉迷藏

老板板=老奶奶

讨吃着=乞丐

活脱=一样样的

码蹦子=跑

砍货=鲁莽做事没有分寸

嚷架=吵架

各认=自己

求毛=小气

求像=德行

胰子=肥皂

黑浪子=胡同

下喀子=下巴颏儿

捞毛=白忙活帮别人做与自己无关的事情杂也=估计

醒的=明白

各塔=唠叨

挺挺的=老老实实的

不尽眼=讨厌

亲个蛋=宝贝儿

松或=孬种

灰猴=指小孩子比较淘气调皮(不带有贬义的意思)灰货(贬义词)指人比较坏

灰说=胡说

蓝信=灰心

瞅摸=观察寻找

黑眼=讨厌列:你算是黑眼是个人了

各朽=枯萎

吓吓=休息

抹捞=抚摩

头苦=苦恼

各能=嘀咕

泼死=找死

瞎迫=乱跑

逼兜=耳光

抬死你=整死你

闹不机密=弄不明白,机密=明白(人们常会说 a you 机密)

湿不溜=不穿衣服,裸体或身体被水湿透

独蛋子=臀部

等当=比划

兜没的= 捕风捉影

蹦子=硬币

独挑=煽动他日

各挤眼睛=眨眼睛

做甚个呀=干什么去

老家子=麻雀

喜翘子=喜鹊

黑老哇=乌鸦

麻蓝儿=蜻蜓

勒麻珠子=蜘蛛

蝇子=苍蝇

粪巴牛=屎壳郎

点瓜牛牛=七星瓢虫

楼楼=鸽子

秃死怪子=猫头鹰

整戳(chuo)整戳=收拾收拾

抽架=扭捏,或是不自然作的某种动作带有贬义

讨吃烂鬼==人不怎么样

能峦成不?=能行不?能闹成不

迟求各蛋= 做事缓慢痴呆发愣

二老板=三四十睡的已婚女人

红麻六骨=穿的衣服特别的少多指不穿上依

烧虫不链=(成语)虫子被烧而乱动挣扎,一般指人被烧伤或碰伤因疼而作出的动作。

普通话与方言词语对照表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内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范,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b、有一窝鸡都让狐的吃了。 c、有一窝鸡都让狐子给吃了。(选对a* b c方) a、灯丝儿又断了。 b、灯丝的又断了。 c、灯丝子又断的。(选对a* b c方) a、门上有一个眼儿。 b、门上有一个眼眼。(选对a* b方) a、把瓶子上的盖儿拧开。 b、把瓶瓶上的盖盖拧开。(选对a* b方) a、我捉住它的小腿,把它带回去。 b、我捉住它的小腿子,把它带回去。(选对a* b方) a、我就这样度过了童年。 b、我就这样子度过了童年。(选对a* b方) 二、这普通话中,指示代词“这”用来指代人和事物,表示“近指”,与“那”(远指)相对。在一些方言里常常没有“这”。 a、这支笔是谁的? b、支笔是谁的?(选对a* b方) a、这朵花真好看。 b、朵花真好看。(选对a* b方) a、这本书是我的。 b、本书是我的。(选对a* b方) 三、数量 福建等一些方言的称数法与普通话说法不大一样,有的方言区的人说普通话往往在数量上加以替代或省略。 a、他今年二十一岁。 b、他今年二一岁。(选对a* b方) a、我有一百一十八块钱。 b、我有百一八块钱。(选对a* b方) a、这大米有一千三百公斤 b、这大米有千三公斤。(选对a* b方) a、这座山有一千九百五十米高。 b、这座山有千九五米高。 c、这座山有一千九五为高。(选对a* b c方) a、距离考试还有一个多月。 b、距离考试还有月把天/月把日。(选对a* b方) a、我们写作业用了一个多月。 b、我们写作业用了一点半钟。 c、我们写作业用了点半钟。(选对a* b c方) a、他审阅了二百一十三个方案。 b、他审阅了二百十三个方案。(选对a* b方) 四、二与两 在普通话里,“两”一般只作基数词,“二”除了作基数词,还可以作序数词,但在一般量词如“层”的前面,“二”只能作序数词,“二层楼”是第二层楼的意思。“二”与“两”都作基数词的时候,意思是一样的,但是根据普通话的习惯,用法也有许多不同。一些方言的习惯说法也与普通话不一样。 a、二比二(竞赛比分)。 b、两比两。(选对a* b方) a、二比五。 b、两比五。(选对a* b方)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通俗叫法,是现代汉民族用来交际的语言。在台湾称之为国语,在新加坡、马来西亚称之为华语,在中国大陆称之为普通话。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提示:普通话中,动词后面带双宾语时,指人的宾语在前,指物的宾语在后面。一些方言有时(当动词表示“给予”的意义时)双宾语的语序与普通话相反。 2.别客气,你走先。(别客气,你先走) 你讲少两句。(你少说两句) 认识多一些人。(多认识一些人)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 时间:2005-04-18 编辑:陈章太 关于普通话与方言,这是我国近期社会语言生活中出现的重要而实际的问题,社会上正在进行热烈的讨论。我想这当中有两个问题,一是怎样认识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讨论,二是怎样看待推广普通话与“保卫方言”。我搞了一辈子语言学,许多精力用在调查、研究方言与普通话及其相关问题,对这些问题还是有些实际感受,现在简要谈谈我的想法,同朋友们讨论。 首先,怎样认识这场讨论。作为语言研究与语文工作者,我认为这是极大的好事儿,因为我们的语言问题过去很少引起社会这样关注。一般人都认为语言与语言问题是最平常不过的事情,同穿衣吃饭一样平常,现在有这么多人参加讨论,这说明大家关心这个问题,社会关心这个问题。从理论和实际两方面来说,语言存在于社会,应用于社会,它就离不开社会,离不开政治、经济、文化、心理、民族等,与国计民生关系密切。现在这场讨论必然促使大家认真思考,到底怎样正确认识和客观对待这个问题;认识不全面,处理不妥当就会影响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语言生活,这是非常实际的。这场讨论还会促使国家有关部门和我们语文工作者进一步思考有关问题,理性总结过去的工作,认真研究新情况新问题,将语言文字工作做得更好,并继续推向前进。 第二,怎样看待推广普通话和“保卫方言”?我觉得这涉及几个具体问题,需要很好讨论、认真研究。 1.关于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是国家法定的语言,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因此我赞同“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的说法,也可以认为普通话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2.关于推广普通话。世界上一般国家、民族都不同程度地重视、推广共同语和标准语,以利社会交际和事业发展。我们国家也是如此,自古以来就推行共同语“雅言”“通语”“官话”和“国语”,以适应各个历史时期的社会需要。新中国成立后,几十年来国家一直致力于推广普通话,这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需要,是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科技等各项事业发展的需要,是社会交际的需要,这是大家都了解、看到的客观事实。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和社会生活都不能没有普通话,国家当然应当重视并加强推广普通话,使普通话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很好发挥主导作用,以满足各方面的需求,促进国家、社会的不断发展。不难想像,如果没有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我们国家现在会是什么样子,社会生活、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会是什么样子?现在,国家昌盛,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经济繁荣,事业发展,交际便利,普通话功不可没。 3.当前普通话是不是已经普及,已经完全满足国家、社会的需要?我想答案是否定的。我认为普通话的普及标准主要有两条:一是会说普通话的人是否已占全部人口的大多数,大致要在70%以上;二是教学、传媒、公务和社会公共服务是否普遍使用普通话。显然没有,据全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最近正式发布的信息,现在全国15岁至69岁的人群中,会使用普通话的占53%,我认为实际使用普通话的人比例还要小一些,普通话在我们国家远没有普及,社会交际中还存在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即使是在比较发达的东部地区,社会语言生活中使用方言还是相当普遍的现象,该使用普通话而没有用普通话的也很不少,如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普通话与方言常见语法差异对照表 说明 1、本材料供普通话水平测试第三项——选择、判断测试使用。 2、容大致按词法和句法分类排列,词法在前,句法在后。量词、名词搭配表请参看另外一个文件。 3、本材料各语法类别下所列若干组句子,仅为举例性质,远非普通话与方言语法差异的全部,而且同一格式的句子(或词语)尽量不多举,测试命题时可按同格式替换、类推。 4、所列句子采用单一的选择题型,答案一般是普通话说法(题号右边标注*)放在前边,方言说法(题号后标“方”的)放在后边,命题时排列顺序应随机变动。 5、a≠b*,表示当a b两句表达的意思不同时,两句都是普通话的说法。a=b方,表示a b两句表达的意思相同时,b句是方言说法。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相对前两者而言,普通话与方言在语法上的差别显得小得多,不过,决不能因此而忽视语法上的差别。事实上,语法上的差别虽然小些,某些突出的现象却非格外留心不可。例如有些方言区的人学说普通话很容易就会说出“你走先”“我有看”“你讲少两句”一类的句子来。这些句子格式都不合乎普通话语法规,直接影响表达效果。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论普通话与方言的关系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程度的增加,普通话的普及越来 越广泛,在说好普通话的同时我们的方言也不摒弃。普通话是提炼多种方言后的结晶,是 方言的升华,一定要大力推广。但目前应该是“双语”的语境,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来继 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关键词:普通话;方言;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之间的交际日益密切,每个地方使用的语言不同,在一起沟通 就很不方便,为了让社会更好的发展,人与人之间交往更方便,国家根据多种方言提炼出 今天的普通话,由此全国上下掀起了推广普通话的浪潮。在推普工作中取得了突出成就, 国民语言素质提高。与此同时,出现了应该如何对待方言的问题,到底是消灭方言差异, 还是让方言继续发展,方言该何去何从。 语言,是交际工具,也是文化传承工具,又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在社会的发展进程中,语言起到桥梁的作用,制约着社会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的深刻影响。 其实普通话和方言之间有着联系,我认为不能消灭方言差异,应保存各地的方言特色。我们可以在正式场合要坚持说普通话,在日常生活中可让方言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中提倡用方言来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 普通话,即现代标准汉语,又称国语、华语,指通行于中国大陆和香港、澳门、台湾、海外华人的共通语文,为现代汉语共通的交际口语与书面语。普通话基于现代北方汉语的 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并作为官方、教学、媒体等标准语,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以及台湾地区 的官方语言,是新加坡共和国四种官方语言之一。《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的“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非官方语言)的法定地位。 方言是语言的变体,根据性质,方言可分地域方言和社会方言,地域方言是语言因地 域方面的差别而形成的变体,是全方言民语言的不同地域上的分支,是语言发展不平衡性 而在地域上的反映。社会方言是同一地域的社会成员因为在职业、阶层、年龄、性别、文 化教养等方面的社会差异而形成不同的社会变体。 普通话是汉族人共同使用的标准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又是国家法定的 语言,它是在北京话和北方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来丰富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适用范围最广,使用人 口最多,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而方言是汉族的地域变体,为各个地 域的居民服务,是各个地域的文化特色,是地域文化的载体,保存和传播地域优秀文化; 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

《方言与普通话》阅读练习及答案

(三)方言与普通话(9 分) 材料一:网友的看法 关于“遵义方言还能存活多久”的讨论帖: 1 楼:昨天跟5 岁的侄子一起吃饭,居然发现这个土生土长的孩子不会讲遵义本地话。再看看16 岁的儿子,也是在遵义土生土长的,比堂弟好点,还会说几句遵义本地话,但那种老遵义的俚语是一点不懂了。儿子还说,他的同学和他也差不多。记得我们小时候,连学校老师上课都是方言,如能说一口流利的普通话,那简直就是一门绝活。现在的孩子倒是一口流利的普通话,甚至还能说流利的英语,但会说地道方言的却成了稀罕品种,方言还能在我们的生活中存活多久呢? 2 楼:我女儿在学校讲普通话,在家里也讲普通话,现在很多遵义话她连听都听不懂了。 3 楼:方言还能活多久?那要看我们还能活多久! 4 楼:不知道,也许有一天,无声无息地消失了。但也没什么可惜的,语言失去交流沟通功能,离消亡也就不远了,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 5 楼:城市越来越开放,外来人口越来越多,说本地话他们听不懂,还是说普通话好。 6 楼:“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用方言交流,听着多亲切啊。 7 楼:方言里有文化,我们老师说遵义话里保留着好多古音呢,我想有文化的东西是不会消亡的。 8 楼:文物也有文化价值,但是现在不是只能欣赏吗?甲骨文更有文化价值,难道现在还用甲骨文写字吗? ——(摘自百度论坛,有删改)材料二:学者的言论 “方言里有比普通话丰富得多的生活、情感用语,在动作的细微区分、事物的性状描绘等方面都更具体。这是方言比普通话往往要生动幽默、有趣传神、在文艺表达里更受欢迎的原因。” ——钱乃荣(著名语言专家)“在中国任何一个城市,以普通话沟通不成问题,但你若选择这个城市,却不会讲这里的方言,犹如你爱上一个人,却读不懂他(她)的内心世界,要融入其中,谈何容易!” ——程乃珊(著名作家)

方言与语言习得的关系

摘要: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但是,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方言繁杂,有着自己的特征,人们在交际中用不规范语言交谈极不方便。而普通话是我国规范的现代民族共同语,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作为人类思维、交际的工具,具有基础作用。所以要大力推广和普及普通话,推进语言的规范化、标准化,这是是保证社会协调运转的必要条件。 方言不仅是承载信息的工具,而且还是负载情感文化的纽带。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文章首先对我国语言学界关于“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议予以解析,然后分析了方言对于语言习得的影响,并提出几点建议。笔者认为,只有重视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才能实现真正的跨际文化交流。 关键词:语言方言意义语言习得

语言是用声音来表现人们相互之间的思维、情感和行为动作的。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媒介,它必然会对政治、经济和社会、科技,乃至文化本身产生影响。语言这种文化现象是不断发展的,其现今的空间分布也是过去扩散、变化和发展的结果。人类语言既有其共同的规律,又根据民族、地区、国家的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语言的亲缘性极其强烈,任何民族、地区、国家的语言对自身而言可称为主体语言或母语;反之,则称为客体语言或外语。一般情况下,人类对母语的掌握是习得而来的,也就是说在母语的自然环境中无意识地学成的,而对外语来说则是学来的,即在特定的学习环境中有意识地学成的。 方言是一种交际功能受到地区限制、其发展未达到标准化的语言变体。它通常与地域密切相关,例如居住在中国东南部的人们操着南方方言,而北部人则操着带有儿化音的北方口音。但大多数情况下,相邻地区的地域方言较为相近。方言对语言习得到底会产生哪些影响呢?鉴于语言学界对“语言习得”理论的争论颇多,所以笔者认为深入解析语言习得对研究方言对语言习得的影响是非常有必要的。 一、解析语言习得 按照《朗文语言教学及应用语言学词典》(2000年版)的定义,语言习得(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人语言的学习和发展。母语或第一语言的学习称为“第一语言习得”,第二语言或外语的学习称为“第二语言习得”。“习得”这一术语通常比学习更为可取,因为后一术语有时与行为主义学习

茂名白话与普通话的区别

茂名白话与普通话的区别 茂名是广东省辖下的一个地级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位于广东省西南部,下辖2个市辖区(茂南区、电白区)、代管3个县级市(高州市、信宜市、化州市茂名市的方言主要有白话、客家话、雷话(又称黎话)、海话,还有少数地方说“旧时正”话(当地谑称“狗屎正”)、思贺话和容县话。白话是粤方言的次方言,是茂名市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分布面积约占全市总面积的70%,白话可在全市范围内通行。本文主要分析茂名白话与普通话的区别。 与广州话相似,茂名白话中保留许多着古音,例如「我」和「饿」两字有舌根鼻音声母 ng-。词汇方面,没有普通话所具有的卷舌音、儿化、轻声等现象。值得注意的是茂名白话中以“儿”为尾的词汇基本都是称谓词,且大都表示细小、可爱之类的动物、人、地方或物品,比如,牛儿(小牛)、狗儿(狗崽),仔儿(小男孩)、女儿(小女孩)、侬儿(小孩)褂儿(背心)、瓯儿(小饭碗)等;也有不表示细小而表示年长的称呼,如,老儿(汉子)、公儿(老头儿)、妈儿(老太太)等。 普通话多是双音节词,而茂名白话多用单音节词。如:尾(尾巴)、耳(耳朵)、蚁(蚂蚁)、蔗(甘蔗)等。与广州话相似,茂名白话中有些词语的语素位置与普通话词语的语素位置正好相反,如菜干(干菜)、鸡乸(母鸡)等。普通话中表示否定的“不”、“没”,而茂名白话用“máo”。如máo去(不去),máo 有(没有)。茂名白话中不用“很”来表示程度,而用“好”。茂名白话的某些量词搭配与普通话也不尽相同,如:一条(把)钥匙、一间(所)学校、一(只)人。茂名白话有用“个”代替“的”形成“的”字结构短语现象,比如,“冇文化个(没文化的)”、“我个(我的)”、“我地个(我们的)”等。茂名白话中动词可以重叠,也可以在动词间加“阿”音,如睇睇、睇阿睇(看一看)。茂名白话中也有状语后置的现象,如:我走正(我先走)、你食正(你先吃)、我多过你(我比你多);而在比较句中,通常是状语前置,如搭车快过行路(搭车比走路快)、佢高过你(他比你高)。双宾语的词序往往相反,如畀钱你(给你钱)。

如何处理好普通话教学与方言的关系

如何处理好普通话教学与方言的关系 李佳林 二十一世纪的中国正日益强大,经济的崛起与强盛必然带动文化的交流与渗透。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汉语言越来越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和青睐。当今时代,说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不仅是各项事业和工作的需要,更是一个人素质与时尚的体现。语言、面貌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气质和对外形象。 普通话是我们教师的职业语言,所以学校是推广普通话的主阵地,在课堂上使用标准普通话是义不容辞的。由于语言受环境、年龄、语言习惯的影响极大,在我们方言区的学生学习普通话感到有一定的困难。所以,结合本地情况,教育学生学习普通话、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普通话与方言 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是全国通用的语言。普通话是汉民族共同语的标准语,又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是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又不断吸收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己,它有比较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比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重要的全局性作用。 汉语方言是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居民服务,是地域文化的载体,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它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增强自己的活力,同时又丰富普通话。可以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它与方言是相依共存、互补分用的关系,它们既互相影响又互相丰富,而不是互相对立、互相排斥。 二、古浪方言概况 古浪方言属北方方言区的西北方言。 古浪方言的形成,从地域方面看,与周边地区语言相互渗透,相互融合有关。黄羊川以南受天祝话的影响较明显。双塔及下四坝一带则受了武威话的影响,大靖河流域受永登话的影响较多。这是由于历代行政建置交叉、居住靠近、地域错

四川方言部分西南官话地区与普通话声调对照表

四川方言部分西南官话地区与普通话声调对照表 方言点清平/ 阴平 浊平/ 阳平 清上/ 阴上 清去/ 阴去 清入/ 阴入 次浊/ 中入 全浊/ 阳入 调 类 调域 中值 北京55 35 214 51 归四声归去声归阳平 4 3.63 成都44 41 53 13 归阳平 4 3.13 富顺55 31 52 13 归去声 4 3.13 万源55 21 42 214 归阳平 4 3 筠连55 31 42 14 归去声 4 3.13 隆昌55 21 52 13 归去声 4 3 芦山55 21 53 12 归阴平 4 3 泸定55 31 53 24 归阴平 4 3.5 名山55 21 42 13 归阴平 4 2.28 内江55 31 42 213 归去声 4 3 汉源55 21 42 12 归阴平 4 2.75 仁寿55 31 42 315 归去声 4 3.25 荣县55 31 42 214 归去声 4 3.13 自贡55 31 53 24 归去声 4 3.5 威远55 31 42 214 归去声 4 3.13 雅安55 21 42 14 归阴平 4 3 石棉55 21 53 24 归阴平 4 3.38 冕宁55 41 35 22 归去声 4 3.38 西昌44523411315 2.8雷波44 31 42 212 55 5 3.1 马边44 21 53 213 33 5 2.9 峨边44 31 53 212 34 5 3 乐山55 21 52 13 44 5 3.2 峨眉44 21 42 13 55 5 3.1 古蔺55 21 42 214 34 5 3.1 古宋55 31 53 13 33 5 3.2 合江55 31 52 13 33 5 3.1

粤语普通话对照大全

乜(mie)什麽(你讲乜啊?) 嘅(ge)的(喱个系我嘅女朋友。) 嬲(niao)生气(我好嬲你!) 系(xi)是(你真系个好人嘞!) 咁(han)如此,这样(咁都得?) 哋(die)相当馀国语中的“们”字用法(佢哋仲系唔系人嚟嘎?)唔(wu)不是(佢哋仲系唔系人嚟嘎?) 睇(di)看(今晚我哋睇电视罗!) 啲(di)的,那些(喱啲系乜嚟嘎?) 冧(lin)陶醉(我好冧啊!) 冇(mao)没有(我冇钱啦!) 惗(nie)想(惗紧乜嘢啊?——再想什麽?) 嘎(ga)语气助词(如系唔系嘎?) 咩(mie)什麽(你讲咩啊?) 嗻(zhe)语气助词(系咁嗻) 嗟(jue)语气助词 嚟(li)来(过嚟啦!) 叻(li)很棒(你好叻啊!) 喱(li)那(喱啲系乜嚟嘎?) 咪(mi)不要(咪搞我!) 梗(geng)当然(梗系啦!) 喺(bei)在(你喺边喥啊?) 抦(bing)殴打(信唔信我柄你啊?) 啵(bo)语气助词(系啵!) 俾(bi)给(快啲俾钱!) 嘈(cao)吵(你哋唔好咁嘈啦!) 噏(xi)唠叨(你唔好再噏我啦!) 掟(ding)扔(垃圾唔好乱掟啊!) 嘞(le)语气助词(你真系个好人嘞!) 靓(liang)漂亮或表示幼稚(你好靓女啊!) 囖(lo)语气助词(就系囖) 揾(wen)找(搵到工啦?) 嗮[嘥] 浪费(真系嗮气嘞……) 攞或摞(luo)拿(攞钱去边啊?) 咦[噫] (yi)语气助词(咦?你系边个?) 咗(zuo)了(你食咗饭未啊?) 喔(wo)语气助词(系喔。) 疴(ke)拉(尿)(我去咗疴尿啊!) 拗(ao)矛盾(你哋喺喥拗紧乜啊?) 乸(na)雌性(乜佢咁乸性嘎?) 撩(liao)挑(你唔好撩起我把火啊!) 拎(lin)拿(拎部电脑去整先。) 啖(dan)量词,相当於“口”(饮啖水先!) 憇(qi)哄(憇细路仔咩?)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 汉语普通话与各方言之间的差别,总的来说语音方面表现最突出,因此,在进行普通话教学和训练的过程中,首先抓住方言区语音上的难点是完全正确的。其次是词汇,这一部分要比语音上的差别小一些。 这里说的方言和普通话的差异,实际上主要是指在测试中表现出来的地方普通话(指处于方言向普通话过渡中的一种“中介状态”)和标准普通话之间的差别。同是差异和问题,在语音和语法上的表现又有不同。语音上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地区上,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差别和问题,主要是带着不同口音的地方腔。而语法差异则不同,有时不同方言区之间会相互渗透一些方言的句式或表达习惯,几个不同方言区可能在在同样的语法问题,所以我们在做语法差异对比时,不以地区分类,而是按不同问题的类型进行分类。 方言中有一些句式,似乎和普通话一样,比如广西方言说“我不比他好”,意思是“我没有他好”。孤立地看,这句话没有语法错误,因为普通话中也有这样的句式。但是普通话中“我不比他好”包含两层意思:一是“我没有他好”,二是“我和他一样”。广西话“我不比他好”只能表达前一层意思,如果要表达的是后一层意思,这种说法就错了。所以对于这一类句式,只有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才能判断出正误来。 一、词尾 普通话和各方言都有一些词尾,最常见的如“子、儿、头”等,但这些词尾用在什么词语里,普通话和方言不所不同。最常见的是“子”尾,但普通话说“虾”,不带“子”,江苏很多地方都说“虾子”。与此相反,普通话中的“袜子”,在吴方言大都说“袜”或“洋袜”。普通话的“鼻子”,吴方言说成“鼻头”。江淮方言中名词的“子”尾特别多,儿化普遍比普通话少,甚至完全没有儿化。普通话中的“明年、麦穗儿、豆角儿、鸡、蝴蝶、脸盆、嘴唇、脚底板儿、肚脐眼儿、裤头儿、面条儿”等,在江淮方言中说成“明年子、麦穗子、豆角子、鸡子、蝴蝶子、脸盆子、嘴唇子、脚底板子、肚脐眼子、裤头子、面条子”。“裤子”“帽子”,山西某些地区说成“帽的”“裤的”或“帽儿”“裤儿”,“狐狸”说成“狐的”“狐子”。山西方言还往往把儿化词语的“儿”尾去掉,前边的词语重叠。各方言区还有一些普通话中没有的词尾,如吴方言普遍有“厨房间、厕所间、客堂间”的说法,普通话都不带“间”字。南昌话中重叠副词的词尾“子”,相当于北京话的“儿”。总体上说,方言中的词尾比普通话用得多些。我们说普通话时,要多加注意,去掉这些词尾,或改用普通话的词尾。 a、腿变粗了。 b、腿子变粗了。 (选对a* b方) a、我买了一顶帽子、一条裤子。 b、我买了一顶帽的、一条裤的。 c、我买了一顶帽儿、一条裤儿。 (选对a* b c方) a、有一窝鸡都让狐狸吃了。

普通话与白话对照表

、 普通话与白话对照表 2009-05-11 10:34 俾多的啦,咁少既?多给点吧,怎么这么少哇?等埋佢地,行慢的啦。等等他们,慢点走吧。 你出去先,我要锁门你先出去,我要锁门 佢借两本杂志我。他借给我两本杂志。 讲少的啦,讲多错多。少说点吧,说得多错得多。 你打个电话俾小华啦。你给小华打个电话吧。 你写封信俾佢啦。你给他写封信吧。 的字我唔睇得清楚。那些字我看不清楚。 嘈得滞,我唔训得着。太吵了,我睡不着。 我地唔比得过佢地我们比不过他们。 呢的系乜野黎架?这是什么? 你到早我十五分钟。你比我早来十五分钟。 呢的系玻璃黎架。这是玻璃。 个公仔系陶瓷黎架。这娃娃是陶瓷的。 佢畀本公仔书我细路。他给我弟弟一本小人书。 我有参加比赛啊。我参加了比赛。 湿水棉胎-冇得弹帽子破了边-顶好 开片(打群架,动刀动武。)擦鞋(拍马屁) 一身蚁(一身麻烦)一镬泡(比喻一团糟糕) 一镬熟(比喻全部遭殃)一担担(半斤八两,彼此彼此) 舂瘟鸡(比喻乱闯乱撞的人)手瓜硬(比喻权力大) 执死鸡(拣到便宜)跌眼镜(估计错误,走了眼) 大出血(大降价,血本无归)摸门钉(吃闭门羹) 踢晒脚(非常忙碌)食死猫(背黑窝) 抛浪头(吹嘘自己或吓唬人以显示自己威风,出风头) 扯猫尾(演双簧,串通自来)痴孖筋(神经质) 鬼打鬼(自己人打自己人,贬义)炮仗颈(火爆脾气) 笃背脊(背后说人坏话,告发别人)放飞机(故意失约) 一仆一碌(跌跌撞撞)三口六面(当着别人) 三姑六婆(好馆闲事的女人)七国咁乱(乱成一团糟) 好人好姐(好端端的人)话头醒尾(领悟力强,一说就明白)有纹有路(有条不紊)生安白造(捏造,无中生有) 死蛇烂鳝(一动不动,比喻懒惰)把心唔定(下不定决心) 定过抬油(镇定得很)游离浪荡(无所事事,到处游荡) 水静河飞(静悄悄,幽静)衰到贴地(倒霉透了,坏透了) 鬼五马六(狡猾古怪)身水身汗(满身是汗) 古灵精怪(稀奇古怪)偷呃拐骗(招摇撞骗)

普通话与方言的区别

以北方方言做为基础以北京音为标准音以现代汉语白话文为语言规范而成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 方言就是各个地方的地方语言,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的地域分支。它不是同普通话并列的独立语言,而是同属于民族共同语的语言低级形式。 语言是人类最重要的交通工具。但是,汉语还存在比较严重的方言分歧,给人民交往带来不便,因此需要一种通行全国的共同语言,这就是普通话。 ” 普通话,是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是全国各民族通用的语言。普通话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方言,是某一地区的人们的语言,具有地域性是方言的一个重要特点。 我国人口较多,比较复杂,所以讲不通的方言分区处理分析。按照现代通俗的分发,现代汉语方言可分为七大方言区。即北方方言(官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闽方言和粤方言。 方言起源于部落语和部族语,是汉语的地方变体。方言的形成是不发达地域之间缺少沟通的结果。现在,越是不发达的地区,方言的种类往往越多。世界大约有3500种语言,非洲就有1140种。 方言本身也是一种文化,还是一种情结。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方言能继续发挥增进乡情、亲情的作用,在艺术领域,又继续发挥繁荣民俗文化的作用。方言具有相当的使用价值。 但普通话毕竟是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高于方言。普通话的音素更为齐全,且用四声调配,节奏感、音乐性强,普通话的词汇和习语空前丰富,更富于表达功能。如果用普通话和方言分别唱歌,或朗诵散文、诗歌,或宣读****声明,感染力与效果就明显有别。 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你在说普通话的时候也会这样说吗? 括号外是方言说法,括号内为普通话说法。 1.给本书我。(给我一本书) 我给一个苹果他。(我给他一个苹果)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摘要】普通话作为现代汉民族共同语,在中国现代社会的交流、沟通中发挥着着重要的作用,而方言是民族语言的分支,是局部地区人们使用的语言,共同语在某一种或者说某一地取得方言基础上面发展形成,两者相互依存,共同推动社会发展和进步。 【关键字】共同语普通话方言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形成 (一)、方言的形成与分类 1、方言的形成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拥有着上千年的历史,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随着移民的产生、语言的发展、变异以及民族之间的融合等等因素的影响,形成了各种各样的方言。所谓的方言就是指是在一定地域通行的、同共同语有所差异的一种语言。汉族社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过程度不同的分化和统一,因而汉语便逐渐产生了方言。由于我国地广人多造就了现代汉语方言分布区域比较广。现代汉语各方言之间是存在差异的,其主要表现在语音、词汇、语法等方面,以语音方面较为突出。和普通话相比,各方言之间在语音上存在一定的规律,在词汇、语法方面也多有共同之处,因此共同语和其他方言并不是各自独立的语言。从周朝春秋战国时期的诸侯混战,到秦汉的政权统一;从三国并立,晋代统一;南北朝再到隋唐时期;历史上的分分合合,合合分分,促进了各少数民与汉民族的文化融合,也创造出了辉煌的方言文化。 2、方言的分类 当前我国语言学界对现代汉语方言划分主要有七大方言: 分别是: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粤方言、闽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 3、普通话的形成 不同的历史时期其实都有普通话的存在,比如,春秋时代有“雅言”、汉代有“通语”、明代有“官话”……现在,我们所说的普通话,指的是以北京语音

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是国家法定的语言,也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在北方话和北京话基础上,长期形成的,同时普通话又不断吸收各地方言成分丰富发展自身,普通话有较为明确的规范标准,语言规范程度相对较高,语言声望最高,在社会语言生活中发挥着重要的、全局性的作用,其实,汉语方言作为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的地域变体,为各自地域的人们服务,它是地域文化的载体,在记录、保存、传播地域优秀文化方面,又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方言在普通话之下,受普通话的影响,又吸收普通话成分来增强自身活力。我们说“普通话在方言之上,又在方言之中”这就不无道理了。如果仔细推敲,其实,地方言和现代汉民族共同语普通话在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还是有很多相似之处的。 二、普通话和方言之间的关系 (一)、普通话和方言的区别 1、定位不同 普通话是全民族的共同语,解决的是全国各地区人民的交流、商贸的社会活动,而地方方言立足于解决地区间的语言交流。 2、使用范围不同 方言在一些表达特定的感情方面具有普通话不可比拟的地方,方言更加生动、更加亲切,在现代文学、影视作品中,方言的使用,可以更好的传递感情。 3、使用人数悬殊 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而方言只是少部分人使用。 (二)、普通话和方言的共性 从表面上看,地方方言确实在语音、词汇、语法上面存在差异,尤其在语音上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但是,仔细研究,我们仍然可以找到普通话与这众多方言区的语音对应规律。毕竟它们都是从古汉语发展演变而来的,尽管几千年来它们的发展趋势、变化的方向、速度不同,但都综循着一定的规律。如在语音方面,就拿绍兴方言为例,绍兴方言里有一套全浊塞音、塞擦音,如“蓬、叛”的声母b,“豆、头”的声母d ,“共、柜”的声母g,“旗、忌”的声母dz, “治、重”的声母dz等,方言中以这些音为声母的字有相当一部分,而在普通话里却没有这些全浊声母,方言中的这些浊声母在普通话里均念成相应的清声母。语音

重庆方言

重庆话大部分普通话里的J声母读G声母,比如街,解,界,届,介。阶等读(gai )。 较,叫,觉,窖等读(gao )同粤方言。 普通话里的H声母我们一般读F声母,同粤方言,如湖北读(fu be ),花,话,化等读(fa )有些区县F声母读H声母,同闽方言,如飞机读(hui ji )。 有些区县原,院,愿等读(wan)同闽方言,严,淹等读an,同粤方言,而重庆主城区一般y 声母读n母,如严,验等读(nian),同吴语,而合川和四川广安等地n声母一般读y声母,如泥,你,撵,年等读(yan),过年读(go,yan ).涌,永,用,勇,泳等读(yun),容,绒,融,溶,戎等读(yong).荣读(yun/yong),读yong的同客家话。 z c s不分,平卷舌部分,如呈,程,乘,诚,承读(sen),同粤方言,迟,翅,刺,等读(zi),常,尝,偿等读(sang).项,巷等读(hang)同吴遇也同粤语。 象,像等读(qiang ).部分区县走,邹等读(jiu)同客语,亦同闽语。 普通话里的uo声母一般读o声母,如过,果,锅等等读(go),普通话里e韵母一般读e(读英语音)和o。 如克,刻,客等读(ke),可,棵,壳等读(ko)。 普通话里的un韵母一般读en韵母,如莴笋(o sen),白,百,北等读(be)。 家,加,价等读(ga),如家(ga)公,家(ga)婆同粤方言。 在人称代词上体现了南方特点,如爷爷(公公/阿公,奶奶(婆婆/阿婆,阿嬷)。姐姐(阿姐),哥哥(阿哥)。 说话喜欢倒装,体现了古汉语特点,比如“我先走了”一般说'我走先",“这件衣服勉强还可以”,一般说成“这件衣服强勉还可以”,公鸡,母鸡一般说鸡公,鸡母。 大小一般用粗细来表示,如小孩(细娃,细孩),说话小声点一般说成(说话细声点),当然,重庆话里大一般用太表示,比如“这个苹果好大哦”一般说成(勒go苹go好tai 哦。)。 绳子一般说(索子或索索)同客语。稻一般说(禾)同客语。这些都体现了古汉语特点。 茂,贸读(mong),如茂(mong)盛,贸(mong)易。 没,美,每,梅等读(mi),如眉(mi)毛。 牡,母等读(mao)如牡(mao)丹,牡(mao)蛎,母(mao)亲 。 琵,痹,等读(pi),如麻痹(pi),**(ha pi).批,披等读(pei),如批(pei)文,批改作业(pei gai zo nie)批(pei)发,披(pei)衣服。

广东话普通话对照表

新增的广东话(粤语)对照普通话(国语) 广东话(粤语)普通话(国语)係唔係真既?是不是真的 你可唔可以话卑我知。你可不可以告诉我你叫咩名?你叫什么名字我係... 我是 你知唔知。你知不知道你揾边个?你找谁? 呢度係我屋企。这裡是我傢。呢个係我细佬。这是我弟弟。呢个係我大佬。这是我哥哥。你几时返工?你什么时候去上班?你几时收工?你什么时候下班?你冇咁搏命。你不要这么拼命。你係唔係讲笑?你是不是开玩笑?你冇讲笑。你不要开玩笑。你食左早餐没?你吃早饭没?你冇食烟。你不要抽烟。 你中唔中意佢?你喜不喜欢他(她)?你冇烦我,得唔得!你不要烦我,行不行!你走去边阿?你去哪儿?你冇走。你不要走 我边都唔去。我哪儿都不去。 最全最热最专业的文档类资源,文库一网打尽 你揾我有咩事?你找我有什么事?我唔识得你。我不认识你。 我识你。我知道你。(我认识你。)你想点样?你想怎么样?咁多野讲。这么多话说。 人地都冇咩野所谓。人家都无所谓。我惊咩野?我怕什么?你睇咗没?你看了没?你讲真既?你说真的?做咩野?干什么?冇可能。没可能。 唔関你事。不関你事。(跟你没关係)你係咪走咗?你是不是走了?试下。试试。日日。天天。每日。每天。 我有事走先了。我有事先走了。我有野要同你讲。我有事要跟你说。揾日。找一天。你冇咁对我,得唔得?你不要这么对我,行不行?我点样?我怎么了?收声!闭嘴。(不要讲话)寻晚。昨晚。 得了!我唔想同你讲。行了!我不想跟你说。 你屋企有冇人?你家里有没有人?聼我讲先。先聼我说。咩话?什么? 唔知点解?不知道爲什么?呢度有冇人?这裡有没有人?点都唔得既?怎么都不行?都唔係。也不是。你好似... 你好像... 助词: 喇(了)谂(想)乜mieya(什么)掂(定)既gie(的)疑问词: 乜水(什么东西(带有鄙视)) 指代、人物 我(我)你(你)佢(他)我哋dei(我们)你哋(你们)佢哋kuidei(他们)人哋(人家)呢度leidou(这里)嗰度(那里)边度(哪里)呢(这)嗰(那)咁样gam(这样、那样)点解diangai(为什么)第日(改天)第次(下次)乜嘢?(什么)乜(什么)几多

普通话与方言

普通话与方言 侯宝林 甲您说相声也常说北京话吗? 乙哎,干吗常说北京话呀!我们说相声就得说北京话呀! 甲哎!那可不对。 乙怎么? 甲你应该说普通话呀! 乙普通话不就是北京话吗? 甲错了不是。 乙怎么? 甲北京话是北京话,普通话是普通话。 乙噢!这还不一样哪! 甲哎,现在推广普通话。 乙是。 甲它是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 乙噢。 甲以北京音乐为标准音。 乙这我还不太明白呢! 甲这你不太明白呢! 乙不明白。 甲这你得好好学!你看说普通话的好处大了,因为现在有山南的,海北的,各处的人在一起工作,如果都用方言那就不好懂了,都用普通话就彼此都能懂。 乙噢!是喽。 甲您比如说这么一句话吧—— 乙什么话呢? 甲用普通话说就好懂了:“你看这是什么?” 乙这句话就是普通话? 甲哎,你要用北京话就跟这个不一样了。 乙北京话怎么说呢? 甲“你这瞜瞜(zhei)是什么?” 乙噢,瞜瞜。 甲瞜瞜这(zhei)是什么?普通话说:“这是什么?”是不是啊? 乙是是,就在字正。 甲哎你要到天津这句话就变了。 乙天津话怎么说? 甲“你看看这(jie) 是(si)嘛(ma)?” 乙哎!这是天津话。 甲是吧? 乙哎。 甲到上海话,又不同了。

乙上海话又怎么说哪? 甲你看看这是什么? 乙这啊? 甲“你(nong)看(ku)看(ku)这(di)是(ge)什么(sa me zi)?” 乙这这句话我就不懂。 甲也是这个意思啊:“你看看这是什么?” 乙噢,也是这个意思。 甲对吧。 乙噢。 甲要是到我们家乡,这句话又变味了。 乙您什么地方的? 甲沧县。 乙沧县? 甲沧州嘛! 乙这句话怎么说哪? 甲“你瞅瞅这是什么(me)呀?” 乙噢,这是沧州话。 甲你要到福建省福州,跟这又不同了。 乙是啊! 甲那更不好懂了。 乙福建话这句怎么说哪? 甲“你(lu)看(kan)这(zui)是(sai)什么(nao)?” 乙这句话我更听不懂了。 甲所以呀,大家都学普通话有好处呀! 乙是喽。 甲普通话跟北京话区别不大。 乙噢! 甲你要学普通话常听相声有好处。 乙就能够学普通话。 甲哎。相声它不是北京话吗? 乙是啊! 甲它就是儿化韵多。 乙噢!儿化韵。 甲这是最大的区别。普通话说“今天”,“明天”,“后天”。 乙对啊。 甲北京话那就不这样了。 乙怎么说哪? 甲“今儿”,“明儿”,“后儿”。 乙对! 甲没事儿出门儿,遛弯儿,买根冰棍儿。 乙噢,这是儿化韵。 甲哎!你看这儿化韵也有它的好处。 乙那有什么好处啊? 甲你要写在字上,你写“冰棍”,可是你要说话哪,就得说“冰棍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